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金成国,张丹,李国静[1](2021)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探索——以“电磁学实验”为例》文中提出基础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基础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课时数存在着一些矛盾,本文从了解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和优化教学内容着手对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故基础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应该服务于中学物理的课程教学,教学内容最好能够与中学物理的课程内容进行衔接。同时,以"电磁学实验"为例,对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优选出"静电场的描绘""制流电路与分压电路"和"伏安法测电阻"等6个实验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电磁学实验"的教学内容。
杨振东[2](2021)在《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基础物理教育承载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近年来,随着两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深入,对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仍未见到预期的成效,这一点成为物理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学术界,“物理思维品质”一直是衡量一个人物理思维能力与智力的指标,然而目前对于中学生物理思维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仍然未有定论,我们认为这是思维培育欠缺成效的重要原因。因此,着眼于对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与物理思维品质相关的研究尚未涵盖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基本认识问题。现存研究更多地回应了“什么是物理思维品质”、“如何培养物理思维品质”,而鲜见对“物理思维品质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一问题的完整阐述;二是各因素对物理思维品质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现有的文献并不能明确回答“各因素对物理思维品质的影响程度如何”、“各因素之间是否还存在相互影响”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着眼于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影响因素,拟通过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尝试回答以下问题:第一,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厘清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结构与内涵;第二,对于研究得出的影响因素,探讨其对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影响程度、路径及作用机制。本研究在认同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连续性多于两分性”观点的前提下,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以顺序性混合研究的思路展开研究。着眼于宏观角度,将研究问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影响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其结构如何?第二,各影响因素与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相关程度如何?第三,各影响因素对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作用机制如何?本文对上述问题分三个独立的研究进行回应:首先,采用质性研究的方式初步构建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基于卡麦兹建构型扎根理论,选择高校低年级物理专业任课教师、中学一线物理教师以及教研员共20名进行深度访谈,筛选出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影响因素,并进行逐级编码,建立起初步的影响因素结构框架;其次,采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式检验结构框架的效度。基于CNKI输入“物理思维”探寻我国教育研究者在研究物理思维问题时所关注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中的部分高频、强中心性和高突现词能间接反映研究者所聚焦的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构成要素,再结合对高频关键词的因子分析,得到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实现对质性分析结论的检验;第三,基于根据已有文献和理论设计出《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自测量表》与《思维品质影响因素变量量表》两部分测量工具,具体形式均为Likert六级量表。在预调查后通过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和KMO检验测查量表的结构效度,并通过科隆巴赫ɑ内部一致性系数来检测量表的信度,表明研究工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第四,对广西、河南、广东、海南、浙江5个省609名高中学生在物理思维品质和重要影响因素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了测查,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找到各个因素变量对物理思维品质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物理思维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涉及学生因素(性别、学习动机、元认知能力、自我效能感、情感参与)、教师因素(知识建构、科学方法、科学探究、行为期望)、学校因素(学校校风、设备资源)、家庭因素(父母教育)四个方面12个具体指标;第二,非智力因素对物理思维品质起着显着的直接影响,教师、家庭、学校因素都以非智力因素为中介,间接地对物理思维品质起到显着的影响;第三,学校校风和设备资源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间接作用于非智力因素来影响物理思维品质。本研究的结论对物理思维品质的研究和中学物理教学实践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中学其他学科教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林栋梁[3](2021)在《高三学生物理模型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D市为例》文中提出科学思维作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关键主题之一,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物理模型在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物理问题的解决通常是高三学生复习物理的主要内容,合理应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巩固与迁移应用,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在高三物理教学中的“应然”要求,通过设计调查工具完成对样本高三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调查,得出了高三学生物理模型应用的“实然”现状。高三物理复习中物理模型应用现状调查问卷从物理复习情况、物理模型认同情况、物理模型认知情况、物理模型运用意识等四个维度进行建构与设计,通过初测问卷修订完善后形成正式问卷并实施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问卷的一致性系数为0.947,取样切适性量数(KMO)值为0.942,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较好地反映高三物理复习中物理模型的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发现高三学生对基础物理模型认知不够深入;高三复习中学生缺少物理模型的建构意识;教学中关于物理模型的科学思维容易被忽略;学生物理模型迁移应用存在困难。而且学生应用物理模型在性别和学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的物理学习满意程度与学生能很好地应用物理模型解决物理问题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根据高三物理复习中物理模型应用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解决的对策主要有:(1)引导高三学生对高中涉及物理模型进行全面地总结;(2)引导学生在习题中自主建构物理模型;(3)培养学生应用典型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4)物理模型教学中使物理模型情景化。根据上述策略本研究开展了“斜面模型”、“机车启动问题”、“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等内容的高三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别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在高三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可以供在三复习过程中的教师参考实践。
李杏莲[4](2021)在《科学本质视野下两岸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教材比较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本质作为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如何通过科学教育来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教材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接触到的最直接资源,也是理解科学本质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中国大陆人教版、司南版和台湾翰林版、龙腾版高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为研究对象,从科学本质的视角展开教材的比较分析,并基于理论研究成果开展教学实践。具体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以下3点:(1)采用内容分析法,梳理当前科学本质理论研究成果,确立本研究框架下科学本质的内涵及维度要素。在此基础上比较两岸课程标准(纲要)对科学本质的要求;利用本研究建立的教材分析工具,定量比较两岸教材科学史内容对科学本质的体现情况。研究表明,两岸的课程标准(纲要)都对科学本质提出显性要求,但是两者在实践指导层面上各有优势和不足之处;人教版科学史数量最多,但人教版和司南版科学本质体现频次大致相同,各版教材都出现了科学史及其体现的科学本质分布不均的情况,且多数科学史内容都以旁批、注释的形式出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本质观。(2)选择高中物理力学专题下的4个重要知识点,挖掘宝贵的科学史及科学本质教育资料,并在相关的发展史背景下定性分析四版教材的编写差异,最后结合教材分析结果和相关科学史资料,提出教学建议。(3)结合理论分析成果,以“自由落体运动”一课为例,开展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科学本质的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科学本质观,且没有妨碍学生掌握知识。
胡伟伟[5](2021)在《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中学职前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2年2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来,对于教师专业素养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参照标准。不少中学教师尤其是职前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与《标准》的要求并不相适应,这将导致这些教师新入职后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难以较好适应中学教学要求。基于此,目前已经展开对于职前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研究。笔者通过知网查询资料发现,以往对于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评测几乎都以自编问卷为主。自编问卷由于个人研究的局限性,在信度、效度方面不可能比得上国内专家组的集体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择以《标准》为基础,对江苏省中学职前物理教师的专业素养情况展开调查,分析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笔者在研一实习期的末期,对小组其他三名同学访谈,从他们身上找出职前物理教师存在着的一些共性问题。之后通过校内导师指点,在63条专业标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8条设计成问卷的量表。并在江苏省内开设物理师范的10多所高校中,选择6所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发放问卷。在此过程中,首先采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分析,之后使用Excel软件进行图表分析,最后采用SPSS软件进行差异性分析。通过对于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分析,获得省内职前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如下:(1)“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自我评价明显高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2)在“专业知识”中,只有物理学科知识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相关项自我评价最高,其余指标较低;(3)在“专业能力”中,涉及教育实践的观念认知自我评价较高,但涉及教学实践的具体基本功自我评价较低;(4)不同性别的物理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不存在明显差异;(5)不同区域高校的物理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存在明显差异性,且苏南地区明显高于苏北地区;(6)不同类型高校的物理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不存在明显差异;(7)不同层次高校的物理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不存在明显差异。针对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如下:1.理论物理专业的课程,在物理师范专业设置过多,这些课程偏重学术研究,相对于师范生“难、繁、偏”,导致师范生本该实践练习的时间被占用。建议采用具有物理师范专业特色的新教材,既可以拔高物理师范生对物理学的认知,又可以兼顾物理师范生的中学物理教学就业需求;2.物理师范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并没有对中学物理教材所有实验详尽分析,很多师范生在实习期间甚至转正以后,无法保证就业后能在当地能学到正确的物理实验知识。建议省内开设物理师范专业的高校,能够将中学物理教材全部实验加入到课程设置中;3.不少高校对于物理师范生实习期的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这两个时间点却分别和很多师范生的升学(考研)和就业(校招)冲突,进而导致很多师范生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建议高校适当修改实习时间,逐步提前到大三上学期;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校园招聘时,时间尽量安排在周末或寒暑假。
郑会[6](2021)在《基于物理学科能力的中考物理试题研究 ——以遵义市近五年中考物理试题为例》文中提出中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兼具学业水平测试及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选拔考试,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考查,更指向学生的学科能力。物理学科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中考物理试题应该体现对物理学科能力的考查,是反映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形式之一,而物理教学过程更是学生物理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如果中考物理试题能够很好地体现对物理学科能力的考查,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物理学科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物理学科能力便能得到更好的提升,达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因此本研究采用归纳总结法、对比分析法等对遵义市近五年中考物理试题考查物理学科能力情况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分析,并以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的重视程度和学生的现状,从而对学生物理学科能力培养及提升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为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物理学科能力及中考物理试题更好体现对物理学科能力的考查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考物理试题物理学科能力考查方面:从纵向分析看,近五年中考物理试题各年及整体都以考查学生的观察记忆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从横向分析看,不同题型和不同知识板块对物理学科能力考查侧重有所不同。问卷调查方面:教师们在物理教学中都足够重视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对学生分析解释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观察记忆能力现状好于其它物理学科能力。试题考查、教师重视度及学生现状整体方面:得到重视的是观察记忆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整体而言表现好的是学习理解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最需要加强重视的是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各物理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得到重视,才能实现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整体提高。
张维宇[7](2021)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思维迁移能力培养途径探究》文中认为随着新教育课程的不断深化改革,国家对于高中教育领域也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且在高中这一关键阶段中,物理这门基础学科仍然是高中学生必须和需要认真学习的一门国家重点学科课程。而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在这一定的年龄阶段需要学习初中物理还是必然有着一定的教学难度,因为学习物理主要还是需要培养初中生很强的逻辑思维学习能力。对此,文章针对这一章的内容分别进行一个个系列案例的问题分析。
王婷[8](2021)在《基于STEAM理念培养中学生物理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每个国家来说都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此背景下,当机器逐步取代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力,以“创造性”为核心的创新素养将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培养能够应对快速变化社会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当代教育的使命所在。STEAM教育以其跨学科融合特征及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独特价值受到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开创了科学技术教育的新型模式和创新人才教育的新范式。融合STEAM教育理念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带来新活力,通过项目式学习、工程思维让学生学会以整合的视角去认识物理学科,培养学生物理创新素养。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了有关STEAM教育、创新素养、创造力等方面的文献,并利用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STEAM教育领域近十年的研究趋势进行可视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STEAM教育的演变及创新素养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找出STEAM教育理念与创新素养培育的契合性。借鉴国内外有价值的STEAM课程并结合现有教学模式,设计出基于STEAM理念的《火星探测项目》单元课程。采用《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试》量表和《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测试结果和数据,研究实施融合STEAM教育理念的物理课程对学生物理创新素养的影响。创新素养与创新品格(创造性人格)和创新能力相关,创造性倾向与人格、性格、态度相关。研究表明:虽然学生的科学创造力水平在短时间内并未呈现出显着差异,但在独创性分数方面实验前后显着差异。融合STEAM教育理念的物理单元综合课程对学生的独创性水平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传统物理教育融合STEAM教育理念,树立跨学科教育理念、基于项目式学习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和能力。
马艳梅[9](2021)在《培养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讲解了关于增强高中学生使用物理建模的意识以及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考试大纲中对于高中物理课程的规定标准包括引导学生能够做到的是能够自主的建立物理模型,并且增强学生们的分析能力以便能够解决企业在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必要性。由此可知,在高中的物理教育阶段,就要培养学生们应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这对加强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研究对象选择伊宁市某高中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分析,使用调查问卷与测试问卷的方法对该校学生的物理建模水平开展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研究结果得出:该校中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不足,并且不善于使用物理建模来解决问题;对相关物理模型知识掌握不足;在课前预习,解题,复习一系列过程中学生没有结合应用物理模型的意识;根据调查的结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些参考建议,帮助学校实践课程的方案,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并应用对比实验法对实践效果进行检验。该方案的实用性也得到了证实。本文根据研究结果,针对提高高中生物理建模水平设计相关方案内容主要包含三个内容:(1)培养学生在新课程中建构物理模型的能力:(1)在新课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创设物理问题进行情境,对如何处理问题提出方法;抓住本质,构建物理模型;对构建出来的物理模型进行分析;探索规律;使用物理模型处理问题;(2)在新课教学中展示思维方法,促进建模体验。(2)在习题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模型建模分析能力:(1)挖掘思维阶梯,树立建模意识;(2)精心选题,强化建模意识:仔细审题,复现题目所描述的问题情境;分析物理情境,抓住本质,构建物理模型;分析模型特点,根据模型特征找到解决物理问题所需知识,思考模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3)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1)借助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建模能力;(3)克服思维定势,建立正确模型。实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出来的方案在进行实践后加强了学生们的物理建模的水平,大部分学生已经具有建模意识,能够在问题情境中抓住本质,构建相关物理模型;还可以分析模型,探索规律;运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当然,实践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因为时间限制,部分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没有稳定形成;二是测量范围仅仅在实验班中形成,大面积的形成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
徐丽丽[10](2021)在《培养高中生物理观念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落实,教育部对学生的要求也由知识学习向素质教育转型。物理观念作为最重要的科学观念,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也是促进物理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观念建构、实现教学规范性的关键。若把物理学知识比喻成一棵大树,物理观念就是其根基部分。通过物理观念的培养,让学生会用物理学思想思考问题,可为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打好基础。在当前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更注重学生成绩高低,常常忽略了学生物理观念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学过的知识逐渐忘记,未形成解决问题的物理思想,很难达到素质教育要求。相反,物理观念的形成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重新树立教师的教学价值观。由于观念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且其过程十分抽象,所以学生需要不断地对物理概念、规律进行提炼与升华,形成对物理知识更深层次的认识。物理核心素养中对物理观念的表述比较抽象,并且相关文献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研究物理观念的培养,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及教师专业素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查阅大量物理观念相关文献,确定了本研究方向。首先,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界定本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为后续策略及教学的设计进行铺垫。其次,通过对学生调查并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当前高中生物理观念水平及教师教学观念水平和培养情况,总结了现阶段高中物理观念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要培养物理观念所遵循的原则。再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设计了物质观、运动与相互作用观、能量观和时空观的教学策略。基于以上教学策略,分别设计具体的教学案例并提出教学建议,以便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物理观念培养,为物理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最后,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反思本次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展望。
二、基础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础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探索——以“电磁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
1.1 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不匹配 |
1.2 教学内容与教学条件不匹配 |
1.3 教学内容与课时数不匹配 |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 |
2.1 了解教学对象:准确定位,因材施教 |
2.2 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注重效果 |
2.3 优化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学而能用 |
3 结论 |
(2)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物理思维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学生发展的时代诉求 |
(二)思维品质理论的兴起为学科教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
(三)实证研究范式的日臻成熟为教育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
二、研究问题 |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
(一)思维与物理思维 |
(三)思维品质与物理思维品质 |
四、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思维品质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物理思维品质测量工具的研究 |
(四)关于干预物理思维品质发展的行动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思维品质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思维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 |
三、对已有文献的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研究主题的理论基础 |
(一)林崇德思维品质理论 |
(二)皮亚杰关于影响思维发展因素的观点 |
二、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型扎根理论 |
(二)结构方程模型 |
三、混合研究方法论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整体研究思路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四、研究方法 |
(一)访谈法 |
(二)科学知识图谱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数理统计法 |
第五章 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探寻(之一)——影响因素结构的初步建立 |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说明 |
(一)建构型扎根理论的说明 |
(二)研究样本与收集资料的说明 |
(三)研究效度与信度的说明 |
二、原始数据的收集与编码分析 |
(一)初始编码 |
(二)一级编码:聚焦编码 |
(三)二级编码:轴心编码 |
(四)三级编码:理论编码 |
(五)理论饱和度检验 |
三、物理思维品质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剖析 |
(一)非智力因素 |
(二)教学方式 |
(三)教师支持 |
(四)学校因素 |
(五)家庭因素 |
四、假设模型 |
第六章 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探寻(之二)——影响因素结构框架的检验 |
一、基于“物理思维”知识图谱的数据挖掘 |
(一)数据来源 |
(二)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 |
二、数据分析 |
(一)高频、强中心性关键词分析 |
(二)高频关键词的因子分析 |
三、检验结论 |
第七章 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探寻(之三)——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修订 |
一、测量工具的设计流程 |
(一)物理思维品质的测量工具开发 |
(二)影响因素变量的测量工具开发 |
二、问卷预调查 |
三、测量工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一)信度 |
(二)效度 |
第八章 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探寻(之四)——假设模型的验证 |
一、关于性别的差异性分析 |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与检验 |
三、检验结果 |
第九章 研究结论 |
一、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讨论 |
(一)性别 |
(二)非智力因素 |
(三)教学方式 |
(四)学校因素 |
(五)家庭因素 |
第十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一)缺乏对先天因素影响的研究 |
(二)研究数据的收集具有局限性 |
(三)横断研究设计存在固有短板 |
(四)研究者自身的科研素养难以较好地驾驭选题 |
二、研究展望 |
(一)完善教育研究理论功底 |
(二)扩大样本量 |
(三)采取聚合交叉设计完善研究 |
(四)推广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对象代码及相关信息一览表 |
附录三 专家访谈记录(其一) |
附录四 专家访谈语录对应表 |
附录五 检测习题 |
附录六 物理思维品质自测量表 |
附录七 影响因素变量量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高三学生物理模型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D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
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的要求 |
3.高中物理教育教学实践的需求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物理模型 |
2.物理模型的特征与意义 |
3.物理模型的分类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1.模型教学重要性 |
2.物理模型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
3.中学物理模型教学的实施途径 |
4.培养学生物理模型意识的研究 |
5.高中物理模型的类型 |
6.高中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 |
(三)国外相关研究 |
1.物理模型建构和重要性的研究 |
2.物理模型教学研究 |
三、理论基础 |
(一)迁移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主动建构性 |
2.社会互动性 |
3.情境性 |
(三)认知学习理论 |
(四)生态化的物理教学 |
四、高三学生物理模型应用现状调查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问卷的设计 |
3.问卷修订与实施过程 |
(二)数据处理和分析 |
1.问卷信度分析 |
2.问卷效度分析 |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
1.高三学生物理模型应用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学生学习物理态度和复习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
3.学生的物理水平维度下题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四)差异性统计分析 |
1.学生应用物理模型现状的性别差异分析 |
2.学生应用物理模型现状的学校间差异分析 |
(五)相关性统计分析 |
(六)开放题目的统计处理 |
五、高三复习中学生应用物理模型存在的问题 |
(一)高三学生对基础物理模型认识不够深入 |
(二)高三复习中学生缺少物理模型的建构意识 |
(三)教学中关于物理模型的科学思维容易被忽略 |
(四)学生物理模型迁移应用存在困难 |
六、解决学生物理模型应用问题的对策 |
(一)引导高三学生对高中涉及物理模型进行全面地总结 |
(二)引导学生在习题中自主建构物理模型 |
(三)培养学生应用典型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 |
(四)物理模型教学中使物理模型情景化 |
七、基于解决学生物理模型应用问题对策的案例分析 |
(一)案例1:斜面模型案例设计 |
(二)案例2:机车启动问题(模型)案例设计 |
(三)案例3:《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
八、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高三复习中学生物理模型应用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
附录三 高三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 高三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五 高三师生访谈记录整理(部分)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科学本质视野下两岸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教材比较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诉求 |
1.1.2 对我国科学教育现状的思考 |
1.1.3 科学史是科学本质教学的重要资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材 |
2.1.2 科学史 |
2.2 理论基础 |
2.2.1 科学本质内涵 |
2.2.2 科学哲学领域的科学本质观 |
2.2.3 科学教育领域的科学本质观 |
第3章 两岸教材力学部分科学本质呈现情况比较 |
3.1 两岸课程标准(纲要)对科学本质要求比较 |
3.1.1 大陆《课程标准》对科学本质的要求分析 |
3.1.2 台湾《课程纲要》对科学本质的要求分析 |
3.1.3 海峡两岸课程标准(纲要)比较分析 |
3.2 四版教材力学部分科学本质呈现情况定量比较 |
3.2.1 教材比较研究设计 |
3.2.2 四版教材科学史内容统计结果 |
3.2.3 四版教材科学本质呈现情况比较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科学本质视野下力学重要知识点比较分析 |
4.1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 |
4.1.1 “自由落体运动”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
4.1.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
4.1.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
4.2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
4.2.1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
4.2.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
4.2.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
4.3 万有引力定律 |
4.3.1 “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
4.3.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
4.3.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
4.4 机械能守恒定律 |
4.4.1 “机械能守恒定律”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
4.4.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
4.4.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
第5章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实践研究 |
5.1 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与计划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思路 |
5.1.3 测量工具设计 |
5.1.4 样本选择 |
5.2 基于科学本质的“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
5.2.1 教学模式的选择 |
5.2.2 教学片断案例 |
5.3 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
5.3.1 研究实施过程 |
5.3.2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3.3 研究结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材科学史内容统计示例 |
附录2:教材科学史内容体现的科学本质分析示例 |
附录3:教材科学史内容对科学本质的体现情形统计结果 |
附录4:高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 |
附录5:自由落体运动知识测试卷 |
附录6:教学效果评估问卷 |
附录7:教学设计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5)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中学职前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重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 |
2.1.2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
2.1.3 教师成长三阶段论 |
2.1.4 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 |
2.2 本研究的概念界定 |
2.2.1 中学职前物理教师 |
2.2.2 专业素养 |
2.3 国内外对于职前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综述 |
2.3.1 国外对于职前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综述 |
2.3.2 国内对于职前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综述 |
2.4 有关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研究形状 |
第3章 关于物理职前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调查 |
3.1 访谈研究过程 |
3.1.1 访谈的提纲设计 |
3.1.2 内容的整理 |
3.1.3 访谈结果的启示 |
3.2 问卷调查过程 |
3.2.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3.2.2 数据的整理 |
3.2.3 差异性分析 |
3.2.4 问卷调查的总结 |
第4章 调查现状的原因分析 |
4.1 理论物理课程偏多,其他课程不够重视 |
4.2 基础实验器材陈旧,中学实验课程偏少 |
4.3 微格教学频率不高,展示实践机会有限 |
4.4 实习时间安排太晚,能上讲台机会不多 |
第5章 措施改进与对策建议 |
5.1 合理调整课程结构,选用师范特色教材 |
5.2 提高微格教学频率,加强课后小组练习 |
5.3 师范生基本功多练,物理实验技能加强 |
5.3.1 提升“三字一画”基本功 |
5.3.2 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
5.3.3 提升物理实验技能 |
5.4 实习时间安排提前,适时参与顶岗实习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江苏省中学职前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调查 |
致谢 |
(6)基于物理学科能力的中考物理试题研究 ——以遵义市近五年中考物理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对能力培养的重视 |
1.1.2 中考是能力体现的形式之一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及方法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方法 |
2 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能力与学科能力 |
2.1.2 学科能力与物理学科能力 |
2.2 物理学科能力理论选择 |
2.3 物理学科能力内涵及表现框架 |
2.3.1 学习理解能力 |
2.3.2 应用实践能力 |
2.3.3 迁移创新能力 |
3 基于物理学科能力的中考试题分析 |
3.1 中考物理试题整体分析 |
3.1.1 试题题型结构分析 |
3.1.2 知识点考查分析 |
3.1.3 新增试题分析 |
3.2 中考物理试题物理学科能力体现范例分析 |
3.2.1 学习理解维度范例分析 |
3.2.2 应用实践维度范例分析 |
3.2.3 迁移创新维度范例分析 |
3.3 中考物理试题能力分析 |
3.3.1 中考物理试题多维统计分析 |
3.3.2 中考物理试题不同题型能力统计分析 |
3.3.3 中考物理试题不同知识板块能力统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物理学科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 |
4.1 问卷调查设计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目的 |
4.1.3 问卷设计 |
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2.1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4.2.2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4.2.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 物理学科能力统计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及相关建议 |
5.1 总结 |
5.1.1 相关结论 |
5.1.2 存在问题分析 |
5.2 物理学科能力培养教学建议 |
5.2.1 重视基础提升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 |
5.2.2 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
5.2.3 鼓励启发提升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 |
5.3 注重物理学科能力的命题建议 |
5.3.1 注重迁移创新能力的考查 |
5.3.2 注重各物理学科能力均衡体现 |
5.3.3 阅读理解题考查应多样化 |
6 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物理学科能力重视度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初中生物理学科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7)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思维迁移能力培养途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思维产生迁移的三种类型 |
三、 思维力的迁移性对能力的直接影响主要因素 |
(一)对班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主要影响 |
(二)学生不自信 |
(三)目前高中物理主要的教学特点 |
四、 培养广大学生高中思维物理迁移运用能力的几种方法 |
(一)培养迁移思想 |
(二)保持积极自信的物理学习心态 |
(三)培养学生新的综合物理素质 |
五、 总结 |
(8)基于STEAM理念培养中学生物理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 |
1.1.2 传统物理教育的局限 |
1.1.3 STEAM教育的兴起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STEAM教育国外研究现状 |
2.1.1 美国相关研究 |
2.1.2 英国相关研究 |
2.1.3 澳大利亚相关研究 |
2.2 STEAM教育国内研究现状 |
2.2.1 研究概况 |
2.3 关于创新素养的研究现状 |
2.3.1 创新素养相关概念 |
2.3.2 创新素养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STEAM教育理论基础 |
3.1.1 建构主义理论 |
3.1.2 多元智能理论 |
3.1.3 情境认知主义 |
3.2 创新素养理论基础 |
3.2.1 吉尔福特创造性要素 |
3.2.2 创造性投资理论 |
第4章 基于STEAM理念的物理教学设计理念探讨 |
4.1 STEAM教学理念深度研究 |
4.1.1 跨学科性理念 |
4.1.2 情境性学习理念 |
4.1.3 多阶段性 |
4.1.4 运用工程思维 |
4.2 STEAM理念下物理课程模式设计探讨 |
4.2.1 现有STEAM教学模式 |
4.2.2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物理教学模式图 |
4.2.3 适用范围 |
第5章 基于STEAM理念物理课程实践案例 |
5.1 课程性质和定位 |
5.2 教学案例设计 |
5.2.1 单元教学流程框架图 |
5.2.2 单元教学案例设计 |
5.3 教学模式反思与调整 |
第6章 基于STEAM理念物理课程对创新素养培养实验研究 |
6.1 研究对象 |
6.2 研究问题和假设 |
6.3 实验设计 |
6.3.1 研究工具 |
6.3.2 研究过程 |
6.4 研究结果 |
6.4.1 前测分析 |
6.4.2 后测分析—《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 |
6.4.3 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 |
附录B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 |
附录C 中学生科学创造力测量量表使用手册 |
致谢 |
(9)培养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课程标准对培养物理建模能力的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模型 |
2.1.2 物理模型 |
2.1.3 物理建模能力 |
2.1.4 物理建模能力水平的分类 |
2.1.5 物理模型的分类 |
2.1.6 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作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物理建模教学理论 |
2.2.3 建模教学的意义 |
第三章 伊宁市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
3.1 调查目的和方法 |
3.2 调查对象 |
3.3 问卷设计 |
3.3.1 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现状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2 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水平测试问卷的设计 |
3.3.3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3.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4.2 测试问卷结果分析 |
3.5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培养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策略 |
4.1 在新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 |
4.1.1 在新课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 |
4.1.2 在新课教学中培养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模型 |
4.2 在习题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 |
4.2.1 挖掘思维阶梯、培养学生物理建模意识 |
4.2.2 精心选题,强化学生物理建模意识,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4.3 在复习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 |
4.3.1 借助物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 |
4.3.2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物理模型能力 |
4.3.3 克服思维定势,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 |
第五章 培养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教学实践 |
5.1 在新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教学案例 |
5.2 在习题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教学案例 |
第六章 实践过程及教学效果 |
6.1 实践过程及效果 |
第七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调查问卷 |
测试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10)培养高中生物理观念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二、理论综述 |
(一)观念 |
(二)物理观念 |
1.物理观念的内涵 |
2.物理观念的分类 |
3.物理观念的特点 |
4.物理观念水平划分 |
(三)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学科结构理论 |
3.人本主义理论 |
三、高中物理观念水平及培养情况的调查研究 |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设计 |
1.学生问卷设计 |
2.教师访谈设计 |
(四)数据分析 |
1.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
2.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五)调查结论 |
四、高中物理观念层次模型与培养原则 |
(一)高中物理观念层次模型 |
(二)高中物理观念培养原则 |
1.客观性原则 |
2.主体性原则 |
3.循序渐进原则 |
4.创新性原则 |
五、高中物理观念的培养策略 |
(一)培养学生的物质观 |
1.创设感知体验,感知物质观 |
2.设计小组探究,培养物质观 |
3.建构层级模型,激发物质观 |
(二)培养学生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 |
1.感知运动与相互作用观 |
2.渗透运动与相互作用观 |
3.内化运动与相互作用观 |
4.提升运动与相互作用观 |
(三)培养学生的能量观 |
1.初步建构能量观 |
2.加深能量定律理解 |
3.实现能量观念转化 |
(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
1.导入时空观教学 |
2.促进时空观培养 |
(五)促进教师转变物理观念 |
1.提高自身学科素养 |
2.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
(六)完善学校教学服务设施 |
1.配备实验教学设施 |
2.更新课程安排设置 |
(七)评价物理观念水平 |
1.观念水平评价标准 |
2.观念水平评价内容 |
六、培养学生物理观念的教学设计和应用建议 |
(一)物理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
(二)培养学生物质观的教学设计——以《电荷》为例 |
(三)培养学生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教学设计——以《超重与失重》为例 |
(四)培养学生能量观的教学设计——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 |
(五)培养学生时空观的教学设计——以《相对论时空观》为例 |
(六)物理观念教学的应用建议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教师培养高中生物理观念的水平访谈研究 |
附录B 关于高中生物理观念水平的调查问卷 |
附录C 访谈实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基础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探索——以“电磁学实验”为例[J]. 金成国,张丹,李国静. 科教导刊, 2021(35)
- [2]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杨振东.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高三学生物理模型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D市为例[D]. 林栋梁.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科学本质视野下两岸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教材比较与实践研究[D]. 李杏莲.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5]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中学职前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与对策[D]. 胡伟伟. 扬州大学, 2021(09)
- [6]基于物理学科能力的中考物理试题研究 ——以遵义市近五年中考物理试题为例[D]. 郑会.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7]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思维迁移能力培养途径探究[J]. 张维宇. 考试周刊, 2021(39)
- [8]基于STEAM理念培养中学生物理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D]. 王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培养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D]. 马艳梅.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10]培养高中生物理观念的教学策略研究[D]. 徐丽丽.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