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几种简单的计算方法

介绍几种简单的计算方法

一、介绍几种简捷计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段伟[1](2020)在《基于多功能CPTU测试的无黏性土原位状态特性与液化评价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的开发与利用,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安全性、长期服役性能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液化触发评估成为液化震害预防的首要任务,而无黏性土(砂土、粉土)的空间分布与原位状态是其非常重要的内容。多功能孔压静力触探(CPTU)是在天然位置对土体工程性质进行原位评价的一种新型测试技术,具有精度高、测试参数多元化等优点,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于无黏性土的状态特性评价与液化判别。相比于相对密实度,状态参数能够表征无黏性土的密实度与应力水平的双重影响,其确定方法和相关应用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深入开展原位状态参数确定和液化地基设计水平应用等研究,为原位状态评价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为依托,针对饱和无黏性土状态参数评价难题,采用多功能CPTU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饱和无黏性土原位状态特性与液化评价理论及应用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通过南京河砂标定罐CPT试验及数据处理群集(GMDH)智能算法对砂土状态参数确定法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锥尖阻力存在明显的“临界深度”,并且其值随着相对密实度Dr的增加而增大,约在0.45-0.60m之间,在半对数坐标中,CPT参数与重度γ、Dr呈良好线性关系;CPT贯入砂土体时探头附近形成高应力区,并由中心沿着水平、竖向方向逐渐分散,CPT贯入机理作用范围会随着Dr的增加而相应地扩大,含水量变化也会影响CPT测试参数值。GMDH建立的ψ法不需要额外的附加参数如静止土压力系数K0、土体压缩指标k,m等,克服了现有一阶方法求解过程复杂且精度较低的问题;采用qt1N,σ′vo,土类指数Ic,BJ作为输入参数的模型为基于性能评价和便捷角度首选的模型;敏感性分析显示qt1N和Ic,BJ是获取ψ的关键参数;应用于标定罐南京河砂、唐山地震液化场地土体状态表征及液化评价,所给的ψ结果与已有经典方法基本一致,液化判别结果也是一致的。(2)通过对废黄河泛滥沉积针对江苏典型地质成因无黏性土,提出了基于电阻率CPTU测试的饱和无黏性土原位状态参数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土类指数Ic是连接粉砂土状态性能和电学性能的有效指标之一,采用所提出的电阻率CPTU评价法与Plewes法,Been和Jefferies及Robertson法计算的状态参数沿深度变化趋势一致且数值接近;状态参数与相对密实度沿深度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线性相关性较好,可通过常用的相对密实度指标将状态参数量化;通过状态参数计算的循环阻力比CRR与国际通用NCEER法计算值基本一致;电学剪胀参数与归一化锥尖阻力、相对密实度呈现良好的幂函数相关关系,电阻率CPTU可作为一种现场原位状态评估及地基基础密实控制的强有力工具。(3)针对江苏典型地质成因无黏性土,提出了基于地震波CPTU测试的饱和无黏性土原位状态参数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Vs的原位状态参数评价方法与CPTU法更接近,一致性更好;现场应力条件下,Vs可表达为状态参数ψ、有效上覆应力?′v0和静止土压力系数K0的函数;绘制了江苏地区Vs-?′v0平面中状态参数剖面等值线图,给出了任意深度处无黏性土的状态(松散与密实)及液化敏感区域;Vs与归一化锥尖阻力qt1N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以此构建了Robertson的SBTn土分类图中剪切波速等值线图;联合锥尖阻力和状态参数可提供一个全面与统一的无黏性土Gmax预测新方法。(4)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含砂量的粉-砂混合物的液化动力特性及状态参数指标液化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砂质粉土液化和循环软化发生在超孔隙水压力比在0.75-0.85范围之间,累积剪切应变在5%左右,随后由大的剪切应变和超孔隙水压力比产生液化,在一定的孔隙比e下,粉土含量影响不明显,其影响被其他控制因素如相对密实度显着稀释,CRR与e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随着砂含量增加,粉土-砂混合物的微观结构和固体颗粒接触特性发生了变化,砂质粉土的累积孔隙分布曲线具有良好的梯度、孔径分布曲线具有多峰特性;状态参数ψ与三轴循环阻力比CRR tx,15呈指数函数关系,CRR tx,15随着ψ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基于指标ψ提出了室内三轴CRRtx,15与现场CRR7.5之间的修正因子模型。(5)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的核极限学习机(KELM)算法(PSO-KELM算法)建立了简化应力框架下CPTU液化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CPTU模型一个显着特点是适用于更广范围的土体,包括之前的认识“太黏不能液化”;对于粉质土,孔压参数Bq对CRR有一定的影响,并以图的形式给出呈现;所提CPTU模型进行液化判别及现场实际观察结果一致。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给出的基于Fs的PL计算模型,能够考虑模型固有的不确定性,最终形成基于CPTU简化应力模型液化势评价统一理论体系。(6)基于CPTU测试技术论证了液化地基状态与判别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研究了处理效果评价方法体系及CPTU多元液化判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CPTU能够直接测试现场土体内部孔压分布,可直接评价土的原位状态及力学性质,CPTU土分类图能够对液化与非液化土给出较为满意的划分结果,提出了联合归一化超孔压与状态参数差图表法并能够有效地进行土体的原位状态及潜在的剪胀性行为评价;提出了液化地基处理致密化评价指标:相对增长指标、电阻率指标、小应变刚度、状态参数等指标。基于随机场理论,通过场地液化势区划图有效地评价液化地基处理效果,建立了可视化、定量且准确的抗液化地基处理评价体系。基于SPT与剪切波速联合测试评价理论,建立了无黏性土多元液化CPTU评价方法。

李锋[2](2020)在《考虑塔板水力学精馏塔的严格模拟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精馏塔的经济性受其结构和操作变量影响,需严格而可靠的方法找到这些变量的最优值。尽管基于严格平衡级模型的模拟在精馏中已被广泛应用,由于收敛问题和塔板数优化问题,基于此模型对精馏塔连续操作变量和设备结构离散变量的同时优化仍是存在困难的。为使问题简化,现有优化设计方法中通常忽略或简化塔内水力学性能的计算,仅根据经验将塔板压降取为固定值。然而,准确描述塔内压力分布对精馏塔优化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在考虑精馏塔内水力学的同时,实现精馏塔所有决策变量的同时优化目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开放性问题。本研究基于严格的MESH方程(质量平衡方程、相平衡方程、加和方程和能量平衡方程),建立了考虑塔板水力学的严格精馏模型。采用绕流效率法将因优化塔板数导致的MINLP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NLP)问题,有效解决了连续变量与整数变量的同时优化问题;基于虚拟瞬态延拓方法,建立了考虑塔板水力学的虚拟瞬态(PT)精馏模型,有效解决了面向方程(EO)建模环境下NLP问题的每个优化步中牛顿型算法求解非线性模型方程的收敛问题。通过PT模型辅助的稳态优化算法,实现了考虑塔板水力学的精馏塔结构变量和操作变量的同时优化。使用本研究建立的严格精馏塔模型,针对传统精馏塔和隔板塔(DWC)两个研究案例,分别进行了不考虑塔板水力学和考虑塔板水力学的优化设计。对比两种方法的优化设计结果,证明了塔内压力分布对精馏塔决策变量优化结果有重要影响。发现按照不考虑水力学的设计结果操作的精馏塔不能达到产品分离要求,这一影响对于DWC更为明显。最后,提出了考虑塔板水力学的DWC严格优化框架,并对进料组成波动时DWC的操作柔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限制其操作柔性的因素主要为塔径,因此DWC塔径的确定需操作柔性和经济性的权衡。

常红梅[3](2020)在《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文中研究说明算术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数学的初级形态,专门研究有理数的性质和运算。算术在科学、数学、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在清末民国时期,算术作为代数、几何、三角等学科的基础,在小学和初中均设置,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62年才取消初中算术。初中算术作为小学算术的承接,是算术学科更高阶段的学习,在初步计算的基础上强调运算原理的学习与研究。初中算术同样与初中代数、几何相结合,在教科书中设置简单的代数、几何知识等。本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1902—1949)初中算术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四个时期,即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中期(1923—1936)、民国后期(1937—1949),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探究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编排形式、内容体系、编写特点等;总结影响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整体特点;挖掘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数学教育观;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典型经验。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6个部分。1.清末时期,学习日本学校制度建设经验,建立中国近代新学制与新型数学课程制度。教科书编写群体主要以留日人员为主,以翻译、编译日本教科书为主。在近代教科书审定制度初定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出版呈现多元化趋势,为教科书的本土化探索奠定了基础。代表性教科书在编写理念、内容等方面体现出新颖性、生活化的特点。2.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民国政府建立新型的民主共和体制,制订、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在模仿日本等国外教科书的基础上,教科书编写逐渐本土化。教科书内容体系注重小学算术与初中算术的衔接性,凸显了初中算术实用性与生活化的特点。代表性教科书编辑者展现了先进的数学教育观,为近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民国中期,中国学制系统取法欧美,1922年建立“六三三”学制。初中实行混合数学,算术与代数、几何、三角相融合编排设置。1929年转为混合与分科制并行。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坚持混合与单科并行策略,教科书呈现多元化趋势,编写出版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峰。混合数学教科书呈现各科知识巧妙融合及融入数学史内容丰富的特点,单科初中算术教科书注重算术内部各科知识的衔接性。4.民国后期,基本沿用“六三三”学制,数学课程标准在1936年课程标准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商务印书馆和正中书局、开明书店为代表的出版机构在资源短缺、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坚守教科书的出版,推动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辑、出版保持平稳前进。《实验初中算术》、《国防算术》、《中级算术》的编写出版极具代表性。5.阐释1902至1949年间分数概念表述与分类表述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数概念表述经历了份数定义、商定义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的复杂演变过程。分数分类表述经历了不同时期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繁分数的表述演变。演变过程同样体现出分数如何使用及继承中国传统分数表述方法和接纳域外分数界的数学文化的演变。6.通过上述五部分的具体分析,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有: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及日本、欧美的影响。探析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特点,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有益经验。

张成刚[4](2020)在《分壁塔分离萘及其加氢产物的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萘催化加氢生成四氢萘和十氢萘,均为高价值产物,用传统分离方法分离这些产物必然消耗很大能耗;分壁塔作为节能潜力巨大的化工过程强化设备,能够以较低的能耗将多组分混合物实现高纯度分离。本文设计能够分离反式十氢萘-顺式十氢萘-四氢萘-萘四元混合物的 Kaibel 分壁塔(Kaibel Divided-wall column,KDWC)和 Petlyuk 分壁塔(Petlyuk Divided-wall column,PDWC)分离萘及其加氢产物。首先,用最小蒸汽量法对分壁塔的KDWC和PDWC两种模型进行简捷计算并得到最小蒸汽量图,发现KDWC各个区域所需蒸汽量均比PDWC所需蒸汽量多。随后,对两种分壁塔模型进行了严格模拟,由于严格模拟的多塔模型很难收敛,为此研究并详细阐述了 PDWC和KDWC的建立过程,通过逐步建立、逐步收敛和从三塔或双塔模型中寻找撕裂流股初值的策略建立KDWC四塔模型和PDWC八塔模型;建立KDWC双塔模型和PDWC三塔模型时,将塔顶采出和液相进料这一过程视为经过冷凝器得到、将塔釜采出和蒸汽进料这一过程视为经过再沸器得到。以年度总投资(TAC)为目标对KDWC和PDWC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塔结构和操作参数。探究塔内分离状态和分离过程,发现KDWC中顺式十氢萘和四氢萘在预分离段中存在返混,反式十氢萘和萘在全塔中均不存在返混;在PDWC中,顺式十氢萘和四氢萘在预分离段和中间塔均存在返混;分析得出KDWC与PDWC节能潜力不同与二者分割方式有关:PDWC“先易后难”的分割过程使其更有节能潜力。另外,分液比和分气比与能耗息息相关,KDWC中不同的分气比对应的可操作区间不同,PDWC中主塔中的液相分配器对能耗的影响最大。最后建立传统分离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并与KDWC和PDWC进行对比,发现分壁塔使冷凝器能耗、再沸器能耗和设备投资显着降低;KDWC与传统分离方法相比节省TAC32.3%,PDWC与传统分离方法相比节省TAC37.7%,PDWC与KDWC相比节省TAC8%。

褚红军[5](2020)在《被动毫米波成像平面宽角超表面透镜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被动毫米波焦平面阵列(Passive millimeter-wave focal plane array,PMMW-FPA)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安全检查、无损检测、生物医学诊断、遥感探测等领域,目前正朝着大视场、高分辨率、实时成像以及成像设备的小型化、低成本化方向快速发展与革新。宽角视场、衍射极限聚焦、结构紧凑的宽带聚焦部件是实现上述PMMW-FPA成像系统发展与革新的关键因素。传统的介质透镜具有特定的表面拓扑结构,体积大、重量重且加工与装配复杂。此外,受赛德尔像差(球面像差、彗形像差、像散性、佩兹伐像场弯曲及像场失真)的影响,介质透镜的角视场相对较窄、聚焦性能一般。与传统的介质透镜相比,超表面透镜可以在亚波长尺度上灵活地操控电磁波的幅值、相位与极化方式,为被动毫米波成像技术及其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然而,超表面透镜的角视场和电磁聚焦性能也同样受限于赛德尔像差。球面或组合超表面透镜可以有效抑制赛德尔像差,改善其宽角聚焦性能,但是存在剖面尺寸大、加工装配与系统集成难度大等问题;超薄的平面超表面透镜易于加工与集成,但其角视场相对较窄,聚焦性能较差,且聚焦效率较低。本文在详细分析现有宽角超表面透镜在具体实现形式、聚焦性能、设计方法与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基础上,以PMMW-FPA成像技术为应用背景,以平面宽角超表面透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如何在保持超表面透镜亚波长平面结构配置的前提下,抑制其赛德尔像差、改善其聚焦性能、扩展其角视场以及如何准确而又高效地创建所需要的超表面透镜问题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为了验证几何光学法和赫姆霍兹-基尔霍夫衍射积分理论在设计与分析工作于准光学低频段的近场聚焦超表面透镜时存在计算误差问题,本文采用几何光学法设计了一款基于Ka波段角锥喇叭天线的超表面透镜,并采用全波仿真、赫姆霍兹-基尔霍夫衍射积分与实验测试的方式对比分析了其聚焦性能。在此基础上,本文搭建了一个单通道被动毫米波成像系统,通过空间分辨率测试与目标物成像实验进一步验证超表面透镜的聚焦性能及其在被动毫米波成像中的适用性。其次,为了提高超表面透镜设计及其衍射场分析的精度与效率,本文探究了超表面的亚波长结构单元与目标场波前上每一点子波前的散射机理,进而基于等效偶极子辐射模型对超表面和目标场进行数学建模,并构建了偶极子辐射子波叠加法,同时推导出其有效计算域。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方法在超表面透镜设计与分析方面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本文采用全波仿真与数值计算方法(惠更斯原理、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及所提出的方法)对几种典型的超表面设计与分析数值实验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再次,为了抑制超表面透镜的赛德尔像差,改善其聚焦性能,扩展其角视场,本文从电磁波的传播理论入手探究了超表面透镜在宽角视场内产生电磁性能一致的焦斑阵列的内在机理,进而提出了一种高效率平面宽角超表面透镜优化设计方法——输入角-输出角配对法,并对其优化设计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数学建模。紧接着,本文构造了一种结构紧凑、电磁性能优越的正六边形槽缝结构单元,设计了一款双线极化圆锥波纹喇叭馈源天线。然后,本文采用输入角-输出角配对法优化设计了一款高效率、衍射极限聚焦、宽角视场、宽带平面超表面透镜,并采用数值计算与实验测试的方式对比分析了超表面透镜的单频点(35 GHz)与宽带(33 GHz-37 GHz)聚焦性能。最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平面超表面透镜的角视场,同时进一步提高其焦斑阵列一致性,在深入探讨消像差组合透镜和衍射孔径的夫琅禾费衍射图样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高度一致聚焦平面宽角超表面透镜优化设计方法——虚拟衍射孔径法,并对其优化设计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数学建模。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虚拟衍射孔径法优化设计了一款宽角视场、高度一致聚焦的宽带平面超表面透镜,并采用数值计算与实验测试的方式对比分析了超表面透镜的单频点(35 GHz)与宽带(33 GHz-37 GHz)聚焦性能。本文以抑制超表面透镜的赛德尔像差并改善其聚焦性能,创建平面宽角超表面透镜为出发点,构建了准确而又高效的超表面透镜设计及其衍射场分析数值计算方法,提出了两种平面宽角超表面透镜优化设计方法,并对这些方法及其所设计的超表面透镜进行了数值分析与实验验证。本文的研究为平面宽角超表面透镜优化设计及其快速成型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新的设计思路,将有助于推进PMMW-FPA成像系统的发展与革新进程。

刘荟达[6](2020)在《砾性土抗液化强度与三轴试验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往天然和人工砾性土场地都曾发生地震液化破坏现象,但未引起足够重视。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天然沉积砾性土液化现象,液化土含砾量由5%至85%以上,规模远超以往砾性土液化震害,颠覆天然砾性土场地为天然优良地基的传统认识。考虑砾性土工程应用广泛性,宽含砾量范围的砾性土液化成为近10年国内外岩土地震工程中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土体的抗液化强度是液化研究中最基础环节。室内三轴试验作为获取砾性土力学特性的基本途径,目前存在几个关键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橡皮膜顺变性影响和修正方法,二是含砾量及相对密度对砾性土抗液化强度真实影响,三是非水平场地砾性土层抗液化能力评价方法。橡皮膜顺变性校正技术在过去20年中发展有限,严重阻滞砾性土液化理论和场地液化评价技术发展,是当前砾性土液化研究的关键与瓶颈。含砾量作为砾性土区别于砂土的最主要因素,对砾性土抗液化能力影响尚无法得出统一结论,制约着液化基础理论与判别技术的完善;相对密度是粗粒土液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始终无法正确揭示其对液化强度的影响规律,使液化判别理论缺乏可靠的定量依据。存在初始剪应力比的非水平砾性土场地,其液化评价方法备受关注,但缺乏可靠的分析理论,使这类场地的液化判别理论和工程化方法的发展及其受限。本文广泛收集现有砾性土液化研究资料,扩充已有信息资料库,依托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GDS大尺寸动三轴仪,开展砾性土试验技术与抗液化强度研究。以汶川地震中真实液化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科学、系统、可靠的橡皮膜顺变性校正系列方法,以此作为核心,开展不同条件下砾性土抗液化强度发展规律研究,为砾性土液化机理与判别方法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与参考。开展均等固结条件下含砾量、相对密度对液化强度影响规律,提出砾性土液化发展科学合理的预测模型及公式;开展非均等固结条件下初始剪应力比影响的分析原理及方法研究,建立可反映初始剪应力比对砾性土液化强度影响规律的液化强度计算模型。本文主要成果及创新如下:1.开展砾性土橡皮膜嵌入体积量测技术与计算方法研究。首次将双尺寸法应用于大颗粒粗粒土及大尺寸设备,论证方法可行性与结果可靠性,实现常规仪器中砾性土膜嵌入体积准确测量。提出橡皮膜厚度影响条件,以粒径同膜厚相对关系定量给出膜厚影响的解答;建立粗粒土橡皮膜嵌入体积计算新公式,克服现有单变量公式无法有效应对级配多样性的缺陷;指出补水过程砾性土体积变形规律,论证各向同性假设应用于砾性土的局限性。2.开展砾性土橡皮膜顺变性校正技术研究。基于计算修正基础理论,建立考虑橡皮膜顺变性的砾性土孔压增量模型,与仪器补偿结果对比,论证计算结果可靠性;揭示粗粒土橡皮膜顺变性修正系数非线性发展新规律,提出修正系数经验计算式。基于橡皮膜校正结果,提出橡皮膜顺变性对粗粒土抗液化强度影响误差新模型与误差预测计算式。3.开展三轴均等固结条件下含砾量和相对密度对砾性土抗液化强度影响研究。发展砾性土制模技术,室内成功复现砾性土液化现象,对比不同含砾量及密实度砾性土液化特性。揭示含砾量对砾性土液化强度影响规律,提出门槛含砾量概念与含砾量修正系数预测计算式,为场地液化判别提供关键依据;确定不同密实度砾性土抗液化强度真实对比关系。4.开展三轴非均等固结试验下初始剪应力比对砾性土抗液化强度影响研究。分析现有初始剪应力比修正系数研究方法缺陷,由球应力标准化法和最大往返剪切作用面理论,提出最大往返剪切作用面上初始剪应力比影响分析新方法,在多种试验条件对方法进行验证。提出初始剪应力比修正系数确定新方法,基于三轴试验得出代表性砾性土初始剪应力比修正系数建议值,实现对存在初始剪应力比影响的砾性抗液化强度评价。

程聪[7](2020)在《基于SPH方法的液舱晃荡和多相流问题的并行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液舱晃荡问题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中极为重要。受LNG,FPSO技术的发展,晃荡问题的研究持续不断。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方法是一种无网格拉格朗日粒子方法,对晃荡问题的模拟优势明显:首先,自由表面或多相交界面由粒子的物理属性直接确定,不需要额外的界面处理方法;此外,不需要构建网格,在模拟液面传播,翻卷,破碎,飞溅,砰击等大变形流体运动时具有天然优势。然而,SPH方法仍存在亟待解决的短板:首先,在求解的流场中存在高频压力噪声,压力振荡问题明显;另外,SPH方法的计算效率很低,当关注流动的细节或计算大规模水动力学问题时,计算成本很高,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该方法在高维的扩展。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对流体流动仿真提出了更高要求,单相流动问题的数值模拟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工程需求。而多相流问题因界面附近流体粘性、密度等物理属性的间断,模拟起来极为复杂。本文首先结合现有的多种抑制压力振荡的算法在单相晃荡问题中比较研究,选取合适的抑制压力振荡的算法,结合自由液面捕捉和液面高度计算方法建立单相流晃荡SPH模型,准确预报舱壁的压力载荷和自由液面的运动特性;基于建立的晃荡模型,研究了多种制荡装置对液体晃荡的抑制效果,为制荡液舱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针对在模拟多相流问题时界面密度间断的特性,提供一种改进的多相流SPH模型,该模型可有效的抑制压力波动,通过数值实验证实该模型适用于两相流体流动问题。针对SPH方法计算效率低的缺点,作者自主开发了一套基于消息传递接口(MPI)的粗粒度分布式显式并行多相流水动力学问题弱可压缩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WCSPH)程序,经调试验证并行程序计算得到的数值结果准确可靠,能够加速模拟大密度比多相流问题、流固耦合问题、动边界问题及大变形自由表面流动问题等,在计算粒子规模为100+万的两相晃荡问题时能够获得近12倍的加速比。

田旭昌[8](2020)在《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GY市某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的发展离不开运算.数学运算是我国中小学数学学科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研究者经常关注的对象.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发展情况是一个经典的传统问题.在各时期各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高一是高中阶段起始时期,是学生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和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关键期.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以GY市某高中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高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培养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对数学运算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出数学运算能力的评价指标;其次借助SOLO分类评价法得出数学运算能力水平划分,然后通过评价指标编制测试卷对学生进行数学运算能力的现状调查.结论如下:首先,从总体来看,高一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大多处于水平2和水平3,并且对合理运算和准确运算掌握较好,但是对于简捷运算和灵活运算还有待提升.其次,从班级类型来看,重点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处于水平3左右,普通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处于水平2左右,且重点班和普通班学生大多数合理运算及准确运算较好,但简捷运算和灵活运算相对较差,不过重点班学生的合理运算、准确运算、简捷运算和灵活运算均要高于普通班学生.通过统计性分析,重点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确实要高于普通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存在显着性差异.再次,从性别来看,男生与女生都处于水平2、水平3之间.通过统计性分析加以验证后,得到的结论也是一致的,即为男生与女生数学运算能力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此外,从个性心理、知识结构、教师影响、针对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对高一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三教”理念、“四基”教学、思维优化和非智力因素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张涛[9](2019)在《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遗传算法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现实生活中各个领域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优化问题,模拟生物进化过程的遗传算法,由于其鲁棒性高、通用性强、简单易行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调度、图像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然而标准遗传算法存在易陷入局部最优、求解精度低、收敛速度慢等缺陷。作为仿生算法的遗传算法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可视为一个复杂网络,所以可以从复杂网络的角度设计遗传算法的种群结构。种群拓扑结构可以调整个体间信息的传播,因而对遗传算法的种群多样性和收敛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围绕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遗传算法分析与设计展开研究。首先,遗传算法的进化过程可以建模为复杂网络模型,现有研究称之为信息流网络。本文对信息流网络建模进行改进并提出了更精准、简捷的网络非均匀性分析方法。在信息流网络建模过程中,对被选择但是没有经过交叉、变异的个体进行加边,得到的信息流网络模型可以更完整地描述遗传算法中优势基因信息的传递过程。另外,采用复杂网络理论中的网络结构熵刻画信息流网络的非均匀性。网络结构熵反映了信息流网络的有序程度,即网络的非均匀性。相对于网络幂律度分布曲线中拟合的标度指数,依据网络中节点数目和节点连接度直接计算的网络结构熵可以更加精准简捷的度量信息流网络的非均匀性。其次,为了改善遗传算法种群多样性和收敛性能,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自组织动态网络的遗传算法。为了有效地评价节点的重要性,综合考虑节点的目标函数值在邻居节点中的排名以及邻居节点数,给出了一种新的指数型网络节点适应度定义,可避免节点适应度为0造成的无效评价。此外,还提出了双新、单新和选删三种拓扑更新规则,使得遗传算法的种群结构随遗传算法的进化而动态演化,有效地改善了遗传算法在收敛性能方面的表现。最后,将基于自组织动态网络的遗传算法与标准遗传算法和小世界遗传算法进行对比,典型优化函数测试结果表明,基于自组织动态网络的遗传算法在维持种群多样性和收敛性能方面均有优秀的表现。

濮昕韵[10](2019)在《工业丙烯-丙烷精馏过程全塔表观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馏,作为目前应用成熟度最高的均相分离技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有相对成熟的理论基础和操作经验,但其仍处于半经验半科学的学科水平。当前精馏技术发展的最大壁垒便是塔板效率的准确预测,研究如何准确预测塔板效率不仅可以推动学科发展,更有助于实现工业精馏过程的节资节能。塔板效率是关于体系物性、操作设备的极为复杂的函数,其定义也不唯一。塔板效率的准确预测,对于工业应用的最大意义便是可靠评价全塔表观效率(Ea),使其达到工程设计参考的效率范围,提高设计和标定成功率。丙烯塔是当前化工行业中生产高纯度丙烯的主要装置,由于丙烯-丙烷属于典型的近沸体系,因此丙烯塔的实际板数众多,一般都超过180块实际板。结合当前国内难以可靠评估丙烯塔Ea的难题(经常出现大于100%的评价结果),本课题将Ea的预测误差区分为工艺变量(理论板数)和设备变量(全塔效率及实际板数)两类预测误差,并量化了两类预测误差的影响,最终实现了丙烯塔Ea的可靠评估。理论板数(NT)的本质是以相平衡为尺度来丈量分离要求最终需要多少个平衡级的过程。因此,相平衡性质的预测精度对理论板数的计算误差有着决定性影响。本文对丙烯-丙烷体系开展了相平衡研究,并开发了新的相平衡关联方法(COSMO-RS+PR),与数据库进行对比(多组相平衡数据),体系压力的平均预测偏差不超过0.18%,丙烯气相摩尔组成的平均预测偏差不超过0.48%,在广温度区间范围内(230~350 K),本方法预测精度最高,且准确地描述出该体系相对挥发度在丙烯高浓度区的奇特变化趋势。基于本关联法,进一步研究了该体系在丙烯高浓度区的非理想性特征,采用将液相、气相非理想性分开考虑的办法,找出了T≈310 K时,该体系在丙烯高浓度区非理想性最低,最接近理想状态。通过密度实验数据,得到了超额摩尔体积VmE的变化趋势,发现在丙烯高浓度区,T≈310K时,该体系分子间吸引力和排斥力近似可以抵消,VmE等于0。佐证了本文找到的T≈310 K时体系非理想性最低是准确的,并首次成功解释了相对挥发度在丙烯高浓度区随着温度升高会先变大后减小的趋势。基于丙烯-丙烷体系的相平衡研究,量化了全回流及部分回流下,该体系相对挥发度预测偏差对丙烯塔NT计算误差的影响。根据量化结果,基于逐板计算法思路,建立了丙烯塔NT的精确严格计算模型。本模型有三大特点:基于全塔变相对挥发度假设、基于全塔变摩尔流假设、基于轻重组分间汽化潜热比值全塔非恒定假设。通过这三个假设使本模型更加严谨,计算精度超过现有各类NT模型,为丙烯塔的NT计算提供了标准值。基于丙烯塔NT的标准值,对比了现有各类捷算法计算丙烯塔NT的误差,并给出了新的专门适用于丙烯塔的捷算法模型,平均预测偏差约为1.5块理论级,为准确快速估算丙烯塔NT提供了支撑。对比了在使用Aspen Plus进行丙烯塔设计和标定时,运用不同热力学方法进行丙烯塔NT计算的误差,为设计者们根据不同的实际工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丙烯塔设计或标定提供了指导,也为实际塔的操作工况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丙烯塔NT精确计算基础上,筛选了各类全塔效率Eoc模型对可靠评估Ea的适用性,通过与生产厂数据对比,实际板数计算误差约为3块,证明当前丙烯塔Ea可靠评估的难点并不在于Eoc关联模型的精度不够,而是对于丙烯塔NT预测存在较大偏差。通过归纳各类降额设计影响因素,最终给出了丙烯塔Ea可靠评价的思路和方案。通过本文给出的塔设备Ea可靠评价的流程,为最终实现塔板效率的精确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二、介绍几种简捷计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几种简捷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功能CPTU测试的无黏性土原位状态特性与液化评价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功能CPTU原位测试技术
        1.2.2 基于原位测试参数及状态参数评估土体剪胀性
        1.2.3 基于CPT/CPTU 无黏性土的物理状态理论
        1.2.4 基于多功能CPTU的无黏性土液化评价应用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CPT砂土原位状态参数确定方法
    2.1 砂土CPT标定罐试验
        2.1.1 试验设备及方案
        2.1.2 CPT测试参数结果及分析
        2.1.3 CPT测试参数与状态指标相关性
        2.1.4 CPT贯入土体的影响范围
        2.1.5 不同含水量对CPT贯入土体的影响
    2.2 基于智能算法的CPT状态参数确定方法
        2.2.1 GMDH算法
        2.2.2 数据库来源及编译
        2.2.3 状态参数解译方法及液化应用
        2.2.4 GMDH模型分类
        2.2.5 GMDH模型结果
    2.3 CPT状态参数的验证与应用
        2.3.1 基于GMDH状态参数的状态特性评价验证
        2.3.2 基于GMDH状态参数的液化判别工程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电阻率CPTU无黏性土原位状态参数确定方法
    3.1 基于CPT/RCPTU状态特性评估理论
        3.1.1 相对密实度
        3.1.2 状态参数
        3.1.3 剪胀指标
    3.2 构思思路
    3.3 试验概况
        3.3.1 试验场地
        3.3.2 试验设备及方案
    3.4 基于电阻率模型的状态参数计算方法
        3.4.1 电阻率与状态参数的相关性
        3.4.2 联合土类指数和电阻率确定归一化锥尖阻力
        3.4.3 联合土类指数和电阻率确定状态参数
    3.5 状态参数液化评价应用
        3.5.1 相对密实度与状态参数相关性
        3.5.2 相对密实度与状态参数相关关系
        3.5.3 周期阻力比与状态参数相关关系
        3.5.4 液化判别结果
    3.6 电阻率剪胀参数
        3.6.1 归一化锥阻力与电阻率剪胀参数
        3.6.2 相对密实度与电阻率剪胀参数
        3.6.3 状态参数与电阻率剪胀参数
    3.7 电阻率CPTU状态表征流程图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地震波CPTU无黏性土原位状态参数确定方法
    4.1 基于SCPTU状态特性评估设计理论
        4.1.1 基于原位剪切波速状态评估直接法
        4.1.2 基于原位剪切波速状态评估间接法
        4.1.3 基于室内剪切波速状态评估直接法
        4.1.4 基于归一化小应变剪切模量状态评估直接法
    4.2 试验概况
        4.2.1 试验场地
        4.2.2 试验设备及测试原理
        4.2.3 试验结果
    4.3 计算结果及比较
        4.3.1 状态参数计算结果
        4.3.2 基于归一化剪切波速的模型
        4.3.3 基于归一化刚度G_o/q_c的计算模型
        4.3.4 状态参数的液化判别应用
    4.4 CPTU与剪切波速相关关系研究
        4.4.1 CPTU与剪切波速相关关系
        4.4.2 CPTU-V_s相关关系土分类图中应用
    4.5 基于CPTU状态参数的土动力参数评价研究
        4.5.1 SCPTU确定土动力参数的研究现状
        4.5.2 宿迁场地典型试验结果
        4.5.3 SCPTU资料与G_(max)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室内砂质粉土液化试验及状态指标液化研究
    5.1 室内动三轴液化试验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试验结果分析
        5.1.4 微观分析
        5.1.5 与已有研究比较
    5.2 室内状态指标液化研究
        5.2.1 数据库来源
        5.2.2 非塑性细粒对CRR_(tx,15)-ψ相关关系的影响
        5.2.3 评价调整后现场条件下的CRR_(tx,15)与状态参数相关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CPTU液化势评价统一理论体系
    6.1 CPTU液化判别确定性模型
        6.1.1 PSO-KELM基本理论
        6.1.2 CPT/CPTU液化评估框架
        6.1.3 CPTU数据库
        6.1.4 基于PSO-KELM方法的液化判别模型的构建
        6.1.5 基于PSO-KELM方法的液化阻力比确定
        6.1.6 案例分析
    6.2 CPTU液化判别概率性模型
        6.2.1 概率模型理论框架
        6.2.2 概率模型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多功能CPTU状态特性与液化评价应用
    7.1 CPTU液化地基状态与判别工程实践
        7.1.1 液化机理与CPTU测试参数关联性
        7.1.2 CPTU状态特性参数
        7.1.3 CPTU液化判别方法
        7.1.4 CPTU液化地基判别工程应用
    7.2 基于CPTU液化地基处理效果评价
        7.2.1 液化场地介绍
        7.2.2 液化地基致密化CPTU评价指标
        7.2.3 CPTU液化势评价指标
        7.2.4 CPTU液化势区划图评价
        7.2.5 液化地基处理效果CPTU评估
    7.3 CPTU多元液化判别研究
        7.3.1 CPTU与 SPT相关性液化判别应用
        7.3.2 基于CPTU与 V_s联合测试下液化判别应用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本文主要符号说明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2)考虑塔板水力学精馏塔的严格模拟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精馏塔的水力学模型
        1.2.1 塔板及填料参数
        1.2.2 塔径的计算方法
        1.2.3 压降关联式
    1.3 精馏塔的建模与优化
        1.3.1 描述精馏过程的模型化方法
        1.3.2 精馏过程的优化及优化算法
    1.4 考虑塔板数水力学精馏塔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1.5 隔板塔操作柔性的研究
    1.6 本工作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考虑塔板水力学的平衡级模型及求解方法
    2.1 基本的MESH方程
    2.2 塔板水力学方程
    2.3 虚拟瞬态模型
    2.4 解决塔板数优化的绕流效率法
    2.5 关键参数及特殊约束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塔板水力学的精馏塔优化设计
    3.1 虚拟瞬态模型辅助的稳态优化算法
    3.2 低压塔的优化设计
    3.3 隔板塔的优化设计
        3.3.1 隔板塔的模拟分析
        3.3.2 考虑水力学的隔板塔优化
        3.3.3 隔板塔的优化设计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隔板塔操作柔性的研究
    4.1 隔板塔的操作柔性
    4.2 针对不同进料的隔板塔优化设计
    4.3 隔板塔的柔性分析
        4.3.1 案例1 进料条件下设计的隔板塔操作柔性
        4.3.2 案例2 进料条件下设计的隔板塔操作柔性
        4.3.3 案例3 进料条件下设计的隔板塔操作柔性
        4.3.4 案例4 进料条件下设计的隔板塔操作柔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年度总费用的计算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内容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1902—1911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2.1 清末时期历史背景
    2.2 数学教育制度
        2.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2.2.2 初中(高等小学)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2.4 高等小学用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以《高等小学用最新笔算教科书》为例
        2.4.1 编译者简介
        2.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2.4.3 内容简介
        2.4.4 名词术语
        2.4.5 具体例析
        2.4.6 特点分析
    2.5 初中算术教科书译作个案分析——《中学算术新教科书》
        2.5.1 编译者简介
        2.5.2 编写理念与主要内容
        2.5.3 具体例析
    2.6 小结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3.1 民国初期历史背景
    3.2 数学教育制度
        3.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3.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3.4 个案分析——以《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算术》为例
        3.4.1 编者简介
        3.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3.4.3 内容简介
        3.4.4 名词术语介绍
        3.4.5 具体例析
        3.4.6 特点分析
    3.5 数学家寿孝天的数学教育观
        3.5.1 寿孝天与杜亚泉、蔡元培
        3.5.2 寿孝天对我国近代数学教育的贡献
        3.5.3 数学教科书及教授法编写中体现的数学教育观
    3.6 小结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4.1 民国中期历史背景
    4.2 混合时期(1923—1928)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4.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4.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4.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4.2.4 个案分析(一)——混合数学中的算术
        4.2.5 个案分析(二)——以《现代初中教科书算术》为例
    4.3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4.3.1 课程标准的演进
        4.3.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4.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4.3.4 个案分析——以《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算术》为例
    4.4 小结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5.1 民国后期历史背景
    5.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5.2.1 数学教育制度
        5.2.2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5.3 个案分析(一)——以《实验初中算术》为例
        5.3.1 编写理念
        5.3.2 主要内容、具体例析
    5.4 个案分析(二)——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算术》为例
        5.4.1 编者及教科书简介
        5.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5.4.3 内容简介
        5.4.4 具体例析
        5.4.5 特点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1902—1949年初中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分数概念表述及分类表述之演变
    6.1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6.1.1 分数由来及其认识
        6.1.2 清末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概念表述之演变
        6.1.3 民国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6.2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分类表述之演变
        6.2.1 编译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6.2.2 自编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7.1.1 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本身的影响
        7.1.2 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7.1.3 日本的影响
        7.1.4 欧美的影响
    7.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7.2.1 宏观特点
        7.2.2 微观特点
    7.3 启示与借鉴
        7.3.1 教科书的编辑与出版传递一种文化担当
        7.3.2 探寻教科书编写的实用性
        7.3.3 学习教科书编着者的智慧与甘于奉献的精神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分壁塔分离萘及其加氢产物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分壁塔介绍
    1.2 新型分壁塔的稳态设计
        1.2.1 普通DWC的稳态设计及优化
        1.2.2 DWC分离四组分的稳态设计及优化
    1.3 分壁塔DWC动态模拟
        1.3.1 分壁塔DWC分离三元混合物的动态模拟
        1.3.2 分壁塔DWC分离四元混合物的动态模拟
    1.4 萘及其加氢产物
    1.5 Aspen plus化工模拟软件
        1.5.1 Aspen plus介绍
        1.5.2 Aspen plus软件特点
    1.6 技术路线、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6.1 技术路线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研究意义
第2章 分壁塔分离萘及其加氢产物的简捷计算
    2.1 简捷计算概述
    2.2 PDWC最小蒸汽量法简捷计算模型
        2.2.1 C-pre预分离段计算
        2.2.2 上中间段C-mid1简捷计算
        2.2.3 上主塔段C-mai1简捷计算
        2.2.4 下中间段C-mid2简捷计算
        2.2.5 下主塔段C-mai3简捷计算
    2.3 KDWC最小蒸汽量法简捷计算模型
        2.3.1 预分离段C-pre简捷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萘及其加氢产物分离的严格模型建立
    3.1 PDWC三塔模型严格模拟
        3.1.1 三塔模型介绍
        3.1.2 预分离段C-pre的建立及计算
        3.1.3 中间段C-mid的建立及计算
        3.1.4 主塔段C-mai的建立及计算
    3.2 PDWC八塔模型严格模拟计算
        3.2.1 八塔模型介绍
        3.2.2 预分离段C-pre建立及计算
        3.2.3 中间段C-mid2、C-mid3建立及计算
        3.2.4 上中间段C-mid1的建立及计算
        3.2.5 下中间段C-mid4的建立及计算
        3.2.6 侧线段C-mai2的建立及计算
        3.2.7 精馏段C-mai1的建立及计算
        3.2.8 提馏段C-mai3的建立及计算
    3.3 KDWC双塔和四塔模型严格模拟计算
        3.3.1 双塔模型介绍
        3.3.2 四塔模型介绍
        3.3.3 预分离段C-pre和侧线段C-mai2建立及计算
        3.3.4 提馏段C-mai3的建立及计算
        3.3.5 精馏段C-mai1的建立及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萘及其加氢产物在KDWC内分离的研究
    4.1 KDWC四塔模型概述
    4.2 KDWC四塔模型优化
        4.2.1 精馏段C-mai1优化
        4.2.2 KDWC预分离段C-pre优化
        4.2.3 KDWC提馏段C-mai3优化
        4.2.4 KDWC预分离段C-pre进料位置优化
        4.2.5 KDWC侧线采出位置优化
        4.2.6 KDWC优化结果
    4.3 KDWC塔内分析
        4.3.1 KDWC温度分布
        4.3.2 KDWC液相分布
        4.3.3 KDWC分气比和分液比对能耗的影响
        4.3.4 侧线杂质与分液比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萘及其加氢产物在PDWC内分离的研究
    5.1 PDWC模拟概述
    5.2 PDWC优化
        5.2.1 PDWC精馏段C-mai1与提馏段C-mai3优化
        5.2.2 PDWC优化结果
    5.3 PDWC塔内分析
        5.3.1 PDWC温度分布
        5.3.2 萘及其加氢产物在PDWC中的液相分布
        5.3.3 分液比对PDWC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常规分离方法与KDWC及PDWC的对比
    6.1 常规分离萘及其加氢产物
        6.1.1 常规分离方法介绍
        6.1.2 常规塔塔板数和进料位置优化
        6.1.3 杂质含量优化
        6.1.4 常规塔塔内液相分布
    6.2 KDWC与常规塔的对比
    6.3 KDWC与PDWC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被动毫米波成像平面宽角超表面透镜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被动毫米波成像技术
    1.2 超表面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况
    1.3 宽角超表面透镜的研究进展
        1.3.1 超表面透镜的发展概况
        1.3.2 平面宽角超表面透镜
        1.3.3 球面或共形宽角超表面透镜
        1.3.4 组合宽角超表面透镜
    1.4 目前研究中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超表面透镜设计与分析相关理论
    2.1 引言
    2.2 超表面电磁波束调控原理
    2.3 超表面透镜的设计方法
        2.3.1 入射波复矢量信息提取
        2.3.2 几何光学法
        2.3.3 几何光学法中存在的问题
    2.4 超表面透镜的数值分析方法
        2.4.1 基于有限积分技术的全波仿真分析法
        2.4.2 赫姆霍兹-基尔霍夫衍射积分理论
        2.4.3 赫姆霍兹-基尔霍夫衍射积分中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等效偶极子的超表面透镜设计与分析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几何光学法设计的超表面透镜及其成像验证
        3.2.1 结构单元构造及其电磁特性分析
        3.2.2 基于Ka波段角锥喇叭天线的超表面透镜设计
        3.2.3 超表面透镜的全波仿真、数值计算与实验验证
        3.2.4 基于超表面透镜的被动毫米波成像实验
    3.3 偶极子辐射子波叠加原理
        3.3.1 理论推导与数学建模
        3.3.2 有效计算域
    3.4 关于超表面衍射场分析的数值实验
        3.4.1 无限周期CAAs结构单元阵列
        3.4.2 近场傍轴与远场傍轴聚焦超表面透镜
        3.4.3 近场偏轴与远场偏轴聚焦超表面透镜
    3.5 关于超表面设计的数值实验
        3.5.1 近场北斗七星幅相全息超表面
        3.5.2 远场北斗七星幅相全息超表面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高效率平面宽角超表面透镜研究与设计
    4.1 引言
    4.2 基于输入角-输出角配对的优化设计原理
    4.3 高效率平面宽角超表面透镜设计与分析
        4.3.1 正六边形槽缝结构单元
        4.3.2 双线极化圆锥波纹喇叭馈源天线
        4.3.3 平面宽角超表面透镜优化设计与数值分析
    4.4 平面宽角超表面透镜的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种高度一致聚焦平面宽角超表面透镜研究与设计
    5.1 引言
    5.2 基于虚拟衍射孔径的优化设计原理
        5.2.1 优化设计原理与数学建模
        5.2.2 基于虚拟衍射孔径法的超表面透镜设计数值实验
    5.3 高度一致聚焦平面宽角超表面透镜设计与分析
        5.3.1 平面宽角超表面透镜的优化设计
        5.3.2 平面宽角超表面透镜的数值分析
    5.4 平面宽角超表面透镜的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砾性土抗液化强度与三轴试验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砾性土液化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砾性土的定义
        1.1.2 砾性土液化研究意义
    1.2 砾性土液化研究现状
        1.2.1 砾性土液化机理研究
        1.2.2 砾性土液化判别研究
    1.3 砾性土液化研究的关键因素
        1.3.1 橡皮膜影响
        1.3.2 相对密度影响
        1.3.3 含砾量影响
        1.3.4 初始剪应力比影响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砾性土地震液化实例
    2.1 引言
    2.2 砾性土历史地震液化实例整理
    2.3 小结
第三章 砾性土三轴液化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设备介绍
    3.3 试验砾性土基本物理指标
    3.4 试验方法与设计
    3.5 液化试验基本结果
    3.6 孔压增量模型基本参数确定
        3.6.1 均等固结条件孔压增量模型参数
        3.6.2 非均等固结条件孔压增量模型参数
    3.7 小结
第四章 橡皮膜嵌入体积测量
    4.1 引言
    4.2 橡皮膜嵌入体积测量方法
    4.3 橡皮膜嵌入体积测量与结果
    4.4 橡皮膜嵌入体积影响因素分析
        4.4.1 试样尺寸的影响
        4.4.2 级配条件的影响
        4.4.3 橡皮膜厚度的影响
        4.4.4 砾性土回弹体应变分析
    4.5 橡皮膜嵌入体积预测模型
    4.6 小结
第五章 橡皮膜顺变性消除方法
    5.1 引言
    5.2 橡皮膜顺变性影响机理
    5.3 橡皮膜顺变性校正理论与方法
        5.3.1 橡皮膜顺变性的物理缓解方法
        5.3.2 橡皮膜顺变性的仪器补偿方法
        5.3.3 橡皮膜顺变性的计算修正方法
    5.4 砾性土橡皮膜顺变性的计算修正
        5.4.1 橡皮膜顺变性修正系数C_r的确定
        5.4.2 橡皮膜顺变性修正系数C_r的预测
        5.4.3 考虑橡皮膜顺变性的孔压增量模型
    5.5 修正后的孔压时程对比
        5.5.1 均等固结条件下孔压时程对比
        5.5.2 非均等固结条件下孔压时程对比
    5.6 小结
第六章 土的初始剪应力修正系数确定方法
    6.1 引言
    6.2 K_α现有研究理论
        6.2.1 K_α现有预测模型
        6.2.2 K_α的试验确定方法
    6.3 基于最大往返剪切作用面的分析方法
        6.3.1 无初始剪应力时土的CRR计算
        6.3.2 最大往返剪切作用面上K_(α,m)的计算
        6.3.3 不同试验条件的K_(α,m)变化规律
    6.4 K_(α,m)的改进计算模型
    6.5 基于三轴试验的K_α计算方法
    6.6 真实场地K_(hv)与α的估算方法
    6.7 小结
第七章 砾性土抗液化强度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7.1 引言
    7.2 含砾量影响
        7.2.1 修正后的抗液化强度
        7.2.2 含砾量对抗液化强度影响规律
        7.2.3 不同砾性土抗液化强度对比
        7.2.4 含砾量修正系数
    7.3 相对密度影响
    7.4 初始剪应力比影响
        7.4.1 修正后的抗液化强度
        7.4.2 初始剪应力比修正系数
    7.5 橡皮膜影响误差研究
    7.6 砾性土与砂土抗液化强度对比
    7.7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及成果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基于SPH方法的液舱晃荡和多相流问题的并行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晃荡问题及SPH方法在晃荡中的研究现状
        1.2.2 SPH在多相流中的研究现状
        1.2.3 加速技术及并行设计在SPH方法中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控制方程与SPH算法原理
    2.1 控制方程
    2.2 SPH近似原理
        2.2.1 核近似与核函数
        2.2.2 粒子近似
        2.2.3 函数空间导数的近似
    2.3 控制方程的离散
        2.3.1 连续性方程
        2.3.2 动量方程
        2.3.3 状态方程
    2.4 粘性力
        2.4.1 物理粘性
        2.4.2 人工粘性
    2.5 固壁边界条件
        2.5.1 斥力边界条件
        2.5.2 动力边界条件
        2.5.3 耦合动力边界条件
    2.6 粒子相互作用及粒子搜索方法
    2.7 时间积分方法
    2.8 时间步长的选取
3 单相SPH数值模型在晃荡问题中的比较研究
    3.1 模型的控制方程的离散
        3.1.1 连续性方程的离散格式
        3.1.2 动量方程的离散格式
        3.1.3 核函数的确定
        3.1.4 状态方程的确定
    3.2 密度正则化算法
    3.3 密度耗散项算法
    3.4 自由液面捕捉和波高插值计算方法
    3.5 固体壁面边界压力计算方法
    3.6 数值模型及其模型验证
        3.6.1 试验研究的物理模型
        3.6.2 数值计算模型介绍
        3.6.3 算法验证
        3.6.4 模型对比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几种制荡挡板及其设计参数对抑制晃荡的性能研究
    4.1 制荡问题的物理模型
    4.2 控制方程的离散格式
    4.3 密度光滑处理算法的确定
    4.4 自由液面的标记及其波高的计算
    4.5 挡板边界模型及固体壁面的压力
    4.6 复杂工况下多种挡板对抑制晃荡问题的数值模拟
        4.6.1 带有“I”型挡板的晃荡模拟
        4.6.2 带有“T”型挡板的晃荡模拟
        4.6.3 复杂工况下,带有“I”型挡板的晃荡模拟
    4.7 本章总结
5 多相SPH模型及并行算法在晃荡问题中的开发与应用
    5.1 多相SPH模型的讨论
        5.1.1 物理模型
        5.1.2 数值模型
        5.1.3 模型验证及结果分析
    5.2 并行加速技术
        5.2.1 物理模型与并行思路
        5.2.2 并行数值模拟验证
        5.2.3 并行的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GY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知识、技能和能力
        2.1.2 计算与运算
        2.1.3 数学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2.2 文献综述
        2.2.1 数学运算能力的特点
        2.2.2 数学运算能力的水平划分
        2.2.3 数学运算能力的评价指标
        2.2.4 数学运算能力的相关研究
        2.2.5 已有研究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三教”理念
        2.3.2 思维品质理论
3 调查与分析
    3.1 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水平测试
        3.1.1 测试目的
        3.1.2 测试对象
        3.1.3 测试卷的编制
        3.1.4 测试实施过程
        3.1.5 测试卷分析
        3.1.6 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3.2 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问卷调查
        3.2.1 调查目的
        3.2.2 调查对象
        3.2.3 调查问卷的编制
        3.2.4 调查实施过程
        3.2.5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3.2.6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4 培养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建议
    4.1 用“三教”理念引领数学教学,以培育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4.1.1 “三教”理念让教师教学有依
        4.1.2 “三教”理念让学生学习有法
    4.2 立足“四基”教学
        4.2.1 “四基”的内涵
        4.2.2 “四基”的关系
        4.2.3 “四基”的教学实践
    4.3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
        4.3.1 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4.3.2 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4.4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4.4.1 正确认识非智力因素
        4.4.2 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4.4.3 非智力因素培养策略
5 总结与反思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5.2.1 研究局限性
        5.2.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测试卷
附录2 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调查问卷
致谢

(9)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遗传算法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遗传算法研究现状
    1.3 复杂网络研究现状
    1.4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遗传算法分析与设计现状
        1.4.1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遗传算法分析现状
        1.4.2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遗传算法设计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1.5.1 主要工作
        1.5.2 组织结构
第二章 遗传算法与复杂网络理论
    2.1 标准遗传算法
    2.2 复杂网络相关研究内容
        2.2.1 复杂网络基本统计属性
        2.2.2 典型的网络拓扑结构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复杂网络结构熵的遗传算法信息流网络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遗传算法下信息流网络的建模
    3.3 信息流网络标度指数与网络结构熵计算
        3.3.1 信息流网络标度指数计算
        3.3.2 信息流网络结构熵计算
    3.4 实验分析
        3.4.1 信息流网络中节点度分布
        3.4.2 不同操作算子下信息流网络的统计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自组织动态网络的遗传算法设计
    4.1 引言
    4.2 种群拓扑结构的特征度量
    4.3 自组织动态网络模型
    4.4 基于自组织动态网络的遗传算法
        4.4.1 网络节点适应度
        4.4.2 自组织拓扑结构更新规则
        4.4.3 自组织动态网络遗传算法基本流程
    4.5 实验分析
        4.5.1 测试函数简介
        4.5.2 自组织动态网络遗传算法拓扑结构特征
        4.5.3 自组织动态网络遗传算法多样性测试及比较
        4.5.4 自组织动态网络遗传算法性能测试及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工业丙烯-丙烷精馏过程全塔表观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工业精馏过程的塔板效率
        1.1.1 精馏技术发展的技术壁垒
        1.1.2 塔板效率的各类定义
        1.1.3 全塔效率的求取方法
        1.1.4 Murphree板效率和点效率的求取方法
        1.1.5 各类塔板效率之间的关系
        1.1.6 全塔表观效率的可靠性评估
    1.2 理论板数严格计算方法总结
        1.2.1 逐板计算法
        1.2.2 图解计算法
        1.2.3 解析计算法
    1.3 理论板数简捷计算方法总结
        1.3.1 Fenske-Underwood-Gilliland法
        1.3.2 Winn法
        1.3.3 有限元差分法
        1.3.4 指数函数简捷算法(EFSC)
    1.4 工业丙烯精馏塔全塔表观效率研究进展
        1.4.1 工业丙烯精馏塔全塔表观效率的评估
        1.4.2 丙烯-丙烷体系的相平衡特征
        1.4.3 丙烯精馏塔的理论板数计算
    1.5 本章小结
        1.5.1 工业丙烯精馏塔全塔表观效率研究总结
        1.5.2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丙烯-丙烷体系相平衡特征研究
    2.1 前言
    2.2 丙烯-丙烷体系的相平衡模型归纳
        2.2.1 丙烯-丙烷体系的相平衡实验数据汇总
        2.2.2 各类模型对丙烯-丙烷体系相平衡的预测结果
    2.3 基于COSMO-RS方法的丙烯-丙烷体系相平衡预测
        2.3.1 COSMO-RS基本理论
        2.3.2 COSMO-RS+PR方程的方法建立
        2.3.3 预测结果对比及分析
    2.4 丙烯-丙烷体系相对挥发度变化趋势的分析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丙烯精馏塔理论板数精确预测法
    3.1 前言
    3.2 丙烯塔全塔相对挥发度预测偏差对NT计算误差的影响
        3.2.1 全回流下基于Fenske法和Winn法的N_(min)计算误差对比
        3.2.2 部分回流下基于EFRC模型和Winn-Underwood-Gilliland法的NT计算误差对比
        3.2.3 丙烯-丙烷体系相对挥发度的高精度关联式
    3.3 丙烯塔理论板数的精确预测新方法
        3.3.1 逐板计算法精确预测丙烯塔理论板数
        3.3.2 理论板数计算结果分析
    3.4 各类经验预测法预测丙烯塔理论板数的准确性评估
        3.4.1 Fenske-Underwood-Gilliland法计算丙烯塔NT误差评估
        3.4.2 Winn-Underwood-Gilliland法计算丙烯塔NT误差评估
        3.4.3 EFSC法计算丙烯塔NT误差评估
    3.5 基于EFRC模型的丙烯塔NT预测新捷算法
    3.6 Aspen Plus中各类方法设计丙烯塔时的误差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靠评估丙烯精馏塔全塔表观效率
    4.1 前言
    4.2 生产工况数据的归纳与整理
    4.3 各类塔板效率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4.3.1 O’Connell模型
        4.3.2 由点效率模型计算全塔效率
    4.4 塔设计过程中的降额因子
        4.4.1 相平衡预测误差的影响
        4.4.2 进料条件变化的影响
        4.4.3 物性的影响
        4.4.4 工艺操作特征的影响
        4.4.5 液体流动构型的影响
        4.4.6 塔内件结构参数的影响
        4.4.7 安装因素的影响
        4.4.8 最终实际塔板数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COSMO-RS+PR法相平衡预测偏差结果
附录B MATLAB计算程序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介绍几种简捷计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功能CPTU测试的无黏性土原位状态特性与液化评价理论及应用研究[D]. 段伟. 东南大学, 2020
  • [2]考虑塔板水力学精馏塔的严格模拟与优化[D]. 李锋. 天津大学, 2020(02)
  • [3]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 常红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分壁塔分离萘及其加氢产物的模拟研究[D]. 张成刚.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5]被动毫米波成像平面宽角超表面透镜研究与设计[D]. 褚红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砾性土抗液化强度与三轴试验关键问题研究[D]. 刘荟达.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7]基于SPH方法的液舱晃荡和多相流问题的并行数值模拟[D]. 程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GY市某中学为例[D]. 田旭昌.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9]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遗传算法分析与设计[D]. 张涛.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10]工业丙烯-丙烷精馏过程全塔表观效率研究[D]. 濮昕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标签:;  ;  ;  ;  ;  

介绍几种简单的计算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