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我国目前推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存在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徐石江[1](2014)在《后危机时代我国房贷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次一、房贷资产证券化的历史变迁二、房贷资产证券化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三、我国房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四、我国房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可行性五、我国房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法律思考早在20世纪50年代,阿罗和得布鲁(Arrow and Debreu)就以严密的数理统计研究方法,证明了经济主体可利用各种有价证券来防范金融风险,并可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为金融资产证券化提供了理论依据。随后,证券化成为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创新,进而形成了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等两大类证券化
黄超焕[2](2011)在《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SWOT分析》文中指出房地产证券化是当代经济、金融证券化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法律制度则契合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重要实践,融合了经济法和民商法众多法律制度的设计,已成为房地产、金融与法律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拟就这一课题做一综合分析研究,以期对该课题的问题解决及制度建设提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本文将以独特的SWOT分析方法和分析范式来综合研究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自身的优劣势及其发展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并据此提出在我国构建完善的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以一种创新性、开拓性的研究视野为这法律制度的社会实践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本文首先以房地产证券化和SWOT分析法的有关原理内容作为背景切入点,再以内外部两个分析维度对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本身的优劣势及其发展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等四个象限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分析,最后据此提出在我国构建完善的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对策建议,落归到中国实践的实点。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第一章:概述。该部分将从房地产证券化、SWOT分析法及两者的关联点等三个方面的基本法理、原理内容展开,进行必要的背景、制度介绍,以提供本文后续分析的基本理论与制度支持。第二章: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优势分析(S)。该部分将对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自身所具有的运行优势及我国的独特优势等进行阐述,以证该制度本身之魅力及存在之必要。第三章: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劣势分析(W)。该部分将对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自身在运作和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制约因素及障碍与不足进行深入分析,以揭该制度自身之缺陷及修正之范围。第四章: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发展机会分析(O)。该部分将对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配套制度、基础规范、现实基础等有利条件进行可行性与机遇性分析,以表该制度发展之助动因素及可往之方向。第五章: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发展威胁分析(T)。该部分将结合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与警示分析,对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外部威胁、挑战、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以示该制度发展之不利影响及克服之路径。第六章:用SWOT分析法构建我国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思考。在分析了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优劣势及面临的发展机会与威胁因素的基础上,以SWOT矩阵分析思路,得出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发挥优势、克服劣势之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完善与发展该法律制度之各方面对策建议。综上所述,尽管存在劣势,也面临着种种威胁因素,但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自身存在很多优势,我国也拥有很好的发展该法律制度的机遇。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消除威胁,发扬优势,克服劣势,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积极创新,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本土化发展的房地产证券化法律之路!
牟启懿[3](2009)在《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证券法律监管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是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主要是指把流动性差的个人房屋抵押贷款通过信用增级转换成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流动的证券的过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全球,使得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遭到重创,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形成。我国从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到现在,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相关的法律监管体制不足以保证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安全高效进行,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监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李聆[4](2009)在《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启示》文中提出2007年07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波及度之深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近两年内,不仅美国的实体经济深受其累,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也不堪重负,即使是诸如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没能独善自身。从2006年年底由于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持续违约率走高,引起了次级房屋按揭抵押支持证券的大规模违约,最终房地产泡沫破灭,发行和持有次级房屋按揭抵押支持证券的金融机构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举世闻名的投资银行难逃破产和被收购的命运,金融体系的动荡导致实体经济的衰退,美国汽车巨头不得不向政府求助,一波又一波的裁员潮到现在还在继续。这个危机的严重性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各国政府从2007年夏相继向股市注资,2008年09月向银行解纡,银行国有化,向汽车工业发放巨额贷款,一直到现在各国央行持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实施宽松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尤其是美国发行了大量的国债。以上各项举措旨在鼓舞市场信心,刺激市场经济。各大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论坛和峰会等都把主题转向了这次金融危机,以及尤其应对措施,和对由其引起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关注。而次贷危机的实质就是资产证券化的滥用。而我国开始尝试发展资产证券化。如何在资产证券化的健康稳定,定价合理,过程透明,相关利益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发展资产证券化,使得银行资产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地思考。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以期从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对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提出一些建议。本文首先分析次贷危机的成因,然后深入研究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原理,接下来探讨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的现状并提出建议。
程石[5](2008)在《我国发展MBS的模式创新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房地产贷款的增加,银行所面对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化解这一风险的有效途径就是实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可以降低和分散商业银行的风险,拉动房地产业增长。但是现阶段,在我国实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还存在各种障碍,这也就要求金融管理当局采取有效措施。最后,对存在的障碍和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本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对本文研究的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论述,阐述了全文的结构框架以及论文可能取得的研究创新。第二章对证券化的相关概念以及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基本原理进行了概述。阐述了MBS的基本特点和运作程序,以金融体系功能理论的观点对MBS为什么会被创新这一证券化核心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分析了美国、加拿大、欧洲和香港、澳大利亚及日本等亚太地区的MBS市场的运作状况,并总结了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第四章全面和系统分析了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现状,分析了我国MBS市场的特征、作用以及存在的障碍和风险。第五章系统地构建和设计了我国实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具体模式。从SPV的设计和选择、发行价格的计算、市场的设计和发行程序的设计等方面,对我国MBS发行模式进行了分析与合理设计。第六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与我国MBS相配套的监管、法律和税收制度安排和思路创新。
孙放,林建军[6](2007)在《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制度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能够将流动性较差的抵押贷款资产组群证券化从而实现在市场上的流通变现,因而深得多方市场主体青睐。然而在目前情况下,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尚存在一系列法律制度上的障碍。从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业务模式入手,分析相关的法律问题,从宏观法律角度提出法律制度设计的方案。
卫淑霞[7](2007)在《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风险分析》文中指出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是国外一种比较成熟的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个人贷款购房的迅速增加,银行住房贷款业务迅猛发展,在我国开展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针对我国证券化方面的法律非常不健全的状况,探讨了房地产抵押贷款存在的法律风险。
齐锡晶[8](2007)在《空置商品房的危机与防范》文中研究表明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等紧密关联,而且商品房的消费(使用)与.投资双重属性又使得其在保障基本人权(居住权)以及提高社会经济运行安全度等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空置商品房的危机与防范”研究旨在基于空置机理、危机识别、综合监控、内部控制外部保障等的交互作用,建立空置商品房综合管理系统,并通过其高效运转,调节商品房空置数量、稳固资金链条,降低综合风险,促进房地产业乃至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由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导致我们不能直接采用国外侧重于某一局部(行业)的房地产及空置商品房运作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发展房地产业的经验不丰富、信息披露不充分,对于空置商品房的认知有限,当前又面临着商品房空置总量和商品房价格的同时上涨,并造成一定的社会隐患。因此,整合全社会资源,健全跨行业的空置商品房综合管理系统,对于保持适宜规模、预防空置危机、改进宏观调控等,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在界定概念、明确特征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后向关联、前向关联、环向关联及其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地位;引用投入产出技术和生产函数模型,定量地描述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修正后的“产业贡献率”,测算出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经济拉动效果,得出2005年房地产业对沈阳经济增长的贡献为9.07%。从而,为推进空置商品房综合管理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出“房产信息法”,并与统计数据、市场调查法对比分析,确认空置商品房的总量,并进行了空置结构分析;通过辨析空置商品房的形成机理,论证商品房空置的必然性,分析其超量的危机和不足的危害;明确界定“空关房”,并研讨其后续的利弊效应;在与国家现行商品房空置率指标相衔接的基础上,谦顾年度波动以及存量房的存在与增长,建立起包括商品房空置率V1、年度商品房空置率V2和全部商品房空置率V3在内的商品房空置率指标体系;结合沈阳市场情况,以V1为15%~30%、V2为10%~40%和V3为5%~10%,确立了各项指标的合理波动范围,并完成了实例验算,效果良好。从而,确立了空置商品房综合管理系统的核心。通过优选出11项监测指标、组合出9项评价指标,明确了评价标准(正常浮动区间),确定出5个预警界限,实现科学预警,构建出各个过程互动的房地产市场监控系统,并运用“综合警值法”、“信号灯法”实现了预警;以沈阳市近年连续、同质的数据完成了有关验证,结果表明1998年沈阳房地产市场偏冷,2005年市场偏热;建立了适用于沈阳房地产市场预警的BP网络模型,编制出分析优化程序,以实现监控工作的系统、连续与动态优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空置商品房综合管理系统。在优化土地收购与供应的同时,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力度以完善商品住房市场供应结构,强化房地产开发全面项目管理,丰富包括住房质量保证保险、执业责任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体系以及健全企业信用体系等,从房地产行业内部的控制机制入手,强化空置商品房的综合管理系统,形成其运转的推动力;在积极引导住房需求与完善住房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同时,通过施行物业税而优化税收设计,借助施行期房限售、规范政府部门角色等探索政策与机制创新,积极试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等,从房地产行业外部的保障机制入手,优化空置商品房的综合管理系统,形成其运转的平衡力;进而,追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耦合作用、动态优化。
程芬芬[9](2007)在《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文中提出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是近几十年来房地产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它是以房地产抵押贷款为担保,发行可在金融市场上买卖的证券。我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释放压力,住房制度改革地进一步深化将遇到新的难题。积极推动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可以有效地解决银行贷款风险分散、为投资者开拓新的投融资渠道等问题。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道路已成为我国房地产实现良性循环的迫切需求。本文阐述了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演进、市场、种类、功能和作用;归纳了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所面临的风险,并分别利用CAPM模型和现金流量模型对证券化风险进行定量分析,据此本文讨论了在我国推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论证我国宜采用的运行模式;本文还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研究,提出了在我国实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对策构想;最后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并介绍了现今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的进程,由此提出一些具体措施,以促其进一步发展。
李俊峰[10](2006)在《中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新的债券证券化形式,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扩大了商业银行以较低成本获取信贷资金的来源,增强了住房抵押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刺激了居民购房的有效需求,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种高效的房地产资金融通运作模式。论述了中国证券市场目前已经具备发展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所必需的大部分条件,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道路已成为中国房地产实现良性循环的迫切要求。
二、浅议我国目前推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存在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我国目前推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后危机时代我国房贷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
一、房贷资产证券化的历史变迁 |
(一) 房贷资产证券化发展进程 |
(二) 房贷资产证券化域外立法进程:以日本和韩国为例 |
(三) 房贷资产证券化基本界定 |
二、房贷资产证券化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
(一) 特殊目的机构建构的法律障碍 |
(二) 基础资产的“真实转移” |
(三) 房贷资产证券化中的信用问题 |
(四) 房贷资产证券化中的信息公开规制 |
(五) 房贷资产证券化税收制度 |
三、我国房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
四、我国房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可行性 |
(一) 法律和社会中介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
(二) 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市场操作平台日趋成熟 |
(三) 银行要求资产证券化的内在动力明显增强 |
(四)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
(五)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具有比较稳定的社会需求 |
五、我国房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法律思考 |
(一) 推动担保制度及其理论的创新 |
(二) 发展新型的特殊目的机构模式 |
(三) 完善与改进相关债权法律制度 |
(四) 完善信息公开规制法律制度 |
(2)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路径与方法 |
四、论文结构与创新 |
第一章 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和SWOT分析法概述 |
第一节 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基本法理 |
一、法律涵义与特征 |
二、制度源流与地位 |
三、我国探索与实践 |
第二节 SWOT分析法的基本思路 |
一、SWOT分析法概览 |
二、SWOT分析法分析思路 |
第三节 SWOT分析法分析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一、系统化分析 |
二、战略性分析 |
第二章 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优势分析(S) |
第一节 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运行优势 |
一、资产流动性 |
二、资本大众化 |
三、产权证券化 |
四、风险分散化 |
五、融资灵活性 |
六、经营专业化 |
第二节 我国推行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独特优势 |
一、需求优势 |
二、后发优势 |
第三章 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劣势分析(W) |
第一节 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运作中的法律问题 |
一、资产发起和出售中的法律问题 |
二、SPV与破产隔离中的法律问题 |
三、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中的法律问题 |
四、证券化产品发行和交易中的法律问题 |
五、资产服务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
六、其他法律问题 |
第二节 我国实施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制约因素 |
一、体制的制约 |
二、法规的制约 |
三、市场的制约 |
四、信用的制约 |
五、技术人才的制约 |
六、中介组织的制约 |
第四章 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发展机会分析(0) |
第一节 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存续的应然环境 |
一、宏观条件 |
二、微观特征 |
第二节 我国发展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一、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 |
二、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体系初具规模 |
三、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
四、法制建设在不断完善 |
第三节 我国发展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机遇性分析 |
一、房地产市场的成熟 |
二、投资群体的形成 |
三、信托业的发展 |
四、加入WTO的发展机遇 |
五、国际经验的共享 |
六、国际板的适时推出 |
第五章 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发展威胁分析(T) |
第一节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警示 |
一、次贷危机的成因 |
二、次贷危机的警示 |
第二节 我国发展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面临的威胁 |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成熟 |
二、我国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发展落后 |
三、面临系列风险 |
四、法律及配套法规亟待完善 |
五、社会文化背景障碍与冲突 |
第六章 用SWOT分析法构建我国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思考 |
第一节 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SWOT系统矩阵分析 |
一、具体分析 |
二、分析结论 |
第二节 推进我国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对策建议 |
一、价值取向 |
二、立法体例 |
三、总体原则 |
四、具体路径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证券法律监管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美国次贷危机与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监管 |
1.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
2.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 |
二、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监管的现状及其完善 |
(一) 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监管的现状 |
1. 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现状 |
2. 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监管框架及法律监管制度 |
(二) 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监管制度的完善 |
1.加强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监管理念 |
2. 加强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活动的监管并形成对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合力监管体制 |
3. 制定专门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监管条例》 |
(1) 明确对特殊目的机构 (SPV) 的监管 |
(2) 加强证券发行的监管 |
(3) 对发行主体的设立和运营实施监管 |
(4) 建立强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度 |
(5) 建立按揭一级市场的风险防范监管机制 |
(6) 建立信用评估监管制度 |
(4)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 |
三、研究方法的说明 |
四、论文的结构安排 |
五、文献综述 |
1. 国外的研究综述 |
2. 国内的研究综述 |
第一章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成因 |
第一节 抵押贷款市场及其产品概况 |
一、次级抵押贷款一级市场 |
二、次级抵押贷款二级市场 |
三、抵押贷款的再证券化市场 |
第二节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剖析 |
一、宽松的货币政策 |
二、连续加息及住房市场的降温 |
三、次级债风险溢价的抬高 |
四、衍生品的滥用和信用评级的失真 |
五、政府的纵容和监管的缺位 |
第二章 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概述 |
第一节 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产生和发展 |
一、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产生 |
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 |
第二节 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流程 |
一、参与主体 |
二、一般流程 |
三、资产证券化的特征和意义 |
第三节 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特点 |
一、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类型 |
二、中国住房抵押贷款的特征 |
第三章 我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 |
第一节 我国实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 |
一、有利于规避金融风险 |
二、有利于企业融资制度的创新 |
三、有利于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的完善 |
第二节 我国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现状 |
一、我国房地产贷款证券化试点的实施 |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特点 |
三、我国推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积极作用 |
四、我国推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难点 |
第三节 完善我国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建议 |
一、在放松管制的同时完善金融监督体系 |
二、规范房产抵押贷款的发放和管理机制 |
三、完善与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相关的市场因素 |
四、尽快实现资产证券化的专门立法 |
五、建立完备的资产证券化会计制度 |
六、做出合理的税收安排 |
七、建立恰当的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型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我国发展MBS的模式创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3 资产证券化理论研究综述 |
1.4 创新之处 |
2 MBS的理论基础 |
2.1 MBS概述 |
2.2 MBS的基本运作流程 |
2.3 MBS的核心原理 |
2.4 MBS的市场风险研究 |
2.4.1 信用风险 |
2.4.2 流动性风险 |
2.4.3 利率风险 |
2.5 金融体系功能理论分析MBS创新动力 |
3 境外MBS发展模式的考察与经验借鉴 |
3.1 北美地区 |
3.1.1 美国 |
3.1.2 加拿大 |
3.2 欧洲地区 |
3.3 亚太地区 |
3.3.1 香港 |
3.3.2 澳大利亚 |
3.3.3 日本 |
3.4 发达国家(地区)MBS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
4 我国MBS发展的现状分析 |
4.1 我国的MBS业务发展状况 |
4.2 我国发展MBS的障碍分析 |
4.2.1 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 |
4.2.2 商业银行转让MBS的意愿不强 |
4.2.3 法律障碍 |
4.2.4 金融中介机构质量低下 |
4.2.5 税收障碍 |
5 发展我国MBS的操作模式创新 |
5.1 发行机构的选择 |
5.2 发行机构的设计 |
5.3 发行价格的计算与确定 |
5.4 交易市场的设计 |
5.5 发行MBS的程序设计 |
6 我国发展MBS市场的实施思路 |
6.1 鼓励商业银行转让MBS |
6.2 基于对信用风险的规避的思路 |
6.3 基于对利率风险的规避的思路 |
6.4 基于对税收风险的规避的思路 |
6.5 基于对流动性风险的规避的思路 |
6.6 基于提高金融中介机构质量的思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制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 |
二、与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交易模式相关的法律问题分析 |
(一) “债权转让生效原则”的法律问题 |
(二) 房地产支撑证券化的合法性问题 |
(三) 从我国SPV的法律地位设计看“真实出售”的法律保障问题 |
1. SPC的法律根基缺失 |
2. 发起人内部特设机构作为发行主体的法律障碍 |
3. SPT与“真实出售”的法律实现问题 |
(四) 信用增级的法律制度保障缺失 |
三、构建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制度 |
(一) 改善以《资产证券化法》为主体的宏观法律环境 |
(二) 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模式创新有赖于金融“混业经营”法律体制的确立 |
(7)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概念及作用 |
2 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
2.1 合同失效的风险 |
2.2 法律的不确定性和法律条款变化的风险 |
2.3 法律冲突引起的法律风险 |
2.4 法律不完善造成的道德风险 |
(8)空置商品房的危机与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选题背景 |
1.1.3 课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的构思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主要结构 |
第二章 我国房地产业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
2.1 房地产业及其发展 |
2.1.1 房地产业的基本界定 |
2.1.2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 |
2.2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
2.2.1 经济增长 |
2.2.2 经济发展 |
2.2.3 经济发展的指标及评价 |
2.3 沈阳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性分析 |
2.3.1 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后向关联分析 |
2.3.2 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前向关联分析 |
2.3.3 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旁侧关联效应分析 |
2.3.4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
2.4 沈阳房地产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 |
2.4.1 分析房地产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投入产出技术 |
2.4.2 分析房地产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生产函数模型 |
2.4.3 定量分析的综合结论 |
2.5 房地产业对沈阳经济的贡献与拉动研究 |
2.5.1 通常的算法 |
2.5.2 国家统计局的现行算法 |
2.5.3 国家统计局现行算法的问题与修正 |
2.5.4 基本结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置商品房及其调查分析 |
3.1 空置商品房的界定 |
3.1.1 国外的空置商品房 |
3.1.2 国内的空置商品房 |
3.1.3 本文对于空置商品房的理解 |
3.2 沈阳市空置商品房的基本情况 |
3.2.1 沈阳市近年来的空置商品房趋势 |
3.2.2 2004年的空置商品房状况 |
3.2.3 2005年(1~9月)沈阳市空置商品房的情况 |
3.3 关于当前沈阳市空置商品房的分析判断 |
3.3.1 空置总量的分析判断 |
3.3.2 用途结构分析 |
3.3.3 面积结构分析 |
3.3.4 价格结构分析 |
3.3.5 区域结构分析 |
3.4 沈阳市空置商品房的成因分析 |
3.4.2 造成商品房空置的外部原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置商品房的形成、危机与识别 |
4.1 空置商品房的形成机理 |
4.1.1 房地产开发(程序)原理 |
4.1.2 商品供求(均衡)原理 |
4.1.3 商品(合理)库存原理 |
4.1.4 房地产(资产)的虚拟性原理 |
4.1.5 系统工程原理 |
4.1.6 可持续发展原理 |
4.2 空置商品房的危机 |
4.2.1 空置商品房与房地产泡沫 |
4.2.2 超量空置商品房的危机 |
4.2.3 商品房空置量不足的危害 |
4.2.4 空关房相关效应的辨析 |
4.3 商品房空置水平的识别 |
4.3.1 商品房空置率的计算现状 |
4.3.2 关于商品房空置率计算的改进设想 |
4.3.3 商品房空置率适宜区间的划分 |
4.4 商品房空置率适宜区间标准的应用示例 |
4.4.1 我国的商品房空置水平 |
4.4.2 沈阳市的商品房空置水平 |
4.4.3 我国其他城市的商品房空置水平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健全空置商品房危机防范的基础 |
5.1 我国房地产市场监控的现状及改进 |
5.1.1 房地产市场监控的概念及界定 |
5.1.2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监控 |
5.1.3 我国房地产市场监控系统的优化设计 |
5.2 优化房地产市场的监测指标体系 |
5.2.1 房地产市场监测的要求 |
5.2.2 房地产市场监测指标的选择原则 |
5.2.3 房地产市场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5.3 完善房地产市场监控结果的评价 |
5.3.1 监控结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5.3.2 监控结果判断标准的划定 |
5.3.3 层次分析法(AHP)在监控结果评价中的应用 |
5.3.4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监控结果评价中的应用 |
5.4 健全房地产市场的预警机制 |
5.4.1 选择预警指标 |
5.4.2 确定预警界限 |
5.4.3 警情的预报与排除 |
5.4.4 基于BP网络的房地产市场预警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强化空置商品房综合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 |
6.1 优化城市土地收购与供应 |
6.1.1 改进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工作 |
6.1.2 努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
6.1.3 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
6.1.4 优化城市土地供应计划 |
6.2 完善商品住房的市场供给结构 |
6.2.1 建立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标准线 |
6.2.2 健全经济适用住房模式 |
6.2.3 探索住房合作社模式 |
6.2.4 发展廉租住房模式 |
6.3 强化房地产开发的全面项目管理 |
6.3.1 施行开发项目全部过程的综合管理 |
6.3.2 开展开发项目全体人员的综合管理 |
6.3.3 实现开发项目全面目标的综合管理 |
6.4 丰富商品房的社会保险体系 |
6.4.1 规范个人住房贷款保险 |
6.4.2 积极推进住宅质量保证保险 |
6.4.3 全面发展工程监理执业责任保险 |
6.5 健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信用体系 |
6.5.1 企业信用综述 |
6.5.2 关于开发企业信用体系现状的评价 |
6.5.3 开发企业的信用要素 |
6.5.4 信用机构及其组织模式选择 |
6.5.5 积极培植良好的企业信用环境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优化空置商品房综合管理的外部保障机制 |
7.1 积极引导我国城镇居民住房的有效需求 |
7.1.1 住房需求的形成机理 |
7.1.2 消费性住房需求的识别 |
7.1.3 投资性住房需求的识别 |
7.1.4 消费性住房需求与投资性住房需求的关系 |
7.2 完善住房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
7.2.1 风险管理理论简述 |
7.2.3 住房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 |
7.3 优化房地产税收设计 |
7.3.1 税收及房地产税收 |
7.3.2 沈阳房地产税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7.3.3 改进房地产税收的设想 |
7.4 探索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与机制创新 |
7.4.1 努力稳定住房价格 |
7.4.2 淡化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
7.4.3 限制期房预售的思考 |
7.4.4 转化政府部门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角色 |
7.5 试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 |
7.5.1 房地产抵押证券化及其必然性 |
7.5.2 房地产抵押证券化的实施方案设想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获奖情况 |
附录1:楼盘调查作业表(节选) |
附录2:评价指标重要程度的专家调查表 |
附录3:各指标合理浮动区间的制定 |
附录4:房价地价构成比典型案例调查表 |
(9)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房地产证券化概念 |
1.1.1 证券化的基本含义 |
1.1.2 房地产证券化 |
1.2 国内外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
1.3 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对我国房市健康发展的意义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概述 |
2.1 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演进及其启示 |
2.1.1 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简史 |
2.1.2 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主要特点 |
2.1.3 对推进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启示 |
2.2 房产抵押贷款市场 |
2.2.1 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 |
2.2.2 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规模 |
2.2.3 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参与者 |
2.3 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种类 |
2.3.1 房地产抵押贷款转递证券(Mortgage Pass—through,MPT) |
2.3.2 房地产抵押贷款担保债券(Mortgage Backed Bonds,MBBS) |
2.3.3 转付债券(Pay—through Bond) |
2.3.4 三种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之比较 |
2.4 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功能和作用 |
2.4.1 可有效地分散和转移风险 |
2.4.2 解决流动性难题 |
2.4.3 刺激一级市场的积极作用 |
第三章 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可行性研究 |
3.1 我国推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必要性 |
3.1.1 能增强银行资产流动性,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
3.1.2 提高银行资产质量的目的,从而化解风险 |
3.1.3 使银行增加利润,增强自身积累的能力 |
3.1.4 能发挥"存款分流"效应,降低金融机构营运风险 |
3.2 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可行性分析 |
3.2.1 我国已经具备了良好经济环境 |
3.2.2 我国具备一级市场的雏形 |
3.2.3 我国房地产市场体系和证券市场体系初具规模 |
3.2.4 法律、法规体系初步构建 |
3.3 国内外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 |
3.3.1 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 |
3.3.2 香港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 |
3.3.3 澳大利亚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 |
3.4 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选择的考虑 |
3.4.1 关于特设机构的设立独立性问题 |
3.4.2 关于政府在证券化中的作用 |
3.4.3 关于资产证券化的工具的选择问题 |
3.4.4 关于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的风险防范问题 |
3.4.5 制定统一的房地产抵押贷款标准,避免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的风险 |
第四章 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与分析 |
4.1 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 |
4.1.1 交易结构风险 |
4.1.2 信用风险 |
4.1.3 提前偿还风险 |
4.1.4 利率风险 |
4.2 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的定量分析 |
4.2.1 证券化风险的定量分析方法之一——CAPM模型 |
4.2.2 证券化风险的定量分析方法之二——现金流量模型 |
第五章 面临问题及对策构想 |
5.1 发展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主要问题 |
5.1.1 产权和担保制度不健全 |
5.1.2 需求尚不够旺盛 |
5.1.3 投资者准入资格有待认定 |
5.1.4 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
5.1.5 信用增强形式和信用评信机构匮乏 |
5.2 对策分析 |
5.2.1 培育适合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市场环境 |
5.2.2 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
5.2.3 加快其他配套环节的建设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10)中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的必要性 |
1.1 增强了发放房地产抵押贷款金融机构资产的流动性 |
1.2 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
1.3 转移分散金融机构的部分风险, 提高银行的资本利用率 |
1.4 有助于降低购房者购房贷款成本, 刺激居民的购房热情 |
1.5 丰富金融产品, 满足投资者多种投资需求 |
2 中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所面临的问题 |
2.1 金融机构面临着来自房地产行业的巨额呆帐和不良资产 |
2.2 缺乏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 |
2.3 房地产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缺乏充分发展 |
2.4 缺乏必要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配套法规 |
3 中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对策 |
3.1 扩大和规范房地产抵押贷款一级市场 |
3.2 建立由政府提供担保或国家控股拥有的特别目的机构 |
3.3 建立房地产贷款证券保险制度 |
3.4 创造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
3.5 完善相应的房地产金融法律法规 |
3.6 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
四、浅议我国目前推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存在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后危机时代我国房贷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探析[J]. 徐石江. 经济法论坛, 2014(01)
- [2]房地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SWOT分析[D]. 黄超焕. 复旦大学, 2011(08)
- [3]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证券法律监管的启示[J]. 牟启懿. 财经论丛, 2009(04)
- [4]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启示[D]. 李聆.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5]我国发展MBS的模式创新问题研究[D]. 程石. 广西大学, 2008(01)
- [6]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制度设计[J]. 孙放,林建军.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5)
- [7]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风险分析[J]. 卫淑霞.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21)
- [8]空置商品房的危机与防范[D]. 齐锡晶. 东北大学, 2007(06)
- [9]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D]. 程芬芬.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4)
- [10]中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对策分析[J]. 李俊峰.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