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ET技术的暴雨洪水数据共享网站的设计与实践

基于.NET技术的暴雨洪水数据共享网站的设计与实践

一、基于.NET技术的暴雨洪涝数据共享网站的设计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1](2021)在《基于文本挖掘的灾害多级联动分析与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候变化加剧、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灾害的联动发生日益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灾害系统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的灾害管理和防灾减灾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基于我国各类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灾害的多级联动模式,预测灾害多级联动发生的概率,已成为防灾减灾中提供应急决策支持的有效方法之一。而依赖国家官方数据获取灾害信息的方式存在数据收集困难、数据滞后等问题。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高效。网络文本逐渐成为大数据背景下一种重要信息资源,为灾害领域相关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网络新闻、百度百科等网络文本数据中隐藏着很多有价值的灾害信息,如何基于文本挖掘的方法识别和提取出这些潜在的有价值的灾害信息,并基于此构建灾害多级联动分析模型是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灾害多级联动模式下城市群综合承灾能力的评价与仿真研究”为依托,以网络文本数据为研究视角,围绕灾害关联关系分析与挖掘这一核心主题,综合运用文本挖掘、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贝叶斯网络、复杂网络等方法和技术,在分析我国自然灾害时空特征的基础上,以暴雨灾害为灾害多级联动的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索其领域特征和文本识别方法,抽取事件因果关系,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实现对其次生灾害节点的推理与预测,为防灾减灾和断链减灾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基于网络新闻数据的我国自然灾害时空特征分析。采用信息抽取方法对中国新闻网2008-2017年的灾害报道进行了信息抽取和分析,得到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并通过与官方信息的对比验证了网络新闻数据用于灾害研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我国气象灾害主要分布在每年的4月到9月,高峰期在7月和8月;灾害主要发生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等地,而这些地区的主要灾害类型为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暴雨和洪涝灾害很有可能存在空间关联性。(2)灾害多级联动新闻文本识别研究。网络新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信息,需要进一步识别和筛选灾害多级联动相关的文本数据。针对领域敏感性,采用基于标签传播的领域词典构建方法,融合领域主题特征和Word2vec词向量,结合基于集成思想的XGBoost方法,研究灾害多级联动新闻文本的识别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在准确率和召回率方面相比单独使用Word2vec有了一定的提高。(3)灾害多级联动事理图谱构建与分析。基于单一案例手工构建的灾害链模型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产生冗余和遗漏。研究从灾害新闻文本中抽取灾害事件因果关系,获取灾害因果知识和经验,并将灾害事件的多级联动模式刻画成一个有向的事理知识库,进而引入复杂网络方法,对灾害多级联动事理知识图谱中的关键节点进行分析,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4)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灾害多级联动分析与预测。基于灾害多级联动事理知识图谱,以相关文献中的灾害节点影响因素作为补充,构建一个比较全面的、客观的灾害多级联动贝叶斯网络模型。以暴雨灾害为例,通过构建暴雨-地质和暴雨-洪涝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并基于历史案例数据进行参数学习,预测多级联动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的严重程度,据此提出暴雨灾害的断链减灾措施。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针对依赖专家知识构建贝叶斯网络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事理图谱的贝叶斯网络建模方法,推理预测灾害多级联动。(2)针对特征词领域敏感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领域主题特征和全局文本特征的灾害多级联动文本识别方法。(3)针对当前因果关系抽取方法未考虑文本中的灾害多级联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因果提示词扩展词典构建的多层灾害因果链抽取方法。

司瑶冰,韩经纬,李云鹏,吴昊,周恒超[2](2020)在《基于网格数据的内蒙古决策气象服务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基于智能网格预报和多源资料融合分析网格实况产品,研发自动化决策气象服务制作和产品可视化展示技术,提高精细化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制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在建立影响内蒙古地区主要气象灾害的决策气象服务敏感性分析启动阈值基础上,采用Quartz技术对智能网格产品要素值进行检测,实现以格点区域范围显示的自动启动。利用WebGIS的OpenLayers技术研发出网格格点气象要素数据可视化动态展示。根据需求设计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不同层级色斑图和格点图下载及图形自动生成功能。采用PostgresSQL分布式集群数据库快速统计方法实现智能网格实况数据统计、计算和查询。对网格格点气象要素展示和预报效果进行实验与检验,结果表明启动阈值检测、数据显示、图形下载均能够准确客观地展示,智能网格预报图与站点实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准确。

万一帆[3](2020)在《南昌市城市化进程及其对暴雨洪涝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城市化加速发展及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自然水文循环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及破坏。当遭遇强降雨而排水管道排水能力不足时,往往致使城区严重的洪涝风险问题。为研究城市化对暴雨洪涝风险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1994~2014年的南昌市经济数据,从经济、土地、人口三个方面分析了南昌市历年城市化发展特征,采用综合评价法计算了历年城市化水平评分并以此作为城市化阶段划分的依据对南昌市城市化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并选取灯光数据对其划分阶段进行验证;其次基于南昌市1965~2015年的日降雨数据,提取阈值后,采用线性倾向率、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周期法、改进的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等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极端降雨的变化特征,计算了城市化对其贡献率的时空趋势;最后基于灾害风险理论从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及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了不同阶段的暴雨洪涝风险区划模型。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从人口、土地、经济三方面分析,南昌市城市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人口城市化水平增速较快的时间段为1999~2006年,土地城市化水平增速较快的时间段为2000~2005年,经济城市化水平增速较快的时间段为2003~2010年;综合来说,城市化水平再2000~2005年期间增速较快,各区来看新建县、南昌县、青山湖区增速较快,青云谱区、西湖区及东湖区起点较高,较慢的为安义县、进贤县及湾里区;根据城市化发展评分将2002年确定为城市高速发展的阶段划分点,并经过灯光验证认为划分较为合理。(2)时间上,年内暴雨、大暴雨天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分布较多的月份为6月;平均单日暴雨、大暴雨量分别分布在5~9月和6~9月;年际暴雨、大暴雨天数及平均单日暴雨、大暴雨量均呈增加趋势,突变年份为1992年、2013年、2005和2009年及2012年,且分别在3、2、2、2个频率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周期,其中暴雨天数为32年、18年及8年,平均单日暴雨量为32年、8年,大暴雨天数和平均单日大暴雨量为19年、8年。空间上,暴雨天数呈现西北、东南高,中部低;大暴雨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平均单日暴雨量为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单日大暴雨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3)城市化对极端降雨的影响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城市化对暴雨天数的贡献在空间上呈现西北、东南以及中部区域的多年减少趋势,其他区域的增加趋势;年平均单日暴雨降雨量为西北及东南的多年减少趋势,其他区域的增加趋势;大暴雨降雨日数为中部多年减少趋势,周边多年增加趋势;平均单日大暴雨雨量为北部多年增加趋势,南部多年减少趋势。(4)通过构建承灾体易损性中GDP空间分布模型及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型对经济数据进行了精细化处理,经过验证相对误差基本小于0.05,模型较为合理。从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及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综合评价结果可知,城市化中低速发展阶段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载体易损性及防灾减灾能力中高等级区域面积分别为6224.54km2、5654.83km2、277.75km2及4257.38km2,分别占总面积的87.89%、78.69%、3.87%及59.86%;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的中高等级区域面积均有所减少,分别为5130.13km2及3439.15km2,占比为72.45%、47.86%;承载体易损性的中高等级区域有所增加,为4111.53km2,占比57.24%,高防灾减灾能力区域有所增多主要分布在城市中部。(5)暴雨洪涝风险区划在城市化中低速发展阶段高风险区面积约为463.83km2,高速发展阶段约为311.65km2,此外城市化中低速发展阶段的中等风险区、次高风险区在高速发展阶段等级有所降低且面积有所减小,整体风险程度降低。其中新建县东北部是由于致灾因子危险性降低;新建县及南昌县环市中心区域是由于孕灾环境敏感性降低;新建县中部是由于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及致灾因子危险性降低;安义县西部以及进贤县东北部是由于致灾因子危险性的降低;南昌市中部是由于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此外还有少部分区域危险性提升,主要原因为地区易损性的提升。

赵仕霖[4](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及其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增强,近年来极端降雨事件频发,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雨洪引发的灾害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雨洪数值模型作为研究城市雨洪问题的重要工具,对城市排水规划设计及城市内涝灾害预测预警能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国内外学者在城市雨洪模型和软件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能够进行城市雨洪全过程模拟的软件还不多,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系统更是微乎其微。基于云平台的水利数值模拟系统已经崭露头角,然而它们大多是在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模式下开发搭建的,这些研究都没有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没能体现出云计算的优势以及云服务、云共享的概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借助于HTML5、WebGL、云计算等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开发了一套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下的、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主要的研究工作及成果简述如下:(1)基于有限体积方法,分别建立了适用于城市地表汇流模拟的二维浅水方程高分辨率数值模型以及适用于城市复杂河网、排水管网水流模拟的一维水动力模型。深入研究了模型之间的耦合机制,实现了模型的侧向耦合以及垂向耦合。建立了考虑降雨、地表径流、排水管网、下渗与截留共同作用下,更加完整的城市雨洪水动力耦合模型,实现了城市雨洪全过程模拟。通过一系列的算例模拟,证明模型是可靠的。(2)利用HTML5、JavaScript、WebGL等技术,从三维视角出发,建立了网络环境下流场三维可视化系统,实现了在浏览器中展示多要素同步叠加的流场细节。提出了一种利用WebVR技术展示水动力模型计算结果的新方法,设计并研发了流场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提出了利用纹理样式化粒子代替三维球体的方法,优化了浏览器渲染流场的性能。以瓯江河口的流场三维可视化为例,证明了研究成果具有工程实用价值。(3)根据前端工程化的思想,基于开源生态社区,提出了基于Vue的三维WebGIS解决方案。以城市雨洪模型和流场可视化成果为基础,研发了 B/S架构下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实现了无需安装软件,借助于浏览器就能够完成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的全部过程。选取成都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自动化建模、远程计算、流场可视化等方面详细展示了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从模型模拟结果以及系统可视化效果两个角度证明了系统能够有效应用于城市雨洪的实际工程中。

农雪雯[5](2020)在《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设施的密集分布,空间的不断扩张,人口的高度集中,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越加复杂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现代城市的主要特点,而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城市所面临的灾害又具有复杂性、连锁性等特点,这就使得当灾害来临时,城市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其表现为灾害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复杂性,而所带来的后果也愈发显着。灾害的发生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很难完全规避和预测,因此传统的防灾减灾方式和策略已不满足于现代化城市安全的需求。“韧性”(resilience)理念自1990年代被引入城市规划领域后,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体系。城市防灾减灾不应再是传统地关注物理环境所承受的灾害风险,如建筑物的抗震性和排水管道的适配性等,而是应将视角更系统地关注城市系统在面对灾害时的反应力、适应力和恢复力。因此,对于灾害复杂多样、而防灾减灾的体系和相应的设施较为落后的广西而言,利用城市韧性的视角和理念来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十分迫切和必要。文章基于城市韧性视角和理念,以广西十四个地级市为例,测算其2009-2018年城市综合韧性及子系统得分,分析广西区及其各个经济区域、各个地级市城市防灾减灾发展水平的时序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广西防灾减灾现行策略和案例来分析广西城市防灾减灾现状。从城市防灾减灾发展水平、政府部门防灾减灾能力、防灾减灾配套设施建设、防灾减灾社会参与度来分析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结合国内外韧性城市防灾减灾管理实践经验的借鉴从全面提升韧性防灾减灾发展水平、完善城市防灾减灾顶层设计、完善韧性城市防灾减灾配套设施、构建城市防灾减灾协同治理体系等方面来对广西提升城市韧性水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出策略建议。

王思成[6](2020)在《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滨海城市兼具高经济贡献度与高风险敏感度,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对复杂且多样化“城市病”风险的源头管控。而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偏重空间与设施的被动应灾,缺乏动态风险治理技术支撑,导致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现实矛盾,工程性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引入精细化风险治理思路进行拓展与完善。论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智慧技术的滨海大城市安全策略与综合防灾措施研究》(13&ZD162)的支撑下,以安全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全文按“发现问题--聚焦困难--寻找办法--应用反馈”的思路展开,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探索、规划溯源、路径细化,辨析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特征,论证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其重构路径,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差异性防灾空间规划策略,达到摸清滨海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准确全面风险评估、提高综合防灾效率的目的。在风险治理理论探索层面。运用灾害链式效应分析方法,从物质型灾害和风险治理行为的“双视角”建立了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整体认知路径。由传统物质灾变能量的正向传递转为风险治理行为的反作用力研究,创建了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风险治理行为在应对物质型灾害“汇集-迸发”式的灾变能量正向传导时,具有“圈层结构”的逐级互馈特征,认为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此机理特征,形成多层级的防灾空间体系。嫁接风险管理学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滨海城市的灾害链式效应风险评估框架,认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必须以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耦合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体系,丰富了多学科交叉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内涵。在综合防灾规划溯源层面。论文通过纵向多灾种防灾技术演进分析,横向多部门防灾规划类比,认为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认知不清是导致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的根源。紧扣所有防灾规划均以最低防灾基础设施投资,换来最优防灾减灾效果的本质诉求,移植经济地理空间计量模型,首次提出运用综合防灾效率评价,规范并统一综合防灾能力认知方法。通过量化防灾成本、灾害产出、风险环境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影响我国滨海城市综合防灾效率提升的5个核心驱动变量,依此制定韧性短板补齐对策。通过对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与综合防灾效率的研究,得到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规划的响应机制。分别从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拓展性重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的完善性重构,形成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融合“全过程”风险治理技术的重构路径,为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在规划路径细化层面。突破传统综合防灾规划静态、单向的风险评估定式,细化“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框架:通过多元主体的灾害链式效应分析,认为灾变能量在政府、公众与物质空间环境间,存在领域、时间与影响维度的衍生关系,逐项建立了集成灾害属性、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等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为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理性数据支撑。改变防灾设施均等化配置或减灾措施趋同化集合的规划方式,细化“多层级”空间治理体系内容:通过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组建,认为治理差异性是滨海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关键点,针对不同空间层级的主导型灾害风险及其灾害链网络结构特征,分级划定风险管控与防灾规划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基建与管理投入的效用,提高综合防灾规划效率。以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风险治理为目标,细化“全过程”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认为耦合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机制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具备风险情报搜集与分析、风险控制与防灾空间布局、风险应急处置与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应用反馈,表明本文“全过程”风险治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多层级”风险管控的规划路径,有利于提升滨海城市整体韧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安全风险治理,建设综合防灾体系提供研究范例。

贾洁[7](2020)在《新华网数据新闻视觉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机械复制技术兴起之后,视觉叙事重新走向历史的前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电影、电视、多媒体等媒介形式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了真正的视觉盛宴。数据新闻是新闻业对大数据的全面拥抱,它以可视化形式为视觉语言,在视觉维度上形成一种新的“数据关系”,完成意义的建构与输出,可视化是视觉叙事在数据新闻的深刻实践。新华网数据新闻作为业内领先者,取得了不俗的发展成就,探析其视觉叙事的特征,不仅能够丰富数据新闻在视觉叙事层面的理论意义,还能为新华网数据新闻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新华网数据新闻视觉叙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受到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从外部因素来看,视觉文化的繁荣确定了图像的主导地位,消费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刺激了视觉符号的生产,使人类进入了图像资源富裕甚至是过剩的阶段。数字技术促进了视觉叙事的裂变式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塑造了视觉叙事的新形态。受众感官的本能需求与审美趣味变迁也推动了视觉叙事的发展,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促使视觉叙事不断满足受众的需求。从内部因素来看,新华网数据新闻自身致力于视觉叙事方式的变革,实现两次改版升级,丰富了视觉叙事的表现形式,同时注重发挥内容对形式的指导作用,调整主题定位,增强视觉叙事的效果。新华网数据新闻视觉叙事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它实现了叙事主体及其聚焦视角的新发展,在框架机制、人机综合体与读者的多重作用下形成综合叙事者,叙事视角在流动中实现融合应用。视觉语言形成了意义表达机制,在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的建构中,突显了图像强大的叙事功能、受众与文本的对话机制以及视觉表现上的张力关系。叙事时间在“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与时间畸变中呈现出开放的、多层级的特征,叙事空间依托技术,运用影像复制实现地志空间的真实再现,共时性与历时性两条发展线并行,实现时空体空间的回归,在受众视角的转换中,实现文本空间的延伸。

校大卫[8](2020)在《面向服务的Web-SWMM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洪涝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并建立相应模型以解决这一问题。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是由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研发的动态降雨-径流模拟模型,它能较好地模拟城市洪涝及排水现象,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青睐。然而,SWMM模型的使用流程相对繁琐,对实时数据支持不足,并且有运行平台限制,阻碍了SWMM模型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在互联网、物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当前城市雨洪模拟的需求,针对当前存在的SWMM模型难以共享与重用问题,本文通过分析SWMM模型在网络环境下的使用流程,对使用流程各个阶段的功能进行服务化,研究面向服务的Web-SWMM系统。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面向SWMM模型的网络化使用,分析并总结其适合网络环境下使用的流程,将使用流程总结为原始数据准备、数据预处理、模型运行、模拟结果可视化分析等阶段。对网络环境下SWMM模型使用流程的分析,为流程的服务化奠定了基础。(2)针对SWMM模型在网络环境下的使用流程,对流程中每个阶段涉及到现有的数据资源和功能实现方法进行整理,基于Open GMS研究组提出的地理模型服务化方法,对每个阶段涉及到的功能实现方法进行标准化封装、部署和服务化。(3)基于对SWMM模型使用流程的服务化,进一步构建了该模型的Web服务页面,实现了面向网络服务的Web-SWMM系统。通过定制一系列在线工具帮助用户在线调用SWMM模型的各个处理流程,开展模型计算,进行输出结果在线可视化分析。Web-SWMM系统避免了SWMM模型本地化使用带来的困难,对SWMM的共享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4)基于构建的Web-SWMM系统,选择洪涝灾害频发的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作为研究案例,进行在线雨洪模拟,对系统的可用性进行验证。本研究借助开放式地理建模与模拟平台(Open Geographic Modeling and Simulation,Open GMS)提出的地理模型服务化方法,通过对网络环境下SWMM模型使用的全流程进行服务化,屏蔽流程中各个数据资源和功能实现方法的复杂性和异构性,将SWMM繁琐的使用流程变为网络环境下可轻松使用和控制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构建面向服务的Web-SWMM系统,通过接入网络化资源,为网络环境下支持用户快速使用Web-SWMM系统进行城市雨洪模拟提供解决方案,有利于SWMM模型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宋雪[9](2020)在《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灾害事件多元主体辟谣研究》文中认为在灾害事件中,错综复杂的谣言环境使得社会弥漫着焦虑与恐惧的情绪,导致人心惶惶,干扰灾害救援与灾后重建工作,降低社会公信力,甚至使社会面临次生灾害风险。因而及时有效地进行辟谣行动在灾害事件社会治理中尤为重要。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传统公共行政时期的政府或媒体单一主体辟谣显现出辟谣速度慢、辟谣公信力低、辟谣难度大、辟谣能力弱、辟谣信息不全面等诸多问题,多元主体参与辟谣行动可以弥补这一缺失,且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为多元主体辟谣提供了便利条件,再加上辟谣行动符合社会各个主体的利益,因此可以说多元主体参与辟谣行动势在必行。由此,本研究对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辟谣进行深入考察,通过考察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的主体构成,以及多元辟谣主体的话语生产、辟谣效果,来厘清多元主体在辟谣行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指导协同辟谣机制构建,提高辟谣信息传播效率、提升灾害事件中的辟谣行动效果,维护灾害事件中清朗的舆论空间,帮助恢复社会秩序稳定。本研究以协同治理的视角关注了多元主体的辟谣行动,拓展了以往单一辟谣主体的研究视角,同时补充完善了协同治理的研究范畴,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研究基于灾害事件中的原创辟谣微博文本和下方评论文本,综合运用内容分析、语料库与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谁在辟谣”——“如何辟谣”——“产生怎样的辟谣效果”的研究思路,从协同治理理论视角,剖析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如何参与辟谣行动以及生成怎样的辟谣效果问题,解析多元主体在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的角色,进而提出优化协同辟谣机制的思考和建议。研究聚焦“谁在辟谣”这一问题,发现灾害事件中辟谣行动主体性质多样,政府主体、官方媒体主体、非官方媒体主体、普通个人主体、认证用户主体、企业与组织机构主体均积极参与到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从原创辟谣微博数量和辟谣微博数量的动态变化来看,政府主体是辟谣行动的核心领导者。在政府这一核心领导者的引领下,多元辟谣主体在政治认同、公共利益、主体效益、亲社会性和利他性的推动下,积极参与到灾害事件辟谣行动当中。在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如何辟谣”的问题上,研究从“辟谣对象”和“辟谣策略”两个方面展开。在辟谣对象方面,研究发现普通个人主体与认证用户主体在人为事故类灾害中更为活跃,而其他主体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灾害类型偏向;所有性质类型的辟谣主体在谣言类型上倾向性一致。在辟谣策略方面,普通个人主体多基于道德正义立场,使用情感注入策略;政府主体、企业与组织机构主体多使用澄清谣言不实之处的劝服技巧;官方媒体主体通过建立造谣传谣者与辟谣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方阵,揭示造谣传谣行为的不正当性,使得辟谣信息更加具有说服力。认证用户主体多通过对已知信息的再加工,做出基于事实的推理论证;非官方媒体主体多通过引用专家论证来对辟谣信息展开详细阐释。关于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产生怎样的辟谣效果”的问题,研究从辟谣信息传播力和辟谣信息接受效果两个方面来考察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的辟谣效果。研究发现,在辟谣信息传播力方面,非官方媒体凭借其平台属性、认证用户主体凭借其庞大的粉丝基数以及适合与公众沟通的话语表达方式,而具有较强的辟谣信息传播力。在辟谣信息接受效果方面,官方媒体、非官方媒体的辟谣微博接受度最差。其中,官方媒体主体辟谣微博下方评论通过质疑的态度框架表达对官方媒体主体的不信任,并通过争夺界定谣言的话语权来否定官方媒体辟谣的合法性;非官方媒体主体辟谣微博下方评论通过愤怒情绪框架表达对非官方媒体主体的不信任,并通过真相框架要求非官方媒体主体提供更详细、全面的信息。政府主体的辟谣微博接受效果有待提高,其辟谣微博下方评论通过反讽框架与政府信息缺位框架的建构来表达对官方辟谣行动的不满。认证用户和普通个人主体的辟谣微博接受度最高,其辟谣微博下方评论通过信任的态度框架和“我们”与“他们”对立关系的建构,表达出对认证用户和普通个人主体深层次的认同。通过对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谁在辟谣”“如何辟谣”“产生了怎样的辟谣效果”等一系列问题的梳理,研究最终描绘出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的辟谣角色。政府主体是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的核心力量,普通个人主体是情绪化辟谣信息传播者,认证用户主体是理智的辟谣信息传播者,官方媒体承担着辟谣信息汇聚者与谣言警示者的角色,非官方媒体承担着辟谣信息专业阐释者的角色,企业与组织机构主体扮演着辟谣信息补充者的角色。然而,在灾害事件辟谣过程中,一些问题仍然影响着辟谣效果的发挥:普通个人主体传播力度弱、缺乏辟谣动力;官方媒体主体辟谣的接受效果差、公信力不足;“后真相”语境下,真相建构困境干扰了辟谣消息传播。研究在厘清灾害事件多元主体辟谣角色的基础上,针对灾害事件中的辟谣困境,提出协同辟谣的思考和建议。研究认为:第一,依据多元主体的辟谣动力,构建协同辟谣的共同目标;第二,整合多元主体辟谣信息,完善信息资源配置;第三,依据辟谣主体角色,完善灾害事件中多元辟谣主体联动机制,从而增强灾害事件中辟谣信息传播效果,全面提高辟谣效率。

申言霞[10](2020)在《基于本体的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暴雨洪涝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加强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对防范城市洪涝灾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城市洪涝灾害过程产生的数据呈爆炸式增长,这些数据量大、来源广泛、结构多变,传统的方法无法应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因此,如何实现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挖掘数据之间的联系,已成为水文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洪涝灾害预报预警理论与方法研究”(编号:51739009),基于本体理论与方法,以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为基础,构建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本体,并结合贝叶斯网络在预测和推理方面的优势,开展了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相关的数据及其特征。从致灾过程、孕灾过程及承灾过程出发,基于影响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的因素,分析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相关的数据。以大数据视角,从数据结构上对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分类,明确数据的特征和来源。(2)建立实现数据统一存储和管理的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本体。基于本体理论与方法,以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为基础,提取数据隐藏的概念信息,从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概念层次分类、概念的属性以及概念间的关系出发,基于Protégé构建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本体,为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提供统一的存储和管理平台。(3)构建实现脆弱性评估和敏感性分析的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量化评估模型。基于构建的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本体,结合贝叶斯网络的诊断推理功能,构建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量化评估模型。提出了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本体向贝叶斯网络转换的规则,实现了概念到节点、关系到弧以及属性值的映射;采用极大似然估计,进行参数学习以构建贝叶斯网络条件概率分布表。(4)以郑州市为例,采用上述研究方法评估洪涝灾害脆弱性。以2010年至2017年的城市洪涝灾害案例数据作为训练样本集,构建郑州市洪涝灾害脆弱性量化评估模型,评估研究区在不同降雨重现期(0.5a、1a、2a、5a和10a)下的洪涝灾害脆弱性,由此得到不同降雨重现期的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等级,据此划分城市洪涝灾害危险区,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对洪涝灾害脆弱性影响较大的因素,最后对该评估结果进行评价,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及合理性。

二、基于.NET技术的暴雨洪涝数据共享网站的设计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NET技术的暴雨洪涝数据共享网站的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本挖掘的灾害多级联动分析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灾害多级联动研究
        2.1.1 灾害多级联动文献计量分析
        2.1.2 灾害多级联动研究综述
    2.2 网络和社交媒体在灾害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
        2.2.1 社交媒体在灾害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
        2.2.2 网络新闻文本分类研究
    2.3 事理图谱和因果关系抽取研究
        2.3.1 事理图谱
        2.3.2 因果关系抽取
    2.4 文献述评与本研究切入点
        2.4.1 文献述评
        2.4.2 本研究的切入点
第三章 基于网络新闻的灾害信息抽取与时空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规则的灾害信息提取
        3.2.1 数据来源与文本预处理
        3.2.2 灾害事件类型识别
        3.2.3 灾害时间信息抽取
        3.2.4 灾害地点信息抽取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灾害事件归并
        3.3.2 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3.3.3 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3.3.4 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3.3.5 灾害的空间关联分布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融合领域主题特征和全局特征的灾害多级联动文本识别研究
    4.1 引言
    4.2 文本表示与分类方法
        4.2.1 文本表示
        4.2.2 文本分类算法
        4.2.3 LDA模型
        4.2.4 标签传播算法
    4.3 基于主题模型和改进标签传播算法的领域特征词生成
        4.3.1 灾害新闻文本主题挖掘与分析
        4.3.2 灾害多级联动领域特征词生成
        4.3.3 实验结果
    4.4 灾害多级联动类文本识别
        4.4.1 特征融合
        4.4.2 XGBoost算法
        4.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因果关系抽取的灾害多级联动事理图谱构建与分析
    5.1 引言
    5.2 基于模式匹配的显式因果关系抽取
        5.2.1 因果关系提示词词典构建及扩展
        5.2.2 基于因果提示词的简单因果句识别规则
        5.2.3 基于因果提示词的复杂因果句识别
        5.2.4 基于句法分析和语义角色特征的因果事件抽取
    5.3 灾害多级联动事理图谱构建与分析
        5.3.1 事件抽象与泛化
        5.3.2 灾害多级联动事理图谱构建
        5.3.3 灾害多级联动事理图谱分析
    5.4 暴雨灾害事理图谱构建与分析
        5.4.1 数据样本
        5.4.2 暴雨因果关系与事理图谱构建
        5.4.3 暴雨事理图谱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灾害多级联动预测
    6.1 引言
    6.2 暴雨灾害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
        6.2.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6.2.2 贝叶斯网络
        6.2.3 暴雨灾害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
        6.2.4 暴雨灾害贝叶斯网络参数学习
    6.3 暴雨灾害贝叶斯网络实例推理分析及Brier检验
        6.3.1 暴雨-洪涝灾害的贝叶斯网络的实例推理分析及Brier检验
        6.3.2 暴雨-地质灾害贝叶斯网络的实例推理分析及Brier检验
    6.4 暴雨灾害贝叶斯网络敏感性分析及断链减灾措施
        6.4.1 暴雨灾害的贝叶斯网络敏感性分析
        6.4.2 暴雨灾害的断链减灾措施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基于网格数据的内蒙古决策气象服务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方法与设计
2 技术实现
    2.1 数据获取
    2.2 数据处理
        2.2.1 JSON格式转换
        2.2.2 插值处理
        2.2.3 格点历史数据统计
        2.2.4 地图叠加
    2.3 数据检测
        2.3.1 阈值确定
        2.3.2 阈值检测方法
    2.4 数据可视化
        2.4.1 地图底图信息展示
        2.4.2 格点数据裁剪
        2.4.3 色斑图生成
3 实验与测试
    3.1 阈值检测结果
    3.2 可视化显示和预报结果验证
    3.3 数据统计
4 结论

(3)南昌市城市化进程及其对暴雨洪涝风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化发展阶段研究
        1.2.2 城市化对极端降雨的影响
        1.2.3 暴雨洪涝风险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植被
        2.1.5 河流水系
        2.1.6 自然灾害
    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2.1 社会经济数据
        2.2.2 土地利用数据
        2.2.3 夜间灯光数据
        2.2.4 气象数据
        2.2.5 DEM数据
        2.2.6 植被指数数据
        2.2.7 灾害统计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趋势分析
        2.3.2 小波周期分析
        2.3.3 改进的Mann-Kendall突变检验
        2.3.4 城市化对暴雨的贡献率计算
        2.3.5 加权综合评价法
第三章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化进程分析
    3.1 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1.1 城市化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1.2 评价指标选取及处理
        3.1.3 指标权重确定
    3.2 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的时空分析
        3.2.1 人口城市化
        3.2.2 土地城市化
        3.2.3 经济城市化
    3.3 城市化水平的时空分析
    3.4 城市化发展阶段划分及验证
        3.4.1 阶段划分
        3.4.2 阶段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化对极端降雨的影响
    4.1 极端降雨指标
    4.2 极端降雨的时间分布特征
        4.2.1 年内分布特征
        4.2.2 年际分布特征
    4.3 极端降雨的空间分布特征
    4.4 城市化对极端降雨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化对暴雨洪涝风险的影响研究
    5.1 暴雨洪涝风险评价模型
        5.1.1 灾害形成机制
        5.1.2 评价指标选取
        5.1.3 指标权重确定
        5.1.4 灾害风险区划
    5.2 城市化对暴雨洪涝风险指标的影响
        5.2.1 城市化对孕灾环境敏感性的影响
        5.2.2 城市化对致灾因子危险性的影响
        5.2.3 城市化对承灾体易损性的影响
        5.2.4 城市化对防灾减灾能力的影响
    5.3 城市化对暴雨洪涝风险区划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附录一 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
    附录二 各区县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表
    附录三 城市化对暴雨天数的贡献图
    附录四 城市化对平均单日暴雨量的贡献图
    附录五 城市化对大暴雨天数的贡献图
    附录六 城市化对平均单日大暴雨量的贡献图
    附录七 暴雨洪涝和弦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及其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极端降雨与城市化进程
        1.1.2 城市雨洪灾害频发
        1.1.3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城市雨洪模拟技术
        1.2.2 基于Web的流场三维可视化
        1.2.3 云平台技术
    1.3 问题的提出
        1.3.1 城市雨洪数值模拟方面存在的问题
        1.3.2 流场可视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论文组织结构
2 城市雨洪水动力耦合模型构建与验证
    2.1 引言
    2.2 地表水流模型
        2.2.1 控制方程
        2.2.2 有限体积法离散
        2.2.3 数值通量计算
        2.2.4 高阶精度格式构造
        2.2.5 降雨、入渗源项
        2.2.6 源项处理
        2.2.7 时间积分
        2.2.8 干湿界面处理与边界条件
    2.3 管网—河网水流模型
        2.3.1 基本方程
        2.3.2 Preissmann窄缝方法
        2.3.3 有限体积法离散
        2.3.4 高阶精度格式构造
        2.3.5 边界条件
        2.3.6 稳定性条件
    2.4 模型耦合
        2.4.1 地表与排水管网耦合
        2.4.2 地表与河网耦合
    2.5 模型验证
        2.5.1 树状河网算例
        2.5.2 环状河网算例
        2.5.3 有压管网恒定流
        2.5.4 管道水击算例
        2.5.5 明满流过渡
        2.5.6 90°弯道溃坝水流
        2.5.7 地表水流向管网
        2.5.8 溃坝洪水流经管网区
        2.5.9 城市地区排水管溢流
        2.5.10 河道—蓄滞洪区侧向耦合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WebGL和WebVR的流场可视化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关键技术介绍
        3.2.1 HTML5
        3.2.2 JavaScript
        3.2.3 WebGL
        3.2.4 WebVR
    3.3 三维虚拟现实场景的建立
        3.3.1 建立场景的方法
        3.3.2 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3.3.3 剖面绘制
        3.3.4 示踪球及迹线表达
        3.3.5 矢量场可视化
    3.4 案例研究
        3.4.1 案例介绍
        3.4.2 案例研究结果
    3.5 性能优化
    3.6 工程应用
    3.7 本章小结
4 B/S架构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设计、实现及云端部署
    4.1 引言
    4.2 前端技术方案
        4.2.1 前后端分离技术
        4.2.2 MVVM开发模式
    4.3 前端开发框架
        4.3.1 框架与库的区别
        4.3.2 前端框架的发展
        4.3.3 前端框架的选择
    4.4 基于Vue.js的三维WebGIS开发
        4.4.1 前端工程化
        4.4.2 WebGIS功能
        4.4.3 前端技术集成方案
    4.5 系统分析与设计
        4.5.1 系统总体架构(B/S架构)
        4.5.2 系统功能设计
        4.5.3 数据库设计
    4.6 系统实现
        4.6.1 开发环境
        4.6.2 用户界面设计
        4.6.3 移动端适配
        4.6.4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4.7 云平台技术的应用
        4.7.1 云服务器的选择
        4.7.2 云服务器的申请
        4.7.3 系统部署
    4.8 本章小结
5 系统在成都市城市雨洪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区域概况
        5.2.1 计算范围
        5.2.2 地形地貌
        5.2.3 流域水系
        5.2.4 排水管网
        5.2.5 水文气象
    5.3 自动化建模
        5.3.1 流域模型建立
        5.3.2 多维模型建立
        5.3.3 模型耦合
        5.3.4 降雨资料设置
    5.4 远程计算
    5.5 可视化展示
    5.6 结果分析
        5.6.1 模型验证
        5.6.2 可视化对比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二、理论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韧性
        二、韧性城市
        三、灾害
        四、防灾减灾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韧性城市理论
        二、协同治理理论
第三章 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发展现状
    第一节 广西城市防灾减灾现行策略及实践研究
        一、广西城市防灾减灾现行策略
        二、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实践研究
    第二节 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发展水平评估体系构建
        一、评估体系构建的基础
        二、评估体系的设计
        三、评估模型研究
    第三节 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发展水平
        一、韧性视角下广西整体防灾减灾发展水平分析
        二、韧性视角下广西区域城市防灾减灾发展水平分析
        三、韧性视角下广西各地级市防灾减灾发展水平分析
第四章 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韧性城市防灾减灾发展水平较低
        二、政府部门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较弱
        三、韧性城市防灾减灾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
        四、防灾减灾工作中社会力量参与度低
    第二节 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各地及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失衡
        二、政府管控思维的局限
        三、对防灾减灾工作缺乏韧性意识
        四、韧性城市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第五章 国内外韧性城市防灾减灾管理实践及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韧性城市防灾减灾管理实践及经验借鉴
        一、荷兰:将韧性理念融入空间规划
        二、纽约:政策推进打造韧性城市
        三、基督城:重视社区的基层作用
    第二节 国内韧性城市防灾减灾管理实践
        一、北京:以多维融合导向的防灾规划提升韧性
        二、德阳:制度推进生态韧性建设
        三、黄石:明确韧性城市建设重点领域
第六章 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策略建议
    第一节 多管齐下全面提升韧性防灾减灾发展水平
        一、核心城市带动区域城市韧性提升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韧性健康发展
        三、疏堵结合切实提升城市生态韧性
        四、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强城市社会韧性
    第二节 完善顶层设计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一、完善韧性城市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二、构建城市防灾减灾韧性评价体系
        三、明确城市防灾减灾韧性建设管理制度
        四、建设防灾减灾培训演练制度
    第三节 完善韧性城市防灾减灾配套设施
        一、构建全空间韧性体系提高升城市基础设施韧性
        二、利用大数据构建韧性城市防灾减灾信息化综合系统
        三、利用区位优势积极转化防灾减灾科技成果
    第四节 构建城市防灾减灾协同治理体系
        一、完善宣传体系强化韧性意识
        二、构建韧性防灾减灾社会参与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城市病治理短板
        1.1.2 滨海城市经济贡献与多灾风险的现实矛盾
        1.1.3 重大改革机遇期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调适
        1.1.4 城市安全危机演变下的风险治理应用创新
        1.1.5 重大课题项目支撑与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1 有关风险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1.3.2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范围界定
        1.3.3 滨海城市灾害链与综合防灾规划内涵
        1.3.4 论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划定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核心研究方法
        1.4.3 整体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理论体系梳理
        2.1.1 风险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同源关系
        2.1.2 灾害学与生命线系统的共生机制
        2.1.3 安全城市与韧性城市的协同适灾
    2.2 风险治理与防灾减灾关联性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风险治理研究存在防灾热点
        2.2.2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偏重单灾治理
        2.2.3 二者耦合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纽带
    2.3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启示
        2.3.1 主体多元化: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
        2.3.2 治理立体化:从减灾工程到防灾体系
        2.3.3 措施精细化:从灾前评估到动态管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系统机理特征辨析
    3.1 滨海城市整体灾害链式效应的互馈机理
        3.1.1 物质灾害与管理危机的海洋特性
        3.1.2 空间是灾害链延伸的核心载体
        3.1.3 物质与管理灾害链的互馈关系
        3.1.4 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的断链减灾
    3.2 风险治理行为反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3.2.1 风险系统之模糊开放与逐级互馈
        3.2.2 治理行为之因果回路与反向驱动
    3.3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3.3.1 灾害链式效应动态风险评估模式
        3.3.2 灾害信息集成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3.4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特征的解析
        3.4.1 要素治理的“复合”与“多维”特性
        3.4.2 网络治理的“长链”与“双刃”特性
        3.4.3 综合治理的多元化与全过程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治理响应
    4.1 综合防灾规划困境识别与矛盾梳理
        4.1.1 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
        4.1.2 纵向防灾能力与设防标准冲突
        4.1.3 横向多种规划间难以相互衔接
    4.2 综合防灾效率评价与规划困境破解
        4.2.1 综合防灾效率时空演进下认知防灾能力
        4.2.2 综合防灾效率导向下补齐韧性治理短板
    4.3 综合防灾规划与风险治理响应机制
        4.3.1 风险治理耦合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4.3.2 综合防灾规划系统响应的可行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全过程”风险治理的综合防灾规划路径
    5.1 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重构路径
        5.1.1 规划内容与方法的并行重构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的治理解构
    5.2 全过程风险治理下的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设计
        5.2.1 耦合事前风险分析的规划准备阶段
        5.2.2 注重事中风险防控的规划编制阶段
        5.2.3 兼顾事后风险救治的规划实施与更新
    5.3 规划路径拓展之“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
        5.3.1 领域-时间-影响维度评估要素构成
        5.3.2 灾害-政府-公众维度多元评估主体
        5.3.3 是非-分级-连续维度四级评判标准
    5.4 规划路径完善之“多层级”空间治理方法
        5.4.1 宏观层风险治理等级与空间层次划分
        5.4.2 中观层“双向度”风险防控空间格局构建
        5.4.3 微观层风险模拟与防灾行动可视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元主体性的“多维度”风险评估路径
    6.1 滨海城市多元治理主体的风险评估路径生成
    6.2 灾害属性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细化
        6.2.1 聚合城镇化影响的自然灾害指标
        6.2.2 安全生产要素论的事故灾难指标
        6.2.3 公共卫生标准化的应急能力指标
        6.2.4 社会安全保障力的风险预警指标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甄选
        6.3.1 影响维度下的风险治理效能指标
        6.3.2 政府风险治理效能评判标准细分
        6.3.3 政府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效能评定
    6.4 公众参与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提炼
        6.4.1 面向居民空间安全感的核心指标
        6.4.2 融入居民调查的核心指标再精炼
        6.4.3 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指数评定
    6.5 链接多维度评估与多层级防灾的行动计划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治理差异性的“多层级”空间防灾路径
    7.1 区域风险源监控及整体韧性治理
        7.1.1 区域风险分级之“一表一系统”区划
        7.1.2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韧性治理
        7.1.3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互联共享
    7.2 城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防灾空间治理
        7.2.1 城区防灾基准之可接受风险标准
        7.2.2 “耐灾”结构导向的避难疏散体系优化
        7.2.3 对标防灾空间分区的减灾措施优选
        7.2.4 PADHI防灾设施选址与规划决策
    7.3 社区居民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可视化治理
        7.3.1 社区设施适宜性之防灾生活圈
        7.3.2 风险源登记导向的社区风险地图
        7.3.3 对标全景可视化的防灾体验馆设计
    7.4 建筑物敏感度评价及防灾细部治理
        7.4.1 建筑物外部敏感度之易损性整治
        7.4.2 灾时仿真模拟导向的安全疏散路径
        7.4.3 对标功能差异性的内部防灾能力提升
    7.5 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管理响应方案
        7.5.1 RBS/M分级的多风险动态管控响应
        7.5.2 责权事权下的多部门联动救灾响应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实证
    8.1 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灾害风险环境特征识别
        8.1.1 海陆过渡下的八类主导自然灾害
        8.1.2 双城互动下的四类主体事故灾难
        8.1.3 既有风险评估偏重单向风险分级
        8.1.4 兼顾治理“核心-基础”划定研究范围
    8.2 针对城区主导型灾害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8.2.1 灾害属性具备灾源防控与分级治理条件
        8.2.2 政府治理存在专项防灾与系统实现短板
        8.2.3 居民安全呈现生态与避难疏散供给不足
    8.3 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
        8.3.1 “源-流-汇”指数导向的生态韧性规划
        8.3.2 动态风险治理导向的专项防灾响应
        8.3.3 避难短缺-疏散过量矛盾下的治理优化
        8.3.4 “三元”耦合导向的防灾空间治理系统实现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论文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附录B: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与空间脆弱性指标详解
    附录C: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新华网数据新闻视觉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意义
        0.1.1 从“视觉转向”谈起
        0.1.2 新华网数据新闻的当下性和典型性
    0.2 前人相关研究述评
        0.2.1 视觉叙事理论研究
        0.2.2 数据新闻研究
        0.2.3 新华网数据新闻研究
    0.3 关键词解析:视觉叙事;数据新闻;可视化
        0.3.1 视觉叙事的内涵
        0.3.2 数据新闻的发展脉络
        0.3.3 可视化的内涵与应用
    0.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0.4.1 研究方法
        0.4.2 创新之处
第1章 新华网数据新闻视觉叙事的背景分析
    1.1 新华网数据新闻视觉叙事发展的外部动因
        1.1.1 视觉文化的繁荣确立了图像的主导地位
        1.1.2 数字技术促进视觉叙事裂变式发展
        1.1.3 受众感官的本能需求与审美趣味的变迁
    1.2 新华网数据新闻视觉叙事发展的内在动因
        1.2.1 增设类型丰富视觉叙事形式
        1.2.2 主题内容倾向决定视觉叙事表现
第2章 新华网数据新闻的叙事者与叙事视角
    2.1 新华网数据新闻的叙事者
        2.1.1 “人机综合体”的叙事者:数字技术的应用
        2.1.2 隐身的叙事者:视觉符号的隐喻
        2.1.3 “作者之死”背后的最后叙事者:读者的参与叙事
    2.2 新华网数据新闻的叙事视角
        2.2.1 纵览全局的零聚焦视角
        2.2.2 趣味性的内聚焦视角
        2.2.3 克制的外聚焦视角
第3章 新华网数据新闻视觉语言的意义表达机制
    3.1 再现意义的建构
        3.1.1 叙事再现:多元化的矢量动作指向
        3.1.2 概念再现:结构化的数据关系表达
    3.2 互动意义的建构
        3.2.1 接触:眼神的“凝视”实现信息交流
        3.2.2 角度:权力关系的再生产
        3.2.3 距离:亲近关系的选择与融合
        3.2.4 情态:真实性的再现
    3.3 构图意义的建构
        3.3.1 信息值:元素排列顺序的意义关系
        3.3.2 取景:阅读路径的选择与指示
        3.3.3 显着性:视觉变量的编码
第4章 新华网数据新闻的视觉叙事时间与空间
    4.1 新华网数据新闻的视觉叙事时间
        4.1.1 单一图像的叙事时间
        4.1.2 系列图像的叙事时间
    4.2 新华网数据新闻的视觉叙事空间
        4.2.1 复制:地志空间的建构
        4.2.2 共时与历时:时空体空间的营造
        4.2.3 视角转化:文本空间的延伸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面向服务的Web-SWMM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WMM模型与城市雨洪模拟
        1.2.2 SWMM模型的集成应用发展
        1.2.3 SWMM模型的服务化共享
        1.2.4 研究现状总结分析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网络环境下SWMM模型的使用流程分析
    2.1 SWMM模型概况
    2.2 SWMM模型的原始数据准备
        2.2.1 降雨数据
        2.2.2 排水系统数据
        2.2.3 地形数据
        2.2.4 土地利用类型数据
        2.2.5 地理边界数据
    2.3 SWMM模型的数据预处理
        2.3.1 子汇水区划分
        2.3.2 参数设置
        2.3.3 数据映射
    2.4 模型的运行
    2.5 SWMM模型的模拟结果分析
    2.6 服务化逻辑架构整理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SWMM模型使用流程的服务化
    3.1 原始数据准备的服务化
        3.1.1 降雨数据的服务化
        3.1.2 基础地理数据的服务化
    3.2 数据预处理方法的服务化
        3.2.1 子汇水区划分方法的服务化
        3.2.2 参数求算方法的服务化
        3.2.3 数据映射方法的服务化
    3.3 SWMM模型的服务化
        3.3.1 SWMM模型的封装和打包
        3.3.2 模型部署和服务发布
    3.4 模拟结果分析的服务化
        3.4.1 洪涝信息提取方法的服务化
        3.4.2 面向模拟结果的网络信息服务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服务的Web-SWMM系统
    4.1 系统架构设计
    4.2 原始数据准备工具
        4.2.1 基础地理数据在线准备
        4.2.2 降雨数据在线准备
        4.2.3 UDX数据在线准备
    4.3 数据预处理工具
        4.3.1 子汇水区划分
        4.3.2 参数求算
        4.3.3 数据映射
    4.4 模型服务控制工具
        4.4.1 计算节点选择
        4.4.2 模型服务迁移
        4.4.3 模型运行控制
    4.5 模拟结果可视化分析
        4.5.1 洪涝过程信息可视化
        4.5.2 洪涝结果信息可视化
        4.5.3 面向模拟结果的网络信息汇聚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验证
    5.1 研究区概况
    5.2 原始数据准备
        5.2.1 降雨数据
        5.2.2 基础地理数据
    5.3 数据预处理
        5.3.1 子汇水区划分
        5.3.2 参数设置
        5.3.3 数据映射
    5.4 模型计算
    5.5 模拟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灾害事件多元主体辟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精神分析与功能主义视角的谣言研究
        二、灾害事件中的谣言研究
        三、社会化媒体中的谣言研究
        四、辟谣研究: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协同辟谣研究
    第三节 关键概念
        一、灾害的概念界定
        二、谣言与辟谣的概念界定
    第四节 理论资源:理解多元主体辟谣行为的协同治理视角
        一、治理权威多元化的协同学理论
        二、从治理理论到协同治理理论
        三、协同辟谣的内涵厘清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的多元主体
    第一节 灾害事件中辟谣行动的主体构成
        一、作为核心主体的政府
        二、作为系统联盟成员的其他主体
    第二节 多元主体辟谣行动参与程度处于动态变化中
        一、核心主体地位增强
        二、主要主体:动态变化的表达空间
    第三节 多元主体辟谣行为动因分析
        一、政治认同的推动
        二、公共利益的驱动
        三、主体效益的刺激
        四、亲社会性和利他性
    小结
第三章 灾害事件中多元辟谣主体的话语生产
    第一节 多元主体辟谣话语中的对象类型分布
        一、多元主体辟谣话语中的灾害类型偏向
        二、多元主体辟谣话语中的谣言类型偏向
    第二节 多元主体辟谣话语中的策略倾向
        一、辟谣文本的情感注入
        二、澄清谣言的不实之处
        三、多种形态阐释辟谣信息
        四、造谣传谣者与辟谣者:辟谣文本中的二元对立
    小结
第四章 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的辟谣效果
    第一节 灾害事件中多元辟谣主体的传播效果分析
        一、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的辟谣信息传播力
        二、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的辟谣信息接受效果
    第二节 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辟谣信息接受效果的成因分析
        一、框架选择与凸显:多元框架与话语断层
        二、策略运用:情感、真相与话语权争夺
    小结
第五章 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协同辟谣路径优化
    第一节 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
        一、核心主体:中坚力量与有待加强的辟谣效果
        二、主要主体:差异化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辟谣行动面临的困境
        一、普通个人传播力度弱与辟谣动力缺失
        二、官方媒体辟谣信息接受效果较差与公信力不足
        三、“后真相”时代的真相建构困境
    第三节 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协同辟谣行动启示
        一、构建协同辟谣的共同目标
        二、完善信息资源配置
        三、完善灾害事件中多元辟谣主体联动机制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基于本体的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研究进展
        1.2.2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管理
        1.2.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分析
    2.1 城市洪涝灾害过程解析及脆弱性评估数据分析
        2.1.1 致灾过程
        2.1.2 孕灾过程
        2.1.3 承灾过程
    2.2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分类及特征
        2.2.1 数据分类
        2.2.2 数据特征
    2.3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来源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本体
    3.1 概述
    3.2 本体理论
        3.2.1 本体定义
        3.2.2 本体建模方法
    3.3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本体建模
        3.3.1 划分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概念的层次结构
        3.3.2 确定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概念属性
        3.3.3 定义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概念关系
    3.4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关系框架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本体的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量化评估模型
    4.1 概述
        4.1.1 贝叶斯网络
        4.1.2 贝叶斯网络的理论基础
    4.2 基于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本体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图的构建
        4.2.1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本体向贝叶斯网络转换的规则
        4.2.2 概念到节点的转换
        4.2.3 关系到弧的转换
        4.2.4 属性值的转换
    4.3 概率分布表的构建
    4.4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量化评估流程
    4.5 本章小节
5 实例应用
    5.1 郑州市综合概况
        5.1.1 自然地理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1.3 暴雨洪涝灾害概况
    5.2 实验数据采集
    5.3 实验数据处理
    5.4 郑州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
        5.4.1 郑州市洪涝灾害脆弱性量化评估模型构建
        5.4.2 郑州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结果及分析
        5.4.3 郑州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
        5.4.4 郑州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结果验证
    5.5 与传统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方法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特色及新见解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四、基于.NET技术的暴雨洪涝数据共享网站的设计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本挖掘的灾害多级联动分析与预测研究[D]. 刘晓.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2]基于网格数据的内蒙古决策气象服务技术研究与实现[J]. 司瑶冰,韩经纬,李云鹏,吴昊,周恒超.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06)
  • [3]南昌市城市化进程及其对暴雨洪涝风险的影响研究[D]. 万一帆.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4]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及其可视化研究[D]. 赵仕霖.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5]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策略研究[D]. 农雪雯.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6]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D]. 王思成. 天津大学, 2020(01)
  • [7]新华网数据新闻视觉叙事研究[D]. 贾洁. 湘潭大学, 2020(02)
  • [8]面向服务的Web-SWMM构建研究[D]. 校大卫. 南京师范大学, 2020
  • [9]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灾害事件多元主体辟谣研究[D]. 宋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基于本体的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研究[D]. 申言霞.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基于.NET技术的暴雨洪水数据共享网站的设计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