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农药转基因水稻试种成功

无农药转基因水稻试种成功

一、不打农药的转基因水稻试种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卢成仁[1](2020)在《生态农业与新生产主义乡村的型构——江西垣村的田野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社会学研究"去农业化"的趋势,带来了农业研究与乡村研究的二元分立。同时,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概念,不仅是对西方国家乡村转型与变迁过程的理论抽象,"农民的终结""农业的终结"也成为逻辑推演的必然结果。文章以江西垣村生态农业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如何重新将农业与乡村结合起来分析;(2)新生产主义乡村如何可能;(3)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的理论命题及其挑战。生态农业技术和产量、合作社的生产组织过程、生产端中心的产消连接、新型城乡关系形塑、乡村社会运作及与国家关系六个层面上出现的新变化、新组合,使新生产主义乡村成为中国乡村一种极为重要的(新的)发展类型与形态。如何面对生态农业对农业种植与乡村社会的重塑,如何面对中国社会食物需求上的转型及其引发的对乡村与农业和广义城乡关系的重新定义和塑造,是生态农业带来的理论命题及研究上的挑战。文章以中国乡村实践案例的分析和抽象,提示乡村转型一种重要发展类型和形态之外,丰富和推进乡村社会学对农业与乡村关系的再认识。

陈启文[2](2017)在《对转基因的一次小心求证》文中研究说明袁隆平又怎么看待转基因?——这其实也是一个纠缠已久的疑问,对一直以来的是是非非,袁隆平先生其实也早就做了回应,但在一个多事之秋,这个问题又被搬了出来,在网络媒体上又开始大肆炒作……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农业科学家,全中国的人都盯着他怎么说,说他一言九鼎,一点也不夸张,而他的只言片语都有可能被别人抓住"把柄"。他不能不高度审慎,绝不会一有风吹草动就轻易发声,但一旦涉及到关键的科学问题,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从不惮于直接阐明自己的观点与立场,那一定是经历过长时间思考的,认准了的。事实上,他对转基因的看法,一直没有改变:"我是中间派。"

胡艳华[3](2016)在《知识—权力—效用:推动乡村社会变迁的文化生态——以湖北潭村种植转基因作物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种植转基因作物日益成为当下农村不可回避的事实。本文以福柯的"知识—权力"为参照,通过对湖北潭村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田野调查,来考察其种植结构变迁背后的文化生态。研究发现,转基因作物所具备的效用特性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体系,代表着某种新的、有价值的生产实践,并为村民所普遍接受和信任。村民在种植转基因作物上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其种植的惯习,即种植转基因作物并不完全是"知识与权力"主宰之下的行为,试种以后所能观察到的结果成为转基因作物效用的功能性体现,如果没有其效用的存在,知识与权力能起多大作用是值得怀疑的。只有纳入"效用"的概念时,才不会将村民仅仅看成无知且被动的客体,从而更准确阐释全球化形塑下的乡村社会变迁。这种解释有助于我们对农业技术发展下的乡村种植结构变迁获得文化意义上的全面性理解。

李晏军[4](2010)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文中研究说明杂交水稻作为一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一直领先世界已近50年,其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对中国,同时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会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杂交水稻在中国的研究起步虽相对较晚,却在中国极端艰辛的环境中诞生,这与中国当时社会的技术需要的强大推动是密不可分的。纵观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一直未能彻底摆脱饥饿的威胁。20世纪50年代末爆发的大饥荒,又一次夺走了中国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粮食安全直接威胁到中国的稳定与存亡,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致力于选育水稻良种、提高粮食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为理顺杂交水稻技术发展脉络,文章回顾了中国五十年代水稻杂交育种研究的概况,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兴起做好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准备。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经过十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三系配套,在全国科研大协作之下,中国科技工作者实现了在科学上的重大突破,获得了技术上的一个又一个创新,不断攻克了三系配套关、良种选育关和制种关,使三系杂交籼稻在全国迅速大面积推广,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三系法育种研究还在上升阶段时,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又把目光投向了两系稻研究。水稻温光敏雄性不育现象的发现和温光敏不育系的育成,让两系法育种从科学设想成为现实。两系法育种从国家“863”科研立项到研究成功,历时也是近十年,同样是众多科研单位科研协作的结果。两系法育种从育种技术思路上由繁到简,成本大大降低,从高产目标向高产、优质、多抗综合目标转变。与三系法育种相比,两系法育种具有了明显的优越性,中国的稻作技术与文化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的提出,不仅是杂交水稻技术内部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的稻作发展需要。超级稻育种的方法也将常规选育、三系、两系选育方法和分子生物技术方法等现代高新技术统一了起来,育种理念也从“高产优质多抗”向“绿色环保”理念转变。计划运作已历时15年,每个阶段的育种目标都如期实现。预期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必然以其杰出的成就,为解决新世纪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从三系到两系再到超级稻,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节节推进,一直保持着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从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建立到优势利用技术的发展,杂交水稻学科逐步建立。杂交水稻技术范式是支起整个学科的灵魂,“袁隆平思路”成为杂交水稻技术范式公认的理论基础,众多的科研人员创新的科研方法是杂交水稻技术范式的基本内容,其范式的形成是在科研实践中由外在信息不断作用于科研系统,通过系统内科研人员的吸收、交流、创造与传播逐步形成的。在杂交水稻科研系统内部,有了共同的理论、方法、价值标准、科研目标以及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学术权威等。与其他学科的形成一样,杂交水稻学科知识的演化同样也经历了朦胧意识期、自觉认识期、整体把握期和综合发展期四个阶段。杂交水稻学科在中国发展近半个世纪,从其理论构架、学术队伍、知识信息及学术资料等方面都已经进入综合发展。杂交水稻科研队伍的发展是杂交水稻学科发展的核心,其科研队伍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多领域、上下承继、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其科研机构从国家到地方、从专门到综合已经发展成熟并不断壮大,杂交水稻研究成为一个能出成果、多出成果和出好成果的研究领域,在科研激励方面,杂交水稻科研人取得的丰硕成果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赞誉,从社会地位、科研立项、科技奖励等方面都给予这个科研团队以最大的关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推广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杂交水稻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程度并不很高,这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密切相关。从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历程来看,前期推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主要依靠的是国家行政手段实现的,国家粮食政策的宏观调控直接影响到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在80年代初期,成果推广与技术创新是同步的,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推广成绩显着,杂交水稻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农民种植杂交水稻增产增收;从9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的推广开始引进市场机制,产业化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转变,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半数以上并趋于稳定;超级稻的推广模式已臻成熟,在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下必将杂交水稻产业化推上一个崭新阶段。从整体上来看,杂交水稻的推广阶段经历了指令性计划发展阶段、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阶段、完全市场化产业模式发展阶段,产业化过程中主要存在科研与企业体系分离、市场经营无序、种子区域封锁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利用市场机制良性推动科研与企业体系的融合、打通产业化环节、加强整治市场、把好种子市场准入标准、宏观调控全局、改善供求平衡外,还需要面向“WTO”背景下的国际大环境,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将杂交水稻技术成果产业化融入国际化轨道,加速产业化发展。杂交水稻从1980年第一次与美国圆环种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开始走出国门,到现今已有8个国家已经大面积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有40多个国家引种、研究、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已经超300万公顷。中国作为杂交水稻的策源地,为国际培训了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人员,策划召开了5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会议。亚洲是世界水稻的主产区,也是中国杂交水稻主要推广的区域,目前在亚洲的推广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都已经大面积种植中国杂交水稻。非洲有着水稻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但其稻作水平却很低,大量的稻米需要进口。近几年,中国杂交水稻在几内亚、马里、赞比亚、塞拉利昂、马达加斯加、利比亚、尼日利亚等国试种增产效果显着,各国政府均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应该存在较大的推广潜力。杂交水稻技术在全球的推广受到世界粮农组织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这不仅有利于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将为改善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但杂交水稻技术却已领跑世界近半个世纪,并还将继续领先世界。杂交水稻技术发明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中国诞生绝非偶然,从技术的发明到技术成果的推广都离不开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由此,我们发展中国技术,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技术国情,选择适应本国条件又能取得最大成效的技术,同时不断优化和完善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用社会的发展来带动技术的发展,孕育出更多土生土长的像杂交水稻技术一样的原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技术体系,实现中国科技振兴。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他的成功享誉世界。他科学研究的风格带动了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的一批人,成就了杂交水稻科学事业,成为了当今时代科学精神的主音。其科学风格的形成既有他对水稻特有的洞察力、自身个性等Taste"的直接作用,也是杂交水稻科研实践的直接塑造。其超强的创新意识、科学的研究方法、始终贯穿于其科学实践中的创新品质构成了袁隆平科学风格的主要内容。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已经惠及全球,他的科学风格也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科技人。他学术上的贡献主要包括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建立、三系法配套理论及技术规范的构建,建立了杂交水稻“从三系、两系到一系”育种理论的战略构想,提出培育两系法杂交水稻的一整套理论和技术路线并创新了核心种子生产等一系列技术,创立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研究袁隆平个人为国家创造的经济价值那是难以计算,获得的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文章采用有限的对照数据来论述基本问题。

黄雪萍,方康书,方江林[5](2010)在《节水抗旱稻生产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短缺、干旱等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特别是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稻种的抗旱性是在水分胁迫下形态、生理、生化、产量等多种性状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应,受遗传基因控制。利用抗旱种质资源开展抗旱节水稻作品种的选育和开发,将有利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实现生物节水。建议重视抗旱节水稻作研究,加大投入,加强政策鼓励和引导等措施。

刘建锋[6](2010)在《转基因水稻陷入湖北式尴尬》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3月,绿色和平组织发布报告,称发现湖北等省多地有非法转基因水稻种植,并指中国对转基因水稻种子的市场监管失控。3月下旬,农业部网站载文称:“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商业化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 ?

邓心安,彭西[7](2010)在《绿色超级稻的缘起、多功能价值与时代意蕴》文中提出该文系统总结了绿色超级稻的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及其与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关系。在探讨绿色超级稻多功能价值的基础上,揭示出绿色超级稻的时代意蕴,包括:绿色超级稻研发顺应了生物经济时代发展趋势;绿色超级稻是农业多功能拓展的主导领域;绿色超级稻的多功能价值体现农业边界淡化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王丽伟[8](2008)在《我国转基因粮食作物研发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业生产面临人口不断增长和资源短缺的双重挑战,实践证明,转基因作物在增加作物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减少农业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发展,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大规模开发生物质能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大力发展转基因农作物将是保障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论文通过收集国内外转基因植物特别是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典型数据和资料,采用文献调查、政策分析、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综述了国内外转基因植物研发现状,分析了转基因植物发展趋势,归纳了我国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转基因研发现状、安全评价和管理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并通过对我国转基因抗虫棉成功推广的典型案例分析,归纳出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影响因素,提出我国转基因粮食作物研发及产业化的建议。论文共分为六部分,包括:绪论,转基因植物发展的国际形势与趋势,我国转基因粮食作物研发现状分析,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与管理现状分析,以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为例分析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影响因素,加强我国转基因粮食作物研发的建议。主要结果如下:1、转基因植物发展的国际形势呈现以下特征:①重要基因的争夺和专利保护日趋激烈,②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持续增加,③种植国家不断增多,④研发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⑤转基因植物产业蓬勃发展。2、世界转基因植物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①基因挖掘由功能基因向调控基因、基因网络发展,②第二、三代转基因植物更注重复合性状的开发,③着力于规模化培育多基因、安全高效的转基因植物品种。3、我国粮食作物转基因研发现状与存在问题: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的转基因研究涉及作物抗病虫、抗逆、抗除草剂、改良品质性状、转雄性不育基因、提高单产等多个性状,转基因作物品系和材料已分别进入安全性评价的不同阶段。我国转基因研发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①有重要利用价值的自主知识产权基因较少,②多基因聚合转化技术体系尚未形成,③缺少与跨国公司抗衡的大型生物技术产业集团公司;④安全评价体系以及科研和管理部门协调机制尚不健全。4、分析我国转基因棉花成功产业化的经验:①根据产业上的热点、难点、重大需求来立项,②上中下游研发精诚合作,企业参与是成功的前提,③国家计划的连续、稳定支持是成功的保障。5、提出加强我国转基因粮食作物研发的建议:①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②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协作攻关,③建立多渠道的研发资金投入体系,④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安全监管,促进有序发展,⑤加强科学普及,营造良好氛围,⑥选准突破口,积极而策略地推进转基因粮食作物产业化。

熊爱生[9](2007)在《标记基因的克隆、化学合成和体外定向分子进化及其在果树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标记基因是一种用来筛选和鉴定转化细胞、组织和转基因植株的DNA片段,包括起富集转化细胞作用的选择基因和易于检测表达产物的报告基因。抗生素类和抗除草剂类是当前转基因作物中采用的选择标记基因。目前常用的报告基因主要包括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gus)、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荧光素酶基因(Luc)、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和冠瘿碱合成酶基因等。植物转基因中最广泛应用的报告基因是gus。转基因作物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其外源基因的逃逸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使用安全的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体外定向分子进化是发现和改造生物活性分子的重要方法,提供了一种高效获得多样性的方法。DNA改组是重要的体外分子进化技术,结合高通量筛选在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化学工业、基因治疗、疫苗、蛋白药物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许多体外分子进化的新策略和新方法层出不穷。DNA改组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体外分子进化技术在新技术和新理论的推动下,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推理设计是基于基因和蛋白质信息进行基因和蛋白质序列的改造,作为基因和蛋白质体外快速改造有其重要的一面。化学法合成DNA是生物学基础研究和生物工程应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化学法合成基因提供了一种改造基因,阐明基因功能,分析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的强有力手段,通过化学法合成和改造后能够实现高表达,也是消除多个点突变的好方法。近年来化学法合成DNA的发展使得大规模合成较长DNA序列成为可能。随着化学合成寡核苷酸链广泛的用于各类引物、基因全合成、DNA芯片等领域,实现了合成寡核苷酸链的小型化,自动化及高通量化。诞生了一些界面友好的设计基因软件。基因全合成自从出现后一直就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重叠延伸PCR合成基因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两步PCR的简单高效经济合成长DNA序列方法:PTDS。该方法主要涉及两步:首先通过12个长度60 nt且20 nt重叠的寡核苷酸,使用高保真的DNA聚合酶pfu合成4个长度为500 bp左右的的DNA片段;其次通过第一步PCR产物作为模板,使用最外侧的引物和高保真DNA聚合酶pyrobest进行第二步的PCR扩增,从而合成完整的目的抗虫基因vip3aI。另外进一步通过改良的PCR精确合成方法(PAS)合成了一编码普鲁兰酶的pulA基因和一编码耐高温β-葡萄糖苷酸酶的Tm-gus基因。大肠杆菌的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是一个使用广泛的报告基因。由于其具有检测灵敏,酶性质稳定,完善的酶学分析方法和可见的表型等特点,已经成为研究体外分子进化技术的一个好的模式。本文建立了一个高通量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的体外分子进化体系,并通过该高通量体系获得了一个较野生型显着耐受高温的突变体:GUS-TR。该突变体的大肠杆菌转化子在膜上能够耐受100℃的高温达30分钟,而对照不能耐受70℃的高温。通过6-His表达和镍离子螯合层析得到纯化的突变体和野生型蛋白GUS-TR和GUS-WT。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经过70℃处理10分钟,表达的野生型的GUS-WT活性明显下降,而表达的耐高温的GUS-TR,经过80℃加热10分钟处理活性依然保留88%左右,经过80度加热30分钟,活性依然保留在50%以上。gus-tr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共有15个核苷酸位点发生改变,导致了12个氨基酸位点发生突变,分别是:I149T,N181S,D436E,V446A,A451V,Q493R,T509A,M532T,N550S,G559S,N566S和M591I。以gus-tr基因为模板进一步使用定点突变结合耐高温性状分析,发现存在于定点突变个体GUS-TR中的六个突变位点(Q493R,T509A,M532T,N550S,G559S和N566S)对于耐高温性的获得是重要的,且存在关联效应。其中Q493R和T509A位点是两个新发现的耐高温β-葡萄糖苷酸酶关键位点。通过定点突变技术获得含有上述六个关键位点的突变个体GUS-TR3337。通过对突变个体GUS-TR3337和野生型大肠杆菌β-葡萄糖苷酸酶(GUS-WT)的蛋白质纯化后分析,野生型蛋白质在70℃处理10分钟后酶活性完全丧失。而突变体GUS-TR3337在80℃处理10分钟后酶活性保留在75%以上。进一步通过蛋白质模型分析研究了耐高温突变个体和野生型之间的关系,从分子机制上探讨了β-葡萄糖苷酸酶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为了直观地证明获得的耐高温β-葡萄糖苷酸酶突变体在植物转基因中作为报告基因的可行性,将获得的突变基因gus-tr3337和来自大肠杆菌的野生型gus基因分别转入拟南芥植株中进行植物中耐高温性能研究。通过农杆菌蘸花法分别获得多个转基因株系,编号分别为YG8557(耐高温GUS基因gus-tr3337)和YG8555(野生型GUS基因gus-wt)。通过对转基因YG8557拟南芥植株和YG8555拟南芥植株进行了高温处理后X-Gluc染色的实验发现,野生型GUS基因(gus-wt)转基因拟南芥未经高温处理显色良好,呈现蓝色。而经过60℃处理5分钟时略微显蓝色,且非常微弱,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转基因植株均不能显蓝色。而耐高温改组GUS基因(gus-tr3337)转基因拟南芥植株未经高温处理显色良好,呈现蓝色。经过60℃处理20分钟、30分钟;70℃处理10分钟、20分钟、30分钟;80℃处理10分钟、20分钟很好的显蓝色。甚至80℃处理30分钟仍能够较明显的显示蓝色,说明经过体外定向分子进化技术改组突变的耐高温β-葡萄糖苷酸酶(GUS-TR3337)在植物中依然能够保持耐高温性能。通过RACE技术从苹果中克隆了一个编码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的基因(mdepsps),多重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苹果来源的EPSPS与蒺藜苜蓿的EPSPS关系最近。将mdepsps基因构建入原核表达载体pYPX251中,发现含有该表达质粒的大肠杆菌菌株不能够在含有30 mM的草甘膦的M9培养基正常生长。通过体外定向分子进化技术对mdepsps进行了改造,获得了在M9培养基上添加50 mM的草甘膦仍能正常生长的阳性克隆15个。本文从果树基因工程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报告基因(β-葡萄糖苷酸酶)和有潜在应用前景的选择标记基因(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两方面入手,分别通过基因分离、设计、化学合成、体外定向分子进化等手段进行研究。通过化学合成和体外定向分子进化获得的耐高温的β-葡萄糖苷酸酶可以作为新型报告基因在果树基因工程中应用,尤其是一些具有较高内源GUS的果树物种。从苹果中克隆并通过改组提高功能的编码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的基因具有:来源于苹果,安全可靠,功能良好等特点,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上述研究丰富了果树基因工程中的报告基因种类,对果树遗传转化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果树基因工程中的基因来源,尤其是安全性的来源果树本身的基因,为果树基因工程应用奠定基础。

《种子世界》信息部[10](2007)在《种业连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策法规回良玉:切实把"菜篮子"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一要着力扶持"菜篮子"生产,特别要扶持生猪等品种的生产。实行母猪补贴政策,建立能繁母猪保

二、不打农药的转基因水稻试种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打农药的转基因水稻试种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农业与新生产主义乡村的型构——江西垣村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与问题
    (一)农业与乡村关系研究
    (二)生态农业的社会学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三、生态稻作下的技术与产量
四、生产端中心的产消连接与新型城乡关系形塑
五、合作社与农业生产组织
六、生态水稻、村落社会运作与国家
七、结论与讨论

(3)知识—权力—效用:推动乡村社会变迁的文化生态——以湖北潭村种植转基因作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言
二、知识—权力:转基因作物进入的文化土壤
三、效用:转基因作物“定居”的表征
四、认知:“效用”裹挟下的结果
五、结论与余论

(4)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一) 关于杂交水稻技术分时段的发展研究的着述
        (二) 关于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技术的专业着述
        (三) 关于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文献着述
        (四) 关于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及其技术推广的文献着述
        (五) 关于对袁隆平的研究
        (六) 关于各类媒体的科技新闻报道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 历史文献法
        (二) 历史逻辑法
        (三) 统计分析法
        (四) 实地调查访谈法
    五、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研究不足
第一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进程
    第一节 水稻杂种优势与雄性不育
        1.1 杂种优势理论研究概况
        1.2 水稻雄性不育性研究概况
    第二节 三系配套技术
        2.1 三系配套技术思路的确立
        2.2 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性的选育
        2.3 三系配套技术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节 两系配套技术
        3.1 温光敏核不育研究概况
        3.2 两系法制种程序及其优越性
    第四节 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
        4.1 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
        4.2 超级稻育种技术路线
        4.3 超级稻选育概况
        4.4 绿色超级稻——水稻育种新概念
第二章 中国杂交水稻学科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学科队伍的发展与科研激励
        1.1 两院院十是学术团队的核心力量
        1.2 从科研协作中成长起来的学术中坚
        1.3 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育种专家
        1.4 快速成长的中青年学者
        1.5 科研激励
    第二节 学术研究机构的发展
        2.1 从课题组到协作组
        2.2 从省级研究机构到国家研究中心
        2.3 分中心机构的建立
        2.4 其他科研机构概况
    第三节 杂交水稻学科知识的演化
        3.1 第一阶段:朦胧意识期
        3.2 第二阶段:自觉认识期
        3.3 第三阶段:整体把握期
        3.4 第四阶段:综合发展期
第三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化
    第一节 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历程
        1.1 在试验、示范中积累经验
        1.2 在徘徊调整中稳妥发展
        1.3 在体系完善中全面推广
        1.4 在模式转变中稳定发展
        1.5 超级稻推广
    第二节 杂交水稻技术产业化进程
        2.1 指令性计划发展时期
        2.2 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时期
        2.3 市场化产业模式全面发展时期
        2.4 杂交种子繁制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杂交水稻技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解决科研与市场分离状况,推动科研与企业体系融合
        3.2 解决经营无序状态,保证杂交种子质量
        3.3 打破种子区域封锁,宏观调控供求失衡
        3.4 发挥技术领先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第四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外的推广
    第一节 技术交流与技术培训
        1.1 与国际水稻所(IRRI)的合作研究与启示
        1.2 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
        1.3 国际培训概况
    第二节 技术转让与技术开发
        2.1 对美国的技术转让与合作
        2.2 与印度的技术合作开发
        2.3 与印度尼西亚的技术合作开发
        2.4 与马来西亚等国的技术初步合作
    第三节 技术贸易与边境贸易
        3.1 对越南的技术贸易及其技术推广
        3.2 对菲律宾的技术贸易及其技术推广
    第四节 经济援助与技术支持
        4.1 对巴基斯坦的技术支持
        4.2 对缅甸的技术支持与援助
        4.3 对孟加拉的技术支持与援助
        4.4 对非洲大陆的技术援助
第五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明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需要的动因分析
        1.1 政治需要的推动
        1.2 经济需要的推动
    第二节 文化动因与饥饿启迪
        2.1 悠久的稻作历史
        2.2 传统文化的动因
        2.3 饥饿的启迪
    第三节 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
        3.1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3.2 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激励
        3.3 科研大协作的制度创新
    第四节 技术发明的内在动因
        4.1 无性杂交的尝试
        4.2 “人工去雄”方法的瓶颈
        4.3 品种间杂交育种的困惑
        4.4 远缘杂交方面的探索
第六章 “杂交水稻之父”的主要贡献
    第一节 袁隆平的科学风格
        1.1 对自然的感悟力是袁隆平科学风格形成的基础
        1.2 个性心理是成就袁隆平科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1.3 杂交水稻技术范式直接塑造了袁隆平的科学风格
        1.4 创新意识是袁隆平科研创新的逻辑起点
        1.5 科研实践是袁隆平科学风格的外在表现
    第二节 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
        2.1 三系配套理论及其技术规范的构建
        2.2 完整地提出了“袁隆平思路”
        2.3 构建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路线
        2.4 创立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
    第三节 在科研方法上的主要贡献
        3.1 在科研实践中强化了观察和实验作用
        3.2 在技术创新中对逐步逼近法的运用
        3.3 在技术思路上的突破与类比联想法的妙用
        3.4 在科研实践中重视对直觉和灵感的把握
    第四节 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1 巨大的经济效益
        4.2 显着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一) 专着类
    (二) 论文类
    (三) 学位论文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立项
致谢

(5)节水抗旱稻生产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抗旱节水稻作的发展
    1.1 抗旱节水稻定义
    1.2 抗旱节水稻作的发展
2 节水抗旱稻作育种研究
3 抗旱节水稻作开发利用的重要作用
    3.1 缓解水资源危机, 科学实施节水农业
    3.2 抵御旱灾威胁,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3.3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实现生态安全
4 建议
    4.1 加强旱稻的遗传改良研究
    4.2 利用发展旱稻较好的自然条件, 充分发挥旱稻的节水效果
    4.3 完善配套栽培技术
    4.4 加强政策引导

(7)绿色超级稻的缘起、多功能价值与时代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绿色超级稻的缘起及其与绿色革命的关系
    1. 绿色超级稻的缘起
    2. 绿色超级稻研发的问题导向与战略目标
    3. 绿色超级稻与绿色革命的关系
二、绿色超级稻的多功能价值增量
    1. 绿色超级稻的经济功能
    2. 绿色超级稻的环境功能
    3. 绿色超级稻的社会功能
    4. 绿色超级稻的保健功能
    5. 绿色超级稻的文化功能
三、绿色超级稻的时代意蕴
    1. 绿色超级稻研发顺应了生物经济时代发展趋势
    2. 绿色超级稻是农业多功能拓展的主导领域
    3. 绿色超级稻的多功能价值体现农业边界淡化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8)我国转基因粮食作物研发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
        1.1.2 转基因植物技术概况
        1.1.3 转基因农作物的研发将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1.2 国内外转基因植物研发现状
        1.2.1 国外转基因植物研发情况
        1.2.2 国内转基因植物研发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转基因植物发展的国际形势与趋势
    2.1 转基因植物研发的国际形势
        2.1.1 重要基因的争夺和专利保护日趋激烈
        2.1.2 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持续增加,种植国家不断增多
        2.1.3 研发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
        2.1.4 转基因植物产业蓬勃发展
    2.2 世界转基因植物的发展趋势
        2.2.1 基因挖掘由功能基因向调控基因、基因网络发展
        2.2.2 第二、三代转基因植物更注重复合性状的研发
        2.2.3 规模化、多基因、安全高效的转基因植物品种的培育
第三章 我国粮食作物转基因研发现状分析
    3.1 转基因水稻的研发情况
        3.1.1 抗虫转基因水稻
        3.1.2 抗病转基因水稻
        3.1.3 抗逆境转基因水稻
        3.1.4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
        3.1.5 改良稻米品质的研究
        3.1.6 利用转基因技术对水稻功能基因组的研究
     3.2 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
        3.2.1 抗虫转基因玉米
        3.2.2 抗病转基因玉米
        3.2.3 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
        3.2.4 耐盐、耐旱转基因玉米
        3.2.5 抗病毒转基因玉米
        3.2.6 高淀粉转基因玉米
        3.2.7 高蛋白、高赖氨酸转基因玉米
        3.2.8 高植酸酶转基因玉米
        3.2.9 营养高效利用转基因玉米
    3.3 转基因小麦研究进展
        3.3.1 抗赤霉病转基因小麦
        3.3.2 抗蚜虫转基因小麦
        3.3.3 抗逆转基因小麦
        3.3.4 转雄性不育基因小麦
        3.3.5 抗穗发芽转基因小麦
        3.3.6 改良品质转基因小麦
        3.3.7 抗除草剂转基因小麦
    3.4 我国三大粮食作物转基因研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4.1 有重要利用价值的自主知识产权基因较少
        3.4.2 多基因聚合转化技术体系尚未形成
         3.4.3 转基因研究经费少、机构多、资源没有做到最优配置
        3.4.4 缺少与跨国公司抗衡的大型生物技术产业集团公司
第四章 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与管理现状分析
    4.1 国际转基因作物的管理情况
        4.1.1 美国模式
        4.1.2 欧盟模式
        4.1.3 中间模式
    4.2 我国转基因安全及管理
    4.3 我国管理存在的问题
        4.3.1 安全评价体系不健全
        4.3.2 管理法规体系不完善
        4.3.3 国家政策取向不明确
        4.3.4 国家各个科研及管理部门协调机制尚不健全
第五章 以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为例分析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影响因素
    5.1 研究背景
    5.2 安全性评价和品种审定
    5.3 产业化背景
    5.4 效益分析
    5.5 产业化成功因素分析
        5.5.1 根据产业上的热点、难点、重大需求来立项
        5.5.2 上中下游研发精诚合作,企业参与是成功的前提
        5.5.3 国家计划的连续、稳定支持是成功的保障
第六章 加强我国粮食作物转基因研发的建议
    6.1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
    6.2 组织多部门多学科的协作攻关
    6.3 建立多渠道的研发资金投入体系
    6.4 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安全监管,促进有序发展
    6.5 加强科学普及,营造良好氛围
    6.6 选准突破口,积极而策略地推进转基因粮食作物产业化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标记基因的克隆、化学合成和体外定向分子进化及其在果树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和缩略词
引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植物基因工程中标记基因的研究进展
        1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2 安全的标记基因
        3 植物转基因中最广泛应用的报告基因gus
    第二章 全基因化学合成的策略、方法和应用的研究进展
        1 早期的基因全合成的策略
        1.1 退火和连接的策略
        1.2 互为模板同时合成两个基因的策略
        1.3 鸟枪法合成基因
        2 基因全合成进一步的发展
        2.1 合成单链的策略
        2.2 模板直接连接PCR方法
        2.3 基于PCR方法的DNA序列合成
        2.4 结合PCR和连接的策略
        3 最新基因全合成的策略
        3.1 基于PCR的一步合成法
        3.2 连续延伸PCR基因合成方法
        3.3 基于PCR的二步合成法
        3.4 合成单元结合连接的方法合成长DNA序列家族
        4 高通量化学合成寡核苷酸链的进展
        5 合成基因中使用的软件
        6 基因全合成的应用
    第三章 基因体外定向分子进化的策略和应用研究进展
        1 体外定向分子进化的新策略及新应用
        1.1 DNA家族改组
        1.2 部分基因片段改组
        1.3 单链DNA家族改组
        1.4 简并引物基因改组
        1.5 基因组改组
        1.6 其它DNA改组方法
        2 基因的推理设计与改造—体外分子进化的捷径
        2.1 简单实用的遗传密码偏爱设计
        2.2 基于多个相关基因序列的推理设计
        2.3 关键功能区域的简并引物设计
        2.4 位点直接蛋白质重组
        2.5 功能蛋白质的设计
        3 酶体外定向分子进化技术在环境生物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3.1 有机磷农药的降解
        3.2 杀虫剂五氯苯酚的降解
        3.3 三氯丙烷降解
        3.4 三氯乙烯的降解
        3.5 联苯类芳香族复合物的降解
        4 基因体外定向分子进化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4.1 转基因作物中除草剂抗性基因的改造
        4.2 扩大植物抗虫谱和提高抗虫能力
        4.3 植物抗病保护方面应用
下篇 研究论文
    第四章 基于PCR的长DNA序列合成体系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和菌株
        1.2 基因设计
        1.3 引物设计
        1.4 引物纯化
        1.5 克隆与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设计vip3A、pulA和Tm-gus基因
        2.2 vip3AI基因的合成策略以及引物合成
        3 讨论
    第七章 耐高温β-葡萄糖苷酸酶在转基因拟南芥中的表达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细菌菌株和质粒
        1.1.3 化学试剂和酶制剂
        1.1.4 培养基
        1.2 实验方法
        1.2.1 电击法转化农杆菌
        1.2.2 拟南芥转化
        1.2.2.1 拟南芥的培养
        1.2.2.2 农杆菌的准备
        1.2.2.3 拟南芥蘸花法转化
        1.2.2.4 拟南芥种子的筛选
        1.2.3 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杆菌转化双元载体pYG8557和pYG8555的构建
        2.2 pYG8557和pYG8555转化拟南芥获得转基因植株
        2.3 改组定向进化的耐高温GUS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功能分析
        3 讨论
    第八章 苹果EPSPS基因的克隆及其体外分子进化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生化试剂和菌株
        1.3 引物合成和序列测定
        1.4 RACE获得全长cDNA序列
        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1.6 DNA改组,建库和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苹果cDNA RACE文库的构建
        2.2 PCR的方法获苹果mdepsps基因的保守片段
        2.3 通过RACE方法获得mdepsps全长cDNA序列
        2.4 MdEPSPS同源性分析
        2.5 mdepsps基因的定点突变和改组
        2.6 改组突变体库的建立和筛选
        3 讨论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种业连线(论文提纲范文)

政策法规
    回良玉:切实把“菜篮子”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抗灾救灾
    中种协:倡议向安徽泄洪区捐助救灾种子
    湖南:浏阳免费发放旱作物种子
    江苏:紧急启动农作物种子救灾预案
种业科技
    中国研制成功富含植酸酶的玉米品种
    丰两优4号入选农业部超级稻
    中国正全力培育绿色水稻
    中国筹备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
    天津武清育出太空西瓜
    杂交稻让中国科技外交扬眉吐气
    中国启动“十一五”粮食丰产工程
各地资讯
    重庆:奉节县自产杂交玉米种子纯度达标
    新疆:昌吉州农作物制种业快速发展
    天津:国家级救灾备荒种子库建成
    哈尔滨:从国外引进耐贮运番茄品种

四、不打农药的转基因水稻试种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农业与新生产主义乡村的型构——江西垣村的田野调查[J]. 卢成仁.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对转基因的一次小心求证[J]. 陈启文. 天涯, 2017(01)
  • [3]知识—权力—效用:推动乡村社会变迁的文化生态——以湖北潭村种植转基因作物为例[J]. 胡艳华. 农业经济问题, 2016(07)
  • [4]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D]. 李晏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5]节水抗旱稻生产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J]. 黄雪萍,方康书,方江林.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19)
  • [6]转基因水稻陷入湖北式尴尬[N]. 刘建锋. 中国经济时报, 2010
  • [7]绿色超级稻的缘起、多功能价值与时代意蕴[J]. 邓心安,彭西.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10(02)
  • [8]我国转基因粮食作物研发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D]. 王丽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9]标记基因的克隆、化学合成和体外定向分子进化及其在果树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熊爱生.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2)
  • [10]种业连线[J]. 《种子世界》信息部. 种子世界, 2007(09)

标签:;  ;  ;  ;  ;  

无农药转基因水稻试种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