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征燃油税 有利发展私家车(论文文献综述)
陈莹[1](2013)在《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交通运输业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极大带动作用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绩。2009年,中国交通运输业完成旅客周转量达24834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则已超过美国,高达82610亿吨公里,稳居世界首位。而根据目前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交通发展现状,预计未来2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仍将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速度。交通运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大量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1980—2008年的近三十年间,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增长了6.9倍,从1980年的2902万吨标准煤增加至2008年的22917万吨标准煤。特别是在“十五”期间,伴随着国家对于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全面支持的发展政策,交通领域的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增长。而中国交通领域近8年来的能源消费总量则超过了改革开放20年的总和。城市交通作为全国交通网络体系重要的基本单元,在全国交通运输业大发展的趋势下近几年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推动作用下,小汽车在短短几年内便迅速进入普通居民家庭,由此使得城市居民出行的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在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各种城市交通问题以及大气污染、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也随之产生。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居民消费逐步实现升级换代,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攀升,因此这一阶段实际上正是因交通运输需求快速增长引发交通运输能耗迅速攀升的阶段。而要在中国实现既定的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未来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当前全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费大幅增长的趋势就成为必然、且难以扭转。由此可见,这样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将对整个国家的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带来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我国能源现状、交通发展历史和现况的全面概述,对财税政策机制、节能减排财税政策体系的深入分析,以及对交通节能减排相关技术标准和政策体系的国际比较,最终对未来实现城市交通领域的有效节能,提出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的政策建议,以丰富决策者们的决策参考。具体的研究方法是在查找总结各类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交通部有关工作人员的访谈,分别归纳整理出全国、北京市和武汉,近十年在经济发展、能源消耗总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业能耗情况,及节能相关财政支出、税收收入的数据资料。根据翔实的数据材料,充分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工具,选取相关统计分析方式,对北京、武汉两个城市的具体实证分析,讨论在不同的经济状况、城市特征、地理环境、及资源禀赋条件下,以实现交通节能为目标的财税政策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又存在着哪些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未来需要做出政策调整的方向和途径。与单纯通过技术和管理途径实现节能的研究工作不同,对于城市交通领域的节能问题,本文认识到这是一项涉及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战略、能源安全;政府今后实现交通运输发展的政策方式;城市格局与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的规划设计;交通节能技术发展状况,以及城市交通运营管理水平的复杂系统工程问题。而本文选择以国家财税政策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燃油税、公共交通票价补贴、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应用,以及政府对新能源车辆的税收优惠等等不同财税政策对城市交通节能的影响及产生的真实政策效果,研究城市交通系统的节能问题。基于这一思路,本文总体上共分为八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背景进行详细的总结概括。研究综述部分在广泛阅读国内外大量中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对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国际文献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和总结归纳,以此为本文的分析研究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同时给出论文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点明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在基本理论方面,按照交通、交通节能、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逻辑顺序,具体深入地分析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在系统分析国外多年相关领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交通节能的政策环境及文献中所涉及的各类政策工具进行介绍和概述。同时,给出了国外文献中最基础也是最典型的一个理论分析模型,作为分析研究我国交通节能政策的一个理论模型基础。由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现状入手,对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状况、节能减排财税政策及交通能耗水平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最终总结归纳出中国在交通节能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析了中国城市交通节能的现行政策。将整个政策体系按照实施对象的不同,划分为四个部分,依次为针对车辆、道路、燃料和其他交通节能政策。对北京,武汉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状况和交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交通节能领域大量国外文献的阅读整理,分类概述几个典型国家的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具体归纳为车辆税费、新车激励计划、道路收费、停车收费、燃油税费及专门车队激励政策七个方面,总结出对我国的经验和启示。最后在前面章节的分析基础之上,针对我国城市交通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财税政策建议。基于以上的系统分析,本文的结论是:中国城市交通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的大趋势下,在未来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而基于发达国家多年的交通发展经验,财税政策是实现交通节能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且在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有所作为比坐以待毙在未来可能承担更小的成本。
贾艳雪[2](2011)在《我国燃油税立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燃油税改革是在我国税费改革大背景下,在交通与车辆领域进行的改革。燃油税改革进一步深化并完善了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践行了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理念,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意义,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由于改革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利益妥协,燃油税政策的宣传领悟、贯彻实行都还需要相关的政策、制度的配合,因此即使燃油税改革制度出台并开始执行,其中仍旧存在些许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本文拟对已出台的燃油税制度的法律完善及为保证制度的顺利实施所需的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首先,对燃油税的基本含义、燃油税法律制度出台的历程以及经过各方博弈后,在国内税费改革、国外普遍施行等背景下出台的现行燃油税制度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对我国燃油税制度从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进行评析,指出我国燃油税制度的施行对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公共财政建设、宏观调控能力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其次,在对美、英、日等外国的燃油税制度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将其与国内的燃油税制度及相关实践进行对比,总结我国燃油税改革产生社会的隐性不公,道路收费管理体制等方面新问题,通过借鉴国外相对完善的燃油税征管经验,为我国的燃油税税收立法和征收机制的不断完善指明道路。最后,基于上述论证,本文阐述了燃油税税种制度改革的战略选择,并从法律制度层面和相关的配套制度层面这两个方面阐述对燃油税改革进行完善的具体策略,为燃油税的改革完善提出建议待有关专家批评指正。
袁静媛[3](2010)在《燃油税费改革实施效果研究 ——基于对河北省的调查》文中认为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税收政策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完善中的税收制度及相继出台的新政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作为新一轮税收制度改革的一部分,燃油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燃油税费改革有利于规范我国国内市场经济运行环境和秩序,清费立税,体现公平,积极推动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燃油税费改革对我国经济社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关燃油税费改革的可行性与政策制定问题的研究已相当多,各方学者分别从法律、政治经济学、管理学等多角度对燃油税费改革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也有从各国燃油税政策对比分析中寻找我国燃油税征收启示的。海南省燃油附加费征收试点的经验也为我国燃油税费改革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依据。但由于政策出台时间不长,有关燃油税费改革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燃油税费改革政策的实施情况对改革效果进行研究。本文从燃油税费改革的实行现状出发,对全国燃油税费改革执行情况以及河北省的改革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概述,并通过实地调查对石油企业、公交出租公司、客货运企业改革前后的经济行为进行了研究,以探寻改革对这些企业经济行为的影响。本文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机动车私家车主进行了调查访问,由收集到的数据和个人观点来研究燃油税费改革对个人汽车消费行为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得出燃油税费改革还需不断完善的结论。燃油税费改革在调整税费结构、筹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方面已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调整能源使用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方面则有待改进。本文通过对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了完善公路建设与养护资金筹集机制、农业用油补贴制度等方面的建议,并从调节消费层面入手,认为制定道路使用税等新税种对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余雷[4](2010)在《燃油税改革的利益集团博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燃油税改革是深化和完善我国税费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但是,自提出至今历经十四年才得以正式推出实施,这长时间的实施困境正是本文的研究出发点。本文从政策制定、立法和政策实施三个视角结合运用利益集团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博弈论方法分析了我国燃油税的改革历程。分析认为我国燃油税的改革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的利益集团博弈,正是各集团的利益博弈阻碍了燃油税改革的步伐。文章第一部分简要回顾我国燃油税改革历程,对其作简单分析抓住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并且通过综合众多资料,指出燃油税改革困境的大众化解释:油价高位、征收操作以及部门利益协调。第二部分阐述了燃油税改革的利益集团分析。在利益集团理论的背景下分析了各个燃油税改革相关利益集团,并运用利益集团集体行动的理论简单分析了燃油税改革困境的由来。第三部分分析燃油税改革既是公共政策的制定也是一项正式制度变迁。结合利益集团分析认为利益集团是燃油税制度变迁的主导力量,并且燃油税公共政策的出台是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第四部分具体分析了燃油税改革过程中三个阶段的博弈过程:燃油费改税博弈、燃油税制度变迁中的博弈以及燃油税政策实施中的博弈。在文章的最后得出结论认为燃油税改革困境在于利益集团的博弈,燃油税改革历程是一项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以及正式制度变迁的综合过程。
崔红建[5](2010)在《城市交通结构优化机理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与机动化水平都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加之人口基数庞大、自然系统供给能力相对不足的既有国情,城市交通的供需矛盾愈发尖锐,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由于居民基本出行需求的增长和自然系统供给能力的下降皆属主观调控难以奏效的范畴,而交通供给总量是之于交通流的相对值,因此改变居民出行方式结构就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我国的实际国情,在获知城市主要交通方式技术经济属性的基础上,构建交通方式优劣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指标在综合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并结合各项指标评价值得出交通方式的优先发展顺序,进而明确我国城市交通结构优化的目标。城市交通结构受生产力水平、交通需求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但从微观上看,其演化的动力来自于出行者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对交通方式的选择行为,而利用非集计模型(disaggregate behavioral model)推导的结果说明交通方式带给出行者的期望效用是影响居民出行决策的核心因素,也是城市交通结构演化的根本动力。论文构建了交通方式竞争模型并指出,交通结构优化可从降低交通方式竞争强度及提高公共交通的竞争力入手。将上述研究加以综合,给出城市交通结构演化动力模型,从而为后续规划、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总体思路,构建城市交通优化方法体系可从基于土地利用的城市交通结构优化与基于外部性的城市交通结构优化两方面入手。对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结构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土地利用对某种交通结构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而交通结构也会反作用于土地利用,二者不是单纯地某一方决定另一方的静态关系,而是相互影响、彼此强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基于此,欲达到城市交通结构优化之目的,必须引入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TOD”模式),论文在阐述“TOD”基本理论及借鉴典型城市实施“TOD”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实施“TOD”模式应着手解决路网规划、交通管理体制、建设时序三方面问题。以外部性及产权的全新视角审视我国城市交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外部性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清引起的,而城市交通由于广泛涉猎共有产权资源或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因此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源配置或经济活动承载的收益或成本与理论值产生偏差,进而导致出行者基于个人效用最大的交通方式选择,却会造成社会整体福利的流失,外在表现为城市交通结构不合理。因此,消除城市交通外部性影响的过程亦即是交通结构优化的过程。论文指出,可建立全面的公共交通成本-收益评价体系以及利用产权的统一或分割消除外部效益溢出,以此解决公共交通投资建设力度不足、运营落后的问题;利用产权的限制解决出行者对资源的过度索取所造成的外部成本问题,具体又分为环境保护的产权限制和交通拥堵的产权限制,以此减少小汽车的使用范围,强行促成公交出行比例的上升;利用产权的分割将公共资源的部分权利引入市场交易的范畴,包括道路设施使用权、停车设施使用权、环境污染权、不可再生能源使用权等,以此增加小汽车使用者的实际经济成本,从而将其部分分流。
刘小芳[6](2010)在《燃油税费改革的经济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1月1日,我国酝酿了十四年的“费改税”体系方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其主要目标,一是要实现养路费等六项“费减”与燃油税“税增”来平衡国家的财政收入;二是要体现“多用多缴,少用少缴”的公平原则,并把养路费等固定成本转变成可变成本;三是从政策机制上促进燃油的节约,从而快速实现我国有关节能减排的目标。燃油税改革提出至今十余年才得以实施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原理从不同层次分析了中国燃油税费改革对相关利益主体所产生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应对措施与建议。本文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明论题的缘起、对相关文献予以评述以及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简介燃油税改革的背景和现实意义,背景分析着力于我国以往实行的收费制度情况和社会生态环境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意义研究从税收、石油战略安全和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三个层面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列举了美国、英国、日本、新西兰这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燃油税的征收情况,并总结了国外燃油税政策的成功经验。本文第四、五部分为文章的主体内容,主要从两个层次运用了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解释燃油税改革对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其中,第四部分首先运用了一般经济学理论,分别从消费者、供给者两个角度分析改革对其产生的影响,随后运用福利经济学理论从个体、社会这两个方面论证了改革之后,两者福利情况所发生的变化。第五部分又进一步针对缺乏需求弹性的燃油消费者——道路运输企业阐述了改革给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依据以上的分析结论提出了应对改革所应采取的措施,为燃油税费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指导。
王甲山[7](2010)在《基于我国油气资源战略的税费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石油、天然气作为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开发和节约利用油气资源,实施国家油气资源战略,保护和促进油气资源行业的健康发展,满足经济建设和战略储备的需要,维护国家权益和石油安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税费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国家宏观调控和调节分配关系的重要经济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油气税费作为调节油气资源的重要经济杠杆,对油气勘探、开发、储备、加工、销售和消费等至关重要。良好的税收政策应当有利于开发和节约利用油气资源、促进油气行业健康发展、缓解油气供需矛盾和保护环境。然而,现行油气税费与这一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深入研究。笔者在对大庆、吉林、胜利和辽河等油气田企业及大庆市税务机关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实证分析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油气税费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在对国内外油气资源储量、产量和消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油气资源供需方面存在的石油资源相对贫乏、勘探萎缩、对外依存度高、边际石油储量开发难度大、投资和成本控制压力加大、战略石油储备起步晚、价格管制扭曲了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等问题,进而阐释了坚持油气并举、开发与节约并重、立足国内发展海外、优化油气资源配置、改善能源结构、增加战略储备等油气资源发展战略。该战略的实施有赖于包括税收在内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改善。其次,回顾我国油气税费的曲折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停滞、发展、改革和调整五个阶段。重点对改革阶段以来的历次调整予以深入剖析,就其产生的影响或作用给予评价。第三,从税费理念、体系设计及税收种类三个角度深入剖析了现行油气税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税费理念方面存在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石油安全战略、石油行业特点等考虑不够的问题:在体系设计方面存在重复征收和税制不统一等问题;在税收种类方面存在陆上油气田企业与其他油气田企业的增值税税率不统一、成品油消费税税率过低且生产环节征收不够合理、缺少立足国内油田开发的所得税税收优惠、资源税从量定额计征不够合理且对油气资源的差别性考虑不够、矿产资源补偿费难以体现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且减免税的规定不适用油气资源开发等问题。第四,对国外主要产油国油气税费现状进行介绍。将国外主要产油国油气税费划分为专项税费和通用税费两种,油气专项税费以红利、矿业权租金、权利金、资源耗竭补贴为主;油气通用税费以增值税、消费税、公司所得税、关税为主。国外油气税费模式可以划分为租让制与合同制两种,并就两种模式特征及典型国家的税费制度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介绍和比较,得出国外油气税费的七点启示,以期为我国油气税费改革提供参考。最后,针对油气税费存在的问题,在阐述油气税费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借助数学模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完善油气税费的建议及配套措施,主要包括:创新油气税费立法理念,着力解决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保障石油安全、鼓励油气勘探开发、建立反映市场价格的油气税费制度等。就具体税种改革而言,增值税应重点扩大油气田企业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征收范围;所得税应重点建立对老油气田的资源枯竭补贴制度;资源税应重点调整税率及其计税方式;矿产资源补偿费应重点改革收益分配比例和支出结构;消费税应重点提高汽油、柴油消费税税额,改在零售环节征收石油消费税;特别收益金应重点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燃油税应合理确定税收收入的分配制度及方式等。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对完善我国油气税费和促进油气资源有效开发和节约利用有所裨益。
石绍楠[8](2009)在《燃油税征收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燃油税改革就是将现有的养路费转换成燃油税,实行“捆绑”收费。这种燃油税制将每辆汽车要交的养路费转换成税费,在道路等公共设施日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的大背景下,更多地体现了“多用多缴,少用少缴”的公平原则。该项改革可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财税体制。燃油税改革提出至今十余年才得以实施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对中国燃油税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经济学与博弈论的相关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在文章的第一部分简介燃油税改革的背景和现实意义。背景分析着力于我国以往实行的收费制度情况和社会生态环境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意义研究从税收、石油(能源)战略安全和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三个层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介绍了国外燃油税的征收实践状况,例举了美国、日本、新西兰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燃油税的征收情况,并说明了国外燃油税征收的具体方式、方法,以及各自的特点。文章的三、四部分主要运用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解释燃油税改革后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在第三部分运用了一般经济学理论,分别从消费者、供给者以及燃油消费互补行业(汽车业)三个方面分析了燃油税征收所能产生的影响。然后运用福利经济学理论从个体与社会整体两个角度说明了燃油税改革对社会福利产生的影响。第四部分主要对交通部门与税务部门、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政府与国有垄断石油公司这三对利益主体进行博弈分析,进一步揭示燃油税改革此前迟迟不能开展的原因。在文章的第五部分阐述了我国燃油税费改革应该具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在文章的最后,根据经济学理论分析后得出燃油税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为燃油税的顺利征收进行了理论指导。
蔡文晶[9](2009)在《开征燃油税对陆捷公司零件运输项目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2009年1月日起,我国开始取消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逐步有序取消已审批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它在规范征收行为、堵塞漏洞、增加财政收入、合理安排支出、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必将产生深远的政治和经济影响。从长远来看,燃油税的开征是规范我国交通运输市场,促进运输行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大势所趋。然而燃油税开征对于公路运输市场,特别是对作为物流行业主体—运输企业的整体利益势必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针对燃油税展开研究,通过对开征燃油税对运输企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着重从物流成本分析角度提出相关方案措施,为物流服务企业发展提供对策。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论文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所提问题出发,阐述了交通规费对我国交通业的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提出了开征燃油税势必会对运输企业产生一定影响。第二章从理论上阐述燃油税和物流成本的概念及物流成本的分析方法。第三章针对陆捷公司基本业务情况及主营业务,着重介绍了大众项目和丰田项目的物流模式及物流配送现状。第四章从物流成本角度着重分析开征燃油税后对陆捷公司大众项目和丰田项目的影响。第五章为陆捷公司两大主营业务针对燃油税开征采取的相应对策。
张乃政[10](2009)在《我国开征燃油税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开征燃油税是个极其热门的话题,不管是政府官员、高校的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各抒己见。然而国内目前针对开征燃油税的课题多是一些浅显的探讨,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在第一部分首先对费与税、养路费、燃油税与“费改税”的概念界定,并说明了研究本文的经济理论基础,外部性等相关理论。第二部分从税费比例严重失调,收费项目繁杂,费用征管不规范,征收成本过高,收费负担不公平,我国道路运输的现状,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我国石油生产和消费现状及预测六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开征燃油税的政策背景;介绍了燃油税的改革历程;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角度分析了开征燃油税带来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国家的燃油税实践相关情况以及分析了对我国开征燃油税的借鉴。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燃油税改革面临的困境:国际油价问题,利益格局的调整问题,税收制度设计的技术问题等方面;接着从利益集团的视角分析燃油税改革面临的利益选择,揭示了不同主体间的不同利益诉求;最后提出了我国开征燃油税的战略建议:深刻认识燃油税改革,加大宣传力度,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妥善处理职能部门的利益,促进汽车工业技术进步,调整汽车产业结构,建立农业用油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油品市场管理,合理设置税率。本文将通过总结社会各方面对燃油税的观点,运用科学的管理研究方法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既注重理论分析,也要到工作实践和文献中去查找例证,作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辩证的看待所研究的问题,文中将着重分析开征燃油税正、负面的效应,并对国外燃油税的相关情况加以介绍,希望能对中国的燃油税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二、开征燃油税 有利发展私家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征燃油税 有利发展私家车(论文提纲范文)
(1)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1.3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对城市交通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对城市交通节能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1.5 创新与不足 |
2 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相关理论分析 |
2.1 交通概论 |
2.1.1 交通的概念 |
2.1.2 交通的基本属性 |
2.1.3 交通的跨学科理论基础 |
2.1.4 城市交通概述 |
2.1.5 城市发展与交通的关系 |
2.2 交通节能的理论分析 |
2.2.1 能源基本问题分析 |
2.2.2 节能的经济属性 |
2.2.3 交通节能的思想溯源 |
2.3 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理论基础 |
2.3.1 财税政策与节能 |
2.3.2 交通节能政策的评价标准体系 |
3 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机制分析 |
3.1 交通节能的政策环境 |
3.2 交通节能政策工具概述 |
3.2.1 政策变化及其影响 |
3.2.2 交通节能政策工具概述(政策工具的特征) |
3.3 模型分析 |
3.3.1. 车辆里程数、车辆保有量及燃油效率 |
3.3.2 车辆行驶里程的变化 |
3.3.3 燃油消耗量 |
3.3.4 温室气体(GHG)排放量 |
4 中国城市交通节能共同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
4.1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4.1.1 中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
4.1.2 中国交通发展历程 |
4.1.3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
4.2 全国城市交通节能普遍存在的问题 |
4.2.1 对于交通节能理念的认识仍然略显不足 |
4.2.2 全国城市交通节能系统建设不足 |
4.2.3 对节能环保型车辆及绿色出行方式的鼓励力度不足 |
4.2.4 有关城市交通节能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
4.2.5 全社会的交通节能精神文明建设不足 |
4.3 全国城市交通节能面临的挑战 |
4.3.1 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给城市交通节能带来巨大压力 |
4.3.2 未来城市交通发展对需求管理的迫切要求 |
4.3.3 快速城市化进程对公共交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
4.3.4 土地、环境、能源等资源的约束日益强化 |
5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分析 |
5.1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政策出台的宏观背景 |
5.1.1 国际能源环境对我国交通节能政策的影响分析 |
5.1.2 我国节能宏观政策分析 |
5.2 中国财税政策支持节能的历史回顾 |
5.2.1 计划经济阶段 |
5.2.2 经济转轨阶段 |
5.2.3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阶段 |
5.3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分析 |
5.3.1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具体措施 |
5.3.2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 |
5.3.3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
5.4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其他相关政策分析 |
5.4.1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其他相关政策具体内容 |
5.4.2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 |
5.4.3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其他相关政策存在的问题 |
6 中国典型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机制的实证分析 |
6.1 北京城市交通节能实证分析 |
6.1.1 北京城市交通供给与需求 |
6.1.2 北京市城市交通节能现状 |
6.1.3 北京市交通节能的实证分析 |
6.1.4 北京城市交通节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
6.1.5 北京城市交通节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
6.2 武汉城市交通节能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
6.2.1 武汉城市交通供给与需求现状 |
6.2.2 武汉城市交通节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3 武汉城市交通节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
7 国外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经验及启示 |
7.1 车辆税费 |
7.1.1 基于车辆状况的年度税费——欧盟 |
7.1.2 对于清洁、高能效环保型汽车的税费减免——日本、丹麦、德国 |
7.1.3 以烟雾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外部成本为征税依据的税费(丹麦、英国) |
7.2 对于新车车型选择的激励计划 |
7.2.1 折扣及现金返还——日本、美国 |
7.2.2 税费激励措施——美国(高油耗税) |
7.2.3 汽车综合税制——奥地利 |
7.3 车辆保险费 |
7.3.1 对未购买强制保险的处罚政策——英国、美国 |
7.3.2 汽车保险的专项税收——法国 |
7.3.3 以行驶里程及用油量为付费依据的保险——美国、英国 |
7.4 道路收费 |
7.4.1 道路收费——美国加州橙县收费公路 |
7.4.2 拥堵收费——伦敦 |
7.4.3 以外部影响为依据实施的道路收费——新加坡 |
7.5 对于专门车队的激励政策——加拿大 |
7.6 国外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
7.6.1 加强政府对城市交通节能工作的监管力度 |
7.6.2 配套实施节能法律法规与财税政策 |
7.6.3 综合运用多项财税政策实现交通节能 |
7.6.4 交通节能政策应当因地制宜、鼓励创新 |
7.6.5 全面评估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实施效果 |
7.6.6 认识到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
7.6.7 加强环保性质税收政策的透明度 |
8 中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建议 |
8.1 中国城市交通节能总体思路 |
8.1.1 指导思想 |
8.1.2 政策目标 |
8.1.3 政策重点 |
8.2 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建议 |
8.2.1 从战略高度上重视交通节能政策发展、细化明确交通节能目标 |
8.2.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交通节能专项资金 |
8.2.3 建立健全促进城市交通节能的税收政策体系 |
8.2.4 充分利用财税政策保持城市交通系统的多样性 |
8.3 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其他配套措施建议 |
8.3.1 综合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 |
8.3.2 配合完善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体系 |
8.3.3 充分利用技术进步推动城市交通节能 |
8.3.4 加强建立城市交通节能统计体系 |
8.3.5 建立健全城市交通节能法律法规体系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2)我国燃油税立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及创新之处 |
1.3.1 结构安排 |
1.3.2 创新之处 |
2 我国燃油税法的一般理论 |
2.1 燃油税的含义及分类 |
2.2 我国燃油税法的立法历程 |
2.3 现行燃油税法的出台背景及主要内容 |
2.3.1 燃油税的立法背景 |
2.3.2 我国现行的燃油税法的主要内容 |
3 我国燃油税制度的功能分析 |
3.1 燃油税制度的法学功能分析 |
3.1.1 践行了依法治国的理念 |
3.1.2 体现了法律的正义、秩序和效率价值 |
3.1.3 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 |
3.2 燃油税制度的经济学功能分析 |
3.2.1 促进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 |
3.2.2 促进成品油价格机制的完善 |
3.3 燃油税制度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
3.3.1 有助于消除地方保护、预防腐败 |
3.3.2 有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
4 国外燃油税立法及启示 |
4.1 高税率国家的燃油税制度概况——英、日、德 |
4.1.1 英国 |
4.1.2 日本 |
4.1.3 德国 |
4.2 低税率国家的燃油税制度概况——美国 |
4.3 启示 |
4.3.1 对多种燃料课税,实现多重环境目标 |
4.3.2 设定税目、税率较合理 |
4.3.3 征税环节较规范且科学可行 |
4.3.4 税收减免科学合理 |
4.3.5 有相关的税收政策配合实施 |
5 燃油税实施产生的新问题 |
5.1 二级收费站点撤销难 |
5.2 燃油税征收影响物流成本 |
5.3 燃油税法律位阶低且缺乏操作性 |
5.4 增加了社会的隐性不公 |
5.4.1 燃油税征收会加剧城乡、地区、行业的贫富差距 |
5.4.2 燃油税的征收增加了某些企业及群众的负担 |
6 完善我国现行燃油税立法的思考 |
6.1 燃油税完善的战略选择 |
6.1.1 燃油税制度改革是一场全方位变革 |
6.1.2 燃油税改革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 |
6.1.3 燃油税制度改革是一条艰难的法制建设之路 |
6.2 燃油税法立法的完善 |
6.2.1 完善燃油税立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6.2.2 燃油税法立法权的完善 |
6.2.3 燃油税法律规范具体内容的完善 |
6.2.4 燃油税法监督机制的完善 |
6.3 燃油税法实施的相关配套机制的完善 |
6.3.1 税收的收入分配上的完善 |
6.3.2 在燃油补贴方面的完善 |
6.3.3 加强油品管理打击走私活动 |
6.3.4 设立公路基金保障建设资金供给 |
6.3.5 制定并推行综合配套政策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燃油税费改革实施效果研究 ——基于对河北省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现状综述 |
1.2.2 国内观点综述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我国燃油税费改革实施现状概述 |
2.1 燃油税费改革依据 |
2.1.1 理论依据 |
2.1.2 实践依据 |
2.2 燃油税费改革政策概述 |
2.2.1 简化税制,规范税费关系 |
2.2.2 新增税收收入用途安排 |
2.3 燃油税费改革执行情况 |
2.3.1 取消公路收费情况 |
2.3.2 相关财政收支情况 |
2.3.3 有关人员安置情况 |
第3章 河北省燃油税费改革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影响研究 |
3.1 河北省燃油税费改革执行情况分析 |
3.1.1 河北省撤销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情况分析 |
3.1.2 河北省相关财政收支情况分析 |
3.1.3 河北省公路建设融资情况分析 |
3.1.4 河北省交通运输部门人员安置情况分析 |
3.2 燃油税费改革对河北省相关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3.2.1 燃油税费改革对石油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3.2.2 燃油税费改革对公交运营行为的影响研究 |
3.2.3 燃油税费改革对出租车运营行为的影响研究 |
3.2.4 燃油税费改革对长途客货运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3.2.5 燃油税费改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
3.3 燃油税费改革对私家车主汽车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
3.4 燃油税费改革实施效果综述 |
第4章 我国燃油税费改革存在问题分析 |
4.1 燃油税费改革执行中的问题分析 |
4.1.1 财税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
4.1.2 取消公路收费政策执行不彻底 |
4.1.3 公路规费征稽人员不易安置 |
4.1.4 影响公路建设与养护资金的筹集 |
4.2 燃油税费改革涉及的相关问题分析 |
4.2.1 对农业用油的财政补贴方式不合理 |
4.2.2 “多用油多负担”未必完全公平 |
4.2.3 节能环保效果不显着 |
4.2.4 油品市场管理难度大 |
4.2.5 燃油税费改革的公众参与不足 |
第5章 完善我国燃油税费改革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税收法律及政策体系 |
5.1.1 尽快制定消费税法 |
5.1.2 适时调整税收政策 |
5.2 对交通部门公路建设筹资、人员安置问题的建议 |
5.2.1 改进公路收费制度,完善公路建设与养护资金筹集机制 |
5.2.2 制定优惠政策,妥善处理人员后续安置 |
5.3 完善农机用油补贴制度 |
5.4 燃油税费改革涉及的其他问题建议 |
5.4.1 制定新税种,体现用路公平 |
5.4.2 完善油品市场监管制度 |
5.4.3 加大宣传力度,使节能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燃油税改革的利益集团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2 燃油税改革历程回顾及传统解释 |
2.1 燃油税改革相关的历史沿革 |
2.2 回顾资料的分析 |
2.3 燃油税改革困境的传统解释 |
2.3.1 油价高位问题 |
2.3.2 征收管理操作问题 |
2.3.3 部门利益协调问题 |
3 利益集团与燃油税改革困境分析 |
3.1 国内外利益集团理论 |
3.2 与燃油税相关利益集团分析 |
3.2.1 我国利益集团现状及分类 |
3.2.2 燃油税相关利益集团分析 |
3.3 集体行动理论与改革困境 |
3.3.1 集体行动理论 |
3.3.2 集体行动理论对燃油税改革困境的解释 |
4 制度变迁、公共政策与利益集团 |
4.1 制度变迁与利益集团 |
4.1.1 制度和制度变迁 |
4.1.2 利益集团与制度变迁 |
4.1.3 燃油税改革与制度变迁 |
4.2 公共政策与利益集团 |
4.2.1 公共政策 |
4.2.2 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 |
4.2.3 燃油税政策与利益集团 |
5 燃油税改革进程中的博弈分析 |
5.1 税费改革背景下的燃油费税改革博弈 |
5.1.1 政府收费与燃油收费 |
5.1.2 我国公路投融资政策及启示 |
5.1.3 燃油费改税的利益集团博弈 |
5.2 燃油税改革的制度变迁 |
5.3 燃油税政策执行博弈分析 |
5.3.1 燃油税政策的执行 |
5.3.2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城市交通结构优化机理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城市交通结构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
1.2.2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 |
1.2.3 城市交通结构优化研究 |
1.2.4 外部性理论研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基本思路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市交通结构优化目标 |
2.1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分析 |
2.1.1 城市交通问题外在表现 |
2.1.2 城市交通问题解决思路 |
2.2 城市交通结构优化总体方向 |
2.2.1 城市交通结构优化概念 |
2.2.2 城市交通结构优化总体目标 |
2.2.3 城市交通结构优化基本原则 |
2.3 城市交通结构中各交通方式比较分析 |
2.3.1 各种交通方式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
2.3.2 各种交通方式资源消耗比较分析 |
2.3.3 各种交通方式环境污染比较分析 |
2.4 基于AHP分析的城市交通结构优化具体目标 |
2.4.1 AHP方法的基本步骤 |
2.4.2 城市交通方式综合评价具体过程 |
2.4.3 城市交通结构合理形态描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交通结构优化机理 |
3.1 城市交通结构演化机理 |
3.1.1 城市交通结构影响因素 |
3.1.2 城市交通出行效用 |
3.1.3 城市交通结构演化动力模型 |
3.1.4 城市交通方式竞争模型 |
3.1.5 城市交通结构演化实证分析 |
3.2 城市交通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土地利用的城市交通结构优化 |
4.1 城市土地利用 |
4.1.1 城市土地利用概念 |
4.1.2 城市土地利用形态 |
4.2 城市交通结构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
4.2.1 土地利用对城市交通结构的作用机理 |
4.2.2 城市交通结构对土地利用的作用机理 |
4.2.3 城市交通结构与土地利用的互馈机理 |
4.3 构建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 |
4.3.1 "TOD"模式的理论基础 |
4.3.2 "TOD"模式的概念及内涵 |
4.3.3 "TOD"模式对城市交通结构的影响 |
4.3.4 "TOD"模式应用实证分析 |
4.3.5 "TOD"模式在我国城市实施的政策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外部性的城市交通结构优化 |
5.1 外部性基础理论 |
5.1.1 外部性的定义 |
5.1.2 外部性的影响 |
5.1.3 外部性的产生 |
5.1.4 外部性的解决 |
5.2 基于外部性的城市交通结构优化理论基础 |
5.2.1 城市交通外部性的根源 |
5.2.2 城市交通外部性的解决思路 |
5.3 交通投资运营 |
5.3.1 交通投资成本-收益评价 |
5.3.2 交通资源产权的统一 |
5.3.3 交通资源产权的分割 |
5.4 交通行政管制 |
5.4.1 基于环境保护的产权限制 |
5.4.2 基于交通拥堵的产权限制 |
5.5 交通经济管制 |
5.5.1 道路设施使用权经济管制 |
5.5.2 停车设施使用权经济管制 |
5.5.3 环境污染权经济管制 |
5.5.4 不可再生能源使用权经济管制 |
5.5.5 税收与收费在交通经济管制中的作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1.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6.1.2 论文的创新点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燃油税费改革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1.4 本文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1.4.1 本文研究方法 |
1.4.2 本文框架结构 |
2 燃油税费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
2.1 燃油税费改革的背景分析 |
2.1.1 燃油税费改革的社会背景分析 |
2.1.2 燃油税费改革的政策背景分析 |
2.2 燃油税费改革的意义 |
2.2.1 税收层面的意义 |
2.2.2 国家石油战略安全层面的意义 |
2.2.3 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层面的意义 |
3 国外燃油税政策简介 |
3.1 国外燃油税政策目标比较 |
3.2 部分国家燃油税政策简介 |
3.2.1 美国燃油税政策简介 |
3.2.2 英国燃油税政策简介 |
3.2.3 日本燃油税政策简介 |
3.2.4 新西兰燃油税政策简介 |
3.3 国外燃油税政策的经验总结 |
3.3.1 国外燃油税税目与税率的设定有利于节能减排 |
3.3.2 国外燃油税减免政策有利于各产业均衡发展 |
3.3.3 国外燃油税征管方式科学有效 |
4 燃油税费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
4.1 燃油税费改革的理论基础 |
4.1.1 外部性理论 |
4.1.2 庇古税理论 |
4.2 燃油税费改革的一般经济学分析 |
4.2.1 对消费者进行分析 |
4.2.2 对供给者进行分析 |
4.2.3 税收负担在消费者与供给者之间的分摊 |
4.3 燃油税费改革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
4.3.1 针对个人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
4.3.2 针对社会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
5 燃油税费改革对道路运输企业影响及应对措施——以客、货运企业为例 |
5.1 燃油税费改革给道路运输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
5.1.1 有利于促进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规范交通运输市场管理 |
5.1.2 有利于引导道路运输企业合理消费燃油,提高燃油使用效率 |
5.1.3 有利于推进道路运输企业的车辆结构更新 |
5.2 燃油税费改革给道路运输企业带来的严峻挑战 |
5.2.1 道路运输企业运营成本出现提高 |
5.2.2 突显道路运输企业金融信贷问题 |
5.3 道路运输企业应对燃油税费改革的建议 |
5.3.1 实行自由连锁的连锁经营模式,实现规模效益 |
5.3.2 加强公路运输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运输企业组织化程度 |
5.3.3 优化运营车辆结构,提高运输企业管理技术水平 |
5.3.4 道路运输企业应主动应对资金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基于我国油气资源战略的税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油气税费研究状况 |
1.2.1 国内油气税费相关问题的研究 |
1.2.2 国外油气税费相关问题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对象界定 |
1.3.2 研究思路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油气资源战略及油气税费基本理论 |
2.1 油气资源状况及我国油气资源战略 |
2.1.1 世界油气资源状况 |
2.1.2 我国油气资源状况 |
2.1.3 我国油气资源战略 |
2.2 油气税费基本理论 |
2.2.1 油气税费的界定 |
2.2.2 油气税费基本理论 |
2.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2 地租理论 |
2.2.2.3 矿产资源价值理论 |
2.2.2.4 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 |
2.2.2.5 油气资源外部性理论 |
2.2.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7 收益分配理论 |
2.3 税收对油气资源战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1 税收对油气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2.3.2 税收对石油需求量的影响 |
2.3.3 税收对油气投资的影响 |
2.3.4 税收对油气生态环境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油气税费制度沿革及其影响分析 |
3.1 我国油气税费制度的历史沿革 |
3.2 改革阶段以来油气税费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 |
3.2.1 油气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调整 |
3.2.2 成品油消费税政策调整 |
3.2.3 油气资源税政策调整 |
3.2.4 开征石油特别收益金 |
3.2.5 开征燃油税 |
3.2.6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
3.2.7 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税收优惠 |
3.3 我国油气税费种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制约我国油气资源战略实施的税费问题 |
4.1 油气税费政策理念存在问题 |
4.1.1 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考虑不够 |
4.1.2 对石油战略储备考虑不够 |
4.1.3 对石油行业的特点考虑不够 |
4.2 油气税费体系设计存在问题 |
4.2.1 税费重复征收 |
4.2.2 税制不够统 |
4.3 具体税费政策存在问题 |
4.3.1 增值税 |
4.3.2 消费税 |
4.3.3 企业所得税 |
4.3.4 资源税 |
4.3.5 矿产资源补偿费 |
4.3.6 石油特别收益金 |
4.3.7 燃油税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主要产油国油气税费现状及启示 |
5.1 国外主要产油国油气税费构成 |
5.1.1 油气专项税费 |
5.1.2 油气通用税费 |
5.2 国外油气税费模式 |
5.2.1 租让制 |
5.2.2 合同制 |
5.3 国外油气税费的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促进我国油气资源战略实施的税费改革建议 |
6.1 油气税费改革遵循的原则 |
6.2 创新油气税费立法理念 |
6.2.1 运用税费杠杆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
6.2.2 运用税费杠杆政策保障石油安全 |
6.2.3 运用税费杠杆鼓励油气勘探开发 |
6.2.4 建立反映市场价格的油气税费制度 |
6.3 具体税费改革 |
6.3.1 增值税 |
6.3.2 消费税 |
6.3.3 企业所得税 |
6.3.4 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区使用费 |
6.3.5 石油特别收益金 |
6.3.6 燃油税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负责的科研 |
攻读博士期间获奖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详细摘要 |
(8)燃油税征收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燃油税改革背景和现实意义 |
1.1 燃油税改革的政策背景 |
1.1.1 税费结构失衡 |
1.1.2 收费种类繁杂,三乱问题严重 |
1.1.3 征收成本过高,收支缺乏严格的监督制约 |
1.2 燃油税改革的社会背景 |
1.2.1 生态环境的现状 |
1.2.2 全球油价变化 |
1.2.3 我国石油生产和消费现状 |
1.3 燃油税费改革的现实意义 |
1.3.1 税收层面的意义 |
1.3.2 国家石油(能源)战略安全层面的意义 |
1.3.3 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层面的意义 |
第二章 国外燃油税征收的实践状况 |
2.1 部分国家燃油税政策实施状况 |
2.1.1 美国燃油税的征收 |
2.1.2 日本燃油税的征收 |
2.1.3 新西兰燃油税的征收 |
2.2 国外燃油税的征收办法 |
2.2.1 国外燃油税税目与税率的设定 |
2.2.2 国外燃油税的征税环节 |
2.2.3 国外燃油税的税收减免规范 |
2.2.4 国外燃油税的税收征管力度 |
第三章 燃油税征收的经济效果分析 |
3.1 燃油税开征的一般经济学分析 |
3.1.1 燃油税征收对消费者的影响 |
3.1.2 燃油税征收对供给者的影响 |
3.1.3 开征燃油税对其互补行业—汽车业的影响 |
3.2 燃油税开征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
3.2.1 个人福利水平变化 |
3.2.2 从社会福利角度来分析燃油税开征的作用 |
第四章 我国燃油税改革中的利益博弈 |
4.1 交通部门与税务部门的博弈 |
4.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 |
4.3 政府与国有垄断石油公司的博弈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5.1 燃油税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5.2 燃油税征收过程中相应的策略 |
5.2.1 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所应制定的策略 |
5.2.2 从利益集团博弈角度考虑的燃油税征收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开征燃油税对陆捷公司零件运输项目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研究 |
1.1.1 交通规费对我国物流业发展造成巨大障碍 |
1.1.2 我国燃油税的改革历程 |
1.1.3 海南开征燃油费的方法、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
1.1.4 国外燃油税政策实施情况的介绍 |
1.2 征收燃油税对物流行业的意义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燃油税与物流成本概述 |
2.1 燃油税定义 |
2.2 物流成本概述 |
2.2.1 物流成本(logistics cost ) |
2.2.2 物流成本的构成 |
2.2.3 物流成本的计算条件 |
2.2.4 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5 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 |
2.2.6 物流成本分析的方法 |
2.2.7 物流成本管理方法 |
2.3 燃油税与物流成本关系 |
第三章 陆捷公司现状分析 |
3.1 陆捷公司概况 |
3.1.1 公司基本情况 |
3.1.2 公司主营业务 |
3.2 业务情况 |
3.2.1 主要客户及业务 |
3.2.2 零部件运输承运商现状 |
3.3 大众零部件项目基本情况 |
3.3.1 大众物流模式 |
3.3.2 物流配送现状 |
3.4 丰田零部件项目基本请况 |
3.4.1 丰田物流模式 |
3.4.2 物流配送现状 |
第四章开征燃油税对陆捷公司的影响分析 |
4.1 成本构成分析 |
4.2 对大众零件运输业务的影响 |
4.3 对丰田零件运输业务影响 |
第五章对策研究 |
5.1 现行运输模式分析 |
5.1.1 现行零件配送模式的不足之处 |
5.1.2 改变模式的益处 |
5.2 大众零件项目对策 |
5.3 丰田零部件项目对策 |
第六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0)我国开征燃油税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第1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外部性等相关理论 |
1.1 资源、能源 |
1.2 费与税、养路费、燃油税 |
1.2.1 费与税的概念界定 |
1.2.2 养路费、燃油税以及它们在经济学中的实质意义 |
1.2.3 费改税的含义 |
1.3 外部性等相关理论 |
1.3.1 外部性理论 |
1.3.2 庇古理论 |
1.3.3 资源、环境价格理论 |
1.3.4 政府中心论 |
第2章 我国燃油税政策背景分析、改革历程及影响 |
2.1 开征燃油税的政策背景分析 |
2.1.1 税费比例严重失调 |
2.1.2 收费项目繁杂,费用征管不规范,征收成本过高 |
2.1.3 收费负担不公平,导致能源浪费 |
2.1.4 我国道路运输的现状 |
2.1.5 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 |
2.1.6 我国石油生产和消费现状及预测 |
2.2 开征燃油税的改革历程 |
2.3 我国开征燃油税带来的各方面影响 |
2.3.1 开征燃油税带来的正面效应 |
2.3.2 开征燃油税带来的负面效应 |
第3章 国外燃油税的相关情况及其借鉴 |
3.1 美国的燃油税情况 |
3.2 日本的燃油税情况 |
3.3 澳大利亚的燃油税情况 |
3.4 国外燃油税相关实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3.4.1 税目与税率的设定合理 |
3.4.2 征税环节科学可行 |
3.4.3 税收减免规范 |
3.4.4 税收的征管强而有力 |
第4章 我国开征燃油税的博弈分析与路径选择 |
4.1 开征燃油税面临的改革困境 |
4.1.1 国际油价问题 |
4.1.2 利益格局的调整问题 |
4.1.3 税收制度设计的技术问题 |
4.2 开征燃油税的利益选择 |
4.2.1 汽车生产商的利益选择 |
4.2.2 汽车消费者的利益选择 |
4.2.3 石油企业的利益选择 |
4.2.4 非车用油主体的利益选择 |
4.2.5 相关政府部门的利益选择 |
4.3 开征燃油税的具体措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四、开征燃油税 有利发展私家车(论文参考文献)
- [1]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研究[D]. 陈莹.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2]我国燃油税立法问题研究[D]. 贾艳雪. 郑州大学, 2011(04)
- [3]燃油税费改革实施效果研究 ——基于对河北省的调查[D]. 袁静媛. 新疆财经大学, 2010(07)
- [4]燃油税改革的利益集团博弈分析[D]. 余雷. 河南大学, 2010(11)
- [5]城市交通结构优化机理与方法研究[D]. 崔红建. 长安大学, 2010(11)
- [6]燃油税费改革的经济学分析[D]. 刘小芳. 山西财经大学, 2010(05)
- [7]基于我国油气资源战略的税费问题研究[D]. 王甲山. 大庆石油学院, 2010(03)
- [8]燃油税征收的经济学分析[D]. 石绍楠. 青岛大学, 2009(11)
- [9]开征燃油税对陆捷公司零件运输项目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蔡文晶. 吉林大学, 2009(09)
- [10]我国开征燃油税的若干问题研究[D]. 张乃政. 吉林大学,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