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种猪应注意补充矿物质营养(论文文献综述)
万遂如[1](2021)在《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流行状况与防控技术》文中认为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又称为猪繁殖障碍综合征,是以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弱仔、母猪不孕、公猪不育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目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在我国养猪场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母猪生产性能低下、产仔数少,仔猪死淘率高,生长缓慢等,严重危害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养猪场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就目前我国养猪场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引发因素、流行状况与防控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养猪场参考。
刘天真[2](2021)在《山东泰安五个规模化猪场影响母猪繁殖率的因素调查》文中认为我国虽是一个养猪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与欧美一些养猪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以衡量猪场效益和母猪繁殖成绩的重要指标PSY(能繁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为例,据农业部畜牧业司的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能繁母猪PSY值为17头。而丹麦全国平均PSY达到了30头以上,排在前面的农场已经达到了36头。因此,中国母猪繁殖潜力亟待挖掘和提高,且发展空间极大。因此,在现代畜牧业日益发达的今天,提高母猪繁殖率对畜牧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山东某5个猪场种猪2020年的生产记录,通过对每头母猪胎平均产仔总数、胎平均产活仔数、胎平均产健仔猪、平均出生窝重统计分析评价母猪群的繁殖性能;通过分析种猪胎次、分娩季节、种猪品种和检测经产母猪CSFV、PRRSV、PRV抗体水平,以研究猪场母猪群的繁殖性能及其影响因素,为猪场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种猪群繁殖性能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猪场母猪繁殖性能:2020年五个猪场总产仔数和健仔率分别为17032头和89.23%、49080头和88.95%、35484头和89.76%、37243头和87.95%、36182头和81.65%。是具有代表意义的规模化猪场。2.不同胎次对母猪产仔性能造成的差异:各猪场胎平均总产仔数、胎平均产健仔数、平均出生窝重,4-6胎最高,与1-3胎,7-16胎差异极显着(P<0.01);13-15胎最低,极显着低于1-12胎(P<0.01);1-3胎与7-9胎差异不显着(P>0.05),极显着高于10-16胎(P<0.01)。3.分娩季节对母猪产仔性能造成的差异:各猪场胎平均总产仔数各季节间差异不显着(P>0.05);胎平均产健仔数、平均出生窝重春季最高,与秋季差异不显着(P>0.05),与夏季、冬季差异显着(P<0.05)。4.品种对母猪产仔性能造成的差异:在种公猪上,胎平均产仔总数、胎平均产健仔数、胎平均产活仔数均是杜洛克配种的母猪最高,与长白猪、二元猪差异极显着(P<0.01),与大白猪差异显着(P<0.05)。在种母猪上,胎平均产仔总数长白猪最高,与三元猪差异极显着(P<0.01),胎平均产健仔数大白猪最高,与二元猪、三元猪差异极显着(P<0.01),胎平均产死仔数大白猪最低,与长白猪、二元猪、三元猪差异显着(P<0.05)胎平均断奶头数大白猪最高,与长白猪、二元猪、三元猪差异极显着(P<0.01)。5.繁殖障碍性疾病抗体水平检测情况:五个猪场PRV g 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14.29%、32.14%、25%、39.28%,证明五个猪场均有外界野毒的感染。猪场A PRRSV抗体阳性率仅为30%,证明该猪场潜在PRRSV感染风险。综合五个猪场数据分析,母猪胎次、分娩季节、种猪品种、繁殖障碍性疾病等复合性因素对母猪产仔性能有不同的影响。胎次上3-6胎繁殖效能最佳,第1胎次母猪繁殖效能较低,6胎以后繁殖效能逐渐减低,即使胎平均产仔总数偶有增加,但是胎平均产活仔数仍在逐渐减低;分娩季节在春季、秋季繁殖效能最佳,分娩季节在夏季、冬季繁殖效能较差;杜洛克配种的母猪繁殖效能最佳;大白猪作为种母猪繁殖效能最佳;在繁殖障碍性疾病抗体检测结果上各猪场存在PRV野毒感染,应及时进行猪场净化、紧急预防接种。
张广卫[3](2021)在《法系大约克母猪膘情调控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光明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前身为上海农场,是上海市生猪异地养殖转移的重点项目。2016年生产能力已达100万头,占上海市生猪最低保有量的40%。为进一步完善农场生猪繁育体系,加快品种改良步伐,2012年12月20日农场引进300多头法国新一代长白、大约克等法系种猪。2015年11月引进杜洛克75头,12月又从法国引进260头法系猪,2016年11月份再次从长白以及杜洛克270头,为了更好地使用这批优良进口种猪,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对其进行选育提高,并提升现有品种性状,光明核心育种场结合参加全国种猪联合育种工作积累的实践经验,结合法系大约克母猪的特点,一直在探索与之相适应的饲喂方案及其效果。此方案可指导场内技术人员更好地开展生产工作,为本场选育符合时代发展所需要高端种猪、改善和提高种猪性能等提供一套易懂、系统、综合的种猪饲喂流程与操作方法。本论文包括3个试验,具体如下:一不同饲喂方案对膘情和繁殖性能的影响从法国原种猪及其F1代后备猪中选择100头进行试验,分成2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50头,同期配种。对照组执行方案一:递进式逐步增加饲喂量,妊娠1-28天每头每天饲喂量1.8kg前期料,29-60天每头每天饲喂量2.3kg前期料,61-84天每头每天饲喂量2.5kg前期料,85-95天每头每天饲喂量2.5kg后期料,96-110天每头每天饲喂量3.75kg后期料。实验组执行方案二:简化饲喂程序,提升妊娠前期饲喂量,即妊娠1-28天每头每天饲喂量2.8kg前期料,29-84天每头每天饲喂量2.5kg前期料,85-110天每头每天饲喂量3.5kg后期料。产房分娩之后,对于仔猪调群只针对同组间进行,即试验组与试验组、对照组与对照组之间可以相互寄养,但是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不进行寄养。记录总仔数、活仔数、木乃伊、死胎、初生重、断奶数、断奶重以及背膘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方案二优于方案一,有利于提升母猪的产仔性能。二法系大约克母猪膘情对繁殖性能的影响选取光明核心育种场2016年7-8月配种的300头母猪,统一采用“高低高”的饲喂方案,全程跟踪本胎次饲喂情况,分别于产前(妊娠110天)和断奶(哺乳21天)当天进行背部P2点背膘测定。同一头母猪临产前背膘与断奶时的背膘相比较,其减少量即为哺乳期的背膘损失。记录母猪的产前背膘、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断奶背膘、断奶窝重等其产前产后直至断奶的完整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产前P2点背膘在16-18mm范围内的母猪产仔性能最好三后备母猪膘情对繁殖性能的影响选取光明核心育种场2016年留种的2批次后备母猪80头,记录后备母猪配种前的背膘,并分析初配背膘与窝产活仔数;进入产房分娩后21天,再次测量背膘,并分析断奶背膘与断配间隔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背膘在16-17mm时后备母猪产仔性能最好。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母猪最佳背膘范围为16-18mm,后备母猪最佳初配背膘范围为 16-17mm。
迂斌,颜运秋,徐少勇[4](2021)在《哺乳母猪泌乳力如何实现最大化》文中认为无乳是个伪命题,不是无乳,是泌乳障碍。一型:乳源不够;二型:激素紊乱;三型:导管不通。三种泌乳障碍分别对应的个体(老龄、高产、三元、或者杜长达中那种更容易得,或者日粮与环境导致)对猪场整体效益的影响;对母猪的后果,对仔猪的后果。
肖军[5](2020)在《探析生猪养殖饲料的配制技术》文中研究指明生猪养殖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保障肉食品安全供应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养猪业正由传统养猪业向现代养猪业转变,无论是养殖模式、区域布局还是生产方式、生产能力都在发生显着变化。生猪养殖的营养需求除了动物本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需要能量、蛋白等的需求,还有人类对他们要求,比如要求猪瘦肉多,这样,人类就必须人为改变动物的营养需求来达到一定的目的。1生猪饲料的配制原则
汤飞[6](2019)在《fat1和fat2融合表达转基因猪与共表达转基因小鼠的制备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是一类含多个不饱和键的长链脂肪酸的统称,可依据多不饱和键个数及位置分为n-3 PUFAs和n-6 PUFAs等类别。它具有促进哺乳动物神经发育和胎儿生长,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等功能。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由于猪肉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提高其中PUFAs含量,对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猪肉中n-3和n-6 PUFAs含量不足的问题,本研究获得控制PUFAs合成的两个必需酶基因,Δ12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t2)和Δ15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t1),通过转基因技术初步制备fat1-fat2基因融合表达的转基因猪,并制备fat2-2A-fat1基因共表达的转基因小鼠模型。通过检测发现这两个动物模型肌肉、脂肪等组织中n-3和n-6PUFAs含量都得到了提高,为生产自身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基因动物研究提供基础研究。1.融合表达fat1-fat2转基因猪制备及检测我们使用本实验室前期已构建的p CAG-fat1-fat2融合表达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稳定转染至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fat1和fat2基因融合表达的转基因猪。本研究共获得5头在3日龄及120日龄均稳定表达fat1-fat2融合基因的转基因猪,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证实fat1-fat2融合基因在肌肉组织中高效表达。转基因猪肌肉、皮肤、脂肪组织中PUFAs含量得到提高,其中3日龄转基因猪肌肉组织中n-3 PUFAs总量增加90.34%,n-6 PUFAs总量增加32.64%;120日龄转基因猪肌肉、脂肪、皮肤组织中n-3 PUFAs总量分别增加41.84%(p<0.01)、25.23%(p<0.01)、22.90%(p=0.05),n-6 PUFAs总量分别降低25.01%(p<0.05)、24.32%(p<0.01)、36.17%(p=0.01)。同时我们发现转基因猪体内组织中SREBP1c、FAS、NFκB基因表达下调;三种组织中PPARα、ELOVL2、ELOVL5基因的表达上调。LXRα基因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并未检测到明显变化。2.fat2和fat1共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在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验证为进一步提高fat1和fat2基因表达效率,采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利用2A序列构建了实现双基因自我剪切、共表达的fat2-2A-fat1片段;并构建p CAG-fat2-2A-fat1-EGFP共表达质粒。将共表达质粒以脂质体介导瞬时转染至PK15细胞48小时后,细胞能高效表达fa2-2A-fat1;细胞内n-3 PUFAs总量增加30.7%(P=0.05),n-6 PUFAs总量减少34.74%。3.共表达fat2和fat1的转基因小鼠制备与检测将试验2中构建的共表达双基因质粒经显微注射制备转基因小鼠,最终获得6只F0代阳性小鼠。其中606号小鼠经PCR、Southern blot、m RNA表达量检测和肌肉组织PUFAs含量的检测显示其fat2-2A-fat1基因表达量最高;以此为父本,共繁育出11只F1代阳性小鼠,26只F2代阳性小鼠。通过检测PUFAs含量发现,F0代转基因小鼠肌肉组织中n-6 PUFAs含量较对照组增加30.61%(p<0.01),n-3 PUFAs总量增加6.87%;脂肪组织中n-6 PUFAs含量降低29.47%(p<0.01),n-3 PUFAs总量降低29.20%(p<0.01);皮肤组织中n-6 PUFAs总量升高8.39%,n-3 PUFAs总量下降33.10%。F1代雄性转基因小鼠肌肉组织中n-6PUFAs总量比对照组增加4.31%,n-3 PUFAs总量增加9.47%;雌性小鼠中n-3 PUFAs总量增加16.34%,n-6 PUFAs总量增加22.64%。脂肪组织中雄性小鼠n-3 PUFAs总量增加7.21%,n-6 PUFAs总量增加6.50%;雌性小鼠n-6 PUFAs总量增加16.50%,n-3PUFAs总量减少5.93%。推测转基因小鼠fat2和fat1基因共表达水平及PUFAs含量存在组织和性别上的差异转基因小鼠体内FAS、SREBP1c和LXRα基因在部分组织中表达下调;PPARα、ELOVL2、ELOVL5基因在三种组织中均表达上调;但NFκB基因在三种组织中表达量无显着变化。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fat1和fat2双基因融合表达的转基因猪与共表达转基因小鼠,两种转基因动物体内均能高效表达fat1和fat2基因,显着提高体内PUFAs的含量,为未来培育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基因家畜新品种提供基础。
蓝荣庚[7](2018)在《浅谈繁殖种猪饲养及饲料配制技术》文中提出胰岛素可以刺激卵泡发育和断奶后LH及FSH的分泌。胰岛素也与孕酮分泌有关,而后者会影响妊娠早期蛋白在子宫内的分泌,这些子宫蛋白(如子宫铁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将促进胚胎的存活。新生仔猪成活率,在很大程度上由仔猪的体储决定,这是因为只有在母猪孕期才能形成这些体储,并且取决于母猪在妊娠期的代谢状况和采食量。应该避免21d泌乳期内10kg以上的失重。若失重大于这个数值,将
陈芳[8](2017)在《沈阳博睿科研种猪场经营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畜牧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它的不断发展给予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强有力的保障。这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大力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发展畜牧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养猪生产正面临着自身生产力水平较低、环保问题日渐突出、国外猪肉大量进口等方面的竞争与劣势,这些也是促进养猪行业转型发展的动力。养猪业是中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在世界养猪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和猪肉的稳定供应对于农业经济和国计民生均有着重要意义。2015年我国母猪存栏5000万头,年生猪出栏70825万头,生猪出栏率高达152%。2015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5113万头。中国生猪产业的发展已经不是盲目地扩大规模,而是步入一个综合考虑平衡发展的新纪元。引进健康的种猪十分关键,只有种好,后续才会有更优良的发展,所以,育种环节,它是生猪产业链的首要环节,它的发展对养猪业客观重要,同时对畜牧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主要采用阅读文献、查阅资料的方法,以及到沈阳博睿科研种猪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到猪场的相关信息。首先,对猪场基本情况的简介,猪场发展定位的分析以及对博睿种猪场经营效益情况进行剖析。其次,从四个方面分析猪场经营效益的影响因素:引种育种的质量差异、饲料配比的成本、猪舍环境与内部设施的完善程度、生物安全与防疫制度的健全程度。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析博睿种猪场的做法是如何影响到猪场的经营效益。再次,介绍国外种猪业典型的案例,本文以丹麦种猪业发展为鉴,通过归纳的形式总结其发展优势。最后一部分,分析博睿猪场的养猪模式,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另一方面,猪场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在与国外先进模式的对比下,提出规避或解决的办法。
包高良,刘孟洲,李爱赟,王玉安,马娟,高武燕,秦学春,袁庭娟[9](2017)在《引进后备种猪隔离方法的探讨》文中指出文章探讨了规模养猪场引进后备种猪后隔离期间的隔离方法及措施,以期为规模养猪场引种隔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在引种前首先对供种场家种猪的生产性能和遗传性状进行了调研,调查发现此次供种场家种猪生产性能良好,虽然同属于美国杜洛克猪品种,但是经过多年的饲养繁殖,与之相比遗传差异性比较大,符合此次引种要求;然后从隔离场的选址、隔离时间的确定、隔离期间免疫程序、血样采集与病原检测、饲喂管理和隔离期间常见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引种后的隔离方法。经过此次引进种猪隔离期间的严格隔离,减少了生猪发病数量,促进生猪健康养殖与畜产品安全,保证养殖利润,并且为以后引进种猪隔离工作提供参考。
沈仲贤[10](2015)在《精细化管理提高母猪繁殖率的技术措施》文中指出母猪繁殖率是母猪身体状况的综合体现,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母猪的健康素质,也反映出养殖场的综合管理是否符合相关科学标准。本文针对如何提高母猪的生产繁殖能力,从母猪种猪的挑选、母猪的产前培育、产中监护再加上母猪的产后护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以此来达到提高母猪的产子数以及幼仔成活率的最终目的。
二、生产种猪应注意补充矿物质营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产种猪应注意补充矿物质营养(论文提纲范文)
(1)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流行状况与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引发因素 |
1.1 传染性因素 |
1.1.1 病毒性因素 |
1.1.2 细菌性因素 |
1.1.3 寄生虫因素 |
1.2 非传染性因素 |
1.2.1 管理因素 |
1.2.2 营养因素 |
1.2.3 药物因素 |
1.2.4 热应激因素 |
1.2.5中毒因素 |
2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流行状况 |
2.1 病毒性疾病 |
2.1.1 猪蓝耳病(PRRS) |
2.1.2 猪瘟(CSF) |
2.1.3 猪伪狂犬病(PR) |
2.1.4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PCV2) |
2.1.5 猪乙型脑炎(JE) |
2.1.6 猪流感(SI) |
2.2 细菌性疾病 |
2.2.1 猪链球菌病(SS) |
2.2.2 副猪嗜血杆菌病(HPS) |
2.2.3 猪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
2.2.4 衣原体病(Chlamydiosis) |
2.2.5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 |
2.2.6 附红细胞体病(Swine eperythrozoonosis) |
2.3 寄生虫病 |
2.3.1 弓形虫病 |
2.3.2 猪肾虫病(猪冠尾线虫病) |
2.3.3 猪毛滴虫病 |
2.3.4 日本分体吸虫病 |
3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防治技术 |
3.1 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 |
3.1.1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 |
3.1.2 管理好饲养人员与物品 |
3.1.3 做好“四定”工作 |
3.1.4 给种猪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 |
3.2 确保种猪的营养水平 |
3.2.1 后备母猪的营养需要 |
3.2.2 妊娠母猪的营养需要 |
3.2.3 哺乳母猪的营养需要 |
3.3 不要滥用抗菌药物 |
3.4 着力控制好猪群中发生的病毒性疾病 |
3.5 保健预防,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
3.5.1 后备母猪保健预防方案 |
3.5.2 妊娠母猪的保健预防方案 |
3.5.3 哺乳母猪的保健预防方案 |
3.6 免疫接种,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
3.7 种猪群驱虫 |
3.8 重视疫病的监检测 |
3.9 建立健康的种猪群 |
(2)山东泰安五个规模化猪场影响母猪繁殖率的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母猪繁殖性能的评价指标 |
1.1.1 母猪产仔数 |
1.1.2 仔猪初生重 |
1.1.3 仔猪均匀度 |
1.1.4 母猪泌乳力 |
1.1.5 断奶仔猪数 |
1.1.6 仔猪断乳重 |
1.2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 |
1.2.1 种猪自身品种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1.2.2 饲养管理水平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1.2.3 哺乳仔猪的培养技术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1.2.4 深部输精技术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1.2.5 关于繁殖障碍性疾病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猪场基本情况 |
2.2 配种与输精方式 |
2.3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
2.4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
2.5 品种 |
2.6 测定性状 |
2.7 繁殖性疾病抗体的检测 |
2.7.1 样本的采集 |
2.7.2 主要使用试剂 |
2.7.3 主要使用仪器 |
2.7.4 测定结果 |
2.8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母猪繁殖指标 |
3.2 不同胎次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3.3 分娩季节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3.4 种公猪品种对产仔性能的影响 |
3.5 母猪猪品种对产仔性能的影响 |
3.6 繁殖障碍性病毒抗体检测结果 |
3.7 小结 |
4 讨论 |
4.1 关于胎次对母猪生产性能的讨论 |
4.2 关于分娩季节对母猪生产性能的讨论 |
4.3 关于种公猪品种对产仔性能的讨论 |
4.4 关于母猪品种对产仔性能的讨论 |
4.5 关于繁殖障碍性病毒抗体检测结果的讨论 |
4.6 关于提高母猪产仔率的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法系大约克母猪膘情调控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母猪的体况评定 |
1.1 眼观评分法 |
1.2 背膘测定法 |
2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
2.1 妊娠期的营养需求 |
2.2 妊娠期的饲喂方案 |
3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
4 饲喂量、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试验一 不同饲喂方案对膘情和繁殖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1.2 饲喂方案 |
1.3 测定指标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饲喂方案对背膘的影响 |
2.2 不同饲喂方案对产仔数、初生重、初生窝重的影响 |
2.3 不同饲喂方案对死胎、木乃伊、弱仔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二 法系大约克母猪膘情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1.2 试验器材 |
1.3 饲喂方案 |
1.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母猪产前背膘对产仔数影响 |
2.2 背膘对断奶窝重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三 后备母猪膘情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1.2 试验器材 |
1.3 数据收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后备母猪初配背膘对产仔性能的影响 |
2.2 初配背膘与产仔过低的关系 |
2.3 断奶背膘对一胎母猪发情率的影响 |
7天)的关系'>2.4 初配背膘、断奶背膘与超期母猪(断配间隔>7天)的关系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哺乳母猪泌乳力如何实现最大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哺乳母猪消化生理特点 |
2 哺乳母猪泌乳特点 |
2.1 母猪泌乳规律 |
2.1.1 母猪乳腺结构 |
2.1.2 泌乳次数 |
2.1.3 泌乳量 |
2.1.4 不同乳头的泌乳量 |
2.2 初乳与常乳 |
2.3 猪乳成分动态变化规律: |
2.3.1 猪乳中常规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图1) |
2.3.2 猪乳中胰岛素和EGF的动态变化: |
2.4 母猪泌乳力与泌乳量测定 |
2.5 影响母猪泌乳量的因素 |
2.5.1 饲料的营养水平和饲料品质 |
2.5.2 采食量 |
2.5.3 管理 |
2.5.4 每窝仔猪数 |
2.5.5 品种 |
2.5.6 胎次 |
2.5.7 气候条件 |
3 哺乳母猪营养需要 |
3.1 能量需要(TER)(MJME/d) |
3.1.1 维持能量(MER)(MJME/d) |
3.1.2 产奶能量需要(LER)(MJME/d) |
3.1.3 母体损失作用(CER)(MJME/d) |
3.1.4 母猪能量需要研究 |
3.2 哺乳母猪氨基酸需要 |
3.2.1 哺乳母猪赖氨酸需要量 |
3.2.1. 1 维持需要 |
3.2.1. 2 泌乳需要 |
3.2.1. 3 哺乳母猪赖氨酸研究 |
3.2.2 其他氨基酸需要量 |
3.2.2. 1 哺乳母猪其它氨基酸研究 |
3.3 矿物质、维生素及亚油酸的需要量(表5) |
3.3.1 哺乳母猪矿物质元素及维生素研究 |
3.3.1. 1 钙、磷 |
3.3.1.2铜 |
3.3.1.3锌 |
3.3.1. 4 维生素 |
4 哺乳母猪的采食量 |
4.1 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及提高采食量所采取的措施 |
4.1.1 季节 |
4.1.2 日粮能量水平 |
4.1.3 日粮纤维 |
4.1.4 妊娠期采食量 |
4.1.5 喂料次数 |
4.1.6 环境温度 |
5 哺乳母猪饲养管理策略 |
5.1 哺乳母猪日粮 |
5.1.1 添加脂肪 |
5.1.2 适宜的粗纤维水平 |
5.1.2. 1 高纤维日粮 |
5.1.2. 2 青绿饲料 |
6 饲养管理 |
6.1 饲养技术 |
6.1.1 提高饲料的粗蛋白水平。 |
6.1.2 强化母猪泌乳期间与泌乳后采食量,是改善母猪繁殖性能变差的最主要方法 |
6.1.3 保证充足的新鲜饮水 |
6.1.4 环境温度 |
6.1.5 仔猪补饲 |
6.2 管理技术 |
6.2.1 创造安静的环境 |
6.2.2 运动 |
6.2.3 饲喂次数 |
6.2.4 保护乳房和乳头 |
6.2.5 开展群饲 |
7 猪繁殖障碍病 |
7.1 猪瘟 |
7.2 伪狂犬 |
7.3 猪繁殖呼吸综合症(蓝耳病) |
7.4 细小病毒 |
7.5 猪日本乙型脑炎 |
(5)探析生猪养殖饲料的配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猪饲料的配制原则 |
2 生猪饲料配制常见的主要类型 |
2.1 糠麸类猪饲料 |
2.2 饼粕类饲料 |
2.3 动物性饲料 |
2.4 矿物质饲料 |
2.5 青绿饲料 |
3 仔猪饲料的配制 |
4 生猪养殖饲料的配制方法及注意要点 |
(6)fat1和fat2融合表达转基因猪与共表达转基因小鼠的制备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的猪肉生产及消费概况 |
1.1.2 猪肉中脂肪酸的组成、含量及对人体的影响 |
1.1.2.1 猪肉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 |
1.1.2.2 n-3和n-6 PUFAs的生物学功能 |
1.1.3 PUFAs的膳食推荐量及我国居民的实际摄入量 |
1.1.4 培育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基因猪是我国种猪育种新方向 |
1.1.4.1 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 |
1.1.4.2 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猪肉中PUFAs含量的研究概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融合表达fat1-fat2 的转基因猪制备及检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1.1 质粒和细胞系 |
2.2.1.2 试剂及耗材 |
2.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1.4 试剂配制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引物设计 |
2.2.2.2 转基因猪移植及分娩生产 |
2.2.2.3 转基因猪体表绿色荧光检测 |
2.2.2.4 转基因猪基因组DNA抽提 |
2.2.2.5 PCR鉴定转基因猪中fat1-fat2 基因的表达 |
2.2.2.6 转基因猪组织样RNA的提取 |
2.2.2.7 转基因猪反转录PCR鉴定 |
2.2.2.8 转基因猪的Southern Blot检测 |
2.2.2.9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转基因猪中融合基因表达水平 |
2.2.2.10 转基因猪肌肉、脂肪、皮肤组织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
2.2.2.11 转基因猪脂肪合成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fat1-fat2 基因融合表达质粒的制备 |
2.3.2 PCR鉴定fat1-fat2 融合表达质粒 |
2.3.3 fat1-fat2 融合表达转基因猪的制备 |
2.3.4 PCR鉴定转基因猪中融合基因的整合 |
2.3.5 Southern Blot检测鉴定转基因阳性猪 |
2.3.6 转基因猪体表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检测 |
2.3.7 转基因猪肌肉、皮肤、脂肪组织中融合基因的表达量检测 |
2.3.8 三日龄转基因猪肌肉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
2.3.9 一百二十日龄转基因猪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检测 |
2.3.9.1 一百二十日龄转基因猪肌肉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
2.3.9.2 一百二十日龄转基因猪脂肪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
2.3.9.3 一百二十日龄转基因猪皮肤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
2.3.10 转基因猪脂肪合成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
2.4 小结 |
第3章 fat2和fat1 共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在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验证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1.1 质粒和细胞系 |
3.2.1.2 试剂及耗材 |
3.2.1.3 主要仪器设备 |
3.2.2 方法 |
3.2.2.1 引物设计 |
3.2.2.2 p CAG-fat2-2A-fat1-NEO质粒的制备 |
3.2.2.3 p CAG-fat2-2A-fat1-EGFP质粒的制备 |
3.2.2.4 共表达质粒转染PK15细胞 |
3.2.2.5 共表达质粒细胞转染后绿色荧光表达及RNA抽提 |
3.2.2.6 共表达质粒细胞转染后fat2-2A-fat1 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
3.2.2.7 共表达质粒转染后细胞中PUFAs含量的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fat2和fat1 共表达质粒的构建 |
3.3.1.1 fat2-2A-fat1 共表达基因片段的构建 |
3.3.1.2 p CAG-fat2-2A-fat1-EGFP质粒的构建 |
3.3.2 fat2和fat1 共表达质粒在猪细胞中的表达验证 |
3.3.2.1 fat1和fat2 双基因共表达质粒转染PK15 细胞后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 |
3.3.2.2 转染PK15 细胞后fat2-2A-fat1 基因的m RNA表达检测 |
3.3.3 fat2和fat1 共表达质粒在细胞中功能验证 |
3.4 小结 |
第4章 共表达fat2和fat1 的转基因小鼠制备与检测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1.1 质粒和小鼠 |
4.2.1.2 试剂及耗材 |
4.2.1.3 主要仪器设备 |
4.2.2 方法 |
4.2.2.1 引物设计 |
4.2.2.2 转基因鼠模型的制备 |
4.2.2.3 转基因小鼠的日常饲养与管理 |
4.2.2.4 转基因小鼠基因组DNA抽提 |
4.2.2.5 转基因小鼠组织样RNA的提取和反转录PCR |
4.2.2.6 小鼠体表组织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检测 |
4.2.2.7 PCR鉴定转基因小鼠中fat2-2A-fat1 基因共表达 |
4.2.2.8 转基因小鼠的Southern Blot检测 |
4.2.2.9 转基因小鼠的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检测转基因m RNA表达水平 |
4.2.2.10 转基因小鼠的肌肉、脂肪、皮肤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
4.2.2.11 转基因小鼠脂肪合成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
4.3.2 PCR鉴定F0代转基因阳性小鼠 |
4.3.3 Southern blot检测F0 代转基因小鼠 |
4.3.4 转基因小鼠体表绿色荧光蛋白检测 |
4.3.5 F0 代转基因小鼠肌肉组织中fat2-2A-fat1 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
4.3.6 F0 代转基因小鼠的肌肉、脂肪、皮肤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
4.3.6.1 F0 代各家系转基因小鼠肌肉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
4.3.6.2 F0 代转基因小鼠脂肪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
4.3.6.3 F0 代转基因小鼠皮肤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
4.3.7 F0代转基因小鼠配种与扩繁 |
4.3.8 PCR与 Southern blot鉴定F1 代转基因阳性小鼠 |
4.3.8.1 PCR鉴定F1代转基因阳性小鼠 |
4.3.8.2 Southern blot检测F1 代转基因小鼠 |
4.3.9 F1 代转基因小鼠肌肉组织中fat2-2A-fat1 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
4.3.10 F1 代转基因小鼠的肌肉、脂肪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
4.3.10.1 F1 代转基因小鼠肌肉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
4.3.10.2 F1 代转基因小鼠脂肪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
4.3.11 F1代转基因小鼠配种与扩繁 |
4.3.12 PCR检测鉴定F2代转基因阳性小鼠 |
4.3.13 转基因小鼠脂肪合成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
4.4 小结 |
第5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5.1 双基因表达方法的探讨 |
5.2 Fat1或fat2 单转基因与fat1和fat2 双转基因对动物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 |
5.3 影响转基因动物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因素 |
5.4 提高动物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对调控脂肪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5 Fat1和fat2 基因的转入对动物生长发育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
全文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文献综述 |
1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类及疾病防治 |
2 脂肪酸去饱和酶的研究进展 |
附录B 基因序列 |
1 Fat2序列 |
2 2A序列 |
3 Fat1序列 |
附录C 在读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
(7)浅谈繁殖种猪饲养及饲料配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配种前的后备母猪 |
2 能量:反应与需要 |
3 蛋白质与氨基酸 |
4 矿物质 |
5 维生素 |
6 水的供应 |
7 食欲 |
8 日粮 |
9 需要量与反应的模型化 |
1 0 种公猪 |
1 1 实用饲养策略 |
(8)沈阳博睿科研种猪场经营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猪场的经营效益 |
2.1.2 经营效益的影响因素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外养猪业发展相关研究 |
2.2.2 生猪产业链的相关研究 |
2.2.3 影响经营效益的因素相关研究 |
2.2.4 现有研究评述 |
第三章 沈阳博睿科研种猪场经营现状分析 |
3.1 猪场基本情况 |
3.2 猪场的发展定位 |
3.3 经营效益情况分析 |
3.3.1 养猪费用 |
3.3.2 养猪销售收入 |
3.3.3 猪场的利润 |
第四章 猪场经营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经营效益影响因素的逻辑模型 |
4.2 引种育种因素分析 |
4.2.1 引进品种与经营效益的关系 |
4.2.2 繁育良种与经营效益的关系 |
4.3 饲料配比与安全因素分析 |
4.3.1 料肉比与经营效益的关系 |
4.3.2 饲料营养安全与经营效益的关系 |
4.4 猪舍环境与内部设施因素分析 |
4.4.1 猪舍环境与经营效益的关系 |
4.4.2 内部设施与经营效益的关系 |
4.5 生物安全与防疫因素分析 |
4.5.1 生物安全与经营效益的关系 |
4.5.2 安全防疫与经营效益的关系 |
第五章 国外种猪业典型案例的借鉴 |
5.1 丹麦案例 |
5.1.1 丹麦种猪业发展概述 |
5.1.2 丹麦模式发展的特点 |
5.2 我国与欧美先进国家养猪效率的比较 |
5.3 典型案例的经验总结 |
第六章 促进养猪场发展的建议 |
6.1 猪的品种方面 |
6.2 饲料配比与安全因素 |
6.3 猪舍环境与内部设施因素 |
6.4 生物安全与防疫因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引进后备种猪隔离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隔离方法及措施 |
1.1 隔离场选址 |
1.2 隔离时间的确定 |
1.3 引进种猪的健康适应 |
1.4 免疫程序与方法 |
1.5 血样采集与病原诊断 |
2 饲养管理 |
2.1 消毒制度 |
2.2 隔离制度 |
2.3 饲喂制度 |
2.3.1 种猪生长发育标准及饲喂量的确定 |
2.3.2 饲料的营养成分 |
2.4 公猪调教 |
3 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及保健方法 |
3.1 隔离期间常见病的治疗 |
3.1.1 发烧 |
3.1.2 肢体跛行 |
3.1.3腹泻 |
3.1.4 厌食 |
3.2 饲喂过程中保健方法 |
4 适应与混群 |
5 小结 |
(10)精细化管理提高母猪繁殖率的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通过综合方式进行母猪选种 |
2 科学配置母猪群体比例 |
3 优化种猪饲养方式,提高种猪生殖能力 |
3.1 优化管理公种猪的饲养 |
3.2 强化对母猪的饲养措施 |
4 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提高猪幼崽存活率 |
4.1 猪幼崽降生关 |
4.2 补料关 |
4.3 断奶关 |
5 结语 |
四、生产种猪应注意补充矿物质营养(论文参考文献)
- [1]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流行状况与防控技术[J]. 万遂如. 养猪, 2021(04)
- [2]山东泰安五个规模化猪场影响母猪繁殖率的因素调查[D]. 刘天真.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法系大约克母猪膘情调控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D]. 张广卫. 扬州大学, 2021(09)
- [4]哺乳母猪泌乳力如何实现最大化[J]. 迂斌,颜运秋,徐少勇. 湖南饲料, 2021(01)
- [5]探析生猪养殖饲料的配制技术[J]. 肖军. 浙江畜牧兽医, 2020(03)
- [6]fat1和fat2融合表达转基因猪与共表达转基因小鼠的制备及研究[D]. 汤飞.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7]浅谈繁殖种猪饲养及饲料配制技术[J]. 蓝荣庚. 饲料与畜牧, 2018(02)
- [8]沈阳博睿科研种猪场经营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D]. 陈芳.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1)
- [9]引进后备种猪隔离方法的探讨[J]. 包高良,刘孟洲,李爱赟,王玉安,马娟,高武燕,秦学春,袁庭娟. 养猪, 2017(02)
- [10]精细化管理提高母猪繁殖率的技术措施[J]. 沈仲贤. 农业与技术,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