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论《司马迁评屈论骚的方法论失误》──与范卫平同志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谭春林[1](2021)在《两汉六朝刘安骚评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骚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安作为第一个以专论形式评价屈原及其作品的人,他一方面将《离骚》与《国风》《小雅》相比,凸显出《离骚》“好色而不淫”与“怨诽而不乱”的特征;另一方面又高度肯定了屈原之行,赞扬屈原可“与日月争光”的高洁品格。两汉与六朝时,司马迁、班固、王逸和刘勰等人围绕刘安骚评展开评论,他们从评屈入手,着重总结、研讨刘安骚评之语,逐渐形成了从人物本身向文本本身转移的脉络,对后世骚评研究与屈原的形象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此,本文拟分三个章节,除绪论、结语外,主要以层层深入的逻辑方式展开论述,以期梳理两汉与六朝时期的刘安骚评研究。第一章,梳理两汉与六朝时期刘安骚评研究的学术脉络。结合学界公认的属于刘安骚评内容的部分——“《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整理、归纳两汉与六朝时评论者对刘安骚评直接或间接的记述与评论。两汉时期,以司马迁和王逸为代表的评论者对刘安骚评表示赞同并实现部分超越,以班固等人为代表的评论者对刘安骚评则流露出怀疑与否定,因而呈现出褒贬任声的局面。六朝时期,以刘勰为主,萧统、颜延之等人为辅的评论者以间接性的方式延续两汉时期的刘安骚评研究,并以评屈为主要突破口,实现对文本本身的探讨与研究,表现出抑扬待明的评论面貌。第二章,辨正两汉与六朝时期刘安骚评研究的存有疑虑。从两汉与六朝时期评论者的载述看,刘安的骚评内容和骚评标题都尚需厘定。首先,除学界公认的属于刘安骚评内容的部分外,《屈原贾生列传》中的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到“离骚者,犹离忧也”、从“屈平正道直行”到“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及从“上称帝喾”到“故死而不容自疏”部分也为刘安骚评内容,从“《国风》好色而不淫”到“与日月争光可矣”,以及班固《离骚序》中的“五子以失家巷……是而无闷”部分推测为刘安骚评的序文。其次,在刘安骚评标题之“传”“赋”“章句”问题上,“传”“赋”“章句”三者略有区别:“传”侧重阐释经义且能与训诂相通,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赋”倾向于文学层面,具有较强烈的言志与讽谏意味;“章句”注重对原文详实全面地解读。在刘安骚评标题之“叙”与“序”问题上,“序”较之“叙”更为详细化与具体化,应用的范围也更为广泛;“叙”具有较为浓烈的情感色彩,多具有针砭的功能。因此,综合刘安的创作环境、心理状态以及创作内容分析,刘安所作应是“传”和“序”,即“序《离骚传》”。第三章,探究两汉与六朝时期刘安骚评研究的旨趣特色。从两汉到六朝,刘安骚评研究者经历了从尊经到兼容的思维转换,评论视角也逐渐由品人转移到品文为主,由此形成了依经论骚到据文评骚的评骚维度。同时,两汉与六朝时期的评论者在对刘安骚评展开论述与评介之际,也融合了时代、文化环境以及各自主观意向等多方面因素,形成了立足人文互见的原则点、紧扣文本阐释的时代性和遵循评论接受多面化的点线面一体的评论模式。两汉与六朝时期的刘安骚评研究在展开骚评研究、研究屈原作品与解读屈原形象,以及阐释人物与文本间关系诸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亦为后世研究刘安骚评和屈原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视角。
纪晓建[2](2014)在《汉代楚辞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楚辞学历时两千余载,以汉代楚辞学成就最高,也最具特色。汉代楚辞学是中国楚辞学的肇始,是中国两千余年楚辞研究的源头,同时也是中国楚辞学的巅峰。这一时期的楚辞研究以形式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成果的卓越性和权威性为后世历代楚辞学难望项背。从楚辞学发展史看,汉初宫廷楚声的兴起是汉代楚辞学的准备期;西汉前期是汉代楚辞学的创立期;西汉后期是汉代楚辞学的发展期;东汉前期是汉代楚辞学的转型期;东汉后期是汉代楚辞学的巅峰期。学术的演进往往以伟大学者的伟大成果问世为标志。在汉代四百余年的楚辞学史上,众多楚辞学名家以卓越的学术建树和独特的骚学风格推动汉代楚辞学的发展。汉初贾谊在屈原精神感召下创立骚体文学,开创了汉代乃至后世百代对屈原及楚辞一种特殊的接受形式;刘安以《离骚传》开楚辞章句训诂与义理阐释之先河,实现了汉代文人对楚辞从口诵、摹拟到章句训释和义理阐发的跨越,奠定了汉代楚辞学的基础;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最早也最全面地保存了屈原史料,揭橥了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的骚怨精神;刘向完成了《楚辞》的最终编辑和命名;扬雄较早地认识到赋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具备有“铺张扬厉”、“侈丽宏衍”的独特语言风格和审美特质,开后世楚辞美学批评之先河;班固突破了自汉初刘安《离骚传》开创的屈骚人格批评模式,充分肯定《离骚》的艺术成就,抓住了楚辞文学形式美的特征,表现出自觉的文学审美批评意识,标志着汉代楚辞学的正式转型;王逸的《楚辞章句》在吸收两汉传注体训诂长处的基础上,既博采众长又不囿旧说,在对楚辞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成就全面肯定的基础之上注重审美批评,对楚辞中纷繁复杂的文学意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审美阐释,成为汉代楚辞学集大成之作,造就了中国楚辞学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就汉代楚辞学的背景与特色而言,汉代学术思想融汇了先秦诸子各家各派的思想,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上的内圣外王和学术思想上的儒道合糅。汉代知识分子直承春秋战国时期文士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同时在汉代大一统帝国的政治体制下,又不得不养成“明哲保身、全身远祸”的心态特征,从而造就了他们亦儒亦道、亦进亦退、与时变化的心态结构。因此,“依诗释骚”和“儒道杂糅”这种看起来相互矛盾的学术特征和文人心态在两汉楚辞学领域“和谐”地并存着。儒家价值观成为汉代楚辞学者评价屈原人格及其作品的标准,而道家思想又在潜移默化中支配着他们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判,正是这种儒道思想的交融和矛盾斗争,推动了汉代楚辞学的发展。以屈原作品为主要代表的楚辞对汉代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汉代文学的滋润,这种影响是巨大而深透的,两汉四百年的文学可以说是在楚辞光辉的照耀下发展和壮大的。楚辞的思想和风格决定着汉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带动了新文体的产生。楚辞从形式到思想内容都成为汉代文人争相模拟和仿效的对象,因此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骚体文学。骚体文学是楚辞的衍生物,无论是体制内容、艺术风格还是抒情言志特色都深深地烙上了楚辞的痕迹;汉代乐府诗是在楚骚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文人五言诗和七言诗在抒情和表达技巧上也深受楚辞的影响;建安诗歌中慷慨任气、直面人生风格特征更是对屈原作品强烈入世精神的直接继承。楚辞对汉赋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汉赋创作的范本和准的。汉赋在体制形式和表现方法上都和楚辞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汉代骚体赋不仅形式上接受楚辞的体式,而且在思想内容和抒情方式上也继了楚辞的传统,并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汉大赋中排比铺陈的艺术表现方法和铺张扬厉的语言风格也与楚辞密切相关;楚辞抒发“怨情”的特色为汉代抒情小赋所继承;楚辞“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和“咏物写怀”的比兴特色为汉赋所借鉴。
高林清[3](2012)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楚辞批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立足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试图利用文学批评理论及接受美学理论对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楚辞批评进行全景式的描述与观照,理清各个阶段楚辞批评的发展状况,并在分析批评者个人的立场、文学观念的基础上,对各个朝代楚辞批评主要成就、基本特征进行梳理和论证,并深入阐述楚辞批评与时代思潮的互动关系,从中了解和把握各个朝代整体的文化风貌和独特的诗学精神。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以汉代楚辞批评为研究对象,在梳理汉代楚辞学基本脉络的基础上,从汉代楚辞批评的三大类型入手,揭示每种批评类型中的代表作家及作品的批评态度、批评思想,从而展示出时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轨迹以及士人的精神嬗变;最后总结评述两汉经学时代的楚辞批评特征。下篇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楚辞批评为观照对象,着眼于这一时期楚辞批评的历史新变,概述魏晋南北朝楚辞批评的风貌,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批评理论家的作品逐一进行细致剖析,从而展示出文学本位的批评视野,最后从宏观上把握“文学自觉”时代楚辞批评的新特点,开掘出楚辞批评更多层面的意义与价值。
李燕[4](2007)在《1999年楚辞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9年学术界在楚辞领域的研究依旧呈现欣欣发展的趋势。从各大报刊杂志所收集的研究论文中可以发现,这一年的楚辞研究基本上可划分六大块:"楚辞学"整体研究、《楚辞》具体篇章研究、屈原个体研究、屈骚研究、宋玉研究和《楚辞》二级
李燕[5](2007)在《1999年楚辞研究综述》文中提出1999年学术界在楚辞领域的研究依旧呈现欣欣发展的趋势。从各大报刊杂志所收集的研究论文中可以发现,这一年的楚辞研究基本上可划分六大块:“楚辞学”整体研究、《楚辞》具体篇章研究、屈原个体研究、屈骚研究、宋玉研究和《楚辞》二级
廖贞[6](2000)在《浅论《司马迁评屈论骚的方法论失误》──与范卫平同志商榷》文中研究说明司马迁用“发愤以抒情”的创作论评屈论骚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这说明了他对文学的自觉认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是先秦诗歌的支脉,但不能把它放在北方中原地区的文化体系中考证,它是各民族文化发展曲折复杂而不平衡的体现。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用诗歌充分抒情言志、生动表现自我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司马迁对屈骚的评价,基本上是正确的,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二、浅论《司马迁评屈论骚的方法论失误》──与范卫平同志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司马迁评屈论骚的方法论失误》──与范卫平同志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两汉六朝刘安骚评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两汉六朝刘安骚评之研究史略 |
第一节 两汉褒贬任声 |
一、司马迁:直引安语,同其所评 |
二、班固:直评安语,疑其所论 |
三、王逸:直论安语,赞其所言 |
第二节 六朝抑扬待明 |
一、刘勰:四同四异,间评安语 |
二、萧统等:承汉之论,比附屈骚 |
第二章 两汉六朝刘安骚评之研究辨疑 |
第一节 刘安骚评内容考量 |
一、“窜入说”辨正 |
二、“叙文说”辨正 |
第二节 刘安骚评标题考辨(一) |
一、“传”“赋”“章句”词义辨析 |
二、“传”“赋”“章句”与《离骚传》 |
第三节 刘安骚评标题考辨(二) |
一、“叙”与“序”字义辨析 |
二、“叙”“序”与“叙《离骚传》” |
第三章 两汉六朝刘安骚评之研究特色 |
第一节 评骚维度:依经到据文 |
一、品人到品文的研究视角 |
二、尊经到兼容的评论思维 |
第二节 评论模式:点线面一体 |
一、点——立足人文互见的原则点 |
二、线——紧扣文本阐释的时代性 |
三、面——遵循评论接受的多面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2)汉代楚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楚辞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二节 汉代楚辞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汉代思想文化与楚辞学的勃兴 |
第一节 兼容包并、儒道合糅——汉代思想与文化 |
第二节 汉初楚辞热及楚辞学的兴起 |
第二章 肇始的巅峰——汉代楚辞学鸟瞰 |
第一节 汉初宫廷楚声——汉代楚辞学的准备期 |
第二节 西汉前期——汉代楚辞学的创立期 |
第三节 西汉后期——汉代楚辞学的发展期 |
第四节 东汉前期——汉代楚辞学的转型期 |
第五节 东汉后期——汉代楚辞学的巅峰期 |
第三章 屈原精神感召下骚体文学的创立——贾谊拟骚创作及其楚辞学意义 |
第一节 贾谊的生平及着述 |
第二节 贾谊骚体作品的创作及其楚辞学价值 |
第四章 汉代楚辞学的奠基——刘安及其《离骚传》 |
第一节 刘安的生平及着述 |
第二节 《离骚传》的开创性意义 |
第三节 刘安《离骚传》所引起的学术争鸣 |
第四节 刘安及其宾客创作对屈骚的吸收和继承 |
第五章 屈原史料的建立及骚怨精神的揭橥——司马迁及其《屈原列传》 |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及着述 |
第二节 《屈原列传》的楚辞学价值 |
第三节 司马迁对楚辞学的贡献 |
第四节 司马迁屈学成就的社会历史原因 |
第六章 《楚辞》的最终编辑和命名——刘向刘歆的楚辞研究 |
第一节 刘向刘歆父子生平及着述 |
第二节 刘向对屈原精神的接受和继承 |
第三节 刘向编辑《楚辞》考论 |
第四节 《九章》的编辑及命名 |
第五节 刘向刘歆父子的骚体文学创作 |
第七章 貌异心同,辞韵沉膇——扬雄的楚辞研究 |
第一节 扬雄的生平及着述 |
第二节 《反离骚》所代表的扬雄早期评骚思想 |
第三节 《法言·吾子》反映扬雄后期骚学思想的成熟 |
第四节 《方言》的楚辞学价值 |
第八章 人格批评的突破,审美批评的创始——班固的楚辞研究 |
第一节 班固的生平及着述 |
第二节 班固楚辞研究的全面性与独特性 |
第三节 班固楚辞研究引起的学术争鸣 |
第四节 班固评骚的矛盾统一 |
第五节 班固楚辞研究的创新及影响 |
第九章 汉代楚辞学的巅峰——王逸及其《楚辞章句》 |
第一节 王逸的生平及着述 |
第二节 《楚辞章句》的成书、编次及体例 |
第三节 《楚辞章句》的版本及流传 |
第四节 《楚辞章句》的特色 |
第五节 《楚辞章句》的成就及影响 |
第十章 楚辞的余绪——论汉代骚体文学 |
第一节 骚体文学的界定及类别 |
第二节 楚辞的真传——论汉代拟骚诗 |
第三节 论汉代骚体赋 |
第四节 悼骚体 |
第五节 骚体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第十一章 楚辞与汉代诗赋 |
第一节 楚辞沃灌下的汉代文学 |
第二节 楚辞与汉代诗歌 |
第三节 楚辞与汉赋 |
第十二章 慷慨任气、骚人情深——建安风骨与楚辞 |
第一节 思想的解放与文学的自觉 |
第二节 悲天悯人、感离伤乱——建安文学与楚辞的契合 |
第三节 慷慨任气、直面人生——建安诗歌对楚辞的继承 |
第四节 意绪绵邈、骚人情深——建安骚体赋对楚辞个性化抒情的复归 |
第十三章 依诗释骚——汉代楚辞阐释的文化特征 |
第一节 “依经立义”为基础的屈原评价和楚辞训释 |
第二节 《离骚》经学化的历史演进 |
第三节 《离骚》称经的文化内涵 |
第十四章 儒道杂糅、儒外道内——汉代文人的骚学心态 |
第一节 汉代文人儒道杂糅骚学心态的表现 |
第二节 汉代文人儒道杂糅骚学心态的文化成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3)两汉魏晋南北朝楚辞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 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 论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三、研究现状 |
上篇 两汉楚辞批评的兴盛 |
第一章 汉代楚辞批评概貌 |
第一节 汉代楚辞批评发展进程 |
第二节 汉代楚辞批评主要成就 |
第二章 理论类的楚辞批评 |
第一节 刘安、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的楚辞批评 |
一、 刘安的推崇赞誉——以《离骚传》为中心 |
二、 司马迁的赞赏感喟——一以《屈原·贾生列传》为中心 |
三、 扬雄的尊崇责难——一以《反离骚》为中心 |
四、 班固的保守贬斥——以《离骚序》、《离骚赞序》为中心 |
第二节 汉代楚辞批评的思想文化根源 |
第三章 注释类的楚辞批评 |
第一节 王逸与《楚辞章句》 |
第二节 对楚辞内容的经学化阐释 |
一、 从“忠正伏节”角度来高扬屈原人格 |
二、 从“讽谏”角度来阐发楚辞的主旨 |
第三节 对楚辞艺术形式的审美观照 |
第四章 创作类的楚辞批评 |
第一节 对屈原人格精神的体认 |
第二节 对楚辞艺术精神的接受 |
一、 “玩其辞”——对屈原的作品深为赞赏,借楚辞的艺术形式创作新篇 |
二、 “以其情”——对不平遭际的哀怨情感的体认,借屈原之名抒写内心忧愁 |
第三节 对屈原立身行事的不解 |
第五章 两汉楚辞批评的时代特征 |
第一节 “辞合于赋”的文体观念 |
第二节 “人文合一”的思维模式 |
第三节 “依经立论”的话语方式 |
下篇 魏晋南北朝楚辞批评的新变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批评概貌 |
第一节 训解类楚辞研究 |
第二节 直接言论中的楚辞批评 |
一、 对屈原思想行为的批评 |
二、 对楚辞作品的关注与评价 |
第三节 实践中的楚辞隐性批评 |
第二章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楚辞批评 |
第一节 以经典为原则,亦赞骚亦抑骚 |
第二节 深刻而精到分析楚辞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
第三节 系统而全面概括楚辞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
一、 “雅颂之博徒,词赋之英杰”——楚辞地位论 |
二、 “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楚辞影响论 |
第三章 钟嵘《诗品》中的楚辞批评 |
第一节 重视具有《楚辞》特点的作品 |
第二节 推崇兼具《诗》《骚》二者特色的作家 |
第四章 萧统《文选》中的楚辞批评 |
第一节 萧统对楚骚文体的体认 |
第二节 萧统对楚骚文学特质的认识 |
一、 惜文重采 |
二、 情志并重 |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楚辞批评的时代特征 |
第一节 对屈原人格精神的新阐发 |
第二节 对楚辞艺术精神的彰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浅论《司马迁评屈论骚的方法论失误》──与范卫平同志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两汉六朝刘安骚评之研究[D]. 谭春林. 湖北民族大学, 2021
- [2]汉代楚辞学研究[D]. 纪晓建. 苏州大学, 2014(10)
- [3]两汉魏晋南北朝楚辞批评研究[D]. 高林清.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4]1999年楚辞研究综述[J]. 李燕. 中国楚辞学, 2007(03)
- [5]1999年楚辞研究综述[A]. 李燕. 中国楚辞学(第十辑)——2007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三), 2007
- [6]浅论《司马迁评屈论骚的方法论失误》──与范卫平同志商榷[J]. 廖贞. 青海师专学报,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