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回忆牺牲前后

杨开慧回忆牺牲前后

一、杨开慧牺牲前后追忆(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艺[1](2021)在《湖南省歌舞剧院舞剧创作的湖湘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于平[2](2021)在《培根铸魂 凝神聚力——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的当代表达》文中研究指明革命历史题材舞剧是中国当代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进军舞》开启了中国当代舞剧的序幕,以20世纪50年代的《五朵红云》《蝶恋花》、20世纪60年代的《红色娘子军》《白毛女》、20世纪90年代的《星海·黄河》《傲雪花红》支撑起中国当代舞剧的伟岸骨骼。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红梅赞》《天边的红云》《风雨红棉》一路飘"红"、培根铸魂,在当前更有《永不消逝的电波》《骑兵》体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绝美的艺术品质——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剧在为我们的明天凝神聚力,也将在明天的我们中刻骨铭心。

毕月萍[3](2021)在《献礼片中英雄形象的演变与重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献礼片作为中国独特的电影文化现象,自出现便与国家发展和时代脉搏紧密相连,它们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旋律,是执政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英雄”则作为献礼片中核心的人物,既担任电影叙事的功能,又作为国家意识的载体,承载着行为标杆的引领作用,自带强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英雄的出现是时代精神的强烈呼唤,英雄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不同历史时期,英雄形象的塑造及性格特点、美学意义等方面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印记。本文将从献礼片出发,以英雄形象为切入点,借鉴现实主义、叙事学等相关理论分析英雄形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立论,围绕“英雄形象”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首先,从三个历史时期梳理英雄形象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轨迹,分析其在各个时期所表现的主要特点与总体特征,并通过电影文本分析英雄形象的塑造技巧,深层次剖析英雄形象在献礼电影中的建构轨迹。其次从国家意识形态、文化语境、受众审美需求三方面探究英雄形象演变的动因。向前追寻不同历史时期献礼片英雄形象的演变和向后探讨在商业化的热潮中的献礼片英雄形象的重塑策略,分析其后深沉复杂的爱国主义情怀有效表达的特殊意义,从而满足观众自我民族身份认同的情感需求,达到主流意识形态观念与时俱进的目的,思索献礼片未来发展新路径。

孔娟[4](2021)在《音乐剧《红船往事》艺术特征探析》文中指出音乐剧《红船往事》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后的历史史实为背景,借助具有现代风格的戏剧表现手法进行重构和演绎。创作立意力求突破创新,提炼深层人文元素,避免与已有作品之间产生重叠。剧本结构采用散化织体,夹叙夹议,将具有审美触动感的微小事件紧密串联在一处。作曲风格既有气势磅礴的厚重感,又突出地域色彩,特别注重情感线索的音乐表述。在舞美制作方面,多元化的创意构想在舞台陈设、多媒体应用及灯光管控方面得到具象显示。整部作品张弛有度,特征鲜明,是一部优秀的"红色主题"戏剧佳作。

陈苏珍[5](2020)在《以红色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新时代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环境,如何寻求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方式和文化载体?这涉及到当前大学生价值培育的主导内容和主要路径的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大融合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和多样的社会心态。借助大众媒介的传播,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滋生、衍变,影响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认同,导致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时的迷茫。如何做好青年大学生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民族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因此,从中国革命历史经验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文化传统,就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极其重要的任务,并且找到了能够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塑造、文化知识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等紧密且充分结合的文化融合点。“价值观培育成效”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瓶颈”,本文试图就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运用红色家风这个承载着中国革命历史的特殊文化载体,为提升当代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效果提供有益尝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一脉相承的文化形态,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力量之源。其中,革命文化传承升华了优秀传统文化,并滋养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家风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革命前辈关于家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融合了家风的基本内涵与革命文化意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为底蕴,以革命家庭为场域而形成的共产党人齐家实践风貌,是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优质教材。红色家风秉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倡扬传统家庭美德与现代先进的家庭教育理论,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砥砺道德品质、抵御不良思潮、提升实践能力,是引领青年价值观培育的智慧宝典。要实现红色家风的时代价值,就必须理直气壮地弘扬红色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把握红色家风和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关系,借鉴革命前辈齐家实践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探寻新时代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新内容和新路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常实践回归,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个人,增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针对性。以文化“涵养”价值观,贴合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品质养成中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意涵。红色家风区别于单一的宏大叙事方式,实现与个体日常生活的融合,形成饱含亲情的生活性和伦常性实践智慧,独具细腻又切近日常生活的道德涵育优势,契合时代新人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红色家风的精神内涵与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品质培育目标具有文化同源性,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和直观的生动性让大学生接受革命文化的涵养和革命精神的熏陶,同时也是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和传承红色基因的价值旨归。

赵东洋[6](2020)在《红色文化语境下湖湘地区纪念性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纪念性空间作为人们的纪念情感在建筑空间中的物化体现,是人们表达纪念情感的精神场所,也是最能体现精神性的建筑空间之一。湖南省拥有数量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址资源,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也较为丰富,红色纪念性空间更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关注。从目前湖湘地区纪念性空间的设计建造来看,虽然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空间形式单一、缺乏艺术性、缺乏认同感等等,将对红色纪念性空间的生成发展及文化内涵产生或多或少的不利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引起更大的重视。本文对湖南省现存的红色纪念性空间采取调查、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从纪念对象、空间构成、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得出其基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从主题、选址布局形式、材料、色彩、景观等层面探讨湖湘地区红色纪念性空间的设计方法。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包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动态、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目的和方法以及研究的技术路线等。第二章从纪念性空间和湖南地区特有的红色文化着手,首先阐述红色文化的基本概念,以及湖湘地区红色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内涵及形态;对纪念性空间的基本类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对红色文化与纪念性空间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主要分析湖湘地区红色纪念性空间设计理念的演变,并总结出其基本特性与构成要素。第四章是本文的方法论章节,从红色纪念性空间组织和文化营造两个方面出发,分别对基地选址、空间序列、空间层次以及红色主题情感、文化符号、环境氛围方面对红色纪念性空间生成过程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策略。第五章是实践案例剖析,对纪念性空间生成设计进行实践探索和应证,对湖南地区特有的红色纪念性空间设计策略进行可行性分析。

甄聪[7](2020)在《城市建筑学视角下的长沙市纪念性空间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人们通过立碑刻、建庙堂等物质性建造来表达精神和情感的延续与纪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纪念性空间的空间形态趋于多样化。长沙市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历史遗存众多,文化多样性丰富。长沙市的纪念性空间数量较多、种类丰富且遍布城市各处。伴随着各种纪念行为的广泛开展,在城市内部、近郊、远郊和周边地区,相应的纪念场所也随处可见。但当前长沙市的纪念性空间缺乏精神上的升华,很多历史性纪念性空间存在被不法占用、破坏、拆除等保护不力的现象。本文针对长沙市纪念性空间进行了调研,整理并测绘了长沙市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代表性的25处城市纪念性空间,自测自绘相关图表150余张,拍摄照片数千张,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以城市建筑学为视角,基于城市、建筑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文脉、形式和功能出发对长沙市纪念性空间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有:从历史文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发展历程。由祭祀人的活动产生了传统纪念性空间,进而产生了以祠庙和陵墓为代表的传统纪念性空间。民国之后,出现了诸如新式纪念碑、纪念碑形墓、纪念公园、纪念雕塑、纪念馆等纪念性建筑和构筑物。经历了城市纪念性空间为政治服务的阶段,到今日纪念性空间繁荣发展。在空间形态上,阐述了纪念性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为依附和构成空间结构体系两种关系。从类型学的角度,由聚集崇拜、仪式崇拜、有序崇拜、分散崇拜等行为模式的不同,从而产生了向心型空间(包括尽端型空间)、引导型空间、院落型空间、多中心空间等不同形态的城市纪念性空间类型。最后,阐述了长沙市纪念性空间形态还受地域性、本土性的影响。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作为城市纪念性空间与城市中宗教空间、城市居住、办公空间、城市交通空间、文化教育空间等的边界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具有模糊性。同时,各个城市纪念性空间之间的边界同样也是模糊的。在现状调研和分析的过程中,梳理出了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现状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到内部对长沙市纪念性空间保护、利用和设计策略进行探讨。保护策略包括宏观上的建立空间数据库、加强视线联系,中观上进行功能整合、加强纪念性空间的连续性,微观上采用修复、修补、调和、转化、对比等手段对建筑进行具体保护和修建。利用与设计策略包括宏观上的空间序列、轴线和流线、庭院绿化空间和广场空间的优化,微观上的展陈空间设计、建筑内部流线和序列的设计、节点的处理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转化和塑造,精神上的感知表达以及崇高感、悲壮感、欢庆感等不同主题的空间形态的营造方法研究。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对今后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保护改建、营造和品质提升等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凯[8](2019)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家庭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史人物群体研究当今已经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对于深化和扩展中共党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党史人物群体研究的一个重要子领域,革命家庭研究,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新方向。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其研究现状尚未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分析。本文意在通过对相关学术着作和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和整理,并加以初步分析,以冀深化对革命家庭的相关研究。

雷小东[9](2019)在《书信体语言研究 ——以《见字如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私人媒介的书信曾在我国古代乃至近代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现代媒介革命的冲击,传统书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在加强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下,书信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与保护,同时衍生出一批优秀的文化产品。《见字如面》作为一档文化类书信朗读节目引领人们从历史深处打捞源于书信的魅力,流溢于私人书札、传世书简中生香活意的语言清新灵动、扣人心弦,诉说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文化内涵。本论文以书信语言为研究对象,以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第一、二季)中选入的135封书信原文为语料,在文化语言学理论视域下,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方法,对这些书信的语体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探讨了书信体语言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新媒体语境下书信语言的多维呈现方式。首先,论文基于修辞对出现在书信中的典型词语、句式进行分析,得出其口语体与书面语体兼具的语体特征,并从书信中富有语气表达的句式句类的高频运用以及平缓语气表达下的陈述话语,讨论其交流互动性与独白性相互渗透的表达风格;其次,通过对书信中祝颂语、称谓语、拟声词、色彩词的具体分析,揭示出书信语言蕴藏着“求福避祸”、“谦卑有礼”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独具民族色彩的直觉思维与幽默思维;其三,针对《见字如面》中书信的多维呈现方式,分析了书信语言从文字语言向有声语言、由单一的自者倾诉到自者、他者共同倾诉、由个体对象接收到大众群体接收的转换,从呈现方式和呈现效果两方面探讨了当代新媒体语境下书信体语言文化的影响力。论文试通过对书信语言的语体特征、文化内涵及以全新的、多维的呈现方式的分析,充分挖掘书信体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及其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意义。

樊露露[10](2018)在《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记电影的跨学科性和跨媒介性使它冲破类型电影观念的束缚,具有了开阔的阐释空间。本文主要围绕“传主身份建构”这一核心问题,对“建构什么身份”、“如何建构身份”以及“为何这样建构身份”作出回答,沿着从“故事层”到“叙述层”再到“文化层”的逻辑思路纵深展开,涉及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等多重语境。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借助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及“影视史学”理论,把传记电影视为以影像为媒介、以身体符号为载体建构传主身份的艺术创造活动,辨析传记电影的文学属性,比较传记电影与纪录片的关系,揭示传记电影的类型特征。随后揭示传记电影运作机制的四种分身,即“创作身体”、“本真身体”、“影像身体”和“观影身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作为“创作身体”的编导和演员如何采用叙事编码策略、遵循真实契约原则、通过电影化拟像手段对传主的“本真身体”进行形塑和身份建构。第二章以“创作身体”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和所采取的创作思维,即意识形态话语、人文话语和大众消费话语,将中国传记电影相应划分为:主流传记电影、人文类传记电影和娱乐化传记电影三种子类型,旨在探讨传主“影像身体”生成的动态过程,明确传记电影的内在运作机制。第三章探讨建构传主身份的叙事策略。首先从线性时间、流转空间和交互时空三个方面论述传记电影如何采取分段式、回溯性的元叙述手法重构传主的生活时空;其次论述叙述者声音、主题音乐和语言文字对于建构传主身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四章探讨催生传主身份建构叙事策略的文化机制。首先揭示“记忆化历史书写价值传递”的动态过程,探讨“观影身体”如何通过“影像身体”达成与“创作身体”和“本真身体”的共鸣,实现文化身份的认同,进行叙事价值的传递。接下来探讨民族伦理思想、史学精神、叙事文学传统对中国传记电影的深刻影响,通过中西传记电影的对比发掘各自的民族特性。本文通过探讨中国传记电影传主身份建构的动态过程,揭示了传记电影的内在运作机制,并指出中国传记电影创作上的特点和局限。

二、杨开慧牺牲前后追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杨开慧牺牲前后追忆(论文提纲范文)

(2)培根铸魂 凝神聚力——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的当代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一、《进军舞》开创新中国“新舞剧”
二、《和平鸽》追求“思想概念的血肉化”
三、“战士舞蹈”视野中的革命历史题材舞剧
四、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在“全军文艺会演”中喜获丰收
五、《五朵红云》的指导思想、结构与编舞
六、《蝶恋花》的舞剧演绎
七、《红色娘子军》引领芭蕾舞革命化的道路
八、《白毛女》创造了芭蕾舞剧“载歌载舞”的新形式
九、表现人民群众对革命拥戴和养育的题材
十、《高山下的花环》对舞剧本体的探索
十一、革命历史题材选择了“诗人”和“音乐家”
十二、注目并致敬献身革命的“英雄少年”
十三、《红梅赞》隆重纪念建党八十周年
十四、浪漫的《风雨红棉》和诗化的《天边的红云》
十五、《三家巷》的“环境聚焦”与《铁道游击队》的“空间营造”
十六、新时代革命历史题材舞剧表现的四个显着现象
十七、《电波》“让崇高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十八、《骑兵》喻示着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将奋勇向前

(3)献礼片中英雄形象的演变与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献礼片的研究现状
        二 关于英雄形象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关键概念阐释
        一 献礼片概念
        二 英雄形象概念
第一章 建国初期及“文革”时期:献礼片英雄形象的初现
    第一节 建国初期献礼片创作的时代语境
    第二节 献礼片英雄形象的确立
        一 成长中的革命英雄
        二 革命历史中的女性英雄
        三 战争中的“小英雄”
        四 时代文本:《青春之歌》——政治语境下的个人观照
    第二节 文革时期的献礼片的停滞
        一 概念化的英雄形象
        二 政治符号化的英雄形象
第二章 改革开放之后:英雄形象的多样化与人性诉求
    第一节 复苏与探索中献礼片的时代语境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后英雄形象的演变
        一 政治领袖形象的“去神化”
        二 女性英雄的性别回归
        三 革命英雄的真实化
        四 平民英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时代楷模
    第三节 时代文本:《开国大典》——现实主义的“典型化”领袖形象
第三章 新世纪以后:献礼片英雄形象的坚守与突围
    第一节 新世纪以后献礼片创作的时代语境
    第二节 新世纪以后献礼片英雄形象的重塑
        一 政治领袖:伟人情怀与凡人情感的交织
        二 女性英雄的异军突起
        三 世俗化的革命英雄
        四 国际冲突中的军人形象
        五 平民英雄的光芒乍现
    第三节 时代文本:《建国大业》——历史伟业的现代表达
    第四节 时代文本:《战狼2》——冷锋:“中国式超级英雄”
第四章 献礼片英雄形象演变与重塑的动因探究
    第一节 国家意识形态的推动
    第二节 推进电影发展的文化语境
    第三节 受众审美诉求的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音乐剧《红船往事》艺术特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戏剧创作立意推陈出新
二、剧本结构设计别具匠心
三、音乐编配理念不拘一格
四、舞台视觉效果标新立异

(5)以红色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红色家风的研究
        (二)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研究
        (三)关于红色家风和大学生价值观关系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红色家风的历史生成
    第一节 家风的演变与育人价值
        一、家风的历史演变
        二、家风的育人价值
    第二节 红色家风的定义与类型
        一、红色家风的定义
        二、红色家风的类型
    第三节 红色家风的精神与特征
        一、红色家风的精神基因
        二、红色家风的本质特征
    第四节 红色家风的孕育与生成
        一、红色家风的孕育条件
        二、红色家风的生成逻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红色家风涵养价值观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家庭教育观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家庭教育的相关论述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家庭教育观的本质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家庭教育观的当代启示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主要思想
        一、中华优秀家文化的基本内容
        二、中华优秀家文化的核心功能
        三、中华优秀家文化的现代传承
    第三节 革命前辈关于家庭建设的论述
        一、打破封建的家长专制
        二、摧毁腐朽的婚姻制度
        三、重视家庭教育之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传承与弘扬红色家风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红色家风的理论品格
        一、红色家风的内容要素具体明确
        二、红色家风的价值基因持久稳定
        三、红色家风阐扬的精神与时俱进
        四、红色家风的社会传播引领风尚
    第二节 红色家风的时代功能
        一、坚定理想信念
        二、砥砺道德品格
        三、抵制不良思潮
        四、提升实践能力
    第三节 红色家风的育人经验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二、亲情感化与严格家规相结合
        三、说理训诫与生活体验相结合
        四、追求进步与联系群众相结合
        五、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审视
    第一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紧迫性
        一、家风文化建设缺位
        二、红色基因传承式微
        三、社会心态复杂多样
    第二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时代要求
        二、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体诉求
        三、大学生价值观“涵养”的优势
    第三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可行性
        一、红色家风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红色家风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内容的共同性
        三、红色家风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方法的相关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色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容
    第一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的国家情怀
        一、忠诚爱党教育
        二、爱国主义教育
        三、理想信念培育
    第二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一、崇尚奉献的精神
        二、坚持走群众路线
        三、清正廉洁的作风
    第三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的家庭美德
        一、志同道合的爱情
        二、健康和谐的婚姻
        三、家规严格的亲情
    第四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的生活习惯
        一、发扬学习精神
        二、塑造劳动品格
        三、力行勤俭节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红色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路径
    第一节 日常向度构建生活化的价值观涵养路径
        一、传承红色基因的“涵养”主旋律
        二、巩固日常教育的“涵养”主阵地
        三、增强生活关注的“涵养”感召力
    第二节 实践养成构建个性化的价值观涵养路径
        一、以环境营造聚焦价值观认知
        二、以主体参与深化价值观认同
        三、以知行合一促进价值观践行
    第三节 通俗话语构建大众化的价值观涵养路径
        一、回归历史:建构大众化叙事逻辑
        二、课程浸润:掌握大众化话语主导
        三、显隐结合:完善大众化教化方式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红色文化语境下湖湘地区纪念性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湖湘地区红色文化的独特性
        1.1.2 纪念性空间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1.1.3 红色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理论研究
        1.4.2 实践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湖湘地区红色纪念性空间概述
    2.1 湖湘地区红色文化概述
        2.1.1 红色文化的概念
        2.1.2 湖湘地区红色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2.1.3 湖湘地区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形态
    2.2 湖湘地区纪念性空间概述
        2.2.1 纪念性空间的基本类型
        2.2.2 湖湘地区纪念性空间的影响因素
    2.3 红色文化传承与纪念性空间发展的关系
        2.3.1 空间是文化的载体
        2.3.2 文化促成空间再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湖湘地区红色纪念性空间设计分析
    3.1 湖湘地区红色纪念性空间设计理念的演变
    3.2 湖湘地区红色纪念性空间的基本特性
        3.2.1 艺术性
        3.2.2 历史性
        3.2.3 人本性
        3.2.4 表彰性
        3.2.5 象征性
        3.2.6 现代性
    3.3 湖湘地区红色纪念性空间的构成要素
        3.3.1 实体要素
        3.3.2 连接要素
        3.3.3 情感要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湘地区红色纪念性空间创作方法
    4.1 空间组织策略
        4.1.1 基地选址构思
        4.1.2 空间序列构思
        4.1.3 空间层次构思
    4.2 文化营造策略
        4.2.1 红色主题情感构思
        4.2.2 文化符号构思
        4.2.3 环境氛围构思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化云台山英雄公园规划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1.3 现状分析
        5.1.4 设计原则
    5.2 红色文化语境下云台山英雄公园空间设计
        5.2.1 空间规划
        5.2.2 文化营造
    5.3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活动及竞赛获奖情况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目录
附录 C 湖南省纪念性空间文化内涵感知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D 湖南省红色文化旅游景点一览表

(7)城市建筑学视角下的长沙市纪念性空间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1 纪念行为和城市纪念性空间的传承性
        1.1.1.2 长沙市人文环境的多样性
        1.1.1.3 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现状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1.2.1 城市建筑学相关文献
        1.2.1.1 国外研究的现状
        1.2.1.2 国内研究的现状
        1.2.2 纪念性空间相关文献
        1.2.2.1 国外研究的现状
        1.2.2.2 国内研究的现状
        1.2.2.3 长沙市范围内纪念性空间相关文献
        1.2.3 研究现状的小结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纪念与纪念性
        1.3.2 纪念性建筑
        1.3.3 纪念性空间
    1.4 本文研究对象和范围界定
    1.5 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1.5.1 研究的视角
        1.5.2 研究的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现状分析
    2.1 从礼制建筑到当代纪念性空间-长沙纪念性空间的发展历程
        2.1.1 长沙传统纪念空间
        2.1.2 长沙近现代纪念性空间的产生与发展
        2.1.2.1 新式纪念碑和新式纪念碑形墓的产生
        2.1.2.2 纪念公园的设立
        2.1.2.3 纪念雕像的传入
        2.1.2.4 文革时期为政治服务的城市纪念性空间
        2.1.2.5 当代长沙纪念性空间的建设
    2.2 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分布现状
    2.3 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概况与类型
        2.3.1 名人墓
        2.3.2 名人祠庙
        2.3.3 纪念碑像
        2.3.4 名人故居
        2.3.5 纪念馆与纪念园
        2.3.6 纪念旧址
        2.3.7 纪念街巷
    2.4 现状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建筑学视角下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空间形态特征
    3.1 纪念性空间与城市空间
        3.1.1 长沙市纪念性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依附与互构
        3.1.2 纪念性空间边界的模糊性
        3.1.2.1 纪念空间与宗教空间的边界模糊性
        3.1.2.2 纪念性空间与城市居住、办公空间的模糊性
        3.1.2.3 纪念性空间与交通空间、文化教育空间的边界模糊性
    3.2 类型学特征
        3.2.1 纪念行为模式特征
        3.2.2 纪念性空间的形态特征
        3.2.2.1 向心型空间
        3.2.2.2 引导型空间
        3.2.2.3 尽端型空间
        3.2.2.4 院落型空间
        3.2.2.5 多中心空间
    3.3 地域性特征
        3.3.1 与本地环境的融合
        3.3.2 湖南传统建筑形式和符号的借鉴
        3.3.3 湖湘文化精神的阐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建筑学视角下长沙市纪念性空间保护探讨
    4.1 长沙市纪念性空间价值
        4.1.1 记载史实
        4.1.2 反思历史
        4.1.3 追求永恒
        4.1.4 表达敬仰
    4.2 利用GIS技术辅助纪念性空间保护
        4.2.1 建立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数据库
        4.2.2 空间结构优化,增强纪念性空间之间视线联系
        4.2.3 功能的整合,带动整体活力提升
    4.3 .空间的连续性保护
        4.3.1 外部空间形态的连续
        4.3.2 室内外空间肌理的连续性保护-空间语言的延续
        4.3.3 传统与现代的连续-传统符号和传统技术的应用
        4.3.4 具体保护手段-修缮、调和、转化、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建筑学视角下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利用与设计探讨
    5.1 精神主题的空间形态营造
        5.1.1 崇高感的营造
        5.1.2 悲壮感的营造
        5.1.3 欢庆感的营造
    5.2 纪念性空间的优化处理
        5.2.1 空间序列的设计与优化
        5.2.2 轴线和流线
        5.2.3 庭院及绿化空间
        5.2.4 广场空间
    5.3 内部空间的转换与塑造
        5.3.1 场景再现与展示陈列
        5.3.2 空间布局设计-内部流线设计和序列
        5.3.3 节点的处理
        5.3.4 建筑内部空间的感知与表达
        5.3.4.1 通过晦暗光线引发视觉冲击
        5.3.4.2 通过声音的表达引发听觉刺激
        5.3.4.3 通过材料的运用引发多重共鸣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研究课题和实践项目
附录 B 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统计表
    名人墓
    名人故居
    名人祠庙
    纪念碑像
    纪念地与纪念旧址
    纪念街巷
附录 C 长沙市纪念性空间调查表
    调查表1
    调查表2
    调查表3
    调查表4
    调查表5
    调查表6
    调查表7
    调查表8
    调查表9
    调查表10
    调查表11
    调查表12
    调查表13
    调查表14
    调查表15
    调查表16
    调查表17
    调查表18
    调查表19
    调查表20
    调查表21
    调查表22
    调查表23
    调查表24
    调查表25
致谢

(8)中国共产党革命家庭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父子关系构成的革命家庭研究
    (一)陈独秀家庭研究
        1.关于陈独秀对子女的教育
        2.关于陈独秀父子的工作关系与亲情关系
        3.关于描绘陈独秀父子情深方面
    (二)李大钊家庭研究
        1.李葆华研究
        2.李大钊对子女共产主义信念的培育研究
        3.李大钊革命家庭参加实际斗争情况研究
        4.李大钊革命家风的传承研究
        5.李大钊与赵纫兰研究
二、兄弟关系构成的革命家庭研究
    (一)林家三兄弟研究
        1.林氏三兄弟总体研究
        2.林家三兄弟个体研究
    (二)方志敏和方志纯兄弟研究
        1.方家兄弟走上革命道路研究
        2.方家兄弟的清贫家风研究
    (三)沈雁冰(茅盾)和沈泽民兄弟研究
三、婚姻关系构成的革命家庭研究
四、复合型的革命家庭研究
    (一)毛泽东家庭研究
        1.杨开慧研究
        2.毛泽民研究
        3.毛泽覃研究
        4.毛泽建研究
        5.毛岸英研究
        6.毛楚雄研究
    (二)蔡和森、李富春家庭研究
        1.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的总体研究
        2.革命家庭成员研究
    (三)谢觉哉、王定国家庭研究
    (四)其他复合型家庭研究
五、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家庭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革命家庭形成的原因
    (二)关于革命家庭研究现状的不足及思考

(9)书信体语言研究 ——以《见字如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概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选题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见字如面》中书信的语体特征
    第一节 口语性与书面性——基于典型词语、句子的分析
    第二节 互动性与独白性——基于不同语气情态的分析
第二章 《见字如面》中书信语言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从祝颂语、称谓语看民族文化心理
    第二节 从词语的运用看民族思维方式
第三章 《见字如面》中书信语言的多维呈现
    第一节 文字语言到有声语言的转换
    第二节 “自者到他者”多元话语的转换
    第三节 个体倾诉到大众传播的转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书信信息(编号、写信人、收信人)
附录 2.书信信息(时间、类别、主题)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科研情况

(10)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影像传记
    第一节 传记电影的相关概念
        一、传记电影与传记文学的关系
        二、传记电影与纪录片的关系
        三、传记电影的类型特征
    第二节 传记电影的创作机制
        一、编导的叙事策略和原则
        二、演员与传主的肖似关系
第二章 多重文化语境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第一节 意识形态话语中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献礼片与“仪式化身体”
        二、“英雄神话”与身份去魅
        三、身体隐喻与身份建构
    第二节 人文精神烛照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文化英雄的影像书写
        二、草根小民的社群认同
        三、女性传主的多维场域
    第三节 大众消费语境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帝王后妃与民间想像
        二、功夫英雄与身体寓言
        三、黑帮枭雄与灰色传奇
第三章 建构传主身份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重构传主的生活时空
        一、线性叙述中的时间塑形
        二、空间流转的媒介呈现
        三、交互时空中的主体间性
    第二节 声音和文字的叙事功能
        一、叙述者的声音
        二、主题音乐的论赞功能
        三、语言文字叙事
第四章 催生传主身份建构叙事策略的文化机制
    第一节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诉求
        一、记忆化历史书写的价值传递
        二、伦理型文化传统的民族基因
    第二节 中国叙事文学传统的影响
        一、整体性时空观与宏大叙事结构
        二、“类史官”与“说书人”的叙事传统
        三、叙事与抒情的交融
        四、意象叙事的凝聚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杨开慧牺牲前后追忆(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省歌舞剧院舞剧创作的湖湘文化研究[D]. 刘小艺.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培根铸魂 凝神聚力——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的当代表达[J]. 于平. 民族艺术, 2021(03)
  • [3]献礼片中英雄形象的演变与重塑[D]. 毕月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音乐剧《红船往事》艺术特征探析[J]. 孔娟.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1)
  • [5]以红色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D]. 陈苏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6]红色文化语境下湖湘地区纪念性空间设计研究[D]. 赵东洋. 湖南大学, 2020(12)
  • [7]城市建筑学视角下的长沙市纪念性空间初探[D]. 甄聪. 湖南大学, 2020(08)
  • [8]中国共产党革命家庭研究述评[J]. 张凯.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9(05)
  • [9]书信体语言研究 ——以《见字如面》为例[D]. 雷小东. 三峡大学, 2019(06)
  • [10]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D]. 樊露露. 上海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杨开慧回忆牺牲前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