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柔化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方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郭施宏,陆健[1](2021)在《环保组织公共诉求表达的市场路径及其成因——一个组织学习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环境治理的制度参与渠道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中国环保组织利用市场路径表达公共诉求的方式也愈加普遍。现有研究多从制度结构与资源依赖理论分析环保组织在制度路径内的生存和发展策略,甚少关注组织诉求表达的市场路径。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通过过程追踪的方式观察了环保组织从诉诸制度路径到市场路径的学习演进过程,并解释了组织采取市场路径的原因。结果表明,在大企业治污议题上,环保组织通过制度路径所形成的行动绩效与组织既定目标之间存在差距。经过信息获取和知识生产的学习过程后,依靠行业协会和供应链传递压力的市场路径成为环保组织倒逼企业治污的策略选择,这一方式有效提高了环保组织的行动绩效,缩小了与既定目标的差距,并逐步形成组织规范和风格。
庞静茹[2](2020)在《新零售环境下生鲜电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鲜产品虽然是我国居民高频次高需求的生活必需品之一,但是由于其本身易变质、易腐败、难运输、难储藏的特点,相对于其他生活必需品,人们更喜爱去商超和菜市进行挑选购买,这一直是生鲜电商发展的局限。新零售模式是解决生鲜电商这一发展瓶颈的重要方向,其提倡线上+线下+互联网科技模式,解决了传统生鲜电商无法到店体验的问题。但是商家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用户粘性、更高的产品复购率的关键因素还是平台是否能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服务。本文站在企业角度,以顾客为导向,综合运用了服务质量相关理论及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建立了新零售环境下生鲜电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并以行业内的知名企业进行了算例分析,并针对结果给出来提升服务质量的相应对策,具体内容如下:首先,运用了文献综述和访谈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产品质量、冷链配送、技术平台、服务柔性、生活便利这5个评价指标;其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对HM公司进行了算例分析,发现HM公司在产品质量和生活便利2个指标得分较低;并对餐饮区进行了访谈,找出就餐区域布局不合理是影响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评价值给出了具体的提升策略。本论文针对HM公司服务质量提升的研究及结论,对其他新零售环境下生鲜电商也存在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余哲[3](2020)在《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及其改进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预测函数控制(Predictive Functional Control,PFC)方法可以使控制系统输入结构化,进而使得系统具有计算量小、快速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越的控制特性,因此在工业控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PFC方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分布式控制(Distributed Control,DC)形成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Distributed Predictive Functional Control,DPFC)算法。DPFC算法对于一些大规模强耦合的系统,有着比较好的控制效果。然而由于人为以及实际环境的影响,实际的生产过程可能存在着不同幅度的干扰与约束,这些不可忽略的因素会极大的影响DPFC算法的各项性能,那么如何消除扰动对于DPFC算法的各项性能的影响,以及有效的处理约束对实际控制的限制,进而求得DPFC算法的显式控制器是本文主要分析研究的几个问题。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对于大规模强耦合的系统,提出了基于纳什策略的DPFC算法。该算法基于纳什优化策略将耦合性较强的大规模系统分布到各个子系统进行在线优化,进而得到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器。2.考虑到系统在引入干扰等不可抗拒因素的情况下,DPFC算法的各项性能需要进一步提升,本文设计了一种基函数PID型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算法(Basic Function PID Distributed Predictive Functional Control,BFPID-DPFC)。该算法引用PID因子与基函数加权系数重新构建新的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的性能指标,通过PID与基函数加权系数的调节作用,使得大规模强耦合系统的整体性能得到了提升。最后通过DPFC算法与本文所提出的BFPID-DPFC算法的仿真比较,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BFPID-DPFC算法整体性能强于DPFC算法。3.考虑到实际情况的约束作用,本文设计了一种显式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Explicit Distributed Predictive Functional Control,EDPFC)算法。该算法为了消除系统的约束作用,对各个子系统起约束作用的约束矩阵进行了值域以及核空间的分解操作,然后按照纳什博弈论优化策略消除系统耦合作用,进而求得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的显式控制器。最后通过DPFC算法与本文所提出的EDPFC算法的仿真比较,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EDPFC算法的可行性。
张崤文[4](2019)在《新旧动能转换下的新零售与新冷链深度融合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新旧动能转换”概念的不断丰富,各行各业纷纷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一机遇,以“四新四化”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适应时代发展和进步。实体零售商和互联网电商面临着自身的发展瓶颈,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消费升级、技术升级及产业升级的三重驱动下,新零售应运而生。生鲜农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面对线下商超浪费严重、销售渠道单一的现状和生鲜电商屡遭失败的事实,基于新的销售模式通过互联网交易和实体体验的新零售模式给生鲜农产品流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零售的出现意味着零售业的大变革,是零售企业依据自身行业发展现状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也是对物流业的一次改革创新,在给物流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和经营模式创新是其适应新零售发展的重要措施。那么应赋予新零售背景下的新物流怎样的特征,如何使新物流更好地服务于新零售,两者之间如何实现协同等问题就值得我们思考。由于新零售企业争夺的主要市场是生鲜品市场,所以本文以研究冷链物流与新零售的融合发展为主,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新零售与新冷链的融合发展进行分析,为新零售和新冷链的融合发展和新冷链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结合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和本文研究的选题,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对新零售和新冷链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第一章,对新零售和新冷链融合发展的背景、文献回顾与综述、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进行了介绍。第二章,通过对新零售的维度分析和新旧动能比较,全面阐述了新零售的内涵,并对新零售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三章,探讨了新零售和新冷链的融合机制、融合驱动力、融合制约因素,提出了新零售和新冷链融合的方向,总结出两者融合的网络模式,为两者的融合发展建立标准体系并提出建议。第四章,本章提出了新零售和新冷链融合的三种模式,主动延伸、战略联盟、并购重组融合模式,并基于博弈论通过利润估算选择融合模式。第五章,基于新零售的发展特征,分析了新冷链的动能需求,并以盒马鲜生为例建立新冷链的网络布局,进而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新冷链的评价体系,对新零售模式下新冷链竞争力进行评价,最后为新冷链的发展提出建议。第六章,总结全篇论文。
李唯[5](2019)在《四川省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由分工、分化到互动融合,服务主导经济时代已然到来,制造业服务化正迎来服务化、智能化趋势。制造业的服务化作为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互动融合,已成为制造企业适应新环境、提升价值链的重要途径。我国具有最丰富的制造产品类型,拥有最完善的产业部门及其相关配套系统,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还普遍以加工、装备为主,从制造环节向集成服务的延伸力度仍然不足,制造业服务化成为中国创造、中国质造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突破口。四川省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制造业产值占全国比重达3.82%,是推动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强大引擎。但近些年四川省制造业发展速度开始放缓,缺乏服务理念的商业模式创新,如何改变原有生产模式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是四川省制造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全球制造业发展演变来看,制造业服务化可以有效推动传统生产企业向服务企业转变,全面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充分巩固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在整体来看,四川省制造业服务化尚处于初级阶段,水平仍然偏低,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动因、趋势有待进一步挖掘,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测量,制造业服务化提升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需要进一步探索,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路径有待进一步考证。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测度、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视角创新等诸多方面,分六部分对四川省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提出可操作实施的对策建议。第一部分: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提出了四川省制造业服务化研究起缘,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尝试对研究的可能创新点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相关概述、理论及文献综述。本章对制造业、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型制造等相关概念、内涵进行阐述、比较和分析,进而对制造业服务化定义、内涵、机理进行重点剖析。在此基础上,对价值链理论、分工理论、投入产出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进行梳理概括,对制造业服务化模式、投入产出水平、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发展路径等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述评。第三部分:四川省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现状。对制造业发展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发展制造业服务化的现实必要性和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模式、典型案例进行重点阐述。第四部分:四川省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测度。通过构建制造业服务化投入评价体系和产出评价体系,对制造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现状水平进行重点测度和分析,找出制造业服务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第五部分:影响四川省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因素分析。在前文现状分析基础上,本章从市场竞争强度、企业结构、劳动贡献程度、市场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相对税收负担等方面研究影响四川省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的因素,从企业规模、技术进步、服务人员投入及员工素质、企业绩效(总资产收益率)、上市年龄等五个方面研究影响四川省制造业产出服务化的因素。第六部分:促进四川省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本章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进行路径优化设计,提出政府层面要优化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外部环境、行业层面要增强产业链向服务环节提升动力、企业层面要夯实制造企业向服务转型的基础。
陆瑾翊[6](2019)在《结合下乡养老和康复的市民农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城市老龄化增速加快,生育率下滑与人口红利消退促使寻求解决城市养老困难的突破口;劳动力转移引起乡村空心化与资源闲置现象,而“乡村振兴”、“农业供给侧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等相关政策强调了乡村发展的紧迫性。结合下乡养老和康复的市民农园或是乡村首次以主导地位为城市提供解决养老问题思路并谋求自身发展的战略构想与超前预制。本文以景观视角探索结合下乡养老和康复的市民农园设计策略与规划统筹,首先分析我国下乡养老需求结合乡村发展的可行性,然后对国内外市民农园、适老型康复性景观和园艺疗法运用的发展概况进行综述与整理分析,并对市民农园案例进行介绍,分析我国城市老人田园情怀下的下乡养老市场需求与多维限制因素,总结出市民农园结合适老型康复性景观和园艺疗法运用的建设要素设计策略。结合下乡养老和康复的市民农园有助于解决我国城市养老问题并促进农业多功能发展,填补了市民农园本土化过程中适应于养老和康复疗养的空缺。针对我国市民农园研究与实践的不足,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支持型养老”(CSO)的概念,并在选址理想性、意境营造多维性、参与统筹深入性等主导层面以及适老型康复性景观要素设计与园艺疗法运用等细节层面分别提出了设计策略与规划统筹方式。市民农园的本土化发展需要政策、经济、人才、景观等多方面综合协调,本文以景观视角探讨结合下乡养老和康复的市民农园设计策略与规划统筹存在局限性,因而迫切希望更多学科领域加入到多元、广泛的研究与实践中来。
李思佳[7](2019)在《战略柔性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管理层权力与利益相关者满足的调节作用》文中指出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背景下,建立信息交流通畅、市场反应敏捷和战略目标一致的供应链体系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而如何提高供应链绩效水平则是其中最为看重的部分。本文从战略柔性角度出发,研究战略柔性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作用。同时基于高阶梯队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引入管理层权力和利益相关者满足作为调节变量,在研究该调节效应的同时也为企业寻求更为合适的战略方向提供思路。基于此,本文选取2008—201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除金融行业)的公司年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1.0和STATA15.0对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和回归分析,具体研究了以下问题:(1)企业的战略柔性水平是否对供应链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2)从高阶梯队理论来说,管理层对企业的战略决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那么管理层权力在战略柔性与供应链绩效之间是否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3)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来说,利益相关者作为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息息相关的重要影响力来源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战略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那么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是否在战略柔性与供应链绩效之间存在不同的影响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企业的战略柔性对供应链绩效水平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2)管理层权力在战略柔性对供应链绩效的促进效果中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3)在利益相关者满足中:供应商满足、客户满足、债权人满足与政府满足在战略柔性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中起到显着的促进作用,而股东满足则会抑制战略柔性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效果。本文对战略柔性与供应链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仅拓展了前人关于企业供应链绩效在战略角度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为企业合理调整内外部影响因素的投入,构建合理的企业战略柔性水平提供重要的实践分析。
胡晓元[8](2019)在《基于双论域量化模糊集的供应商决策模型与方法》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企业为了适应极度复杂的全球性的社会生产需要,不断探索新型的生产与经营的组织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企业以系统的观念重新看待供应商决策的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建立新型的供需关系,以确保整个供应链低成本和高效率地运作。供应商决策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选择优秀的供应商是建立高效供应链的基础。高效的供应商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而且能够大幅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和剧烈化,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强调质量、交货可靠性、价格、提前期等增加了供应商决策的复杂性和选择范围。因此,科学有效地选择最适合企业特征要求的供应商成为企业首要的核心决策问题,也是企业实现国际化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本文在对供应商决策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双论域量化模糊粗糙集的思想方法应用于供应商决策问题。文章以供应商决策问题为研究背景和应用对象,将基于双论域量化模糊粗糙集理论的供应商决策方法的系列理论问题展开研究,形成基于双论域量化模糊粗糙集的供应商决策问题的一般性理论框架。进而提出了将双量化模糊粗糙集与AHP相结合的一种新颖的混合方法,即模糊层次分析法。文章首先将供应商决策问题转化为双论域决策近似空间中具有模糊决策对象的粗糙近似问题,并建立了基于双量化模糊粗糙集的供应商选择决策模型。然后使用双量化模糊集计算模糊决策对象在双量化近似空间中的上下近似。在此基础上,根据上下近似法构建判断矩阵,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候选供应商进行了综合排序。文章在进行理论研究与理论创新的同时,也注重其在现实供应商决策问题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及效果评价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以互联网及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实际供应商决策问题为研究对象,例如多供应商配套协同的实时评价、选择决策等问题。本文在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具体供应商决策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来验证本文理论研究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并将所得理论成果应用于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具体的供应商评价决策问题。文章根据具体的供应商决策问题,分析实际供应商决策的相关数据,对理论研究结果进行检验并为企业的管理决策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应用意义。论文研究成果将对相关理论进行完善和丰富,丰富了供应商评价与决策方法,对探索供应链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张醍[9](2016)在《电子商务服务业自适应能力形成机理模型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电子商务服务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商业模式持续创新,产业分工体系逐步细化和完善,占据GDP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就业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越发突出。另一方面,整个市场集中度依然较高,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凭借资源实力所积累的竞争优势往往容易被新的创新浪潮所侵蚀,不少新兴兴起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只是昙花一现,显现出“市场好、环境佳、企业垮”的悖论。这引发了学术界关于新常态下,电子商务服务业自适应能力的思考。电子商务服务业自适应能力的形成机理究竟如何?研究清楚电子商务服务业自适应能力形成机理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究如何提高其自适应能力的问题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开放式创新的视角,设计电子商务服务业自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自适应能力评价的理论模型并提出假设,最后通过采取PLS偏最小二乘建模方法对假设进行模型检验,研究电子商务服务业自适应能力的实现机理。研究发现,第一,企业柔化的组织系统通过与内部信息环境整合形成企业的反馈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形成企业的自适应能力;第二,企业外部信息环境与供应链资源整合形成企业的反馈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进而形成企业的自适应能力;第三,创新能力和控制能力是电子商务服务业自适应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反馈控制能力对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反馈控制能力是实现创新的基础。本研究结论为优化产业结构和服务业转型背景下,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使得电子商务服务业能够为国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陈正杨[10](2015)在《国民经济动员链扩容演化与可靠性研究》文中指出国民经济动员链是指国民经济动员活动中的多个参与主体,以特定的资源保障任务目标作为战略核心,通过集成化的动态联盟而形成的具备经济动员功能的网链结构集合体。对国民经济动员链的扩容演化行为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国民经济动员链在扩容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可靠性问题,在理论方面能够深化对动员链在组建和发展过程中内在规律的认识,将动员联盟的研究范围由同类资源供给主体延伸至资源产业链关联主体,从而丰富和完善动员联盟理论;在实践方面有利于探索国民经济动员实现跨部门、跨行业业务快速对接的途径和方法,可以有效发现国民经济动员链在扩容和演化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升动员链抵抗运作风险的能力,为相关部门在平时准备建设中提供科学化的建议。本文进行了以下几项创新性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结论和成果。第一,本研究立足于将网链状思想和应战应急资源“流”的活动引入国民经济动员活动中,系统性的阐述了国民经济动员链的定义、特征和类型;根据动员保障范围延伸的方向、对象和目标的不同,将扩容型动员链依据其内部活动形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自扩容、横向扩容和纵向扩容,三者之间根据国民经济动员任务的大小和执行情况存在时序性联系:即始终按照自扩容——横向扩容——纵向扩容三个方向分阶段开展并最终保持三种扩容活动并行;国民经济动员压力作用于动员链系统层级内部与相邻层级之间会形成两种作用:动员链的牵引式动员和推进式动员,深度揭示了在国民经济动员施予外界压力的作用下,动员链系统内部相关联成员之间与纵向相邻层级之间所隐含的两类释放动员潜力的作用。在理论方面,更加深入地解释了动员链在组建与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运动规律,填补了国民经济动员领域对动员链方面的研究空白,极大地拓宽了国民经济动员学研究的方向和视野;在实践方面,可以为动员链的原材料动员和潜力释放等活动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指导,从而推进动员链朝集成化方向发展。第二,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并考虑动员活动外界环境的复杂性,本研究认为应以动员任务中最终产品的供需偏差作为动员链系统面向外部环境的纵向下游边界;考虑动员链纵向延伸的程度对最终产品供给能力变化的影响,提出动员链层级贡献弹性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划分系统纵向上游边界的准则;以弹性指标为切入点,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动员企业个体,层级内部以及相邻层级之间筛选了引起动员链扩容的影响因素描述动员链的扩容演化过程,创新性分析了引起动员链纵向扩容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最终产品动员层、两个原材料动员层在内的动员链纵向扩容演化系统动力学模型;以2008年四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活动板房动员生产为案例,建立了活动板房动员链的扩容演化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设计了三组对比实验,分别将动员活动的保障范围限定于包含不同纵向层级范围的动员链;以活动板房的供需偏差作为仿真系统输出端,分别测算了活动板房动员链的层级贡献弹性,测算结果说明:在保障活动板房动员生产的基础上,加强第一级原材料——碳素结构钢的动员生产力度能够有效提升活动板房动员链的工作效率,仿真结果与抗震救灾活动板房动员的实际情况基本拟合,较好地揭示了活动板房动员链在国民经济动员活动中扩容演化的内在规律。对动员链纵向扩容演化的研究是国民经济动员学领域第一次将动员联盟的研究范围由同类资源供给主体延伸至资源产业链关联主体,大大丰富了动员联盟理论;在实践方面该模型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实现跨部门、跨行业业务快速对接提供可行的决策支持。第三,在详细分析动员链系统内外界各类运作风险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面对动员链系统内部复杂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则,以及动员活动多变的外界环境,应当通过动员链的结构可靠性入手寻求提升系统可靠性的优化方式。因此,本研究以动员企业的初始库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学解析法分析三种不同的初始库存运作方案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包括是否设置初始库存,对同一动员单元分别只设置原材料和产成品初始库存,以及同种应战应急资源设置为上游原材料与下游产成品初始库存对动员链可靠性的影响。研究提出关于动员链初始库存方案的三条创新性推论:①只要初始库存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那么只要在动员链系统中的任何环节设置初始库存,均可以提高系统的结构可靠性;②对动员链同一层级或者同一动员企业,设置原材料初始库存比设置成品初始库存对整个动员链系统结构可靠性影响更大;③对每个层级均有若干动员企业参与的动员链系统,其中间环节的某种原材料,将其设置为下游层级的原材料初始库存比设置为上游层级的产成品初始库存,对整个动员链系统结构可靠性影响要大。通过对活动板房动员链可靠性的算例研究验证了推论的合理性,本研究为以国民经济动员中心为代表的动员企业提出了初始库存设置方案的建议,从而为动员企业的平时准备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和实践指导。第四,本研究首先在分析动员链各类自扩容行为潜在失效风险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几类动员企业主要的自扩容失效因素,包括生产线改造不完善,备用设备运转不正常,工人班次编排不合理等等;其次运用故障树分析法,分别建立了基于动员企业自扩容独立失效因素和合作企业间自扩容关联失效因素的动员链故障树模型;然后运用蒙特卡洛仿真算法,以各类扩容失效底事件的关键重要度作为输出端,对导致动员链失效的自扩容关键失效因素进行了诊断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将各类自扩容失效底事件的关键重要度作为诊断动员链失效关键因素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在动员链运作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合作企业间关联自扩容失效因素对系统整体可靠性的影响,本研究为动员链的运作可靠性分析提供了较为便捷的失效因素诊断方法,能够合理指导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相关管理人员在平时准备中着重加强企业自身与合作企业间在扩大生产能力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升动员链抵抗运作风险的能力。
二、柔化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方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柔化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环保组织公共诉求表达的市场路径及其成因——一个组织学习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第一,保持自我克制。 |
第二,聚合行动力量。 |
第三,借助私人网络。 |
第四,维持若即若离。 |
三、分析框架与案例选择 |
(一)分析框架 |
(二)案例选择 |
四、案例分析 |
(一)市场路径一:协会压力倒逼A企业治理空气污染 |
1.信息获取与学习:反复投诉无果 |
2.知识生产与应用:协会压力见果 |
(二)市场路径二:供应链压力倒逼B企业治理水污染 |
1.信息获取与学习:多次处罚无效 |
2.知识生产与应用:供应链压力生效 |
(三)形成规范:市场路径的组织行动风格 |
五、结论与讨论 |
第一,提升政社互动的有效性。 |
第二,探索市场路径与制度路径互相配合的治理新模式。 |
(2)新零售环境下生鲜电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新零售的研究现状 |
1.2.2 生鲜电商的研究现状 |
1.2.3 服务质量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与创新点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结构 |
1.3.3 论文的创新点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新零售的概念和定义 |
2.1.1 新零售的概念 |
2.1.2 新零售的定义 |
2.2 新零售环境下生鲜电商定义和特点 |
2.2.1 新零售环境下生鲜电商的定义 |
2.2.2 新零售环境下生鲜电商的特点 |
2.3 服务质量评价理论 |
2.3.1 服务质量理论 |
2.3.2 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
2.3.3 物流服务质量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零售环境下生鲜电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新零售环境下生鲜电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3.1.1 新零售环境下生鲜电商服务质量内部影响因素 |
3.1.2 新零售环境下生鲜电商服务质量外部影响因素 |
3.1.3 新零售环境下生鲜电商服务质量的核心影响因素分析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及说明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HM公司的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
4.1 HM公司概况 |
4.2 HM公司服务质量研究 |
4.2.1 权重的确定 |
4.2.2 问卷设计 |
4.2.3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式 |
4.2.4 回收和数据整理分析 |
4.3 HM服务质量评价 |
4.3.1 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HM公司服务质量结果统计整理 |
4.3.3 HM公司服务质量的模糊评价计算 |
4.4 HM公司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及分析 |
4.4.1 产品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4.4.2 冷链配送评价结果分析 |
4.4.3 技术平台评价结果分析 |
4.4.4 服务柔性评价结果分析 |
4.4.5 生活便利评价结果分析 |
4.5 HM公司餐饮区质量服务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HM公司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5.1 产品质量改进策略 |
5.1.1 优化供应链管理 |
5.1.2 优化产品结构 |
5.2 冷链配送改进策略 |
5.2.1 细分配送商品 |
5.2.2 强化服务支撑 |
5.3 技术平台改进策略 |
5.3.1 app应用优化 |
5.3.2 收银流程优化 |
5.3.3 提高社群运营活力 |
5.4 服务柔性改进策略 |
5.4.1 食品过剩问题处理 |
5.4.2 服务岗位设置优化 |
5.5 生活便利改进策略 |
5.5.1 加强配送智能化 |
5.5.2 提高网点布局灵活性 |
5.6 餐饮区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5.6.1 增强公关宣传力度 |
5.6.2 优化餐饮区布局 |
5.6.3 设置就餐指引 |
5.6.4 增加餐饮区员工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专家打分表 |
附录三 访谈提纲一 |
附录四 访谈提纲二 |
(3)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及其改进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预测函数控制的研究现状 |
1.2.2 分布式预测控制的研究现状 |
1.2.3 PID控制的研究现状 |
1.2.4 显式模型预测控制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理论知识 |
2.1 引言 |
2.2 预测函数控制的算法推导 |
2.2.1 预测函数控制基函数的选择 |
2.2.2 预测模型的建立 |
2.2.3 实时滚动优化 |
2.2.4 反馈校正 |
2.3 预测函数控制方法的参数设计 |
2.3.1 基函数的选择标准 |
2.3.2 采样周期T_s和模型长度N |
2.3.3 优化时域P和误差权矩阵Q |
2.3.4 控制时域M |
2.3.5 误差校正向量h与柔化系数? |
2.4 仿真分析 |
2.5 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方案的介绍 |
2.5.1 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结构设计 |
2.5.2 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设计步骤 |
2.6 蒙特卡洛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算法推导 |
3.2.1 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中预测模型的建立 |
3.2.2 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器的设计 |
3.2.3 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误差校正 |
3.2.4 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算法迭代收敛定理 |
3.3 仿真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函数PID型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函数PID型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算法推导 |
4.2.1 基函数PID型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中预测模型的建立 |
4.2.2 基函数PID型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控制器的设计 |
4.2.3 基函数PID型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误差校正 |
4.3 仿真研究 |
4.4 算法步骤 |
4.4.1 算法设计步骤 |
4.4.2 算法实施步骤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显式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算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显式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算法推导 |
5.2.1 显式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中预测模型的建立 |
5.2.2 显式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控制器的设计 |
5.2.3 显式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误差校正 |
5.3 仿真研究 |
5.4 算法步骤 |
5.4.1 算法设计步骤 |
5.4.2 算法实施步骤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新旧动能转换下的新零售与新冷链深度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研究 |
1.2.2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新零售下零售产业创新研究 |
2.1 新旧动能转换下的新零售 |
2.1.1 新零售的维度分析 |
2.1.2 新零售和传统零售的新旧动能比较 |
2.2 新零售发展现状及业态解析 |
2.2.1 生鲜品购买痛点 |
2.2.2 生鲜新零售发展现状 |
2.2.3 生鲜新零售业态解析 |
小结 |
第3章 新零售与新冷链融合发展分析 |
3.1 新零售与新冷链融合机制和融合制约因素 |
3.1.1 融合机制 |
3.1.2 融合制约因素 |
3.2 新零售与新冷链融合方向及网络模式构建 |
3.2.1 生鲜场景化 |
3.2.2 业态智能化 |
3.2.3 技术无缝化 |
3.2.4 信息共享化 |
3.2.5 模式超柔化 |
3.2.6 服务智慧化 |
3.3 新零售与新冷链融合的标准构建 |
3.3.1 融合标准构建意义 |
3.3.2 融合标准构建依据 |
3.3.3 融合标准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
3.3.4 构建融合标准体系的思路 |
3.4 新零售与新冷链融合发展建议 |
3.4.1 重构现代供应链加快新零售与新冷链融合进程 |
3.4.2 通过业务整合提升新零售与新冷链融洽性 |
3.4.3 模式互补互通带动融合机制创新模式 |
3.4.4 优化新零售与新冷链融合发展环境 |
3.4.5 基于区块链理念深化新零售和新冷链融合 |
小结 |
第4章 基于博弈论的新零售与新冷链融合模式研究 |
4.1 新零售与新冷链融合模式选择的目标及流程 |
4.1.1 融合模式选择的目标 |
4.1.2 融合模式选择的流程 |
4.2 基于博弈论的新零售与新冷链融合模式选择 |
4.2.1 融合模式的内涵 |
4.2.2 基于博弈论的融合模式选择的利润估算 |
4.3 新零售与新冷链融合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模型参数确定 |
4.3.1 融合模式选择的条件分析 |
4.3.2 融合模型参数估算 |
小结 |
第5章 新零售下的冷链物流动能需求及竞争力评价 |
5.1 新零售下的冷链物流动能需求 |
5.1.1 配送智能化 |
5.1.2 库存合理化 |
5.1.3 物流去中心化 |
5.1.4 服务个性化 |
5.1.5 供应链多方协作 |
5.2 新零售冷链物流网络布局——以盒马鲜生为例 |
5.3 基于FAHP的新冷链竞争力评价 |
5.3.1 新冷链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2 基于FAHP的新冷链竞争力评价 |
5.4 新零售下的冷链物流发展路径 |
5.4.1 多种配送方式联动,提高末端服务能力 |
5.4.2 构建物流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
5.4.3 推动全渠道物流发展,发展“物流+供应链”模式 |
5.4.4 增加技术引入,发展智慧物流 |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四川省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模式研究进展 |
1.2.2 制造业服务化投入产出水平研究进展 |
1.2.3 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1.2.4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研究进展 |
1.2.5 制造业服务化提升路径研究进展 |
1.2.6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存在的不足 |
2 理论基础 |
2.1 制造业服务化概念综述 |
2.1.1 制造业服务化内涵 |
2.1.2 制造业服务化模式 |
2.1.3 制造业服务化阶段 |
2.2 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 |
2.2.1 分工理论 |
2.2.2 劳动价值理论 |
2.2.3 剩余价值理论 |
2.2.4 资本循环理论 |
2.3 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
2.3.1 价值链理论 |
2.3.2 投入产出理论 |
2.3.3 比较优势理论 |
3 四川省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现状 |
3.1 四川省工业及制造业发展基本情况 |
3.1.1 四川省工业及制造业发展概况 |
3.1.2 四川省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3.2 四川省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现状 |
3.2.1 制造企业服务收入总体占比较低 |
3.2.2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
3.2.3 制造企业服务内部化严重 |
3.2.4 产业管理政策适应性较差 |
3.3 四川省制造业服务化主要发展模式及典型案例 |
3.3.1 四川省制造业服务化主要发展模式 |
3.3.2 四川省代表性服务型制造企业案例 |
4 四川省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测度 |
4.1 水平测度体系构建 |
4.1.1 体系构建思路 |
4.1.2 投入服务化水平测度体系构建 |
4.1.3 产出服务化水平测度体系构建 |
4.2 四川省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测度 |
4.2.1 投入产出表 |
4.2.2 地区投入产出模型 |
4.2.3 直接消耗系数 |
4.2.4 完全消耗系数 |
4.3 四川省制造业产出服务化水平测度 |
4.3.1 制造业企业行业分类 |
4.3.2 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类型 |
4.3.3 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特征 |
4.4 四川省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
4.4.1 测度整体视角分析 |
4.4.2 测度投入产出视角分析 |
5 影响四川省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因素分析 |
5.1 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主要影响因素 |
5.1.1 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及假设 |
5.1.2 变量设置 |
5.1.3 模型构建 |
5.1.4 投入服务化实证分析 |
5.2 制造业产出服务化的影响因素 |
5.2.1 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及假设 |
5.2.2 变量设置 |
5.2.3 模型构建 |
5.2.4 产出服务化实证分析 |
6 提升四川省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层面:优化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政策环境 |
6.1.1 强化制造业服务化的战略认识 |
6.1.2 加强制造业服务化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
6.1.3 健全制造业服务化人才引进培养体系 |
6.1.4 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产业区域前瞻性布局 |
6.2 企业层面:夯实制造企业向服务转型的基础 |
6.2.1 认清制造业服务化优势来转变制造服务理念 |
6.2.2 提升服务外部化程度来增强企业内核竞争力 |
6.2.3 根据自身特性来提高服务导入水平 |
6.2.4 加强员工服务能力提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结合下乡养老和康复的市民农园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人口老龄化概况 |
1.1.2 宏观政策的支持与考量 |
1.1.3 下乡养老潮流与农业多功能发展 |
1.2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相关文献与理论支撑 |
2.1 相关概念 |
2.1.1 市民农园 |
2.1.2 下乡养老 |
2.1.3 适老型康复性景观 |
2.1.4 园艺疗法 |
2.2 相关理论支撑 |
2.2.1 城乡统筹发展与农业多功能理论 |
2.2.2 杜马哲迪尔“休闲三部曲”与体验经济理论 |
2.2.3 老年行为需求理论 |
2.2.4 景观美学与乡土景观设计手法 |
2.3 相关涉及领域的结合性研究进展 |
2.3.1 下乡养老与乡村振兴 |
2.3.2 市民农园的演变发展 |
2.3.3 适老型康复性景观设计的变迁 |
2.3.4 园艺疗法的引入与推广 |
3 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
3.1 美国Air Force Villages养老社区 |
3.2 日本南医疗生协Nonbiri村 |
3.3 “联众模式”乡村养老度假村 |
3.4 杭州蓝城双浦原乡 |
4 市民农园结合性发展的问题与思路 |
4.1 下乡养老潮流的现状与困境解决思路 |
4.1.1 下乡养老的现状与问题 |
4.1.2 “乡村支持型养老”(CSO)概念的提出 |
4.1.3 “乡村支持型养老”(CSO)的发展建议 |
4.2 市民农园本土化发展的问题实况 |
4.2.1 我国市民农园的发展类型与功能 |
4.2.2 我国市民农园与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的关联 |
4.2.3 市民农园在“乡村支持型养老”(CSO)中的载体作用 |
4.2.4 “乡村支持型养老”(CSO)下的市民农园发展突破点 |
4.3 适老型康复性景观的理论实践转化程度 |
4.4 园艺疗法在市民农园中推广的可持续性 |
5 强化市民农园结合性的景观设计策略 |
5.1 农园景观的内涵要求 |
5.1.1 农园景观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特征 |
5.1.2 农园景观环境的基本要素 |
5.1.3 农园景观环境的审美意象 |
5.2 老年人需求特征分析 |
5.2.1 老年人生理特征变化与需求 |
5.2.2 老年人心理特征变化与需求 |
5.3 市民农园的规划统筹 |
5.3.1 多重性的规划原则 |
5.3.2 理想性的区位选址 |
5.3.3 灵活性的规划布局 |
5.3.4 多维性的意境营造 |
5.3.5 深度性的参与统筹 |
5.4 适老型康复性景观要素设计与园艺疗法运用 |
5.4.1 适老型康复性景观的要素设计 |
5.4.2 园艺疗法的景观运用 |
6 结语 |
6.1 论文主要成果与价值 |
6.1.1 研究成果 |
6.1.2 研究价值 |
6.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6.2.1 创新点 |
6.2.2 局限性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战略柔性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管理层权力与利益相关者满足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企业供应链绩效的相关研究 |
2.2 战略柔性的相关研究 |
2.2.1 战略柔性 |
2.2.1.1 战略柔性的定义 |
2.2.1.2 战略柔性的度量 |
2.2.2 战略柔性与供应链绩效 |
2.3 管理层权力的相关研究 |
2.3.1 管理层权力 |
2.3.2 管理层权力与战略柔性 |
2.4 利益相关者满足的相关研究 |
2.4.1 利益相关者满足 |
2.4.2 利益相关者满足与战略柔性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高阶梯队理论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资源基础理论 |
3.2 研究假设 |
3.2.1 战略柔性对企业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
3.2.2 管理层权力的调节作用 |
3.2.3 利益相关者满足的调节作用 |
4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4.1 样本的筛选及数据来源 |
4.2 变量的选择 |
4.2.1 因变量的选择 |
4.2.2 自变量的选择 |
4.2.3 调节变量的选择 |
4.2.4 控制变量的选择 |
4.3 实证分析 |
4.3.1 模型的构建 |
4.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3 相关性分析 |
4.3.4 多元回归分析 |
4.3.5 稳健性检验 |
4.4 实证结果 |
4.4.1 战略柔性对供应链绩效存在正向影响 |
4.4.2 管理层权力在战略柔性与供应链绩效之间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 |
4.4.3 利益相关者满足在战略柔性与供应链绩效之间大体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
5.1.1 研究结论 |
5.1.2 管理启示 |
5.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基于双论域量化模糊集的供应商决策模型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2.1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
1.2.2 供应商决策理论研究现状 |
1.2.3 供应商管理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双量化粗糙集模型与方法 |
2.1 双论域粗糙集的近似集 |
2.2 变精度粗糙集与程度粗糙近似 |
2.3 基于供应商决策的双论域量化粗糙集 |
2.4 信息表与知识表达系统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双论域上双量化模糊粗糙集模型与方法 |
3.1 基于模糊关系的模糊粗糙近似 |
3.2 基于模糊相容关系的双论域量化模糊粗糙集理论 |
3.2.1 经典变精度与程度模糊集理论的近似集 |
3.2.2 双量化模糊粗糙集理论及其性质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双量化模糊粗糙集的改进层次分析法及供应商选择决策 |
4.1 供应商决策问题描述 |
4.2 AHP |
4.3 基于改进的模糊AHP的供应商决策模型 |
4.3.1 数据模拟应用 |
4.3.2 具有多评价属性集的供应商决策问题的算法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实例分析:S公司供应商决策分析 |
5.1 S公司供应商问题描述 |
5.2 基于双量化模糊集理论与层次分析法的S公司供应商决策模型 |
5.2.1 S公司供应商算法求解模型 |
5.2.2 S公司供应商决策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主要创新点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电子商务服务业自适应能力形成机理模型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电子商务服务业 |
2.1.1 电子商务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
2.1.2 电子商务服务业价值链 |
2.1.3 现有电子商务服务业研究评述 |
2.2 自适应能力 |
2.2.1 自适应能力的提出 |
2.2.2 自适应能力概念的界定 |
2.2.3 自适应能力的形成机理 |
2.2.4 自适应能力的组成维度与测量 |
2.2.5 现有自适应能力研究评述 |
2.3 电子商务服务业自适应能力研究 |
第3章 电子商务服务业自适应能力形成机理研究模型与理论假设 |
3.1 电子商务服务业自适应能力的形成机理 |
3.1.1 电子商务服务业自适应控制模型 |
3.1.2 基于企业创新构建自适应能力形成机理模型 |
3.2 维度划分及研究模型 |
3.2.1 自变量相关维度划分 |
3.2.2 因变量相关维度划分 |
3.2.3 研究模型 |
3.3 模型的理论假设 |
3.3.1 电子商务服务业内部环境与自适应能力的作用关系 |
3.3.2 电子商务服务业外部环境与自适应能力的作用关系 |
3.3.3 电子商务服务业反馈控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证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思想 |
4.1.2 量表设计 |
4.1.3 问卷指标设计 |
4.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2.1 问卷调查 |
4.2.2 样本特征 |
4.3 信度和效度检验 |
4.3.1 信度检验 |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EFA) |
4.3.3 验证性因子分析(CFA) |
4.3.4 平均萃取变差(AVE) |
4.4 显着性检验 |
4.5 结果讨论 |
4.5.1 测量题项的权重分析 |
4.5.2 管理实践意义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总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10)国民经济动员链扩容演化与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1.2.1 国民经济动员相关基础理论与国民经济动员链 |
1.2.2 国民经济动员链与当代主流经济动员理论的关系 |
1.2.3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
1.2.4 可靠性基本理论与可靠性应用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国民经济动员链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1.3.2 国民经济动员链系统扩容演化建模与仿真研究 |
1.3.3 国民经济动员链结构可靠性研究 |
1.3.4 基于个体动员行为风险的国民经济动员链可靠性诊断研究 |
1.4 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国民经济动员链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国民经济动员链概念的理论界定 |
2.1.1 国民经济动员链的概念 |
2.1.2 国民经济动员链的特征 |
2.1.3 国民经济动员链的主体和对象 |
2.1.4 国民经济动员链的类型 |
2.2 国民经济动员链的纵向扩容 |
2.2.1 国民经济动员链纵向扩容的客观因素 |
2.2.2 国民经济动员链纵向扩容的理论支撑 |
2.2.3 经济动员准备、动员手段与国民经济动员链的纵向扩容 |
2.3 扩容型国民经济动员链的组织结构 |
2.3.1 国民经济动员链的纵向层级 |
2.3.2 扩容型动员链纵向层级间的动员模式 |
2.3.3 扩容型国民经济动员链网络 |
2.4 扩容型国民经济动员链的纵向边界 |
2.4.1 国民经济动员链系统边界的内涵 |
2.4.2 影响动员链系统内外部环境的关键因素 |
2.4.3 扩容型国民经济动员链的下游边界 |
2.4.4 扩容型国民经济动员链的上游边界与层级贡献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民经济动员链系统扩容演化建模与仿真研究 |
3.1 国民经济动员链系统纵向扩容演化建模思路 |
3.1.1 系统建模思路与方法 |
3.1.2 动员链系统纵向扩容演化系统假设 |
3.1.3 动员链纵向扩容演化因素分析 |
3.2 动员链纵向扩容演化模型构建 |
3.2.1 动员链纵向扩容演化系统基本回路 |
3.2.2 动员链纵向扩容演化系统子模块 |
3.2.3 动员链纵向扩容演化系统整体模型的检验 |
3.3 应用研究——抗震救灾中动员链纵向扩容演化 |
3.3.1 案例背景 |
3.3.2 相关数据的收集与确定 |
3.3.3 动员决策相关变量的确定 |
3.3.4 仿真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3.4 国民经济动员链系统边界界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扩容型国民经济动员链结构可靠性研究 |
4.1 动员链系统的不确定性 |
4.1.1 国民经济动员链系统不确定性主要特征 |
4.1.2 扩容型国民经济动员链系统不确定性来源 |
4.2 国民经济动员链的可靠性概述 |
4.2.1 国民经济动员链可靠性的概念 |
4.2.2 国民经济动员链基本单元的可靠度指标 |
4.2.3 国民经济动员链的结构可靠性分析 |
4.3 基于初始库存的国民经济动员链结构可靠性研究 |
4.3.1 模型基本假设 |
4.3.2 初始库存仓库的结构可靠性指标 |
4.3.3 国民经济动员链初始库存位置的结构可靠性分析 |
4.3.4 算例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自扩容行为的国民经济动员链失效诊断研究 |
5.1 动员企业自扩容行为与动员链失效风险 |
5.1.1 故障树分析法 |
5.1.2 自扩容行为下的国民经济动员链失效诊断分析 |
5.2 基于自扩容独立失效的动员链失效关键因素诊断研究 |
5.2.1 基于自扩容独立失效因素的动员链故障树模型 |
5.2.2 基于自扩容独立失效的动员链失效关键因素诊断仿真研究 |
5.2.3 算例研究 |
5.3 基于自扩容关联失效的动员链失效关键因素诊断研究 |
5.3.1 基于自扩容关联失效因素的动员链故障树模型 |
5.3.2 基于自扩容关联失效的动员链失效关键因素诊断仿真研究 |
5.3.3 算例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成果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与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基于自扩容独立失效的动员链失效关键因素诊断仿真Matlab代码 |
附录Ⅱ基于自扩容关联失效的动员链失效关键因素诊断仿真Matlab代码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柔化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方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环保组织公共诉求表达的市场路径及其成因——一个组织学习的视角[J]. 郭施宏,陆健. 中国行政管理, 2021(02)
- [2]新零售环境下生鲜电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庞静茹.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3]分布式预测函数控制及其改进算法的研究[D]. 余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4]新旧动能转换下的新零售与新冷链深度融合研究[D]. 张崤文.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5]四川省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研究[D]. 李唯.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1)
- [6]结合下乡养老和康复的市民农园景观设计研究[D]. 陆瑾翊.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7]战略柔性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管理层权力与利益相关者满足的调节作用[D]. 李思佳. 郑州大学, 2019(07)
- [8]基于双论域量化模糊集的供应商决策模型与方法[D]. 胡晓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电子商务服务业自适应能力形成机理模型实证分析[D]. 张醍. 武汉工程大学, 2016(06)
- [10]国民经济动员链扩容演化与可靠性研究[D]. 陈正杨.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