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晚期癌症临终关怀患者综合治疗

社区晚期癌症临终关怀患者综合治疗

一、社区晚期癌症临终关怀病人的综合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邓志坚[1](2021)在《晚期肿瘤患者及家属参与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体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拟探讨晚期肿瘤患者及家属在一个本土化的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CP)沟通干预项目中的体验,分析构成这些体验的背景经历及其对ACP的影响,对中国大陆文化背景下的ACP实践进行评价和反馈,为ACP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拟使用质性研究中解释性现象学的方法开展。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大于18岁;经临床医生确诊为晚期肿瘤患者;曾参与ACP沟通;能说普通话或粤语;表达能力良好并且有良好的沟通意愿。家属:年龄大于18岁;和患者有密切关系并为患者提供照护的人;曾参与ACP沟通;能说普通话或粤语;表达能力良好并且有良好的沟通意愿。抽样方法为目的性抽样和最大差异抽样,样本量为访谈资料达到信息饱和。资料收集方法为半结构式的深度个体访谈,运用“Nvivo 12”软件进行资料分析,分析方法为主题分析法。结果:本研究共访谈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属各5位,共10位受访者,分析得出四个主题:主题一、患者及家属对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认识:知易行难;主题二、患者及家属在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沟通中的身心状态:难以计划的未来;主题三、患者与家属间的人际交互:沟通隔阂;主题四、患方与医务人员间的人际交互:沟通不对等。结论:(1)晚期肿瘤患者及家属普遍在ACP沟通中感受到被关心和尊重,他们通常能够理解和认同ACP沟通,但行动上却难以落实,专业人士的引导和帮助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ACP沟通的落实;(2)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和治疗的态度截然不同,并且双方都缺乏计划的意识和能力;(3)家属通常掌握了患者在医疗事务中的沟通和决策代理权,两者间的沟通阻力重重,造成了ACP沟通中的主要障碍;(4)当下医疗环境缺乏对ACP沟通的支持,医患沟通向家属倾斜,患者的自主权难以得到尊重和保障。

王丽萍,陈振飞,邱正文,樊颖维,赵青,赵小蕾[2](2021)在《医学生宁养义工从事临终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医学生宁养义工从事临终照护的体验,为制定针对性干预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采有目的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某高校9名医学生宁养义工,运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方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用Colaizzi7步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提炼出6个主题:医学生宁养义工的压力源;心理体验;宁养服务对医学生素养的影响;积极应对;宁养服务的不足;对国家加强临终关怀支持的需求。结论:医学生宁养义工在为癌症晚期病人提供临终照护时存在着较大的精神压力和复杂的心理体验,同时我国宁养服务还存在较多不足,因此有关部门要关注学生宁养义工的压力来源,帮助学生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也建议国家加大对临终事业的支持。

刘小成[3](2021)在《居家版安宁疗护问题与需求问卷的文化调适及验证》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修订并形成居家版安宁疗护问题与需求问卷(the home-based version of Problem and Needs in Palliative Care Questionnaire,居家版PNPC问卷);2.在晚期癌症患者中验证居家版PNPC问卷的信效度,为中国晚期癌症居家安宁疗护需求评估提供有效测评工具。研究方法1.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使用目的抽样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对广东省2家医院15例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主题分析法和NVivo12.0对资料进行分析。2.在PNPC问卷的基础上,针对晚期癌症患者需求的访谈结果和量表跨文化调适指南对问卷进行文化调适,初步形成居家版PNPC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对广东省7家医院457例晚期癌症患者,以一般资料调查表、居家版PNPC问卷、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Core 30,EORTC QLQ-C30)进行调查。采用SPSS 22.0和Amo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项目分析对居家版PNPC问卷的条目进行筛选;以Cronbach’sα系数、折半信度、重测信度评价问卷的信度,以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聚合效度评价问卷效度。研究结果1.共访谈15例晚期癌症患者,主题分析法将晚期癌症患者居家安宁疗护需求归纳为生理需求、正性心理与负性心理交叉的复杂体验、社会支持需求和精神需求四个主题和十二个副主题。晚期癌症患者需要控制躯体症状(尤其是癌痛),尽可能延长生命,调整心态以适应角色转变,得到社会支持和尊重,保持精神平静,获得更多关于疾病和居家护理的信息。2.居家版PNPC问卷包含了36个条目,共7个维度(日常活动能力方面、躯体症状方面、社交方面、心理方面、精神方面、经济方面和居家自我照护方面)。居家版PNPC问卷包括“问题部分”与“需求部分”两个分量表。项目分析示,居家版PNPC问卷各条目的CR值大于3.0,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条目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329~0.731。问卷水平内容效度指数为0.984,各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为0.857~1.00。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7个特征根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01%和70.88%。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7个公因子的模型拟合度较好,“问题部分”和“需求部分”的模型拟合指数如下:自由度比(χ2/df)分别是1.239和1.225,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23和0.964,相对适合度指标(CFI)为0.966和0.967,非规范拟合指数(TLI)为0.962和0.964,均方根残余指数(RMR)均为0.016,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32和0.031。居家版PNPC问卷与EORTC QLQ-C30的大部分维度呈正相关和总分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居家版PNPC问卷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67,折半信度为0.819,重测信度为0.852;“问题部分”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1,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88~0.907;“需求部分”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44,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37~0.923。研究结论居家版PNPC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晚期癌症患者居家安宁疗护需求的评估。晚期癌症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与精神方面的居家安宁疗护需求,对控制疼痛、心理支持及经济方面的需求较高。

饶婷[4](2021)在《叙事治疗提升中期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研究 ——基于人生史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癌症患者面临疼痛等身体不适和自觉生命没有存在的意义及经济问题、责任问题、家庭关系等。这些使患者遭受无法摆脱的痛苦和负担,怀疑和否认自己,从而导致他们的自尊心下降,生命意义丧失,生活质量下降。针对这一群体的现有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医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所开展的描述性研究,而基于人生史视角,并运用叙事疗法介入提升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研究较少。因此从人生史视角出发,研究叙事疗法提升中期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并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选取中期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人生史视角,运用叙事疗法开展干预研究。首先,社会工作者接案建立专业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制定服务目标和服务计划;然后,使用叙事技巧进行干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与服务对象开展对话,将问题与服务对象区别开,重新构造积极的生活叙事,并邀请重要的其他人共同见证服务对象的改变。进而,采取更贴近服务对象的生命回顾疗法以期增强服务对象的自信,优化认知提升其幸福指数。最后进入结案和评估阶段。通过评估及量表测评发现,叙事疗法在提升中期癌症患者生命质量具有一定的成效性,表现在服务对象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自我效能得到提高,增加家庭互动增加以及医患合作更融洽,促进了治疗效果的提升。可见,生命回顾疗法正好为中期癌症患者提供了回顾一生的机会,帮助他们接纳自身,认识生活并实现自己各个方面和谐的机会。实践证明,基于人生史视角,运用叙事疗法介入癌症患者治疗,对提升其生命质量具有显着功效。

吴慧琴[5](2021)在《叙事护理策略在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解决中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现实情境中临终患者和家属主要“社会-心理”困扰的研究,厘清其类型与特点。结合“社会-心理”困扰的实际情境特点,在叙事学、叙事护理学、华生人文关怀科学等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制定符合当下临终关怀护理实践情境、临终患者家庭心理需求与特征的叙事护理策略,并在实践中检验应用效果。为临终患者家庭提供一种促进情感沟通、发现生命意义、舒缓心理痛苦的护理人文实践方法,弥补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介入、护理困难的短板,提升我国临终关怀的护理质量与人文关怀水平。方法第一阶段,文献研究。设立关键词,检索国内外临终关怀中叙事实践与应用的相关论文,通过滚雪球法获得更多相关文献。研究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国内外临终关怀实践中常用叙事策略与方法、作用特点及效果考察方法,为后期本研究中叙事护理策略的研究制定与应用提供文献依据。第二阶段,现况研究。进入研究现场开始叙事研究,以目的抽样的方法获得研究对象,以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收集临终患者家庭的真实“社会-心理”困扰资料并对临终相关“社会-心理”困扰类型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临终关怀护士的叙事性访谈对临终患者家庭常见的“社会-心理”困扰进一步验证,并总结分析护士发现、处理各类困扰的方法及疑惑。第三阶段,策略构建与应用研究。依据叙事护理、人文关怀等相关理论,结合实际“社会-心理”困扰类型与特点,借鉴文献回顾及临终关怀护士实践中有益的方法策略,通过研究小组讨论制定基于临终关怀实践情境的叙事护理策略。采用制定的叙事护理策略帮助上一阶段具有临终“社会-心理”困扰的患者家庭解决实际困扰,并根据困扰的实际解决情况、临终患者家庭的感受、研究者反思获得叙事护理策略实施的效果总结。结果结果1:临终患者家庭的常见“社会-心理”困扰主题及特点临终患者家庭的常见“社会-心理”困扰主要涉及10个方面的主题(情感交流不畅、缺乏情感支持、不舍亲人分离、家属身心疲乏、人生价值迷惘、不接受临终结局、担忧家庭发展、遗愿实现受阻、恐惧死亡过程、病情沟通不畅),这些主题具有7个方面的特点(多样性、独特性、普遍性、复杂性、紧迫性、重要性、反复性)。结果2:护士发现、处理临终相关“社会-心理”困扰的现况当前临终关怀中,护士具备一定发现、处理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的技巧,主要依靠职业精神、个人经验与在实践中积累与学习获得具体的解决方法。在困扰的发现中,以获得信任、主动沟通、注意倾听、仔细观察为主要方法;在困扰的处理中,以认真倾听为了解问题的基础手段,以语言沟通为缓减问题的主要方法。但护士对困扰的介入与自身的能力存在一定疑惑,主要为是否应该参与解决困扰、直白的语言沟通效果有限及已干预过的心理困扰反复出现。结果3:基于实践情境研究构建的叙事护理策略的阶段与内涵基于实践情境构建的叙事护理实践策略主要包括发现、鼓励临终患者家庭叙事,解构、分析临终患者家庭叙事,构建新意义叙事与反思四个阶段,即在获得临终患者家庭信任、给予其身心支持、鼓励其完整叙事的基础上,按照7个叙事特征(人物特征、事件发展、场景主题、目的意义、行动改变、情感态度、有无缺失)对困扰叙事进行解构,以相关的内部故事、相关的外部故事、可发展的预期故事3个方向探索可用资源,并以生命纪念册、自传体写作、信件/信息为叙事的表达载体进行新意义叙事的构建,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分析与反思。结果4:叙事护理策略解决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的效果叙事护理策略在4个具有临终“社会-心理”困扰的患者家庭中得到应用,实践效果较为良好、稳定。在叙事护理实践中,“护-患”超个人关怀性关系得以形成,临终患者家庭成员获得了支持性陪伴,促进了家庭成员间的理解与个人的启发,形成了叙事性的实物遗产,提高了临终患者家庭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研究者介入、解决临终相关“社会-心理”困扰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结论本研究基于理论、文献、实践及现实依据确立了一套临终关怀实践情境下的叙事护理策略。在实践应用中,临终患者及家属得到了情绪的宣泄与身心支持,在各项困扰叙事中重新发现、构建了新意义叙事,并留下了对临终患者家庭具有纪念意义的叙事文档,促进了观念、价值、情感、沟通等向好转变,各项“社会-心理”困扰得到妥善解决且效果良好。同时,叙事护理策略注重关注个人的价值与声音,实践要素突出人文特性,在关怀的互动中平等、尊重地与临终患者家庭成员分享人生故事,在实践过程中与之建立了良好的关怀性关系。本研究提出的叙事护理策略兼具人文性与实操性,丰富了临终关怀领域中精神和心理关怀的策略与方法体系。在研究中形成了一系列叙事护理策略应用的成功案例,在实践领域对叙事护理理论进行了案例的丰富,为进一步推广研究与临终关怀人文培训提供了经验借鉴。

孙寒璞[6](2021)在《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愈发重视老年群体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同时,基于老年人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理念,老年人善终问题被日益关注,相关研究逐渐从医学向法学领域延伸。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的研究为老年人善终的实现提供法理基础和法治保障,然而,作为一项具有内容多样性、社会保障性、国家义务性的新兴的基础权利,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障存在着现行相关立法不完备,缺乏专门的立法,相关的政策与保障尚未跟进等问题。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规范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试图从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的内涵、上位概念、法理基础入手,结合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护现状,明确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护的必要性,以期加强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的法治保障,规范安宁疗护服务。文章主要分为四部分对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相关问题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老年人临终关怀权概述,通过厘清临终关怀权和相关概念的区别,明确临终关怀权的含义,并指出临终关怀权的主体和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的性质,简要介绍临终关怀权的上位概念,同时阐明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的法理基础。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了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的保障现状。通过分析我国安宁疗护的发展概况和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立法保障,进而指出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障存在的问题,为后文研究作铺垫。第三部分着眼于域外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障的经验与借鉴,介绍了日本安宁缓和照护和中国台湾地区安宁疗护的发展和立法概况,进而归纳总结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为我国相关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第四部分旨在为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障的实现提出建议,通过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和域外经验,针对第二部分讨论的问题,提出完善现有法律、进行专门立法、完善配套政策三个方面的建议。

许宝惠[7](2021)在《尊严疗法在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照护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文中指出背景随着老龄化趋势加重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当疾病本身难以治愈,尽可能缓解痛苦的症状,为肿瘤患者提供心理、社会和精神层面的整体照护显得更加重要。近年来临终关怀的研究重点已经从舒缓治疗、症状控制过渡到注重尊严护理的阶段,公众和专家已经开始关注肿瘤患者的权利和尊严维护。因此,有必要对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尊严感现状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采用个性化的尊严护理干预提升肿瘤患者的尊严感及生命质量。目的了解恶性淋巴瘤患者尊严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尊严疗法对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尊严感、生命意义感、生活质量、死亡态度、心理痛苦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患者尊严感量表(Patient Dignity Inventory,PDI)、生命意义感量表(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MLQ)、淋巴瘤患者生命质量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Cancer Therapy-Lymphoma,FACT-Lym)、死亡态度量表(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DAP-R)、心理痛苦量表(Distress Management Screening Measure,DMSM)对 2020 年 6 月~2021 年 2 月就诊于安徽省某肿瘤医院的32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进行调查。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取该肿瘤医院血液科的70例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35例,实验组35例。对照组采用血液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尊严疗法干预。采用PDI、MLQ、FACT-Lym、DAP-R、DMSM量表进行效果评价,测量时间点为干预前、干预后1天内共两次。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有:均数和标准差、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方差分析、Welch近似F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结果1.本研究32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尊严得分平均为(41.23±12.32)分,社会角色维度得分最高;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职业、长期居住地、家庭关系、家庭人均月收入、经济来源、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承担医疗费用能力、自理能力、确定治疗有效性、家庭及朋友支持照顾程度、是否担心成为家庭负担、对未来是否感到害怕、住院时长、KPS评分是恶性淋巴瘤患者尊严的影响因素。2.恶性淋巴瘤患者尊严感与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各维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71、-0.214、-0.435(P<0.01);患者尊严感与生命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5、-0.588、-0.237、-0.750、-0.417、-0.623(P<0.01);患者尊严感与死亡恐惧及逃离接受维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5、-0.181(P<0.01),与自然接受维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59(P<0.01);患者尊严感与患者心理痛苦呈正相关(r=0.711,P<0.01);3.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长期居住地、经济来源、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情感状况、心理痛苦、生理状况、家庭及朋友支持照顾程度、担心成为家庭负担、存在生命意义感进入回归模型,共可有效解释患者尊严73.60%的变异量。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理痛苦(OR值>1)为尊严感受损程度的危险因素,家庭及朋友支持照顾程度、情感状况、生理状况、KPS评分(OR值<1)为尊严受损程度的保护因素。5.干预前两组患者人口学、社会学及疾病特征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具有可比性。6.两组患者干预后组间比较,对照组干预后尊严受损得分、生命意义感得分、死亡恐惧得分、心理痛苦得分、生命质量得分分别为(1.46±0.27)分、(3.97±1.06)分、(3.38±0.57)分、(3.40± 1.42)分、(2.71 ±0.44)分,实验组干预后尊严得分、生命意义感得分、死亡恐惧得分、心理痛苦得分、生命质量得分分别为(1.31±0.25)分、(5.89±0.68)分、(2.88±0.79)分、(1.94±1.33)分、(3.15±0.37)分,实验组干预后患者的尊严受损得分、心理痛苦得分、死亡恐惧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命意义感得分、生命质量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尊严受损得分、心理痛苦得分显着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生命意义感得分、生命质量得分显着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普遍存在尊严受损,情感状况、心理痛苦、生理状况维度、担心成为家庭负担、家庭及朋友支持照顾程度、经济来源、存在生命意义感等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医务工作者需关注患者尊严问题,重视影响患者尊严感的因素,采取必要措施,提升患者尊严感。本研究将尊严疗法应用于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照护中,有效提高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尊严感、生命意义感,缓解患者的死亡恐惧和心理痛苦,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姚煜霞[8](2021)在《由死观生: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死亡观》文中认为日常生活中,死亡逐渐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了,人们渐渐地不再去思考死亡,而在临终关怀社会工作领域,如何面对死亡却是服务的核心。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诞生便是为了协助临终者“善死”。在这一场域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缓慢消逝的过程,同时也能深刻地感受到生命在走向死亡时或安详、或挣扎的死亡颜色,这是一幕极为震撼的场面。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是这一情景的亲历者,这使他们对死亡有着更加深刻的思考。此外,对死亡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在哲学与文学领域,社会工作领域对死亡的探讨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试图揭示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死亡观。本研究通过访谈10位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以现象学社会学为理论视角,聚焦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以现象学分析为方法,探究他们在服务中对死亡的思考与感悟。经过对访谈资料的整合与分析发现,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死亡观可概括为“由死观生”,主要可以分为四个维度:第一,死亡认知与态度。死亡认知表现为三种,分别是作为客观现象、神秘现象、社会现象的死亡,死亡态度有两类,分别是接纳死亡和畏惧死亡。无论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对死亡持何种态度,他们都可公开、深入地探讨死亡话题,将死亡正常化。第二,死亡价值,它是对理想临终状态的期待,主要包括无憾而逝、死得其所和精神财富。第三,死亡权,以安乐死和疾病告知与疾病隐瞒为例,具体阐述了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对死亡权的尊重与维护和临终者的死亡权现状之间的落差。第四,“善死”与“善生”,主要是对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和人生的反思。最后,本研究试图探索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大众、儒家、道家、宗教的死亡观差异与联系,以及如何开展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教育、培训与督导。

景军,王健,冷安丽[9](2020)在《生命代价之重与优逝善终之难——一项有关晚期癌症患者调查研究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依据一项涉及中国近800名晚期癌症患者医药用费和身心痛苦的调查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一个生命代价之重何以发生的问题,随后将临终关怀的欠发达与优逝善终之难作为因果关系予以分析。笔者试图说明,考虑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提速、慢病患者群体的扩大以及恶性肿瘤的高发趋势,可以减少医药费用和患者疼痛的临终姑息护理,亟待普及优化。

李东会[10](2020)在《老年人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癌症、肿瘤和其它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也在增高,加之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及老年人口中空巢化、孤独死现象的日趋严重,使“如何保障老年人口生命终末期的生存质量,使之安详、有尊严地走向生命终点”,正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目前国内对“如何通过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给老人更舒适、更有人性关怀的临终体验”的研究略显匮乏。基于日益增长的安宁疗护需求及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受关注少、研究滞后的现状,本文尝试性地对老年人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如何通过建筑空间设计实现对生命终末期老人的人本关怀和安宁疗护,以及如何将安宁疗护的人本思想通过建筑空间设计有效地提高物质空间的积极性。首先,通过对老年人进行需求调查,了解老年人对安宁疗护空间环境的期望及安宁疗护需求,在此基础上,对老年人安宁疗护功能空间配置需求进行了总结。其次,对国外发达国家优秀的安宁疗护建筑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提炼出可用于指导我国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点和经验。接着,对上海地区的安宁疗护建筑空间展开实地调研,归纳出我国现阶段安宁疗护建筑空间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尝试性地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策略,并归纳出各功能空间的设计要点,给出相应的设计示例。

二、社区晚期癌症临终关怀病人的综合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晚期癌症临终关怀病人的综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晚期肿瘤患者及家属参与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癌症患者及家属参与预立医疗照护计划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参考文献
附件1:知情同意书
附件2:研究者反思
致谢
作者简介

(2)医学生宁养义工从事临终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方法
    1.3 访谈大纲
    1.4 资料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主题1:医学生宁养义工的压力源
        2.1.1 专业知识和经验缺乏
        2.1.2 学业忙,时间少
        2.1.3 不被理解
    2.2 主题2:心理体验
        2.2.1 紧张与害怕
        2.2.2 自责与同情
        2.2.3 灰心与失落
        2.2.4 成就感与愉快
    2.3 主题3:宁养服务对医学生素养的影响
        2.3.1 沟通技能和其他能力得到提升
        2.3.2 团队意识提高
        2.3.3 坚定了学医的决心
        2.3.4 对生命更加尊重和珍惜
    2.4 主题4:积极应对
        2.4.1 热情服务,无怨无悔
        2.4.2 不忘初心,坚持下去
    2.5 主题5:宁养服务存在的不足
        2.5.1 电话咨询服务的缺陷
        2.5.2 队伍力量小,缺少专业人才
        2.5.3 物质条件差,提供探访机会少
    2.6 主题6:对国家加强临终关怀支持的需求
        2.6.1 渴望政府政策支持
        2.6.2 希望临终关怀理念在国内形成大讨论
3 讨论
    3.1 关注学生宁养义工的压力来源,加强心理建设
    3.2 加强对学生宁养义工的培训,增加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3.3 宁养服务提高了医学生的素养
    3.4 对宁养院服务存在不足的探讨及建议
        3.4.1 优化服务
        3.4.2 壮大义工队伍力量
        3.4.3 加大临终关怀专业人员培养
    3.5 完善对宁养医疗的社会支持系统
4 小结

(3)居家版安宁疗护问题与需求问卷的文化调适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相关概念界定
    4 理论框架
    5 研究内容
    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晚期癌症患者居家安宁疗护需求与体验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居家版安宁疗护问题与需求问卷的文化调适及验证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
    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综述 癌症患者安宁疗护需求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叙事治疗提升中期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研究 ——基于人生史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文献评述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方法
        2.2.1 参与观察法
        2.2.2 访谈法
    2.3 研究工具
        2.3.1 EORTC QLQ-C30 生命质量测定量表
        2.3.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2.3.3 量表的可行性分析
第3章 服务对象的需求分析
    3.1 实习经历与研究对象的选择
    3.2 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3.2.1 服务对象个人情况
        3.2.2 服务对象家庭情况
        3.2.3 服务对象的社会关系网络
    3.3 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求评估
        3.3.1 服务对象的问题
        3.3.2 服务对象的需求
第4章 叙事治疗方法介入中晚期肺癌患者的个案研究
    4.1 接案与建立关系
    4.2 预估及干预计划
        4.2.1 预估目标
        4.2.2 干预计划
    4.3 干预过程
        4.3.1 叙说生命故事
        4.3.2 问题外化
        4.3.3 故事重构
        4.3.4 见证改变
    4.5 结案与评估
        4.5.1 结案
        4.5.2 评估
第5章 总结与反思
    5.1 总结
        5.1.1 人生史在叙事治疗中的作用
        5.1.2 叙事治疗可以提升患者生命质量
    5.2 反思
        5.2.1 实务过程的反思
        5.2.2 对社会工作者自身的挑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叙事护理策略在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解决中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与方案设计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的确认分析
    一、患者家庭视角:临终期“社会-心理”困扰
    二、护士视角:“社会-心理”困扰与护理应对
    三、讨论
    四、小结与启示
第三部分 叙事护理策略的构建与应用
    一、叙事护理策略的构建
    二、叙事护理策略的应用
    三、策略应用的效果总结
第四部分 讨论
    一、叙事护理策略的作用分析
    二、策略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三、实践中存在的困难与反思
小结
    一、主要完成的工作
    二、主要创新点
    三、局限性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附录
    附录一 伦理审批件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规范分析法
        1.4.3 比较分析法
第一章 老年人临终关怀权概述
    1.1 临终关怀相关概念辨析
        1.1.1 临终关怀与安宁疗护
        1.1.2 尊严死与安乐死
    1.2 临终关怀权的主要内容
        1.2.1 临终关怀权的含义
        1.2.2 临终关怀权的主体
        1.2.3 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的特征
    1.3 临终关怀权的上位概念
        1.3.1 民法范畴的各项权利
        1.3.2 医事法范畴的各项权利
    1.4 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的法理基础
        1.4.1 尊严理论
        1.4.2 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理论
        1.4.3 社会福利理论
        1.4.4 需要理论
第二章 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障现状
    2.1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发展概况
        2.1.1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出现
        2.1.2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发展
    2.2 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立法现状
        2.2.1 老年人“临终关怀”立法现状
        2.2.2 现行相关立法介绍
        2.2.3 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立法现状总结
    2.3 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护的必要性
        2.3.1 获得安宁疗护权保护之必要
        2.3.2 拒绝维生治疗权保护之必要
        2.3.3 配套政策优化之必要
第三章 域外老年人临终关怀立法经验与借鉴
    3.1 日本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障现状
        3.1.1 日本安宁缓和照护发展概况
        3.1.2 日本临终关怀权立法现状
    3.2 中国台湾地区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障现状
        3.2.1 中国台湾地区安宁疗护发展概况
        3.2.2 中国台湾地区临终关怀权立法现状
    3.3 比较与借鉴
        3.3.1 日本经验与借鉴
        3.3.2 中国台湾地区经验与借鉴
第四章 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障实现的建议
    4.1 获得安宁疗护权保障实现的建议
        4.1.1 加强地方安宁疗护服务规范
        4.1.2 出台国家层面的安宁疗护服务条例
    4.2 拒绝维生治疗权保障实现的建议
        4.2.1 完善现有相关法律
        4.2.2 立法保障拒绝维生治疗权
    4.3 完善配套政策
        4.3.1 协调医疗卫生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
        4.3.2 减轻安宁疗护的费用负担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尊严疗法在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照护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本研究假设和思路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意义
    5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恶性淋巴瘤患者尊严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恶性淋巴瘤患者尊严感现状
        2.3 恶性淋巴瘤患者尊严感受损程度与相关因素
    3 讨论
        3.1 恶性淋巴瘤患者普遍存在尊严受损
        3.2 恶性淋巴瘤患者尊严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4 小结
    5 局限与展望
第二部分 尊严疗法在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设计
        1.4 资料的收集及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1.5 质量控制
        1.6 伦理原则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纳入情况
        2.2 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社会学特征
        2.3 两组患者疾病特征
        2.4 尊严疗法的干预效果
    3 讨论
        3.1 尊严疗法应用于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值得探讨
        3.2 尊严疗法可以提高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生命意义感
        3.3 尊严疗法可以缓解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死亡恐惧
        3.4 尊严疗法可以减轻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心理痛苦
        3.5 尊严疗法可以改善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生命质量
    4 对本研究的启示
    5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尊严疗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由死观生: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死亡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问题与目的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死亡观的内容研究
        1.4.2 临终场域内死亡观的经验研究
        1.4.3 死亡观的干预研究
    1.5 概念界定和研究框架
        1.5.1 核心概念界定
        1.5.2 理论取向
        1.5.3 研究聚焦
    1.6 研究方法
        1.6.1 质性研究方法
        1.6.2 研究对象选择及情况介绍
        1.6.3 样本选取方法
        1.6.4 资料的呈现与分析方法
    1.7 研究伦理
第2章 死亡认知与死亡态度:正常化死亡
    2.1 死亡认知
        2.1.1 作为客观现象的死亡
        2.1.2 作为神秘现象的死亡
        2.1.3 作为社会现象的死亡
    2.2 死亡态度
        2.2.1 接纳死亡
        2.2.2 畏惧死亡
    2.3 小结
第3章 死亡价值: 对理想临终状态的期待
    3.1 无憾而逝: 达致人生之圆满
    3.2 死得其所: 实现人生之理想
    3.3 精神财富: 留给后世之宝藏
    3.4 小结
第4章 死亡权利: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4.1 生死自主权
        4.1.1 安乐死的有条件支持
        4.1.2 安乐死的实践困境
        4.1.3 安乐死的标准界定难
    4.2 临终话语权
        4.2.1 理想中的疾病告知
        4.2.2 现实下的疾病隐瞒
        4.2.3 疾病告知的支持条件
    4.3 小结
第5章 “善死”与“善生”:专业的追求
    5.1 善死
        5.1.1 何为“善死”
        5.1.2 何以“善死”
    5.2 善生
        5.2.1 澄清目标规划人生
        5.2.2 珍惜生命珍爱家人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讨论与启示
    6.1 由死观生: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死亡观及其生成路径
    6.2 讨论
        6.2.1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大众的死亡观差异
        6.2.2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与儒家的死亡观异同
        6.2.3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与道家的死亡观异同
        6.2.4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与宗教的死亡观联系
        6.2.5 小结
    6.3 对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启示
        6.3.1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教育、培训与督导
        6.3.2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实务开展
    6.4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生命代价之重与优逝善终之难——一项有关晚期癌症患者调查研究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涉及生命质量与死亡质量的研究问题
二、彰显现代性的优逝善终理念
三、基于知情人的调查研究过程
四、患者存活率之低与生命代价之重
五、临终姑息护理与优逝善终的连接
六、结论:迈向优逝善终?

(10)老年人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剧
        1.1.2 我国死亡质量指数排名偏低
        1.1.3 安宁疗护需求日益增长
        1.1.4 安宁疗护建筑空间研究匮乏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老年人安宁疗护功能空间需求探析
    2.1 安宁疗护的意义及发展历程
        2.1.1 人本关怀
        2.1.2 发展历程
    2.2 老年人安宁疗护需求调研
        2.2.1 调研结果分析
        2.2.2 身体需求
        2.2.3 心理需求
        2.2.4 社会需求
        2.2.5 精神需求
    2.3 老年人安宁疗护功能空间类型划分
        2.3.1 老人生活区
        2.3.2 医护临床区
        2.3.3 辅助功能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安宁疗护建筑案例研究
    3.1 研究国外案例的目的意义与案例选取原因
        3.1.1 研究国外案例的目的与意义
        3.1.2 案例选取原因
    3.2 国外安宁疗护建筑案例解析
        3.2.1 案例基本信息统计
        3.2.2 美国安宁疗护建筑案例解析
        3.2.3 日本安宁疗护建筑案例解析
        3.2.4 欧洲安宁疗护建筑案例解析
    3.3 国外安宁疗护建筑设计经验总结
        3.3.1 功能配置“多样化”和“多功能化”
        3.3.2 护理单元“组团化”和“小型化”
        3.3.3 安宁病房“私密化”和“开敞化”
        3.3.4 空间氛围“居家化”和“情感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调研及分析
    4.1 调研说明
        4.1.1 案例选择
        4.1.2 调研步骤
        4.1.3 调研概况
    4.2 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调研——以上海为例
        4.2.1 上海利群医院安宁疗护病区
        4.2.2 新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
        4.2.3 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
        4.2.4 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
        4.2.5 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
        4.2.6 静安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
        4.2.7 程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
        4.2.8 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
        4.2.9 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
        4.2.10 南桥镇光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
    4.3 安宁疗护建筑空间存在的共性问题
        4.3.1 功能配置问题
        4.3.2 空间设计问题
        4.3.3 空间使用管理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策略探索
    5.1 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理念
        5.1.1 建筑空间环境与自然交互唱和
        5.1.2 建筑空间设计注入人性情感
        5.1.3 建筑空间私密与开敞恰到好处
        5.1.4 建筑空间增强“适应性”
        5.1.5 建筑空间功能配置多样性
    5.2 老人生活区的空间设计
        5.2.1 安宁病房
        5.2.2 关怀室
        5.2.3 公共活动空间
        5.2.4 精神支持空间
    5.3 医护临床区的空间设计
        5.3.1 疗愈性空间
        5.3.2 门诊评估室
        5.3.3 护士站
    5.4 辅助功能区的空间设计
        5.4.1 配餐室
        5.4.2 协助式浴室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社区晚期癌症临终关怀病人的综合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期肿瘤患者及家属参与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体验研究[D]. 邓志坚.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医学生宁养义工从事临终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J]. 王丽萍,陈振飞,邱正文,樊颖维,赵青,赵小蕾. 全科护理, 2021(16)
  • [3]居家版安宁疗护问题与需求问卷的文化调适及验证[D]. 刘小成. 汕头大学, 2021(02)
  • [4]叙事治疗提升中期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研究 ——基于人生史视角[D]. 饶婷.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5]叙事护理策略在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解决中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吴慧琴.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6]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研究[D]. 孙寒璞. 兰州大学, 2021(02)
  • [7]尊严疗法在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照护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D]. 许宝惠. 新乡医学院, 2021(09)
  • [8]由死观生: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死亡观[D]. 姚煜霞.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9]生命代价之重与优逝善终之难——一项有关晚期癌症患者调查研究的启示[J]. 景军,王健,冷安丽. 社会学评论, 2020(04)
  • [10]老年人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李东会. 苏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社区晚期癌症临终关怀患者综合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