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区的植物宝库

过渡区的植物宝库

一、过渡地带上的植物宝库(论文文献综述)

孔德欢[1](2021)在《论阿来作品的生态书写》文中研究指明在现实生态危机的压迫与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双重作用下,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问题愈来愈引起作家们的关注,流浪于异质文化之间的藏族作家阿来也开始对现代文明进程中藏区的生态发展状况进行自觉书写。本文在大量研读阿来的诗歌、散文、中短篇以及长篇小说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以鲁枢元的三分法生态理论以及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作为横截面,剖析阿来作品中原始风景下的生态书写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书写,力图对阿来笔下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进行细致、全面地剖析与解读。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前言、正文以及结语。前言主要介绍中国文学生态书写的必要性以及阿来作品生态书写的可行性与研究概况,力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发掘阿来作品中生态书写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正文由三章内容组成。第一章论述阿来生态意识的形成背景,从主客观角度,即故乡山水的地理环境以及阿来所接受的汉藏文化教育、阿来自身对藏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反思等方面,探究阿来生态书写意识的生成动机。第二章对阿来笔下生态书写的基本内容进行阐释,剖析阿来在其作品中对藏区原始风景与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书写,着重比较现代化进程前后藏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所发生的变化。第三章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探讨阿来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人文思考,体现阿来对藏民族原始生态伦理的推崇以及对现代化社会的理性批判,表达了回归和谐美好的精神生态家园的强烈渴望。结语部分对阿来作品的生态书写进行归纳性总结与评价,挖掘其生态书写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意义。

李理[2](2020)在《伏牛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山地是构成地表环境及地貌类型的基本骨架,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其复杂的植被类型、跌宕起伏的地形特征是研究全球变化最佳地域单元,对气候变化具有信号放大的作用。伏牛山位于我国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地带,更是南北分界线经过的区域,具有显着的气候过渡性,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极具研究价值,区域内高低起伏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蕴藏丰厚的动植物资源,是研究过渡带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山区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表现为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侵蚀程度明显加剧、植被覆盖度降低及水土流失现象频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制约山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破坏了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文章选取2000-2015年等四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DEM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土壤类型数据、流域分区等多种数据,运用GIS技术、Fragtates 4.2、价值当量法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模型对伏牛山地区及流域分区近16年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动态度进行分析,识别伏牛山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综合分析LUCC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为区域内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相关结论如下:(1)2000-2015年伏牛山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面积之和占90%以上。四个流域分区土地利用类型均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导类型,研究时段内各流域分区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构变化均有所差异,总体表现为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的变化趋势。依次对各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等级排序为丹江口(3.27%)>伊洛河(3.25%)>伏牛山地区(3.22%)>唐白河(3.18%)>王蚌区间北岸(3.16%),表明丹江口和伊洛河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较为剧烈、唐白河和王蚌区间北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较为平稳。(2)伏牛山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存在差异。在高程分级方面,500-1000m是研究区的主要高程分级,占比为39.17%,低海拔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显着高于高海拔区域,耕地在<500m高程分级上减幅10.72%、高程>1000m分级上增幅18.31%;林地在<200m高程分级上减幅为17.46%、200-500m高程分级上增幅3.46%;草地和水域分别在<200m高程分级上减幅为27.84%、增幅为37.33%,建设用地在>1500m高程分级上增幅为1010.59%。在坡度分级上,15-25°是伏牛山地区主要的坡度分级,斑块数量占比31.08%,15-25°坡度分级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其它坡度分级,建设用地增幅最大、水域增幅次之。在土壤类型方面,耕地面积在冲积土、黄棕壤和黄褐土上减幅分别为18.55%、5.93%和5.04%;林地在黄棕壤增幅最多为0.49%、棕壤减幅最明显(0.32%);草地在黄褐土上增幅最显着(5.49%)、褐土减幅最大(2.67%);水域在黄褐土和褐土上增减幅度最显着;建设用地在棕壤增幅最大(355.27%),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幅度存在差异性。在道路交通因素方面,耕地在距道路交通距离2400m上减幅最明显、1800m增幅最大,水域在距道路交通1800m处减幅最大,在距道路交通2400m时增幅最大,其它地类在不同道路交通要素上表现动态变化特征,以吸引和排斥的方式体现。(3)2015年伏牛山地区及各流域分区景观格局存在显着的异质性,伊洛河斑块数量最多(2503)、唐白河斑块数量次之(1909)、丹江口斑块数量最少(951);王蚌区间北岸景观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最高、伏牛山地区景观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最低;丹江口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王蚌区间北岸景观破碎化高;唐百河内斑块形状最无序、丹江口斑块形状最规则。(4)2000-2015年伏牛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0.51亿元,其中伊洛河减少1.03亿元、王蚌区间北岸增加0.78亿元、丹江口减少0.18亿元和唐巴河增加了1.08亿元,表明伊洛河和丹江口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需要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王蚌区间北岸和唐白河生态环境呈好转态势;在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土壤形成与保护、水源涵养、废物处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主要贡献者,比重之和达45%。(5)2000-2015年伏牛山地区生态风险低影响区域面积增加了1585.72km2、增幅为11.35%,生态风险高影响区面积减少了116.63km2、减幅为80.88%,其它生态风险影响区域面积皆呈减少趋势;在空间上,低影响分布区域面积显着扩大、中影响分布区域面积大幅缩小,高影响分布区域减少,表明研究区生态风险得到控制,受人类活动干扰影响降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赵军,倪志伟,刘晓娟[3](2020)在《蒙药材种植独具特点——药用植物注重地表部分》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内陆,辽阔的区域,宽广的草场,自然条件多样复杂,自然、药用资源丰富。拥有分布广、品种多、蕴藏量大的野生药材资源,以植物药为主。近年来由于蒙药材野生资源的匮乏、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等需求,蒙药材种植火热。本文就蒙药材种植独具的特点,根据用药情况,对偏向地表部分的详细情况加以叙述。

王晗[4](2019)在《海绵城市背景下基于数据化分析的传统村落水利智慧探索 ——以流坑、渼陂、钓源三村为例》文中指出村落水利是传统村落的宝贵遗产之一,是村落在长期除水害、兴水利的营建与发展过程中,适应天然水体、利用地域水系的一整套成熟做法,是大型水利工程甚至国家水利循环系统的缩影,有着朴素的理水智慧。本文选取三个各具特点的江西省传统村落,以流坑村、渼陂村、钓源村为例,从村落格局梳理、三维地形分析、水环境检测三个方面,对传统村落的水利策略和理水效果做定性梳理和定量分析,二者结合以挖掘其中智慧内涵,并发现其在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出现的问题,以助对村落水利遗产在保护中发展。村落水利整体遵循“引—排—蓄—泄”的内在营造逻辑,自成体系,具有多重功效。论文通过对村落三维点云的量化计算和分类提取分析,明确了村落微地形、水塘蓄水、地面铺装及其植被等方面与其水利理水策略之间存在紧密关联;通过对水体质量指标的检测,发现案例村落水环境质量整体良好,但地表水总氮和地下水氨氮均超标,验证了传统村落水利体系具备水体净化处理能力但当前有局限性显现;最后整合量化结果,从海绵城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传统村落水利实现“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理水做法,总结提炼了传统村落理水在借用微地形布局、系统性全局性打造和可持续用水管水的资源意识三个方面的智慧内涵,并指出了当前时代发展为传统村落带来的水生态环境问题。本文研究区别于以往历史文献检索的方式,重点通过利用三维地形点云计算和水环境定量检测的量化方法对实际典型村落进行深入研究与跨地域比较,探索村落水利研究的技术借助和潜力,旨在填补以往对传统村落理水非量化研究的缺环,挖掘传统村落隐没的信息和价值,加深人们对传统村落水利统筹、布局和营建智慧的理解,启示当下海绵城市的研究探索,协助传统村落水利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利用的双赢。

鲁琪[5](2019)在《江油云锣山景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旅游是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高级形式,当前发展速度迅猛。在得到外界广泛认可的同时,也成为旅游界的热门研究领域。江油云锣山景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目前对该景区的研究较少,并且当地旅游活动开展不规范,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科学地建立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全面地评价云锣山景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是促进云锣山景区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由此,本文以探讨上述问题为契机,展开一系列研究评价。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生态旅游的起源、概念、发展现状,在旅游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旅游开发潜力影响因素以及专家意见,从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开发条件以及效益四个层面,构建了云锣山景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利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的评估模型以及发放的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综合计算云锣山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得分。结果显示:(1)云锣山生态旅游开发潜力得分为71.7296分,属于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等级的三级,说明该地区具有较大的开发生态旅游的潜力。(2)在子目标层中,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子目标层得分占总得分的比重较大,分别为53.06%、24.60%,开发条件及效益的子目标层得分较低。上述数据说明云锣山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优越的生态环境是其生态旅游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主要原因,但该景区的开发条件较差及收益较低现阶段正制约着其生态旅游的发展速度。论文的最后,笔者根据各子系统分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果,并结合云锣山景区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针对目前云锣山景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不足,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可以帮助解决相关问题,促进云锣山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指导云锣山景区未来的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以及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有着深远的意义。

聂珍臻[6](2018)在《广西金秀县平道村瑶族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广西瑶族传统村落拥有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村落景观,金秀县平道村为广西瑶族村落中规模较大、历史悠久、特色突出的典型,故以此村为案例。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访谈及问卷调查法、分析评价法、图解分析,深入研究该村落的景观结构,构成元素及特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对平道村进行基础分析,先通过平道村的地理信息概况资料收集与归纳,然后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大方面出发,对平道村就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分层客观分析总结研究。由此得到平道村这一典型广西瑶族传统村落的基础资料,为平道村村落景观研究分析提供分析平台和理论依据。在对平道村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平道村景观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同时结合作者实地调研获得的相关资料与数据,客观地以传统瑶族村落的景观构成为起点。通过对选址、民居、道路、水系、绿化、节点布局、土地肌理这七大内容分析,针对相关景观现状进行归纳,从而得出平道村乡村景观特点。以景观学角度归纳出平道村的三大景观特点,即民族性、历史性、乡土性。为接下来平道村乡村景观的资源评价研究分析奠定坚实基础。对平道村的村民、游人及相关专家进行感知调查,村民对村落乡村景观感知变化较大、认为乡村景观需要保护、对保护工作形式模糊;游人多为中青年阶层的人,他们对当地的传统建筑、遗址、田园风光、民族风俗等感知较好。平道村的乡村景观体现了美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生态价值。利用自然风景区资源评价方法对平道村乡村景观资源进行评价,得到当地的乡村景观资源处于较丰富的状态。结合对平道村景观研究分析以及平道村乡村景观的综合评估,总结并提出科学合理的保护控制与可持续的发展规划。从多个方向着手,提出保护原则保护目标以及保护措施。村庄风貌控制则全方位分析现有建筑,拟定科学的风貌保护方法。在发展角度,确定发展定位与方向,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提出可持续的发展规划措施并总结归纳广西瑶族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张云燕[7](2018)在《中国古特有濒危植物银缕梅(金缕梅科)的保护遗传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缕梅(Parrotia subaequalis)是我国古特有的Ⅰ级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间断分布于我国华东地区的山地。由于缺乏有效的基因组资源,该濒危植物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并未被清楚地解析。本研究通过Illumina HiSeqTM 2500测序平台对银缕梅两个地理距离相距较远的群体中的两个个体进行了浅层次的双末端全基因组测序(2×125 bp)。基于上述的测序结果,成功组装出了 2个银缕梅个体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并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从中成功开发出了叶绿体高变区片段和叶绿体微卫星。与此同时,在剔除了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的2个数据库里,利用新近开发的生物信息学软件CandiSSR进一步首创性地开发出了核微卫星。最后基于上述开发出的叶绿体微卫星和核微卫星的双分子标记系统对银缕梅野外分布的6个自然居群开展了保护遗传学研究。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二代高通量的测序数据,分别成功地组装出银缕梅天峡(TX)个体和善卷洞(SJD)个体的叶绿体全基因组。银缕梅天峡(TX)个体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全长是 159,280 bp(GenBank Number:MG252374);善卷洞(SJD)个体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全长是159,324 bp(GenBank Number:MG334121)。两个个体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在结构与已报道过的虎耳草目其它物种相同,均由两个方向相反的重复区、一个大单拷贝区和一个小单拷贝区组成;且二者均包含133个基因,其中有115个独有基因和18个重复基因。(2)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从上述两个叶绿体全基因组中发现了 16个可用于后续基于母系遗传的谱系地理和群体遗传学研究的叶绿体高变区片段,包括 7 个基因间隔区(matK-trnK,trnT-psbD trnS-psbZ,psbZ-trnG,psaJ-rpl33,rps18-rpl20 和 ccsA-ndhD)和 9 个基因(psaC,rps4,cemA,petD,ycfl,ndhD,ndhG,ndhI和ndhA)。与此同时,借助于MISA软件共得到了 10个具有多态性的叶绿体微卫星位点(cpSSR)用于下述的银缕梅保护遗传学研究。并且上述10个多态性cpSSR位点在金缕梅科的其它5个物种中(波斯铁木(Parrotia persica)、白缕梅(Parrotiopsis jacquemontana)、水丝梨(Sycopsis sinensis)、蚊母树(Distylium racemosum)和金缕梅(Hamamelis virginiana))的通用性为 100%。因此这些位点都可用于金缕梅科其它物种的种群遗传学研究。(3)在去除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的2个二代高通量数据库里,利用CandiSSR软件进一步开发出15个有多态性的核微卫星(nSSR)位点用于下述的银缕梅保护遗传学研究。并且上述15个多态性nSSR位点中的大多数位点在金缕梅科的其它5个物种中(波斯铁木、白缕梅、水丝梨、蚊母树和金缕梅)的通用性为47%,因此也可用于研究其它金缕梅科物种的种群遗传等科学问题。(4)选取上述开发出的10个多态性cpSSR和15个多态性nSSR位点对银缕梅野外分布的6个自然居群(每个居群16个个体,共96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评估。基于cpSSR位点数据的分析结果共得到4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叶绿体单倍型多态性指数值是0.548;基于银缕梅居群数据的分析结果可知:银缕梅平均每个居群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207个,且平均每个居群的叶绿体单倍型多态性指数值是0.713。同时发现银缕梅在物种水平上的cpDNA单倍型多态性(Hcp = 0.862)较高,即银缕梅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上述结果表明:在叶绿体基因组水平上,银缕梅在自第三纪孑遗以来的漫长进化历史过程中长期维持着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基于nSSR位点数据的分析结果共得到64个等位基因,且所有位点的多态性位点指数均值为0.515,表明上述nSSR位点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基于银缕梅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及变异指数计算结果可知,银缕梅居群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都比较高(等位基因丰富度AR的均值为2.274;期望杂合度HE的均值为0.464;观测杂合度Ho的值为0.520);其中,天峡居群的上述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AR= 2.558;HE= 0.540;HO = 0.620);黄柏山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AR=1.814;HE=0.395;HO = 0.495)。安徽天峡的银缕梅居群数量较多且生境保护相对完好,而黄柏山居群分布在靠近公路旁的一座山上,其生境受人为影响较大,居群更新过程受到较为严重的干扰,可能导致其遗传多样性水平的降低。(5)基于上述开发出的10个多态性cpSSR和15个多态性nSSR位点进一步对银缕梅野外分布的6个自然居群的遗传结构进行解析。cpSSR数据揭示的结果如下:研究发现了15个叶绿体单倍型,其中H1、H2、H3和H4是广布单倍型,在银缕梅的6个居群中都有分布;同时,在最南部的安徽绩溪县朱显村居群和最北部的河南商城黄柏山居群都各自包含了大量的独特单倍型。利用分子方差分析(AMOVA)对银缕梅6个自然居群的遗传分化系数进行分析:银缕梅总的遗传变异中有65.45%存在于居群间,34.55%存在于居群内(P<0.001),表明银缕梅的叶绿体基因在居群间已经出现了较大程度的遗传分化。基于nSSR数据的STRUCTURE分析结果,银缕梅被研究的6个自然居群可分为3个谱系,其中朱显村居群属于南部居群,善卷洞、天峡、龙王山和万佛山居群均属于中部谱系,黄柏山居群则单独属于北部谱系。地理隔离效应(IBD)检测结果表明:银缕梅群体的空间遗传分化格局与地理距离无显着相关性(r = 0.228,P =0.564)。此外,间接估算居群间的基因流水平的花粉流与种子流的比(r)是1.78,其中RST(n)= 0.331,RST(cp)= 0.652。结果表明:花粉流的水平比种子流水平稍高,即种子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反映了由遗传漂变而导致的基因流阻断效应。利用AMOVA对银缕梅6个自然居群的遗传分化系数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银缕梅总的遗传变异中有16.39%存在于居群间,83.61%存在于居群内(P<0.001),表明在核基因上,银缕梅的居群内出现了较大程度的遗传分化。(6)综上所述,在银缕梅的保护遗传学研究中,可将上述研究的6个居群划分为3个进化显着单元(ESU,Evolutionarily significant unit),即:安徽绩溪县朱显村居群属于1个ESU,江苏宜兴善卷洞、安徽天峡风景区、浙江安吉龙王山和安徽舒城万佛山居群属于1个ESU,河南商城黄柏山居群属于1个ESU;且朱显村和黄柏山居群由于具有较多的稀有等位基因和独特的叶绿体单倍型,因此在保护上具有优先权。

邓涛,王晓鸣,王世骐,李强,侯素宽[8](2015)在《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新近纪哺乳动物的起源、辐射、扩散、绝灭等方面反映了气候环境的重大变化,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形成对东亚地区哺乳动物的演化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高原的隆升使自然环境发生改变,环境的变化又导致动物组成和分布的分异,以及动物对环境适应性的调整。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结果不仅表明哺乳动物群的组成和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而且中国还是一些代表性门类的起源扩散中心,也是哺乳动物洲际迁徙的关键通道。青藏高原新近纪晚期的哺乳动物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随之而来的第四纪冰期中这些寒冷适应性动物获得了优势地位,由此成为现代动物地理区系和多样性的基础。通过以点带面的综合研究,将能够全面地认识新近纪动物地理区系对重大气候事件的响应,更准确地判断青藏高原隆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张大斌[9](2014)在《锦州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之后,锦州市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生态景观农业的重要性,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政策的扶持下,2003年创建的锦州松山生态园目前已发展成为辽西地区最大型的生态景观农业产业之一。锦州凌海市大凌河西八千断面上游湿地工程在2012年顺利竣工,该项目是通过滨水湿地系统的建设,打造了兼具生态环境功能与经济效益功能的绿色长廊。发展锦州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既要认清乡村生态景观农业的建设是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业,也要明确这样的建设是以“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相融合的产业。既要明确把握锦州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特点,又要结合当地人居文化特点和具体现状制定与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相和谐的生态景观农业战略。认清锦州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选择科学的发展策略。本文通过分析研究锦州地区乡村生态农业景观的发展建设得出以下结论,希望对今后该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一,通过对国内外乡村生态景观农业理论的概述、总结及分析,笔者认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的含义是: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实际上是在农业发展中融入乡村生态景观规划的理念,以自然生态景观的维护为前提,协调发展乡村农业景观与乡村人居文化景观的农业发展模式。第二,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休闲观光产业与农业相结合,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出;3.承载历史、传承人类的农耕文明第三,根据锦州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现状,对其进行SWOT分析。优势:地理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历史悠久,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丰富;政策的有力扶持。劣势:生态景观与农业结合意思欠缺;科技人才缺少;制度缺失。机遇:政策机遇;人类生存意识改变机遇;产业机构优化调整。威胁:盲目开发的威胁;省内其他地域竞争威胁;模拟乡村生态酒店威胁。第四,提出锦州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开发的战略原则及建议:坚持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以及市场导向原则,并且加强完善法规政策,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乡村生态景观农业的理论研究;放缓步子,循序渐进开发建设;多元化经营战略,形成产业特色;突出地方特色,增加产品附加值。

李静兰,李丽川,牛杨,吴之坤,曾孝濂[10](2014)在《绿色宝库与珍稀植物的避难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丽江生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特有种类繁多,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十大热点地区和中国种子植物的三大特有中心之一。据统计,丽江有植物7084种,占云南省植物种类的70%。在全世界植物标本大家族中,产在丽江的植物标本就达800多种,有许多物种属国家珍稀植物。丽江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与云贵高原相连接的过渡地带上。横断山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海拔高差大,生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特有种类繁多,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十大热点地区和中国种子植物的三大特有中心之一。据统计,丽江有植物7084多种,占云南省植物种类的70%。在全世界植物标本大家族中,产在丽江的植物标本就达800多种,有许多物种属国家珍稀植

二、过渡地带上的植物宝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渡地带上的植物宝库(论文提纲范文)

(1)论阿来作品的生态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阿来生态书写的背景探析
    (一)地理环境的启蒙
    (二)文化氛围的熏陶
    (三)对传统与现代化的反思
二、阿来生态书写的主要内容
    (一)“原始风景”下的生态书写
        1.物丰景美的自然家园
        2.和谐共生的交际圈
        3.知足喜乐的精神生态
    (二)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书写
        1.破损恶化的自然环境
        2.功利异化的人性堕落
        3.何处为家的迷茫无措
三、生态批评视野下的人文思考
    (一)批判掠夺自然的行径
    (二)反思现代文明的弊端
    (三)呼吁精神家园的重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伏牛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LUCC研究动态
        1.2.1 国外LUCC研究综述
        1.2.2 国内LUCC研究综述
        1.2.3 LUCC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1.3 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
        1.3.2 基本理论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概况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1.4 生态环境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伏牛山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演变特征
    3.1 伏牛山地区土地利用现状
        3.1.1 伏牛山地区及流域分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2 土地利用/覆被数量变化特征
        3.2.1 伏牛山地土地利用/覆被数量变化特征
        3.2.2 各分区土地利用/覆被数量变化特征
        3.2.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定量分析
    3.3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换特征
        3.3.1 伏牛山地土地利用/覆被转换特征
        3.3.2 各分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换特征
        3.3.3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定量转换特征
4 伏牛山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4.1 高程
    4.2 坡度
    4.3 土壤因子
    4.4 道路交通
    4.5 社会经济因素
5 伏牛山地土地利用/覆被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5.1 土地利用/覆被景观格局
        5.1.1 景观指数选取
        5.1.2 伏牛山地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5.1.3 各分区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5.1.4 伏牛山地景观格局现状对比分析
    5.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5.2.1 伏牛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修正
        5.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序变化
        5.2.3 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序变化
    5.3 生态风险评估
        5.3.1 生态风险指数选取
        5.3.2 生态风险时间变化
        5.3.3 生态风险空间分析
6 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优化对策
    6.1 伏牛山地区土地可持续发展建议
        6.1.1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6.1.2 制定流域分区规划方案
        6.1.3 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6.2 伏牛山地区生态环境优化对策
        6.2.1 景观格局优化方案
        6.2.2 生态系统服务提升措施
        6.2.3 生态风险调控策略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3)蒙药材种植独具特点——药用植物注重地表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1 内蒙古药用植物资源概况
2 赤峰市野生植物类蒙药资源品种
3 蒙药材人工种植的发展现状
    3.1 呼和浩特市蒙药材种植情况
    3.2 喀喇沁旗蒙药材种植情况
    3.3 内蒙古开展蒙药材种植的现状
4 蒙药材与中药材的区别[11]
    4.1 交叉药材
    4.2 蒙药专用药材
    4.3 同种植物不同药用部位的药材
5 蒙药材标准概况
6 蒙药材总体特点及其种植方式———根据用药情况,偏向地表部分
    6.1 蒙药材总体用药特点
    6.2 蒙药材种植独具的特点
    6.3 蒙药材偏向地表部分的需求同保护草原植被密切相关蒙
    6.4 大棚种植时区别对待蒙药材和蔬菜
7 蒙药材种植要注意采收环节
8 总结

(4)海绵城市背景下基于数据化分析的传统村落水利智慧探索 ——以流坑、渼陂、钓源三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背景
        1.1.1 海绵城市对理水模式的探索
        1.1.2 传统村落蕴含理水的智慧
        1.1.3 传统村落研究的数字化趋势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传统村落水利遗产相关研究现状
        1.2.2 海绵城市相关研究现状
        1.2.3 传统村落理水与海绵城市的关联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3 论文的创新点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案例村落概述及实地调研
    2.1 村落背景介绍
        2.1.1 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2.1.2 江西省吉安市文陂乡渼陂村
        2.1.3 江西省吉安市兴桥镇钓源村
    2.2 村落调研结果
        2.2.1 传统村落的水体形态
        2.2.2 传统村落的水系格局
    2.3 案例村落水系格局的分程解析
        2.3.1 源头引水
        2.3.2 中程排水
        2.3.3 末端调蓄与外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村落水利遗产的空间特征计算与可视化
    3.1 村落空间信息采集与点云数据获取
    3.2 点云数据的运用与处理
        3.2.1 基于点云向量计算的村落选址微地形可视化
        3.2.2 基于点云数据的村落水塘的调蓄容量计算
        3.2.3 基于点云分离的村落地表渗透性分析
    3.3 村落空间特征点云计算的结果汇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统村落水环境质量的指标数据测算
    4.1 村落水环境与水体样品采集
        4.1.1 村落水环境概述
        4.1.2 水体样品的采集
    4.2 案例村落水体样品的水质检测指标和检测方法
        4.2.1 各项理化指标的检测
        4.2.2 各项营养盐指标的检测
        4.2.3 水样检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4.3 村落水质检测结果与分析
        4.3.1 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和分析
        4.3.2 营养盐指标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4.4 村落水体环境质量的整体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统村落水利体现的海绵式理念及其朴素智慧
    5.1 海绵城市的理念
    5.2 传统村落“海绵”式的理水效果
        5.2.1 自然渗透
        5.2.2 自然积存和调蓄
        5.2.3 自然净化
    5.3 传统村落朴素的理水智慧
        5.3.1 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盘局
        5.3.2 系统观和全局观指导水利打造
        5.3.3 水的资源化意识及可持续理念
    5.4 传统村落理水智慧的现代启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江油云锣山景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1.1.2 国家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的需要
        1.1.3 云锣山景区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第2章 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旅游内涵
        2.1.2 生态旅游资源
        2.1.3 生态旅游开发潜力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系统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3 生态旅游开发潜力影响因素
        2.3.1 生态旅游供给因素
        2.3.2 生态旅游环境因素
        2.3.3 生态旅游效益因素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区位条件
        3.1.1 地理区位
        3.1.2 交通区位
        3.1.3 旅游区位
    3.2 自然条件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气候水文
        3.2.3 动物植被
    3.3 社会经济条件
    3.4 旅游业发展现状
    3.5 旅游资源概况
        3.5.1 云锣山景区旅游资源分类
        3.5.2 云锣山景区特色生态旅游资源介绍
第4章 云锣山景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评价指标指向
        4.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3 指标选取过程
        4.1.4 评价指标确定
        4.1.5 评价体系说明
    4.2 指标权重确定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数据来源
        4.2.3 判别矩阵构建及权重的求解
        4.2.4 权重排序
    4.3 综合评价指标赋值标准
    4.4 评估模型
    4.5 评价等级
第5章 云锣山景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5.1 评价依据
    5.2 各子系统分项评价
        5.2.1 旅游资源评价
        5.2.2 生态环境评价
        5.2.3 开发条件评价
        5.2.4 效益评价
    5.3 综合评价结果
第6章 云锣山景区生态旅游开发建议及对策
    6.1 充分发挥云锣山景区的资源优势与环境优势
    6.2 全方位提升云锣山景区开发条件
        6.2.1 充分利用云锣山景区的区位条件
        6.2.2 加大投资力度,完善设施配备
        6.2.3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6.3 注重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
    6.4 打造云锣山特色品牌,扩大宣传营销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图录

(6)广西金秀县平道村瑶族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
        1.1.2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1.1.3 广西传统村落现状
    1.2 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研究的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目的
        1.3.2 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范围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阅读与研究
        1.5.2 实地调研
        1.5.3 图解分析
    1.6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平道村概况
    2.1 金秀县瑶族自治县概况
        2.1.1 基础概况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文条件
        2.1.5 土壤条件
    2.2 平道村概况
        2.2.1 基础概况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质条件
        2.2.4 气候条件
    2.3 平道村社会环境概况
        2.3.1 瑶族文化资源概况
        2.3.2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平道村景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景观构成
        3.1.1 村落选址
        3.1.2 民居建筑
        3.1.3 道路系统
        3.1.4 水源系统
        3.1.5 绿地系统
        3.1.6 重要景观节点
        3.1.7 土地利用肌理
    3.2 景观特点
        3.2.1 民族性
        3.2.2 历史性
        3.2.3 乡土性
第四章 平道村乡村景观的综合评估
    4.1 平道村乡村景观的感知评价
        4.1.1 感知评价调查
        4.1.2 调查数据分析
        4.1.3 调查分析总结
    4.2 平道村村落景观资源评价
        4.2.1 景观资源评价的方法
        4.2.4 景观资源的分析评价
    4.3 平道村村落景观价值
        4.3.1 美学价值
        4.3.2 历史价值
        4.3.3 文化价值
        4.3.4 生态价值
第五章 平道村保护控制与发展规划
    5.1 保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1 缺乏系统的保护体系
        5.1.2 新建村屯规划设计不合理
        5.1.3 村屯发展方向不明确
    5.2 环境保护规划
        5.2.1 分类保护
        5.2.2 风貌保护
    5.3 建设控制规划
        5.3.1 建筑分析
        5.3.2 建设控制
    5.4 发展定位与方向
        5.4.1 定位与目标
        5.4.2 方向与路径
        5.4.3 功能分区
    5.5 发展规划
        5.5.1 规划布局
        5.5.2 重点建设项目
        5.5.3 存量改造项目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保护与发展原则
    6.2 保护与发展建议
    6.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村民)
    附录二: 调查问卷(游人)
    附录三: 调查问卷(专家)
致谢

(7)中国古特有濒危植物银缕梅(金缕梅科)的保护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保护遗传学
        1.1.1 保护遗传学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1.1.2 保护遗传学的分子标记
    1.2 基于DNA二代测序技术的叶绿体全基因组研究概述
        1.2.1 DNA二代测序技术
        1.2.2 叶绿体全基因组及相关分子标记研究概述
    1.3 银缕梅概况及研究进展概述
        1.3.1 银缕梅的生物学特征和系统分类
        1.3.2 银缕梅的地理分布和保护价值
        1.3.3 银缕梅的濒危机理研究
        1.3.4 银缕梅的保护遗传学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1.4.2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银缕梅野外群落调查与采样
    2.1 野外调查和采样方法
    2.2 野外居群及生境调查
第三章 银缕梅叶绿体全基因组组装及叶绿体微卫星、高变区片段和核微卫星的开发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实验试剂和仪器及其来源
    3.2 实验方法
        3.2.2 全基因组DNA提取
        3.2.3 银缕梅的全基因组浅层次测序
        3.2.4 银缕梅叶绿体全基因组的组装和拼接
        3.2.5 银缕梅叶绿体高变区片段的识别
        3.2.6 银缕梅叶绿体微卫星和核微卫星的开发
    3.3 实验结果
        3.3.1 银缕梅全基因组浅层次测序结果与质量评估
        3.3.2 银缕梅叶绿体全基因组组装结果与特征分析
        3.3.3 银缕梅叶绿体DNA的高变区片段
        3.3.4 银缕梅叶绿体微卫星位点搜索、引物多态性及通用性结果
        3.3.5 银缕梅核微卫星位点搜索、引物多态性及通用性结果
第四章 银缕梅居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保护策略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和数据分析方法
        4.2.1 银缕梅基因组DNA提取及群体PCR扩增
        4.2.2 基于cpSSR数据的银缕梅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数据分析
        4.2.3 基于nSSR数据的银缕梅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数据分析
        4.2.4 基于cpSSR和nSSR双分子标记系统的银缕梅保护策略研究
    4.3 实验结果
        4.3.1 cpSSR和nSSR的群体PCR扩增产物检测结果
        4.3.2 基于cpSSR数据的银缕梅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数据分析结果
        4.3.3 基于nSSR数据的银缕梅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数据分析结果
        4.3.4 基于cpSSR和nSSR双分子标记系统的银缕梅保护策略研究结果
第五章 讨论
    5.1 基于基因组资源的叶绿体高变区、叶绿体微卫星和核微卫星的开发
    5.2 银缕梅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与保护策略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的研究进展
3 青藏高原隆升对动物地理区系形成和演化的影响
4 研究展望
    4. 1 年代框架和动物地理基础
    4. 2 基于哺乳动物化石的气候环境指标恢复
    4. 3 新近纪陆地生态系统重建
5 结 语

(9)锦州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乡村生态景观农业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乡村生态景观农业的概念
        2.1.1 乡村生态景观的含义
        2.1.2 乡村生态景观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2.1.3 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建设的意义
    2.2 基础理论
        2.2.1 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
        2.2.2 观光农业基础理论
        2.2.3 生态农业基础理论
第3章 国内外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3.1 国外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3.1.1 美国芝加哥北部乡村生态景观农业经验借鉴
        3.1.2 德国市民农园乡村生态景观农业经验借鉴
        3.1.3 韩国安东和回村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借鉴
    3.2 国内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3.2.1 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乡村生态景观农业经验借鉴
        3.2.2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经验借鉴
        3.2.3 浙江——玉环观光农业园乡村生态景观农业经验借鉴
    3.3 国内外乡村生态景观农业经验借鉴对锦州地区的启示
        3.3.1 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3.3.2 坚持生态保护原则,重视乡村可持续发展
        3.3.3 坚持传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
        3.3.4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
        3.3.5 采取多元化经营,打造产品特色
第4章 锦州地区生态景观农业的发展现状
    4.1 锦州地区生态景观农业的发展阶段
        4.1.1 结构单一的“农家乐”式阶段
        4.1.2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园”式阶段
    4.2 锦州地区生态景观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4.2.1 锦州松山生态园的发展壮大
        4.2.2 兼具生态环境功能与经济效益功能的湿地工程
    4.3 锦州地区生态景观农业发展的特点
        4.3.1 以优美环境为依托,发展乡村生态景观农业
        4.3.2 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偏重旅游业的推广经营
        4.3.3 以中小型规模为主、服务业转型发展加快
第5章 锦州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5.1 锦州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优势因素
        5.1.1 地理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5.1.2 历史悠久,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丰富
        5.1.3 政策的有力扶持
    5.2 锦州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劣势因素
        5.2.1 生态景观设计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的意识不足
        5.2.2 专业技术人才缺失
        5.2.3 管理制度不健全
    5.3 锦州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的机遇因素
        5.3.1 政策方面的机遇
        5.3.2 人们生存、生活观念的转变
        5.3.3 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变化
    5.4 锦州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的威胁因素
        5.4.1 开发脚步过快带来的威胁
        5.4.2 省内其他地区的竞争
        5.4.3 大城市内生态园式酒店的出现
第6章 锦州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战略规划
    6.1 锦州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6.1.1 锦州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6.1.2 锦州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的目标
        6.1.3 锦州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战略原则
第7章 锦州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建议
    7.1 完善政策、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7.2 加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的理论性研究
    7.3 放缓步子,循序渐进发展
    7.4 采取多元化经营,形成产业特色
    7.5 突出地方特色,提高产品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过渡地带上的植物宝库(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阿来作品的生态书写[D]. 孔德欢.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伏牛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D]. 李理. 河南大学, 2020(02)
  • [3]蒙药材种植独具特点——药用植物注重地表部分[J]. 赵军,倪志伟,刘晓娟.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0(01)
  • [4]海绵城市背景下基于数据化分析的传统村落水利智慧探索 ——以流坑、渼陂、钓源三村为例[D]. 王晗. 天津大学, 2019(06)
  • [5]江油云锣山景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D]. 鲁琪.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广西金秀县平道村瑶族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D]. 聂珍臻. 广西大学, 2018(12)
  • [7]中国古特有濒危植物银缕梅(金缕梅科)的保护遗传学研究[D]. 张云燕. 南京大学, 2018(09)
  • [8]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J]. 邓涛,王晓鸣,王世骐,李强,侯素宽. 地球科学进展, 2015(04)
  • [9]锦州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研究[D]. 张大斌. 吉林大学, 2014(03)
  • [10]绿色宝库与珍稀植物的避难所[J]. 李静兰,李丽川,牛杨,吴之坤,曾孝濂. 人与自然, 2014(05)

标签:;  ;  ;  ;  ;  

过渡区的植物宝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