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无磷过碳酸钠的制备及应用

新型无磷过碳酸钠的制备及应用

一、新型无磷过碳酸钠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认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朱宏杰[2](2020)在《织物洗涤中低温含氧体系漂白催化剂的制备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漂白过程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氧化漂白剂在织物,硬表面漂白上也已经应用了很多年。这种漂白剂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漂白效率不足,实际应用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系统中引入了漂白活化剂和催化剂。本文基于市场已有的漂白活化剂和催化剂的缺陷,如低温活性不足、对织物破坏严重等,开发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催化剂用于棉织物的催化漂白,一种是基于镧系金属的配合物体系,另外一种是无金属的有机化合物体系。首先,本文通过氯化铈与水溶性的邻二酚类配体Tiron络合反应制备了一种新的配合物,并且对其漂白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在40℃下其漂白效率和对棉织物强度的破坏均与漂白活化剂四乙酰乙二胺(TAED)相当,且用量更少。另外,本文还发现一类杂环化合物1,4,7-三甲基-1,4,7-三氮杂环壬烷(TMTACN),它无需与金属离子络合便具备了可观的漂白催化活性。探究了该催化剂用量、SPC用量、污渍类型、漂白时间等等对漂白结果影响,并在自动洗碗机中应用评估。对其在漂白过程中对棉织物的破坏性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对棉织物的破坏程度相比于锰配合物有了极大降低。后续继续深入研究它的漂白过程作用机理和活性中间体,发现TMTACN作为前驱体与漂液中的金属锰离子发生原位络合起到了协同催化的作用。

张亮亮[3](2020)在《动车组外表面清洗剂配方的设计与改进》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的高速铁路的快速的发展,高效、安全、环保的高铁动车外表面专用清洗剂的需求量持续快速增长。高铁动车外表面清洗剂的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溶剂或水溶助长剂、清洗助剂、缓蚀剂等。开发高铁动车外表面中性专用清洗剂,研究清洗剂的清洗力、金属腐蚀性、储存稳定性及漆膜表面性能影响等,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通过乳化实验、接触角实验、起泡(消泡)实验以及去污力实验等,进行了配方中所用的表面活性剂及清洗助剂的初选。通过溶剂与表面活性剂相容性实验和油污在溶剂中的溶解实验,完成了对配方中溶剂的初选。通过各组分用量的正交实验,得到了该清洗剂的初始配方A。该配方采用3%AEb和4%13a作为表面活性剂、3%柠檬酸等作为清洗助剂,10%醇醚E4作为溶剂,并且采用1%苯并三氮唑(BTA)、1%苯甲酸钠(SB)和5%三乙醇胺(TEOA)的混合物作为缓蚀剂。针对高铁动车外表面清洗剂的特殊应用需求,本文开发了四种改进的洗涤剂配方。在初始配方A中加入3%过碳酸钠获得改进配方B1,可有效清除车体表面顽固性污垢;添加2%BTA,12%TEOA,2%亚油酸,3%铝缓蚀剂(CIA),3%防锈剂C获得配方B2,可显着降低金属腐蚀性,适于高温清洗场所;通过控制配方A中BTA浓度不超过0.5%,或者在配方中加入适量的二甲苯磺酸钠(SXS)获得配方B3,清洗剂可在60℃条件下保持不发生分层和沉淀,改善高温稳定性;在初始配方A中加入0.25%嵌段聚醚L61,制备了低泡清洗剂配方B4,减少了清洗过程产生的泡沫量。研究结果表明,本论文得到的初始配方A和四种改进配方B1、B2、B3、B4均满足《动车组外表面清洗剂》(Q/CR 468-2015)标准的要求。改进后的配方在清洗能力(配方B1)、耐高温腐蚀性(配方B2)、高温稳定性(配方B3)或低泡沫清洗(配方B4)等方面分别表现出较好的特殊应用性能。

何红振,李韶峰,于文杰[4](2016)在《过氧化尿素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概述了过氧化尿素的结构和性质,总结了其在有机合成、日用化工、农业生产、漂白脱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应用,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过氧化尿素研究现状、生产情况及其发展前景。

邓龙辉[5](2012)在《新型生物基漂白剂漆酶在洗衣粉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新型生物基漂白剂漆酶在洗衣粉配方中对特殊污渍去除方的测试及其漂白机理的阐述,结果表明,漆酶可以在洗衣粉中稳定贮存,并对特殊污渍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氧化还原体系对漆酶增效作用以及漆酶与常用的化学漂白剂过碳酸钠复配的具有增效作用,指明了生物漂白剂在日化行业中的发展前途。

钱卉[6](2008)在《过碳酸钠降解菊酯类农药的研究》文中提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于防治虫害有经济、高效、方便等特点。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主要有微生物降解、光解、水解和化学降解等。但长期大量的使用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食物和饲料中的残留对生物也有严重影响。过碳酸钠(Sodium Percarbonate)作为一种固体氧化剂,具有稳定性好、易储存、对环境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洗涤工业中作为H2O2的来源,然而对其用于农药降解的研究却较少。本文研究了通过利用过碳酸钠来降解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效果,借助液相色谱的分析手段研究在不同过碳酸钠用量、pH、温度的影响下的降解效果,以及常温(25℃)和不同pH条件下的降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过碳酸钠量的增加,其在水中释放的过氧阴离子量增多,氧化能力增强,农药降解率增大;在中性条件下农药降解效率最低,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由于酸、碱的催化作用,农药降解率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过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升高,氧化能力增强,农药降解率也增大。通过研究酸性、中性、碱性条件下动力学,得出农药的降解动力学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速率常数由小到大依次为k中性<k酸性<k碱性。有些农药降解后得到低毒或无毒的产物,有些农药降解后的产物甚至比母体毒性还要大,因此研究农药降解后的产物有很大的必要性。本文通过研究农药降解前后的核磁共振1H谱和13C谱,分析其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产物,期望能为菊酯农药的化学降解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唐操[7](2007)在《过碳酸钠湿法生产过程中的相平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碳酸钠(Na2CO3·1.5H2O2)的生产有干法工艺和湿法工艺两种。湿法工艺主要包括低温结晶法、溶剂法(醇析法)、盐析法和改良湿法等几种方法,其中溶剂法和盐析法是目前工业上生产过碳酸钠的主要方法。溶剂法和盐析法是在Na2CO3-H2O2-H2O三元体系中加入乙醇、氯化钠和硫酸钠等物质,降低过碳酸钠产品在体系中的溶解度。溶剂法和盐析法生产Na2CO3·1.5H2O2的理论基础分别是Na2CO3 -C2H5OH-H2O2-H2O、Na2CO3-NaCl-H2O2-H2O和Na2CO3-Na2SO4-H2O2-H2O四元体系相平衡,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因此测定Na2CO3-NaCl-H2O2-H2O、Na2CO3-Na2SO4-H2O2-H2O和Na2CO3 -C2H5OH-H2O2-H2O四元体系的相互溶解度,绘制相应体系的四元体系相图,研究盐析剂和醇析剂的加入量对Na2CO3·1.5H2O2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采用Schreinemaker湿渣法,测定了293.1 K下Na2CO3-NaCl-H2O2-H2O、Na2CO3-Na2SO4-H2O2-H2O和Na2CO3-C2H5OH-H2O2-H2O三个四元体系的相互溶解度,绘制出了相应体系的四元体系相图,并对各个相图进行计算分析。1. 293.1 K下Na2CO3-NaCl-H2O2-H2O四元体系相图包含四个结晶区域:Na2CO3·10H2O的结晶区域、NaCl的结晶区域、Na2CO3·1.5H2O2·H2O的结晶区域和Na2CO3·2H2O2·H2O的结晶区域;五条共饱和曲线: Na2CO3·10H2O与Na2CO3·1.5H2O2·H2O的共饱和曲线、Na2CO3·10H2O与NaCl的共饱和曲线、NaCl与Na2CO3·1.5H2O2·H2O的共饱和曲线、Na2CO3·2H2O2·H2O与NaCl的共饱和曲线和Na2CO3·1.5H2O2·H2O与Na2CO3·2H2O2·H2O的共饱和曲线。两个无变量点:Na2CO3·10H2O、NaCl和Na2CO3·1.5H2O2·H2O的共饱和点, NaCl、Na2CO3·1.5H2O2·H2O和Na2CO3·2H2O2·H2O的共饱和点。Na2CO3·1.5H2O2·H2O的溶解度随着液相中NaCl浓度的增加不断减小,Na2CO3·1.5H2O2·H2O的产率先增大而后减小。当双氧水的用量1 kg、浓度为30%时,碳酸钠的最佳理论投料量是0.62~0.64 kg,氯化钠的最佳理论投料量是0.2 kg,最佳理论投料质量比是m (Na2CO3): m (NaCl)=3.2~3.0:1。2. 293.1 K下Na2CO3-Na2SO4-H2O2-H2O四元体系相图包含四个结晶区域:Na2CO3·10H2O的结晶区域、Na2SO4·10H2O的结晶区域、Na2CO3·1.5H2O2·H2O的结晶区域和Na2SO4·0.5H2O2·H2O的结晶区域。六条共饱和曲线:Na2CO3·10H2O与Na2CO3·1.5H2O2·H2O的共饱和曲线、Na2CO3·10H2O与Na2SO4·10H2O的共饱和曲线、Na2SO4·10H2O与Na2CO3·1.5H2O2·H2O的共饱和曲线、Na2SO4·0.5H2O2·H2O与Na2CO3·1.5H2O2·H2O的共饱和曲线、Na2SO4·10H2O与Na2SO4·0.5H2O2·H2O的共饱和曲线和Na2CO3·1.5H2O2·H2O与Na2CO3·2H2O2·H2O的共饱和曲线。三个无变量点Na2CO3·10H2O、Na2SO4·10H2O和Na2CO3·1.5H2O2·H2O的共饱和点;Na2SO4·10H2O、Na2CO3·1.5H2O2·H2O和Na2SO4·0.5H2O2·H2O的共饱和点以及Na2CO3·1.5H2O2·H2O, Na2SO4·0.5H2O2·H2O和Na2CO3·2H2O2·H2O的共饱和点。Na2CO3·1.5H2O2·H2O的溶解度随着液相中Na2SO4浓度的增加不断减小。当双氧水的用量1 kg,浓度为30%时,碳酸钠的最佳理论投料量是0.55~0.63 kg,硫酸钠的最佳理论投料量是0.17 kg,最佳理论投料质量比是m (Na2CO3): m (Na2SO4)=3.2~3.7:1。3. 293.1 K下Na2CO3-C2H5OH-H2O2-H2O四元体系相图包含三个结晶区域Na2CO3·10H2O的结晶区域、Na2CO3·1.5H2O2·H2O的结晶区域和Na2CO3·2H2O2·H2O的结晶区域。两条共饱和曲线: Na2CO3·10H2O与Na2CO3·1.5H2O2·H2O的共饱和曲线和Na2CO3·1.5H2O2·H2O与Na2CO3·2H2O2·H2O的共饱和曲线。一个无变量点: Na2CO3·10H2O、Na2CO3·1.5H2O2·H2O和Na2CO3·2H2O2·H2O的共饱和点。Na2CO3·1.5H2O2·H2O的溶解度随着液相中C2H5OH浓度的增加不断减小。当双氧水的用量1 kg,浓度为30%时,碳酸钠的最佳理论投料量是0.63~0.65 kg,乙醇的最佳理论投料量是0.99~1.00 kg,最佳理论投料质量比是m (Na2CO3): m (C2H5OH)=2.52~5.19:1。本文的完成,可为盐析法和醇析法生产Na2CO3·1.5H2O2工艺条件的优化及过程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刘红,赵启红,周耀明,杨小弟[8](2005)在《过碳酸钠在洗涤用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前景》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过碳酸钠的生产工艺和稳定产品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过碳酸钠在洗涤用品行业中的应用.并指出了过碳酸钠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

刘红,何天平,赵启红,杨小弟[9](2005)在《过碳酸钠的应用和稳定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阐明了过碳酸钠产品的应用前景、合成工艺和稳定方法,重点叙述了过碳酸钠包覆的技术,为进一步应用和开发该“绿色氧化产品”提供了参考。

胡英顺[10](2005)在《过碳酸钠反应结晶过程及粒子团聚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碳酸钠是一种新型的氧系漂白剂,广泛用作合成洗涤剂的助剂。与国外产品相比,国产过碳酸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堆密度偏小、颗粒表面不光滑、粒度大小分布不均匀、产品稳定性差,使得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针对厂家提出的制备高堆密度颗粒状过碳酸钠的要求,本文对过碳酸钠反应结晶过程作了系统研究。 应用激光法测定了过碳酸钠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并考察了温度、盐析剂加入量对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加入盐析剂比降低结晶温度更有利于过碳酸钠晶体的析出,并且能降低能耗,减少生产成本,因此本文采用在室温条件下加入盐析剂的方法来提高产品收率。 系统研究了颗粒状过碳酸钠反应结晶过程中复合稳定剂的加入量、原料配比、反应结晶温度、滴加速度、搅拌速率、母液循环等工艺条件对产品堆密度、活性氧含量、收率的影响,最终确定了过碳酸钠反应结晶的最优操作工艺条件。 依据质量衡算方程和粒数衡算方程,在没有加入团聚剂的情况下建立了过碳酸钠反应结晶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为了提高过碳酸钠的堆密度和改善颗粒光滑性,在理论上分析了过碳酸钠粒子团聚的原因,并对加入团聚剂的过碳酸钠团聚行为进行了研究,得到过碳酸钠粒子的团聚生长经验方程。 本文工作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二、新型无磷过碳酸钠的制备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无磷过碳酸钠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织物洗涤中低温含氧体系漂白催化剂的制备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洗涤剂的基本组成
    1.3 漂白活化剂
    1.4 金属配合物漂白催化剂
        1.4.1 锰配合物催化剂
        1.4.2 铁配合物催化剂
        1.4.3 其他金属配合物
    1.5 无金属漂白催化剂
    1.6 含氧漂白剂漂白机理
    1.7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
第2章 镧系金属配合物催化漂白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漂白结果评价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活化剂TAED对织物白度的影响
        2.3.2 铈盐用于漂白催化筛选
        2.3.3 Ce/Tiron配比及用量对漂白结果影响
        2.3.4 不同配体铈配合物对织物漂白结果影响
        2.3.5 配体上取代基对织物漂白结果影响
        2.3.6 Nd和Pr的Tiron配合物对漂白结果影响
        2.3.7 配合物与纯配体漂白结果比较
        2.3.8 Ce-Tiron对织物破坏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TMTACN无金属催化漂白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漂白结果评价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MTACN对不同污渍漂白影响
        3.3.2 TMTACN用量对漂白结果影响
        3.3.3 SPC用量对漂白结果影响
        3.3.4 漂白时间对漂白结果影响
        3.3.5 TMTACN自动洗碗机应用评估
        3.3.6 几种其他类型的环状胺对漂白结果影响
        3.3.7 织物破坏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TMTACN无金属催化漂白作用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茶渍溶液ICP分析
        4.3.2 强螯合剂对漂白结果影响
        4.3.3 氧化还原电位分析
        4.3.4 催化过程活性中间体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动车组外表面清洗剂配方的设计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高铁动车清洗
        1.1.1 高速铁路现状与发展前景
        1.1.2 高铁动车表面材料与涂层
        1.1.3 高铁动车外表面污垢
        1.1.4 高铁动车清洗剂
    1.2 清洗剂配方中的主要组分
        1.2.1 用于清洗剂的表面活性剂
        1.2.2 溶剂与水溶助长剂
        1.2.3 助洗剂
        1.2.4 缓蚀剂
    1.3 动车清洗剂的应用性能要求
        1.3.1 一般要求
        1.3.2 理化性能
    1.4 高铁动车清洗剂配方设计
        1.4.1 表面活性剂的去污机理
        1.4.2 润湿剂与乳化剂的选择
        1.4.3 动车组外表面清洗剂配方设计
        1.4.4 文献中已公开的高铁动车清洗剂配方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动车组外表面清洗剂的基础配方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2 表面活性剂的初选
        2.1.3 清洗助剂的初选
        2.1.4 溶剂的初选
        2.1.5 缓蚀剂的初选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表面活性剂初选实验结果
        2.2.2 清洗助剂初选实验结果
        2.2.3 溶剂初选实验结果
        2.2.4 清洗剂初始配方的确定
        2.2.5 缓蚀剂初选实验结果
    2.3 本章小结
3 动车组外表面清洗剂的应用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与原料
        3.1.2 外观测试
        3.1.3 pH值测试
        3.1.4 洗净力测试
        3.1.5 金属腐蚀性
        3.1.6 稳定性
        3.1.7 油漆涂膜表面影响性
        3.1.8 漂洗性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外观及pH值测试结果
        3.2.2 洗净力测试结果
        3.2.3 金属腐蚀性测试结果
        3.2.4 稳定性测试结果
        3.2.5 油漆涂膜表面影响性测试结果
        3.2.6 漂洗性测试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动车组外表面清洗剂应用性能的提升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仪器及材料
        4.1.2 顽固污垢去除效果的研究方法
        4.1.3 用于高温清洗的缓蚀剂及其复配效果研究方法
        4.1.4 进一步提升清洗剂的高温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4.1.5 低泡沫清洗剂的研究方法
        4.1.6 清洗剂改进配方对油漆涂膜的影响性的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可去除顽固污垢的清洗剂的改进配方
        4.2.2 高温耐腐蚀清洗剂的改进配方
        4.2.3 可提高清洗剂稳定性的改进配方
        4.2.4 低泡沫清洗剂的改进配方
        4.2.5 油漆涂膜影响性的研究结果
        4.2.6 改进配方的综合应用性能测试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过氧化尿素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性质
    1.1 晶体结构
    1.2 溶解性
    1.3 氧化性
        (1)游离说
        (2)电离说
    1.4 稳定性
2 合成方法
    2.1 工艺原理
    2.2 干法工艺
    2.3 湿法工艺
    2.4 工艺比较
3 应用
    3.1 有机合成
    3.2 日用化工
    3.3 农业生产
    3.4 漂白脱色
    3.5 医疗卫生
    3.6 其他
4 国内外生产研究现状
5 发展前景

(5)新型生物基漂白剂漆酶在洗衣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1.2 仪器
    1.3 测试方法
        1.3.1 去污力测试
        1.3.2 漆酶活力测试
2 漆酶漂白机理及其与过碳酸钠漂白机理的比较
    2.1 漆酶的漂白机理
    2.2过碳酸钠的漂白机理[17]
    2.3 两者漂白机理比较
3 结果与讨论
    3.1 漆酶活力与pH关系
    3.2 漆酶用量对去污力的影响
    3.3 还原介体加入对漆酶漂白效果的影响
    3.4 漆酶与过碳酸钠的去污力比较
    3.5 漆酶/抗坏血酸体系复合过碳酸钠对特殊污渍的去除效果
4 结 论
5 展 望

(6)过碳酸钠降解菊酯类农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农药概况
    2. 拟除虫菊酯农药概况
        2.1 拟除虫菊酯农药的发展和使用现状
        2.2 拟除虫菊酯农药的危害
        2.3 拟除虫菊酯农药在土壤中的行为
        2.4 环境中拟除虫菊酯农药的降解途径
        2.5 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
    3. 过碳酸钠概况
        3.1 过碳酸钠的性质
        3.2 过碳酸钠的制备
        3.3 过碳酸钠稳定性的提高
        3.4 过碳酸钠的应用
    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试验部分
    1. 过碳酸钠的制备
        1.1 仪器与药品
        1.2 过碳酸钠的制备
        1.3 高锰酸钾溶液的配置和标定
        1.4 过碳酸钠中活性氧含量计算
    2. 过碳酸钠降解菊酯农药的研究
        2.1 所研究农药简介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降解动力学及机理研究
    1. 降解动力学的研究
        1.1 前言
        1.2 实验部分
        1.3 总结
    2. 核磁共振研究降解机理
        2.1 核磁共振技术概述
        2.2 实验部分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发表的文章
致谢

(7)过碳酸钠湿法生产过程中的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过碳酸钠的性质和结构
        1.1.1 过碳酸钠的性质
        1.1.2 过碳酸钠的结构
    1.2 过碳酸钠的制备
        1.2.1 干法工艺
        1.2.2 湿法工艺
        1.2.3 影响湿法工艺的几个重要因素
    1.3 过碳酸钠的应用
    1.4 过碳酸钠合成工艺研究的新进展
    1.5 过碳酸钠的国内外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
        1.5.1 过碳酸钠的国内外生产现状
        1.5.2 过碳酸钠的发展前景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其意义
        1.6.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6.2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Na_2CO_3-NaCl-H_2O_2-H_2O 四元体系相平衡的测定
    2.1 实验部分
        2.1.1 药品
        2.1.2 主要仪器
        2.1.3 分析方法
        2.1.4 实验步骤
        2.1.5 Na_2CO_3-NaCl-H_2O_2-H_2O 四元体系的相互溶解度
    2.2 三元子体系液固平衡相图
    2.3 Na_2CO_3-NaCl-H_2O_2-H_2O四元体系相图
    2.4 小结
3 Na_2CO_3-Na_2SO_4-H_2O_2-H_2O 四元体系相平衡的测定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分析方法
        3.1.4 实验步骤
        3.1.5 Na_2CO_3-Na_2SO_4-H_2O_2-H_2O 四元体系的相互溶解度数据
    3.2 三元子体系的液固平衡相图
    3.3 Na_2CO_3-Na_2SO_4-H_2O_2-H_2O 四元体系相图
    3.4 小结
4 Na_2CO_3-C_2H_5OH-H_2O_2-H_2O 四元体系相平衡的测定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1.3 分析方法
        4.1.4 实验步骤
        4.1.5 Na_2CO_3-C_2H_5OH -H_2O 四元体系的相互溶解度
        4.1.6 Na_2CO_3-C_2H_5OH-H_2O2-H_2O 四元体系的相互溶解度
    4.2 三元子体系液固平衡平衡相图
    4.3 Na_2CO_3-C_2H_5OH-H_2O2-H_2O 四元体系相图
    4.4 小结
5 盐析剂或醇析剂的加入量对过碳酸钠产率的影响
    5.1 相图计算的基本理论
    5.2 三元体系过碳酸钠析出量的计算
    5.3 氯化钠的加入量对过碳酸钠析出量及理论产率的影响
    5.4 硫酸钠的加入量对过碳酸钠析出量及理论产率的影响
    5.5 乙醇的加入量对过碳酸钠析出量及理论产率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
致谢

(10)过碳酸钠反应结晶过程及粒子团聚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过碳酸钠的稳定性
    2.2 过碳酸钠的用途
    2.3 过碳酸钠的合成方法
        2.3.1 干法
        2.3.2 湿法
        2.3.3 改良湿法
    2.4 影响湿法工艺的因素
    2.5 国内外过碳酸钠生产技术进展
第三章 过碳酸钠溶解度的测定
    3.1 理论基础
        3.1.1 溶解度
        3.1.2 溶解度的拟合方程
        3.1.3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3.2 溶解度测定实验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装置
        3.2.3 实验步骤
        3.2.4 实验结果与拟合计算
第四章 过碳酸钠反应结晶工艺研究
    4.1 碳酸钠反应结晶工艺实验
        4.1.1 实验装置及药品
        4.1.2 实验步骤
        4.1.3 实验结果
    4.2 过碳酸钠性能测试
        4.2.1 过碳酸钠堆密度
        4.2.2 过碳酸钠活性氧含量
        4.2.3 过碳酸钠稳定性
        4.2.4 过碳酸钠溶解速度
        4.2.5 过碳酸钠粉末衍射
第五章 过碳酸钠结晶动力学研究
    5.1 理论基础
        5.1.1 结晶成核
        5.1.2 晶体生长
        5.1.3 聚结速率常数
        5.1.4 测定结晶动力学的方法
    5.2 结晶动力学实验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
        5.2.3 实验数据的测定
        5.2.4 动力学数据的处理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生长速率
        5.3.2 聚结速率常数
        5.3.3 成核速率
第六章 过碳酸钠团聚行为研究
    6.1 聚结与团聚
    6.2 团聚体尺寸的计算
    6.3 团聚体的生长
        6.3.1 流加速率对团聚体生长的影响
        6.3.2 反应温度对团聚体生长的影响
        6.3.3 搅拌速率对团聚体生长的影响
        6.3.4 团聚体的生长模型
    6.4 过碳酸钠团聚机理的研究
第七章 结论
主要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新型无磷过碳酸钠的制备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织物洗涤中低温含氧体系漂白催化剂的制备及机理研究[D]. 朱宏杰.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3]动车组外表面清洗剂配方的设计与改进[D]. 张亮亮.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过氧化尿素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何红振,李韶峰,于文杰.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2016(04)
  • [5]新型生物基漂白剂漆酶在洗衣粉中的应用[J]. 邓龙辉. 广州化工, 2012(16)
  • [6]过碳酸钠降解菊酯类农药的研究[D]. 钱卉. 南京师范大学, 2008(01)
  • [7]过碳酸钠湿法生产过程中的相平衡研究[D]. 唐操. 扬州大学, 2007(06)
  • [8]过碳酸钠在洗涤用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前景[J]. 刘红,赵启红,周耀明,杨小弟.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05(05)
  • [9]过碳酸钠的应用和稳定技术进展[J]. 刘红,何天平,赵启红,杨小弟. 化工时刊, 2005(05)
  • [10]过碳酸钠反应结晶过程及粒子团聚行为研究[D]. 胡英顺. 天津大学, 2005(07)

标签:;  ;  ;  

新型无磷过碳酸钠的制备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