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护理方法在126例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综合康复护理方法在126例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一、综合康复护理法在126例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艳丽[1](2021)在《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提供客观依据;进一步了解姿势控制和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探索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方法:以脑卒中后15天-6个月的恢复期并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住院时间为2019年至2020年期间且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在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1例、终止1例,最终纳入患者观察组为30例、对照组为29例。观察组为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加上穴位按摩。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吞咽功能。结果:(1)治疗前从两组患者的可行性方面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在一般资料分析如性别、年龄、病程和卒中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有效率方面:采用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加穴位按摩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7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高。且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从SSA评分比较:观察组、对照组组内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后患者SSA评分均有显着提高;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后观察组的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4)从饮水实验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二者P值都小于0.05,说明两组的治疗都有效。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统计学有意义,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5)从是否有误吸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6)关于两组并发症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从有无发热和营养障碍方面比较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减轻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程度,使患者的吞咽功能进一步的恢复,误吸、发热、营养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也明显减少,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其临床疗效要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结合穴位按摩的方式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于从从[2](2016)在《中风预后与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依从性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中风患者预后与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依从性的相关性,探索中风预后与中医综合康复治疗介入前因素的关系,初步建立基于社区中风病患者特点的预后判断模型,并通过ROC曲线评价其拟合度,为进一步开展中医综合康复及早期防治中风危险因素提供循证支持。方法:全国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助“中风病患者康复档案”于入组当天完成患者基本信息、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此次中风并发症,中医治疗措施、中医四诊信息,病程,NIHSS评分、BI评分、MRS评分、Fugl-Meyer评分、Brunnstrom评分采集;入组2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4个月、5个月、6个月时NIHSS评分、BI评分、MRS评分、Fugl-Meyer评分,中医综合康复频次采集。研究数据采用双人双盲录入方式录入数据库。根据本研究目的,借助SPSS17.0及EXCEL2010软件完成471例患者临床信息的统计分析。以入组6个月时的BI量表评分作为预后判断标准。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入组时的基本信息、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并发症,中医治疗措施,中医四诊信息,病程,NIHSS评分、BI评分、MRS评分、Fugl-Meyer评分、Brunnstrom评分、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依从性为自变量,以患者预后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初步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ROC曲线进行模型的预测能力评价。结果: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中风病中脏腑、合并肩手综合征、曾用推拿、病程是患者入组6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依从性、曾用针灸、饮酒史、初始B1评分、FMA评分是中风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中风患者预后判断模型:Ln[p/(1-p)]=4.756+2.496*中脏腑+0.829*肩手综合征+1.369*曾用推拿+0.009*病程-0.699*依从性好-1.065*曾用针灸-0.522*饮酒史-0.039*初始BI评分-0.016*初始FMA评分,(中脏腑 OR=12.130,95%CI 1.480~99.421,P=0.020)、(肩手综合征OR=2.290,95%CI 1.254~4.181,P=0.007)、(曾用推拿 OR=3.390,95%Cl 2.125~7.270,P=0.000)、(病程 OR=1.009,95%CI 1.003~1.015,P=0.004)、(依从性OR=0.497,95%CI 0.351~0.704,P=0.000)、(曾用针灸 OR=0.345,95%CI 0.195~0.610,P=0.000)、(饮酒史 OR=0.593,95%CI 0.373~0.944,P=0.028)、(初始 BI 评分 OR=0.962,95%CI 0.947~0.977,P=0.000)、(初始 FMA 评分 OR=0.984,95%CI 0.972~0.997,P=0.013)。用Cox and snell R2以及Nagelkerke R2的对回归方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其二者决定系数R2分别为0.296和0.404。ROC曲线下面积,AUC=0.821>0.7,该模型有中等程度预测能力。利用约登指数得出诊断界值为0.494,此时敏感度为79.7%,特异度为69.7%。结论:1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依从性与中风患者预后相关:患者对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依从性越好,预后情况越好。中风类型为中脏腑、合并肩手综合征、病程长者预后不良,提示有此预后危险因素的患者更应早期康复、积极康复,以改善预后、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中风后曾用针灸者的预后好,提示中医针灸治疗在中风康复中可优先选用。2初步建立的中风患者预后判断模型有中等程度预测能力,并有较好的特异度、灵敏度和正确率。模型有助于医师对患者预后做出预估,指导针对中风预后危险因素实施早期干预。

曾庆云[3](2006)在《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包括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回顾了历代中医药治疗偏瘫的主要成就,并对中、西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分析既往偏瘫综合康复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吸纳现代康复医学理念和功能评价方法、保留中医证候和辨证康复的观点、保持和丰富中医独特的综合康复技术等,是发挥中西医康复医学的优势、建立偏瘫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重要途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中、西医不同康复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和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分析中、西医康复方案临床疗效的异同。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对两种康复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控制康复医疗成本的有效途径。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55例缺血性脑卒中(证属中风病中经络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分为中康组27例和西康组28例。中康组采用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西康组采用规范的西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治疗4周后,从临床疗效和实验室检查两个部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临床疗效评定包括观察两组临床综合疗效、中医主要症状、中医证候积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认知功能等治疗前后的改变,及康复训练依从性和并发症情况。实验室检查部分包括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血流变、免疫学指标等的改变。两组的卫生经济学研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结果:中康组和西康组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相若(P>0.05)。与西康组相比,中康组康复治疗的依从性较好,对提高中医综合疗效、改善中医主要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卒中后并发症、调节免疫系统的紊乱等方面的作用均有显着优势(P<0.05)。两组患者的成本-效果比显示中康组显着低于西康组。结论: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均有确切的疗效。与西医康复方案相比,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可明显提高中医综合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减少卒中后并发症,而且成本-效果比最低,因此可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偏瘫康复治疗方案。

温诗雅[4](2021)在《星蒌承气汤加味对痰热腑实型脑卒中急性期肺部感染的预防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星蒌承气汤加味对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预防作用,为临床预防SAP发生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痰热腑实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星蒌承气汤加味口服或鼻饲,对照组视情况使用开塞露塞肛和(或)杜密克口服。治疗1周或SAP发生时即停止观察,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白细胞计数(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疗效分析:治疗组SAP的发生率为10%,对照组SAP发生率为36.7%,两组SAP发生率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中医总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中医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NIHSS评分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积分评分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白细胞计数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检查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改变。治疗组有2例患者出现腹泻症状,考虑中药通腑作用所致,予调整中药用量后,腹泻症状消失,未予其他特殊处理,安全性判定为二级。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星蒌承气汤加味对SAP有预防作用,可改善中风痰热腑实证的中医证候,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改善患者WBC计数,提高临床疗效。2、星蒌承气汤加味预防SAP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李红培[5](2021)在《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痉挛性偏瘫是脑梗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上肢痉挛的康复是其中的治疗难点和重点,及时解除痉挛,恢复上肢功能是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关键。西医康复手段疗效较单一有限,且治疗费用相对高昂,不仅会削弱患者治疗意愿,还会影响病情预后。而中医针灸“简、便、验、廉”,已为更多人所选择,其中体针“调形”治疗已十分成熟,头针则可从“脑”调神以治形,然现有的文献中鲜有关于头体针并用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Meta分析入手,评价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及优势所在,为针灸治疗本病的可行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肢偏瘫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评估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本病针灸治疗方案的制定开辟新思路。方法Meta分析:根据相关检索词于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分别制定检索策略,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月1日的所有与“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独立研究者严格按照流程和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然后交叉核对,如有异议则由第三位独立研究者进行评判,最后提取所有纳入文献的第一作者、发表时间、样本量、干预措施、干预持续时间、结局指标、脱落情况、不良反应等数据。参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临床研究:干预措施为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常规康复、针刺(头穴为顶中线、瘫痪对侧顶颞前斜线,针刺时活动肢体;体穴为患侧肩髃、曲池、尺泽、内关、外关、合谷,阳经穴行提插补法,阴经穴行提插泻法),干预周期为一个月,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进行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结果Meta分析:最终纳入8篇文献(11组随机对照数据),共793例样本量(观察组394例,对照组399例)。Meta分析结果: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偏瘫痉挛程度方面:观察组改良Ashworth评分降低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runnstrom分期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3)上肢运动功能方面:自治疗第4周起,观察组简化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两组功能综合评定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生活质量方面:自治疗第2周起,观察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两组功能独立性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神经功能方面: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研究: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共收集到19例脑梗死后合并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予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干预1个月,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无病例脱落和剔除,结果示: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上肢改良Ashworth评分均较干预前显着降低,(上肢、手)Brunnstrom分期评分、简化Fugl 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动作研究量表(精细运动、粗大运动)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干预前显着升高(P<0.05)。结论Meta分析表明,与常规康复手段相比,针灸在帮助患者尽早打破异常运动模式、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更有优势;临床观察证明,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确有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

王雪男[6](2020)在《腹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腹针疗法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为腹针疗法联合Bobath疗法的应用及推广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60例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脑病针康病区住院部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Bobath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腹针疗法。观察周期为4周,这期间两组患者每天接受1次治疗,每周6天。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以下4个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改良巴氏指数(MBI),疗程结束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有效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肩部疼痛减轻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灵活性、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脱落病患。经过数据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肩痛部位以及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比较中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通过4周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VAS、FMA、PROM以及MBI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疗效(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针结合Bobath疗法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肩痛症状,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鑫基[7](2020)在《运用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和单纯新Bobath疗法对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由肌张力等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观察新Boba th疗法联合推拿在康复上肢时的疗效,为中风后的肢体探索出一种临床疗效佳,价格优廉的康复治疗方案。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病区住院的患者,收集符合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的患者,共60例。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对照组30例(新Bobath疗法),各组患者每星期均需要治疗6次,每日1次,周日不做治疗,持续4周。在治疗前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评分由改良MAS分级、改良的BI指数及简化FMA运动功能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观察经4周治疗后,患者上肢痉挛程度的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是否提高,进行整合分析及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由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在治疗后,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得出,两组患者肌张力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2、根据简化F 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得出,经组内比较,治疗前后FM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得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经组内比较前后BI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治疗后的总体疗效,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治疗不变的情况下,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康复训练比单独应用新Bobath疗法更能促进脑卒中后上肢痉挛肢体肌张力的降低、更有效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更能够促进痉挛上肢运动能力的恢复。

吴玲玲[8](2018)在《辣椒素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口咽期吞咽障碍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冷冻辣椒素联合辣椒素食团口咽部刺激对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康复提供新的、可行的干预点,为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以首次住院的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接受口咽期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每天两次进行辣椒素口咽部冰刺激及辣椒素食团吞食训练,比较干预前、干预2周后、干预3周后两组洼田饮水实验(WST)、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EAT-10)、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吞咽障碍的结局和严重度量表(DOSS)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描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SSA评分和EAT-10评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组内的治疗前后SSA评分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如基线资料等采用卡方检验;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洼田饮水实验和DOSS量表采用等级资料比较的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当P值<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因学、简易智力测试(AMT)评分等资料在干预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入组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WST)和吞咽障碍的结局和严重度量表(DOSS)、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EAT-10)、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等进行吞咽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实验评分进行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实验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干预中、干预后,实验组洼田饮水实验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SS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组别患者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测量的时间对患者SSA评分有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SA评分在组间有差异,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SS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中、干预后,实验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EAT-10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组别患者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测量的时间对患者EAT-10评分有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EAT-10评分在组间无差异,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DOSS评分进行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DOS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干预后实验组DOSS量表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通过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和在常规基础上联合辣椒素口咽部刺激均有助于吞咽功能障碍的恢复,但联合辣椒素口咽部刺激干预康复效果更显着。

高彩云[9](2017)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基于日本筑波大学学院人间综合科学研究科运用的系统性康复护理程序,通过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探讨以手微震动和运动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效果,为该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案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7~9月乌鲁木齐市养老福利院和乌鲁木齐市"一家人"养老院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康复组55例。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 get up and go test,TUGT)评定患者的移动能力;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定患者生活质量;用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满意观察患者对干预方案和康复人员满意度(%)。对照组仅进行日常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包括放松训练、手微振动、运动训练、维药外敷和支持教育。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8周及干预12周对患者的平衡功能、移动能力、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评分及干预训练和康复人员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两组干预前患者平衡功能(Berg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8周、12周与干预前比较,平衡功能(Berg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干预8周、12周与干预前比较,平衡功能(Berg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干预前患者移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8周、12周与干预前比较,移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干预8周、12周与干预前比较,移动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干预前患者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8周、12周与干预前比较,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干预8周、12周与干预前比较,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干预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FIM评分)、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转移、行走方面及解决问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8周、12周与干预前比较,日常生活能力(FIM评分)、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转移、行走方面及解决问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干预8周、12周与干预前比较,日常生活能力(FIM评分)、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转移、行走方面及解决问题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交流方面评分,干预8周、干预12周与干预前比较,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干预前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生理领域及心理领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8周、干预12周与干预前比较,生存质量评分、生理领域及心理领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干预8周、12周与干预前比较,生存质量评分、生理领域及心理领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干预8周、干预12周与干预前比较,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干预结束时,干预方案和康复人员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通过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的临床实验研究发现,常规康复训练结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案,能够促进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康复。表现为以下方面: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移动能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的改善,且患者对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及康复护理人员满意度很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爱琴[10](2016)在《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失语症是因大脑病变导致的后天语言功能受损,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和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其治疗和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疗效肯定,针刺治疗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针刺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疗效显着,但其机制尚不明确。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和神经语言学量表是诊断和评价失语症的有效手段,为探索脑卒中后失语的损伤、恢复机制和疗效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故本研究以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为干预手段,以神经语言学量表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为评价工具,观察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变化,客观评价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疗效机制,探索基于fMRI下的疗效评价研究模式。目的:采用脑功能网络研究方法,观察以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Post-stroke Aphasia,PSA)组和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HC)组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改变,并结合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The 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Examination,BDAE)、西方失语症成套检测(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评分,探索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脑损伤机制及语言功能改善的脑网络恢复机制,及基于fMRI下的疗效评价研究模式。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配对平行对照研究,PSA组是以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即针刺治疗+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内科基础治疗,所有纳入病例均予以治疗30天,并分别在入组当天、治疗30天2个时点进行头颅静息态fMRI和神经语言学量表的评价。HC组选取与PSA组纳入病例在性别、年龄、教育年限方面相匹配的健康被试入组,HC组均予以头颅静息态fMRI评价,第一个时点,将PSA组与HC组进行核磁数据对比,分析PSA组与HC组相比脑功能网络的改变,并与语言学量表得分进行相关分析,探索PSA的脑功能网络的损伤机制;第二个时点,观察PSA组疗后与疗前的脑功能网络变化,并将其变化与语言学量表的得分变化进行相关分析,探索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脑机制。结果:(1)经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30天后,PSA组患者的BDAE、WAB量表中信息量、流畅度、听理解、命名各个亚项得分及AQ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DAE、AQ值、命名差异显着(p<0.01)。复述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患者的复述能力均较前改善。(2)PSA组治疗前与HC组相比,功能连接强度减弱的脑区有:左侧额顶网络的左侧额下回、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额顶网络中的右侧顶下小叶;突显网络中的右侧额中回、右侧前扣带回;前默认网络中的左侧角回;后默认网络中的右侧额上回、左侧顶上小叶、右侧楔前叶、右侧额下回。PSA组治疗前与HC组相比,功能连接降低的脑区的平均功能连接值与PSA治疗前的行为学量表得分的Pearson相关分析,左侧额顶网络中的左侧额下回、左侧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度强度与脑卒中后失语患者的复述能力得分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趋势(r=0.627,p=0.052);前默认网络中,左侧角回的功能连接度强度与脑卒中后失语患者的听理解能力得分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趋势(r=0.590,p=0.072)。(3)PSA疗后与PSA疗前相比,在右侧额顶网络中左侧额上回、右侧中央后回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增强,右侧缘上回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降低;在前默认网络中,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额中回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降低,治疗前原功能连接度降低的脑区未显示明显改变。在左侧额顶网络、后默认网络和突显网络中,脑功能连接未显示明显的改变。PSA疗后与PSA疗前相比,功能连接变化的脑区的平均功能连接值与PSA治疗前后的行为学量表的得分变化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前默认网络中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额中回脑区的功能连接度强度的降低与脑卒中后失语患者的流畅度得分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趋势(r=-0.615,p=0.058)。在右侧额顶网络中,PSA疗后功能连接度增强的脑区的平均功能连接值与PSA治疗前后的行为学量表得分的变化无明显的相关性;右侧缘上回脑区的功能连接度降低与失语患者AQ值、复述得分和命名得分的变化呈正相关趋势(r=0.678,p=0.031;r=0.631,p=0.050;r=0.558,p=0.094)。结论:(1)针刺治疗+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内科基础治疗的中医综合康复方案能够改善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语言功能。(2)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语言功能的损伤是多个脑功能网络共同损伤造成的。(3)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语言功能的改善与右额顶网络、默认网络以及左额顶网络的变化密切相关。(4)脑功能影像学评价与语言学量表评价相结合,能够更客观的反映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机制。

二、综合康复护理法在126例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康复护理法在126例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例入选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见表1
        1.6 病例脱落标准:见表2
        1.7 病例终止标准:见表3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神经内科基础治疗
        2.2.2 分组治疗及疗程
        2.2.3 康复治疗方法
        2.3 吞咽障碍评定方法
        2.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1.1 对照组和观察组性别比较
        3.1.2 对照组和观察组年龄、病程比较
        3.1.3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卒中类型比较
        3.2 治疗结果分析
        3.2.1 对照组和观察组疗效比较
        3.2.2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SSA评定比较
        3.2.3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饮水实验评定比较
        3.2.4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是否有误吸的比较
        3.2.5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关于有无发热、营养障碍等并发症的比较
        3.3 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1.1 脑卒中的西医认识
        1.2 脑卒中的中医认识
        1.3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
        1.4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评估
        1.5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
        1.5.1 针灸治疗
        1.5.2 穴位按摩治疗
        1.5.3 中药治疗
        1.5.4 常规康复训练
        1.5.5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1.5.6 冰刺激治疗
        1.5.7 呼吸训练治疗
        1.5.8 bobath治疗
        1.5.9 舌压抗阻反馈训练
        1.5.10 其他治疗方式
    2 穴位按摩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2.1 卒中后偏瘫
        2.2 卒中后失眠
        2.3 卒中后便秘
        2.4 卒中后抑郁
        2.5 卒中后尿潴留
        2.6 肩手综合征
        2.7 卒中相关性肺炎
    3 姿势控制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4 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姿势控制概述
        1.1 姿势控制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的作用机理
    2 穴位按摩概述
        2.1 穴位按摩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治疗中穴位的选择及作用机制
    3 各评定方法对本课题的意义
    4 本课题的疗效评价
        4.1 两组可比性分析
        4.2 两组治疗疗效结果分析
        4.3 两组SSA评分结果分析
        4.4 两组饮水实验结果分析
        4.5 两组误吸结果分析
        4.6 两组发热、营养障碍等并发症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中风预后与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依从性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中风预后相关因素研究
        1 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认识
        2 中医对中风证候认识及研究现状
        3 中风病中医治疗相关研究现状
        4 总结与展望
    综述二 西医对脑卒中预后相关因素研究
        1 脑卒中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
        2 脑卒中结局评价量表简述
        3 总结与展望
    综述三 中风病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研究
        1 中风康复的现代医学理论
        2 中风中医综合康复理论与研究现状
        3 中风康复治疗依从性的研究现状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风病中医综合康复方案
    附录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3 Barthel指数(BI)
    附录4 改良Rankin量表(MRS)
    附录5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简式FMA)
    附录6 Brunnstrom评定法
    附录7 修订的Ashworth量表(MAS)
    附录8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
    附录9 ROC曲线坐标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第一章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及其康复的认识
        第一节 历代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认识的源流
        一、历代医家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 唐宋以前,以正虚邪中为主要病因病机
        (二) 金元时期,倡火、风、气、痰内因为患
        (三) 明清时期,主虚、风、瘀致病说
        二、历代医家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治法的探讨
        (一) 中药汤剂疗法
        (二) 偏瘫其他疗法
        第二节 现代中医药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的研究概状
        一、缺血性脑卒中中药临床研究概况
        (一) 缺血性脑卒中治则治法研究
        (二) 缺血性脑卒中辨证论治研究
        (三) 缺血性脑卒中辨病论治研究
        (四) 缺血性脑卒中经方研究
        (五) 缺血性脑卒中自拟方研究
        (六) 缺血性脑卒中中成药静脉制剂研究
        二、缺血性脑卒中针灸治疗研究概况
        (一) 头针疗法
        (二) 体针疗法
        (三) 电针疗法
        (四) 择时取穴针刺法
        (五) 其他
        (六) 针刺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
        (七)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机理探讨
        三、缺血性脑卒中推拿治疗研究概况
        (一) 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的治疗
        (二) 推拿对中风恢复期的治疗
        (三) 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合并症的治疗
        (四) 推拿与现代医疗技术结合
        (五) 推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探讨
        四、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熏洗疗法研究概况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及其康复的认识
        第一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一)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二)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本质的认识
        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原则和措施概述
        (一)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原则
        (二)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措施
        第三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机制及治疗的研究
        一、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机制
        (一) 卒中后大脑皮质功能的重建——神经可塑性理论
        (二) 卒中后脑内的生理生化改变——神经可塑性机制与影响因素
        (三) 卒中后脑的可塑性与功能康复
        二、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研究
        (一) 康复治疗的原则
        (二) 康复训练的时间
        (三) 康复治疗的方法
    第三章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综合治疗近况研究
        第一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一、辨证口服中药与静脉中药制剂合用
        二、中药与针灸合用
        三、中药加手法推拿
        四、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疗法综合应用
        第二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一、脑梗死西医内科治疗
        二、西医内科加康复训练
        三、西医内科治疗加理疗
        四、西医内科加外科及介入治疗
        五、卒中单元治疗模式
        第三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一、中西药物结合康复方案
        二、中西药物配合中医推拿针灸等康复治疗方法
        三、中西药物配合西医康复、理疗等治疗方法
        四、中西药物配合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
    小结与体会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一) 诊断标准
        (二) 病例纳入标准
        (三) 病例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随机分组
        (二) 治疗方法
        三、一般资料分析
        (一) 病例来源
        (二)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三) 中康组与西康组患者治疗前可比性检测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临床疗效比较
        (一)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二) 中医综合疗效评定及主要症状、证候积分情况比较
        (三)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比较
        (三) 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比较
        (五) 认知障碍水平(MMSE 积分)及3 个月后血管性痴呆(VD)发生率比较
        (六) 生存质量比较
        (七) 临床常见并发症发病率比较
        (八) 卫生经济学指标分析
        (九) 患者依从性情况比较
        (十) 实验室指标及安全性监测
    第三节 研究结论
    第四节 讨论
        一、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因病机探讨
        二、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治则治法探讨
        三、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综合治疗思路的确立
        四、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建立
        (一)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口服汤药的选用
        (二)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静脉用中药制剂的选用
        (三)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熏洗方药分析
        (四)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针灸方案的确立
        (五)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推拿康复方案的制定
        (六)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中医特色心理康复方案的确立
        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免疫功能调整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探讨
        六、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及其意义
        七、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两种综合康复方案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八、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中医康复原则探讨
        (一) 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引入中医证候学指标
        (二) 以辨证论治和整体康复作为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 发挥中医独特康复疗法的优势
        (四) 将现代康复医学的有关理论作为脑卒中康复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九、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附录Ⅱ 中风病主要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Ⅲ 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
    附录Ⅳ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附录Ⅴ 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SFMA 量表)
    附录Ⅵ Barthel氏指数法(BI)
    附录Ⅶ 简明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 量表)
    附录Ⅷ WHO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表
致谢
详细摘要

(4)星蒌承气汤加味对痰热腑实型脑卒中急性期肺部感染的预防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对中风的治疗及痰热腑实证由来
    2 中医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认识及防治
    3 现代医学对SAP的研究
        3.1 SAP的定义和诊断
        3.2 危险因素
        3.3 病原学
        3.4 发病机制
        3.5 SAP的防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治疗疗程
        2.4 观察内容
        2.5 疗效评价
        2.6 安全性评价
        2.7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疗效分析
        3.3 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脑、肠、肺关联的中西医理论支持
        1.1 脑、肠、肺关联的西医理论依据
        1.2 脑、肠、肺关联的中医理论依据
    2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与SAP的内在联系
        2.1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与SAP发病的的渊源
        2.2 肺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
        2.3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与SAP常见证型的相关性
    3 星蒌承气汤的由来
    4 星蒌承气汤加味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5 数据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肺部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中医研究进展
    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偏倚性分析
        2.6 安全性评价
        2.7 依从性评价
    3 讨论与结论
    4 不足与展望
第二章 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1 病例采集
    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学分析
    7 研究结果
        7.1 一般情况
        7.2 干预前后量表评分比较
        7.3 临床疗效
    8 讨论与结论
        8.1 立题依据
        8.2 干预策略
        8.3 评价手段选择
        8.4 结论
        8.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腹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收集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分组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
        2.2 治疗方案
        2.2.1 基础治疗
        2.2.2 对照组
        2.2.3 观察组
        2.2.4 疗程
        2.3 观察指标
        2.3.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2.3.2 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
        2.3.3 被动关节活动度评分法(PROM)
        2.3.4 改良巴氏指数(MBI)
        2.3.5 有效率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疗效比较
        3.2.1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FMA、MBI以及PROM评分比较
        3.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3.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ROM评分比较
        3.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3.2.6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认识
        1.1 中医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起源
        1.2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病因病机
        1.3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1.3.1 中药治疗
        1.3.2 针刺治疗
        1.3.3 推拿治疗
        1.3.4 其他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研究
        2.1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2.2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评估
        2.3 肩关节的结构解剖
        2.4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发病机制
        2.4.1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2.4.2 软组织损伤
        2.4.3 肩关节半脱位
        2.4.4 肌张力异常因素
        2.4.5 中枢神经因素
        2.4.6 外周神经因素
        2.4.7 误用综合征
        2.4.8 其他因素
        2.5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2.5.1 良肢摆放
        2.5.2 运动疗法
        2.5.3 物理因子疗法
        2.5.4 药物治疗
        2.5.5 手术治疗
        2.5.6 其他疗法
        2.6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预后
    3 腹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研究进展
        3.1 腹针疗法的起源和作用机理
        3.2 腹针疗法的特点
        3.3 腹针疗法的针刺要求
        3.4 腹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4 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作用
        4.1 Bobath疗法的起源及概念
        4.2 Bobath疗法的技术要点
        4.2.1 RIP反抑制模式
        4.2.2 控制关键点
        4.2.3 Bobath握手
        4.3 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研究结果分析
        1.1 一般资料分析
        1.2 临床疗效分析
        1.2.1 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肩痛症状
        1.2.2 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
        1.2.3 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评价肩关节活动度
        1.2.4 改良巴氏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
        1.2.5 有效率分析
    2 腹针选穴分析
    3 Bobath疗法联合腹针疗法的目的
    4 安全性问题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运用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经典及名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 各家学说对推拿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的认识
    3 中医对中风后痉挛肢体的治疗
        3.1 中药治疗
        3.2 针灸治疗
        3.3 推拿治疗
    4 西医对卒中后肢体痉挛的认识
        4.1 脑卒中及肌痉挛的流行病学
        4.2 痉挛状态的神经生理病理基础
    5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治疗研究
        5.1 药物治疗
        5.2 手术治疗
        5.3 现代康复治疗
        5.4 综合治疗
    6 新Bobath概念的理解
    7 推拿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
        7.1 推拿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机制
        7.2 推拿对周围神经的作用机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的诊断标准
        1.3 中医的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 康复方案
    4 研究方法
        4.1 对照组(新Bobath疗法)
        4.2 治疗组(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
        4.3 基础治疗
    5 观察指标
    6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hworth分级情况对比
        1.2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
        1.3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2 讨论
        2.1 新Bobath治疗偏瘫上肢的核心技术
        2.2 推拿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作用机制
        2.3 两者结合应用的优势
    3 临床疗效分析
    4 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
    附录2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附表3 改良Ashworh痉挛评定量表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Bobath技术对脑损伤康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辣椒素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口咽期吞咽障碍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意义和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相关概念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设计
    3. 研究工具
    4. 实验方法
    5. 主要评价指标
    6. 质量控制
    7. 伦理考量
    8.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患者一般情况
    2. 干预效果比较
第四章 讨论
    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分析
    2. 吞咽训练对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简易智力测试(AMT)
    附录2 EAT-10吞咽筛查量表
    附录3 洼田饮水实验
    附录4 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
    附录5 吞咽障碍的结局和严重度量表(DOSS)
    附录6 消化团配制方案
    附录7 V-VST容积粘度吞咽测试
    附录8 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9)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终止标准
    1.6 分组方法
    1.7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康复方法
    2.3 观察指标与量表评定
3 质量控制
    3.1 课题设计阶段
    3.2 调査实施阶段
    3.3 资料整理阶段
4 统计分析
5 伦理审核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学我论文导师评阅表

(10)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现状分析
        1. 脑卒中后失语的中医药治疗
        2. 脑卒中后失语的现代医学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基于“形神合一”理论下的脑卒中后失语评价
        1. 中医“神”理论下脑卒中后失语的评价
        2. 中医“形”理论下脑卒中后失语的评价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基于fMRI失语症脑功能网络研究
        1. 基于fMRI失语症发生恢复机制的现代认识
        2. 基于fMRI失语症脑功能网络的现代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剔出与脱落标准
    2. 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治疗方法
        2.3 量表评价
        2.4 核磁数据采集
        2.5 研究质量控制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PSA患者的神经语言学量表分析
        3.3 功能磁共振分析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5.1 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中医内涵
        5.2 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The 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
    附录2 BDAE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综合康复护理法在126例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D]. 吴艳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中风预后与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依从性的相关研究[D]. 于从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3]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D]. 曾庆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02)
  • [4]星蒌承气汤加味对痰热腑实型脑卒中急性期肺部感染的预防作用研究[D]. 温诗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D]. 李红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腹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研究[D]. 王雪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运用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鑫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辣椒素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口咽期吞咽障碍影响的临床研究[D]. 吴玲玲. 苏州大学, 2018(04)
  • [9]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效果研究[D]. 高彩云.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2)
  • [10]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皮层损伤为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研究[D]. 王爱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综合康复护理方法在126例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