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铜镜表面处理实验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余伟[1](2018)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淬火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一、引言热处理技术是金属材料改性的主要手段,它可以用来优化和拓展材料的工艺性能,使其更好满足使用要求。淬火是具有标志性质的热处理工艺技术,就目前出土资料看,国外最早的淬火实例是中欧地区的哈尔希塔特遗址出土的铁刀和箭镞,这一遗址的年代在公元前1000多年。不同于国外最早将淬火应用于铁器,我国最早的淬火实例是垣曲商城出土的商代早期铜削刀,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淬火青铜器,而且在青铜时代及其后的铁器时代,都陆续有对青铜进行淬火的实例。本文整理总结这些古代青铜器的淬火技术及其相关工艺,并加以分析研究,以期找出其中的一些规律和技术要点。
冯唐菡[2](2021)在《锻造工艺中紫铜的着色研究》文中指出
李延[3](2020)在《汉代铜镜美学研究》文中认为镜,作为一种照容洁面的工具,从它诞生之初的“鉴”开始,就一直传达着世人对美的追求。我国几千年的铜镜发展史中有着战国、两汉和隋唐三座高峰,因此汉代铜镜在我国铜镜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它正面映像、背面审美,是汉代世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今人而言,其映像作用虽已消失,但背面纹饰却映照出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学界此前对汉代铜镜的研究多关注其考据、材料、形制、工艺、文化等问题,罕见从美学视角对它的专题系统探讨,在学位论文中更是如此。故本文提出汉代铜镜的美学研究,旨在美学视域中,借助汉镜这把钥匙更多地认识汉代的审美风貌和审美精神。根据汉代铜镜的实际情况和从美学视角探讨的逻辑需要,本文主要包括绪论、五章正文、结语和附录四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汉代铜镜美学研究的缘起和价值,梳理研究现状,阐明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原则。重点解析“美学研究”之题,即何为美学研究?主要从符号学与图像学探讨本文美学研究的方法,并提出应遵循的“三原则”,即坚持“美学的历史的”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综合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历史文献资料与出土铜镜资料互证的原则。第一章,主要概述汉代铜镜的基本情况。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科技工艺等多重因素,影响着汉代铜镜的产生与发展,并可以由此推及汉前、汉后铜镜的发展。之后,在众多研究者对汉代铜镜分期与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分期、分类及原因。最后,简要分析了汉代铜镜照容洁面、装饰馈赠、随葬佑富、自检劝谏和培育自我意识的多样功能。第二章,主要讨论汉代铜镜的哲学观念与美学特征。汉代铜镜整体形态特征的哲学观念,是以中国古代“圆形”思维传统和汉代“天圆地方”的思维观念为基础而生发的。在此基础上,汉镜整体形态美学特征,即形制美与纹饰美相统一、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写意性与写实性相统一得以显现。同时,通过汉代铜镜“点”“线”“面”的主要类型,可以进一步探析汉代铜镜构形元素玄妙美和势力美相统一、简韵美和灵动美相统一、平衡美和秩序美相统一的美学特征。第三章,主要讨论汉代铜镜镜背图案的象征意义及美学风格。在对岩画、彩陶纹画、汉字等的讨论中,追溯了中国古代“观物取象”的象征思维传统,进而深入汉民族的象征文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汉代铜镜镜背动植物类图案及其象征意义、神人灵兽类图案及其象征意义和人物画像类图案及其象征意义。与此同时,在对汉镜镜背图案象征意义的逐步理解中,其“繁巧”相融、“浑朴”相生和“蓄幻”相兴的美学风格得以浮现。第四章,主要讨论汉代的自然美学思想、宗教美学思想与汉代铜镜的关系。汉代自然美学思想下的黄老之学和儒家经学,注重“情感式”审美,但前者注重情感式的自然关怀,后者侧重情感式的自然感应,草叶纹镜与星云纹镜是二者的代表。汉代宗教美学思想下的道家神学和谶纬神学,注重“想象式”审美,但前者注重想象式的“世界架构”,后者侧重想象式的“时空架构”,西王母镜与四神镜是二者的代表。另外,佛教内容也在汉代特别是汉末开始影响汉镜。第五章,主要讨论汉代铜镜的当代价值。汉代铜镜的当代价值是多方面的,本章将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汉镜对当代服装图案、标志、图书装帧、建筑空间等设计艺术有着深远影响,若合理利用,能够促进我国设计艺术良性发展。另一方面,汉镜蕴含的“包容性”审美态度、“朴素性”审美风格和“向死而生”的生存意识对世人的“审美化”生存具有启迪作用。总之,汉代铜镜有着独特的“形式美感”和深厚的“象征意蕴”,在我国四千多年的铜镜史上“熠熠生辉”。本文从美学角度“挖掘”作为器物的汉镜之美,其间“饱含”的美学特征、美学风格以及美学精神等美学价值,是汉民族“社会心理”的“集体积淀”,不仅影响四百余年的汉代,而且其中一些审美意识延续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吴琼[4](2020)在《贩夫走卒与神异高士:明清时期磨镜人诸形象研究》文中认为磨镜人是一个存在时间比较长的职业,其最早何时产生暂不可考,但至少汉魏时就已经出现。作为诸多行业之一的磨镜匠,其营业方式多为走街串巷摇响器招徕买卖。文献记载中,除了市中贩夫走卒的身份,磨镜人还拥有道教神仙、医家、隐逸高士等多重身份。这些身份经历了长期的建构,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同时又有各自的发展脉络。明清时期,磨镜人的诸多形象已经基本成熟,同时存在于各类文本记述中。
史永钦[5](2019)在《金属胎体在漆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属胎体在漆器中的应用历史较为悠久,在传统漆器的制作中,常以金、银、铜等金属材料作为胎骨,在传统漆器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但近代漆器的发展逐渐式微,金属胎体与大漆相结合的应用也相对较少。本文选取金属胎体在漆器中的应用发展为中心,梳理我国各个时期金属胎体在漆器中运用的特点,对近现代金属胎体与漆器结合的案例进行简要分析。最后,结合自身创作来探索大漆与金属胎体相结合的制作工艺,以期为现代漆器的发展添砖加瓦,并吸引更多的同业人员进行相关研究。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要分析了漆、漆器与金属的概念,以及金属胎体应用于传统漆器发展历程中的状况;第二章,介绍了近现代国内外金属胎体与漆器结合的案例;第三章,介绍了金属漆器的应用特点、髹漆技法以及装饰纹样与色彩在金属胎体上的应用;第四章,介绍了自己的金属胎体与漆器相结合的应用创作、工艺难点及作品展示说明等内容。最后,总结金属胎体新材质的介入对漆器的影响,增加了漆器的形式美,推动漆器的创新与发展,为现代漆器带来更广阔、更明朗的发展空间,也为之后相关的创作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
乔建锋[6](2019)在《浅析汉代中国铜镜纹饰雕刻的审美诉求》文中提出铜镜从它出现的那一刻起,它就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有两面,正面是用来梳洗打扮,反面可以作为一种观赏性的艺术品。这就是它设计的精巧之处,它合理的集生活实用性以及艺术观赏性为一体,由此,我们不得不为古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深深折服,除此之外,古人还赋予了铜镜另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当时的生活理念,无论从它的理想状态还是对于生活的实用性来说,铜镜都当之无愧的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我国古代铜镜的发明和铸造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历经不同的朝代,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特色。铜镜历经四千余年,各个时期都赋予了铜镜独特的风貌,每一时代的铜镜都各具特色,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铜镜形成了我国铜镜演变的完整的一个系统。纵观整个铜镜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汉代的铜镜铸造达到了最高水平,无论魅力还是艺术价值都遥遥领先于世。鉴于上述背景,本文就汉代中国的铜镜发展问题及其纹饰雕刻的艺术风格、传承的文化美学价值进行系统分析,分析中文章还结合了已出土的铜镜纹理纹饰风格并就其铜镜本身的雕刻技艺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了汉唐时期铜镜雕刻技艺的不同艺术风格,并且对汉代部分铜镜纹饰雕刻进行了实践探索,将汉代铜镜制作工艺流程了解的更透彻最后文章根据研究结论,将研究汉代铜镜雕刻的风格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思考,并进行了实践的探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总之,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了解汉代铜镜的发展及纹饰雕刻的技艺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黄希,罗汝鹏,胡东波[7](2019)在《考古出土文物的研究性保护处理——以浙江兰若寺墓地出土铜镜为例》文中提出通过参考对比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的研究模式,总结研究性保护工作架构,强调考古研究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文物保护处理过程中除了关注文物腐蚀劣化问题及清理修复外,还要结合考古发掘方法,对文物携带的历史信息进行提取保护。本文以浙江兰若寺墓地出土铜镜的清理保护过程为例,探讨在对具体文物进行研究性保护信息提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王天鸽[8](2019)在《5083铝合金负压激光焊接蒸气羽烟特征及焊缝成形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铝合金的激光焊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其难点在于一方面铝合金具有高导热性和对激光高的反射性,另一方面其易氧化的特性给焊缝带来的高气孔率。激光功率、焊接速度等焊接参数对焊缝成形均有重要影响,而采用负压激光焊接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激光利用率,增强焊接保护效果,从而增加焊接熔深、降低气孔率。为研究环境压力及其他因素对铝合金激光焊接的影响,本文设计了一个负压激光焊接实验平台,采用正交试验法在不同参数下对厚度为30mm的5083铝合金试板进行激光焊接工艺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环境压力与激光功率和焊接速度相比,对焊缝成形和气孔率的影响更大。在此基础上,固定激光功率为5 kW及焊接速度为1m/min,探究不同环境压力下金属蒸气羽烟形貌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对焊缝熔深和气孔缺陷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环境压力降低,羽烟状态趋于稳定,飞溅减少、亮度减弱,尺寸减小,金属蒸气羽烟平均灰度和面积像素比明显降低。当环境压力由大气压力降至80 kPa时,平均灰度由243.51降到65.28,仅为大气压力下灰度的26.8%,且在101kPa80 kPa的环境压力区间,金属蒸气羽烟的灰度变化大于面积像素比的变化;而在8050 kPa的环境压力区间趋势发生逆转。由此表明,随着环境压力降低,金属蒸气羽烟在密度上的变化先于尺寸上的变化。采集金属蒸气羽烟光谱信号,发现随着压强降低,光谱强度急剧下降,特征谱线逐步消失,80 kPa时,强度曲线的峰值强度已减少66.6%以上,采用Mg I和Al I特征谱线分别计算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结果表明二者随压强降低均有一定程度减小,但变化幅度小于光谱强度。随着环境压力降低,焊缝成形得到了明显改善。观察焊缝表面形貌发现,压强为15 kPa时,焊缝表面金属飞溅颗粒明显减少,鱼鳞纹逐渐均匀并呈现出金属光泽;当压强为0.2 kPa时,焊缝鱼鳞纹清晰均匀,金属飞溅颗粒消失。观察焊缝横截面及深宽比发现,15 kPa以下,焊缝截面从倒三角形变为细长的“钉”形,焊缝深宽比从小于1增加到近1.4,实现了熔深>熔宽。而当环境压力降至0.2 kPa时,该比值则进一步增加至2.5,接近常压下的3.8倍,熔深7.486 mm,为常压下的2.6倍。环境压力影响了气孔缺陷的尺寸、分布及气孔率。大尺寸气孔主要分布在中上部,小气孔则分布在中下部。随着环境压力降低,气孔尺寸逐渐变小,焊缝近表面的大气孔先消失,而后中、下部的小气孔减少。当环境压力为101 kPa时,焊缝气孔率为3.741%,而当环境压力降至0.2 kPa时,气孔率仅为0.039%,焊缝横截面中的气孔几乎全部消失。此时匙孔更加稳定,其波动产生的气泡减少;此外,气泡流动路径的改变及液体流速的增加也会使气泡更容易溢出。本文的研究结果为铝合金激光焊缝成形和气孔率的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为铝合金激光焊接提供了一种可能。
陆秋燕[9](2017)在《论我国古代是否存在青铜器防腐蚀专门处理技术》文中指出在对中国青铜文明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古代青铜器表面存在着镀锡、鎏金银、斑纹等处理工艺,以及表面含锡、铬、硫等特殊成份的氧化膜。这些处理工艺和特殊的表面成份与青铜器的保存状况是否有关、我国古代是否存在青铜器防腐蚀专门处理技术曾经是科技考古界热烈探讨的课题之一。通过分析近三十年来学界发表的研究发现和实验数据,无法证明我国古代曾经存在青铜器防腐蚀专门处理技术。
陆秋燕[10](2016)在《论我国古代是否存在青铜器防腐蚀专门处理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中国青铜文明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古代青铜器表面存在着镀锡、鎏金银、斑纹等处理工艺,以及表面含锡、铬、硫等特殊成份的氧化膜,这些处理工艺和特殊的表面成份与青铜器的保存状况是否有关,我国古代是否存在青铜器防腐蚀专门处理技术,曾经是科技考古界热烈探讨的课题之一。文章通过分析近30年来学界发表的研究发现和实验数据,认为无法证明我国古代曾经存在青铜器防腐蚀专门处理技术。
二、铜镜表面处理实验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铜镜表面处理实验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汉代铜镜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原则 |
第一章 汉代铜镜概览 |
第一节 汉代铜镜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汉代铜镜的分期分类 |
第三节 汉代铜镜的多样功能 |
第二章 汉代铜镜形制的哲学观念与美学特征 |
第一节 汉代铜镜形制的哲学观念 |
第二节 汉代铜镜整体形态的美学特征 |
第三节 汉代铜镜构形元素的美学特征 |
第三章 汉代铜镜镜背图案的象征意义及美学风格 |
第一节 “观物取象”的象征思维传统 |
第二节 汉代铜镜镜背图案及象征意义 |
第三节 汉代铜镜镜背图案的美学风格 |
第四章 汉代美学思想与汉代铜镜 |
第一节 汉代自然美学思想与汉代铜镜 |
第二节 汉代宗教美学思想与汉代铜镜 |
第五章 汉代铜镜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汉代铜镜对当代设计艺术的影响 |
第二节 汉代铜镜对当代世人生存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本文所引书籍简写与全称表 |
附录二 :本文及常见汉镜铭文汇总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4)贩夫走卒与神异高士:明清时期磨镜人诸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持器惊闺:走街串巷的磨镜匠 |
二、负局先生与洞宾淬镜:磨镜人医道形象的建构 |
三、大隐隐于市:隐逸之士与磨镜客 |
四、余 论 |
(5)金属胎体在漆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金属胎体在传统漆器中的应用 |
第一节 漆与漆器的概述 |
1.1.1 漆概述 |
1.1.2 漆器的概述 |
第二节 金属胎体的释义 |
第三节 金属胎体在传统漆器中的应用发展 |
1.3.1 战国秦汉时期 |
1.3.2 唐宋元明清时期 |
第二章 近现代金属胎体与漆器的结合 |
第一节 中国金属胎体与漆器的结合 |
第二节 日本金属胎体与漆器的结合 |
第三节 韩国金属胎体与漆器的结合 |
第四节 其他国家金属胎体与漆器的结合 |
第三章 金属胎体在漆器应用中的艺术特征 |
第一节 金属胎体在漆器中应用的特点 |
第二节 髹漆技法在金属胎体上的应用 |
3.2.1 战国秦汉时期彩绘、扣器技法的应用 |
3.2.2 唐代时期平脱、镶嵌技法的应用 |
3.2.3 宋明清时期雕漆、描金技法的应用 |
3.2.4 近现代髹漆技法的应用 |
第三节 装饰纹样与色彩在金属胎上的应用 |
3.3.1 装饰纹样在金属胎体上的应用 |
3.3.2 色彩在金属胎体上的应用 |
第四章 金属胎体与漆器相结合的应用创作 |
第一节 自身作品制作流程解析 |
4.1.1 金属胎体表面处理 |
4.1.2 髹漆实验 |
4.1.3 工艺难点解析 |
第二节 自身创作作品展示与说明 |
第三节 自身作品应用效果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浅析汉代中国铜镜纹饰雕刻的审美诉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及内容 |
五、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概况 |
(二)国外研究概况 |
第一章 汉代铜镜发展概述 |
1.1 铜镜的历史起源以及制作流程 |
1.1.1 铜镜的历史起源 |
1.1.2 铜镜的制作和使用 |
1.2 铜镜纹饰雕刻的发展演变 |
1.2.1 汉之前的铜镜纹饰雕刻 |
1.2.2 汉代铜镜纹饰雕刻 |
1.2.3 汉之后的铜镜纹饰雕刻 |
1.3 铜镜的划分种类 |
1.3.1 铜镜 |
1.3.2 铁镜 |
第二章 汉代铜镜纹饰雕刻的艺术性分析 |
2.1 纹饰雕刻的构成形式 |
2.1.1 纹饰的组织形式 |
2.1.2 纹饰的布局形式 |
2.2 纹饰构成的形式美 |
2.2.1 对称与权衡 |
2.2.2 条理与反复 |
2.2.3 节奏与韵律 |
2.3 汉唐铜镜艺术之比较 |
2.3.1 造型艺术审美比较 |
2.3.2 纹饰艺术审美比较 |
2.3.3 铜镜艺术审美思想的转化 |
第三章 铜镜与雕塑的关系及其发展概述 |
3.1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与雕塑得以发展 |
3.2 汉代雕塑技艺推动了铜镜制作工艺 |
3.3 唐代铜镜和雕塑技艺实现高度融合 |
3.4 宋辽以来铜镜和雕塑工艺技术发展逐渐衰落 |
第四章 汉代铜镜纹饰雕刻的实践探索——以制模技艺为例 |
4.1 汉代铜纹饰雕刻实践对象的选择 |
4.2 汉代铜镜纹饰雕刻实践制作过程概述 |
4.2.1 设计镜模 |
4.2.2 翻制泥母模 |
4.2.3 制作汉八连弧镜纹饰 |
4.2.4 制作汉四乳四虺纹镜纹饰 |
4.3 对于汉代铜镜纹饰实践探索过程的当代思考 |
4.3.1 纹饰的动、静与秩序感 |
4.3.2 严谨求精的工匠精神 |
4.3.3 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表达 |
第五章 汉代铜镜纹饰雕刻对我创作的启示及影响 |
5.1 对汉代铜镜纹饰雕刻的思考 |
5.2 我的创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5083铝合金负压激光焊接蒸气羽烟特征及焊缝成形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中厚板铝合金的激光焊接问题 |
1.2.1 铝合金激光焊接的特点 |
1.2.2 中厚板铝合金激光焊接难点及解决途径 |
1.3 负压激光焊接优势及研究现状 |
1.3.1 负压激光焊接装置研究 |
1.3.2 负压激光焊接焊缝成形研究 |
1.3.3 负压激光焊接等离子体及蒸气羽烟特征形貌研究 |
1.3.4 负压激光焊接匙孔熔池行为研究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焊接参数 |
2.2 试验设备与平台 |
2.2.1 负压腔设计 |
2.2.2 高速摄影采集系统 |
2.2.3 光谱采集系统 |
2.3 试验方法 |
2.3.1 正交试验设计 |
2.3.2 图像处理方法 |
2.3.3 材料表征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负压激光焊缝成形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3.1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1.1 不同因素对气孔率的影响 |
3.1.2 不同因素对焊接熔深的影响 |
3.2 焊接功率、速度对焊缝成形、气孔的影响规律 |
3.2.1 焊缝成形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
3.2.1.1 激光功率的影响 |
3.2.1.2 焊接速度的影响 |
3.2.1.3 环境压力的影响 |
3.2.2 气孔形成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
3.2.2.1 激光功率的影响 |
3.2.2.2 焊接速度的影响 |
3.2.2.3 环境压力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负压激光焊接金属蒸气羽烟形貌特征研究 |
4.1 不同环境压力下金属蒸气羽烟形貌特征 |
4.1.1 金属蒸气羽烟形貌 |
4.1.2 金属蒸气羽烟灰度分析 |
4.1.3 金属蒸气羽烟尺寸分析 |
4.2 不同环境压力下金属蒸气羽烟的光谱特性 |
4.2.1 金属蒸气羽烟的谱线特征 |
4.2.2 金属蒸气羽烟电子温度 |
4.2.3 金属蒸气羽烟电子密度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负压激光焊接焊缝成形机理研究 |
5.1 环境压力对焊缝成形影响机理 |
5.1.1 焊缝宏观形貌分析 |
5.1.2 环境压力对焊缝熔深及焊缝深宽比影响 |
5.1.3 环境压力对焊缝成形的影响机理 |
5.2 环境压力对焊缝气孔影响机理 |
5.2.1 焊缝气孔形貌及分布 |
5.2.2 负压下焊缝气孔微观形貌 |
5.2.3 环境压力对气孔缺陷的影响机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10)论我国古代是否存在青铜器防腐蚀专门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镀锡青铜器 |
二、表面富集SnO2的青铜器 |
三、表面含铬青铜器 |
四、表面含硫青铜器 |
五、使用天然防腐涂料的铜鼓 |
四、铜镜表面处理实验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青铜器淬火的初步研究[J]. 余伟. 文物修复研究, 2018(00)
- [2]锻造工艺中紫铜的着色研究[D]. 冯唐菡. 四川美术学院, 2021
- [3]汉代铜镜美学研究[D]. 李延.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贩夫走卒与神异高士:明清时期磨镜人诸形象研究[J]. 吴琼. 民俗研究, 2020(01)
- [5]金属胎体在漆器中的应用研究[D]. 史永钦.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浅析汉代中国铜镜纹饰雕刻的审美诉求[D]. 乔建锋. 上海大学, 2019(02)
- [7]考古出土文物的研究性保护处理——以浙江兰若寺墓地出土铜镜为例[J]. 黄希,罗汝鹏,胡东波.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9(01)
- [8]5083铝合金负压激光焊接蒸气羽烟特征及焊缝成形机理研究[D]. 王天鸽.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论我国古代是否存在青铜器防腐蚀专门处理技术[A]. 陆秋燕. 中国古代铜鼓研究通讯(第21期), 2017
- [10]论我国古代是否存在青铜器防腐蚀专门处理技术[J]. 陆秋燕. 文物春秋,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