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加无水乙醇癌内注射治疗中晚期胰腺癌29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薛瑞华[1](2013)在《TIP30抑制胰腺癌生长和转移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胰腺癌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和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这期间基因突变、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及其导致一系列信号转导的异常等分子病理学改变贯穿了胰腺癌病变的全过程。TIP30是一个潜在的肿瘤抑制基因,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都存在表达水平下调。本课题旨在探讨TIP30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患者临床指标、预后的关系,探讨TIP30抑制胰腺癌生长和转移的作用。研究方法:1.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胰腺癌病例的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TIP30的表达水平。应用相应统计学方法分析TIP30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分期、分化程度等多项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2. TIP30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体外研究: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6株胰腺癌细胞系中TIP30的表达水平。利用慢病毒为载体的RNA干扰技术(Lv-shTIP30)下调TIP30基因的表达,用Lv-AcTIP30过表达胰腺癌细胞株MiaPaCa-2中TIP30的表达水平。然后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改良实验(MTS)、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TIP30对胰腺癌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细胞迁徙实验、迁移侵袭实验检测TIP30对胰腺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3.TIP30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体内研究:分别用Lv-shTIP30、LV-AcTIP30以及对照病毒感染的胰腺癌细胞,培养后注射于裸鼠右后背部皮下,建立胰腺癌动物模型,进行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肿瘤生长过程,6周断颈法处死小鼠,取瘤块做病理检测。研究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IP30主要分布于胞浆,且TIP30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均有显着的下降。分析胰腺癌中TIP30蛋白表达情况与各项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胰腺癌病例中TIP30的表达水平与病人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分化程度等情况关系不密切(P>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①M TS实验结果显示,TIP30能显着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②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结果:下调TIP30表达后胰腺癌细胞的克隆体积显着增大,较大克隆的数目较对照组增加了53.8%(P<0.05),提示TIP30能阻滞胰腺癌细胞的非锚着依赖的生长能力。③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下调TIP30表达后细胞克隆数目增多,排列密集,比对照组增加76.8%(P<0.05),提示TIP30能阻滞胰腺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④细胞划痕修复实验结果:下调TIP30表达后胰腺癌细胞的爬行能力显着增加,划痕区域较对照组显着缩窄(P<0.05)。⑤T ranswell细胞迁徙实验结果: TIP30表达下调组透过膜的细胞的数量比对照组增加57.1%(P<0.05),进一步证实TIP30能够抑制细胞迁移能力。⑥细胞侵袭测定实验结果:TIP30表达下调组透过透过基质胶和膜的细胞的数量比对照组增加113%(P<0.05),提示TIP30能显着抑制细胞的侵袭能力。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显示,TIP30表达下调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成瘤体积明显增大,且肝转移结节数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TIP30表达下调后能显着促进MiaPaCa-2细胞的体内成瘤能力及转移能力。结论:结合胰腺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IP30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证明TIP30在胰腺癌中表达水平显着下调,且与胰腺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分化程度关系不密切;通过体外实验证实了TIP30能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能力;通过裸鼠体内成瘤实验,证实TIP30能显着抑制胰腺癌细胞的体内成瘤能力。
祁佳[2](2009)在《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氦刀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安全性、可行性、近期及远期疗效,总结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规律。为氩氦刀治疗原发性肺癌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为手术前、后中医药辅助治疗提供证候学依据。探索一种肺癌,尤其是老年中晚期肺癌临床治疗的新模式,以丰富肺癌的临床治疗手段,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观察2003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东方医院肿瘤科接受氩氦刀冷冻术联合中药治疗的原发性肺癌患者88例,分析氩氦刀冷冻术的安全性、可行性、临床疗效,以及氩氦刀联合中药对肺癌患者临床症状、行为状况、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生存期等的影响。【结果】1.影像学评价:(1)术中影响学评价88名患者,可评价目标病灶97个,术中CT影像监测显示,冷冻消融区域病灶CT值均见明显降低至负值,与非冷冻区有明显的界限。冰球彻底覆盖瘤灶达其边缘外1cm者30个,占30.93%;冰球覆盖瘤灶范围80%~100%之间者59例,占60.82%;冰球覆盖瘤灶范围60%~80%之间者6例,占5.15%;冰球覆盖瘤灶范围60%以下者(病灶巨大或是位置较靠近大动脉)2例占2.06%。总有效率达91.75%。②氩氦刀联合中药疗效评价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进行评价。统计有效率(CR+PR)及临床获益率(CR+PR+SD)。术后1~2周左右85.57%的瘤灶体积增大,但CT影象显示冷冻区域密度减低,CT值(增强后)均低于20HU,部分可见蜂窝空洞形成,表明肿瘤细胞已崩解坏死;术后3个月有效率为54.64%,临床获益率达73.20%;6个月有效率58.70%,临床获益率83.70%;术后12个月有效率47.62%,临床获益率仍达到73.81%:术后2年、3年有效率及临床获益率分别为14.29%和33.33%、0%和25.00%。2.行为状况及生活质量变化术后1~6个月生活质量及KP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12个月生活质量及KPS评分降至与术前相当的水平,证明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能明显改善肺癌患者的近期行为状况及生存质量,而远期(术后12个月及以后)生活质量没有明显改善。3.临床症状变化术后14天咳嗽、咯痰、咯血、胸痛、气短乏力、胸闷憋气等症状较术前均有所改善,其中咳嗽、胸闷憋气、气短乏力缓解尤为明显(P<0.05);术后1~3月咳嗽、咯痰、气短乏力、胸闷憋气4项症状与术前比较有显着改善(P<0.05),咯血及胸痛程度亦向轻度转化;术后6个月,死亡病例4人,有效病例79例,咳嗽、气短乏力、胸闷憋气等症状较术前好转仍理想(P<0.05),但咯痰略有增加。总体来看,术后3个月至6个月,患者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各项症状变化均无显着差异(P>0.05),病情相对稳定。4.中医证候学变化分析气虚、血瘀、痰热、痰湿、阴虚、阳虚、血虚、热毒、气滞、湿热10个单证在本组88例肺癌患者术前、术后的分布情况,结果:术前证型以气虚、阴虚、血瘀、痰湿、痰热5型最多见,氩氦刀术后仍存在痰、虚、瘀证。术后1周气虚程度明显减轻(P<0.05),痰热证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阴虚、血瘀、痰湿无明显改善(P>0.05);术后3月各项证候分布情况较术前均没有显着差异。5.生存期、生存率(1)术后生存期88例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均超过3个月,术后6月、12月、2年、3年、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19%、46.75%、25.35%、12.50%、8.89%。术后生存时间最短3.5个月,最长已超过59个月。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5.8个月。(2)总生存期88例患者,6月、12月、2年、3年、4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6.47%、69.62%、27.03%、14.52%、12.50%、12.90%。总生存期最短4.5个月,最长已超过9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9.2个月。6.手术安全性8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完成率100%。刺激性咳嗽、疼痛、气胸是氩氦刀术中常见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寒战等,经对症治疗后均不影响手术进行。术后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咳嗽、咯痰、胸痛、咯血、发热、肺部感染、气胸等,经积极治疗后一般在2周内缓解。结论:(1)氩氦刀靶向冷冻消融技术疗效确切,具有良好可控性,可以精确控制冷冻范围,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2)氩氦刀靶向冷冻技术创伤小,副作用少,更适合体制较弱,耐受性差的晚期肿瘤患者。(3)气虚、阴虚、血瘀、痰证是患者氩氦刀术前、术后的主要证候。中药具有“扶正”、“减毒”、“增效”作用,对于改善患者整体状况,减轻手术不良反应,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等方面有着现代医学无法替代的优势。长期使用,能够稳定瘤灶,抑制复发转移。(4)“氩氦刀联合中药”是现代技术局部治疗优势与传统中医药整体治疗优势的有机结合,安全性及有效性可靠,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肺癌新方案。
欧阳墉[3](2008)在《经导管动脉灌注术和栓塞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导管动脉灌注和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 and embolization,TAI&TAE)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也是我国最早应用于临床的介入治疗技术。时至今日TAI/TAE历经20余年的不断改进,现已被广泛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包括肿瘤、血管畸形、出血和一些静脉疾患等介入治疗。本文通过复习国内1981年至2006年间主要的相关文献,对TAI/TAE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作了一概述和讨论。
陈立军[4](2008)在《胰腺癌介入治疗现状及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胰腺癌是一种病情凶险、治愈率低、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200000人死于胰腺癌。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微创性介入治疗已成为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目前主要的介入治疗手段有区域灌注化疗和放射性粒子植入。其他方法有瘤内注射治疗(无水乙醇瘤内注射、化疗药物瘤内注射等)、光动力治疗、动脉内插管栓塞治疗、物理消融介入治疗(如多级射频或微波固化)和介入导向生物治疗等。相关并发症的介入治疗有胰腺癌疼痛介入治疗、梗阻介入治疗等。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新的介入治疗技术,如纳米技术、基因治疗、靶向治疗等应用于胰腺癌。多种多样的介入治疗手段给大家提供了丰富的治疗思路,其方法各有千秋,这些新的治疗方法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一定会给胰腺癌的治疗带来曙光。
洪国斌,周经兴,许林锋,骆福添,江容坚,骆江红,陈耀庭[5](2004)在《中晚期胰腺癌介入治疗与外周静脉化疗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 ,对国内有关中晚期胰腺癌的介入治疗与外周静脉化疗疗效比较的研究 ( 1年生存率和临床受益率 )进行综合评价和定量分析。方法 通过CBMdisc和CNKI数据库等检索 1980~ 2 0 0 3年发表及未发表的有关中晚期胰腺癌介入治疗及外周静脉化疗疗效比较的原始文献 (全部研究病例 3 10例 ,其中介入组 14 7例 ,外周化疗组 163例 )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的步骤包括相关文献的收集 ,同质性检验及效应综合等。结果 中晚期胰腺癌介入治疗与外周静脉化疗对比研究的 1年生存率和临床受益率合并率差的 95 %可信区间分别为 0 .0 168,0 .183 4和 0 .2 3 2 5 ,0 .43 67,均不包括“0”。结论 中晚期胰腺癌介入治疗与外周静脉化疗 1年生存率和临床受益率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 (Ρ <0 .0 5 ) ,即介入治疗较外周静脉化疗更能提高中晚期胰腺癌的 1年生存率和临床受益率
黄权,刘庆全,李夏鲁[6](2000)在《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加无水乙醇癌内注射治疗中晚期胰腺癌29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加无水乙醇癌内注射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效果 ,对不能行根治性切除的 2 9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施行旁路手术 ,术中进行无水乙醇癌内注射和选择性胃网膜右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 ,术后再进行区域性灌注化疗。结果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加无水乙醇癌内注射治疗组近期疗效为 5 5 .1% ,明显高于周围静脉化疗组的 6 .7%。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加无水乙醇癌内注射组 1/ 2年、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 86 .2 %、6 8.9%、34.5 % ,周围静脉化疗组则分别为 6 3.3%、36 .7%、10 % ,两者差异有显着性 (P <0 .0 5 ) ,认为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加无水乙醇癌内注射是提高中晚期胰腺治疗效果的较好手段
江学良,潘伯荣,马景云,冀振华,马连生[7](2000)在《世纪之交的消化学——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 由世界消化学网(http://www.wd.org.cn)、《World Journalof Gastroenterology》和《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消化学大会于2000-09-08~11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参加大会的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荷兰,加拿大,比利时,瑞典,希腊,拉托维亚,印度等境外代表43人,国内代表81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3人,教授,主任医师18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93人,院长,研究员38人,副院长,副研究员28人,主治医师191人,医师139人,科室主任192人,科室副主任87人,参展公司21个.本次大会主题为:回顾20世纪消化学巨大成就,展望21世纪消化学更大发展.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1500篇,其中大会全会报告50篇(含国外报告23篇),分组报告100篇,壁报展示90篇,《世界
雒琳[8](2008)在《新加良附方抑制小鼠移植性肝癌效应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新加良附方是在良附方的基础上加用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穿山龙而成,具有温阳散寒,行气疏肝,活血止痛之功。我们选用小鼠移植性肝癌H22模型,观察其对肝癌抑制率、肿瘤组织中Bcl-2、Bax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影响,探讨新加良附方抗肝癌的作用与机制。2.方法建立移植型H22动物模型,将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环磷酰胺(CTX)与及新加良附方大、中、小剂量5组。新加良附大、中、小剂量组给药量分别为10g/kg、5g/kg和2.5g/kg;CTX组给药剂量为17mg/kg;模型组给予等量无菌生理盐水。连续给药、给水12天处死模型小鼠分离肿瘤,检测肿瘤大小、称重计算肿瘤抑制率,并将肿瘤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基因以及VEGF、MVD表达水平,以评价新加良附方对肝癌的抑制效果与机理。3.结果实验结果显示:①新加良附大剂量组对小鼠肝癌H22抑制率为48.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新加良附大、中剂量可降低肿瘤组织中Bcl-2蛋白基因表达,升高Bax蛋白基因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③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新加良附大、中剂量可降低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新加良附中剂量组能降低MVD(P<0.05)。4.结论新加良附方可抑制H22瘤体生长,其通过下调Bcl-2基因,上调Bax基因发挥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作用,并下调VEGF、MVD表达以产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初步表明新加良附方可能通过诱导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而发挥抗肝癌效应。
孙高峰[9](2008)在《CT引导下介入治疗新技术对猪正常胰腺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CT引导下热化疗对猪正常胰腺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CT引导下热化疗对猪正常胰腺的影响,以有无确切坏死灶、发生急性重症胰腺炎、胰瘘、肠道粘连梗阻及死亡等并发症指标来探讨热化疗治疗胰腺肿瘤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材料和方法:正常家猪12只,术前12小时禁食水,术前麻醉动物,取仰卧位固定。穿刺部位选择胰尾(猪胰腺尾部最厚),于预定进针点处贴金属标记后行CT平扫定位,结合CT图像确定进针点和最佳穿刺路径,精确测量穿刺角度及深度。热化疗采用5-FU加热至80℃,2分钟内注入80℃5-FU 10ml(内含5-FU 750mg),干预后1h、第3d、7d和14d复查胰腺CT及MRI,并于术前、术后12h、3d、7d和2w测定血清淀粉酶,从第3日开始,每次复查后均处死4只猪,最后进行影像、大体病理和HE染色对比分析研究。结果:热化疗治疗后第3d,猪胰尾部坏死灶最明显,7d至14d胰尾坏死灶逐渐缩小。术后3d血清淀粉酶水平最高,7d较前减低,14d接近正常水平。影像检查结果与大体病理相符合。除一头猪出现血清淀粉酶显着升高,考虑诊断为胰腺炎外,余实验猪未出现血清淀粉酶显着升高、肠粘连、胰瘘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热化疗可以安全的在猪正常胰腺造成明确的局灶性坏死,而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并推广应用。第二部分CT引导下射频消融对猪正常胰腺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对猪正常胰腺的影响,以有无确切坏死灶、发生急性重症胰腺炎、胰瘘、肠道粘连梗阻及死亡等并发症指标来评估CT引导下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胰腺肿瘤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正常家猪12只,使用直径3mm(15G)多电极穿刺针,在CT引导下刺入胰腺腺体内,穿刺达预定深度后再次扫描确定针尖位置,旋动穿刺针尾部旋钮使针鞘内十枚电极“伞状”探出,控制其直径不超过2cm,然后与美国RF-2000射频治疗仪相连接,开始射频治疗,治疗区中心温度不低于80℃,整个治疗过程由计算机控制能量输出与阻抗,持续治疗6分钟。干预后1h、第3d、7d和14d复查胰腺CT及MRI,并于术前、术后12h、3d、7d和2w测定血清淀粉酶,从第3日开始,每次复查后均处死4只猪,最后进行影像、大体病理和HE染色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射频消融治疗后影像学检查提示治疗区见小片状低密度无强化坏死灶,第3d坏死灶最明显,7d至14d胰尾坏死灶逐渐缩小。术后3d血清淀粉酶水平最高,7d较前减低,14d接近正常水平,影像检查结果与大体病理相符合。除一头猪出现明显胰腺炎表现外,余实验猪未出现胰腺炎、肠粘连、胰瘘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射频消融可以安全的在小猪正常胰腺上造成明确的局灶性坏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于中晚期胰腺癌患者,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应用。第三部分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和CT引导下热化疗对猪正常胰腺影响之间的比较研究目的:通过对小猪正常胰腺进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和CT引导下热化疗干预治疗,对两种介入治疗方法的安全可行性以及对胰腺的损伤机理进行比较研究。材料和方法:24头小猪完全随机方式分为热化疗组和射频消融组,每组12头,再按照处死时间段不同分为3小组,分别为3d、7d和2w组,每小组各4头,各组进行热化疗或射频消融后,分别于术前、术后12h、3d、7d和2w测定血清淀粉酶,术后1h、3d、7d和2w利用CT扫描测定坏死灶面积,分别于3d、7d和2w三个时间段每次处死4头小猪,并取大体病理,进行HE染色,与光镜下观察坏死情况,最后对两种方法不同时间段的血清淀粉酶、CT检查测得的病灶大小和并发症发生率大小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相应时间段血清淀粉酶之间的比较:术前、术后12h及术后7d血清淀粉酶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d血清淀粉酶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两组相应时间段CT检查测定的坏死灶大小之间的比较:术后1h、术后3d、术后7d及术后2w所有时间段两组CT测定坏死灶大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两组HE染色表现的比较:各时间段的病理切片均发现了明确的坏死灶,3d病理切片显示胰腺组织及脂肪组织出血、坏死,周围大量炎细胞浸润;7d病理切片显示坏死灶周围炎细胞有所减少,2w显示坏死区呈红染无结构区,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少量炎细胞浸润。④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实验小猪各12头,实验干预后各有1头小猪血清淀粉酶显着升高,考虑诊断为胰腺炎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①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组中干预后3d血清淀粉酶水平高于热化疗组(P<0.05),因此RFA治疗中出现胰腺炎的潜在机会比CT引导下热化疗要大;②一次性治疗,相对于CT引导下热化疗,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后造成的各时间段坏死灶面积比CT引导下热化疗造成的要大(P<0.05),因此应该更适合于较大肿瘤的治疗,但是在不同肿瘤直径与治疗范围、治疗时间的相关性,以及如何控制治疗区域温度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③每组12头实验小猪中各只有1头小猪干预后血清淀粉酶显着升高,考虑诊断为胰腺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都比较低,因此安全可行性都比较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谢峰[10](2008)在《肝癌5-FU缓释微粒间质化疗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一、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癌(primay hepatic cancer,PH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实体肿瘤之一,也是第三大癌症相关性死亡因素,每年至少有50万新发病例。包括中国东南,台湾,香港,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东南亚地区和热带非洲国家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年发病率10-20/10万,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大多数肝癌合并有肝硬化,主要的致病因素有病毒性肝炎,酗酒及黄曲霉素的摄入。肝癌患者预后较差,未经治疗的肝癌患者的自然生存时间仅为8.4个月。肝切除术是治疗肝癌的有效方法,然而只有10-20%的肝癌在诊断时具有可切除性。化疗是肝癌治疗重要的辅助手段。但传统的静脉化疗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全身副作用较大,患者往往难以耐受。因此改变给药途径,即通过局部或区域性给药,能大大提高肿瘤区域内化疗药物的浓度,增加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并有效地降低了全身副作用。随着抗肿瘤药物缓释剂型的技术改进和对给药途径的观念更新,区域性化疗:即腹腔内化疗、肝动脉灌注化疗、门静脉灌注化疗、间质化疗等方法,日益成为治疗肝癌的有效方法及手段。而间质化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所谓间质化疗(interstitialchemotherapy,IC),即将抗癌药制备成具有缓释作用的给药系统,经不同方式植入(注入)肿瘤组织、瘤周组织的间质中或肿瘤切除后的瘤床,从而达到局部组织的持续、高效的药物浓度,同时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有鉴于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部分学者和吴院士开始进行肝癌间质化疗的研究。在成功进行了肝癌腹腔内化疗、肝动脉灌注化疗、门静脉灌注化疗等方法的基础上,开始间质化疗的实验研究,并且从2003年开始尝试将缓释化疗药物植入肝癌组织、癌周组织中或肝癌切除后的瘤床。本课题拟通过细胞实验来证实植入用缓释5-FU能持续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导致肝癌细胞的凋亡,并且5-FU是以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肝癌,所以进一步充实植入用缓释5-FU应用于临床的理论依据。并且通过300例肝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5-FU缓释微粒植入组和对照组。植入组150例在肝癌切除术中同时植入缓释5-FU微粒600mg,随访其术后的复发率以及生存率来具体评估肝癌间质化疗的疗效,以期得到指导肝癌间质化疗的证据。二、研究方法(一)MTT(噻唑蓝)法检测植入用缓释5-FU抑制人肝癌细胞生长的实验1.HepG2肝癌细胞培养用植入用缓释5-FU100mg放入2ml 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DMEM)培养液中,分别取植入用缓释5-FU释放后第0d,第1d,第7d,第14d,第21d和第28d的培养液来培养HepG2肝癌细胞。2.观察HepG2细胞增殖形态培养72h后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拍摄细胞状态。3.MTT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培养72h后加入MTT继续孵育,4 h后终止培养。用酶标仪在56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A,细胞存活率(%)=(试验孔A值/对照孔A值)×100%。(二)植入用缓释5-FU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1.取植入用缓释5-FU释放后第0d,第1d,第7d,第14d,第21d和第28d的培养液来培养HepG2肝癌细胞72h。采用Hochest染色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2.用缓释5-FU浸泡第0d,第1d,第7d,第14d,第21d和第28d的培养液培养HepG2细胞72h后,用Annexin-V-FITC和PI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三)肝癌行肝脏切除术中植入缓释5-FU的临床试验300例肝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5-FU缓释微粒植入组和对照组。植入组在肝癌切除术中将缓释5-FU微粒600mg植入肝创面。全部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三、结果:(一)MTT(tetrazolium salt,噻唑蓝)法检测植入用缓释5-FU抑制人肝癌细胞生长的实验1.HepG2细胞经植入用缓释5-FU处理,可见部分细胞变圆、变钝,细胞体积变小,伴核固缩,细胞由贴壁脱落,悬浮于培养液中,尤以浸泡21天和28天后的处理24h为甚;而对照组则细胞成片生长,饱满舒展,贴壁并少有脱落。2.MTT检测结果显示,植入用缓释5-FU释放后第0d,第1d,第7d,第14d,第21d和第28d的培养液处理HepG2细胞72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9.5%±8.2%、78.3%±6.2%、43.2%±4.5%、26.3%±3.2%、14.7%±2.2%和11.6%±1.5%。植入用缓释5-FU以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二)植入用缓释5-FU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1.用Hochest染色观察到随着缓释5-FU释放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数目也随之增加,其变化趋势同MTT的结果基本一致。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提示,随着缓释5-FU释放时间的延长,早期凋亡细胞数依次为0%、1.19%、2.26%、3.69%、4.92%和17.92%;呈逐渐升高趋势,坏死和晚期凋亡细胞数依次为0.10%、1.33%、3.77%、4.95%、6.27%和9.35%;总凋亡数依次为0.10%、2.52%、6.03%、8.64%、11.17%和27.27%,也呈逐渐升高趋势。(三)肝癌行肝脏切除术中植入缓释5-FU的临床试验植入组术后2、3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4.0%和23.3%,与对照组23.3%和34.7%比较(0.01<P<0.05);4、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32.0%和43.3%与对照组47.3%和59.3%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植入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四、结论:(一)MTT检测结果显示,植入用缓释5-FU可以在28天内持续释放,并且缓释5-FU以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二)Hochest染色从形态学角度直观地观察到缓释5-FU以时间依赖性方式导致HepG2细胞的凋亡增加。(三)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缓释5-FU随着释放时间的延长对HepG2细胞凋亡比例增加。(四)肝癌行肝切除术中植入缓释5-FU不良反应轻微,安全、简便、有效,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能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
二、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加无水乙醇癌内注射治疗中晚期胰腺癌29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加无水乙醇癌内注射治疗中晚期胰腺癌29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TIP30抑制胰腺癌生长和转移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TIP30 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TIP30 阻滞胰腺癌生长和转移的体外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方法与步骤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 TIP30 阻滞胰腺癌生长和转移的体内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2)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一:肺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
综述二:肺癌的微创治疗进展 |
临床研究: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4 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 |
5 研究结果 |
6 讨论 |
7 结论 |
8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经导管动脉灌注术和栓塞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的TAI/TAE |
1.1 肝脏肿瘤 |
1.2 肾脏肿瘤 |
1.3 肺肿瘤 |
1.4 头颈部肿瘤 |
1.5 盆腔部肿瘤 |
1.6 骨骼和软组织肿瘤 |
1.7 消化系统肿瘤 |
2 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和动脉瘤的TAE |
3 脏器出血的TAE |
4 脾(动脉)栓塞术和其他 |
(4)胰腺癌介入治疗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灌注化疗 |
1.1 区域灌注化疗作用机制 |
1.2 介入灌注化疗方案 |
2 放射性物质植入 |
2.1 放射性粒子植入 |
2.2 胶体32P瘤内注射 |
3 抗癌剂瘤内注射治疗 |
3.1 无水乙醇瘤内注射 |
3.2 化疗药物瘤内注射 |
4 光动力治疗 |
5 动脉内插管栓塞治疗 |
6 物理消融介入治疗 |
7 介入导向生物治疗 |
8 综合介入治疗 |
9 相关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
9.1 胰腺癌疼痛介入治疗 |
9.2 梗阻介入治疗 |
(5)中晚期胰腺癌介入治疗与外周静脉化疗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收集 |
1.2 确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文献分析和摘要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同质性检验 |
2.1.1 各研究1年生存率比较的同质性检验结果 见表2。 |
2.1.2 各研究临床受益率 (CBR) 比较的同质性检验结果 见表3。 |
2.2 效应综合 |
2.2.1 各研究1年生存率比较的效应综合 见表4。 |
2.2.2 各研究临床受益率 (CBR) 比较的效应综合 见表5。 |
(7)世纪之交的消化学——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消化系肿瘤研究成果显着 |
1.1 肝癌 |
1.2 胃癌 |
1.3 食管癌 |
1.4 胆系肿瘤 |
1.5 大肠肿瘤 |
1.6 胰腺肿瘤 |
2 消化系疾病研究不断深入 |
2.1 胃十二指肠疾病 |
2.2 炎症性肠病 |
2.3 肝病 |
2.4 胰胆疾病 |
3 消化内镜技术发展迅速 |
4 幽门螺杆菌和胃肠动力疾病仍是研究热点 |
4.1. 幽门螺杆菌(H.pylori) |
4.2 胃肠动力疾病 |
5 中医中药得到继承和发扬 |
6 消化外科学研究具有中国特色 |
7 我国消化学期刊跻身世界先进行列——《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和《世界华人消化杂志》被国际着名的检索系统收录 |
(8)新加良附方抑制小鼠移植性肝癌效应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部分 |
实验一:新加良附方抑制小鼠移植性肝癌 H22生长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新加良附方对移植性小鼠肝癌H22凋亡基因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新加良附方影响小鼠肝癌组织VEGF 与 MVD 表达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文献部分 |
综述一:温阳法治疗恶性肿瘤文献研究概述 |
综述二: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CT引导下介入治疗新技术对猪正常胰腺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CT引导下热化疗对猪正常胰腺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T引导下射频消融对猪正常胰腺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T引导下热化疗和射频消融对猪正常胰腺影响实验研究的比较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CT引导下介入治疗胰腺癌 |
一、CT引导下热化疗 |
二、CT引导下经皮肿瘤消融 |
三、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 |
四、治疗原则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10)肝癌5-FU缓释微粒间质化疗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总体思路 |
三、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MTT(噻唑蓝)法检测植入用缓释5-FU抑制人肝癌细胞生长的实验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植入用缓释5-FU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肝癌肝切除术中行缓释5-FU植入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关于缓释5-FU应用于预防肝癌复发的设想和扩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1 肝癌间质化疗的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2 肝细胞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加无水乙醇癌内注射治疗中晚期胰腺癌29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TIP30抑制胰腺癌生长和转移的作用研究[D]. 薛瑞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3(08)
- [2]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研究[D]. 祁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3]经导管动脉灌注术和栓塞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J]. 欧阳墉.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8(12)
- [4]胰腺癌介入治疗现状及进展[J]. 陈立军. 肿瘤, 2008(02)
- [5]中晚期胰腺癌介入治疗与外周静脉化疗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 洪国斌,周经兴,许林锋,骆福添,江容坚,骆江红,陈耀庭.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4(04)
- [6]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加无水乙醇癌内注射治疗中晚期胰腺癌29例报告[J]. 黄权,刘庆全,李夏鲁.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0(06)
- [7]世纪之交的消化学——回顾与展望[J]. 江学良,潘伯荣,马景云,冀振华,马连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10)
- [8]新加良附方抑制小鼠移植性肝癌效应与机制研究[D]. 雒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9]CT引导下介入治疗新技术对猪正常胰腺影响的实验研究[D]. 孙高峰. 第二军医大学, 2008(02)
- [10]肝癌5-FU缓释微粒间质化疗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谢峰. 第二军医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