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我国物流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毛德凤,徐圆,彭飞[1](2022)在《私营企业降成本效果评估与趋势分析》文中指出基于2020年度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重点对我国私营企业进行了降成本效果评估与趋势分析。研究发现:(1)税费成本持续下降,减税降费取得阶段性成效;(2)制度性交易成本稳中有降,营商环境建设加快推进;(3)人力成本上升压力有所放缓,但仍是降成本的关键难题之一;(4)物流成本上涨趋势明显收敛,但是仍高位运行;(5)能源成本基本实现了不上涨,但是难以实现降低的政策愿景;(6)"融资难"和"融资贵"虽未根本破解,但已取得积极信号;(7)传统政商关系尚未打破,亟待建立"亲""清"政商关系;(8)供给侧改革整体取得良好成效,但是受疫情冲击的风险增大。最后基于研究发现,给出了私营企业降成本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高翰林[2](2021)在《高铁快运发展中的多主体合作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速铁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高铁运输业与物流业的融合趋势正加速形成。为了适应物流业对大运力、高时效、低排放运输方式的要求,一种依托载客动车组等高铁资源在城市之间提供“站到站”的运输服务——高铁快运——应运而生。随着高铁快运逐渐呈现出规模化、组织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各主体间的合作问题也随着合作关系日趋紧密而逐渐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铁快运的发展进程,可见对高铁快运发展中的各主体合作问题的研究很有必要。然而,既有研究主要是对铁路运输企业与相关主体的合作收益分配、合作模式、合作稳定性等角度进行定性分析,以及对已有合作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寻求理论解释,较少将理论解释与实证预测结合起来分析,也并未将这种合作关系放到整个高铁快运产业链中进行系统地讨论。为此,本文在综合运用运输需求匹配理论、组织依赖理论、博弈理论等对高铁快运产业链中各主体的合作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计量模型、仿真模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通过构建以高铁快运产业链中的中间层组织——铁路专业运输公司为核心的多主体合作分析框架,并立足于以中铁快运公司为代表的铁路专业运输公司在向产业链的下游、中游、上游延伸过程中与各主体合作的现实矛盾,提出如下研究问题:第一,如何通过合理预测快递企业对高铁运力的需求量,为铁路专业运输公司的区段运力配置提供建议,以促进合作的供需匹配?第二,如何通过揭示铁路专业运输公司与路局集团的合作意愿的影响机理为提升合作稳定性提供建议,以促进合作的持续稳定?第三,如何通过明晰铁路专业运输公司与地方政府等主体的合作模式为多主体合作投资物流基地项目提供建议,以促进合作的公平合理?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所做工作及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对高铁快运发展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合作关系及既有学者研究的梳理,发现促进铁路专业运输公司在产业链下游与快递企业关于高铁运力的供需匹配、在中游与路局集团关于干线运输合作的持续稳定、在上游与地方政府等主体关于合作投资建设物流基地的公平合理,是实现高铁快运规模化、组织化、网络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三者互为支撑、相辅相成。(2)基于运输供需匹配理论和交通量预测理论的分析,通过改进引力模型和预测模型研究了快递企业对高铁运力需求量的影响因素,及铁路专业运输公司与快递企业的运力供需匹配情况。结果表明:城市经济规模、异地快递发出量、高铁列车发出量的增长对快递企业的高铁运力需求量有显着正向作用,城市高铁旅客发出变化量的增长有显着负向作用。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快递企业对高铁运力的需求量在未来呈明显上升趋势,亟需铁路专业运输企业提供更多运力。铁路系统可通过加快建设平行线路、增加单列收益等方式提升运力供需匹配水平,促进高铁快运的规模化发展,为物流基地的货源供给发挥支撑作用。(3)基于组织依赖理论与演化博弈理论的分析,通过改进的演化博弈模型和仿真模型,揭示了铁路专业运输公司与路局集团合作干线运输意愿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大幅提升合作收益、缩小合作收益分配差距及高铁快运相关专用资产分配的差距,可显着提升合作意愿及合作稳定性。合作稳定性的提升可促进高铁快运实现组织化发展,为高铁运力供需匹配水平的提升发挥支撑作用。(4)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和博弈理论的分析,通过对投资主体的博弈分析和物流基地项目的案例分析,提出以“专项债+前置TOT”的合作模式促进物流基地项目在融资、建设、运营阶段的顺畅过渡。结果表明:铁路专业运输公司与地方政府更适合作为物流基地项目融资建设阶段的投资主体。地方政府以土地划拨等方式与铁路专业运输公司联合投资核心作业区,可使后者更充分地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推动项目有序进行。公平合理的合作投资模式可以加快物流基地建设、促进高铁快运实现网络化发展,为高铁快运的干线运输稳定发挥支撑作用。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提出了“专项债+前置TOT”的合作模式,弥补了传统债务融资模式和公私合营模式的不足,推动重建设轻运营的国有资本与重运营轻建设的社会资本优势互补,为多主体合作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2)揭示了铁路专业运输公司与路局集团合作意愿及合作稳定性的影响机理,通过将专用资产分配比因素纳入到演化博弈模型中,验证了对称依赖关系比非对称依赖关系更为稳定这一理论命题适用于铁路运输企业内部之间的合作。(3)拓展了双边匹配理论在运输领域的应用,为高铁运力的供需不匹配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在借鉴一般均衡理论以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引入预测模型,扩大了双边匹配理论在运输领域的解释力,还强化了其实证模型的预测能力。
黄纪凯[3](2021)在《全渠道模式前置仓选址与配送路径优化》文中认为电子商务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内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促进作用。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与市场竞争的加剧推动电商前置仓从仓储型转化到全渠道模式。全渠道模式前置仓的高速发展重塑了电商末端配送网络。因此,研究全渠道模式前置仓选址与配送路径优化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大力推动全渠道模式前置仓业务由高速向高质量转型,亦可有效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以及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进而促进电商零售企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本文综合采用系统动力学、多目标规划、分布式鲁棒优化、整数规划方法,基于调研和相关文献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商业运营的角度出发研究前置仓运营模式的特征,从全渠道模式前置仓配送网络设计的角度出发研究前置仓选址和配送路径规划,从全渠道模式前置仓配送网络优化的角度出发研究选址-路径集成优化。(1)基于系统动学的前置仓运营模式仿真分析。首先,本文界定了全渠道模式前置仓的运营模式、特性及问题。其次,从全渠道模式和仓储模式前置仓运营模式视角出发,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实证企业的案例数据,使用VENSIM软件对前置仓的运营模式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全渠道模式前置仓在消费者、订单量、营业收入、服务能力方面均优于仓储模式前置仓,而在总成本方面高于仓储模式前置仓。因此,降低全渠道模式前置仓总成本成为优化全渠道模式前置仓选址与配送路径规划的首要目标。(2)全渠道模式前置仓选址与能力设计联合优化。基于消费画像对确定性需求的刻画,本文不仅考虑配送服务,还结合全渠道模式的特点引入到店购方式,综合考虑前置仓容量限制、总成本、到店购时间、配送时间等要素,利用多目标优化方法构建了分别以总成本最小和服务时间最小的双目标规划模型。通过分析模型结构特点,设计基于精英策略的多目标模拟退火算法。应用MATLAB软件,使用实证企业脱敏的案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增加前置仓选址数量和模型考虑配送和到店购的方式会提高帕累托最优解的数量,增加选址方案组合。帕累托最优解数量受前置仓配送能力降低影响明显且选址方案组合提高较少。(3)全渠道模式前置仓车辆路径分布式鲁棒优化。基于需求参数及其分布的双重不确定性,综合全渠道模式前置仓的特点:配送、到店购或自提的方式、到店购客户的成本、配送成本、车辆固定成本,构建最坏情形下期望总成本和条件风险值(CVa R)最小的分布式鲁棒优化模型。由于模型属于半正定规划问题,所以构造盒子非精确集,推导等价可求解形式。利用实证企业案例数据,应用CPLEX软件对等价模型进行求解,通过与随机规划模型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分布式鲁棒方法比随机规划方法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并且可提供更多种鲁棒的配送服务策略。(4)全渠道模式前置仓选址-路径集成优化。在全渠道模式的背景下,前置仓不仅提供配送服务,还引入到店购的全渠道模式特点,综合考虑前置仓建设成本、车辆使用的固定成本、区域仓至前置仓的干线运输成本、前置仓至客户的配送成本等要素,利用整数规划的方法,构建总成本最小的全渠道模式前置仓选址-路径优化模型。应用JAVA语言实现了改进后的遗传算法设计,结合实证企业的案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和验证。结果表明,设置适当的最大配送距离和优化配送车辆的性能有助于企业总成本的控制。图51幅,表35个,参考文献178篇。
邹旭灵[4](2021)在《T公司集装箱多式联运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规划研究》文中指出T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铁路系统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近年来,随着铁路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入,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兴起,物流企业平台化转型已经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公司基于现有特箱资源、依托股东铁路背景优势,计划建设集装箱多式联运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这是T公司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公司应对外部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从T公司的集装箱业务经营现状分析出发,通过访谈调研、标杆企业研究、定量数据分析等多种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企业现状和行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利用PEST模型明确了公司内外部环境,结合公司目前的管理信息系统现状,识别当前公司经营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采用关键成功因素法分析集装箱多式联运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的具体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平台的需求,设计了适合T公司运营的集装箱多式联运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总体架构,采用企业系统规划法的U/C矩阵对各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使平台支持用户服务需求、信息服务需求、多式联运业务需求、堆场业务需求。最后,本文做了平台实施方面的规划研究,主要是实施保障及风险与对策几个方面,以保障平台的顺利实施。本文的研究结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平台未来的角色定位将会是多种运输方式衔接者,多种综合服务的提供者和多种运输资源的整合者。最终,形成一个网络化、生态化的组织系统,在制造、物流、IT和金融等不同行业形成跨界融合,打造一个共创、共生、共享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商业生态圈。
朱翔宇[5](2021)在《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三十年来,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一,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随着发展规模的快速扩大,我国物流能力有了极大提升,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我国物流业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形成。但与此同时,我国物流业依旧存在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低,创新能力弱,国际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党的十九大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出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而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新的发展要求下,充分了解我国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现状是帮助行业进行改革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关于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在现有研究中,尚未存在与“我国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预测”这个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预测展开研究。首先,基于文献研究以及专家调查法构建了一套完善的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数据可得性,分别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关键指标遴选法删除冗余指标,并通过信息贡献率的计算对筛选结果进行有效性验证。其次,针对筛选后的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其中主观赋权法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物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客观赋权法采用CRITIC法,以定量分析的方式体现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基于组合权重值对当前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更深入了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现状,本文采用分类评价的方式对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驱动水平进行分析。首先,建立三阶段DEA模型对创新、绿色、信息化、开放四大驱动力运行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其次,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全国的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协调性分析;最后,以定性分析的方式对当前我国物流业共享发展水平做出评价。此外,本文以现有指标数据为基础,建立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出2019年-2023年的各项指标数据,对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对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合理建议。本文构建的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行业发展新要求,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路线参考依据。评价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可以直观了解当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同时基于评价结果找出行业发展瓶颈,有助于为行业改进措施提供有效建议。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是为了消除政策因素变化而带来的行业发展变动性,能有效规避因实施举措周期短而导致的评价误差,从而完善对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认知,并提供更为有效的发展建议。
鄂海[6](2021)在《一汽解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物流管理优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汽车市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已达到两亿多辆。2020年,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77.8万辆和468.5万辆,实现进一步增长。与此同时,人工成本逐年提升,行业法规日趋严格,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多样化的用户需求,如何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合规依法经营、提升客户满意度,这些都与企业长期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物流领域被誉为继材料、人力资源以外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汽车物流的成本控制也日益成为管理者关注的内容。通过对汽车物流各个环节过程进行一体化资源整合,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企业所必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全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绪论,讲述研究背景与意义、说明研究内容与方法、分析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的内容。第二章介绍一汽解放公司物流管理现状,依据生产过程,将一汽解放公司物流管理划分为入厂物流、生产物流、整车物流三个环节,梳理出相关问题,并对问题原因进行系统分析。第三章设计一汽解放物流管理的优化方案,依托于整体的物流管理原则目标。入厂物流方面,打造一套系统化的要货指示系统,制定标准化的物流规范流程,建立物流园区循环取货的模式降低成本。生产物流方面,厂内转运全面自动化,仓储充分利用高度空间,利用信息化的指示形成拉动生产模式。整车物流方面,打造多样化的发运模式,对在途车辆实时动态监控,引进新业态拉直管理层级,实现成本最优。第四章制定了为实现上述物流管理优化方案实施的短期、长期计划及保障措施,通过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组织、制度、财务、技术方面的支撑,助力一汽解放公司物流管理优化方案的最终落地。最后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了预评估,对全文进行梳理与总结。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汽解放作为中国商用车行业的领军品牌,一直延续着传统制造业的运营模式,面对市场日趋多元化的需求、智能技术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家法规政策的不断严格,亟待进行改变优化。通过对物流管理领域的研究、对全过程物流环节的优化设计,提升柔性生产能力、提高信息传递自动化水平、加强运营管理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助力企业不断向好发展,实现卓越运营目标。
丁捷[7](2021)在《我国物流业增值税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流业是涵盖运输、搬运、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由供应地流向接受地以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经济活动。物流业是典型的复合型产业。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可以转变国家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完成供给侧改革。物流产业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中达到发展高潮。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组织结构零散,发展质量不高,与物流业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完善物流业增值税法律制度与税收征管模式是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理论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以物流业“营改增”后税负不降反升为背景,把物流业增值税研究作为主要内容。立足物流业增值税基本理论,首先介绍了物流业的基本概述与发展现状。其次对物流业增值税法律制度进行了梳理,详细分析了物流业增值税税收适用现状,通过数据分析与理论解释得出了物流业增值税税收存在税负过重的问题。然后通过对增值税法律制度本身及制度实践情况,究其本质、科学分析造成物流业税收过重的相关原因。在增值税制度设计上税率明显升高,将交通运输业与物流辅助业分别核算无法贴合物流业综合性发展的特点,增值税的进项抵扣链条断裂造成进项抵扣不足和物流业专项税收优惠缺乏是造成物流业税负过重的重要原因。在增值税制度实践上,因为法律的局限性与滞后性造成物流业增值税制度有先天缺陷;物流从业者的纳税意识缺失造成了对税法执行度不高并且存在高发的虚开增值税发票犯罪;税收征管制度与手段的落后,使物流业税收征管成本增加,征管效率低下等现象。文章最后在物流业未来发展、物流业市场环境以及国际竞争力方面树立价值导向,通过制度层面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物流业增值税税收法律制度上的缺失与实践操作上的问题。在制度上科学设计与物流业相符的增值税税率,完善物流业增值税制度的抵扣制度,增加物流业专项优惠政策等。在实际操作中引入网络货运平台,通过大数据与智能化收集物流、资金流、发票流的真实数据,优化税收征管模式;利用平台上连接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业务,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解决实际操作中物流业财税不合规、进项税额不足等问题;物流业降本增效,促进物流企业集约化、系统化、网络化的高质量发展。焕发物流业蓬勃生机,真正发挥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地位作用和提高我国在国际范围的竞争力。
马小林[8](2021)在《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经营模式创新及战略转型研究》文中指出为全面推动和促进非运输业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出台了《青藏集团公司关于全面推动和促进非运输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促进非运输业深度融入市场,拓展经营领域,打造优势产业,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然而,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作为青藏集团公司下属的非运输企业,近年来的经营收入和利润连年下降。如何抓住国家、国铁集团以及青藏集团公司对物流产业大发展带来的机遇,打造核心竞争力,找准适合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发展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战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的经营现状,分析了公司现有的经营模式和经营体系,指出了公司当前存在员工整体素质较低、对运输主业的依赖性太强、业务结构和营收项目单一、管理的有效性不足、设施设备落后以及管理体制需要转变等问题。通过借鉴几种典型的铁路物流公司经营模式,在实地调查滨铁公司周边铁路和物流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对公司经营项目进行调整,在专用线租赁、仓储以及装卸业务的基础上,拓展商贸和第三方物流业务,重构了利润来源和公司经营体系。运用SWOT分析方法,提出了公司转型发展战略。经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格尔木滨铁公司应该选择扩张战略,即在格库铁路茫崖站和花土沟站新建货场,在兰州局东川站和阿克塞站开辟经营基地,同时,强化内部管理,加大装卸设施设备和物流信息化建设投入,以优质的服务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图33幅,表10个,参考文献39篇。
梁衡[9](2021)在《基于信息化的物流技术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物流业水平呈趋缓趋稳的增长态势,逐渐进入提质增效阶段。恰逢其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使得信息化成为各行业生产要素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的发展现状,剖析信息化对物流效率的影响路径,成为社会经济和物流业长期高效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梳理总结了国内外信息化与物流业相关的研究成果;针对现有研究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可能的创新点;简要阐述了本文涉及的基础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测度了中国信息化与物流业的交互耦合协调度,并进行了时空分异分析;对上市物流企业进行了基于信息化的技术效率测度及行业异质性分析;探究了信息化对物流技术效率的影响路径,并完成了收敛性检验;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从微观企业内部优化路径和宏观物流产业政策建议两角度,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通过研究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的发展趋势及现状,发现:(1)近十年间,中国总体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2010-2013年呈快速发展趋势,2013年后发展逐步放缓,但仍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速度;(2)中国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协调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总体表现出东强西弱的发展现状,但落后地区存在一定的后发优势,扩散效应显着;(3)东部地区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协调度最高,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均较低,且西部地区较低的物流业发展水平可能会遏制其耦合协调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第二,基于信息化背景,对物流企业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得到结论:(1)目前信息化资本投入对于上市物流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最大,但随着信息化投入的进一步加大,其与技术效率间会逐渐呈现出倒U型关系。(2)劳动投入对上市物流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显着为正,而管理投入对于技术效率的提升不显着。(3)近年来我国上市物流企业技术效率稳步提升,但平均值仅为0.5705,无效率现象依旧明显;上市物流企业之间的技术效率存在较大差异,27家上市物流企业技术效率高于平均值,仅占总样本量的35.53%。(4)近年来七大物流行业技术效率均稳步提升,按平均技术效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序,依次为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代理业、邮政业、仓储业、航空运输业、水上运输业、道路运输业、铁路运输业。与信息化融合较好的行业技术效率存在明显优势,传统物流行业则亟待转型升级。第三,通过分析信息化对物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路径,发现:(1)相比于劳动投入来说,资本投入对物流技术效率的影响更大。(2)信息化对人力资本、政府干预具有显着正影响;对产业规模具有微弱的显着负影响;对基础设施影响效果不显着。(3)信息化通过政府干预、产业规模进而影响物流业技术效率的过程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人力资本是重要的影响渠道,而基础设施的影响不显着。(4)信息化通过促进产业规模、人力资本的提高,进而显着改善物流技术效率。通过控制政府干预力度,带来技术效率的进步。(5)信息化因素通过基础设施影响物流技术效率的作用不显着,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可能会带来技术无效率。(6)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地区均不存在显着的绝对收敛,且中部地区内部的不平衡性正在加强。第四,中国物流业效率提升的对策研究:基于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的现状研究,以及宏、微观物流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结果,从宏观产业政策扶持和微观企业优化路径两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为政府有的放矢制定政策,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企业优化投入方向,提高运作效率指明了路径。
曹艳丽[10](2021)在《社区团购背景下考虑产地直供的生鲜物流网络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社区成为了零售市场一片尚待开发的蓝海市场,加之移动支付和拼购模式的成熟,社区团购的优势愈加凸显,其“线上预售+线下自提”的商业模式通过预售以销定采,降低库存,且具有需求频率高、资金周转快的优势,但同时也对供应链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生鲜农产品作为社区团购的重要引流品类,其当前的物流配送网络尚不能满足社区团购客户的需求。本文通过对社区团购生鲜物流网络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存在三个主要问题:(1)对生鲜农产品质量的源头把控难;(2)物流配送过程中生鲜农产品损耗高;(3)物流配送效率低。针对社区团购生鲜物流网络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引入产地直供模式对其优化,首先构建了产地供货商-中心仓-自提点的三级物流网络,在该物流网络中,产地供货商可以直接为自提点配送,也可以先将货物运输至中心仓,再由中心仓为自提点进行配送;其次,为体现物流配送方式的不同对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的影响,本文对每个环节的物流损耗分别进行了估测,并考虑了不同环节的物流损耗之间的从属影响,计算了不同配送方式下总的物流损耗,即同一种配送方式下总的物流损耗与构成该配送方式的物流环节以及各环节的损耗估测方式有关;再次,本文以物流网络中的运输成本、损耗成本、中心仓的运营成本以及时间成本作为该物流网络系统的总成本,以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构建了物流网络优化模型;最后,以社区团购的头部企业——S企业为背景,以S企业本地的8个国家示范农民合作社作为备选的产地供货商,进行了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引入模拟退火算法的Metropolis接受准则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后求解该模型,与不考虑产地直供模式的生鲜物流网络优化模型求解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产地直供的生鲜物流网络的总成本更低,物流损耗成本有明显的降低,自提点的最大配送时长更短,不考虑产地直供模式的生鲜物流网络运输成本更高,但是,考虑产地直供模式的生鲜物流网络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更高。综上,本文认为社区团购企业与当地的产地供货商直接合作,通过产地直供的方式进行生鲜的配送有利于降低物流网络的损耗成本、提高物流网络配送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社区团购企业的竞争力。图15幅,表15个,参考文献61篇。
二、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我国物流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我国物流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高铁快运发展中的多主体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 |
1.3.1 基本概念 |
1.3.2 研究范围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铁路运输企业与快递企业合作的相关研究 |
2.1.1 铁路运输企业与快递企业合作的理论解释 |
2.1.2 铁路运输企业与快递企业合作的实证预测 |
2.2 企业合作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1 非铁路运输企业合作的相关研究 |
2.2.2 铁路运输企业之间合作的相关研究 |
2.3 铁路运输企业与政府、社会资本合作投资的相关研究 |
2.3.1 铁路运输企业与政府合作投资的相关研究 |
2.3.2 铁路运输企业与社会资本合作投资的相关研究 |
2.3.3 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投资的相关研究 |
2.4 理论基础 |
2.4.1 运输供需匹配理论 |
2.4.2 交通量预测理论 |
2.4.3 组织依赖理论 |
2.4.4 博弈理论 |
2.4.5 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多主体合作分析框架、合作关系及问题 |
3.1 概念分析框架 |
3.2 多主体合作关系 |
3.2.1 铁路专业运输公司与快递企业的合作关系 |
3.2.2 铁路专业运输公司与路局集团的合作关系 |
3.2.3 铁路专业运输公司与地方政府等主体合作关系 |
3.3 多主体合作问题 |
3.3.1 铁路专业运输公司与快递企业的合作供需不匹配 |
3.3.2 铁路专业运输公司与路局集团的合作不稳定 |
3.3.3 铁路专业运输公司与地方政府等主体的合作模式不明晰 |
3.4 本章小节 |
4 铁路专业运输公司与快递企业的合作问题研究 |
4.1 理论分析 |
4.1.1 运输供需匹配分析 |
4.1.2 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4.1.3 预测精度优化分析 |
4.2 模型构建 |
4.2.1 基本假设 |
4.2.2 引力模型构建 |
4.2.3 预测模型构建 |
4.3 实证分析 |
4.3.1 需求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3.2 需求量预测的实证分析 |
4.3.3 预测前的运输供需匹配分析 |
4.3.4 预测后的运输供需匹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铁路专业运输公司与路局集团的合作问题研究 |
5.1 理论分析 |
5.1.1 组织依赖理论分析 |
5.1.2 演化博弈理论分析 |
5.2 模型构建 |
5.2.1 基本假设 |
5.2.2 收益支付矩阵 |
5.2.3 实证模型构建 |
5.3 实证分析 |
5.3.1 合作收益对合作稳定性的影响 |
5.3.2 收益分配对合作稳定性的影响 |
5.3.3 专用资产分配对合作稳定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铁路专业运输公司与地方政府等多主体合作问题研究 |
6.1 理论分析 |
6.1.1 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分析 |
6.1.2 博弈理论分析 |
6.2 模型构建 |
6.2.1 基本假设 |
6.2.2 地方政府与路局集团的非合作博弈分析 |
6.2.3 地方政府与铁路专业运输公司的合作博弈分析 |
6.3 案例分析 |
6.3.1 物流基地项目概况 |
6.3.2 物流基地项目融资建设阶段的合作模式分析 |
6.3.3 物流基地项目建成运营阶段的合作模式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开拓重点线路业务以突破合作收益阈值 |
7.2.2 创新清算机制以避免收益分配相差过大 |
7.2.3 推动权责匹配以避免专用资产分配失衡 |
7.2.4 灵活运转资金以促进物流基地建设运营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各城市经济变量最优预测模型筛选汇总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全渠道模式前置仓选址与配送路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全渠道模式应用研究 |
1.2.2 仓储设施选址研究 |
1.2.3 仓配路径选择研究 |
1.2.4 仓配网络优化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全渠道模式前置仓运营模式与问题分析 |
2.1 全渠道零售模式与前置仓的发展 |
2.1.1 全渠道零售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
2.1.2 前置仓的产生和发展 |
2.2 前置仓特性与问题分析 |
2.2.1 前置仓运营模式特性 |
2.2.2 前置仓存在的问题 |
2.3 全渠道模式前置仓仓配系统分析 |
2.3.1 全渠道模式前置仓仓配系统的网络特性 |
2.3.2 全渠道模式前置仓仓配系统问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前置仓运营系统仿真分析 |
3.1 问题背景 |
3.2 系统动力学在前置仓仿真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1 系统动力学适用于动态系统问题 |
3.2.2 系统动力学适用于结构性问题 |
3.2.3 系统动力学适用于内容性问题 |
3.3 前置仓运营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3.3.1 系统边界与流程 |
3.3.2 因果关系图 |
3.3.3 系统动力学模型 |
3.3.4 模型检验 |
3.4 前置仓运营系统仿真 |
3.4.1 消费者数量分析 |
3.4.2 订单量分析 |
3.4.3 营业收入分析 |
3.4.4 总成本分析 |
3.4.5 服务能力分析 |
3.4.6 仿真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4 全渠道模式前置仓选址与能力设计联合优化 |
4.1 问题背景 |
4.2 前置仓选址与能力设计联合优化模型构建 |
4.2.1 模型假设 |
4.2.2 参数定义与符号说明 |
4.2.3 双目标规划模型建立 |
4.3 多目标模拟退火算法设计 |
4.3.1 算法介绍 |
4.3.2 算法流程 |
4.3.3 中心确定与邻域构造 |
4.4 案例分析 |
4.4.1 案例背景 |
4.4.2 数据来源 |
4.4.3 计算结果与量化分析 |
4.4.4 灵敏度分析 |
4.4.5 结果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全渠道模式前置仓车辆路径分布式鲁棒优化 |
5.1 问题背景 |
5.2 前置仓车辆路径分布式鲁棒优化模型构建 |
5.2.1 模型假设 |
5.2.2 参数定义与符号说明 |
5.2.3 分布式鲁棒优化模型建立 |
5.3 模型分析与等价转化 |
5.3.1 非精确集构造 |
5.3.2 模型等价形式 |
5.3.3 模型复杂性分析 |
5.4 案例分析 |
5.4.1 数据来源与参数设置 |
5.4.2 计算结果与量化分析 |
5.4.3 模型对比分析 |
5.4.4 结果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全渠道模式前置仓选址-路径集成优化 |
6.1 问题背景 |
6.2 前置仓选址-路径集成优化模型构建 |
6.2.1 模型假设 |
6.2.2 参数定义与符号说明 |
6.2.3 整数规划模型建立 |
6.3 遗传算法设计 |
6.3.1 算法适用性分析 |
6.3.2 算法流程 |
6.4 案例分析 |
6.4.1 数据来源与参数设置 |
6.4.2 计算结果与量化分析 |
6.4.3 灵敏度分析 |
6.4.4 结果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T公司集装箱多式联运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集装箱多式联运现状 |
1.2.2 多式联运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
1.2.3 多式联运平台概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供应链及物流相关理论 |
2.1.1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
2.1.2 物流相关理论 |
2.1.3 多式联运相关理论 |
2.2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
2.2.1 关键成功因素法 |
2.2.2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
2.2.3 企业系统规划法 |
3 T公司集装箱业务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T公司集装箱业务现状 |
3.1.1 T公司概况 |
3.1.2 集装箱业务经营状况分析 |
3.1.3 业务运营管理模式 |
3.1.4 信息化管理现状 |
3.2 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3.2.2 T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3 集装箱业务存在问题分析 |
4 集装箱多式联运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
4.1 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4.1.1 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要 |
4.1.2 满足中小客户痛点需要 |
4.1.3 满足多式联运痛点需要 |
4.1.4 应对市场竞争需要 |
4.1.5 践行国家战略需要 |
4.2 平台战略与定位 |
4.2.1 平台战略 |
4.2.2 平台定位 |
4.3 平台需求分析 |
4.3.1 平台业务需求 |
4.3.2 平台功能需求 |
4.3.3 平台技术需求 |
4.3.4 平台和公司内部信息系统集成需求 |
5 平台总体规划设计 |
5.1 平台规划设计的目标及原则 |
5.1.1 规划目标 |
5.1.2 规划原则 |
5.2 平台规划设计 |
5.2.1 总体架构规划设计 |
5.2.2 子系统规划设计 |
5.2.3 应用架构规划设计 |
5.2.4 技术架构规划设计 |
5.2.5 数据模块架构规划设计 |
6 平台实施保障及风险应对 |
6.1 平台实施保障 |
6.1.1 组织保障 |
6.1.2 环境保障 |
6.1.3 培训保障 |
6.1.4 制度保障 |
6.2 平台实施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
6.2.1 风险分析 |
6.2.2 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3PL相关调研内容 |
附录B 车站相关调研内容 |
致谢 |
(5)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2.3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物流业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
2.1.2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2.2 研究综述 |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综述 |
2.2.2 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综述 |
2.2.3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
2.2.4 物流行业发展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
2.2.5 行业发展相关预测方法研究综述 |
2.2.6 文献综述总结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3.2.1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3.2.2 初步指标体系及说明 |
3.3 指标筛选 |
3.3.1 筛选步骤与方法 |
3.3.2 筛选过程与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4.1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介绍 |
4.1.1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相关理论 |
4.1.2 客观赋权CRITIC法的相关理论 |
4.2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4.2.1 基于ANP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4.2.2 基于CRITIC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4.2.3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4.3 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分类评价 |
5.1 相关方法介绍 |
5.1.1 三阶段DEA法相关理论 |
5.1.2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相关理论 |
5.1.3 耦合协调模型相关理论 |
5.2 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效率测算及分析 |
5.2.1 创新驱动发展效率分析 |
5.2.2 绿色驱动发展效率分析 |
5.2.3 信息化驱动发展效率分析 |
5.2.4 开放驱动发展效率分析 |
5.3 我国物流业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
5.3.1 复合系统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
5.3.2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下的有序度分析 |
5.3.3 耦合协调模型下的协调度分析 |
5.3.4 我国物流业协调发展分析总结 |
5.4 我国物流业共享发展水平分析 |
5.4.1 我国物流业共享发展现状 |
5.4.2 我国物流业共享发展水平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预测及分析 |
6.1 灰色预测模型介绍 |
6.2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预测结果及分析 |
6.2.1 模型检验结果 |
6.2.2 预测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ANP法超矩阵数据 |
附录3 客观赋权法计算表 |
附录4 灰色预测模型python源代码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一汽解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物流管理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章 一汽解放公司物流管理现状与问题 |
2.1 一汽解放公司概况及物流管理现状 |
2.2 一汽解放公司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
2.3 一汽解放公司物流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章 一汽解放公司物流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
3.1 一汽解放公司物流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
3.2 一汽解放公司入厂物流管理优化方案 |
3.3 一汽解放公司生产物流管理优化方案 |
3.4 一汽解放公司整车物流管理优化方案 |
第4章 一汽解放公司物流管理优化方案实施及保障措施 |
4.1 一汽解放公司物流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计划 |
4.2 一汽解放公司物流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 |
4.3 一汽解放公司物流管理优化方案实施效果的预评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物流业增值税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二、物流业增值税发展及现状 |
(一)物流业增值税概述 |
1.物流业基本概述 |
2.增值税基本概述 |
(二)物流业增值税现状 |
1.物流业增值税的贡献 |
2.物流业增值税税负过重 |
三、物流业增值税问题的原因 |
(一)法律制度层面的原因 |
1.物流业增值税立法滞后 |
2.物流业增值税要素脱节 |
3.增值税进项抵扣项目欠缺 |
4.专项增值税优惠政策缺失 |
5.增值税制度缺陷引起虚开 |
(二)制度实践层面的原因 |
1.物流业重要地位认识不足 |
2.物流业税法执行度不强 |
3.物流业税收征管效率不高 |
四、物流业税收制度完善建议 |
(一)物流业增值税制度的价值导向 |
1.适应物流业未来发展特点的需求 |
2.构建物流业市场良好环境的需求 |
3.助力参与物流业国际竞争的需求 |
(二)物流业增值税制度层面完善建议 |
1.简并增值税税率税目 |
2.完善进项税额抵扣 |
3.增加专项优惠政策 |
4.优化征管征管体系 |
(三)物流业增值税实践层面完善建议 |
1.建立网络货运平台收集信息 |
2.丰富平台业务模式完善链条 |
3.借助平台消除虚开发票风险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经营模式创新及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铁路物流发展的研究 |
1.3.2 关于铁路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研究 |
1.3.3 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
1.4.1 研究目的 |
1.4.2 主要工作 |
2 公司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公司经营模式和体系 |
2.1.1 公司经营模式 |
2.1.2 公司经营体系 |
2.2 经营现状分析 |
2.2.1 近几年经营收入情况 |
2.2.2 近几年运量情况 |
2.2.3 运量下降的原因 |
2.3 现有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
2.3.1 员工整体素质较低 |
2.3.2 对运输主业的依赖性太强 |
2.3.3 业务结构和营收项目单一 |
2.3.4 管理的有效性不足 |
2.3.5 设施设备落后 |
2.3.6 管理体制需要转变 |
2.4 小结 |
3 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
3.1 经营模式的含义 |
3.2 铁路物流公司的几种典型经营模式 |
3.2.1 提供仓储型服务的经营模式 |
3.2.2 提供流通加工服务的经营模式 |
3.2.3 基于货运站场开展商贸业务的经营模式 |
3.2.4 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的经营模式 |
3.3 滨铁公司经营模式和体系的创新 |
3.3.1 需求特征分析 |
3.3.2 调整经营项目 |
3.3.3 经营模式创新 |
3.3.4 重构经营体系 |
3.4 小结 |
4 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经营战略转型研究 |
4.1 相关理论介绍 |
4.1.1 内部环境分析方法 |
4.1.2 外部环境分析方法 |
4.2 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4.2.1 内部环境分析 |
4.2.2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4.3 备选战略方案制定和评估 |
4.3.1 制定备选战略方案 |
4.3.2 备选战略方案评估 |
4.3.3 扩张发展战略措施制定 |
4.4 战略目标及路径 |
4.5 小结 |
5 重点措施研究 |
5.1 强化内部管理 |
5.2 努力开拓物流市场 |
5.3 完善物流网络布局 |
5.4 加大设施设备投入力度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信息化的物流技术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本文的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方法研究 |
2.1 基础概念 |
2.1.1 物流业 |
2.1.2 信息化 |
2.1.3 耦合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产业关联相关理论 |
2.2.2 协同理论 |
2.2.3 产业融合理论 |
2.2.4 效率相关理论 |
2.3 方法研究 |
2.3.1 线性加权法 |
2.3.2 熵权赋值法 |
2.3.3 耦合协调度模型 |
2.3.4 SFA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
2.3.5 中介效应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的现状研究 |
3.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
3.2 中国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协调度测算 |
3.3 中国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的时空分异分析 |
3.3.1 东部地区 |
3.3.2 中部地区 |
3.3.3 西部地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的物流技术效率研究 |
4.1 基于信息化的物流企业技术效率测度 |
4.1.1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
4.1.2 实证分析 |
4.1.3 我国上市物流企业技术效率测度 |
4.1.4 行业异质性分析 |
4.2 信息化对物流技术效率的影响路径研究 |
4.2.1 信息化影响物流业技术效率的路径分析 |
4.2.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3 模型设定 |
4.2.4 SFA估计结果与分析 |
4.2.5 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与演变轨迹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
5.1 微观企业优化路径建议 |
5.1.1 调整资产结构,强化企业资产管理 |
5.1.2 推进管理改革,培育物流专业队伍 |
5.1.3 提高信息水平,加速传统模块升级 |
5.2 宏观产业政策扶持建议 |
5.2.1 大力夯实教育,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
5.2.2 发挥规模经济,压缩基础设施投入 |
5.2.3 打造信息平台,构建智慧物流网络 |
5.2.4 提高监管质量,发挥无形之手作用 |
5.2.5 鼓励产业融合,促进物流产业升级 |
5.2.6 推进区域协同,联手弱化马太效应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社区团购背景下考虑产地直供的生鲜物流网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寻求新的突破 |
1.1.2 社区团购带来了新机遇 |
1.1.3 生鲜物流配送网络成为难点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综述 |
2.1 社区团购模式的研究现状 |
2.1.1 社区团购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
2.1.2 “线上+线下”理念的研究现状 |
2.2 生鲜物流的研究现状 |
2.2.1 生鲜电商物流的研究现状 |
2.2.2 生鲜冷链物流的研究现状 |
2.3 产地直供模式研究现状 |
2.4 物流网络优化研究现状 |
2.4.1 物流网络的内涵 |
2.4.2 物流网络优化模型 |
2.4.3 物流网络优化模型的求解算法 |
2.5 文献评述 |
3 社区团购生鲜物流网络分析 |
3.1 相关理论概述 |
3.1.1 社区团购概述 |
3.1.2 生鲜农产品产地直供概述 |
3.2 社区团购生鲜物流网络现状分析 |
3.2.1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
3.2.2 物流组织网络 |
3.2.3 物流信息网络 |
3.2.4 生鲜物流网络的对比分析 |
3.3 社区团购生鲜物流网络问题分析 |
3.3.1 生鲜农产品质量源头把控问题 |
3.3.2 物流过程中的损耗问题 |
3.3.3 物流网络时效性问题 |
3.3.4 生鲜农产品标准化问题 |
3.4 社区团购生鲜物流网络优化目标 |
3.4.1 考虑产地直供的生鲜物流网络 |
3.4.2 考虑产地直供的生鲜物流网络优化目标 |
3.5 本章小结 |
4 社区团购生鲜物流网络优化模型的构建 |
4.1 问题描述 |
4.2 考虑产地直供的物流网络优化模型 |
4.2.1 基本假设 |
4.2.2 符号说明 |
4.2.3 目标函数 |
4.2.4 数学模型的构建 |
4.3 不考虑产地直供的物流网络优化模型 |
4.3.1 不考虑产地直供的物流网络 |
4.3.2 不考虑产地直供的物流网络优化模型 |
4.4 模型求解 |
4.4.1 求解思路 |
4.4.2 求解算法及步骤 |
5 算例分析 |
5.1 算例背景描述 |
5.2 物流网络节点数据 |
5.3 参数确定 |
5.3.1 模型参数的确定 |
5.3.2 求解算法参数的确定 |
5.4 求解结果及对比分析 |
5.4.1 考虑产地直供的模型求解结果分析 |
5.4.2 不考虑产地直供的模型求解结果分析 |
5.4.3 两种模型的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物流结点距离矩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我国物流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私营企业降成本效果评估与趋势分析[J]. 毛德凤,徐圆,彭飞.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01)
- [2]高铁快运发展中的多主体合作问题研究[D]. 高翰林.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全渠道模式前置仓选址与配送路径优化[D]. 黄纪凯.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T公司集装箱多式联运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规划研究[D]. 邹旭灵.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5]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预测研究[D]. 朱翔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6]一汽解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物流管理优化方案研究[D]. 鄂海. 吉林大学, 2021(01)
- [7]我国物流业增值税法律制度研究[D]. 丁捷.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8]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经营模式创新及战略转型研究[D]. 马小林.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9]基于信息化的物流技术效率研究[D]. 梁衡. 江南大学, 2021(01)
- [10]社区团购背景下考虑产地直供的生鲜物流网络优化研究[D]. 曹艳丽.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