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期经济类报纸发展的思考(提纲)(论文文献综述)
方静[1](2021)在《“放管服”背景下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向深水区迈进,全面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重要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改变的攻坚战。2017年1月,江西省出台《支持赣江新区发展的措施》,授予赣江新区享有扩大企业登记管辖权、准予企业名称专属权等8项权限,并支持赣江新区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先行先试。随后,赣江新区不断探索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企业名称自主申报、一照含证、注册资本认缴制、登记全程电子化和注销便利化等一系列改革,打造更具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激发市场活力,为企业松绑减负。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以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在综述了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服务型政府理论和市场准入理论为理论依据,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从研究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效果入手,主要从改革认知度、改革便利度、网上办理情况、改革宣传力度、窗口登记人员的素质和群众满意度这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发现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存在以下问题:群众政策认知度不足、行政审批事项繁杂、虚假注册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市场监管力量不足、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并对其具体问题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家级新区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如浦东新区的主要经验表现为:创新登记方式、优化企业住所登记制度、创新监管模式;西咸新区的主要经验表现为:创新申报审批制度、加强平台建设和优化监管机制。在比较和分析中总结对赣江新区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启示:要减少政府的干预,加强政务平台建设和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和信用监管。最后,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希望赣江新区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商事主体规范经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率;完善商事登记管理制度,激发市场活力;健全商事制度监督机制,促进公平公正;优化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公众满意度,以此提高登记效率,进一步加快“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黄菲[2](2021)在《新发展理念视野下山东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为我国发展成体育强国,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为体育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体育产业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寻求高质量发展。本文从新发展理念的角度,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专家访谈、对比分析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对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进行阐释,说明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其次,对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以及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然后分析了山东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最后,根据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山东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构建。本文研究结果包括:1.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呈现稳步增长、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体育服务业拓展提升,体育制造业实力增强,体育相关贸易繁荣活跃,产业结构趋于合理。2.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主要是创新投入和产出不足;产业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包括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体育产业绿色发展环境水平不够高,主要是在环境保护方面还有待加强;对外开放规模较小,比如对外贸易的水平和在吸引外资方面能力都有待提升;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共享发展水平低。3.山东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内部因素包括人才质量,科学技术和产业创新因素;外部因素包括产业政策,区域协调,自然环境,对外贸易和消费需求因素,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相关因素。4.山东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遵循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内容和发展措施。即坚持新发展理念,改革创新,协调发展,完善保障体系,区域融合发展,拉动产业消费,加速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在体育产业政策,体育产业结构,体育产业规模,体育产业效益方面精准施策,构建和谐的体育产业市场。
李云艳[3](2021)在《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加快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其中教育领域的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现阶段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肩负着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各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治理能力,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是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在这种使命下,解析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初步探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的有效路径,对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昆明市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昆明市成为重要的经济合作圈,因此昆明市对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也愈发迫在眉睫。本文聚焦分析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治理能力,寻求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的有效路径,以期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对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本文以协同治理理论为理论分析框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通过调查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的现实情况,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全文基本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指出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阐述核心内涵和理论基础。对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治理能力和现代化三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解读中等职业教育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探讨协同治理理论的内涵并分析其作为本文理论框架的适用性,为下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的现状。依据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涵要求制作问卷、确定访谈提纲。调查研究主要围绕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治理主体、治理过程、职业教育的政策文本、治理技术四个方面展开,根据调查结果呈现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的现状。第四章归纳分析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发现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存在多元主体间协作性不高,政策执行能力有待提高、监督能力不足、法治能力薄弱以及信息化治理技术运用不到位等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第五章介绍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治理经验。主要介绍德国、瑞士和美国的职业教育治理,分析其主要特点和成功经验,梳理出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治理的有效经验。第六章探究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在综合分析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昆明市在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过程中应积极培育管理者的现代化治理理念,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的多主体参与平台,建立“管、办、评”分离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以及提升治理的信息化水平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韩文娜[4](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提出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赵丹[5](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改革思想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不懈地探索中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改革之路,领导农村改革不断取得新成绩、新突破,形成了丰富系统的农村改革思想。当前,我国“三农”工作成绩斐然,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和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需要党的农村改革思想给予理论指导。研究党的农村改革思想,从党的农村改革历史中汲取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归纳总结、历史分析等方法,着重从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基本脉络、主要内容、价值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改革思想发展历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首先,概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改革思想相关研究,在对中国农村改革、党的农村改革思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农村改革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实践依据进行深度剖析,历史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改革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宏观角度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其次,重点论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农村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着重于从农村改革的重要地位、改革措施、改革动力及改革目标等方面进行系统阐释与分析,突出整个研究的重点内容。最后,在深入分析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改革思想与实践基础上,总结党的农村改革思想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同时,从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法,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满足农民幸福生活的需求,改革要遵循科学的发展理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保持农村政策的稳定性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等方面揭示农村改革思想发展的启示,为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提供经验遵循。
穆玉[6](2020)在《唐山市Z镇农村党员队伍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根基于农村,农村建设与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密切相关。农村党员是基层党组织的一个重要纽带,是基层党组织的一个细胞,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农村党员队伍管理是党的政治路线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加强农村党员队伍管理,提升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对于建强农村基层战斗堡垒,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小康意义深远。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城乡一体化党建格局强势袭来,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农村党员管理方式和手段、作用发挥等已无法满足新形势、新任务下的党建工作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尽早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之策,探索农村党员队伍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势在必行。本文以近五年来唐山市Z镇农村党员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对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指出Z镇农村党员队伍存在的基本现状及成效。同时通过开展调查问卷及个人访谈,进一步分析总结出Z镇农村党员队伍在党内政治生活、流动党员管理、不合格党员处置、党内关怀激励帮扶措施、党员教育培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终通过深入探究存在这些问题的共性原因,切实提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健全不合格党员处置机制、完善党内关怀激励帮扶机制、规范党内教育培训机制等举措,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创新农村党员队伍管理方式方法,锻造新时代农村党员队伍,为奏响Z镇基层党建最强音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王瑞[7](2020)在《江苏省L市环境政策执行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根本,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要基础。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步伐,也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保障环境质量向好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完备的环境政策,覆盖社会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但目前来看,无论是数据体现还是生产生活环境的感观,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未达预期。环境政策执行是政策从制定到兑现效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地方政府是政策执行的主要的执行主体之一,对政策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受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干扰,在环境政策执行的内涵理解、治理路径、目标导向、执行对象作用等多方面出现问题,导致环境政策执行不到位,治理的效果偏离预期目标。本文以公共政策执行模型理论以及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及访谈法对L市环境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L市环境政策执行存在政策执行主体行为偏差、政策执行制度本身存在缺陷、环境政策执行资源短缺、环境政策执行对象配合不足、市场及社会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执行动力不足、环境政策执行缺乏机制保障、环境政策执行资源要素配置不充分、执行对象的责任意识薄弱、市场调节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鉴于此,本文从强化考核监督激发内生动力,完善环境政策执行配套机制,强化环境政策执行要素配置,压实环境政策执行对象的治理责任、充分发挥市场在环境政策执行中的作用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一方面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提高环境政策的执行效果。
黄娜[8](2021)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综合档案馆档案管理调查研究 ——以A市为例》文中指出档案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真实记录和原始记忆,是人类文明的知识宝库和历史发展源泉。档案馆作为档案事业的主体,不仅是档案的收藏机构,更是档案直接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窗口。而档案馆档案管理工作就是要解决档案的分散、零乱、质杂、量大、孤本等状况与社会利用中对档案集中、系统、优质、专指、广泛的要求之间的基本矛盾。本文的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兵团综合档案馆档案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引导。本文首先对档案馆档案管理的相关概念和工作内容、模式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根据档案管理的特性,对国内外学者的综合档案馆档案管理研究成果做一阐述。从而提出兵团综合档案馆档案管理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以新疆兵团A市三所综合档案馆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从档案利用者、社会大众和档案工作者角度对现行档案管理制度下,A市综合档案馆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点明本地区综合档案馆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理念落后、资源建设不均衡、开发利用薄弱、宣传力度匮乏、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最后,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法,有针对性地分析档案管理水平先进的青岛市智慧档案馆和台州市档案馆,总结其档案事业高速发展的原因及优势。从而结合国内档案管理工作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多层次地提出实用的对策建议,从夯实档案制度保障、优化档案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增强社会意识等方面改进兵团综合档案馆档案管理工作。促使档案馆能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更好更快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提供助力、保驾护航。
李东杨[9](2019)在《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也需要以实践作为客观基础。习近平分配正义观正是顺应时代发展、为满足实践需要而产生的科学理论。在新时代,随着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改革依然存在的分配不正义问题亟需解决。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西方分配正义思想由于其自身理论缺陷、时代背景限制没有解决好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的分配不正义问题。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分配正义思想基础上正在努力解决此问题,并呈现出其科学性。目前,有的学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和西方分配正义思想进行研究,并取得一些积极成果。但是,学术界缺乏对习近平分配正义观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提炼和研究。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文本资料对习近平分配正义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提炼和研究。习近平分配正义观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正在形成的新的分配正义理论,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概括和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之后,亟需深入研究的—项重要课题。以“习近平分配正义观”为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具体论证过程中,本论文在回顾相关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遵循“实践基础——主要内容——现实运用——理论地位——现实意义”的研究思路,进而研究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主要内容、现实运用、理论地位、现实意义等基本问题。从基本理论上看,习近平分配正义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分配正义思想和中共历代主要领导人分配正义思想为理论基础,同时又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的精华和借鉴吸收西方分配正义思想中的有益成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从实践基础上看,中共历代主要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分配正义的探索实践成果,以及习近平在知青时期、从政时期对分配正义的探索实践成果,为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从主要内容上看,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和“主要表现”等。本论文在对“基本立场”的阐释中,分别从国际和国内角度深入阐释“以人民为中心”基本立场下分配正义的含义。在对“基本原则”的分析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基本立场下的贡献原则、平等原则和补偿原则的统一。“三个原则”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在对“主要表现”的论述中,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宏观框架,将习近平分配正义观概括为经济领域分配正义观、政治领域分配正义观、文化领域分配正义观、社会领域分配正义观和生态领域分配正义观,以及各个领域分配正义观应用的具体政策。在论述习近平分配正义观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以精准扶贫政策为例展示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现实运用。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是以习近平分配正义观为理论基础,它是随着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精准扶贫政策是对习近平分配正义观“基本立场”的现实遵循;精准扶贫政策是对习近平分配正义观“基本原则”的现实坚持;精准扶贫政策是对习近平分配正义观“主要表现”的现实运用。从理论地位上看,习近平分配正义观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中共历代主要领导人分配正义思想、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和西方分配正义思想。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中共历代主要领导人分配正义思想和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的继承,是对西方分配正义思想的借鉴。同时,习近平分配正义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发展,是对中共历代主要领导人分配正义思想的丰富,是对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的弘扬,是对西方分配正义思想的批判。从现实意义上看,习近平分配正义观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的现实分配不正义问题,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成新时代使命等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它对解决全球发展失衡问题,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共商、共建、共享,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具有指导作用。经过较为全面系统研究习近平分配正义观之后,本论文得出了三个创新性的观点。第一,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基本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基本立场下的贡献原则、平等原则和补偿原则的统一。第二,习近平分配正义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发展的新阶段。第三,精准扶贫政策是对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创造性运用。
葛丽君[10](2019)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陈云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云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和领航者之一、党建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和杰出理论家,陈云以其卓越思想和实践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作出无可替代的杰出贡献。陈云提出了“学好哲学,终身受用”的科学论断,注重运用辩证思维来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陈云从切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深得唯物辩证法的真谛,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堪称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的典范。陈云的经济思想内容丰富,特别是提出了体现唯物论观点的“国情与国力论”、体现宏观调控思想的“综合平衡论”、体现经济体制改革构想的“主辅论”、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协调发展论”、体现“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理念的“内外交流论”、体现辩证性思维的“政经统一论”、体现唯物史观的“目的与方法论”,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陈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灵活稳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稳健务实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以自己的丰富思想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陈云的思想特色鲜明,体现出体系的完整性、内涵的层次性、内容的创新性、表述的通俗性、价值取向的人民性等理论特色和前瞻性与唯实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开拓性相结合、原则性与策略性相协调、探索性与局限性相伴生等实践特色。陈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作出重要贡献。陈云以具有创造性的思想理论观点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具体阐释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陈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推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陈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其创新思想,对我们在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彰显出重要的当代价值。
二、新时期经济类报纸发展的思考(提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经济类报纸发展的思考(提纲)(论文提纲范文)
(1)“放管服”背景下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放管服”改革 |
2.1.2 国家级新区 |
2.1.3 商事登记制度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2.2 市场准入理论 |
第3章 “放管服”背景下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 |
3.1 赣江新区“放管服”改革的主要措施 |
3.1.1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
3.1.2 开展流程优化再造 |
3.1.3 提升服务效能,加强监督 |
3.2 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现状 |
3.2.1 取消预先核准变自主申报 |
3.2.2 从“多证合一”到“一照含证” |
3.2.3 注册资本方式由实缴转变为认缴制 |
3.2.4 登记流程全程电子化 |
3.2.5 注销程序优化 |
3.3 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效果分析 |
3.3.1 问卷调查与访谈实施情况 |
3.3.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章 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 |
4.1.1 群众对政策认知度不足 |
4.1.2 行政审批事项繁杂 |
4.1.3 虚假注册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
4.1.4 市场监管力量不足 |
4.1.5 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
4.2 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策宣传引导不到位 |
4.2.2 审批流程和机制不够精简 |
4.2.3 企业信用意识淡薄 |
4.2.4 监管理念和方式转变不到位 |
4.2.5 信息平台建设欠完善 |
第5章 国家级新区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经验借鉴 |
5.1 上海浦东新区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经验 |
5.1.1 创新登记方式 |
5.1.2 优化企业住所登记制度 |
5.1.3 创新监管模式 |
5.2 陕西西咸新区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经验 |
5.2.1 创新申报审批制度 |
5.2.2 加强平台建设 |
5.2.3 优化监管机制 |
5.3 对赣江新区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启示 |
5.3.1 减少政府的干预 |
5.3.2 加强政务平台建设 |
5.3.3 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和信用监管制度 |
第6章 赣江新区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
6.1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商事主体规范经营 |
6.1.1 加大商事登记改革解读力度 |
6.1.2 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 |
6.2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
6.2.1 创新实行内部流转实现并联审批 |
6.2.2 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素质 |
6.3 完善商事登记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
6.3.1 完善商事登记相关管理体系 |
6.3.2 科学制定规则 |
6.4 健全商事制度监督机制,促进公平公正 |
6.4.1 厘清相关部门监管职责 |
6.4.2 构建高效的协同监管体系 |
6.5 优化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公众满意度 |
6.5.1 提供在线交流指导服务 |
6.5.2 优化业务流程,精简手续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问卷调查 |
附录2:访谈提纲(政府工作人员版) |
附录3:访谈提纲(现场办事人员版) |
致谢 |
(2)新发展理念视野下山东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
1.5.2 国外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
1.5.3 文献小结 |
第2章 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内涵及相关基础理论阐释 |
2.1 新发展理念 |
2.1.1 新发展理念的来源 |
2.1.2 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
2.2 高质量发展 |
2.2.1 高质量发展的提出 |
2.2.2 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概念 |
2.3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2.3.1 创新发展 |
2.3.2 协调发展 |
2.3.3 绿色发展 |
2.3.4 开放发展 |
2.3.5 共享发展 |
2.4 相关基础理论 |
2.4.1 波特钻石理论 |
2.4.2 需求层次理论 |
2.4.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4.4 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法则 |
2.5 小结 |
第3章 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
3.1.1 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政策 |
3.1.2 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规模 |
3.1.3 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结构 |
3.1.4 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效益 |
3.2 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体育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
3.2.2 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协调 |
3.2.3 体育产业绿色发展环境水平较低 |
3.2.4 体育产业对外开放规模较小 |
3.2.5 体育产业共享发展水平不够 |
3.3 小结 |
第4章 山东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1 内部影响因素 |
4.1.1 人才质量因素 |
4.1.2 科学技术因素 |
4.1.3 产业创新因素 |
4.2 外部影响因素 |
4.2.1 产业政策因素 |
4.2.2 区域协调因素 |
4.2.3 自然环境因素 |
4.2.4 对外贸易因素 |
4.2.5 消费需求因素 |
4.3 小结 |
第5章 山东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 |
5.1 山东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思想 |
5.1.1 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 |
5.1.2 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 |
5.1.3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
5.1.4 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 |
5.1.5 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 |
5.2 山东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 |
5.2.1 总体目标 |
5.2.2 具体目标 |
5.3 山东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原则 |
5.3.1 坚持改革引领,释放体育产业活力 |
5.3.2 坚持创新驱动,积极倡导创新精神 |
5.3.3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各种效益 |
5.3.4 坚持市场主导,完善市场主体机制 |
5.4 山东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容 |
5.4.1 坚持“创新”发展,提高体育产业竞争力 |
5.4.2 促进“协调”发展,推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平衡 |
5.4.3 增强“绿色”发展,实现体育产业与生态相互协调 |
5.4.4 加大“开放”发展,国内外合作共赢 |
5.4.5 完善“共享”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
5.5 山东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措施 |
5.5.1 编制科学发展规划,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
5.5.2 完善体育产业结构,提升体育服务质量 |
5.5.3 优化体育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
5.5.4 引导人民群众消费,拉动产业消费水平 |
5.5.5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
5.5.6 深化体育产业体制改革,构建和谐体育产业市场 |
5.6 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山东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3)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中等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界定 |
一、中等职业教育 |
二、教育治理能力 |
三、现代化 |
四、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涵 |
一、中等职业教育治理理念现代化 |
二、中等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多元化 |
三、中等职业教育治理方式法治化 |
四、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过程规范化 |
五、中等职业教育治理技术信息化 |
第三节 协同治理理论:一个分析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的理论依据 |
一、理论渊源 |
二、理论内涵和核心要素 |
三、本文的分析框架及适用性 |
第三章 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的现状 |
第一节 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治理主体的主要构成 |
一、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二、多元主体的治理理念及其合作程度 |
第二节 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过程中的能力体现 |
一、决策过程中的能力体现 |
二、政策法规执行过程中的能力体现 |
三、监督评价过程中的能力体现 |
第三节 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治理的法治化依据 |
一、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文本 |
二、云南省职业教育政策文本 |
三、昆明市职业教育政策文本 |
第四节 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 |
一、信息化平台建设使用情况 |
二、信息资源共享情况 |
三、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 |
第四章 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
一、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性不高 |
二、中等职业教育政策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
三、中等职业教育治理监督能力不足 |
四、中等职业教育治理法治能力薄弱 |
五、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治理技术运用不到位 |
第二节 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 |
一、教育治理主体缺乏现代化的治理理念 |
二、教育行政部门的“一元主导”治理模式 |
三、中等职业教育治理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
四、中等职业教育治理法治环境有待优化 |
五、大数据时代对治理信息化的挑战 |
第五章 国外职业教育治理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德国的职业教育治理 |
一、德国的职业教育治理概况 |
二、德国职业教育治理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治理的启示 |
第二节 瑞士的职业治理教育 |
一、瑞士的职业教育治理概况 |
二、瑞士职业教育治理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治理的启示 |
第三节 美国的职业教育治理 |
一、美国的职业教育治理概况 |
二、美国职业教育治理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治理的启示 |
第六章 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
第一节 培育中等职业教育教育管理者现代化的治理理念 |
一、树立中等职业教育科学治理理念 |
二、树立中等职业教育民主治理理念 |
三、树立中等职业教育“多元共治”治理理念 |
第二节 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平台 |
一、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 |
二、明确治理主体间的权责关系 |
三、推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
第三节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治理“管、办、评”分离的运行机制 |
一、深化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改革 |
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治理政策的有效执行 |
三、积极培育第三方监督评价机构 |
第四节 营造良好的中等职业教育治理法治环境 |
一、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
二、加强现代中等职业学校的制度建设 |
三、深化治理主体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
第五节 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治理信息化水平 |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治理决策水平 |
二、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水平 |
三、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4)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民间体育游戏 |
(二)儿童 |
(三)课程表达 |
四、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展理论 |
(二)课程组织理论 |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访谈法 |
(三)实地考察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
(一)调研对象 |
(二)调研工具 |
(三)分析工具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改革思想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2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改革思想相关研究概述 |
2.1 中国共产党农村改革思想概念界定 |
2.1.1 中国农村改革 |
2.1.2 党的农村改革思想 |
2.2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改革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
2.2.1 理论基础 |
2.2.2 实践依据 |
2.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改革思想发展基本脉络 |
2.3.1 农村改革思想的兴起(1978-1992) |
2.3.2 农村改革思想的发展(1992-2002) |
2.3.3 农村改革思想的完善(2002-2012) |
2.3.4 农村改革思想的深化(2012年至今) |
2.4 本章小结 |
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农村改革思想 |
3.1.1 阐明农村改革的重要地位 |
3.1.2 提出变革农村经营体制,解放生产力 |
3.1.3 推动发展乡镇企业,激活农村改革动力 |
3.1.4 提出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小康目标 |
3.2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农村改革思想 |
3.2.1 聚焦农村改革中“三农”问题的解决 |
3.2.2 提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
3.2.3 制定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
3.2.4 提出扶贫开发带动农民增收 |
3.3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农村改革思想 |
3.3.1 明确“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
3.3.2 确立“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
3.3.3 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
3.3.4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3.4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农村改革思想 |
3.4.1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3.4.2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
3.4.3 提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3.4.4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
3.5 本章小结 |
4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改革思想的价值与启示 |
4.1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改革思想的理论价值 |
4.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农村的思想 |
4.1.2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4.1.3 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党的农村改革思想 |
4.2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改革思想的实践价值 |
4.2.1 加强党的领导,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
4.2.2 实现人民幸福,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
4.2.3 不断破解难题,推进了全面深化改革 |
4.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改革思想发展的启示 |
4.3.1 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法 |
4.3.2 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
4.3.3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满足农民幸福生活的需求 |
4.3.4 改革要遵循科学的发展理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
4.3.5 保持农村政策的稳定性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6)唐山市Z镇农村党员队伍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论文选题的背景以及研究的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农村党员队伍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农村党员队伍的界定 |
2.1.2 农村党员队伍管理的内涵 |
2.2 农村党员队伍管理研究应用的主要理论 |
2.2.1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政党建设的理论 |
2.2.2 习近平党的建设系列论述 |
2.2.3 政治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Z镇农村党员队伍管理的现状及成效 |
3.1 Z镇农村党员队伍基本情况 |
3.1.1 农村党员队伍年龄构成 |
3.1.2 农村党员队伍数量、性别、民族结构 |
3.1.3 农村党员队伍文化水平构成 |
3.2 Z镇在农村党员队伍管理工作中的做法及成效 |
3.2.1 “五讲”型村党支部书记锻造“领头羊” |
3.2.2 “团结”型村班子建强堡垒力量 |
3.2.3 “先锋”型党员激发队伍活力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Z镇农村党员队伍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Z镇农村党员队伍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结果 |
4.1.1 调查问卷的对象选取 |
4.1.2 调查问卷结构设计 |
4.1.3 调查问卷题型设计以及结果统计 |
4.2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情况汇总 |
4.2.1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访谈提纲 |
4.2.2 访谈具体情况汇总 |
4.3 Z镇农村党员队伍管理中存在问题 |
4.3.1 党内政治生活落实不到位 |
4.3.2 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不完善 |
4.3.3 不合格党员处置机制不健全 |
4.3.4 关怀激励帮扶措施缺位 |
4.3.5 教育培训制度缺乏保障 |
4.4 Z镇农村党员队伍管理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4.1 多元文化的负面影响和冲击 |
4.4.2 新时代背景下带来新挑战 |
4.4.3 农村传统思想的不良影响 |
4.4.4 村党组织自身建设原因 |
4.4.5 农村党员自身的特殊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Z镇农村党员队伍管理的对策 |
5.1 严肃村级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 |
5.1.1 选优配强农村“领头羊” |
5.1.2 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 |
5.1.3 创新组织活动开展方式方法 |
5.2 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 |
5.2.1 整合镇村两级党组织职能 |
5.2.2 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制 |
5.2.3 实施流动党员激励制约保障机制 |
5.3 健全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 |
5.3.1 重视“入口关”的考察和培养 |
5.3.2 推行不合格党员“退出”群众参与制 |
5.3.3 建立不合格党员预警机制 |
5.4 完善关怀激励帮扶机制 |
5.4.1 提高关怀激励工作重视度 |
5.4.2 健全保障帮扶工作机制 |
5.4.3 优化党内激励方式方法 |
5.5 规范党员教育培训机制 |
5.5.1 增强对农村党员思想教育的重视度 |
5.5.2 丰富农村党员教育培训计划 |
5.5.3 实行农村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农村党员队伍管理现状问卷调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江苏省L市环境政策执行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环境政策 |
(二)环境政策执行 |
二、理论基础 |
(一)公共政策执行模型理论 |
(二)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
第二章 L市环境政策执行现状 |
一、L市环境治理情况 |
二、L市环境政策执行情况 |
三、L市环境政策执行成效 |
(一)环保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
(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速 |
(三)环境治理效果不断显现 |
第三章 L市环境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L市环境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一)环境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偏差 |
(二)环境政策保障制度作用不足 |
(三)环境政策执行资源短缺 |
(四)环境政策执行对象配合不足 |
(五)市场及社会公众等参与不足 |
二、L市环境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的动力不足 |
(二)环境政策执行缺乏机制保障 |
(三)环境政策执行资源要素配置不充分 |
(四)环境政策执行对象责任意识薄弱 |
(五)市场化手段运用能力不足 |
第四章 L市环境政策执行问题化解对策 |
一、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效能 |
(一)加强环保指标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 |
(二)准确分解环境政策执行任务 |
(三)完善健全环境政策执行过程监督 |
二、完善环境政策执行配套机制 |
(一)搭建生态环境治理沟通协调平台 |
(二)健全环境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制度 |
(三)完善环境政策执行的激励机制 |
(四)加快建立环境信息公开机制 |
(五)建立环境政策质量评价反馈机制 |
三、强化环境政策执行要素配置 |
(一)提升环境政策执行队伍水平 |
(二)加大环境政策执行财政投入 |
(三)强化环境政策执行技术支持 |
四、压实环境政策执行对象的治理责任 |
(一)引导企业产业转型升级 |
(二)丰富对企业的环境管理方式 |
五、充分发挥市场在环境政策执行中的作用 |
(一)鼓励购买公共服务项目 |
(二)提升环保资金筹措能力 |
(三)促进市场反作用于政策执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8)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综合档案馆档案管理调查研究 ——以A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思路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2 基础理论 |
第3章 A市综合档案馆档案管理基本情况 |
3.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综合档案馆档案管理基本情况 |
3.2 A市综合档案馆档案管理基本情况 |
第4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综合档案馆档案管理调查分析 |
4.1 调查的目的、原则及方法 |
4.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5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综合档案馆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存在的问题 |
5.2 成因分析 |
第6章 国内综合档案馆档案管理发展趋势及典型案例分析 |
6.1 国内综合档案馆档案管理发展趋势 |
6.2 国内综合档案馆档案管理典型案例分析 |
6.3 经验借鉴 |
第7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综合档案馆加强档案管理的对策建议 |
7.1 夯实档案制度保障,加大宣传执行力度 |
7.2 全面优化档案管理,提升档案服务水平 |
7.3 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加强专业人才储备 |
7.4 增强社会档案意识,巩固社会群众基础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提出问题及选题意义 |
1.1.1 提出问题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本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分配 |
2.1.2 公平、公正、正义 |
2.1.3 分配正义 |
2.1.4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 |
2.2 相关基本理论 |
2.2.1 马克思列宁主义分配正义理论 |
2.2.2 中共历代主要领导人分配正义理论 |
2.2.3 中国传统分配正义理论 |
2.2.4 西方分配正义理论 |
3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实践基础 |
3.1 中共历代主要领导人分配正义实践 |
3.1.1 毛泽东分配正义实践 |
3.1.2 邓小平分配正义实践 |
3.1.3 江泽民分配正义实践 |
3.1.4 胡锦涛分配正义实践 |
3.2 习近平分配正义实践 |
3.2.1 萌芽阶段(1969年-1979年) |
3.2.2 生长阶段(1979年-2012年) |
3.2.3 形成阶段(2012年-至今) |
4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主要内容 |
4.1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基本立场” |
4.1.1 分配正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重要体现 |
4.1.2 “以人民为中心”基本立场下的分配正义概念阐释 |
4.2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基本原则” |
4.2.1 贡献原则 |
4.2.2 平等原则 |
4.2.3 补偿原则 |
4.2.4 三个原则之间的逻辑关系 |
4.3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主要表现” |
4.3.1 经济领域分配正义观 |
4.3.2 政治领域分配正义观 |
4.3.3 文化领域分配正义观 |
4.3.4 社会领域分配正义观 |
4.3.5 生态领域分配正义观 |
5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现实运用——以精准扶贫政策为例 |
5.1 精准扶贫政策基本概述 |
5.1.1 精准扶贫政策提出过程 |
5.1.2 精准扶贫政策主要内容 |
5.1.3 国内外扶贫政策之比较 |
5.2 精准扶贫政策现实考察 |
5.2.1 总体减贫绩效 |
5.2.2 地区减贫绩效 |
5.2.3 存在问题分析 |
5.2.4 未来政策设计 |
5.3 精准扶贫政策现实意义 |
5.3.1 精准扶贫政策是“基本立场”的现实遵循 |
5.3.2 精准扶贫政策是“基本原则”的现实坚持 |
5.3.3 精准扶贫政策是“主要表现”的现实运用 |
6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理论地位和现实意义 |
6.1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理论地位 |
6.1.1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继承发展 |
6.1.2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对中共历代主要领导人分配正义思想的继承丰富 |
6.1.3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对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的继承弘扬 |
6.1.4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对西方分配正义思想的借鉴批判 |
6.2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现实意义 |
6.2.1 “基本立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
6.2.2 “基本原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指南 |
6.2.3 “主要表现”是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实践的行动纲领 |
7 结语及未来研究展望 |
7.1 结语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陈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关系的诠释 |
1.4.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1.4.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
1.4.3 陈云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陈云思想形成发展的条件及历程 |
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陈云思想形成发展的客观条件 |
2.1.1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的引领 |
2.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共识的凝聚 |
2.1.3 反对主观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 |
2.1.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锤炼 |
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陈云思想形成发展的主观条件 |
2.2.1 在党内拥有独特的政治地位 |
2.2.2 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 |
2.2.3 深谙国情党情 |
2.2.4 坚持求实创新精神 |
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陈云思想形成发展的历程 |
2.3.1 萌发阶段(1925-1937) |
2.3.2 初具轮廓阶段(1937-1949) |
2.3.3 发展成熟阶段(1949-1966) |
2.3.4 深化拓展阶段(1966-1995) |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陈云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推进 |
3.1.1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唯物论 |
3.1.2 “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方法 |
3.1.3 彰显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思想 |
3.2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创新 |
3.2.1 体现唯物论的“国情论”与“国力论” |
3.2.2 体现宏观调控思想的“综合平衡论” |
3.2.3 体现经济体制改革构想的“主辅论” |
3.2.4 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协调发展论” |
3.2.5 体现“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理念的“内外交流论” |
3.2.6 体现辩证性思维的“政经统一论” |
3.2.7 体现唯物史观的“目的与方法论” |
3.3 对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
3.3.1 独具特色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3.3.2 灵活稳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 |
3.3.3 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
3.3.4 稳健务实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 |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陈云思想的主要特色 |
4.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陈云思想的理论特色 |
4.1.1 思想体系的完整性 |
4.1.2 思想内涵的层次性 |
4.1.3 思想内容的创新性 |
4.1.4 思想表述的通俗性 |
4.1.5 价值取向的人民性 |
4.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陈云思想的实践特色 |
4.2.1 前瞻性与唯实性相统一 |
4.2.2 继承性与开拓性相结合 |
4.2.3 原则性与策略性相协调 |
4.2.4 探索性与局限性相伴生 |
5 陈云思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贡献 |
5.1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卓越贡献 |
5.1.1 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成熟提供重要素材 |
5.1.2 以创造性的理论观点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 |
5.1.3 以独具特色的观点阐发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5.2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贡献 |
5.2.1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
5.2.2 推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
5.2.3 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陈云思想的当代价值 |
6.1 积累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 |
6.1.1 遵循“理论和实际两者不能或缺”的前提条件 |
6.1.2 把握“唯实求是”的根本原则 |
6.1.3 贯穿“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 |
6.1.4 坚持“讲真理,不讲面子”的党性原则 |
6.1.5 树立“真正代表大家,为大家'当差'”的人民群众观 |
6.2 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重要现实启示 |
6.2.1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综合平衡、稳中求进的方针 |
6.2.2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活而不乱、管而不死的原则 |
6.2.3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原则 |
6.2.4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新时期经济类报纸发展的思考(提纲)(论文参考文献)
- [1]“放管服”背景下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研究[D]. 方静.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2]新发展理念视野下山东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D]. 黄菲.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D]. 李云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改革思想发展历程研究[D]. 赵丹.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6]唐山市Z镇农村党员队伍管理研究[D]. 穆玉. 燕山大学, 2020(06)
- [7]江苏省L市环境政策执行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瑞. 河南大学, 2020(02)
- [8]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综合档案馆档案管理调查研究 ——以A市为例[D]. 黄娜. 新疆农业大学, 2021(03)
- [9]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研究[D]. 李东杨.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陈云思想研究[D]. 葛丽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