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半干旱区秸秆覆盖对果树的影响

辽西半干旱区秸秆覆盖对果树的影响

一、辽西半干旱地区果树秸秆覆盖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杨玥[1](2021)在《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肥特征与作物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旱地占我国耕地的60%以上,干旱缺水与土壤贫瘠是旱地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有效改善降雨保蓄率和土壤质量,进而提高土地生产力。本研究以陕西省富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为基地,通过7年(2014-2020)长期定位试验,以冬小麦春玉米为供试作物,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NP、NPK、单施有机肥M以及NPM配施)及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NPS秸秆覆盖、NPF地膜覆盖、NPR裸露垄沟、NPRFS垄上覆膜沟内覆秸秆以及NPG绿肥翻压)对冬小麦春玉米产量、土壤水分、土壤肥力、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微生物与土壤肥力之间关系的影响,同时利用DSSAT模型对冬小麦春玉米产量及土壤含水量进行验证和模拟。目的在于优化旱地土壤养分及水分管理,揭示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土壤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以及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产量提升的机理。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保蓄、降雨利用效率以及作物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垄上覆膜沟内覆秸秆是提高旱地小麦玉米产量的最优措施,该措施集成了地膜覆盖与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的保蓄与高效利用,秸秆覆盖还田又提高了土壤肥力的双重优势,因此产量的提升包括水分和肥力两大因素。2015-2020年NP+垄上覆膜沟内覆秸秆措施(NPRFS)较其它处理小麦平均产量增幅为8.2%-63.6%,玉米为6.4%-77.5%,从水分角度,垄上覆膜沟内覆秸秆能减少休闲期土壤水分无效蒸发,增加生育期有效耗水量。休闲期耗水量顺序为NP>常规裸地CK>NP+地膜覆盖>NP+秸秆覆盖>NP+垄上覆膜沟内覆秸秆。保护性耕作措施均能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小麦垄上覆膜沟内覆秸秆(NPRFS)降水储存效率较其它处理增幅为5.2%-67.6%。玉米降水储存率较其它处理增幅为30.1%-60.7%。从养分角度,垄上覆膜沟内覆秸秆(NPRFS)措施可以降低土壤剖面硝酸盐累积,较其它措施更有利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减少氮素残留,提高化肥利用率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2)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水分、养分及作物产量同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氮磷配施有机肥处理的产量最佳,2015-2020年氮磷配施有机肥处理(NPM)较其他处理小麦总产量增幅为0.19%-24.4%,玉米为2.7%-40.4%。NPM处理提高了小麦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较CK小麦增幅为5.7%-23.1%,玉米增幅为0.6%-45.1%。同时,氮磷配施有机肥减少了土壤硝态氮累积,2015-2020年小麦氮素利用率较NP提高了53.6%,玉米较NP提高了121.8%,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该结论也得到了DSSAT模型的验证,确认了在雨养农业区DSSAT模型对不同施肥处理未来产量及水分预测的可行性。(3)旱地种植绿肥消耗了休闲期土壤贮水量,在不同降雨年份,对作物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正常降雨或丰水年份,种植绿肥造成的水分亏缺会得到补充,同时,长期种植绿肥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因此对作物的产量有积极影响。小麦2016-2020年绿肥翻压(NPG)较NP有机质增幅为2.0%-31.8%,速效氮增幅为16.5%-25.3%。对春玉米,绿肥处理(NPG)较NP在2016-2019年有机质增幅为3.8%-4.6%,速效氮增幅为42.3%-87.8%。在降雨量不足年份,会造成作物的严重减产。种植绿肥对产量的影响主要是受年降雨量、生育期降雨量和降水储存率的影响。(4)长期施肥会造成土壤养分盈余,对于小麦,氮盈亏值每增加100 kg/hm2,硝态氮的累积盈余量增加约37 kg/hm2,磷盈亏值每增加100 kg/hm2,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1.7 mg/kg。对于玉米,氮盈亏值每增加100 kg/hm2,土壤中的硝态氮累积盈余量增加45 kg/hm2,磷盈亏值每增加100 kg/hm2,速效磷的盈余量增加2.3 mg/kg。钾肥的施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物产量。可见农田养分的盈亏决定了土壤养分的消长。(5)施肥及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以及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单施有机肥(M)、NPK以及配施有机肥(NPM)较NP有机碳含量提高了48.2%、3.7%和26.9%。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的影响依次为单施有机肥(M)>NP配施有机肥(NPM)>NPK>NP>常规裸地(CK),可见有机肥以及化肥配施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同时,有机肥的施入提高了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对于保护性耕作措施,秸秆覆盖(NPS)、垄上覆膜沟内覆盖秸秆(NPRFS)和绿肥翻压(NPG)较NP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44.6%、23.1%和11.4%,同时也提高了>7mm粒径团聚体数量以及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无显着差异。(6)通过OTU数量的检测及alpha多样性分析,氮磷配施有机肥(NPM)的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最高,群落多样性依次为NPM>NPK>NPG>CK,保护性耕作中垄上覆膜沟内覆秸秆处理(NPRFS)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高。Beta多样性可以看出,不同处理的细菌和真菌群落有显着差异。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的RDA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着影响,对于细菌,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是最主要驱动因子;对于真菌,速效氮和有机质是主要驱动因子。因此,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较常规裸地明显促进了微生物多样性,改变了微生物的群落分布,为循环经济条件下的土壤可持续管理提供了可能的途径。综上所述,保护性耕作措施中垄上覆膜沟内覆秸秆及施肥措施中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提高作物产量的机制是这些措施明显提高了降水保蓄率,有机碳的增加扩充了土壤碳库,提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而提高了作物产量。

杨青川[2](2021)在《辽西果园土壤肥力高效可持续管理方法》文中研究指明辽西地区果树肥水需求与供应不足的矛盾是当前果树生产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探讨了果园土壤肥力高效可持续管理方法,以期为改善辽西果园土壤条件、提高品质和产量提供参考。

廖阳[3](2021)在《滴灌条件下覆盖对山地苹果园土壤水热状况及苹果树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陕北山地苹果区是我国苹果的主要产区和优产区,但该地区降雨少而不均,加之苹果树的蒸腾耗水作用强烈,造成苹果园水分供需矛盾极为突出,严重影响到该地区果实的产量与品质。地面覆盖与亏缺灌溉常常被用于缓解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分供应与消耗之间的矛盾。本文以陕北山地苹果园为研究对象,于2019-2020年在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清水沟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展开大田试验。试验包括覆盖、亏缺灌溉2个因素,覆盖方式有:地布覆盖(FM)、秸秆覆盖(SM)、裸地清耕(TL),亏缺灌溉梯度有:充分灌溉(W1)、轻度亏缺灌溉(W2)、重度亏缺灌溉(W3),以当地雨养栽培为对照(CK),共10个处理。本研究结论可以为有限水资源条件下的陕北山地果园土壤水分调控和节水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主要结论有:(1)地面覆盖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微环境。覆盖显着降低了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提升了0-40 c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随生育期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地面覆盖显着增加了土壤含水量,生育期前期通常FM处理含水量较高,而生育期后期通常SM处理较高。两年中,F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TL与CK平均增加均为6.3%,S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TL与CK增加4.7%与5.7%。在相同的覆盖处理下,土壤含水量随着亏缺的加重而降低,但主要体现在生育期前期,后期随着降水增加,这种差距逐渐减少。SM处理在整个生育期显着的降低了土壤温度,并且随着生育期的进行,降温幅度逐渐减少,在萌芽开花期、叶片扩展期、果实膨大期、果实成熟期分别较TL处理低5.24℃、4.19℃、2.49℃、1.31℃,同时也极大地缓冲了土壤温度变化,FM处理未对土壤温度造成显着的影响。(2)地面覆盖可以有效调控灌水或降雨后的土壤蒸发和入渗,改善土壤水环境。灌水后,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着增加,覆盖处理下40-60 cm土层含水率略有增加,60 cm以下土层未受到灌水影响,而TL处理40 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未受到灌水的影响。覆盖增加了灌水后的水分入渗量。当降雨量较大时,相较于TL处理,覆盖处理显着增加了土壤入渗,SM处理的效果更好。而当降雨量较小时,SM处理相较于TL处理降低了入渗量。通过分析土壤相对蒸发速率与土壤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了能量限制阶段和蒸发速率下降阶段之间土壤含水量的阈值(22.09%-22.75%)。当土壤含水量低于该阈值时,土壤相对蒸发速率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极显着的线性相关,而当土壤含水量高于该阈值时,两者之间无显着的相关关系。在整个蒸发过程中,SM处理均能显着减少土壤蒸发量,而FM处理仅在能量限制阶段显着降低了土壤蒸发量。(3)灌水和覆盖均可有效改善苹果树的生理生长状况。地面覆盖对开花物候期产生了显着性影响,FM处理提升了苹果花的开花潜力,SM处理能有效控制花芽的脱落,同时延缓了苹果的开花物候期,提升了苹果花的抗冻害能力。地面覆盖处理显着提升了光合效率,FM和SM的日平均Pn分别比TL提高14.4%和18.6%,比CK高32.7%和37.6%,SM处理有效的抑制了叶片光合作用的午休现象,FM体现出相同的趋势,但效果并不显着。在不同的水分亏缺处理中,净光合速率随着亏缺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地面覆盖可以显着增加新梢长度与茎粗,提升苹果树的长势。而水分亏缺对苹果树长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茎粗上。灌水处理相较于CK有效的增大了苹果产量,而覆盖措施与灌水处理的结合扩大了这一趋势,且覆盖对于产量的提升主要是通过对果实数量的增加和保持。两年平均产量表明,FM处理与SM处理产量较TL处理增加30.0%、27.3%。覆盖处理显着提升了WUE,而亏缺灌溉并未对WUE产生显着影响。综上所述,秸秆覆盖、地布覆盖均为陕北山地苹果园较为适宜的地面管理方式,其中秸秆覆盖在改善土壤结构,调控土壤温度,提升苹果树光合作用上有着更好的效果。地面覆盖与滴灌相结合可以有效缓解该区水分供需矛盾,可以有效保障当地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越阳[4](2021)在《渭北旱地矮化苹果园覆盖措施蓄水保墒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旱少雨且季节分配不均是制约渭北苹果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覆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应用的蓄水保墒措施,能够增加降雨入渗、减少土壤蒸发、实现水分的跨季节利用。本研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在矮化苹果园中设置生草覆盖、秸秆覆盖和园艺地布覆盖管理方式,通过长期定位监测,研究不同覆盖管理方式土壤有效水时空变化特征、降雨入渗与雨后土壤水分衰减规律、土壤蒸发及水分利用效率,并调查了果树生长状况与果实产量。以期为渭北旱地矮化苹果种植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基于三年的研究数据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阐明了不同降水年型下果园覆盖土壤有效水变化特征:降水平水年土壤有效水含量变化幅度大于降水欠水年,覆盖较清耕增加了土壤有效水变化幅度,在根系主要分布层和降水平水年根系扩展层差异显着(P<0.05);不同降水年型果树生育期内(3~10月)土壤有效水含量均先减少后增加,降水欠水年有效水补充量小于消耗量,降水平水年则相反;与清耕对照相比,秸秆覆盖和园艺地布覆盖在不同降水年型均能增加有效水储量、减少土壤水分亏缺,生草覆盖增加了降水平水年根系稀少层有效水储量,但不同降水年型根系主要分布层水分亏缺度均大于清耕。(2)明确了不同覆盖措施的蓄水效应:典型次降雨后,覆盖能够促进降雨入渗,拟合结果显示,每增加1 mm降水,秸秆覆盖、园艺地布覆盖和生草覆盖下入渗深度与入渗量分别较清耕增加0.3389、0.2277、0.1534 cm和0.0632、0.0437、0.0373 mm;秸秆的吸水性会阻滞降雨入渗,根据拟合公式推算,当降雨量小于6.17 mm时,秸秆覆盖下降雨入渗量低于清耕,随降雨量增加,秸秆覆盖的蓄水能力增强,当降雨量大于95.72 mm时,秸秆覆盖下降雨入渗深度最大;覆盖影响了雨后土壤水分的衰减速度,秸秆覆盖和园艺地布覆盖在不同类型降雨后均能显着降低土壤水分损失率(P<0.05),而生草覆盖在降小雨、中雨后土壤水分损失率高于清耕。(3)明确了不同覆盖措施的保墒效应:覆盖可以降低生育期土壤温度、减少土壤蒸发、减弱雨后蒸发波动,不同处理土壤蒸发量依次为:清耕>生草覆盖>秸秆覆盖>园艺地布覆盖,蒸发旺盛时期生草覆盖、秸秆覆盖和园艺地布覆盖的减蒸效率分别达到38.81%、48.03%和50.41%;不同降水年型日均温度和日均降雨量对土壤蒸发的影响效果不同,温度对降水平水年土壤蒸发的影响大于降水欠水年,而降雨量对降水平水年土壤蒸发的影响小于降水欠水年,覆盖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均能削弱土壤蒸发对温度及降雨量变化的响应。(4)揭示了不同覆盖措施对果树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覆盖能够优化果树枝组结构,增加短枝数和短枝占比,提高果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清耕相比,秸秆覆盖和园艺地布覆盖下果树产量在降水欠水年分别增加10.26%和11.04%,在降水平水年分别增加9.10%和8.67%。综上所述,秸秆覆盖和园艺地布覆盖均有较好的蓄水保墒和增产促用效应,但秸秆覆盖在降雨量较小时会阻滞降雨入渗,同时渭北黄土高原秸秆来源少、价格高,经济效益低于园艺地布,因此,园艺地布覆盖是渭北旱地矮化苹果园中的最适覆盖措施。

戴第伟,韩巍,依艳丽[5](2021)在《辽西干旱半干旱区免耕行间深松培土对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探究免耕行间深松培土(集成模式)对辽西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依托辽宁省北票市蒙古营乡沈阳农业大学定点试验田,通过监测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探讨不同耕作方式(旋耕CK、深松、翻耕、免耕秸秆覆盖、集成模式)对干旱半干旱区春玉米地土壤水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免耕秸秆覆盖能显着提高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相比于旋耕(CK),生育期内各层次的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增幅为19.49%~29.21%;(2)中耕深松培土后至成熟期的0~60 cm各层次的土壤含水量平均值集成模式(14.51%~17.07%)显着高于免耕秸秆覆盖(13.78%~15.32%),增幅为5.30%~17.07%,尤其10~40 cm土层增幅为12.11%~17.07%;(3)2019年播种前未降雨时,相比于旋耕(CK),免耕秸秆覆盖和集成模式大幅提高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其中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为集成模式13.15%和14.12%、免耕秸秆覆盖11.30%和13.04%,在无降雨条件下,集成模式的土壤墒情优于免耕秸秆覆盖,能满足玉米出苗;(4)水分利用效率(kg·hm2·mm-1):2018年集成模式(33.27)>深松(31.74)>免耕(28.65)>旋耕(28.60)>翻耕(27.85),2019年集成模式(30.28)>免耕(25.79)>深松(25.44)>翻耕(25.09)>旋耕(23.18);(5)集成模式2018年产量为10 980.28 kg·hm-2,2019年产量为15 450.10 kg·hm-2,两年均显着高于其他耕作方式,相比旋耕(CK)分别增产18.93%和31.75%;(6)集成模式2018年和2019年的经济效益都是最高水平,相比旋耕(CK),集成模式2018年的利润增加量为3 321.16元·hm-2,2019年增加量为7 074.97元·hm-2。通过两年的试验,综合来看集成模式效果最佳。在辽西干旱半干旱区该集成模式部分打破了犁底层,有效吸纳了降水,具有良好的抗旱保墒能力,缓解了该地区的春旱,提高了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

张龙[6](2020)在《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褐土水分时空分布及玉米生长影响》文中提出辽西褐土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区光照充足,但是雨量分布不均,降雨多集中在夏季,春旱严重。针对这些现状,前人进行了很多研究,有覆膜滴灌、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等措施,均有一定效果,但是单一模式,对水资源和水分利用效率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应该系统的从蓄水和保墒方面考虑,这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上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本文通过调查农民传统耕作模式下土壤耕层存在的问题,进而确立研究内容,通过定点田间试验,设立了旋耕、翻耕、秋深松、和免耕秸秆覆盖加中耕深松(简称集成模式)四个处理,以旋耕为对照,探讨春旱严重年份(2018)和正常年份(2019)时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分、玉米生长状况、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适宜辽西地区气候和土壤的耕作方式,为干旱背景下辽西玉米增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辽西褐土区农民传统耕作模式为清茬浅旋,由于长期旋耕,导致土壤耕层变浅,最小只有8cm;犁底层变厚,最厚达18cm;严重阻碍了玉米根系生长。春旱严重年份(2018)春季播种期土壤含水量低,土壤耕层体积含水量只有12.12%;雨水充足年份(2019)春季播种期的降雨同样稀少,土壤耕层体积含水量只有12.19%。,影响玉米出苗,进而影响玉米产量。2.研究2018年和2019年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褐土区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农民传统的春旋耕为对照,在春旱严重年份(2018),秋翻耕、秋深松耕作方式对全玉米生育期耕层(0-20cm)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小(旋耕12.12-24.15%;翻耕12.54-24.13%;深松12.95-24.02%),但是集成模式对玉米全生育期的耕层土壤含水量影响显着(集成模式土壤含水量在14.13%-25.42%之间);秋翻耕、秋深松耕作方式对玉米全生育期深层(60-80cm)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小(旋耕18.45-24.32%;翻耕18.91-24.44%),但是深松和集成对玉米全生育期深层土壤含水量影响显着。(深松21.99-26.31%;集成22.12-27.15%)。在雨水充足年份(2019),集成处理对玉米全生育期土壤耕层和深层的土壤含水量都影响显着,而其它处理对玉米全生育期土壤耕层和深层的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小。(2)2018年和2019年休闲期降水分别为59.6和171mm,但集成和深松处理的蓄水效率均高于旋耕和翻耕且较为接近,分别为28.18%、26.33%和43.48%、41.43%。(3)2018和2019年的贮水量和降雨量都表现出:在玉米生育期降雨少时,集成处理0-80cm剖面土壤贮水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在玉米生育期降雨充足时,深松处理土壤贮水量增加,与集成处理贮水量接近,显着的高于翻耕和旋耕处理。3.玉米的出苗率关键限制因子为玉米播种后的土壤水分;在干旱年份(2018),集成处理玉米开始生长的较慢,随后生长速度变快;深松处理玉米长势快于其它处理。相较于旋耕(CK),深松和集成处理显着增加30-40cm层次的根量,增幅为102.28%和123.4%。;在雨水充足年份(2019),不同处理玉米长势差异不显着,深松和集成处理略微增加了20-40cm的根量,增幅分别为21.6%和30.1%。。4.干旱年份(2018)和雨水充足年份(2019)在辽西褐土区玉米产量均是集成处理最高,旋耕处理最低。集成处理相比于旋耕(CK),2018年产量增加16.39%,2019年产量增加8.54%。5.2018年和2019年不同耕作方式水分利用效率均是集成处理最高,分别为36.61 kg·hm2·mm-1和32.2 kg·hm2·mm-1,相比于旋耕(CK),分别增加17.11%和21.97%;2018年和2019年不同耕作方式氮肥利用效率也是集成模式最高,分别为41.41 kg·kg-1和52.00 kg·kg-1,相比于旋耕(CK),分别增加16.39%和8.56%。6.集成处理在2018年和2019年玉米净收入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经济效益最好。相对于旋耕,2018年集成处理玉米净收益增加2185.07元·hm2,2019年集成处理玉米净收益增加1413.65元·hm2,集成模式是可以增加当地人收入的耕作方式。由以上结论可知,免耕秸秆覆盖加中耕深松相比于旋耕、深松和翻耕能更好的提高春季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玉米产量、水分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玉米经济效益,是适合辽西褐土区并值得推广的耕作方式。

郑家明,冯良山,冯晨,杨宁,蔡倩,向午燕,张哲,赵凤艳,白伟[7](2020)在《辽宁省旱作农田防蚀增效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指出土壤风蚀和水蚀是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能够降低土壤肥力,减少土地产出,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文章以辽宁省生态脆弱区防治风蚀水蚀、提高土地收益为目标,基于长期定位监测和模拟实验研究,明确了农田风蚀、水蚀发生规律,提出农田立体防蚀理念,围绕地上、地表、地下空间格局,研究了防蚀增效种植模式、地表构造、地力保育等关键技术,明确了辽宁省防蚀增效的主要途径及效果,为实现区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张紧紧[8](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机制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生境破碎。混农林广泛分布并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人地矛盾及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石漠化治理进程。喀斯特区具有特殊的二元三维结构,降水总量较为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水资源可利用率低,采用适宜的节水措施对混农林业的健康高效发展十分必要。根据地理学、农学、林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水土保持学等基本原理,2017-2020年,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分5次在研究区6个样地野外连续定位观测和数据采集,对1278个样品16个指标进行实验分析。论文紧紧围绕石漠化治理农艺节水与混农林业高效增值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混农林业农艺措施节水机制、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国家石漠化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提供科技参考。(1)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措施后各组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明显变化,秸秆+保水剂立体覆盖效果最佳。整体而言,秸秆+保水剂、单施秸秆、单施保水剂和地膜覆盖能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其中地膜覆盖能显着提高0-10cm表层土壤含水量;除地膜覆盖外,其他三种措施能有效增加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显着降低土壤容重(P<0.05)。秸秆+保水剂和单施秸秆能显着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2)农艺节水措施对植物蒸腾影响较大,蒸腾水分利用效率不同措施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且因环境和种植作物种类不同。在撒拉溪各农艺措施将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百分比为:地膜覆盖(21.05%-55.46%)、秸秆+保水剂(29.16%-54.72%)、单施秸秆(8.65%-40.71%)、单施保水剂(2.09%-43.51%)。在花江:地膜覆盖(1.32%-12.36%)、秸秆+保水剂(3.72%-24.06%)、单施秸秆(0.62%-10.63%)、单施保水剂(0.48%-4.69%)。在施秉:秸秆+保水剂(6.98%-14.54%)、单施秸秆(6.45%-10.65%)、单施保水剂(0.85%-12.77%)。整体,秸秆+保水剂处理效果最佳,其次是地膜覆盖、单施秸秆和单施保水剂。(3)地膜、秸秆、PAM型保水剂农艺节水措施应用于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混农林土壤棵间蒸发量,不同农艺措施在研究区的土壤蒸发量降低比例均为:秸秆+保水剂>单施秸秆>单施保水剂。地膜土壤蒸发量降低比例在撒拉溪介于秸秆+保水剂和单施秸秆之间,花江高于秸秆+保水剂处理。土壤蒸发降低幅度为:施秉>关岭-贞丰>毕节,因种植模式不同有所差异,整体上可以使棵间土壤蒸发量降低8.9%34.62%。(4)根据混农林业农艺措施节水机制,提出水肥耦合改良技术、立体覆盖节水增值技术、复合垄作节水增值技术关键技术,针对节水蒸腾效益监测方法的不足,提出节水效益监测技术,并对关键技术进行应用示范,在研究区共建成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增值混农林地面积约13.5 hm2,改善了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植物蒸腾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土壤蒸发量,提高了蒸腾监测数据的精准度,示范效果良好。

吴清林[9](2020)在《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文中提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降雨丰富,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导致干旱发生率较高。同时,水土流失具有特殊性,兼具地表流失和地下漏失的双重性,在成土速率很低的背景下,水土流失显得异常严重,地表无植被或无土覆盖而呈现出石漠化景观。石漠化治理关键问题在于治理水土流失,而水力作用是水土流失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喀斯特地区混农林业是节水增值产业,符合发展生态衍生产业治理石漠化的需求,其中“五水”赋存转化机理及其高效利用研究,可以揭示混农林因地因时合理配置的规律,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我们根据混农林配置节水、节水耕作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多学科交叉理论,2016-2020年在代表南方喀斯特不同地貌结构与石漠化环境的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研究区,通过15个径流小区35场侵蚀性降雨监测,对26个农艺节水样地和18个工程节水样地共采集了1810个土样并进行实验室物理属性分析,以及1080次土壤蒸发监测、21种植物的浸水试验、21种作物共592次的蒸腾速率监测,结合气象站数据,利用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构建,对混农林地的降雨、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水的赋存转化机理和机制进行研究,构建模式、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及验证推广,为国家石漠化治理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1)探讨了不同等级石漠化“五水”赋存转化规律,阐明了混农林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特征,揭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混农林对水资源赋存效益的差异及气温、生物量、土壤水力特征参数等对“五水”赋存转化的影响。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可利用降水量与降雨量、陆面蒸发量与土壤蒸发量在研究区的分布呈耦合关系,可利用降水量在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分布最低,土壤蒸发和陆面蒸发则是中强度石漠化最高。混农林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减少地表产流、降低蒸腾速率和抑制土壤蒸发的生态效益,混农林对地表产流的阻控、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和增加地下水赋存、降低蒸腾速率等方面均表现为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的生态效益最好。水资源赋存效益最终是潜在-轻度石漠化>无-潜在石漠化>中强度石漠化。在“五水”转化中,地表水、地下水、生物水和土壤水相对于降水的贡献率分别为0.14-12.71%、9.43-30.20%、9.79-49.97%和40.72-82.58%。对比研究发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混农林系统水资源赋存效益最高,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干旱胁迫有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受干旱胁迫的影响使得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干旱胁迫、气温、土壤水力特征、生物量等自然因子综合影响着“五水”资源的赋存转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差异性。对规律性和差异性的掌握有利于进一步揭示混农林节水保水机制,为发展节水增值生态衍生产业提供理论支撑。(2)探讨了农艺节水和工程节水策略下混农林业水资源赋存转化与水资源高效利用规律,揭示了不同措施下土壤水赋存转化特征、植物水抑蒸特征,得出了不同节水措施的抑蒸减蒸机制。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表层肥力,以肥调水的机制增加了表层土壤含水量,中间层土壤含水量较低,说明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在10-20cm土层。混农林地秸秆覆盖+保水剂、秸秆覆盖、保水剂、地膜覆盖措施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土壤水分蒸发,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资源赋存效益。单一措施与复合措施相比,复合措施更能提高水资源赋存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节水措施布设下的中-强度石漠化地区水分利用效率仍然最高。农艺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布设,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土壤蒸发、增加了土壤含水量,降低了土壤水向大气水的转化速率,降低了混农林的蒸腾速率,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资源赋存效益。混农林系统通过节水保水措施后,减少了水资源的耗散,揭示了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抑蒸减蒸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机制,证实了喀斯特地区混农林系统采用节水保水措施进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可行性。(3)根据“五水”赋存转化机理,结合混农林节水保水机制,构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研发了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根据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策略,在毕节撒拉溪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水资源高效赋存与混农林节水增值模式,关岭-贞丰花江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地表地下水有效转化与混农林节水保值模式,施秉构建了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土壤-生物水高效赋存与混农林节水增值模式,分别简称“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在模式中对现有技术进行总结,研发了混农林配置、地膜覆盖、屋顶集雨、地表-地下水联合调度、坡面集雨、生态水池、节水灌溉、矮化密植、林下养殖、生草覆盖等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针对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提出了水肥耦合、生草清耕覆盖保墒、瓶式根灌、硬化路面集雨、屋面集雨、地表地下水联合调度等技术集成。(4)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具较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应用示范成效较好,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其中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最适宜推广面积分别占南方8省区总面积的37.12%、20.52%和38.38%。2016年以来在对毕节撒拉溪、花江和施秉混农林与水资源利用现状的走访调查和实际调研基础上,结合前期项目的示范和研究成果,选取了三个研究区共6139hm2进行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带动当地居民发展生态产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节水增值混农林业有利于修复已退化的石漠化环境、遏制水土流失、促进植被恢复并带动经济发展。结合GIS空间分析并对指标进行赋值,建立了降雨、气温、海拔、地貌类型、岩性、坡度、土层厚度、水土流失强度、土壤类型、人口密度、人均GDP等评价指标体系,对模式进行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在中国南方喀斯特8省(市、区)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的推广面积分别为74.33×104km2、225.03×104km2、37.68×104km2、52.05×104km2、4.60×104km2,39.74×104km2、14.52×104km2、21.90×104km2、20.83×104km2、96.70×104km2,74.33×104km2、25.03×104km2、37.68×104km2、52.05×104km2、4.60×104km2。

戴第伟[10](2020)在《耕作方式对辽西褐土旱作区耕地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辽西地区是辽宁省重要的玉米产区之一,该区年平均降雨量350-500mm,且集中在6、7、8月份,土壤耕层浅、犁底层厚、肥力低,蓄水保墒能力差。冬、春季降水少、风大,春旱频发,严重影响玉米播种与苗期生长,是该区农业生产的最大限制因素。针对该区存在的问题,前人进行了覆膜、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等大量研究;但是至今尚未获得有效解决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低、土壤春旱、等雨播种等现实问题的耕作模式。本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传统旋耕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在辽西褐土区4种耕作模式对土壤0-80cm剖面的水分时空分布影响、对耕层物理化学性质、玉米的长势及根系的分布及产量影响;着重探讨对土壤雨季蓄水、春季保墒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优化筛选提高土壤雨季蓄水、春播供水、并且适宜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的耕作模式。为构建适宜在辽西褐土区推广应用的生产耕作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相比旋耕(CK),各耕作方式在10-20cm层次的土壤容重都得到降低。干旱加剧了土壤紧实,干旱期不同耕作方式在15-25cm处的土壤紧实度均小于旋耕。2.在时间上,2018年播种前至拔节期(4月16日-6月6日),免耕秸秆覆盖提供了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保证了玉米的出苗,加强了苗期及拔节期的土壤水分供应。在中耕深松后至秋季(6月24日-10月30日)经过降雨后,相比于其他耕作方式,集成模式显着提高了0-80cm土壤含水量,尤其在20-40cm层次。在2019年春播前(4月12日),0-10cm和10-20cm土壤含水量集成模式(13.15%、14.12%)高于免耕秸秆覆盖(11.30%-13.04%)及其他耕作方式,即使在无降雨条件下,集成模式的土壤墒情也能满足玉米的出苗。3.在空间上,雨季时各耕作方式短期内降水能下渗的深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分别为:旋耕0-20cm、深松30-40cm、翻耕20-30cm、免耕秸秆覆盖20-30cm、集成模式30-40cm。干旱时,旋耕和深松在0-80cm层次的土壤含水量均处于较低水平,翻耕的土壤含水量稍高于深松,免耕秸秆覆盖在土壤0-80cm均保持了较高的含水量,集成模式在0-80cm的土壤含水量稍高于免耕秸秆覆盖,尤其在20-40cm层次。4.相比免耕秸秆覆盖,集成模式在雨季至秋收阶段接纳了更多的降雨,土壤储水量增加了8.70mm-15.30mm,为生长中后期的玉米生长提供了更多的土壤水分。在2019年春播前(4月12日),集成模式更好的保存的土壤水分,其土壤储水量比免耕秸秆覆盖高12.66mm。5.免耕秸秆覆盖的速效NPK在土壤表层聚集,深松有利于下层的土壤速效NPK。6.在旋耕方式下,提前播种等雨或雨后推迟播种都不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免耕秸秆覆盖在玉米生长前期的长势最慢。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拔节期之后)免耕秸秆覆盖和集成模式在中后期的长势开始崛起,最终超过旋耕和翻耕。相比于旋耕,深松后有利于增加下层土壤中的根系量。7.2018年和2019年均是旋耕产量最低,集成模式的产量最高。集成模式相比于旋耕(CK),2018年增产18.93%,2019年增产31.75%。集成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显着高于其他耕作方式,在2018年和2019年均处于最高,分别为32.49kg·hm2·mm-1和30.28kg·hm2·mm-1。8.集成模式在2018年和2019年利润显着高于其他耕作方式,增加量分别为3321.16元/hm2和7074.97元/hm2。综合2年的数据来看集成模式的经济效益最好,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综上所述,针对辽西地区玉米高产的限制因素,相比其他耕作方式,集成模式更好的提高了春季的土壤墒情及保蓄了下层土壤的储水量,具有良好的土壤水分供应能力,适当降低了土壤的容重和紧实度,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在降雨不同的两年都获得了稳定的高产并且增加了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集成模式是辽西褐土区旱作农田值得推广的一种新的高产稳产的耕作方式。

二、辽西半干旱地区果树秸秆覆盖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西半干旱地区果树秸秆覆盖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肥特征与作物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膜覆盖研究现状
        1.2.2 秸秆覆盖研究现状
        1.2.3 填闲作物覆盖
        1.2.4 垄沟覆盖种植模式研究现状
        1.2.5 DSSAT模型研究进展
        1.2.6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保护性耕作对旱地小麦玉米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1.4.2 休闲期种植绿肥对旱地土壤水、肥利用的影响
        1.4.3 施肥及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1.4.4 保护性耕作及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影响
        1.4.5 施肥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土壤样品采集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1 土壤水分相关指标测定
        2.4.2 土壤及植株养分相关指标测定及计算
        2.4.3 土壤真菌测定方法
        2.4.4 土壤细菌测定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6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保护性耕作对旱地春玉米冬小麦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3.1 试验设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降雨量
        3.2.2 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
        3.2.3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耗水及降水利用情况的影响
        3.2.4 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3.2.5 降雨量、耗水量、储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冬小麦与春玉米休闲期种植绿肥对土壤水肥利用的影响
    4.1 试验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降雨量
        4.2.2 冬小麦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4.2.3 小麦玉米土壤贮水量
        4.2.4 休闲期土壤蓄水保墒效果
        4.2.5 冬小麦春玉米土壤耗水及降水利用情况
        4.2.6 土壤养分差异性分析
        4.2.7 降雨量、耗水量、储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3.1 绿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3.2 绿肥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4.3.3 绿肥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保护性耕作及施肥对旱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5.1 试验设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硝态氮含量变化
        5.2.2 作物吸氮量
        5.2.3 施肥及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小麦土壤氮、磷、钾素平衡的影响
        5.2.4 施肥及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土壤氮、磷、钾素平衡的影响
        5.2.5 土壤氮磷钾养分平衡值与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保护性耕作及施肥对旱地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影响
    6.1 试验设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保护性耕作对小麦玉米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6.2.2 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及酶活性
    6.3 讨论
        6.3.1 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
        6.3.2 土壤团聚体
    6.4 小结
第七章 保护性耕作对玉米农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
    7.1 试验设计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真菌和细菌群落在门水平上的相对丰度
        7.2.2 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
        7.2.3 细菌和真菌群落分布
        7.2.4 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分析
        7.2.5 微生物群落组成之间的相关性
        7.2.6 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7.3 讨论
        7.3.1 保护性耕作对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
        7.3.2 保护性耕作对微生物物种分布情况的影响
        7.3.3 微生物群落与耕作措施之间的关系
    7.4 小结
第八章 施肥对玉米田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的影响及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8.1 试验设计
    8.2 结果与分析
        8.2.1 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相对丰度
        8.2.2 基于分类树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8.2.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8.2.4 土壤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分析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DSSAT模型对旱地作物产量及土壤水分的模拟与验证
    9.1 试验设计与数据来源
        9.1.1 试验设计
        9.1.2 数据来源
        9.1.3 模型的校正与验证
    9.2 结果与分析
        9.2.1 作物遗传参数的调试与验证
        9.2.2 DSSAT模型的校正
        9.2.3 DSSAT模型的验证
    9.3 讨论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辽西果园土壤肥力高效可持续管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辽西果园土壤肥力存在的问题
2 果园土壤肥力高效可持续管理
    2.1 果园起垄生草土壤管理+增施有机肥技术
        2.1.1 起垄生草技术要点。
        2.1.2 增施有机肥。
    2.2 果园行间生草、树盘覆盖免耕简约化土壤管理技术
        2.2.1 行间生草技术要点。
        2.2.2 果园覆盖技术。

(3)滴灌条件下覆盖对山地苹果园土壤水热状况及苹果树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不同覆盖类型研究
        1.3.2 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3 覆盖对作物生长、生理的影响
        1.3.4 覆盖对作物产量、WUE、品质的影响
        1.3.5 覆盖与滴灌的组合研究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土壤理化性质
        2.3.2 灌水及降雨后水分入渗及土壤蒸发的测定
        2.3.3 苹果树生长、生理指标、果实产量及WUE
        2.3.4 气象数据的监测
        2.3.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覆盖和灌水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生育期内降雨、灌水及气温状况
    3.2 土壤容重及土壤孔隙度
    3.3 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
    3.4 生育期土壤温度变化
    3.5 讨论
        3.5.1 覆盖对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影响
        3.5.2 覆盖和灌水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5.3 覆盖和灌水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覆盖对降雨、灌水后蒸发和入渗的影响
    4.1 降雨、灌水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4.2 降雨、灌水后土壤蒸发的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覆盖和灌水处理对苹果树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5.1 开花强度
    5.2 叶片光合作用
    5.3 新梢、叶面积
    5.4 苹果产量及WUE
    5.5 讨论
        5.5.1 覆盖灌水和对开花物候期的影响
        5.5.2 覆盖和灌水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5.5.3 覆盖和灌水对新梢、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5.4 覆盖和灌水对产量及WUE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渭北旱地矮化苹果园覆盖措施蓄水保墒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
        1.2.1 果园覆盖概况
        1.2.2 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2.3 覆盖对降雨入渗的影响
        1.2.4 覆盖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1.2.5 覆盖对果树生长、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不同降水年型下果园覆盖土壤有效水变化特征
        2.2.2 不同覆盖措施的蓄水效应
        2.2.3 不同覆盖措施的保墒效应
        2.2.4 覆盖对果树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 技术路线
    2.4 试验布设
    2.5 测定指标与方法
        2.5.1 土壤水分测定
        2.5.2 土壤蒸发测定
        2.5.3 土壤温度测定
        2.5.4 果实产量测定
        2.5.5 果树枝组调查
        2.5.6 土壤有效水计算
        2.5.7 土壤储水量计算
        2.5.8 果树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2.5.9 土壤水分损失率计算
        2.5.10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降水年型下果园覆盖土壤有效水变化特征
    3.1 降水分析
    3.2 土壤有效水时间变化特征
    3.3 土壤有效水垂直变化特征
        3.3.1 不同覆盖措施下土壤有效水变化
        3.3.2 不同生育期土壤有效水变化
    3.4 土壤储水与亏缺特征
        3.4.1 土壤有效水储存特征
        3.4.2 土壤水分亏缺特征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覆盖措施蓄水效应
    4.1 降雨分析与类型划分
    4.2 典型单日降雨后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4.2.1 降小雨后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4.2.2 降中雨后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4.2.3 降大雨后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4.3 典型连日降雨后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4.3.1 短期降雨后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4.3.2 中期降雨后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4.3.3 长期降雨后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4.4 降雨量对降雨入渗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覆盖措施保墒效应
    5.1 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5.2 不同降水年型土壤蒸发特征
    5.3 降雨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5.4 影响土壤蒸发的主要因素分析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覆盖对果树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1 覆盖对果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6.2 覆盖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辽西干旱半干旱区免耕行间深松培土对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降雨量
        1.3.2 土壤质量含水量
        1.3.3 土壤贮水量
        1.3.4 水分利用效率
        1.3.5 产量
        1.3.6 经济效益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2.2 集成模式下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2.3 2019年春播前不同耕作方式下0~60 cm土层土壤水分状况
    2.4 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2.5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3 讨 论
4 结 论

(6)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褐土水分时空分布及玉米生长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辽西地区土壤耕层及春播问题研究进展
        1.2.2 不同耕作方式研究进展
        1.2.3 辽西褐土增产潜力研究
        1.2.4 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1.2.5 作物养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1.2.6 土壤水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处理分析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辽西褐土区农民传统耕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3.2 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褐土区土壤水分的影响
        3.2.1 不同耕作方式对不同时期0-100cm土壤层次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蓄水效率的影响
        3.2.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3.3 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褐土区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
        3.3.1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
        3.3.2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株高茎粗的影响
        3.3.3 不同耕作方式对0-40cm层次玉米根系的影响
    3.4 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褐土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3.5 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褐土区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6 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褐土区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3.7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辽宁省旱作农田防蚀增效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风蚀形成原因及其危害
2 土壤水蚀形成原因及其危害
3 辽宁省防蚀增效技术措施
    3.1 间作
    3.2 垄膜沟植或秋季覆膜
    3.3 秸秆残茬覆盖
    3.4 高留茬
    3.5 秸秆还田
    3.6 增施有机肥
4 结论与展望

(8)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机制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农艺节水
    (二)石漠化山地农艺节水
    (三)研究进展及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三 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措施节水机制
    (一)农艺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 农艺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 农艺措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二)农艺措施对植物蒸腾及土壤蒸发的影响
        1 农艺措施对植物蒸腾的影响
        2 农艺措施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三)混农林业农艺措施节水机制
四 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技术
    (一)农艺节水现有技术
        1 地表覆盖技术
        2 耕作保墒技术
    (二)农艺节水技术创新
        1 水肥耦合改良技术
        2 立体覆盖节水增值技术
        3 复合垄作节水增值技术
        4 节水效益监测技术
五 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技术应用示范与验证
    (一)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二)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三)混农林业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1 毕节撒拉溪示范点
        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
        3 施秉喀斯特示范点
    (四)农艺节水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1 规划设计流程
        2 应用示范过程
    (五)农艺节水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1 毕节撒拉溪示范点
        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
        3 施秉喀斯特示范点
六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一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
    第二节 喀斯特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
    第三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四节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第四节 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
    第一节 大气水赋存转化特征
        一 研究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二 可利用降水分布特征
        三 相关性分析
    第二节 地表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侵蚀性降雨量与产流关系
        二 雨强与产流的关系
        三 混农林系统地表产流阻控效益
    第三节 土壤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混农林土壤水赋存特征
        二 混农林地土壤水蒸发
    第四节 生物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混农林蒸腾特征
        二 混农林地冠层截留量
    第五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混农林地“五水”赋存转化特征
        二 混农林“五水”赋存转化数学模型构建与验证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机理的混农林地水资源高效利用
第四章 混农林地水资源高效利用策略
    第一节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高效利用水资源
        一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下的土壤水分赋存特征
        二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的土壤水资源转化特征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农艺节水策略
    第二节 工程节水措施与混农林高效利用水资源策略
        一 工程节水措施及混农林土壤水分赋存特征
        二 工程节水策略对混农林地水资源转化的影响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工程节水策略
第五章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构建及技术
    第一节 模式构建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三 模式构成的技术体系
        四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五 结构与功能的对比分析
    第二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二 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技术优化与集成
第六章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应用及推广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三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四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五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一 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调整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三 模式推广应用范围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土壤物理属性数据(g)
附录二 作物蒸腾速率监测(g/g/h)
附录三 地表产流数据
附录四 土壤蒸发速率监测(mm/d)
附录五 气象数据统计
附录六 植被截留数据(mm)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一、参与的科研项目
    二、发表的论文
    三、获得奖励
致谢

(10)耕作方式对辽西褐土旱作区耕地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辽西地区耕层现状及气候特征研究
        1.2.2 旱作农田水分调控耕作措施研究
        1.2.3 不同区域的保护性耕作增产效果研究
        1.2.4 土壤水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2.5 土壤容重、紧实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2.6 土壤养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2.7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紧实度的影响
        1.2.8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耕作方式对0-40cm土壤容重和紧实度的影响
        3.1.1 不同耕作方式对0-40cm土壤容重的影响
        3.1.2 不同耕作方式对0-40cm土壤紧实度的影响
    3.2 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
        3.2.1 不同耕作方式下春播前的土壤水分剖面分布特征
        3.2.2 不同耕作方式下苗期的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特征
        3.2.3 不同耕作方式下拔节期无降雨时段的土壤水分变化
        3.2.4 降雨前后免耕秸秆覆盖+雨前中耕深松处理的土壤水分变化
        3.2.5 不同耕作方式下抽雄期的土壤水分分布
        3.2.6 不同耕作方式在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土壤水分分布
        3.2.7 不同耕作方式下2018 年秋收后和2019 年春播前土壤水分分布
    3.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储水量的影响
    3.4 不同耕作方式下对0-40cm土壤速效养分分布的影响
        3.4.1 不同耕作方式对0-40cm土壤碱解氮分布的影响
        3.4.2 不同耕作方式对0-40cm土壤有效磷分布的影响
        3.4.3 不同耕作方式对0-40cm土壤速效钾分布的影响
    3.5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3.5.1 农户不同播期下的玉米长势
        3.5.2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长势的影响
        3.5.3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根系分布的影响
    3.6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7 不同耕作方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辽西半干旱地区果树秸秆覆盖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肥特征与作物产量的影响[D]. 杨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辽西果园土壤肥力高效可持续管理方法[J]. 杨青川. 现代园艺, 2021(13)
  • [3]滴灌条件下覆盖对山地苹果园土壤水热状况及苹果树生长的影响[D]. 廖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渭北旱地矮化苹果园覆盖措施蓄水保墒效应研究[D]. 张越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辽西干旱半干旱区免耕行间深松培土对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戴第伟,韩巍,依艳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01)
  • [6]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褐土水分时空分布及玉米生长影响[D]. 张龙.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7]辽宁省旱作农田防蚀增效研究进展与展望[J]. 郑家明,冯良山,冯晨,杨宁,蔡倩,向午燕,张哲,赵凤艳,白伟. 辽宁农业科学, 2020(03)
  • [8]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机制及技术研究[D]. 张紧紧.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9]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D]. 吴清林.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10]耕作方式对辽西褐土旱作区耕地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 戴第伟.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辽西半干旱区秸秆覆盖对果树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