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用车集材对马杉混交林迹地土壤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运长[1](2014)在《黑龙江省森林采伐方式与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探讨》文中认为采伐是人为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森林景观和森林的生态结构影响具大。过去的采伐方式大多以皆伐为主,严重地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破坏了原有的森林景观,使森林的生态效益大大降低;目前采用的择伐方式,由于忽略了森林生态的保护,更没有进行科学地采伐论证,所以对森林生态系统也具有较大的破坏。综述了生态采伐的必要性,探讨了生态采伐和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关系,对森林采运理论的研究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新年,邱荣祖,张正雄,林雅惠,巫志龙,郑丽凤[2](2008)在《环境友好型的木材物流系统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如何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给出环境友好型的木材物流系统的相关概念,扼要归纳国内外在林道网理论、集运材优化等森林生态采运理论及其相关技术设备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传统木材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友好型的木材物流系统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工艺及集运材设备等方面的环境友好型性对策,展望环境友好型的木材物流系统的发展趋势。
巫志龙[3](2008)在《天然针阔混交林择伐生态影响及作业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针阔混交林结构复杂,物种多样,生态功能显着,但现有天然针阔混交林在景观和林分水平上均表现出不可持续性,急需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策略。从生态采运角度出发,按可持续经营原则,对现有天然针阔混交林因林因地实行择伐经营是其最合理的经营方式。择伐林能充分发挥每棵树木生长潜力,最大限度利用林地生产力,增加林分组成以及结构上的多样性,提高抗病能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合理循环,减小破碎化程度,提高防护效能,形成和谐的景观,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择伐由于符合自然演替规律和自然作业法则,因而越来越受到生态学家、生物学家、林学家和采伐学家的高度重视。天然林择伐与更新动态跟踪研究试验样地位于福建省建瓯市大源林业采育场,试验林分于1996年08月进行不同强度(弱度13.0%、中度29.1%、强度45.8%、极强度67.1%)择伐作业试验,并设未采伐和皆伐进行对照,伐后天然更新。于2006年07月再次进行伐后跟踪调查。以标准地的方式调查择伐林地植被,收集林地凋落物和取土壤剖面并以常规方法进行植被、凋落物养分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研究不同强度择伐作业10 a后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幼树幼苗、林分蓄积生长量、凋落物养分含量、土壤理化性质等的变化情况,并揭示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天然林择伐的各个技术要素的选择与确定,以及择伐伐区工艺类型与作业设备的合理选择,并进行伐区综合效益评价与作业模式选优,旨在探索适合山地天然针阔混交林可持续经营的生态采运理论与作业技术。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强度择伐作业对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凋落物养分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等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大,林分结构的改变也随之增大;强度和极强度择伐作业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大,而弱度和中度择伐作业有利于原有物种的保持和恢复。不同强度择伐作业10 a后林地凋落物现存量和养分总量均下降,且下降幅度随采伐强度的增大而加大。弱度和中度择伐10 a后林地土壤密度和结构体破坏率均下降,而最大持水量和总孔隙度均上升;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和全P的含量均上升,而全K、速效K和速效P的含量均略有下降。说明弱度和中度择伐10 a后林地土壤结构稳定性、水分、孔隙状况和养分含量基本得到恢复,并有所改善;强度和极强度择伐10 a后林地土壤密度和结构体破坏率均增大,最大持水量和总孔隙度均下降,土壤养分含量普遍降低,且其变化幅度均随择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强度择伐、极强度择伐和皆伐10 a后迹地土壤结构稳定性、水分、孔隙状况和养分含量仍未恢复,其林地破坏程度随采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应用综合评价法,从经济和生态2个方面,对天然林不同强度采伐作业模式进行定量综合分析评价,得到最优作业模式为模式Ⅱ(中度择伐人力集材),次优作业模式为模式Ⅰ(弱度择伐人力集材),其余综合效益由大到小依次为:模式Ⅲ(强度择伐人力集材)、模式Ⅳ(极强度择伐人力集材),模式Ⅴ(皆伐人力集材),为林业生产决策部门合理选择天然林经营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巫志龙,周新年,郑丽凤,高山,罗积长,蔡瑞添,方万春,王秀明[4](2008)在《天然林择伐10a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天然针阔混交林弱度和中度择伐10a后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密度和结构体破坏率均下降,而最大持水量和总孔隙度均上升;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和全磷的含量均上升,而全钾、速效钾和速效磷的含量均略有下降。说明弱度和中度择伐10a后林地土壤结构稳定性、水分、孔隙状况和养分含量基本得到恢复,并有所改善。
郑丽凤,周新年,巫志龙,罗积长,蔡瑞添,林海明[5](2008)在《天然林不同强度采伐10a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文中提出
郑丽凤,周新年,巫志龙,罗积长,蔡瑞添,方万春,王秀明[6](2008)在《人工林择伐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指出定量分析轻度择伐对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轻度择伐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不明显.土壤结构体破坏率、土壤容重略有增加,最大持水量和总孔隙度略减小;土壤养分含量普遍略有下降.从森林生态采运角度出发,提出减轻择伐作业对林地土壤破坏的具体措施.
巫志龙,周新年,郑丽凤,高山,罗积长,陈诚焕[7](2007)在《人工针阔混交林择伐后凋落物及土壤养分含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人工针阔混交林进行择伐试验研究,定量分析人工林择伐前后林地凋落物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择伐后凋落物和土壤各养分元素的含量与择伐前相比均略有降低。凋落物各养分元素N、P、K、Ca和Mg的含量分别下降0.05%、0.05%、0.33%、0.20%和0.03%,但凋落物养分总量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性N、全P、速效P、全K和速效K分别下降1.9 g.kg-1、0.24 g.kg-1、4.42 mg.kg-1、0.029 g.kg-1、0.67 mg.kg-1、1.21 g.kg-1和28.64 mg.kg-1。
张正雄,周新年,陈玉凤,郑丽凤[8](2007)在《人工林伐区人力担筒集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指出对杉木和马尾松混交人工林伐区人力担筒集材作业前后林地集材道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集材后除土壤容重和结构体破坏率增大外,其余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均下降,而且表层土壤(0-20 cm)所受影响较底层土壤(20-40 cm)大;集材作业导致表层土壤容重增大0.08 g.cm-3,土壤结构体破坏率提高1.20%,最大持水量下降8.85%,总孔隙度减小4.39%;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的质量分数分别下降3.62 g.kg-1、0.26 g.kg-1、36.70 mg.kg-1、0.11 g.kg-1、3.33 mg.kg-1、1.31 g.kg-1、0.59 mg.kg-1.
周新年,张正雄,巫志龙,邓盛梅,郑丽凤[9](2007)在《森林生态采运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国内外森林生态采运研究新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森林生态采运理论和作业技术,指出我国今后森林生态采运研究的对策及前景。
林雅惠[10](2007)在《木材物流系统优化与信息平台研究》文中指出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已经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得到迅猛的发展。但由于森工企业物流观念的落后,我国木材物流发展相对缓慢,木材供应链整体效率受到制约。用系统的思想,应用数学规划与非传统算法研究木材运输及物流中心选址等木材物流系统核心问题,并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空间信息技术,开发决策支持系统与信息平台,有利于提高木材物流管理水平,节约物流成本,增强森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物流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为木材物流系统优化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综述国内外木材楞场选址、运输路径优化与木材库存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从环境友好木材物流系统的视角,评述木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工艺及集运材设备等方面对环境的影响,展望木材物流系统优化的研究方向;通过对运输路径与木材流分配优化的分析,建立木材运输优化模型,考虑木材物流中心选址原则与主要影响因素,设计木材物流中心选址流程,以运输成本与运营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建立木材物流中心选址模型;研究遗传算法在木材物流运输与选址问题中的应用,重点介绍遗传算法在求解具体木材物流问题时的编码方法;根据系统目标、功能、数据等需求分析,比较并选择合适的GIS系统平台,对木材物流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数据库、功能模块、软硬件配置及网络安全性等方面的设计。木材物流要不断提高物流决策的科学化与木材物流系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系统优化。采用可重复自然数编码的遗传算法,运用VB编写相应的求解程序。以ArcGIS为二次开发平台,利用基础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与求解程序,进行木材运输最优路线与木材物流中心选址功能设计,开发木材物流系统优化决策支持系统。为实现木材物流信息的在线共享,采用ArcIMS软件,开发基于WebGIS的木材物流信息查询平台,以永林集团木材物流活动为研究对象,对系统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分析。
二、农用车集材对马杉混交林迹地土壤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用车集材对马杉混交林迹地土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森林采伐方式与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采伐 |
2 森林生态采伐 |
2.1 生态采伐原则: |
2.2 生态采伐依据: |
2.3 生态采伐的实施 |
2.3.1 采伐方式选择: |
2.3.2集材方式选择: |
2.3.3 伐区清理方式的选择: |
2.3.4 采伐迹地的生态恢复: |
3 生态采伐与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
(2)环境友好型的木材物流系统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国外研究现状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2 传统的木材物流存在的问题 |
2.1 侧重经济效益, 环境影响严重 |
2.2 物流观念落后, 自营物流为主 |
2.3 基础设施陈旧, 缺乏整体优化 |
2.4 木材库存分散, 贮木时间漫长 |
2.5 信息化水平低, 服务效率不高 |
3 环境友好型的木材物流系统研究对策 |
3.1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3.1.1 林道网修建 |
3.1.2 楞场选址 |
3.2 物流工艺优化 |
3.2.1 集材 |
3.2.2 运材 |
3.2.3 楞场作业 |
3.3 运材设备合理选型 |
3.4 物流系统优化 |
3.4.1 系统优化理论模型 |
3.4.2 木材物流优化决策系统 |
4 环境友好型的木材物流系统发展趋势 |
4.1 加强政策的导向, 推广森林认证 |
4.2 引导规模化经营, 提高竞争能力 |
4.3 整合木材供应链, 实施联合库存 |
4.4 开展第三方物流, 促进节能创新 |
4.5 开发开放型系统, 支持科学决策 |
4.6 倡导循环化经济, 回收废旧木材 |
4.7 协调好三大效益, 注重环保物流 |
(3)天然针阔混交林择伐生态影响及作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森林择伐研究历史 |
1.2 森林择伐研究现状 |
1.2.1 择伐对林地植被的影响 |
1.2.2 择伐对林地土壤的影响 |
1.2.3 森林择伐经营模型研究 |
1.3 森林择伐存在问题 |
1.3.1 缺乏系统研究 |
1.3.2 缺乏定位研究 |
1.3.3 择伐作业粗放 |
1.3.4 模型不够完善 |
1.4 森林择伐研究对策 |
1.4.1 从思想上重视森林择伐 |
1.4.2 从行动上推广森林认证 |
1.4.3 从方法上开展联合攻关 |
1.4.4 从技术上实现择伐创新 |
1.5 森林择伐研究展望 |
1.5.1 考虑生态的天然林择伐及更新作业技术研究 |
1.5.2 考虑生态的人工林择伐及更新作业技术研究 |
1.5.3 森林择伐空间结构分析与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
1.6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1.6.1 择伐对生态的影响 |
1.6.2 择伐采集作业技术 |
1.6.3 伐区综合效益评价 |
1.7 论文研究关键技术 |
1.8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2 试验地概况及其调查与研究方法 |
2.1 福建天然林资源状况 |
2.2 天然林择伐的重要性 |
2.3 择伐伐区试验地概况 |
2.3.1 伐区概况 |
2.3.2 试验设计 |
2.4 试验调查与研究方法 |
2.4.1 植被调查方法 |
2.4.2 凋落物调查方法 |
2.4.3 土壤取样方法 |
2.4.4 林分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分析方法 |
2.4.5 凋落物养分含量测定方法 |
2.4.6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
3 择伐对林地植被及景观生态的影响 |
3.1 择伐对林地植被的影响 |
3.1.1 择伐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
3.1.2 择伐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3.1.3 择伐对保留木及幼树幼苗的影响 |
3.1.4 择伐对林分蓄积生长量的影响 |
3.2 天然林景观生态采伐 |
3.2.1 景观生态采伐指导原则 |
3.2.2 景观生态采伐评价指标 |
3.2.3 择伐对景观生态的影响 |
3.3 小结 |
4 择伐对林地凋落物养分含量的影响 |
4.1 凋落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4.1.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4.1.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4.1.3 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
4.2 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含量分析 |
4.2.1 凋落物现存量分析 |
4.2.2 凋落物养分含量分析 |
4.3 小结 |
5 择伐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5.1 森林土壤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
5.2 择伐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影响 |
5.2.1 土壤结构稳定性分析 |
5.2.2 土壤水分与孔隙状况分析 |
5.3 择伐对林地土壤化学性质影响 |
5.4 小结 |
6 择伐采集控制因子及其合理选择 |
6.1 择伐伐区调查设计 |
6.1.1 择伐伐区调查设计流程 |
6.1.2 择伐伐区外业调查技术 |
6.1.3 择伐伐区调查内业设计 |
6.2 择伐作业技术要素的确定 |
6.2.1 择伐方式的选择 |
6.2.2 择伐周期的确定 |
6.2.3 择伐强度的确定 |
6.2.4 择伐木与保留木的选择 |
6.2.5 集材方式的选择 |
6.2.6 迹地清理方式的选择 |
6.3 小结 |
7 择伐伐区采集工艺与设备的选择 |
7.1 择伐伐区采集工艺类型选择 |
7.1.1 采集工艺类型选择的原则 |
7.1.2 伐区主要采集工艺类型 |
7.2 择伐伐区采集作业设备选择 |
7.2.1 伐区采集作业设备选择的原则 |
7.2.2 伐区采集作业设备选型的方法 |
7.2.3 主要采集设备特点及适用条件 |
7.3 小结 |
8 伐区综合效益评价与作业模式选优 |
8.1 伐区经济效益分析 |
8.1.1 经济收益 |
8.1.2 采造段成本 |
8.1.3 集材段成本 |
8.1.4 归装段成本 |
8.1.5 其余项成本 |
8.2 伐区生态效益分析 |
8.2.1 土壤干扰程度分析 |
8.2.2 土壤主要理化性质指标 |
8.3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
8.4 综合评价与模式选优 |
8.5 小结 |
9 结论与讨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主要创新 |
9.3 讨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
(4)天然林择伐10a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土壤物理性质 |
3.1.1 土壤结构稳定性 |
3.1.2 土壤水分与孔隙状况 |
3.2 土壤化学性质 |
4 结论 |
(5)天然林不同强度采伐10a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土壤物理性质 |
3.1.1 土壤结构稳定性 |
3.1.2 土壤水分与孔隙状况 |
3.2 土壤化学性质 |
4 结论与建议 |
(6)人工林择伐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择伐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1.1 择伐对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3.1.2 择伐对土壤水分与孔隙状况的影响 |
3.2 择伐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4 结论与建议 |
(7)人工针阔混交林择伐后凋落物及土壤养分含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凋落物养分含量测定 |
2.2 土壤养分含量测定 |
3 研究结果 |
3.1 凋落物养分含量变化 |
3.2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 |
4 结论与讨论 |
(8)人工林伐区人力担筒集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及作业概况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人力担筒集材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1.1 对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3.1.2 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
3.1.3 对土壤孔隙状况的影响 |
3.2 人力担筒集材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3.3 集材作业前后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变化 |
3.3.1 物理性质的变化 |
3.3.2 化学性质的变化 |
4 结论 |
(9)森林生态采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采运研究历史 |
2 生态采运研究现状 |
2.1 国外生态采运研究现状 |
2.1.1 机械和作业方法对生态的影响 |
2.1.2 生态型作业技术与设备的研究 |
2.1.3 考虑生态的林道网建设的研究 |
2.2 国内生态采运研究现状 |
2.2.1 北方生态采运研究现状 |
2.2.2 南方生态采运研究现状 |
3 生态采运存在问题 |
3.1 部门重视不够, 科研经费投入少 |
3.2 研究创新欠佳, 研究方法不完善 |
3.3 资源利用转向, 作业系统研究慢 |
3.4 木材物流落后, 生态环境破坏大 |
4 生态采运研究对策 |
4.1 加强政策导向, 推广森林认证 |
4.2 开展学科交叉, 联合攻关研究 |
4.3 生态采运技术, 符合林业创新 |
5 生态采运研究前景 |
5.1 考虑生态的天然林择伐及更新作业技术研究 |
5.2 人工林生态采运理论及其作业技术系列研究 |
5.3 考虑生态的环境友好型的木材物流系统研究 |
(10)木材物流系统优化与信息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物流的发展与展望 |
1.1.1 物流的发展历史 |
1.1.2 物流的研究现状 |
1.2 木材物流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1 楞场选址研究 |
1.2.2 木材运输优化研究 |
1.2.3 木材库存控制研究 |
1.2.4 环境友好的木材物流系统研究 |
1.2.5 物流系统优化与决策支持系统 |
1.3 木材物流系统研究应用展望 |
1.3.1 整合木材供应链,实施联合库存 |
1.3.2 开展第三方物流,促进节能创新 |
1.3.3 优化木材物流,提高环境友好性 |
1.3.4 研究非传统算法,求解优化模型 |
1.3.5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支持科学决策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决策模型与算法 |
2.1 木材运输问题 |
2.1.1 运输路径优化 |
2.1.2 木材流分配优化 |
2.2 木材物流中心选址 |
2.2.1 木材物流中心选址的基本原则 |
2.2.2 木材物流中心选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
2.2.3 木材物流中心选址流程分析 |
2.2.4 物流中心占地规模模型 |
2.2.5 选址模型的建立 |
2.3 遗传算法 |
2.3.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2.3.2 木材物流问题的遗传算法 |
3 木材物流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目标分析 |
3.1.1 合理规划运输路线,提高配送效率 |
3.1.2 辅助物流中心选址,实现整体优化 |
3.1.3 优化控制木材库存,降低库存费用 |
3.1.4 科学支持企业决策,改善决策质量 |
3.2 需求分析 |
3.2.1 用户情况分析 |
3.2.2 功能需求分析 |
3.2.3 数据需求分析 |
3.3 二次开发平台的选择 |
3.3.1 系统平台选择的原则 |
3.3.2 ArcGIS平台分析 |
3.3.3 WebGIS产品选择 |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5 应用系统设计 |
3.5.1 系统结构设计 |
3.5.2 木材运输优化设计 |
3.5.3 物流中心选址设计 |
3.5.4 WebGIS查询平台设计 |
3.6 系统软硬件配置 |
3.6.1 硬件需求 |
3.6.2 软件配置 |
3.7 系统的安全性 |
3.7.1 用户认证管理 |
3.7.2 防火墙技术 |
4 木材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分析 |
4.1 应用示范单位概况 |
4.2 数据准备 |
4.2.1 数据来源 |
4.2.2 空间数据处理 |
4.2.3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4.3 木材运输优化 |
4.4 木材物流中心选址 |
4.4.1 物流中心备选地的选择 |
4.4.2 基于遗传算法的木材物流中心选址 |
4.5 基于WebGIS的永林木材物流信息查询系统 |
5 结论与讨论 |
5.1 论文总结 |
5.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农用车集材对马杉混交林迹地土壤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森林采伐方式与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探讨[J]. 杜运长. 中国林副特产, 2014(03)
- [2]环境友好型的木材物流系统研究进展[J]. 周新年,邱荣祖,张正雄,林雅惠,巫志龙,郑丽凤. 林业科学, 2008(04)
- [3]天然针阔混交林择伐生态影响及作业技术研究[D]. 巫志龙.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 [4]天然林择伐10a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J]. 巫志龙,周新年,郑丽凤,高山,罗积长,蔡瑞添,方万春,王秀明. 山地学报, 2008(02)
- [5]天然林不同强度采伐10a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J]. 郑丽凤,周新年,巫志龙,罗积长,蔡瑞添,林海明. 林业科学研究, 2008(01)
- [6]人工林择伐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郑丽凤,周新年,巫志龙,罗积长,蔡瑞添,方万春,王秀明.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7]人工针阔混交林择伐后凋落物及土壤养分含量分析[J]. 巫志龙,周新年,郑丽凤,高山,罗积长,陈诚焕.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7(04)
- [8]人工林伐区人力担筒集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张正雄,周新年,陈玉凤,郑丽凤.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 [9]森林生态采运研究进展[J]. 周新年,张正雄,巫志龙,邓盛梅,郑丽凤.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7(02)
- [10]木材物流系统优化与信息平台研究[D]. 林雅惠. 福建农林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