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泥鳅常见病的防与治(论文文献综述)
宋宁[1](2021)在《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已成为患者致盲、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寻求根治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防治历史悠久、认识独特、诊疗方法神奇、验秘单方众多,具有简、便、验、廉等特色与优势。藏医的《四部医典》、壮医的《中国壮医学》、回医的《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均对糖尿病有丰富而精辟的记载,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但这些记载较为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甚则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而现有研究偏重民族医部分方剂的临床疗效、治疗机制,以及民族降糖药物的成分、药理等现代研究,鲜有对少数民族糖尿病经典文献的研究,未见有对少数民族医药典籍的糖尿病理论认识、常用方剂和治疗药物及其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的系统整理和探讨。因此,系统挖掘整理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典籍中的糖尿病内容,总结理论认识,凝炼前人防治经验,搜集整理其记载的防治糖尿病的方剂、药物,建立藏、壮、回医典籍文献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和药物数据库,形成体系,对于糖尿病理论的总结提升以及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大,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数据,以便从典籍中找到启发,丰富和提升藏、壮、回医有关糖尿病的认识,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和指导,为进一步筛选糖尿病有效单复方及开发糖尿病民族药新药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从医史文献角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实地调研开展研究。以糖尿病作为切入点,从藏、壮、回少数民族医学的糖尿病典籍文献入手,全面搜集整理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文献,建立理论及方药数据库,梳理和总结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辨治思路,发掘经典文献中防治糖尿病的诊疗技法、常用方剂和药物、防治经验及其规律,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及其应用规律,着重原文的搜集整理,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经验。具体方法为:1.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西藏藏医药大学图书馆、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回民医院图书资料室等各地实体图书馆;查阅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数字方志库等电子图书馆,全面搜集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通读全文,查找其中有关糖尿病的记载、相关方剂、药物,建立数据库。纳入搜查的文献类型主要包括古代经典着作、近代现代专着、论着、综合性医书、方书、专书、本草、教科书、医案、医论、医话等。尤其是重点研读藏、壮、回医古代经典着作,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典籍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经验。2.提取相关记载内容,按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字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Word2016分别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3.系统学习藏医、壮医、回医的发展历史、理-法-方-药体系,精读《四部医典》、《中国壮医学》、《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熟悉藏、壮、回医学体系,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奠定基础。4.基于藏、壮、回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总结、挖掘、提炼各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对于《四部医典》、《回回药方》、《饮膳正要》等典籍,通过反复研读、多版本比对分析、比对期刊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尽可能使研究结果忠于原意。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药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2016对藏、壮、回医方剂的药物频数、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6.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对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的科属、来源、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其特点和规律。7.形成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体系。[结果]1.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近200种,通读全文,将记载有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典籍共计140种(藏医30种、壮医77种、回医33种)纳入研究对象。2.从糖尿病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诊法、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方面,系统梳理了藏、壮、回医典籍文献,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3.归纳、总结、挖掘、凝炼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4.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共计215首(藏医36首、壮医121首、回医58首);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共计123种(藏药22种、壮药61种、回药40种);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结论]藏、壮、回民族医药典籍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珍宝,记载着历代先民在与糖尿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有效方药,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均有精辟论述,为民族地区群众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文献浩瀚,相关记载较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理论记载较少,方药记载较多,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未能得到及时系统的挖掘整理。本研究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共140种;提取相关记载内容,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提炼藏、壮、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糖尿病方剂215首,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统计分析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123种,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统计分析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研究成果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大量的文献数据。但本研究在浩瀚的藏医、壮医、回医历代典籍文献中搜集零散的糖尿病记载,涉及民族较多,文献量很大,后期研究分析又基于对藏医、壮医、回医三大医学体系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从调研、文献搜集,到整理、考证、提炼、统计分析等,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之水平有限,因此研究过程困难重重,错漏在所难免,期待后继更深入的研究。
李福[2](2021)在《兰茂辨治虚证的方药运用规律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全面收集整理兰茂《医门揽要》《滇南本草》中的补益方药,充分利用中医辨证补虚的思想,深入挖掘兰茂辨治虚证的方药药性规律、配伍规律、类方运用等内在规律以及融合药食两用补虚的思想,结合社会补益思想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对兰茂辨治虚证的学术思想进行整理研究,探究虚证治疗的新思路,为临床诊治虚证提供更好的指导,也丰富“滇南医学”的内涵,对于进一步挖掘整理云南民族医药资源具有重要价值。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和数据挖掘研究方法相结合,梳理虚证论治的学术源流,及现代学者对于兰茂补益学术思想的研究,将《医门揽要》中的补益方药及《滇南本草》中的补益药物、药食两用补益药物录入Microsoft Excel表格进行整理和统计,《医门揽要》统计数据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1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并运用数据挖掘功能对用药频次、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等统计分析;《滇南本草》统计数据需运用Excel表格进行归类分析,进而全面总结兰茂辨治虚证的用药特点。结果:统计《医门揽要》中辨治虚证的方药(又称为补益方药)纳入研究范围补益方剂共165首,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为肾气丸类方49次(肾气丸35次,济生肾气丸14次),位居第一,都具有补肾助阳的功效;对165首方剂共1545味药物四气频次统计,性温的药物出现784次(50.74%),位居第一;对补益药物五味频次统计,味甘的药物出现962次(62.26%),位居第一;对补益药物的功效频次的统计,发现具有健脾功效的药物频次为126次(8.15%),位居第一;对补益药物配伍频次统计,人参、白术同现频次58次(置信度0.87.支持度0.39),位居第一。通过对《滇南本草》补益药物进行统计分析,在《滇南本草》506味药物中明确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多达235味,占全书的46.44%。补益药物主要分为补益气血阴阳、补益五脏药、补益养生药、补脾胃药、补五劳六极七伤药、妇人病补益药等。按四气五味划分,补益药物四气频次依次为温性药物84次(35.74%),位居第一;补益药物五味中甘味药物147次(62.55%);出现频次最多;《滇南本草》中纳入药食两用补益药物研究范围共128味;其中药食两用补益药物四气频次中平性药物出现49次(38.28%),位居第一,温性药物出现46次(35.94%),位居第二,平性药物与温性药物出现频次接近;补益药物五味中甘味药物出现的频次为104次(81.25%),位居第一。结论:1.兰茂在虚证的病因病机上,认为饮食失调、酒色房劳、邪正斗争、失治误治、五劳六极七伤均可致虚,注重阐述脾肾、气血阴阳亏虚在虚证发病中的影响;诊断上重视望色切脉辨治虚证。2.兰茂在虚证的治疗上注重“三因制宜”补虚;辨证补虚:针对邪盛为主兼正虚,主张祛邪为主,兼以扶正;针对正气亏虚为主兼感邪,主张扶正为主,兼以祛邪的不同治则。以气血为本,强调“见血休治血,气足血自安”,重视“调补”;以阴阳为纲,重视脾肾,平调五脏;补益脾胃重在合治。3.兰茂补虚药物药性以甘、温为首,功效多以健脾为特色,组方用药以培补正气为重点,重视药食两用补虚,提倡补益养生。通过对兰茂辨治虚证的经验及用药特点的总结,丰富兰茂学术思想体系,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虚证的认识,并将兰茂辨治虚证的经验运用于临床,提高临床疗效。
陈丁漫[3](2021)在《双流甘孜藏族的日常生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田丽[4](2021)在《“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对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理论进行学术思想总结和理论探讨,论述该理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分析儿童中医体质研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尝试总结健康儿童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并为“儿为虚寒”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研方向和思路。3.通过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评价“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制定的儿童变应性鼻炎健康管理方案的有效性,初步验证“儿为虚寒”理论在岭南地区以外儿童人群的适用性。4.建立“儿为虚寒”理论指导的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医健康管理方案,为变应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采用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小儿体质认识的古籍文献资料,梳理、总结“儿为虚寒”体质观的学术理论渊源、学术理论特点,通过与传统小儿体质认识进行对比,分析其创新性。2.以“许尤佳、儿为虚寒”为关键词、主题词,网络检索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儿为虚寒”理论相关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汇总、梳理、分析,总结“儿为虚寒”理论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情况,并进一步探讨许师“儿为虚寒”理论的学术思想内涵。3.检索中国知网、万方、重庆维普等数据库,纳入1978年1月至2020年5月间所有以健康儿童为调查对象的中医体质分布研究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基本特征、研究结果、方法学等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采用Stata15.0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健康儿童人群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单组率的meta分析及图形绘制,按年龄分段、性别、研究人群所在地域进行亚组分析,用Q检验来评价异质性,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4.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以2018年2月-2019年6月期间在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变应性鼻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家长治疗意愿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标准治疗,观察组A采用中药颗粒剂口服,观察组B采用中药颗粒剂联合中医健康管理方案。观察周期为24周,每4周随访一次,并于入组时、第12周、第24周记录患儿鼻炎症状评分、中医日常表现积分等,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中,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儿为虚寒”体质观以内经“重阳”思想为根基,是对小儿体质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与传统小儿体质理论并无矛盾。2.通过检索,共获得37篇“儿为虚寒”理论相关研究文献,包括理论综述、文献研究共18篇,临床研究19篇,实验研究1篇;研究内容包括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相关研究13篇,儿童体质及保育研究3篇,小儿脾胃疾病诊治7篇,其他小儿肺系疾病7篇,小儿肾系疾病4篇,涉及到疾病种类10种,取得了临床良好疗效,并进行了研究验证。3.纳入41篇文献进行健康儿童中医体质研究的系统评价,包括横断面研究24篇,病例对照研究15篇,队列研究2篇。发表类型主要为期刊文献(58.5%)和学位论文(41.5%),研究设计类型主要为横断面研究(58.5%),其次为病例对照研究(36.6%);2009年之后发表文献数量呈迅速上升趋势,研究地域以华南地域最多(29.3%);高校和医院是开展健康儿童体质分布研究的主体。方法学方面:中医体质分型标准多直接使用王琦体质九分法标准或改良标准,并采用量表测评法为主进行儿童体质测量与判定,方法质量学评价总体属于中等,存在一定偏倚风险。纳入26项研究进行健康儿童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的meta分析,包括16项横断面研究,9项病例对照研究,1项为队列研究,涉及总样本量为15080例。结果显示:健康儿童人群中比例最高的中医体质类型为平和质,占41%(30%-53%),其余根据比例高低依次为阴虚质(15.76%)、气虚质(14.18%)、阳盛质(11.13%)、痰湿质(9.61%)、特禀质(7.35%)、阳虚质(7.03%)等。年龄亚组分析结果:0-6岁年龄段儿童中气虚质(21.93%)、阳虚质(10.93%)、阳盛质(17.84%)的比例均分别高于7-14岁年龄段气虚质(6.83%)、阳虚质(2.75%)、阳盛质(3.4%)的比例,而7-14岁年龄段儿童中平和质的比例(52.34%)高于0-6岁年龄段平和质的比例(26.96%);地域亚组分析结果:南方平和质、阳虚质的比例低于北方,阴虚质、气虚质、阳盛质、痰湿质的比例高于北方,南方湿热质的比例高于北方。方法质量学评价:16项横断面研究方法的质量学评价属于中等,存在一定偏倚风险。9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总体偏低,存在较高偏倚风险。4.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病例105例,其中对照组35例,观察A组35例,观察B组35例。研究中脱落8人,剔除9人,最终88例患儿完成研究,其中对照组29例,观察A组31例,观察B组28例。三组患儿数据的人口学资料、试验分析资料基线均具有可比性(P>0.05)。(1)中医体质分布情况88例纳入患儿中,各体质类型分布人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阳盛质、阴虚质、平和质,其中以气虚质最多,其次为痰湿质、阳虚质。(2)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第12周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显示3组患儿12周时的鼻炎症状总评分及4项具体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显示(12周与入组前前后差值)在症状总评分方面、每日擤鼻次数方面,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多重比较结果为观察组B、观察组A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B与观察组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与第12周:组内比较显示观察组B在各项症状评分以及总评分方面,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鼻炎症状总评分、连续喷嚏个数、鼻塞次数方面,观察组A在鼻炎症状总评分、每日擤鼻次数、鼻塞方面,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第24周与第12周前后差值)显示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与入组前: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在连续喷嚏个数、鼻痒方面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擤鼻次数、鼻塞及总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观察组B的鼻炎症状总评分以及4项具体评分,与入组前相比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第24周与入组前后差值)显示观察组B在总评分、连续喷嚏个数、每日擤鼻次数、鼻塞方面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评分、每日擤鼻次数方面与治疗组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仅在鼻塞方面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变应性鼻炎总体疗效评价12周时,三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周时,观察组A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与观察组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日常生理表现积分24周与入组前的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在日常生理总积分、除精力以外其他11个具体评分方面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在日常生理积分总分以及除皮肤以外11个具体评分方面,观察组B在日常生理积分总分以及全部12个具体评分方面,均较入组前提高,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与入组前的组间比较显示:3组患儿在日常生理总积分以及除舌苔以外的11项具体评分方面的前后差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多重比较显示观察组B在总积分以及除舌苔外的11项具体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在总积分以及面色、排便、口气、患病情况方面优于观察组A(P<0.05)。(5)中医体质改善效果总评价中医体质改善结果的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B与对照组、观察组A与对照组、观察组B与观察组A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儿为虚寒”体质学说是许尤佳教授提出的关于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特点的创新理论,是对小儿体质传统学说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已被应用于儿科各类疾病诊治、中医体质研究、儿童保健研究中,取得了显着临床效果,并得到了研究验证。2.健康儿童体质分布研究目前仍然处于早中期发展阶段,缺乏大样本、高质量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如何界定年龄阶段、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质划分类型,中医儿童体质量表的编制,量表或调查问卷的制定及科学性评价等,目前都存在较大争议,是小儿体质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小儿体质研究仍亟需进一步发展。meta分析结果显示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是健康儿童人群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且随着年龄增长,健康儿童人群中气虚质、阳虚质、阳盛质、阴虚质的比例下降,而平和质的比例则升高;健康儿童人群中阳盛质、阴虚质的比例南方要高于北方,而平和质、气虚质,则北方高于南方。但受原始文献研究质量及其他等因素所限,本次研究结果可能具有明显偏倚性,有待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健康儿童中医体质调查研究进一步验证。3.临床研究初步验证了以“儿为虚寒”体质观指导郑州地区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其中以该理论指导建立的变应性鼻炎中医健康管理方案在中药停止后,仍可一定程度有效缓解变应性鼻炎病情,减少复发,提高中药方案疗效的持续性。同时,该方案尚可有效调节改善患儿脾胃功能,继而改善体质,并可能通过体质的改善,最终达到减少疾病发作的目的,为构建儿童变应性鼻炎中医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了思路,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但由于样本量少等因素,部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熊婷[5](202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及管理工具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本文的目的是在文献研究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方案及管理工具,为内异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提供一种新的途径,以期提高内异症患者的健康水平。研究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收集、识别和整理国内外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管理相关的文献、书籍和着作以及网络资源,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为本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的构建提供更好的参考和指导。2采用小组讨论、专家访谈的方法,对查阅文献后拟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形成最终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方案。3以构建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方案为核心,探讨内异症中医慢病管理工具的核心功能,结合软件开发技术构建内异症中医慢病管理工具。研究结果:1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1)子宫内膜异位症生物医学干预管理方案从未婚未育、合并盆腔包块、合并痛经、合并不孕、术后复发、青少年内异症、内异症随访7个角度制定19条具体建议。(2)子宫内膜异位症非医学干预管理方案包括疾病认知、饮食指导、运动管理、心理干预4个子方案。疾病认知方案从发病、诊断、治疗、监测及预防保健等方面制定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认知调查表,共24个问题条目。饮食指导方案包括饮食原则及内异症食材数据库。其中饮食原则从饮食规律性、多样性、伴随疾病等角度制定6条具体原则;内异症食材数据库包括常见食材分类表、常见食材偏性表、常见食材中医性味表、常见食材中医中医辩证推荐表、内异症避免食用食材类别表、内异症少食食材类别表共6个模块。运动管理方案围绕BMI、包块大小、体质类型、经期、运动方式等角度提出7条具体建议。心理干预方案根据SDS及SAS结果制定3个管理分级。2完成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工具构建,包括门诊问诊工具、医生工作平台、患者APP客户端3个子系统的互联网搭建。
李小兰[6](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李路广[7](2019)在《民国时期沪上中医食疗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梳理民国时期有关食疗食养的理论与应用方法,探讨该时期影响食疗食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中医饮食养生的内容和特色食疗方法。方法:运用中医文献学的方法,收集相关报刊15种,着作20部,涉及代表性医家20人。基于文献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包括作者、食(药)名称、功效、制法、服法、剂型等信息。采用统计描述法,对单味食(药)的性味、归经、品类、膳食剂型、疾病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食(药)物共计381味,品类计17类,剂型计13种,病症77种。具体如下:1食(药)物——品类分布:常用的是果品类,其次是水产类、蔬菜类、调料类、畜肉类。将其常用的具体食(药)列举如下:1.1果品类:常用的有大枣、莲子、核桃、龙眼肉、梨、杏仁、荸荠、山楂。1.2水产类:常用的有甲鱼、海蜇、鲫鱼、海带、乌贼骨、淡菜、龟、蛤蜊。1.3蔬菜类:常用的有山药、藕、白萝卜、百合、韭菜、冬瓜、芥菜。1.4调料类:常用的有酒(黄酒、白酒)、大枣、白糖、蜂蜜、盐、冰糖、甘草、蒜、红糖。1.5畜肉类:常用的有猪肚、猪肉、羊肉、猪肺、牛肉、猪肝、猪肾、猪蹄。2食(药)物——科别分布:常用于内科病与外感病中。其中,内科病以脾胃、肺、肾为主;外感病以肺痨病、痢疾病为主。3疾病——食(药)物分布:常见病种为虚劳病、咳嗽病、胃痛病、肺痨病、痢疾病、霍乱病。3.1虚劳病:常用的有大枣、粳米、山药、莲子、核桃、龙眼肉、蜂蜜、黄芪、糯米、薏苡仁、白糖、茯苓、生姜、猪肚。3.2咳嗽病:常用的有杏仁、冰糖、生姜、贝母、白糖、白萝卜、蜂蜜、百合、鸡肉、猪肺、大枣、梨、茶叶。3.3胃痛病:常用的有生姜、猪肚、佛手、黄酒、柠檬、肉桂、乌贼骨、猪肉、白糖、冰糖、高良姜、胡椒、鸡蛋壳、玫瑰花、吴茱萸、香附。3.4肺痨病:常用的有大枣、百合、莲子、白果、冰糖、酒。3.5痢疾病:常用的有茶叶、生姜、白糖、蜂蜜、红糖、乌梅。3.6霍乱病:常用的有生姜、盐、金银花、荞麦。结论:民国时期中医食疗食养的特点有四:1食用原料的广泛性地理位置、自然气候的独特条件,以及融汇于沪的饮食文化、丰富的饮食着作等因素,为上海地区带来了多样化的食材,沪上民众与医家将部分食(药)物合理地应用到各类疾病中,充实了沪上食疗食养的内容。2极为重视脾胃的作用通过对民国医家使用食(药)物性能、炮制方法,以及对疾病防治观念方面的分析,认为民国时期沪上食疗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尤其注重对脾胃功能的顾护,继承了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重脾胃思想。3注重日常食料的使用基于对历史文化背景的考察,沪上医家常将日常生活民俗作为辨证施膳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来考虑,体现了其食疗观贴近于生活。比如“酒、糖”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类食料。4食补之风盛行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食补之风呈现出了与西方饮食营养学相交融的新式特点,此风气的盛行除了源于自古以来传统的滋补观外,江南温补文化的遗风、疾病观念、医患双方以及商业的推动等诸多因素产生的叠加效应共同促使了食补风俗的形成。
冯杰[8](2019)在《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的《广西农学报》论文摘要英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农业期刊英文摘要是传播最新农业成果的重要媒介,对增加我国农业期刊被重要检索机构和数据库收录的频次、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系翻译实践报告,拟在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分析笔者参与的《广西农学报》摘要英译实践。分析表明,《广西农学报》论文摘要属于信息型文本,其核心旨在将源语文本中的信息完整传递给目标读者。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任务、研究背景和论文框架。第二章主要介绍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任务反馈。第三章主要介绍文本类型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并结合翻译案例讨论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的翻译。第四章概括本次《广西农学报》论文摘要翻译实践过程中的收获、经验以及心得启示。笔者希望本报告能为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席宇[9](2019)在《基于文献的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全面挖掘和搜集土家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涉及到的病种,并进行分类,为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系统化研究奠定良好基础。编制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汇总土家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为提高土家族人民防病治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和卫生政策提供一定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在对土家族传统医学文献全面收集的基础上,对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进行深入系统的整理和分析。2.统计归纳法:建立Excel表格分类整理土家族病种,以频数统计法记录病种频率,归纳总结土家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3.比较研究法:比较土家族传统医学的传统命名法病种和一般命名法病种的命名特点、分类特点、高发病种的分布特点等。结果:1.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土家医对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的命名有一病多名、一名多病的情况,但无论是哪个流派的土家医都习惯将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按类别进行分类。2.一般命名法病种是排除土家族传统医学传统命名法的病种,它既包含部分中医学疾病病种,也包含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3.根据临床医学对疾病的分类方法,将搜集到的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按照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及性病、男科这七大类别进行分类整理。土家族传统医学传统命名法和一般命名法内科病种分别有334个、84个;外科病种分别有119个、40个;妇科病种分别有89个、10个;儿科病种分别有97个、10个;五官科病种分别有95个、22个;皮肤及性病病种分别有43个、21个;男科病种分别有28个、6个。4.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和一般命名法疾病谱中,呼吸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肺痨(20次)、咳嗽(59次);循环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飞蛾扑心症(19次)、高血压(19次);消化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屙痢症(21次)、痢疾(45次);神经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白虎症(14次)、中风(28次);泌尿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尿石症(9次)、肾源性水肿(21次);血液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红痧症(7次)、贫血(4次);免疫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九子疡(11次)、淋巴结核(15次);运动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冷骨风(15次)、风湿性关节炎(104次);外伤科高发病种都是跌打损伤(频率分别是134次,23次);皮肤科高发病种分别是珍珠痘(10次)、痈疽(37次);性病高发病种分别是湿霉(8次)、淋病(2次);妇科高发病种分别是闭经(18次)、月经不调(41次);儿科高发病种分别是小儿疳积症(15次)、小儿消化不良(13次);五官科高发病种分别是火眼(20次)、咽喉炎(41次);男科高发病种分别是缩阴症(13次)、勃起功能障碍(7次)。结论:1.土家族传统医学的传统命名法病种和一般命名法病种命名各具特点,尤其是传统命名法病种极具民族特色,有一定规律可循。两种命名方法的病种分类存在相互杂糅,一病多名,一名多病情况。传统命名法病种按科分类已具雏形,但尚未形成系统。2.土家族传统医学的传统命名法病种按照七大疾病谱系分类整理后,高发病种主要集中在外科跌打损伤和内科消化系统中。传统命名法病种和一般命名法病种在外伤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儿科和性病这八大系统中有相同的高发病种,其余七大系统中两种命名方法的高发病种不尽相同,但都是本系统较为典型的临床病症。3.两种不同命名法的高发病种在疾病谱的排序上有些许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社会生产力、卫生保健、社会环境、人们生活习惯和诉求的变化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与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疾病呈不断上升趋势,非生物致病因素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环境因素、医疗卫生服务方式等是引起多种慢性疾病的最主要原因。
欧阳帼茵[10](2019)在《“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的广州地区821例儿童保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文献研究广泛搜集并系统梳理中医古代文献,探讨“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儿童保健的理论依据和保健举措。2.临床研究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价“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制定辨体保健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文献研究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医书籍在线阅读平台等中医古籍数据库及实地检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收录的中医儿科学古代文献,搜集并梳理先秦至清代各医家对小儿生理特点、中医儿童保健与养护的论述资料,检索年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2月31日。在对这些资料的充分整理和分析基础上,对“儿为虚寒”理论进行理论溯源,探讨并分析“儿为虚寒”理论在小儿体质辨识、养护理念及中医体质保健方案制定上的应用。2.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在广州市区内的5所幼儿园中选择健康儿童82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2:1的比例分为保健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体质辨识(体质辨识量表已通过信效度检验),保健组按“儿为虚寒”理论进行生活调护指导,根据辨识的体质结果予以相对应的体质保健方案进行保健,对照组不进行保健指导干预,保持其日常生活习惯。两组观察周期为1个学期,共21周,保健过程中对安全性进行观察,保健前、保健12周及保健21周记录相关的保健效果指标,并对不同时间点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分析。观察指标:①体质辨识积分;②日常生理表现积分;③保健效果评价指标;④患病情况(患病率、患病次数);⑤不良反应/事件。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通过梳理历代医家对小儿生理特点和儿童保健的论述,在生理特点方面,认为小儿脏腑娇嫩稚弱,形气未充,不耐攻伐,不耐寒暑。“阳化气、阴成形”,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脏腑形体结构属阴,肺气、脾气、肾气等脏腑生理功能属阳,小儿“稚阴稚阳”,而属阴之形质结构相较稳定,属阳之生理功能易受波动,易出现血少气弱、神气怯弱、腠理疏松等生理现象,同时小儿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脏腑形气都在迅速向成熟完善而发展,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儿童保健方面,提倡饮食有节,不宜过饱,穿衣以薄衣为主,忌过分保暖,宜见风日,适当锻炼,保健重点在于保护小儿脏腑生理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损伤小儿脏腑之气,并注重小儿情志护理及品德教育,防止情志致病,适时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2.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健康儿童821例,其中脱落126例,最终纳入全数据集分析821例,符合方案集695例。两组数据的人口学资料、试验相关资料、试验分析资料基线均具有可比性(P?0.05)。(1)体质分布情况两组在保健前及保健21周均以气虚湿热质、气阴两虚质、气虚夹痰质的小儿比例较高,其次是气虚质及阳虚质。保健组在保健21周时气虚夹痰质、气阴两虚质、阳虚质的人数比例较保健前下降,气虚湿热质人数基本不变,气虚质人数较前上升;对照组入组前后体质比例基本不变。(2)体质辨识积分组内比较,保健组在保健21周体质辨识积分与保健前相比降低(P<0.05),对照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体质辨识积分具有可比性(P?0.05),保健21周结果显示保健组体质辨识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3)日常生理表现积分组内比较,保健组日常生理表现积分在保健21周较保健前、保健12周较保健前、保健21周较保健12周相比均降低(P<0.05),对照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日常生理表现积分具有可比性(P>0.05),保健21周结果显示保健组日常生理表现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4)日常生理表现各项计分组内比较,保健组在保健21周的面色、体型、排便、口气、胃口、汗出、皮肤、手指有无倒刺、平素患病情况方面计分与保健前相比降低(P<0.05),精力、声音、睡眠方面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保健21周的面色、睡眠、汗出、手指有无倒刺及平素患病情况的计分与保健前相比降低(P<0.05),余项目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面色、声音、排便、睡眠、汗出、手指有无倒刺、平素患病情况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体型、精力、口气、胃口方面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21周,保健组各细分项目无明显改善(P>0.05)。(5)保健效果评价指标两组体质辨识积分的疗效指标、日常生理表现积分的疗效指标数据经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指标的保健组保健有效人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患病率组内比较,保健组在保健12周总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的患病率较保健前降低(P<0.05),在保健21周除上述疾病外,还有鼻炎患病率及总体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较保健前降低(P<0.05),其余项目患病率在两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上呼吸道感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分别在保健12周较保健前、保健21周较保健前降低(P<0.05),余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总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的患病率,以及便秘、腹泻患病率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鼻炎、食积及总体消化系统疾病等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12周,保健组总体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保健21周,保健组总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项目患病率在两组时点比较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患病次数组内比较,保健组在保健12周的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上呼吸道感染、鼻炎、支气管炎的患病次数,总体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次数与保健前相比减少(P<0.05),在保健21周除上述疾病外,还有腹痛患病次数较保健前减少(P<0.05),其余项目患病次数在两组时点比较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及上呼吸道感染患病次数在保健12周较保健前、保健21周较保健前均减少(P<0.05),余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的患病次数,以及便秘、腹泻的患病次数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鼻炎、食积、腹痛等患病次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21周,保健组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不良反应/事件在研究过程中,保健组进行保健指导,对照组无干预措施,两组儿童在研究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论:1.文献研究文献研究表明,儿童保健必须考虑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应以顾护小儿脏腑之气为本。“儿为虚寒”理论与历代医家对于小儿脏腑形气稚嫩的认识一脉相承,并承继历代温补派医家固护小儿脏腑之气的主张。小儿脏腑形气未充,气,指生理功能,肾为生气之根,脾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小儿脏腑之气的生成与肺、脾、肾息息相关,然小儿脏腑娇嫩,“肺、脾、肾常不足”,因此气的生成是不足的。“儿为虚寒”理论认为小儿体质的基础特点为“(脏腑之气)气虚质”,强调了小儿时期脏腑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完善的生理特点。在儿童保健中,脾土中焦作为后天之本是调理肺和肾的关键,因此调理气虚体质重点在于顾护脾胃及脏腑之气。以“儿为虚寒”理论为指导制定的体质保健方案,重点在于为家长树立顾护脾胃的养护理念,并指导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小儿脏腑之气(肺气、脾气、肾气等)不受损伤,提出保健宜忌,避免出现损伤脏腑之气的不当养护行为。2.临床研究临床研究表明,“儿为虚寒”理论指导的体质保健方案能有效改善小儿的偏颇体质和总体日常生理表现,在减少平素患病情况发生,降低总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的患病率及总体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方面有效,有效减少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且无不良反应,验证了体质保健方案的有效性。本研究开展时间较短,未能进一步探讨保健方案的长期效果;保健方案在改善面色、体型、排便、口气等方面的有效性未明确,且观察的患病种类及数量有限,有待未来通过控制变量及多因素观察的研究方法以验证;研究过程中脱落人数较多,未来研究方案中的改善依从性部分有待加强。此外,本研究采取的评价指标多为量表评价,在今后研究中可延长研究时间,结合如检测心肺功能等客观指标以评价保健方案效果。
二、泥鳅常见病的防与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泥鳅常见病的防与治(论文提纲范文)
(1)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导论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藏医论治糖尿病 |
一、藏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
二、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五、藏医防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壮医论治糖尿病 |
一、壮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
二、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五、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六、壮医辨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回医论治糖尿病 |
一、回医糖尿病探源溯流 |
二、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回医防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藏医、壮医和回医典籍中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章 藏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藏医经典着作 |
二、藏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藏族医学分布 |
二、藏族糖尿病患病率 |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四、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六、藏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
七、藏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八、藏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九、藏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
十、藏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一、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二、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三、藏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壮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壮医经典着作 |
二、壮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壮族医学分布 |
二、壮族地区地理气候特点 |
三、壮族糖尿病患病率 |
四、壮族地区糖尿病历史发展脉络 |
五、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六、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七、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八、壮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
九、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十、壮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十一、壮医糖尿病的特色治疗方法 |
十二、壮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三、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四、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五、壮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回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回医经典着作 |
二、回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回族医学分布 |
二、回族糖尿病患病率 |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四、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回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六、回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七、回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八、回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
九、回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一、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二、回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藏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2 壮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3 回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4 藏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附录5 壮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附录6 回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兰茂辨治虚证的方药运用规律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兰茂辨治虚证的学术思想概况 |
一、兰茂生平及其医药学着作概况 |
(一)兰茂简介 |
(二)《医门揽要》内容简介 |
(三)《滇南本草》内容简介 |
二、兰茂辨治虚证的文献分析 |
(一)对补益方药的文献分析 |
1.脾胃病补益方药的文献分析 |
2.妇人病补益方药的文献分析 |
3.儿科病补益方药的文献分析 |
4.男科病补益方药的文献分析 |
5.补益养生思想的文献分析 |
(二)对补益相关药物的文献分析 |
(三)对兰茂诊治疾病理论的文献分析 |
第二部分 兰茂辨治虚证的方药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一)文献学分析 |
(二)数据挖掘分析 |
二、研究思路 |
(一)研究版本的选择 |
1.版本简介 |
2.版本选择标准 |
(二)补益方药选择标准 |
1.补益方药选择标准分析 |
2.纳入标准 |
3.剔除标准 |
(三)补益方药的分类 |
(四)创建补益方药数据库 |
1.《医门揽要》补益方药的名称规范 |
2.《滇南本草》中药物名称收录及处理的原则 |
3.中药药性的收录及处理原则 |
4.“一药多性”“一药多味”的处理原则 |
第三部分 兰茂辨治虚证的理法方药分析 |
一、兰茂对虚证的理论认识 |
(一)虚证的病因病机 |
1.情志所伤致虚 |
2.饮食失调致虚 |
3.酒色、房劳致虚 |
4.邪正斗争致虚 |
5.失治、误治致虚 |
6.“五劳”、“六极”致虚 |
(二)虚证的治则治法 |
1.“三因制宜”补虚 |
2.扶正与祛邪 |
3.补益五脏虚损,调整气血阴阳 |
4.补脾胃重在合治 |
二、《医门揽要》辨治虚证及补益方药的分析 |
(一)以虚证统病 |
1.头痛 |
2.中暑 |
3.遗精、滑精 |
4.吞酸 |
5.便秘 |
6.惊证、颤证 |
7.伤风 |
(二)《医门揽要》补益方药的数据分析 |
1.补益方药的来源说明 |
2.补益方中重复方分析 |
3.补益方味数分析 |
4.补益方的剂型分析 |
5.补益方的类方分析 |
6.补益方药的药性与疗效关系分析 |
7.具体药物频次统计分析 |
三、《滇南本草》补益药物的统计分析 |
(一)补益药物的功效、主治 |
(二)补益药物的药性分析 |
1.中药四气频次统计分析 |
2.中药五味频次统计分析 |
3.补益药物归类分析 |
第四部分 兰茂药食两用补益药物统计分析 |
一、药食两用研究背景 |
(一)时代背景 |
(二)社会背景及研究必要性 |
1.人民健康需求 |
2.经济发展驱使 |
3.宣传推广云南中医药文化 |
(三)地域气候背景 |
二、兰茂药食两用特色研究思路 |
(一)兰茂药食两用研究标准 |
1.纳入标准 |
2.剔除标准 |
(二)药食两用补益药物的研究方法 |
(三)药食两用补益药物研究内容 |
1.药食两用补益药物性味频次统计分析 |
2.药食两用补益药物归类统计分析 |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及讨论 |
一、研究结果 |
(一)《医门揽要》补益方药研究结果 |
(二)《滇南本草》补益药物研究结果 |
(三)《滇南本草》药食两用补益药物研究结果 |
1.以甘温、甘平补虚为主 |
2.食疗补虚 |
二、讨论分析 |
(一)望色切脉辨虚证 |
(二)基于“三因制宜”理论补虚 |
1.“因人制宜”补虚 |
2.“因时制宜”补虚 |
3.“因地制宜”补虚 |
(三)强调甘温补虚 |
(四)注重培补正气以补虚 |
(五)以气血为本,阴阳为纲,重视脾肾,平调五脏 |
(六)药食两用补虚 |
(七)《滇南本草》《医门揽要》辨治虚证的异同 |
三、问题与展望 |
(一)存在问题 |
1.中药性味归经的差异 |
2.中药功效、主治的差异 |
3.中药、方剂名称及分类的差异 |
(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虚证辨治的古代文献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致谢 |
(4)“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探索 |
1.1 “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内涵 |
1.1.1 “儿为虚寒”为生理特点,非病理“虚寒”之证 |
1.1.2 小儿体质的基础特征为“气虚质” |
1.1.3 重视“脾胃之气”,时刻以顾护脾胃之气为首要 |
1.1.4 “儿为虚寒”体质观与传统小儿体质学说并无矛盾 |
1.2 “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背景 |
1.2.1 基于岭南地区儿童体质特点 |
1.2.2 针对现代社会育儿、医疗时弊提出 |
1.3 “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溯源 |
1.3.1 “儿为虚寒”创新理论的根基---内经“重阳”思想 |
1.3.2 “儿为虚寒”理论是对小儿体质传统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
1.3.3 “儿为虚寒”理论是岭南小儿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
第二章 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体质观的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
2.1 “儿为虚寒”体质观临床应用文献检索结果 |
2.2 “儿为虚寒”体质观临床应用文献分析与讨论 |
2.2.1 建立“儿为虚寒”理论指导的小儿体质保健方案 |
2.2.2 将“儿为虚寒”理论与现代小儿体质研究结合 |
2.2.3 “儿为虚寒”体质观贯穿小儿常见疾病“理法方药”始终 |
2.3 小结 |
第三章 小儿中医体质特点的现代文献研究 |
3.1 小儿中医体质特点现代研究综述 |
3.1.1 体质可分---小儿体质分类研究 |
3.1.2 体病相关---小儿体质与疾病关系研究 |
3.1.3 体质可调---小儿体质干预研究 |
3.2 健康儿童中医体质分布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3.2.1 资料与方法 |
3.2.2 研究结果 |
3.2.3 讨论 |
3.3 现代小儿体质学研究对“儿为虚寒”体质理论研究的启示 |
第四章 “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小儿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
4.1 研究对象 |
4.1.1 病例来源 |
4.1.2 临床研究标准 |
4.2 研究方案 |
4.2.1 方案设计 |
4.2.2 样本含量估算 |
4.2.3 治疗方案 |
4.2.4 观察指标 |
4.2.5 随访 |
4.2.6 质量控制方法 |
4.2.7 技术路线图 |
4.2.8 伦理学信息 |
4.3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
4.4 结果 |
4.4.1 一般情况 |
4.4.2 脱落、剔除情况 |
4.4.3 基线资料 |
4.4.4 临床疗效比较 |
4.5 讨论 |
4.5.1 “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小儿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理论基础 |
4.5.2 小儿变应性鼻炎中医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依据 |
4.5.3 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及管理工具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管理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概念的提出 |
2 国内外慢性病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
3 国内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管理理念研究进展 |
4 国内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管理临床研究现状 |
综述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管理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
2 中医学中的慢病管理 |
3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的临床研究进展 |
4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工具构建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一 EM中医慢病管理方案的构建研究 |
一、EM生物医学干预管理方案的构建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二、EM非医学干预管理方案的构建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二 EM中医慢病管理工具的构建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小组讨论法 |
1.2 软件开发及数据库技术 |
2 研究结果 |
2.1 门诊问诊工具 |
2.2 医生工作平台 |
2.3 患者APP客户端 |
3 讨论 |
3.1 EM中医慢病管理工具构建方法探讨 |
3.2 EM中医慢病管理工具临床可行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南生物医学干预管理相关内容整理表1-12 |
附录2 24条EM医学干预建议 |
附录3 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认知调查表 |
附录4 常见食材中医性味表 |
附录5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食材中医辩证推荐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专着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
第四节 特殊病种 |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
第一节 蛇叹肿毒 |
一、蛇叹肿毒概述 |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
第二节 小儿疳积 |
一、小儿疳积概述 |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
四、小儿疳积现状 |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
第三节 肚腹痛 |
一、肚腹痛概述 |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
第四节 心头痛 |
一、心头痛概述 |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民国时期沪上中医食疗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食疗概述 |
1 概念诠释 |
2 食疗发展史略 |
2.1 先秦时期 |
2.2 秦汉时期 |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 |
2.4 隋唐时期 |
2.5 宋元时期 |
2.6 明清时期 |
2.7 民国时期 |
第二部分 民国时期食疗文献整理与统计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所获基本资料 |
2.2 整理统计结果 |
2.2.1 四性分布 |
2.2.2 五味分布 |
2.2.3 归经分布 |
2.2.4 品类分布 |
2.2.5 剂型分布 |
2.2.6 科别分布 |
2.2.7 脏腑分布 |
2.2.8 病症分布 |
第三部分 民国时期食疗文献综合分析 |
1 食(药)物性能分析 |
2 食(药)物品类分析 |
2.1 果品类 |
2.2 水产类 |
2.3 蔬菜类 |
2.4 调料类 |
3 膳食剂型分析 |
4 单味食(药)物分析 |
4.1 酒(黄酒/白酒) |
4.2 糖(白糖、冰糖、红糖) |
4.3 蜂蜜 |
4.4 粳米 |
4.5 核桃 |
4.6 茶叶 |
4.7 食盐 |
4.8 生姜 |
4.9 薏苡仁 |
4.10 莲子 |
4.11 山药 |
4.12 藕 |
5 代表性病症中食(药)之运用 |
5.1 肺痨 |
5.2 虚劳 |
5.3 痢疾 |
5.4 霍乱 |
5.5 胃痛 |
5.6 咳嗽 |
第四部分 讨论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食疗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2 |
论文1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冬令食疗食养思想探析 |
论文2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饮食相关症状的探析 |
附录3 果品分布表 |
附录4 水产品分布表 |
附录5 畜肉品分布表 |
附录6 脾胃病食(药)物分布表 |
附录7 肺病食(药)物分布表 |
附录8 肾病食(药)物分布表 |
附录9 气血津液病食(药)物分布表 |
附录10 病症分布表 |
附录11 肺痨病食(药)物分布表 |
附录12 虚劳病食(药)物分布表 |
(8)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的《广西农学报》论文摘要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Task Description |
1.2 About the Translation of Abstracts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Report |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ask Preparation |
2.2 Translating Process |
2.3 Post-task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
Chapter 3 Case Analy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mark’s Text TypologyTheory |
3.1 An Overview of the Text Typology Theory |
3.1.1 Development of the text typology theory |
3.1.2 Studies on the text typolog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
3.2 Case Study |
3.2.1 Lexical level |
3.2.1.1 C-E translation of technical terms |
3.2.1.2 Nominalization of verbs |
3.2.2 Syntactical level |
3.2.2.1 Voice |
3.2.2.2 Tense |
3.2.2.3 Long sentences |
3.2.3 Textual level |
Chapter 4 Conclusion |
4.1 Findings |
4.2 Lessons Learned |
References |
Appendix 1: Term List |
Appendix 2: The Source Text |
Appendix 3: The Target Text |
(9)基于文献的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国内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现状 |
(二)国内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 |
(一)传统医学 |
(二)病种 |
(三)病种命名和分类标准 |
(四)疾病谱 |
(五)其它相关概念 |
第一章 土家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土家族传统医学文献计量学研究 |
第二节 专着类 |
一、土家族传统医学专着类概述 |
二、专着中的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概述 |
第三节 学术论文类 |
一、土家族传统医学学术论文类概述 |
二、学术论文中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概述 |
第二章 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 |
第一节 具有民族特色命名的病种 |
一、民族特色病种命名的原因 |
二、具有民族特色命名病种的汇总 |
三、具有民族特色命名病种的分类方法 |
四、民族特色命名病种的分类 |
第二节 一般命名法病种 |
一、一般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角度 |
二、一般命名法病种的汇总 |
三、一般命名法病种的分类 |
第三节 一般命名法病种与具有民族特色命名病种的比较研究 |
第三章 土家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第一节 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一、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二、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第二节 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一、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凡例 |
二、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第三节 对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一、土家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布规律 |
二、分析土家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 |
第四章 土家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个例分析 |
第一节 跌打损伤 |
一、跌打损伤概述 |
二、跌打损伤的治疗 |
三、土家医治疗跌打损伤的优势疗法 |
四、跌打损伤高发危险因素分析 |
第二节 肺痨 |
一、肺痨概述 |
二、肺痨的治疗 |
三、肺痨的现状分析 |
四、肺痨高发危险因素分析 |
第三节 屙痢症 |
一、屙痢症概述 |
二、屙痢症的治疗 |
三、屙痢症现状分析 |
四、屙痢症高发危险因素分析 |
第四节 白虎症 |
一、白虎症概述 |
二、白虎症的治疗 |
三、白虎症的研究现状 |
四、白虎症高发危险因素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的广州地区821例儿童保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历代医家对小儿体质生理特点的探索 |
1.1.1 对小儿生理特点的认识 |
1.1.2 “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 |
1.1.3 小结 |
1.2 中医儿童保健的研究进展 |
1.2.1 古代医家对小儿养育保健的探索 |
1.2.2 中医儿童体质保健的研究进展 |
1.2.3 小结 |
1.3 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理论 |
1.3.1 理论溯源 |
1.3.2 关于小儿“虚寒体质”的认识 |
1.3.3 “儿为虚寒”理论与体质保健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来源 |
2.1.2 对象选择标准 |
2.1.3 脱落标准 |
2.1.4 剔除标准 |
2.1.5 中止研究标准 |
2.1.6 岭南儿童中医体质“五分型”的辨识方法 |
2.2 研究方案 |
2.2.1 样本量估算 |
2.2.2 随机化和盲法 |
2.2.3 研究方法 |
2.2.4 研究资料 |
2.2.5 信效度检验 |
2.2.6 干预措施 |
2.2.7 观察周期 |
2.2.8 观察指标 |
2.2.9 统计分析 |
2.2.10 伦理学原则 |
2.3 结果 |
2.3.1 受试者纳入 |
2.3.2 受试者招募 |
2.3.3 基线资料 |
2.3.4 全数据集结果 |
2.3.5 符合方案集结果 |
2.3.6 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 |
2.3.7 脱落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3.1 岭南儿童中医体质“五分型”的立论依据 |
3.1.1 依据一: “虚寒”为生理特点 |
3.1.2 依据二: 气虚为体质之本 |
3.1.3 依据三: 气虚质与他质兼夹为常见表现 |
3.2 五种体质保健方案的制定依据 |
3.2.1 “儿为虚寒”理论为理论基础 |
3.2.2 衣、食、住、行为保健方向 |
3.3 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
3.3.1 体质辨识积分 |
3.3.2 日常生理表现积分 |
3.3.3 保健效果指标的分析 |
3.3.4 患病情况的保健效果分析 |
3.3.5 安全性评价 |
3.3.6 依从性评价 |
3.3.7 研究结果小结 |
3.3.8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
3.3.9 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四、泥鳅常见病的防与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D]. 宋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2]兰茂辨治虚证的方药运用规律初步研究[D]. 李福.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双流甘孜藏族的日常生活研究[D]. 陈丁漫.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4]“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 田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及管理工具的构建研究[D]. 熊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7]民国时期沪上中医食疗文献研究[D]. 李路广.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的《广西农学报》论文摘要英译实践报告[D]. 冯杰.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9]基于文献的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席宇. 遵义医科大学, 2019(08)
- [10]“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的广州地区821例儿童保健研究[D]. 欧阳帼茵.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