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芎嗪对大鼠脑细胞内游离钙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秋[1](2020)在《川芎嗪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干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前期实验研究发现,脑缺血后可以一定程度的刺激脑内内源性神经发生,参与缺血后的自发性修复,但是内源性神经发生并不能产生足够数量的成熟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因此对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的关注与研究逐渐增多。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川芎嗪(TMP)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大鼠神经发生及NSCs向缺血损伤区定向迁移有明显促进作用。SDF-1/CXCR4是经典的促进干细胞迁移的调控通路,Nrf2作为正性调节因子能够促进SDF-1的受体CXCR4的转录来促进骨髓干细胞迁移。本研究通过观察TMP联合移植NSCs对MCAO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并基于干细胞生物学行为调控探讨TMP联合移植NSCs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使用线栓法建立大鼠MCAO模型,缺血后90min后再灌注。造模成功的大鼠按照神经功能评分随机分层分为模型组(Model)、川芎嗪(TMP)组、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组、TMP联合NSCs移植组。同时设立伪手术(Sham)组做为对照。TMP及TMP+NSCs移植组术后次日进行腹腔注射给药TMP 40mg/kg,1次/d;NSCs移植组及TMP+NSCs移植组术后3天向缺血侧纹状体移植NSCs 3*107个/只。术后3d及取材前3d连续腹腔注射50 mg/kg BrdU。进行神经功能评分(mNSS)、肌力测验、网格行走、旷场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来考察TMP对大鼠神经功能和行动能力的改善;免疫荧光法检测 BrdU+、BrdU+/DCX+、BrdU+/NeuN+、BrdU+/GFAP+细胞分布情况观察NSCs的增殖、迁移、分化情况;PKH26+染色检测移植的NSCs的存活及迁移情况。Western blot检测SDF-1、CXCR4的蛋白表达及信号通路Nrf2、KEAP1、HO-1、NQO1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XCR4、SDF-1、VEGF和NGF基因的mRNA水平,研究NSCs发生迁移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TMP联合NSCs移植对MCAO模型大鼠神经修复效果评价:与伪手术组相比,缺血后MCAO模型大鼠体重、肌力、旷场行动能力明显下降,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着升高,缺血病变对侧前肢错步指数升高,游泳静止时间变长,证明我们成功复制MCAO模型。TMP、NSCs移植、TMP+NSCs移植治疗后的大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降低,肌力恢复,行动能力提升,错步指数下降,游泳时间增加,尤其以TMP+NSC移植组的治疗效果最佳。2.TMP联合NSCs移植对MCAO模型大鼠外源性NSCs存活、迁移和分化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检测法观察到PKH26阳性的细胞,提示NSCs成功注射到纹状体并存活;而且除移植位点外,在附近也可以观察到PKH26阳性的细胞,提示存活的NSCs发生一定范围的迁移,且TMP+NSCs移植组迁移细胞数量更多、迁移距离更远。同时我们还检测了 PKH26分别与NeuN、GFAP双标的细胞,并没有发现双标阳性的细胞,提示移植到脑内的NSCs在目前检测范围内,未发现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3.TMP联合NSCs移植对内源性NSCs增殖、迁移、分化的影响:缺血后,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 BrdU+、BrdU+/DCX+、BrdU+/NeuN+、BrdU+/GFAP+细胞数有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TMP、NSCs移植单独治疗以及两者联合组的BrdU+、BrdU+/DCX+、BrdU+/NeuN+、BrdU+/GFAP+细胞数均明显升高,且以联合治疗组最明显。4.TMP和NSCs移植对Nrf2/HO-1/CXCR4通路的影响:TMP组、NSCs移植组和TMP+NSCs移植组的CXCR4蛋白的表达均显着升高,同时三个治疗组Nrf2、HO-1、NQO1的蛋白表达上调、KEAP1蛋白表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TMP组、NSCs移植组和TMP+NSCs移植组可以上调SDF-1、CXCR4、VEGF、NGF基因。研究结论:1.TMP、NSCs移植以及TMP联合NSCs移植均可改善MCAO模型大鼠的神经行为学变化,尤以TMP联合NSCs移植作用最佳;2.提高移植到MCAO模型脑内NSCs的存活、迁移和分化,为TMP联合NSCs移植治疗MCAO模型大鼠的作用途径之一;3.促进脑区神经营养因子分泌,改善脑内微环境,并促进内源性NSCs增殖、迁移和分化,为TMP与联合NSCs移植对MCAO模型大鼠发挥神经保护的另一重要途径;4.激活Nrf2/HO-1/CXCR4通路,可能是TMP联合NSCs移植促进内源神经发生以及外源移植性NSCs存活、迁移和分化的部分作用机制。
张红霞,石磊,郭一沙,吴晓凤[2](2018)在《中药对细胞钙转运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钙离子及其转运是机体内多种生理功能的重要调节因子,中药在调节钙离子稳态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以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和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从中药成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和中成药不同层次分析总结中药调控细胞内钙离子的作用特点及机制,为中药现代化提供理论基础。
石丽娟,张璠,官颖,杨佳慧[3](2017)在《钙敏感钾通道参与川芎嗪拮抗链霉素耳毒性作用及可能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川芎嗪拮抗链霉素耳毒性损伤机制。方法将30只豚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5 ml/kg),链霉素组(SM组,每日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450mg/kg,同时在对侧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5 ml/kg),川芎嗪+链霉素组(TMP+SM组,每日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100mg/kg,同时在对侧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450 mg/kg)。各组皆连续注射10 d,并于实验前后进行听性脑干电位(ABR)监测。10 d后处死并制备耳蜗标本,进行耳蜗基底膜铺片、透射电镜观察以及BKC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链霉素组ABR阈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TMP+SM组明显低于链霉素组(P<0.01)。SM组外毛细胞(OHC)胞膜有断裂,细胞质溶解,线粒体数目减少、形态模糊、部分嵴缺损,细胞核有异染色质边集。TMP+SM组OHC损伤程度显着轻于SM组。SM组BKCa表达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而TMP+SM组明显高于SM组。结论川芎嗪拮抗链霉素耳毒性损伤可能与上调BKCa表达相关。
李鹏跃[4](2014)在《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文中研究表明脑中风学名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难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经济负担重的特点,在严重影响患者本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葛根为治疗脑中风的常用中药。目前,其主要成份葛根素已有4种相关静脉注射制剂上市,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疗效确切。葛根素作用机制与扩张脑血管、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有关。同时,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除葛根素外,葛根总黄酮中其余成分同样具有脑保护作用,能够明显缩小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脑梗死体积、降低脑水肿程度、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水平,目前已有葛酮通络胶囊及愈风宁心系列口服制剂上市。然而,上述制剂均存在一定的缺陷。葛根素注射剂自1993年上市以来,临床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而口服制剂存在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并且对于中风病人而言,吞服困难,给药顺应性较差。这些问题均限制了上述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传统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均证明鼻腔给药是治疗脑病的有效途径。因此,本课题基于“鼻通脑络”中医理论,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鼻腔作为给药途径,采用微透析取样技术,对葛根素及自制葛根总黄酮经不同途径给药后的药动学差异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葛根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以葛根素和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对葛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最优工艺为12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h,所得工艺便捷可行,目标成分提取率达到90%以上。对葛根水提液进行了醇沉处理,最佳醇沉工艺为提取液浓缩至0.5g药材/ml,加95%乙醇,调节醇浓度为60%,醇沉24h,进一步提高了浸膏中目标成分的纯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单因素考察法对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树脂为HPD200A,上样液浓度为0.25g药材/ml,大孔树脂柱径高比为1:5,上样量为0.5g药材/ml树脂,上样流速为1ml/min,水洗2BV,水洗流速为0.5ml/min,30%乙醇洗脱4BV,醇洗流速为0.5ml/min。最终产物的出膏率约为10%,葛根素的纯度在30%以上,总黄酮的纯度在70%以上。对葛根总黄酮的树脂纯化工艺进行放大实验研究,所得提取物纯度基本稳定,工艺可行。对提取物中各成分进行质谱分析,初步推断其中5种主要成分分别为: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以Bcl-2 mRNA为指标对葛根素及提取物的抗凋亡作用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提取物组效果更好,提示提取物中有成份能够促进抗凋亡基因Bcl-2mRNA的高表达,更有助于抑制细胞在缺氧环境下的凋亡。2葛根素微透析及HPLC-MS/MS方法的建立体外透析实验及反渗透实验显示,葛根素的探针传递率及回收率分别为:63.37%和71.52%,两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而不同浓度药液对探针回收率(或传递率)并无影响,通过探针清除率实验,证实了葛根素与探针膜材料之间不存在吸附;同时研究表明,药物回收率、传递率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值会随着探针外药液搅拌速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灌流液中添加适当的添加剂能够有效的提高回收率,降低传递率,同时亦使两者之间的差异增大;随着探针膜长的增加,药物的传递率及回收率均有显着提高,但两者之间的差值亦随之而增大。上述结果提示,如果需要求得体内的真实药物浓度,以探针的在体传递率替代在体回收率是不可行的,故采用零净通量法对探针的在体回收率进行了计算。脑探针的定位按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结合脑组织切片,确定嗅球的位置为以前囟为基点,AP:+8mm,ML:±1mm处定位,血液探针沿向心室方向植入颈静脉,以生理盐水为灌流液,采用零净通量法测定探针在血液及嗅球部位的在体回收率,分别为:17.52%,29.13%。建立了透析液中葛根素及内标柚皮苷的HPLC-MS/MS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 column(3.5μm,4.6 × 1Omm,USA));HPLC条件:甲醇-水,0-8min,24:76,8-15min,60:40;MS/MS条件: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监测离子:415/295(葛根素),579/271(柚皮苷)。葛根素在0.002-0.111 μg/mL和0.111-8.9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分别为y=0.23816x-0.0001(r=0.998)和y=0.25562x-0.01582(r=0.999)。精密度、稳定性均符合要求。定量限以标准曲线最低点计。3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将血液探针埋植于颈静脉,脑探针埋植于嗅球部位,葛根素按照7mg/kg的剂量分别静脉推注、静脉滴注、鼻腔给药,微透析取样,20min收集样品一次,HPLC-MS/MS检测透析液中药物浓度。以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处理体内数据。血药动力学结果显示: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30.89±10.69μg/ml(i.v.)、9.31±3.99μg/ml(i.v.gtt)、3.82±1.03 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 分别为 1524.63±584.05μg/ml.min(i.v.)、1037.18±501.70 μg/ml·min(i.v.gtt)、623.12±170.86 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20min(i.v.)、100min(i.v.gtt)、68±10.95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 44.20±8.97min(i.v.)、87.24±7.84min(i.v.gtt)、140.27±7.86min(i.n.)。与静脉给药相比,鼻腔给药组各参数均有显着性差异。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显示: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分别为0.29±0.07μg/ml(i.v.)、0.0523μg/ml(i.v.gtt)、0.50±0.16μg/ml(i.n.),各组的嗅球部位 AUC0-5h 分别为 28.44 ±6.89μg/ml·min(i.v.)、8.30±4.85μg/ml·min(i.v.gtt)、86.84±23.50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20min(i.v.)、132±36min(i.v.gtt)、212±30.33 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 81.76±11.46min(i.v.)、162.63±19.00min(i.v.gtt)、186.43±6.25min(i.n.)。各组的脑靶向指数分别为1.87%、0.80%、13.94%。鼻腔给药虽然血药浓度较低,但嗅球部位药物浓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脑靶向性显着提高。4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为了进一步模拟葛根素的临床用药对象和给药方式,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对病理状态下,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后的药动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血药动力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为13.84±2.45μg/ml(i.v.gtt)、4.36±1.06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分别为 1416.68±249.74μg/ml·min(i.v.gtt)、533.48±136.75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100 min(i.v.gtt)、80±31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88.85±6.34 min(i.v.gtt)、115.61±13.82min(i.n.)。鼻腔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7.66%,与正常大鼠相比,静脉滴注时MCAO模型大鼠具有较高的血药AUC,鼻腔给药时MCAO模型大鼠血药AUC与正常大鼠组无显着性差异。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为0.19±0.12μg/ml(i.v.gtt)、1.54±0.43μg/ml(i.n.),各组的嗅球部位的 AUC0-5h 分别为 24.50±16.74μg/ml·min(i.v.gtt)、255.96±87.74μg/ml·min(i.n.),各组的 tmax 分别为 104±38 min(i.v.gtt)、92±11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141.72±12.68 min(i.v.gtt)、136.57±17.12min(i.n.),各组的脑靶向指数为1.73%和47.98%。鼻腔给药组的Cmax、AUC均显着高于静脉滴注组,脑靶向系数更是高达静脉滴注组的27倍,充分体现了鼻腔给药的优越性。与正常大鼠相比,静脉滴注和鼻腔给药时,MCAO大鼠嗅球部位药物峰浓度和AUC显着增加,并且曲线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或脑缺血对嗅黏膜和嗅神经的影响所导致的。5葛根总黄酮经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制备MCAO模型大鼠,自制葛根提取物按照20mg/kg的剂量分别静脉滴注、鼻腔给药,微透析取样,HPLC-MS/MS检测透析液中药物浓度。以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处理体内数据。血药动力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为14.96±3.97μg/ml(i.v.gtt)、0.75±0.30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 分别为 1707.02±457.88μg/ml·min(i.v.gtt)、134.72±37.61μg/ml.min(i.n.),各组的 tmax 分别为 104±9 min(i.v.gtt)、68±18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90.28±15.18 min(i.v.gtt)、139.41±12.11min(i.n.),鼻腔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89%,但药物在血浆中的MRT显着长于静脉滴注组。与葛根素单独给药相比,静脉滴注时两者血药AUC并无显着差异,提示在该药物浓度下提取物中其余黄酮类成分并未对葛根素的代谢产生影响;但鼻腔给药时提取物组的血药AUC显着降低,仅为葛根素组的25%,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提取物中多种成分在透过鼻黏膜时发生竞争所致。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为0.060±0.03μg/ml(i.v.gtt)、0.37±0.11μg/ml(i.n.),嗅球部位的 AUC0-5h分别为 7.38±4.65μg/ml-min(i.v.gtt)、58.60±14.48μg/ml·min(i.n.),鼻腔给药组嗅球部位药物浓度持续升高,并且下降趋势不明显,各组的DTI分别为:0.43%和43.50%。与葛根素单独给药相比,静脉滴注时提取物组嗅球部位AUC仅为葛根素组的30%,这可能是由于透过血脑屏障时黄酮类成分发生竞争所致,鼻腔给药也发生相似的现象。尽管葛根素组和提取物组鼻腔给药后血液和嗅球部位AUC存在显着差异,但二者的DTI分别为47.98%和43.50%,较为接近,进一步证明了黄酮类成分在经鼻转运入脑过程中存在竞争。
赵宏波[5](2014)在《逍遥散对慢性束缚应激肝郁脾虚证焦虑模型大鼠海马JNK/MAPK通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激,又称应激反应,是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刺激时出现的全身非特异适应反应。应激原初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自稳态受到扰乱,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反应。而当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时,全身适应性反应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目前研究表明,应激导致的全身性反应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引起广泛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变化,例如:AD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甲状腺素等;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例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3.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肾上腺髓质系统,例如:儿茶酚胺、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长期慢性应激容易造成动物焦虑、抑郁、恐惧等行为学表现,同时伴随的还有动物体内相应的内分泌-激素变化。焦虑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并无明确记载,但是从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来看,与中医学的“惊悸”、“怔忡”较为相似,与“不寐”、“奔豚”、“灯笼病”也都有相关性。临床上,焦虑症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身体紧张,患者面部肌肉紧张,表情焦灼,难以放松,常常唉声叹气;自主神经反应过高,出现出汗、心悸、呼吸急促、手脚冰凉、大小便过频、喉头阻塞感等症状;过分机警,时时处于警惕状态,小心翼翼;过分担心,为未来担心,包括健康、财产等。病位多责之于心、肝、脾、肾,临床辨证常见证候主要有:阴虚内热、肝郁气滞、痰湿困脾、心脾两虚、肝阳上亢等等,诸多证候中,尤以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郁血虚证最为常见,这一点可以从用药频率中得以佐证。逍遥散作为治疗情志心理疾病的常用方,一直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其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功效正与临床病机相应,临床使用原方或加减变化,均有良好疗效,为多数医家认可。前期,课题组一直在研究21天慢性束缚应激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以及逍遥散对该模型的干预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发现。21天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21天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模型与21天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在方法学上大同小异,目前是抑郁症或肝郁脾虚证抑郁症的主要造模方法,已经得到公认。然而,关于大鼠焦虑模型的建立,多年来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尚无一个公认的标准。近年来,课题组经过比较慢性束缚应激大鼠7天、14天以及21天行为学表现、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发现14天慢性束缚应激可以建立肝郁脾虚证焦虑大鼠模型。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模型,本次实验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14天慢性束缚应激方法建立肝郁脾虚证大鼠焦虑模型,通过多种行为学方法观察、检测动物模型。同时将肝郁脾虚证的对证治疗药物-逍遥散作为观察药物,选取经典的抗焦虑抑郁药物盐酸氟西汀作为阳性对照药物,通过大鼠行为学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指标观察逍遥散的抗焦虑作用。为进一步明确逍遥散抗焦虑的作用机理,笔者结合以往文献报道,将JNK/MAPK通路作为研究对象,使用JNK/MAPK通路特异性阻滞剂SP60015作为阳性对照药。为了排除手术、麻醉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同时设立手术对照组,5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观察,对逍遥散和SP600125的抗焦虑作用进行对比,并选取JNK/MAPK通路上的相关指标JNK、P-JNK、c-Jun进行研究,明确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焦虑模型大鼠的作用机理。方法:(1)将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逍遥散组。适应性喂养1周,除正常组外,模型组、氟西汀组、逍遥散组大鼠进行束缚,连续14天,每天3小时。正常组、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的去离子水灌胃,逍遥散组大鼠给予逍遥散干粉0.61gA00g大鼠/天,溶于去离子水灌胃;盐酸氟西汀组大鼠给予氟西汀0.2mg/100g大鼠/天,溶于去离子水灌胃。分别于0天、7天、15天,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及体重变化;造模第15天,观察4组大鼠旷场实验、糖水消耗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等等各项行为学指标,评价大鼠14天慢性束缚应激肝郁脾虚证焦虑模型造模是否成功,以及逍遥散、盐酸氟西汀对肝郁脾虚证焦虑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干预情况。(2)4组大鼠取材脑海马,通过Western bolt和q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海马内P-JNK、JNK、P-c-Jun的表达,观察逍遥散抗焦虑作用与JNK通路的关系。(3)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SP600125组、手术对照组、逍遥散组。适应性喂养1周,手术对照组和SP600125组大鼠给予头颅双侧脑室置管手术,术后休息1周,以14天慢性束缚方法建立肝郁脾虚证焦虑大鼠模型,5组大鼠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大鼠每日束缚3小时,连续14天。正常组、模型组、手术对照组、SP600125组均给予等剂量的去离子水灌胃,每日1次;逍遥散组给予逍遥散灌胃,逍遥散干粉0.61g/100g大鼠/d,溶于去离子水;手术对照组给予1%DMS0柠檬酸缓冲液双侧脑室注射,2μl/ventricle/d;SP600125 组给予 SP600125 双侧脑室注射,将SP600125 溶于 1%DMSO柠檬酸缓冲液中注射,10ug/2μ1/ventricle/d。造模14天后,观察5组大鼠一般状态、体重变化、高架十字迷宫、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结果。通过逍遥散组与模型组、正常组对比,评价逍遥散对模型动物的调节作用;通过SP600125组与正常组、模型组、手术对照组对比,评价SP600125对模型大鼠一般状态、体重及行为学的影响;通过手术对照组与模型组、正常组的比较,排除手术因素对动物造模的干扰。(4)5组大鼠取材脑海马,通过Elisa方法检测p-JNK、p-c-Jun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海马P-JNK、JNK、P-c-Jun 和 Cyt-C 蛋白表达,qRT-PCR 方法检测 JNK、c-Jun、Cyt-C 基因的表达,评价逍遥散作用于SD雄性大鼠慢性应激焦虑模型的作用机制,与JNK/MAPK通路的关系。结果:(1)实验一,从大鼠的一般状态可以看出,造模14天,正常组及用药组大鼠精神状态良好,毛发光泽明亮,较为整洁,活泼好动,不易激惹,反抗、对峙较弱,对束缚撕咬、挣脱次数较少,大便干稀适中,呈球状;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毛发凌乱,色泽晦暗,喜蜷伏角落,耳尖明显向背部方向靠拢,烦躁,易激惹,对束缚反应剧烈,反抗、撕咬束缚带,嘶叫,极力挣脱,大便稀溏。体重变化,造模前1天及造模后第7天,4组大鼠体重未见明显差异;到第1 5天,与模型组相比,其余3组大鼠平均体重高于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逍遥散组及氟西汀组大鼠体重无显着性差异。糖水消耗实验,4组大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旷场实验,4组大鼠运动总距离、中央区进入次数及停留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模型组大鼠运动总距离、双侧开放臂进入次数、双侧开放臂停留时间、中央区进入次数明显低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双侧封闭臂进入次数、双侧封闭臂停留时间、中央区运动距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逍遥散组、氟西汀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模型组大鼠进食抑制时间明显长于正常组大鼠,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逍遥散组、氟西汀组大鼠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实验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4组大鼠海马P-JNK、JNK、P-c-Jun表达,模型组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逍遥散、氟西汀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qRT-PCR方法检测大鼠海马JNK、c-Jun表达,模型组均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逍遥散、氟西汀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实验三,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SP600125组、手术对照组、逍遥散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大鼠造模14天,模型组及手术对照组大鼠毛发凌乱、色泽晦暗,精神萎靡,容易激惹,行动减慢,耳廓颜色较淡,对束缚反抗剧烈,撕咬挣扎,大便多干稀不调;正常组及用药组大鼠毛发较为整洁,色泽光亮,叫声柔和,动作灵活,耳廓颜色淡红,对束缚挣扎、放抗,但挣脱次数较少,大便呈球状。5组大鼠体重在造模第0天、第7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第15天,模型组、手术对照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而逍遥散组、SP600125组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高架十字实验结果,模型组、手术对照组大鼠运动总距离、双侧开放臂停留时间、中央区进入次数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而逍遥散组、SP600125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模型组、手术对照组大鼠进食抑制时间明显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逍遥散组、SP600123组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4)5组大鼠海马组织匀浆分别提取蛋白质、RNA。Elisa法检测P-JNK、P-c-Jun的表达,模型组、手术对照组P-JNK、P-c-Jun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P<0.01),有统计学差异;逍遥散组、SP600125组P-JNK、P-c-Jun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P-JNK、JNK、P-c-Jun、Cyt-C的表达,模型组、手术对照组P-JNK、JNK、P-c-Jun明显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而逍遥散组、SP600125组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5组Cyt-C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qRT-PCR检测各组大鼠海马JNK、c-Jun、Cyt-C的表达,模型组、手术对照组JNK、c-Jun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逍遥散组、SP600125组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Cyt-C基因的表达在5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逍遥散作为治疗情志疾病的经典方剂,对于焦虑、抑郁症具有较好疗效。在本研究中,(1)笔者采用14天慢性束缚应激方法建立肝郁脾虚证焦虑大鼠模型,并通过多种行为学加以评价,包括:大鼠一般状态、体重变化及高架十字迷宫、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结果表明,14天慢性束缚应激建立肝郁脾虚证焦虑大鼠模型方法较为可靠,能较为准确反应肝郁脾虚证焦虑;阳性对照药物选择经典的抗焦虑抑郁药物-盐酸氟西汀,比较逍遥散的抗焦虑疗效。经过对比,逍遥散具有良好的抗肝郁脾虚证大鼠焦虑作用。(2)逍遥散作用于肝郁脾虚证焦虑模型大鼠的机制尚不清楚,是否与JNK/MAPK通路有关还有待证实。笔者通过检测JNK通路上相关指标,结果发现,逍遥散对模型动物JNK通路上JNK、c-Jun具有调节作用,初步表明逍遥散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JNK/MAPK通路有关。(3)为进一步明确逍遥散的作用机制与JNK/MAPK通路的关系,笔者引入JNK通路阻滞剂SP600125作为对照药进行比较。综合5组大鼠一般状态、体重、高架十字迷宫、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结果,发现逍遥散和SP600125都具有调节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焦虑样行为的作用。(4)采用Elisa、Western blot、qRT-PCR方法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一步探讨逍遥散作用于焦虑模型大鼠的机制,结果表明,逍遥散作用于肝郁脾虚证焦虑模型大鼠是通过JNK/MAPK通路发挥作用。但是5组大鼠海马细胞色素C的表达无差异,逍遥散通过JNK通路发挥作用的机制与细胞色素C无关。
高宗桂[6](2014)在《川芎嗪干预大鼠缺血性中风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因而,提高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缺血性中风占所有中风的85%,因此研究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原因、机制及其防治对策,既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又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实际意义。论文工作包括综述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一、综述缺血性中风及其中药治疗相关研究的进展(一)系统概述了缺血性中风发病中能量代谢障碍、梗塞周围去极化、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机制。(二)重点介绍了缺血性中风发病过程中由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三)重点介绍了川芎嗪在缺血性中风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明确这些研究领域的进展,将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实验研究设计提供前提条件。二、实验研究(一)研究方法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二)技术手段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定量RT-PCR基因检测、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双标法和化学比色法等技术。(三)检测指标1.脑损伤指标:脑梗塞面积、血脑屏障通透性、脑皮质含水量2.氧化应激相关因子:MDA、NO、CAT、GSH-Px。3.免疫指标(1)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量、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的静息与活化的比值。(2)炎症介质:MPO、TNF-α和IL-1β。,4.信号转导分子:即早基因c-fos和c-jun、p-c-jun、Fos蛋白、Jun蛋白、JNK、AP-1、HO-1、Nrf2。(四)结果与结论1实验一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组织损伤及其功能的影响(1)实验制备的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可靠:在实验大鼠脑组织发生了明确的脑组织损伤(脑梗塞、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并伴发神经行为学改变;(2)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发生了明确的药理学干预作用:表现为减小脑梗塞的面积,减轻脑水肿和血脑屏障损伤程度,改善大鼠神经行为异常。提示:川芎嗪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2实验二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1)缺血性中风大鼠永久性脑缺血受损皮质组织发生了过氧化反应:MDA含量增加,中性粒细胞NO含量升高,CAT、GSH-Px活性有增高趋势;(2)川芎嗪可降低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缺血受损皮质组织过氧化程度:川芎嗪可下调MDA含量和中性粒细胞NO含量;川芎嗪可上调抗氧化物质CAT、GSH-Px活性提示:川芎嗪干预缺血性中风机制中,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可能是其机制之一。3实验三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炎症反应的影响的实验研究(1)缺血性脑中风大鼠产生了明显的炎症反应:伤害侧皮质组织内CD45阳性的免疫细胞数量增多,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被激活数量增多;伤害侧皮质组织内MPO活性及CD68表面抗原蛋白表达量增多;(2)川芎嗪可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炎症反应:下调免疫细胞数量和活化的巨噬细胞/胶细胞数量,下调脑缺血造成受损皮质组织MPO活性及CD68表面抗原蛋白表达量。提示:川芎嗪干预缺血性中风机制中,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4实验四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缺血诱导激活的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的实验研究(1)证实缺血性中风大鼠缺血脑组织启动的炎症反应信号转导通路之一是JNK/AP-1信号转导通路;川芎嗪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过程中的抗炎作用机制:抑制AP-1DNA结合活性,限制或减弱转录蛋白c-Fos蛋白质c-Jun蛋白质和JNK蛋白磷酸化。提示:川芎嗪阻断或削弱JNK/AP-1炎症反应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实现抗炎和保护脑组织作用。(2)证实缺血性中风大鼠缺血脑组织启动氧化应激信号转导通路之一是Nrf2/ARE通路。川芎嗪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进一步上调HO-1和Nrf2免疫荧光细胞数量、上调Nrf2和HO-1蛋白表达量。提示:川芎嗪可激活Nrf2/ARE通路,促使Ⅱ相酶HO-1释放,发挥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以减少脑组织的损伤。三、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一)通过“川芎嗪干预缺血性中风作用的信号转导通路机制研究”,证实川芎嗪干预缺血性中风作用过程中,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所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包括JNK/AP-1通路和Nrf2/ARE通路。(二)以缺血性中风氧化应激损伤为目标,重点观察了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受损皮质组织MDA、NO、Catalase和GPx作用的影响。证实川芎嗪可降低永久性脑缺血所引发的过氧化程度。(三)以缺血性中风炎症反应为目标,重点研究了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永久性缺血受损皮质组织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等)和炎症因子(TNF-α、IL-1β、MPO等)的影响。证实川芎嗪通过下调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的方式来发挥抗炎作用。
陶录岭,刘轲[7](2012)在《中药单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中医药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方面具有多靶点、多向调节的作用。文章从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脑血流量改变、钙离子超载、炎症反应、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一氧化氮脑神经毒性和保护作用、自由基损伤和氧化作用及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八个方面,就近几年中药单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干预的实验研究现状予以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盛艳梅[8](2010)在《基于“钙信号通路—血脑屏障”偶联的中药脑神经保护有效组分筛选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选择临床抗脑缺血损伤疗效确切的中药(灯盏细辛、川芎、石菖蒲),研究其化学组分的脑神经保护作用、钙信号通路调节作用以及透血脑屏障能力,揭示三者的关联性,探讨建立基于“钙信号通路-血脑屏障”偶联的中药脑神经保护有效组分筛选新方法的可行性。方法:1.采用MTT法测量药物对原代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筛选脑神经保护活性组分;2.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技术检测活性组分对谷氨酸、KC1致体外培养的皮层神经细胞内钙荧光强度变化的影响,筛选出具有钙信号通路调节作用的活性组分;3.采用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技术,建立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结合HPLC技术检测活性组分的透血脑屏障程度;4.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MCA)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整体动物的药效学验证。以行为观察、脑梗死比率、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合酶(N0S)等为指标,评价活性组分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结果:1.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乙素、咖啡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川芎挥发油、川芎嗪、阿魏酸、石菖蒲挥发油、α-细辛醚等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都能不同程度促进体外培养的皮层神经细胞存活。2.灯盏细辛注射液、3,5-二咖啡酰奎宁酸、川芎挥发油、川芎嗪、阿魏酸以及石菖蒲挥发油等都能抑制谷氨酸、KCl引起的神经细胞内钙超载。灯盏乙素、α-细辛醚只对谷氨酸引起的细胞内钙超载有抑制作用。3.灯盏细辛注射液、3,5-二咖啡酰奎宁酸、川芎挥发油、川芎嗪、石菖蒲挥发油、α-细辛醚均可透过BBBM,灯盏乙素不能透过BBBM。其结构修饰物灯盏乙素乙酯能透血脑屏障,且具有脑神经保护作用和钙信号通路调节作用。4.研究表明3,5-二咖啡酰奎宁酸、川芎挥发油可通过增加模型大鼠SOD、GSH-Px、NOS活性,降低MDA含量,发挥脑缺血保护作用。5.综合分析表明,灯盏细辛注射液、3,5-二咖啡酰奎宁酸、川芎挥发油、川芎嗪、石菖蒲挥发油、α-细辛醚等样品的钙信号通路调节作用与其脑神经保护作用密切相关,且透血脑屏障能力是影响其发挥抗脑缺血损伤作用的关键因素。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药物的钙信号通路调节作用、透血脑屏障能力及脑神经保护作用与其抗脑缺血损伤作用之间存在很好的关联性,建立基于“钙信号通路-血脑屏障”偶联的中药脑神经保护有效组分筛选新方法具有可行性,为治疗脑缺血创新药物的研制提供了新思路。
王斌[9](2009)在《清脑宣窍滴丸调控大鼠急性脑缺血损伤炎性代谢网络紊乱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存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近年来研究表明脑缺血促发的炎性反应是导致脑缺血性损伤的重要因素。脑缺血促发的炎症反应是多途径、多步骤、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过程,其主要涉及炎性细胞的浸润、黏附分子及趋化因子的表达、核转录因子的活化等病理环节。体内炎性代谢网络存在复杂的动态调控机制,有多种致炎因子、细胞因子、环氧化酶和5-脂氧酶(5-LOX)两条通路参与调控。其中,5-LOX通路中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及其受体(CysLT1和CysLT2)在急性脑缺血中的作用及意义研究较少。因此深入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炎性网络紊乱,明确其在脑缺血病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医学价值。清脑宣窍滴丸(QNXQDP)来源于王永炎院士的临床经验方,由三七、栀子、冰片组成,功效为醒神开窍、解毒通络,本校中药化学教研室经工艺优化提取和大孔树脂分离富集后,运用现代制剂技术制成QNXQDP,拟用于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和恢复早期阶段的防治。基于脑缺血疾病和药物干预下的系统代谢网络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的变化,系统生物学的策略和方法适用于评价中药整体效应,从而解释中药复方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本课题在前期QNXQDP防治脑缺血药效学研究基础上,结合缺血性损伤炎症反应的研究现状,运用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QNXQDP调控大鼠急性脑缺血损伤炎性代谢网络紊乱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包括三部分研究内容:一QNXQDP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二线散QNXQDP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症级联反应的阻抑作用。三QNXQDP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5-LOX/白三烯通路的干预。重点探讨脑缺血损伤炎症级联反应和白三烯类物质的变化及药物对其的影响,探索性研究CysLTs受体在脑部的分布及功能,为QNXQDP防治脑缺血损伤提供依据,以期发现可能调控脑缺血炎性代谢网络的作用靶点。1清脑宣窍滴丸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1.1清脑宣窍滴丸对MCAO大鼠神经症状评分及脑梗死范围的影响目的:通过观察神经缺失症状、大鼠脑梗塞范围,评价QNXQDP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线拴法复制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采用Zea Longa(1989)5级评分法评价神经缺失症状,染色称重法,计算大鼠脑梗塞百分比。结果:①缺血2h再灌4h和22h,假手术组大鼠没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其他组大鼠再灌4h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2h有所加重。各给药组可不同程度改善损伤模型大鼠再灌4h和22h的神经缺损症状,QNXQDP180mg/kg组和AGNHW300mg/kg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缺血2h再灌注22h,模型组大鼠脑梗塞范围明显增大,QNXQDP 90、180mg/kg可明显减小脑梗塞范围。结论:急性脑缺血再灌注4h和22h,模型组具有明显的神经缺失症状,脑缺血再灌注22h,梗死范围明显增大;QNXQDP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改善神经缺失症状,减小梗死范围。1.2清脑宣窍滴丸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目的:通过检测脑组织的病理形态改变,评价QNXQDP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复制MCAC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和神经元形态、结构变化;采用尼氏体染色方法检测海马锥体细胞尼氏体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CAO致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皮层、海马CA1和CA3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缺血2h再灌22h后,模型组大鼠可见皮层、海马组织形态学异常,损伤皮层、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部分神经元脱失,尼氏小体含量明显减少,部分神经元变性、坏死,完整的锥体细胞数明显减少;QNXQDP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改善MCAO大鼠术后24h的病理形态改变;明显减轻模型大鼠皮层、海马神经元的变性程度,海马CA1区完整锥体细胞数明显增多,皮质部和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GFAP表达上调。结论:急性脑缺血再灌注22h后,模型具有明显的缺血损伤,皮层、海马区神经细胞有明显损伤,GFAP蛋白表达明显减少;QNXQDP可以保护皮层、海马神经细胞,减弱海马脑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性。1.3清脑宣窍滴丸对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神经元特异性损伤标志物NSE含量的影响目的:检测急性脑缺血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元损伤标志酶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研究急性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元的损害程度及药物对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复制MCAO模型,缺血2h再灌22h后处死,放射免疫法测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结果:缺血2h再灌22h后,大鼠血清中NSE含量明显增加,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QNXQDP各剂量组和CDSDP 81mg/kg组大鼠血清NSE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缺血损伤后,大鼠血清中NSE含量增加,QNXQDP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NSE含量降低,表明QNXQDP可能通过阻抑大脑NSE释放减轻脑缺血损伤。1.4清脑宣窍滴丸对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细胞钙离子含量的影响目的:检测急性脑缺血损伤模型大鼠脑细胞钙离子的含量,研究急性脑缺血损伤后炎症级联反应前期钙离子超载及药物对其的阻抑作用。方法:SD大鼠连续给药三天后复制MACO模型,缺血2h再灌22h后处死,流式细胞仪测大鼠患侧脑细胞内钙离子的含量。结果:缺血2h再灌22h后,大鼠患侧脑细胞钙离子含量明显增加,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01);QNXQDP45mg/kg组大鼠脑细胞钙离子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QNXQDP90、180mg/kg组大鼠脑细胞钙离子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结论:急性脑缺血损伤后,大鼠脑细胞内钙离子含量增加,QNXQDP各剂量组大鼠脑细胞钙离子含量降低,表明QNXQDP可能通过阻抑大脑钙离子含量减轻脑缺血损伤。2清脑宣窍滴丸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症级联反应的阻抑作用2.1清脑宣窍滴丸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目的:检测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含量,观察急性脑缺血损伤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QNXQDP对其的阻抑作用。方法:SD大鼠连续给药三天后复制MACO模型,缺血2h再灌22h后,采用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含量。结果:①缺血2h再灌22h后,模型组大鼠患侧脑组织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a和IL-8均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或P<0.01)。QNXQDP45、90、180mg/kg组患侧脑组织中的IL-1β含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QNXQDP180mg/kg组患侧脑组织中的IL-6含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QNXQDP 45、180 mg/kg组患侧脑组织中的TNF-a含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P<0.001);45、90mg/kg组患侧脑组织中的IL-8含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01)。②缺血2h再灌22h后,模型组大鼠患侧脑组织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TGF-β含量有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01)。QNXQDP45、180mg/kg组患侧脑组织中的IL-4、IL-10、TGF-β含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01);QNXQDP90mg/kg组患侧脑组织中的IL-10含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QNXQDP90mg/kg组患侧脑组织中的TGF-β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01)。结论:急性脑缺血损伤后,大鼠患侧脑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含量明显升高,QNXQDP组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均明显降低,表明QNXQDP可能通过调节炎性因子释放减轻脑缺血损伤。2.2清脑宣窍滴丸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及其合酶和前列腺素类物质的阻抑作用目的:检测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及其合酶和前列腺素类物质的变化,探讨QNXQDP对其的阻抑作用。方法:SD大鼠连续给药三天后造MACO模型,缺血2h再灌22h后,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脑匀浆NO含量、cNO和iNO活性;RIA法测血浆中TXB2和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①缺血2h再灌22h后,其NO、TNO、nNO、iNO均有变化。模型组大鼠NO含量和TNO、nNO、iNO活力明显高于假手术组。QNXQDP45、90、180mg/kg可明显降低大鼠手术侧大脑NO含量(P<0.001),180mg/kg可明显降低升高的TNO、nNO和iNO活力(P<0.05);90mg/kg也可明显降低升高的TNO活力(P<0.01)。45mg/kg明显降低升高的TNO活力(P<0.05)。②缺血2h再灌22h后,大鼠血浆中炎性介质TXB2和6-Keto-PGF1α含量均明显升高。QNXQDP180mg/kg和90mg/kg组血浆中TXB2和6-Keto-PGF1α含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45mg/kg组血浆中6-Keto-PGF1α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急性脑缺血损伤后,大鼠患侧脑组织NO含量及其合酶活性均增加,QNXQDP组NO含量及其合酶活性均明显降低,表明QNXQDP可能通过降低NO含量,抑制NOS活性减轻脑缺血损伤,调节TXB2和6-Keto-PGF1α改善脑缺血损伤。2.3清脑宣窍滴丸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黏附、趋化及浸润的影响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黏附分子(ICAM-1)和巨嗜炎性细胞蛋白(MIP-a)的阳性表达,患侧脑匀浆中MPO含量的变化,探讨药物对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趋化及浸润情况。方法:复制MCAO,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皮层、海马CA1区、CA3区ICAM-1和MIP-a的阳性表达面积和积分光密度值;采用生化法检测大鼠脑匀浆中MPO的含量。结果:①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皮层、海马CA1、CA3区ICAM-1均有少量表达;缺血2h再灌22h后,大鼠患侧脑组织皮层ICAM-1阳性表达面积和积分光密度值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QNXQDP180mg/kg可明显降低MCAO大鼠皮层的ICAM-1积分光密度值,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QNXQDP各剂量组及CDSDP组大鼠海马CA1、CA3区ICAM-1阳性表达面积和积分光密度值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②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皮层、海马CA1、CA3区MIP-1α有少量表达;缺血2h再灌22h后,大鼠患侧脑组织皮层、海马CA1、CA3区MIP-1α阳性表达面积和积分光密度值明显升高;QNXQDP45、90mg/kg可明显提高降低MCAO大鼠海马CA3区的MIP-1α阳性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QNXQDP180mg/kg组可明显提高降低MCAO大鼠皮层、海马CA1、CA3区的MIP-1α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③缺血2h再灌22h后,大鼠患侧脑匀浆中MPO含量明显升高。QNXQDP各剂量组患侧脑匀浆中MPO含量均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缺血损伤后,大鼠患侧脑组织海马区ICAM-1和MIP-1α阳性表达明显升高,患侧脑匀浆中MPO含量明显升高;QNXQDP不同剂量组ICAM-1、MIP-1α阳性表达均明显下调,患侧脑匀浆中MPO含量明显降低,表明QNXQDP可能通过抑制脑组织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趋化及浸润减轻急性脑缺血损伤。2.4清脑宣窍滴丸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核转录因子的干预目的:研究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核转录因子(NF-KBP65)的变化,探讨QNXQDP对核转录因子的阻抑作用。方法:复制MCAO模型,脑缺血2h再灌注22h,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皮层、海马CA1区、CA3区NF-KBP65的阳性表达面积和积分光密度值。结果:假手术组患侧大脑半球中,NF-κB免疫反应阳性表达物多数位于细胞浆,缺血再灌模型大鼠缺血侧脑皮质NF-κB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明显发生核易位,棕黄色沉积物多表达于细胞核中,且多数神经元变性坏死。缺血2h再灌22h后,大鼠患侧脑组织皮层、海马CA1区、CA3区NF-KBP65阳性表达明显升高;QNXQDP90 mg/kg可明显下调MCAO大鼠海马CA3区的NF-KBP65阳性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QNXQDP90、180mg/kg组可明显下调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皮层、CA1、CA3区NF-KBP65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缺血损伤后,大鼠患侧脑组织海马区NF-KBP65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升高;QNXQDP不同剂量组NF-KBP65蛋白阳性表达均明显下调,表明QNXQDP可能通过阻抑海马区NF-KBP65蛋白表达减轻急性脑缺血损伤。3清脑宣窍滴丸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5-脂氧酶/白三烯通路的干预3.1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5-LOX、LTB4、CysLTs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药物对其的影响目的:通过检测缺血12h再灌48h内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5-LOX、LTB4和CysLTs的含量变化,以期发现5-LOX、LTB4和CysLTs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在急性脑缺血损伤的作用,评价药物对其的影响。方法:SD大鼠连续给QNXQDP45、180mg/kg三天后复制MCAO模型,缺血2h,再灌注6、12、24、36、48h,用ELISA法检测上述各时间点患侧脑匀浆中5-LOX、LTB4和CysLTs的含量。结果:①模型组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6h-48h时段,大鼠患侧脑匀浆中5-LOX的活力均明显增强,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01),再灌注后6h开始5-LOX的活力即明显增强,再灌注后6h至48h持续维持此高活力,最高峰值在缺血后24h,活力为假手术组的25.4倍。脑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段,QNXQDP不同剂量组和Zileuton组大鼠患侧脑匀浆中5-LOX活力均有不同程度减弱。②模型组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6h-48h时段,大鼠患侧脑匀浆中LTB4含量均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01),再灌注后6h开始LTB4含量即明显升高,再灌注后6h至48h持续维持此高水平,最高峰值在缺血后12h,含量为假手术组的4.6倍。与模型组比较,脑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段,QNXQDP不同剂量组和Zileuton组大鼠患侧脑匀浆中LTB4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③模型组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6h-48h时段,大鼠患侧脑匀浆中CysLTs含量均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01),再灌注后6h开始CysLTs含量即有所升高,12h明显升高,再灌注后6h至48h持续维持高水平,最高峰值在缺血后36h,含量为假手术组的10.75倍。与模型组比较,QNXQDP各组和Zileuton组缺血2h再灌注6h-48h时段,大鼠患侧脑匀浆中CysLTs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急性脑缺血损伤后,5-LOX在缺血后脑组织内的含量变化高峰在脑缺血后24h;LTB4在缺血后脑组织内的含量变化高峰在脑缺血后12h;CysLTs在缺血后脑组织内的含量变化高峰在脑缺血后36h。与模型组比较,QNXQDP不同剂量组大鼠在缺血后不同时段脑组织内5-LOX、LTB4和CysLTs的含量变化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表明QNXQDP可能通过抑制脑组织5-LOX活性、降低LTB4及CysLTs的含量减轻急性脑缺血损伤。3.2清脑宣窍滴丸对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LT1及CysLT2)蛋白表达的干预目的:检测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皮层和海马CysLT1及CysLT2蛋白表达情况,研究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5-LOX、LTB4及CysLTs含量变化的分子机制,以期发现QNXQDP调控炎性代谢网络的分子靶点。方法:SD大鼠连续给QNXQDP45、180mg/kg三天后采用MCAO制备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再灌注12h,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组织皮层和海马CysLT1及CysLT2蛋白的表达变化,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脑组织皮层和海马CYSLT1mRNA及CysLT2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缺血2h再灌12h后,模型组大鼠CysLT1和CysLT2蛋白在皮层和海马表达明显比假手术组升高(P<0.05或P<0.01),QNXQDP180mg/kg大鼠皮层和海马CysLT1和CysLT2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CysLT1mRNA和CysLT2mRNA表达明显比假手术组升高(P<0.05),QNXQDP180mg/kg大鼠皮层和海马CysLT1mRNA和CysLT2mRNA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论:急性脑缺血损伤后,大鼠患侧脑组织皮层和海马CysLT1和CysLT2表达明显升高;QNXQDP180mg/kg组CysLT1和CysLT2表达均明显下调;大鼠患侧脑组织海马CysLT1mRNA和CysLT2表达明显升高;QNXQDP180mg/kg组CysLT1mRNA和CysLT2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表明QNXQDP可能通过抑制脑组织CysLTs受体表达减轻脑损伤炎症,CysLT1及CysLT2可能是QNXQDP调控炎性代谢网络的分子靶点。结论QNXQDP可以减轻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病理损伤。其可能的作用环节包括:①抑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抑制钙超载;②调节炎症因子和介质,减少NO含量及抑制NOS的活性;③抑制脑组织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趋化及浸润;④减少5-LOX、LTB4及CysLTs含量及抑制CysLTs受体(CysLT1和CysLT2)表达。其防治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可能通过作用靶点CysLT1和CysLT2来调控炎性代谢网络紊乱。本研究的创新点1.基于系统生物学观点,以成分明确的小复方为研究对象,从急性脑缺血损伤后机体内炎性代谢网络研究思路入手,探讨QNXQDP调控炎性代谢网络紊乱的可能靶点,为脑缺血损伤炎症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2.动态观察48h内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5-LOX、LTB4及CysLTs的动态变化规律,探索性研究了CysLT1和CysLT2在脑缺血损伤后皮层和海马部位的表达及功能。
王华[10](2009)在《滋肾通络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滋肾通络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及中药高剂量组各10只,并设假手术组。利用颅脑CT、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化学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及电镜等手段,观察滋肾通络方对MCAO大鼠病灶大小、脑组织海马区中枢神经递质(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甘氨酸(Gly))的含量、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1(ET-1)的水平及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滋肾通络方对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α(mGluR1α)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滋肾通络方治疗20天,可明显缩小MCAO大鼠颅脑CT显示的病灶范围大小,改善大鼠神经行为异常,减少海马区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Glu及Asp)的含量以及Gly的含量,升高血清NO、降低血浆ET-1水平,升高NO/ET-1的比值,显着减少mGluR1α的蛋白及其mRNA含量,增加BDNF的基因表达,并明显改善神经细胞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论:滋肾通络方可显着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损伤,这与其下调mGluR1α的表达,促进BDNF的合成,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有关。
二、川芎嗪对大鼠脑细胞内游离钙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芎嗪对大鼠脑细胞内游离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川芎嗪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干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川芎嗪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抑制炎性反应 |
2 抑制细胞凋亡 |
2.1 Caspase-3途径 |
2.2 Bcl-2家族 |
3 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 |
4 抑制神经细胞兴奋性中毒 |
5 清除自由基降低氧化应激反应 |
6 促进神经结构恢复 |
6.1 增加VEGF表达 |
6.2 增加NGF表达 |
6.3 增加bFGF表达 |
6.4 增加BDNF表达 |
7 促进神经干细胞发挥作用 |
7.1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
7.2 外源性神经干细胞 |
8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一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MCAO大鼠模型制备 |
2.2 细胞培养 |
2.3 神经干细胞移植 |
2.4 分组及给药 |
3 体重及行为学检测 |
3.1 体重检测 |
3.2 行为学检测 |
4 实验动物取材及处理 |
4.1 新鲜组织取材 |
4.2 心脏灌流固定取材 |
4.3 动物组织切片及染色 |
4.4 Western blot法检测 |
4.5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 |
5 图像分析 |
6 统计方法 |
二 结果与分析 |
1 对体重和神经功能影响 |
1.1 对体重的影响 |
1.2 对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
2 对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
2.1 移植的NSCs在MCAO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的变化 |
2.2 对MCAO模型大鼠NSCs增殖的影响 |
2.3 对MCAO模型大鼠NSCs迁移的影响 |
2.4 对MCAO模型大鼠NSCs分化的影响 |
3 促进NSCs迁移的机制研究 |
3.1 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HO-1/CXCR4通路的调控因子 |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迁移调控因子及神经营养因子 |
三 讨论 |
1 TMP联合NSCs移植对MCAO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 |
2 外源性NSCs在MCAO模型大鼠中的作用 |
3 内源性NSCs在MCAO模型大鼠神经发生作用 |
4 NSCs迁移的机制探索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钙敏感钾通道参与川芎嗪拮抗链霉素耳毒性作用及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分组 |
1.2 ABR阈值检测 |
1.3 耳蜗标本的制备, 免疫组化检测 |
1.4 耳蜗基底膜铺片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ABR阈值的变化 |
2.2 耳蜗基底膜铺片 |
2.3 透射电镜 (TEM) 观察 |
2.4 BKCa免疫组化结果 |
3 讨论 |
(4)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前言 |
第一章 葛根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及其对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一节 葛根提取工艺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葛根纯化工艺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葛根纯化放大工艺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节 葛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节 葛根素及葛根提取物对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微透析及HPLC-MS/MS方法建立 |
第一节 微透析探针回收率体外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微透析探针在体回收率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HPLC-MS/MS方法学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葛根素不同途径给药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药动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葛根素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药动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葛根总黄酮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葛根素药动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六章 葛根素鼻腔给药入脑机理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逍遥散对慢性束缚应激肝郁脾虚证焦虑模型大鼠海马JNK/MAPK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一 逍遥散治疗应激、焦虑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JNK/MAPK通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逍遥散对慢性束缚应激肝郁脾虚证焦虑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逍遥散对慢性束缚应激肝郁脾虚证焦虑模型大鼠海马JNK通路的影响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逍遥散对慢性束缚应激肝郁脾虚证焦虑模型大鼠行为学的机制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逍遥散对慢性束缚应激肝郁脾虚证焦虑模型大鼠海马JNK通路的机制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川芎嗪干预大鼠缺血性中风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与中文对照 |
前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
1 缺血性中风的能量代谢障碍与梗塞周围缺氧去极化 |
2 缺血性中风与氧化应激 |
3 缺血性中风的炎症反应 |
4 缺血性中风的神经细胞凋亡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缺血性中风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
1 缺血性中风脑缺血诱发的信号转导系统的基本要素 |
2 缺血性中风炎症反应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 |
3 缺血性中风氧化应激诱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川芎嗪与相关方剂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
1 川芎复方研究进展 |
2 川芎嗪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下篇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组织损伤及其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川芎嗪对缺血性脑中风大鼠缺血诱导启动的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就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着 |
(7)中药单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超微结构的影响 |
2 对脑血流量的影响 |
3 对细胞内钙超载的抑制 |
4 对炎症反应的抑制 |
5 对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的抑制 |
6 对自由基损伤和氧化作用的拮抗 |
7 对一氧化氮 (NO) 脑神经毒性和保护作用的合理调控 |
8 对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 |
9 问题与展望 |
(8)基于“钙信号通路—血脑屏障”偶联的中药脑神经保护有效组分筛选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脑神经保护活性组分筛选研究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钙信号通路调节作用研究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
2.2.2 建立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内钙超载损伤模型 |
2.2.3 药物对谷氨酸诱导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内钙超载的影响 |
2.2.4 药物对KCl诱导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内钙超载的影响 |
2.3 实验结果 |
2.3.1 药物对谷氨酸诱导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内钙超载的影响 |
2.3.2 药物对KCl诱导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内钙超载的影响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透血脑屏障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与结果 |
3.2.1 试剂配制 |
3.2.2 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 |
3.2.3 药物透血脑屏障试验研究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灯盏乙素结构修饰物的相关研究 |
4.1 脑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
4.1.1 方法与结果 |
4.2 透血脑屏障研究 |
4.2.1 方法与结果 |
4.3 钙信号通路调节作用研究 |
4.3.1 方法与结果 |
第五章 脑缺血整体动物模型的药效学验证研究 |
5.1 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2.1 线栓的制备 |
5.2.2 MCAO模型的制备 |
5.2.3 药物配制及给药方案 |
5.3 实验结果 |
5.3.1 大鼠一般状态评分 |
5.3.2 大鼠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评分 |
5.3.3 大鼠脑梗死比率(TTC染色) |
5.3.4 大鼠血液生化指标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 |
6.1 钙信号调节与脑神经保护作用的相关性分析 |
6.2 透BBB能力与脑缺血保护作用的关联性分析 |
6.3 钙信号调节与脑缺血保护作用的相关性分析 |
结论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清脑宣窍滴丸调控大鼠急性脑缺血损伤炎性代谢网络紊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一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机制 |
1 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炎症级联反应及炎性细胞浸润 |
2 细胞因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3 趋化因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4 黏附分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5 花生四烯酸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6 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炎症损伤的作用 |
7 一氧化氮及其合酶在脑缺血再灌注炎症损伤中的作用 |
8 钙离子及钙蛋白结合酶与缺血性脑损伤 |
9 脑组织损伤的特异标志物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与脑损伤的关系 |
1 半胱氨酰白三烯的合成代谢过程 |
2 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 |
3 半胱氨酰白三烯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 |
4 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对脑损伤的调节作用 |
5 半胱氩酸/受体与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清脑宣窍滴丸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
实验一 清脑宣窍滴丸对MCAO大鼠神经症状评分及脑梗死范围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清脑宣窍滴丸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清脑宣窍滴丸对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神经元特异性损伤标志物NSE含量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清脑宣窍滴丸对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细胞内钙离子含量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清脑宣窍滴丸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症级联反应的阻抑作用 |
实验一 清脑宣窍滴丸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清脑宣窍滴丸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性脑组织一氧化氮及其合酶和前列腺素类物质的阻抑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清脑宣窍滴丸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炎症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及髓过氧化物酶的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清脑宣窍滴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核转录因子的干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小结 |
第三部分 清脑宣窍滴丸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5-脂氧酶/白三烯通路的干预 |
实验一 半胱氨酰白三烯通路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规律及清脑宣窍滴丸对其的干预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QNXQDP对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LT1、CYSLT2)蛋白表达的干预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小结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10)滋肾通络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现代医学关于脑缺血发生的神经生化基础及治疗现状 |
(一) 脑缺血神经元损伤的病理机制 |
(二) 脑缺血后其它氨基酸递质的变化 |
(三) 现代医学对神经保护的治疗现状 |
二、祖国医学关于脑缺血后神经保护的研究现状 |
三、滋肾通络方对脑缺血后神经保护作用的理、法、方、药探析 |
(一) 理——肾阴不足,络脉瘀阻是脑缺血的病因病机 |
(二) 法——滋肾通络法是脑缺血的基本治法 |
(三) 方——滋肾通络方对脑缺血神经细胞保护的可行性 |
(四) 药——滋肾通络方体现滋补肾阴,活血通络治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实验基本情况 |
(一) 实验动物 |
(二) 动物分组 |
(三) 实验药物及制备 |
(四) 用药方法 |
(五) 统计学方法 |
(六) 讨论 |
二、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制备 |
(一) 实验材料 |
(二) 模型的制备及评价方法 |
(三) 讨论 |
三、滋肾通络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评分的影响 |
(一) 实验器材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四) 讨论 |
四、滋肾通络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颅脑CT 的影响 |
(一) 实验器材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四) 讨论 |
五、滋肾通络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四) 讨论 |
六、滋肾通络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氨基酸递质含量的影响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四) 讨论 |
七、滋肾通络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mGluR1α基因表达的影响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四) 讨论 |
八、滋肾通络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BDNF 蛋白含量的影响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四) 讨论 |
九、滋肾通络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清(血浆)NO/ET-1 含量的影响 |
(一) 实验器材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四)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作、科研情况 |
致谢 |
查新报告 |
科研成果 |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
详细摘要 |
四、川芎嗪对大鼠脑细胞内游离钙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芎嗪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干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艳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中药对细胞钙转运的调节作用[J]. 张红霞,石磊,郭一沙,吴晓凤.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8(08)
- [3]钙敏感钾通道参与川芎嗪拮抗链霉素耳毒性作用及可能机制[J]. 石丽娟,张璠,官颖,杨佳慧. 解剖科学进展, 2017(06)
- [4]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D]. 李鹏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5]逍遥散对慢性束缚应激肝郁脾虚证焦虑模型大鼠海马JNK/MAPK通路的影响[D]. 赵宏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6]川芎嗪干预大鼠缺血性中风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高宗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7]中药单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实验研究进展[J]. 陶录岭,刘轲. 时珍国医国药, 2012(12)
- [8]基于“钙信号通路—血脑屏障”偶联的中药脑神经保护有效组分筛选方法研究[D]. 盛艳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12)
- [9]清脑宣窍滴丸调控大鼠急性脑缺血损伤炎性代谢网络紊乱的研究[D]. 王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10]滋肾通络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D]. 王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