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菌丝体液体培养及富锌研究

猪苓菌丝体液体培养及富锌研究

一、猪苓菌丝液体培养及富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罗盈依[1](2021)在《平菇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富硒多糖饮品配方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随着对食物中硒的作用及其机理深入研究,富硒食品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平菇富硒能力强,利用液体发酵技术,可以提取硒蛋白、硒多糖等有机硒,并可以作为保健饮品中的功效成分。本文筛选了适合富硒培养的平菇菌种并优化了液体发酵条件,并探究了富硒饮品配方组成,为开发富硒食品提供参考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平菇菌种筛选及其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优化。设计6个亚硒酸钠梯度浓度的培养基,每隔24 h测量10个不同平菇菌种在各浓度下的菌落直径,计算直径日均增长量,结合感官评价,筛选最优富硒菌种,用于富硒液体发酵优化试验;以菌丝干重为指标,对影响富硒液体发酵结果的3个主要因素即亚硒酸钠质量浓度、p H值和摇床转速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红平菇P043在各浓度下长势最佳,8.0 mg/L浓度时菌落直径日均增长量最高达17.83 mm;富硒液体培养的最优条件为亚硒酸钠质量浓度7.5 mg/L,p H值7.0和转速200 r/min。(2)红平菇P043在最佳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下的硒含量、总糖含量、硒多糖含量和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富硒液体发酵的菌丝有机硒含量22.24 mg/kg和总糖含量88.60 g/100 g,富硒组显着高于无硒组(P<0.05);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并测得硒多糖含量5.36%;硒多糖的体外总抗氧化能力介于普通多糖和Vc之间,具有良好抗氧化能力。(3)硒多糖饮品配方优化。以P043富硒多糖冻干粉为主料,添加澄清剂、矫味剂和防腐剂辅料,设计主辅料配比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澄清度、硒多糖保留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的综合得分结合感官评价,得到最佳配方:固液比1:30,6%澄清剂,2%木糖醇,0.05%无水柠檬酸,0.3%山梨酸钾。经灌装灭菌得到10 m L/支成品,进行微生物限度和理化指标测定,符合食品国家标准,硒含量3.15μg/支。(4)红平菇P043适合富硒培养,具有良好的硒富集能力和多糖转化能力,在最佳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下可最大程度获得抗氧化性优于普通菌丝的富硒产物,作为食品原材料进行加工。通过平菇硒多糖饮品配方优化,制得兼具硒和抗氧化能力的功能性富硒食品。

徐继伟,周玖璇,何俊,刘欣彤,张丽英,华蓉[2](2021)在《羊肚菌栽培的经济效益及对土壤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在云南省楚雄州试种羊肚菌助力脱贫攻坚的可行性及羊肚菌在酸性红壤中栽培后的土壤真菌修复潜力,在禄丰县开展了为期2年的羊肚菌试种试验。结果表明,经济效益方面羊肚菌试验田3 196.8 kg·hm-2,其中废品率为2.08%,以当年度羊肚菌销售的平均单价100元计算,产值为313 030.65元/hm2,去掉成本后可盈利155 440.65元/hm2。生态效益方面栽培羊肚菌对于土壤营养结构的微调有突出的作用,可以在有利范围内丰富土壤的元素组成,不仅可以均衡土壤的元素组成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对多种重金属具有去除作用,但是对铅、铜存在明显的富集效应。由于羊肚菌栽培周期短,且可与多种作物轮作,因此在楚雄州开展羊肚菌栽培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农户收益,还能为土壤微环境修复做出贡献。然而羊肚菌产业发展还有诸多问题与技术难关待解决,只有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使羊肚菌产业真正成为一种低风险,高回报的高效扶贫产业。

高巧妮[3](2017)在《土壤微生物对猪苓菌核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属多孔菌科真菌,为着名药用真菌,以其菌核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等功效;现代研究发现猪苓多糖具有提高免疫、抗肿瘤等作用。随着猪苓药用功效的深度开发,使得其用量急剧增加,人工栽培也应运而生。然而,多年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猪苓人工栽培的关键在于猪苓菌核的数量和质量,如何获得种性均一,数量庞大的种苓是猪苓人工栽培获得优质高产的关键。袋料栽培法生产周期短、产量高、并且便于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故猪苓的袋料栽培技术研究尤为重要。本试验采取袋料栽培方式,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选用优良菌株,优化袋料培养条件,研究猪苓原产地土壤微生物对猪苓菌核形成的影响,以期为猪苓种苓工程化生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猪苓袋料培养的最适条件为:25℃,24 h黑暗培养,料水比为1:1.4 kg·L-1;人工袋料培养的最适培养配方为:木屑50%,棉籽壳30%,麸皮18%,石膏1%,生石灰0.4%,蔗糖0.5%,KH2PO4 0.1%。在此最适条件下,能获得大量种质均一,品质优良的菌核。2.从野生猪苓生长穴内采集土样,进行微生物分离纯化,共得到土壤微生物35种,其中包括放线菌11种,细菌12种,真菌12种。3.将所得土壤微生物分别与猪苓菌丝袋料共培养,发现土壤微生物对猪苓菌核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添加土壤微生物的菌袋中菌核形成数量是未添加土壤微生物菌袋中的24倍。同时,土壤微生物的添加会加快菌核形成过程,使初生菌核形成时间缩减至7 d,是未添加土壤微生物的菌核形成时间的1/5。4.猪苓菌核解剖结果表明,袋料培养形成的菌核和野生猪苓菌核无明显差异,也未观察到出猪苓菌丝和蜜环菌菌丝以外的其它菌丝,说明土壤微生物虽然能够促进猪苓菌核形成,但与猪苓菌核之间不存在寄生或特殊的共生关系。

王卉,张琪林,左静静,闫贵云,霍利光[4](2015)在《白灵菇液体培养菌丝的富锌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探讨白灵菇富锌能力,为其富锌培养提供依据,对培养基锌浓度对菌丝生长及锌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采用0500 mg/L以25 mg/L递增的不同锌浓度的培养基摇床培养白灵菇菌丝2周,用重量法测定菌丝生物量,用双硫腙比色法测干菌丝锌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基中锌浓度升高菌丝生物量逐渐增加,至325 mg/L达最大值,为1.146 g,是对照的5.63倍,随后逐渐降低;锌含量一直呈现增加趋势,最高为26.5056 mg/kg,是对照的6.32倍,各处理之间差异达极显着水平。故认为培养基中锌离子浓度对白灵菇菌丝生长和锌含量有较大影响。综上所述,白灵菇富锌培养时,培养基中的锌浓度应该以325 mg/L为宜。在此浓度菌丝锌含量可达24.79 mg/kg,虽不是最高含量,但高于此浓度,锌对白灵菇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

刘晶,王华,郭尚[5](2015)在《猪苓和茯苓的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猪苓和茯苓是两种着名的多孔菌科药用真菌。为进一步认识和利用这类宝贵资源,加快其基础研究及应用的步伐。从分类学地位、生物学特性、分布、分子生物学和人工培养等方面对猪苓和茯苓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艳,冮洁,金李玲,沈冰,田朝杰,王婷,闫卉新[6](2013)在《羊肚菌菌丝体液体培养富锌条件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铆钉菇(Gomphidiaceae)、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羊肚菌(Morehella esculenta)、灵芝(Ganoderma lucidum)和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等食用菌富锌能力的考察,筛选出具有较强的耐锌和富锌能力的羊肚菌做为富锌菌种,并采用液体发酵技术对羊肚菌菌丝体富锌适宜的锌源、锌浓度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羊肚菌菌丝体富锌适宜的锌源是Zn(CH3COO)2,在100~800mg/L的锌浓度范围内菌丝体都可以生长,菌丝体对锌的最适富集浓度为600mg/L。羊肚菌菌丝体最优富锌条件为:发酵温度25℃,起始pH7,振荡转速150r/min,250mL三角瓶装液50mL,锌添加量为600mg/L,接种量5%(V∶V)培养时间4d时,羊肚菌菌丝体的生物量及含锌量达最高,总富锌率可达23.20%,富集锌的有机化程度为37.71%。

柳玲玲,秦松,朱国胜,刘永翔,刘作易[7](2012)在《猪苓与蜜环菌共生体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和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的共生关系一直是猪苓人工栽培和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综合近来的研究,主要综述了猪苓的人工栽培应用以及猪苓与蜜环菌共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冮洁,金京慧[8](2011)在《真姬菇菌丝体液体发酵富锌条件的优化》文中认为通过液体发酵技术对真姬菇菌丝体富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真姬菇菌丝体具有较强的耐锌能力和富锌能力,在300~700mg/L的锌浓度范围内都可以生长。菌丝体对锌的最适富集浓度为400mg/L,并且对富集的锌有机化程度较高。真姬菇菌丝体最优富锌条件为:在发酵温度28℃,起始pH6,振荡转速150r/min,250mL三角瓶装液50mL,接种量5%(V:V)时培养6d,真姬菇菌丝体富锌率为最高,可达7.98%,且该组的有机锌的富集率为4.90%。

田飞[9](2011)在《猪苓资源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ies]是我国传统的真菌类中药材,以其干燥的菌核入药,具有利水渗湿功能,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症,已有2500多年的药用历史。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猪苓多糖有增强免疫力、抗癌、抗辐射、防治肝炎等多种疗效。猪苓在我国分布很广,陕西、河南、甘肃、云南、吉林等省均有分布,其中陕西、云南、山西、四川为主产区,传统认为云南猪苓产量最大,陕西的猪苓品质最佳。近年来,由于药农过渡采挖其野生资源已日趋枯竭,人工栽培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且受到诸多自然条件的限制,致使猪苓市场供应量呈逐年下滑之势,供需矛盾尖锐。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和走访调查两种方式,详细了解了我国陕西、云南等8个省,20个州、市的28个县、39个乡镇的猪苓野生资源分布状况、生态环境、土壤状况、伴生植物种类、当地气候、海拔、坡向、野生猪苓的采挖方法和人工栽培猪苓的分布地区、场地选择、种苓的选育与保存、菌枝菌棒的树种选择、栽培方法、下种量、田间管理以及采收加工等基本生产环节,并对成都的荷花池药材市场等国内四大药材市场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市场的猪苓来源,销售去向、商品苓的主要类型、价格波动趋势,年销售量、现存货量、有无伪品等。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野生猪苓主要分布区和人工栽培区域伴生植物、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海拔、坡向、坡度等的调查分析发现,野生猪苓多生长在海拔1000~2000 m,坡度20~50°的早晚阳坡;植被多为阔叶次生林、混交林、竹林,具有散射阳光、肥沃湿润、富含腐殖质、微生物活动频繁、排水良好的荫坡熟地。2.调查与试验结果表明,选择两年生、有弹性、断面菌丝白色、新鲜无霉变、无病虫害、完整的灰苓做种苓,每窝种苓1 kg,蜜环菌1瓶(500 g),菌棒、菌枝选用橡树、青冈树,采用主棒加次棒一层栽种,配合适当的田间管理,4年后采收,猪苓投入与产出比可达1:10。3.总结出依靠“猪苓花”、“露头”猪苓采挖,原窝采挖,土壤中“菌香气”或有较多蜜环菌,“看山势、看植被”等五个易于操作的野生猪苓寻找技巧。4.初步统计了全国猪苓人工栽培面积、年产量、野生资源蕴藏量,截止2010年11月底全国猪苓人工栽培约525万窝,年采挖量约243~245吨,野生资源蕴藏量约1100~1450吨。5.全国四大药材市场的调查结果显示市场存货量90~100吨,除西安万寿路药材市场有20%~30%栽培品外,其他市场均为野生品,伪品较少,大多销往周边地区的医院、药店、饮片厂,少量出口日本。猪苓价格持续上涨,大多数药材商认为野生资源持续减少价格依然有

樊莎[10](2010)在《猪苓种质资源的评价及菌核形成初探》文中提出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是我国传统的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的药用真菌类药材,以其干燥的菌核入药,具有利水渗湿功能,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近代研究证明,猪苓多糖有增强免疫力、抗癌、防治肝炎等多种医疗功效。猪苓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至黑龙江,南达福建,西到青海,其中云南、陕西、河北、四川为主要产地,且以云南出产的量最大,陕西出产的质量最佳。但连年采挖使得野生资源日渐匮乏,人工栽培中采用菌核进行无性繁殖且只种不选,造成种质退化与产量不稳,致使猪苓的上市量呈逐年下滑之势,供需矛盾尖锐。本研究开展了猪苓种质资源的收集、筛选,比较了不同生长年限家种猪苓菌核的优劣,探讨了十余种无机盐及维生素对猪苓平板和摇床培养的不同影响,对比了不同影响因子对猪苓袋料培养时菌丝生长的影响,探讨了猪苓菌核形成的可能刺激因素。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同一环境及营养条件下:河北、四川菌株的生长性能较佳;陕西、吉林菌株的生产能力相对较高;陕西、湖北菌株的发酵生产性能最佳,其胞内和胞外多糖含量较高,药用价值高。综合看来陕西源的猪苓菌株质量较其他六省区菌株优。2家种猪苓菌核水分、灰分等的含量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递减,而多糖的含量相反。综合看来家种猪苓四年采收最宜。3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无机盐或维生素对猪苓菌丝干重和胞内、胞外多糖的影响表现为极显着。4料袋培养猪苓时,当料水比是1:1.4、恒温23℃、24h黑暗,且用封口圈封口透气性较好的条件下,猪苓菌丝的生长速度最快。5从目前分离结果来看,猪苓菌核内不存在可培养的内生菌,这可能是因为猪苓本身是一种大型的药用真菌,其内部由于排斥作用而基本没有其他的菌类存活。6在11℃-18℃之间变化且黑暗条件下培养,长满猪苓菌丝的料袋中出现菌丝球,且颜色由浅逐渐变深,形状也由小逐渐变大,说明在黑暗条件下,进行适当的变温是猪苓菌核形成的关键因子;低温、光照及目前从猪苓生长土壤中分离得到的4种真菌对猪苓菌核的形成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猪苓菌丝液体培养及富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苓菌丝液体培养及富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平菇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富硒多糖饮品配方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平菇和食用菌食品研究进展
    1.2 食物中硒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1.2.1 抗氧化作用
        1.2.2 免疫调节
        1.2.3 抗癌作用
        1.2.4 抑菌抗炎作用
        1.2.5 其他作用
    1.3 富硒食品研究进展
        1.3.1 富硒食品研发路径
        1.3.2 富硒食品发展动向
    1.4 食用菌富硒培养方法及其产物开发应用现状
        1.4.1 食用菌富硒培养方法
        1.4.2 食用菌富硒液体发酵产物开发应用现状
    1.5 天然保健饮品研究现状
    1.6 立题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2章 富硒培养平菇菌种筛选及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和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培养基制作
        2.2.2 平菇母种活化
        2.2.3 富硒菌种筛选
        2.2.4 种子液制作
        2.2.5 单因素试验设计
        2.2.6 正交试验设计
        2.2.7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平菇菌种筛选结果
        2.3.2 单因素试验结果
        2.3.3 正交试验结果
    2.4 小结
第3章 平菇富硒培养物组分及其功效研究
    3.1 材料
        3.1.1 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2.1 硒含量测定方法
        3.2.2 总糖含量测定方法
        3.2.3 硒多糖提取方法
        3.2.4 硒多糖含量测定方法
        3.2.5 硒多糖体外总抗氧化能力测定方法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平菇液体发酵产物中硒含量比较
        3.3.2 平菇液体发酵产物中总糖含量比较
        3.3.3 富硒菌丝硒多糖含量测定
        3.3.4 富硒菌丝硒多糖体外总抗氧化能力
    3.4 小结
第4章 平菇富硒多糖饮品配方优化及其质量检测
    4.1 材料
        4.1.1 主辅料选择
        4.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饮品加工工艺流程
        4.2.2 平菇硒多糖冻干粉制备方法
        4.2.3 平菇硒多糖饮品配方单因素试验设计
        4.2.4 平菇硒多糖饮品配方正交设计
    4.3 富硒多糖饮品质量检测方法
        4.3.1 微生物限度标准
        4.3.2 理化指标检测标准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单因素试验结果
        4.5.2 正交试验结果
        4.5.3 微生物限度和理化检测结果
    4.6 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羊肚菌栽培的经济效益及对土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基本信息概况
    1.2 羊肚菌栽培方法
        1.2.1 整地作畦
        1.2.2 播种
        1.2.3 放置营养袋
        1.2.4 日常管理
    1.3 羊肚菌采收方法
    1.4 土壤检测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栽培羊肚菌的经济效益与成本核算
    2.2 栽培羊肚菌对土壤的影响分析
3 讨论
    3.1 羊肚菌栽培对促农增收的实际作用
    3.2 羊肚菌栽培对金属离子的富集作用及土壤真菌修复
    3.3 羊肚菌产业发展展望

(3)土壤微生物对猪苓菌核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猪苓生物学特性研究
        1.1.1 猪苓的地理分布
        1.1.2 猪苓的植物学特性
        1.1.2.1 猪苓的形态特征
        1.1.2.2 猪苓的显微结构
        1.1.2.3 生活史
    1.2 猪苓菌核形成的因素
        1.2.1 环境因素
        1.2.2 营养因素
        1.2.3 机械损伤
        1.2.4 栽培方式
        1.2.5 基因调控
        1.2.6 猪苓与蜜环菌、伴生菌的关系
    1.3 猪苓人工培育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猪苓袋料培养条件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1.1 菌株来源
        2.2.1.2 培养基
        2.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培养条件对猪苓袋料培养中菌丝生长的影响
        2.3.1.1 不同温度处理对猪苓袋料培养中菌丝生长的影响
        2.3.1.2 不同光照时间对猪苓袋料培养中菌丝生长的影响
        2.3.1.3 不同水分处理对猪苓袋料培养中菌丝生长的影响
        2.3.1.4 不同培养基对猪苓袋料培养中菌丝生长的影响
        2.3.2 不同培养条件对猪苓菌丝形态及菌核形成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土壤微生物对猪苓菌核形成及发育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1.1 材料
        3.2.1.2 培养基
        3.2.2 方法
        3.2.2.1 土壤微生物测定
        3.2.2.2 土壤酶性的测定
        3.2.2.3 猪苓菌种制备
        3.2.2.4 土壤微生物分离
        3.2.2.5 猪苓菌丝-土壤微生物共培养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3.2 土壤酶的活性
        3.3.3 土壤微生物对猪苓菌丝球数量的影响
        3.3.4 土壤微生物对猪苓菌丝球大小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猪苓菌核形成过程中发育解剖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核显微结构特征
        4.3.2 隔离腔显微结构特征
        4.3.3 菌丝显微结构特征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4)白灵菇液体培养菌丝的富锌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菌种
    1.2菌种制备
    1.3试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结论
4讨论
    4.1白灵菇液体培养基锌离子适宜浓度在已经报道的食用菌中居中
    4.2尚待研究之处

(5)猪苓和茯苓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分类学
2生物学特性
    2.1菌核
    2.2子实体
    2.3担子和担孢子
    2.4菌丝体
3分布和生境
4遗传多样性
5人工栽培
6存在问题及展望

(7)猪苓与蜜环菌共生体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猪苓菌种的选育
2 人工栽培猪苓的研究进展
    2.1 猪苓的生活史
    2.2 猪苓的人工栽培
3 猪苓与蜜环菌的研究进展
    3.1 猪苓菌丝与蜜环菌的拮抗性
        3.1.1 隔离腔
        3.1.2 菌核结晶细胞增多
        3.1.3 厚壁细胞出现
        3.1.4 蜜环菌菌索表皮细胞变化
    3.2 猪苓与蜜环菌共生关系的形成
    3.3 猪苓与蜜环菌的营养关系
4 猪苓的化学成分及制剂
    4.1 猪苓酮
    4.2 猪苓多糖
    4.3 其他成分
5 展望

(9)猪苓资源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部分 综述
    1.1 猪苓简介
        1.1.1 菌核
        1.1.2 子实体
        1.1.3 猪苓担子和担孢子的形成
    1.2 猪苓的生长环境
        1.2.1 猪苓的地理分布
        1.2.2 伴生植物
        1.2.3 海拔、坡向
        1.2.4 土壤
        1.2.5 温度
        1.2.6 光照
    1.3 猪苓菌丝培养条件研究
    1.4 猪苓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菌种的选育和保存
        1.4.2 蜜环菌的培养
        1.4.3 选地
        1.4.4 人工栽培方法
        1.4.5 田间管理
        1.4.6 采收加工
    1.5 蜜环菌简介
        1.5.1 蜜环菌的分布及寻找方法
        1.5.2 蜜环菌与猪苓栽培的关系
        1.5.3 蜜环菌侵染的显微结构研究
        1.5.4 猪苓与蜜环菌、伴生菌的关系
    1.6 猪苓的化学成分和猪苓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
        1.6.1 猪苓的化学成分
        1.6.2 猪苓多糖的提取方法
        1.6.3 猪苓多糖的分离纯化
    1.7 猪苓的药理活性
        1.7.1 利尿作用
        1.7.2 抗肿瘤作用
        1.7.3 增强免疫、抗衰老功能
        1.7.4 抗菌、抗病毒和抗炎活性
        1.7.5 抗辐射、抗诱变作用
        1.7.6 其它其他生物活性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部分 猪苓资源静态调查的地区与方法
    2.1 调查地区
    2.2 调查方法
        2.2.1 文献查阅
        2.2.2 实地调查
        2.2.3 蕴藏量计算方法
        2.2.4 药材市场调查
        2.2.5 数据的收集与测定
第3部分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点概况
    3.2 猪苓的适生环境
    3.3 野生猪苓资源现状
        3.3.1 野生猪苓资源枯竭、产量大幅下降的原因分析
        3.3.2 调查点野生猪苓资源年产量统计与分析
        3.3.3 野生猪苓的寻找技巧
    3.4 栽培资源现状
        3.4.1 猪苓人工栽培各环节现状
        3.4.2 影响猪苓产量的因素
    3.5 四大药材市场调查结果及分析
    3.6 猪苓需求和市场分析
        3.6.1 用途拓宽,市场需求连年激增
        3.6.2 野生资源枯竭,产量逐年减少
        3.6.3 产不足需,价格将持续上涨
第4部分 讨论与建议
    4.1 调查后的总结思考
    4.2 存在的问题
        4.2.1 保护不力,野生资源锐减
        4.2.2 综合开发力度小,药材附加值低
        4.2.3 忽视猪苓栽培的生产管理
        4.2.4 生产过程科技含量低
        4.2.5 市场观念淡薄,信息不畅
    4.3 建议
        4.3.1 保护野生猪苓资源
        4.3.2 加大猪苓产品研发
        4.3.3 建立猪苓规范化、集约化种植基地,打造地方品牌
        4.3.4 加大猪苓种质研究,提升猪苓药材质量
        4.3.5 加强立法和法律的宣传、执行力度
        4.3.6 加快人才培养和科技下乡
        4.3.7 建立信息互动平台,加快先进理论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猪苓种质资源的评价及菌核形成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猪苓概况
    1.2 生物学特性
        1.2.1 生态习性
        1.2.2 生长发育特性
        1.2.3 生物学形态
        1.2.3.1 菌核
        1.2.3.2 子实体
        1.2.3.3 担子
    1.3 猪苓生药学鉴别特征
        1.3.1 性状鉴别
        1.3.2 显微鉴别
        1.3.3 理化鉴别
        1.3.4 伪品鉴别
    1.4 真菌菌核的研究
    1.5 猪苓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半野生人工栽培的营养吸收途径
    1.6 猪苓生长及培养特点
        1.6.1 猪苓的生长条件
        1.6.2 猪苓的培养条件
    1.7 猪苓化学成分的研究
    1.8 多糖提取方法
第二章 七个不同适生区猪苓菌株的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1.1 供试菌株
        2.2.1.2 培养基
        2.2.2 方法
        2.2.2.1 平板培养
        2.2.2.2 液体培养
        2.2.2.3 插片培养
        2.2.2.4 猪苓多糖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猪苓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2.3.2 不同猪苓菌株菌丝体形态的比较
        2.3.3 不同猪苓菌株菌丝体生产能力的比较
        2.3.4 不同猪苓菌株产糖能力的比较
        2.3.5 相关性分析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生长年限家种猪苓菌核的质量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测定方法
        3.2.2.1 水分测定
        3.2.2.2 多糖测定
        3.2.2.3 灰分测定
        3.2.2.4 铅、镉、砷、汞、铜及农药残留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生长年限家种猪苓菌核的水分比较
        3.3.2 不同生长年限家种猪苓菌核的多糖比较
        3.3.3 不同生长年限家种猪苓菌核的灰分比较
        3.3.4 不同生长年限猪苓菌核的重金属及农残比较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营养条件对猪苓菌丝生长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1.1 菌种
        4.2.1.2 培养基
        4.2.2 方法
        4.2.2.1 培养方式
        4.2.2.2 猪苓多糖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添加物对猪苓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添加物的猪苓菌株菌丝体生产能力的比较
        4.3.3 不同添加物的猪苓菌株产糖能力的比较
        4.3.4 不同添加物对猪苓菌丝和多糖产量的综合影响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猪苓袋料培养条件的优化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1.1 菌种
        5.2.1.2 培养基
        5.2.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培养条件袋料培养猪苓的菌丝生长速度比较
        5.3.2 不同培养条件的袋料差异性分析
    5.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猪苓菌核形成初探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1.1 样品
        6.2.1.2 培养基
        6.2.2 方法
        6.2.2.1 土样的处理
        6.2.2.2 分离微生物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猪苓生长的土壤微生物的分离计数
        6.3.2 分离猪苓菌核组织内部的微生物
        6.3.3 对长满猪苓菌丝的料袋进行不同刺激结果
    6.4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猪苓菌丝液体培养及富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平菇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富硒多糖饮品配方设计[D]. 罗盈依.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2]羊肚菌栽培的经济效益及对土壤的影响[J]. 徐继伟,周玖璇,何俊,刘欣彤,张丽英,华蓉. 中国食用菌, 2021(05)
  • [3]土壤微生物对猪苓菌核形成的影响[D]. 高巧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4]白灵菇液体培养菌丝的富锌能力研究[J]. 王卉,张琪林,左静静,闫贵云,霍利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8)
  • [5]猪苓和茯苓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刘晶,王华,郭尚. 中国食用菌, 2015(04)
  • [6]羊肚菌菌丝体液体培养富锌条件的优化[J]. 王艳,冮洁,金李玲,沈冰,田朝杰,王婷,闫卉新. 食品工业科技, 2013(03)
  • [7]猪苓与蜜环菌共生体系的研究进展[J]. 柳玲玲,秦松,朱国胜,刘永翔,刘作易. 湖北农业科学, 2012(04)
  • [8]真姬菇菌丝体液体发酵富锌条件的优化[J]. 冮洁,金京慧. 食品工业科技, 2011(06)
  • [9]猪苓资源调查研究[D]. 田飞. 陕西师范大学, 2011(01)
  • [10]猪苓种质资源的评价及菌核形成初探[D]. 樊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猪苓菌丝体液体培养及富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