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高效繁育的两种方法

林蛙高效繁育的两种方法

一、高效养殖林蛙的两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胡瑞雪[1](2020)在《蛙源伊丽莎白菌的鉴定、分子流行病学及其碳青霉烯酶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伊丽莎白菌是一类具有多重耐药性的条件致病菌,可感染新生儿和免疫缺陷人群,被感染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近年来被报道可感染蛙类,能导致蛙类发生暴发性歪头症。该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治愈率低,是危害我国养殖蛙类的最主要病害之一。早期人们对伊丽莎白菌的认识较少,其属内物种的鉴定和分类系统比较混乱,基础研究工作相对滞后,尤其在我国养殖蛙类中的流行特点及耐药机制研究十分匮乏。本研究在对蛙源伊丽莎白菌准确鉴定的基础上,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比较基因组学和分子分型,研究病原米尔伊丽莎白菌种内和属内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比较流行菌株的克隆关系;基于全基因组数据,研究伊丽莎白菌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揭示其碳青霉烯酶变异体多样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首次确定米尔伊丽莎白菌为黑斑蛙歪头病的病原。对采自多个养殖区的患歪头病的黑斑蛙进行了系统的病原学诊断,排除了蛙病毒、壶菌和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发现细菌感染的阳性率为190/213,基于16S r DNA和gyr B基因序列,将优势分离株鉴定为米尔伊丽莎白菌;对自然发病蛙脑组织的病理观察和超微结构分析显示,被感染蛙的脑膜增厚,出现炎性病变,神经元细胞受损;人工感染实验表明,米尔伊丽莎白菌通过肌肉注射、浸泡和共居感染均可使健康蛙发病,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其中浸泡感染的死亡率最高,说明污染的水源和发病个体都可成为传染源。二,基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厘清了伊丽莎白属的分类系统,发现米尔伊丽莎白菌可成为潜在人畜共患病原菌。对代表分离株FL160902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基因组水平上伊丽莎白菌属物种的系统发育分析,厘清了该属内传统分类群命名方法与当前命名方法不一致的情况,提出UBII内的4个不同亚群为不同物种,且UBII:1为按蚊伊丽莎白菌,UBII:2为米尔伊丽莎白菌,修订了当前部分物种的分类学命名;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系统发育研究和毒力基因同源性比对,发现蛙源分离株与人源分离株CSID 3000517120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且二者毒力基因相似度较高,说明米尔伊丽莎白菌可成为潜在人畜共患病原菌,为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警示。三,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Rep-PCR两种方法,调查了62株米尔伊丽莎白菌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两种方法都能将部分不同地区来源的分离株区分开来,但是PFGE分型具有更高的分辨率,62株分离株中共有28种PFGE型,8个主要PFGE聚类簇;聚类结果与其感染宿主的种类(黑斑蛙、牛蛙、棘胸蛙)和地理区域(湖南、湖北、福建)有较大的关联性,其中有来自不同养殖区的菌株基因图谱显示为同一型,也有分离自不同养殖品种的菌株为同一型,表明同一克隆可在不同养殖场和不同省市之间大规模传播,而且还能在不同养殖品种间交叉传播,该研究结果为流行病学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四,发现了伊丽莎白菌属碳青霉烯酶变异体的高度多样性。从FL160902基因组数据中预测到了27个耐药基因,其中有2个染色体固有的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和功能验证,将其命名为bla B-16和bla GOB-19;此外,在NCBI公布的伊丽莎白菌基因组数据中又发现了23种新型Bla B变异体和32种新型Bla GOB变异体,经功能验证后发现,天然变异的碳青霉烯酶会使菌株表现出不同的耐药表型;对该属内碳青霉烯酶变异体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根据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和系统发育分析,将39种Bla B和51种Bla GOB分别划分为12种和15种类群,且不同物种会携带其特有的的耐药基因类群;通过系统发育分析的比较,发现碳青霉烯酶基因在伊丽莎白菌属内存在水平基因转移的现象,为这类耐药基因扩散的防控敲响了警钟。

田梓琪[2](2020)在《中国林蛙驯养调查及哈蟆油与蟾蜍油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林蛙主产区的人工驯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动物药材哈蟆油的生产及产地加工技术规程草案。通过对林蛙和蟾蜍的输卵管进行性状特征、显微结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药效作用方面的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点,对蟾蜍油的毒性成分及急性毒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蟾蜍油资源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考察对象与材料辽宁、吉林两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国林蛙驯养企业;不同产地的哈蟆油样品2批,蟾蜍油样品9批。方法:1中国林蛙人工驯养情况调查实地考察重点对林蛙的生态环境与人工驯养中的孵化、繁育、放养、越冬,以及哈蟆油药材的生产及产地加工等各阶段进行实地调查。主要关注人工驯养中的产卵期繁育技术、蝌蚪期幼体食物饲养、病虫害防治、夏季幼蛙放养、越冬期,以及哈蟆油生产与产地加工技术等内容。2哈蟆油与蟾蜍油对比研究2.1药材对比研究观察哈蟆油和蟾蜍油完整干燥样品,观察二者性状特征;采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哈蟆油和蟾蜍油的腺体细胞显微结构,比较细胞形态上的异同;按《中国药典》四部中膨胀度测定法(通则2101)测定二者膨胀度。2.2化学成分对比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对二者的水溶性蛋白质和总磷脂含量进行对比研究;采用HPLC法对二者的1-MH、氨基酸类成分、核苷类成分、磷脂类成分、胆固醇类成分、雌二醇类成分含量进行对比研究。2.3药效作用对比研究采用小鼠游泳实验模型进行抗疲劳药效作用对比,采用小鼠缺氧实验模型进行耐缺氧药效作用对比,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2.4蟾蜍油毒性成分测定及急性毒性实验2.4.1蟾蜍油中华蟾酥毒基含量测定以华蟾酥毒基为对照品,采用HPLC法,测定蟾蜍油中华蟾酥毒基成分的含量2.4.2蟾蜍油样品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参照《GB 15193.3-2003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1中国林蛙人工驯养情况调查林蛙养殖目前处于半人工驯养状态。孵化与繁育技术日益完善,病虫害的防治手段既有有效的预防措施也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放养期在深林中处于天然放养状态,越冬主要依靠自然环境条件和哈蟆池,技术较为完善。哈蟆油药材目前采用的方法有晾晒剥取、冷冻剥取、新鲜剥取。2哈蟆油与蟾蜍油对比研究2.1药材对比哈蟆油和蟾蜍油干燥样品在外观上具有明显差异,哈蟆油呈块状有特异性窝沟,蟾蜍油呈鸡肠状弯曲多层重叠,二者气味都微腥,但哈蟆油气腥,味微甘,蟾蜍油则有腥臭味;哈蟆油和蟾蜍油腺体细胞显微结构相近,但哈蟆油细胞细胞核和细纹相对较多;蟾蜍油膨胀度平均值为48.1,哈蟆油膨胀度平均值为68.4,蟾蜍油均低于哈蟆油。2.2化学成分对比2.2.1哈蟆油和蟾蜍油的差异性成分是水溶性蛋白质与雌二醇。2.2.2哈蟆油和蟾蜍油的相似性成分是:1-MH、氨基酸、核苷类、磷脂类成分及胆固醇。2.3药效作用对比研究哈蟆油可延长小鼠游泳时间,蟾蜍油组与空白组无统计学差异,但有增加小鼠运动时间的趋势。哈蟆油可延长小鼠耐缺氧时间,蟾蜍油组与空白组无统计学差异,但可明显延迟小鼠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2.4蟾蜍油毒性成分测定及急性毒性实验2.4.1蟾蜍油中华蟾酥毒基含量测定在《中国药典》的实验条件下,未检出华蟾酥毒基。2.4.2蟾蜍油样品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经过连续14日观察。雌雄小鼠活动正常,睡眠正常,进食进水情况正常,未见不良反应。结论:1综合调查显示,哈蟆油药材其生产及产地加工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为了促进行业发展,制定了《动物药材生产及产地加工技术规程哈蟆油》标准草案。2蟾蜍油与哈蟆油的共性及差异:2.1蟾蜍油与哈蟆油的相似:蟾蜍油的腺体细胞结构与哈蟆油相似,化学成分上磷脂类、核苷类、胆固醇、1-MH、氨基酸含量并无明显差异,蟾蜍油中氨基酸含量更具有营养价值。2.2蟾蜍油与哈蟆油的差异:化学成分中水溶性蛋白质和雌二醇含量具有明显差异。在抗疲劳和抗应激药效作用上,蟾蜍油虽无显着效果但有呈现效果的趋势。3蟾蜍油中未检测出毒性成分华蟾酥毒基,且急性毒性未见不良反应,故蟾蜍油口服具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性。

房蕴歌[3](2020)在《以蟾酥为例探讨“TOE”思路下的动物药质量控制内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物药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三大组成之一,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广泛。限于动物药自身化学组成复杂,分析难度大,与植物药相比,其基础研究薄弱,质量控制技术和水平亟待加强。Totality-of-the-evidence(TOE),“证据链完备性”,是美国FDA《工业界植物药研发指南》推荐用于活性物质不清晰的植物药的质控思路,强调明确大类成分组成和从源头基原品种、采收加工到成品等过程的全成分质控,特别适合用于当前动物药的质量控制。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 Schneider耳后腺及皮肤腺的干燥分泌物,是国务院颁布的需要特殊管理的28种毒麻中药品种之一,也是42种国家重点保护的(二级)野生动植物药材品种。作为分泌物加工品,蟾酥缺乏平常药材(或饮片)固有的基原动物的外观形态,质量控制存在特殊困难。因此,本研究以蟾酥为例探讨“TOE”思路下的动物药质量控制内涵研究。蟾酥主要包括以蟾毒配基和吲哚生物碱为主的小分子和蛋白类物质,前期针对小分子物质在基原品种间的差异性以及初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本论文采用Nano LC-MS/MS对其中蛋白类成分进行研究;综合前期小分子研究和本部分蛋白研究结果,建立基于整体质量控制策略的蟾酥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蟾酥药材蛋白组成分析通过提取溶剂种类、组成和p H值的考察,建立蟾酥药材总蛋白的提取方法,采用Bradford法测定了不同批次蟾酥药材总蛋白含量,47批干品蟾酥中总蛋白含量在6.90-28.3%。采用蛋白组学相关技术比较法定基原品种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及近缘易混淆品花背蟾蜍和华西蟾蜍来源的蟾酥的蛋白组成差异性:(1)SDS-PAGE法对不同基原蟾酥样品进行分析,其蛋白条带具有明显差异。中华大蟾蜍、华西蟾蜍和花背蟾蜍在40-55 KD具有明显主条带,黑眶蟾蜍蟾酥在此处无明显条带,并且后者在>180 KD范围内有条带。中华大蟾蜍和华西蟾蜍之间,前者在130KD处无条带,后者此处条带清晰。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之间,前者在25-35 KD条带清晰,后者在该范围无条带。(2)基于纳升液质联用技术,对4个基原(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华西蟾蜍和花背蟾蜍)的8个蟾酥样品进行差异蛋白分析,基于Proteome Discoverer 2.2平台检索cane toad.v2.2.proteins.fasta数据库,共鉴定到1357个蛋白,Gene Ontology基因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鉴定到的蛋白包括氧化还原酶、水解酶和转运蛋白等,参与糖酵解、转运和翻译等多种生物学过程。通过统计学分析,法定基原(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区别于近缘易混淆品种的特有蛋白有49个、中华大蟾蜍和华西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两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26个、中华大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22个、黑眶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82个、花背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5个,华西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60个。根据差异蛋白鉴定时的高可信度肽段,得到各基原间相互区分的特征肽段:黑眶蟾蜍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的特征肽段ILKDQGYSTGIIGK,华西蟾蜍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的特征肽段QLLAGGMAGAVSR,中华大蟾蜍区别于黑眶蟾蜍的特征肽段SLLTGPSQLK,中华大蟾蜍区别于华西蟾蜍的特征肽段TGAFDWSHVAK,黑眶蟾蜍区别华西蟾蜍的特征肽段FLENLNNFVK,华西蟾蜍区别黑眶蟾蜍的特征肽段TTDMMFGGK、QVVEEPSPQLPAGK、MIGPFFDTLSTK、ITPADSQLQR、DLTAEQAAER和LVDNTEDWHPR,和黑眶蟾蜍区别花背蟾蜍的特征肽段YIAVIIHPDQK。利用SIEVE 2.0软件,导出质谱数据的质荷比、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结合PCA和OPLS-DA分析,筛选得到不同基原间的特征离子:中华大蟾蜍(530.3290-15.40)与华西蟾蜍(964.5004-19.63、352.5574-18.11、1055.6564-18.31和527.3066-20.87)、中华大蟾蜍(461.2529-66.23和622.8214-65.24)与花背蟾蜍、黑眶蟾蜍(948.0197-65.76、1269.6597-67.10、512.3225-52.24、1269.6581-64.98和644.3872-40.02)与华西蟾蜍、黑眶蟾蜍(47个特征离子)与花背蟾蜍、华西蟾蜍(34个特征离子)与花背蟾蜍、花背蟾蜍与其它三个基原(8个特征离子)。(3)采用同一基原的鲜浆样品,考察烘干(105℃、80℃、60℃)、减压干燥(60℃)、冷冻干燥和阴干等不同干燥方式对蟾酥蛋白成分的影响。冷冻干燥样品加工前后颜色无明显变化,其它几种干燥方式样品加工后颜色有不同程度加深;蛋白含量测定结果为冷冻干燥>减压干燥>阴干>80℃烘干>60℃烘干>105℃烘干;SDS-PAGE分析显示105℃烘干样品蛋白条带比其它样品条带明显减少,60℃烘干样品条带数目与其它样品相同但条带颜色较浅,其它3种干燥方式没有明显区别。不同分析方法均提示蛋白成分随温度升高产生明显变化,推测部分蛋白在较高温度下发生降解。2、蟾酥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的完善和提高综合前期小分子研究基础和本论文大分子的研究结果,考虑到标准提升要循序渐进,以兼顾当前中成药生产实际,现阶段仍以小分子蟾毒配基作为质量控制指标。在前期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构建改进的蟾酥药材和饮片整体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包含采用优化的薄层鉴别方法进行定性鉴别;采用【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建立HPLC特征图谱;完善一测多评法的相对校正因子,并将其用于38批蟾酥药材中蟾毒配基的含量测定,制定合理含量限度。在此基础上,参照药材拟修订方法,对不同批蟾酥粉进行【性状】、【鉴别】(薄层鉴别)、【特征图谱】、【检查】(水分)和【含量测定】等检测项研究,起草蟾酥粉的质量标准。具体为:(1)对【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进行简化和统一,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浓缩5倍作为【薄层鉴别】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2)采用【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建立以日蟾毒它灵、蟾毒它灵、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共5个蟾毒配基类成分特征峰的HPLC特征图谱。(3)在前期一测多评法研究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多点校正法和斜率法)计算不同检测波长对相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开展同一实验室不同操作者和不同实验室之间相对校正因子验证实验,确定华蟾酥毒基对日蟾毒它灵、蟾毒它灵、蟾毒灵和蟾毒配基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942、1.03、0.923和1.04。采用上述相对校正因子计算的38批蟾酥药材中5种蟾毒配基的总量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4)根据38批蟾酥样品中5种蟾毒配基的总量,结合商品蟾酥质量现状,建议以干燥品计,5种蟾毒配基之和不低于9.0%。

石红岭[4](2020)在《林蛙油免疫活性肽的制备及体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蛙油为蛙之精华,是我国传统的滋补佳品,营养价值丰富,具有促进发育、延缓衰老、补肾益精、养阴润肺、美容养颜、强身健体等诸多功效。目前,人们食用林蛙油主要以浸泡、蒸煮等方法,传统的食用方法虽然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料的营养成分,但其在人体内并不能被充分的吸收利用,造成林蛙资源的极大浪费。本研究以脱脂林蛙油为原料,通过酶解、超滤和凝胶色谱分离纯化得到林蛙油活性肽,并对制备的高活性肽进行结构鉴定和体外免疫活性研究,为开发林蛙油免疫活性肽功能性食品,进一步提高林蛙油的利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胰蛋白酶及风味蛋白酶等五种蛋白酶对脱脂、泡发过的林蛙油进行酶解,以林蛙油蛋白酶解液中氨基氮含量为指标,综合考虑生产成本等相关问题,最终筛选制备林蛙油酶解液的最佳蛋白酶为中性蛋白酶。分别考察酶解时间、酶解温度、pH值、加酶量等4个因素对林蛙油蛋白水解效果的影响,利用L9(34)正交试验对林蛙油蛋白酶解条件进行优化。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以中性蛋白酶制备林蛙油蛋白酶解液的最佳工艺参数:酶解时间为5 h,酶解温度为55℃,pH值为7.0,加酶量为5000 U/g。(2)Sephadex G-25凝胶色谱分离林蛙油活性肽得到三个组分(F1、F2、F3),这三个组分对小鼠脾细胞和RAW264.7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F1、F2和F3均能诱导小鼠脾细胞和RAW264.7细胞增殖,提高RAW264.7细胞的吞噬活性,其中F2作用效果较佳。F2浓度为320μg/mL时,可将RAW264.7细胞的增殖率提高26.5%,在LPS协同下,将其吞噬活性提高58.5%;可在ConA协同下,将小鼠脾细胞的增殖率提高51.9%。(3)以高效液相串联质谱系统对高免疫活性组分F2进行结构鉴定,得到3条林蛙油免疫活性肽,其氨基酸序列分别为AAGFLMK、SDLEWIR、HYDQSYR。(4)高免疫活性组分F2具有缓解CTX免疫抑制,促进小鼠脾细胞和RAW264.7细胞增殖,提高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浓度,提高NO浓度的作用。

孙琳[5](2019)在《鹿皮多糖的提取及其在保湿化妆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鹿是一种具有极高药用价值与保健功能的经济动物,目前为止,其药用部位及深加工产品多以鹿茸、鹿鞭、鹿胎等为主,对鹿皮的深入研究却比较少,仅集中在鹿皮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性能研究方面,而关于鹿皮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应用的研究未曾报道。为更好利用鹿皮这一天然资源,本论文系统研究了鹿皮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其研究扩展了鹿皮资源的开发及应用领域。以新鲜鹿皮为原材料,分别采用水提醇沉法、复合酶法及超声-酶法提取鹿皮多糖,通过正交分析法和响应面设计法优化了其提取工艺条件。其研究结果表明水提醇沉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50 g/mL,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4.0 h,多糖提取率0.985%;复合酶法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45 g/mL、提取时间3.0 h、碱性蛋白酶添加量1.25%、木瓜蛋白酶添加量2.50%,多糖提取率1.231%;超声-酶法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400 W,超声时间60 min,超声温度80℃,酶解pH 9,酶解温度40℃,酶解时间1.7 h,多糖提取率2.28%,三种提取方法中超声-酶法提取效果最佳。分别采用三氯乙酸法和Sevage法脱除鹿皮粗多糖中的蛋白质杂质,并以蛋白质脱除率和多糖保留率为参考指标,考察了三氯乙酸的浓度和Sevage试剂处理次数对脱蛋白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氯乙酸法脱蛋白效率更高,在三氯乙酸浓度为20%的条件下蛋白质脱除率为68.68%,多糖保留率为53.08%;采用季铵盐沉淀和透析除杂得到精制鹿皮多糖,通过碘-碘化钾、三氯化铁法和咔唑-硫酸法检测到鹿皮多糖中不含淀粉、酚类物质,仅含有糖醛酸,紫外光谱扫描、红外光谱扫描和凝胶渗透色谱法检测结果表明精制鹿皮多糖中不含蛋白质核酸等杂质,含有多糖特征结构且与标品透明质酸相似,精制鹿皮多糖为均一多糖,重均分子量为26396 Da。以保湿性能为参考指标,体外保湿性能及在体保湿性能测定结果表明最佳的鹿皮多糖保湿霜配方为:丙三醇5%,海藻糖5%,鹿皮多糖3%,丙烯酸酯/C10-30烷基丙烯酸酯交链共聚物0.5%,尿囊素0.3%,水溶性红没药醇0.2%,EDTA-二钠0.1%,橄榄油5%,C16-18混醇4%,异十六烷3%,甘油硬脂酸酯/PEG-100硬脂酸酯3%,辛酸/癸酸甘油三酯2%,维生素E醋酸酯1%,苯氧乙醇/乙基己基甘油0.4%,甲基异噻唑啉酮/乙基己基甘油0.1%,香精0.06%,鹿皮多糖保湿霜质量评价结果其保湿效果良好,符合国家标准。

黄皓[6](2019)在《东北林蛙和黑龙江林蛙肠道菌群比较及免疫功能初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栖蛙类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环境指示类群,林蛙是其中重要品种,然而由于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林蛙野生资源的锐减。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储菌库和免疫器官。在宿主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许多生理和免疫功能在肠道菌群的辅助下得到完善。研究证实,动物体内存在的正常菌群能够刺激机体健全免疫系统,来维护自身免疫力。当肠道细菌缺乏时,它会导致肠道免疫系统发育不良。由于水陆两栖的独特生活史及皮肤的高渗透性,两栖动物比其他类群对环境变化更加敏感。因此,一些科学家推测环境对其具有重大影响。那么不同的林蛙宿主与微生物群落及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呢?本研究应用Illumina高通量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了伊春地区东北林蛙、伊春地区黑龙江林蛙和哈尔滨地区黑龙江林蛙的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并对肠道组织切片中T细胞进行了显微观察,同时检测了肠道溶菌酶活性。以此来比较不同种林蛙以及同种不同地理种群林蛙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及肠道免疫功能差异,以期为林蛙物种保护及养殖提供基础数据。测序结果显示,哈尔滨与伊春黑龙江林蛙以及伊春东北林蛙与黑龙江林蛙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均较高,而来自不同生境的不同物种伊春东北林蛙与哈尔滨黑龙江林蛙微生物群落格局存在显着差异;东北林蛙比黑龙江林蛙具有更高的菌群多样性,而预测到的微生物基因功能丰度黑龙江林蛙普遍高于东北林蛙;尽管在林蛙体内普遍具有重要功能的优势菌群是一致的,但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绝大多数优势菌在各样品中所占的具体比例存在显着差异;ANAE染色和溶菌酶检测结果显示,T细胞数量及溶菌酶含量,伊春地区东北林蛙<伊春地区黑龙江林蛙<哈尔滨地区黑龙江林蛙。综上所述,两栖蛙类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应归因于物种本身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推测黑龙江林蛙比东北林蛙分布更广,种群数量相对较多,可能与黑龙江林蛙具有更高的抗菌能力和微生物基因功能更活跃有关。

黎慧[7](2019)在《蛙类养殖中常见气单胞菌属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开发》文中认为蛙类养殖业可以满足人类食用、药用等需求,但是,一些疾病的爆发常使得蛙类养殖户遭受巨大的损失。当蛙类在养殖过程中爆发疾病的时候,常见多为细菌性疾病,传统的研究方法一般是,首先调查病原体,从病蛙的体内分离并纯化得到细菌,然后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和分子手段去鉴定细菌,接着通过回归感染实验验证病原菌,最后通过药敏试验,提出治疗药物的选择建议。这一过程,往往周期比较长,并且此时许多蛙患病程度已经很严重。本研究从致病菌的角度入手,以最常见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蛙类致病菌(嗜水气单孢菌(A.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作为研究重点,利用环境DNA技术和多重PCR,建立蛙类养殖中常见气单胞菌属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并试图从属的水平上提供用药参考,以期为蛙类细菌性疾病早期防治工作提供新思路及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种提取水体环境DNA的方法。采用滤膜法和沉淀法对两个不同大小的水域进行环境DNA提取,并比较了所得环境DNA的产量和质量,以此建立了一种高效实用的水环境DNA提取方法,可以适用于条件不同的水体。2、通过比较4种气单胞菌属常见致病菌及其他14个非气单胞菌的蛙类致病菌属16S rDNA序列,筛选出了2对可以用于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PCR扩增的特异性引物,PCR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229bp和688bp,并且还可以结合环境DNA技术对水体进行气单孢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检测。3、通过比较嗜水气单孢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这4种气单胞菌属常见致病菌gyrB基因序列,设计筛选出4对可以用于鉴定这4种气单胞菌的特异性引物,其中,用于鉴定嗜水气单孢菌的引物PCR扩增产物大小为266bp;用于鉴定温和气单胞菌的引物PCR扩增产物大小为99bp;用于鉴定豚鼠气单胞菌的引物PCR扩增产物大小为518bp;用于鉴定维氏气单胞菌的引物PCR产物大小为120bp。并利用多重PCR技术,建立了嗜水气单孢菌/维氏气单胞菌的双重PCR以及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的双重PCR,可以用于这四种气单胞菌快速检测。4、根据文献筛选出的10种抗菌药物,由此对嗜水气单孢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这4种气单胞菌属常见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这10种抗菌药物的对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都很好。

张鹤,潘黛安,张玉尧,魏星华,宿文杰,齐滨,赵大庆[8](2018)在《中国林蛙年龄与体重、油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旨在研究中国林蛙年龄与体重、油重的关系。应用SPSS 18.0软件对林蛙(n=429)样本的体重和油重进行聚类统计分析,初步划分林蛙的年龄组;应用石蜡切片法将随机挑选的不同体重和油重的中国林蛙的股骨样品制成切片,观察股骨横切面上的年龄生长线数量,鉴定中国林蛙样品的年龄,从而对聚类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聚类分析划分为5个年龄组,通过股骨切片验证可准确划分1~4龄林蛙,1龄中国林蛙体重范围是15.56~21.95 g、油重范围是0.45~1.01 g,2龄中国林蛙体重范围是21.13~35.78 g、油重范围是0.98~1.74 g,3龄中国林蛙体重范围是29.18~43.91 g、油重范围是1.52~2.45 g,4龄中国林蛙体重范围是40.00~54.75 g、油重范围是2.17~2.96 g。本实验提示可以通过中国林蛙的体重和油重判断中国林蛙的年龄。

宋红新[9](2018)在《林蛙残体胶原蛋白多肽的结构修饰及稳定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内容隶属于吉林省科技厅攻关项目《林蛙残体胶原蛋白多肽的结构修饰及稳定性关键技术研究(20160204022N Y)》。东北林蛙是我国着名的药食两用动物,人们对林蛙的利用主要集中在林蛙油上,林蛙去油后的副产物,往往处理方式非常简单:或加工成动物饲料,或直接将其丢弃等,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常常引起一些环境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林蛙附加值,高效利用林蛙副产物己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长春工业大学邱芳萍课题组用酶解法成功制备了具有高生物活性的林蛙残体胶原蛋白多肽,为实现林蛙资源零浪费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因多肽易受pH值、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构改变和功能特性破坏,成为限制其功能作用及商业化应用的主要瓶颈。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酶解的林蛙多肽高活性肽段(分子量<3500 Da)为原料,对其进行糖基化修饰,分析糖基化作用对其结构及功能特性的稳定性影响机理,为拓展林蛙多肽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酶解的林蛙多肽高活性肽段(分子量<3500 Da)为原料,测定其氨基酸序列,并考察抗氧化稳定性、ACE抑制活性和胃肠道消化稳定性。结果表明:林蛙多肽中有14种肽序列,包含除蛋氨酸之外人体必需的七种氨基酸,并含有多种与抗氧化和ACE抑制相关的氨基酸,在强酸条件下抗氧化能力较好,热稳定性较差。林蛙多肽的ACE抑制率为66.87%,半抑制浓度IC50为753.300μmol/L。在模拟胃肠道消化的试验中,DPPH清除率和超氧阴离子清除率是胃液>空白组>肠液,还原能力是肠液>空白组>胃液,而羟基清除率在多肽经过胃液和肠液时均低于空白组。2.以林蛙多肽为原料,木糖/葡萄糖为还原糖,通过控制还原糖种类(木糖/葡萄糖)和底物质量比(1:0、1:1、1:2、1:4、1:6、1:8)进行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按照最优参数制备糖基化产物,测定其糖基化程度(中间产物、褐变程度、pH值、接枝度),并对各产物的抗氧化活性(DPPH、羟基、超氧、还原力)进行测定。得到糖基化反应最优工艺条件为:底物浓度10 mg/mL、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4 h、pH值7、林蛙多肽:木糖=1:4时。测定糖基化反应程度,结果表明发生了糖基化反应,且木糖糖基化效果比葡萄糖好,同时多肽和木糖反应程度与抗氧化活性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3.制备林蛙多肽-木糖糖基化复合物,对其稳定性(热稳定性、光稳定性、模拟胃肠道消化稳定性、金属离子的影响)和ACE抑制活性进行测定。热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复合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受温度影响不大,说明糖基化能够提高多肽的热稳定性。在光稳定性试验中,复合物在光照和暗处放置30 d后的DPPH清除率分别提升了2.91%和1.96%,说明光照可以提升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且复合物受光照的影响比多肽小,呈现更稳定的状态。模拟胃肠道消化试验的结果表明,林蛙多肽经糖基化修饰后在胃液和肠液中的羟基清除率明显提升。金属离子对复合物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a+和Fe3+存在时会降低复合物的抗氧化性,在存放和加工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与铁制品或钠盐接触。林蛙多肽及复合物的ACE抑制率分别为66.87%和83.83%,半抑制浓度分别为753.300μmol/L和414.475μmol/L,说明糖基化能够提升多肽的ACE抑制活性。4.研究糖基化修饰对林蛙多肽结构的影响,包括DSC分析、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圆二色谱。DSC分析结果表明,林蛙多肽糖基化修饰后变性温度和热焓值均降低。紫外光谱发生蓝移,表明糖基化后林蛙多肽的结构得到伸展,暴露出芳香族氨基酸。荧光强度降低,最大发射波长蓝移,表明林蛙多肽中色氨酸残基周围极性降低和疏水性增强。由红外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可知,木糖通过C-H、-C=O、C=C和C-O等基团与林蛙多肽相连,糖基化修饰使得林蛙多肽的无规则卷曲结构含量降低。5.以糖基化复合物为芯材,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微胶囊。以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确定氯化钙浓度(15%)、芯壁比(3:1、2:1、1:1、1:2、1:3)、海藻酸钠浓度(13%)和反应温度(4060℃)的最优参数。并对最优微胶囊进行表征,研究贮藏稳定性(温度、光照、氧气、存放时间)和体内缓释效果。得出微胶囊最优制备参数为:海藻酸钠浓度2.52%,芯壁比0.88,氯化钙浓度2.48%,反应温度50℃,包埋率是69.88%。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制备的微胶囊具有良好的形态。微胶囊贮藏稳定性试验表明糖基化复合物微胶囊具有较好的贮藏稳定性。在缓释试验中,8 h后微胶囊在胃液中累计释放量达37.69%,肠液中达68.65%,可以达到较好的缓释效果。

项莹[10](2017)在《林蛙骨抗氧化肽的制备及产品研发》文中研究表明林蛙骨是林蛙加工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骨蛋白。本研究以林蛙骨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UAE),对林蛙骨酶解前预处理中脱脂工艺进行优化,并与预处理前后的林蛙骨进行对比;筛选两种蛋白酶对林蛙骨进行分步酶解,制备抗氧化肽;对不同分子量林蛙骨肽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以活性最高的肽段为原料制备林蛙骨肽咀嚼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蛙骨脱脂预处理:用超声波辅助脱脂技术对林蛙骨进行预处理,以蛋白含量和脂肪残余量为指标,对比液料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进行单因素优化试验,并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所得最优工艺条件为:液料比为6m L/g,超声温度38℃,超声时间21min,在此预处理条件下所测得林蛙骨蛋白含量为48.53%,比预处理前和预处理未超声的林蛙骨分别高了21.90%和11.64%,脂肪残余量为0.98%,比预处理前和未超声预处理的林蛙骨分别降低了86.85%和81.92%,水解度也比另两组分别高75.83%和32.78%;结构分析表明,预处理对林蛙骨蛋白的二级结构没有显着影响,但会改变骨粉表面的微观结构,使骨粒表面结构疏松,利于后续酶解的进行和水解度的提高。(2)双酶分步水解林蛙骨制备抗氧化肽:通过单酶水解优选出中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对林蛙骨进行分步水解。先选择中性蛋白酶,以水解度为指标,对料液比、加酶量、p H值、酶解时间进行单因素优化试验,并进行正交优化试验,所得一次酶解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30,加酶量为7%,p H值为6.5,水解时间为10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林蛙骨粉的水解度为26.81%。选择碱性蛋白酶,对林蛙骨一次水解液进行二次酶解,以水解度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对加酶量、p H值、酶解时间进行单因素优化试验,并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所得林蛙骨二次酶解最优工艺条件为:加酶量为5.57%,p H值为8.94,酶解时间为97min,在该条件所得林蛙骨水解度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41.89%和90.43%。(3)林蛙骨肽的分离及抗氧化活性的测定:对林蛙骨肽酶解液进行超滤分离,得到未超滤,>30k Da,1030k Da,310k Da,13k Da,<1k Da六种不同分子量的组分,并通过测定DPPH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金属离子螯合能力、羟自由基(·OH)清除率和总抗氧化活性五个指标,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较高的都为13k Da,310k Da和<1k Da,金属离子螯合能力较强的为<1k Da和13k Da,·OH清除率较强的为<1k Da,总抗氧化活性较强的为13k Da和310k Da。不同指标的测定结果差异不大,抗氧化活性最高的肽段都集中在<10k Da范围内,且低分子量的林蛙骨肽比高分子量的抗氧化活性高,因此,选择分子量<10k Da的林蛙骨肽进行后续产品的研究。(4)林蛙骨肽咀嚼片制备:选取湿法造粒工艺,以颗粒成品率为指标,对混合料的干燥温度、干燥时间、PVP乙醇浓度进行单因素优化试验,并进行正交优化试验,所得林蛙骨肽咀嚼片造粒最优工艺条件为:干燥温度60℃,干燥时间90min,含10%PVP的乙醇浓度50%,在此条件下所得颗粒成品率为92.81%。对林蛙骨肽咀嚼片配方进行优选,对肽奶粉、矫味剂、酸味剂的种类进行优选,并对各自优选出的添加量进行单因素优化试验,进行正交优化试验,所得林蛙骨肽咀嚼片最优配方为:肽奶粉20%,山梨糖醇40%,苹果酸3%,淀粉25%,甘露醇12%。所得林蛙骨肽咀嚼片感官评分为92.4,产品外观呈圆形,表面光滑,乳白色,色泽均匀,奶香适宜,无腥味,酸甜可口,口感滑腻,软硬适中,无颗粒感,质量差异和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标准,硬度等质构指标与市售奶片无明显差异,且适宜在常温干燥或密闭环境中保存。

二、高效养殖林蛙的两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养殖林蛙的两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蛙源伊丽莎白菌的鉴定、分子流行病学及其碳青霉烯酶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伊丽莎白菌概况
        1.1.1 伊丽莎白菌的分类学及其历史溯源
        1.1.2 伊丽莎白菌的生物学特性
    1.2 伊丽莎白菌的鉴定方法
        1.2.1 生理生化的鉴定方法
        1.2.2 分子生物学的鉴定方法
        1.2.2.1 基于管家基因的物种鉴定
        1.2.2.2 基于PCR及其衍生技术的物种鉴定
        1.2.2.3 基于全基因序列的物种鉴定
        1.2.3 MALDI-TOF MS
    1.3 伊丽莎白菌分型方法
        1.3.1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
        1.3.2 基于PCR反应的分型技术
        1.3.3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分型技术
    1.4 伊丽莎白菌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1.4.1 耐药性
        1.4.2 耐药机制
    1.5 伊丽莎白菌的致病性
        1.5.1 伊丽莎白菌与人类临床感染
        1.5.2 伊丽莎白菌与动物疫病
        1.5.3 伊丽莎白菌的致病机理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样品信息
    2.3 方法
        2.3.1 样品的处理及病原检测
        2.3.2 优势菌的鉴定
        2.3.3 代表菌株的回归感染实验
        2.3.4 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2.4 结果
        2.4.1 采样情况和患病蛙症状观察
        2.4.2 病原检测结果统计
        2.4.3 优势菌的鉴定
        2.4.4 人工感染结果
        2.4.5 组织病理及脑组织超微结构分析
    2.5 讨论
        2.5.1 蛙歪头病病原的鉴定
        2.5.2 米尔伊丽莎白菌对蛙的致病性
第三章 米尔伊丽莎白菌FL160902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方法
        3.2.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3.2.2 全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序列组装
        3.2.3 FL160902完整基因组注释与分析
        3.2.4 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伊丽莎白菌分类学研究
        3.2.5 不同来源E.miricola菌株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3.3 结果
        3.3.1 E.miricolaFL160902 全基因组测序
        3.3.2 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伊丽莎白菌属分类学研究
        3.3.3 不同来源E.miricola菌株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3.4 讨论
        3.4.1 FL160902基因组特性
        3.4.2 伊丽莎白菌分类学研究
        3.4.3 不同来源E.miricola菌株的比较基因组研究
第四章 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
        4.2.1 菌株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方法
        4.3.1 PFGE分型
        4.3.2 Rep-PCR分型
    4.4 结果
        4.4.1 PFGE分型
        4.4.2 Rep-PCR分型
    4.5 讨论
第五章 两种新型碳青霉烯酶变异体的发现与功能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菌株及质粒
        5.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
        5.3.2 两个新型碳青霉烯酶功能的验证
    5.4 结果
        5.4.1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5.4.2 两个新型碳青霉烯酶功能的验证结果
    5.5 讨论
第六章 伊丽莎白菌碳青霉烯酶的分子多样性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原始报道中菌株的溯源与重鉴定
        6.3.2 序列的提取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6.3.3 代表性碳青霉烯酶基因的功能验证
        6.3.4 碳青霉烯酶等位基因名称的获取和序列上传
    6.4 结果
        6.4.1 原始报道中菌株的溯源与重鉴定
        6.4.2 伊丽莎白菌碳青霉烯酶的多样性研究
        6.4.3 代表性碳青霉烯酶基因的耐药功能验证
        6.4.4 BlaB和 BlaGOB进化树与物种树的比较
    6.5 讨论
        6.5.1 伊丽莎白菌碳青霉烯酶多样性
        6.5.2 碳青霉烯酶变异体在伊丽莎白菌不同物种中的分布
        6.5.3 碳青霉烯酶基因在伊丽莎白菌中的水平转移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I 补充实验材料和数据
附录 II 研究生期间成果
致谢

(2)中国林蛙驯养调查及哈蟆油与蟾蜍油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国林蛙人工驯养调查
    第一章 调查报告
    第二章 存在问题与对策
第二部分 蟾蜍油与哈蟆油比较研究
    第三章 蟾蜍油与哈蟆油性状比较研究
        第一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性状比较
        第二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显微结构比较
        第三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膨胀度比较
    第四章 蟾蜍油与哈蟆油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第一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1-甲基海因含量比较
        第二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水溶性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比较
        第三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磷脂类含量比较
        第四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核苷类成分含量比较
        第五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胆固醇含量比较
        第六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雌二醇含量比较
    第五章 蟾蜍油与哈蟆油药效作用比较研究
        第一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抗疲劳药效作用比较
        第二节 蟾蜍油与哈蟆油耐缺氧药效作用比较
第三部分 蟾蜍油毒性成分分析与急性毒性实验
    第六章 蟾蜍油中华蟾酥毒基含量测定
    第七章 蟾蜍油急性毒性实验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动物药材生产及产地加工技术规程哈蟆油》
附图
综述 哈蟆油药材活性成分及林蛙有效部位开发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以蟾酥为例探讨“TOE”思路下的动物药质量控制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思路和方案设计
    1 研究背景
        1.1 动物药材疗效确切,基础研究薄弱,质量控制技术和水平亟待加强
        1.2 美国FDA推荐的植物药质控思路TOE,可能适合用于动物药的质量控制
        1.3 以蟾酥为例探讨动物药质量控制的方法,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1.4 蟾酥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2 研究思路
    3 实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地调研、样品采集和制备
    1 基地调研
        1.1 养殖基地现状
        1.2 加工现状
    2 蟾酥药材收集
    3 同一来源鲜浆不同干燥方式样品的制备
    4 蟾酥粉样品的收集
第三章 蟾酥药材中蛋白类成分研究
    第一节 蟾酥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蟾酥样品的SDS-PAGE分析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基于Nano LC-MS/MS的不同基原蟾酥样品差异蛋白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不同干燥方式对蟾酥蛋白成分的影响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和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蟾酥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的完善与提高
    第一节 蟾酥药材质量标准完善与提高
        1 薄层鉴别
        2 特征图谱
        3 一测多评法相对校正因子的优化
        4 来源项
    第二节 蟾酥粉质量标准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动物药质量分析概况及蟾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林蛙油免疫活性肽的制备及体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林蛙油概述
        1.1.1 林蛙油营养成分
        1.1.2 林蛙油的保健功能
    1.2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与发展
        1.2.1 生物活性肽概述
        1.2.2 免疫活性肽概述
        1.2.3 免疫活性肽分离纯化
        1.2.4 免疫活性肽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林蛙油酶解工艺优化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林蛙油一般营养成分的测定
        2.2.2 林蛙油酶解工艺
        2.2.3 氨基氮含量的测定
        2.2.4 蛋白酶的筛选
        2.2.5 林蛙油蛋白酶解单因素实验研究
        2.2.6 林蛙油蛋白酶水解正交试验研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林蛙油一般营养成分
        2.3.2 蛋白酶的筛选
        2.3.3 酶解工艺单因素实验结果
        2.3.4 林蛙油蛋白酶解正交试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林蛙油活性肽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动物与细胞株
        3.1.2 材料与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超滤分离
        3.2.2 凝胶色谱分离纯化
        3.2.3 小鼠脾细胞悬液的制备
        3.2.4 RAW264.7 细胞培养
        3.2.5 F1、F2和F3 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2.6 F1、F2和F3对RAW264.7 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3.2.7 F2 氨基酸序列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凝胶色谱分离纯化
        3.3.2 F1、F2和F3 对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
        3.3.3 F1、F2和F3对RAW264.7 细胞增殖的影响
        3.3.4 F1、F2和F3对RAW264.7 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3.3.5 F2 氨基酸序列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林蛙油免疫活性肽的体外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动物与细胞株
        4.1.2 实验材料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小鼠脾细胞悬液的制备
        4.2.2 RAW264.7 细胞培养
        4.2.3 F2对CTX抑制的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
        4.2.4 F2对CTX抑制的RAW264.7 细胞增殖的影响
        4.2.5 F2对RAW264.7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4.2.6 F2对RAW264.7 细胞分泌NO的影响
    4.3 结果与分析
        4.3.1 F2对CTX抑制的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
        4.3.2 F2对CTX抑制的RAW264.7 细胞增殖的影响
        4.3.3 F2对RAW264.7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4.3.4 F2对RAW264.7 细胞分泌NO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鹿皮多糖的提取及其在保湿化妆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鹿资源概述
    1.2 多糖研究现状
    1.3 化妆品的配方工艺与质量评价方法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鹿皮多糖的提取工艺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鹿皮多糖的纯化与理化性质分析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鹿皮多糖的保湿活性及保湿膏霜的配方设计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东北林蛙和黑龙江林蛙肠道菌群比较及免疫功能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两栖动物介绍
        1.1.1 两栖动物现状
        1.1.2 东北林蛙
        1.1.3 黑龙江林蛙
    1.2 两栖动物免疫系统介绍
        1.2.1 肠道菌群
        1.2.2 淋巴细胞
        1.2.3 溶菌酶
    1.3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2 肠道菌群比较研究
    2.1 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提取DNA
        2.2.2 高通量测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测序有效数据
        2.3.2 OTU分析
        2.3.3 样本复杂度分析(Alpha Diversity)
        2.3.4 多样品比较分析(Beta Diversity)
        2.3.5 物种差异分析
        2.3.6 样品间菌群结构差异显着性分析
        2.3.7 肠道菌群代谢功能预测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肠道功能比较研究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及药品配制
    3.2 方法
        3.2.1 ANAE染色法
        3.2.2 溶菌酶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ANAE染色结果
        3.3.2 溶菌酶检测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蛙类养殖中常见气单胞菌属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蛙类养殖中常见细菌性疾病
        1.1 蛙类疾病及致病因素
        1.2 蛙类常见细菌性疾病
        1.3 蛙类细菌性疾病传统防治方法
        1.4 蛙类致病细菌研究概况
    2 气单胞菌属常见蛙类致病菌
        2.1 嗜水气单孢菌
        2.2 温和气单胞菌
        2.3 豚鼠气单胞菌
        2.4 维氏气单胞菌
        2.5 点状产气单胞菌
    3 蛙类致病菌药敏试验概况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一种水体中环境DNA提取方法建立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水样来源及其处理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水环境eDNA提取
        3.2 环境DNA检测
    4 结果与分析
        4.1 各组环境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4.2 环境DNA PCR扩增结果
    5 讨论
第三章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特异性引物筛选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菌种来源及其处理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3.2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引物设计与分析
        3.3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特异性引物PCR扩增
        3.4 PCR产物的测序鉴定
        3.5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引物的特异性验证
        3.6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特异性引物在环境DNA上的应用
    4 结果与分析
        4.1 细菌DNA的提取结果
        4.2 气单胞菌属特异性引物筛选结果
        4.3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引物的特异性验证结果
        4.4 气单胞菌属常见致病菌特异性引物在环境DNA上的应用结果
    5 讨论
第四章 多重PCR鉴定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样品来源及其处理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3.2 多重PCR引物设计与分析
        3.3 多重PCR反应体系建立
    4 结果与分析
        4.1 单重PCR扩增及引物特异性验证结果
        4.2 多重PCR反应体系建立及优化结果
    5 讨论
第五章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药敏试验及抗菌药物筛选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样品来源及其处理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四种气单胞菌药敏试验
        3.2 不同气单胞菌对同一抗菌药物敏感差异程度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各气单孢菌药敏试验结果
        4.2 不同气单胞菌对同一抗菌药物敏感程度差异分析结果
    5 讨论
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中国林蛙年龄与体重、油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采集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中国林蛙体重和油重关系
        1.2.2 模糊数据聚类法推测中国林蛙年龄
        1.2.3 石蜡切片法[9]测定中国林蛙年龄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林蛙体重分布, 体重和油重关系
    2.2 中国林蛙样品聚类分析结果
    2.3 石蜡切片法鉴定中国林蛙年龄
3 讨论与结论

(9)林蛙残体胶原蛋白多肽的结构修饰及稳定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林蛙资源的研究现状
        1.1.1 林蛙简介
        1.1.2 林蛙的研究现状
    1.2 胶原蛋白多肽概述
        1.2.1 胶原蛋白多肽简介
        1.2.2 胶原蛋白多肽的研究现状
    1.3 蛋白多肽结构修饰的研究现状
        1.3.1 物理修饰
        1.3.2 酶法修饰
        1.3.3 化学修饰
    1.4 糖基化修饰的研究现状
        1.4.1 糖基化简介
        1.4.2 糖基化修饰方法的研究现状
        1.4.3 优化糖基化工艺条件的研究现状
        1.4.4 糖基化复合物理化特性的研究现状
        1.4.5 糖基化复合物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4.6 糖基化复合物结构的研究现状
    1.5 微胶囊技术
        1.5.1 微胶囊技术简介
        1.5.2 微胶囊化的方法
        1.5.3 功能肽制备微胶囊的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2章 林蛙残体胶原蛋白多肽结构和功能特性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林蛙多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2.3.2 林蛙多肽抗氧化稳定性的测定
        2.3.3 林蛙多肽ACE抑制活性的测定
        2.3.4 林蛙残体多肽在消化系统中稳定性的研究
        2.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分析
        2.4.1 林蛙多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2.4.2 林蛙多肽抗氧化稳定性的测定
        2.4.3 林蛙多肽ACE抑制活性的测定
        2.4.4 林蛙多肽在消化系统中的抗氧化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林蛙多肽糖基化修饰条件的优化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糖基化反应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3.3.2 糖基化反应条件的正交优化试验
        3.3.3 糖基化复合物的制备
        3.3.4 糖基化中间产物和褐变程度的测定
        3.3.5 糖基化复合物pH值的测定
        3.3.6 接枝度的测定
        3.3.7 糖基化复合物的抗氧化测定
        3.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分析
        3.4.1 糖基化反应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3.4.2 糖基化反应条件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4.3 糖基化反应中间产物和褐变程度的测定
        3.4.4 糖基化复合物pH值的测定
        3.4.5 接枝度的测定
        3.4.6 糖基化复合物的抗氧化测定
        3.4.7 糖基化反应程度与抗氧化能力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糖基化复合物稳定性及ACE抑制活性的测定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热稳定性测定
        4.3.2 光稳定性的测定
        4.3.3 模拟胃肠道消化稳定性的测定
        4.3.4 金属离子的影响
        4.3.5 ACE抑制活性的测定
        4.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分析
        4.4.1 热稳定性测定
        4.4.2 光稳定性的测定
        4.4.3 模拟胃肠道消化稳定性的测定
        4.4.4 金属离子的影响
        4.4.5 ACE抑制活性的测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糖基化复合物的结构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差示量热DSC分析
        5.3.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5.3.3 荧光光谱分析
        5.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5.3.5 圆二色谱分析
        5.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结果分析
        5.4.1 差示量热DSC分析
        5.4.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5.4.3 荧光光谱分析
        5.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5.4.5 圆二色谱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糖基化复合物微胶囊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仪器
    6.3 试验方法
        6.3.1 锐孔法制糖基化复合物微胶囊工艺流程
        6.3.2 微胶囊包埋率的测定
        6.3.3 微胶囊工艺的单因素试验
        6.3.4 响应面法优化微胶囊工艺试验
        6.3.5 微胶囊的的质量评价及表征
        6.3.6 微胶囊的贮藏稳定性测定
        6.3.7 微胶囊在胃液和肠液中体外缓释试验
        6.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6.4 结果分析
        6.4.1 微胶囊工艺的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6.4.2 响应面法优化微胶囊制备试验结果分析
        6.4.3 糖基化复合物微胶囊的质量评价及表征
        6.4.4 微胶囊的贮藏稳定性结果分析
        6.4.5 微胶囊在胃肠液中体内缓释试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林蛙骨抗氧化肽的制备及产品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林蛙的研究现状
        1.1.1 林蛙简介
        1.1.2 林蛙的营养价值及利用
        1.1.3 林蛙产品的研究现状
    1.2 超声波的应用
        1.2.1 超声波技术的原理
        1.2.2 超声波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1.2.3 超声干燥技术
        1.2.4 超声波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3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概况
        1.3.1 生物活性肽及来源
        1.3.2 生物活性肽的制备方法
        1.3.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方法
        1.3.4 生物活性肽产品的研究概况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林蛙骨预处理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林蛙骨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2.2.1 林蛙骨粉的制备
        2.2.2 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2.3 林蛙骨酶解前预处理工艺
        2.3.1 工艺流程
        2.3.2 操作要点
        2.3.3 预处理前后基本成分的含量比较
        2.3.4 预处理前后蛋白水解度的测定
        2.3.5 预处理前后骨蛋白结构的表征
        2.3.6 林蛙骨超声辅助脱脂工艺参数的筛选
        2.3.7 响应面试验设计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林蛙骨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结果
        2.4.2 林蛙骨超声预处理单因素试验结果
        2.4.3 超声辅助脱脂工艺响应面试验结果
        2.4.4 林蛙骨基本成分比较
        2.4.5 预处理前后林蛙骨水解度的比较
        2.4.6 预处理前后林蛙骨蛋白结构的红外光谱图比较
        2.4.7 预处理前后林蛙骨扫描电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酶分步水解林蛙骨制备抗氧化肽的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林蛙骨一次酶解工艺的优化
        3.2.1 蛋白酶的选择
        3.2.2 工艺流程
        3.2.3 操作要点
        3.2.4 测定方法
        3.2.5 林蛙骨粉一次酶解工艺参数的筛选
        3.2.6 正交试验设计
    3.3 林蛙骨二次酶解工艺的优化
        3.3.1 工艺流程
        3.3.2 操作要点
        3.3.3 测定方法
        3.3.4 二次酶解工艺参数的筛选
        3.3.5 响应面试验设计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单一蛋白酶的选择
        3.4.2 一次酶解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3.4.3 正交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3.4.4 二次酶解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3.4.5 响应面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林蛙骨肽的分离及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1 材料与设备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超滤
    4.3 不同分子量林蛙骨肽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4.3.1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4.3.2 还原力的测定
        4.3.3 金属离子螯合能力的测定
        4.3.4 羟自由基(·OH)清除率的测定
        4.3.5 总抗氧化活性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分子量林蛙骨肽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实验结果
        4.4.2 不同分子量林蛙骨肽还原能力实验结果
        4.4.3 不同分子量林蛙骨肽金属离子螯合活性实验结果
        4.4.4 不同分子量林蛙骨肽羟自由基(·OH)清除率实验结果
        4.4.5 不同分子量林蛙骨肽总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林蛙骨肽咀嚼片制备工艺研究
    5.1 材料与设备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林蛙骨肽咀嚼片制备工艺
        5.2.1 工艺流程
        5.2.2 操作要点
        5.2.3 林蛙骨肽咀嚼片造粒工艺优化
        5.2.4 林蛙骨肽咀嚼片配方的优选
        5.2.5 评分标准
        5.2.6 指标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林蛙骨肽咀嚼片造粒工艺单因素结果
        5.3.2 造粒工艺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5.3.3 林蛙骨肽咀嚼片配方单因素优选结果
        5.3.4 林蛙骨肽咀嚼片配方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5.3.5 质量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高效养殖林蛙的两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蛙源伊丽莎白菌的鉴定、分子流行病学及其碳青霉烯酶多样性研究[D]. 胡瑞雪.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 [2]中国林蛙驯养调查及哈蟆油与蟾蜍油比较研究[D]. 田梓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以蟾酥为例探讨“TOE”思路下的动物药质量控制内涵研究[D]. 房蕴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4]林蛙油免疫活性肽的制备及体外活性研究[D]. 石红岭. 吉林大学, 2020(08)
  • [5]鹿皮多糖的提取及其在保湿化妆品中的应用[D]. 孙琳.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4)
  • [6]东北林蛙和黑龙江林蛙肠道菌群比较及免疫功能初步分析[D]. 黄皓.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7]蛙类养殖中常见气单胞菌属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开发[D]. 黎慧.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8]中国林蛙年龄与体重、油重的相关性研究[J]. 张鹤,潘黛安,张玉尧,魏星华,宿文杰,齐滨,赵大庆. 中国农学通报, 2018(35)
  • [9]林蛙残体胶原蛋白多肽的结构修饰及稳定性关键技术研究[D]. 宋红新. 吉林大学, 2018(01)
  • [10]林蛙骨抗氧化肽的制备及产品研发[D]. 项莹. 吉林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林蛙高效繁育的两种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