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用表现场检定测量过程控制方法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曹峰,刘金涛,曹媛,石峰[1](2021)在《加强MF14型万用表防护措施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为做好MF14型万用表防护工作,提高现场测试效率,总结某铁路电务段在现场使用MF14型万用表过程中存在的表针卡阻、表针偏转不正常、防护套老化3个主要问题,提出加强MF14型万用表防护管理措施和改进MF14型万用表防护技术措施,以期提高MF14型万用表防护能力,降低计量检定人员的工作量和铁路企业的维修成本。
林振钰[2](2021)在《薄膜热电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化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第四代火工品——MEMS火工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火工品发火温度的动态测量有了新的要求。发火温度是火工品工作性能的重要指标,对其进行测试、确定发火点对火工品的改进与应用至关重要。针对微小型火工品发火温度动态测试问题,本文以高温薄膜热电偶为基础,经过参数优化与仿真验证,设计了一种具有高温稳定性和较快动态响应的微小型温度传感器,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薄膜热电偶的制备工艺及性能进行了探索,探讨了薄膜的制备材料,重点开展了Pt-Rh10/Pt型薄膜热电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通过丝网印刷技术,在Al2O3陶瓷基底上制备了偶结尺寸≯1mm且厚度为6μm的Pt-Rh10/Pt型薄膜热电偶。对制备好的传感器样品进行了形态与性能评估实验,其导通性与附着性等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用直径为0.3mm的Pt Rh丝、Pt丝作为补偿导线对焊接法、键合法、耐高温无机胶连接法等引线连接方式进行了详细探讨。(2)搭建了薄膜热电偶静态测试平台,分别用便携式温度检定炉和卧式高温检定炉完成了Pt-Rh10/Pt薄膜热电偶在50~600℃和650~1500℃的静态标定。克服了静态标定试验中1500℃高温环境下薄膜热电偶与延长线的连接问题,达到在1500℃下能有效测温的技术指标。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合分析,得到薄膜热电偶的塞贝克系数约为10.70μV/℃,其输出电势-温度曲线与标准S型热电偶基本一致。(3)通过搭建微小尺寸薄膜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的动态测试平台,应用脉冲激光法对Pt-Rh10/Pt薄膜热电偶的动态响应进行了测试与研究,建立了其动态数学模型,对其时间常数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t-Rh10/Pt薄膜热电偶的时间常数约为535μs,具有快速响应的特性和高精度测试的特点,满足快速测温的需要,为火工品发火温度的测试奠定了基础。
刘仁寰[3](2021)在《全自动手持式数字万用表检定系统设计》文中认为手持式数字万用表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应用广泛,但当前数字万用表的检定流程需要繁琐的人工操作,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基于此,文章设计全自动手持式数字万用表检定系统,描述其工作流程,并且通过对其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详细介绍,说明其设计思路和工作模式。该检定系统的设计,能够极大的提高手持式数字万用表的检定效率,减少检定员的工作量,降低万用表的检定成本,从而推动手持式数字万用表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张轩,苏亚萍[4](2020)在《数字万用表自动检定在电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万用表是基于之前数字式仪表的发明基础上,跟随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数字计算机的产生,形成的以微型计算机作为测量系统的检测方式,能够有效进行数字运算,信息处理,在实验室、工厂生产等多个领域应用广泛。然而,所有仪器都会有老化和漂移现象,数字万用表也不能免除,且随着万用表使用频率增加,准确性要求提高,数字万用表自动检定系统也因此产生。本文将围绕数字万用表及其自动检定系统的结构,使用流程和其在电厂的应用进行详细讨论。
庄国欣[5](2020)在《通用型电力仪表自动检定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随着自动化仪表的使用需求的加剧,对仪表精度的检测也不可或缺,传统的人工检定来完成电力仪表检测的效率低下逐渐无法满足需求。针对这一实际项目背景,本文在仪表自动化检定技术上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并以此代替复杂的人工操作,由此可见该研究对自动化技术的普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来自于南方电网的《仪表校验智能机器人开发(成果转化)--电力仪表智能校验机器人产品化研发及试制》项目。此项目旨在研制一套通用型电力仪表检定平台。本文在明确项目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仪表自动化检定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根据该项目的实际需求,最终实现了电力仪表自动化检定平台的设计。本文针对电力仪表检定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效率慢等问题,研究了单目相机的识别算法、机械臂手眼标定的原理、电动气动执行器的使用方法、ADO.NET等相关技术,并利用网络互联为支撑,通过物联网、移动感知、信息传感、自动控制等相关技术并结合自动控制系统,打造了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计量校准系统。电力仪表自动化检定平台由机械臂控制模块、仪表定位模块、仪表校准检定模块、读数识别模块、数据存储管理模块构成,各个模块通过网络信息传感集成在一个分布式网系统。在硬件方面上根据电力仪表的外观结构以及检定的要求合理的对硬件设备进行选型、设计和加工,并利用控制柜内部的IO量实现对气动执行器以及电动执行器的精确控制,以及利用机械臂对仪表的拆接线、调节量程等操作。在软件设计方面,利用C#语言开发主控单元的设计部分,采用人机交互结构,使得系统运行状态能够实时的提供给用户,并能将检定的结果保存到主控单元的数据库中。最后将各个模块联合模拟调试,通过仪表的检定仿真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本设计平台运行稳定,检定结果准确,能够对绝大多数的仪表进行自动化检定,符合实际需求。
刘春天[6](2019)在《数字式万用表检定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电力行业中,数字式万用表作为重要的测量工具,在日常检修、测量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测量使用次数的增多、电子元器件的自然老化,万用表的测量精度不可避免的发生变化,所以需要定时对于万用表进行检定和校准,保证电力工作人员是用万用表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得到保障。现有数字式万用表检定设备自动化程度较低,不能完全实现自动化检定,处于半自动化水平。在检定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固定、拔插线、量程调节等操作。因此设计一套能够实现对数字式万用表全自动检定的设备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意义的。本文首先对于数字式万用表自动检定设备的需求进行分析,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相关设备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总结其中的长处与不足,并结合项目的实际需求,设计了一套可以完成数字式万用表全自动检定设备。在单个数字万用表检定平台的基础上,联机组成数字万用表检定系统,可采用多个检定平台共用传送带同时进行数字式万用表检定作业。数字式万用表检定平台由自动搬运、自动插拔线、自动量程调节、自动检定、自动分拣五个功能模块组成,由工控机作为检定平台的控制中心,通过数字量输入输出板卡、运动控制卡等控制15个动作执行机构相互配合完成功能模块中机械动作。通过智能相机获取被检定万用表图像,并将图像传输回计算机进行识别读数,并将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到数据库中。数字式万用表检定平台可以单机运行,也可多个检定联机进入数字万用表检定系统共同作业,数字万用表检定系统由调度计算机、两个检定平台、智能仓储系统构成,调度计算机与其他部分控制计算机组成服务器/客户端网络结构,由调度计算机协调整个系统的运转。检定平台与调度计算机的操作软件均由C#语言进行编写,按照功能模块实现设计功能。通过实际测试可得出,本课题设计的数字式万用表检定平台满足设计要求,功能实现正常,设备运行平稳。联机运行时,在调度计算机的调度下能够完成智能仓储系统与数字式万用表检定平台对接,实现两个检定平台共用一条传送带进行检定作业。
刘郁猷[7](2019)在《模拟量输入合并单元测试设备溯源方法及溯源装置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模拟量输入合并单元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广泛使用,为了避免模拟量输入合并单元计量性能不达标而造成的计量超差等问题,各种品种的合并单元测试设备也得到大量使用。合并单元作为测量系统,需要以合并单元、合并单元测试设备、量值传递标准、国家量值基准的量值溯源方式,与国家量值基准建立联系。为了建立可靠的合并单元量值传递体系,使用合理可靠的溯源方法和检测装置来对合并单元测试设备进行功能可靠性验证与准确度溯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现有的合并单元测试设备溯源方法进行了研究,发现目前用于合并单元测试设备的溯源方法都沿袭于传统互感器校验设备,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参考新的《合并单元测试设备技术规范》,研究了现有的模拟量输入合并单元测试设备的检测项目和溯源方法,提出了一种模拟量输入合并单元测试设备的性能检验与准确度溯源的总体方案。本文分别研究了模拟量合并单元测试设备的模拟量溯源实验与时间性能试验两部分,对其进行了阐述分析,设计了相应的测试方案。对于模拟量溯源部分,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微差法的合并单元测试设备的溯源方法,较之现有的溯源方法具有理论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并且结构简单的优点。对于时间性能准确度试验部分,设计了对时试验、守时试验和报文离散度试验三种试验方案。在此基础上,基于虚拟仪器技术构建出虚拟标准合并单元,作为合并单元测试设备溯源装置,能够方便快捷的完成溯源校准试验。考虑到现有的校准试验普遍未考虑标准仪器的不确定度对于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带来的风险。为了建立可靠的量值溯源与量值传递体系,本文建立了校准结果可靠性分析的概率模型,能够利用被测试仪器与标准测试设备的不确定度比,在给出测试结果的同时计算出测试结果的可靠性程度,有利于建立更加可靠的量值传递链。最后,对所研制的溯源装置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本文所研制的模拟量输入合并单元溯源试验平台测量精度满足0.02级,比差的扩展不确定度为1.2×10-4,角差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4ˊ,能够对精度等级为0.05级或以下的模拟量输入合并单元测试仪进行溯源工作。同时对一台模拟量输入合并单元测试仪进行了基本模拟量测试与时间性能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可靠性分析,证明本溯源方法及装置具有比较好的应用价值。
雷珍珍[8](2018)在《长杆绕线型铂电阻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在核电站运行过程中,需要测量核电站冷却循环水的温度,用于核电站的效率评估和核电站近岸水域环境效应评价。因此对用作温度传感器的长杆铂电阻温度计的测温准确性有比较高的要求。由于核级长杆铂电阻温度计的特殊性,其校准需要专门的系统。然而,现有的长杆铂电阻温度计校准技术发展相对滞后,校准装置存在各种问题。因此,本文研制了一套适用于核级长杆铂电阻温度计的自动校准系统。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为:(1)从论文研究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核级长杆铂电阻温度计的校准技术及装置的现状,并对长杆铂电阻温度计校准原理进行了阐述;(2)确定了核级长杆铂电阻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的研究方案,研制了校准设备的测试装置本体,用Fluent 16.2模拟仿真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搭建了自动校准系统;(3)编写了与长杆铂电阻温度计校准装置配套的自动校准软件,实现了实时数据采集、处理、显示及校准证书与原始数据记录表自动生成等主要功能;(4)对校准系统的性能进行了验证,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长杆铂电阻温度计校准系统适用温度范围为:0℃~40℃;测试装置本体内水平温度场温度均匀性优于±0.05℃,垂直温度场温度均匀性优于±0.05℃,温度场稳定性优于0.04℃/10min;以校准温度点为0℃和40℃时获得的数据为例,对校准系统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其测温不确定度分别为42mK(p=95%,veff=60)和 36mK(p=95%,veff=60),满足该系统的设计指标。
何亚强[9](2018)在《手持式数字万用表自动检定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手持式数字万用表是目前电学实验中应用非常普遍的一种测量仪器,对其检定技术也应该与时俱进。针对传统的手持式数字万用表检定工作中的错误几率大、耗时耗力、误差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本系统在LabVIEW软件平台上设计开发出一套全新的自动检定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手持式数字万用表选择开关自动切换模块,万用表显示屏图像采集、处理与识别模块,检定数据自动保存模块。对于多个万用表可以同时进行检定,大大提高了计量检定工作的效率,确保了检定数据的可靠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设计出一套基于单片机技术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在计算机端能够控制与步进电机相连的机械夹具转动万用表的选择开关。通过硬件设计以及软件编程,能够实时切换选择开关到所需要检定的位置。(2)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在检定工作中将手持式数字万用表的显示屏图像采集、处理并将显示数据识别出来,并保存到计算机,并且实时处理检定数据,生成检定证书。(3)基于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设计开发检定系统的软件,包括系统界面设计、工业相机的配置、多产品校准源标准信号输出、图像处理与识别等过程。并结合实际检定要求对手持式数字万用表的各参数量程档位进行了检定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分析,验证系统方案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王威[10](2017)在《数字万用表远程校准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及研究的发展,数字万用表因其功能广泛、性能优良等特点广泛用于电学测量。为了确保电学参数测量的准确性与精确度,必须对其展开定期的检定工作。各级计量部门对数字万用表进行计量检定,工作量往往很大,传统人工手动校准模式存在效率低下、易出现失误、受到空间的限制等弊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计量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它需要变得更加快捷与可靠。数字万用表的人工检定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计量检定的要求,而数字万用表在开发出自动校准软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异地校准,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等资源,所以开发一套数字万用表远程校准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针对此问题主要做如下研究内容:1)开发出一套适用于现代计量要求的数字万用表自动检定系统,它包含了常见的电学参数,如交直流电压、交直流电流、电阻等。2)利用DataSocket网络通信技术与视频监控技术,将数字万用表自动校准技术与网络化技术相结合实现远程校准,从而实现异地校准的目的。3)利用LabVIEW编程技术及LabVIEW在仪器驱动、测量、控制领域的独特优势,开发出一套包含数字万用表校准、误差处理、不确定度计算功能为一体的软件系统。4)对检定系统分别进行GUM法和蒙特卡洛法不确定度分析,并比较所得结果和对检定系统进行不确定度评价。
二、万用表现场检定测量过程控制方法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万用表现场检定测量过程控制方法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加强MF14型万用表防护措施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1.1 表针卡阻 |
1.2 表针偏转不正常 |
1.3 保护套老化 |
2 加强MF14型万用表防护的管理措施 |
2.1 加强培训、提高技能 |
2.2 加强管理、正确使用 |
2.3 明确责任、奖罚分明 |
3 改进MF14型万用表防护的技术措施 |
4 实施效果 |
5 结语 |
(2)薄膜热电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课题所涉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火工品发火温度测试方法的研究 |
1.2.2 薄膜热电偶的应用与发展 |
1.2.3 薄膜热电偶敏感材料的研究 |
1.2.4 薄膜热电偶的制备工艺类型与发展 |
1.2.5 热电偶测试方法的研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组织结构与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薄膜热电偶的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 |
2.1 热电偶测温理论研究 |
2.1.1 热电效应 |
2.1.2 热电偶的重要定律 |
2.1.3 热电偶的制作 |
2.2 薄膜热电偶方案设计 |
2.2.1 薄膜热电偶的结构设计 |
2.2.2 薄膜热电偶的材料选择 |
2.3 薄膜热电偶的结构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3.薄膜热电偶的制备与测试 |
3.1 制备工艺介绍 |
3.2 磁控溅射制备W-5%Re/W-26%Re热电偶 |
3.2.1 磁控溅射的工艺流程 |
3.2.2 钨铼薄膜热电偶的形态测试及引线方式研究 |
3.3 丝网印刷制备Pt-Rh10/Pt热电偶 |
3.3.1 丝网印刷的工艺流程 |
3.3.2 丝网印刷的关键步骤 |
3.3.3 铂铑薄膜热电偶的形态测试与引线方式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薄膜热电偶的静态性能测试 |
4.1 传感器的静态标定原理及设备 |
4.1.1 测量线路及二次仪表 |
4.1.2 标定注意事项 |
4.1.3 标定设备主要技术指标 |
4.2 传感器的静态标定过程和数据分析 |
4.2.1 Pt-Rh10/Pt薄膜热电偶的静态标定过程 |
4.2.2 静态标定实验改进 |
4.3 标定结果及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薄膜热电偶的动态性能测试 |
5.1 动态测试方案研究 |
5.2 动态测试平台搭建 |
5.3 动态测试过程及分析 |
5.3.1 Pt-Rh10/Pt薄膜热电偶的动态测试过程 |
5.3.2 Pt-Rh10/Pt薄膜热电偶的数学建模分析 |
5.3.3 Pt-Rh10/Pt薄膜热电偶的时间常数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3)全自动手持式数字万用表检定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组成及工作流程 |
2 硬件执行系统设计与实现 |
2.1 多功能校准源 |
2.2 量程/参数切换装置 |
2.3 视觉识别系统 |
3 软件管理系统设计 |
3.1 数据管理模块 |
3.2 校准测试模块 |
3.3 校准数据处理模块 |
(4)数字万用表自动检定在电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万用表及其自动检定系统的结构和意义 |
2 数字万用表及其自动检定的使用 |
2.1 数字万用表的使用 |
2.2 万用表自动检定系统的使用 |
3 数字万用表及其自动检定在电厂中的应用 |
3.1 数字万用表自动检定在电厂风险把控的应用 |
3.2 数字万用表自动检定在设备安装、维修中的应用 |
(5)通用型电力仪表自动检定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总体设计方案 |
2.2.1 总体设计思想 |
2.2.2 整体设计方案 |
2.3 系统主要硬件选型 |
2.3.1 机械臂系统选型 |
2.3.2 防碰撞系统选型 |
2.3.3 标准源选型 |
2.3.4 气动夹爪的选型 |
2.3.5 视觉系统选型 |
2.4 系统开发环境的选择 |
2.5 数据库的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检定平台硬件结构设计 |
3.1.1 机械臂末端夹爪设计 |
3.1.2 标准源切换板设计 |
3.1.3 防碰撞设计 |
3.2 数字式仪表检定流程设计 |
3.2.1 检定工位主要硬件选型 |
3.2.2 仪表固定模块 |
3.2.3 机械臂控制模块 |
3.3 指针式仪表检定流程设计 |
3.3.1 检定工位主要硬件选型 |
3.3.2 仪表固定模块 |
3.3.3 机械臂控制模块 |
3.4 硬件系统集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仪表读数识别方法 |
4.1 鲁棒性图像采集方法设计 |
4.2 数字式仪表读数识别方法设计 |
4.2.1 仪表读数预处理 |
4.2.2 数字串识别 |
4.2.3 小数点识别 |
4.3 指针式仪表读数识别方法设计 |
4.4 本章总结 |
第5章 系统模拟检定实验 |
5.1 系统模块功能模拟测试 |
5.1.1 机械臂控制仿真测试 |
5.1.2 仪表定位模块仿真测试 |
5.1.3 仪表校准检定模块测试 |
5.1.4 数字识别模块测试 |
5.1.5 数据存储管理模块测试 |
5.2 系统设备自检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数字式万用表检定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检定平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总体方案设计 |
2.2.1 设计要求 |
2.2.2 系统设计方案 |
2.3 硬件设计方案 |
2.3.1 调度计算机设计方案 |
2.3.2 检定平台控制单元设计方案 |
2.4 软件设计方案 |
2.4.1 软件功能及需求分析 |
2.4.2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
2.4.3 软件开发语言选择 |
2.4.4 数据库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调度计算机选型 |
3.2 检定平台硬件设计 |
3.2.1 检定平台关键硬件选型 |
3.2.2 检定平台硬件组成 |
3.2.3 仪表检定单元控制计算机选型 |
3.2.4 检定平台控制板卡选型 |
3.3 切换板设计 |
3.3.1 切换板的功能及结构组成 |
3.3.2 传送带共用切换板设计 |
3.4 检定平台电源系统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调度计算机软件设计 |
4.2 检定平台操作软件设计 |
4.2.1 软件操作界面设计 |
4.2.2 功能模块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及实验结果分析 |
5.1 测试内容 |
5.2 动作模块测试 |
5.2.1 夹取提升万用表测试及分析 |
5.2.2 万用表量程旋钮旋转测试及分析 |
5.2.3 线路切换板测试及分析 |
5.3 功能模块测试 |
5.3.1 自动搬运万用表功能测试及分析 |
5.3.2 自动拔插线功能测试及分析 |
5.3.3 自动量程调节功能测试及分析 |
5.3.4 自动检定功能测试及分析 |
5.3.5 自动分拣功能测试及分析 |
5.4 检定系统整机测试 |
5.4.1 检定平台单机运行测试 |
5.4.2 检定平台联机运行测试 |
5.5 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模拟量输入合并单元测试设备溯源方法及溯源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2 模拟量输入合并单元测试设备溯源方法研究 |
2.1 模拟量输入合并单元测试仪工作原理 |
2.2 现有溯源方法及其不足分析 |
2.3 溯源试验项目与技术指标分析 |
2.4 基于微差法的溯源试验方法 |
2.5 数字微差算法及其误差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模拟量输入合并单元测试设备溯源装置研制 |
3.1 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
3.2 溯源装置选型与误差分配 |
3.3 虚拟标准合并单元研制 |
3.5 溯源系统软件 |
3.6 溯源装置展示 |
3.7 本章小结 |
4 溯源结论可靠性模型与分析 |
4.1 量值溯源链的建立 |
4.2 考虑到传递标准不确定度的溯源可靠性 |
4.3 溯源试验可靠性定量分析 |
4.4 单次溯源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溯源装置试验分析 |
5.1 溯源装置不确定度计算 |
5.2 溯源试验与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溯源采集系统主要函数代码 |
(8)长杆绕线型铂电阻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铂电阻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长杆铂电阻温度计校准基础理论 |
2.1 测温原理 |
2.2 检定/校准方法简介 |
2.3 铂电阻温度计温度特性 |
2.3.1 工业铂电阻温度计 |
2.3.2 精密铂电阻温度计 |
2.4 测量不确定度 |
2.5 本章小结 |
3 校准装置的研制 |
3.1 校准装置总体要求 |
3.2 测试装置本体详细设计 |
3.3 测试装置本体温度场仿真 |
3.4 设备选型 |
3.4.1 精密铂电阻温度计 |
3.4.2 电测仪器和转换开关 |
3.4.3 恒温源 |
3.5 本章小结 |
4 自动校准软件的开发 |
4.1 设计目标 |
4.2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4.2.1 开发环境 |
4.2.2 软件架构 |
4.3 软件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1 软件总体流程 |
4.3.2 配置模块 |
4.3.3 工具模块 |
4.3.4 数据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5 校准系统性能实验研究及不确定度分析 |
5.1 水平温度场均匀性 |
5.2 垂直温度场均匀性 |
5.3 不确定度评估 |
5.3.1 各部分标准不确定度 |
5.3.2 合成不确定度与扩展不确定度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精密铂电阻温度计电阻温度转换系数表(0℃?961.78℃) |
附录B 长杆铂电阻温度计校准证书 |
附录C 长杆铂电阻温度计校准原始记录 |
附录D 软件相关字典表 |
附录E 主要源代码 |
作者简介 |
(9)手持式数字万用表自动检定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系统检定技术方法 |
2.1 系统依据的检定规程 |
2.2 各参数检定方法介绍 |
2.2.1 直流电压档位检定方法 |
2.2.2 直流电流档位检定方法 |
2.2.3 交流电压档位检定方法 |
2.2.4 交流电流档位检定方法 |
2.2.5 欧姆表档位检定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3.1 系统整体架构及分部结构 |
3.2 系统主要硬件组成 |
3.2.1 FLUKE5520A型多产品校准器 |
3.2.2 工业相机 |
3.2.3 57系列两相步进电机 |
3.2.4 UT56数字万用表 |
3.2.5 计算机 |
3.3 系统软件搭建环境 |
3.4 本章小结 |
4 万用表选择开关自动切换模块设计 |
4.1 步进电机简介 |
4.2 自动切换模块硬件设计 |
4.2.1 驱动控制系统组成 |
4.2.2 脉冲信号的产生 |
4.2.3 脉冲信号的分配 |
4.2.4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 |
4.2.5 机械夹具设计 |
4.3 自动切换模块软件设计 |
4.3.1 单片机串口通信 |
4.3.2 单片机程序设计 |
4.3.3 上位机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万用表显示图像识别模块设计 |
5.1 图像识别模块功能 |
5.2 系统图像采集 |
5.3 系统数字图像预处理 |
5.3.1 图像增强处理 |
5.3.2 图像灰度变换 |
5.3.3 图像掩模操作 |
5.3.4 图像噪声的去除 |
5.3.5 图像二值化 |
5.3.6 图像形态学腐蚀处理 |
5.3.7 图像LUT变换 |
5.4 系统数字图像字符分割与识别 |
5.4.1 图像字符分割 |
5.4.2 模板匹配法识别数字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整体实现及检定实验数据分析 |
6.1 系统实现硬件介绍 |
6.2 系统实现软件介绍 |
6.2.1 程序实现功能 |
6.2.2 主页介绍界面 |
6.2.3 检定规程界面 |
6.2.4 端口设定界面 |
6.2.5 相机设定界面 |
6.2.6 检定开始界面 |
6.2.7 证书生成界面 |
6.3 系统实验及数据 |
6.3.1 直流电压检定 |
6.3.2 直流电流检定 |
6.3.3 交流电压检定 |
6.3.4 交流电流检定 |
6.3.5 欧姆表检定 |
6.4 检定数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6.4.1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
6.4.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数字万用表远程校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数字万用表校准的国内外现状 |
1.3 远程校准的国内外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5 数字万用表远程校准的实现方案 |
1.6 本章小结 |
2 系统硬件结构 |
2.1 系统硬件结构组成 |
2.2 系统检定预期目标 |
2.3 系统实现方案介绍 |
2.4 通用技术要求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软件设计 |
3.1 LabVIEW及其串口通信 |
3.2 软件模块设计 |
3.2.1 仪器初始化程序模块设计 |
3.2.2 量程及检测点程序设计 |
3.2.3 Agilent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3.2.4 各参数校准模块程序设计 |
3.2.5 数据库模块程序设计 |
3.2.6 远程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 |
4.1 直流电压的检定 |
4.2 直流电流的检定 |
4.3 交流电压的检定 |
4.4 交流电流的检定 |
4.5 电阻的检定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GUM不确定度分析 |
5.1 不确定度介绍、分类与来源 |
5.2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
5.2.1 GUM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流程 |
5.2.2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
5.2.3 合成不确定度的评定 |
5.3 GUM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
5.3.1 直流电压不确定度计算 |
5.3.2 交流电压不确定度计算 |
5.3.3 直流电流不确定度计算 |
5.3.4 交流电流不确定度计算 |
5.3.5 电阻不确定度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6 蒙特卡洛法不确定度分析 |
6.0 蒙特卡洛法的由来 |
6.1 蒙特卡洛法不确定度评定原理 |
6.2 蒙特卡洛法不确定度评定主要步骤 |
6.3 MCM的实施流程 |
6.4 数字万用表校准蒙特卡洛法不确定度评定分析 |
6.4.1 直流电压不确定度计算 |
6.4.2 交流电压不确定度计算 |
6.4.3 直流电流不确定度计算 |
6.4.4 交流电流不确定度计算 |
6.4.5 电阻不确定度计算 |
6.5 GUM法和蒙特卡洛法不确定度评定比较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万用表现场检定测量过程控制方法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强MF14型万用表防护措施的实践[J]. 曹峰,刘金涛,曹媛,石峰. 铁道技术监督, 2021(10)
- [2]薄膜热电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林振钰. 中北大学, 2021(09)
- [3]全自动手持式数字万用表检定系统设计[J]. 刘仁寰. 电子世界, 2021(09)
- [4]数字万用表自动检定在电厂中的应用研究[J]. 张轩,苏亚萍. 科技视界, 2020(17)
- [5]通用型电力仪表自动检定系统的设计[D]. 庄国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数字式万用表检定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刘春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模拟量输入合并单元测试设备溯源方法及溯源装置研究[D]. 刘郁猷.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长杆绕线型铂电阻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的研制[D]. 雷珍珍.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9]手持式数字万用表自动检定系统的研究[D]. 何亚强.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10]数字万用表远程校准系统的研究[D]. 王威. 中国计量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