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泽东思想概论》自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周阿茜[1](2021)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研究(1949-1953)》文中指出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屡屡告捷,不断激增的解放区需要有效治理,党的干部却供不应求,这就需要快速培养出一大批干部。在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三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关心和指导下,以政治教育为目的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于1949年初在西安市筹备并成功办学,有效缓解了建国初期的西北局干部紧缺现象。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考察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办学历程,透析其历史贡献、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阐释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创办的历史背景及其组织架构。即在深刻分析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创办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系统阐说其创办历程和组织架构。第二章,阐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办学工作与典型事件。即从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师生情况、教学工作、学员生活等方面缜密论述,并深度透视其典型事件。第三章,阐明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办学的历史贡献、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从历史贡献来看,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继承原延安大学的办学经验,坚定革命干部的理想和信念,丰富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教育方法,壮大建国初期的革命干部队伍。从经验启示来看,培育干部应做到“三个坚持”、充分了解学生、方式方法得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为西北地区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保驾护航,为新区的政权建设筑牢根基,在中共党史乃至新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旭康[2](2020)在《问题链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法律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职教育现代化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愈发重视。然而近年来,职校生犯罪率上升,且半数多为16至18岁的中职学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成为中职教育的焦点。当前,中职学校的法律课教学发展已初见成效,整体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但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中职学生对法律课的兴趣不高,无法发挥法律课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让中职学校法律课的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中职学校法律课授课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更适合中职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提升法律课的有效性。问题链教学法将问题串联成一条“锁链”,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不单单是结果,通过教师和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形成互动,能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法律课中学生课堂参与性不强、法律概念理解困难、问题意识薄弱等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和资料分析研究问题链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法律课中的应用问题,以期完善问题链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法律课中的应用、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打造中职学校活力法律课堂、促进中职学生法治素养的发展助力。本文共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针对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数据分析了关于问题链教学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论文的写作打好根基。第二部分是中职学校法律课问题链教学法相关理论探析,对问题链教学法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问题链教学法实施的理论依据,并总结了问题链的设计原则,对适合在中职学校法律课中应用的问题链类型进行了分类。第三部分是问题链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法律课中应用的作用,从对教学的作用和对人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为问题链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法律课中的应用提供现实根据。第四部分是问题链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法律课应用中的问题分析,首先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现状分析,其次发现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问题的出现,并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五部分是完善中职学校法律课问题链教学法应用的对策,根据第四部分的分析,提出问题链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法律课应用的完善对策,以期更好地完善问题链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法律课中的应用。第六部分是结语,反思论文的写作过程,进行总结和展望。
李全平[3](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提出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蒋彭阳[4](2020)在《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国际安全形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家安全问题不容小觑,维护国家安全任重而道远。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国家安全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与重要内容,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部在2018年正式颁发了《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添加国家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其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尤为关键,研究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搜集法,对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在理论层面上,通过对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大学生总体国家观教育相关概念界定,将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构成要素划分为主体、客体、介体与环体四个方面。其次,在实践层面上,通过对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分析总结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取得的成效及其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即教育主体尚未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教育客体缺乏对国家安全形势的研判能力、教育介体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场域、教育环体尚未与高校形成有机联动。最后,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创新性、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即提升主体重视程度,强化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主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增强教育客体国家安全形势研判能力和使命意识,提升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客体的自我教育能动性;拓展教育介体的场域实效功能,提高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实效性;增强教育环体宣传联动效能,实现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多方联动。最终落实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任务,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强化责任担当,筑牢国家安全防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郝丹梅[5](2020)在《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张闻天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张闻天早年投身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经过五四时期先进思想的洗礼,张闻天在“五卅”运动的革命风暴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他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和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革命生涯。延安时期是张闻天革命生涯中的重要时期。张闻天领导和参与党的各项重大工作实践,为实现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为这些历史贡献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撑,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宝库。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思想来源、时代的实践需求和良好的个人条件。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加强党员队伍思想建设、清除“左”右倾路线错误,实现全民族抗战的理论武器,是张闻天长期坚持理论学习和担任领导工作丰富经验积累的必然结果。张闻天的思想认识在经历遵义会议前的重要转变的基础上,经过延安整风运动的进一步反思,最终转变到以毛泽东为代表和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正确轨道上来。张闻天的思想转变为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张闻天在党内职务的变动促成了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重心转变。遵义会议至六届六中全会前,张闻天在党内“负总责”,决定了这一阶段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展开;六届六中全会后,张闻天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和干部教育处处长,因而这一阶段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以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为中心来进行。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依托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等干部院校,借助《斗争》《解放》《共产党人》等报纸刊物,采用报告发言,利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马列经典着作、中级读物和辅助读物等教材文本为实践载体,在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原则、党的绝对领导的党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原则下,运用说服教育、实践锻炼、自我批评等重要方法,形成了以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为核心内容,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为根本出发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心任务,坚持路线和策略教育为主线的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丰富内涵。延安时期张闻天不仅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理论,而且将其贯穿于党建工作、军队工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文化运动、青年运动等诸多重要实践领域,为推进党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呈现出科学性、务实性、前瞻性的理论特色。这一理论不仅在丰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充实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宝库、推进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三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而且对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今天,在经济全球化越发深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背景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内背景下,立足新的时代要求,借鉴延安时期张闻天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守党的中心任务,四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为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杨亚琼[7](2020)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入研究网络线上教学的优势,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翻转课堂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它从时间和空间上将传统教学中课堂传递知识与课下深化知识两大部分进行颠倒,从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两个层面上实现对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的翻转。课前学生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完成基础性知识的认知,课堂中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活动,进一步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升华,达到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目前,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翻转课堂的运用相对较少,但是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以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都为翻转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因此,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仅限于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更重要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矛盾转化,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领域常议常新的重要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成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必修课程,本文将以“基础”课为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运用提供一定方法借鉴。所以,本研究将充分挖掘翻转课堂的优势并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方式,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本文从探寻翻转课堂的科学内涵入手,系统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翻转课堂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其运用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原则,再以“基础”课为例,具体呈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部分,最后论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此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顺利开展。本文遵循这一研究思路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这部分主要从教育学角度剖析翻转课堂的科学涵义,起到破题的作用;从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存问题、应对教学信息化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三个方面论析重要性;国家精品课开通提供共享教学资源、互联网和多媒体终端完善在线学习平台以及教育对象个性化需求契合主动学习要求三个条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提供了可行性。第二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遵循和过程设计。此部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混合式学习理论、有效教学理论三个方面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以及从意识形态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教学内容为王与信息技术为辅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三个维度论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应坚持的三个主要原则。再以“基础”课为例呈现教学过程设计,即课前准备设计:提供资料,指导学生自学;课堂活动设计:确定话题,引导自由交流;以及课后强化设计:收集信息,优化教学环节三个环节。此论述为有效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提供一定的方法性指导。第三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现实困境和应对策略。本部分主要从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学物资角度揭示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能够顺利开展,将从评价体系、教学组织、团队建设及物资支持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李宇婷[8](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文中提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培养优秀且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是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目标和使命的物质载体。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我国师范教育以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史入手,在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及历史节点之后,挑选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典型教材作为个案去进行分析,总结出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最后给出如何改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建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是我国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自出现以来,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在研究其历史进程中,我们大致把这段历程分为:国文教授法和国语教授法时期、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语文教材教法时期、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语文教育学时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剖析,可以清晰的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规律。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典型教材进行的分析。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史脉络,确定典型教材的选择依据,通过参考文献以及专家咨询来确定教材分析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之上,对每本教材的具体分析均是按照教材分析框架的五个维度来进行的,分别是教材的自然信息、编写主线、呈现方式、内容结构、价值取向。自然信息主要包括出版时间、出版社、作者简介、取材依据和使用用途。呈现方式主要包括版式设计、图文风格、栏目设置。内容结构包括编写框架和章节特色。而编写主线和价值取向均是深入解读教材后进行的阐释与分析。依据针对典型教材的具体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总体特征。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通过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课程及教材体系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发现(1)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反映了我们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及教学规律认知的发展历程;(2)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折射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实然样态;(3)新时代我国高质量教育发展需求下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应树立体现学科属性的编写价值取向。
陈梦圆[9](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第一次围绕一类课程在中央层面召开的重要会议。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是前所未有的,这既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自信和职业自信,同时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新时代,要巩固好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就必须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多措并举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最活跃、最外显的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既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整体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实现科学化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梳理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和发展特点,并对近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取得的经验进行了概况和总结。同时,厘清了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内容和路径,并从内容、主体和对象的三维视角分析了教学方法科学运用与不断优化的途径,并在行文的最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做出了展望和构想。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亦是主要的步骤。具体而言,论文主体部分主要从四个逻辑板块来展开研究:一是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和价值;二是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发展进程有什么特点,积累了哪些经验;三是研究该如何不断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更加科学运用与不断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四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和构想。以上四个逻辑板块研究的内容层层递进并有机联系在一起。具体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基本理论。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等基本概念的界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特点的分析,以期在更深层次上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本质,同时对教学方法的重要价值及功能进行了阐释。这部分主要是本文第一章的内容。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变化发展的演变进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历史总伴随着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所以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的历史,以及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认知、把握和运用的历史为线索,来回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概括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近70年来呈现的特点,并对教学方法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此来确定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该在哪些方面运用与优化。这部分主要是第二章的内容,从逻辑上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的具体内容。这部分分别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的发展研究和静态的理论阐释两个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是论文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基本内容。第三章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离开了对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理论的研究,我们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就是静止的、固化的、僵硬的。当外在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大学生呈现新的思想行为特点时,教学方法就要与时俱进,以“八个相统一”为方法论指导,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第四章是三维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运用与优化。本章是整篇论文的核心章节和主要的研究创新点之一。在本章突破了以往研究教学方法的按课程、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或者基本方法与拓展方法的分类标准,创新性的从教学内容视角、教学主体视角和教学对象视角的三维角度来论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该如何科学地运用和优化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在教学内容视角主要论述了理论原理性知识内容的利用多媒体的讲授法、专题式教学方法和研讨式教学方法;与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联系密切内容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和两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心理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与暗示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主体视角分别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整体的特殊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体特殊性两方面来论述教学方法的运用与优化。在教学对象视角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进而论述了突出学生专业特色的分类教学方法。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构想。这部分内容也是本论文的一个创新点。本部分从一定的理论高度探讨了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观的相关内容,并从联系现实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关注教学效果发展教学方法两个视角进一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阐释,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理性思维的提升。这部分是本论文第五章的内容。
刘付荣[10](2019)在《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概论”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临沂XX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高职教育已经从过去的规模发展阶段开始向内涵发展阶段转化。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发展新阶段的需要,高职概论课也在不断的探索改革。但是,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相对落后,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结合临沂某职业学院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实际,分析了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概论课的应用情况,以期建立适合概论课的新的教学方式。本文首先从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现状以及课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阐述,为论文写作提供研究基础。论文的第一部分对概论课项目化教学应用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包括项目化教学的涵义、概论课项目化教学的涵义、相关的理论基础以及概论课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分析。论文的第二部分从项目设计理念、设计原则、项目的情景设计等方面阐述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课程项目,还介绍了概论课项目化教学的应用流程,然后再结合案例实施详细阐述项目化教学在概论课课程的应用情况。论文的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项目化教学的应用效果,项目化教学相比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优势、项目化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最后,论文的第四部分分析了项目化教学应用对策改进。本文根据高职概论课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临沂本地的教学资源,结合国内国外的时政热点以及国家的各种政策、策略等,打破原有的课程教材体系,把课程教学设计成需要学生完成的教学项目,并结合案例实施分析了概论课项目化教学的应用流程等。本文采用访谈法和调查法印证了高职概论课项目化教学与传统的以讲授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相比,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概论课的教育实效性,提高了高职概论课总体的教学育人效果。当然任何教学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概论课项目化教学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进一步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是下一步继续要做的工作,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二、《毛泽东思想概论》自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思想概论》自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研究(1949-195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题目界说 |
三 研究现状 |
(一)回忆录中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 |
(二)专着中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 |
(三)论文中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 |
四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史料来源 |
五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创办的历史背景与组织架构 |
第一节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创办背景 |
一 为缓解第二次“干部恐慌”现象 |
二 为夺取全国政权准备干部 |
三 为提高西北局解放区干部的综合素质 |
四 为稳定西北解放后的时局 |
第二节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创办历程及组织架构 |
一 创办历程 |
二 组织形式 |
三 改组 |
第二章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办学工作与典型事件 |
第一节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师生情况 |
一 师资情况 |
二 学员情况 |
第二节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教学工作 |
一 教学任务 |
二 教学内容 |
三 教学方法 |
四 教学研究 |
五 常规例会 |
第三节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学员生活 |
一 党团生活 |
二 日常生活 |
第四节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典型事件 |
一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成立政治研究班 |
二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与反不良倾向运动、清查运动、“三反”运动 |
三 西北人民大学重视教职工的继续教育 |
第三章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成功办学的历史贡献与经验启示 |
第一节 历史贡献 |
一 继承了原延安大学的办学经验 |
二 坚定了革命干部的理想和信念 |
三 丰富了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的教育方法 |
四 壮大了建国初期的革命干部队伍 |
第二节 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 |
一 培育干部应做到“三个坚持” |
二 培育干部应做到充分了解学生 |
三 培育干部应做到方式方法得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问题链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法律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中职学校法律课问题链教学法相关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问题链 |
2.问题链教学法 |
3.中职学校法律课问题链教学 |
(二)中职学校法律课应用问题链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问题式教学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中职学校法律课问题链的设计 |
1.问题链的设计原则 |
2.问题链的类型 |
二、问题链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法律课中应用的作用 |
(一)对教学的作用 |
1.有助于深化中职学校法律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 |
2.有助于实现中职学校法律课教学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
(二)对人的作用 |
1.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2.有助于激发中职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
三、问题链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法律课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
(一)问题链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法律课应用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
1.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2.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问题链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法律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教师应用问题链教学法的频率较低 |
2.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参与问题链教学法的积极性不高 |
3.问题链设置缺乏发展性,答案固化 |
(三)问题链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法律课应用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
1.传统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束缚 |
2.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所限 |
3.问题链教学法引入中职学校法律课的时间尚短 |
四、完善中职学校法律课问题链教学法应用的对策 |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技能水平 |
1.更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
2.提升专业素养,灵活运用问题链教学法 |
3.加强教学训练,丰富问题链教学法的实践经验 |
(二)立足学生发展,强化精准设问 |
1.以教材为基础实施问题链教学法 |
2.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实施问题链教学法 |
3.以教师主导为核心实施问题链教学法 |
(三)优化教学过程,把握三个阶段 |
1.问题链教学法的课前准备阶段 |
2.问题链教学法的课中进行阶段 |
3.问题链教学法的课后总结与反思阶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论文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释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总体国家安全观 |
2.1.2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 |
2.2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构成要素 |
2.2.1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主体 |
2.2.2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客体 |
2.2.3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介体 |
2.2.4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环体 |
2.3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实质核心及内容特点 |
2.3.1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实质 |
2.3.2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核心 |
2.3.3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
2.3.4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基本特点 |
第三章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现状的实证分析 |
3.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1.1 维度指标设计与操作化定义 |
3.1.2 问卷编制及信度检验 |
3.1.3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3.2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取得的成效 |
3.2.1 高校高度重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 |
3.2.2 大学生高度认同总体国家安全观 |
3.3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3.3.1 教育主体尚未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
3.3.2 教育客体学习缺乏自觉性 |
3.3.3 教育介体内容分散形式单一 |
3.3.4 教育环体影响甚微 |
3.4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教育主体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不强 |
3.4.2 教育客体缺乏国家安全形势研判能力 |
3.4.3 教育介体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场域 |
3.4.4 教育环体尚未与高校形成有机联动 |
第四章 加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对策 |
4.1 强化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主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
4.1.1 巩固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
4.1.2 强化班主任辅导员的骨干作用 |
4.1.3 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协同作用 |
4.2 提升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客体的自我教育能动性 |
4.2.1 增强大学生安全形势研判能力 |
4.2.2 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使命意识 |
4.3 拓展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介体的场域实效功能 |
4.3.1 深化思政课教学中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相关内容 |
4.3.2 探索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多渠道教学模式 |
4.3.3 创新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差异化培养理念 |
4.4 增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环体的宣传联动效能 |
4.4.1 营造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
4.4.2 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空间的第二阵地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张闻天研究成果的介绍 |
1.2.2 关于张闻天思想的研究述评 |
1.2.3 关于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重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条件 |
2.1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思想来源 |
2.1.1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理论 |
2.1.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理论 |
2.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时代需求 |
2.2.1 实现全民族抗战时代任务的需求 |
2.2.2 加强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需求 |
2.2.3 清除“左”右倾路线错误的需求 |
2.3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个人因素 |
2.3.1 扎实的理论功底 |
2.3.2 丰富的实践经验 |
3 延安时期张闻天的思想转变及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发展 |
3.1 延安时期是张闻天个人思想转变的主要时期 |
3.1.1 遵义会议前后张闻天思想的重要转变 |
3.1.2 延安整风运动是实现张闻天思想重大转变的关节点 |
3.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发展的两个侧重点 |
3.2.1 六届六中全会前聚焦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路线的确立 |
3.2.2 六届六中全会后集中于理论宣传和干部培养 |
4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重要载体 |
4.1 干部院校是集中有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 |
4.1.1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
4.1.2 陕北公学 |
4.1.3 延安马列学院 |
4.2 报纸刊物是进行广泛宣传、鼓动群众的锐利武器 |
4.2.1 《斗争》 |
4.2.2 《解放》 |
4.2.3 《共产党人》 |
4.3 报告发言是进行时政教育的主要形式 |
4.3.1 理论深刻、主题明确的会议报告 |
4.3.2 文本简短、观点鲜明的总结发言 |
4.4 教材文本是进行深入学习、系统教育的重要读本 |
4.4.1 编着《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 |
4.4.2 领导编译马列经典着作 |
4.4.3 指导中级读物与辅助读物的编辑出版 |
5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基本内涵 |
5.1 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是核心内容 |
5.1.1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地位 |
5.1.2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目标和基本原则 |
5.2 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是根本出发点 |
5.2.1 党的领导是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核心力量 |
5.2.2 民主是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组织保障 |
5.2.3 教育引导是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重要方法 |
5.3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心任务 |
5.3.1 两条战线的斗争是主要武器 |
5.3.2 中国共产党与红军领导权的争取是核心要素 |
5.3.3 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是重要方式 |
5.4 坚持路线和策略教育是主线 |
5.4.1 党的策略路线的宣传教育 |
5.4.2 革命前途的宣传动员 |
5.4.3 同错误路线作坚决斗争 |
6 延安时期张闻天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与方法 |
6.1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
6.1.1 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原则 |
6.1.2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党性原则 |
6.1.3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原则 |
6.2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
6.2.1 说服教育的方法 |
6.2.2 实践锻炼的方法 |
6.2.3 自我批评的方法 |
7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实践运用 |
7.1 党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7.1.1 培养能够统一理论与实际的干部 |
7.1.2 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认识 |
7.1.3 党组织机构的建立 |
7.1.4 党内民主建设 |
7.2 军队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7.2.1 取得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
7.2.2 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基本任务 |
7.2.3 强化政治教育,规范军队政治行为 |
7.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7.3.1 上层统一战线与下层统一战线的辩证关系 |
7.3.2 “抗日反蒋”向“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转变 |
7.3.3 抵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左”倾关门主义 |
7.3.4 批评王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右倾错误 |
7.4 文化运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7.4.1 文化运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
7.4.2 肯定文化人与知识分子在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
7.4.3 重视文化人,培养文化人 |
7.4.4 正确指导文化团体,保障文化人利益诉求的实现 |
7.5 青年运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7.5.1 青年团的改造与优化 |
7.5.2 青年救国组织的指导 |
7.5.3 青年理想观的培养 |
8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 |
8.1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主要特色 |
8.1.1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科学性 |
8.1.2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务实性 |
8.1.3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前瞻性 |
8.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贡献 |
8.2.1 丰富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
8.2.2 充实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宝库 |
8.2.3 推进了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 |
8.3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现实启示 |
8.3.1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
8.3.2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 |
8.3.3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守党的中心任务 |
8.3.4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引言 |
第一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重要意义 |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与特点 |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重要性 |
(一)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的重要举措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信息化教学的积极应对 |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 |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
(一)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提供共享资源 |
(二)互联网多媒体终端完善在线学习平台 |
(三)教育对象个性化需求契合自主学习要求 |
第二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困境 |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 |
(三)有效教学理论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现实困境 |
(一)对教育对象的期待和关注不够 |
(二)对教育者创新鼓励持续力不足 |
(三)教育者信息技术素质待加强 |
第三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 |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遵循的主要原则 |
(一)意识形态性与情感性相结合的原则 |
(二)内容为王与技术为辅相结合的原则 |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以“基础”课为例 |
(一)课前准备设计:整合资料,指导学生自学 |
(二)课堂活动设计:确定话题,引导学生交流 |
(三)课后强化设计:收集信息,优化教学环节 |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条件保障 |
(一)完善评价制度保持学生积极性 |
(二)优化教学组织适应教学模式 |
(三)组建教学团队增强师资力量 |
(四)落实物资支持激发创新动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8)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1. 教育需要:卓越教师的培养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
2. 学科现状:学者及教师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关注不够 |
3. 个人兴趣:着眼于反思与重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体系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1. 专家咨询法 |
2. 文本分析法 |
(五)研究思路 |
一、研究现状述评 |
(一)概念界定 |
1. 教材 |
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体系 |
(二)文献综述 |
1. 学科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研究 |
2.“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材体系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溯源 |
(一)师范教育百年回顾 |
1. 清末独立师范教育体系的确立 |
2. 民国初期师范教育的改革 |
3. 国民政府时期师范教育的曲折发展 |
4. 新中国建设初期师范教育的改革 |
5. 改革开放初期师范教育的振兴 |
6.2001 年以来师范教育的新发展 |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演进过程 |
1. 国文教授法和国语教授法时期 |
2. 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 |
3. 语文教材教法时期 |
4. 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 |
5. 语文教育学时期 |
6.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演进过程 |
1. 第一阶段(1950-1978 年) |
2. 第二阶段(1978-2000 年) |
3. 第三阶段(2000 年-至今) |
(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轨迹 |
1. 学科内容日趋丰满 |
2. 学科定位渐趋清晰 |
3. 研究视角日益多元 |
4. 研究范式趋向深入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总体态势分析 |
(一)出版情况概述 |
1. 基本信息检索 |
2. 出版信息提取 |
(二)使用情况分析 |
1.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 |
2. 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教材 |
3. 小学教育专业(专科)指定教材及全国高等教育考试自学辅导丛书 |
4. 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 |
(三)搜集成果汇总 |
1. 搜集过程 |
2. 搜集成果 |
(四)小结 |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典型教材分析 |
(一)典型教材选择依据 |
1. 历史时期的阶段划分 |
2. 编写人员的学术信息 |
3. 选择教材的框架结构 |
(二)分析工具编制过程 |
1. 教材分析框架的初构 |
2. 教材分析框架的再构 |
3. 教材分析框架的构成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典型教材分析 |
1. 自然信息总览 |
2. 编写主线分析 |
3. 呈现方式分析 |
4. 内容结构概说 |
5. 价值取向探析 |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发展的总体特征 |
1. 编写标准由混乱走向统一 |
2. 编写主线以语文学科教学和教育学为主 |
3. 呈现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 |
4. 编写内容围绕课程标准的五大领域进行拓展 |
5. 价值取向隐性化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发展反映了我们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及教学规律认知的发展历程 |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折射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实然样态 |
3. 新时代我国高质量教育发展需求下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应树立体现学科属性的编写价值取向 |
(二)研究讨论 |
1. 研究反思 |
2. 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一)研究成果的内容综述 |
(二)对已有成果的研究述评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基本理论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
(二)教学方法的一般含义 |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指向性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受制约性 |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价值 |
(一)中介与桥梁价值 |
(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
(三)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良好形象的有效手段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 |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的历史阶段 |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85方案”前的教学方法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85方案”时期的教学方法 |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98方案”时期的教学方法 |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时期的教学方法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的特点分析 |
(一)教学理念由“说服式”向“启发、互动、参与式”转变 |
(二)教学手段由单一向现代转变 |
(三)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向多种方式相结合转变 |
(四)从经验总结到逐步科学化、专业化 |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的经验总结 |
(一)依据历史条件的变动与教学对象的变化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
(三)教师队伍教学能力提升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
(四)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的思想基础 |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的必要手段 |
(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情、意、行并重发展 |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情况 |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主要做法与成果 |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
(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
(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
(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
(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着力点 |
(一)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 |
(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
(三)提升思政课教学改革优质供给增强学生获得感 |
第四章 三维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运用与优化 |
一、内容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运用与优化 |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高度契合 |
(二)理论原理性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与优化 |
(三)与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联系密切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与优化 |
(四)实践性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与优化 |
二、主体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运用与优化 |
(一)教师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主体 |
(二)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特殊性上看教学方法的运用与优化 |
(三)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体特殊性上看教学方法的运用与优化 |
三、对象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运用与优化 |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二)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 |
(三)突出学生专业特色的分类教学方法 |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构想 |
一、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观 |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 |
(二)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观 |
二、联系实际问题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
(一)正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的区别与差异 |
(二)正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间教与学的关系 |
(三)正视教学方法改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地位 |
三、关注教学效果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
(一)提升教学效果应避免为方法而方法 |
(二)提升教学效果应避免方法的工具主义倾向 |
(三)提升教学效果应始终关注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
(四)提升教学效果应切实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质与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概论”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临沂XX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 论文选题背景 |
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关于项目化教学的相关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之处 |
一、高职概论课项目化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
(一) 项目化教学与高职概论课项目化教学 |
1. 项目化教学的涵义 |
2. 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
3. 概论课项目化教学的涵义 |
(二) 高职概论课项目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
1. 杜威“做中学”教育理论 |
2.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 |
3. 情境学习理论 |
(三) 项目化教学应用于概论课课程的必要性研究 |
1. 项目化教学可以更好的提高高职概论课的育人效果 |
2. 高职概论课授课对象适合项目化教学 |
二、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概论课中的实践应用与案例实施 |
(一) 高职概论课项目化教学的项目设计 |
1. 确定项目设计理念 |
2. 项目设计原则 |
3. 情境与项目设计 |
(二) 概论课项目化教学应用流程分析 |
1. 确定教学目标 |
2. 确定项目及项目任务 |
3. 项目实施 |
4. 项目的评价与考核 |
(三) 高职概论课项目化教学案例实施 |
1. 确定本章节教学目标 |
2.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章节项目及项目任务 |
3. 具体项目实施的五个步骤 |
4. 本次课项目的评价与检查 |
三、高职概论课项目化教学的应用效果及其问题分析 |
(一) 概论课项目化教学应用效果调查数据收集 |
1. 教师访谈 |
2. 学生调查问卷 |
(二) 概论课项目化教学相比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优势 |
1. 学生更喜欢概论课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
2. 项目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课堂气氛更活跃 |
3. 项目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收获感,教育实效性更好 |
(三) 概论课项目化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项目化教学实施条件相对滞后 |
2. 部分章节的教学内容项目设计不合理 |
3. 部分学生的项目完成质量不高 |
(四) 概论课项目化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学校对概论课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条件不够重视 |
2. 部分教师的项目化教学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
3. 部分学生的能力发展跟不上项目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
四、高职概论课项目化教学应用对策改进 |
(一) 大力加强项目化教学实施条件建设 |
1. 学校要完善项目化教学实施条件 |
2. 教师要主动提出教学条件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
3. 争取校企合作单位的赞助 |
(二) 大力提高概论课教师的项目化教学能力 |
1. 增加概论课教师的企事业单位实践机会 |
2. 加强教师的项目化教学自我学习 |
3. 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化教学教师培训活动 |
(三) 多途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
1. 通过企业定岗实训提高学生的能力 |
2. 通过思政类社团提高学生的能力 |
3. 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毛泽东思想概论》自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研究(1949-1953)[D]. 周阿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问题链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法律课中的应用研究[D]. 李旭康.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4]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问题研究[D]. 蒋彭阳.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5]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D]. 郝丹梅.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 杨亚琼. 西南大学, 2020(01)
- [8]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D]. 李宇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D]. 陈梦圆.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10]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概论”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临沂XX学院为例[D]. 刘付荣.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