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聂全武[1](2021)在《ZF毛织制造公司信息化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工业4.0、两化融合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管理,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也为企业向不同方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中小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使得信息化管理中出现诸如信息孤岛、重复建设、实施成功率低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中小型企业内的信息化管理合理规划和实施的问题。中国制造2025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方向、有利的政策和技术支持,为中小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个机会,做好信息化管理建设和优化,制定好信息化管理发展方向,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做好准备,企业才有可能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否则,可能成为淘汰产能,从此一蹶不振被市场淘汰。本文以ZF公司信息化管理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探究中小型毛织制造行业的信息化管理优化对策。首先,ZF公司具有一定的信息化管理基础,本文采取深度访谈、专题会议等方法,对ZF公司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和汇总,德尔菲专家判断及头脑风暴和鱼骨图等方法找出问题根本原因,并对ZF公司信息化管理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归纳和总结。分析得出ZF公司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主要为:信息化基础设施陈旧、信息部技术能力不足、员工有一定抵触情绪、信息化管理流程不规范、没有统一规划和发展、没有实现数据标准化。针对问题的症结,结合ZF公司的实际情况,再结合ZF公司的战略目标、优化方案设计的原则、企业信息化管理内容,通过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和诺兰模型,确定ZF公司信息化管理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而提出ZF公司的信息化管理优化方案。方案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化、信息化组织架构优化、培训优化、系统集成优化、信息化管理流程优化和数据标准化优化策略,逐项分析和确定优化的内容。同时,提出了未来智能制造的设想。最后,为ZF公司信息化管理优化方案制定了实施保障,包括组织保障、ZF公司的制度保障以及和ZF公司的资金保障等。本文希望通过对ZF公司信息化管理现有问题的优化和改进,提升ZF公司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利用其信息化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本文研究对象ZF公司属于传统毛织制造企业,此类企业在珠三角地区数量众多,而且大多数信息化管理相对落后,有些还沿用比较陈旧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理念。因此,研究织制造行业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优化的路径与实施方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代表性。
何美鑫[2](2021)在《基于信息化的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机理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纷纷提出制造企业转型战略。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已成为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关键。然而,当前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制造企业如何在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顺利过渡到智能化是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研究与设计基于信息化的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机理与路径,对制造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提升智能化水平,顺利实现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与界定了制造企业信息化与智能化转型内涵,并基于无形与有形视角将信息化划分为信息化战略理念与信息化建设行为两个维度。其次,综合考虑信息化、知识、技术、人才对智能化转型的影响,引入知识偏好、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高质量人才作为调节变量,基于文献梳理构建双重维度下的理论假设模型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影响过程,从而揭示基于信息化的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机理。再次,依据转型机理按照“信息化战略理念——知识偏好形成——智能化转型”与“信息化建设行为——技术创新提升——智能化转型”的思路设计双维度下基于信息化的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路径,两个维度下的路径并行助力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最后,选择制造企业MX电器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现状,为其有针对性的设计转型路径并提出实施保障策略。本文旨在开辟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路径研究的新视角,从信息化的双重维度出发,探索基于信息化的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机理并设计相应路径,以期对我国制造企业从理念与行为整体向智能化转型提供一定指导。
查理[3](2020)在《面向制造业边缘市场的A企业SO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改革的背景下,边缘市场的企业亟需革新运营方式。然而,边缘市场的中小微企业由于资金实力有限,自身缺乏技术支撑,若想革新,则需要依托第三方咨询企业。而大型第三方咨询企业的收费标准和服务模式往往不适合中小微企业,这加大了边缘市场的中小微企业的转型难度;而小微咨询企业,却又面临着市场空间小,发展困难的问题。本文就以符合该种条件下的处于起步阶段的第三方小微创业咨询A企业进行切入,探究初创的A企业采用何种服务模式来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寻求自身的发展机遇。本文从第三方小微创业咨询A企业的特质分析入手,重点把握A企业的特点以及生存的实际需求,成长过程中的瓶颈与机遇,找寻A企业的市场定位与最优要素。通过最优要素最大化,形成优势来突破阈值,全力投入资源来使得A企业获得新的增长点。围绕A企业的最优要素来构建A企业的SO服务模式和价值体系。然后将该种模式运用到实际项目中——边缘市场的中小型制造企业——X企业,验证SO服务模式使用在特定目标市场的结果。通过满意度调查与项目结论,来佐证A企业提出的SO服务模式的可行性。最后针对实际项目案例的不足点,来进行服务模式的优化分析,完善该服务模式。本文对A企业针对自身优势要素的分析以及来自市场需求的供需链突破提出的SO服务模式进行了特征化描述及应用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边缘市场定位打开了第三方小微创业咨询企业的服务市场边际,增大了发展空间;(2)第三方小微创业咨询企业构建SO服务模式价值体系,突破了传统价值链;(3)通过SO服务模式的应用,尝试了客户与伙伴的关系转化,对第三方小微创业企业资源加速扩张具有现实价值;(4)SO服务模式仍需进行上游供应链优化以进一步凸显优势,并通过人才连接和放大沟通视窗的公开象限来培养抓住更多机遇的能力。
杨玥[4](2020)在《基于信息化的制造型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研究 ——以B公司为例》文中指出自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信息化革命席卷全球,随着德国工业4.0的提出,各国将信息化发展都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十三五”国家信息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体现了信息化技术必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也体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将是我国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在传统制造型企业中,大都面临手工作业流程太多、沟通效率低下、业务流程不统一、生产自动化水平不高的情况。而现在随着整车行业对汽车零部件的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汽车零部件企业对公司内部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包括要实现产品质量全追溯、生产过程透明化、信息实时交互等,将新兴信息技术引入并融入到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中将是实现这些管理要求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通过信息化部署的分步实施实现各业务流的信息互联互通、系统集成开发、数据整合等阶段性目标。对于传统制造型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不只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框架变化,更是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B公司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大型跨国企业,其主流产品为汽车零部件,本论文通过分析B公司企业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点,同时结合在对不同业务部门的调研访谈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寻找并剖析问题的根源,针对这些问题点,构建了一套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建设解决方案用于解决这些运营过程中的问题,以提高B公司的管理运营效率。本文通过运用关键成功因素法识别出B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和根源,即手工流程太多导致效率低下、客户与公司信息交互不及时、不同业务之间存在信息断层现象等。同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B公司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方案,并且落实到具体的信息化系统平台,提出系统搭建框架,以及具体实施方案。最后本文从信息化规划管理、资金和人才投入、组织体系、风险防范几大方面提出B公司信息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保障体系。本文通过对B公司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将先进信息化管理理念融合到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实现企业的流程信息化,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决策数字化,最终推动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相关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王晓莹[5](2020)在《企业两化融合风险评估体系与防范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一轮信息革命遍布全球,世界各国企争先抢夺信息技术发展优势。德国提出“工业4.0”发展计划,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中国提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即两化融合发展计划,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过程中,企业融合效果呈现出多而不强、大而不强的特征,更多的企业停留在两化的低层次融合阶段。究其原因很多,但缺少对两化融合中风险点管控成为企业向高层次融合阶段跃迁的重要阻碍点。因此,对微观企业两化融合风险点及影响要素研究并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有重要意义。在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专家访谈法确定两化融合风险维度和风险评估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构建模型进行验证和分析。主要对以下方面分析:第一,两化融合风险指标体系维度的划分。综合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提炼出两化融合风险的三个维度:规划组织风险、融合实施风险和基础保障风险。第二,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过程。利用专家访谈对初步建立的风险指标评估和筛选,确定最终风险指标。第三,风险评估模型的验证和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利用SPSS19.0和AMOS21.0验证风险指标间的关系。利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企业两化融合风险可以从规划组织、融合实施和基础保障三个方面来分析;与企业两化融合风险相关程度低的风险要素有战略决策风险、文化转型风险、网络协同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控制风险和信息设备质量风险;与企业两化融合风险相关程度高的风险要素有资金保障风险、人员保障风险、顶层设计风险和技术匹配风险。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第一,从风险角度对企业两化融合评估。现有文献多集中于两化融合内涵、评估和影响因素研究,对两化融合风险研究的文章深度不够;第二,系统性研究两化融合过程,全面识别风险,建立全面风险评估体系。大量对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研究侧重风险项目本身,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行为当作研究重点并进行系统性研究比较欠缺,大多侧重某一层面的风险研究。图14幅;表32个;参54篇。
邵彬[6](2019)在《YAS公司信息化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企业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利用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投资也越来越大。信息化成为企业提高管理效率,优化业务流程的一把利器。随着近年来国家相关经济政策的扶持,中小型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好转,信息化投资能力不断增强。据调查,当前已有80.4的中小企业具有互联网接入能力,其中,44.2%的企业将接入互联网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超过半数的企业已经开始信息化应用。但是与大企业更多关注长期效益和无形效益,更加关注战略、管理控制等问题不同的是,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主要需求,集中在解决眼前急迫的生存问题,信息化的实施多集中于市场和销售部门,或用于生产部门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使得信息化建设中出现诸如孤岛现象、黑洞现象、黑箱现象和泥潭现象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信息化建设泥足深陷,严重打击了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化投资的信心。由于以上问题,作为一名中小型企业内的信息化管理人员,有必要认真研究中小型企业内的信息化合理规划和实施的问题。本文以中小型制造业企业YAS公司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对YAS公司现有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系统进行分析,发现YAS公司虽然有诸多的信息化系统应用,但是各部门之间都是独立操作,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孤岛现象严重。企业虽然实施了 ERP软件,但是缺乏在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方面的推进,ERP项目难以实施到位,将信息化实施拖入了泥潭。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将信息化战略纳入企业战略的高度,从集团角度进行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构思。整合信息系统和系统数据,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本文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相关理论和方法,主要介绍了诺兰阶段模型理论和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转化法和企业系统规划法三种方法;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当前的信息化现状和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企业信息化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提供依据;第五章针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做了 SWOT分析,设定了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目标,构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构架,并将其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分解为三个阶段实施,画出了项目实施的甘特图;第六章主要论述了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保障措施,分别从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财务控制和风险控制四个方面,提出了信息化战略实施所必需的保障措施。本文从YAS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出发,通过对YAS公司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了中小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所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黑洞现象、泥潭现象等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通过对YAS公司信息化战略的规划和信息化战略实施步骤的分解,为中小型企业良好实施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思路,并为其他同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王雪彤[7](2019)在《信息化推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黑龙江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近年来受到体制因素、发展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产业升级迟缓,其水平尚处在工业3.0甚至2.0阶段,距离工业4.0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尽快采取相应措施促进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优化升级。近年来,德国“工业4.0”快速发展,同时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智能制造等依靠信息化手段促进产业升级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应紧抓当前发展机遇,依靠信息化手段在装备制造业中广泛与深入应用来进一步实现升级,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依托信息化来促进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升级,是实现黑龙江省工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之路。本文通过运用经济学相关知识进行研究,针对信息化推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发展现状进行相关阐述,并发现其中存在信息化政策体系不健全、国有企业信息化升级缓慢、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落后、信息化创新水平低以及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进一步阻碍了信息化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进程。并通过建立实证模型,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分析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等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为路径和政策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与基础。同时,以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为基础,以实证模型分析为理论依据,对信息化推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具体路径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生产装备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信息化、服务信息化。再通过上述分析,总结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升级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信息化升级的政策保障方面要加强信息化专利保护、提升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信息化升级动力、深入发展智能制造,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方面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完善激励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信息化参与方面要加快构建技术创新研发机制、主动参与信息化市场,信息技术人才保障方面要提高信息化人才素质、积极引进信息化人才,以此促进信息化推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快速进行。
殷丽姣[8](2019)在《信息化对云南省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中国制造》以及信息化浪潮的推进,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突破口。一直以来,云南省都在不断地调整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以便增强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为了推动制造业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云南省政府在《中国制造2025》政策的指导下,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利用信息化来促进制造业升级。因此,本文就信息化是否能够促进云南省制造业升级,信息化以何种途径推动制造业升级展开了研究。本文在介绍了信息化和制造业升级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首先对信息化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包括政策支持、竞争力驱动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再对信息化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机制进行了分析:从产品层面、技术层面、组织层面,说明信息化通过影响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信息化平台建设来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技术创新效率、深化制造业产业链,进而推动制造业升级。接下来是对云南省制造业现状、信息化现状以及信息化影响云南省制造业升级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对于信息化水平的测算,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了11个指标进行测算,求出了云南省信息化水平指数。最后进行了信息化对云南省制造业升级的实证分析,选取2000-201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在每一条传导机制视角下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信息化通过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信息化平台建设影响制造业升级的机制路径存在,并且影响显着。最后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第一,政府层面。鼓励企业加强创新、调整制造业发展的结构与区域、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第二,产业层面。加快产业信息化改造、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第三,企业层面。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注重自主品牌创建、引进和培养核心技术人才。
吴宁宁[9](2019)在《信息化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对装备制造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大力支持的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国际先进技术和关键成果难以得到,各种贸易保护政策及技术壁垒迫使装备制造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另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借助信息化东山再起,进一步挤压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如何通过合理的信息化手段促进装备制造创新的进步,实现装备制造与信息化的高层次融合,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就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围绕信息化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第一,从动力机制和传导机制两个方面揭示信息化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机理;第二,构建了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及信息化水平指数;第三,通过面板方法探讨了信息化是否装备制造业创新带来积极影响,进而通过面板协整模型讨论二者的互动影响效应,通过误差修正方法考察其时序效应,采用二次项的技术研究了倒“U”型效应;第四,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信息化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第一,信息化对装备制造创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动力。第二,信息化与装备制造创新之间存在互动效应,即二者相互促进。第三,信息化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存在明显的倒“U”型效应,存在理论上的最佳信息化水平。第四,在短期和长期,信息化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均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长期影响效果更好。
林炜翰[10](2019)在《C塑料制品公司智能制造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依靠人工成本优势得到快速发展的制造业开始面临人工成本上涨、竞争加剧、产业升级等各种问题。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是解决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主要途径,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如何实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是当前企业着力探索的问题。本文以C塑料制品公司实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与项目为案例,通过分析C公司自动化、信息化和两化融合现状及发展态势、实施目标,研究其智能制造实施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以同行业企业转型智能制造的发展经验为借鉴,从非技术和技术两个层面提出C公司智能制造实施策略的建议。非技术层面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人力资源、资金、产业链等角度;技术层面通过建设智能工厂为智能制造载体,来探讨如何实现产品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为推进C公司智能制造发展,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参考,也为其他企业实施智能制造项目,探索多维度智能制造的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二、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ZF毛织制造公司信息化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现状 |
1.国外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现状 |
2.国内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三)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研究法 |
3.案例研究法 |
4.定性研究法 |
(五)研究路线图 |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理论 |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 |
1.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
2.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
3.制造业信息化管理 |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优化 |
1.诺兰阶段模型 |
2.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
3.PMBOK与 PDCA循环 |
4.理论总结 |
三、ZF公司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ZF公司简介 |
1.毛织制造行业特点 |
2.ZF公司简介 |
3.ZF公司的面临的困难 |
(二)ZF公司信息化管理现状 |
1.ZF公司信息化管理内容 |
2.ZF公司信息化管理实施成效 |
3.ZF公司信息化管理问题调查 |
(三)ZF公司信息化管理问题归因分析 |
1.信息化管理资金缺乏 |
2.没有进行相应的组织变革 |
3.企业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 |
4.信息化管理的机制不健全 |
5.缺乏信息化管理全局规划 |
6.数据标准杂乱造成不统一 |
四、ZF公司信息化管理优化方案 |
(一)ZF公司信息化管理优化必要性和原则 |
1.ZF公司信息化管理优化必要性分析 |
2.ZF公司信息化管理优化的原则 |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目标 |
1.利用SST规划信息化管理战略目标 |
2.利用诺兰模型制定信息化管理具体目标 |
(三)ZF公司信息化管理优化方案 |
1.基础设施优化 |
2.组织结构优化 |
3.培训制度优化 |
4.PMBOK和 PDCA项目实施流程优化 |
5.管理系统集成优化 |
6.数据标准化治理优化 |
7.智能制造设想 |
五、ZF公司信息化管理优化实施保障 |
(一)组织保障 |
1.实施的流程步骤 |
2.实施的专项小组 |
(二)制度保障 |
(三)资金保障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信息化的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机理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信息化的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机理 |
2.1 信息化的内涵和维度 |
2.1.1 信息化的内涵 |
2.1.2 信息化的维度 |
2.2 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内涵 |
2.3 信息化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影响过程 |
2.3.1 信息化战略理念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影响过程 |
2.3.2 信息化建设行为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影响过程 |
2.3.3 信息化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影响的理论假设模型 |
2.4 信息化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影响过程的确定 |
2.4.1 变量测度 |
2.4.2 数据收集 |
2.4.3 模型测算与结果分析 |
2.4.4 机理描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信息化战略理念的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路径设计 |
3.1 路径设计总体思路 |
3.2 基于信息化战略理念的制造企业知识偏好培养 |
3.2.1 路径框架 |
3.2.2 制造企业信息化战略理念内容确定 |
3.2.3 制造企业信息化战略理念传递 |
3.2.4 员工信息化战略理念认同动机调查 |
3.2.5 基于员工认同动机的知识偏好培养 |
3.3 基于知识偏好的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 |
3.3.1 路径框架 |
3.3.2 智能化转型关键知识学习方向识别 |
3.3.3 智能化转型关键知识学习行为激发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信息化建设行为的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路径设计 |
4.1 路径设计总体思路 |
4.2 基于信息化建设行为的技术创新提升 |
4.2.1 路径框架 |
4.2.2 制造企业信息库结构确定 |
4.2.3 信息库技术创新资源过滤 |
4.2.4 信息库技术创新资源匹配 |
4.3 基于技术创新的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 |
4.3.1 路径框架 |
4.3.2 智能化转型导向的技术创新方向识别 |
4.3.3 智能化转型导向的技术创新方案筛选 |
4.3.4 技术创新成果在智能化转型过程推广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研究 |
5.1 MX电器现状分析 |
5.1.1 MX电器简介 |
5.1.2 MX电器信息化发展现状 |
5.1.3 MX电器智能化转型现状 |
5.2 基于信息化的MX电器智能化转型路径 |
5.2.1 基于信息化战略理念的MX电器智能化转型路径 |
5.2.2 基于信息化建设行为的MX电器智能化转型路径 |
5.3 基于信息化的MX电器智能化转型路径实施保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面向制造业边缘市场的A企业SO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创新点 |
1.2.4 技术路径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第三方咨询企业 |
2.1.2 边缘市场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供需链管理 |
2.2.2 PEST分析 |
2.2.3 SWOT分析 |
2.2.4 “乔哈里”视窗 |
2.3 文献综述 |
2.3.1 第三方小微创业咨询企业特点 |
2.3.2 第三方小微创业咨询企业生命周期 |
2.3.3 第三方小微创业咨询企业的破局点 |
2.3.4 传统制造业边缘市场 |
2.4 简要框架 |
2.5 小结 |
3 小微创业咨询A企业特质分析 |
3.1 A企业组织架构分析 |
3.2 A企业PEST分析 |
3.3 A企业生命周期分析 |
3.4 A企业最优要素分析 |
3.5 A企业市场定位分析 |
3.6 小结 |
4 小微创业咨询A企业SO服务模式构建 |
4.1 行业环境分析 |
4.2 SO服务模式的提出 |
4.3 SO服务模式的价值体系构建 |
4.4 SO服务模式的服务流程构建 |
4.5 小结 |
5 小微创业咨询A企业SO服务模式应用 |
5.1 SO服务模式应用项目简介 |
5.1.1 项目来源与基本情况 |
5.1.2 项目的服务需求 |
5.1.3 SO服务模式的具体应用 |
5.2 SO服务模式满意度分析 |
5.2.1 调查目的和数据收集 |
5.2.2 项目应用的满意度分析 |
5.2.3 项目满意度调查结论 |
5.3 A企业SO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
5.4 小结 |
6 小微创业咨询A企业SO服务模式优化 |
6.1 开发上游供应链服务模式 |
6.2 提升人才连接与储备 |
6.3 开拓边缘市场 |
6.4 提高企业管理能力 |
6.5 加强资源整合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2 个人调查问卷 |
致谢 |
(4)基于信息化的制造型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研究 ——以B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现状与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国内外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制造型企业运营管理效率提升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B公司运营管理现状 |
第一节 B公司情况介绍 |
第二节 B公司业务流程与模块分工 |
第三节 B公司关键运营流程现状 |
第四章 B公司关键运营流程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客户沟通工作效率低 |
第二节 研发到量产沟通效率低 |
第三节 生产计划不准确 |
第四节 生产过程存在管理黑箱 |
第五节 B公司运营问题点总结 |
第五章 B公司信息化管理规划及实施 |
第一节 B公司信息化管理目标及规划 |
第二节 加大市场管理体系信息互联力度 |
第三节 实现研发过程平台共享化管理 |
第四节 实现计划过程信息化管理 |
第五节 加大生产过程信息化自动化力度 |
第六章 B公司信息化管理保障体系的思考 |
第一节 提升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能力和管理能力 |
第二节 加大信息化建设工作资金投入和人才建设力度 |
第三节 完善信息化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 |
第四节 信息化管理实施的风险防范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企业两化融合风险评估体系与防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企业两化融合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企业两化融合风险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企业两化融合风险理论基础 |
2.1 企业两化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
2.1.1 两化融合的内涵 |
2.1.2 两化融合的特征 |
2.2 两化融合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
2.2.1 两化融合风险内涵 |
2.2.2 两化融合风险的特征 |
2.3 理论基础 |
2.3.1 COSO风险管理理论 |
2.3.2 系统管理理论 |
第3章 企业两化融合的风险要素分析 |
3.1 两化融合的层次 |
3.2 两化融合的发展阶段 |
3.2.1 起步建设阶段 |
3.2.2 单项覆盖阶段 |
3.2.3 集成提升阶段 |
3.2.4 创新突破阶段 |
3.3 两化融合风险发生的环节 |
3.3.1 规划组织环节 |
3.3.2 融合实施环节 |
3.3.3 基础保障环节 |
3.4 两化融合风险要素识别 |
3.4.1 规划组织风险要素识别 |
3.4.2 融合实施风险要素识别 |
3.4.3 基础保障风险要素识别 |
第4章 企业两化融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4.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两化融合风险指标选取原则 |
4.1.2 两化融合风险指标初步选取 |
4.1.3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4.1.4 两化融合风险指标释义 |
4.2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
4.2.1 问卷设计 |
4.2.2 数据分析方法 |
4.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企业两化融合风险评估 |
4.3.1 结构方程模型的内涵 |
4.3.2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过程 |
第5章 实证研究 |
5.1 两化融合风险研究模型 |
5.2 数据获取和初步分析 |
5.2.1 数据获取 |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3 问卷结果信度分析 |
5.3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 |
5.4 模型结果评价与解释 |
5.4.1 两化融合风险与各维度风险关系 |
5.4.2 规划组织风险维度风险指标关系 |
5.4.3 融合实施风险维度风险指标关系 |
5.4.4 基础保障风险维度指标关系 |
5.4.5 不同风险要素的相关程度比较 |
第6章 提升企业两化融合风险防范能力的对策建议 |
6.1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合理优化资金投入 |
6.2 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产学研联动 |
6.3 统筹内部各要素,完善顶层设计规划 |
6.4 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技术匹配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企业两化融合风险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 B 企业两化融合风险调查问卷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YAS公司信息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信息化战略相关理论 |
2.1.1 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相关概念 |
2.1.2 诺兰阶段模型 |
2.2 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
2.2.1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原则 |
2.2.2 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研究方法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文献评述 |
第3章 YAS公司信息化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3 外部环境因素分析表 |
3.4 外部环境对信息化实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YAS公司信息化内部环境分析 |
4.1 YAS公司组织架构分析 |
4.2 YAS公司产品与研发体系 |
4.3 YAS公司内部环境因素分析表 |
4.4 YAS公司信息化现状 |
4.4.1 基础设施方面 |
4.4.2 组织架构方面 |
4.4.3 信息系统方面 |
4.4.4 管理规范方面 |
4.5 YAS公司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1 基础设施缺乏标准化编码,造成管理混乱 |
4.5.2 信息化程度不充分,员工信息化意识薄弱 |
4.5.3 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
4.5.4 主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冗余严重 |
4.5.5 SAP软件不能充分运用,收益比较低 |
4.5.6 管理规范虽设定完备,但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
4.5.7 高层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降低,难以拿到预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YAS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 |
5.1 YAS公司SWOT分析 |
5.2 YAS公司信息化战略目标 |
5.2.1 加强IT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 |
5.2.2 整合各部门信息系统,消除信息孤岛 |
5.2.3 统一系统主数据 |
5.2.4 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体系 |
5.2.5 加强IT部门建设,提升IT能力 |
5.3 YAS公司信息化总体架构 |
5.3.1 YAS公司主要运营过程 |
5.3.2 公司组织结构分组 |
5.3.3 信息化总体架构 |
5.4 YAS公司信息化基础设施架构 |
5.4.1 网络节点编码规则 |
5.4.2 建立IT资产管理系统,为IT资产标准化编码 |
5.4.3 实施Windows域管理,启用文件服务器,合理管理文件共享 |
5.4.4 搭建IT服务管理系统平台,建立IT知识管理数据库 |
5.5 YAS公司信息化关键系统建设、优化及整合 |
5.5.1 企业资源计划ERP |
5.5.2 产品开发生命周期PLM |
5.5.3 决策支持系统SAP BW |
5.6 YAS公司信息化战略实施计划 |
5.6.1 信息化战略实施起步阶段 |
5.6.2 信息化战略实施发展阶段 |
5.6.3 信息化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阶段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YAS公司信息化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企业文化建设 |
6.2 人力资源保障 |
6.2.1 组织结构和人才队伍保障 |
6.2.2 绩效考核体系 |
6.3 财务保障 |
6.4 风险控制 |
6.4.1 规划与组织阶段 |
6.4.2 获取与实施阶段 |
6.4.3 交付与支持阶段 |
6.4.4 更新与淘汰阶段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信息化推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
2.1.2 装备制造业的界定 |
2.1.3 产业升级的界定 |
2.1.4 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产业升级理论 |
2.2.2 价值链理论 |
2.2.3 创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信息化推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现状及问题 |
3.1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升级概况 |
3.1.1 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现状 |
3.1.2 高技术装备制造业影响力较大 |
3.1.3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
3.1.4 信息化创新动力不足 |
3.1.5 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优化 |
3.2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升级存在的问题 |
3.2.1 信息化政策体系不健全 |
3.2.2 国有企业信息化升级缓慢 |
3.2.3 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滞后 |
3.2.4 信息化创新水平低 |
3.2.5 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 |
3.3 本章小结 |
4 信息化推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
4.1.1 研究方法 |
4.1.2 数据说明 |
4.2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 |
4.2.1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
4.2.2 模型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信息化推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升级具体路径 |
5.1 信息化推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升级目标 |
5.2 信息化推动生产装备升级 |
5.2.1 提升生产装备技术含量 |
5.2.2 完善生产装备监管与维护 |
5.3 信息化推动生产过程升级 |
5.3.1 打造智能生产线 |
5.3.2 创建数字化车间与智能工厂 |
5.4 产品信息化 |
5.4.1 研发产品智能设计系统 |
5.4.2 打造定制化产品 |
5.4.3 监测产品信息 |
5.5 服务信息化 |
5.5.1 改善企业服务系统 |
5.5.2 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 |
5.6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升级的保障措施 |
6.1 信息化升级的政策保障 |
6.1.1 加强信息化专利保护 |
6.1.2 提升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信息化升级动力 |
6.1.3 深入发展智能制造 |
6.2 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 |
6.2.1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
6.2.2 完善激励政策 |
6.3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信息化参与 |
6.3.1 构建技术创新研发机制 |
6.3.2 主动参与信息化市场 |
6.4 信息化升级的人才保障 |
6.4.1 提高信息化人才素质 |
6.4.2 积极引进信息化人才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信息化对云南省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主要创新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信息化的概念 |
二、制造业升级的概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研究 |
一、信息经济理论 |
二、产业升级理论 |
三、产业融合理论 |
四、信息化促进产业升级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
第三节 信息化影响制造业升级的动力 |
一、政策支持 |
二、竞争力驱动 |
三、可持续发展需要 |
第四节 信息化影响制造业升级的机制研究 |
一、产品层面 |
二、技术层面 |
三、组织层面 |
四、机制小结 |
第三章 云南省制造业与信息化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
一、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
二、云南省制造业发展问题 |
第二节 云南省信息化发展现状 |
一、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状况 |
二、信息技术应用状况 |
三、信息知识支撑发展状况 |
第三节 云南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
一、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
二、制造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云南省信息化水平的测算 |
一、信息化水平测算的主流方法 |
二、云南省信息化水平的测算 |
第四章 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指标构建与模型设立 |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的设立 |
第二节 单位根检验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信息化对中介变量的影响 |
二、中介变量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
三、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一、政府层面 |
二、产业层面 |
三、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9)信息化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信息化的相关研究 |
2.1.1 信息化相关研究 |
2.1.2 关于信息化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
2.2.1 开放式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2.2.2 组织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2.2.3 技术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
2.2.4 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
2.2.5 技术溢出与企业创新 |
2.3 信息化对技术创新影响研究 |
2.3.1 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相关研究 |
2.3.2 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的相关研究 |
2.3.3 信息化与工艺创新的相关研究 |
2.3.4 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2.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信息化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
3.1.1 信息化直接影响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 |
3.1.2 信息化间接影响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 |
3.2 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 |
3.2.1 基本传导机制 |
3.2.2 互动传导机制 |
3.2.3 倒“U”型传导机制 |
3.2.4 时序效应传导机制 |
3.3 小结 |
第四章 信息化指标体系与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研究 |
4.1 构建中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原则 |
4.2 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 中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测度 |
4.4 小结 |
第五章 信息化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实证研究 |
5.1 数据说明及描述统计 |
5.2 信息化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
5.2.1 计量模型构建 |
5.2.2 信息化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结果 |
5.3 小结 |
第六章 信息化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传导效应的实证研究 |
6.1 研究设计及模型检验 |
6.1.1 模型构建 |
6.1.2 单位根检验 |
6.2 信息化对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影响研究 |
6.3 信息化对装备制造业的倒“U”型影响研究 |
6.4 信息化对装备制造业的时序影响研究 |
6.5 小结 |
第七章 政策建议 |
7.1 加强信息化建设 |
7.1.1 加快信息化建设 |
7.1.2 缩小各行业信息化水平差距 |
7.2 激励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 |
7.2.1 完善产权激励 |
7.2.2 加强政府的政策激励 |
7.2.3 保证有效的市场激励 |
7.2.4 企业技术创新支撑 |
7.3 推动信息化与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 |
7.4 小结 |
结论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C塑料制品公司智能制造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智能制造概念和特征 |
一、智能制造概念 |
二、智能制造的特征 |
第二节 企业战略理论 |
一、企业战略转型升级 |
二、SWOT分析模型 |
第二章 C公司现状及智能制造实施目标 |
第一节 C公司概况 |
一、企业概况 |
二、战略发展目标 |
第二节 C公司自动化、信息化及两化融合现状 |
一、自动化现状 |
二、信息化现状 |
三、两化融合现状 |
第三节 C公司态势分析及智能制造实施目标 |
一、SWOT态势分析 |
二、智能制造实施目标 |
第三章 C公司智能制造实施面临的问题 |
第一节 实施智能制造缺乏战略性支持 |
第二节 企业管理体系将难适应发展要求 |
一、流程管理柔性化要求 |
二、组织结构制约 |
第三节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紧缺成瓶颈 |
一、紧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
二、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 |
第四节 资金投入有限制约企业转型升级 |
第五节 工厂智能化有待进一步提升 |
一、自动化改造须再推进 |
二、核心信息系统待建设 |
第四章 同行业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经验借鉴 |
第一节 思路与规划制定是实施智能制造的必要前提 |
第二节 组织与管理变革是智能制造的推动力 |
第三节 设备设施智能化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支撑 |
一、自动化设备设施建设 |
二、信息化设备设施建设 |
第四节 生产运行智能化是智能制造的关键核心 |
一、注塑生产MES系统解决方案 |
二、注塑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
第五节 智能制造实施成效与经验借鉴 |
一、实施成效 |
二、经验借鉴 |
第五章 C公司智能制造实施策略建议 |
第一节 谋划战略全局,加强实施领导 |
一、长远规划、分阶段实施、稳步推进 |
二、经验借鉴与自身创新战略并重 |
三、建立实施组织,加强组织领导 |
第二节 改革组织结构,重构管理体系 |
一、打造扁平化组织,实现柔性化流程管理 |
二、重新认识需求,确立智能制造思维范式 |
三、重构管理体系,构建智能制造管理范式 |
第三节 优化人力资源,强化人才储备 |
一、优化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
二、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
三、产学研紧密合作,强化人才储备 |
第四节 善用政府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
第五节 突出实施重点,建设智能工厂 |
一、明确建设思路与规划 |
二、建设智能工厂应用框架 |
三、打造产品设计、生产和物流智能化 |
四、实现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智能化 |
第六节 创新生态体系,构建产业协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ZF毛织制造公司信息化管理优化研究[D]. 聂全武.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信息化的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机理与路径研究[D]. 何美鑫.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3]面向制造业边缘市场的A企业SO服务模式研究[D]. 查理.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信息化的制造型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研究 ——以B公司为例[D]. 杨玥. 南京大学, 2020(04)
- [5]企业两化融合风险评估体系与防范对策研究[D]. 王晓莹.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YAS公司信息化战略研究[D]. 邵彬. 山东大学, 2019(03)
- [7]信息化推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D]. 王雪彤.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8]信息化对云南省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D]. 殷丽姣.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1)
- [9]信息化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效应研究[D]. 吴宁宁. 西北大学, 2019(01)
- [10]C塑料制品公司智能制造实施策略研究[D]. 林炜翰.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两化融合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企业转型升级论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