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某型飞机弹射救生人椅系统运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昊,宋亚丽,冯志杰,杨永锋[1](2021)在《基于ADAMS的弹射座椅弹射出舱姿态研究》文中认为座椅弹射出舱阶段作为整个弹射救生过程的初始阶段,其出舱姿态参数的准确获得对弹射座椅研制非常重要,是座椅进行姿态控制、提高救生性能的关键和前提条件。本文以某型弹射座椅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弹射座椅在高速弹射时出舱过程的气动载荷,并针对高速状态弹射建立了考虑弹射筒变形和气动载荷的弹射座椅出舱过程刚柔耦合仿真模型。通过动力学仿真获得了座椅的出舱姿态参数以及弹射筒的变形作用对座椅出舱姿态的影响规律。该研究为在役及在研飞机弹射救生系统性能的分析评估和改进设计提供方法和手段,有效提高弹射救生性能分析设计水平。
魏东,李伟,刘书岩[2](2021)在《基于AR技术的弹射救生模拟训练系统》文中研究说明为满足弹射救生装置教学训练的需求,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构建了弹射救生模拟训练装置。通过分析弹射救生装置的工作过程,确定了模拟训练装置的工作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硬件平台,设计了弹射救生模拟训练软件工作流程,以还原弹射救生系统的工作过程。为解决视景驱动和载荷感知等技术难题,分析了弹射过程中弹射上升、弹射离机阶段的视景特点和动载荷的特性,并分别建立了数学模型以提高系统的真实沉浸感。运行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飞机在平飞状态下的弹射救生场景;系统还原度高,对掌握整个弹射救生流程有较大帮助,能够有效纠正错误的弹射操纵动作以提高过载适应能力,有利于把握正确的弹射时机,满足弹射救生训练需求。
高林星[3](2018)在《密闭式弹射座椅气动特性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研究已经成为航空领域的热点。高超声速临近空间飞行器飞行过程中须在一定高度和马赫数下进行动力转换,此过程相对容易发生事故,由此带来临近空间载人飞行器高空大马赫数下的救生问题。超声速弹射救生一般采用密闭式救生系统,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密闭式弹射座椅的气动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讨论了超声速流场数值计算方法,对典型钝头体模型圆柱外绕流进行数值模拟,验证了数值方法的正确性;(2)将验证过的数值方法运用到密闭式弹射救生系统的研究中,选取30km高空,Ma=4的计算工况,数值模拟了迎角为0°,侧滑角为0°时不同外形参数下座椅流场分布情况,确定了合适的座椅外形;在选定外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迎角为-90°90°,侧滑角为0°50°范围内座椅气动特性变化规律,静稳定性分析表明无稳定装置的密闭式弹射座椅极易发生旋转;(3)设计了稳定板和稳定杆两种硬式稳定减速装置,对其稳态流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可得,稳定杆相较于稳定板能在大范围姿态角内改善座椅的气动特性,并使座椅在迎角为0°时处于静稳定状态,适合作为密闭式弹射座椅的稳定装置;(4)建立了人椅系统空中六自由度运动方程,采用了基于静态网格的准定常方法和基于动态网格的非定常方法,分别利用UDF耦合求解了六自由度方程和N-S方程,得到了座椅的动态稳定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在俯仰方向吻合较好,均可用来进行座椅的动态计算,且本文所设计的稳定杆系统对座椅的俯仰稳定性和偏航稳定性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朱垣洁,刘笑宇,耿晓琪,霍洪强,柳松杨,樊瑜波[4](2018)在《短距离起飞加速度对飞行员操作影响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短距离起飞产生的过载加速度可能对飞行员的安全操作造成极大隐患。本文建立飞行员-座舱系统的多刚体模型,仿真分析了胸-背方向的加速度载荷(Gx)对飞行员驾驶状态下的人机动力学响应。首先,根据第3百分位的男性人体测量学数据,通过三维CAD软件建立了飞行员的虚拟假人模型;并根据设计参数的要求建立了包括座椅和操作杆(油门杆与驾驶杆)在内的飞机座舱模型。然后,以标准的短距离起飞的加速度模拟曲线为载荷条件,利用多刚体动力学软件ADAMS模拟了飞行员在短距离加速起飞过程中的动力学响应及飞行员与操作系统之间的力学相互关系。仿真结果表明,过载加速度会经飞行员身体传递给操作杆,5G加速度载荷产生的传递力作用在驾驶杆和油门杆上的值分别为128 N和211 N,两者均已超过了通常操作杆所设计的有效阈值,因此存在误操作的可能。另外,本文结合仿真结果和国外现有战机设计,提出了短距离起飞下飞行员避免误操作的可行方式,结果显示该方式可以有效地转移加速度传递所带来的影响。本文方法将为在短距离起飞作用下避免误操作的分析提供技术途径,得到的结果将为驾驶部位的人机设计提供参考。
步健[5](2017)在《弹射座椅系统分析与优化》文中指出弹射座椅作为航空救生的关键设备,其防护技术直接影响着飞行员在飞机遇险后的生命安全和救生效果。弹射座椅系统防护技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决定了航空救生水平。通过加装各类防护装置,可以提升弹射座椅系统救生的安全性,因此,弹射座椅系统的防护技术与装置的研制具有较高的军事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目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弹射座椅系统的分析和优化,相关研究机构多以弹射座椅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高速气流冲击的状态监控和人体损伤机理研究,进而探讨有效的防护方法,而我国弹射座椅系统研究手段和防护措施均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该项研究工作尚存在很多探索的领域。本文以我国某型弹射座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外部高速流场的力学特性,拟定防护的原则,对其加装导流板防护装置并数值仿真分析其防护效果,确定了数值仿真的各项条件、外部流场和力学变化规律,提出了基于导流板防护技术优选方案,建立了弹射座椅系统几何模型,用曲面模型的方法进行了高精度的网格划分,通过CFD技术,给出并验证了有效的导流板装置安装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能达到有效防护人体的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国内外弹射座椅系统及防护技术。引入航空救生、弹射救生、个体防护,总结世界航空救生装备的发展历程,重点研究国内外弹射座椅系统防护技术与措施,明确了研究目标及任务。(2)数值仿真研究弹射座椅系统外流场特性。深入探讨弹射座椅系统外流场数值仿真的控制方程及其时空离散方法,湍流模型选取,边界条件确定等。并选定尺度自适应仿真的方法来研究多种状态下弹射座椅系统的流场特点,探索弹射座椅系统高空气流对人体损伤机理。(3)弹射座椅系统的力学分析。从理论上定性分析人体表面压力,定量分析人体头颈、四肢、胸腹的压力系数,探索在有无侧滑姿态下的弹射座椅系统的气动特性。(4)设计某型弹射座椅系统防护装置。研究拟定人体防护的原则,在借鉴国外先进弹射座椅的防护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和加装导流板,探索我国某型弹射座椅防护性能改进的途径和方法。(5)导流板防护的仿真验证及优化。利用数值仿真实验的方法对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并从导流板安装的角度探索安装的优选方案,对优选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实验分析验证。
李辉,胡宇德,杨登仿,侯世峰[6](2017)在《弹射座椅椅载空速感受系统气动修正研究》文中认为弹射座椅采用椅背静压采集,由于椅载空速感受系统受到人-椅系统尾流场的影响,弹射过程中气动参数的测量存在误差.通过对某型弹射座椅进行高速和低速风洞试验,基于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到了程控器总压和静压感受值随马赫数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迭代搜寻法的静压修正方法.通过与弹射座椅测压火箭撬滑跑试验测得的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提出的气动修正方法的正确性.该修正方法提高了椅载空速感受系统的测量精度,为该型座椅空速感受系统最终气动修正方案的科学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慧[7](2015)在《航空弹射救生发射过程视景仿真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弹射救生系统是使用弹射动力将飞行员和座椅一起弹离失事飞机的救生设备。弹射过程的仿真分析对研究弹射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评价弹射中飞行驾驶人员的生命保障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常见的仿真仅限于数值仿真及某些零部件或部分系统的动力学仿真,数值仿真得出的结果难以让人清楚明了的看到弹射过程中飞行员及座椅等工作时位移、姿态的变化,经常性的弹射实验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而视景仿真技术的出现能以仿真数据或实验数据来驱动三维实体模型在真实感的地形场景中进行弹射过程模拟与回放,生动形象的把弹射救生整个过程表现出来。本文以第三代弹射救生系统为基本仿真对象,采用3DMAX三维建模软件和Unity3D游戏引擎,结合基于C#语言的Visual Studio平台在对弹射救生系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视景仿真可视化软件。主要构建弹射救生系统发射过程中出舱阶段、自由飞阶段及救生伞工作阶段数学模型;进行了可视化仿真软件设置、数学模型转化为语言代码、仿真场景选择、数据读取等模块的界面设计,并对数值仿真得出的数据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影响仿真中抛盖、出舱、射救生伞、救生伞拉直及张满等关键时刻点的几个因素;使用3DMAX创建了仿真模型数据库中弹射座椅模型及相关部件动画、人物模型及骨骼动画、飞机模型及救生伞模型;运用Unity3D搭建山地、海洋等场景,使用数值仿真得出的数据来驱动导入的三维模型实现弹射工作过程的模拟仿真。弹射救生视景仿真系统很好的展现了弹射救生的工作过程,可进行多次仿真计算并保存数据,以便进行实验回放。弹射救生视景仿真系统的实现把弹射救生这一复杂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为研究防护救生技术提供一种直观有效的手段。
杨俊虎[8](2012)在《飞机弹射座椅关键机构的运动仿真及结构优化》文中研究表明航空救生中的弹射座椅是飞机的重要安全装置,也是当前救生系统中最为广泛、最为可靠的救生工具。座椅弹射救生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飞行员的生命安全和飞机的作战能力,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航空救生技术基础差,起步晚,弹射救生装置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本文根据弹射座椅的设计要求及弹射救生的基本过程,对弹射座椅结构及救生系统的相关组件进行设计,利用虚拟技术建立了弹射救生系统关键机构的三维模型。依据飞机飞行状态,基于矩阵理论,得到了救生系统重心的轨迹变化规律和最低的安全救生高度及相关影响因子。从弹射座椅联锁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其各组成机构工作顺序入手,分析了打火机构提前工作的原因,并运用有限元法对锁臂进行仿真分析,掌握了锁臂接触部位的最大变形量、强度薄弱的危险部位。采用优化设计方法对锁臂进行优化设计,得到了新的锁臂结构并对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锁臂的最大应力减幅约45%,最大变形量减少至0.425mm,达到了优化的目的。最后,运用可靠性理论对优化前、后锁臂结构主要承载部位进行了可靠度计算,进一步验证了锁臂结构优化的有效性。论文对弹射救生系统联锁装置的动态分析和结构优化,对于提高锁臂强度及弹射救生系统的安全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为联锁装置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蒋伟[9](2012)在《基于Matlab弹射救生系统全过程仿真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某型弹射救生系统进行运动全过程的仿真研究,建立了人-椅系统和人-伞系统仿真平台,平台具有可复用性和可移植性的特点。弹射救生系统全过程仿真研究对全面理解其工作过程和性能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建立了弹射救生系统运动全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并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人-椅系统和人-伞系统仿真平台;其次,分析了在出舱过程和离机过程中人-椅系统的运动特点,重点研究了出舱过程对人-椅系统运动过程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救生伞工作过程中人-伞系统的运动特点和不同初始条件对人-伞系统运动过程的影响;为了增强仿真平台的人机交互性,基于Matlab/Gui软件开发了物-伞系统仿真平台工作界面,并应用该仿真平台对某火星着陆器减速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仿真计算,研究了不同工作条件下探测器-减速伞系统各工作阶段的工作参数及相互间的影响关系,为未来火星探测器减速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本文研究工作对全面了解弹射救生装备全过程的工作性能,优化工作程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廖航[10](2012)在《关于弹射座椅仿真软件开发的研究》文中提出自适应控制技术是现在正在研发的第四代自适应弹射座椅的核心技术,其关键技术便是可控推力矢量技术以及飞行控制技术。针对我国某型弹射座椅进行性能仿真的软件开发研究,并据此分析弹射危险程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对研究如何提高弹射救生包线,并为姿态控制提供控制规律提供了仿真数据与程序。首先,对国内某型弹射座椅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建立了人椅系统六自由度运动方程,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人椅系统仿真模型为计算核心,在VC++/MFC平台上尝试开发了具有友好用户界面的座椅弹射性能仿真软件;其次,以软件的仿真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不利姿态下国内某型弹射座椅的可靠性;最后,基于弹射时的离地高度、飞机速度及姿态等参数,对飞行员弹射的生命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建立了可救生时间的计算方法,并以此作为安全弹射范围的指标函数;同时对不利姿态下应急救生情况作了初步分析。本文对自适应弹射座椅的研究有一定借鉴作用。
二、某型飞机弹射救生人椅系统运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型飞机弹射救生人椅系统运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DAMS的弹射座椅弹射出舱姿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人-椅系统刚柔耦合模型建模 |
1.1 人-椅系统刚柔耦合模型建立过程 |
1.2 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 |
1.3 人-椅系统全刚体模型的建立 |
1.4 人-椅系统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 |
2 人-椅系统出舱过程中气动载荷的计算 |
2.1 计算工况 |
2.2 计算条件 |
2.3 各工况人-椅系统受力 |
3 弹射载荷及气动载荷的施加方法 |
4 动力学仿真及运动参数对比分析 |
4.1 弹射筒变形分析 |
4.2 运动参数对比分析 |
5 结论 |
(2)基于AR技术的弹射救生模拟训练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弹射救生装置的工作过程 |
2 弹射救生模拟训练系统的功能需求 |
2.1 过载适应性训练 |
2.2 弹射时机决断能力训练 |
2.3 弹射救生模拟训练 |
2.4 自动评估和视频监控、回放功能 |
3 弹射救生模拟训练系统的设计 |
3.1 总体设计 |
3.2 硬件设计 |
3.3 软件设计 |
4 关键技术 |
4.1 弹射过程中视景驱动数学模型 |
4.1.1 坐标系确定和基本假设 |
4.1.2 弹射各阶段的视景驱动数学模型 |
4.2 弹射动载荷数学模型 |
5 系统实际运行数据和使用评价 |
5.1 系统实际运行数据 |
5.2 使用评价 |
6 结束语 |
(3)密闭式弹射座椅气动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弹射救生技术的发展 |
1.2.1 敞开式弹射救生系统 |
1.2.2 密闭式弹射救生系统 |
1.3 人椅系统气动特性研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国内外弹射救生领域CFD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数值计算方法 |
2.1 流动的基本控制方程 |
2.2 边界条件 |
2.2.1 壁面边界条件 |
2.2.2 远场边界条件 |
2.3 方程的空间离散 |
2.4 湍流模型 |
2.4.1 S-A模型 |
2.4.2 SST k-ω模型 |
2.5 数值方法验证 |
2.5.1 几何模型与计算条件 |
2.5.2 网格划分及网格独立性验证 |
2.5.3 计算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密闭式弹射座椅绕流数值模拟 |
3.1 几何模型建立 |
3.2 主要参数和指标 |
3.2.1 坐标系 |
3.2.2 气动力参数定义 |
3.2.3 弹射座椅的稳定性 |
3.3 计算条件及网格划分 |
3.3.1 计算条件与求解设置 |
3.3.2 计算域及网格划分 |
3.3.3 网格独立性验证 |
3.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4.1 密闭式弹射座椅流场特征 |
3.4.2 座椅外形参数对尾流区压力分布的影响 |
3.4.3 气流角对座椅气动特性的影响 |
3.4.4 重心对座椅静稳定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密闭式弹射座椅稳定装置选型研究 |
4.1 稳定减速系统简介 |
4.2 计算条件及网格划分 |
4.2.1 计算条件与求解设置 |
4.2.2 计算域及网格划分 |
4.2.3 网格独立性验证 |
4.3 带稳定减速装置人椅系统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1 带稳定板装置人椅系统数值计算结果 |
4.3.2 带稳定杆装置人椅系统数值计算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椅系统动态稳定性能研究 |
5.1 人椅系统六自由度运动数学模型 |
5.2 准定常计算方法 |
5.3 动态网格计算方法 |
5.3.1 守恒性动网格流场计算方程 |
5.3.2 弹簧光顺方法 |
5.3.3 局部网格重构 |
5.4 计算结果对比及分析 |
5.4.1 密闭式弹射座椅动态计算结果对比 |
5.4.2 带稳定杆装置密闭式弹射座椅动态计算结果对比 |
5.4.3 带稳定杆装置密闭式弹射座椅偏航稳定动态计算结果 |
5.4.4 带稳定杆装置人椅系统稳定减速性能计算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短距离起飞加速度对飞行员操作影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建立方法 |
1.1 飞行员假人模型 |
1.1.1 假人的几何建模 |
1.1.2 假人模型的关节设计 |
1.2 座舱模型 |
1.3 仿真条件 |
1.3.1 模型坐标系的选取 |
1.3.2 条件设置 |
2 仿真结果分析 |
3 结果讨论 |
4 结论 |
(5)弹射座椅系统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弹射救生防护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弹射座椅系统数值仿真 |
2.1 网格生成技术 |
2.2 Navier-Stokes方程及离散 |
2.2.1 三维Navier-Stokes方程 |
2.2.2 方程的空间离散 |
2.2.3 方程的时间离散 |
2.3 尺度自适应仿真(Scale Adaptive Simulation)湍流模型 |
2.4 航空弹射救生系统数值仿真的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弹射救生系统流场分布研究 |
3.1 弹射座椅外流场方程 |
3.2 湍流模型选取 |
3.3 外流场的空间与时间离散 |
3.4 弹射座椅系统外流场边界条件 |
3.4.1 物面边界 |
3.4.2 远场边界 |
3.4.3 对称面边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弹射座椅系统分析 |
4.1 坐标系及气动力计算 |
4.2 人体表面的压力分布特点 |
4.2.1 人体表面压力分布定性分析 |
4.2.2 人体各部分的压力分布定量分析 |
4.3 弹射座椅系统气动力特性 |
4.3.1 无侧滑姿态 |
4.3.2 有侧滑姿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某型弹射座椅系统性能优化及仿真 |
5.1 我国某型弹射座椅防护的优化研究 |
5.1.1 优化措施选择 |
5.1.2 导流板设计 |
5.2 某型弹射座椅系统导流板防护仿真验证 |
5.2.1 数值计算条件设置 |
5.2.2 弹射座椅系统几何模型构建 |
5.2.3 弹射座椅系统计算域网格的生成 |
5.2.4 系统外流场数值仿真有效性验证 |
5.2.5 加装导流板的数值仿真 |
5.3 导流板安装优化研究 |
5.3.1 优化前后系统表面压力 |
5.3.2 优化前后系统气动特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弹射座椅椅载空速感受系统气动修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气动理论 |
2 椅载空速感受系统气动修正方法 |
2.1 修正方法 |
2.2 椅背测量静压与马赫数的关系试验研究 |
2.3 椅载空速感受系统气动修正步骤 |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 试验验证 |
3.2 数据分析 |
4 结论 |
(7)航空弹射救生发射过程视景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任务 |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2 弹射救生系统分析与视景仿真总体设计 |
2.1 弹射救生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
2.2 弹射座椅的分类及工作过程 |
2.2.1 弹射座椅的分类 |
2.2.2 国内外弹射座椅水平 |
2.2.3 弹射座椅的工作过程 |
2.3 弹射救生视景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 |
2.3.1 仿真系统流程 |
2.3.2 仿真系统的模块设计 |
2.3.3 系统设计的任务与总体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3 弹射发射过程数学模型 |
3.1 弹射出舱阶段 |
3.1.1 弹射筒数学模型 |
3.1.2 火箭包数学模型 |
3.2 人-椅系统阶段自由飞 |
3.2.1 人-椅系统质心运动数学模型 |
3.2.2 人-椅系统姿态运动数学模型 |
3.2.3 辅助方程 |
3.3 救生伞工作阶段 |
3.3.1 救生伞拉直阶段数学模型 |
3.3.2 救生伞充气张满阶段数学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 C#的界面设计及数值仿真计算 |
4.1 数值计算中参数设置界面设计 |
4.1.1 飞机参数设置 |
4.1.2 飞行员参数设置 |
4.1.3 人-椅系统参数设置 |
4.2 基于 C#的数值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
4.2.1 C#中数值计算 |
4.2.2 读取数据及场景选择 |
4.2.3 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 3DMAX 和 Unity3D 的视景仿真实现 |
5.1 三维建模 |
5.1.1 3DMAX 软件简介及特点 |
5.1.2 模型数据库 |
5.1.3 纹理及 UVW 展开贴图技术 |
5.2 Unity3D 游戏引擎简介及关键技术 |
5.2.1 多平台发布 |
5.2.2 外部模型导入 |
5.2.3 真实感地形构建 |
5.2.4 实时获取地形高度 |
5.2.5 尾烟爆炸等特效处理 |
5.2.6 碰撞检测 |
5.2.7 数据驱动 |
5.3 弹射救生视景仿真系统实现 |
5.3.1 地形场景构建 |
5.3.2 镜头跟踪控制 |
5.3.3 仿真过程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8)飞机弹射座椅关键机构的运动仿真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弹射座椅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弹射座椅术语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1.5 本文内容 |
第2章 弹射座椅关键机构的结构分析 |
2.1 弹射座椅的设计要求 |
2.1.1 弹射座椅的功用与分类 |
2.1.2 弹射座椅的设计要求 |
2.2 弹射救生系统的分类 |
2.2.1 弹射救生系统的构成 |
2.2.2 救生系统的类型分析 |
2.3 弹射救生系统的关键机构设计及建模 |
2.3.1 弹射座椅本体结构 |
2.3.2 弹射操纵点火系统 |
2.3.3 通道清除装置 |
2.3.4 座椅约束系统 |
2.3.5 弹射动力装置 |
2.3.6 座椅分离系统 |
2.4 座椅弹射系统工作时序分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弹射救生系统性能分析 |
3.1 救生坐标系的定义及变换 |
3.1.1 坐标系的定义 |
3.1.2 坐标系之间的关系 |
3.2 飞机飞行状态的分析 |
3.3 机动飞行情况下弹射系统的性能分析 |
3.3.1 基本假设 |
3.3.2 基本运动方程 |
3.4 各种参数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座椅弹射系统联锁装置的动态分析 |
4.1 联锁装置工作过程及分析 |
4.1.1 工作过程简介 |
4.1.2 事故原因分析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材料参数的定义 |
4.2.2 联锁装置模型的建立 |
4.3 模态分析 |
4.3.1 振动形式的分析 |
4.3.2 模态分析求解 |
4.4 锁臂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
4.4.1 网格划分 |
4.4.2 模型的加载 |
4.4.3 模型的求解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锁臂结构优化及可靠性验证 |
5.1 优化设计简介 |
5.1.1 概述 |
5.1.2 基本过程 |
5.2 锁臂结构的优化过程 |
5.2.1 有限元模型 |
5.2.2 设计变量 |
5.2.3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
5.2.4 优化数学模型 |
5.2.5 优化分析 |
5.3 锁臂结构优化前后的性能比较 |
5.3.1 优化前后的应力比较 |
5.3.2 优化前后锁臂变形响应比较 |
5.4 锁臂及连接孔的可靠性验证 |
5.4.1 正态分布理论 |
5.4.2 可靠性计算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
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录 |
(9)基于Matlab弹射救生系统全过程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清单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弹射救生系统概述 |
1.2 弹射救生系统的研究状况 |
1.2.1 四代座椅的研究状况 |
1.2.2 弹射救生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弹射救生系统工作全过程动力学建模 |
2.1 弹射救生系统的坐标系统 |
2.1.1 坐标系定义 |
2.1.2 坐标系之间的角度关系 |
2.1.3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矩阵 |
2.2 弹射救生系统工作过程动力学建模 |
2.2.1 出舱过程第一阶段 |
2.2.2 出舱过程第二阶段 |
2.2.3 出舱过程第三阶段 |
2.2.4 人-椅系统离机(自由飞)过程 |
2.2.5 救生伞拉直过程 |
2.2.6 救生伞充气过程 |
2.2.7 救生伞稳降过程 |
第三章 考虑出舱过程的人-椅系统动力学分析 |
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3.2 人-椅系统仿真研究 |
3.2.1 出舱过程的仿真分析 |
3.2.2 离机过程仿真分析 |
3.2.3 出舱模型对离机过程数值仿真的影响分析 |
第四章 救生伞工作过程人-伞系统动力学分析 |
4.1 Simulink 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 人-伞系统工作过程的仿真研究 |
4.2.1 仿真初始参数 |
4.2.2 人-伞系统工作过程分析 |
4.2.3 不同因素对人-伞系统工作过程的影响 |
第五章 仿真平台在某火星探测器减速系统中的应用 |
5.1 基于 Matlab/GUI 的界面设计 |
5.2 人-伞系统仿真平台在火星探测器减速系统中应用 |
5.2.1 工程背景 |
5.2.2 初始条件确定 |
5.2.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关于弹射座椅仿真软件开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弹射座椅概述 |
1.1.1 弹射座椅的发展 |
1.1.2 弹射救生过程 |
1.2 弹射座椅仿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内容 |
第二章 坐标系关系 |
2.1 坐标变换 |
2.1.1 坐标变换矩阵 |
2.1.2 转换矩阵的基本性质 |
2.2 常用坐标系及相互关系 |
2.2.1 绝对坐标系 |
2.2.2 牵连地面坐标系 |
2.2.3 体轴坐标系 |
2.2.4 气流坐标系 |
2.2.5 航迹坐标系 |
第三章 弹射座椅工作过程 |
3.1 弹射座椅离机前工作过程 |
3.2 弹射座椅自由飞阶段 |
3.2.1 基本假设 |
3.2.2 初始条件 |
3.2.3 作用在人椅系统上的力和力矩 |
3.2.4 人椅系统质心运动方程 |
3.2.5 人椅系统绕质心转动方程 |
3.2.6 速度分量的坐标变换 |
3.2.7 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
第四章 座椅弹射仿真软件开发初探 |
4.1 基于 MATLAB/SIMULINK 的仿真模块 |
4.2 MATLAB 与 VC++混合编程 |
4.2.1 MATLAB 与 VC++的接口方法 |
4.2.2 VC++/MFC 软件制作 |
4.2.3 软件的帮助文件制作和打包发布 |
4.3 软件界面及使用 |
4.3.1 启动软件 |
4.3.2 新建工程 |
4.3.3 参数设定 |
4.3.4 初始参数查看及运行仿真模拟 |
4.3.5 查看仿真结果 |
4.4 仿真软件的计算分析 |
第五章 座椅弹射危险分析 |
5.1 最低安全救生高度 |
5.2 过载响应指数 DR 及多轴动态响应准则 MDRC——生理耐限指标 |
5.3 座椅弹射的可救生时间 |
5.4 可救生时间的多参数拟合 |
5.4.1 可救生时间的仿真计算 |
5.4.2 拟合工具的选择 |
5.4.3 公式的拟合过程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某型飞机弹射救生人椅系统运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DAMS的弹射座椅弹射出舱姿态研究[J]. 周昊,宋亚丽,冯志杰,杨永锋. 航空科学技术, 2021(02)
- [2]基于AR技术的弹射救生模拟训练系统[J]. 魏东,李伟,刘书岩. 测控技术, 2021(01)
- [3]密闭式弹射座椅气动特性分析[D]. 高林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4]短距离起飞加速度对飞行员操作影响的分析[J]. 朱垣洁,刘笑宇,耿晓琪,霍洪强,柳松杨,樊瑜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8(08)
- [5]弹射座椅系统分析与优化[D]. 步健. 吉林大学, 2017(10)
- [6]弹射座椅椅载空速感受系统气动修正研究[J]. 李辉,胡宇德,杨登仿,侯世峰.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7]航空弹射救生发射过程视景仿真技术研究[D]. 李慧. 中北大学, 2015(07)
- [8]飞机弹射座椅关键机构的运动仿真及结构优化[D]. 杨俊虎. 南昌航空大学, 2012(01)
- [9]基于Matlab弹射救生系统全过程仿真研究[D]. 蒋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02)
- [10]关于弹射座椅仿真软件开发的研究[D]. 廖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