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行和偏移投照根尖片在确诊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南[1](2021)在《1102例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的CBCT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下颌第一前磨牙的CBCT影像资料,探讨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从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接受诊疗的下颌第一前磨牙尚存的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中,按纳入标准筛选获取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影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2、将收集的影像资料按性别分成男女两组;并按10岁年龄差进行分组,即15-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岁。3、使用one volume viewer软件对入选对象的CBCT图像进行处理分析。测量并记录所有入选病例的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数目、牙根长度,根管形态,有无根面沟、根面沟发生部位,及单根单管牙最小根管壁的厚度。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入选1102例患者的下颌第一前磨牙CBCT影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24例,女性678例;年龄17-80岁,平均年龄36.75岁。2、1102颗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单根牙1090颗,占98.9%,只有12颗牙有2根,占1.1%,未见3根及以上牙根牙齿。女性单根占99.4%,男性单根占98.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牙根长度:最长为16.25mm,最短为10.33mm,牙根平均长度为13.83±1.29mm。男性牙根平均长度为14.21±1.37mm,女性为13.60±1.18mm,男性牙根长度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08,P<0.05)。4、按照Vertucci分类法对根管形态进行分类,其中Ⅰ型最常见,有958颗,占86.9%;其次为Ⅴ型,有92颗,占8.4%;C形42颗,占3.8%;Ⅲ型10颗,占0.9%。本研究中,未观察到其余根管类型。不同性别间的根管构型分布情况比较,女性中Ⅰ型比率显着高于男性,男性中Ⅲ型、Ⅴ型、C型比率均显着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根管构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524颗牙齿存在根面沟,占47.5%(524/1102),大部分根面沟位于牙根近中面(63.1%,356/564)。其中多根管牙中均存在根面凹陷。6、最薄根管壁平均厚度:牙冠与牙根交界处1.74±0.14mm;根颈1/3与根中1/3交界处1.24±0.10mm;根中1/3与根尖1/3交界处0.85±0.11mm。结论:1、本研究的1102颗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单根98.9%,双根1.1%;根管构型中Ⅰ型最常见,占86.9%,其次为Ⅴ型(即1-2型)。提示临床医生应对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的形态及其解剖变异有充分的了解,临床治疗时要注意仔细探查根管数目,避免遗漏根管导致根管治疗的失败。2、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在近中面常存在根面凹陷,根面凹陷与复杂根管及C形管的发生密切相关,且根面沟对应处的根管壁往往较薄。在进行根管治疗时应注意避免过度切削根管壁而导致根管壁侧穿。3、CBCT可三维显示根管系统解剖形态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在牙体牙髓病学科的临床工作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李永吉,宋阳,孙拓祺,张英华[2](2018)在《上颌第二乳磨牙MB2根管的临床发现率》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上颌第二乳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的临床发现率。方法:选择上颌第二乳磨牙患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患儿73名共75个患牙,手术前后拍摄X线片。揭髓顶后用#10 K锉沿近中颊根根管口与腭根根管口之间的发育裂隙(沟)或暗线探查并寻找MB2,计算MB2发现率;记录近颊根根管(MB)与MB2的工作长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5个上颌第二乳磨牙中有58个(77.33%)存在MB2,其中3个牙(5.17%)于髓室底水平有独立的MB2根管口。MB2发现率性别间无显着性差异(χ2=0.89,P>0.05)。MB工作长度大于MB2工作长度(t=9.67,P<0.05)。结论:上颌第二乳磨牙中MB2有较高的发现率,临床治疗时应仔细探查。
崔娟娟[3](2017)在《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锥形束 CT(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是一种锥形束投照计算机重组断层影像系统,能从三维的角度,即是从冠状位,矢状位和水平位来显示相关的组织结构,排除传统二维影像的变形、重叠和扭曲等缺陷,在临床口腔疾病如牙体牙髓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此为研究基础,探讨了锥形束CT的应用在牙体牙髓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优越性,文章主要从以下两部分内容展开了讨论:第一部分: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诊断中的应用目的:通过锥形束CT影像在牙体牙髓病诊断中的应用与传统二维影像作对比,探讨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据表随机选择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在我院确诊的牙体牙髓病患者115例,平均年龄为(45.7±2.3)岁。对115例患者进行常规的口腔临床检查,采用锥形束CT影像与传统二维影像(根尖片)相比较,病例中牙髓炎20例,根尖周病32例,根折40例,牙吸收23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33例。所有患者牙体牙髓病的诊断均由研究者本人、1名主任医师以及1名放射科主管技师共同作出。对所有患者均同时拍摄传统X线片和锥形束CT,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和比较传统X线片和锥形束CT(1)对牙体牙髓病患者牙体情况及根管形态上成像的差异;(2)在诊断根尖周病上的准确率差异;(3)在诊断牙根折上的准确率差异;(4)在诊断牙根吸收的类型、性质、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传统的二维影像相比,锥形束CT可以得到高清晰的三维影像(矢状位、水平位、冠状位),并对任意区域的解剖图像进行不同角度和层面的诊断、分析;它可以按照不同的临床需求切到任意断层厚度,医师可以从各个角度查看根管的形态和结构。(1)锥形束CT可以清晰准确的显示牙体牙髓病的患牙根管,尤其是在复杂根管上,可以清晰的显示根管的数目、特殊形态、走形、有无变异、根管是否有融合以及融合的具体位置等;(2)在32例临床筛查出的待确诊的根尖周病患牙中,锥形束CT的确诊率为100%,而常规的X线片仅诊断出13例,且影像模糊,其检出率仅为4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40例最后拔牙确诊为根折的患牙中,锥形束CT确诊39例,而普通X线片仅确诊5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在23例牙吸收的患者中锥形束CT可以清晰、立体的显示吸收的精确位置、形态、大小及破坏程度;精确诊断出内吸收,炎性外吸收和根颈外吸收,而普通X线片显示不清,成像模糊,很多病例不能确诊。结论: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的诊断过程中的优势显着,它可以利用三维影像清晰的显示根管情况;可以清晰的显示根尖周病变的情况,尤其是对早期的根尖周病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显示出传统X线片无法明确诊断的根折病变;可以精准、直观的呈现牙体牙髓病的类型、病变部位、范围以及程度;可以清晰的显示牙内、外吸收的位置、范围、程度,尤其是早期牙吸收在传统X线片上很难被发现,而在锥形束CT上可以精确显示,从而帮助早期诊断。总之,锥形束CT对牙体牙髓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应用目的:通过临床病例以及对根尖周炎患者实施根管治疗术后效果的对比,分析总结传统二维影像与锥形束CT影像之间的图像差异,为临床上根管治疗提供术中指导和术后效果评价。方法:1.按照随机数据表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之间确诊患有慢性根尖周炎的中年患者62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2.3±2.2)岁。由专家医师团队在患者根管治疗术后即刻、3、9及12个月均进行传统X线片和锥形束CT的拍摄,进行图像数据分析;选取来我院进行口腔检查其牙齿健康人员62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41.5±3.1)岁,其中男性47例,女性15例。同时对患牙牙槽骨病损区和对照组进行牙齿骨密度测量,具体做法为:传统X线片:应用软件测量根尖病损区最远两点间连线的相对骨密度值均值以及牙齿健康的对照组相同位置两点之间牙槽骨相对骨密度值均值;锥形束CT影像系统:利用自带软件Simplant 12.02版本测量根尖病损区的最远两点连线的灰度值,进行加权平均,并测量牙齿健康的对照组所有相同面相同位置的灰度值均值。最终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锥形束CT相对传统X线片在检测根管治疗术治疗效果上的优势。2.按照随机对照表选择56例牙髓病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患者的70颗牙,男15例,女12例,平均年龄(66.8±2.3)岁;观察组29例患者的77颗牙,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2±2.7)岁。结合锥形束CT技术辅助进行根管治疗作为观察组,将应用传统X线片辅助进行根管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根管充填情况,比较两组的根充恰填率。结果:1.(1)与常规的X线片比较,锥形束CT系统能更直观,更明确的给出治疗中的提示信息,也更准确地反映患者根管治疗后的预后情况;(2)可以清晰准确的显示各种髓腔及根管情况,如C形根管、侧支根管等。(3)锥形束CT影像系统可以同时对患者根管治疗术后冠状位及矢状位进行骨密度测量比较,术后即刻、3个月以及9个月后统计结果与正常牙齿骨密度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牙12个月与正常牙槽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常规的X线片仅能对患者术后的冠状位进行骨密度比较,术后即刻、3个月后统计结果与正常牙齿骨密度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9个月、12个月与正常牙槽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良好填充率显着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锥形束CT可以对根管治疗过程进行全面检查,与传统的X线片相比,检查更为清晰直观;(2)锥形束CT在对复杂或变异的根管系统治疗时显示出显着的优越性,如C型根管、MB2等;(3)慢性根尖周病患者行根管治疗后,病变区骨密度的完全愈合期一般在12个月左右;锥形束CT比传统X线片更能真实反映骨密度情况。(4)应用锥形束CT对老年牙髓疾病患者行根管治疗可以达到更好的充填效果。
郝作琦,吴冰,刘宝刚,丁文,杨磊,王新华,杨帆[4](2017)在《上颌第一磨牙MB2根管治疗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上颌第一磨牙MB2(近中颊根第二根管)根管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5年12月在火箭军总医院礼士路门诊部口腔科确诊的57例(57颗)上颌第一磨牙MB2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拍X线片,术中仔细探查和确诊MB2,预备根管,消毒根管,试尖拍X线片,侧压法根管充填,术后(根管充填完成后)拍X线片确认MB2充填到位。结果术后12个月复查,成功51颗,失败6颗,成功率为89.47%。结论术前术后拍X线片(偏角投照法)、术中仔细探查以及较为完善的根管治疗能够有效治愈上颌第一磨牙MB2患者。
吴昭君[5](2016)在《病例报告 牙科手术显微镜及锥形束CT在复杂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牙科手术显微镜、锥形束CT在扁圆形根管、C形根管、磨牙根管数目异常、切牙双根管及细小钙化根管等复杂根管治疗的应用及病例报告,给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9月在厦门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需行根管治疗的8例复杂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对所有病例进行探讨分析,针对不同的根管形态选用合适的预备、充填方法,以达到完善根管治疗的目的。其中扁圆形根管、切牙双根管及细小钙化根管在牙科手术显微镜下(dental operating microscope,DOM)配合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成功疏通所有根管并完善根管治疗;C形根管、部分磨牙根管数目异常等其他复杂根管虽在肉眼下常规治疗,但配合CBCT影像做术前诊断或术后评估。结果:8例复杂病例中1例复杂的C形根管;1例6颗下前牙双根管;4例磨牙腭侧双根管伴颊侧扁圆形根管;1例上颌第一磨牙近根尖1/3器械分离的取出;1例大范围根尖周囊肿的治疗;1例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在根尖周大面积骨缺损伴骨开窗的应用。所有病例都成功完成治疗。病例追踪随访,短期疗效满意。结论:CBCT能对复杂变异的根管系统(如扁圆形根管、C形根管、磨牙根管数目异常、切牙双根管及细小钙化根管等)提供三维立体图像,并能分辨根管的形态、数目、走向等,有助于全面了解根管的解剖形态及变异。DOM具有良好的放大和照明效果,有利于发现额外根管和疏通细小钙化根管。在CBCT图像导航下,对于复杂的变异根管也能得到较好的治疗,从而提高患牙的远期治疗效果。
刘颖,朱秀丹,王彦莉,刘彩霞[6](2016)在《分角线投照和内窥镜提高上颌第二乳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检出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肉眼和耳鼻喉内窥镜条件下,上颌第二乳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的检出率。方法:选取患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上颌第二乳磨牙102颗,分为A组和B组。两组均采用改良开髓口,X线片均于近中或远中20°角投照;A组常规肉眼下探查寻找MB2,B组采用耳鼻喉内窥镜下探查寻找MB2,记录MB2检出率。结果:A组和B组MB2检出率分别为11.76%和33.33%,两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应用分角线投照和内窥镜可以极大地提高MB2检出率。
朱小军[7](2015)在《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临床治疗体会》文中指出根管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根管系统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恰当的充填。临床上,上颌第二恒磨牙根管治疗后有少许病例仍会生慢性根尖周炎,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未找到MB2。本文主要探讨MB2的临床发现率以及寻找MB2临床治疗体会。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牙体牙髓科2008年2月2012年6月的135例门诊患者,诊断为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男性70例,女性65例,年龄1662岁。其有8例以前因
钟波,邓凯雄,陈英[8](2014)在《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口的锥形束CT定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锥形束CT技术研究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second mesiobuccal root canal,MB2)根管口的位置。方法选取1830岁(A组)、3150岁(B组),5170岁(C组)3个年龄段患者的175颗上颌第一恒磨牙,通过锥形束CT扫描,观察近中颊根的根管数,并在髓室底水平观察MB2根管口的发生率及其位置,统计髓室底水平MB2根管口钙化的数目及钙化牙本质厚度。结果对锥形束CT图像测量,175颗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颊根单根管发现率为11.43%(20颗),双根管发现率为86.29%(151颗),三根管发现率为2.28%(4颗)。132颗在髓室底水平出现MB2根管口,发生率为75.43%。MB2根管口95.18%位于近颊根管口与腭侧根管口连线的近中,上颌第一恒磨牙近颊根管口与MB2根管口的连线长度为(1.57±0.45)mm,MB2根管口与腭侧根管口的连线长度为(3.68±0.63)mm;这两条连线的交角α为19.17°±11.66°。上颌第一恒磨牙MB2根管口有23个(14.84%)在髓室底水平出现继发性牙本质,厚度为(1.80±0.59)mm。结论通过锥形束CT技术可进一步了解上颌第一恒磨牙MB2根管口的位置,对临床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具有指导意义。
刘朗,伍虹,余艳崧,李洁银[9](2014)在《偏移投照技术用于显示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数字化成像系统对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偏移投照的最佳显示效果和拍摄方法。方法选取临床上需要进行上颌第一磨牙牙髓治疗并具有MB2根管特征的患者200例。在分角线投照法的基础上,以转动轴作标记记录水平角度,其中100例从远中至近中每偏移10°进行投照,50例使用不同的曝光时间,50例平移传感器位置进行投照。由两位医师独立阅片,判断牙根区分情况、清晰度及构图完整性。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配对计数资料的χ2检验。结果在MB与MB2区分率中,远中偏移30°组最高,区分率为94%,显着高于正位组的10%(χ2=84,P=0.000),相同偏移角度远中偏移比近中偏移区分率更高(30°:χ2=18.382,P=0.000;20°:χ2=16.282,P=0.000;10°:χ2=14.019,P=0.000)。根尖清晰度方面近中偏移比远中偏移低(30°:χ2=7.848,P=0.005;20°:χ2=12.033,P=0.001;10°:χ2=14.700,P=0.000)。当近中偏移超过20°、曝光时间增加1/4时清晰率可达78%,传感器的平移摆放使牙体及根尖区的完整显示率达94%。结论要获得良好的MB2显示效果,X线中心线向远中偏移为首选,若选择向近中偏移则需加大偏移角度和曝光时间,传感器的正确摆放也是直接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
汪敏,孙虹,李桥,潘乙怀,邓辉,欧阳玉玲[10](2012)在《多角度投照技术在上颌第一恒磨牙近颊根管识别中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X线不同投照角度对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颊根双根管的识别作用。方法选取临床拔除的上颌第一恒磨牙40个,在无诊断丝和存在诊断丝情况下分别进行X线投照,从0°到30°每间隔5°拍摄1张,每个牙齿拍摄14张X线片。将离体牙制成透明牙标本以提供金标准确定近颊根根管数目。结果 40个上颌第一恒磨牙MB2的发现率为67.50%;诊断丝投照对根管识别的正确率高于无诊断丝投照;诊断丝近中水平偏移15°与无诊断丝近中水平偏移20°投照具有最好的双根管检出率。结论利用诊断丝及偏移角度X线投照能提高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颊根双根管的检出率。
二、平行和偏移投照根尖片在确诊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行和偏移投照根尖片在确诊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1102例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CBCT扫描方法 |
1.3 研究方法 |
1.3.1 病例纳入标准及分组 |
1.3.2 观测指标及方法 |
1.3.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牙根数目 |
2.2 牙根长度 |
2.3 根管构型 |
2.4 根面沟情况 |
2.5 最小根管壁厚度 |
3 讨论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根管系统解剖形态的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上颌第二乳磨牙MB2根管的临床发现率(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3)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2.1 锥形束CT的分类及特性 |
2.2 锥形束CT与根尖片、曲面体层摄影、传统CT技术比较 |
2.3 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诊疗中的具体应用 |
2.4 锥形束CT在临床牙体牙髓病诊疗上的应用列举 |
2.5 锥形束CT的发展趋势 |
第一部分: 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诊断中的应用 |
背景介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应用 |
背景介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Case Report |
临床工作总结 |
个人简历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4)上颌第一磨牙MB2根管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上颌第一磨牙MB2的发现率 |
3.2 关于上颌第一磨牙MB2根管口的位置 |
3.3 上颌第一磨牙MB2的根管预备 |
3.4 上颌第一磨牙MB2的根管充填 |
3.5 预防上颌第一磨牙MB2根管治疗并发症的发生 |
(5)病例报告 牙科手术显微镜及锥形束CT在复杂根管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References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一:上颌第一磨牙6根管合并牛牙症和上颌第二磨牙7根管合并牛牙症 |
References |
病例报告二:上颌第二磨牙4牙根5根管一例 |
References |
病例报告三:上颌第一磨牙5根管(腭侧双根管)的诊断与治疗 |
References |
病例报告四:六颗下颌前牙唇舌侧双根管:牙周牙髓联合治疗 |
References |
病例报告五:左下颌第二磨牙C形变异根管及根充后 3D重建一例 |
References |
病例报告六:左上颌第一磨牙近根尖 1/3 器械分离的取出 |
References |
补充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七:大范围根尖周囊肿内外科联合设计一例 |
References |
病例报告八:引导组织再生术应用于根尖周大面积骨缺损伴骨开窗一例 |
References |
附件 |
根管治疗知情同意书 |
显微根管治疗知情同意书 |
显微根管治疗须知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分角线投照和内窥镜提高上颌第二乳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检出率(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实验设备 |
1.3 偏角度投照检测MB2 法 |
1.4 实验方法 |
1.5 MB2 根管的确认标准 |
1.6 观测髓室底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MB2 检出率 |
2.2 内窥镜下上颌第二乳磨牙各根管口相对位置关系 |
3 讨论 |
(7)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临床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口的锥形束CT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及分组 |
1.2 MB2定位测量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上颌第一恒磨牙的MB2 |
2.2 根管口定位 |
3 讨论 |
(9)偏移投照技术用于显示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及选择标准 |
二、设备和材料 |
三、实验方法 |
1. X线水平角度的测定方法 |
2. 偏移方向的界定 |
3. 拍摄方法 |
4. 图像质量效果评定 |
结果 |
讨论 |
(10)多角度投照技术在上颌第一恒磨牙近颊根管识别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旋转投照装置构建 |
1.2.2 无诊断丝X线投照 |
1.2.3 诊断丝X线投照 |
1.2.4 根管数目、类型诊断金标准 |
1.2.5 资料汇总评价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颊根各型根管发生率 |
2.2 诊断丝对根管数目判断影响 |
2.3 各投照角度下双根管发生率 |
3 讨 论 |
四、平行和偏移投照根尖片在确诊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1102例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的CBCT研究[D]. 张亚南.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上颌第二乳磨牙MB2根管的临床发现率[J]. 李永吉,宋阳,孙拓祺,张英华.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8(05)
- [3]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D]. 崔娟娟. 武汉大学, 2017(01)
- [4]上颌第一磨牙MB2根管治疗效果分析[J]. 郝作琦,吴冰,刘宝刚,丁文,杨磊,王新华,杨帆. 中国医药导报, 2017(21)
- [5]病例报告 牙科手术显微镜及锥形束CT在复杂根管治疗中的应用[D]. 吴昭君.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7)
- [6]分角线投照和内窥镜提高上颌第二乳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检出率[J]. 刘颖,朱秀丹,王彦莉,刘彩霞.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6(04)
- [7]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临床治疗体会[J]. 朱小军. 新疆医学, 2015(03)
- [8]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口的锥形束CT定位研究[J]. 钟波,邓凯雄,陈英. 广东牙病防治, 2014(06)
- [9]偏移投照技术用于显示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J]. 刘朗,伍虹,余艳崧,李洁银.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4(03)
- [10]多角度投照技术在上颌第一恒磨牙近颊根管识别中作用的研究[J]. 汪敏,孙虹,李桥,潘乙怀,邓辉,欧阳玉玲. 口腔医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