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沙必利促进妇科和产科手术后胃肠蠕动的恢复(论文文献综述)
申玉立[1](2021)在《针刺对经腹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针刺治疗对经腹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疗效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为针刺促进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集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妇科病区住院病人,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54例,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两组均予术后常规治疗(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足三里、血海、丰隆、合谷、太冲以及内关针刺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指标,包括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恶心呕吐评分、腹胀腹痛评分、术后发热情况、腹部切口愈合情况、胃泌素变化及血常规、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2例,每组25例。其中,治疗组中因个人因素而脱落2例,对照组中因不符合纳入标准脱落2例。1.一般情况:包括患者年龄,身高,BMI指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指标:(1)观察患者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以及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及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观察首次排便时间,发现治疗组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2天腹胀评分相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腹胀评分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天腹痛评分相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腹痛评分比较,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1),术后第3天两组腹痛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1-2天,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术后腹痛程度均有改善,术后第2天腹痛评分表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而术后第3天两组的腹痛程度相当;(5)术后第1天、第2天的恶心呕吐评分,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显着差异;术后第3天恶心呕吐评分,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情况;(6)治疗组术后发热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针刺可以减少术后发热率;(7)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两组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无统计学意义(P>0.05);(8)血清胃泌素水平:治疗后,治疗组胃泌素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治疗可增强胃肠动力。3.疗效判定: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00%,说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发生方面:治疗期间,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均无明显不适症状的发生且术后血常规、肾功能等相关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研究实验具有可靠性、安全性。结论:针刺疗法临床疗效显着,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尽早恢复患者的术后胃肠道生理功能,在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可以缩短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首次肠鸣音出现时间,有利于缓解术后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在减少术后发热等方面疗效显着,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田婷[2](2020)在《不同灸时对妇科全麻腹腔镜手术术后肠麻痹恢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不同的艾灸灸时对妇科全麻腹腔镜术后肠麻痹(Postoperative ileus,POI)恢复的临床效果,以寻求最佳艾灸灸时,为艾灸疗法在全麻术后患者早期恢复的运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19年10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妇科行择期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A(艾灸10min)、实验组B(艾灸20min)、实验组C(艾灸30min),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术前及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6h开始至术后首次排便采用艾灸双侧足三里干预。记录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术后腹胀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率、术后发热发生率;术前及术后3日的血钾值;术后72h的胃肠功能恢复疗效。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结果:(1)不同艾灸灸时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四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多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C的时间短于对照组。(2)不同艾灸灸时对患者术后VAS评分的影响:在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及术后72h四个时点四组患者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术后6h,实验组B、实验组C的VAS评分低于实验组A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实验组腹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 Edesti-mating Equations,GEE)结果显示:b值为-0.643(P<0.05),即控制时间变量后,艾灸灸时与VAS呈负相关。(3)不同艾灸灸时对患者术后腹胀发生率的影响:四组患者术后四个时点腹胀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术后腹胀发生率均低于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EE模型结果显示:b值为-1.288(P<0.05),即控制时间变量后,不同艾灸灸时与术后腹胀发生率呈负相关。(4)不同艾灸灸时对PONV发生率的影响:四组患者术后6h、术后24h及术后48h PONV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术后四个时点,四组间两两比较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EE模型结果显示:b值为-0.482(P<0.05),即控制时间变量后,艾灸灸时与PONV发生率呈负相关。(5)不同艾灸灸时对术后体温变化的影响:四组患者术后6h发热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发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术后发热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术后四个时点,四组间两两比较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EE模型结果显示:b值为-0.654(P<0.05),即控制时间变量后,艾灸灸时与术后发热发生率呈负相关。(6)四组患者血钾情况比较:四组患者的术前、术后血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不同艾灸灸时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疗效的比较:不同的艾灸灸时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不同,多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C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Logistic回归方程b值为0.779(P<0.05),即艾灸灸时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疗效呈正相关。(8)不良反应:实验过程中无干预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1)术后艾灸30min对比术后艾灸20min、术后艾灸10min,可以缩短妇科全麻腹腔镜术后患者首次肛门排便时间,有效的促进术后患者POI的恢复。(2)术后艾灸30min对降低患者PONV发生率,调节术后早期体温,缓解术后腹痛、腹胀有更好的效果。(3)术后艾灸30min干预对促进POI恢复无不良反应且安全性高。
张帅[3](2020)在《加味六君子汤促进大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加味六君子汤促进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促进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少胃肠功能障碍症状的研究提供临床试验依据。方法:选取山西省中医院普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行大肠癌根治术的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手术前后行ERAS相关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常规ERAS治疗的基础上,术后给予加味六君子汤服用。服用方法:术后12小时以后开始予以加味六君子汤水煎200ml服用,早晚各100ml空腹口服,日一剂。若手术需要留置胃管,则将汤药自胃管内打入,夹闭胃管1h,防止药物因负压吸引器而流出,以上方药物经我院住院中药房代煎。观测比较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第1、3、7天腹胀、腹痛程度,肠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检测第1、3、7天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指标水平并对整体治疗有效率、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进行评估对比。结果:研究组试验过程中脱落2例,最终剩余34例完成研究,对照组试验过程中脱落1例,最终剩余35例完成研究。1.两组患者脱落率、年龄、性别比例、既往病史、手术方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首次出现排气、排便时间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第1、3、7天腹胀、腹痛等级评分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第1天腹胀、腹痛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第3、7天腹胀、腹痛减轻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血常规、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比较:研究组术后WBC、Hb、ALB、ALT、AST及Cr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术后总体疗效评价比较:研究组术后总体疗效评价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比较:研究组术后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比较:研究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加味六君子汤能够促进患者大肠癌根治术后早期排气、排便,减轻腹胀、腹痛程度,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加快了患者的恢复进程;2.加味六君子汤在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的同时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具有安全性。
姜涛[4](2019)在《壮医药线点灸对腹腔镜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腹腔镜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预防和减少结肠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90例,采用有效对比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药线组、艾灸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手术方式均为腹腔镜切除术,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显着差异。三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在这基础上药线组采用壮医2号药线点灸壮医止吐穴、谷线穴(7穴)、脐环穴(4穴),每天1次;艾灸组取中脘穴、神阙穴、天枢穴进行温和灸,每天1次,每次20min。两组均连续治疗3天。常规组按照常规治疗及护理,不做点灸。通过观察记录三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首次肛门排便、胃肠道症状积分(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core,GIS)、灸疗操作时间,护理成本,灸疗后不良反应,以对比各组疗效、安全性及成本情况。结果:1.所有研究对象均能坚持住院治疗3天,无脱落病例。2.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3.经多重比较显示,药线组与艾灸组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421),药线组与常规组组间、艾灸组与常规组组间差异均显着。4.三组患者胃肠道症状积分比较显示,药线组与艾灸组在胃肠道症状前后症状评分上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产生有显着性的差异,分别为t=13.930,P<0.05,t=8.321,P<0.05,差异性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药线组与艾灸组治疗后两组间也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28)。5.三组患者护理技术操作时间及护理成本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能促进结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效对比),而且减轻胃肠道症状效果较好;同时,大大缩短操作时间,降低护理成本,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郝晓婷[5](2019)在《合募配穴针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合募配穴针刺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观察术后胃肠功能的改善情况,探讨合募配穴针刺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效果,不仅为LC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还为合募配穴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根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原则,将符合标准的64例LC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配穴针刺,试验组采用合募配穴针刺,两组均于术后6h开始针刺,1次/日,直至首次排便停止针刺,最长疗程为3天,3天仍未排便者终止治疗。记录LC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在术后6h、24h、48h、72h记录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程度。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的治疗次数比较:疗程结束后,试验组治疗次数为2.19±0.65,对照组治疗次数为2.58±0.6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试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为15.49±3.31,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为22.60±6.0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试验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20.37±3.89,对照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28.86±4.06,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为41.35±9.12,对照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为54.85±11.3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腹痛程度比较:试验组在术后24h和6h、术后48h和6h、术后72h和6h、术后48h和24h、术后72h和48h腹痛程度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术后24h和6h、术后48h和6h、术后72h和6h、术后48h和24h、术后72h和48h腹痛程度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h、24h、48h和72h两组腹痛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腹胀程度比较:试验组在术后24h和6h、术后48h和6h、术后72h和6h、术后48h和24h、术后72h和48h腹胀程度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术后24h和6h、术后48h和6h、术后72h和6h、术后48h和24h、术后72h和48h腹胀程度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h、24h和72h两组腹胀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两组腹胀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恶心、呕吐程度比较:试验组在术后24h和6h、术后48h和6h、术后72h和6h、术后48h和24h恶心、呕吐程度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2h和48h恶心、呕吐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术后48h和6h、术后72h和6h、术后48h和24h恶心、呕吐程度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h和6h、术后72h和48h恶心、呕吐程度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h、48h和72h两组恶心、呕吐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两组恶心、呕吐有统计学意义(P<0.05)。8.总体疗效评价:试验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试验组术后第一次排气排便和肠鸣音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两组均可改善术后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程度,两组术后腹痛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试验组在缓解术后腹胀方面更有效,试验组能提前改善术后恶心、呕吐程度。2.两组安全性及依从性均良好,对于受试者术后胃肠功能均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然而试验组在总体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值得推广和应用。
罗明[6](2019)在《基于“合治内府”理论探讨电针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的治疗作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018年2月至2018年11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患者96例,参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四组,即下合穴组、原穴组、非经非穴组、等待治疗组,各24例,分别给予电针下合穴、电针原穴、电针非经非穴及等待治疗,3天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对比四组受试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结果:(1)总有效率:下合穴组为95.83%,原穴组为83.34%,非经非穴组为64.67%,等待治疗组为45.84%,下合穴组、原穴组、非经非穴组总有效率均高于等待治疗组(P<0.01);下合穴组和原穴组总有效率高于非经非穴组(P<0.05);下合穴组总有效率高于原穴组(P<0.05)。(2)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与等待治疗组相比,下合穴组、原穴组、非经非穴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非经非穴组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原穴组比较,下合穴组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稍缩短(但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3)首次排气时间:与等待治疗组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非经非穴组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非经非穴组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原穴组比较,下合穴组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4)首次排便时间:与等待治疗组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非经非穴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非经非穴组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原穴组比较,下合穴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缩短(P<0.05);(5)腹胀评分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非经非穴组、等待治疗组前后腹胀评分稍降低(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6)腹痛评分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非经非穴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等待治疗组前后腹痛评分稍降低(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电针下合穴与原穴治疗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是有效的方法;(2)电针下合穴与原穴可明显缩短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改善腹胀腹痛症状,且优于电针非经非穴;(3)等待治疗无显着疗效,体现了腧穴的特异性。
姜全敏[7](2019)在《针刺对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激素水平影响的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评价针刺预防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作用效果,探索针刺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胃肠道激素水平的影响,促进全麻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分为针刺组37例、药物组3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相同的基础检查,术中采用相同的麻醉方式,术后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针刺组术后30分钟予针刺干预,体针留针30分钟,头针留针6小时;药物组术后30分钟立即予以静脉注射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3mg。观察术前、术后30分钟及术后24小时两组受试者的血清胃动素、胃泌素、饥饿素水平变化,同时记录术后48小时内受试者腹胀评分、恶心呕吐评分、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记录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果:(1)术前两组受试者从原发疾病种类、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术后一般生命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术前及术后30分钟两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饥饿素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3)术后24小时的针刺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饥饿素水平明显上升,与药物组相比,针刺组的血清胃泌素及饥饿素水平明显高于药物组,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6小时内针刺组腹胀评分及恶心、呕吐评分较药物组低,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小时到术后24小时内的腹胀、恶心呕吐评分比较,针刺组的评分小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与排便时间较药物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安全性评价:两组受试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术后应用针刺或者格拉司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头针加体针的针刺方式可以促进血清胃肠激素分泌,改善胃肠道激素水平。(2)头针加体针的针刺方式可以预防患者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较盐酸格拉司琼疗效更好,且持续作用时间更长。(3)头针加体针的针刺方式可以促进肠鸣音快速恢复,缩短术后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减少患者住院时长,减轻患者痛苦,使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马丽娟[8](2019)在《香槟方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近年来结直肠外科手术技术和腹腔镜器械的高速发展,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手术已得到广泛运用。虽然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具有创伤小、失血量少、住院天数少、切口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特点。但临床上仍不可避免出现不同程度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等问题。本课题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旨在通过科学研究方法,观察香槟方对于气虚气滞型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希望为促进结直肠癌腹腔镜术后康复提供一种安全面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选择。方法:1.本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肛肠科住院部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共40例。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原则和方法,将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香槟方+基础治疗组)、对照组(安慰剂+基础治疗组),每组各20例。术后第1天9:00AM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开始给药,实验组服用中药香槟方颗粒剂(槟榔、人参、乌药、砂仁、桃仁)治疗;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甘草),每日1剂,分2次温服,直至术后第7天(或出院当天)停止服用。2.对纳入研究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有无基础病史及有无腹部手术史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术前有无肠道准备、术前全流饮食及禁食时间,术中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有无留置胃管等手术相关资料进行统计。3.记录受试者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恢复全流及半流饮食时间等胃肠功能恢复指标,记录术后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对术后D1-4受试者胃肠功能进行标准量化评价,对术前及术后D1-4 VAS疼痛评分进行统计分析。4.使用SPSS22.0软件对两组受试者相关资料建立数学统计分析模型。其中计量资料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等级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不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对纳入实验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基础病史、腹部手术史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纳入实验两组间术前WBC、Hb、PLT、ALB、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纳入实验两组受试者的术中相关资料如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留置尿管时间、留置胃管时间、留置腹腔引流管时间及术后补液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等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水平齐,具有可比性。4.对纳入实验的两组受试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以及恢复全流、半流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治疗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h)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治疗组术后第一次排便时间(h)显着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全流饮食、半流饮食时间进行统计分析,香槟方组在缩短术后恢复全流饮食、半流时间上显着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5.对两组患者术后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进行分析,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6.对两组受试者术后第1天至术后第4天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量化评分,两组患者术后第一天至术后第4天胃肠功能评分逐日增高,具有时间效应(P=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相同时间的香槟方组与安慰剂组的组间差异进行比较,治疗组胃肠功能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且治疗组、对照组与术后D1、D2、D3、D4存在交互作用(F=30.388,P=0.000<0.05)。7.对两组手术者术前、术后D1-4 VAS疼痛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各时间点上VAS疼痛评分有显着差异(F=382.304,P=0.000<0.05),两组间VAS疼痛评分有显着差异(P=0.000<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时间上具有交互作用(P=0.003<0.05),时间因素的作用随分组的不同而不同。8.纳入实验的两组患者观察期间药物依从性均为良好(未服用次数均为0);无肺部感染、伤口裂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香槟方在促进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方面具有较好疗效,具体体现在缩短术后肛门自主排气排便时间、缩短术后恢复全流、半流饮食时间等方面。对于改善腹部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及缓解术后疼痛有积极作用,是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安全、可靠的一种中药治疗方案。
欧阳秋伟[9](2019)在《腹部术后康复操对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快速康复理念措施在胰腺外科中越来越被认可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取得诸多成效,但LPD术后并发症仍较高。中医药在改善腹部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研究较多,临床效果显着,但在胰腺方面应用较少。为此,本研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基于整体观念、经络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等设计了腹部术后康复操。通过探讨腹部术后康复操对LD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包括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恶心呕吐分级及腹胀腹痛评分,并评估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量化和规范化LPD术后患者床上活动方式及活动量,为促进围手术期LPD术后患者快速康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方法,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通过回顾总结LPD术后胃肠功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结合临床实际需求,提出临床问题,并设计腹部术后康复操进行验证。将纳入研究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康复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腹部术后康复操(术前学习康复操,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锻炼,每天2次,每次3-5分钟,持续 7 天)。记录两组患者术前 WBC、NEUT%、Hb、AST、ALT、TBIL、DBIL、PT、CRP、血或腹水淀粉酶指标、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全流饮食时间、恶心及呕吐分级、腹胀及腹痛评分、术后住院天数,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对纳入病例的基线特征及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无病例脱落;试验组男性21例,女性7例,2例脱落。2.本研究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基线数据(性别、年龄、腹部手术史、术前PS评分、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术前WBC、NEUT%、Hb、ALB、AST、ALT、TBIL、IBIL、PT 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3.试验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恶心、呕吐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全流饮食时间、腹痛及腹胀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并发症方面,对照组和实验组对比,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部术后康复操能促进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程度的快速康复作用。
蔡诗艳[10](2018)在《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进展》文中指出在外科临床各类手术中,腹部手术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而就腹部手术病人而言,超过90%以上均在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肠道功能性障碍,在后期治疗与康复过程中,临床医护工作人员对此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并展开了深入研究,以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手术病人肠蠕动功能实现快速、优质的恢复。基于此,本文就提供改善腹部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护理进展作一综述,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二、西沙必利促进妇科和产科手术后胃肠蠕动的恢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沙必利促进妇科和产科手术后胃肠蠕动的恢复(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对经腹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西医学对经腹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 |
1.1 胃肠运动的生理调节 |
1.2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学分析 |
1.3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的治疗和研究进展 |
2. 中医对行经腹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 |
2.1 胃肠功能的中医认识 |
2.2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 |
2.3 中医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和研究进展 |
3. 总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手术指征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中止、剔除标准 |
1.7 不良事件及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情况 |
3.2 临床疗效指标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3.4 安全性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比较 |
5.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
5.3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时间比较 |
5.4 两组患者术后D1、D2、D3腹胀评分比较 |
5.5 两组患者术后D1、D2、D3腹痛评分比较 |
5.6 两组患者术后D1、D2、D3恶心呕吐评分比较 |
5.7 术后发热情况的比较 |
5.8 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的比较 |
5.9 检测术前、术后第3天胃泌素水平比较 |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
1. 立项依据 |
1.1 针刺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依据 |
1.2 针刺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优势 |
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3. 结论 |
4. 创新之处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不同灸时对妇科全麻腹腔镜手术术后肠麻痹恢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POI的认识 |
1.1 POI的概述 |
1.2 POI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
1.3 现代医学对POI的防治措施 |
2 祖国医学对POI的认识 |
2.1 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中医防治POI的研究进展 |
2.3 艾灸灸量与疗效的关系 |
3 文献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病例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分组方法 |
2.3 干预流程及方法 |
2.4 评价指标 |
2.5 统计分析 |
2.6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各组病例基本资料 |
3.2 四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3.3 不同艾灸灸时对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
3.4 不同艾灸灸时对患者术后腹胀发生情况的影响 |
3.5 不同艾灸灸时对PONV发生情况的影响 |
3.6 不同艾灸灸时对术后体温变化的影响 |
3.7 四组患者血钾情况比较 |
3.8 不同艾灸灸时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疗效的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1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基线资料比较的分析 |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 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
2 艾灸促进POI恢复的研究分析 |
2.1 艾灸促进POI恢复的中西医理论基础 |
2.2 艾灸促进POI恢复的灸时研究分析 |
2.3 艾灸操作方法选择 |
2.4 艾灸穴位选择分析 |
3 实验结果分析 |
3.1 术后肠鸣音恢复、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 |
3.2 术后腹痛情况 |
3.3 术后腹胀的发生情况 |
3.4 PONV的情况 |
3.5 术后体温的情况 |
3.6 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1.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 在校期间获得奖励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加味六君子汤促进大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技术路线 |
2.临床资料 |
2.1 一般资料及分组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干预方法 |
3.2 观察指标 |
3.3 统计学处理 |
4.研究结果 |
4.1 病例脱落情况 |
4.2 一般情况分析 |
4.3 指标测评结果 |
5.讨论 |
5.1 立题依据 |
5.2 指标结果分析 |
6.创新性、存在问题及展望 |
6.1 创新性 |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4)壮医药线点灸对腹腔镜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医学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
1.1 中医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
1.2 西医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
1.3 壮医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
2 中西医对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 |
2.1 中医对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 |
2.1.1 内治疗法 |
2.1.2 外治疗法 |
2.2 西医对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 |
2.2.1 药物疗法 |
2.2.2 术后早期进食、早期活动及功能锻炼 |
3 壮医对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 |
4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1 研究对象 |
1.1 样本量估计 |
1.2 随机分组方法 |
1.3 病例来源 |
1.4 诊断标准 |
1.4.1 结肠癌诊断 |
1.4.2 中医辨证分型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脱落及终止标准 |
1.8 纳入病例基本情况 |
2 干预方法 |
2.1 三组共同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
2.2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
2.2.1 药线的制备 |
2.2.2 选穴 |
2.2.3 施灸方法:药线点灸的操作方法 |
2.3 对照组(艾灸组) |
2.3.1 选穴 |
2.3.2 施灸方法 |
2.4 常规组(空白组) |
3 评价指标 |
3.1 评价方法 |
3.1.1 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的时间评价 |
3.1.2 胃肠道症状积分 |
3.1.3 护理技术操作时间评价 |
3.1.4 护理成本评价 |
3.1.5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积分评价 |
3.1.6 不良反应 |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完成研究病例数 |
2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
2.1 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分析 |
2.2 患者性别分布比较分析 |
2.3 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分析 |
3 三组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
3.1 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比较 |
3.1.1 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均值比较 |
3.1.2 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段比较 |
3.2 患者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 |
3.2.1 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均值比较 |
3.2.2 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段比较 |
3.3 患者术后第一次排便时间比较 |
3.3.1 术后第一次排便时间均值比较 |
3.3.2 术后第一次排便时间段比较 |
3.4 患者胃肠道症状积分比较 |
3.4.1 三组胃肠道症状临床效果比较 |
3.4.2 三组胃肠道症状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
4 两组灸疗成本指标比较(常规组无灸疗) |
4.1 两组患者每次技术操作时间比较 |
4.2 两组患者护理成本比较 |
5 三组不良反应比较 |
第三节 讨论 |
1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促进腹腔镜结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
2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降低患者术后胃肠道症状积分 |
3 壮医药线点灸能降低灸疗成本 |
3.1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可大大缩减灸疗操作时间 |
3.2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可大大缩减护理成本 |
4 壮医药线点灸使用安全 |
5 不足与展望 |
第四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合募配穴针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项目及指标 |
3.4 临床评价 |
3.5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3.6 质量控制 |
3.7 伦理学原则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基线分析 |
4.3 疗效评价 |
4.4 安全性评价比较 |
4.5 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
4.6 依从性评价 |
4.7 未完成情况分析 |
4.8 随访情况 |
讨论 |
1 LC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流行病学 |
2 现代医学对LC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
2.1 LC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病因 |
2.2 现代医学治疗LC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
3 中医对LC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
3.1 LC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古代病名的源流 |
3.2 LC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病因病机 |
3.3 中医学治疗LC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
4 LC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研究合募配穴的良好载体 |
4.1 LC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术后常见病、多发病 |
4.2 LC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 |
4.3 LC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符合合募配穴的运用原则 |
4.4 缺乏合募配穴治疗LC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 |
5 治疗方案的确立 |
5.1 针刺疗法的选择依据 |
5.2 试验组合募配穴针刺理论依据 |
5.3 对照组选穴原则 |
5.4 针刺干预时间的选择 |
6 观察指标的讨论 |
6.1 治疗次数 |
6.2 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 |
6.3 术后排气排便时间 |
6.4 术后腹胀程度 |
6.5 术后恶心呕吐程度 |
6.6 术后腹痛程度 |
7 结果的讨论 |
7.1 治疗次数 |
7.2 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 |
7.3 术后排气排便时间 |
7.4 术后腹胀程度 |
7.5 术后恶心、呕吐程度 |
7.6 术后腹痛程度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随机分组 |
附件三:观察指标及疗效指标 |
附件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基于“合治内府”理论探讨电针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分组及一般资料比较 |
1.3 诊断标准 |
1.4 观察病例标准 |
2 试验方法 |
2.1 临床实施 |
2.2 异常情况处理 |
2.3 电针注意事项 |
3 疗效观察及评判 |
3.1 疗效观察内容 |
3.2 疗效评价标准 |
3.3 安全性评估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与统计分析 |
5.1 所有病例治疗后总疗效的比较 |
5.2 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 |
5.3 首次排气时间比较 |
5.4 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
5.5 治疗前后腹胀评分比较 |
5.6 治疗前后腹痛评分比较 |
6 安全性监测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的认识及治疗 |
1.1 中医对该病的认识 |
1.2 中医治疗现状 |
2 西医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的认识及治疗 |
2.1 西医对该病的认识 |
2.2 西医对该病的治疗 |
3 电针及选穴依据 |
3.1 电针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
3.2 选穴依据 |
4 关于本试验的结果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第三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电针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观察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基本信息 |
附录3:观察指标(只需观察治疗后第三天) |
附录4 目视模拟评分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针刺对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激素水平影响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研究内容 |
1.1 研究人群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受试者剔除标准 |
1.2.4 受试者脱落标准 |
1.2.5 不良事件及处理 |
2.研究设计 |
2.1 设计方法 |
2.2 样本量计算 |
2.3 研究用药及材料 |
2.3.1 针刺材料 |
2.3.2 药物组采用材料 |
2.3.3 麻醉用药 |
2.4 基础治疗方案 |
2.4.1 术前、术后常规处理 |
2.4.2 麻醉方式 |
2.5 治疗方案 |
2.5.1 针刺组 |
2.5.1.1 取穴 |
2.5.1.2 穴位定位 |
2.5.1.3 操作方法 |
2.5.2 药物组 |
2.6 合并用药规定 |
2.7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指标 |
2.7.1 观察指标 |
2.7.2 疗效评价指标 |
2.7.2.1 胃肠激素水平检测 |
2.7.2.2 术后腹胀程度评分 |
2.7.2.3 术后恶心、呕吐程度评分 |
2.7.2.4 肠鸣音 |
2.7.2.5 术后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 |
2.8 安全性评价 |
2.9 统计分析 |
2.10 研究质量控制 |
2.11 试验流程图 |
3.研究结果 |
3.1 基线分析 |
3.2 治疗结果 |
3.2.1 血清指标检测结果 |
3.2.1.1 组内比较 |
3.2.1.2 组间比较 |
3.2.2 疗效评定 |
3.2.3 安全分析 |
4.讨论 |
4.1 传统医学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
4.1.1 对病名的探究 |
4.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4.1.3 对治疗的认识 |
4.1.3.1 中医内治 |
4.1.3.2 中医外治 |
4.2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现代研究 |
4.2.1 定义 |
4.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2.3 治疗 |
4.2.3.1 非药物治疗 |
4.2.3.2 药物治疗 |
4.3 本研究设计方案的确定 |
4.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4.3.2 选用头针预防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意义 |
4.3.3 体针穴位选择 |
4.3.4 药物组治疗方案选择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4.4.1 脱落剔除病例分析 |
4.4.2 基线分析 |
4.4.3 治疗结果分析 |
4.4.3.1 血清指标分析 |
4.4.3.2 疗效指标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病例报告表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香槟方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胃肠功能紊乱的现代医学认识与应用 |
一、胃肠功能紊乱的现代医学认识 |
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影响因素探索 |
三、现代医学的治疗 |
第二节 胃肠功能紊乱的传统医学的认识与应用 |
一、传统医学对胃肠功能紊乱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传统医学对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 |
第三节 香槟方的中药组成及现代药理研究 |
一、香槟方来源及组成 |
二、香槟方成分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二章 临床试验与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治疗前组间基线比较 |
三、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
四、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比较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第一节 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现代中西医研究 |
第二节 香槟方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 |
一、香槟方的基础研究 |
二、香槟方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腹部术后康复操对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快速康复外科概述 |
第二节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发展现况 |
第三节 西医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
一、定义 |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三、治疗方法 |
第四节 中医对腹部术后GIDF的研究现状 |
一、中医对GIDF的认识 |
二、中医治疗GIDF现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标 |
第二节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筛选标准 |
三、样本量选择及分组 |
四、试验设计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一、两组基线数据比较 |
二、腹部康复操干预后两组患者指标对比 |
第五节 讨论 |
一、中医传统运动功法对改善患者机能的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 |
二、腹部术后康复操对LPD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腹部术后影响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原因分析 |
1.1 镇痛药的影响 |
1.2 麻醉方式的影响 |
1.3 不同手术方式及个体差异性 |
2 采用相应护理措施的研究 |
2.1 中医方法 |
2.1.1 中药 |
2.1.2 针灸 |
2.1.3 按摩 |
2.1.4 热敷 |
2.1.5 艾灸天枢穴 |
2.1.6 足底热敷按摩 |
2.2 西医方法 |
2.2.1 西药的应用 |
2.2.1. 1 西沙必利 |
2.2.1. 2 多潘立酮 |
2.2.1. 3 维生素B1 |
2.2.1. 4 开塞露 |
2.2.2 肠胃营养 |
2.2.3康复锻炼研究表明病人腹部术后12-24小时进行康复锻炼可以促进肛门排便排气, 提高病人的肠道蠕动, 常见的如: |
2.3 研究新进展 |
2.3.1 咀嚼口香糖 |
2.3.2 柠檬的应用 |
2.3.3 吮吸棒棒糖 |
3 结论 |
四、西沙必利促进妇科和产科手术后胃肠蠕动的恢复(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对经腹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D]. 申玉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不同灸时对妇科全麻腹腔镜手术术后肠麻痹恢复的临床研究[D]. 田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加味六君子汤促进大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D]. 张帅.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4]壮医药线点灸对腹腔镜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评价[D]. 姜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合募配穴针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D]. 郝晓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基于“合治内府”理论探讨电针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的治疗作用[D]. 罗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针刺对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激素水平影响的疗效评价[D]. 姜全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香槟方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D]. 马丽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腹部术后康复操对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D]. 欧阳秋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进展[J]. 蔡诗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