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8718、神道4、神道5、神农315、神道7

农8718、神道4、神道5、神农315、神道7

一、农8718,沈稻4号,沈稻5号,沈农315与沈稻7号(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元[1](2020)在《粳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抗稻瘟病分子辅助育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黄河以北作为粳稻种植的主要区域。近年来,随着亲本间重复利用、骨干亲本单一、基因交换频率增加使得水稻种植资源遗传多样性降低,由于稻瘟菌(Magnaorthe oryzae)基因结构和信号传导途径复杂多变导致育成的水稻品种抗病能力弱且抗性消失快、遗传多样丰富度低、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产和发展。为明确不同地区粳稻遗传多样性和抗稻瘟病等基因的分布情况,本实验采用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抗稻瘟病等基因标记辅助选择,为水稻高产、高抗分子聚合育种创造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SSR分子标记,将主要来自辽宁、天津、宁夏、日本、韩国等地区的520份粳稻材料的17个抗稻瘟病基因标记pid2、pikh、pik-1、pigm、pi5、pik-2、pikm-1、pib、pia、pikm-2、ptr、pita、pi5-1、pi5-2、pi9、pi2、pi21和2个恢复基因标记Rf1a和Rf6及1个香味基因标记共20个基因进行SSR检测,其中供试粳稻中携带抗稻瘟病pid2的品种最多,达到了77.22%,而携带恢复基因Rf6的粳稻品种最少,为0.9%;在520份粳稻中携带基因14个基因的粳稻品种有1份,是2008XZ-89,不含有任何基因的粳稻品种有1份是农林糯12,携带7个及以上基因的粳稻占供试粳稻数量的76%。2、通过利用21对SSR多态性引物对755份粳稻进行分子数据亲缘关系进化树的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粳稻品种整体可以划分为7个大的类群;通过抽穗期、分蘖数、株高、穗长、叶夹角5个表型形状数据对850份粳稻进行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可将粳稻分为9个大类。辽宁地区的粳稻品种和吉林、日本、韩国等地的粳稻品种亲缘关系相对较近,与云南、天津的品种亲缘关系较远;天津、北京和河北等地的粳稻品种关系较近。3、通过对5个恢复系品种C34、C210、C418、C1496和C2106进行抗病性聚合改良,将与具有pita、pib、pi5三个广谱抗病基因的通系929、铁1507,通过抗稻瘟病基因聚合辅助育种,得到10个F1组合。通过2年的加代选育,获得了10个F3后代群体中已聚合pita+pi-b+pi5三个抗稻瘟病基因的30株水稻单株,并对F3后代群体进行了7个表型性状的分析,发现各个群体之间遗传分布差异大,变异丰富。

耿雷跃[2](2020)在《基于连锁和关联分析的水稻耐盐性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发掘》文中研究说明土壤盐渍化是妨碍作物正常生长,影响作物高产稳产和种植面积扩大的重要限制性因素。种植水稻是改良和利用盐渍化土壤的经济有效途径之一,而水稻耐盐性遗传改良是在盐渍化土壤种植水稻的基础。水稻耐盐基因定位是水稻耐盐基因克隆和分子育种的必要条件,对推动水稻耐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至今关于水稻耐盐QTL初步定位报道较多,而发掘耐盐基因较为困难的难题,通过水稻耐盐性梯度试验,建立耐盐性鉴定评价技术方法;以RIL群体和关联群体为研究材料,在温室和田间盐胁迫环境下开展分蘖期耐盐性的多年重复鉴定评价;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通过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分析策略,定位水稻耐盐性QTL位点;在盐胁迫和正常环境下,对RIL群体2个亲本以及耐盐显着差异家系开展RNA-seq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水稻耐盐候选基因预测分析。其研究结论如下:1明确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的最适盐胁迫浓度为0.5%,表型调查最佳时间为盐胁迫处理4-6周后,以耐盐等级作为评价指标,可以准确鉴别水稻种质耐盐性差异。利用此鉴定方法对2886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耐盐性鉴定,筛选出137份相对耐盐种质,为水稻耐盐遗传机理研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撑。2由吉冷1号×密阳23构建的RIL群体中,检测到1.81M高质量SNP标记,利用“滑动窗口”策略将上述SNP标记简化为3061个Bin标记。构建总长1408.03 cM、平均间距0.48 cM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该遗传图谱与水稻参考基因组具有较高的共线性,能够快速准确定位株高、生育期等高遗传力性状相关基因。基于上述RIL群体耐盐性鉴定结果,定位了12个耐盐相关QTL位点,其中6个是在不同环境下能够重复检测到的稳定QTL。搜索稳定QTL置信区间内已克隆基因,筛选到4个已知水稻耐盐相关基因:OsNAPL6、OsRR22、ONAC106和ONAC063。3利用关联群体开发了1.31M高质量SNP标记,估计群体LD衰减距离约为475 kb,可将群体划分为2个亚群。结合群体耐盐性鉴定数据,筛选到145个水稻耐盐相关SNP标记,位于19个QTL上。其中4个是在不同环境下能够重复检测到的稳定QTL。在稳定QTL附近,筛选到2个已经克隆水稻耐盐相关基因:OsDREB1D和OsRR22,5个未克隆渗透调节物质运输相关基因,可作为水稻耐盐候选基因。4通过水稻耐盐性差异转录组分析,筛选到515个水稻耐盐相关特异转录表达转录本,分布于480个基因上,其中有10个基因已经克隆,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基因通过差异表达影响水稻盐胁迫反应。经比较转录组分析筛选出的水稻耐盐特异差异表达基因中,有20个基因位于QTL位点的置信区间内,重点关注Os02g0574100和Os11g0256300,作为影响水稻耐盐遗传调控的候选基因,有待进一步开展基因功能验证。

刘航江[3](2020)在《中国核心粳稻种质资源耐高温特性的鉴定与筛选》文中指出随着工业进程的加快,全球温室效应日益严重,高温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会产生很大影响。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防止极端高温天气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危害,评价和筛选耐高温种质资源则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手段之一。本试验以来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000份粳稻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品种(系)播期的调整,利用自然高温对各品种(系)进行程度相当的高温胁迫处理,对各品种(系)水稻的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有效穗数、穗长等指标进行测定,以期筛选出综合农艺性状较好且具有较强耐高温能力的种质材料用于水稻育种;同时利用盆栽试验与大田试验结合做结果验证,以期找出科学合理的耐高温水稻鉴定与筛选方法。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大田试验筛选出39个产量相关因子较好且具有耐高温特性的品种(系),其中包括26个强耐高温粳稻品种(系):华粳2号、云粳42号、楚粳38号、云粳24号、农科843、葫芦香稻、W1202、W1210、苏资26号、胶东旱稻-1、垦育59、辽粳10号、剑粳6号、凤稻9号、中花15号、楚粳3号、新稻48号、吉85-21、黄粘粳子、临稻16号、营丰1号、稻品55、文安小红芒I、新稻45号、稻品31、郑旱9号;以及13个耐高温粳稻品种(系):W1306、辽粳244、稻品43、稻品76、合系27号、辽粳326、郑稻CB29、奥羽392、锦稻105、新丰2号、滇超601、香稻、里歌;2.2017年和2018年两年试验共优选出246个品种(系)(包括5个对照品种),抽穗扬花期前后遭遇高温胁迫时,这246个品种(系)的平均总粒数降低了21.17%,不同品种(系)在遭遇高温胁迫后粒数减少幅度差异较大,每穗粒数变化不显着,39个优质耐高温品种(系)的总粒数降幅仅为16.48%,说明了抽穗扬花期前后遭遇高温胁迫对水稻粒数会有相对较小的不利影响;246个品种(系)的平均千粒重降低了16.78%,39个优质耐高温品种(系)的平均千粒重降低了8.58%;另外,水稻抽穗扬花期前后遭遇高温,穗长变化不明显;3.盆栽试验的15个品种的耐高温分级结果如下:奥羽392、临稻16号、龙粳25号、牡丹江17为强耐高温品种;W1202、合系27号、垦育16号、辽粳326、青旱稻、沈龙2100、万年、永山稻为耐高温品种;千重浪、丰优100和元子粘稻为中间型品种;盆栽试验的耐高温分级结果与大田试验的耐高温分级结果几乎一致,无太大差异;4.盆栽试验各品种的总粒数较对照降低了7.64%,但各品种的总粒数与对照均未达显着性差异;各品种的千粒重变化有所差异,其中11个品种的千粒重较对照略有升高,而4个品种的千粒重较对照略有降低;5.盆栽试验中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变化趋势与以相对结实率评价耐高温特性的结果相吻合,说明水稻耐高温能力越强,在遭遇高温胁迫后水稻剑叶抗氧化酶活性增幅越大。

耿雷跃,张薇,马小定,崔迪,韩冰,张启星,韩龙植[4](2020)在《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确立及种质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蘖期是水稻由秧田生长向本田生长过渡的营养生长关键时期。在盐渍化土壤上种植水稻,分蘖期耐盐性对水稻能否正常生长至关重要。合适的耐盐性鉴定方法是水稻耐盐种质筛选的前提。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水稻分蘖期盐浓度梯度筛选试验,明确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最适盐胁迫浓度和调查时间;利用确立的鉴定方法,筛选出水稻分蘖期耐盐种质。本研究选取具有不同程度耐盐性的26份水稻品种,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在10个和7个盐浓度梯度下,以盐害等级为分蘖期耐盐评价指标,开展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在0.5%盐浓度下,处理4~6周后供试种质的盐害等级差异表现为最大,因此认为0.5%盐浓度是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的最适盐胁迫浓度,盐处理后4~6周是水稻分蘖期盐害等级调查的最佳调查时间。参照国际水稻所提出的水稻分蘖期耐盐性评价标准,本研究对其进行了改进,提出以单株为单位进行水稻分蘖期耐盐性评价方法,利用平均盐害等级评估分蘖期耐盐性。该方法能够方便、准确地评价水稻耐盐性强弱。依据上述确立的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本研究于2017-2019年期间对2886份来自不同生态区域的水稻种质进行分蘖期耐盐性鉴定评价,鉴定筛选出137份耐盐种质,为水稻耐盐遗传机制和育种研究提供资源支撑。

潘争艳,邱福林,吕桂兰,马秀芳,商文奇,白元俊,徐正进[5](2019)在《辽宁省粳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基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明确辽宁省260份粳稻品种中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类型,评价抗性基因利用价值,为辽宁省水稻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选用9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特异引物分析辽宁省已审定的260份粳稻品种抗性基因种类、基因组合类型及地域分布情况,基于抗病基因检测条带的有无进行品种聚类分析,苗期人工喷雾接种、分蘖盛期和蜡熟期田间自然发病调查,评价9个抗性单基因系的抗病性。【结果】辽宁省粳稻品种中含有抗性基因数量从0~7个不等,抗性基因Pikh检出率最高,其次是Pikm和Pi1;所有参试品种均未检测到Pi9基因,仅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辽粳421中检测到Pi40基因。参试的水稻品种中共有62个基因组合类型。基于抗性基因检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260份粳稻材料分为11个类群。9个抗性单基因系中,Pi40抗性最好;其次是Pi9、Pigm和Pita。【结论】抗性基因Pi40、Pi9、Pigm和Pita在辽宁省粳稻品种选育和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参试品种的80.38%集中在第Ⅴ、Ⅵ、Ⅶ和Ⅸ类群,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参试品种抗病基因组合类型不够丰富,亲缘关系较近。

孙晓森[6](2018)在《粳稻品种倒伏性评价及穴距对倒伏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以11个东北地区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对不同品种产量形成、倒伏性状、光合特性及物质积累进行了比较,为评价不同品种产量和抗倒伏性提供理论依据。以粳稻品种铁粳7号、稻花香、沈稻505、沈稻52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穴距配置(13.3 cm、20.0 cm、26.6 cm)水平下产量、倒伏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变化,为确定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不同穴距下生长发育规律,以期为本地区水稻高产、抗倒栽培模式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粳稻品种产量及倒伏性评价试验本研究中11个品种,除高粱稻具有极高的每穗颖花数和每穗成粒数使其获得高产外,其他较高产量品种(沈稻47、沈稻505、沈稻529)均协调了有效穗数、每穗成粒数和千粒重获得高产,使得“穗-粒-重”协调并进。较高的SPAD值、良好的光合特性保障了后期物质的积累。齐穗期后15-35 d,不同品种倒伏性状变化不一,总体上随着后期生长发育籽粒灌浆充实,抗倒伏性降低,由于穗部成熟重心上移且穗颈角增大,基部节间弯曲力矩升高,茎秆中物质积累流向“库”,使得其抗折力下降。研究中沈稻505、铁粳7号抗抗倒伏性相对较强,这与品种生育后期始终保持较强抗折力显着相关,其稻花香抗倒伏性最弱,其中齐穗期后35 d第一节间倒伏系数高达210.5g·cm/g,其根本源于抗折力的下降,且基部节间弯曲力矩升高。所以生产上可以通过选用适宜的栽培技术,在保障穗部产量贡献供应基础上,保证茎秆充实度以稳定抗折力,提高抗倒伏性,实现高产高效水稻生产。2.穴距对不同粳稻品种产量及倒伏性状试验本研究中4个品种,整体产量上来看,沈稻505>铁粳7号>沈稻529>稻花香,其中铁粳7号、沈稻505、沈稻529这3个品种均在13.3 cm穴距产量最高,分别为10163.8、10454.6、10010.6 kg/hm2,说明直立穗型、半直立穗型适当密植能够较好的贡献到产量。稻花香则在中间穴距产量最高,为8712.9 kg/hm2,说明较大穴距使其保障有效穗数同时兼顾穗部发育、籽粒的饱满,最终达到高产优质。不同品种在其适宜的穴距植株个体生长良好,使之剑叶、倒二叶以较理想的形态进行光合作用,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积累贡献产量。本研究中穴距通过影响水稻茎秆物理性状、穗部物理性状改变抗折力、基部节间弯曲力矩,但不同穴距间前2者变化不一,引起后2者差异,最后抗倒伏性发生变化。总体来看品种间倒伏性差异来源于株高、穗长、穗颈角等品种自身农艺性状,品种内穴距间主要影响植株个体生长,茎秆、穗部鲜重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抗倒伏性。生产上可减小直立穗型、半直立穗型品种穴距(13.3 cm),使其具有较高的有效穗数,稳定的抗倒伏性获得高产,弯曲穗型可适当提高穴距(20.0cm),保障其个体、群体生长发育空间,以求高产抗倒。

何龙生[7](2018)在《水稻种子活力测定方法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种子活力作为衡量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一直是种子科学界的研究热点。目前水稻种子活力测定方法仍以标准发芽试验为主。本文以64份水稻品种的种子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幼苗生长测定,逆境发芽试验,以及相关生理指标测定,同时进行标准发芽试验和田间出苗试验,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不同类型水稻种子活力较适宜的测定方法。本文将为水稻种子活力测定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水稻种子活力测定方法评价(1)粳型常规稻种子活力测定方法评价:种子萌发第6 d的根长,种子经15%PEG,1.0%NaCl,高温35-38℃,淹水5 d,45℃老化48 h胁迫处理后的发芽率,种子脱壳浸泡24 h后的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含量,种子萌发3 d后胚芽α-淀粉酶、CAT酶活性,丙二醛、脯氨酸含量可以作为种子活力的测定指标。(2)籼型常规稻种子活力测定方法评价:种子萌发第6 d的根长,种子经15%PEG,1.0%NaCl,高温35-38℃,淹水5 d,41℃老化96 h,10℃-30℃胁迫处理后的发芽率,种子萌发过程中挥发性醛含量可以作为种子活力的测定指标。(3)候选指标在杂交稻种子活力测定中的验证:种子萌发第3 d的根长,种子经15%PEG,1.5%NaCl,高温35-38℃处理后的发芽率可以作为种子活力的测定指标。综合以上水稻种子活力测定方法,推荐根长测量、干旱胁迫测定法、盐胁迫测定法、高温胁迫测定法作为水稻种子活力测定方法,尤其是根长测定法,实验简便,快速准确。2.不同品种水稻种子活力评价综合标准发芽试验及田间出苗试验的活力指标筛选出高低活力品种,粳型常规稻高活力品种有‘嘉花1号’、‘淮稻5号’、‘南粳44’、‘盐丰47’、‘浙粳88’、‘秀水05’;低活力品种有‘淮稻10号’、‘靖粳8号’、‘云粳31号’、‘沈农265’、‘镇糯19’。籼型常规稻高活力品种有‘金早47’、‘珍珠糯’、‘扬稻6号’、‘滇屯502’、‘红优4号’;低活力品种有‘金香糯’、‘三江2号’、‘农乐1号’、‘通粘一号’。杂交稻高活力品种有‘甬优9号’、‘C两优0861’、‘中浙优1号’;低活力品种有‘中优838’、‘甬优15号’、‘春优927’(浙)。

王彤[8](2017)在《不同穗型水稻黄叶、绿叶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不同穗型水稻黄叶、绿叶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选择辽宁省不同穗型粳稻材料23个进行试验,其中有3个直穗型、5个弯穗型、15个半直穗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2次重复,分别在9月2日、9月9日、9月18日及10月5日取样,调查水稻黄叶重量、绿叶重量,成熟期调查产量。结果表明:在选择穗型及产量优势上应该选择直穗和半直穗型水稻品种。

周立宏[9](2016)在《稻田微气候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气象条件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境因子,而小气候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作用更直接。为了研究稻田中的小气候特征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选择多个直立、半直立和弯曲穗型品种,在水稻齐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分别用HOBO (HO8-007-02)温湿度采集器记录水稻群体冠层顶以上20cm、群体中植株2/3高度和植株1/3高度的温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数据,在水稻灌浆中期测定不同群体中的光照度,并调查株形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收获后测定产量和品质。分析了不同穗型水稻群体中温度、湿度、光照度的分布、变化情况及差异,并对稻田小气候与株形性状、产量和产量构成、品质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1.水稻群体中上部光强减弱得快,下部减弱较慢;太阳高度角较高时上下减弱的速度差异不大。不同品种群体中1/3高度处光照度仅在中午时差异稍大,10时之前和14时之后差异很小。多数弯穗群体中的透光率明显低于其它品种。直立穗和半直立穗群体之间透光率差异不大。2.各品种水稻群体中温度和湿度的日变化趋势一致,与大气中的温湿度变化趋势相同。不同穗型水稻群体中的温湿度差异主要是在晴天的白天。白天水稻群体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相对湿度相反,最高温度和最低相对湿度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大约在午后13时左右,早于大气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3.群体中湿度的脉动变化大于温度,露点温度的脉动又大于相对湿度,且日变化不如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规律明显。不同水稻群体中温度的差异小于湿度,从水稻齐穗至成熟,晴天不同品种群体中的相对湿度和露点差异均为极显着,温度差异从8月中旬灌浆期开始显着,到9月中旬已为极显着。4.白天群体下部1/3高度的温度低于上部活动面,温差最大可以达到4℃以上;群体活动面温度一般低于冠层以上的大气温度,晴天中午时比较接近。湿度随高度的变化相反,下部湿度高于上部,中午相对湿度相差约20%。冠层以上大气的湿度低于冠层内。夜间群体中各高度的温度和湿度基本一致,相对湿度均为100%,不同高度温湿度达到一致的时间大约为19时-次日7时,不同时期会有所差异。5.在水稻灌浆结实期的8月至9月中旬,常规稻弯穗品种群体中的温度低于直立、半直立穗品种,相对湿度一般高于直立、半直立穗品种,而直立和半直立穗品种之间的差别不大。在9月下旬,水稻已近成熟,各品种的衰老进程不同,群体中的温湿度对比状况会发生改变。但杂交稻与常规稻品种有所不同,群体中的温湿度与其它品种之间的温度对比没有太明显的规律。6.光照与植株性状的关系较温湿度更为密切,其中穗颈角、叶颈角和穗长对光照度的影响最大。灌浆期的群体温湿度与株高和穗部性状相关较为显着。后期剑叶叶片温度与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都呈二次的抛物线,说明存在适宜温度范围。7.水稻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平均温度与穗数显着负相关,湿度与穗数为显着正相关。2/3高度的光照与穗数呈显着负相关。湿度与谷草比为负相关,与成穗率为正相关。光照与产量之间有较为明显的关系,中午前后的光照与产量的关系比早晚大,2/3高度的光照影响大于1/3高度。群体中平均透光率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对产量性状与小气候典型相关分析表明,穗长、穗数对小气候因子关系影响较大,小气候因子则对成粒率影响较大。灌浆期温度、齐穗期相对湿度、2/3高度光照度这几个小气候因子较易影响产量性状。8.群体中的温湿度对碾磨品质的影响较明显,并且灌浆期的温度影响最大。光照对多数品质指标都有影响,但影响比较大的是整精米率、粒长和直链淀粉含量。糙米率、垩白率和蛋白含量与透光率之间基本是正相关,整精米率、食味值和直链淀粉含量与透光率均为负相关。

赵一洲,李正茂,路洪彪,倪善君,张战,李鑫,毛艇,张丽丽,刘研[10](2015)在《辽宁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多样性演变及亲缘关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1981-2010年育成的62个水稻(Oryza sativa)品种为材料,分析不同时期水稻品种品质性状多样性和亲缘系数的变化,并通过主坐标分析、聚类分析了解品种间的形态距离和遗传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育种时间的推移,辽宁省水稻品种间品质性状多样性下降,遗传基础狭窄。在今后的水稻品质育种工作中应拓宽亲本来源、加强种质交流,充分利用现有育成品种间的遗传差异,最大程度发挥优质骨干亲本的作用。

二、农8718,沈稻4号,沈稻5号,沈农315与沈稻7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8718,沈稻4号,沈稻5号,沈农315与沈稻7号(论文提纲范文)

(1)粳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抗稻瘟病分子辅助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抗稻瘟病研究进展
        1.1.1 水稻稻瘟病的危害及防治
        1.1.2 抗稻瘟病基因研究
        1.1.2.1 抗稻瘟病基因定位研究
        1.1.2.2 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
    1.2 水稻遗传多样性研究
        1.2.1 水稻表型遗传多样性研究
        1.2.2 水稻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水稻分子育种
        1.3.1 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3.1.1 水稻抗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
        1.3.1.2 水稻恢复基因在水稻育种应用
        1.3.2 水稻转基因技术应用
        1.3.3 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育种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粳稻材料
        2.1.2 引物和试剂
    2.2 田间试验
        2.2.1 水稻种植的田间试验规划
        2.2.2 栽培及田间管理
        2.2.3 田间性状的测定
    2.3 基因组DNA的提取
        2.3.1 叶片采集
        2.3.2 改良SDS法基因组DNA的提取
        2.3.3 DNA浓度检测
        2.3.4 SSR-PCR扩增
        2.3.5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粳稻品种抗稻瘟病等基因的SSR分子检测
        3.1.1 粳稻品种20 个抗稻瘟病等基因SSR分子检测
        3.1.2 20个抗稻瘟病等基因在粳稻中的分布情况
        3.1.3 20个抗稻瘟病等基因的频率分析
    3.2 粳稻遗传多样性分析
        3.2.1 粳稻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
        3.2.1.1 21对SSR标记的多样性分析
        3.2.1.2 粳稻分子聚类分析
        3.2.2 粳稻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3.2.2.1 5个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3.2.2.2 粳稻自然群体表型性状统计分析
        3.2.2.3 粳稻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3.2.3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聚合
        3.2.3.1 5个恢复系品种的抗病性改良
        3.2.3.2 F3 群体的4 个表型性状分析
        3.2.3.3 F3 群体的pita、pib、pi5 基因检测
        3.2.3.4 抗稻瘟病基因、恢复基因、品质性状基因的聚合育种
第四章 讨论
    4.1 抗病基因育种分析
    4.2 遗传多样性分析
    4.3 粳稻遗传多样性和稻瘟病抗性育种分析
第五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基于连锁和关联分析的水稻耐盐性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土壤盐渍化现状及应对措施
        1.1.2 水稻耐盐性研究意义
    1.2 水稻耐盐性研究进展
        1.2.1 盐胁迫对水稻生物学影响
        1.2.2 水稻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研究
        1.2.3 水稻耐盐种质资源筛选与品种选育
        1.2.4 水稻耐盐性基因定位
        1.2.5 水稻候选基因预测
        1.2.6 水稻耐盐基因克隆
        1.2.7 水稻耐盐基因利用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3.1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水稻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及种质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管理
        2.1.3 试验调查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水稻分蘖期适宜盐胁迫浓度确定
        2.2.2 水稻分蘖期耐盐种质鉴定筛选
    2.3 讨论
第三章 水稻高密遗传图谱构建及耐盐性连锁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3.1.3 SNP标记开发
        3.1.4 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遗传图谱构建
        3.2.2 群体耐盐表型鉴定
        3.2.3 QTL定位分析
    3.3 讨论
        3.3.1 QTL影响因素分析
        3.3.2 QTL定位结果
        3.3.3 候选基因预测
第四章 水稻耐盐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群体耐盐等级评价
        4.2.2 群体结构与亲缘关系
        4.2.3 GWAS分析
        4.2.4 候选基因预测
    4.3 讨论
        4.3.1 GWAS分析影响因素
        4.3.2 GWAS分析结果
        4.3.3 候选基因预测
第五章 水稻耐盐性比较转录组分析及候选基因预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测序数据质量情况汇总
        5.2.2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5.2.3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2.4 差异基因GO注释与富集分析
        5.2.5 候选基因筛选
    5.3 讨论
        5.3.1 盐胁迫诱导特异差异表达基因
        5.3.2 水稻耐盐性特异转录因子
        5.3.3 水稻耐盐性渗透调节基因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3)中国核心粳稻种质资源耐高温特性的鉴定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1 高温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影响
        2.2 高温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影响
        2.3 高温对水稻表型特征的影响
        2.4 高温对水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2.5 高温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2.6 高温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2.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耐高温粳稻种质资源的鉴定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2017年-2019年试验大田自然高温胁迫处理效果
        3.2 2017年耐高温粳稻种质资源鉴定筛选结果
        3.3 2018年耐高温粳稻种质资源鉴定筛选结果
        3.4 2019年耐高温粳稻种质资源鉴定筛选结果
        3.5 综合评价3年耐高温粳稻种质资源鉴定筛选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盆栽耐高温品种的鉴定筛选以及与大田试验筛选结果的对照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花粉活性
        3.2 总粒数
        3.3 千粒重
        3.4 结实率
        3.5 抗氧化酶活性
    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确立及种质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管理
        1.2.1盐浓度梯度试验
        1.2.2分蘖期耐盐性鉴定评价
    1.3 试验调查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分蘖期适宜盐胁迫浓度确定
    2.2 水稻分蘖期耐盐种质鉴定筛选
3 讨论

(5)辽宁省粳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DNA提取及PCR扩增
    1.3 单基因系抗性鉴定
        1.3.1 稻瘟病菌来源
        1.3.2 稻瘟病菌活化、繁殖及产孢
        1.3.3 抗性单基因系苗期抗性评价
        1.3.4 抗性单基因系田间抗性评价
        1.3.5 抗性单基因系利用价值评价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辽宁省粳稻品种携带抗性基因类型及地域分布情况
    2.2 辽宁省粳稻品种含有抗性基因数量及基因组合类型分析
    2.3 辽宁省粳稻品种基于稻瘟病抗性基因检测聚类分析
    2.4 抗性单基因系抗病性评价
3 讨论

(6)粳稻品种倒伏性评价及穴距对倒伏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品种比较试验
        1.1.2 穴距试验
    1.2 试验设计
        1.2.1 品种评价试验
        1.2.2 穴距试验
    1.3 测定项目
        1.3.1 生育时期调查
        1.3.2 生长动态
        1.3.3 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相关指标测定
        1.3.4 倒伏指数的测定
        1.3.5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1.4 数据计算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粳稻品种评价
        2.1.1 不同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化
        2.1.2 不同粳稻品种茎蘖动态变化
        2.1.3 不同粳稻品种光合特性变化
        2.1.4 不同粳稻品种倒伏性状变化
        2.1.5 倒伏系数与植株物理性状相关性
    2.2 不同粳稻品种穴距配置试验
        2.2.1 穴距对不同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2 穴距对不同粳稻品种茎蘖动态的影响
        2.2.3 穴距对不同粳稻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
        2.2.4 穴距对不同粳稻品种倒伏性状的影响
        2.2.5 不同粳稻品种倒伏性状相关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1.1 粳稻品种产量及倒伏性评价试验
        3.1.2 穴距对不同粳稻品种产量及倒伏性状试验
    3.2 讨论
        3.2.1 品种对产量及倒伏性的影响
        3.2.2 穴距对不同粳稻品种产量及倒伏性状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7)水稻种子活力测定方法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种子活力
    1.2 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
        1.2.1 遗传因素
        1.2.2 环境因素
    1.3 种子活力测定方法研究概况
        1.3.1 幼苗生长测定
        1.3.2 逆境抗性测定
        1.3.3 生理生化测定
        1.3.4 物理测定
        1.3.5 分子测定
    1.4 种子活力测定的意义
第二章 粳型常规稻种子活力测定方法的初步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基于标准发芽试验的活力测定
        2.2.2 幼苗生长测定
        2.2.3 逆境抗性测定
        2.2.4 生理生化测定
    2.3 数据处理
        2.3.1 归一化处理
        2.3.2 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基于标准发芽试验的各发芽指标结果分析
        2.4.2 基于标准发芽试验的各发芽指标的聚类分析
        2.4.3 田间出苗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2.4.4 幼苗生长测定结果分析
        2.4.5 逆境抗性测定结果分析
        2.4.6 生理生化测定结果分析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籼型常规稻种子活力测定方法的初步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于标准发芽试验的各发芽指标结果分析
        3.3.2 基于标准发芽试验的各发芽指标的聚类分析
        3.3.3 田间出苗指标结果分析
        3.3.4 幼苗生长测定结果分析
        3.3.5 逆境抗性测定结果分析
        3.3.6 生理生化测定结果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候选指标在杂交稻种子活力测定中的验证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基于标准发芽试验的各发芽指标结果分析
        4.3.2 田间出苗指标结果分析
        4.3.3 幼苗生长测定结果分析
        4.3.4 逆境抗性测定结果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不同穗型水稻黄叶、绿叶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取样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穗型水稻干物质重量变化
        2.1.1 黄叶重的变化
        2.1.2 绿叶重的变化
    2.2 不同穗型水稻产量的比较
    2.3 不同穗型水稻干物质重量与产量的关系
        2.3.1 黄叶质量与产量的关系
        2.3.2 绿叶质量与产量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9)稻田微气候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气象条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2.1 温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2.2 光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2.3 光温互作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1.3 气象条件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3.1 稻米品质的研究进展
        1.3.2 温度和湿度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3.3 光照和水分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4 稻田小气候特征的研究现状
        1.4.1 水稻群体中的微气候特征
        1.4.2 插秧方式对水稻群体微气候的影响
        1.4.3 水稻株型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 不同穗型水稻群体中的光照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水稻群体内光照度的日变化特征
        2.2.2 水稻群体内光照度的垂直变化
        2.2.3 不同品种群体内的透光率
第三章 不同穗型水稻群体中的温湿度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稻群体内温度变化特征
        3.2.2 水稻群体内湿度变化特征
        3.2.3 群体内温度与光照度的关系
第四章 稻田小气候与株型性状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水稻品种的茎叶特征
        4.2.2 不同水稻品种的穗部性状特征
        4.2.3 群体内温湿度与株型性状的关系
        4.2.4 群体内光照与株型性状的关系
第五章 稻田小气候与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关系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与产量性状
        5.2.2 群体内温湿度与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关系
        5.2.3 群体内光照与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关系
        5.2.4 水稻产量性状与小气候典型相关分析
第六章 稻田小气候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水稻品种的品质分析
        6.2.2 群体内光照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6.2.3 群体内温湿度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水稻群体内的温湿度
        7.1.2 水稻群体内的光照
        7.1.3 产量和品质与微气候
        7.1.4 关于栽培措施和遗传因素的问题
    7.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10)辽宁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多样性演变及亲缘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分析方法
        1.2.1 品质性状测定
        1.2.2 多样性指数
        1.2.3 主坐标分析
        1.2.4 亲缘系数分析
        1.2.5 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期育成品种品质性状及多样性比较
    2.2 不同时期育成品种品质性状差异性分析
    2.3 不同时期育成品种亲缘关系分析
3 讨论

四、农8718,沈稻4号,沈稻5号,沈农315与沈稻7号(论文参考文献)

  • [1]粳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抗稻瘟病分子辅助育种[D]. 王东元.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2]基于连锁和关联分析的水稻耐盐性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发掘[D]. 耿雷跃.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3]中国核心粳稻种质资源耐高温特性的鉴定与筛选[D]. 刘航江.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4]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确立及种质筛选[J]. 耿雷跃,张薇,马小定,崔迪,韩冰,张启星,韩龙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03)
  • [5]辽宁省粳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基因分析[J]. 潘争艳,邱福林,吕桂兰,马秀芳,商文奇,白元俊,徐正进. 中国水稻科学, 2019(03)
  • [6]粳稻品种倒伏性评价及穴距对倒伏特性和产量的影响[D]. 孙晓森.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7]水稻种子活力测定方法的初步研究[D]. 何龙生.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7)
  • [8]不同穗型水稻黄叶、绿叶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J]. 王彤. 北方水稻, 2017(01)
  • [9]稻田微气候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周立宏.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4)
  • [10]辽宁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多样性演变及亲缘关系分析[J]. 赵一洲,李正茂,路洪彪,倪善君,张战,李鑫,毛艇,张丽丽,刘研. 湖北农业科学, 2015(06)

标签:;  ;  ;  ;  ;  

农8718、神道4、神道5、神农315、神道7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