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河系有1/10星体存在生命?(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羽狐[1](2021)在《天文数字大揭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天文数字"这个词。这个词通常指的是"非常大的数字",比如"美国金融体系的总债务已经达到81万亿美元的天文数字""‘双11’购物节成交额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等。天文数字这个词的来历和天文现象有关。天体的第一个共性特征就是"大",第二个特征就是"远"。如果用千克、吨、米、千米等单位来表示天体的质量和距离,这些数字便大得令人不可思议,公众把天文数字理解为大数字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在于此。本期特别策划,我们就来感受真正的天文数字到底有多大。
笪彧媛[2](2021)在《科技文本中插入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奇特的天气》(第1、2章)翻译实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舒羽[3](2021)在《顺句驱动原则下纪录片《宇宙奇观》模拟同传报告》文中认为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普作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向社会大众普及最新的科技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由于科技语体的特殊性,科普翻译在坚持“忠实”和“通顺”的原则下,还需考虑其逻辑的严谨性和受众性。而在口译过程中,顺句驱动原则无需大幅调整语序,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证译语忠实、且以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输出,能极大帮助译员减轻记忆压力,同时保证口译的质量。因此笔者认为,在科技类的口译工作中运用顺句驱动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本报告以BBC科普类纪录片《宇宙奇观》为材料进行模拟同传,以顺句驱动原则作为指导,但口译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笔者以此次实践作为案例,将录音进行转写。通过分析反思,笔者总结了在顺句驱动过程中导致译语内容自相矛盾、表意模糊等错误的难点主要源于三种情况:英语中修饰语的位置,There be句型和主语从句,这些均为英语语体特有的句式。经研究,笔者给出了实用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口译学习者尤其是科技类口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金歌[4](2021)在《海外汉学学术文本“回译”策略 ——以《科学与道》第一章汉译为例》文中提出海外汉学的存在与发展日益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然而一直以来,海外汉学回译被简单地视为一种寻根溯源的文本考证活动,回译概念的模糊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回译研究的发展。《科学与道》一书主要通过道教有关天界的义理与概念引出相对应的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学概念,逐层介绍说明道教与科学密不可分的关系,含有大量道教专有名词,涉及神学、宗教学、伦理、哲学、医学、文艺等各方面,逻辑结构具有明显的递进式特点。段落和句子呈现一定的跳跃性,表现为大量代词、非谓语动词、同位语的结合使用。整体具有概念明晰、逻辑严密、语法规范、结论鲜明的特征。本研究以《科学与道》第一章译文为例,运用案例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等,针对专业术语、信息衔接、语言风格三个回译难点,分别从语言、文化、文体风格层面对文本特点进行探究,以新的视角重新定义回译,并进一步探讨本文适用的回译策略。语言层面着重分析语体融合、逻辑重组、词性转换等回译技巧的运用;文化层面以专有名词和形容词译法为例,并通过译注、译序和归化处理实现文本可读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平衡,提高回译准确性;文体风格层面以还原经典和适度异化两个回译法则为例,讨论了不同文风对于译文解读的影响。语言符号和文化要素的转化质量直接影响回译的质量,处理此类语际翻译问题也必然要围绕语言与文化的双重转换展开,本文在实践基础上对于处理海外汉学学术文本回译问题提出思路和探讨,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为推动我国海外汉学回译研究和道教研究贡献力量。
林佩园[5](2021)在《AR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科学技术飞速更迭的时代背景下,不断革新的新媒体新技术在人类生活、交流沟通、信息获取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以AR、VR、MR、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核心的前沿技术,对于推进教育的时代化发展、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学科涉及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涵盖了从宇宙天体到地球表面的各类地质景观以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门极具综合性、动态性以及时间性的学科。因此,本课题是基于新时代技术背景,根据人教版高中地理学科的课标要求,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尤其是AR技术教学资源。探讨AR在地理学科中的实践运用,进一步提出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AR系统设计策略,最后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验证其可行性。首先,分析地理学科的特殊性,提出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引入AR技术的必要性。随着AR的前沿发展以及地理教材内容的日渐丰富也是为本课题提供了可行性。进一步对典型案例和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AR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优势:创设多维度的情境认知,拓展感知维度;开发多样化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动机;优化多方位呈现方式,模拟地理环境;推动多元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互动。更为重要的是,为探索AR技术的关键技术和交互特征,以及虚拟地理教学中表现的特征奠定了深厚基础。其次,以AR为技术视角,对AR的前沿性和实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归纳出AR的课程、教学特征。在课程上将课程学习虚拟化、课程内容动态化、课程设备轻量化。在教学上益于空间思维的情境互动、利于多元教学方法的构建、便于人机交互的信息采集。根据上述特征和地理教学的局限性,从功能模式、视觉设计、空间构建和情感需求四个方面,对应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AR设计策略进行深度揭示。针对地理教学中存在的直观演示不够、设备体积庞大导致的教学成本高等难点,将晦涩难懂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虚拟的三维动态展示。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设计与之相符的功能模式。并且充分利用AR的技术特征,在视觉上营造沉浸式、轻量化以及引导式设计效果。为了进一步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强调空间性,将地理环境和模型与真实世界高度契合,在空间上要着重于虚实对象的融合、模型的真实展示以及可视空间的层次展示。此外,根据面向用户的特点,在情感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官体验,设计符合学生情感认知的交互体验,以此激发其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最后,本课题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系统原型设计为例,通过对系统功能内容设计、交互体验设计和视觉形象设计,构建并开发了一个基于AR技术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系统原型。从用户体验和课程标准两个角度分别进行了评价,以验证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课AR系统的合理性,从而论证AR设计策略的可行性。
邰佳[6](2021)在《夜空中最亮的星——恒星》文中研究表明天气晴好的晚上,夜幕中总是镶嵌着满天的繁星,除了少数为行星外,绝大多数都是恒星。人类观测恒星的历史非常久远,观测方法也很多,那些比较明亮的恒星被分成一个个星座和星群,有些又大又亮的恒星人们还给起了名字,如我们熟知的天狼星、牛郎星、织女星等。由于受到地球大气层的扰动,它们有时看起来就像在"眨眼睛"。恒星是一种由发光球体的等离子体通过其自身重力保持在一起的庞大气态天体,遍布于绝大部分的星系,其生命始于主要由氢、
席绍强[7](2020)在《利用伽玛射线研究宇宙线的起源天体》文中研究说明宇宙线自1912年发现以来,研究历史已过百年,然而其起源仍然不完全清楚,随着宇宙线观测的丰富,更多宇宙线问题被提出。因为宇宙线主要的成分是相对论性的质子和氦核,其产生和传播过程中通常会伴随伽玛射线产生,因此从伽玛射线窗口探讨宇宙线问题是非常有效的。利用装载于Fermi卫星上的大视场望远镜(Fermi/LAT),人们已经极大更新了对耀变体、伽玛射线暴、超新星遗迹(SNR)、脉冲星风云(PWN)、恒星形成星系等宇宙线候选天体源的认识。本文选择Mpc尺度星系团、kpc尺度恒星形成星系、以及pc尺度SNR和PWN宇宙线源候选天体,利用其在Ge V波段的观测,探讨不同尺度宇宙线候选源的性质。在星系团内,大尺度延展射电辐射已经被广泛观测到,从而证实了星系团内宇宙线轻子的存在。一般认为,在星系团间介质(ICM)中存在的相对论性轻子是由星系团结构形成激波或湍动加速注入。同时,宇宙线强子也将被加速注入到ICM中,人们一直期盼看见来自这些星系团ICM中宇宙线粒子相关的Ge V辐射,然而至今未有显着探测。我们基于Unbinned的分析方法,首次发现了来自Coma星系团方向的Ge V辐射(>5σ)。该辐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中心区域,一部分在星系团西南部分。在>2σ的置信水平上,我们证明了其中心部分Ge V辐射在空间形态上与射电晕相符而非中心点源贡献。如果来自Coma星系团的中心部分Ge V辐射是强子辐射主导,我们推断Coma星系团中宇宙线能量占整个星系团热能~2%。在恒星形成星系内,宇宙线将与星系内气体或辐射场相互作用产生Ge V辐射,因此,探究恒星形成星系的Ge V辐射性质是探究宇宙线在星系内部加速与传播的重要方式。我们搜寻了来自恒星形成星系大样本的Ge V辐射,发现了来自星系M33和Arp 299的Ge V辐射,基于红外与伽玛射线光度经验关系,我们认为这两个星系的Ge V辐射源于宇宙线与星系内气体和辐射场相互作用。对于M33星系的Ge V辐射,我们在>2σ的置信水平上排除该辐射和星系中心相联系,而且发现Ge V辐射位置与星系东北方向巨大的HII电离区NGC 604成协。对于Arp 299的Ge V辐射,我们发现存在3σ的显着性的光变特征,表明部分Ge V辐射可能来自Arp 299星系中心被遮挡的AGN活动。在pc尺度上,超新星抛射物与星周介质相互作用将驱动激波加速宇宙线粒子(宇宙线轻子和强子),来自SNR的Ge V辐射正是由这些宇宙线粒子冷却产生。在我们对恒星形成星系Ge V辐射样本搜寻的过程中,我们偶然发现了一个随时间衰减的Ge V辐射源与超新星SN2004dj位置相符.我们认为该Ge V辐射产生于超新星抛出物与周围的高密度壳层相互作用,推断得到有约~1%的超新星动能转化为相对论性强子。脉冲星星风与星周介质相互作用也将驱动终端激波,从而加速宇宙线轻子产生Ge V的PWN。这些轻子也将逃逸扩散出PWN区域传播到地球,这一个过程常被用于解决宇宙线正电子超出问题。邻近脉冲星Geminga和PSR B0656+14及其PWN常常被作为贡献宇宙线正电子超出的主要宇宙线源。HAWC天文台2017年发现了来自近脉冲星Geminga和PSR B0656+14周围的Te V延展辐射(Te V halo),限制得到了相对较低的电子扩散系数,从而在单区模型框架下排除了宇宙线正电子的超出由这两个邻近脉冲星贡献,但是在双区模型下仍然不能排除。我们搜寻与Te V延展辐射相联系的Ge V延展辐射,未找到任何显着的Ge V信号,从而保守地给出不同模型下Ge V延展辐射上限。根据Ge V辐射限制,即使在双曲模型框架下,我们也基本排除了邻近脉冲星Geminga和PSR B0656+14作为贡献宇宙线正电子超出的主要宇宙线源。
陈俊意[8](2020)在《天体轨道进动和地球生命数百次的起源爆发灭绝》文中研究表明以时空意扩缩场(STYECF)理论为依据,强相互作用力(核力)的实质为原子内电子层的时空意收缩场力。保护地球免遭撞击的保护伞是STYECF帽型分布定律。星系团边缘翘起机制是周围其他星系的STYECF。社会心理需求五种层次的意理论。地球生命可能经历过数百次的起源—爆发—灭绝。水星和S2恒星轨道进动原理是STYCF的旋转。
彭毫[9](2020)在《OH超脉泽星系的射电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体脉泽是一种极端非热平衡的现象,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一些特殊的天文环境,特别是在小尺度环境的物理和动力学研究方面,提供了一个极好工具。甚长基线干涉技术(VLBI)在脉泽谱线的观测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脉泽源的可观测尺度、空间分布以及其运动学研究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本文介绍了关于脉泽目前的研究进展及其领域的应用。我们的工作主要对两个OH超脉泽宿主星系IRAS 02524+2046和IRAS 10173+0828进行了VLBI观测,以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射电性质。EVN和VLBA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灵敏度和角度分辨率,用它们观测到的数据研究这两个星系的核和周围核区域,更进一步对它们的射电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本工作中,首先对OHM的研究现状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EVN和VLBA对两个OHM样本源的OH主线脉泽发射的观测,VLBI观测到IRAS 02524+2046中连续体和OH线发射的结果,以及VLA存档的数据显示了该星系的角秒尺度射电特性。研究中发现在VLBI观测中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射电连续发射,星系核中射电活动分类的三个关键指标(射电谱指数,亮度温度和FIR与射电流量密度的比值q)上看,都与此源为星暴星系的分类一致,从光学形态上看,这可能是该星系处于大融合阶段的证据。对于IRAS 10173+0828源,我们还收集到MERLIN和VLA的存档数据以研究其射电特性。VLA对其进行了多波段的射电连续谱观测。我们对数据简化处理使用AIPS和通用天文软件应用程序(CASA)得到FITS文件,然后再对FITS文件用DIFFMAP软件进行成图处理,以获得流量密度。对于该源用四种模型拟合了非热(同步加速器)和热(自由-自由)辐射定律,研究了连续谱,发现光谱指数大约是0.38,非热发射是主要的辐射过程。这些结果表明,该源的射电发射可能主要来自射电-AGN活动,自由-自由发射也可能有少量贡献。
周庆勇[10](2020)在《脉冲星计时数据的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脉冲星是具有超高密度、超强磁场、超强引力场和超强辐射的自然天体,是极端物理条件下的天然实验室。除了脉冲星物理特性研究和引力波探测外,脉冲星由于其精确的周期性脉冲辐射,能够提供高精度深空自主导航服务和高稳定的时间频率资源。脉冲星导航技术能够提供航天器深空自主导航服务,有效地减少地面台站的测控需求。脉冲星时能够提供一种独立的基于遥远自然天体的时间频率,提供持续数百万乃至数十亿年的时间服务。可见,脉冲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的完美结合体。近些年,我国高度重视脉冲星相关技术发展,地面射电望远镜和空间X射线卫星保持着对导航脉冲星的高频次观测。如何高精度处理这些观测数据,是构建我国脉冲星时空基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论文围绕着脉冲星空间基准、相对论框架下观测模型、实测数据处理及探测器性能测试等四个方面开展研究,主要创新点总结如下:(1)针对现有导航用脉冲星星历表参数不完整和不统一的问题,提出了导航脉冲星的优选准则,收集整理并处理得到一个参数较齐全的星历表,并评估了每颗脉冲星的导航观测精度,同时定量计算了地面射电和空间X射线观测确定脉冲星星历的精度。基于国外数据库和相关文献,收集并整理了18颗脉冲星的位置、自转等参数;分析了聚焦型与准直型X射线探测器对每颗脉冲星的观测精度;研究了脉冲星观测误差、位置误差对导航精度的影响机制;通过误差分析发现,观测PSR J1939+2134、J1824-2452、J0437-4715能实现近地空间6.538km的导航精度。建立了X射线空间观测模拟到脉冲星星历参数拟合的全过程仿真,分析了基于空间观测的脉冲星参数的确定精度,研究了星历参数与观测时间和观测间隔的关系,同理分析地面射电观测确定星历参数的精度;12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一年测定的脉冲星星历测定精度相当于65米口径望远镜10年、80米5年实现的技术水平,且能提高观测效率,缩短星历表更新周期。(2)针对脉冲星导航和天基脉冲星时的深空应用前景,推导建立了一个太阳系内普适性的完整脉冲星观测模型,并基于时延效应影响量级,给出了一个精度优于1ns的简化观测模型,在实测数据处理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推导了脉冲星信号传播过程中的几何时延、二阶后牛顿效应下引力时延及航天器原时到质心坐标时的转换公式,建立了一个考虑几何和相对论效应的完整信号传播方程。采用“质心瞬时”概念,建立了一个太阳系内更普适性的脉冲星观测模型,比较与现有各种导航模型的差异;分析了太阳系内太阳、地球及木星附近轨道上各种几何和相对论时延效应的影响,讨论了不同行星历表对Romer时延的影响和不同Shapiro时延公式的差异;基于各种时延影响量级,对观测模型进行简化,并应用于脉冲星实测数据处理中,得到精确的脉冲周期和准确的脉冲轮廓。(3)结合我国空间卫星导航脉冲星实测数据特点,完成了XPNAV-1星Crab脉冲星三年观测数据和HXMT卫星Crab和B1509两年观测数据的处理,完善实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策略,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和准确性。得到了两颗脉冲星分能段脉冲轮廓,分析了Crab脉冲轮廓特征随时间演化规律,证实了国产首款聚焦型X射线探测器能够精确地测定脉冲星;研究了一种利用探测器本征辐射能谱评估其性能稳定性的方法,发现XPNAV-1卫星于2018年5月后性能趋于稳定。发现了南极地区(纬度大于南纬70度)XPNAV-1卫星观测数据存在强干扰;提出了一种利用事例型光子模型拟合值检核观测总计数率的方法,提高了光子计时统计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相似度的脉冲周期搜索算法,有利于导航中已知脉冲星信号的检测。(4)国内首次开展多台站毫秒脉冲星地面及Crab脉冲星星地联合观测处理,得到统一的计时模型和各观测设备的系统差,为建立我国脉冲星计时阵做了有益的探索。处理了国内三个台站四颗脉冲星(J0835-4510、J0437-4715、J1744-1134、J1939+2134)与IPTA地面射电观测数据,更新计时模型参数,得到了各台站观测同一颗脉冲星的系统差;其次完成了Crab脉冲星地面射电联合处理、空间联合处理和星地联合处理,得到不同观测设备不同观测频率的脉冲星观测系统差,发现射电与高能辐射存在明显的差别,且周期跃变后差异变大。(5)针对导航探测器选型、探测器性能在轨评估等问题,系统地研究X射线探测器地面及在轨测试的方法,保障XPNAV-1卫星工程实施。研究了一套X射线探测器性能综合测试方法,并完成了五款国产X射线探测器的测试。针对XPNAV-1卫星无标定辐射源,提出一种利用了脉冲星辐射能谱标定探测器有效面积的方法,消除探测器本底及空间环境噪声的影响,评估了XPNAV-1卫星X射线探测器的有效面积3.06cm2@0.7ke V。
二、银河系有1/10星体存在生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河系有1/10星体存在生命?(论文提纲范文)
(1)天文数字大揭秘(论文提纲范文)
天文数字如何表达 |
方法1:用科学记数法 |
方法2:增加新单位 |
(3)顺句驱动原则下纪录片《宇宙奇观》模拟同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1.Task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
1.2 Features of the Task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Report |
2.Task Description |
2.1 Pre-interpreting Preparation |
2.1.1 Knowledge Preparation |
2.1.2 Video Material and Tools Preparation |
2.1.3 Glossary Creation |
2.2 In-interpretation |
2.3 Post-interpretation |
3.Syntactic Linearity Principle |
4.Case Analysis |
4.1 Application of Basic Methods of Syntactic Linearity Principle |
4.1.1 Segmentation |
4.1.2 Supplement |
4.1.3 Conversion |
4.1.4 Prediction |
4.2.Analysis of Major Difficulties and the Solutions |
4.2.1 Multiple Modifiers |
4.2.2 “There Be” Sentence Pattern |
4.2.3 Subjective Clause |
5.Summary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
Appendix Ⅱ:Glossary |
Appendix Ⅲ:Acknowledgements |
(4)海外汉学学术文本“回译”策略 ——以《科学与道》第一章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研究现状 |
(一)海外汉学翻译研究现状 |
(二)海外汉学回译 |
(三)回译的再定义 |
(四)回译研究的必要性 |
三、文本特点 |
(一)专业术语 |
(二)信息衔接 |
(三)语言风格 |
四、回译策略 |
(一)语言层面的回译 |
1 语体融合 |
2 逻辑重组 |
3 词性转换 |
4 信息增减 |
(二)文化层面的回译 |
1 文化术语 |
(1)遵循权威惯例 |
(2)结合语境处理 |
2 形容词 |
3 译注译序 |
4 归化处理 |
(三)文体风格的回译 |
1 还原经典信息 |
2 保留原文特色 |
五、实践总结 |
(一)经验与收获 |
(二)反思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AR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媒体时代赋予教育新的使命 |
1.1.2 AR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日益紧密 |
1.1.3 地理学科特点与AR技术相契合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结构与框架 |
第二章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AR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2.1 高中地理教学引入AR的必要性分析 |
2.1.1 地理学科的特征需要 |
2.1.2 学科教育价值的需要 |
2.1.3 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 |
2.2 高中地理教学引入AR的可行性分析 |
2.2.1 AR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
2.2.2 教材内容的丰富提供了素材来源 |
2.3 AR在地理教学中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2.3.1 AR的教学应用 |
2.3.2 存在的问题 |
2.4 AR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特点与优势 |
2.4.1 创设多维度情境认知,扩充感知维度 |
2.4.2 开发多样化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动机 |
2.4.3 优化多方位呈现方式,模拟地理环境 |
2.4.4 推动多元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互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AR的交互特征 |
3.1 AR的应用概述 |
3.1.1 AR概述 |
3.1.2 AR关键技术特征 |
3.1.3 AR的类型 |
3.2 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AR课程特征 |
3.2.1 课程学习虚拟化 |
3.2.2 课程内容动态化 |
3.2.3 课程设备轻量化 |
3.3 应用于高中地理学科的AR教学特征 |
3.3.1 益于空间思维的情境互动 |
3.3.2 利于多元教学方法的构建 |
3.3.3 便于人机交互的信息采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AR的设计策略 |
4.1 针对教育要素的AR功能设计 |
4.1.1 不同教育要素的功能模式 |
4.1.2 辅助教师授课的模式设计 |
4.1.3 便于自主探索的虚拟资源 |
4.1.4 开展面向问题的探索模式 |
4.2 针对教材内容的AR视觉设计 |
4.2.1 虚实结合的沉浸式设计 |
4.2.2 卡片弹窗的轻量化设计 |
4.2.3 图文结合的引导式设计 |
4.3 针对学科特点的AR空间设计 |
4.3.1 地理环境的虚实融合 |
4.3.2 地理模型的直观形象 |
4.3.3 可视空间的层次展示 |
4.4 针对教育主体的AR情感设计 |
4.4.1 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以及感官体验 |
4.4.2 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感化设计 |
4.4.3 设计符合学生情感认知的交互行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AR教学实践研究 |
5.1 系统功能内容设计 |
5.1.1 教材内容梳理 |
5.1.2 系统用户需求 |
5.1.3 教学设计案例——《宇宙中的地理》 |
5.2 交互体验设计 |
5.2.1 系统框架展示 |
5.2.2 交互体验设计 |
5.3 视觉形象设计 |
5.3.1 视觉设计 |
5.3.2 界面设计 |
5.4 系统原型开发与测试 |
5.4.1 原型开发 |
5.4.2 系统测试 |
5.5 应用价值分析和可用性评估 |
5.5.1 基于课程标准的应用价值分析 |
5.5.2 基于用户体验的应用价值评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适合运用AR技术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内容 |
附录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
(6)夜空中最亮的星——恒星(论文提纲范文)
星云 |
星团 |
主序星 |
红巨星 |
红超巨星 |
红特超巨星 |
白矮星 |
中子星 |
黑洞 |
(7)利用伽玛射线研究宇宙线的起源天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宇宙线的观测与宇宙线源候选体 |
1.2 伽玛射线辐射机制 |
1.2.1 同步辐射 |
1.2.2 逆康普顿散射 |
1.2.3 轫致辐射 |
1.2.4 介子衰变 |
1.2.5 伽玛射线的辐射机制之间的比较 |
1.3 GeV天空 |
1.3.1 银河系弥散辐射 |
1.3.2 河内河外GeV点源及延展源 |
1.3.3 天空各项同性GeV辐射 |
1.4 Fermi-LAT探测器及处理方法简介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来自后发星系团的GeV辐射探测以及其延展辐射的可能证据 |
2.1 引言 |
2.2 利用Fermi-LAT搜寻Coma位置的伽玛辐射 |
2.2.1 Fermi-LAT数据选择与分析 |
2.2.2 背景AGN鉴别 |
2.2.3 延展模版的构建和统计检验 |
2.3 Coma区域伽玛射线起源 |
2.4 结论 |
第3章 来自恒星形成星系的GeV辐射搜寻 |
3.1 引言 |
3.2 红外亮星系样本选择 |
3.3 Fermi-LAT数据分析过程 |
3.4 数据结果与讨论 |
3.4.1 红外光度与伽玛射线光度关系 |
3.4.2 M 33星系 |
3.4.3 Arp 299 |
3.5 结论 |
第4章 来自超新星SN2004 dj的GeV辐射 |
4.1 引言 |
4.2 NGC 2403星系方向特殊的GeV辐射源4FGL J0737.4+6535 |
4.3 4FGL J0737.4+6535的分析与鉴别 |
4.4 SN 2004dj作为伽玛射线源对应体 |
4.4.1 轻子辐射 |
4.4.2 强子辐射 |
4.5 结论 |
第5使用GeV辐射观测限制邻近脉冲星对正电子的贡献 |
5.1 宇宙线正电子超出问题 |
5.2 对Geminga和PSR B0656+14周围区域的GeV观测 |
5.2.1 数据的筛选与背景模型的构建 |
5.2.2 源空间延展模型构建与统计检验 |
5.2.3 不确定性分析 |
5.3 利用伽玛射线流量上限限制来自Geminga和PSR的正电子流量 |
5.3.1 正负电子流量计算 |
5.3.2 单区模型 |
5.3.3 双区模型 |
5.3.4 PSR B0656+14对正电子流量的贡献 |
5.4 结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8)天体轨道进动和地球生命数百次的起源爆发灭绝(论文提纲范文)
一、强相互作用力(核力)的实质 |
二、奇怪天体没被SgrA*吞噬的数学原理 |
三、时空意扩缩场作用下两个铼原子的分合互动 |
四、煤的形成 |
五、地球免遭撞击的保护伞 |
六、黑洞爆炸的数学原理 |
七、星系团边缘翘起的原因 |
八、超弥散星系NGC1052-df2的STYECF分析 |
九、STYECF透镜星球的胀缩 |
十、液态镓原子的分合动力 |
十一、时空意扩张场(STYEF)弹出外来天体 |
十二、地球生命可能经历过数百次起源-爆发-灭绝的意理论 |
十三、S2恒星绕人马座A*跳舞和水星轨道进动原理是STYCF的旋转 |
(9)OH超脉泽星系的射电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背景介绍 |
1.1 射电天文学简介 |
1.2 脉泽 |
1.2.1 粒子数反转和辐射转移 |
1.2.2 受激发射 |
1.2.3 抽运机制 |
1.3 OH脉泽发射的理论模型 |
1.4 银河系OH脉泽研究 |
1.5 河外超脉泽的发现与观测 |
1.6 OHM宿主星系射电特性研究进展 |
1.6.1 OHM的发现和早期调查 |
1.6.2 OHM的高分辨率研究进展 |
第二章 OHM星系的VLBI可观测样本介绍 |
2.1 极亮红外星系 |
2.2 星系的合并 |
2.3 OHM的搜寻与样本 |
2.4 OHM的射电性质 |
2.5 OHM的 VLBI观测样本 |
第三章 OHM星系IRAS02524 的射电性质研究 |
3.1 IRAS02524的研究进展 |
3.2 IRAS02524的观测与数据处理 |
3.2.1 IRAS02524的观测 |
3.2.2 IRAS02524的数据简化 |
3.3 IRAS02524的射电连续谱结构研究 |
3.4 IRAS02524的谱线结果分析 |
3.5 IRAS02524的研究结果总结 |
3.5.1 IRAS02524的研究结果 |
3.5.2 IRAS02524的研究总结 |
第四章 OHM星系IRAS10173的VLBI观测的初步结果分析 |
4.1 IRAS10173的研究现状 |
4.2 IRAS10173的观测与数据处理 |
4.2.1 IRAS10173的射电观测 |
4.2.2 IRAS10173的数据简化处理 |
4.3 IRAS10173的射电连续谱结构研究 |
4.3.1 高分辨率观测的OH1667MHz脉泽发射 |
4.3.2 IRAS10173的高分辨率观测到的连续发射的射电结构 |
4.3.3 IRAS10173的VLA档案数据中的多波段射电属性 |
4.4 IRAS10173研究初步结果总结 |
4.4.1 IRAS10173的OHM线发射特性 |
4.4.2 IRAS10173的中心区域的射电连续发射的性质 |
4.4.3 IRAS10173研究初步总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表 |
附录2 图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脉冲星计时数据的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脉冲星导航技术发展历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脉冲星计时观测进展 |
1.3.2 脉冲星信号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1.3.3 脉冲星导航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脉冲星星历表参数确定精度分析 |
2.1 脉冲星基本性质 |
2.1.1 脉冲星简介 |
2.1.2 脉冲星的分类 |
2.1.3 脉冲星的辐射特性 |
2.1.4 脉冲星的自转特性 |
2.2 导航脉冲星优选及质量评估 |
2.2.1 导航脉冲星的优选 |
2.2.2 观测精度分析 |
2.3 脉冲星星历表参数测定精度分析 |
2.3.1 三种脉冲星星历表参数测定技术 |
2.3.2 空间X射线观测确定脉冲星星历表参数精度分析 |
2.3.3 地面射电观测确定星历表精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脉冲星信号处理的相对论建模 |
3.1 脉冲星观测的相对论建模过程 |
3.2 脉冲星信号传播方程的推导 |
3.2.1 几何时延解析 |
3.2.2 二阶后牛顿效应下引力时延的推导 |
3.2.3 时间尺度转换效应 |
3.3 脉冲星观测模型的推导及简化 |
3.3.1 完整的脉冲星观测模型 |
3.3.2 观测模型的各种效应分析 |
3.3.3 模型简化及算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导航脉冲星空间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4.1 XPNAV‐01星导航脉冲星观测数据处理 |
4.1.1 XPNAV‐1卫星基本情况 |
4.1.2 数据基本情况及处理方法 |
4.1.3 XPNAV‐01星数据处理及分析 |
4.2 慧眼HXMT卫星导航脉冲星观测数据处理 |
4.2.1 慧眼HXMT卫星仪器介绍 |
4.2.2 观测数据信息统计 |
4.2.3 PSRJ0534+2200观测数据的处理 |
4.2.4 PSRB1509‐58观测数据的处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导航脉冲星多源观测数据的联合处理 |
5.1 脉冲星联合观测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5.1.1 脉冲星观测设备 |
5.1.2 联合观测及处理过程 |
5.1.3 多频观测数据处理方法 |
5.2 导航脉冲星地面多台站射电观测及数据处理 |
5.3 CRAB脉冲星星地联合观测及数据处理 |
5.3.1 Crab脉冲星可见性分析 |
5.3.2 Crab地面射电联合观测数据处理 |
5.3.3 空间X射线联合观测数据处理 |
5.3.4 星地观测数据联合处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X射线探测器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
6.1 X射线探测器技术 |
6.2 X射线探测器测试及处理方法研究 |
6.2.1 探测器测试方法研究 |
6.2.2 测试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6.3 X射线探测器的地面测试 |
6.3.1 X射线探测器及地面测试系统 |
6.3.2 X射线探测器性能分析 |
6.4 X射线探测器有效面积在轨标定方法 |
6.4.1 X射线探测器有效面积标定方法研究 |
6.4.2 XPNAV‐1 卫星聚焦型X射线探测器有效面积标定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银河系有1/10星体存在生命?(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文数字大揭秘[J]. 本刊编辑部,羽狐. 课堂内外(小学智慧数学), 2021(Z2)
- [2]科技文本中插入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奇特的天气》(第1、2章)翻译实践为例[D]. 笪彧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3]顺句驱动原则下纪录片《宇宙奇观》模拟同传报告[D]. 李舒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海外汉学学术文本“回译”策略 ——以《科学与道》第一章汉译为例[D]. 张金歌.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AR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D]. 林佩园. 江南大学, 2021(01)
- [6]夜空中最亮的星——恒星[J]. 邰佳. 集邮博览, 2021(05)
- [7]利用伽玛射线研究宇宙线的起源天体[D]. 席绍强. 南京大学, 2020(12)
- [8]天体轨道进动和地球生命数百次的起源爆发灭绝[J]. 陈俊意.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06)
- [9]OH超脉泽星系的射电性质研究[D]. 彭毫. 贵州大学, 2020(01)
- [10]脉冲星计时数据的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 周庆勇.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