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易与信用资料的网络枢纽——记台湾联合信用卡处理中心的Sun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许嘉禾[1](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刘阳[2](2021)在《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但在此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增收速度慢、生产流通脱节、资源集聚不均衡、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发展不协调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还赋能农业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如此背景下,研究和掌握电子商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动态,同时深入挖掘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丰富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内涵-过程-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以系统论、系统耦合理论、协同论、产业融合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剖析二者之间的内涵及特征,构建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重点分析2008-2018年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时序演变过程,从时间维度揭示内在耦合机理。在宏观层面,依据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评价二者耦合发展过程,构建各自的指标体系,得出主要结论:(1)电子商务指标体系的四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业务因素权重49.41%、环境因素19.21%、服务因素15.78%、渠道因素15.60%,渠道方面所占比重较低,通过耦合农业产业链予以优化;(2)农业产业链指标体系的三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技术因素权重53.04%、组织因素26.44%、环境因素20.52%,环境因素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投入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要;(3)从时间变化过程看,存在协同发展,相互映照。具体表现为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708到2018年的0.4164稳步上升,呈现出由严重不协调演变为勉强协调;2015年起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上升速度要快于农业产业链。对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内在耦合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主要结论:(1)持续增长,趋于协调发展。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的耦合关系处于低水平、高耦合、勉强调和协调状态,说明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有序程度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要优化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2)短期波动,长期协整关系。构造VAR模型得出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有着长期协整的关系,从长远看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均衡关系,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通过短期偏离调整修复,以增加0.13的调整力度使之回到均衡状态,发展为一个长期的、均衡的稳定系统。在微观层面,小农户占内蒙古现有91.22%,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组织形式,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先后两年发放问卷进行调研,提供微观数据支持。依次分析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1)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参与变量、服务质量、交通状况和认知程度对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有显着正向影响;(2)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随着农户收入增加,采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对收入的影响从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3)基于378个农户为研究对象,种植类型、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地区的差异、性别与婚姻状况等变量对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有显着影响。综合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结论,探索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提出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加入新型经营组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培育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品牌。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借鉴系统论思想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视作一个完整的耦合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二者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有助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的时序演化过程和内在耦合机理展开研究。
黎立博[3](2021)在《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影响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和迅猛发展,特别是受到去年以来新冠疫情的冲击,推动了各行各业新一轮数字化转型的高潮。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前几年数字化转型摸索和试点的基础上,也已经开始思考和探索全面推动金融业务特别是零售金融业务朝着零接触服务、全线上运作、智能化经营的方向加速前进。业务转型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持,数字化转型不仅要求商业银行对其经营管理模式、产品、业务流程等进行创新和变革,同时更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面临着一些挑战:第一,缺乏对人员规模与业务发展匹配度的定量评估;第二,对数字化转型给人力资源需求带来的影响定量分析不够;第三,对人员规模及结构变化趋势预测不够准确。基此,本文对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和预测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填补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金融机构人力资源需求影响的理论空白,为银行金融机构制定人力资源“十四五”规划提供理论参考。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影响及预测进行了研究。首先,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对中国农业银行等17家国内上市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各个区域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中国农业银行人员规模偏大、人员投入产出效率偏低的假设,为后续章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必要性依据。其次,结合相关理论,定量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不同岗位序列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因素,探究了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机制。最后,运用Markov过程原理,构建了中国农业银行人员结构预测分析模型,对2021-2025年中国农业银行人员结构进行了预测。研究显示,本文提出的假设全部得到了支持。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农业银行人员规模偏大,人均投入产出偏低,区域投入产出不平衡。中国农业银行在17家国内上市银行中人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但综合投入产出效率位居17家国内上市银行第12位,属于中下游位置。中国农业银行珠三角地区综合投入产出效率最高,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次之,东北、西部地区最差。(2)数字化转型已经在一定时期内有效降低了中国农业银行业务发展对人员数量的需求。2011-2015年,中国农业银行人员规模随着业务发展而不断增长,2015-2020年中国农业银行人员规模随着业务发展而不断下降,与该企业从2015年左右开始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在时间序列上高度吻合。(3)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不同岗位序列人力资源需求产生了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的影响。数字化转型对柜面序列人员、营销序列人员、科技序列人员和管理序列人力资源需求都具有显着作用。具体而言,电子渠道分流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对柜面序列人力资源需求减少1958.39人;线上贷款每增加1亿元对营销序列人力资源需求减少1.65人,线上个人客户数每增加1万人对营销序列人力资源需求增加0.29人;线上贷款每增加1亿元约需增加0.11个科技序列人员,线上个人客户占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对科技研发序列人力资源需求增加63.83人;线上贷款规模每增加1亿元管理序列人力资源需求约减少6.66人。(4)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中国农业银行总的人力资源需求仍然持续下降,但数字化转型的边际效应在递减,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可能出现“U”型增长。业务规模和客户规模的自然增长会推动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的增加,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深入推进同步推动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的减少,而且减少的效果仍然会超过业务和客户自然增长带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增加。因此,总的人力资源需求呈现持续下降趋势。预计到2025年末,中国农业银行人员规模将比2020年末下降5%左右。但从趋势看,数字化转型对人力资源需求减少的边际效应在递减,未来总的人力资源需求可能出现“U”型增长。(5)“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中国农业银行人员队伍结构(包括年龄和学历结构)将会得到较大改善。数字化转型对人员队伍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中国农业银行在新增人员补充上主要以高学历应届毕业生为主,将大幅改善人员队伍结构。预计到2025年末,中国农业银行人员队伍40岁以下人员占比将比2020年末提升约25个百分点;本科学历及以上人员占比将比2020年末提升约27个百分点。在研究过程中,本文获得了以下四点创新:(1)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不同岗位序列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本文聚焦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影响进行了深入挖掘,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柜面序列人员、营销序列人员、科技研发序列人员和管理序列人力资源需求的不同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规律,在微观层面填补了数字化转型对人力资源需求影响的定量研究,为其他银行金融机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2)将Lasso方法应用于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源需求影响模型变量筛选,有效地识别出数字化转型指标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本文运用机器学习技术中的Lasso方法,对可能影响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的诸多变量进行了有效筛选和甄别,识别出了数字化转型影响变量,同时有效解决了变量多重共线性的问题。丰富和拓展了Lasso方法在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源需求影响领域的实践应用。(3)优化改造了基于Markov过程原理的人员结构预测模型。本文结合案例研究和Markov过程原理构建了中国农业银行人员结构预测模型。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引入了新增人员年龄和学历状态分布变量,使人员状态概率转移矩阵更加科学准确。实现了对Markov过程原理相关模型的优化改造,丰富了对人员结构预测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中已经成为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决策参考,相关结论得到行内广泛认可和一致肯定,同时正继续应用于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十四五”规划的研究和制定。(4)揭示了中国农业银行人员规模增长曲线规律。本文对2021-2025年中国农业银行人员规模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预测,揭示了“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银行人员规模呈现持续下降。但随着数字化转型对部分岗位序列人力资源需求影响程度逐步降低,人员规模未来可能出现“U”型增长的发展规律。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学术界研究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金融机构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作图26幅,作表34个,参考文献220篇。
李静一[4](2020)在《银行中小企业异常账户甄别及网络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些年,上市公司、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的信用风险以及其他资金违规使用等不时发生,给银行带来了大量不良资产。因此,提高银行的风险控制技术,降低贷款违约率,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银行账户资金流动是企业经营活动在财务上的表现,正常账户的交易流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资金流动是满足正常经营活动的客观需要,但一些不正常的资金流动,不仅加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而且触犯了金融监管规则。异常账户的交易流水在交易金额、频率、交易对手组网结构等方面与正常账户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缘于贷款挪用、资金操纵风险、洗钱、民间借贷以及经营不善、中观行业景气变化等原因导致的账户资金流水的异常变化。银行贷款团体欺诈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难以完全根除的问题。研究发现:随着资金异常往来手段的逐步升级,会出现团体归集操纵资金的现象,改变了贷款的资金用途,一旦违约事件爆发,往往会造成大额损失。贷款团体欺诈的常见模式可归结如下:某中小企业公司通过控制其他中小企业公司账户、个体户账户申请贷款,然后将这些分散在不同账户上的贷款资金转移到同一个账户中,归集挪作他用,可能投向高风险公司或资本市场追求高收益。更复杂的团体欺诈模式为通过链式层级操控方式,进行多层归集,来隐秘地进行违规资金往来活动,由此也暗藏了中小企业异常账户交易网络的演化路径特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机器学习算法(SVM,Logistic回归)、链接分析、复杂网络演化、传染模型等模型与算法,研究银行中小企业异常账户的甄别及其演化问题。具体地,对单户异常账户监测、异常账户网络甄别、异常账户网络演化的影响因素、模型与方法等进行了研究,意在甄别异常交易及其演化规律,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频率和贷款损失。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银行中小企业账户所蕴含的交易流水大数据样本和Hadoop的大数据算法,创建了符合银行中小企业异常账户识别的规则和指标,构建了基于SVM的银行中小企业单户异常账户甄别模型。通过监测这些大数据样本的账户资金流、交易者所处行业、区域等指标,利用数据挖掘、SVM等工具,根据资金交易金额、频率、交易对手、行业、区域等特征,创建异常交易识别规则,对每笔交易属性进行归类,从而甄别资金的正常流水和异常流水,据此筛选出单户异常账户,进而对高风险客户拒贷以减少贷款损失。(2)通过创建异常账户的风险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Logistic回归的银行中小企业异常账户风险等级评估模型,并改进了 HITS模型,以适用于不同风险等级的银行中小企业异常账户网络的甄别。SVM方法无法甄别异常账户网络团体欺诈问题,HITS模型(超链接归纳主题搜索模型)可用于识别异常账户网络,而传统HITS模型不可避免地存在主题漂移问题。本文改进的HITS模型具有以下优势:首先,通过引入账户交易笔数、交易金额测度,使异常账户网络集中于交易金额大、交易频率高的账户中,避免了 HITS模型只关注交易笔数导致的主题漂移问题。其次,通过引入账户异常相似度,根据资金用途、交易对手、行业、交易者特征以及行为指标,对可疑账户的风险程度进行加权计算,锁定可疑团体欺诈特征的账户。然后,通过引入链接流行度,从技术上提高了高风险账户的风险权重,且避免了 HITS模型的对称性、相等性问题。最后,改进HITS模型考虑了两层链接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加大了异常账户网络中重点归集账户的权重,避免了主题漂移问题,提高了对异常账户网络的甄别能力。本部分的主要内容为:首先,创建征信、工商、司法、客户基本信息、贷款、行为六大信用风险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Logistic回归的银行中小企业账户风险等级模型,根据账户的风险程度,对银行中小企业账户的风险分为高、中、低三类,由此确定包含这些账户的异常网络的风险程度;其次,通过改进HITS模型,分别构建不同风险类型的异常账户网络,对不同风险程度的异常账户网络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在保证资产处置成本最小的前提下,使贷款预期损失降到较低水平。然后,分别对高、中、低风险样本的改进HITS模型进行稳健性分析。最后,通过与传统HITS模型的实证对比,验证了改进HITS模型的有效性。(3)将复杂网络演化动力学特点与银行中小企业异常账户网络演化规律相结合,依据银行中小企业异常账户网络演化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因素,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银行中小企业异常账户网络演化模型和传染模型。如果把时间看作变量,异常账户网络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会呈现动态变化趋势,这种异常账户网络演化规律又遵守复杂网络演化的一般规律。本文根据复杂网络技术和演化动力学特点,考虑了银行中小企业异常账户网络演化的内生动力——利益团体关联关系驱动和外生因素——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了异常账户网络演化模型的出度、入度分布,并根据某银行异常账户网络实际数据确定模型参数,构建了银行中小企业异常账户网络演化模型。接着,对异常账户网络演化过程进行仿真模拟,揭示了异常账户网络演化的规律,分析了外生因素对网络演化的影响,提出降低演化风险的对策。然后,构建了银行中小企业异常账户网络传染模型,从微观层面刻画了异常账户网络的传染规律,考虑了外生因素对异常账户传染模式的影响,据此提出降低传染风险的对策。综上,本文的研究成果拓展了银行中小企业异常账户甄别的理论与方法,刻画了银行中小企业异常账户网络的结构和演化特性,对异常账户网络的甄别、预测与信用风险控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赵朋亚[5](2020)在《面向消费借贷领域的智能反欺诈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普惠金融的快速普及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消费金融业务得到了井喷式发展,成为各个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重点,而消费金融客户群的下沉,新增客户群缺乏足够的征信数据,消费金融行业面临传统风险防控手段失效的压力。在研究层面,欺诈风险主要包括个人欺诈以及团伙欺诈,且个体欺诈逐渐向有组织有规模的群体欺诈演变,以及欺诈客户的行为模式日新月异,利用传统的理论和方法对欺诈行为进行识别已经逐渐不堪重负。为了应对欺诈行为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主流的消费金融欺诈检测方法从最开始的黑白名单、基于专家系统的规则引擎,逐渐转变为以机器学习为主的检测手段。一方面欺诈行为逐渐呈现出团伙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现有的机器学习欺诈检测手段只考虑从用户自身的特征角度出发,而没有考虑用户之间的相互影响。针对上述两个方面,本文从真实的消费金融公司数据集出发,使用用户之间的通话关系构建用户之间的关联网络。针对构建的用户的关联网络,使用半监督以及监督学习方法将用户的网络特征引入机器学习反欺诈的流程中,通过实验对比获得了更好的欺诈检测效果。首先,针对欺诈行为逐渐团伙化,反映到以用户为节点的关联网络中,节点之间呈现出一种“同质效应”,即正常用户与欺诈用户之间关联稀疏,欺诈用户之间关联紧密。基于该现状,本文提出基于标签传播的协同分类方法来进行欺诈检测,协同分类问题定义为给定一个网络,以及部分节点的标签信息,如何根据网络信息推理出未知节点的标签信息,并且改进了标签传播算法,避免由于关联网络中欺诈样本和正常样本分布不均衡造成的性能下降问题。其次,基于当前的机器学习欺诈检测方案仅利用了用户的固有特征这一缺陷,提出使用网络表示学习方法以及网络统计指标提取用户节点的网络特征,将网络特征引入到欺诈检测的特征体系中,并且使用多种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预测,在单模型的基础上使用模型融合提高检测效果。实验结果证明了加入的网络特征提高了最终的模型欺诈检测性能,且使用网络表示学习提取网络特征相对于提取固有特征对特征工程的要求更低,效果更好。
周勍[6](2020)在《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文中提出2013年来,中国的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外贸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通过中国海关验放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规模已达186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到38.3%,连续5年年均增幅超过30%,远超过同期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跨境电商不仅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门槛,为广大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更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为鼓励跨境电商发展,中国政府自2012年起,相继出台了大量支持和监管政策。除了国务院出台的宏观指导政策外,国务院各部门在税收、通关监管、商品检验检疫、收付汇、营造发展环境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切实推动了传统外贸和生产企业向互联网化转型,有效帮助了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但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是否完善?对跨境电商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是否有利于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2013年来中国跨境电商经历了高速发展,但也受政策影响遭遇了急刹车。另外,在杭州等地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点后,跨境电商的试点范围已经遍布全国。这些试点运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试点政策在跨境电商整体运行体系中作用如何?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没有被系统地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立、现状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深入地比较分析,总结政策体系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为不断完善中国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本文共分成七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其中,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的是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在研究阶段上,又分为初步研究阶段和深入研究阶段两部分。文献综述分为关于政策评估工作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开展的研究、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环境的研究,并对现有研究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是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了跨境电商的基础概念、模式及特点,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包括积极作用以及对传统贸易的影响,列举和分析了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章还重点介绍了跨境电商政策法规的范畴和各主要政策类型。最后,还列举了本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包括普惠贸易理论、部分法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平台理论等。第三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初步分析。研究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和中国政府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基本导向和要求,重点分析了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背景以及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包括各类试点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外贸综合服务政策等。本章还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作了分析,并对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作了介绍,包括国外跨境电商体系基本情况和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具体影响等。第四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重点研究了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包括传导机理和要素分析,以及样本分析的意义和方法。本章还以国务院、国务院部门和地方综合试验区三个维度,分别选取2013年-2019年16份国务院文件、2009年-2019年45份部门文件和2010年-2019年21份杭州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相关文件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评估跨境电商政策与行业发展“内容-功能”的匹配度分析,进而研究总结出现行政策体系的运行规律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五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基于面向302家跨境电商企业开展的“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问卷调查”,通过搜集企业对4大类22个问题的答卷信息,系统地了解跨境电商企业经营情况、政策诉求、模式创新与政策关系、政策制订和调整与对企业创新关系。本章还介绍了研究设计的目的和动因、问卷总体设计的原则和方案具体设计,以及问卷发放和回收等研究过程等。第六章是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设计了以耦合模型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基于此,对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本章以2016年-2019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作为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研究13个城市跨境电商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关系。第七章是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对全文主要结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本文总结出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和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四方面结论,以及如何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地方如何实现同跨境电商持续发展及政府如何促进跨境电商企业创新发展等三方面建议。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研究做出展望。本文共得出了四方面结论:首先,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一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二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行业发展确实起到规范和促进效果。三是中国各地、各级政府在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上有协同,仍存在一定问题。四是部分跨境电商政策作用不明显、不清晰,需进一步完善。其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一是中国各级政府出台的跨境电商政策在传导机制上,保持的较为顺畅。二是试点政策存在缺乏长期规划的问题,容易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三是部门政策过于聚焦,缺少平衡性。四是试点的直接优惠政策对企业更具有吸引力,对行业发展是否有利仍有待评估。五是各部门对于跨境电商定位和理解还不统一,应提高科学化和理论化认识。再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一是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对政策更为关注。二是政府的监管政策和试点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关联度更高。三是企业创新目标和创新方式都与政策呈显着相关,特别是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方式和创新目标以及路径形成效用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四是企业对政策调整的期望值较高,希望政府根据行业和形势变化定期调整政策。最后,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一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分化不明显,各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大致相当;但在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互动方面表现差异较大,即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内在关联方面有很大差异。二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不稳定,即各城市在研究年份这种内在联系水平波动较大,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不理想。本文的建议有三方面: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赋予跨境电商特有的政策功能,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共同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政策经验。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跨境电商,二要正确处理政策优惠与发展的关系,三要提高和增强政策试点的效果。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一是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规划,二是提高企业政策制订的参与感,三是定期调整政策,更好实现政策目标,四是企业要增进与政府的互动协同,及时向政府部门反馈对政策的需求,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本文可能是首次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指出了跨境电商政策的结构、传导机制,对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建议。本文提出,关于中国跨境电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政府、学界和企业对跨境电商的边界和基本定义缺乏统一认识,导致各方预期的政策目标存在错位。此外,可能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如何完善跨境电商统计的工作建议。
翟颖[7](2020)在《邮储秦皇岛市分行对公存款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纵观目前秦皇岛市金融市场,仅五年时间,秦皇岛市已从11家金融机构扩大到目前16家。而邮储秦皇岛市分行对公存款余额仅占全市总规模的4.03%,全市排名第八。面对银行同业间白热化竞争,科学制定对公存款营销策略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以邮储秦皇岛市分行为研究对象,对该行对公存款业务营销策略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梳理了银行对公存款营销相关概念,介绍了市场营销策略及分析方法。其次,根据宏观分析模型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对邮储秦皇岛市分行外部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并对其内部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利用态势分析模型对该分行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佳战略选择。最后,利用服务营销组合理论对邮储秦皇岛市分行对公存款营销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运用市场细分分析法提出该分行公司存款客户营销的市场定位,并提出产品、价格、分销、促销、人员、有形展示和过程管理等组合策略,并提出相应保障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弥补邮储秦皇岛市分行的对公存款营销发展中的不足,在激烈的金融竞争环境中扩大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能够为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对公存款业务营销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帮助。
薛傥[8](2020)在《M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处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高低直接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受到内部周期性换挡调整、外部中美贸易战等多重因素的冲击,经济运行出现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企业坏账率增加,银行信用状况恶化,不良贷款率快速攀升的不利局面。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当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保持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M银行N分行受到近年来经济下行的影响较为严重,致使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贷款激增。为了对M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进行有效处置,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M银行N分行2017年—2019年三年的信贷业务经营情况、资产质量、绩效考核及不良贷款处置现状等方面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根据N分行信贷管理三查不严、经营过程中重业绩轻风险、业务结构偏重于高风险小微企业、社会整体诚信环境恶化等内外部情况分析其造成不良贷款激增的原因;其次,对N分行当前在现金清收、债务重组、核销转让等各项不良贷款处置模式中存在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其不良贷款处置工作中存在的效率低下、手段单一等客观问题,以及不良贷款处置工作推进缓慢给分行在经营发展、员工团队稳定、绩效收入及分行声誉法律风险等方面都造成众多负面影响,分析了加快分行不良贷款处置工作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再次,对国内外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先进经验进行了研究和借鉴。最后,从信贷风险管理、催收行为规范、员工绩效管理、征信体系建设、内部控制健全及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提升优化M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处置工作的对策建议。希望本研究能够为M银行N分行的不良贷款处置工作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也希望对同类银行的风险防控及不良贷款处置工作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
赵胜全[9](2020)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出境旅游越来越受到中国游客的欢迎。在出境旅游的过程中,借助旅游指南来规划旅游行程,了解旅游目的地,对中国游客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介绍了新西兰的概况、住宿、饮食、交通、购物和旅游信息,是一本内容全面、方便实用的旅游指南。笔者受海南悠逰生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委托,参与《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英汉翻译实践项目。笔者以生态翻译学作为理论指导,完成了本次翻译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笔者从词汇、句法、篇章和文化四个层面分别探讨了原文本的翻译方法。具体来说,词汇层面采取措词、汉语四字词结构、直译、注释、音译和借用的翻译方法以达到语言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句法层面采取直译、增译、顺译、句式重组和语态转换的翻译方法以达到语言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篇层面采取还原指示词和省略连接词的翻译方法以达到语言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层面采取注释和释义的翻译方法以达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通过本次翻译项目,笔者发现生态翻译学对旅游指南等旅游文本的翻译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应用生态翻译学理论能实现语言、交际和文化三个维度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更好地指导此类应用型旅游文本的翻译研究,提升旅游翻译实践的质量和水平。
孙晨菲[10](2020)在《基于异构信息网络的医疗保险反欺诈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机构采用信息化技术来进行交易活动或者提供服务,如信用卡业务、医疗保险、汽车保险等。信息化在为合法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欺诈者拥有了新的欺诈途径。统计数据表明欺诈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信用卡和财产保险等领域的欺诈检测已被广泛研究,但有些领域如医疗保险领域由于其数据及欺诈行为独有的特点,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难。医疗保险数据指医疗保险业务过程中获得的数据,包括医疗机构、患者、住院记录以及基金等异构信息。除了海量性、异构性等大数据共有的特点外,医疗保险数据具有领域知识粒度较为粗糙、离散性、冗余性等特性。医疗保险数据的上述特性加剧了医疗保险欺诈识别的困难程度。与此同时,医疗保险欺诈本身也面临比其他领域更复杂的情况。1)医疗保险欺诈主体类型并不单一。2)有些欺诈者了解充足的领域知识,能够巧妙躲避反欺诈规则,伪装成正常用户实施欺诈行为。3)当欺诈者有组织地进行合谋欺诈时,分析个人的行为将无法挖掘出欺诈记录。4)医疗保险涉及不同类型的主体,如医院、患者、诊疗项目等。除了单一实体的行为分析之外,欺诈线索还可能隐藏在不同实体的交互过程中。现有的大多数数据驱动的医疗反欺诈研究都集中在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的使用上,如聚类、k-最近邻、决策树、神经网络等。但是,这些方法总是具有较高的假阳性率(将正常医疗记录判定为欺诈记录),因为正常患者也可能会有一些违反正常模式的行为,而欺诈者可能会努力模仿正常行为,使他们看起来“正常”。一个有效的医疗保险欺诈检测算法需要满足可解释性和高精度等要求。针对反欺诈面临的上述挑战,结合医疗保险数据的特点,本文利用异构信息网络对医疗保险数据进行建模,从异构信息网络的社区划分/极大团枚举/频繁子图挖掘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以医疗保险为研究背景,提出针对于不同欺诈类型的反欺诈算法。主要的研究内容和贡献包括以下方面:1)针对骗取药品欺诈者的伪装识别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患者集散程度的反欺诈算法,将患者的时序行为与异构网络社区划分算法相结合,可以对抗欺诈者的伪装行为。本研究定义了病人住院记录相似度计算方式并通过基于图的密度峰聚类算法对患者进行聚类,进而对每个聚类类别进行了语义抽取工作,这能够帮助了解每个聚类类别背后的含义。当病人相似度和病人就医行为相似度之间存在较大冲突时,该病人为疑似欺诈者的概率较高。基于病人集散程度的医疗保险欺诈者检测方法-PCDHIFD考虑在整个期间每个病人的入院记录情况,由于欺诈者的伪装行为通常只会持续很短一段时间,该方法可以检测医疗保险欺诈者免受欺诈者伪装行为的干扰。实验结果表明,PCDHIFD在伪装存在的情况下可以显着提高欺诈者检测准确率达到87%,优于已有算法超过15%,且聚类语义抽取工作增强了算法的可解释性。2)针对医患合谋骗取医保基金识别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极大团挖掘的合谋欺诈检测算法,通过两阶段基于H图的极大团挖掘算法来减少计算复杂性,可以帮助检测合谋欺诈。本研究将挖掘出的特异群组进行分类,区分特异群组究竟是因为合谋欺诈而产生还是周期性等因素而产生。最终将由于欺诈产生的特异群组作为疑似欺诈者交由人工进行稽查。在医疗保险背景下,针对慢性病合谋刷卡套现问题,首先构建病人就医邻接图,通过极大团挖掘算法找出特异群组。进而对特异群组进行分类(合谋欺诈产生/慢性病就医周期性产生)。将由于欺诈而产生的特异群组中所包含的病人视为疑似欺诈者。基于异常群体的联合欺诈者检测方法(AGJFD)可以将可疑的合谋欺诈者与因周期性而碰巧具有高度相似性的人区分开,因而可以确保反欺诈结果的高精度。此外,本研究通过提出两阶段基于H图的极大团挖掘算法来减少计算复杂性。医疗保险数据集上所做的大量实验表明,本研究的方法在精度方面大幅度优于现有方法,可以达到94%。3)针对虚报慢性病欺诈识别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频繁子图挖掘和社区划分的慢性病欺诈识别算法,重新定义了候选集的选取方案,可以帮助了解包括罕见病在内的慢性病进展,这对于发现慢性病欺诈和降低医疗成本非常有用。基于频繁子图挖掘和社区划分的慢性病欺诈识别算法HNCDPM考虑同一疾病的不同用药阶段并获得两种模式-不同慢性病在时间上的模式(表明不同种类的慢性疾病之间的时序关系)以及同一慢性疾病的不同阶段之间的模式(表明慢性病不同阶段对应的不同治疗方案)。这两种模式可用于帮助发现慢性病欺诈。本研究的方法能够挖掘白血病等罕见疾病的临床路径,这对于传统的子图挖掘方法是不可能的,因为罕见疾病节点将在寻找频繁候选集步骤中被移除。同时,本研究的方法考虑了同一疾病的不同用药阶段,这对于了解慢性疾病进展更有意义。而现有的疾病进展挖掘方法认为相同诊断即是相同疾病并且忽略相同疾病的不同用药阶段。大量实验表明,本研究的方法在识别准确率中可以超过现有方法约20%。4)针对可疑患者欺诈者检测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就诊图的患者欺诈者检测算法,提出就诊网络的概念并捕获患者、就诊记录和医院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医疗保健治疗的复杂性和连续性,很难通过单一的就诊记录来判断欺诈行为。已有的欺诈者检测方法通常考虑实体的行为并将欺诈者视为异常,忽略了不同实体间的复杂关系。本研究利用患者可信度,就诊真实性和医院权威值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检测患者欺诈者。该方法显示了就诊图中的信息如何指出欺诈者的原因,并揭示了不同类型的欺诈者的重要线索。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准确率要比已有算法高出超过10%。
二、交易与信用资料的网络枢纽——记台湾联合信用卡处理中心的Sun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易与信用资料的网络枢纽——记台湾联合信用卡处理中心的Sun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体育产业 |
2.1.2 高质量发展 |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2.1.4 金融支持 |
2.2 文献综述 |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
2.2.5 文献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2 产业结构理论 |
2.3.3 产业融合理论 |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
2.3.5 金融结构理论 |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
5.1 研究方案设计 |
5.2 研究方法选择 |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
5.2.2 耦合的应用 |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5.4.1 耦合测度模型 |
5.4.2 灰色关联模型 |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
5.4.4 熵值赋权处理 |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
5.6.1 影响因素识别 |
5.6.2 变量选取 |
5.6.3 影响因素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
6.1 研究方案设计 |
6.2 研究方法选择 |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6.3.1 模型构建 |
6.3.2 样本选取 |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
7.1 研究方案设计 |
7.2 研究方法选择 |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
7.3 建模准备 |
7.3.1 模型构建原则 |
7.3.2 系统边界确定 |
7.3.3 模型基本假设 |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
7.5 模型检验 |
7.5.1 外观检验 |
7.5.2 运行检验 |
7.5.3 稳定性检验 |
7.5.4 历史检验 |
7.5.5 灵敏度检验 |
7.6 策略仿真分析 |
7.6.1 基础仿真结果 |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业产业链研究 |
1.2.2 电子商务产业研究 |
1.2.3 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 |
2.1.2 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及农产品电子商务 |
2.1.3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
2.2 相关理论 |
2.2.1 系统论 |
2.2.2 系统耦合理论 |
2.2.3 协同论 |
2.2.4 产业融合理论 |
2.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理论 |
2.3.1 农业产业链理论 |
2.3.2 网络外部性和平台理论 |
2.3.3 创新扩散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
3.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和特征 |
3.1.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现状 |
3.1.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 |
3.1.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特征 |
3.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协调机制 |
3.2.1 政府机制 |
3.2.2 人力机制 |
3.2.3 产业机制 |
3.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宏观数据的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 |
4.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数据来源 |
4.1.3 指标的处理及权重计算 |
4.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
4.2.1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
4.2.2 耦合发展关系的描述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机理分析 |
5.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
5.1.1 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 |
5.1.2 耦合度的时序特征 |
5.1.3 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 |
5.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整关系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微观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及其影响 |
6.1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1 研究假说 |
6.1.2 研究设计 |
6.1.3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6.1.4 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
6.2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 |
6.2.1 数据来源 |
6.2.2 问卷样本特征 |
6.2.3 研究方法 |
6.2.4 问卷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优化 |
7.1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延长化-纵向一体化 |
7.2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规模化-横向一体化 |
8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8.2.1 提高区域协同作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 |
8.2.2 提高技术因素含量,强化农民技能培训 |
8.2.3 提高组织因素含量,加入新型经营主体 |
8.2.4 提高环境因素含量,增强农业信息水平 |
8.2.5 提高农业的软实力,培育特色产品品牌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影响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 本文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
2.1.1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规划 |
2.1.2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
2.1.3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主要方法 |
2.2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
2.2.1 数字化转型概念 |
2.2.2 金融数字化转型 |
2.2.3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
2.3 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源关系 |
2.3.1 技术进步理论综述 |
2.3.2 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源影响 |
2.3.3 技术进步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影响 |
2.4 研究方法选择 |
2.5 文献综述评述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DEA-Malmquist方法的人员规模评价模型 |
3.1 DEA-Malmquist方法 |
3.1.1 DEA方法 |
3.1.2 Malmquist指数 |
3.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3.2.1 投入与产出指标选取 |
3.2.2 数据来源 |
3.3 结果分析 |
3.3.1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经营特征 |
3.3.2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人员效率测度 |
3.3.3 中国农业银行分行人员效率测度 |
3.4 本章小结 |
4 数字化转型对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影响分析 |
4.1 商业银行数字化进程 |
4.1.1 商业银行数字化发展阶段 |
4.1.2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代表技术 |
4.2 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4.2.1 对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
4.2.2 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 |
4.3 农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 |
4.3.1 对公板块数字化转型 |
4.3.2 零售信贷数字化转型 |
4.3.3 运营板块数字化转型 |
4.3.4 信贷中台数字化转型 |
4.4 数字化转型对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影响机理 |
4.4.1 柜面序列人员 |
4.4.2 科技研发序列人员 |
4.4.3 营销序列人员 |
4.4.4 管理序列人员 |
4.5 基于数字化转型的农业银行人力资源影响模型 |
4.5.1 模型假设 |
4.5.2 模型设计 |
4.5.3 实证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Markov过程原理人力资源预测模型 |
5.1 马尔科夫过程原理 |
5.2 模型构建 |
5.2.1 模型假设 |
5.2.2 数据来源 |
5.2.3 模型构建 |
5.3 规模与结构预测 |
5.3.1 人员规模预测 |
5.3.2 人员结构预测 |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5 管理策略 |
5.5.1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
5.5.2 数字化转型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实践启示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银行中小企业异常账户甄别及网络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异常账户监测研究现状 |
1.2.2 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级研究现状 |
1.2.3 链接分析在风险识别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4 复杂网络演化研究现状 |
1.2.5 传染模型在信用风险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6 研究现状评述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理论基础 |
2.1 研究对象及概念的界定 |
2.1.1 大数据 |
2.1.2 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测度的特点 |
2.1.3 异常账户的甄别 |
2.2 用于异常账户甄别及网络演化的模型概述 |
2.2.1 SVM模型简介 |
2.2.2 Logistic回归模型简介 |
2.2.3 Logistic回归模型的验证指标 |
2.2.4 HITS模型简介 |
3 基于SVM模型的银行单户异常账户的甄别 |
3.1 考虑未预期因素的支持向量机模型 |
3.1.1 正常和异常账户先验规则的设定 |
3.1.2 模型的构建 |
3.2 对不同行业的实证分析 |
3.3 对不同区域的实证分析 |
3.4 参数敏感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银行中小企业账户的风险等级评估 |
4.1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基于Logistic回归的账户风险等级评估模型 |
4.3 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的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改进HITS模型的银行异常账户网络的甄别 |
5.1 改进的HITS模型的构建 |
5.2 基于改进HITS模型的实证分析 |
5.2.1 实证过程 |
5.2.2 实证结果 |
5.2.3 实证结论 |
5.3 改进HITS模型的稳健性分析 |
5.4 改进HITS模型与HITS模型的实证效果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银行中小企业异常账户的网络演化研究 |
6.1 银行异常账户交易网络演化模型的构建 |
6.1.1 网络演化模型总体规律 |
6.1.2 网络演化模型的度分布 |
6.1.3 网络演化的仿真模拟 |
6.1.4 网络演化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
6.2 异常账户网络传染模型的构建 |
6.2.1 网络传染基本规律的刻画 |
6.2.2 网络传染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与建议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面向消费借贷领域的智能反欺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课题任务 |
1.3.1 基于“同质效应”进行欺诈检测研究 |
1.3.2 融合网络特征进行欺诈检测研究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基于规则引擎的反欺诈方法研究——经验驱动 |
2.1.2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反欺诈方法研究——数据驱动 |
2.1.3 基于图模型的反欺诈方法研究——知识驱动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2.2.1 机器学习 |
2.2.2 深度学习 |
2.2.3 网络表示学习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集分析及关联网络构建 |
3.1 数据集介绍 |
3.1.1 安装APP数据 |
3.1.2 风险行为数据 |
3.1.3 用户标签数据 |
3.1.4 通话数据 |
3.1.5 训练集 |
3.2 数据覆盖率 |
3.3 关联网络的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标签传播算法的欺诈风险预测模型 |
4.1 协同分类问题 |
4.1.1 术语定义 |
4.1.2 常见协同分类模型 |
4.2 同质性效应 |
4.3 网络分析与同质性验证 |
4.3.1 连通性 |
4.3.2 同质性验证 |
4.4 算法及改进 |
4.4.1 LPA (Label Propagation Algorithm) |
4.4.2 ULPA(Unbalanced Label Propagation Algorithm)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融合网络特征的欺诈风险预测模型 |
5.1 研究框架 |
5.2 特征工程与表示学习 |
5.3 基于特征工程的固有特征提取 |
5.3.1 安装APP数据特征处理 |
5.3.2 用户标签数据特征处理 |
5.3.3 风险行为数据特征处理 |
5.3.4 固有特征预测能力 |
5.4 基于网络表示学习的网络特征提取 |
5.4.1 网络表示学习模型参数 |
5.4.2 网络表示学习向量维度 |
5.4.3 网络表示学习特征预测能力 |
5.5 基于网络统计指标的网络特征提取 |
5.5.1 网络统计指标选取与计算 |
5.5.2 网络统计指标特征预测能力 |
5.6 模型训练 |
5.6.1 单模型训练 |
5.6.2 多模型融合 |
5.7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面向消费借贷领域的智能反欺诈系统展示设计与实现 |
6.1 需求分析 |
6.2 架构设计 |
6.3 运行环境 |
6.4 模块设计与实现 |
6.4.1 离线预处理模块 |
6.4.2 在线预测模块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特殊性 |
1.4.2 主要研究形式 |
1.4.3 初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
1.4.4 深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
1.5 文献综述 |
1.5.1 关于政策评估的研究 |
1.5.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 |
1.5.3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 |
1.5.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研究 |
1.5.5 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 |
1.5.6 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效率的研究 |
1.5.7 关于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跨境电商定义 |
2.1.2 跨境电商模式研究 |
2.1.3 “货物与个人物品”——两类平行监管模式 |
2.1.4 关于B2B与B2C的差异 |
2.1.5 B2B和B2C模式三个维度比较 |
2.2 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研究 |
2.2.1 跨境电商的积极作用 |
2.2.2 对传统贸易的影响 |
2.3 跨境电商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
2.3.1 行业环境问题研究 |
2.3.2 跨境电商物流问题研究 |
2.4 跨境电商政策法规 |
2.4.1 税收政策 |
2.4.2 海关监管政策 |
2.4.3 国家试点政策 |
2.4.4 其他政策 |
2.4.5 电子商务法 |
2.5 相关理论 |
2.5.1 普惠贸易理论 |
2.5.2 平台理论 |
2.5.3 法经济学理论 |
2.5.4 长尾效应理论 |
2.5.5 竞争优势理论 |
2.5.6 营销理论 |
第3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初步分析 |
3.1 《电子商务法》 |
3.1.1 中国的电子商务法律环境演变 |
3.1.2 《电子商务法》对跨境电商的积极影响 |
3.1.3 中国跨境电商法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3.2 关于国家对跨境电商总体政策的研究 |
3.2.1 国务院的总体要求 |
3.2.2 国家级政策 |
3.3 关于具体政策法规的研究 |
3.3.1 进口税收政策 |
3.3.2 出口税收政策 |
3.3.3 监管政策 |
3.3.4 外贸综合服务政策 |
3.3.5 各级试点政策 |
3.3.6 资金支持政策 |
3.3.7 其他政策 |
3.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存在缺失问题的研究 |
3.4.1 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 |
3.4.2 关于各地各部门协同和监管标准不统一问题的研究 |
3.4.3 关于企业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 |
3.5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研究 |
3.5.1 关于国际规则研究 |
3.5.2 关于欧美监管体系的研究 |
3.5.3 关于各国规则制度的研究 |
3.5.4 关于国际环境影响 |
3.6 本章结论 |
第4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 |
4.1 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 |
4.1.1 跨境电商政策的传导机理 |
4.1.2 影响机理的要素分析 |
4.2 样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4.2.1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意义 |
4.2.2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目标 |
4.2.3 研究方法:范围选取和方法设计 |
4.3 跨境电商政策影响的样本分析 |
4.3.1 政策样本分析 |
4.3.2 关于政策“内容-功能”研究 |
4.4 本章结论 |
第5章 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1.1 关于问卷调查的动因和目的 |
5.1.2 调查问卷的总体设计 |
5.1.3 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
5.1.4 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 |
5.2 问卷研究过程 |
5.2.1 问卷的发放和搜集 |
5.2.2 问卷的处理 |
5.3 问卷研究分析和结果 |
5.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5.3.2 被调查跨境电商企业的政策诉求 |
5.3.3 企业创新模式的跨境电商政策选择 |
5.3.4 跨境电商政策制定和调整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
5.4 结论与建议 |
5.4.1 结论 |
5.4.2 建议 |
5.5 研究的不足 |
第6章 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说明 |
6.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6.1.2 面板数据的选取 |
6.2 关于设立综合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现有研究 |
6.3 关于综合试验区发展现状研究 |
6.3.1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情况 |
6.3.2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B2B和B2C模式发展情况 |
6.3.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发展情况研究 |
6.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模型设计 |
6.4.1 基本理论 |
6.4.2 研究框架设计 |
6.4.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型 |
6.4.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模型 |
6.5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实证分析 |
6.5.1 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
6.5.2 试点城市层面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
6.6 结论与建议 |
6.6.1 结论 |
6.6.2 建议 |
6.7 研究的不足 |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 |
7.1.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 |
7.1.3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 |
7.1.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 |
7.2.2 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 |
7.2.3 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7.3.1 创新点 |
7.3.2 不足 |
7.3.3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A 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部分重点跨境电商政策 |
附录B 支持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 |
附录C 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邮储秦皇岛市分行对公存款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商业银行对公存款业务 |
2.1.2 商业银行对公存款业务市场营销特征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市场细分营销理论 |
2.2.2 7Ps营销理论 |
2.3 研究分析模型 |
2.3.1 宏观分析模型 |
2.3.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3.3 态势分析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邮储秦皇岛市分行对公存款营销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3.2.2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3.2.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3.2.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3.2.5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基本情况 |
3.3.2 组织架构 |
3.3.3 人力资源 |
3.3.4 财务状况 |
3.4 SWOT分析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4.3 机遇 |
3.4.4 挑战 |
3.4.5 SWOT矩阵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邮储秦皇岛市分行对公存款营销策略选择 |
4.1 邮储秦皇岛市分行对公存款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1 产品策略现状及问题 |
4.1.2 价格策略现状及问题 |
4.1.3 渠道策略现状及问题 |
4.1.4 促销策略现状及问题 |
4.1.5 人员策略现状及问题 |
4.1.6 服务策略现状及问题 |
4.1.7 过程策略现状及问题 |
4.2 邮储秦皇岛市分行对公存款STP分析 |
4.2.1 市场细分 |
4.2.2 目标市场 |
4.2.3 市场定位 |
4.3 对公存款7Ps营销策略选择 |
4.3.1 产品策略选择 |
4.3.2 定价策略选择 |
4.3.3 分销渠道策略选择 |
4.3.4 促销策略选择 |
4.3.5 人员策略选择 |
4.3.6 服务策略选择 |
4.3.7 过程管理策略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邮储秦皇岛市分行对公存款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5.1 加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
5.1.1 优化绩效考核系统 |
5.1.2 扩充对公客户经理数量 |
5.1.3 提高对公业务团队的质量 |
5.2 强化服务客户营销理念 |
5.2.1 深化“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5.2.2 形成科学的服务考核制度 |
5.3 强化风险预警机制保障 |
5.3.1 主动避免操作风险 |
5.3.2 积极应对舆情风险 |
5.4 给予信息技术方面支持 |
5.4.1 信息抓取 |
5.4.2 筛选分析 |
5.4.3 方案设计 |
5.4.4 信息传递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M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国内文献综述 |
二 国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 研究框架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M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现状 |
第一节 M银行N分行简介及业务现状 |
一 M银行N分行简介 |
二 主营业务类型 |
三 资产负债规模 |
四 信贷业务特点 |
第二节 M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现状 |
一 不良贷款率高于同行业水平 |
二 不良贷款暴露尚不充分 |
三 行业集中程度高 |
第三章 M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处置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M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处置模式对比 |
一 现金清收 |
二 贷款重组 |
三 利润核销 |
四 批量转让 |
第二节 M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问题 |
一 重整手段较为单一且创新性不足 |
二 诉讼清收资金回收率较低 |
三 清收工作违规操作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 |
第三节 M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问题造成的影响 |
一 不良余额的快速攀升直接拉低了N分行的盈利能力 |
二 员工离职率激增影响分行团队稳定性 |
三 账面不良率持续居高不下给分行带来了较大的声誉风险 |
第四章 国内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模式及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内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模式分析 |
一 自由定价重组模式 |
二 政府主导集中置换模式 |
三 P2P模式 |
第二节 国内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经验及启示 |
一 探索不良资产证券化 |
二 “互联网+”成为不良资产处置新风向标 |
第五章 M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处置工作改进建议 |
第一节 M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处置模式的优化 |
一 “债转股”处置模式可以实现银企双赢 |
二 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提升不良贷款处置效率 |
三 “Internet+”模式在零售类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具有广阔空间 |
第二节 M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处置工作的完善措施 |
一 将不良处置纳入整体战略规划是各部门统筹协作的基础 |
二 监测预警在防控风险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
三 重视不良贷款催收行为操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
四 科学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健康金融从业文化的根本 |
五 征信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为不良资产处置保驾护航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1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
2.1.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2.2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
2.3 Glossary Making |
2.4 Design of Translation Schedule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translatology |
3.1 Introduction to Eco-translatology |
3.1.1 Key Concepts of Eco-translatology |
3.1.2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Eco-translatology in the Project |
3.2 Translation on the Lexical Level |
3.2.1 Translation of Polysemy |
3.2.2 Translation of Descriptive Adjectives |
3.2.3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
3.2.4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
3.3 Translation on the Syntactical Level |
3.3.1 Translation of Imperative Sentence |
3.3.2 Translation of Complex Sentence |
3.3.3 Translation of Parallelism |
3.3.4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
3.4 Translation on the Textual Level |
3.4.1 Specification of the Demonstratives |
3.4.2 Omission of the Conjunctions |
3.5 Translation on the Cultural Level |
3.5.1 Annotation |
3.5.2 Interpretation |
Chapter Four Assessment of the Translation |
4.1 The Degree of Multi-dimentional Conversion |
4.2 The Readers’Feedback |
4.3 The Translator’s Quality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Acknowledgement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A:Abbreviations |
Appendix B:Glossary |
Appendix C:Source Text and Target Translation |
Appendix D:Translation Assessment Report |
The Author's Recent Publications and Research Involved |
(10)基于异构信息网络的医疗保险反欺诈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医疗保险欺诈识别存在挑战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主要贡献 |
1.5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反欺诈相关工作 |
2.1 反欺诈分类算法 |
2.2 反欺诈聚类算法 |
2.3 反欺诈离群点检测算法 |
2.4 反欺诈模式挖掘算法 |
2.5 反欺诈图挖掘算法 |
2.6 反欺诈深度学习算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患者集散程度的医疗保险欺诈者检测 |
3.1 引言 |
3.2 医疗保险欺诈者检测相关研究 |
3.3 问题定义 |
3.4 基于患者集散程度的医疗保险欺诈者检测 |
3.4.1 相似度计算及患者入院图构建 |
3.4.2 基于图的密度峰值聚类及群组语义提取 |
3.4.3 基于患者集散程度的医疗欺诈者检测 |
3.5 实验 |
3.5.1 实验设置 |
3.5.2 结果及分析 |
3.6 结论 |
第四章 基于特异群组的合谋医疗欺诈检测 |
4.1 引言 |
4.2 相关研究 |
4.3 问题定义 |
4.4 基于特异群组的合谋欺诈检测 |
4.4.1 人物相似度计算 |
4.4.2 特异群组挖掘 |
4.4.3 特征选择 |
4.5 实验 |
4.5.1 实验设置 |
4.5.2 结果及分析 |
4.6 结论 |
第五章 基于频繁子图挖掘和社区划分的慢性病欺诈识别 |
5.1 引言 |
5.2 相关研究 |
5.3 问题定义 |
5.4 基于频繁子图挖掘和社区划分的慢性病欺诈识别 |
5.4.1 就医时序图构造 |
5.4.2 有约束的频繁疾病诊疗子图挖掘 |
5.4.3 疾病进展基图构建 |
5.4.4 慢性疾病进展挖掘 |
5.4.5 慢性疾病欺诈检测 |
5.5 实验 |
5.5.1 实验设置 |
5.5.2 结果及分析 |
5.6 结论 |
第六章 基于就诊网络的医疗保险患者欺诈者检测 |
6.1 引言 |
6.2 相关工作 |
6.3 基于就诊网络的医疗保险患者欺诈者检测 |
6.3.1 观察与假设 |
6.3.2 问题定义 |
6.3.3 患者可信度 |
6.3.4 就诊真实性 |
6.3.5 医院权威值 |
6.3.6 基于就诊网络的医疗保险患者欺诈者检测 |
6.4 实验 |
6.4.1 实验设置 |
6.4.2 结果及分析 |
6.5 结论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附录A 外文论文一 |
A.1 Introduction |
A.2 Related Work |
A.3 Problem Definition |
A.4 Patient Cluster Divergence based Healthcare Insurance FraudsterDetection |
A.4.1 Similarity Measurement and Patient Hospital AdImissionGraph Construct |
A.4.2 Graph based Density Peak Clustering and Cluster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Extraction |
A.4.3 Patient Cluster Divergence based Healthcare Insurance FraudDetection |
A.5 Experiments |
A.6 Conclusion |
A.7 References |
附录B 外文论文二 |
B.1 Introduction |
B.2 Related Work |
B.3 Problem Definition |
B.4 Heterogeneous Network based Chronic Disease Progression Min-ing |
B.4.1 Health seeking temporal graph construct |
B.4.2 Constrained Frequent disease-process subgraph mining |
B.4.3 Base Disease Progression Network Construct |
B.4.4 Heterogeneous network basedchronic disease progressionmining |
B.4.5 Chronic disease fraud detection |
B.5 Experiments |
B.6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交易与信用资料的网络枢纽——记台湾联合信用卡处理中心的Sun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2]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D]. 刘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影响及预测研究[D]. 黎立博.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银行中小企业异常账户甄别及网络演化研究[D]. 李静一.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5]面向消费借贷领域的智能反欺诈方法研究[D]. 赵朋亚.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6]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D]. 周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7]邮储秦皇岛市分行对公存款营销策略研究[D]. 翟颖. 燕山大学, 2020(01)
- [8]M银行N分行不良贷款处置研究[D]. 薛傥. 郑州大学, 2020(02)
- [9]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赵胜全.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10]基于异构信息网络的医疗保险反欺诈关键问题研究[D]. 孙晨菲. 山东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