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2-1型乙烯基酯树脂玻璃鳞片涂料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萱,朱明燕,郭光平,刘见祥[1](2021)在《电厂脱硫塔用防腐涂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火力发电厂中脱硫塔防腐涂料的技术应用现状,为给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本文就脱硫塔用防腐涂料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现状、涂料组分、包括成膜性物质、溶剂、颜填料、助剂、涂料防失效机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情况做出了简要的阐述,并探讨了下一步发展趋势以及亟需解决的问题。
杨柳[2](2020)在《乙烯基酯树脂基新型重防腐涂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腐蚀是一种严重的材料破坏现象,由于腐蚀问题每年都会导致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开发防腐材料及防腐蚀涂料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利用兼具饱和树脂及不饱和树脂良好性能的乙烯基酯树脂为成膜物质,以钛白粉、滑石粉、陶瓷粉、绢云母、硫酸钡等纳米级粉末为填料研发了一种耐氢氟酸的重防腐涂料。该涂料具有优异的耐氢氟酸、耐其他酸碱性物质、耐溶剂和耐高温腐蚀性,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1.以乙烯基酯树脂为成膜物质,以苯乙烯为交联剂及稀释剂,加入硅烷偶联剂KH570及钛白粉、滑石粉、陶瓷粉、绢云母、硫酸钡等纳米填料,以环烷酸钴为促进剂,制备了室温固化的乙烯基酯树脂防腐涂料。2.探究乙烯基酯树脂、稀释剂、促进剂及引发剂的最佳配比,优化了乙烯基酯树脂涂料基料的制备工艺。实验结果表明:乙烯基酯树脂、促进剂、引发剂的最佳配比为100:0.5:0.3,乙烯基酯树脂与苯乙烯的最佳配比为100:3。所得基料固化时间约为2h,基料固化后具有拉伸强度高(43.20 MPa)、断裂伸长率大(14.87%)、吸水率小(0.27%)和附着力好等特点。3.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钛白粉、滑石粉、陶瓷粉、绢云母、硫酸钡等纳米填料对涂层性能的影响,利用电化学方法、盐雾实验、耐酸碱性测试等考察了涂层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对涂层防腐性能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钛白粉、绢云母、滑石粉、陶瓷粉和硫酸钡,20 g基料中各填料的最佳添加量依次是2.0 g、2.5 g、1.5 g、3.0 g和3.0 g。在此条件下所制备涂料涂层的耐盐雾时间以及耐碱时间均可达100 d,在10%氢氟酸溶液中的浸泡时间最长可达90 d。4.研究了有机改性钛白粉对涂料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涂层的防腐性能。考察了改性剂的加入量、反应时间和反应pH值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并对用其制备的涂料进行了电化学测试及耐腐蚀性测试。结果表明:利用改性后的填料制备的涂料比用改性前的填料制备的涂料的防腐性能所提高。
孟雪[3](2017)在《氟碳树脂基红外低发射率涂层的制备及耐环境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飞行器表面涂覆红外低发射率涂层是避免其被探测到的重要手段。随着海洋军事的不断发展,飞行器在海洋平台上的活动大大增加,而海洋环境是一种苛刻的腐蚀环境,这就相应的提高了对红外低发射率涂层的应用要求。本文针对海洋大气腐蚀环境,在不影响发射率的基础上对红外低发射率涂层的综合性能进行提高。主要研究成果有:1、通过对树脂结构的分析选定三氟醚型氟碳树脂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实验证明了树脂的交替结构及羟值对低发射率涂层的性能影响很大,以交替结构好、羟值高的氟碳树脂制备的低发射率涂层耐环境性能优于聚氨酯树脂制备的低发射率涂层。同时确定了主要腐蚀因素为盐雾腐蚀和润滑油腐蚀,并将研究重点放在对铝粉的保护上。2、利用惰性填料来屏蔽腐蚀介质,在理论上分析了惰性填料层与铝粉层的相对排布情况,并通过实验证明纳米级的碳酸钙可以分布在铝粉上层,提高了涂层的屏蔽性且确定了其最佳添加量。3、根据腐蚀机理以减少腐蚀介质入侵的通道为目标,分别从减少涂层的表面缺陷和提高树脂/填料的界面结合入手,通过加入醋酸丁酸纤维素提高铝粉的定向排列来降低铝粉用量以及加入偶联剂来提高填料/树脂的界面结合,在维持发射率不变的基础上来提高涂层的耐环境性能,最终得到耐海洋环境性能优异的红外低发射率涂层配方,此涂层:附着力级、柔韧性、耐冲击性依次为1级、0.5mm、45 kg?cm,耐润滑油腐蚀周期可达32d,耐盐雾腐蚀周期高达39d。
宋玉强[4](2016)在《鳞片状无机填料改性及其对涂层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鳞片状无机填料在涂层中具有相互平行叠加排列的特性,可以提高涂层的致密性和抗介质渗透性。玻璃鳞片(GF)由于其优良的化学性稳定性、防锈性、耐碱性、耐盐雾性、耐候性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防腐涂料中。然而,由于玻璃鳞片与聚合物在化学结构和物理形态上存在显着差异,两者相容性较差,严重影响涂料的防腐蚀性能。因此,对玻璃鳞片填料进行表面改性,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针对玻璃鳞片与树脂间相容性较差的问题,采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γ-(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作为活性桥接剂,制备了三种表面活化接枝的玻璃鳞片(GF-TDI、GF-HDI、GF-KH560)。在GF-TDI、GF-HDI和GF-KH560的基础上接枝包覆端羧基液态丁腈橡胶(CTBN),制备了GF-g-CTBN复合材料;在GF-TDI的基础上接枝包覆苯并三氮唑(BTA)和N,N-羰基二咪唑(05FD),制备了GF-TDI-BTA和GF-TDI-05FD两种复合材料。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对接枝改性效果进行了表征。以普通玻璃鳞片和改性玻璃鳞片分别作为填料、环氧树脂E44为成膜物材料,胺类固化剂NX2015为固化剂配制环氧清漆涂料,研究了改性玻璃鳞片对涂层附着力、耐化学品性、剪切拉伸性、吸水率、耐冲击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接枝改性的玻璃鳞片表面出现了有机物的特征峰和C、N元素,表面形貌发生明显变化,证明玻璃鳞片表面成功接枝包覆了有机物。改性玻璃鳞片与树脂的相容性良好,在涂层中分散均匀。环氧清漆涂层的附着力、耐化学品性、剪切拉伸性、抗渗透性、耐冲击等性能得到提高,本研究制备的改性玻璃鳞片填料对进一步提高防腐涂料性能和使用寿命,以及扩大玻璃鳞片填料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段衍鹏,赵云鹏,刘景,陈宝林,张岩,马晓斌,孙玥[5](2015)在《聚天门冬氨酸酯聚脲重防腐涂料的制备与性能》文中提出以聚天门冬氨酸酯树脂和H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聚体为主要成膜物质,配以功能性颜填料和助剂,研制成一种高固含量、高耐候聚脲重防腐涂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
王安苓[6](2014)在《燃煤发电厂湿烟囱防腐耐磨涂层研究》文中提出经过湿法脱硫后,电厂烟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即由干烟气转变为低温、高湿的腐蚀性湿烟气,该湿烟气对钢质烟道内衬材料的腐蚀性和冲蚀磨损性能以及耐热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研制了一种常温固化、耐高温、耐腐蚀、耐冲蚀磨损的新型有机复合涂层,该涂层由三层结构构成:(1)选择具有固化方便、耐化学腐蚀、耐溶剂等优良性能的环氧树脂作为底涂主要成膜物;(2)以具有优良耐高温、耐腐蚀特性的乙烯基酚醛环氧树脂作为面涂主要成膜物,为了适应面涂耐高温、耐化学腐蚀、耐磨损等需求,通过加入芳纶短纤维、有机硅增韧剂等增强材料提高面涂的性能;(3)在底涂与面涂之间贴一层碳纤维布作为中间层来增强底涂与面涂间的粘结力,同时进一步增强涂层的防腐蚀能力;(4)以玻璃粉、滑石粉等硅酸盐类为填料,这些填料不仅增加涂层的耐热性能,而且提高涂层的机械性能。实验对影响复合涂层性能的各因素进行了机理分析并对复合涂层配方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测试复合涂层的抗热震性、耐腐蚀性、底涂与钢基体的抗拉强度等方面的性能,结果表明:(1)当钢质基体表面粗糙度Ra在0.81μm范围内时,环氧底涂与钢质基体的抗拉粘结强度最高可到6Mpa左右,远高于国家标准2.5Mpa;环氧树脂与基体的抗拉强度越高涂层越不易从基体表面。(2)当面涂中芳纶(芳香族聚酞胺纤维)短纤维的质量百分数为4%时,涂层在30°冲蚀角下的冲蚀磨损量最小,涂层无露底、破损现象;同时,有机硅树脂的含量也对冲蚀磨损量产生影响。(3)在耐酸腐蚀方面,面涂涂层试样在20%、30%、40%H2SO4浸泡53天后,试样结构致密,无起泡、剥落现象,通过SEM分析未发生内部腐蚀;环氧底涂试样在20%、30%、40%H2SO4浸泡10天后,环氧底涂表面发生点蚀,酸液侵蚀到涂层内部,钢质基体被腐蚀。(4)当有机硅质量分数在4%到7%之间时,通过TG曲线可以看出涂层质量热分解速率较小;有机硅质量分数为7%时,弯曲强度较大。
徐宝艳[7](2013)在《氟改性乙烯基酯树脂的耐腐蚀性研究》文中提出含氟聚合物由于具有耐热性、耐腐蚀性、不粘性、电绝缘性及耐大气老化性等多种优异性能,在工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常规高分子材料的氟化改性是获得新型含氟聚合物、提高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乙烯基酯树脂(VERs)由于其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加工性能,常应用于涂料和复合材料中,而对VERs改性主要集中在增韧改性方面。在VERs中引入含氟链段,会进一步提高其耐腐蚀性能。利用VERs双键的反应特性,使之与含氟丙烯酸酯共固化,可以在交联网络中引入含氟链段,提高树脂的耐腐蚀性能。本论文主要利用含氟单体对VERs进行改性研究,采用自由基共聚合方法,将有机氟加入到VERs中,从而得到耐腐蚀性能良好的含氟乙烯基酯树脂(FVERs),并分别研究了氟改性对VERs的力学性能以及耐腐蚀性的影响。此外,还对VERs的氟改性、玻璃鳞片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第一部分将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HMA)与VERs共聚合,得到改性FVERs;利用红外测试(FTIR)、力学性能测试、动态力学性能测试(DMTA)等方法对改性树脂的基本性能进行研究;利用浸泡法和交流阻抗测试(EIS)对于改性树脂的耐腐蚀性及耐酸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改性FVERs中氟元素富集在固化物表面;不同氟含量的FVERs固化物的Tg变化不大; FVERs的力学性能随DFHMA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DFHMA质量分数为7%时,力学性能提高最大,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23.96%、72.23%和34.28%;通过EIS对FVERs的耐腐蚀性进行表征,随着有机氟含量的增加,FVERs的阻抗值逐渐增加;当DFHMA质量分数为7%时,改性树脂涂层的阻抗值可达2.352×1010Ω·cm2,比未改性树脂涂层提高了1个数量级;在NaCl溶液中浸泡600h后,FVERs的阻抗值仍高于未改性VERs,其孔隙率仅为2.988×10-6,吸水率降低48%。利用浸泡法对FVERs的耐酸性进行研究,将FVERs在40wt%、H2SO4中浸泡168h后,不同氟单体含量的FVERs固化样条的质量变化率均低于未改性VERs质量变化率;FVERs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保留率分别为96.79%、93.71%,高于VERs的88.72%、89.12%,因此,改性树脂的耐酸性明显提高。第二部分研究不同质量分数(分别为10%,20%)的玻璃鳞片(GF)改性VERs,并通过浸泡法和交流阻抗测试(EIS)对三种改性树脂FVERs、玻璃鳞片改性VERs(VEGF)和玻璃鳞片FVERs(FVEGF)的耐腐蚀性能进行研究。FVERs、VEGF及FVEGF三种改性树脂的阻抗值分别为2.352×1010Ω·cm2、1.017×1011Ω·cm2和2.731×1010Ω·cm2均高于未改性VERs;酸性介质中的质量变化率分别为1.26%、1.19%和1.69%,较未改性VERs的3.36%有明显降低。因此,有机氟、玻璃鳞片改性VERs都能提高其耐腐蚀性,二者共同改性VERs时,有机氟对VERs的耐腐蚀性提高起主导作用。
王毅[8](2012)在《腐蚀环境中FRP长期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高性能复合材料树脂玻璃鳞片(Glass Flake Reinforced Polymer)和纤维增强聚合物(Fiber Reinforced Polymer,FRP)因其具有良好耐腐蚀性能,且施工简便、价格适宜,已在电力、化工、石油以及海洋等具有腐蚀性的环境中得到推广应用。但目前,国内外对于树脂玻璃鳞片和FRP在腐蚀环境中长期性能的理论研究成果与试验数据积累都较少。本文通过调研火力发电厂脱硫系统的防腐情况,对其腐蚀环境、防腐现状有了一定了解,定性分析了防腐失效的主要原因;通过模拟试验对调研结论进行验证,并深入分析了材料因素、施工因素(包括基材处理、施工温湿度、防腐层厚度与养护时间)以及运行工况因素(包括变温、干湿交变、不同pH值、浓硫酸点蚀和温度与荷载共同作用)对树脂玻璃鳞片防腐材料长期性能的影响;对在酸性、碱性、海水、变温、干湿交变等强腐蚀环境以及温度与荷载共同作用下FRP长期性能进行了较全面的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FRP在上述环境中的外观样貌、质量、表面硬度变化以及弯曲性能退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树脂玻璃鳞片防腐材料过早失效的主要原因是非规范施工,其次是材料本身性能没有达到要求以及材料选用不当,温度与荷载共同作用对其性能影响也很大。FRP的长期性能受温度与荷载共同作用影响非常大,90℃时剩余强度为18%,弯曲模量降到53%;其他环境作用对其性能的影响依次为高温酸性、强酸性以及强碱性环境,一般酸性环境对其影响较小,海水、变温、干湿交变环境对FRP性能没有明显影响。
宋卫,李颖,王霞[9](2011)在《我国在重防腐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重防腐涂料的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热点,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对近年来国内重防腐涂料的发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介绍了环氧树脂涂料、富锌涂料、聚苯胺涂料、氟碳涂料、聚氨酯等防腐涂料。对重防腐涂料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吴玉波,王留生,许铁群,刘宏伟,杜治舜,刘振宏[10](2011)在《草酸车间的腐蚀及防护》文中认为草酸车间由于存在酸滴漏,腐蚀环境比较苛刻。分析了草酸对涂层钢结构和混凝土地面的腐蚀机理,提出降低腐蚀速率的控制措施。通过对改性乙烯基酯玻璃鳞片面漆和氯化橡胶面漆进行浸泡实验和电化学交流阻抗实验,选出适用于草酸车间防护的涂料,并提出了合理的防护方案。
二、W2-1型乙烯基酯树脂玻璃鳞片涂料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2-1型乙烯基酯树脂玻璃鳞片涂料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电厂脱硫塔用防腐涂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 国外研究现状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2 涂料组分研究进展 |
2.1 成膜物质 |
2.1.1 环氧树脂 |
2.1.2 乙烯基酯树脂 |
2.1.3 聚氨酯树脂 |
2.1.4 含氯的乙烯类树脂 |
2.1.5 其他 |
2.2 溶剂 |
2.3 颜填料 |
2.3.1 颜填料用量及比例的确定 |
2.3.2 玻璃鳞片填料 |
2.3.3 其他填料 |
2.4 助剂 |
3 涂层防失效机理 |
(1)屏蔽作用 |
(2)涂层的电阻效应 |
(3)颜、填料的缓蚀、钝化作用 |
(4)涂层的附着力 |
(5)阴极保护功能 |
3 结语 |
(2)乙烯基酯树脂基新型重防腐涂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金属的腐蚀 |
1.2.1 金属的腐蚀简介 |
1.2.2 金属的腐蚀类型 |
1.2.2.1 金属的物理腐蚀 |
1.2.2.2 金属的化学腐蚀 |
1.2.2.3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
1.2.3 金属的腐蚀形式 |
1.2.3.1 电偶腐蚀 |
1.2.3.2 孔蚀 |
1.2.3.3 缝隙腐蚀 |
1.2.3.4 晶间腐蚀 |
1.2.3.5 摩损腐蚀 |
1.3 金属的防护 |
1.3.1 改善金属自身的抗蚀能力 |
1.3.2 保护层保护法 |
1.3.3 缓蚀剂保护法 |
1.3.4 电化学保护法 |
1.3.4.1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
1.3.4.2 阴极保护法 |
1.3.4.3 阳极保护法 |
1.4 乙烯基酯树脂(VER)种类 |
1.4.1 双酚A通用型乙烯基酯树脂 |
1.4.2 酚醛环氧型乙烯基酯树脂 |
1.4.3 改性乙烯基酯树脂 |
1.4.4 其他特殊性能的环氧乙烯基酯树脂 |
1.5 乙烯基酯树脂的固化 |
1.5.1 乙烯基酯树脂的固化过程 |
1.5.2 乙烯基酯树脂的固化原理 |
1.6 颜填料 |
1.6.1 陶瓷粉 |
1.6.2 钛白粉 |
1.6.3 绢云母 |
1.6.4 滑石粉 |
1.6.5 硫酸钡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涂料基料的制备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2 基料制备过程 |
2.2 基料性能测试方法 |
2.2.1 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测试 |
2.2.2 吸水率测试 |
2.2.3 附着力测试 |
2.2.4 硬度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VER与苯乙烯质量比对基料性能的影响 |
2.3.2 VER/PRO-EX/MEKP的用量比对基料性能的影响 |
2.3.3 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对基料性能的影响 |
2.3.4 硅烷偶联剂的加入量对树脂基料性能的影响 |
2.3.5 KH570的作用时间对基料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防腐涂料的制备 |
3.1 填料的选择 |
3.2 正交实验 |
3.2.1 正交实验设计 |
3.2.2 涂层的耐氢氟酸性测试 |
3.2.3 涂层的扫描电镜(SEM)测试 |
3.2.4 涂层的电化学测试 |
3.2.5 正交实验结果讨论 |
3.2.6 正交实验最佳结果的验证 |
3.3 神经网络模型模拟涂层电化学性能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钛白粉的改性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1.2 实验过程 |
4.1.2.1 钛白粉的改性 |
4.1.2.2 疏水层的制备 |
4.1.2.3 涂层的制备 |
4.2 性能测试 |
4.2.1 疏水性测试 |
4.2.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4.2.3 高分辨投射电子显微镜测试(HRTEM) |
4.2.4 静态接触角测试 |
4.2.5 涂层的电化学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钛白粉改性 |
4.3.1.1 硅烷偶联剂加入量对钛白粉亲油性的影响 |
4.3.1.2 硅烷偶联剂与钛白粉反应时间对其亲油性的影响 |
4.3.1.3 硅烷偶联剂水解反应pH对钛白粉亲油性的影响 |
4.3.2 钛白粉改性前后的体系分散性对比 |
4.3.3 改性前后钛白粉的傅里叶红外光谱谱图(FT-IR) |
4.3.4 改性前后钛白粉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HRTEM) |
4.3.5 静态接触角测试 |
4.3.6 钛白粉改性后涂层性能测试及分析 |
4.3.6.1 浸泡前期电化学测试及分析 |
4.3.6.2 浸泡中期电化学测试及分析 |
4.3.6.3 浸泡后期电化学测试及分析 |
4.3.6.4 耐氢氟酸测试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3)氟碳树脂基红外低发射率涂层的制备及耐环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红外低发射率涂层简介 |
1.1.1 红外低发射率涂层 |
1.1.2 红外低发射率涂层的组成 |
1.1.3 红外低发射率涂层性能的影响因素 |
1.1.4 红外低发射率涂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耐海洋环境防腐蚀涂层 |
1.2.1 海洋环境下的腐蚀因素 |
1.2.2 海洋环境下涂层腐蚀机理及应对措施 |
1.2.3 耐海洋环境防腐蚀涂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氟树脂简介 |
1.3.1 氟树脂的结构与性能 |
1.3.2 氟碳树脂的种类与应用 |
1.4 选题背景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红外低发射率涂层耐环境性能研究方案及性能测试 |
2.1 红外低发射率涂层耐环境性能研究方案 |
2.1.1 FEVE可溶性氟碳树脂体系的确定 |
2.1.1.1 FEVE可溶性氟碳树脂结构分析及选择 |
2.1.1.2 FEVE可溶性氟碳树脂中的含氟量 |
2.1.1.3 羟值与固化剂的选择 |
2.1.2 惰性填料的添加 |
2.1.2.1 鳞片填料 |
2.1.2.2 纳米填料 |
2.1.2.3 惰性填料与铝粉相对排布分析 |
2.1.3 助剂的使用 |
2.1.3.1 CAB对涂层表面缺陷的优化分析 |
2.1.3.2 偶联剂对树脂/填料界面的优化分析 |
2.2 红外低发射率涂层性能测试 |
2.2.1 红外发射率与光泽度测试 |
2.2.2 力学性能测试 |
2.2.3 极化曲线(Tafel曲线)测试 |
2.2.4 涂层耐腐蚀性能测试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树脂种类对红外低发射率涂层性能的影响分析 |
3.1 引言 |
3.2 不同树脂体系的红外低发射率涂层性能对比分析 |
3.2.1 实验部分 |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2.1 树脂红外光谱图 |
3.2.2.2 光泽度和发射率对比分析 |
3.2.2.3 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
3.2.2.4 极化曲线(Tafel曲线)测试 |
3.2.2.5 耐环境性能对比分析 |
3.2.3 本节小结 |
3.3 氟碳树脂结构对红外低发射率涂层的性能影响研究 |
3.3.1 实验部分 |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2.1 氟碳树脂技术参数测量结果分析 |
3.3.2.2 光泽度和发射率对比分析 |
3.3.2.3 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
3.3.2.4 极化曲线(Tafel曲线)测试 |
3.3.2.5 耐环境性能对比分析 |
3.3.3 本节小结 |
3.4 对低发射率涂层的腐蚀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惰性填料对红外低发射率涂层性能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微米片状玻璃鳞片对涂层耐环境性能的影响 |
4.2.1 实验部分 |
4.2.2 结果与讨论 |
4.2.2.1 玻璃鳞片对涂层发射率/光泽度的影响 |
4.2.2.2 玻璃鳞片对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2.3 玻璃鳞片对涂层耐环境性能的影响 |
4.2.2.4 涂层微观结构表征 |
4.2.3 本节小结 |
4.3 纳米碳酸钙对涂层耐环境性能的影响 |
4.3.1 实验部分 |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2.1 纳米碳酸钙对涂层发射率/光泽度的影响 |
4.3.2.2 纳米碳酸钙对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2.3 纳米碳酸钙对涂层耐环境性能的影响 |
4.3.2.4 涂层微观结构表征 |
4.3.3 本节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助剂对涂层表面的优化研究 |
5.1 引言 |
5.2 醋酸丁酸纤维素对涂层表面缺陷的优化研究 |
5.2.1 实验部分 |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2.1 铝粉及醋酸丁酸纤维素含量的确定 |
5.2.2.2 醋酸丁酸纤维素对涂层力学性能的优化分析 |
5.2.2.3 醋酸丁酸纤维素对涂层耐腐蚀性能的优化 |
5.2.2.4 醋酸丁酸纤维素对红外低发射率涂层表面形貌的影响 |
5.2.3 本节小结 |
5.3 偶联剂对树脂/铝粉界面的优化研究 |
5.3.1 实验部分 |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2.1 偶联剂对发射率/光泽度的影响 |
5.3.2.2 偶联剂对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2.3 偶联剂对耐环境性能的影响 |
5.3.2.4 偶联剂对红外低发射率涂层表面形貌的影响 |
5.3.3 本节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鳞片状无机填料改性及其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无机填料 |
1.2.1 无机填料的作用 |
1.2.2 无机填料的主要性质 |
1.2.3 填料的主要品种 |
1.3 无机颗粒表面有机无机杂化改性技术 |
1.3.1 偶联剂修饰改性 |
1.3.2 酯化反应法修饰改性 |
1.3.3 聚合物接枝包覆改性技术 |
1.3.4 机械力化学法接枝包覆修饰 |
1.4 玻璃鳞片涂料 |
1.4.1 玻璃鳞片涂料的特点 |
1.4.2 玻璃鳞片涂料防腐机理 |
1.4.3 玻璃鳞片涂料的组成 |
1.4.4 玻璃鳞片涂料的分类以及应用 |
1.4.5 玻璃鳞片涂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5 端羧基橡胶 |
1.6 咪唑啉缓蚀剂 |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2.1.1 主要的实验材料 |
2.1.2 主要的实验仪器 |
2.2 实验原理及装置图 |
2.2.1 实验原理图 |
2.2.2 实验装置图 |
2.3 涂料的配制及试样的制备 |
2.4 测试方法 |
2.4.1 红外光谱(FT-IR)分析测试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电镜(SEM)测试分析 |
2.4.3 X射线能谱分析测试(EDS) |
2.4.4 漆膜附着力测试 |
2.4.5 涂层耐冲击性能测试 |
2.4.6 拉伸强度试验 |
2.4.7 吸水率的测试 |
2.4.8 耐化学品性能测试 |
第三章 玻璃鳞片表面羟基活化 |
3.1 引言 |
3.2 表面活化接枝HDI玻璃鳞片的制备及表征 |
3.2.1 实验方法 |
3.2.2 红外光谱分析 |
3.3 表面活化接枝TDI玻璃鳞片的制备及表征 |
3.3.1 实验方法 |
3.3.2 红外光谱分析 |
3.4 表面活化接枝KH560玻璃鳞片的制备及表征 |
3.4.1 实验方法 |
3.4.2 红外光谱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F-g-CTBN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测试 |
4.1 引言 |
4.2 GF-g-CTBN复合材料的制备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红外光谱分析 |
4.3.2 GF-g-CTBN复合材料SEM表征 |
4.3.3 EDS表征 |
4.4 环氧清漆涂层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4.4.1 涂层附着力测试 |
4.4.2 涂层剪切、拉伸性能测试 |
4.4.3 涂层耐冲性能测试 |
4.4.4 涂层吸水率测试 |
4.4.5 涂层耐化学品性能测试 |
4.4.6 涂层耐冲击断口扫描电镜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F-TDI-咪唑啉缓蚀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测试 |
5.1 引言 |
5.2 GF-TDI-咪唑啉缓蚀剂复合材料的制备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红外光谱分析 |
5.3.2 SEM表征 |
5.3.3 EDS表征 |
5.4 环氧清漆涂层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5.4.1 涂层附着力测试 |
5.4.2 涂层耐冲击性能测试 |
5.4.3 涂层剪切、拉伸性能测试 |
5.4.4 涂层吸水率测试 |
5.4.5 涂层耐化学品性能测试 |
5.4.6 涂层耐冲击断口扫描电镜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5)聚天门冬氨酸酯聚脲重防腐涂料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实验部分 |
1.1主要原料 |
1.2基本配方 |
1.3涂料制备工艺 |
1.4漆膜制备 |
1.5性能测试及表征 |
2结果与讨论 |
2.1聚天门冬氨酸酯树脂及固化剂的选择 |
2.2颜填料的选择 |
2.3助剂的选择 |
3涂料性能 |
4结语 |
(6)燃煤发电厂湿烟囱防腐耐磨涂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燃煤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背景 |
1.1.1 脱硫方法简介 |
1.1.2 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工艺原理简介 |
1.1.3 湿法脱硫工艺简介 |
1.2 脱硫后烟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 |
1.3 脱硫烟囱内衬防腐蚀方法的发展 |
1.3.1 烟囱工作的几种工况 |
1.4 几种常用的防腐蚀内衬材料及其性能 |
1.4.1 钛钢类 |
1.4.2 发泡耐酸玻璃砖 |
1.4.3 胶泥类 |
1.4.4 涂料类 |
第二章 防腐蚀耐磨涂层改性设计 |
2.1 防腐蚀复合涂层 |
2.2 底涂涂层简介 |
2.2.1 环氧树脂的发展现状 |
2.2.2 环氧树脂的特点 |
2.2.3 环氧树脂改性方法研究现状 |
2.3 面涂涂层简介 |
2.3.1 乙烯基酯树脂的主要特点 |
2.3.2 环氧乙烯树脂的改性研究 |
2.4 复合涂层中间层-耐高温碳纤维布 |
2.5 复合涂层改性设计 |
2.5.1 有机硅树脂增韧改性 |
2.5.2 芳纶纤维增强改性 |
第三章 实验仪器及药品 |
3.1 实验主要药品和实验仪器介绍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探讨 |
4.1 复合涂层耐热性研究 |
4.1.1 实验方案设计 |
4.1.2 实验结果分析 |
4.2 冲蚀磨损试验 |
4.2.1 复合涂层冲蚀磨损实验方案设计 |
4.2.2 实验结果分析 |
4.3 改性酚醛环氧乙烯树脂弯曲试验 |
4.4 复合涂层底涂环氧树脂与基体之间的抗拉结合强度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涂层综合性能测试 |
5.1 涂层的抗热震实验 |
5.2 复合涂层的耐硫酸腐蚀性能研究 |
5.2.1 复合涂层面涂涂层的耐硫酸腐蚀性研究 |
5.2.2 复合涂层底涂涂层的耐硫酸腐蚀性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7)氟改性乙烯基酯树脂的耐腐蚀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乙烯基酯树脂概况 |
1.2.1 乙烯基酯树脂的结构与性能 |
1.2.2 乙烯基酯树脂的分类 |
1.2 乙烯基酯树脂的发展和应用 |
1.3 乙烯基酯树脂的改性方法 |
1.3.1 乙烯基酯树脂的橡胶改性 |
1.3.2 乙烯基酯树脂的双马来酰亚胺(BMI)改性 |
1.3.3 乙烯基酯树脂的热塑性树脂改性 |
1.3.4 乙烯基酯树脂的氟化改性 |
1.3.4.1 有机氟改性环氧树脂 |
1.3.4.2 有机氟改性丙烯酸酯树脂 |
1.3.4.3 有机氟改性不饱聚酯树脂 |
1.3.4.4 有机氟改性聚氨酯树脂 |
1.3.4.5 有机氟改性聚苯硫醚 |
1.3.4.6 有机氟改性有机硅树脂 |
1.3.4.7 有机氟改性乙烯基酯树脂 |
1.4 材料耐腐蚀性研究方法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案 |
2.3.1 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改性乙烯基酯树脂 |
2.3.2 玻璃鳞片改性含氟乙烯基酯树脂耐腐蚀性研究 |
2.4 试样制备 |
2.4.1 乙烯基酯树脂的氟化改性 |
2.4.2 玻璃鳞片改性含氟改性 VE 树脂 |
2.5 测试方法 |
2.5.1 红外分析 |
2.5.2 XPS 表面分析 |
2.5.3 力学性能分析 |
2.5.4 热机械性能分析 |
2.5.5 耐腐蚀性实验 |
2.5.5.1 称量法 |
2.5.5.2 测试方法 |
2.5.5.3 交流阻抗谱 EIS 测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乙烯基酯树脂的氟化改性 |
3.1.1 VERs 及 FVERs 的红外谱图 |
3.1.2 FVERs 的表面元素组成 |
3.1.3 改性树脂的力学性能 |
3.1.4 改性树脂的动态力学性能 |
3.1.5 改性树脂的交流阻抗测试 |
3.1.5.1 改性树脂涂层交流阻抗图谱分析 |
3.1.5.2 改性树脂涂层孔隙率和吸水率 |
3.1.6 介质浸泡法 |
3.1.6.1 不同含量 DFHMA 改性 FVERs 力学性能 |
3.1.6.2 改性树脂在腐蚀实验前后的性能比较 |
3.1.6.3 乙烯基酯树脂在硫酸中的腐蚀速率 |
3.1.6.4 小结 |
3.2 FVERs 的玻璃鳞片改性 |
3.2.1 玻璃鳞片改性树脂的交流阻抗图谱 |
3.2.2 浸泡法评价玻璃鳞片改性树脂 |
3.2.2.1 玻璃鳞片改性树脂的质量变化率 |
3.2.2.2 树脂基体在腐蚀实验前后的性能比较 |
3.2.2.3 玻璃鳞片改性乙烯基酯树脂在硫酸中的腐蚀速率 |
3.2.2.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部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8)腐蚀环境中FRP长期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2 文献综述 |
2.1 传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 |
2.2 高性能复合材料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 |
2.3 FRP 耐久性研究现状 |
2.3.1 FRP 耐久性研究层次 |
2.3.2 FRP 耐久性试验研究方法 |
2.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 树脂玻璃鳞片耐久性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3 电厂脱硫系统防腐调研 |
3.1 调研概况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内容 |
3.1.3 调研方法 |
3.2 现场调研情况 |
3.2.1 电厂一 |
3.2.2 电厂二 |
3.2.3 电厂三 |
3.2.4 电厂四 |
3.2.5 电厂五 |
3.2.6 电厂六 |
3.2.7 电厂七 |
3.2.8 电厂八 |
3.3 防腐失效现状及原因分析 |
3.3.1 材料因素 |
3.3.2 施工因素 |
3.3.3 运行工况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4 树脂玻璃鳞片长期性能试验研究 |
4.1 试验材料及试样制作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样制作 |
4.2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及环境条件 |
4.2.1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
4.2.2 环境条件 |
4.3 树脂玻璃鳞片长期性能试验 |
4.3.1 试验方法 |
4.3.2 材料因素对防腐材料性能的影响 |
4.3.3 施工因素对防腐材料性能的影响 |
4.3.4 运行工况对防腐材料性能的影响 |
4.3.5 温度与荷载共同作用对防腐材料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5 FRP 长期性能试验研究 |
5.1 试验材料及试样制作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样制作 |
5.2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
5.3 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
5.3.1 环境条件 |
5.3.2 试验方法 |
5.4 FRP 长期性能试验 |
5.4.1 酸性环境对 FRP 性能的影响 |
5.4.2 碱性环境对 FRP 性能的影响 |
5.4.3 海水环境对 FRP 性能的影响 |
5.4.4 变温环境对 FRP 性能的影响 |
5.4.5 干湿交变环境对 FRP 性能的影响 |
5.4.6 温度与荷载共同作用对 FRP 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我国在重防腐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的重防腐涂料及其动态 |
1.1 环氧树脂涂料 |
1.2 富锌涂料 |
1.3 聚苯胺涂料 |
1.4 氟碳涂料 |
1.5 聚氨酯基涂料 |
2 展 望 |
四、W2-1型乙烯基酯树脂玻璃鳞片涂料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厂脱硫塔用防腐涂料的研究进展[J]. 李梦萱,朱明燕,郭光平,刘见祥. 全面腐蚀控制, 2021(11)
- [2]乙烯基酯树脂基新型重防腐涂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杨柳.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氟碳树脂基红外低发射率涂层的制备及耐环境性能研究[D]. 孟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3)
- [4]鳞片状无机填料改性及其对涂层性能的影响[D]. 宋玉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03)
- [5]聚天门冬氨酸酯聚脲重防腐涂料的制备与性能[J]. 段衍鹏,赵云鹏,刘景,陈宝林,张岩,马晓斌,孙玥. 上海涂料, 2015(07)
- [6]燃煤发电厂湿烟囱防腐耐磨涂层研究[D]. 王安苓. 合肥工业大学, 2014(08)
- [7]氟改性乙烯基酯树脂的耐腐蚀性研究[D]. 徐宝艳. 北京化工大学, 2013(S2)
- [8]腐蚀环境中FRP长期力学性能研究[D]. 王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02)
- [9]我国在重防腐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 宋卫,李颖,王霞.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10]草酸车间的腐蚀及防护[J]. 吴玉波,王留生,许铁群,刘宏伟,杜治舜,刘振宏.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