电厂粉煤灰除砷

电厂粉煤灰除砷

一、用电厂粉煤灰去除水中的砷(论文文献综述)

占子杰[1](2021)在《微氧EGSB与SBR-MBBR联合系统处理中药渣脱水废水的效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索琳娜,马杰,刘宝存,孙向阳,陈广锋[2](2021)在《土壤调理剂应用现状及施用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土壤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土壤污染、退化问题愈发严重,严重限制了土地的生产力,由此土壤调理剂应运而生。合理使用土壤调理剂产品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补充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同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数量进行调整,从而改善土壤的障碍因子,使之可再次进行投入高质高效的农作物生产活动。但土壤调理剂的不合理施用会直接引起土壤退化加剧甚至产生二次污染,同时长期施用土壤调理剂也可能会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导致土壤的产能与品质下降,引发农产品安全等相关问题。本文根据现阶段我国土壤调理剂研究及应用状况,分析不同类型的土壤调理剂在施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并对土壤调理剂的施用提出了展望及管理建议。

何楷强[3](2021)在《燃煤过程砷硒形态分析及气态砷吸附固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中微量砷硒在燃烧过程中会被释放进入烟气,最终排入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开展燃煤烟气重金属(尤其是高毒气态砷)控制研究迫在眉睫。了解燃煤过程砷硒形态转化规律,将有助于为重金属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目前重金属形态分析主要包括结合形态与化学价态分析两个方面。由于燃煤及其产物基质复杂,数量巨大,传统结合形态分析方案操作时间长,效率低,很难满足大量样品的快速分析需求;化学价态也存在样品前处理手段缺乏的技术难点。本文以微波和超声为辅助强化手段,成功建立了快速逐级化学提取砷硒结合形态分析方法及高效砷化学形态分析样品前处理方法,实现了燃煤及其产物中砷硒的快速形态分析和灵敏识别。在此基础之上,以气态砷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其在典型金属氧化物表面的形态迁移和转化过程。建立了超声辅助顺序提取(UASE)和微波辅助顺序提取(MASE)方案,实现了粉煤灰和煤样品中砷硒结合形态的快速分析。与传统方法相比,UASE方案砷硒的理论提取操作时间大大缩短(由传统24.5 h分别缩短至70 min和90 min之内);MASE方案可使整个过程的操作时间从24.5 h大幅缩短至45 min之内。提取回收率大于80.0%,稳定性良好。实际样品分析表明,粉煤灰中硒形态主要为非特异性吸附态(F1)和弱Fe-Al结晶态(F3);煤中硒主要以弱Fe-Al结晶态存在;对于粉煤灰和煤中砷,弱Fe-Al结晶态所占比例均显着高于其它组分。针对燃煤及其产物建立了超声/微波强化砷化学形态样品前处理方法。微波辅助(2000 W、80 ℃、40 min)和超声辅助(40 kHz、20℃、40 min)分别是煤/粉煤灰和石膏样品中砷价态的最佳提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PLC-HG-AFS)成功测定了电厂煤、粉煤灰和石膏中砷的化学价态。样品分析结果表明,煤中砷主要以As(V)形式存在,As(Ⅲ)所占比例较低,而在粉煤灰和石膏中仅检测到了 As(V)。考虑到砷的结合形态和化学价态均与其环境迁移能力和毒性有关,通过形态的迁移和转化可以实现砷的固化和减毒,因此燃煤及其产物中砷形态分析技术有助于从形态转化的角度为烟气砷污染控制技术研发提供新思路。顺序提取和化学形态分析表明砷在燃煤产物中主要以铁铝氧化物结合态(F3)存在,且砷从低价态向高价态氧化(As(Ⅲ)-As(V))是实现气态砷在颗粒物或金属氧化物表面高效吸附和固化的关键。因此,研究制备了系列不同摩尔比Fe-Mn双元氧化物(FMBO),详细研究了其对气态砷化物的脱除性能。结果表明,与Mn、Fe单金属氧化物相比,Mn-Fe双元金属氧化物展现出优异的气态砷协同吸附性能。600℃模拟烟气条件下,吸附剂吸附性能良好且稳定,吸附能力可达24.23±2.47 mg/g。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HPLC-HG-AFS联用系统对吸附剂表面吸附态砷和可溶性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锰氧化物可将As2O3氧化为As2O5,促进了其在铁氧化物表面的有效吸附。考虑到As(V)的毒性低于As(Ⅲ),Fe-Mn协同作用不仅有效提高了气态砷化合物的吸附能力,还实现了捕集后砷的减毒化。因此进一步制备Fe-Mn-Ti三元金属氧化物(FMTO)有效提高了材料的低温电子转移能力,促进低价砷氧化和表面有效吸附。350℃模拟烟气条件下,FMTO的砷吸附能力为37.0±4.8 mg/g,As(Ⅲ)氧化率高达100%,且表现出了优良的高浓度烟气组分耐受性。通过HPLC-HG-AFS和浸出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三元金属氧化物对气态砷的固化和减毒效果,通过电子自旋共振(ESR)与XPS表征技术,证实钛和锰主要发挥氧化作用,铁则发挥吸附作用。针对传统金属氧化物成本较高的局限性,研究还成功制备了系列锰负载凹凸棒土(ATP)复合材料,该吸附剂表现出对气态砷良好的固化脱除性能。针对该吸附剂,烟气组分SO2与NO均表现出促进作用。SO2主要通过形成硫酸盐进而与砷结合促进吸附效率的提高,而NO则有助于As(Ⅲ)向As(V)转化。毒性浸出实验和顺序提取测试结果表明,Mn修饰ATP材料通过水合与氧化作用表现出对砷良好的固定化作用,大大降低了吸附剂中砷的二次暴露风险。本研究建立了快速的燃煤及其产物中砷硒结合形态与化学价态的灵敏检测方法和高效样品前处理技术,合成制备了系列气态砷吸附固化材料,结合形态分析技术,较深入探讨了吸附固化过程和机理,对燃煤污染监测和控制技术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刘刚[4](2021)在《改性粉煤灰吸附剂制备及其对水体沉积物内源污染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治理难题之一,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诱因是水体中营养盐的超标,水体中营养盐的超标会造成水生植物的过量繁殖,降低水中溶解氧从而诱导水体富营养化,对于水体中营养盐的控制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针对此问题本研究拟制造一种新型、高效、经济的吸附材料用于治理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首先以粉煤灰为载体,通过负载对磷有高效吸附效果的镧元素,再对其进行造粒使其在泥水界面处形态更加稳定,不易受扰动而上浮。底泥中的磷酸盐向上覆水体中释放时,将首先被改性粉煤灰颗粒吸附,同时也会对上浮水体中存在的磷酸盐进行吸附达到抑制内源磷释放、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粉煤灰改性研究:研究3种改性粉煤灰吸附剂对磷酸根的去除效果,镧改性粉煤灰较酸改性、碱改性粉煤灰吸附效率分别提高了 3 4%和40%。通过投加量试验,确定最佳投放比为0.3 g/L。通过对不同改性粉煤灰的XRD分析可知,经酸改性和碱改性的粉煤灰,Fe、Al、Ca等元素均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而这些元素对磷酸盐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可以与磷结合生成化合物,通过XRF分析可知,在结合了 4.7%的镧元素后,镧改性粉煤灰对磷酸盐吸附效果提升明显,表明镧有效粘附在改性粉煤的表面,镧可以与磷酸盐生成稳定化合物。镧改性粉煤灰吸附水体中的磷受pH影响,在中性偏碱性的条件下有更好效果。改性粉煤灰的吸附等温线模型更加接近Langmuir吸附模型,符合单分子层吸附特征,吸附过程是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同时进行。(2)粉煤灰造粒研究:通过对粉末状的镧改性粉煤灰添加黏土材料及粘结剂进行造粒研究,确定辅助材料后通过正交实验对粉煤灰小球进行吸附效果研究。分别使用不同配比的粉煤灰蒙脱土,在4:6、5:5、6:4、7:3的配比条件下制得粉煤灰小球生胚,在温度600℃、700℃、800℃、900℃下进行煅烧,煅烧时间控制为1h、2h、3h、4h,制得粒径大小分别为3 mm、5 mm、8 mm、11 mm的小球。对粉煤灰小球进行成球效果及吸附性能分析得出,粉煤灰小球的最佳合成条件为:粉煤灰/蒙脱土配比为7/3,焙烧温度900℃,焙烧时间4 h,粒径3 mm以下。改性粉煤灰小球对磷酸盐的吸附行为与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最大吸附量为6.3 mg/g。(3)改性粉煤灰小球控制泥水界面内源磷释放研究:通过将粉煤灰小球投入到富营养化水体中,研究其对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改性粉煤灰小球对泥水界面内源磷释放控制效果良好。通过60 d的沉积物磷释放观察,沉积物中活跃磷逐渐转化为较为稳定的磷形态,60 d后沉积物中稳定的钙磷占总无机磷的70%,沉积物向上覆水体释放磷的能力明显减弱。同时对上覆水体中总磷去除率达到40%以上,正磷酸盐去除达到60%以上,控磷效果明显。对吸附磷酸盐后的粉煤灰小球进行材料表征后发现,磷元素均匀地吸附材料表面。改性粉煤灰小球具有较好的富营养化水体内源污染控制能力。

解姣姣[5](2021)在《某燃煤型城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形态分析及生物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严重,重金属(heavy metals,HMs)和砷(As)较易富集在大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s,PMs)中,是颗粒物中重要的有毒组分,因而,急需对其引发的毒效应进行研究。富集了重金属和砷的大气颗粒物随呼吸作用进入人体,是重金属和砷重要的暴露途径。重金属的毒性不仅取决于总量,更取决于其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因而对其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保定市是我国北方较为典型的燃煤型城市。2017年,保定市政府开展了“煤改气”等一系列污染控制措施来降低严重的雾霾污染,然而这些措施的实际效果却不得而知,急需对其进行评价为大气污染控制提供参考。大气颗粒物的组成成分、吸附的重金属的形态等与其来源密切相关。由于不同季节、不同功能区的污染源存在差异,因而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也可能存在差异。另外,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不同,也可能造成重金属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形态分布差异。本研究分别采集了保定市不同季节、不同粒径、不同功能区和“煤改气”政策实施前后的大气颗粒物样品,对比了颗粒物浓度、颗粒物的形貌特征、颗粒物中HMs(Pb、Cd、Cr、Cu和Zn)和As的含量,并运用逐级顺序提取法对HMs和As进行了形态提取和分析。由于Pb、Cd、Cr、Cu和Zn多以阳离子的形态存在于环境中,BCR逐级顺序提取法可以较好地满足从固态环境样品中对其提取分析不同形态的需求,但对于As这样多以含氧阴离子的形态存在的类金属,BCR法便不再适用,因而本研究中对颗粒物中的As采用了五步逐级顺序提取法。BCR逐级顺序提取法将PMs中的HMs分为四种形态:酸溶态(F1)、可还原态(F2)、氧化性态(F3)和残渣态(F4)。五步逐级顺序提取法将PMs中的As分为五种形态:非特异性吸附态(F1)、特异性吸附态(F2)、无定形和弱结晶铁铝水合氧化物结合态(F3)、全结晶铁铝水合氧化物结合态(F4)和残渣态(F5)。在逐级顺序提取的过程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逐步降低。此外,本研究还采用了体外试验(SBRC模拟肠胃液提取法和Gamble’s模拟肺液提取法),计算了各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bioavailability factor,BF),并结合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和细胞毒性分析试验对颗粒物HMs和As的健康风险和细胞毒性进行了评估和分析。形态分析和生物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1)大气细颗粒中HMs和As形态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冬季PM2.5中As的体积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而春季的质量浓度显着较高,这表明春季的PM2.5样品中吸附了更多的As。PM2.5中As主要富集在F1态,夏季样品中尤为明显,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表明PM2.5中As易在环境中发生迁移转化并造成健康风险。在五种被测的重金属中,Zn的含量最高,其次是Pb、Cu、Cr和Cd。每种重金属在不同季节的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重金属主要富集在生物有效性较高的酸溶态(F1),夏季Zn、Pb、Cu的生物有效性较高,而冬季Cd、Cr的生物有效性较高。(2)“煤改气”前后(2016年和2017年)不同功能区(居民区(RA),工业区(IA),郊区(SB),路边(ST)和植物园(BG))的PM2.5中As和HMs存在差异。“煤改气”后颗粒物中F1-As的占比和As的生物有效性高于“煤改气”前,但F3-As的占比降低,SB和IA颗粒物样品中As的总浓度和生物有效性显着高于RA、ST和BG样品。“煤改气”后PM2.5中HMs的总含量有所下降,HMs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差异因不同元素和功能区而异。(3)颗粒物中HMs和As的形态分布与颗粒物的粒径密切相关,且会受到季节影响。细颗粒物在总悬浮颗粒物(TSP)中占比较大,PM2.5/PM10和PM10/TSP的值大于0.69。生物有效性最高的F1-As与生物有效性最低的F5-As存在相反的粒径变化规律,F1-As所占比例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升高,F5-As所占比例则随着粒径减小而减少。重金属在不同粒径中的分布和生物有效性的变化规律因不同重金属和季节而异。除秋季的大气颗粒物样品外,其他季节的样品中F4-Cr所占比例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秋季样品中F1-Cr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秋季和冬季PM10样品中F1-Cu所占比例高于PM2.5和TSP;春季大气颗粒物样品中的F1-Pb和F1-Zn所占比例随粒径增大而减小;F1-Cd所占比例随着粒径的增大有下降的趋势,但春季和秋季的样品中没有发现类似现象。健康风险评价表明,“煤改气”后PM2.5中HMs经由呼吸暴露产生的健康风险降低了约11%至52%,不同功能区健康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郊区SB>工业区IA>居民区RA>道路旁ST>植物园BG。细胞毒性评价结果表明,冬季样品对CHO-K1细胞产生的细胞毒性较高,且产生的活性氧(ROS)较多,而春季样品较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燃煤为保定市PM2.5中As的主要来源,占41.0%;HMs主要来自燃煤和机动车排放,分别占69.7%和13.5%。本研究以保定市为例,创新性地采用形态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形态、环境效应和来源解析,揭示了不同季节、不同功能区、“煤改气”前后及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形态差异、生物有效性和健康效应;并结合细胞毒性在线监测手段,研究了大气颗粒物的综合细胞毒性。本研究完善且丰富了区域大气颗粒物的毒性数据,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和健康效应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何永来[6](2021)在《异相凝并飞灰中重金属的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燃煤过程产生的颗粒物和挥发性重金属排放是火电厂面临的首要环保难题,在美国出台燃煤有毒气体排放管制指标后,中国也相继出台多项控制标准,其中“超低排放”政策针对控制PM2.5等颗粒物的排放。异相凝并系统(Hetero-aggregation system)在化学团聚湍流技术的基础上,改进化学吸附剂,进一步减少了烟气中颗粒物和重金属的排放。本文以燃煤主要产物飞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异相凝并系统控制排放的效率及产物的重金属稳定性,主要研究内容有:首先,对配备异相凝并系统的燃煤机组进行颗粒物和重金属排放现场测试,并采集燃煤主要副产物飞灰和脱硫石膏。结果表明,尾部烟气中PM1浓度下降明显,重金属富集在PM10的趋势增加;大于100μm的颗粒物在凝并飞灰中的比重比飞灰更大;大部分细小颗粒聚集成大颗粒,或是被吸附剂裹挟固定在大颗粒周围;异相凝并系统未影响飞灰的基本组成,但提高了重金属元素砷(As)、硒(Se)、铅(Pb)在飞灰中的富集程度。采用火电厂的C类、F类异相凝并飞灰,利用批淋滤和柱淋滤实验探究凝并飞灰中重金属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飞灰中Se的浸出能力远大于As和Pb;不同毒性浸出实验结果显示,C类凝并飞灰表现出对重金属As和Se抑制的作用,其中Se的浸出率分别为8.7%和3.56%,对应飞灰的浸出率为51.43%和32.21%;As和Pb受溶液p H的影响更大,凝并飞灰在碱性环境下表现出对重金属浸出的抑制效果;F类凝并飞灰中As、Se、Pb在不同溶液的动态浸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Se的浸出能力最强,凝并作用能在不同溶液环境下对As、Se、Pb的迁移起到抑制作用;凝并飞灰对溶液中的Pb有更强的吸附效果。利用凝并飞灰合成粉煤灰地质聚合物,用于固化稳定化铅污染的土壤,并进一步研究凝并飞灰在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碱激发改性后的凝并飞灰对溶液中Pb2+的去除能力更强,赤泥作为辅助剂的情况下,生成的地质聚合物吸附Pb2+的效果更好,吸附效率在87-97%;添加20%的飞灰地质聚合物对Pb污染的土壤的固化能力最强,活性态的Pb固化效率达到90%;经过地质聚合物固化后的污染土壤,重金属的浸出毒性下降44%。

王靖[7](2021)在《微纳结构重金属吸附剂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品安全问题事关人类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影响社会整体健康秩序的有序发展。食品中重金属污染作为一类普遍存在且影响危害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威胁食品安全控制领域不可避免的隐患之一。重金属具有易于蓄积并难以降解的特性,可以伴随食物链的传递而对链顶端的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因此对于食品重金属污染的安全控制,不应仅仅限于控制食品本身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更要求实现从食品源头到加工过程全方位流水线的全面监测和有效治理。根据“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控制链思路,本文利用吸附技术,设计开发了几种具有微纳结构的重金属吸附剂,实现了包括颗粒吸附、膜吸附、固相萃取和电吸附反应体系下的吸附平台构建,并分别对相关吸附性能、吸附机理和应用价值进行探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硫氮掺杂多孔生物炭的制备及其重金属吸附性能研究以食品水源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将食品加工废料脱脂大豆豆渣与草酸钾(活化剂)和硫酸钙(硬模板)混合并通过一步热解法碳化,得到对重金属具有选择性吸附能力的硫氮掺杂多孔生物炭吸附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拉曼表征证明了该吸附剂具有分级多孔微米结构、硫氮元素的共掺杂和表面丰富的官能位点,使得该生物炭吸附剂对Pb2+、Cu2+和Ni2+表现出较高的亲和力和优良的吸附能力。吸附结果表明,该硫氮掺杂多孔生物炭吸附剂对重金属Pb2+、Ni2+和Cu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19.23 mg g-1、1250.21 mg g-1和1356.62 mg g-1,且该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单层吸附。此外,由于硫氮元素的掺杂和金属纳米粒子的原位还原,吸附重金属后的生物炭可转化为具有出色催化活性的催化剂,可进一步用于有机污染物的催化降解和重金属铬的毒性降解。该硫氮掺杂多孔生物炭在集成选择性吸附和污染物催化净化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保障食品水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基础,为有效利用食品加工废料提供新思路。2.水滑石/海藻酸复合水凝胶萃取柱的制备及其重金属分离应用研究针对食品样品分析中选择性分离目标物重金属的难题,本研究制备合成了水滑石/海藻酸复合水凝胶用于新型固相萃取柱填充物,实现了食品样品前处理过程中重金属铅离子的有效分离富集。这种新型的固相萃取柱结合了对重金属具有选择性吸附效果的水滑石纳米片,该水滑石/海藻酸复合水凝胶中的水滑石纳米片采用简单的水热合成法制备。根据路易斯软硬酸碱理论,由于该纳米片层间隙插层的硫化物阴离子,使其对Pb2+显示出高选择性,并能抵抗大量干扰离子的存在;通过将该水滑石纳米片与海藻酸水凝胶复合制作为固相萃取柱,可实现多种食品样品中重金属铅的简单、省时和高选择性的富集萃取,构建了一种具有良好吸附性能和较高分离富集效率的固相萃取平台,为食品检验关键步骤中的样品前处理提供合适的方法,同时保证检验质量和提高检验效率,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3.基于水滑石的多级纳米吸附膜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研究针对食品加工生产中痕量重金属污染造成的潜在威胁,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操作中的膜吸附技术为途径,将上述水滑石纳米片通过一锅水热法合成出具有微米花状多级结构的水滑石吸附膜。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层状和微米花状多级结构的水滑石吸附膜,流体吸附试验证明该吸附膜表面的微观结构对膜吸附效率产生显着影响;进一步的流体动力学模拟显示,随着膜表面结构的转变,界面处的流体运动状态从层流转变为湍流,这一改变可导致传质行为中的扩散方式由分子扩散转变为涡流扩散,进一步使得微米花状多级结构水滑石吸附膜可有效克服膜表面的传质阻力,有效提升78.3%的重金属去除效率。模拟水污染体系试验显示该多级结构纳米吸附膜可将水中的Pb2+和Cu2+含量有效降低至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水平之下。该研究为探索新型吸附膜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重金属污染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4.聚苯胺/ZIF-67/钾锰矿纳米线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在重金属吸附与电控脱附中的应用研究针对传统吸附剂繁琐的再生处理步骤和有限的再生能力,通过构建了一种类神经元结构的聚苯胺/ZIF-67/钾锰矿纳米线复合吸附剂实现了重金属离子的高效吸附和电化学介导的离子脱附,可作为一种具有吸附-脱附可逆循环的智能重金属吸附剂。结果表明该类神经元结构吸附剂不仅可以确保提高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其中对重金属Pb2+和Cr2O72-可分别达到526.31 mg g-1和525.01 mg g-1的吸附量,而且通过控制吸附剂材料表面官能团的氧化还原反应还可以改变吸附剂表面的吸附位点亲和状态,进而使得表面吸附的重金属发生脱附,从而无需繁琐的化学处理即可再生。该研究采用仿生策略,为开发智能重金属吸附剂提供设计思路,并有望作为提供水-食品-能源关系循环的智能吸附剂反应平台。

王昆[8](2020)在《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体系及其采煤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安全环保高效地回收煤炭资源,且广泛适用于保水开采、“三下”开采等特殊开采环境,并能有效地控制地表沉降,对国家能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及煤炭企业经济成本控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长壁采煤法控制地表沉降效果有待提高,传统条带采煤法存在回采率低等缺陷,完全充填开采具有生产成本高等缺陷。若能将上述传统采煤方法的优点结合,尽可能规避其缺陷,产生一种新的地下支撑方法和采煤方法,则可进一步提高我国煤炭开采水平。鉴于此,本论文提出了“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体系”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另外以煤矸石混凝土支撑材料研究为基础,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相似模拟结合的方法,对其对应的采煤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我国采煤方法、充填开采、充填材料的技术特点与发展现状,提出了利用预应力间隔高强度人工材料构筑支撑体系,与关键层覆岩联合支撑,从而最大限度避免顶板下沉的新型地下支撑体系。(2)研究了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体系采煤方法、预应力施加方法及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采煤覆岩变形规律。通过对大同矿区条带式开采历史资料的分析,结合理论分析,研究了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宽度与最大留设间距。(3)通过配比试验,研究了矸石混凝土的制备方法。选择煤矸石作为混凝土骨料,以C20混凝土为强度指标,对其试样的流动性和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获得了C20矸石混凝土最佳配比方案。(4)进行了矸石混凝土矿井水浸泡试验和长期蠕变试验,结果表明其长期强度满足间隔支撑采煤技术要求。得到了矸石混凝土柱在蠕变和酸性采空区积水化学耦合作用下的变形规律。(5)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矸石混凝土支撑柱宽度和控顶区宽度组合方案的矸石混凝土柱、顶板上覆岩层和地表的垂直、水平位移和应力变化特征。通过对各方案进行了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5m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柱——15m控顶区”方案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均较优。(6)利用三维相似模拟试验,研究了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的时效应力、位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m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柱——15m控顶区”方案,基本顶未发生较大变形,回采完毕后混凝土柱完好,地表基本未发生沉陷。上覆岩层的应力与位移随时间趋于稳定。(7)以同煤集团四老沟矿为例,进行了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采煤方法的工业应用研究。以矸石混凝土长距离输送为标准,研究了矸石混凝土制备与管道输送系统。对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采煤方法进行了综合的技术经济分析。结果表明,从延长矿井服务年限、采出遗弃煤炭资源等全方位分析,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采煤方法具有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以及广泛的推广价值。

蒋羽涵[9](2020)在《重金属污染底泥环境调查评估及其安全处置工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环境部于2018年启动了黑臭水体专项整治行动,其中底泥污染治理最为关键。本文针对某污水库污染底泥,开展了底泥环境质量调查,采用单因素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估底泥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环保疏浚、重金属稳定化、管道加药絮凝以及土工管袋脱水的底泥安全处置技术,筛选优化了重金属稳定剂、絮凝剂的种类及用量,开展了土工管袋脱水小试,在污水库重金属污染底泥治理工程中成功应用。(1)某污水库底泥环境调查与污染程度评估:针对某污水库底泥,采用系统布点法(40 m×40 m)共布设484个采样点,共采集1656个底泥样品,测试了p H、氨氮、总氮、有机质、《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基本项45项。结果显示氨氮和总氮检出浓度分别为0.38-2079 mg/kg和89-10562 mg/kg,最大检出浓度为选定筛选值的28.7倍和6倍;As、Cd、Cr6+、Pb、Hg和Ni均超过选定筛选值,最大检出浓度分别为选定筛选值的2、3、8、1.02、18和2倍。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轻度污染底泥(内梅罗指数1<P≤2.0)面积为672162 m2,方量为336081 m3,中度污染底泥(2.0<P≤3.0)面积为76399 m2,方量为85721m3,重度污染底泥(P>3.0)面积为17432 m2,方量为23832 m3,污染底泥共计445634 m3。(2)重金属污染底泥稳定化与土工管袋脱水及工程应用:针对污水库重金属污染底泥,筛选优化了5种重金属稳定剂、7种絮凝剂及其用量,开展了土工管袋脱水小试实验,并将脱水后重度污染底泥烧制成陶粒。结果显示:采用重金属稳定剂W-2,在投加量为底泥干重5%时,As、Pb、Hg、Ni和Cu的稳定化率分别为55.8%、86.9%、70.9%、79%和75.9%;采用絮凝剂M603,在投加量为底泥干重3‰时,底泥含水率从95%降至68.4%,上清液COD值为32.5 mg/L,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V类标准;土工管袋脱水效果显着,余水中固体悬浮物浓度低至11 mg/L;经烧制后的陶粒,其重金属稳定化率最高达86.9%。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环保疏浚、重金属稳定化、管道加药絮凝以及土工管袋脱水的底泥安全处置技术,开展了污水库污染底泥的安全处置工程,完成工程量共计46.66万m3,经处置后底泥的毒性浸出值远低于危险废物鉴定标准(GB 5085.3-2007)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张叶[10](2020)在《粉煤灰漂珠基ABW沸石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文中研究表明粉煤灰(Fly Ash,FA)是火力发电厂燃烧煤粉时产生的工业固体废渣,其排放量巨大,未经处理的粉煤灰堆存,占用大量的土地,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实现粉煤灰固体废弃物的高附加值利用,促进热电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势在必行。粉煤灰漂珠是从粉煤灰中提取的中空微球,其活性氧化硅和氧化铝含量高,是合成沸石分子筛的理想前驱体。本文以粉煤灰漂珠(Fly Ash Cenosphere,FAC)为原料,以LiOH?H2O溶液为母液,通过水热反应制备粉煤灰漂珠基ABW沸石(Fly Ash Cenosphere-based ABW Zeolite,简写为ABW)。以该沸石为催化剂载体,采用初湿浸渍法负载纳米Co3O4活性物种,制备Co3O4负载型粉煤灰漂珠基ABW沸石催化剂(Co3O4/ABW),采用XRD、FESEM、N2吸脱附等温线及XPS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该催化剂进行表征;同时,通过正交设计方法(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OED)对其催化降解直接耐酸枣红染料的试验条件进行优化。XRD、FESEM及FT-IR对制备沸石产物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的表征结果表明:以粉煤灰漂珠为原料,LiOH?H2O溶液为水热母液,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通过水热反应成功制备出了纯相的ABW沸石。采用初湿浸渍法,以NH4+-ABW为载体制备了系列负载型Co3O4/ABW沸石催化剂。XRD及XPS结果表明:当负载量小于6 wt%时,Co3O4以无定型态的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于ABW沸石表面;当Co3O4的负载量增加至12 wt%时,催化剂样品中出现Co3O4的晶相峰,其Co2+的2p3/2结合能为780 eV和796 eV,Co3+的2p1/2结合能为785.9 eV和802 eV。采取正交试验设计法评价了催化剂用量、Co3O4负载量、染料浓度、溶液pH值等因素对直接耐酸枣红染料降解效率的影响。极差分析、方差分析与因素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影响Co3O4/ABW沸石催化剂降解直接耐酸枣红染料活性的主要因素为:溶液pH值>Co3O4负载量>催化剂用量>染料浓度;Co3O4/ABW沸石催化剂降解直接耐酸枣红染料的最优条件为:Co3O4负载量6 wt%,催化剂用量0.05 g,染料浓度20 mg/L,溶液pH 3.0,反应时间30 min,直接耐酸枣红染料的降解率为89.87%。

二、用电厂粉煤灰去除水中的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电厂粉煤灰去除水中的砷(论文提纲范文)

(2)土壤调理剂应用现状及施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调理剂研究与应用现状概述
    1.1 土壤调理剂的定义
    1.2 土壤调理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土壤调理剂的主要功能及分类
2 土壤调理剂的施用风险分析
    2.1 土壤结构改良剂的施用风险
    2.2 土壤水分调节剂的施用风险
    2.3 酸性土壤改良剂的施用风险
        2.3.1 石灰类改良剂
        (1)导致复酸化现象
        (2)影响土壤淋溶过程
        (3)影响土壤磷的含量
        (4)导致土壤板结及植物缺素
        (5)影响土壤酶及微生物活性
        2.3.2 矿物和工业废弃物
        2.3.3 微生物肥料
        2.3.4 有机物料类
        2.3.5 生物炭
    2.4 盐碱土壤改良剂的施用风险
        2.4.1 化学改良剂
        2.4.2 烟气脱硫废弃物
        2.4.3 腐植酸
        2.4.4 沸石
    2.5 重金属污染修复剂的施用风险
        2.5.1 钝化修复剂
        2.5.2 化学淋洗剂
3 展望与管理建议

(3)燃煤过程砷硒形态分析及气态砷吸附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煤中砷硒的分布
        1.1.2 燃煤电厂砷硒的排放现状
        1.1.3 砷硒在电厂各系统的分布
        1.1.4 燃煤电厂砷硒排放控制标准
        1.1.5 燃煤砷硒的排放危害
        1.1.6 小结
    1.2 燃煤及其产物中砷硒赋存形态的评估方法
        1.2.1 结合形态
        1.2.2 化学价态
        1.2.3 小结
    1.3 烟气中砷硒的控制手段
        1.3.1 燃烧前脱除
        1.3.2 燃烧中脱除
        1.3.3 燃烧后脱除
        1.3.4 小结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燃烧及其产物中砷硒结合形态分析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3 提取方法与质量控制
        2.2.4 主要考察参数
    2.3 非特异性吸附态(F1)的提取参数优化
        2.3.1 微波辅助
        2.3.2 超声辅助
    2.4 特异性吸附态(F2)的提取参数优化
        2.4.1 微波辅助
        2.4.2 超声辅助
    2.5 弱结晶铁铝氧化物结合态(F3)的提取参数优化
        2.5.1 微波辅助
        2.5.2 超声辅助
    2.6 全结晶铁铝氧化物结合态(F4)与残渣态(F5)的提取
    2.7 微波/超声辅助提取方案的验证与应用
        2.7.1 微波辅助方案验证
        2.7.2 超声辅助方案验证
    2.8 不同电厂粉煤灰及煤中砷硒形态的分布特征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燃煤及其产物中砷化学价态分布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及装置
        3.2.1 样品准备
        3.2.2 所需试剂
        3.2.3 总砷与砷价态提取
    3.3 砷价态分析系统工作参数
        3.3.1 分析仪器优化
        3.3.2 提取试剂与提取方案优化
    3.4 样品分析
        3.4.1 煤中砷价态
        3.4.2 粉煤灰中砷价态
        3.4.3 石膏中砷价态
        3.4.4 砷在燃烧过程中的价态迁移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元金属氧化物(Fe-Mn)高效吸附气态砷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系统与方法
        4.2.1 所需试剂与仪器
        4.2.2 气态砷发生装置及实验条件
        4.2.3 砷提取分析方法
        4.2.4 材料表征方法
    4.3 锰基双元金属氧化物的制备
    4.4 双元金属氧化物的再生
    4.5 气态砷的吸附研究
        4.5.1 不同吸附剂的吸附效果研究
        4.5.2 摩尔比对Fe-Mn吸附的影响
        4.5.3 吸附剂的表征
        4.5.4 反应温度的影响
        4.5.5 不同气体组分的影响
        4.5.6 模拟烟气的影响
        4.5.7 再生能力评估
    4.6 吸附机理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元金属氧化物(Fe-Mn-Ti)吸附氧化气态砷性能及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3 吸附剂的制备与实验方法
        5.3.1 吸附剂制备
        5.3.2 吸附剂表征
        5.3.3 气态砷吸附
        5.3.4 砷提取分析方法
    5.4 Fe-Mn-Ti气态砷吸附氧化研究
        5.4.1 材料表征
        5.4.2 吸附能力
        5.4.3 氧化能力
        5.4.4 不同气体组分的影响
    5.5 氧化吸附机理研究
        5.5.1 吸附机理
        5.5.2 氧化机理
    5.6 吸附剂再生性能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锰改性凹凸棒土气态砷脱除固化性能及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吸附剂的制备及实验方法
        6.2.1 试剂及吸附剂制备
        6.2.2 气态砷吸附条件
        6.2.3 吸附剂的表征
        6.2.4 气态砷固化评估
    6.3 吸附剂表征
        6.3.1 XRD
        6.3.2 BET
        6.3.3 TEM
        6.3.4 H_2-TPR
    6.4 不同锰负载凹凸棒气态砷吸附性能
    6.5 不同烟气组分对吸附的影响
    6.6 吸附机理
    6.7 气态砷固化
        6.7.1 TCLP毒性浸出研究
        6.7.2 化学结合形态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计划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改性粉煤灰吸附剂制备及其对水体沉积物内源污染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技术路线
2 粉煤灰改性及吸附效果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主要仪器、药剂及原材料
    2.3 改性方法与分析手段
        2.3.1 改性方法与表征手段
        2.3.2 吸附试验方法
        2.3.3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吸附效果与性能
        2.4.2 材料表征
    2.5 本章小结
3 改性粉煤灰造粒及其吸附效果研究
    3.1 引言
    3.2 粉煤灰成球工艺流程
    3.3 配比及粒径对合成效果的影响
    3.4 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合成条件
    3.5 造粒原理分析
    3.6 粉煤灰小球的性能表征
    3.7 粉煤灰小球的吸附特性和除磷机理分析
        3.7.1 等温吸附模型研究
        3.7.2 吸附动力学研究
        3.7.3 吸附原理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改性粉煤灰小球对泥水界面内源磷原位控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反应器组建
        4.2.2 沉积物中不同磷形态的分析方法
        4.2.3 不同磷形态的测定步骤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水体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分析
        4.3.2 水体中正磷酸盐的变化分析
        4.3.3 水体中总磷的变化分析
        4.3.4 水体中总氮的变化分析
        4.3.5 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变化分析
    4.4 吸附机理研究
        4.4.1 表征与测试方法
        4.4.2 表征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某燃煤型城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形态分析及生物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研究现状
        1.2.1 颗粒物中重金属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现状
        1.2.2 重金属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分析方法介绍
        1.2.3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估模型介绍
        1.2.4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健康影响评价模型
    1.3 颗粒物的细胞毒性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季节大气细颗粒物中重金属形态分析及生物有效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采样及样品预处理
        2.2.2 仪器与试剂
        2.2.3 大气细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总量提取
        2.2.4 逐级顺序提取
        2.2.5 逐级顺序提取质量控制
        2.2.6 体外试验
        2.2.7 生物有效性因子的计算
        2.2.8 健康风险评价
        2.2.9 数据分析
    2.3 细颗粒物的形貌特征和浓度
        2.3.1 细颗粒物的形貌特征
        2.3.2 细颗粒物的浓度
    2.4 细颗粒物中砷的研究
        2.4.1 砷的总量分布
        2.4.2 砷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
        2.4.3 砷的体外试验
        2.4.4 砷的健康风险评价
        2.4.5 逐级顺序提取和体外试验的相关性分析
        2.4.6 砷的来源识别
    2.5 细颗粒物中重金属的研究
        2.5.1 重金属的总量分布
        2.5.2 重金属的来源分析
        2.5.3 重金属形态和生物有效性
        2.5.4 重金属的体外试验
        2.5.5 BCR逐级顺序提取和体外试验的相关性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改气”前后不同功能区大气细颗粒物中重金属形态分析及生物有效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采样及样品预处理
        3.2.2 总量消解和逐级顺序提取
    3.3 细颗粒物浓度
    3.4 细颗粒物中的砷
        3.4.1 砷的总量
        3.4.2 砷的形态
        3.4.3 砷的生物有效性
        3.4.4 砷的健康影响评价
    3.5 细颗粒物中的重金属
        3.5.1 重金属的总量
        3.5.2 重金属形态分布和生物有效性
        3.5.3 重金属的健康影响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形态分析及生物有效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采集和前处理
        4.2.2 重金属的总量和逐级顺序提取
        4.2.3 不同粒径颗粒物中金属的计算
    4.3 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
    4.4 砷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分布
        4.4.1 砷的总量
        4.4.2 砷的形态分布
        4.4.3 砷的生物有效性
    4.5 重金属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分布
        4.5.1 重金属的总量
        4.5.2 重金属形态分布和生物有效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气颗粒物的细胞毒性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步骤
        5.2.3 数据分析
    5.3 细胞毒性和活性氧反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局限性
    6.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6)异相凝并飞灰中重金属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燃煤发电的环境问题
        1.1.2 粉煤灰资源化利用
    1.2 环境治理技术现状
        1.2.1 “超低排放”
        1.2.2 燃煤重金属排放控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凝并飞灰的采集及表征
    2.1 样品采集
        2.1.1 电厂样品的采集
        2.1.2 土壤样品的采集
    2.2 实验及表征方法
    2.3 电厂样品的表征结果
        2.3.1 烟气颗粒物排放浓度
        2.3.2 凝并飞灰的粒径分布和BET分析
        2.3.3 凝并飞灰的微观形貌
        2.3.4 凝并飞灰的矿物组分
        2.3.5 凝并飞灰的化学组成
        2.3.6 凝并飞灰重金属砷、硒、铅的含量
    2.4 小结
3 凝并飞灰中重金属的淋滤特性
    3.1 实验方法
        3.1.1 重金属毒性特征浸出实验
        3.1.2 重金属浸出pH依赖性实验
        3.1.3 重金属柱淋滤实验
        3.1.4 吸附剂重金属吸附性能实验
    3.2 重金属毒性特征浸出特性
        3.2.1 飞灰中砷的毒性浸出特性
        3.2.2 飞灰中硒的浸出特性
        3.2.3 飞灰中铅的浸出特性
    3.3 不同pH条件下重金属的浸出特性
        3.3.1 不同pH条件下砷的浸出特性
        3.3.2 不同pH下飞灰中硒的浸出特性
        3.3.3 不同pH下飞灰中铅的浸出特性
    3.4 重金属柱淋滤特性
        3.4.1 飞灰中砷的柱淋滤特性
        3.4.2 飞灰中硒的柱淋滤特性
        3.4.3 飞灰中铅的柱淋滤特性
    3.5 吸附剂的重金属吸附性能
    3.6 小结
4 凝并飞灰协同赤泥固化铅污染土壤
    4.1 实验方法
        4.1.1 培养铅污染土壤
        4.1.2 固化剂的制备
        4.1.3 固化剂的表征
        4.1.4 固化剂的脱铅效率
        4.1.5 污染土壤的固化能力
        4.1.6 固化土壤重金属毒性浸出测试
    4.2 固化剂的筛选
        4.2.1 固化剂的脱铅效率
        4.2.2 固化剂的形貌
        4.2.3 固化剂的XRD分析
        4.2.4 固化剂的红外分析
    4.3 污染土壤的固化稳定化
        4.3.1 重金属的形态稳定性
        4.3.2 固化土壤重金属的浸出毒性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ICP-MS 测试柱淋滤样品重金属浓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
致谢

(7)微纳结构重金属吸附剂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食品重金属污染现状
        1.1.1 食品重金属污染概况
        1.1.2 食品原料生产环境重金属污染
        1.1.3 食品加工重金属污染
        1.1.4 食品储藏重金属污染
    1.2 重金属吸附技术概述
        1.2.1 重金属颗粒吸附技术
        1.2.2 重金属固定床柱吸附技术
        1.2.3 重金属膜吸附技术
        1.2.4 重金属电吸附技术
    1.3 重金属离子纳米吸附剂研究进展
        1.3.1 重金属纳米颗粒吸附剂
        1.3.2 重金属纳米吸附膜
        1.3.3 重金属固定床纳米柱吸附剂
        1.3.4 重金属纳米电吸附剂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硫氮掺杂多孔生物炭的制备及其重金属吸附性能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硫氮掺杂多孔生物炭的制备及表征
        2.3.2 重金属选择性吸附性能
        2.3.3 重金属吸附动力学分析
        2.3.4 重金属吸附等温线分析
        2.3.5 重金属吸附机理分析
        2.3.6 硫氮掺杂多孔生物炭的循环利用
        2.3.7 硫氮掺杂多孔生物炭的污染降解再利用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滑石/海藻酸复合水凝胶萃取柱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的吸附分离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水滑石吸附剂的制备和表征
        3.3.2 重金属选择性吸附性能
        3.3.3 重金属吸附动力学分析
        3.3.4 重金属吸附等温线分析
        3.3.5 重金属吸附机理
        3.3.6 稳定性和重复使用能力
        3.3.7 实际样品中重金属的吸附
        3.3.8 水滑石/海藻酸复合水凝胶萃取柱的制备和表征
        3.3.9 重金属动态选择性吸附性能
        3.3.10 固相萃取条件优化
        3.3.11 干扰离子对水滑石/海藻酸复合水凝胶萃取柱的影响
        3.3.12 固相萃取分析指标评价
        3.3.13 水滑石/海藻酸复合水凝胶萃取柱于实际食品样品前处理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水滑石的多级吸附膜制备及其对重金属吸附性能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结构水滑石吸附膜的构建
        4.3.2 水滑石多级吸附膜的表征
        4.3.3 不同结构的水滑石吸附膜吸附性能
        4.3.4 不同结构水滑石吸附膜流体动力学分析
        4.3.5 水滑石多级吸附膜的动态吸附性能
        4.3.6 水滑石多级吸附膜的水处理应用及稳定性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苯胺/ZIF-67/钾锰矿纳米线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重金属吸附与电控脱附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聚苯胺/ZIF-67/钾锰矿纳米线复合吸附剂的制备与表征
        5.3.2 不同组分吸附剂的电化学表征
        5.3.3 聚苯胺/ZIF-67/钾锰矿纳米线复合吸附剂的重金属吸附性能
        5.3.4 重金属吸附机理
        5.3.5 电控重金属脱附性能
        5.3.6 重金属的吸附-脱附性能
        5.3.7 重金属电控脱附机理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体系及其采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煤方法研究现状
        1.2.2 充填开采方法研究现状
        1.2.3 充填材料研究现状
        1.2.4 条带与充填采煤岩层控制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预应力间隔支撑体系关键技术研究
    2.1 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体系研究
    2.2 预应力的施加方法研究
        2.2.1 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柱构筑体系
        2.2.2 矸石混凝土柱支撑柱预应力施加方法研究
    2.3 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支撑采煤方法研究
        2.3.1 预应力支撑柱间煤体回采方法研究
        2.3.2 巷道支护及通风方式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矸石混凝土制备方法与特性的试验研究
    3.1 煤矸石主要性能指标与骨料制备研究
        3.1.1 煤矸石成分分析
        3.1.2 煤矸石淋溶试验
        3.1.3 煤矸石作为矸石混凝土骨料研究
    3.2 矸石混凝土制备方法研究
        3.2.1 配比方案
        3.2.2 矸石混凝土配比方案及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2.3 最佳配比优化选择
    3.3 矿井水长期浸泡矸石混凝土特性试验研究
        3.3.1 矿井酸性环境特性
        3.3.2 矿井水长期浸泡矸石混凝土特性变化试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应力支撑体系蠕变特性试验研究
    4.1 蠕变试验设备与方法
    4.2 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4.3 顶板和矸石混凝土的蠕变本构方程和长期强度
    4.4 预应力支撑柱高应力与矿井水化学耦合作用的时效变形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预应力支撑体系对岩层控制研究
    5.0 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布置方案研究
        5.0.1 矸石混凝土支撑柱合理间距研究
        5.0.2 条带式采煤成功历史资料对比研究
    5.1 数值模拟模型
        5.1.1 力学模型简化
        5.1.2 边界条件
        5.1.3 计算模型的各岩层力学特性参数
        5.1.4 计算过程的若干说明
    5.2 岩层应力位移分布规律研究
        5.2.1 垂直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5.2.2 垂直位移分布规律研究
        5.2.3 水平位移分布规律研究
        5.2.4 安全系数研究
    5.3 预应力间隔支撑最佳方案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预应力支撑体系覆岩稳定性研究
    6.1 试验方法概述
    6.2 采动覆岩应力变化特征
        6.2.1 回采后直接顶应力变化
        6.2.2 回采后基本顶应力变化
    6.3 采动覆岩移动变形特征研究
        6.3.1 回采后直接顶位移变化
        6.3.2 回采后基本顶位移变化
        6.3.3 巷道壁及支撑柱的稳定性分析
        6.3.4 回采后的地表沉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预应力支撑采煤方法工业应用方案设计
    7.1 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采煤开拓方案研究
    7.2 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支撑柱构筑系统研究
        7.2.1 预应力支撑柱构筑系统研究
        7.2.2 输送管道及附属系统研究
    7.3 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采煤方法经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重金属污染底泥环境调查评估及其安全处置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底泥重金属污染
        1.1.1 底泥重金属污染来源
        1.1.2 底泥重金属污染危害
    1.2 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1.2.1 基于重金属总量的风险评估
        1.2.2 基于重金属形态的风险评估
        1.2.3 基于生态健康的风险评估
    1.3 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
        1.3.1 基于纳米零价铁的治理技术
        1.3.2 吸附法
        1.3.3 重金属固化/稳定化
        1.3.4 电动联合修复
        1.3.5 超声波/微波-化学联合修复
    1.4 底泥脱水减容技术
        1.4.1 堆场自然干化法
        1.4.2 机械脱水法
        1.4.3 土工管袋脱水
    1.5 本课题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某污水库底泥环境调查与污染程度评估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水文地质勘查
        2.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3 底泥污染程度评估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水文地质调查分析
        2.3.2 底泥污染物分布
        2.3.3 底泥污染程度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金属污染底泥安全处置工程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2 底泥样品的采集及制备
        3.2.3 底泥重金属稳定化
        3.2.4 絮凝剂筛选与投加量优化
        3.2.5 底泥含水率测定
        3.2.6 水质指标测定
        3.2.7 土工管袋脱水小试
        3.2.8 底泥陶粒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底泥重金属稳定化
        3.3.2 絮凝剂的确定
        3.3.3 土工管袋脱水小试
        3.3.4 底泥陶粒重金属浸出分析
        3.3.5 重金属污染底泥处置工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10)粉煤灰漂珠基ABW沸石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粉煤灰漂珠概述
        1.1.1 粉煤灰漂珠的形成
        1.1.2 粉煤灰漂珠的性质
        1.1.3 粉煤灰漂珠的工业评价
    1.2 粉煤灰漂珠的资源化应用
        1.2.1 粉煤灰漂珠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应用
        1.2.2 粉煤灰漂珠在填充材料方面的应用
        1.2.3 粉煤灰漂珠在环保材料方面的应用
        1.2.4 粉煤灰漂珠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3 粉煤灰漂珠制备沸石分子筛的研究进展
    1.4 ABW沸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沸石分子筛催化剂处理废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1 课题研究目的
        1.6.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主要内容
        1.7.2 技术路线
    1.8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1.1 粉煤灰
        2.1.2 碱源
        2.1.3 其他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主要表征方法
第3章 粉煤灰漂珠基ABW沸石的制备及表征
    3.1 粉煤灰漂珠基ABW沸石的制备
    3.2 水热条件对制备粉煤灰漂珠基ABW沸石的影响
    3.3 粉煤灰漂珠基ABW沸石的表征
        3.3.1 粉煤灰漂珠基ABW沸石的矿物相
        3.3.2 粉煤灰漂珠基ABW沸石的微观形貌
    3.4 粉煤灰漂珠基ABW沸石的红外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o_3O_4/ABW沸石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4.1 Co_3O_4 负载型ABW沸石催化剂的制备
        4.1.1 Co(NO_3)_2×6H_2O的热化学分析
        4.1.2 Co_3O_4 负载型ABW沸石催化剂的制备
    4.2 Co_3O_4/ABW沸石催化剂的表征
        4.2.1 Co_3O_4/ABW沸石催化剂的化学组成
        4.2.2 Co_3O_4/ABW沸石催化剂的矿物相
        4.2.3 Co_3O_4/ABW沸石催化剂的微观形貌
        4.2.4 Co_3O_4/ABW沸石催化剂的孔结构
        4.2.5 Co_3O_4/ABW沸石催化剂的光电子能谱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Co_3O_4/ABW沸石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5.1 Co_3O_4/ABW沸石催化剂的染料降解性能
        5.1.1 直接耐酸枣红染料及实验装置
        5.1.2 直接耐酸枣红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
        5.1.3 直接耐酸枣红溶液的标准曲线
    5.2 Co_3O_4/ABW沸石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5.3 Co_3O_4/ABW沸石催化剂对染料的吸附性能
    5.4 Co_3O_4/ABW沸石催化剂催化降解染料的反应动力学
    5.5 Co_3O_4/ABW沸石催化剂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正交试验研究Co_3O_4/ABW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6.1 正交试验设计Co_3O_4/ABW催化剂降解直接耐酸枣红染料
        6.1.1 正交试验设计
        6.1.2 极差分析
        6.1.3 方差分析
    6.2 Co_3O_4/ABW沸石催化剂的稳定性评价
        6.2.1 Co_3O_4/ABW沸石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活性
        6.2.2 Co_3O_4/ABW沸石催化剂降解反应前后的光电子能谱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用电厂粉煤灰去除水中的砷(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氧EGSB与SBR-MBBR联合系统处理中药渣脱水废水的效能研究[D]. 占子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土壤调理剂应用现状及施用风险研究[J]. 索琳娜,马杰,刘宝存,孙向阳,陈广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1(06)
  • [3]燃煤过程砷硒形态分析及气态砷吸附固化研究[D]. 何楷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4]改性粉煤灰吸附剂制备及其对水体沉积物内源污染控制研究[D]. 刘刚.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5]某燃煤型城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形态分析及生物有效性研究[D]. 解姣姣.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异相凝并飞灰中重金属的稳定性研究[D]. 何永来.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7]微纳结构重金属吸附剂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 王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8]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体系及其采煤方法研究[D]. 王昆.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9]重金属污染底泥环境调查评估及其安全处置工程研究[D]. 蒋羽涵. 天津大学, 2020
  • [10]粉煤灰漂珠基ABW沸石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D]. 张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标签:;  ;  ;  ;  ;  

电厂粉煤灰除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