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喹胺醇在鸡体内残留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肖源灵[1](2018)在《乙酰甲喹注射液的改良制备及其在家兔体内药动学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乙酰甲喹是一种常用的喹恶啉类药物,主要剂型为注射液,传统助溶剂为水杨酸及其盐,但乙酰甲喹注射液中助溶剂水杨酸及其盐量过高会对其检测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对乙酰甲喹注射液处方进行改良,筛选出一种不用水杨酸及其盐的处方,对其稳定性和肌肉刺激性分析,并对其在家兔体内药动学进行研究。1.以C18色谱柱为固定相,以甲醇:0.01mol/L的磷酸水溶液(pH=7)45:55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在25℃,254nm处检测乙酰甲喹,结果表明其分离度高,峰型良好;在4060μg/mL浓度范围内,回归方程为A=104867C+61126(r=0.9998)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精密度高,RSD<2%、回收率大于95%,可满足乙酰甲喹注射液的含量检测。2.根据不同溶剂比例中乙酰甲喹溶解度、有机试剂用量,对乙酰甲喹注射液溶剂系统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了一种处方组成为乙酰甲喹含量为5%,苯甲醇含量为10%,N-甲基吡咯烷酮为20%,亚硫酸氢钠0.2%,pH为5.0,该处方制成的乙酰甲喹注射液溶解度高,澄明度好,安全稳定。3.对制备的乙酰甲喹注射液进行光照试验、高温试验和加速试验,结果表明在4500±500Lx光照15d后含量减少,因此在储存和运输中应避免光照,在高温试验和加速试验中乙酰甲喹注射液均能稳定存在,通过溶血试验表明其能用于肌肉注射,刺激性试验表明其刺激性小,符合注射液的一般要求。4.以水杨酸乙酰甲喹注射液为对照组,制备的乙酰甲喹注射液为试验组对乙酰甲喹在家兔体内药动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符合一室开放模型,其t1/2分别为1.379±0.017和1.519±0.265h,Vd/F分别为0.762±0.098和0.729±0.069 L/kg,AUC(0-t)分别为25.469±2.937和28.945±3.487mg/L×h,Tmax分别为0.542±0.012和0.583±0.129h,Cmax分别为11.879±1.322和11.736±0.838mg/L,说明乙酰甲喹在家兔体内分布广,吸收快,代谢迅速;通过配对样品T检验,结果表明改良后的注射药动学参数能达到与改良前一致,该处方能用于生产实际。
富士山[2](2014)在《喹赛多在猪、鸡、鱼、大鼠和人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喹赛多作为喹恶啉类药物的新品种,和同类药物相比抗菌谱更广,有显着的促进畜禽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喹赛多可以有效促进畜禽及鱼类的生长;同时,与同类药物相比毒性更低,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作为一类新型兽用药物的研发内容,药代动力学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本研究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喹赛多与鸡、鱼和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为揭示其体内的作用特点及动力学行为提供基础资料;开展了三个剂量的喹赛多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的血液药代动力学研究,计算了不同动物体内喹赛多及其代谢物药动学参数并拟合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揭示了药物在四种动物体内代谢及动力学特征;此外,测定人口服喹赛多后喹赛多原形及其代谢物在血、尿和粪中含量,鉴定了在实验过程中不同时间点收集的血液、粪便和尿液样品中的代谢物种类,阐明了喹赛多在人体的代谢及药动学特征以及与食品动物的异同性,观测了喹赛多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研究中还采用人肝微粒体作为实验材料,对喹赛多进行体外代谢研究,与喹赛多在实验动物和靶动物体内、体外代谢结果进行比较,查看有无新的代谢物产生及代谢的种属差异性。1.喹赛多与鸡、鱼和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血浆蛋白结合率直接影响药物药理及毒性作用,是药物在体内的重要参数之一本研究采用平衡透析法结合HPLC,测定喹赛多与大鼠、鱼和鸡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喹赛多平衡透析48h时可达到平衡状态。在0.05、0.5和1.0mg/L浓度下,喹赛多与大鼠、鱼和鸡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67.23+1.47%、67.13+0.34%、60.97+0.63%;53.53±1.66%、41.66+1.36%、39.82±1.01%和37.30±0.98%、34.74±1.19%、32.54±1.74%。结果证明,喹赛多在大鼠血浆中属于中血浆蛋白结合药物,可能不利于药物以游离形式进入体内发挥作用。喹赛多在鱼和鸡血浆中属于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有利于药物以游离形式进入体内发挥作用。2.喹赛多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为探讨不同剂量喹赛多在四种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与消除特点,本试验在建立喹赛多及其5种代谢物在猪、鸡、鱼和大鼠血液中定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猪、鸡、鱼和大鼠灌服不同剂量喹赛多后血液中原形及其5种主要代谢产物的经时变化规律。24头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分别按照10、40和100mg/kg b.w.单次灌服喹赛多,给药后分别在不同时间点经前腔静脉采集血液3-4mL;30只科宝肉鸡单次灌服喹赛多50、100和200mg/kg b.w.,给药后分别在不同时间经翼静脉丛采集血样2mL;210尾健康鲤鱼单次灌服喹赛多10、20和40mg/kg b.w.,给药后分别在不同时间经鲤鱼尾静脉采集血样3mL;90只Wistar大鼠分别单次灌服喹赛多100、300和500mg/kg b.w.,给药后分别在不同时间经大鼠眼眶静脉丛采集血样0.5mL;分离上述血浆并采用HPLC法检测血药浓度,用非房室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猪:结果显示,在猪血浆共检测到5种化合物,分别是Cy0、Cy1、Cy2、Cy4和Cy6。原形Cy0最早在血浆中出现,低剂量下在0.75h能够检测到,中剂量和高剂量下于0.17h就可以检测到。低剂量下,三种代谢物Cy1、Cy4和Cy6均在4h检出。中剂量下Cy1、Cy4和Cy6也均在4h能检出,Cy2在5h检出。高剂量下Cyl最早在2h检出,Cy2、Cy4和Cy6均在4h能检出。40mg/kg b.w.剂量下,Cy0达峰浓度Cmax为0.04μg/mL,消除半衰期T1/2为7.41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19(h·μg·mL-1)。Cy6达峰浓度Cmax为0.17μg/ml消除半衰期T1/2为9.04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2.02(h·μg·mL-1)结果表明,喹赛多和代谢物吸收迅速,吸收较少,分布广,原形药物比代谢物消除更快。不同剂量下,代谢物的浓度均高于原形药物的浓度。Cy0、Cy1、Cy2和Cy4消除半衰期随着剂量的升高没有显着性的变化,表明它们在动物体内可能遵循线性动力学过程。Cy6的消除半衰期在不同剂量下随着剂量的加大而延长,提示其在猪体内可能存在非线性动力学过程。研究结果揭示了喹赛多在猪体内的动力学特征及剂量依赖性,为深入研究喹赛多药理、毒理学特点及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鸡:结果显示,在鸡血浆共检测到2种化合物,分别是Cy0和Cy6;50和100mg/kg b.w.时,只能检测到Cy6,最早检出Cy6为给药后0.5h;200mg/kg b.w时,均检测到Cy0和Cy6,最早检出时间分别为给药后0.17和0.5h。200mg/kg b.w剂量下,Cy0达峰浓度Cmax为0.034μg/mL,消除半衰期T1/2为2.91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07(h·μg·mL-1); Cy6达峰浓度Cmax为0.039μg/mL,消除半衰期T1/2为3.66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09(h·μg·mL-1)。结果表明,喹赛多和代谢物吸收迅速,吸收较少,分布广,原形药物比代谢物消除更快。不同剂量下,代谢物的浓度均高于原形药物的浓度。Cy6消除半衰期随着剂量的升高没有显着性变化,表明它们在动物体内可能存在线性动力学过程。研究结果揭示了喹赛多在肉鸡体内的动力学特征及剂量依赖性,为深入研究喹赛多药理、毒理学特点及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鱼:结果显示,在鲤鱼血浆共检测到3种化合物,分别是Cy0、Cy1和Cy6。低剂量下只检测到Cy6一种代谢物,中剂量下检测到两种代谢物分别是Cy1和Cy6,高剂量下检测到Cy0、Cy1和Cy6三种化合物。其中高剂量下原形Cy0最先被检测出,给药后0.25h就能在血浆中检测到;代谢物Cyl和Cy6在三个剂量下都是给药后1h后能够检出。40mg/kg b.w.剂量下,Cy0达峰浓度Cmax为0.063μg/mL,消除半衰期T1/2为5.41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49(h·μg·mL-1)。 Cyl达峰浓度Cmax为0.069μg/mL,消除半衰期T1/2为5.56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52(h·μg·mL-1)。 Cy6达峰浓度Cmax为0.061μg/mL,消除半衰期T1/2为8.68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64(h·μg·mL-1)。结果表明,喹赛多和代谢物吸收迅速,吸收较少,分布广,原形药物比代谢物消除稍快。不同剂量下,代谢物的浓度均高于原形药物的浓度;随着剂量升高各代谢物的峰浓度增大。代谢物Cyl和Cy6消除半衰期随着剂量的升高无显着变化,表明它们在鲤体内是线性动力学过程。研究结果揭示了喹赛多在鲤鱼体内的动力学特征及剂量依赖性,为深入研究喹赛多药理、毒理学特点及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大鼠:结果显示,在大鼠血浆共检测到原形和3种代谢物,分别是Cy0、Cy1、Cy4和Cy6,其中原形Cy0最早在血浆中出现,低剂量下在0.75h能够检出,中剂量和高剂量下于0.17h就可以检出。低剂量下,三种代谢物均在2h检出,中、高剂量下Cy1和Cy4在1h能检测出,Cy6在2h检测出。100mg/kg b.w剂量下,Cy0达峰浓度Cmax为0.10μg/mL,消除半衰期T1/2为6.35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51(h·μg·mL-1); Cy6达峰浓度Cmax为0.22μg/mL,消除半衰期T1/2为8.50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2.28(h·μg·mL-1)。结果表明,喹赛多和代谢物吸收迅速,吸收较少,分布广,原形药物比代谢物消除更快,代谢物的浓度均高于原形药物的浓度。Cy0、Cy1和Cy4消除半衰期随着剂量的升高而延长,表明它们在动物体内可能存在非线性动力学过程。Cy6的消除半衰期在不同剂量下无显着变化,提示其在大鼠体内为线性动力学过程。研究结果揭示了喹赛多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特征及剂量依赖性,为深入研究喹赛多药理、毒理学特点及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3.喹赛多在人体内药动学和肝微粒体的代谢研究采用人肝微粒体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喹赛多在人肝微粒体内的代谢情况。用CO差示光谱法检测CYP450的活性及含量,进而用硝苯地平作为喹赛多代谢相关酶的探针底物,验证喹赛多代谢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喹赛多在人肝微粒体中可发生广泛代谢,检测到了成原形Cy0和4种(Cy1、Cy2、Cy13和Cy15)代谢物,其中Cy1和Cy2含量最多,为主要的代谢物。在此研究条件下没有发现新的代谢产物;主要的代谢途径是脱氧和侧链酰胺键的水解断裂,代谢途径与代谢方式跟实验动物和食品动物相比均没有显着差异。健康受试者16人,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给药组10人,单剂量口服喹赛多(15mg/kg b.w.)胶囊剂。对照组6人,单剂量口服淀粉(15mg/kg b.w.)胶囊剂。给药后分别在不同时间点经静脉采血2mL,采用HPLC方法检测血浆中喹赛多及其代谢物浓度,用非房室模型统计矩理论计算喹赛多及其代谢产物的药动学参数。收集给药后不同时间段内的粪便和尿液,计算药物的回收量。同时,试验前后分别测定受试者的心电图、血压、脉搏、体温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人血浆中检出三种化合物分别是Cy0、Cy1和Cy6。Cy0出现最早,给药后30min检出。Cyl和Cy6都是给药后6h检出。Cyl药动学参数:T1/2为8.34h, Cmax为0.068μg/mL, AUC(0-36h)为0.72(h·μg·mL-1)。Cy6的药动学参数:T1/2为11.8h, Cmax为0.156μg/mL, AUC(0-36h)为2.04(h·μg·mL-1).喹赛多在人体内吸收较少,在人体内存在形式以代谢物为主,吸收和消除比较快。在人的尿液中检测到了原形Cy0和11种代谢物(分别是Cy1、Cy2、Cy4、Cy5、Cy6、Cy7、Cy8、Cy10、Cy13、Cy14和Cy15),粪便中检测到了原形Cy0和10种(分别是Cy1、Cy2、Cy4、Cy6、Cy7、Cy8、Cy10、Cy12、Cy13和Cy15)代谢物。粪便和尿液中回收的药物以原形药物为主;相比发现,在粪便中回收的药量远大于尿液中回收的药物量。粪便和尿液中原形和代谢物给药后三天基本检测不到,粪便和尿液中药物的总回收率为(36.13+2.22)%。给药前后人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没有显着性的改变且都在正常的生理范围之内。结果表明,喹赛多在人体内代谢较快,代谢物种类较多,其代谢途径与实验动物及食品动物无明显差别,且对人体无明显不良影响。
张可煜[3](2013)在《喹烯酮体外细胞毒性机制解析》文中认为喹恶啉-1,4-二氧化物类(quinoxaline1,4-dioxide)兽药是全世界使用量最大的非激素类动物饲料添加剂。我国自主研发、国际首创的国家一类新兽药喹烯酮(quinocetone)属于该类药物。由于同类药物卡巴氧、喹乙醇等已被发现具有遗传毒性和潜在的致癌性,喹烯酮的安全性也备受关注。本研究从化学结构因素、氧化损伤、遗传毒性和基因调控水平的毒性机制等方面解析喹烯酮的体外细胞毒性机制,从而为正确合理评价喹烯酮的安全性提供依据。为解析喹烯酮细胞毒性的化学结构因素,本研究首先合成制备出喹烯酮、脱二氧喹烯酮以及它们的结构类似化合物等27个,并对其进行抗菌活性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喹烯酮结构类似化合物的抗菌活力与喹烯酮相似,支链羟基修饰化合物抗菌活性还略优于喹烯酮,但母核脱氧后的化合物抗菌活性迅速消失殆尽;喹烯酮及其结构类似化合物对HepG2、Chang Liver、Vero等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都很大,远大于喹乙醇、MQCD等同类化合物,但所有母核脱氧化合物的细胞毒性也显着下降。结果证实喹烯酮母核N→O基团是其生物活性所必须,并且支链上双键、羰基对喹烯酮细胞毒性有重大影响。进一步利用LC/MS/MS技术对部分化合物在HepG2细胞内的代谢途径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体外细胞能通过母核脱氧、支链上双键和羰基还原等方式对喹烯酮进行代谢与解毒。这佐证了母核N→O基团与其支链上双键、羰基是共同构成喹烯酮细胞毒性大的主要化学因素。通过喹烯酮对HepG2细胞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和胞内活性氧水平研究发现:喹烯酮能显着升高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破坏细胞抗氧化系统,显着升高细胞丙二醛含量。而且谷胱甘肽的合成抑制剂能增强喹烯酮细胞毒性,但谷胱甘肽合成促进剂能降低喹烯酮细胞毒性。从而证实,氧化损伤是喹烯酮细胞毒性的重要方式。此外,喹烯酮还能够诱导HepG2细胞微核率增加,DNA随机扩增多态性增加以及细胞凋亡和细胞S期阻滞。采用双向消减杂交技术构建起喹烯酮暴露后细胞差异表达cDNA基因文库,结果发现:喹烯酮能致HepG2细胞160余基因差异表达,这些基因的功能主要涉及细胞代谢、药物代谢、氧化应激、蛋白合成、细胞周期调控以及细胞凋亡。应用Real-time PCR技术对部分重要功能基因进行验证和毒信号通路研究,结果发现基因表达趋势与消减杂交结果一致,而ENO1、AKR1C1、DDX5、AIFM、TNFRSF等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提示喹烯酮可能通过线粒体或myc等途径导致细胞凋亡。综上结论,喹烯酮的细胞毒性机制是通过(1)在化学结构上,支链双键和羰基与母核N→O基团共同构成毒性基团,增大了喹烯酮的细胞毒性;(2)在作用方式上,喹烯酮母核脱氧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损伤抗氧化系统,损伤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造成微核率增加,DNA扩增多态性增加等毒性;(3)在基因调控水平上,喹烯酮改变ENO1、AIFM、AKR1C1等基因表达量,可能激发线粒体和/或myc等细胞凋亡途径而完成其细胞毒性过程。
郭文柱,梁剑平,王学红,郭志廷,郝宝成,尚若锋,华兰英[4](2011)在《饲料添加剂喹胺醇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为了更加系统地了解喹胺醇作为饲料添加剂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了喹胺醇的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残留试验以及临床试验的研究成果,最后推断出喹胺醇是一种高效、低毒的饲料添加剂。
殷劲松[5](2009)在《新药物饲料添加剂喹胺醇在毛皮动物中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喹咄啉类药物为动物用药,具有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率、防治消化道疾病等作用,该类药物广泛用于猪、牛、羊及毛皮动物的饲料添加剂。近年来有大量报道显示,卡巴氧、喹乙醇、乙酰甲喹等在畜禽使用过程中过量易引起中毒。喹胺醇为喹恶啉类药物的新品种,具有喹嗯啉类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和促生长作用,其毒性远远低于同类药物添加剂喹乙醇、卡巴氧、乙酰甲喹等。据研究表明,喹胺醇对雏鸡白痢、仔猪黄白痢的防治效果高于乙酰甲喹15%-20%,其促生长效果高于喹乙醇15%-20%,并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腹泻的作用,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前景。由于喹嗯啉类药物对动物的促进生长作用受动物品种、日粮蛋白质、饲养等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喹胺醇的促生长作用及疾病防治效果在杂食类动物如皮毛动物应用中尚不清楚。本论文在详细阐述喹恶啉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作用机理,试验采用单因子比较试验设计分别做了:试验一:喹胺醇与喹乙醇对育成期乌苏里貉增重性能及腹泻的影响研究(1)喹胺醇组(50mg/kg)日增重比对空白照组提高了32.69%,差异极显着(p<0.01),比喹乙醇组(50mg/kg)提高了14.87%,差异极显着(p<0.01),为喹乙醇的良好替代品。(2)喹胺醇组(50mg/kg)连续饲喂33天,其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对育成期乌苏里貉无明显毒副作用。试验二:不同水平喹胺醇对生长期银黑狐促生长的影响试验(3)不同浓度喹胺醇实验证明,添加50mg/kg、75mg/kg和l00mg/kg喹胺醇都能明显提高日增重、增加采食量,提高饲料转化率;添加组间差异不显着。(4)50mg/kg的饲料添加剂量即可达到最为理想的促生长效果。试验三:不同喹恶啉类药物饲料添加对银黑狐抗下痢影响(5)喹胺醇保留了喹嗯啉类化合物的抗菌活性,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抗菌新药,对银黑狐的细菌性腹泻治疗效果与乙酰甲喹相当,由于其低毒等特性远远低于乙酰甲喹等,是乙酰甲喹的良好替代品。
兀征,杨志强,李建喜,高杰,伏慧明,丁兴莉,王翠英[6](2009)在《喹胺醇在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按体重给30只鸡分别口服50、1002、00 mg/kg喹胺醇,采取血样,对血样中的喹胺醇浓度进行了RP-HPLC检测。结果显示,鸡口服喹胺醇后,药代动力学模型为一级吸收一室模型,t1/2ka分别为0.644 1、1.706 1和1.428 7 h,t1/2ke分别为3.820 5、2.507 1和3.225 1 h,tmax分别为1.852 12、.959 1和3.101 7 h,Cmax分别为0.467 90、.506 2和1.711 2μg/mL,AUC分别为3.656 8、3.715 9和13.254 0 mg/(L.h)。结果表明,鸡口服喹胺醇后,喹胺醇在体内吸收和消除较快,血药浓度较低;随着给药剂量加大,血药浓度升高。
兀征,高杰,李建喜,杨志强,伏慧明,郭展旗[7](2008)在《喹胺醇在鸡体内排泄的研究》文中认为喹胺醇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制的一种新型药物饲料添加剂,属于喹喔啉类不同侧链结构的衍生化合物,前期研究结果表明毒性和残留均低于同类药品。本实验通过给鸡口服喹胺醇,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分析喹胺醇在鸡体内的主要排泄途径和排泄情况。结果表明,鸡口服喹胺醇后72 h内从粪中排泄原药的总量占总给药量的61%。证明鸡口服喹胺醇后,主要由肠道直接排出体外。
高杰,杨志强,李建喜,王学智,兀征,孟嘉仁,张艳,袁晓科[8](2008)在《喹胺醇与鸡血浆蛋白结合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采用平衡透析法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鸡血浆中喹胺醇的蛋白结合率。色谱条件为ZORBAX Eclipse XDB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40∶60,v/v),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52nm。结果显示,喹胺醇浓度为1.1、5.5、22.0μg/mL缓冲液中鸡血浆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84.41%、75.30%、66.96%;透析平衡时间约为30h。表明喹胺醇的鸡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药物浓度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之间呈反比关系。
高杰[9](2008)在《喹胺醇蛋白结合率及其标示残留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喹胺醇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制的一种新型药物饲料添加剂,属于喹喔啉类不同侧链结构的衍生化合物,前期研究结果表明毒性和残留均低于同类药品。本实验利用平衡透析法对喹胺醇在鸡体内蛋白结合率研究,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喹胺醇在鸡体内的主要排泄途径和标示残留代谢物,旨在对喹胺醇的用药及残留检测提供实验数据,进而为喹胺醇临床安全性全面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1)浓度为22.0、5.5、1.1μg/mL喹胺醇溶液,平衡透析时间为30±2 h,蛋白结合率分别为66.96±1.59%、75.30±1.92%、84.41±0.87%。(2)浓度为20.0、5.0、1.0μg/mL喹烯酮溶液,平衡透析时间为32±1 h,蛋白结合率分别为46.96±1.59%,55.30±1.92%,54.41±0.87%。(3)鸡口服喹胺醇200 mg/kg.B.W后,72 h内从粪中排泄原药的总量占总给药量的61%。(4)喹喔啉-2-羧酸可定为喹胺醇在鸡体内的一种标示残留物,其检测条件为:Agilent系列ZORBAX Eclipse XDB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1%的甲酸水溶液:甲醇=(40:60),流速为1.0 mL/min,QCA的检测波长为320 nm。结论:(1)喹胺醇、喹烯酮的透析平衡时间均为30±3h,这与二者结构、分子质量相近有关;(2)喹胺醇与血浆蛋白结合有一定的饱和度,饱和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与浓度间呈反比;(3)喹胺醇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比喹烯酮高;(4)喹胺醇在鸡体内的排泄主要由胃肠道直接排出体外;(5)喹喔啉-2-羧酸可以确定为喹胺醇在鸡体内的残留检测标示物。
陆晨薇[10](2008)在《乙酰甲喹在实验性肝和肾功能损害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研究了乙酰甲喹(Maquindox,MAQO)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特征。通过复制肝功能损害模型和肾功能损害模型,比较了两种病理情况下,乙酰甲喹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与健康情况下的异同。1.乙酰甲喹在健康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A组家兔单剂量快速静注乙酰甲喹20 mg/kg,6 h内不同时间8次心脏采血,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表明,乙酰甲喹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配置符合无吸收因素一室开放模型。其药-时曲线最佳方程为:C = 25.5642e-0.3716t。主要药物动力参数为:血药初浓度C0为25.5642±4.4766μg·mL-1;半衰期t1/2为1.8973±0.2953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68.9221±8.9627μg·mL-1·h;消除速率常数kel为0.3716±0.0493 h-1;表观分布容积Vd为0.8127±0.0282 L·kg-1;体清除率CLB为0.3028±0.0475 L·kg-1·h-1。结果显示,乙酰甲喹在家兔体内分布广泛,消除较快。2.乙酰甲喹在肝功能损害病理模型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B组家兔于试验前24 h以0.4 mL/kg皮下分点注射四氯化碳,复制肝功能损害病理模型。24 h后单剂量快速静注乙酰甲喹20 mg/kg,6 h内不同时间8次心脏采血,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显示,乙酰甲喹在肝功能损害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配置同符合无吸收因素一室开放模型。其药-时曲线最佳方程为:C肝损=24.3089 e-0.144 t。肝功能损害情况下,主要动力学参数与正常时比较:t1/2肝损延长了166.49 %,kel肝损减小了61.25 %,CLB肝损减小了54.95 %,AUC肝损增大了155.87 %。3.乙酰甲喹在肾功能损害病理模型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C组家兔于试验前24 h以1.5 mL/kg皮下分点注射10 g/L高氯化汞,复制肾功能损害病理模型。24 h后单剂量快速静注乙酰甲喹20 mg/kg,6 h内不同时间8次心脏采血,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显示,乙酰甲喹在肾功能损害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配置仍符合无吸收因素一室开放模型。其药-时曲线最佳方程为:C肾损=20.0266 e-0.0998t。肾功能损害情况下,主要动力学参数与正常时比较:t1/2肾损延长了276.16 %, kel肾损减小了73.14 %,CLB肾损减小了69.91 %,AUC肾损增大了187.57 %。
二、喹胺醇在鸡体内残留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喹胺醇在鸡体内残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乙酰甲喹注射液的改良制备及其在家兔体内药动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喹恶啉药物简介 |
1.1 喹恶啉类药物的简介 |
1.2 喹恶啉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
1.3 喹恶啉类药物的安全性研究 |
1.4 喹恶啉药物的检测 |
2 乙酰甲喹研究进展 |
2.1 乙酰甲喹的理化性质 |
2.2 抗菌作用及其机理 |
2.3 乙酰甲喹毒性 |
2.4 乙酰甲喹剂型研究 |
2.5 乙酰甲喹的检测方法 |
2.6 乙酰甲喹药动学研究 |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乙酰甲喹注射液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HPLC对乙酰甲喹检测方法的建立 |
2.2 方法学考察 |
3 结果与分析 |
3.1 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 方法学考察 |
4 讨论 |
第三章 乙酰甲喹注射液的研制 |
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1.1 试验材料和试剂 |
1.2 试验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乙酰甲喹原料药理化性质检测 |
2.2 溶剂种类筛选 |
2.3 单一溶剂系统的浓度筛选 |
2.4 乙酰甲喹在两种不同比例混合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
2.5 抗氧化剂筛选 |
2.6 pH值筛选 |
2.7 制备工艺研究 |
2.8 最优处方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乙酰甲喹原料药理化性质分析 |
3.2 乙酰甲喹溶剂种类的筛选 |
3.3 乙酰甲喹在单一溶剂系统中浓度筛选结果 |
3.4 乙酰甲喹在两种复合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
3.5 抗氧化剂筛选结果 |
3.6 pH筛选结果 |
3.7 最优处方筛选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乙酰甲喹注射液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1.1 试验药品和试剂 |
1.2 试验仪器 |
1.3 试验动物 |
2 试验方法 |
2.1 乙酰甲喹注射液的质量评价 |
2.2 稳定性试验 |
2.3 安全性评价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乙酰甲喹注射液质量评价 |
3.2 影响因素试验 |
3.3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第五章 乙酰甲喹注射液在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和试剂 |
1.2 仪器 |
1.3 试验动物 |
2 试验方法 |
2.1 色谱条件的确定 |
2.2 给药方法和采血时间 |
2.3 样品处理 |
2.4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5 方法学考察 |
2.6 药动学参数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色谱条件的确定 |
3.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3 精密度试验结果 |
3.4 回收率试验结果 |
3.5 药动学分析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喹赛多在猪、鸡、鱼、大鼠和人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立项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喹赛多的代谢研究 |
1.2.2 喹赛多的药动学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2 喹赛多与鸡、鱼和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药品和试剂 |
2.1.2 仪器和设备 |
2.1.3 实验动物 |
2.1.4 血浆的制备 |
2.1.5 试验方法(平衡透析法) |
2.1.6 透析袋内外喹赛多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
2.2 结果 |
2.2.1 分析方法的确证 |
2.2.2 喹赛多与大鼠、鱼和鸡血浆蛋白结合率 |
2.3 讨论 |
3 喹赛多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药品和试剂 |
3.1.2 仪器和设备 |
3.1.3 实验动物 |
3.1.4 动物给药与样品采样 |
3.1.5 血浆中喹赛多及其5种主要代谢物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
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猪 |
3.2.2 鸡 |
3.2.3 鱼 |
3.2.4 大鼠 |
3.3 讨论 |
4 喹赛多在人肝微粒体的代谢研究及其在人体内药动学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药品和试剂 |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1.3 喹赛多在人肝微粒体代谢 |
4.1.4 喹赛多在人体内药动学和代谢研究 |
4.2 结果 |
4.2.1 喹赛多在人肝微粒体代谢 |
4.2.2 喹赛多在人体内药动学和代谢结果 |
4.3 讨论 |
5 全文创新性总结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喹烯酮体外细胞毒性机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喹恶啉-1,4-二氧化合物 |
1.1.1 喹恶啉-1,4-二氧化合物在养殖业的应用 |
1.1.2 喹恶啉-1,4-二氧化合物的毒性 |
1.1.3 喹恶啉-1,4-二氧化合物的抗菌、低氧选择活性 |
1.1.4 喹恶啉-1,4-二氧化合物化学合成 |
1.2 用 HepG2 细胞系检测遗传毒性 |
1.2.1 HepG2 细胞外源化合物代谢酶活性 |
1.2.2 新的作用终点 |
1.2.3 HepG2 细胞转染以及新的肝细胞系对遗传毒性潜在的价值 |
1.3 DNA 的损伤与核苷切除修复 |
1.4 RAPD 分析在遗传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
1.4.1 RAPD 技术的优、缺点 |
1.4.2 RAPD 技术的优化 |
1.4.3 RAPD 技术在遗传毒理学中的应用 |
1.4.4 RAPD 结果的意义 |
1.5 表达谱在毒理学的应用 |
1.5.1 全 mRNA 谱 |
1.5.2 全蛋白质谱 |
1.5.3 全 mRNA 和蛋白表达谱的比较 |
1.5.4 表达谱和药物开发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喹烯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试验仪器 |
2.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2.2.4 合成化合物的分析鉴定 |
2.2.5 供试化合物含量测定 |
2.3 结果 |
2.3.1 目标化合物结构表征 |
2.3.2 化合物的纯度测定结果 |
2.4 讨论 |
2.4.1 喹烯酮结构类似物的合成 |
2.4.2 喹恶啉-1,4-二氧化合物母核脱氧方式 |
2.4.3 新型喹恶啉-1,4-二氧化合物研究 |
第三章 喹烯酮类化合物对细菌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2.1 供试菌种 |
3.2.2 供试细胞 |
3.2.3 供试化合物 |
3.2.4 主要试验仪器 |
3.2.5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及其配制 |
3.3 方法 |
3.3.1 供试化合物的配制 |
3.3.2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 |
3.3.3 细胞增殖抑制率的测定 |
3.3.4 细胞对喹烯酮毒效应的适应性 |
3.4 结果 |
3.4.1 供试化合物的 MIC |
3.4.2 供试化合物的 MBC |
3.4.3 化合物对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3.4.4 细胞对喹烯酮毒效应的适应性 |
3.5 讨论 |
3.5.1 化合物的抗菌效果 |
3.5.2 喹烯酮类似化合物抑制细胞生长作用 |
3.5.3 细胞对喹烯酮毒效应的适应性 |
3.5.4 喹烯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
第四章 喹烯酮类化合物在 HepG2 细胞内的代谢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供试细胞 |
4.2.2 供试化合物和试剂 |
4.2.3 主要试验仪器 |
4.2.4 体外细胞代谢系统 |
4.2.5 代谢物的分离鉴定 |
4.3 结果 |
4.3.1 喹烯酮在细胞培养液中的代谢产物 |
4.3.2 脱二氧喹烯酮在细胞培养液中的代谢产物 |
4.3.3 MQCD 在细胞培养液中的代谢产物 |
4.3.4 喹胺醇在细胞培养液中的代谢产物 |
4.3.5 喹乙醇在细胞培养液中的代谢产物 |
4.4 讨论 |
4.4.1 喹烯酮等药物在 HepG2 细胞内的代谢特点 |
4.4.2 药物在 HepG2 细胞内代谢与毒性的关系 |
第五章 喹烯酮对细胞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供试细胞 |
5.2.2 供试化合物及试剂 |
5.2.3 主要试验仪器 |
5.2.4 细胞抗氧化物的检测 |
5.2.5 细胞内 ROS 的测定 |
5.2.6 BSO 等对喹烯酮细胞毒性的影响 |
5.2.7 统计分析 |
5.3 结果 |
5.3.1 各抗氧化系统的测定结果 |
5.3.2 细胞内 ROS 的测定 |
5.3.3 BSO 等预处理对喹烯酮细胞毒性的影响 |
5.3.4 BSO、NAC 与喹烯酮共刺激对细胞毒性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喹烯酮等对细胞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5.4.2 喹烯酮等对细胞内 ROS 的影响 |
5.4.3 BSO 等对喹烯酮细胞毒性的影响 |
第六章 喹烯酮及主要代谢物对 HepG2 细胞的遗传毒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供试细胞 |
6.2.2 供试化合物及试剂 |
6.2.3 主要试验仪器 |
6.2.4 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检测 |
6.2.5 DNA 随机扩增多态性检测(RAPD) |
6.2.6 Hoechst 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
6.2.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 |
6.3 结果 |
6.3.1 微核检测结果 |
6.3.2 DNA 随机扩增多态性 |
6.3.3 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 |
6.4 讨论 |
6.4.1 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检测 |
6.4.2 喹烯酮对细胞 DNA 随机扩增的多态性影响 |
6.4.3 喹烯酮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七章 喹烯酮诱导 HepG2 细胞差异表达 cDNA 文库的构建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供试细胞 |
7.2.2 供试化合物及试剂 |
7.2.3 主要试验仪器 |
7.2.4 染毒与总 RNA 的提取 |
7.2.5 cDNA 消减文库的构建 |
7.2.6 重组质粒的菌液 PCR 鉴定 |
7.2.7 阳性克隆的测序及在线 BLAST 分析 |
7.3 结果 |
7.3.1 总 RNA 的提取 |
7.3.2 双链 cDNA 的合成和 RasⅠ酶切效率的分析 |
7.3.3 接头连接效率的分析 |
7.3.4 巢式 PCR 显示双向消减结果 |
7.3.5 消减效率分析 |
7.3.6 消减 cDNA 文库重组率及插入片段长度分析 |
7.3.7 测序及序列分析 |
7.4 讨论 |
第八章 差异表达基因验证和毒信号通路的初步研究 |
8.1 引言 |
8.2 材料和方法 |
8.2.1 供试细胞 |
8.2.2 供试化合物 |
8.2.3 主要试验仪器 |
8.2.4 引物 |
8.2.5 细胞染毒与分组引物 |
8.2.6 RNA 的提取及纯化 |
8.2.7 cDNA 的制备 |
8.2.8 荧光定量 PCR 反应 |
8.3 结果 |
8.3.1 RNA 提取质量的检测 |
8.3.2 喹烯酮等药物对检测基因的调控作用 |
8.4 讨论 |
第九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饲料添加剂喹胺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喹胺醇的药理作用 |
2 喹胺醇的毒理学试验 |
3 喹胺醇的药代动力学 |
4 喹胺醇的残留研究 |
5 临床试验 |
6 小结 |
(5)新药物饲料添加剂喹胺醇在毛皮动物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背景 |
2 研究内容与目标 |
2.1 喹恶啉类药物添加剂 |
2.2 新型饲料添加新药"喹胺醇" |
2.3 喹胺醇在毛皮动物的应用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1 毛皮动物的存栏数量 |
3.2 毛皮动物的管理现状 |
3.3 促生长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及喹胺醇实验的意义 |
4 喹嗯啉类饲料添加剂特性 |
4.1 喹恶啉-1,4-二氧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的作用 |
4.1.1 促进生长和改善饲料报酬 |
4.1.2 抗菌作用 |
4.1.3 减少畜禽的死亡率和发病率 |
4.1.4 增强机体蛋白同化能力 |
4.1.5 改善胴体组成,提高瘦肉率 |
4.2 喹恶啉-1,4-二氧化物的促生长机理 |
4.2.1 对胃肠道组织的影响 |
4.2.2 减少肠道微生物对养分和能量的消耗 |
4.2.3 对氮利用影响 |
4.2.4 抑制肠道微生物产生不利生长的代谢产物 |
4.2.4.1 对胆酸降解物的影响 |
4.2.4.2 氨 |
第二章 不同喹恶啉类饲料添加剂对育成期乌苏里貉增重性能及腹泻影响的研究 |
1. 试验设计,材料及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药品来源 |
1.2 试验设计与分组 |
1.3 日粮组成与营养成分 |
1.4 饲养管理 |
1.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5.1 饲养试验 |
1.5.2 血样的采集 |
1.6 样品的制备和分析 |
1.6.1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测定 |
1.6.2 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的测定 |
1.7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种类喹嗯啉类饲料添加剂对育成期乌苏里貉生产性能的影响 |
2.1.1 日增重 |
2.1.2 食量 |
2.1.3 料重比 |
2.1.4 腹泻指数 |
2.2 不同喹恶啉类饲料添加剂对生长期乌苏里貉血浆蛋白的影响 |
2.3 不同喹恶啉饲料添加剂饲喂乌苏里貉肝肾功能生化指标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不同喹嗯啉类饲料添加剂对育成期乌苏里貉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在饲粮中添加不同种类抗生素对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影响 |
3.3 不同喹恶啉饲料添加剂饲喂乌苏里貉肝肾功能生化指标影响 |
3.4 喹胺醇有助于控制生长期貉的肠道消化道疾病 |
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水平喹胺醇对生长期银黑狐促生长的影响 |
1. 试验设计、材料及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日粮组成及营养成分 |
1.4 饲养管理 |
1.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5.1 饲养试验 |
1.5.2 血样的采集 |
1.6 样品的制备和分析 |
1.7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水平喹胺醇对生长期银黑狐促生长的影响 |
2.1.1 日增重 |
2.1.2 日采食量 |
2.1.3 料重比 |
2.2 不同水平喹胺醇饲料添加剂对生长期银黑狐血浆蛋白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不同水平喹胺醇饲料添加剂对育成期银黑狐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不同水平喹胺醇饲料添加剂对生长期银黑狐血浆蛋白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喹恶啉类药物饲料添加对银黑狐抗下痢影响 |
1. 试验设计,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药品来源 |
1.2 试验设计与分组 |
1.3 饲养管理 |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1 治疗试验 |
1.4.2 生化指标 |
1.5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喹恶啉饲料添加剂对生长期银黑狐抗下痢影响 |
2.2 喹胺醇与乙酰甲喹治疗银黑狐肝肾功能生化指标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不同喹恶啉饲料添加剂对生长期银黑狐抗下痢影响 |
3.2 喹胺醇与乙酰甲喹治疗银黑狐肝肾功能生化指标影响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喹胺醇蛋白结合率及其标示残留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抗菌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的发展概况 |
1.1.1 兽用抗菌类药物 |
1.1.2 兽用喹喔啉类药物 |
1.2 游离型药物浓度的测定 |
1.2.1 平衡透析法 |
1.2.2 超滤法 |
1.2.3 超速离心法 |
1.3 生物转化 |
1.4 兽药残留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
1.4.1 兽药残留分析技术 |
1.4.2 喹喔啉类药物的残留毒性及残留检测进展 |
1.5 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喹胺醇与鸡血浆蛋白结合率实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分析方法的确证 |
2.2.2 平衡透析时间的确定 |
2.2.3 喹胺醇在鸡血浆中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喹烯酮与鸡血浆蛋白结合率实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分析方法的确证 |
3.2.2 平衡透析时间的确定 |
3.2.3 喹烯酮在鸡血浆中蛋白结合率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喹胺醇鸡体内的排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药品与试剂 |
4.1.2 实验动物 |
4.1.3 给药途径 |
4.1.4 样品采样 |
4.1.5 色谱条件 |
4.1.6 样品处理 |
4.2 结果 |
4.2.1 线性范围与检测灵敏度 |
4.2.2 精密度试验 |
4.2.3 回收率测定 |
4.2.4 方法稳定性 |
4.2.5 粪样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
4.3 讨论 |
4.3.1 RP-HPLC 保留时间和吸收峰 |
4.3.2 喹胺醇的排泄 |
4.4 小结 |
第五章 喹胺醇标示代谢物的残留检测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药物 |
5.1.2 实验动物 |
5.1.3 给药途径 |
5.1.4 主要试剂 |
5.1.5 主要仪器 |
5.1.6 标准品配制 |
5.1.7 试剂配制 |
5.1.8 样品提取 |
5.1.9 样品净化 |
5.1.10 HPLC 色谱条件 |
5.1.11 固相萃取小柱的选择 |
5.1.12 标准曲线方程、线性范围和最低检测限的确定 |
5.1.13 回收率及精密度测定 |
5.2 结果 |
5.2.1 柱效实验结果 |
5.2.2 线性范围及最低检测限 |
5.2.3 药物的色谱行为 |
5.2.4 回收率的测定结果 |
5.2.5 实际测定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乙酰甲喹在实验性肝和肾功能损害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喹恶啉1,4-二氧化物类兽药研究进展 |
1.1 兽药领域代表药物 |
1.2 抗菌促生长作用及其机理 |
1.3 应用现状 |
1.4 药物动力学研究 |
1.5 毒性研究 |
1.6 检测方法 |
2 乙酰甲喹研究概况 |
2.1 理化性质 |
2.2 抗菌作用及其机理 |
2.3 临床应用 |
2.4 合成技术 |
2.5 剂型 |
2.6 毒性 |
2.7 检测方法 |
第二章 乙酰甲喹在健康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和试剂 |
1.3 试验动物 |
2 方法 |
2.1 给药方法与血样处理 |
2.2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2.3 血药浓度测定 |
2.4 药动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血样色谱图 |
3.2 标准曲线 |
3.3 回收率试验结果 |
3.4 精密度试验结果 |
3.5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3.6 药物动力学方程 |
3.7 药物动力学参数 |
4 讨论 |
4.1 乙酰甲喹血药浓度的测定 |
4.2 乙酰甲喹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 |
5 小结 |
第三章 乙酰甲喹在实验性肝功能损害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和试剂 |
1.3 试验动物 |
2 方法 |
2.1 家兔肝功能损伤病理模型的复制 |
2.2 血药浓度测定 |
2.3 药动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家兔肝功能损害病理模型的复制 |
3.2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3.3 药动学方程的确定 |
3.4 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
4 讨论 |
4.1 家兔肝功能损害病理模型的复制 |
4.2 赖氏法检测肝功能的原理 |
4.3 肝功能损害对乙酰甲喹药动学参数的影响 |
5 小结 |
第四章 乙酰甲喹在实验性肾功能损害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和试剂 |
1.3 试验动物 |
2 方法 |
2.1 家兔肾功能损害病理模型的复制 |
2.2 血药浓度测定 |
2.3 药动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家兔肾功能损害病理模型的复制 |
3.2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3.3 药动学方程的确定 |
3.4 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
4 讨论 |
4.1 家兔肾功能损害病理模型的复制 |
4.2 肾功能检测的原理 |
4.3 肾功能损害对乙酰甲喹药动学参数的影响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喹胺醇在鸡体内残留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乙酰甲喹注射液的改良制备及其在家兔体内药动学评价[D]. 肖源灵.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2]喹赛多在猪、鸡、鱼、大鼠和人体内的药动学研究[D]. 富士山.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3]喹烯酮体外细胞毒性机制解析[D]. 张可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1)
- [4]饲料添加剂喹胺醇的研究进展[J]. 郭文柱,梁剑平,王学红,郭志廷,郝宝成,尚若锋,华兰英.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1(19)
- [5]新药物饲料添加剂喹胺醇在毛皮动物中应用的研究[D]. 殷劲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S1)
- [6]喹胺醇在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J]. 兀征,杨志强,李建喜,高杰,伏慧明,丁兴莉,王翠英. 中国兽医科学, 2009(02)
- [7]喹胺醇在鸡体内排泄的研究[A]. 兀征,高杰,李建喜,杨志强,伏慧明,郭展旗. 首届中国兽药大会动物药品学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8
- [8]喹胺醇与鸡血浆蛋白结合的初步研究[J]. 高杰,杨志强,李建喜,王学智,兀征,孟嘉仁,张艳,袁晓科.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8(04)
- [9]喹胺醇蛋白结合率及其标示残留物研究[D]. 高杰.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9)
- [10]乙酰甲喹在实验性肝和肾功能损害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D]. 陆晨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