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一、居住区建设中存在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谭若楠[1](2021)在《西安市雁塔区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绩效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居住街坊集中绿地普遍存在指标配置不足,服务效率不高,无法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修规详细设计不合理、实际建设出现问题所导致集中绿地布局配置不合理;另一方面是由于控规层面城市居住用地开发强度和集中绿地配建之间产生了矛盾所导致集中绿地规模配置不合理。因此本研究针对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以西安市雁塔区155个居住街坊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上而下的数学模型和自下而上的实地调研进行居住街坊集中绿地的绩效分析,提出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的优化策略。首先,通过对雁塔区155个居住街坊样本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居住街坊的集中绿地存在现状指标不满足规范要求、功能设施不满足居民的使用需求、服务效率低等诸多问题。其次,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构建“集中绿地---容积率”单因子集中绿地规模区间模型,对155个居住街坊集中绿地进行绩效分析,发现大部分居住街坊集中绿地的当前绩效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控规中对开发强度的控制不足所导致。再次,选取基于数学模型下的集中绿地当前绩效为100%的居住街坊进行实地调研,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自下而上地对居住街坊集中绿地进行绩效分析,发现居住街坊集中绿地整体服务绩效偏低,大部分居住街坊的集中绿地无法很好的保障居民平等地享有公共利益的权利,无法满足居民对集中绿地的使用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修规设计存在问题导致集中绿地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配置不完善、景观风貌不协调。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提出西安市雁塔区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的优化策略。在控规层面,集中绿地应与容积率、住宅建筑日照、建筑密度、住宅平均层数等相匹配,注重容积率与居住街坊集中绿地最小规模的配置关系,制作了对应控制的“居住街坊集中绿地规模——容积率”一览表。在修规层面,注重集中绿地功能布局、设施配置、景观风貌等方面的提升策略。在功能布局方面,丰富空间功能层次,提供迎合多元居民类型的活动空间;在设施配置方面,增补活动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增加文体设施,力求满足多个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在景观风貌方面,调整植物种植搭配,美化视觉效果,提高集中绿地吸引力。本研究对于保障居民的公共利益具有理论意义,对于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的规划布局优化具有实践意义。

佟昊[2](2021)在《基于路网结构要素评价的济南居住区开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仍然是困扰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存在大量封闭式居住区。大规模封闭式居住区带来了我国城市道路网络中支路网不健全的问题。为了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完善支路网系统,2016年国务院提出要逐步开放封闭式居住区,实现内部道路的公共化。然而在过去的五年中,居住区开放政策的实施进展较为缓慢,路网密度提升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进一步落实居住区内部路网公共化,本文针对居住区的开放性做了详细的研究,以对居住区的开放和路网的优化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首先总结概述了我国目前城市路网的基本特征和开放式居住区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详细地对比了我国封闭式和开放式居住区路网特征的差异性,从地块结构和路网布局两方面总结分析了居住区路网的特征要素,并构建了居住区开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灰色聚类评价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居住区的开放适宜性进行评价。其次,以济南主城区内居住区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济南市城市路网和居住区发展概况,通过ArcGIS和RS技术构建了济南市居住区路网数据库,详细地分析了济南居住区路网结构各项指标的表现,并提出了相应指标的合理阈值和优化措施。运用基于开放适宜性和必要性的分类方法将济南居住区的开放性分为适宜必要开放型、适宜非必要开放型和不适宜开放型三类,并提出了济南目前各类居住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开放建议。最后,基于济南居住区各项指标现状以及评价分类结果,提出当下济南居住区的开放策略,为未来居住区开放规划和改造提供参考。

郭天泽[3](2021)在《城市触媒理论下的铜梁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化内涵优化的新常态时期,老城居住区的再开发再利用成为当前居住区发展更新的主流。现有的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更新模式大多是通过拆倒重建的方式来实现居住区的更新优化,居住区空间质量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也付出了居住区文脉破碎、居住区肌理受损等沉痛代价。上世纪末建成的大量老城居住区业已成为阻碍大多数小城区城市发展的痼疾,出现了生活环境品质低下、人文历史文脉破碎、社区认同感消失、居住区活力减弱等综合衰败现象。老城由以往的城市中心逐渐衰退为城市发展的痛点所在。铜梁区作为典型的县级城区,其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铜梁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将城市触媒理论和微更新理论相结合,指导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首先,通过对城市触媒与居住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理论的研究分析,结合国内外居住区触媒点公共空间微更新优秀案例的研究总结,对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触媒式微更新设计做出指导,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城市触媒用于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途径,从触媒选择、触媒激活到触媒的引导与控制,对这三大途径步骤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总结。其次,通过运用实地调研法、自由访谈与问卷调查法等调查研究方法,对铜梁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现状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铜梁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症结,结合居住区公共空间现状,依据多点性、就地性、需求优先、整体性的原则确定出居住区公共空间触媒点。同时通过触媒点的现状环境与居民需求的调查研究,依据更新意愿优先和影响效应优先原则确定触媒点的分级分类。在此基础上,从居住区节点空间、居住区路径空间、居住区触媒网络“点、线、面”三个层面对不同层级的铜梁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进行微更新设计,并加以合理的控制引导,同时对典型触媒点进行微更新实践设计,使城市触媒理论与微更新理论的结合更加现实化具象化,为居住区公共空间触媒点的激活设计提供了参考。通过触媒理论与微更新理论在铜梁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更新中的合理结合,在解决铜梁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问题的前提下也实现铜梁老城居住区认同感的重塑和居住区活化。本文将城市触媒理论引入到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中,对老城居住区的更新改造方式进行了扩充与延伸。此外,在对铜梁老城居住区触媒点公共空间进行微更新设计的同时,也为其他此类老城居住区的更新复兴积累了更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使得城市触媒理论和微更新理论在居住区更新中有了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李云熙[4](2021)在《宅基地不同退出模式绩效评估研究 ——以成都市三个典型区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使得农村宅基地出现闲置浪费、面积超标、一户多宅、隐性市场交易活跃、农民财产权利缺失等问题。鉴于此,中央政府于2014年10月,在全国部分区域推行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宅基地退出作为本次的改革重点任务之一。成都作为宅基地退出先行示范点之一,其内部多个区域开展了多种模式的宅基地退出,这些试点区域宅基地退出绩效成果如何,不同的宅基地退出模式之间的绩效有何差异,以及宅基地退出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已成为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与宅基地不同退出模式绩效对比为核心内容,以参与宅基地退出的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宅基地退出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基础设施、行政管理等6个维度,共选取的32项指标,构建了“6+32”的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成都市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邛崃市三个区域试行的宅基地退出绩效成果进行检验,并对三种宅基地不同退出模式绩效进行对比分析,寻求宅基地退出进程中的现存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从宅基地退出信息披露机制、资金平衡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基础设施一体化机制与监测机制等五个方面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农村宅基地退出绩效提升的保障机制。通过以上研究发现:(1)通过构建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从而综合检验宅基地退出绩效水平,有利于对该区域宅基地退出绩效水平进行检验,也有利于对不同模式宅基地退出绩效水平进行对比。通过实证分析,以生态移民为依托的宅基地退出模式综合绩效得分>以产业规划为引导的宅基地退出模式综合绩效得分>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的宅基地退出模式综合绩效得分,不同模式所带来的效益大多呈现为经济维度效益>社会维度效益>基础设施维度效益>生态维度效益>行政管理维度效益>文化维度效益。(2)通过对宅基地不同退出模式单一绩效对比分析得出,以生态移民为依托的宅基地退出模式绩效水平在社会效益维度、经济效益维度、基础设施效益维度显示出较好的优越性。以产业规划为引导的宅基地退出模式在生态效益维度与文化效益维度具有较好的优势。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的宅基地退出模式在行政管理维度效益相对较好,但优势不够明显。(3)但是,某一单项的维度来说,一种宅基地退出模式带来的单一维度的绩效不一定同时优于另外一种宅基地退出模式,不同的宅基地退出模式具有不同维度的绩效优劣。因此,不能单独以宅基地退出综合绩效来评判一种模式的好坏,应该分析不同的宅基地退出模式在各自维度的优势与劣势。同时,其他地区在进行宅基地退出模式学习时,一定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农户自身意愿以及地理经济区位等多重因素选择最适宜本地区开展的宅基地退出模式。

臧丹丹[5](2020)在《宿迁市宿城区农民集中居住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改革不断地深化,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多地少的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被放大。再加上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原因,传统乡村集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迎来了巨大挑战。农业、农村、与农民这“三农”问题始终是国家高度关注的重要事项。聚焦到地方政府,如何提升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水平更是一项被广泛提及的重要课题,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研究。宿城区农民集中居住工作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工作举措,新型居住小区建设有序推进,全区农民集中居住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显着改善,成为宿迁市乃至江苏省农民集中居住工作开展的典范。然而,宿城区在农民集中居住建设推进上,依然存在着诸多难点,给农民集中居住推进工作带来了不少的挑战。本文基于农民集中居住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调查分析了宿城区农民集中居住的现状,剖析当前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深层次的原因及集中居住意愿与行为分析给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与建议。本研究设计了三次实地调查,分别从宿城区农民集中居住工作的基层管理者、已进驻农民新型集中居住小区的农民和传统居住模式的农民这三个视角进行了分析现状与问题、满意度、意愿与行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城镇化用地需求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宿城区各乡镇街道积极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相比之前的拆迁补偿政策和集中居住区建设状况,现有的制度与更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已实现集中居住的农民满意度较高,未实现集中居住的农民参与集中居住的意愿也较为强烈。(2)宿城区农民集中居住工作的推进主要是政府主导型,工作的着力点也放在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上来。集中居住工作推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依次是观念落后、缺乏统筹规划、土地置换困难、资金到位不及时和补偿协议谈判难等。(3)通过农民个体特征、农民家庭特征、农民心理因素与集中居住意愿的交叉分析,不难发现性别、年龄阶段对于集中居住的影响差别不大,受教育程度对于集中居住的意愿的影响较为明显。家庭人口数多少的受访者与集中居住意愿联系较为紧密,对集中居住的治安状况满意程度、对购物便利程度和对就医便利程度满意的受访者集中居住意愿也较高。

蒋成刚[6](2020)在《基于人性化的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为例》文中指出居住区入口景观是居住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序列的起点,也是居住区居民使用最为频繁的外部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变化,城市居民在住房选择过程中越发重视居住区入口景观质量。从国内房地产行情来看,那些符合他们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居住区入口景观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可以说,“人性化”正好契合了我国的国情,是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基于研究背景,作者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居住区入口景观为研究对象,以人性化设计理论为指导,聚焦“以人为本”,论述居住区入口景观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融合人性化设计理论与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方法,指出当前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根据以上研究基础,最后提出构建“人性化”居住区入口景观的设计策略:(1)以居民为设计中心。明确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在设计前期就对居民的组成结构有所把控,结合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景观需求,合理评估并选择与其行为模式和心理预期相适应的方案;(2)整体性设计。将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纳入居住区景观规划体系,结合居住区入口空间范围合理规划交通流线和景观形式,为居民创造便利、协调的开敞空间;(3)个性化设计。运用形式美的相关规律对居住区入口景观要素设计进行优化,打造富有辨识度的居住区入口景观形象,便于居民识别、理解与记忆;作者希望论文对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居住区入口景观的人性化研究,能为我国未来城市居住区入口景观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参考。

蔺晔涵[7](2020)在《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山地旅游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水城县营盘乡旅游综合体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休闲度假游的时代性发展,旅游综合体业态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兴项目之一,其中山地旅游综合体是其中的重要类型之一。由于山地具有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与敏感的生态系统,盲目的开发建设不仅会导致对山地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侵占,也会对旅游综合体及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本文旨在探索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对山地旅游综合体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通过对我国山地旅游综合体发展趋势及特点的研究,明确前期土地适宜性评价重要意义和作用;通过研究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其指导山地旅游综合体景观规划和设计分别进行总结和研究。在规划层面,山地旅游综合体的土地适宜性评价需从等级体系的建立、指标分级选取、模型构建及GIS技术的综合利用,通过将评价指标划分为基本与特殊两种类型,及建立具有山地系数的评价模型实现对山地环境的综合评价,并根据最终结果指导总体规划布局。在设计层面,结合土地适宜性单因子评价结果与综合性评价,对山地旅游总体中的道路、建筑、植物景观、水系、公共空间以及旅游活动项目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与总结。同时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在贵州省水城县营盘乡旅游综合体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中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应用。

刘天山[8](2020)在《山地居住区地下车库分析与设计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购买能力的普遍提高,私家汽车已经成为最常见的交通工具。私家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直接导致了居住区停车难问题的出现,因此地下车库成了居住区设计中的标准配置。另一方面,城市化率的快速推进,导致城市建设用地的日益紧张,在耕地红线必须坚守的情况下,政府和开发商将目光聚焦到山地资源上,兴建了大量的山地居住区。而山地居住区也因其拥抱自然、回归生态的设计理念,受到了购房者的大力追捧。山地居住区建设和停车问题的结合,催生了山地居住区地下车库设计的问题。山地居住区地下车库受山地地形的限制,在规划布局、竖向设计、平面设计、采光通风设计、景观设计和消防疏散设计等方面,与一般平坦地居住区地下车库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前,山地居住区地下车库工程实践较多,理论研究的成果却不足,工程实践往往都是参照一般居住区地下车库设计来摸索设计的。因此,如何结合山地地形,有效利用高差变化带来的优势来设计地下车库,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改善地下车库的停车环境,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先从一般居住区地下车库设计展开,从法规和工程实践方面探讨了地下车库设计内容及手法,然后分析了山地地形给居住区规划设计和地下车库设计带来的影响,并与一般居住地下车库设计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两方面的研究,对徐州市山地居住区地下车库展开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其优势和劣势。最后,根据理论研究、对比分析研究和实例研究的结果,吸纳现有工程实践中的优点,并对现有工程实践中的不足进行优化,从而完成了对山地居住区地下车库设计策略的研究,以期为后来的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该论文有图117幅,表18个,参考文献73篇。

于杨[9](2020)在《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流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正逐步改变中国的人居版图,而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房地产建设迄今为止发展已近三十年,与之密切相关的地产景观也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从全盘盲目吸收外来文化的粗放式发展,到传统文化的回归、正视中国人本土的居住文化,再至当下逐步成熟理性、对中国特色进行有选择性的取舍与扬弃。具有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风格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地产楼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文化自信、增加居民幸福感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地产企业及相关设计公司关于营造本土化的人居景观环境实践,楼盘项目遍布全国,并通过网络及大量项目成册对成果进行推广与宣传,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且大多成果仍以个案的方式从单一视角进行介绍。笔者针对全国范围内主要的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相关项目展开调研分析研究,从历时性的角度梳理发展进程中地产景观风格类型及设计思路的流变,将大量片段式信息整合并系统化。论文整体共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及缘起,对研究对象及时间、空间范围作了清晰界定,并就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进行综述与总结,明确研究目标及意义,从而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主要梳理了居住地产景观发展背景及“中国特色”的产生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对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共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三章至第五章为平行章节,梳理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并深入挖掘其特点及成因,动态式呈现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的类型演化,并就定位、空间、造型、装饰、材料等层面进行景观设计思路及共性特点的深入剖析。第六章对中国特色的地产景观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未来方向进行探讨。最后为对全文的总结章节,概述主要结论及不足之处,为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石芯瑜[10](2020)在《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租房的规划建设,特别是公租房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直接关系到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居住生活需求能否得到保障。然而在市场经济主导的发展形势下,集中建设的公租房小区普遍存在选址偏远、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不完善、公租房入住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对公租房小区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实效性研究,可以了解到目前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与使用的效果,并分析总结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以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研究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对国家和地区政策的演进、行业内建设规范和标准进行梳理;其次,采用实地调研、长期观察、深入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研方法,调研了15个西安公租房小区的基本信息与空间布局的现状,收集了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情况和使用情况,并对这些基础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总结出公租房小区已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公共服务设施实效性的影响因素;最后,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构建实效性评价体系,对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实效性进行评价。本文构建的西安市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实效性的评价体系分为两个层级:分类层和指标层,其中分类层有6个,评价指标有15个。通过结合专家和居民两个角度确定分类层和指标层的具体权重。使用excel和matlab对调研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得出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实效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实效性研究能够反映规划的运行状况,反映规划决策的科学性、适应性及其操作实施的质量,有助于找寻既定规划的不足,进而可以不断调整和完善保障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为完善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提升公租房的实际入住率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二、居住区建设中存在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居住区建设中存在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市雁塔区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集中绿地供与需矛盾初现
        1.1.2 集中绿地政策出台与落实
        1.1.3 集中绿地规划缺乏精细化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居住街坊
        1.2.2 集中绿地
        1.2.3 集中绿地布局绩效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居住区集中绿地规划研究综述
        2.1.1 国外居住区集中绿地规划研究综述
        2.1.2 国内居住区集中绿地规划研究综述
    2.2 国内外居住区活动空间适老性更新研究综述
        2.2.1 国外居住区活动空间适老性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内居住区活动空间适老性更新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研究综述
        2.3.1 国外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雁塔区基本状况与居住街坊集中绿地配置现状
    3.1 雁塔区基本状况
    3.2 雁塔区相关规划与政策
        3.2.1 相关规划
        3.2.2 相关政策
    3.3 案例居住街坊集中绿地现状分析
        3.3.1 居住街坊概况与研究案例选取
        3.3.2 研究案例集中绿地现状
        3.3.3 案例居住街坊与公共配置状况
    3.4 案例居住街坊集中绿地现存问题
        3.4.1 集中绿地现状不满足规划要求
        3.4.2 集中绿地现状不满足实用需求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学模型的案例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绩效分析
    4.1 集中绿地的配建要求
    4.2 居住街坊集中绿地绩效模型构建
        4.2.1 “集中绿地——容积率”单因子模型构建
        4.2.2 模型简化
    4.3 基于数学模型的集中绿地布局绩效分析
        4.3.1 绩效的衡量与表达方式
        4.3.2 集中绿地布局绩效分析
    4.4 集中绿地绩效与实际指标差异分析
        4.4.1 差异分析
        4.4.2 原因初探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实地调研的案例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绩效分析
    5.1 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
        5.1.1 问卷设计与问卷调研
        5.1.2 现场访谈与整体概况
    5.2 集中绿地使用者行为分析
        5.2.1 使用者基本情况
        5.2.2 使用者活动时间规律
        5.2.3 使用者功能偏好分析
    5.3 集中绿地使用者满意度分析
        5.3.1 集中绿地功能布局
        5.3.2 集中绿地设施配置
        5.3.3 集中绿地景观风貌
    5.4 基于实地调研的集中绿地布局绩效分析
        5.4.1 绩效的衡量与表达方式
        5.4.2 集中绿地布局绩效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西安市雁塔区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优化策略
    6.1 集中绿地与规划要求的匹配
        6.1.1 集中绿地与容积率之间的匹配
        6.1.2 集中绿地与其他开发强度控制指标的匹配
    6.2 集中绿地与实用需求的匹配
        6.2.1 集中绿地功能布局引导
        6.2.2 集中绿地详细设计引导
    6.3 居住街坊集中绿地规划保障策略
        6.3.1 基于控规层面的保障策略
        6.3.2 基于修规层面的保障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案例居住街坊区位图
附录2 案例居住街坊现状总平面
附录3 案例居住街坊数据统计
附录4 案例居住街坊人均集中绿地数据统计
附录5 实地调研案例居住街坊日照分析结果
附录6 实地调研调查问卷
附录7 居住街坊集中绿地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2)基于路网结构要素评价的济南居住区开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开放式居住区路网特征分析
    2.1 我国开放式居住区发展现状
    2.2 开放式居住区与封闭式居住区的路网差异性
        2.2.1 封闭式居住区路网特征
        2.2.2 开放式居住区路网特征
    2.3 路网结构特征要素分析
        2.3.1 案例对比分析
        2.3.2 路网结构要素开放性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居住区路网结构的开放适宜性评价
    3.1 评价目标及流程
    3.2 城市居住区评价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2.2 各评价指标含义
    3.3 基于AHP-灰色聚类法的综合评价方法
        3.3.1 综合评价方法选取
        3.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3.3.3 灰色聚类评价模型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济南市居住区开放性研究
    4.1 济南市居住区概况
    4.2 济南居住区路网指标研究
        4.2.1 济南居住区路网基本特征
        4.2.2 居住区路网指标优化分析
    4.3 基于开放适宜性评价的居住区分类
        4.3.1 居住区分类方法
        4.3.2 各类居住区的分布
        4.3.3 济南各类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开放性分析
    4.4 济南市居住区开放策略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卸及答辩情况表

(3)城市触媒理论下的铜梁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触媒理论与微更新理论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2.城市触媒与居住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相关理论研究
    2.1 城市触媒与居住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相关概念
    2.2 城市触媒理论研究
    2.3 微更新理论研究
    2.4 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类型与特点
    2.5 城市触媒理论引入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可行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经典案例研究
    3.1 巴塞罗那扩展区
    3.2 柏林“邻里管理”计划
    3.3 上海市旧居住区公共空间微更新
    3.4 深圳·趣城计划
    3.5 启示与小结
4.城市触媒应用于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的途径
    4.1 微更新原始触媒的选择
    4.2 以微更新为主的原始触媒点激活
    4.3 触媒效应的控制与引导
    4.4 本章小结
5.铜梁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调研
    5.1 铜梁城市建设概况
    5.2 铜梁老城居住区现状
    5.3 触媒点选取
    5.4 触媒点基础调研
    5.5 铜梁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总结
    5.6 本章小结
6.铜梁老城居住区触媒点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实践
    6.1 触媒点的分阶段更新
    6.2 以微更新为主的铜梁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触媒激活
    6.3 典型触媒点微更新设计实践
    6.4 铜梁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触媒效应的控制与引导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铜梁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居民需求调查问卷
致谢

(4)宅基地不同退出模式绩效评估研究 ——以成都市三个典型区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基本概念和相关模式
        1.4.1 基本概念
        1.4.2 相关模式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农村土地市场方面
        2.1.2 国外土地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土地管理绩效评估研究
        2.2.2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研究
    2.3 宅基地退出研究热点
    2.4 研究评述
3 案例状况与调查设计
    3.1 研究区选择原则
        3.1.1 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代表性
        3.1.2 宅基地退出模式具有稳定性
        3.1.3 宅基地退出模式具有典型性
    3.2 研究区宅基地退出案例状况
        3.2.1 以生态移民为依托的宅基地退出模式——龙泉驿区
        3.2.2 以产业规划为引导的宅基地退出模式——青白江区
        3.2.3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的宅基地退出模式——邛崃市
    3.3 数据来源与调查设计
        3.3.1 数据获取
        3.3.2 调查方法
        3.3.3 调查设计
        3.3.4 调查结果
4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框架构建及计算
    4.1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的目的
    4.2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的原则
        4.2.1 有效性和真实性原则
        4.2.2 系统性和独立性原则
        4.2.3 可操作性和可比较性原则
    4.3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理论框架构建
        4.3.1 理论来源
        4.3.2 理论框架的构建
    4.4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4.1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指标选取的原则
        4.4.2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指标选取的步骤
        4.4.3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指标内涵
        4.4.4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指标获取
    4.5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及权重计算
        4.5.1 层次分析法(主观赋权法)
        4.5.2 层次分析法计算结果
        4.5.3 熵值法+变异系数法客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
        4.5.4 主客观赋权法综合确定总权重(综合赋权法)
        4.5.5 综合评价法对绩效评估综合结果的计算
5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结果分析
    5.1 以生态移民为依托的宅基地退出模式绩效评估结果
        5.1.1 社会维度效益分析
        5.1.2 经济维度效益分析
        5.1.3 文化维度效益分析
        5.1.4 生态维度效益分析
        5.1.5 基础设施维度效益分析
        5.1.6 行政管理维度效益分析
    5.2 以产业规划为引导的宅基地退出模式绩效评估结果
        5.2.1 社会维度效益分析
        5.2.2 经济维度效益分析
        5.2.3 文化维度效益分析
        5.2.4 生态维度效益分析
        5.2.5 基础设施维度效益分析
        5.2.6 行政管理维度效益分析
    5.3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的宅基地退出模式绩效评估结果
        5.3.1 社会维度效益分析
        5.3.2 经济维度效益分析
        5.3.3 文化维度效益分析
        5.3.4 生态维度效益分析
        5.3.5 基础设施维度效益分析
        5.3.6 行政管理维度效益分析
    5.4 宅基地不同退出模式绩效对比分析
        5.4.1 宅基地退出对当地产生的影响
        5.4.2 宅基地不同退出模式的综合绩效对比分析
        5.4.3 宅基地不同退出模式的绩效优劣对比分析
    5.5 宅基地退出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5.5.1 宅基地退出进程中存在的个性问题
        5.5.2 宅基地退出进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6 提升宅基地退出绩效保障机制的构建
    6.1 建立和完善宅基地退出信息披露机制
        6.1.1 建立宅基地退出档案管理系统
        6.1.2 建立宅基地退出信息平台
    6.2 建立和完善宅基地退出资金平衡机制
        6.2.1 扩宽宅基地退出资金筹措渠道
        6.2.2 平衡宅基地退出资金的使用
        6.2.3 构建宅基地价格评估机制
    6.3 建立和完善宅基地退出社会保障机制
        6.3.1 基础社会保障机制“兜底”
        6.3.2 长效产业联动机制“拔高”
    6.4 建立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机制
        6.4.1 基础硬件设施一体化
        6.4.2 基础软件设施一体化
    6.5 建立和完善在宅基地退出动态机制
        6.5.1 宅基地退出置换指标动态交易平台构建
        6.5.2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平台构建
        6.5.3 宅基地退出动态监督机制
    6.6 针对个性问题构建绩效提升保障机制的探讨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特色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AHP结果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调研图片
致谢

(5)宿迁市宿城区农民集中居住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提出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农民集中居住相关理论
        2.1.1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研究
        2.1.2 管理经济学:规模经济理论
        2.1.3 城乡统筹理论:城乡一体化与融合
    2.2 农民集中居住文献综述
        2.2.1 国内农民集中居住研究
        2.2.2 国外农民集中居住研究
        2.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第3章 宿城区农民集中居住现状分析与存在问题
    3.1 宿城区地域界定
    3.2 宿迁市宿城区农民集中居住的演变历程
    3.3 宿迁市宿城区农民集中居住动因分析
        3.3.1 为了满足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
        3.3.2 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3.3.3 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用地的要求
    3.4 宿迁市宿城区农民集中居住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宿城区农民集中居住工作推进上存在的困难
        3.4.2 宿城区农民参与到集中居住的问题与担忧
第4章 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调查与分析
    4.1 调研设计与原则
    4.2 数据收集与整理
        (1) 农民个体特征因素
        (2) 农民家庭特征因素
        (3) 农民心理认知与意愿
    4.3 宿城区农民集中居住意愿分析
        4.3.1 农民个体特征影响下的集中居住意愿
        4.3.2 农民家庭特征因素影响下的居住意愿
        4.3.3 农民心理特征因素影响下的居住意愿
第五章 对宿城区农民集中居住的思考与建议
    5.1 对宿城区农民集中居住的思考
        5.1.1 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集中居住模式的选择
        5.1.2 集中居住应该充分考虑农民主体利益
        5.1.3 农民拆迁安置房应共享房屋升值成果
        5.1.4 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5.2 对宿城区农民集中居住的完善
        5.2.1 突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破解空间资金瓶颈
        5.2.2 从增强集中居住点的吸引力出发优化调整规划
        5.2.3 推进城乡一体新社区治理机制创新
        5.2.4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5.2.5 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5.2.6 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宿城区农民集中居住工作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二: 宿城区集中居住区农民的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 宿城区未实现集中居住农民的集中居住意愿调查问卷
致谢

(6)基于人性化的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1.4.1 理论意义
        1.1.4.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收集法
        1.3.2 多学科分析法
        1.3.3 实地调研法
        1.3.4 归纳推理法
        1.3.5 实证研究法
    1.4 研究重点及章节安排
    1.5 技术路线(见图1.1)
2 居住区入口景观概念综述
    2.1 居住区入口景观相关概念释义
        2.1.1 居住区概念释义
        2.1.2 居住区入口空间概念释义
        2.1.3 居住区入口景观概念释义
        2.1.4 居住区入口景观有关人群概念释义
        2.1.4.1 房地产开发商
        2.1.4.2 居住区居民
        2.1.4.3 景观设计师
    2.2 居住区及居住区入口景观发展历程
        2.2.1 居住区入口景观发展溯源
        2.2.2 居住区规划理论发展进程
    2.3 我国居住区入口景观建设状况
3 居住区入口景观与人性化设计理论概述
    3.1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概述
        3.1.1 构成要素
        3.1.1.1 建筑
        3.1.1.2 广场
        3.1.1.3 道路
        3.1.1.4 铺装
        3.1.1.5 景观设施
        3.1.1.6 地形
        3.1.1.7 水景
        3.1.1.8 植物
        3.1.2 分类方法
        3.1.2.1 按功能要求分
        3.1.2.2 按平面形态分
        3.1.2.3 按空间布局分
        3.1.2.4 按交通方式分
        3.1.2.5 按景观风格分
        3.1.2.6 按立面造型分
        3.1.3 功能特点
        3.1.3.1 安全防卫
        3.1.3.2 交通组织
        3.1.3.3 形象标志
        3.1.3.4 交往休憩
        3.1.3.5 过渡空间
    3.2 人性化设计概述
        3.2.1 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兴起
        3.2.2 人性化设计的相关特点
        3.2.2.1 以情动人
        3.2.2.2 以义感人
        3.2.2.3 以名诱人
        3.2.3 人性化设计的实现方法
        3.2.3.1 形式要素设计
        3.2.3.2 功能特点设计
        3.2.3.3 个性化设计
        3.2.4 UCD设计理论
    3.3 人性化设计融入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
        3.3.1 人性化设计理论融入的必要性与创新性
        3.3.1.1 必要性
        3.3.1.2 创新性
        3.3.2 人性化的居住区入口景观的内涵
        3.3.2.1 满足居民的生理需求
        3.3.2.2 满足居民的安全需求
        3.3.2.3 满足居民的交往需求
        3.3.2.4 满足居民对美的需求
        3.3.2.5 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3.3.3 相关学科阐述
        3.3.3.1 景观设计学
        3.3.3.2 建筑设计学
        3.3.3.3 环境行为学
        3.3.3.4 景观生态学
        3.3.3.5 人居环境学
        3.3.4 影响因素
        3.3.4.1 人为因素
        3.3.4.2 自然环境
        3.3.4.3 社会背景
4 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居住区入口景观现状调查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4.1.1 杭州市钱江新城概况
        4.1.2 “钱江新城板块”概况
        4.1.3 调研居住区的建设情况
    4.2 调研居住区入口景观现状分析
        4.2.1 近江家园居住入口景观调查
        4.2.1.1 近江家园居住区概况
        4.2.1.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4.2.1.3 调研数据分析
        4.2.2 望江家园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4.2.2.1 望江家园居住区概况
        4.2.2.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4.2.2.3 调研数据分析
        4.2.3 凤凰南苑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4.2.3.1 凤凰南苑居住区概况
        4.2.3.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4.2.3.3 调研数据分析
        4.2.4 绿城·春江花月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4.2.4.1 绿城·春江花月居住区概况
        4.2.4.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4.2.4.3 调研数据分析
        4.2.5 倚天·盛世钱塘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4.2.5.1 倚天·盛世钱塘居住区概况
        4.2.5.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4.2.5.3 调研数据分析
        4.2.6 和谐嘉园-南苑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4.2.6.1 和谐嘉园-南苑居住区概况
        4.2.6.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4.2.6.3 调研数据分析
        4.2.7 运新花苑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4.2.7.1 运新花苑居住区概况
        4.2.7.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4.2.7.3 调研数据分析
        4.2.8 万科·大家钱塘府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4.2.8.1 万科·大家钱塘府居住区概况
        4.2.8.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4.2.8.3 调研数据分析
    4.3 调研总结
        4.3.1 对调查结果的横向比较
        4.3.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人性化问题
        4.3.2.1 景观要素缺乏人文关怀
        4.3.2.2 景观空间使用效率低
        4.3.2.3 景观形象缺乏个性化
        4.3.3 针对调研居住区的人性化改善建议
        4.3.3.1 近江家园
        4.3.3.2 望江家园
        4.3.3.3 凤凰南苑
        4.3.3.4 绿城·春江花月
        4.3.3.5 倚天·盛世钱塘
        4.3.3.6 和谐嘉园-南苑
        4.3.3.7 运新花苑
        4.3.3.8 万科·大家钱塘府
5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设计策略
    5.1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设计目标与原则
        5.1.1 人性化设计目标
        5.1.1.1 发挥景观功能
        5.1.1.2 体现人文关怀
        5.1.1.3 满足个性需求
        5.1.2 人性化设计原则
        5.1.2.1 整体规划原则
        5.1.2.2 生态环保原则
        5.1.2.3 安全开放原则
        5.1.2.4 经济适用原则
        5.1.2.5 艺术设计原则
        5.1.2.6 文化发展原则
    5.2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设计方法
        5.2.1 人性化方案构思
        5.2.1.1 明确设计任务
        5.2.1.2 明确设计规范
        5.2.1.3 明确服务对象
        5.2.2 人性化方案总体规划
        5.2.2.1 将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纳入居住区总体景观规划
        5.2.2.2 根据居住区入口规模确定交通流线规划
        5.2.2.3 基于居住区入口周边环境状况合理营造景观风格
        5.2.3 人性化方案详细设计
        5.2.3.1 居住区入口景观个性化形象打造
        5.2.3.2 居住区入口景观要素人性化设计
        5.2.3.3 居住区入口景观地域文化符号应用
    5.3 实证研究—杭州某小区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设计
        5.3.1 居住区概况
        5.3.2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方案设计构思
        5.3.2.1 设计背景分析
        5.3.2.2 设计理念形成
        5.3.3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方案总体规划
        5.3.3.1 居住区入口景观空间范围基于居住区总体景观规划
        5.3.3.2 居住区入口交通流线规划基于居住区入口空间范围
        5.3.3.3 居住区入口景观风格基于居住区入口周边环境
        5.3.4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方案详细设计
        5.3.4.1 居住区入口景观个性化形象设计
        5.3.4.2 居住区入口景观要素人性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地调查问卷
附录B 学术论文与社会实践记录
致谢

(7)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山地旅游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水城县营盘乡旅游综合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1 国内山地旅游综合体研究进展综述
        1.4.2 国外山地旅游综合体研究进展综述
    1.5 技术路线
2.山地旅游综合体研究概述
    2.1 相关概念研究
        2.1.1 山地
        2.1.2 山地旅游
        2.1.3 旅游综合体
        2.1.4 山地旅游综合体
    2.2 旅游综合体发展及趋势
        2.2.1 国外旅游综合体的发展
        2.2.2 国内旅游综合体的发展
        2.2.3 国内外旅游综合体发展趋势研究
    2.3 山地旅游综合体发展概况
        2.3.1 国外山地旅游综合体发展概况
        2.3.2 国内山地旅游综合体发展概况
        2.3.3 我国山地旅游综合体发展特点概述
    2.4 本章小结
3.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概述
    3.1 土地适宜性评价概念
    3.2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3.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3.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3.3 土地适宜性评价应用领域概述
        3.3.1 农林牧业用地土地适宜性评价
        3.3.2 城市建设用地土地适宜性评价
        3.3.3 旅游开发用地土地适宜性评价
        3.3.4 复垦与整理型土地适宜性评价
    3.4 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概述
        3.4.1 确定评价对象及体系
        3.4.2 划定评价单元
        3.4.3 选取评价因子
        3.4.4 评价因子量化分级及权重确定你觉得
        3.4.5 单因子评价与多因子综合评价
        3.4.6 评价结果与分析
    3.5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概述
        3.5.1 层次分析法(AHP)
        3.5.2 德尔斐法(DELPHI)
        3.5.3 限制因素法与综合指数法
        3.5.4 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3.5.5 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
    3.6 本章小结
4.山地旅游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4.1 影响山地旅游综合体景观的自然要素
        4.1.1 山地地形
        4.1.2 山地地质
        4.1.3 山地植被
        4.1.4 山地水系
    4.2 山地旅游综合体景观规划总体原则
        4.2.1 生态优先原则
        4.2.2 尊重本底原则
        4.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4.2.4 低影响开发原则
    4.3 山地旅游综合体景观规划方法研究
        4.3.1 山顶型旅游综合体
        4.3.2 山坡型旅游综合体
        4.3.3 山麓型旅游综合体
        4.3.4 山谷型旅游综合体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山地旅游综合体景观总体规划
    5.1 山地旅游综合体用地特征及评价要求
        5.1.1 山地旅游综合体用地特征
        5.1.2 山地旅游综合体土地适宜性评价要求
    5.2 山地旅游综合体评价要素分析
        5.2.1 地形地貌
        5.2.2 生态环境
        5.2.3 自然灾害
        5.2.4 水文条件
        5.2.5 社会因素
    5.3 山地旅游综合体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规划
        5.3.1 评价等级划分及依据
        5.3.2 评价指标设置与处理
        5.3.3 确定参评因子权重
        5.3.4 建立评价模型
    5.4 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山地旅游综合体景观规划概述
        5.4.1 土地适宜性等级划分与规划布局
        5.4.2 单因子评价与建设类型
        5.4.3 综合评价与功能分区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山地旅游综合体景观设计研究
    6.1 道路系统设计
        6.1.1 道路选线及形式
        6.1.2 道路材料选择
    6.2 建筑设计
        6.2.1 建筑选址及依据
        6.2.2 建筑形态及布局
    6.3 植物景观设计
        6.3.1 植物景观分区设计
        6.3.2 植物选择及梯度设计
    6.4 水系设计
        6.4.1 引水布局及依据
        6.4.2 水景设计
    6.5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6.6 活动项目规划类型
7. 相关案例分析
    7.1 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十字水生态度假村
        7.1.1 项目概况
        7.1.2 规划设计内容及借鉴策略
    7.2 海南呀诺达热带雨林旅游度假区
        7.2.1 项目概况
        7.2.2 规划设计内容及借鉴策略
    7.3 山西深山墕旅游综合体
        7.3.1 项目概况
        7.3.2 规划设计内容及借鉴策略
    7.4 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修复性景观
        7.4.1 项目概况
        7.4.2 规划设计内容及借鉴策略
    7.5 阿尔卑斯多洛米蒂埃尼度假村
        7.5.1 项目概况
        7.5.2 规划设计内容及借鉴策略
8. 水城县营盘乡旅游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
    8.1 项目概况
        8.1.1 项目区位及概况
        8.1.2 区域背景
        8.1.3 场地交通环境
        8.1.4 周边旅游资源
        8.1.5 场地现状概况
    8.2 场地分析
        8.2.1 地形地貌分析
        8.2.2 生态环境分析
        8.2.3 自然灾害分析
        8.2.4 水文条件分析
        8.2.5 社会因素分析
        8.2.6 SWOT分析
    8.3 规划设计原则与依据
        8.3.1 规划设计原则
        8.3.2 规划设计依据
    8.4 规划设计愿景与策略
        8.4.1 规划愿景
        8.4.2 战略目标
        8.4.3 设计策略
    8.5 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
        8.5.1 评价原则与依据
        8.5.2 等级划分与规划布局
        8.5.3 单因子评价与建设类型
        8.5.4 综合评价与功能分区
    8.6 总体规划设计
        8.6.1 设计理念
        8.6.2 规划布局与景观结构
        8.6.3 功能分区规划
        8.6.4 旅游主题分区规划
    8.7 景观节点设计
        8.7.1 入口管理区
        8.7.2 文娱体验区
        8.7.3 后勤服务区
        8.7.4 山地游览区
        8.7.5 亲子居住区
        8.7.6 静修居住区
        8.7.7 商务居住区
        8.7.8 生态体验区
    8.8 专项设计
        8.8.1 竖向设计
        8.8.2 植物景观设计
        8.8.3 道路系统设计
        8.8.4 山林驿站设计
        8.8.5 旅游活动设计
        8.8.6 建筑概念设计
        8.8.7 标识系统设计
        8.8.8 经济技术指标
9.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图纸附录

(8)山地居住区地下车库分析与设计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内容与相关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评析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一般居住区地下车库设计研究
    2.1 地下车库分类
    2.2 一般居住区地下车库设计内容及原则
    2.3 本章小结
3 山地居住区地下车库特异性分析
    3.1 山地地形特征
    3.2 山地地形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影响
    3.3 山地地形对居住区地下车库设计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徐州市山地居住区地下车库调研与分析
    4.1 调研概述
    4.2 国基城邦
    4.3 南湖尚苑
    4.4 开元蓝庭
    4.5 绿地湖语墅·尊樾
    4.6 陶瓷厂危房改造小区
    4.7 调研结果对比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山地居住区地下车库设计策略研究
    5.1 场地竖向分区设计
    5.2 地下车库剖面形态设计
    5.3 地下车库接地形态设计
    5.4 地下车库出入口设计
    5.5 地下车库平面优化设计
    5.6 地下车库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5.7 地下车库自然采光通风设计
    5.8 地下车库景观设计
    5.9 地下车库消防疏散设计
    5.10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综述
        1.3.1 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外相关研究
        1.3.4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框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框架与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发展概述及阶段划分
    2.1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产生背景
        2.1.1 房地产市场启动的政策背景
        2.1.2 “欧陆风”在国内的复制与传播
        2.1.3 中式古典园林技艺的局限与继承发展
    2.2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产生原因
        2.2.1 中国传统文脉与思想根源的影响
        2.2.2 居住空间风格需求的多样化
        2.2.3 国内专业景观设计机构队伍不断壮大
    2.3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流变阶段划分
        2.3.1 中式元素萌芽期(1998年~2004年)
        2.3.2 “新中式”风盛期(2005年~2013年)
        2.3.3 文化内涵探索期(2014年~2020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式元素萌芽期(1998年~2004年)的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
    3.1 中式元素萌芽期时代背景分析
        3.1.1 房地产业全面进入“零售时代”
        3.1.2 全球化浪潮的社会背景
        3.1.3 售楼处建设成为房地产营销标配
    3.2 .中式元素萌芽期国内相关实践主要类型
        3.2.1 中国古典园林的模仿继承
        3.2.2 传统中式风格的语汇拼贴
        3.2.3 中式韵味的隐含与点缀
        3.2.4 东、西方风格的混搭
    3.3 中式元素萌芽期主要景观特征及设计思路
        3.3.1 规整严谨的总体布局
        3.3.2 景观空间追求自然形态
        3.3.3 对于传统装饰元素的借鉴描摹
        3.3.4 色彩材质高度还原古典建筑
    3.4 中式元素萌芽期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成因
        3.4.1 传统居住生活方式的变革
        3.4.2 传统美学思潮回归下的审美雏形
        3.4.3 低层别墅与传统住宅的结构相似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中式”风盛期(2005年~2013年)的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
    4.1 “新中式”风盛期时代背景分析
        4.1.1 房地产开发增速放缓
        4.1.2 “低碳经济”引领“低碳居住”时代
        4.1.3 地产景观品系标准化
    4.2 “新中式”风盛期国内相关实践主要类型
        4.2.1 重符号的高层中式风格
        4.2.2 重院落的简约中式风格
        4.2.3 重礼制的精致王府风格
    4.3 “新中式”风盛期主要景观特征及设计思路
        4.3.1 定位兼具主题系列与地域特色
        4.3.2 内向型空间布局,注重院落塑造
        4.3.3 传统元素的抽象简化与精致化
        4.3.4 强调以绿化配置为主的软景营造
    4.4 “新中式”风盛期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成因
        4.4.1 密度提升的城市栖居环境
        4.4.2 大众审美的新一轮回归
        4.4.3 徽派民居的天然兼容性
        4.4.4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发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内涵探索期(2014年~2020年)的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
    5.1 文化内涵探索期时代背景分析
        5.1.1 新型城镇化下的房地产发展
        5.1.2 “互联网+”与房地产业融合
        5.1.3 景观设计行业进入转型期
    5.2 文化内涵探索期国内相关实践主要类型
        5.2.1 线条感现代极简风格
        5.2.2 山水田园式写意风格
        5.2.3 雅风轻奢中式风格
        5.2.4 精致诗意园林风格
    5.3 文化内涵探索期主要景观特征及设计思路
        5.3.1 中西方文化的合和与再生
        5.3.2 强调仪式感的空间塑造
        5.3.3 传统元素的当代诠释与轻盈化设计
        5.3.4 多元化未来社区代替强主题风格
    5.4 文化内涵探索期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成因
        5.4.1 中产阶层形成规模
        5.4.2 全球化与在地化的辩证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发展评述
    6.1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发展问题总结
        6.1.1 示范区与大区重点混淆
        6.1.2 过度的包装式景观
        6.1.3 设计理念与落地衔接脱节
    6.2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发展方向
        6.2.1 以问题解决为主的去风格化设计
        6.2.2 向精神主导的体验式景观转变
        6.2.3 标准化不断创新升级
        6.2.4 跨学科的未来住区建设
    6.3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中的不足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文中涉及各阶段居住地产景观相关实践楼盘

(10)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分类研究法
        1.4.3 直接观察法与访谈法
        1.4.4 数据记录与统计分析法
        1.4.5 实效性评价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范围与对象
        1.6.1 研究范围
        1.6.2 研究对象
    1.7 相关概念
        1.7.1 公租房小区
        1.7.2 公共服务设施
        1.7.3 配建实效性
2 相关理论基础、政策规范及实践经验借鉴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
        2.1.2 经济学相关理论
        2.1.3 社会学相关理论
        2.1.4 心理学相关理论
    2.2 公租房的发展政策与相关规范
        2.2.1 国家层面的政策迭代
        2.2.2 地区政策指导下公租房的建设与发展
        2.2.3 规范与导则指导下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
    2.3 保障性住房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践案例借鉴
        2.3.1 超高密度建设模式下保障性住房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案例
        2.3.2 集约型建设模式下保障性住房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案例
        2.3.3 低碳节能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案例
    2.4 实效性评价的相关方法
        2.4.1 POE使用后评价
        2.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2.4.3 层次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现实与问题
    3.1 西安公租房小区建设现实
        3.1.1 选址特征
        3.1.2 投资主体与建设规模
        3.1.3 建设时效
        3.1.4 技术经济指标
        3.1.5 公租房小区规划设计与实施建设的对比
    3.2 西安公租房小区外部环境建设实态
        3.2.1 公共交通设施
        3.2.2 与商业中心的空间关系
        3.2.3 小区周边建设现状
    3.3 西安公租房小区内部既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态
        3.3.1 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和功能
        3.3.2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
        3.3.3 公共服务设施的层级
    3.4 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与配比
    3.5 西安公租房小区居民在小区内的活动及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情况
        3.5.1 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时间特征
        3.5.2 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类型特征
        3.5.3 居民的空间活动与行为特征
    3.6 西安公租房小区内部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问题
        3.6.1 缺乏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范
        3.6.2 实施建设中时滞性问题凸显
        3.6.3 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与需求失配
        3.6.4 后期运营管理工作的缺位
    3.7 本章小结
4 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实效性的实证研究
    4.1 公共服务设施实效性评价方法的构建
        4.1.1 实效性评价的依据与方法
        4.1.2 数据来源
        4.1.3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4 评价流程
    4.2 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实效性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4.2.1 综合评价结果
        4.2.2 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的完整性
        4.2.3 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时效性
        4.2.4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便捷性
        4.2.5 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适用性
        4.2.6 公共服务设施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4.3 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4.3.1 政策与规范对建设指标的要求
        4.3.2 公租房小区的区位
        4.3.3 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
        4.3.4 居民的需求特征与行为偏好
        4.3.5 社会发展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方法
    5.1 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构成层面
        5.1.1 设施配套与住区规模相匹配
        5.1.2 设施规模与实际需求相符
        5.1.3 修正设施的服务半径
        5.1.4 调整设施内容
        5.1.5 优化空间布局
    5.2 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方法
        5.2.1 增强设施的综合性和集约性
        5.2.2 设施的配置与居民需求相符
        5.2.3 提升设施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5.3 政策导向下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方法
        5.3.1 选址合理
        5.3.2 加强监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成果与研究结论
    6.2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四、居住区建设中存在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市雁塔区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绩效研究[D]. 谭若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路网结构要素评价的济南居住区开放性研究[D]. 佟昊. 山东大学, 2021(12)
  • [3]城市触媒理论下的铜梁老城居住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D]. 郭天泽. 西南大学, 2021(01)
  • [4]宅基地不同退出模式绩效评估研究 ——以成都市三个典型区域为例[D]. 李云熙.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宿迁市宿城区农民集中居住现状、问题与对策[D]. 臧丹丹. 扬州大学, 2020(05)
  • [6]基于人性化的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为例[D]. 蒋成刚.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7]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山地旅游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水城县营盘乡旅游综合体为例[D]. 蔺晔涵.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山地居住区地下车库分析与设计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D]. 刘天山.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流变研究[D]. 于杨. 江南大学, 2020(01)
  • [10]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实效性研究[D]. 石芯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