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警总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材料展评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1](2020)在《孕妇产前抑郁情绪特点及其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意义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1],要求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随着我国“二孩”政策全面放开,高龄高危孕妇约增加至往年的1.3倍[2],妊娠不仅会使育龄女性产生生理变化,还容易出现各种负面心理反应,其中产前抑郁较为常见[3],孕妇产前抑郁的检出率逐年升高,每年以9%的速率上升[4]。产前抑郁不仅危害孕妇的身心健康、社会功能及其家庭关系[5,6],还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以及神经发育等受影响[7,8],增加孕妇流产、妊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9]。本研究拟聚焦孕妇这一特殊重点人群,开展孕妇产前抑郁情绪现状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深入研究并探讨产前抑郁孕妇的情绪加工机制,为临床产前抑郁重点人群的早识别早干预提供重要依据,对孕妇这一特殊人群的情绪健康与心理健康管理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目的1.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解孕妇产前抑郁情绪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通过事件相关电位脑电实验研究,了解产前抑郁情绪孕妇注意偏向特点及其产前抑郁情绪加工机制。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一:孕妇产前抑郁情绪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应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压力知觉量表及自编一般资料问卷,便利抽取广州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产科门诊就诊孕妇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孕妇产前抑郁情绪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内容二:孕妇产前抑郁情绪特点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设计实验范式:便利抽取中国成年女性对实验材料情绪词语进行评定,通过评定结果对词语进行分类,选取具有不同情绪效价的情绪词语作为实验材料,设计完成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脑电实验使用的情绪Stroop实验范式。ERP实验研究:在参加本研究第一阶段问卷调查的孕妇中筛选EPDS≥9分且经精神科医生诊断排除产前抑郁症的孕妇为产前抑郁高危组(简称:高危组),EPDS<9分的孕妇为产前抑郁对照组(简称:对照组),采用上述设计的情绪Stroop实验范式,要求孕妇被试对情绪词语呈现颜色命名,记录孕妇反应时等行为学数据与ERP成分振幅、脑地形图数据,探讨两组孕妇被试对情绪词语的注意偏向特点。统计与分析问卷数据采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ERP行为学数据由Eprime软件自动收集,合并处理后导入SPSS 20.0软件,双人核对后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检验以及成组t检验;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孕妇产前抑郁情绪与心理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P脑电数据使用Matlab R2014a软件及ERPLAB工具包进行数据处理。脑电分段的时程选择为-200~600ms,-200 ms基线校正。带通滤波0.1~30 Hz,以波幅大于±70μV剔除伪迹。根据总平均图及参考文献确定各成分时间窗口为:N1:80~130ms,P2:150~300ms;并选择Fz、Pz及Cz三个电极点来分析两个成分。使用SPSS 20.0对ERP成分波幅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孕妇产前抑郁情绪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孕妇产前抑郁情绪检出率为39.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孕妇产前抑硕士学位论文郁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压力知觉得分(OR=1.34,95%CI=1.28~1.42)、独生子女(OR=0.39,95%CI=0.20~0.75)、婚姻满意度(OR=1.84,95%CI=1.19~2.86)。Hosmer-Lemeshow 检验结果显示,Hosmer-Lemeshow 检验值为 6.89(P=0.55>0.05),回归模型拟合度好,纳入的自变量压力知觉、独生子女和婚姻满意度得分可有效预测孕妇产前抑郁情绪的发生。2.孕妇产前抑郁情绪ERP行为学与脑电实验结果(1)孕妇产前抑郁情绪的ERP行为学结果:高危组孕妇反应正确率、总反应时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意义水平(P>0.05),高危组孕妇对词语的总反应加工时间更短;不同类型情绪词语刺激下2组孕妇反应时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意义水平(P>0.05)。将情绪词语与中性词语的反应时差值作为情绪词语反应时的Stroop效应,2组孕妇在正性词Stroop效应量和负性词Stroop效应量上相比均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意义水平(P均>0.05)。(2)孕妇产前抑郁情绪的ERP脑电特点分析结果:①脑电成分N1抑郁分组主效应(F=0.13,P=0.718)、情绪词语类型主效应(F=1.45,P=0.247)和电极主效应(F=0.45,P=0.533)不显着;情绪词语类型与电极(F=0.61,P=0.561),情绪词语类型与抑郁分组(F=0.12,P=0.876),电极与抑郁分组(F=0.45,P=0.535),以及情绪词语类型、电极与抑郁分组(F=1.61,P=0.209)的交互作用均不显着;②脑电成分P2电极主效应(F=10.09,P=0.002)显着,而抑郁分组主效应(F=0.30,P=0.591)和情绪词语类型主效应(F=0.24,P=0.758)不显着;情绪词语类型与电极(F=0.12,P=0.921),情绪词语类型与抑郁分组(F=0.12,P=0.841),电极与抑郁分组(F=0.18,P=0.738),以及情绪词语类型、电极与抑郁分组(F=1.03,P=0.377)的交互作用均不显着。研究结论1.本研究中孕妇产前抑郁情绪检出率为39.7%。孕妇压力知觉高是其产前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孕妇为独生子女、婚姻满意度高是其产前抑郁情绪的保护因素。2.本研究中产前抑郁高危孕妇无显着的情绪Stroop效应,对负性词语不存在注意偏向,脑电成分N1、P2平均振幅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意义水平,提示采用情绪Stroop实验的反应时和脑电成分N1、P2作为评估及筛查产前抑郁症的客观指标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马燕坤,段学品[2](2020)在《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医疗健康防疫合作的背景、现状及挑战》文中研究说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开启了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医疗健康防疫发展及合作的新篇章。新时期的澜沧江—湄公河医疗健康防疫合作,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重要领域,也是澜沧江—湄公河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澜沧江—湄公河医疗健康防疫合作,作为一项事关民生的重大工程,彰显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具有的高度和远见,同时也表明了澜沧江—湄公河国家政治、经济、产业发展的本质及实质。当前的澜沧江—湄公河医疗健康防疫合作,以极大的活力表明其必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新增长点。
张雷[3](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王艺洋[4](2020)在《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在传媒手段逐渐丰富的今天,健康传播成为人们获取此方面信息的主要渠道。近几年,我国健康传播领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同时健康传播也属于新闻传播学科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梳理、分析和总结健康传播领域研究文献,无论是针对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具有价值和意义。本文以我国健康传播文献中1141个有效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知识图谱工具与方法,分析了健康传播研究的时空分布、领域科研合作情况、热点、特点及建议。梳理和丰富健康传播理论,为健康传播的研究领域提供更广阔的思路,为实践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通过数据和图谱来呈现研究内容,更直观和全面地展示了研究全貌。目前,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数量逐年递增,新闻传播学在健康传播领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研究的议题较广泛,聚焦新闻传播、临床医学、社会学等多领域,虽多与时下热点相关,但具有实操意义和预见性的议题并不多,且缺乏实证研究,研究合作有待加强。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健康传播方面的研究起步晚、内容分散、缺少此方面人才和专业机构,不利于该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健康传播学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尤其是健康传播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使得其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健康传播学的研究要打破传统,突破学科界限,融合多学科、多机构、多地域的力量;注重联系实际和结合新兴技术,总结规律,提出更多有实操性的建议。同时推动专门机构的组织建设,培养核心人才,加大扶持力度,加强专业期刊、杂志、学术论坛的举办和宣传,共同推动我国健康传播研究向更加深入发展。
吴珍珠[5](2020)在《人类胚胎干细胞应用的伦理问题及道德约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而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更是热门。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从囊胚的内细胞团中提取出来的、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可以分化成全身200多种组织和器官的全能细胞。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性使它具有巨大的医学和药用价值,为脊髓损伤、癌症、白血病、帕金森病等目前医学无法解决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这也符合十九大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观点。但建立在人类胚胎干细胞应用基础上的克隆技术,亦可能颠覆人类社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困扰和灾难,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技术的发展如无伦理和道德的约束,往往会走入歧途,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亦是如此。本文在分析人类胚胎干细胞应用涉及的利益问题、伤害问题、知情同意等伦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加强研究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提升研究人员的道德素质,促使其在人类胚胎干细胞应用过程中遵循伦理和道德原则;同时,通过伦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伦委会)的监督和立法制约,以他律的措施确保研究人员在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与应用的过程中,以促进人类的幸福安康为最高宗旨,避免技术的应用陷入追名逐利的泥潭,甚至给整个人类社会埋下毁灭的隐患,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遵循有利、尊重、不伤害、公正、为人民服务等伦理和道德原则,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才能稳定向前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增瓦。
杨晨[6](2019)在《居家养老模式下南京市老旧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是近些年全世界共同面对的巨大考验,对于我国而言,老龄化问题更是越发明显。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居家养老已成为趋势,同时也非常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而怎样能够为老年人营造一个适合养老的家居及公共环境是当今社会聚焦的关键点。目前大部分老旧住区的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水平不高,因此需要去了解老年群体生活的特点和规律,归纳出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总结出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的现实状况以及探讨老年人在居家养老模式下,老旧住区公共空间使用上产生的问题。本文以老龄化程度高的南京市锁金村一村到四村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实地调研论证研究方法对老旧住区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和行为观察三种方式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调查总结分析60岁以上老人在公共空间中的心理、生理与行为习惯和需求,总结锁金村住区中交通空间、公共活动空间、相关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绿化种植四个方面的现状。构建AHP-TOPSIS组合模型,以锁金村一到四村为评价对象,对四个住区用统计学等数学算法的综合运算来确定公共空间中各要素的重要性权重值,并根据权重以及调研问卷来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为后续改造提供依据。最后根据以上调查分析结果以锁金村一到四村为例的南京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提出适老化改造策略,为南京市老旧住区的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提供依据和参考。
罗跃全[7](2018)在《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军事变革冲击了传统的军事理念和军事安全观念,未来战争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新材料等会聚发展并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得新边疆、高边疆、生物微边疆成为新的主权概念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面对新军事变革和新技术革命这一发展浪潮,我国安全风险呈累积态势。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加快陆军转型发展。战争形态的改变和陆军职能任务的深化拓展,对战斗力生成转化模式提出了全新命题,使得担负战斗力维护任务的军队卫勤从幕后走向台前,对卫勤建设在为战斗力提供科学性、系统性和效能性保障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大挑战。卫勤建设理念也在发生转型,由伤亡可承受性向“低伤亡”甚至“零伤亡”方向发展,战救技术由保“命”向保功能、保生活质量等“全健康”方面发展。随着未来高技术战争可以实现对致伤手段、打击范围、毁伤程度等多因素的可控,卫勤任务也将从救治能力向战斗力的提升及预先保护等方面转变,向有利于提高、更新战斗力保障机制发展。如何在新一轮变革中实现卫勤保全效能最大化是本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对全新作战理论和医学科技发展背景下“卫勤保全”思想的深化拓展,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指导卫勤实战化建设,提高战救技术的发展突破和有效运用。陆军师级医院是我军卫勤体系中的核心力量,是执行我军战救、教学、训练、医疗和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多样化任务的主要平台,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处于卫勤要素涵盖最全的关键节点,是全面实践和发展卫勤保全理论的理想切入点。课题着眼陆军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与任务,探索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为实现实战化条件下的卫勤组织指挥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本文系统运用管理学、军事学、运筹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深入分析了“卫勤保全”理论相关概念、核心内涵及应用前景,结合专家论证和建模分析,分析了卫勤保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了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借鉴引用军事建模中“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设计建设实战化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开展能力体系建设实践并通过开展联合作战军事演训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卫勤实践进行建设效果的实证研究,最后对加强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进行了思考和展望。现状及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外军和我军卫勤建设的基本概况、相关理论和发展优势;以既往实战卫勤保障任务为对象进行个案调查与类比分析,归纳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经验和问题不足。探索新形势下,特别是现代战争条件下陆军师级医院进行卫勤保障时的时间点、伤情特点、救治要点等新情况新问题;对卫勤保全、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概念进行阐明,对卫勤保全与外军卫勤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对卫勤保全理论应用的新特点、新形势进行研究。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研究部分,通过情报分析、专家访谈、座谈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深入了解新时期陆军转型发展战略、职能任务拓展以及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布局。以此为基础和框架,根据广泛的文献研究情况和专家访谈意见,设计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调查问卷,采用Delphi法对全军相关单位管理、医学、生物、军事、工程等领域的60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完成对卫勤保全理论构成要素、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核心内容的问卷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探索性因子分析、熵值法分析等数学建模方法,研究确定了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指标及权重体系。结果显示: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关系紧密、缺一不可,是推动卫勤保全改革的核心要素。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部分,以能力体系为依据,聚焦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三大领域,以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任务为牵引,运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进行资源到任务的科学配置,创新引入“卫勤蓝军”概念,指导建设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形成循序渐进、优化整合的现场急救、转运后送、综合战救、野战手术、重症监护、控制评估等虚拟仿真合成训练资源集合。综合应用医学模拟、计算机仿真等技术,开展伤情不可预知的、对抗性的卫勤战救模拟训练,探索实战条件下的生理和心理适应、团队综合协作意识、复杂伤情处置技能、战救基本技能、战救思维等战救能力生成;通过“网络学习、模型操作、虚拟仿真场景演练”等手段,对机动卫勤分队进行“多任务场景仿真”的全维全程“对抗性训练”,创新“单元式、组合式、模块化”的组训模式,探索和实践满足新质作战力量战斗力生成模式需要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实证研究部分,采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依托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功能模块齐全、高度贴近实战的训练资源集合,对本单位受领的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等实战卫勤任务进行系统设计、科学组训和资源调度,形成优化的卫勤保障方案并加以模拟演练和实际运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科学验证能力体系建设效果并不断完善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最后,本研究站在陆军使命任务历史性拓展、科学把握战略主动以遂行未来多样化军事行动的角度,特别是从满足陆军战斗力新生成模式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需求出发,提出三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二是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三是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为新时期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快速向卫勤保全转型创造条件。
严佳垒[8](2018)在《活体器官捐献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借鉴国外完善的活体器官捐献管理经验,结合我国活体器官捐献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当前活体器官捐献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活体器官移植的安全性问题,整合该领域已知和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从多个角度构建一套适用于我国的活体器官捐献卫生管理体系,以期为我国的器官移植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国内外活体器官捐献的宏观环境;(2)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活体器官捐献的现状与主要问题进行分析;(3)通过文献研究对活体器官捐献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4)通过专家访谈的方式掌握我国活体器官捐献存在的伦理问题;(5)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等方法构建我国活体器官捐献的管理体系。结果:(1)活体器官捐献的现状:被调查的公民中仅有15.1%表示对活体器官移植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被调查的医务人员中仅有25.4%表示对活体器官的法律规范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79.21%的被调查公民和61.84%的被调查医务人员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渠道获取相关信息;43.3%的被调查公民和59.3%的被调查医务人员表示赞同活体器官移植挽救病人;23.2%的被调查公民和74.6%的被调查医务人员表示愿意捐献活体器官移植挽救亲人;47.4%的被调查医务人员表示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功能对自身工作没有影响。(2)活体器官捐献的安全性问题:活体肝移植对供体存在风险;活体肝移植受体可获得再生的机会;当前研究聚焦儿童活体肝移植;供和受体心理健康研究匮乏;活体器官移植手术水平地区间差距大。(3)活体器官捐献的伦理问题:现有法律法规不健全;公民的器官移植伦理教育存在缺失;活体器官捐献保障体系有待建设;器官移植伦理委员独立性欠缺;伦理审查工作压力大难度高;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缺乏认证标准;供体可能受到家庭成员压力;受体的知情权难以完全实现;活体器官捐献存在特殊的伦理问题。结论:解决活体器官捐献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2)建立配套的激励和保障措施;(3)借助社会媒体传播真实信息;(4)提高移植手术的安全性;(5)完善医疗机构的监管制度;(6)加快医疗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建设;(7)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律和伦理道德教育。
郭斌斌[9](2017)在《武警部队基层药学服务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首次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药学服务。如今,作为一项公认的所有公民都应享受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健康权利,药学服务已被社会大众充分认可和推崇。但比较中西方药学服务的发展历史后发现,发达国家已经将药学服务拓展到治疗的各个阶段和领域,而我国药学服务却仍处于初始阶段。本文对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军队药学服务作深入调查,总结分析了这些国家在用药安全管理、药学服务质量、药学技术人才培养与激励等服务管控机制方面成功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我国武警部队药学服务保障的综合模式。本文具体以武警浙江省总队基层药学工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政策法规调查、比较分析、专家咨询、问卷调研等方法,深入到基层卫生机构和官兵中去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综合评判武警部队基层药学服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下步如何加强和完善武警部队基层药学服务工作提出了建议:即要求我军贯彻落实习主席“改革强军”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后勤变前勤”的服务保障理念,深入推进“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大力弘扬药学服务“姓军为兵”的主体思想,将一切卫生资源优先向基层倾斜,从而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基层药学服务保障体系。
姚溪[10](2017)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横断面研究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关键事件法提取出护理人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关键点,并自制问卷,开展横断面调查研究,了解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对策。以期提高护士队伍综合应急能力素质,提升突发事件下的护理服务水平,为今后医院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5年8月-2016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天津、江苏、西安4个省市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便利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由各医院护理部协调,工作人员按自愿原则整群选取内科、外科、妇产科、手术室及门诊等科室且当日在岗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各医院护理部统一发放问卷,护理人员匿名填写后统一收回。所有的问卷资料收集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则应用SPSS21.0医学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分类变量的差异使用卡方检验和多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Krukal-Wallis)确定。所有测试均为双侧且0.05的p值定义为统计学显着性。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50份,有效回收率为83.3%。1250名护理人员分别来自三家不同的三级甲等部队医院和三家不同三级甲等地方医院。2、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技术职称和教育程度的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逐渐加强。工作20年以上的护理人员能力发展趋于稳定。有无救援经历对于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影响明显。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应急能力有所差别。在基础救护技能方面,护理人员掌握较好。护理人员对于灾害前期事件监测评估和灾害后期的心理救护方面存在欠缺。其次以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采访了该领域7名专家,挖掘出影响护理人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归纳出了主要的能力提升对策。结论1、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目前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应依据发展现状,结合医院承担的救援任务,探索适合本院护理人员应急能力评价标准。2、目前护理人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存在很多不足。在众多突发事件相关研究课题中,开展护理人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研究是必要的。
二、武警总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材料展评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警总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材料展评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孕妇产前抑郁情绪特点及其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操作性定义 |
1.3 抑郁的相关理论 |
1.4 孕妇产前抑郁的研究现状 |
1.4.1 孕妇产前抑郁的流行病学特点 |
1.4.2 孕妇产前抑郁的评估工具 |
1.5 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现状 |
1.5.1 事件相关电位定义 |
1.5.2 事件相关电位经典成分 |
1.5.3 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常用范式 |
1.5.4 事件相关电位在临床中的研究与应用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践意义 |
1.7 研究目的 |
1.8 研究内容 |
1.9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孕妇产前抑郁情绪特点的现状调查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设计 |
2.3 研究假设 |
2.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4.1 研究对象 |
2.4.2 研究工具 |
2.4.3 研究方法 |
2.4.4 统计学方法 |
2.4.5 质量控制 |
2.4.6 伦理原则 |
2.5 结果 |
2.5.1 孕妇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2.5.2 孕妇妊娠相关特征 |
2.5.3 孕妇产前抑郁情绪得分情况及检出率 |
2.5.4 产前抑郁高危孕妇一般人口学特征 |
2.5.5 孕妇产前抑郁情绪影响因素分析 |
2.6 讨论 |
2.6.1 孕妇产前抑郁情绪检出率现状分析 |
2.6.2 孕妇产前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分析 |
2.7 小结 |
第三章 孕妇产前抑郁情绪特点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
3.1 相关概念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设计 |
3.4 研究假设 |
3.5 实验对象与方法 |
3.5.1 实验对象 |
3.5.2 实验材料 |
3.5.3 实验程序 |
3.5.4 实验环境及设备 |
3.5.5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5.6 质量控制 |
3.5.7 伦理原则 |
3.6 结果 |
3.6.1 两组孕妇被试一般资料与其EPDS比较结果 |
3.6.2 两组孕妇被试ERP行为学结果 |
3.6.3 两组孕妇被试ERP脑电实验结果 |
3.7 讨论 |
3.7.1 孕妇产前抑郁情绪Stroop效应分析 |
3.7.2 孕妇产前抑郁情绪脑电成分分析 |
3.8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4.1 研究过程 |
4.2 主要结论 |
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4 本研究的局限 |
4.5 对策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附录 |
致谢 |
(2)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医疗健康防疫合作的背景、现状及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医疗健康防疫合作的背景 |
1.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倡导 |
2.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启动 |
3.疫情的无国界性 |
二、澜湄国家医疗健康防疫合作的现状 |
(一)特点 |
1. 层次多元性 |
2. 内容多样性 |
3. 线上远程性 |
(二)形式 |
1. 达成战略共识 |
2. 组建部门机构 |
3. 举办会议展览 |
4. 开展项目合作 |
5. 建设人才队伍 |
6. 提供切实支援 |
(三)成效 |
1. 推进资源共享 |
2. 造福群众百姓 |
三、澜湄国家医疗健康防疫合作的挑战 |
(一)病症的变异性 |
(二)疫情的突发性 |
(三)民众的跨国性 |
(3)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
参考文献 |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知识图谱与健康传播的概况 |
2.1 知识图谱的概述 |
2.1.1 知识图谱的定义 |
2.1.2 知识图谱的工具与方法 |
2.2 健康传播理论的概述及应用 |
2.2.1 健康传播理论的概述 |
2.2.2 健康传播理论的应用 |
2.2.3 样本选择及依据 |
第3章 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时间和来源分析 |
3.1 论文发表的时间分布 |
3.1.1 整体分布特征 |
3.1.2 阶段分布特征 |
3.2 研究作者、机构及载文期刊分布 |
3.2.1 作者分析 |
3.2.2 研究来源机构分布 |
3.2.3 载文期刊的分布及特征 |
第4章 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热点分析 |
4.1 关键词分析 |
4.1.1 关键词统计分析 |
4.1.2 关键词中心度分析 |
4.2 主题词分析 |
4.2.1 主题词共现图谱分析 |
4.2.2 主题词共现聚类分析 |
第5章 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合作网络分析 |
5.1 合作度与合作率分析 |
5.1.1 作者合作度分析 |
5.1.2 文献合作率分析 |
5.2 作者与机构的合作分析 |
5.2.1 作者合作情况 |
5.2.2 机构合作情况 |
5.3 学科交叉合作分析 |
5.3.1 学科分布情况 |
5.3.2 学科交叉情况 |
第6章 对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
6.1 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现状 |
6.1.1 论文发表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
6.1.2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期刊成为主要学术阵地 |
6.1.3 新闻传播学者在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
6.1.4 研究内容多与当下热点问题有关 |
6.1.5 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健康传播研究成为重点新领域 |
6.1.6 研究方法多以定性研究为主 |
6.2 对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思考 |
6.2.1 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
6.2.2 对我国健康传播研究提出的建议 |
结语 |
引文型参考文献 |
阅读型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5)人类胚胎干细胞应用的伦理问题及道德约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二章 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应用及应遵循的伦理和道德原则 |
2.1 人类胚胎干细胞应用概述 |
2.1.1 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来源 |
2.1.2 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应用 |
2.2 人类胚胎干细胞应用应遵循的伦理和道德原则 |
2.2.1 有利原则 |
2.2.2 尊重原则 |
2.2.3 公正原则 |
2.2.4 不伤害原则 |
2.2.5 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
第三章 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应用面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
3.1 人类胚胎干细胞应用的伦理问题 |
3.1.1 人类胚胎的道德地位问题 |
3.1.2 知情同意问题 |
3.1.3 伤害问题 |
3.1.4 尊严问题 |
3.1.5 利益分配问题 |
3.2 人类胚胎干细胞应用的道德问题 |
3.2.1 道德自律的缺失影响人类胚胎干细胞应用的目的 |
3.2.2 他律手段的约束力欠缺影响人类胚胎干细胞应用的前景 |
第四章 应用人类胚胎干细胞时应加强道德自律并完善他律手段 |
4.1 加强相关研究人员的道德教育 |
4.1.1 编写人类胚胎干细胞应用的道德教育教材 |
4.1.2 加强高校医学生的道德教育 |
4.1.3 完善继续教育机制以加强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
4.2 确保人类胚胎干细胞应用的程序正义 |
4.2.1 研究机构合理设立伦理委员会 |
4.2.2 项目负责人提交合格的申请材料 |
4.2.3 各机构的伦委会进行伦理审核 |
4.3 完善立法以增强人类胚胎干细胞应用的他律约束力 |
4.3.1 完善人类胚胎干细胞应用的法律法规 |
4.3.2 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以确保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应用符合伦理道德要求 |
4.3.3 公开典型案例以加强他律约束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居家养老模式下南京市老旧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现状 |
1.1.2 现状养老模式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居家养老模式的概念 |
1.3.2 老旧住区及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的概念 |
1.3.3 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的概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 |
1.4.1 国内外养老模式及相关政策概述 |
1.4.2 国内外住区适老化改造理论概述 |
1.4.3 国内外适老化设计实践研究 |
1.4.3.1 国外适老化设计实践研究 |
1.4.3.2 国内适老化设计实践研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老年人特征及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原则 |
2.1 老年人特征 |
2.1.1 老年人生理特征 |
2.1.2 老年人心理特征 |
2.1.3 老年人行为特征 |
2.2 老旧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原则 |
2.2.1 安全性 |
2.2.2 易识别性 |
2.2.3 易达性 |
2.2.4 可交往性 |
2.2.5 无障碍性 |
2.2.6 包容性 |
2.2.7 住区文化原真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锁金村公共空间及老年群体行为调查与分析 |
3.1 南京市概况及住区的选择 |
3.1.1 南京市地理概况 |
3.1.2 南京老旧住区改造的历史回顾 |
3.1.3 锁金村概况 |
3.2 调查概况 |
3.2.1 调查内容 |
3.2.2 调研对象及对象选取 |
3.2.3 样本回收情况 |
3.3 锁金村的公共空间及老年人活动情况调查 |
3.3.1 锁金村公共空间现状 |
3.3.2 老人在公共空间活动概况 |
3.3.2.1 老人活动类型 |
3.3.2.2 老人活动时间特征 |
3.3.2.3 老人活动空间分布与聚集程度 |
3.3.3 老人对住区公共空间需求 |
3.3.3.1 老人身体健康需求 |
3.3.3.2 老人精神文化需求 |
3.3.3.3 老人环境设施需求 |
3.4 锁金村公共空间适老性程度评价分析 |
3.4.1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与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
3.4.2 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 |
3.4.2.1 构造判断矩阵 |
3.4.2.2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3.4.2.3 建立锁金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评价指标体系 |
3.4.2.4 判别矩阵构建及权重的求解 |
3.4.3 TOPSIS法评价 |
3.4.4 评价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京市老旧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策略 |
4.1 交通空间适老化改造 |
4.1.1 车行道路空间 |
4.1.2 步行道路空间 |
4.1.3 驻车空间 |
4.2 公共活动空间适老化改造 |
4.2.1 入口空间 |
4.2.2 广场空间 |
4.2.3 零星空间 |
4.3 相关公共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 |
4.3.1 铺地 |
4.3.2 扶手 |
4.3.3 台阶和坡道 |
4.3.4 室外座椅 |
4.3.5 户外照明 |
4.3.6 标识系统 |
4.4 绿化适老化改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老旧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调查 |
附录B 老旧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表 |
作者简介 |
(7)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发展现状研究 |
2.1 外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
2.2 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
2.3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 |
小结 |
第三章 卫勤保全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研究 |
3.1 相关概念及卫勤保全核心内涵研究 |
3.2 卫勤保全与国外卫勤保障理论的比较分析 |
3.3 新形势下卫勤保全理论应用前景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
4.1 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模型的假设 |
4.2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实践研究 |
5.1 用卫勤保全理论引领核心卫勤能力建设方向 |
5.2 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统领卫勤保全战救研训资源构建 |
5.3 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的特点与应用 |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效果实证研究. |
6.1 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 |
6.2 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 |
6.3 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 |
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思考 |
7.1 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 |
7.2 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 |
7.3 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 |
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的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承担课题及获得奖项 |
致谢 |
(8)活体器官捐献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外活体器官捐献的安全性问题研究 |
1.3.2 国内外活体器官捐献的伦理问题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4.1 国内外活体器官捐献的宏观环境比较研究 |
1.4.2 活体器官捐献现状研究——以上海为例 |
1.4.3 活体器官捐献的安全性问题研究——以活体肝移植为例 |
1.4.4 活体器官捐献的伦理问题研究 |
1.4.5 活体器官捐献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活体器官捐献的宏观环境比较研究 |
2.1 国内外活体器官捐献的宏观环境比较研究 |
2.1.1 政策环境 |
2.1.2 法律环境 |
2.1.3 社会环境 |
2.1.4 文化环境 |
2.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活体器官捐献的现状研究——以上海为例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1 问卷设计 |
3.2.2 调查对象 |
3.2.3 调查内容 |
3.2.4 数据处理 |
3.2.5 质量控制 |
3.3 研究结果 |
3.3.1 基本情况 |
3.3.2 活体器官捐献的认知情况 |
3.3.3 活体器官捐献的接受情况 |
3.3.4 活体器官捐献的意愿情况 |
3.3.5 活体器官捐献的相关问题 |
3.3.6 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的作用 |
3.4 讨论 |
3.4.1 医务人员移植相关的法律素养总体偏低 |
3.4.2 活体器官移植的传播渠道和内容有限 |
3.4.3 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
3.4.4 患者和家属需要适当的心理干预 |
3.4.5 公民捐献活体器官的意愿受多种因素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活体器官捐献的安全性问题研究——以活体肝移植为例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资料收集 |
4.2.2 纳入标准 |
4.2.3 排除标准 |
4.2.4 质量评价 |
4.2.5 调查内容 |
4.3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4.3.1 出版年分析 |
4.3.2 机构来源分析 |
4.3.3 学科分布情况 |
4.3.4 文献类型分析 |
4.4 研究结果 |
4.4.1 安全性问题 |
4.4.2 死亡情况分析 |
4.4.3 常见并发症分析 |
4.4.4 影响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分析 |
4.5 讨论 |
4.5.1 活体肝移植对供体的风险 |
4.5.2 活体肝移植对受体的收益 |
4.5.3 当前研究聚焦儿童活体肝移植 |
4.5.4 供体和受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匮乏 |
4.5.5 活体器官移植手术水平地区间差异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活体器官捐献的伦理问题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2.1 访谈对象 |
5.2.2 访谈提纲 |
5.2.3 访谈过程 |
5.2.4 信息处理与分析 |
5.3 研究结果 |
5.3.1 现有法律法规不健全 |
5.3.2 公民的器官移植伦理教育存在缺失 |
5.3.3 活体器官捐献保障体系有待建设 |
5.3.4 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独立性欠缺 |
5.3.5 伦理审查工作压力大难度高 |
5.3.6 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缺乏认证 |
5.3.7 供体可能受到家庭成员的压力 |
5.3.8 受体的知情权难以完全实现 |
5.3.9 医务人员的伦理素养有待加强 |
5.3.10 活体器官捐献的特殊伦理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活体器官捐献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
6.1 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
6.2 建立配套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
6.3 借助社会媒体传播真实信息 |
6.4 提高活体器官移植手术的安全性 |
6.5 完善医疗机构的监管制度 |
6.6 加快医疗机构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建设 |
6.7 加强医务人员法律和伦理道德教育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创新与不足 |
7.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2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公民对活体器官移植的认知、意愿和伦理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2 医务人员对活体器官移植的认知、意愿和伦理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3 纳入分析的参考文献 |
附录4 知情人士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9)武警部队基层药学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简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是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强军目标”的重要指示 |
1.2.2 是大力弘扬卫勤保障“姓军为兵”的根本方向 |
1.2.3 是牢固树立基层官兵“中心居中”的具体体现 |
1.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4.1 概念分析法 |
1.4.2 文献调查法 |
1.4.3 比较研究法 |
1.4.4 专家咨询法 |
1.4.5 问卷调研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创新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我国药学服务概况 |
2.1 服务的简介 |
2.1.1 服务的概念及质量 |
2.1.2 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2.2 药学服务的基本概念 |
2.2.1 药学服务的追溯 |
2.2.2 药学服务的发展 |
2.2.3 药学服务的内容 |
2.2.4 药学服务的特点 |
2.3 我国地方药学服务的问题分析 |
2.3.1《执业药师法》缺失 |
2.3.2 培养机制不合理 |
2.3.3 专业人才数量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外军队药学服务体系比较分析 |
3.1 美军药学服务体系简介 |
3.1.1 药品供应管理机制 |
3.1.2 药学服务管理机制 |
3.1.3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
3.2 欧洲军队药学服务体系简介 |
3.2.1 药品供应管理机制 |
3.2.2 药学服务管理机制 |
3.2.3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
3.3 我军药学服务体系简介 |
3.3.1 药品供应管理机制 |
3.3.2 药学服务管理机制 |
3.3.3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武警部队药学服务的现状调研 |
4.1 武警部队的基本情况 |
4.1.1 武警部队的组建和发展 |
4.1.2 武警部队的体系和职能 |
4.2 武警部队药学服务工作简介 |
4.2.1 药学服务机构及其职能划分 |
4.2.2 武警部队药学服务保障新模式 |
4.2.3 武警部队药学服务保障的典型案例分析 |
4.3 武警部队药学服务工作调研 |
4.3.1 调研对象的确定 |
4.3.2 调研内容的设计 |
4.3.3 调研内容的调整 |
4.3.4 基层药学服务开展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武警部队基层药学服务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
5.1 武警部队基层卫生机构存在的问题 |
5.1.1 药学技术人员缺编 |
5.1.2 主动服务意识薄弱 |
5.1.3 药品保障机制不全 |
5.1.4 药品隐患消除不彻底 |
5.2 武警部队基层官兵自身存在的问题 |
5.2.1 不认疗效认广告 |
5.2.2 不遵医嘱滥用药 |
5.2.3 有病却不爱吃药 |
5.3 加强武警部队基层药学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
5.3.1 药品保障制度建设 |
5.3.2 药学服务机制规范 |
5.3.3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
总结与展望 |
附件1:药事管理测试卷 |
附件2:武警部队基层药学服务官兵满意度调查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10)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横断面研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研究背景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武警总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材料展评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孕妇产前抑郁情绪特点及其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 王晶.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2]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医疗健康防疫合作的背景、现状及挑战[J]. 马燕坤,段学品. 东南亚纵横, 2020(03)
- [3]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4]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D]. 王艺洋. 新疆大学, 2020(07)
- [5]人类胚胎干细胞应用的伦理问题及道德约束研究[D]. 吴珍珠.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居家养老模式下南京市老旧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D]. 杨晨. 东南大学, 2019(01)
- [7]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D]. 罗跃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8]活体器官捐献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研究[D]. 严佳垒.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武警部队基层药学服务体系研究[D]. 郭斌斌. 浙江工业大学, 2017(11)
- [10]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横断面研究及对策分析[D]. 姚溪. 锦州医科大学,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