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LS:动态路由和二层交换的结合

MPLS:动态路由和二层交换的结合

一、MPLS:动态路由与二层交换的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张宝霞[1](2020)在《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宁东矿区(以下简称矿区)拥有厂矿及衍生单位40余个,地理位置分散且分布广阔,矿区建设大力推进,通信网络受外界环境及施工等因素影响日趋显着,近几年矿区大量新业务和安全监测应用系统全趋向于IP以太网方向,原有IP以太网采用星型和树型相结合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光纤直驱模式进行传输,通信线网运行正常的情况下,网络数据虽可高效传输,但业务不受保护,各类施工导致光缆中断次数连年攀升,网络中断现象频繁发生,管理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光纤直驱的传输模式已难以适应矿区通信发展对IP以太网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构建企业自愈网势在必行。针对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存在的不足,本论文根据矿区实际情况,提出利用MSTP技术对矿区早期已建设形成的面向电路交换的传统SDH(同步数字体系)光传输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构建MSTP自愈网,保证矿区传统业务(如TDM、PSTN语音等)的同时支持IP以太网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论文给出了 MSTP和自愈网技术发展及现状,着重分析了 MSTP中级联、虚级联、LCAS链路容量控制、GFP通用成帧协议、MPLS等关键技术,对MSTP基于SDH的自愈环网分类进行了讨论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矿区基于MSTP的自愈网建设方案,通过实践,解决了矿区通信网络传输不安全、不可靠、不稳定的问题,并最终实现矿区各单位IP以太网、视频会议、语音等多种业务接入、处理、传送和一体化管理,便于维护且节约了投资。通过本文的研究、实验和结果应用表明,基于SDH的MSTP技术优良的环保护机制、完善的网络管理性能、灵活的多业务接入功能、智能的在线性能监测功能大幅提升了矿区通信网络系统传输的可靠性,降低了管理维护成本,在复杂的多业务网络环境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验证了对通信网络传输系统改造升级的可行性。

卢志鹏[2](2020)在《某省移动云网协同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互联网网络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没有网络就没有发展。云平台、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相关应用和服务层出不穷,客户在互联网经济的引导下,不断追求低价、便捷、灵活的通信服务。传统网络运营商如何在降低企业的网络成本的同时,为企业提供更灵活、更好的服务,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议题。由此带来对云网一体化的需求,阿里、电信、联通纷纷推出云网协同产品来抢占市场,并视为带动其政企业务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这种背景形势下,某省移动计划上线云网协同产品,为加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需要建设基于SDN架构的“云插座”网络系统,快速使能云网一体,给云专线等云网协同产品(和云网、和云宽)提供“统一入口、用户自助服务和业务自动化开通”的新功能,为后续产品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云网协同通过结合云上虚拟资源灵活调度的特点,融合应用、网络、营销体验,给用户最好的应用感知。论文主要从现行网络缺乏弹性,无法保证资源的随动和业务的随选等问题入手,从而采用云网协同解决此问题。云网协同就是将丰富的云资源和网络资源融合在一起,提供一种扩展性强、可配置、按需调用的服务提供给用户。建设专线上云通道:在云和网之间新增云插座(云网适配层)打通云和网连接,作为数据专线和新型PON+CMNET专线用户上云的统一通道,同时CMNET和PTN现网无需大改动,节省投资,未来也可面向多网+多云复杂场景,扩展性好;优化运营支撑流程:对齐阿里、电信、联通的同类型产品,引入DEEP平台、协同层与SDN控制器,构建电商化服务能力,实现云网协同产品一点受理,一站开通,云网配置自动化打通能力;新增与现有支撑系统的对接实现网络能力开放,实现企业用户云网业务自助订购及自动开通。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云计算技术、网络路由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学习国内国外研究成果,并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关键技术加以优化利用,形成某省移动的云网协同解决方案“云插座”。(2)进行云网协同关键技术研究。首先阐述IP基础网络技术及二层交换原理、三层交换路由协议。总结了VxLAN及云技术,简述云计算及云服务器服务方式及PON、PTN云专线技术,对云网协同平台进行研究,给出了将云专线与云服务器协同开通方式。(3)对某省移动“云插座”技术方案进行研究,包括方案总体介绍、“云插座”实现的功能、云与云专线协同的方式、如何实现数据的自动发放,客户订购产品如何实现自动开通。之后给出“云插座”具体方案,包括硬件部署、软件部署的具体细节;最后对网络改造方案及网络实现方案进行总结及验证,确保云网协同功能得以实现。(4)对“云插座”的管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部署完成的网络设备如何管理,软件平台如何管理。(5)分别对PON云专线、PTN云专线、PON企业宽带加云主机的云网协同模式进行测试及功能验证,验证“云插座”云网协同能够顺利实现。完成云网订购客户的云加专线同步开通。本篇论文对某省移动云网协同技术进行研究,通过“云插座”方式实现了“云+网”的自动开通,为通信运营商给企业用户提供云网融合开通提供可行性方案。

余墩仁[3](2014)在《基于带宽约束模型的带宽自治及其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上的主要业务由简单的文件传送、电子邮件和远程登录等转向多媒体应用及云服务等,它们要求网络不仅能提供基本的通信服务,而且要求对不同QoS需求的业务提供不同的服务保障。因而,研究支持区分服务的MPLS流量工程有很大的意义,它结合了DiffServ良好的可扩展性和MPLS流量工程的有效路由策略,允许按照服务等级、类型对整个区域内的网络资源进行归类,将网络划分为具有不同QoS保证能力的虚拟网络。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新的带宽约束模型,即带宽分配共享模型BASM。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允许高优先级的业务随时使用预留给低优先级而尚未使用的带宽资源,但低优先级类别的业务只可以暂时使用预留给高优先级业务而未使用的带宽资源;其次,在DS-TE网络架构下的带宽管理问题是研究的另一个重点,而以往的研究大多是用离线的方式对路由器进行配置,这并不能够对网络变化迅速作出反应,从而达到真正反应用户需求的目的。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本文引用了带宽自治的思想,即在网络中的每个节点执行监视相邻节点的未预留带宽,同时调整本地带宽限制,以减少在相邻节点未预留带宽上的差异,从而增加业务路由成功率、降低算法的阻塞率;再次,本文在研究分析前人完成的各种抢占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抢占算法,即基于BASM的带宽自治抢占算法,其基本思想旨在增强链路上各节点对LSP的资源控制能力,使节点具备管理LSP占用带宽资源的能力,即在抢占的同时,对网络进行带宽自治。为验证设计思想的有效性,本文最后对基于BASM的带宽自治抢占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无带宽自治和在传统的带宽约束模型下相比,本文提出的算法抢占代价小、阻塞率低、链路利用率高、抢占结果更精确。算法通过优化整个网络中的带宽分配使得网络更能够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

李军旺[4](2014)在《基于MPLS的QoS路由算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音频和视频等实时多媒体业务的爆发式增长,Internet面临越来越严重的QoS问题。现有网络采用的是“尽力而为”的发送机制,不能为业务提供足够的QoS保证。IETF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从改进Internet体系结构的角度,提出了多种QoS解决方案,来应对Internet上的QoS控制和管理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Int-Serv模型、Diff-Sery模型以及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等。但这些技术与方案都有一定的适用场合,并不能完全解决全网的QoS,只有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才能较好地提高网络的QoS。QoS路由算法是QoS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种QoS路由算法及改进算法,如带宽时延约束路由算法、带宽代价约束路由算法、时延约束开销最小路由算法等。由于新的QoS模型下,路由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QoS路由算法因为没有考虑到新的QoS模型特点,出现了一些不足与缺陷。本文在对现有带宽时延约束路由算法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中间节点的时延约束,并结合MPLS的约束路由机制,从流量均衡的角度,对现有的带宽时延约束路由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级的P-BDCBR算法。该算法以链路可用带宽作为剪枝条件,并以中间节点的时延为度量,当时延达到门阀值时.将优先级高的业务转移到备用链路,而低优先级业务仍按原链路传输。这样使得整个网络可靠性更高、流量分布更加均衡,并大大降低了低优先级业务的丢包率。经过仿真实验,改进后的算法在吞吐量以及丢包率等方面与原有算法相比有较好的表现。

赵伟[5](2012)在《双重约束条件下MPLS-TE路由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应用服务开始由IP网络来承载,语音、视频等多媒体业务开始大量在网络上应用,对网络链路带宽等硬件资源和网络传输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IP网络由于采用最短路径优先算法进行选路,忽略了网络可用链路带宽和业务本身的需求,网络资源利用率低,已经无法保证业务的服务质量。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添加网络设备,增大网络带宽容量的方式难以满足需求,在增加网络带宽容量的同时改进网络传输技术成为可行的途径,流量工程应运而生。流量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 TE)的实施可以直接用于缓解网络拥塞和对网络资源的合理分配,并可以间接地实现网络的QoS保证。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MPLS)被认为是实现流量工程最有效的工具,该技术充分发挥了第二层快速交换和流量管理上的优势,同时兼具第三层路由和选路灵活的优点。本文围绕MPLS流量工程展开。通过深入分析MIRA(Minimum Interference Routing Algorithm,MIRA)算法、DORA (Dynamic Online Routing Algorithm)算法的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链路关键度和链路饱和度的双重约束路由算法(Dual Constraints of Routing Algorithm,DCRA)该算法分为离线预处理和在线路由两个阶段。离线预处理阶段根据网络拓扑结构为节点对建立DP(Disjointed Path)数据库,由DP数据库中的路径确定链路关键度;在线路由阶段,根据网络带宽资源利用率将网络分为低负载、中负载和高负载三种状况,根据相应策略确定链路饱和度。网络在低负载情况下,用最短路径优先算法选路,在中负载和高负载情况下,将链路关键度和链路饱和度按照权重因子匹配相加得出链路代价函数,再利用Dijkstra算法为业务选择代价和最小的路径。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DORA算法和CSPF算法,DCRA算法能够提高网络吞吐量,降低实时业务的平均路径长度,在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保证了实时业务的QOS。

丁靖宇[6](2012)在《面向企业虚拟私有云的虚拟专用网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云计算发展初期,学术界和产业界更关注于外部公有云服务的研究,为企业用户提供了一种降低IT资源投资和运营成本的途径。但是多数企业对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较高的要求,会更倾向于选择私有云方案。有些企业为了进一步节省IT投资,也希望将部分非核心资源放到公有云上,采用一种混合云的方案将系统的内部能力与外部服务资源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但是,采用混合云仍然存在私有云与公有云间,公有云与企业内部资源间的互操作问题。为此业界在近几年提出了虚拟私有云的概念,它即能提供私有云的安全性,又能向用户屏蔽复杂的异构网络和云计算资源间的互操作。建立企业虚拟私有云(VPC),需要通过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 VPN)将企业内部IT资源与外部云计算资源的实现互通,但是将会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1)电信网络提供商和云服务提供商之间需要建立资源信息协调机制,使得云计算资源能够安全地与VPN端点对接;2)云计算服务提供商需要在其内部网络里确保用户计算以及网络资源的安全隔离;3)VPC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快速灵活的部署,并且确保在进行网络重构过程中VPN仍能提供透明和安全的通信。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如何将虚拟专用网(VPN)技术整合到现有云计算构架中,从而实现云计算资源与企业IT资源的无缝融合,建立企业虚拟私有云(VPC)。我们首先研究了基于虚拟专有LAN服务(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VPLS)的VPC体系架构以及数据通信的QoS保证,然后研究了VPC中计算资源与VPN网络资源间的联合优化机制,最后研究了虚拟计算资源在城域网间的动态迁移机制及迁移性能。具体而言,本文在详细综述相关技术的背景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研究了构建企业虚拟私有云的VPN体系构架。着重于研究如何将VPN技术整合到现有云计算构架中,实现云计算资源与企业IT资源的无缝融合,从而建立企业虚拟私有云(VPC)。为此,本文采用基于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的VPN连接各个站点资源,并为该VPN所有端点分配共享的地址空间,实现虚拟专有LAN服务(VPLS),以便将云端资源无缝地融合到企业已有的IT基础设施中,使得所有计算存储资源如同在一个私有的LAN中一样。2)研究了如何通过动态路由机制确保VPC中数据通信的QoS。企业数据中心与云计算提供商的虚拟计算资源互联需要网络服务提供商为其提供具有一定QoS保障的VPN。但是常规IP路由模型中的路由量度值是静态的,不能反映网络本身的需求以及用户体验,而且IP路由通常受ISP的商业政策影响,因此得到的路径往往不是最优的。为此,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覆盖网络动态路由机制,它以实时测量得到的网络性能数据为选路依据,为数据流选择性能更好的路径,从而打破原先ISP对部分IP路由的限制策略,以达到更好的端到端性能。3)研究了VPN互联体系下云计算资源与网络资源的联合资源调度机制。传统的VPN配置方式要求根据资源间的流量矩阵模型设计VPN拓扑,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云中虚拟计算和存储资源是按需动态分配的,并且受上层应用工作流、资源使用负载、资源调度算法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计算和存储资源间的流量模式是任意的、不固定的。为此本文研究了一种VPN动态提供机制,根据上层应用的任务模型以及计算资源的使用情况,按需建立VPN拓扑连接,实现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联合分配和调度,在尽量减少任务调度时间的同时,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4)研究了VPN互联体系下云计算资源动态迁移机制及性能测试。在虚拟私有云中,企业内部数据中心以及云端资源站点在地理上是分散的,通过WAN互联组成计算资源池。企业需要在不同的数据中心站点间能够进行虚拟机的灵活部署和迁移,以便在负载、运行成本和计算性能间取得平衡。现有虚拟机迁移技术大多是基于LAN设计的,然而对于长距离的虚拟机广域网迁移仍然面临很多的挑战。为此本文提出采用二层VPN技术(如VPLS)将处于WAN中的数据中心与云端站点资源互联,使所有资源如同在同一个本地局域网中互联,从而可以直接采用现有基于LAN的虚拟机迁移技术实现虚拟机在WAN中的无缝迁移。本文还通过仿真环境实验测试了不同网络条件对虚拟机迁移的影响。VPC是近几年才提出的较新的概念,虽然已有一定的商业应用和研究,但目前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如何基于虚拟专有网(VPN)构建企业虚拟私有云(VPC)服务还存在许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

张会彬[7](2011)在《光传送网的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应用的高速发展,通信网络业务容量爆炸式增长,光传送技术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以OTN/PTN为代表的新一代光传送技术正在取代传统DWDM、SDH技术的统治地位,逐渐成为新一代光传送网的主流,光传送网络的大容量、分组化、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OTN/PTN技术标准日益成熟,组网应用大规模展开,由于节点能力约束引起的网络性能受限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针对OTN网络,主要是电交叉能力受限引起的资源预留失败问题和光交叉结构不平衡性造成的建路阻塞问题;而针对PTN网络,则主要是调度机制、资源预留和路由的协同性导致的业务QoS性能劣化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在国家863课题“新一代光网络标准、测试和组网应用研究”的支持下,本文重点研究新一代光传送网的关键技术,特别是研究OTN/PTN网络的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问题,并取得了若干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第一,针对OTN多层网络中由于电交叉资源限制导致的资源预留失败问题,参考标准节点模型定义,提出了OTN电结构约束节点模型,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OTN节点电结构约束的动态路由优化算法。根据光层建路和电层建路的不同模式,算法分为光层建路优先、电层建路优先和光电混合算路优先三种策略,并利用OMNeT++仿真工具对三种策略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两种策略,电层建路优先策略在阻塞率性能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第二,针对OTN节点光交叉结构不平衡性造成的建路阻塞问题,研究了OTN有阻光节点的内在结构,分析了节点光结构约束模型,提出了基于OTN节点光结构约束的冲突感知波长分配算法,以有效降低网络阻塞率,并利用OMNeT++仿真工具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考虑节点光结构约束后,之前广泛使用的波长分配算法的性能发生了很大异化,在所研究的网络模型中,本文提出的M&R、R&M方案的性能要优于传统方案。第三,围绕OTN多层网络节点电结构约束模型,针对OTN节点电交叉资源中LIU资源和AIU资源配比不平衡性问题,研究了骨干OTN多层网络中LIU资源和AIU资源配比关系对网络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在流量荷载的各个阶段,LIU配置率在60%-70%的时候OTN网络性能最佳的特性,为骨干OTN网络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启发式算法来解决任意OTN网络的电交叉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并基于线性逼近策略和阻塞率逼近策略利用OMNeT++仿真工具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阻塞率逼近策略相对于线性逼近策略在资源利用率方面性能有更大的提升,在满足相同阻塞率的情况下大幅降低了LIU资源的配置量。第四,MPLS-TP网络面向传送的特性使其对业务QoS的保证有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MPLS-TP网络中调度机制、资源预留和路由的协同性问题,研究了调度机制的不公平性对业务QoS特性的影响并将这种不公平性作为重要约束引入到路由计算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调度机制不公平性约束的分布式路由优化算法,并利用仿真工具对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调度机制不公平性约束的分布式路由算法能有效提高高等级业务的QoS特性。第五,针对传统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过程中存在的交互性与管控能力不足和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了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的方案,在这个方案中论文提出了任务管理中心的架构,结合虚拟化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可重构的、交互式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有效解决了多方接入、数据共享与安全、统一管控和均衡资源配置等问题。在此框架内开发实现了MPLS-TP网络中同步网络规划/优化模块,移植实现了网管模块和传输仿真模块,将网络的规划优化、传输的性能分析和网管有机结合,将前台展示和后台运算实体分离,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更新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张亮[8](2011)在《多业务IP网络流量控制和动态路由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Internet已由单一的数据传输网向多业务承载网演进。以前那种以e-mail、文件传输为主的单纯的数据传输业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一些实时应用如视频点播、IP电话、远程教学不断涌现。这些实时业务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时延和抖动非常敏感。然而,传统的IP网络采用尽力而为的方式进行无差别包转发,对延迟、抖动和丢包率等影响网络性能的指标也缺乏保障措施。因此,如何为用户提供有区别的端到端QoS保证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对现有的IP网络QoS模型进行介绍,分析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和特点,通过对这几种模型的分析发现,在实际应用中,单个模型都不能提供很好的QoS保证。为了寻求解决方案,本文将IntServ, DiffServ和MPLS在实际网络中结合起来,相互协作,给出了一种改进的端到端混合QoS模型,并给出了其具体实现方法,完成不同模型之间的业务映射。该模型不仅保留了单个模型的优点,同时为用户提供了可靠的端到端QoS保证,而且具有非常好的扩展性和鲁棒性。其次探讨了边缘网络业务流的流量控制模型,基于网络演算对实时业务流的服务曲线进行分析比较,给出了实时业务流端到端的最大时延表述,使用改进的服务曲线为更多用户预留合理的网络资源。通过比较E-LSP和L-LSP两种标签分发方式,更改标签封装定义,采用延长E-LSP来解决局限性和可扩展性的问题。最后我们给出一种基于MPLS网络的QoS动态路由算法CPRA (Criticality and Probability Routing Algorithm),并通过MATLAB仿真对几种动态路由算法进行了分析比较,验证了CPRA算法均衡负载方面的有效性。

张冬[9](2010)在《基于IPv6的标签分发协议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Internet新应用的不断推出和应用范围的扩张,网络通信不仅包括单纯的文本信息还包括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如语音、图像、视频等。这在实时性和传输质量方面对网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然而IPv4网络仅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实际应用表明它根本满足不了高实时性、低时延的多媒体业务需求。IPv6是一个崭新的网络协议,最终将替代现行的IPv4协议。IPv6能从多方面解决护v4网络面临的严峻问题,但是IPv6的普通报文转发依然不能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服务。显然,在多媒体业务激增的时代,需要在IPv6中拓展新的面向连接的交换协议。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作为一个工作在2.5层的协议,仅使用具有本地意义的标签交换,能快速转发数据包,并且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过去的几年里,MPLS在护v4骨干网上充分地发挥了面向连接和快速转发的优势。它为多种上层应用业务提供低时延高可靠性的服务,特别在多媒体业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用在IPv6中的MpLS技术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无连接服务的方案。但目前只有少数公司投入到基于IPv6的MPLS技术的研究,而且绝大部分设计方案仅支持静态LSP(标签交换路径)的配置,没有深入到动态LSP的研究当中。本文首先从MPLS的工作原理入手,对基于IPv6的MPLS技术的可行性和设计思想进行详细分析。介绍了基于IPv6网络的MPLS技术特点和带标签报文的转发过程,详细阐述了LDP(标签分发协议)的技术标准和实现原理。从理论设计到实际应用方面,借鉴了基于IPv4的LDP协议,提出了专用于护v6网络的动态标签分发协议LDPv6。其次,对于LDPv6的设计,从LDPv6基本概念开始,依次研究了LSR(标签交换路由器)之间的交互过程、对等体的本地和远端发现、会话的建立与维护、标签的分发与保持、以及倒数第二跳弹出和环路检测等。通过对LDP协议的深入理解,设计了LDPv6的报文格式、TLV封装、消息类型,消息的处理流程等。再次,依据LDPv6协议标准,系统的分析了软件结构,并设计了软件主流程。在设计部分,通过深入的研究,本文把整个软件框架分解为多个功能相对独立的小模块,以便简化设计难度和缩短设计周期。随后给出了定时器、信令收发模块、PDU(协议数据单元)模块和发现模块的设计方案,并且在基于Comwarevs系统的开发平台分别予以实现。最后,本文从用户的角度设计了用于配置LDPv6各种功能的命令行,使用某公司的MSR路由器进行简单的组网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对LDPv6的设计基本实现了LDPv6的功能,符合预期要求。

赵永辉[10](2009)在《MSTP技术建设优化城域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大量应用,现代通信技术需要与其进行不断融和发展。而传统的SDH (同步数字传输体系)光传输系统主要承载的是话音业务,现在IP数据业务高速增长而且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现阶段的传输网已经不能满足多种业务发展的传输需求,而建设宽带城域网成为传统传输网与IP网络融合发展的网络建设新方向。建成一张需要同时传送话音、视频和数据业务的城域网,我们在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充分根据具体业务特点、接入用户需求、现阶段使用的网络设备类型和网络结构,采用最为先进的组网技术和有效的网络结构以满足日益变化的业务需求。MSTP (Multi-Service Transport Platform多业务传送平台)标准是在继承现有SDH网络投资基础上,在技术上确定了向未来光网络的演进方式,可以承载现阶段发展的各种业务,满足用户的不同业务需求。该技术的实现是在现有SDH网络完成网络升级和改进,使之能满足在未来几年内数据业务对城域网的需求的同时,符合降低网络建设、运行和后期维护的成本。本文论述了城域网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对城域网建设的几种主流技术的对比,提出用MSTP技术进行城域传输网工程建设。文中首先介绍了MSTP技术的概念及发展过程;其次分别对MSTP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如基于SDH的以太网映射、时钟同步技术、智能交叉技术和数据封装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然后从MSTP设备特点和组网类型的应用分析出发,结合驻马店移动城域传输网的需求及现有网络特点,制定了驻马店市城域网的具体建设方案。通过对驻马店市MSTP多业务传输平台具体的典型业务应用实例分析,包括MSTP设备安装、升级和测试研究,阐述了利用MSTP技术进行城域传输网建设的优点。最后,MSTP技术在驻马店移动城域网建设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该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当前城域网的建设。

二、MPLS:动态路由与二层交换的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PLS:动态路由与二层交换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意义
    1.2 MSTP技术及自愈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MSTP的发展及现状
        1.2.2 自愈网技术发展介绍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2 论文涉及到的核心技术
    2.1 光纤传输自愈网
    2.2 自愈网的概念
    2.3 MSTP技术
        2.3.1 MSTP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3.2 以太网在MSTP中的实现
        2.3.3 MSTP中以太网实现模式
        2.3.4 MSTP中的关键技术
        2.3.5 MSTP的网络管理
    2.4 MSTP基于SDH的自愈环网分类及分析
        2.4.1 SDH工作原理
        2.4.2 SDH自愈环分类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矿区MSTP自愈网建设方案设计
    3.1 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优化改造的原则
    3.2 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现状描述
        3.2.1 宁东矿区光传输系统现状描述
        3.2.2 宁东矿区计算机网络传输现状描述
    3.3 矿区MSTP自愈网建设方案
    3.4 矿区MSTP网络设计
        3.4.1 矿区MSTP网络建设依据
        3.4.2 矿区MSTP自愈网方案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矿区SDH光传输系统优化及改造
    4.1 矿区现有SDH光传输系统结构优化方案
    4.2 骨干层设备选定
    4.3 SDH光传输系统汇聚层配备MSTP功能
    4.4 MSTP自愈网建设系统数据配置
        4.4.1 两纤双向复用段共享保护环配置
        4.4.2 1+1线性复用段保护配置
        4.4.3 以太网接入业务配置
    4.5 MSTP自愈网建设
    4.6 本章小结
5 MSTP技术在矿区以太网传输优化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5.1 MSTP技术在矿区以太网传输中的应用
    5.2 MSTP在矿区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优化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2)某省移动云网协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1 国内外已经达到的水平
        1.2.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IP云网络关键技术
    2.1 IP基础网络技术
        2.1.1 OSI参考模型
        2.1.2 VLAN技术原理
    2.2 二、三层交换原理
        2.2.1 二层交换技术简介
        2.2.2 二层交换转发方式
        2.2.3 二层交换原理
        2.2.4 三层交换原理
    2.3 云服务
        2.3.1 云主机(ECS)
        2.3.2 虚拟私有云(VPC)
        2.3.3 弹性云主机服务
        2.3.4 弹性伸缩服务
        2.3.5 镜像服务
        2.3.6 云硬盘服务
    2.4 云专线技术
        2.4.1 云专线技术优势
        2.4.2 PON云专线
        2.4.3 PTN云专线
        2.4.4 互联网云专线
        2.4.5 三种云专线对比
    2.5 云网协同平台概述
        2.5.1 云网协同需求
        2.5.2 云网协同平台软硬件部署
        2.5.3 云网协同平台测试
第3章 某省移动“云插座”技术方案
    3.1 云网协同背景与需求
        3.1.1 云网协同面临问题
        3.1.2 云网协同需求
        3.1.3 云网协同需求范围
        3.1.4 云网协同业务范围
    3.2 云网协同总体方案
        3.2.1 方案总体介绍
        3.2.2 系统集成架构
    3.3 DEEP系统方案
        3.3.1 系统多角色
        3.3.2 场景化解决方案
        3.3.3 业务订购及订单跟踪
        3.3.4 商品创建和发布
        3.3.5 产品运营报表
        3.3.6 系统管理
        3.3.7 可靠性和安全需求
    3.4 协同器系统方案
        3.4.1 功能架构
        3.4.2 技术特点
        3.4.3 可靠性及安全要求
    3.5 控制器系统方案
        3.5.1 控制器主要功能
        3.5.2 统一架构要求
        3.5.3 在线业务发放要求
        3.5.4 可靠性及安全要求
第4章 某省移动“云插座”网络部署
    4.1 网络设备
        4.1.1 技术特征及部署方式
        4.1.2 设备要求
        4.1.3 接口要求
        4.1.4 ETH-TRUNK功能
    4.2 网络保护和监控
        4.2.1 网内保护和恢复技术要求
        4.2.2 L3VPN保护
        4.2.3 流量监控
    4.3 可靠性和安全要求
        4.3.1 业务可靠性
        4.3.2 隧道可靠性
        4.3.3 L3VPN可靠性
        4.3.4 硬件可靠性
        4.3.5 安全要求
第5章 开通测试与演练
    5.1 测试总体原则
        5.1.1 网络拓扑
        5.1.2 测试内容及资源分配
    5.2 PON云网协同测试与功能验证
        5.2.1 测试步骤
        5.2.2 测试预期结果
        5.2.3 实际测试结果
    5.3 PTN云网协同测试与功能验证
        5.3.1 测试步骤
        5.3.2 测试预期结果
        5.3.3 实际测试结果
    5.4 业务可靠性倒换测试
        5.4.1 测试步骤
        5.4.2 城域网城域网PB-落地PE链路中断
        5.4.3 网PE-落地PE链路中断
        5.4.4 网PE-云PE链路中断
        5.4.5 云PE-vGW链路中断
        5.4.6 城域网落地PE设备中断
        5.4.7 落地PTN-网PE链路中断
第6章 结束语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带宽约束模型的带宽自治及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现状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MPLS技术及流量工程
    2.1 MPLS体系结构
        2.1.1 MPLS网络构成
        2.1.2 MPLS工作原理
    2.2 DiffServ体系模型
    2.3 MPLS对DiffServ的支持
    2.4 流量工程
        2.4.1 TE概述
        2.4.2 TE分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支持区分服务的MPLS TE
    3.1 MPLS TE
        3.1.1 TE性能指标
        3.1.2 MPLS TE信令协议
        3.1.3 流量中继
        3.1.4 MPLS TE实施方式和应用
    3.2 支持区分服务的MPLS TE
        3.2.1 DS-TE原理及协议的扩展
        3.2.2 DS-TE的技术优势
        3.2.3 带宽约束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BASM的带宽自治及抢占算法设计
    4.1 带宽分配共享模型设计
        4.1.1 BASM的建立
        4.1.2 BASM工作流程
    4.2 DS-TE网络中的带宽自治算法设计
        4.2.1 动态路由配置
        4.2.2 BABA设计
    4.3 基于BASM的带宽自治抢占算法设计
        4.3.1 抢占机制
        4.3.2 DS-TE网络抢占策略
        4.3.3 BBPA的提出
        4.3.4 BBPA可行性分析
        4.3.5 BBPA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5.1 仿真程序总体框架
    5.2 仿真网络及业务模型
        5.2.1 网络模型
        5.2.2 业务模型
    5.3 仿真性能指标
    5.4 仿真实现及结果分析
        5.4.1 BBPA仿真实现
        5.4.2 实验一
        5.4.3 实验二
        5.4.4 实验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全文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的考虑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MPLS的QoS路由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MPLS研究现状
        1.2.2 QoS路由算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IP Qos保障机制
        2.1.1 Int-Serv模型
        2.1.2 Diff-Sery模型
    2.2 MPLS QoS保障技术
        2.2.1 MPLS技术概述
        2.2.2 MPLS工作原理
        2.2.3 MPLS与其他技术的融合
        2.2.4 MPLS与流量工程
    2.3 QOS路由算法相关技术研究
        2.3.1 路由协议与算法
        2.3.2 QoS路由度量的参数
        2.3.3 QoS路由策略
        2.3.4 QoS路由算法
    2.4 小结
第3章 一种基于优先级的带宽时延路由算法
    3.1 问题的提出
    3.2 一种基于优先级的带宽时延改进算法
        3.2.1 MPLS的优势
        3.2.2 算法的改进思路与描述
        3.2.3 算法的数据结构
    3.3 小结
第4章 实验仿真与结论
    4.1 仿真软件
        4.1.1 NS-2简介
        4.1.2 NS-2中的MPLS模块
    4.2 算法的仿真实验及比较分析
        4.2.1 仿真实验
        4.2.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双重约束条件下MPLS-TE路由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MPLS流量工程
    2.1 流量工程概述
        2.1.1 实施流量工程的必要性
        2.1.2 流量工程的性能指标
        2.1.3 流量工程解决拥塞的途径
    2.2 IP技术实现流量工程局限性
    2.3 MPLS技术实现流量工程
        2.3.1 MPLS技术
        2.3.2 MPLS实现流量工程的优点
        2.3.3 流量中继
        2.3.4 MPLS流量工程扩展
        2.3.5 MPLS流量工程基本结构
        2.3.6 MPLS流量工程的实现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MPLS-TE路由算法研究
    3.1 约束路由体系结构
        3.1.1 约束路由定义
        3.1.2 约束路由技术分类
        3.1.3 基于MPLS的约束路由技术
        3.1.4 约束路由技术框架
        3.1.5 约束路由技术的实现原理
    3.2 路由算法
        3.2.1 路由算法简介
        3.2.2 经典约束路由算法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重约束条件下路由算法设计
    4.1 新算法提出的依据
        4.1.1 最小干扰算法MIRA
        4.1.2 DORA算法
    4.2 DCRA算法的设计
        4.2.1 DCRA算法思想
        4.2.2 DCRA算法网络模型
        4.2.3 DCRA算法设计
        4.2.4 DCRA算法的复杂度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DCRA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5.1 DCRA算法仿真工具
        5.1.1 NS2体系结构
        5.1.2 NS2功能模块
        5.1.3 扩展的MPLS模块MNS V2.0
    5.2 DCRA算法实验仿真环境
        5.2.1 NS2软件的安装
        5.2.2 流量产生工具
        5.2.3 数据分析工具
        5.2.4 动画显示工具
    5.3 DCRA算法实验仿真代码
    5.4 DCRA算法实验方案设计
    5.5 DCRA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5.5.1 实验一:权重因子的确定
        5.5.2 实验二:DCRA算法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面向企业虚拟私有云的虚拟专用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方向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方向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本文创新点
    1.5 本文篇章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背景及研究进展
    2.1 云计算
        2.1.1 云计算的系统模型
        2.1.2 云计算的部署模型
        2.1.3 云计算应用于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2 虚拟专用网VPN
        2.2.1 VPN简介
        2.2.2 MPLS VPN
        2.2.3 三层MPLS VPN
        2.2.4 二层MPLS VPN
        2.2.5 三层和二层MPLS VPN的比较和分析
    2.3 虚拟私有云VPC
        2.3.1 VPC简介
        2.3.2 Amazon VPC
        2.3.3 CloudNet
第三章 基于VPN的企业虚拟私有云体系架构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VPN实现企业虚拟私有云的体系架构
        3.2.1 设计需求
        3.2.2 总体架构
        3.2.3 VPN实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覆盖网络动态路由机制
    4.1 引言
    4.2 覆盖网络
    4.3 动态路由机制
        4.3.1 构建综合量度
        4.3.2 基于主动探测的动态路由原理
    4.4 覆盖网络测试床
    4.5 仿真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虚拟私有云的联合调度机制
    5.1 引言
    5.2 联合调度系统
        5.2.1 联合调度架构
        5.2.2 联合调度模型
        5.2.3 VPN设计与资源管理
        5.2.4 动态重调度问题
    5.3 仿真分析
        5.3.1 仿真设置
        5.3.2 共享VPN资源管理模式下重调度性能评估
        5.3.3 C~2DAR机制与CDAR机制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虚拟私有云虚拟机动态迁移机制
    6.1 引言
    6.2 广域网虚拟机迁移面临的问题
    6.3 广域网虚拟机迁移机制
        6.3.1 基于VPLS的迁移思想
        6.3.2 迁移步骤
    6.4 虚拟机迁移性能测试评估
        6.4.1 实验测试环境设置
        6.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7)光传送网的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光传送网络发展趋势
        1.1.1 光网络发展历史
        1.1.2 下一代光传送网络特征
        1.1.3 光传送网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的内在联系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OTN技术国际研究进展
        1.2.2 PTN技术国际研究进展
        1.2.3 相关问题的国外研究现状
        1.2.4 相关问题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和主要工作
        1.3.1 论文结构
        1.3.2 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2章 OTN多层网络中基于约束的路由优化算法研究
    2.1 OTN多层网络ODUk复用的变迁与影响
        2.1.1 OTN标准中ODUk复用结构的变迁
        2.1.2 复用结构变化对网络应用模型的影响
    2.2 基于PCE的统一控制平面对OTN多层网络的影响
        2.2.1 PCE标准体系
        2.2.2 多层网络统一控制平面原理与实现
        2.2.3 基于PCE统一控制平面下的OTN网络中的节点约束
    2.3 OTN网络中基于电结构约束的动态路由算法研究
        2.3.1 OTN节点电交叉容量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2.3.2 基于电交叉容量约束的OTN节点模型
        2.3.3 基于OTN电交叉容量约束的动态路由优化算法
    2.4 OTN网络中基于光结构约束的冲突感知波长分配算法研究
        2.4.1 有阻光网络光节点结构、模型及约束
        2.4.2 基于节点光交叉约束的冲突感知波长分配算法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OTN多层网络电交叉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3.1 OTN多层网络电交叉资源优化配置重要性
        3.1.1 OTN节点设备形态
        3.1.2 网络资源优化理论
    3.2 骨干OTN多层网络电交叉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3.2.1 节点、网络和业务模型
        3.2.2 仿真结果
    3.3 OTN多层网络电交叉资源启发式配置研究
        3.3.1 网络和业务模型
        3.3.2 算法描述
        3.3.3 仿真结果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MPLS-TP网络中基于约束的路由优化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MPLS-TP网络中现有QoS保障机制
        4.2.1 RSVP-TE原理分析
        4.2.2 区分服务结构体系
        4.2.3 调度算法原理与性能分析
        4.2.4 QoS路由算法原理与性能分析
    4.3 基于调度机制不公平性约束的分布式路由算法研究
        4.3.1 WFQ调度算法不公平性分析
        4.3.2 算法描述
        4.3.3 仿真结果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设计与实现
    5.1 概述
        5.1.1 背景分析
        5.1.2 设计目标
    5.2 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设计
        5.2.1 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整体架构与核心模块
        5.2.2 同步网络规划/优化模块设计
        5.2.3 网管/传输仿真模块设计
    5.3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8)多业务IP网络流量控制和动态路由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和研究内容
    1.3 本文结构
第二章 IP网络QoS模型
    2.1 IP网络QoS相关概念
        2.1.1 QoS的概念
        2.1.2 QoS的性能指标
        2.1.3 IP网络QoS机制
        2.1.4 IP网络的多业务特征及QoS需求
    2.2 IntServ/RSVP模型
        2.2.1 IntServ模型概述
        2.2.2 IntServ模型的功能组件
        2.2.3 IntServ模型的主要服务类型
        2.2.4 IntServ的优势与局限性
    2.3 DiffServ模型
        2.3.1 DiffServ体系结构
        2.3.2 DiffServ模型的边界节点
        2.3.3 DiffServ的PHB类型
        2.3.4 DiffServ的服务类型
    2.4 MPLS
        2.4.1 MPLS与ATM和传统IP技术
        2.4.2 MPLS网络结构
        2.4.3 标签分发和LSP的建立
        2.4.4 MPLS工作流程
    2.5 MPLS-TE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端到端集成QOS模型
    3.1 集成QoS模型概述
    3.2 边缘网络模型
        3.2.1 资源预留过程
        3.2.2 基于网络演算的流量控制
        3.2.3 业务缓冲区和速率分配
        3.2.4 集成服务到区分服务的映射
    3.3 核心网络模型
        3.3.1 实现原理
        3.3.2 体系结构
        3.3.3 延长E-LSP
        3.3.4 路由器基本组件
        3.3.5 LSP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PLS网络的动态路由算法研究
    4.1 DiffServ over MPLS的缺陷
    4.2 常用QoS路由算法
    4.3 基于链路关键性和使用概率的CPRA算法
    4.4 CPRA算法流程图
    4.5 MATLAB仿真及分析
        4.5.1 QoS路由算法仿真
        4.5.2 CPRA算法分析和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基于IPv6的标签分发协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完成的工作
    1.3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IPv6 技术
    2.1 IPv6 协议
        2.1.1 IPv6 报文结构
        2.1.2 IPv6 地址技术
    2.2 IPv6 邻居发现
    2.3 IPv6 路由
        2.3.1 路由表
        2.3.2 路由确定过程
        2.3.3 数据包转发算法
    2.4 IPv6 路由协议
        2.4.1 OSPFv3 协议
        2.4.2 IPv6 RIPng 协议
        2.4.3 BGP4+协议
    2.5 小结
第3章 IPv6 中MPLS 技术
    3.1 MPLS 基本术语和概念
    3.2 MPLS 体系
        3.2.1 MPLS 结构
        3.2.2 MPLS 转发过程
    3.3 MPLS 应用
        3.3.1 IP 与ATM 的集成
        3.3.2 QoS 保证
        3.3.3 流量工程
        3.3.4 VPN
    3.4 小结
第4章 LDPv6 协议
    4.1 基本概念
        4.1.1 LDPv6 对等体
        4.1.2 LDPv6 消息
        4.1.3 标签空间
        4.1.4 LDPv6 标识
    4.2 LDPv6 基本操作
        4.2.1 LDPv6 邻居发现
        4.2.2 LDPv6 会话建立与维护
        4.2.3 标签分配与管理
        4.2.4 倒数第二跳弹出
        4.2.5 TTL 和环路检测
    4.3 LDPv6 协议规范
        4.3.1 LDPv6 PDU
        4.3.2 TLV(类型-长度-值)
        4.3.3 LDPv6 消息
    4.4 小结
第5章 LDPv6 设计与实现
    5.1 LDPv6 设计
        5.1.1 基于IPv6 的MPLS 框架
        5.1.2 LDPv6 软件组件
        5.1.3 Comware v5 软件平台
    5.2 LDPv6 实现
        5.2.1 LDPv6 软件流程
        5.2.2 数据结构设计
        5.2.3 LDPv6 部分模块的实现
        5.2.4 LDPv6 命令行
    5.3 小结
第6章 LDPv6 协议测试
    6.1 软硬件环境
    6.2 测试过程
        6.2.1 组建网络
        6.2.2 配置路由器
    6.3 测试结果
        6.3.1 本地会话
        6.3.2 远端会话
        6.3.3 LSP 建立
    6.4 小结
第7章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10)MSTP技术建设优化城域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域网的定位
    1.2 城域网的当前技术
        1.2.1 城域网WDM 粗波分技术
        1.2.2 RPR 弹性分组环技术
        1.2.3 MSTP 技术及其发展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MSTP 技术
    2.1 MSTP 的概念
    2.2 MSTP 的技术框架
    2.3 VC 级联和虚级联技术
    2.4 链路容量调整方案(LCAS)
    2.5 MSTP 设备的时钟同步技术
        2.5.1 时钟同步技术概述
    2.6 交叉连接技术
        2.6.1 交叉连接技术原理
        2.6.2 MSTP 和 ASON 的结合
    2.7 MSTP 技术融合和对数据业务的支持
        2.7.1 对以太网的支持
        2.7.2 数据的封装方式
        2.7.3 RPR 技术
        2.7.4 融合 RPR 和 MPLS 技术的 MSTP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STP 的设备特点和应用分析
    3.1 MSTP 设备与现有网络的承接关系
    3.2 MSTP 设备特点
    3.3 MSTP 组网方式
    3.4 MSTP 设备作为网元的类型
    3.5 MSTP 在数据业务中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STP 在驻马店移动城域网中的工程设计
    4.1 工程概况
        4.1.1 驻马店移动网络资源状况
        4.1.2 驻马店移动传输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工程设计和建设
        4.2.1 驻马店移动城域网的建网设计和业务对象
        4.2.2 驻马店移动城域网需求分析
        4.2.3 城域网建网方案
        4.2.4 城域网网络组织设计
        4.2.5 汇聚环内通路组织设计
        4.2.6 驻马店城域网网络保护设计
    4.3 驻马店城域网MSTP 设备和数据以太网板卡特点
    4.4 驻马店移动城域网中运用MSTP 技术开展业务接入典型设计
    4.5 MSTP 的工程技术测试和性能指标
        4.5.1 基本功能测试和抖动性能指标
        4.5.2 数据测试和以太网性能指标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MPLS:动态路由与二层交换的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D]. 张宝霞.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某省移动云网协同技术研究[D]. 卢志鹏. 吉林大学, 2020(08)
  • [3]基于带宽约束模型的带宽自治及其算法研究[D]. 余墩仁. 东北大学, 2014(08)
  • [4]基于MPLS的QoS路由算法研究[D]. 李军旺. 湖南大学, 2014(04)
  • [5]双重约束条件下MPLS-TE路由方案研究[D]. 赵伟. 东北大学, 2012(07)
  • [6]面向企业虚拟私有云的虚拟专用网技术研究[D]. 丁靖宇. 东华大学, 2012(07)
  • [7]光传送网的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关键技术研究[D]. 张会彬.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7)
  • [8]多业务IP网络流量控制和动态路由算法研究[D]. 张亮.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9]基于IPv6的标签分发协议的研究与实现[D]. 张冬.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0(06)
  • [10]MSTP技术建设优化城域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D]. 赵永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MPLS:动态路由和二层交换的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