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上迂回避风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龚倩[1](2013)在《论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的扬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所研究的中国“古典舞”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以戏曲舞蹈为母体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一种中国舞蹈类型。它是根据欧阳予倩提出的“从戏曲中保留下来的舞蹈入手去研究整理中国古典舞”的观点来命名的。它与从古代创造、流传至今的意义上的中国古典舞存在着差异。中国“古典舞”的重建脱胎于戏曲舞蹈,戏曲舞蹈成为中国“古典舞”的参照。因此,本文便通过对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的继承、借鉴、背离与发展的关系来研究中国“古典舞”表演特色的来龙去脉,以及现状和发展趋向。本文从“民族性”、“典范性”、“舞蹈化”几个方面将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的继承与背离进行分析。并从身体动态(包括动作语汇)、表现方式、审美追求三个层面具体分析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的继承与背离。如“民族性”追求下对戏曲舞蹈身体动态的继承表现有:“圆曲流转”与“饱满丰润”的动作外在形态、“子午相衬”与“对比和谐”的动作对比规律等等。表现方式的继承表现为:物态传情、技巧传情、造象写意等。审美追求的继承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虚实相生”。“典范性”追求下对戏曲舞蹈身体动态的继承表现为:“严谨与规范”、“细腻与精致”的身体动态特点;表现方式的继承表现为:对“以情带舞”表现方式的合度性的继承等等。审美追求的继承表现为:“存真”、“唯美”、“和善”。“舞蹈化”进程下对戏曲舞蹈“戏剧性”动作语汇的背离表现为:对“程式套路”与“行当专属”特点的改变;对“重指事拟态”、“重再现性表现”和“偏具象性表达”特点的改变。表现方式的背离表现为:对戏曲舞蹈“程式化”与“行当化”表现方式的背离。审美追求的背离如:面部表情的审美追求由“戏剧夸张美”走向“舞蹈自然美”;肢体表演的审美追求由“生活形态美”走向“舞蹈形态美”等等。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舞”表演发展过程中对戏曲舞蹈继承与背离的种种现象进行分析,在充分肯定与赞赏中国当代舞蹈家对中国“古典舞”重建的历史功绩的同时,针对中国“古典舞”表演的民族风格弱化和典范性意义建构不够理想等问题提出从身体动态、表现方式、审美追求三个层面对戏曲舞蹈表演的“民族性”与“典范性”进行再学习。对戏曲舞蹈“民族性”身体动态的再学习如:对手法、步法、眼法的再学习。表现方式的再学习如:对动作写意、剖象写意、技巧写意、时空写意等表现方式的再学习。对审美追求的再学习如:对“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的再学习。对戏曲舞蹈表演“典范性”动作运用的再学习如:对身体动作“形神”表现的准确性与细致性的再学习;对身体动作连接方式的严谨性与精致性的再学习等等。表现方式的再学习如:对注重情感想象塑造角色、注重形象基调体现人物特点等表现方式的再学习。审美追求的再学习如:对“情真”、“唯美”、“和善”的审美追求的再学习。本文期望以上述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为中国“古典舞”的表演艺术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薛晓飞[2](2007)在《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风景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与其它的艺术创作门类一样,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它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思想意识与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李泽厚)美学哲理为指导的创作实践成果。在历史上具有鲜明特色并自立于世界园林艺术之林的中国风景园林艺术,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系统的研究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在归纳整理前人的成果的同时,密切结合现代设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中国风景园林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风景园林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积累了一整套适合本国自然条件、文化传统的理论体系。本文很赞同前辈专家的观点:“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本文基本脉络是在分析归纳文献资料和现存风景园林实例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觅其因,索其果。对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的文化底蕴,“借景”理法基本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序列的主导作用以及中西园林理法比较和“借景”理法的持续等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专题理论研究。论文成果的价值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文献和实例结合的方式讨论中国文化底蕴对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的影响,初步论述了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2)论述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的基本理论。明析“借景”的内涵,并通过文献记载和风景园林实例的相互验证,从“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景随机”“借景无由,触情俱是”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中国风景园林理景方法。例释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在风景园林设计序列的主导作用。(3)通过中西比较,在世界园林文化的背景下探讨中国风景园林设计艺术的民族特色和重要地位。提出中国当代园林应该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汲取国外相关领域的先进设计理念和科学技术,同时发扬独创性精神,以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为出发点,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体系,从而创造出“有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结合现代生活的新园林”。
吴兴连[3](2003)在《白森海轮美湾避风暴“Harvey”纪实》文中研究指明 白森海轮V 14在Tampa港外锚地等泊期间,恰遭遇风暴Harvey袭来,经作图分析,并在公司海监室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海上迂回避风暴的经历。1加勒比海飓风的特点 (1)生成急,发展快。以Harvey为例,9月18日我轮刚从休斯敦开出时,仅为加勒比海西北部一低压,中
二、海上迂回避风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上迂回避风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论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的扬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民族性”追求下对戏曲舞蹈表演的继承 |
第一节 对戏曲舞蹈表演“民族性”身体动态的继承 |
一、对“圆曲流转”与“饱满丰润”动作外在形态的继承 |
二、对“子午相衬”与“对比和谐”动作对比规律的继承 |
三、对“动静交融”与“抑扬顿挫”动作节奏特征的继承 |
四、对“刚柔相济”与“轻重相合”动作质感特征的继承 |
五、对“眉目传情”与“夸张鲜明”面部表情特色的继承 |
第二节 对戏曲舞蹈表演“民族性”表现方式的继承 |
一、对物态传情表现方式的继承 |
二、对技巧传情表现方式的继承 |
三、对造象写意表现方式的继承 |
第三节 对戏曲舞蹈表演“民族性”审美追求的继承 |
一、对“形神兼备”的审美追求的继承 |
二、对“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的继承 |
三、对“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的继承 |
第二章 “典范性”追求下对戏曲舞蹈表演的继承 |
第一节 对戏曲舞蹈表演“典范性”身体动态的继承 |
一、对“严谨与规范”的身体动态特点的继承 |
二、对“细腻与精致”的身体动态特点的继承 |
第二节 对戏曲舞蹈表现方式“典范性”特点的继承 |
一、对“以情带舞”表现方式之合度性的继承 |
二、对“技巧传情”表现方式之精湛性的继承 |
第三节 对戏曲舞蹈表演“典范性”审美追求的继承 |
一、对“存真”的审美追求的继承 |
二、对“唯美”的审美追求的继承 |
三、对“和善”的审美追求的继承 |
第三章 “舞蹈化”进程中对戏曲舞蹈表演的背离 |
第一节 对戏曲舞蹈表演“戏剧性”动作语汇的背离 |
一、对“程式套路”与“行当专属”特点的改变 |
二、对“重指事拟态”等特点的改变 |
第二节 对戏曲舞蹈表演“戏剧性”表现方式的背离 |
一、对戏曲舞蹈“程式化”表现方式的背离 |
二、对戏曲舞蹈“行当化”表现方式的背离 |
第三节 对戏曲舞蹈表演“戏剧性”审美追求的背离 |
一、由“戏剧夸张美”走向“舞蹈自然美” |
二、由“生活形态美”走向“舞蹈形态美” |
第四章 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再学习的思考 |
第一节 对戏曲舞蹈表演“民族性”的再学习 |
一、对戏曲舞蹈表演手、眼、步法的再学习 |
二、对戏曲舞蹈表演写意表现方式的再学习 |
三、对戏曲舞蹈表演“民族性”审美追求的再学习 |
第二节 对戏曲舞蹈表演“典范性”的再学习 |
一、对戏曲舞蹈表演“典范性”动作运用的再学习 |
二、对戏曲舞蹈表演“典范性”表现方式的再学习 |
三、对戏曲舞蹈表演“典范性”审美追求的再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致谢 |
(2)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论文研究范围和基本概念 |
1.2.1 基本概念 |
1.2.2 研究范围 |
1.3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
1.3.1 古代文献 |
1.3.2 近现代研究文献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2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的文化底蕴 |
2.1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 |
2.1.1 “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发展演变 |
2.1.2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之哲理 |
2.2 传统文化对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的影响 |
2.2.1 传统哲学对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的影响 |
2.2.1.1 儒家的影响 |
2.2.1.2 道家的影响 |
2.2.1.3 禅宗的影响 |
2.2.2 传统文学绘画艺术对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的影响 |
2.2.2.1 传统文学的影响对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的影响 |
2.2.2.2 传统山水画对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的影响 |
2.2.3 境生象外: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的意境 |
小结 |
3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的基本理论 |
3.1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
3.1.1 因借自然之宜 |
3.1.2 因借人文之宜 |
3.2 借景随机 |
3.2.1 “季相”变化 |
3.2.2 “时相”变化 |
3.2.3 “气象”变化 |
3.3 借景无由,触情俱是 |
3.3.1 以理得景:表自然之神韵 |
3.3.2 情景交融:社会美融入自然美创造艺术美 |
3.4 臆绝灵奇的境界 |
小结 |
4 “借景”理法在风景园林创作序列中的主导作用 |
4.1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之创作序列 |
4.1.1 借的明旨 |
4.1.2 借宜相地 |
4.1.2.1 相地的内涵:确定地之宜与不宜,借宜减弊 |
4.1.2.2 相地的手法 |
4.1.3 借景立意 |
4.1.3.1 借景立意的内涵:意在笔先 |
4.1.3.2 借景立意的手法 |
4.1.4 藉景问名 |
4.1.4.1 问名的内涵:藉景问名借名解景 |
4.1.4.2 问名的手法 |
4.1.5 布局 |
4.1.5.1 布局的内涵:起承转合 章法不谬 |
4.1.5.2 布局的手法 |
4.1.6 理微 |
4.1.7 余韵 |
4.2 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设计序列的应用 |
4.2.1 风景名胜区理景实例分析 |
4.2.1.1 泰山风景名胜区 |
4.2.1.2 扬州瘦西湖 |
4.2.2 城市园林理景实例分析 |
4.2.2.1 拙政园 |
4.2.2.2 残粒园 |
小结 |
5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的持续发展 |
5.1 正确认识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 |
5.1.1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的特色 |
5.1.1.1 中西方传统风景园林之比较 |
5.1.1.2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的特色 |
5.1.2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的成就 |
5.1.2.1 “东风西渐”:中国风景园林对西方的影响 |
5.1.2.2 中国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成就 |
5.2 “借景”理法的完善与创新 |
5.2.1 传承历史保持特色 |
5.2.1.1 传统是发展中的传统 |
5.2.1.2 发扬传统保持特色 |
5.2.2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
5.3 设计实例的分析 |
5.3.1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 |
5.3.2 深圳仙湖风景植物园 |
5.3.3 中国工程院外环境设计 |
5.3.4 设计实践案例分析 |
5.3.4.1 河北邯郸赵苑公园总体设计 |
5.3.4.2 河北邯郸市梦海公园总体设计 |
小结 |
6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插图目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四、海上迂回避风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的扬弃[D]. 龚倩.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07)
- [2]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D]. 薛晓飞.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3]白森海轮美湾避风暴“Harvey”纪实[J]. 吴兴连. 航海技术,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