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构建理工科大学音乐学专业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周言艳[1](2021)在《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教育全球化趋势已经无法逆转,各国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但与此同时,各国在教育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继而转变为全球性的人才竞争。在人力资本理论和软实力理论的影响下,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教育全球化趋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把教育看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自身软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阵地。因此,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俄两国都十分重视教育水平的提升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俄两国互为最大友好邻邦,且都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双方提高各自教育水平,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直面教育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此外,人文交流作为我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双边和多边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是人文交流的重点领域。发展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对提升两国人文交流水平和推动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俄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合作程度也不断加深,逐渐实现机制化和多层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因此,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围绕苏联解体以来的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展开研究,以中苏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论文的逻辑起点,以梳理和评价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效为关键环节,落脚于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以期对我国在全面了解掌握中俄教育与合作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制定新时代对俄教育政策有一定的咨政作用。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与论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以及论文的思路与结构。第一章:中俄(苏)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回顾。本章主要对从新中国建立到苏联解体的中苏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进行回顾,阐述并归纳这一阶段不同时期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主要成就和特点、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这一时期,中俄(苏)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受两国关系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两国关系处于“蜜月”期时,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十分密切;当两国关系不断恶化时,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则逐渐走向低谷;当两国断绝来往时,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则处于停滞状态;而当两国关系逐渐恢复正常之后,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也逐渐恢复正常并发展起来。第二章: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就。本章主要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法律基础进行梳理,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果进行整理与评价。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一阶段,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程度逐渐加深,交流与合作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逐渐形成了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化。第三章: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问题。本章分别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部分交流活动及合作机制成效不佳、留学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语言障碍以及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的留学吸引力不足这四个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第四章: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本章首先分析了两国国家关系和教育合作基础、两国的教育战略以及国际环境(全球化和中俄美三边关系的变化)对两国未来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促进作用,然后阐述了两国的教育政策和新冠疫情对双方目前及未来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可能造成的影响,最后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系统总结,在归纳中俄各时期教育交流与合作内容、分析未来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走向的基础上,指出中俄未来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戚晓思[2](2021)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文中认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需要在教学技能上不断提升,还需要在教育管理上进行创新突破。本研究通过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讨论并试图揭示促进其体系保障和建设的提升策略。本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视角,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视为一个整体的质量管理系统,将其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系统设计缺陷、全程性困境、优质性欠佳等问题,结合所需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者发现高校音乐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有效实施,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此实现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的认知与提升。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但是这些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都尚未清晰。这既局限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理论的发展,又影响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进程。鉴于此,本研究首先选取H省不同类型的三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进行详细的个案实施研究;再通过对H省17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的实地调研,访谈45名音乐专业领导和教师,运用编码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提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最后找出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及作用,并回收2112份学生调查问卷进行样本描述与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涉及H省公立本科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主要问题及成因与影响因素作用。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深入探寻H省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音乐学院在其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的具体差异,再从H省17所高校音乐学院的广泛调研中归纳出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发现其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师资结构不合理、培养质量差异大、研究创作成果少和社会服务较单一。针对其主要问题的内部归因包括: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外部归因包括: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2)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分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研究分析得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专业教学标准、评估专业教学质量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主要由变革人才培养理念、设置专业特色课程、丰富专业教学模式构成;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构成。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在提升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且积极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为原则,从确立平等地位、优化教学条件、给予相应自主权、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五个方面提出保障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建议,探寻高校音乐专业特色化、多样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缪福俊,魏冰,刘润民,邱立明,宁德鲁[3](2021)在《铁核桃深加工中试生产工艺实践》文中指出铁核桃具有较高的营养和商业价值,然而目前缺少对其深加工的生产工艺。以铁核桃为试验材料,结合我院已建立的铁核桃粉碎脱壳、压榨制油及速溶蛋白粉制备的中试生产线进行工艺实践。结果表明,铁核桃出仁率达95%以上,压榨出油率达85%以上,脱脂粕粉中残油降至1%以下,制备的铁核桃速溶蛋白粉的蛋白质含量达82%。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可直接应用于其他相关产品的研发,提高了铁核桃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章凡[4](2021)在《新时代理工科大学生美育实施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天奇[5](2020)在《中国矿业大学音乐艺术教育发展史考释》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办学的先驱,中国矿业大学百年来的音乐艺术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对于中国高等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发展起到辐射作用。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访谈走访学校教师、校友记录音乐艺术活动事件。同时,查阅、梳理学校音乐艺术史料,对研究主体进行叙述,分析其时代背景和教育事件对于中国音乐艺术教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从1909年3月,英国福公司创办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到现在,从早期学校秉承校董蔡元培先生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注重用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到上个世纪末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国矿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开展校园音乐艺术活动强化美育教育。在中国矿业大学蓬勃发展的110年历史中,音乐艺术教育始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音乐艺术教育也必然在中国矿业大学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介绍在中国矿业大学建设发展的不同时期,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展现形式以及音乐艺术教育为学校发展起到的作用、产生的影响。
赵娟娟[6](2020)在《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综合性大学成为教师培养的重要力量。为促进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本研究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调查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整体状况和提升策略,为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提供支持。本研究以H大学2016、2017、2018和2019级师范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职业情感以及职业效能4个维度探寻H大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状况。通过对1620份问卷和48份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H大学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整体上处于一般以上水平,且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同4个维度上表现不均衡,职业价值维度得分最高,而职业意志维度得分最低。不同户籍所在地的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不存在显着差异,而不同年级、性别和学科类别的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显着差异,具体如下:2016级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高于其他年级;女生的教师职业认同高于男生;艺术体育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高于人文社科和理工科。研究还发现,自身因素与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有高度相关,高校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与之则有中度相关关系,且相关性依次递减。这些因素的子因素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依据调查结果,结合当前H大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从7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提升综合性大学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教师教育发展;二是强化师范生遴选,提高生源质量;三是重视“师范性”,营造教师教育文化氛围;四是优化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实用性”;五是加强授课教师培养,提高职业素养;六是强化教育实习,确保实习效果;七是全面认识自我,激发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肖梦笛[7](2020)在《受众对桌面电影的情感认知差异研究》文中提出桌面电影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电影表现形式,将现实中的电脑桌面“迁移”至电影银幕,这种全新的影像表达方式广受学界、业界与受众的关注与热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采取质化(深度访谈)与量化(问卷调查)研究结合的方法,将二者进行比较互证,严谨审视桌面电影带给受众的情感体验,探知不同背景的受众对桌面电影的认知差异,分析桌面电影当下的创作瓶颈,并从题材风格、故事内核、人文内涵、受众定位、技术联合五个方面提出具有借鉴意义的桌面电影未来发展策略,进一步丰富了桌面电影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建议。本文结合质化研究法和量化研究法,对桌面电影的受众情感认知进行综合性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释了桌面电影受众情感认知的选题依据、研究价值、创新之处,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桌面电影及影视受众的研究现状进行整合梳理,结合笔者自己的观点,对桌面电影受众情感认知进行初步概念界定和选题划分;第二部分是论述互联网视域下“网生代”受众的形成,并分析探讨“游戏+电影”、“新媒体+电影”这两种电影发展新趋势;第三部分简述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设计,采取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的方法对桌面电影受众进行研究并分析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结果,以此探知不同背景的受众对桌面电影的认知差异,洞察桌面电影吸引受众的内核因素;第四部分结合研究结果对桌面电影作品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进行探讨,从题材风格、故事内核、人文内涵、受众定位、技术联合5个方面提出具有借鉴意义的解决方案,进一步丰富桌面电影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建议。经研究发现,目前桌面电影在形式、内容、技术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局限,但对桌面形式的探索无疑为电影语言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多可能,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之下,电影的形态将会继续进化升级,电影的形式也将逐渐趋向多元化。
汤颖[8](2019)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文中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规模虽越来越大,但在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间却存在着明显差距,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短缺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归根结底,这种矛盾是因高校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不吻合引起的,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高度同构性。因而,可借鉴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调控性思维,促使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从而提高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基于以上认识,选取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探求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优化路径。通过对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门类设置、专业类设置、专业布局及专业布点等几个指标的定量分析发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贪大求全,低成本专业增长过快;同质化竞争严重,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群集聚效应难以彰显;专业内涵建设不足。这是由政府、社会及高校三大高等教育供给主体共同造成的。从政府层面看:政府行政权力冲击着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相关法律及资金适时供给乏力;有效而完善的专业评估体系匮乏;有关专业前景预测性不足。从社会层面来看:企业、行业参与意识薄弱;社会对人才需求信息的反馈具有滞后性;社会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从高校层面来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定位意识缺失,价值取向偏差及质量观念淡薄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立足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及其成因分析的同时合理吸取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及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学本科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积累的诸多经验与教训。总的来说,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应遵循如下原则: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原则;强调预测的前瞻性原则;注重规模与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凸显差异化的特色性原则;与学科建设保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政府、社会与高校这三大高等教育供给主体应共同发力。具体地,政府层面上,应界定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角色,落实并完善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人才供求与专业设置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并完善综合性的专业质量监管体系。社会层面上,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作用。高校层面上,应坚持科学而合理的办学定位;建立健全预警及退出机制;提高专业与产业的适应性与协调性,培育特色专业并形成集群效应;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李媛媛[9](2020)在《山东省四所省属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对高校美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音乐通识课程作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高校美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调查研究的对象选取为山东省四所省属高校的音乐通识课程,以问卷的形式对四所高校选修音乐通识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对教务处音乐通识课程负责人和教授音乐通识课程的教师进行访谈,将调研结果总结后进行分析得出山东省省属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实践现状:目前高校对音乐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课程建设主要以音乐欣赏、鉴赏类为主,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对通识教育内涵不够了解,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方式陈旧,内容枯燥,学生无法融入课堂;缺乏教学场地和设备;缺乏艺术实践的机会;教学内容中以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的赏析为主,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等,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山东省省属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发展。针对目前各个高校音乐欣赏类通识课程占据主流,学生对学习音乐技能的需求越来越高的现状,以临沂大学音乐通识课程《钢琴初级演奏与弹唱》为例,从节约教学成本、创造性的模式构建以及良好的教学效果等方面分析其优势,提出对技能类音乐通识课程建设的思考和建议,为同类高校音乐技能通识课程的构建提供参考。立足于调查与分析结果,对山东省省属高校的音乐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出建议:以落实美育精神为主,重视音乐通识课程;以教学为先,丰富音乐通识课程内容;以师资建设和设施完善为基,落实美育工作任务;以艺术实践为导,带动全校美育普及与提高。
谢泽银[10](2019)在《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特征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高等教育注重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课程作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其在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为探寻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本研究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调查本科生对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感知,从而总结出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特征,为高校的课程建设提供经验启示。本研究以H大学2015、2016和2017级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4个维度探寻H大学的本科生对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感知状况。通过对1819份调查问卷和52份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最令本科生满意的方面依次是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目标、课程评价。性别、学科类型及课程性质会使本科生对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感知产生差异。在具体特征上,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课程目标具有导向性、灵活性和目的性;课程内容具有切合性、价值性、新颖性和多样性;课程实施特征包括两方面,其中课程实施主体的特征为教师拥有征服学生的人格魅力、学生有积极主动的课程投入;课程实施过程的特征包括教师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灵活多变的语言表达及和谐融洽的课堂互动;课程评价特征为难易适中的评价难度、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满载而归的评价结果。通过对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理性分析可知,课程满意度的评价主体是可靠理智的学生;课程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实质是“金课”。鉴于此,本研究基于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特征,主要从四个方面为高校课程建设提供经验启示。在课程目标上,应具有科教融合的课程发展目标、灵活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可行的课程学习目标;在课程内容上,不仅应使课程内容来源多样化,还应灵活组织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上,教师既要坚守为师之道,学生又要承担为生之职,师生还要共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在课程评价方面,既要使评价方式多元化,又要合理提升评价难度,还要增加学生的课程学习收获。
二、关于构建理工科大学音乐学专业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构建理工科大学音乐学专业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四、论文思路与结构 |
第一章 中俄(苏)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中苏“蜜月”时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背景 |
二、富有成效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
三、教育交流与合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二节 中苏关系恶化时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由萎缩走向停滞 |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萎缩 |
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停滞 |
第三节 中俄(苏)关系趋缓时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回暖与恢复 |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逐渐恢复 |
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正常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就 |
第一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法律基础 |
第二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果与评价 |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
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
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化日趋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
第一节 交流活动及合作机制成效不佳 |
第二节 留学生培养质量问题 |
一、留学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
二、影响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原因 |
第三节 语言障碍问题 |
一、俄(汉)语水平欠佳 |
二、语言障碍产生的原因 |
第三节 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留学吸引力问题 |
一、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留学吸引力相对不足 |
二、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留学吸引力不足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 |
第一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利因素 |
一、两国国家关系及教育合作的顺利发展 |
二、两国教育战略的促进作用 |
三、国际环境的推动作用 |
第二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不确定因素 |
一、两国教育政策的影响 |
二、新冠疫情对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影响 |
第三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景预测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 |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学习汉语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习俄语的协议》 |
附录三 本科及以上教育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名单 |
附录四 高等专科教育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名单 |
(2)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专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
二、教学保障的政策要求 |
三、质量管理的理论诉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全面质量管理 |
二、高校音乐专业 |
三、人才培养质量 |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述评 |
第一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 |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演进 |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启示 |
第二节 研究文献回顾 |
一、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概况的研究 |
二、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 |
四、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五、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述评 |
一、已有研究启示 |
二、已有研究局限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
一、研究问题 |
二、分析框架 |
第二节 数据搜集 |
一、访谈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三节 分析方法 |
一、访谈资料的整理 |
二、个案资料的分析 |
三、问卷数据的分析 |
第四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 |
第一节 综合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 |
三、需求导向的专业内涵建构 |
四、扎根本土的教学实践研究 |
五、案例小结 |
第二节 师范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变革 |
三、专业特色的教学范式改革 |
四、师生互动的专业教学新态 |
五、案例小结 |
第三节 理工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边缘专业的学科发展定位 |
三、培养单一的专业方向设置 |
四、发挥主动的培养质量保障 |
五、案例小结 |
第五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 |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
二、培养质量差异大 |
三、研究创作成果少 |
四、社会服务较单一 |
第二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归因 |
一、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 |
二、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 |
三、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 |
第三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归因 |
一、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 |
二、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 |
三、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 |
第六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 |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
二、提供专业教学标准 |
三、评估专业教学质量 |
第二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 |
一、变革人才培养理念 |
二、设置专业特色课程 |
三、丰富专业教学模式 |
第三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 |
一、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 |
二、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 |
三、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 |
第四节 影响因素作用的实证考察 |
一、项目分析 |
二、因子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差异性比较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及成因的归纳 |
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 |
三、研究的总体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与建议 |
一、确立高校教育中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平等地位 |
二、优化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 |
三、给予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相应的自主权 |
四、健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
五、促进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的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铁核桃深加工中试生产工艺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铁核桃原料及深加工中试生产线 |
2 铁核桃深加工中试生产工艺实践 |
2.1 工艺流程(见图1) |
2.2 铁核桃压榨制油及精炼工艺实践 |
2.2.1 铁核桃粉碎脱壳 |
2.2.2 铁核桃低温压榨 |
2.2.3 铁核桃油精炼 |
2.3 铁核桃饼残油亚临界萃取工艺实践 |
2.4 铁核桃速溶蛋白粉制备工艺实践 |
2.4.1 萃取 |
2.4.2 离心 |
2.4.3 中和 |
2.4.4 脱色 |
2.4.5 过滤、浓缩 |
2.4.6 均质 |
2.4.7 喷雾干燥 |
3 铁核桃综合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
4 结 论 |
(5)中国矿业大学音乐艺术教育发展史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依据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蔡元培美育思想引导下的焦作工学院(1909—1949) |
2.1 焦作工学院时期校史简介 |
2.2 焦作工学院时期的校园音乐艺术活动与矿大校歌 |
2.3 焦作工学院校园音乐艺术活动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
3 北京矿业学院时期繁荣的音乐艺术教育氛围(1949—1970) |
3.1 北京矿业学院时期校史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背景简介 |
3.2 北京矿业学院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活动 |
3.3 北京矿业学院音乐艺术活动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
4 四川矿业学院时期的校园文化艺术教育活动(1970—1981) |
4.1 四川矿业学院时期校史简介 |
4.2 四川矿业学院时期的师生音乐生活 |
4.3 四川矿业学院师生音乐生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
5 素质教育下的中国矿业大学时期音乐艺术教育状况(1981—2003) |
5.1 中国矿业大学建校徐州校史与同期国家素质教育背景简介 |
5.2 素质教育下中国矿业大学开展的音乐艺术教育工作与校园音乐艺术活动 |
5.3 素质教育下中国矿业大学音乐艺术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
6 中国矿业大学的专业音乐教育与非专业音乐教育(2003—2019) |
6.1 中国矿业大学成立艺术教育中心 |
6.2 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成立创办音乐专业与发展简介 |
6.3 创办音乐专业以来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工作与重大音乐教育事件 |
6.4 中国矿业大学音乐艺术教育取得的成果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综合性大学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力量 |
2.教师职业认同对师范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
2.关于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
3.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论概述 |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
1.教师职业认同 |
2.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 |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构成维度 |
1.职业意志 |
2.职业价值 |
3.职业情感 |
4.职业效能 |
(三)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发展的挑战 |
二、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1.问卷的预测与信效度检验 |
2.调查问卷的正式发放与回收 |
3.访谈的实施与整理 |
(三)调查结果 |
1.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描述统计分析 |
2.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
三、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
(一)社会因素 |
(二)高校因素 |
(三)家庭因素 |
(四)自身因素 |
四、提高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策略 |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教师教育发展 |
(二)强化师范生遴选,提高生源质量 |
(三)重视“师范性”,营造教师教育文化氛围 |
(四)优化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实用性” |
(五)加强授课教师培养,提高职业素养 |
(六)强化教育实习,确保实习效果 |
(七)全面认识自我,激发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受众对桌面电影的情感认知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缘由 |
二、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
三、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
四、文献探讨 |
第一章 桌面电影:电影进化中间态 |
第一节 互联网视域下“网生代”受众形成 |
第二节 游戏+电影——多重边界的交融 |
一、别致的电影化叙事 |
二、鼎新的游戏化体验 |
第三节 新媒体+电影——“屏读”时代的产物 |
一、“屏读”模式:认知交流方式的更迭 |
二、跨媒介叙事:扩展性故事文本的塑造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二节 问卷设计 |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前测 |
二、深度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三、受试者与分析工具说明 |
第三节 对桌面电影的认知(深度访谈) |
一、观影设备对桌面电影观影感受影响 |
二、受访者对桌面电影观影反馈 |
三、受访者对桌面电影创新形式与特色的认知 |
四、桌面电影的创新意义及未来发展策略 |
第四节 不同背景受众对桌面电影的情感认知(问卷调查) |
一、信效度检测 |
二、不同性别受众的认知差异 |
三、不同年龄受众的认知差异 |
四、不同学历背景受众的认知差异 |
五、不同专业背景受众的认知差异 |
六、不同要素与总评的回归分析 |
第三章 桌面电影的发展策略探讨 |
第一节 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结果探讨 |
一、不同背景受众对桌面电影的情感认知情况 |
二、受访者对桌面电影的深度认知情况 |
第二节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结果比较 |
一、不同年龄受众对桌面电影的情感认知差异 |
二、不同专业背景受众对桌面电影的情感认知差异 |
第三节 桌面电影发展策咯分析 |
一、题材风格:拓展多样化故事类型 |
二、故事内核:形式与叙事相互助力 |
三、人文内涵:表现互联网文化症候 |
四、明确受众:精准投放互联网平台 |
五、技术联合:实现“可控可感”观影体验 |
结语 |
致谢 |
图目录/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受众对桌面电影《网络谜踪》的情感认知调查问卷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8)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目的及方法 |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3 研究思路及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
2.1.2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
2.1.3 专业与专业调整 |
2.2 理论基础 |
2.2.1 需求与供给理论 |
2.2.2 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2.2.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反思 |
3.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3.2 江苏省13 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基本信息 |
3.2.1 调查高校发展概述 |
3.2.2 调查高校专业设置现状 |
3.3 江苏省13 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3.3.1 调查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
3.3.2 供给侧结构性视域审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成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路径分析 |
4.1 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相关经验分析 |
4.1.1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学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史变迁与特点分析 |
4.1.2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与调整经验的观察与借鉴 |
4.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原则 |
4.2.1 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原则 |
4.2.2 强调预测的前瞻性原则 |
4.2.3 注重规模与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 |
4.2.4 凸显差异化的特色性原则 |
4.2.5 与学科建设保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
4.3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路径 |
4.3.1 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
4.3.2 社会力量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
4.3.3 高校微观层面专业设置与调整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高校专业布点统计简表 |
附录2 调查高校2013-2017年专业新增及撤销情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9)山东省四所省属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概念厘清 |
第一章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历史与意义 |
第一节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历史回顾 |
第二节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意义 |
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
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
第二章 山东省四所省属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四所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现状调查 |
一、调查地点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
四、统计方法 |
五、问卷设计 |
六、问卷调查情况 |
第二节 四所省属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调查结果总结 |
一、对问卷调查结果总结 |
二、对教务管理人员访谈结果总结 |
三、对教师访谈结果总结 |
第三节 山东省四所省属高校音乐通识课程问题分析 |
一、对音乐通识课程不够重视 |
二、音乐通识课程建设缺乏多样性 |
三、音乐通识课程教学方式传统 |
四、音乐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
五、缺少教学场地和设备 |
六、音乐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较差 |
七、音乐通识课程艺术实践机会太少 |
第三章 山东省省属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改进策略 |
第一节 音乐技能类通识课程的可行性——以《钢琴初级演奏与弹唱》为例 |
一、教学成本优势 |
二、良好的教学效果 |
三、《钢琴初级演奏与弹唱》课程分析 |
第二节 关于技能类音乐通识课程构建的几点思考 |
一、音乐技能类通识课程的可行性 |
二、音乐技能类通识课程的拓展性 |
三、音乐技能类通识课程辅助文化传承的可能性 |
第三节 构建音乐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议 |
一、以落实美育精神为主,重视音乐通识课程 |
二、以教学为先,丰富音乐通识课程内容 |
三、以师资建设和设施完善为基,落实美育工作任务 |
四、以艺术实践为导,带动全校美育普及与提高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10)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特征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高满意度本科课程为高校课程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
2.建设高满意度课程是促进学生学习投入与发展的关键策略 |
3.高校学生课程满意度有待提高的现实状况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高校课程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
2.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课程满意度理论概述 |
(一)学术本位和学生本位:高校课程的两种价值观 |
1.学术本位课程观 |
2.学生本位课程观与课程满意度的提出 |
(二)课程满意度的内涵及维度 |
1.课程满意度的内涵 |
2.课程满意度的维度 |
(三)关于课程满意度的相关争论 |
1.学生能否参与课程建设 |
2.满意度是否为理想的课程评价标准 |
3.课程满意度的评价结果是否有用 |
三、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特征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问卷的编制 |
(二)调查实施 |
1.问卷预测与信效度检验 |
2.调查问卷的正式发放与回收 |
3.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情况 |
4.访谈的实施与整理 |
(三)调查结果及其数据分析 |
1.高满意度本科课程基于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差异性特征分析 |
四、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特征分析 |
(一)课程目标特征 |
1.导向性:具体明确,引导学习 |
2.灵活性:因课制宜,灵活表述 |
3.目的性:分阶目的,激发学习 |
(二)课程内容特征 |
1.切合性:与学生的认知图式“不期而遇” |
2.价值性: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谋而合” |
3.新颖性:与学生的好奇心理“相辅相成” |
4.多样性:与学生的求知欲望“完美结合” |
(三)课程实施特征 |
1.实施主体的特征 |
2.实施过程的特征 |
(四)课程评价特征 |
1.难易适中的评价难度 |
2.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 |
3.满载而归的课程收获 |
五、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理性分析 |
(一)课程满意度的评价主体:可靠理智的学生 |
(二)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 |
(三)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实质:高质量“金课” |
六、高校课程建设的启示:基于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特征的分析 |
(一)课程目标层面 |
1.科教融合的课程发展目标 |
2.灵活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
3.具体可行的课程学习目标 |
(二)课程内容层面 |
1.课程内容来源的多样化 |
2.课程内容组织的灵活化 |
(三)课程实施层面 |
1.教师:德才兼备,坚守为师之道 |
2.学生:刻苦努力,承担为生之职 |
3.课堂教学:师生同力,共建课堂学习共同体 |
(四)课程评价方面 |
1.评价方式:由“单一方式”转为“综合多元” |
2.评价难度:由“难易不定”转为“适度挑战” |
3.评价结果:由“追求成绩”转为“注重收获”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关于构建理工科大学音乐学专业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D]. 周言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D]. 戚晓思.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2)
- [3]铁核桃深加工中试生产工艺实践[J]. 缪福俊,魏冰,刘润民,邱立明,宁德鲁. 中国油脂, 2021(05)
- [4]新时代理工科大学生美育实施路径研究[D]. 章凡.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5]中国矿业大学音乐艺术教育发展史考释[D]. 赵天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1)
- [6]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赵娟娟. 河南大学, 2020(02)
- [7]受众对桌面电影的情感认知差异研究[D]. 肖梦笛.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8]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D]. 汤颖.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9]山东省四所省属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研究[D]. 李媛媛.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特征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谢泽银. 河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