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朝鲜去,到朝鲜去(论文文献综述)
李如龙,陈艳艺[1](2021)在《汉语国际教育应关注与文字、文学、文化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汉语的文字制度、词汇系统、语法结构和语音系统与西方语言存在诸多差异,决定了汉语二语教学应该有别于西方语言教学。长期以来,汉语二语教学对汉字、文学、文化和汉语的特殊关系关注不够,未能依照汉语自身特征进行汉语教学,更多是套用西方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的理论方法,因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未来,汉语国际教育应从汉语自身特点出发,参考汉语母语教学经验,善用汉字教授汉语;结合中国文学,将文学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发酵剂;充分挖掘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底蕴和魅力。如此将汉语教学和汉字、文学、文化有机结合,方能让汉语国际教育更具竞争力和生命力,以适应当下海内外汉语国际教育形势的发展需求。
高强[2](2021)在《战时中国的节庆纪念与文学镜像(1931-1949) ——民族国家视野下的记忆刻写与话语争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永博[3](2021)在《抗美援朝期间宁夏省社会动员研究(1950-1953)》文中研究说明
曲琳[4](2020)在《韩国散文《旅行的理由》(节选)韩中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对于传播两国的文化起着关键性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通过书籍来了解韩国文化。韩国着名作家金英夏的小说《哥哥回来了》、《黑色花》等作品已在中国出版,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本次翻译实践,笔者选取了金英夏的散文集《旅行的理由》一书作为翻译对象,并完成了韩中翻译实践报告。书中包含9篇散文,目前尚无中文译本。本次翻译实践选取了其中四篇“幻想与现实何为归属”、“活在当下”、“出卖影子的人”以及“从阿波罗8号发回的照片”作为翻译实践。此次翻译实践的首要目的是希望中国读者能获得与韩国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这与功能对等理论所追求的“等效原则”是一致的,因此,笔者选用了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并且在过翻译的过程中尽量保留了原文风格,从而让中国读者能更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意图。在《旅行的理由》一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关于旅行的新想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书中不仅有作者通过旅行获得的人生感悟,还夹杂着旅途中的趣事,可以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这一角度来说,《旅行的理由》是一部具有翻译价值的文学作品。笔者希望本次翻译实践能够加强中国读者对韩国文学的了解,增进两国读者之间的文化交流,然而,两国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和散文较高的文学性给本次翻译实践增添了不小的难度。对此,本翻译报告分别从“题目的对等”、“词汇的对等”、“词组的对等”以及“句子的对等”四个方面,探讨和总结了韩中散文翻译的策略与技巧,希望能够为其他译者提供一些参考。
徐健[5](2020)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朝鲜与中国唇齿相依,山河相连,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仅一江之隔,美国不顾我国一再警告,趁朝鲜战争之机越过三八线,轰炸,扫射我国东北地区,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这场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战争中,历时两年零九个月,最终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胜利结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千千万万国内民众的大力支持。早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以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国内就已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期间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时间长,地域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成效显着,作为一次成功的民众动员,研究其动员的方式、内容和成效对于当今的组织领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研究丰富了区域性抗美援朝运动的研究和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研究,为民众动员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论述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的政治动员,宣传动员和行动动员的方式、内容及成效,阐述东北地区民众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作出的贡献。在这次全国范围的运动中,全国民众更加团结,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成效显着,不论是政治动员,宣传动员,还是行动动员,东北民众都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在各地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积极参军参战,增产捐献和拥军优属,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弹药,广大的中国民众经过这次抗美援朝运动,认清了美帝国主义的本质,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第一部分为绪论。着重阐述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部分关于抗美援朝运动的复杂背景,分别从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两方面,论述抗美援朝需要开展国内民众动员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关于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方式,该部分从方式与内容两方面分别论述东北地区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政治动员、宣传动员和行动动员。第四部分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成效。关于政治动员的成效。抗美援朝运动对广大群众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民众通过政治动员认清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爱国情绪空前高涨,革命积极性大大地提高,充分地展现了保家卫国的意志,坚定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援抗美援朝的决心,增强了维护亚洲和平的力量。关于宣传动员的成效。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宣传动员激发了人民群众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战士们不怕牺牲、顽强作战的先进事迹,增强了人民群众必将战胜侵略者的信心,调动了广大民众生产捐献的积极性。关于行动动员的成效。各地民众的赴朝参战、增产捐献和拥军优属等抗美援朝行动,为前线战士们提供了充足的后勤物资,改善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武器装备,鼓舞了前线战士们的作战士气,激发了志愿军战士们的战斗意志,密切了军政民关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第五部分阐述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意义。分为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经验和影响两方面。关于民众动员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在民众动员工作中起到了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行动领导作用。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各地、各类民众动员工作在制订和执行动员工作计划时,以及推广动员经验过程中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在各项动员工作开展前所做的宣传工作不仅有效地遏制了谣言的传播,而且宣传了党的政策和主张,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项民众动员工作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是民众动员的根本方法与主要内容。关于民众动员的影响。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取得提供了物质保障,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民众的思想政治觉悟,人民更加团结,推动了土地改革运动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开展,抗美援朝精神是全国人民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罗娜[6](2020)在《人民军队理念下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开展(1950-1955)》文中认为“军人是最可爱的人,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1)”,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职业,中共十分关心对军人的优待保障,即开展军人优抚工作。实际上,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在革命年代,军人优抚工作向来是作为一项常规的国家社会保障工作而为中共和人民政府所重视的。具体来说,军人优抚工作完成的好坏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军事和社会各方面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着抚慰将士,做好后方的善后工作,以及完成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共此时对军人优抚工作的开展并不限于军事上的考量,更结合了对国家生产建设和政权巩固方面的考虑。在具体工作中,中共采取了以国家帮扶为本的优抚措施,更在此基础上注重集聚人民的力量,形成了群众性的社会帮扶。这不仅推动了军人优抚工作的优待保障任务顺利完成,还在工作过程中拉近了党政军民的联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川东这样一个新解放区,中共的执政基础仍较薄弱,且此地区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地区人民受旧政府的影响较大,为工作的开展增添了不小的阻碍。而面临着如此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的政党是如何在川东将工作发动起来并深入贯彻下去的,这恰是本文所关注的。军人优抚工作的涉及范围颇广,必须要牢牢依靠各方力量才能开展。对于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来说,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来自人民、属于人民。正是秉持着这一“人民军队”的理念,1950至1955年间,中共在川东地区开展军人优抚工作时,首先把人民作为工作实际运行的主体,在人员构成中明确各个组成部分在工作中的地位,从而得出人民群众是最基本的工作参与者,具有强大的依靠力量,体现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工作制度的根本,并明确了军人优抚工作的社会性和群众性质。再在工作的实际开展当中把“人民军队为人民”作为在工作中对人们进行宣传教育的中心思想,特别以“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把军人优抚工作当做人人应尽的光荣义务”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表明人民军队为人民而战斗,所以人民需要参与到军人优抚工作中来的因果逻辑,同时厘清和加深人民对军队、军人、军属的认识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理解,了解军人优抚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理解和支持工作。最后,中共以“人民军队”理念为指导,将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具体运行当中,坚定地团结和依靠人民,以人民的力量推动工作的动态进展,并通过代耕、拥军优属运动等措施的具体实施完成了此阶段的军人优抚工作任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川东地区的军人优抚工作当中,中共始终秉持“人民军队”的理念,汇集和依靠人民的力量推动了工作的运行发展。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不仅是在军人优抚工作当中,在其他的社会改造中,中共始终都坚持依靠人民,才在强大的人民力量推动下,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这也是中共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各项工作能够获得民心的关键所在。
张子影[7](2019)在《跨过鸭绿江——洪学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一趟火车坐的……"邓华凑近了些,神秘兮兮地说":老哥,你来得好呀,来得非常及时呀!"1950年8月9日,前门车站。一列从广州到达北京的列车徐徐进站,洪学智从拥挤的列车上下来,刚一踏上站台,热浪扑面而来。天气酷热,在车厢里晃荡了几天几夜,没有水洗澡,他生了一身疱疮。本以为到站下车了会敞亮爽快些,结果这车站闷得像个蒸笼,
佚名[8](2019)在《军中“花木兰”:中国唯一的女特等战斗英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和国万紫千红的群英谱中,有一个不凡的名字——郭俊卿。这位女扮男装南征北战的现代花木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唯一的女特等战斗英雄。杀敌英姿骋沙场在原沈阳军区某炮兵旅营区,有一尊手举驳壳枪、英姿飒爽的女性雕像高高耸立。她就是郭俊卿,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唯一的女特等战斗英雄。如今,她的名字和董存瑞、郅顺义等一起,被铭刻在纪念碑上。1930年,郭俊卿出生在辽宁省凌源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中。父亲给地主干苦活,几年后便
王煜焜[9](2019)在《长崎译司的华语传承——以《唐通事心得》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唐通事是江户时代的汉语翻译。《唐通事心得》是数位通事在不同年份中相继撰写的心得文章,是后辈学习语言的基础文献之一,亦是为数不多传承至今仍存世的相关史料。解读该书八个"心得"后可更为深入地了解长崎唐通事的华语传承的细节。首先,唐通事的华语传承遇到重大危机。其次,唐通事的国家认同具有不同的层次。一方面,他们具有"祖先记忆"的中华认同,但现实中又必须接受对日本社会的生活认同。产生这种差异化的认同和通事本身的阶层背景和职业紧密相关,而这又间接影响了华语的学习。
樊萌[10](2019)在《论刘白羽小说中的战争书写》文中提出刘白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创作生涯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关于刘白羽散文及报告文学的研究非常丰富,而在小说方面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小说研究确有所不及,缺乏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综观刘白羽小说创作,革命战争成为贯穿其中的中心主题,从短篇探索到中篇积累,再到长篇巨制,他从现实生活中凝练出艺术的真实,在小说中展现了丰富的战争历史面貌。本论文以战争书写为切入点,在梳理刘白羽小说创作历程的基础上,研究战争书写的文本表现、艺术特色及历史价值,以期对小说作品进行全面观照,丰富现有的刘白羽研究资料,拓展作家研究领域。第一章对刘白羽的小说创作进行梳理,展现整体风貌。将其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36-1937年,是他文学生涯的开端,也是小说创作的探索期,主要书写对现实的不满与悲愤。第二阶段是抗战期间,进入转型期,以自己在流亡途中和敌后根据地的见闻为素材,表现抗日军民的丰富生活。第三阶段自1945年至抗美援朝,刘白羽真正参与了战争,此时的小说主要反映战争背景下的革命进程和英雄事迹。第二章主要论述战争书写的多元展现。首先,分析战争环境对人的改造,从农民的觉醒反抗、妇女的思想解放和知识分子改造三个方面阐述小说文本如何表现战争在思想和行动上对人的改造。其次,小说在塑造英雄人物崇高品格的同时,也通过反面形象的刻画表现人物的复杂性,展现战争背景下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精神世界。最后,从战时政策和战争进程两个方面来论述刘白羽小说对于战争历史的反映。第三章分析战争书写的艺术特色与价值。选择诗化语言和心理描写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来发掘小说的审美特质。通过分析刘白羽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积极态度,可以看出他在思想上对主流话语的认同,在创作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战争文学观念。作品中鲜明的时代感和厚重的历史感体现了战争书写的重要价值。而刘白羽自身除作家之外,还是一个军事文学理论家,他主张深入生活、反映矛盾、创作具有史诗和悲剧意义的大作品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同时还大力支持青年作家。他以亲身实践推进了军队文化建设工作,为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第四章探究刘白羽坚持战争书写的原因。主要从军人、记者、作家等多重身份的话语选择、俄苏文学的影响、战时思维三个方面来论述,而对于革命文学的坚守、对新时期文学思潮的疏离也使刘白羽的晚年创作面临一定的接受困境。刘白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战火的考验成就了他的灵魂和性格,也影响了他的文学风格和审美选择。他的战争书写可以称为中国现代革命战争史的缩影,在思考历史、关注现实的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这无疑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二、到朝鲜去,到朝鲜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到朝鲜去,到朝鲜去(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国际教育应关注与文字、文学、文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西语言教学的异同及形成差异的原因 |
1. 忽视汉字、文学和文化与汉语的特殊关系: |
2. 照搬西方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理论: |
二 汉语国际教育应该善用汉字才能走出困境 |
三 中国文学应该成为汉语二语学习的发酵剂 |
四 中华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底蕴和魅力 |
(4)韩国散文《旅行的理由》(节选)韩中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 |
1.?? |
1.1 ???????? |
1.2 ????????? |
1.3 ???????? |
2.?????? |
2.1 ???? |
2.2 ???? |
2.3 ???? |
3.?????? |
3.1 ????? |
3.2 ??????? |
3.2.1 ?????????? |
3.2.2 ?????? |
3.2.3 ????? |
3.3 ?(词组)????? |
3.4 ??????? |
3.4.1 ??? |
3.4.2 ?????? |
3.4.3 ??? |
3.4.4 ???(拆译法division) |
3.4.5 ??????? |
4.??????? |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 |
??2:?? |
致谢 |
(5)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抗美援朝运动的复杂背景要求开展民众动员 |
2.1 复杂的国际环境 |
2.1.1 出兵参战的必要性 |
2.1.2 参战胜利的可能性 |
2.2 复杂的国内形势 |
2.2.1 国民经济亟待恢复 |
2.2.2 新生政权根基未稳 |
第3章 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方式 |
3.1 东北地区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政治动员 |
3.1.1 政治动员的方式 |
3.1.1.1 订立爱国公约 |
3.1.1.2 控诉会 |
3.1.1.3 游行示威 |
3.1.2 政治动员的内容 |
3.1.2.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3.1.2.2 控诉帝国主义的罪行 |
3.1.2.3 争取和平的亚洲环境 |
3.2 东北地区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宣传动员 |
3.2.1 宣传动员的形式 |
3.2.1.1 文字宣传 |
3.2.1.2 口头宣传 |
3.2.1.3 实物宣传 |
3.2.1.4 音像宣传 |
3.2.2 宣传动员的内容 |
3.2.2.1 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
3.2.2.2 宣传志愿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
3.2.2.3 宣传志愿军战士厉行节约的品质 |
3.3 东北地区抗美援朝运动中的行动动员 |
3.3.1 行动动员的方式 |
3.3.1.1 踊跃参军参战 |
3.3.1.2 增产捐献武器 |
3.3.1.3 开展拥军优属 |
3.3.2 行动动员的内容 |
3.3.2.1 青年支援前线的参军运动 |
3.3.2.2 各行各业的增产捐献运动 |
3.3.2.3 拥军优属工作的开展 |
第4章 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成效 |
4.1 政治动员的成效 |
4.1.1 进行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
4.1.2 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
4.1.3 增强了维护亚洲和平的力量 |
4.2 宣传动员的成效 |
4.2.1 激发了群众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 |
4.2.2 增强了人民群众必定胜利的信心 |
4.2.3 调动了广大民众生产的积极性 |
4.3 行动动员的成效 |
4.3.1 改善了前线志愿军的武器装备 |
4.3.2 加强了民众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力 |
4.3.3 鼓舞了前线士气和后方人民的爱国热情 |
第5章 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经验和影响 |
5.1 民众动员的经验 |
5.1.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众动员成功开展的根本保证 |
5.1.2 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是民众动员顺利开展的关键 |
5.1.3 做好宣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 |
5.1.4 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有利于民众动员的有效开展 |
5.2 民众动员的影响 |
5.2.1 对于抗美援朝前线战争的影响 |
5.2.2 对于中国民众政治观念的影响 |
5.2.3 对于建国之初其他运动的影响 |
5.2.4 对于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人民军队理念下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开展(1950-195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价值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人民军队”理念的形成与中共军人优抚工作的推行 |
一、中共“人民军队”理念的形成 |
(一)马克思理论中“无产阶级军队”的提出 |
(二)革命时期中共“人民军队”观念的产生 |
(三)新中国初期军人优抚工作中“人民军队”理念的确立 |
二、中共军人优抚工作的推行 |
(一)革命时期的“拥军优属” |
(二)新中国初期“拥军优属”与“拥政爱民”的结合 |
(三)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基本样态 |
第二章 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制度的人民构成 |
一、军人优抚工作人员、组织的人民为主体 |
(一)实施者:基层党员、干部 |
(二)得力助手:人民团体 |
(三)基本支撑:人民群众 |
二、军人优抚工作制度中的人民体现 |
(一)建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听取人民声音 |
(二)定期执行会议汇报制度落实人民行动 |
第三章 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宣传教育 |
一、军人优抚工作宣传教育的人民性 |
(一)普遍建立群众性宣传教育组织 |
(二)宣传教育的主体:各界人民团体成员 |
二、军人优抚工作宣传教育的对象及主旨 |
(一)普通人民群众:要拥护和支持军人优抚工作 |
(二)军人优抚对象:要积极配合人民的帮扶 |
(三)基层党员干部:要重视人民情绪的带动 |
三、军人优抚工作宣传教育的内容 |
(一)“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
(二)“把军人优抚工作当做人人应尽的光荣义务” |
第四章 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具体运行 |
一、拥军优属运动的定期开展 |
(一)运动的“全民”参与 |
(二)运动的群众配合 |
(三)运动中的民力补给 |
二、节日慰问的广泛进行 |
(一)群众性的军民联欢 |
(二)多方支援的物质慰问 |
三、民众代耕的普遍实施 |
(一)代耕工作的规范与整顿 |
(二)固定代耕制度的逐步建立 |
第五章 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成效与思考 |
一、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成效 |
(一)加强了干部对群众工作的重视 |
(二)密切了人民同政府和军队的联系 |
(三)形成了群众性的军人优抚工作 |
二、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现实启示 |
(一)要始终秉持“人民军队”的理念 |
(二)要始终坚持“人民军队”的工作导向 |
(三)要始终重视领导和发挥人民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7)跨过鸭绿江——洪学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论文提纲范文)
“这一趟火车坐的……” |
邓华凑近了些,神秘兮兮地说:“老哥,你来得好呀,来得非常及时呀!” |
在即将踏上朝鲜土地的那一刻,他回了一下头,夜色浓重,亲爱的祖国已在身后,一种庄严神圣的感情霎时充溢心头。 |
“注意防空!” |
“邓华同志,你那天在火车站上把洪学智鼓捣来,真是鼓捣对了。” |
“洪大个儿,我看你这个人还是个好人哪!” |
“老哥,今天要不是你,我大概早已上西天了。” |
“洪大个子,赐你一个梨!吃梨,吃梨,给你赔个梨(礼)!” |
“后勤司令” |
“你来做这个后勤司令!” |
“是命大呀,这三天里连着3次遇险,都没死掉。” |
金日成微笑着说:“我一定要敬你三杯。” |
(8)军中“花木兰”:中国唯一的女特等战斗英雄(论文提纲范文)
杀敌英姿骋沙场 |
“木兰”原本是姑娘 |
万劫归来丹心痴 |
(10)论刘白羽小说中的战争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战争书写的时代语境 |
第一节 苦闷中的挣扎与觉醒 |
第二节 解放区生活纪事 |
第三节 战时见闻录 |
第二章 战争书写的具体展现 |
第一节 战争环境对人的改造 |
一、农民的觉醒反抗 |
二、妇女的思想解放 |
三、知识分子改造 |
第二节 英雄品格与平凡人性的冲突 |
一、军队内部矛盾的表现 |
二、战争中的人性悲歌 |
三、村庄群体的分化 |
第三节 战争历史的还原 |
一、战时政策的反映 |
二、战争进程的表现 |
第三章 战争书写的艺术特色与价值 |
第一节 浓厚的抒情色彩 |
一、诗化语言 |
二、心理描写 |
第二节 红色理性精神 |
一、对主流话语的认同 |
二、时代感与历史感 |
第三节 对军事文学的贡献 |
一、军事文学理论 |
二、鼓励青年作家 |
第四章 战争书写原因探究 |
第一节 多重身份下的话语选择 |
第二节 俄苏文学的影响 |
第三节 战时思维的制约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刘白羽“战争书写”主要作品篇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到朝鲜去,到朝鲜去(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国际教育应关注与文字、文学、文化的关系[J]. 李如龙,陈艳艺.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1(03)
- [2]战时中国的节庆纪念与文学镜像(1931-1949) ——民族国家视野下的记忆刻写与话语争夺[D]. 高强. 西南大学, 2021
- [3]抗美援朝期间宁夏省社会动员研究(1950-1953)[D]. 陈永博. 宁夏大学, 2021
- [4]韩国散文《旅行的理由》(节选)韩中翻译报告[D]. 曲琳. 青岛大学, 2020(02)
- [5]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研究[D]. 徐健. 吉林大学, 2020(08)
- [6]人民军队理念下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开展(1950-1955)[D]. 罗娜. 西南大学, 2020(01)
- [7]跨过鸭绿江——洪学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J]. 张子影.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9(11)
- [8]军中“花木兰”:中国唯一的女特等战斗英雄[J]. 佚名. 现代妇女, 2019(09)
- [9]长崎译司的华语传承——以《唐通事心得》为中心的考察[J]. 王煜焜.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19(01)
- [10]论刘白羽小说中的战争书写[D]. 樊萌.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