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热解毒口服液质量标准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朱伟堃,周欣,王劲,曲智雅,赵丹彤,王素香[1](2021)在《不同厂家清热解毒口服液的质量分析与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不同厂家清热解毒口服液的整体质量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对16个厂家42批次样品采用法定标准检验,并对山银花违规投料、多成分含量测定、抑菌剂、山麦冬违规投料等进行探索性研究,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按法定标准检验,样品合格率100%,但探索性研究合格率有所下降,厂家间样品质量差异较大。结论部分厂家清热解毒口服液的内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法定标准可控性一般,应增加有关补充检验方法,以提高标准的可控性,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吕一舟[2](2021)在《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茵陈蒿汤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有研究表明茵陈蒿汤有抗肝损伤、防治脂肪肝、抗肝纤维化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黄疸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肝内胆汁淤积等湿热内蕴证,对于肝脏疾病的治疗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茵陈蒿汤基础上加味甘草能降低栀子的毒性,制成口服液可用于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本试验首先通过对十个产地的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原料药进行筛选,然后选用最佳产地的原料药进行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制备工艺的优化,并对口服液质量控制标准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十个产地原料药筛选主要依据主产地、生长环境以及市场售卖情况,选取茵陈、栀子、大黄、甘草这四种原料药材各十个产地。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药材中绿原酸、栀子苷、总蒽醌及甘草酸含量。结果显示,山西运城的茵陈绿原酸含量最高,湖北的栀子中栀子苷含量最高,陕西的大黄中总蒽醌含量最高,甘肃古浪县的甘草中甘草酸含量最高,因此选取这四个产地的药材进行后续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2)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制备工艺研究为了确定科学合理的制备工艺条件,本试验进行了水提、醇提、水提醇沉三种提取工艺,以浸膏得率和栀子苷含量为指标,并结合实际生产、成本等因素确定最佳工艺。结果显示,加味茵陈蒿口服液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水提工艺,即补足2倍吸水量后加12倍水,浸泡0.5 h,煎煮2次,每次煎煮1 h。(3)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定性检查采用一般检查方法对加味茵陈蒿口服液的性状、相对密度和p H进行检查;并用薄层色谱法对加味茵陈蒿口服液中主要成分栀子苷、大黄素、甘草酸单铵盐进行定性鉴别。结果显示: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呈深褐色,黏稠度适中,气微味甜。相对密度为1.06~1.10 mg/m L(20℃),p H为4.87~4.90。加味茵陈蒿口服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栀子苷对照品和栀子对照药材色谱相对应的位置上,显相同棕色斑点;在与大黄素对照品和大黄对照药材色谱相对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黄色荧光斑点;在与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和甘草对照药材色谱相对应的位置上,显相同暗褐色斑点。(4)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加味茵陈蒿口服液中的主要成分栀子苷、大黄素、甘草酸单铵盐进行方法学试验并进行含量限度测定。结果显示:栀子苷的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15:85),检测波长为238 nm;大黄素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85:15),检测波长为254 nm;甘草酸单铵盐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37:63),检测波长为250 nm。都用色谱柱为Hadesil C18-K(4.6×250mm,5μm),流速1 m L/min,柱温30℃,进样10μL的方法检测。口服液中每1 m L含栀子苷、大黄素、甘草酸分别不得少于1.09 mg,7.12μg,0.73 mg。
惠西珂[3](2021)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由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4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抗菌的作用,临床对治疗手足口病、支气管炎、咽炎、腮腺炎、扁桃腺炎等疾病具有显着疗效,是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成方制剂。因为组成该制剂的单味药材产地众多,存在质量差异大、良莠不齐的现象,原药材质量的好坏对该方制剂的疗效影响很大,而许多研究人员对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药理药效以及制剂中的某些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较多,但综合多种指标评价一味药材质量的优劣相对较少,对中药资源进行评估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对该制剂的原料药进行资源评估,从而制订一套稳定、可行、全面的质量标准体系,为企业筛选出质优、供应稳定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种植基地,建立原药材的质量标准,制订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至关重要。本文以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4味中药材为研究对象,以现行药典为基础增加多种质控指标对各药材进行质量分析与评价,并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体系,对各药材进行全面评估,从而保证药材质量的均一性、优质性与稳定性。此外,针对苦地丁基原植物混杂及采收标准不一的状况,本研究分别建立ITS2序列的DNA分子鉴定方法和HPLC指纹图谱方法用于鉴别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并研究了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通过对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和黄芩四味药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并结合现代研究筛选出的道地产区以及合作企业的种植基地进行走访调研,完成了包括原料药的预计消耗量、预计可获得量、潜在风险、质量分析与评价、可持续利用和稳定质量措施六个方面的药材评估。质量分析与评价部分主要是以2020版《中国药典》为基准,对收集的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药材进行质量评价并根据实测数据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综合考虑各药材质量与产量关系,评估结论如下:1、蒲公英:将陕西省渭南市的3个蒲公英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蒲公英原料药,考虑到不可控因素,将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的蒲公英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以备不时之需。2、苦地丁:将河北安国的苦地丁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苦地丁原料药,将江苏新北的苦地丁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3、板蓝根:将甘肃张掖市民乐县的板蓝根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板蓝根原料药,将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的板蓝根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4、黄芩:将内蒙古赤峰市牛家营子镇的黄芩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黄芩原料药,将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黄芩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四味药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能够有效防范潜在风险,预计消耗量接近预计可获得量,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的风险较低。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质量评价与分析通过对各产地采集的样品进行质量分析与评价,筛选出质优、稳定性好的种植基地,并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蒲公英:薄层鉴别研究中,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增加了咖啡酸指标,建立了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品咖啡酸、菊苣酸以及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的薄层鉴别方法。增加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以及醇溶性浸出物的检测项目并在所得数据基础上建立企业质控标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蒲公英指纹图谱,以菊苣酸为参照峰,确定了 14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绿原酸、咖啡酸、菊苣酸和异绿原酸A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及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苦地丁: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增加了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检测项目并制定企业质控标准,并将药典浸出物含量标准提升2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苦地丁指纹图谱,以紫堇灵为参照峰,确定了 15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紫堇灵、乙酰紫堇灵和二氢血根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板蓝根: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板蓝根指纹图谱,以(R,S)-告依春为参照峰,确定了 10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尿苷、鸟苷、(R,S)-告依春和腺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黄芩: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黄芩指纹图谱,以黄芩苷为参照峰,确定了 14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黄芩苷、千层纸素A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三、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的鉴别研究基于ITS2序列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DNA分子鉴定:通过对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和其同属植物的ITS2序列鉴定与分析,总DNA提取、PCR扩增、测序成功率为100%,说明ITS2对于地丁草与其同属植物的鉴别完成率好,适用性强。基于对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ITS2序列的序列长度、GC含量、K2P遗传距离以及种间变异位点分析,可有效地鉴别出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通过对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进行特征图谱的建立,夏天无、黄堇、珠果黄堇和巴东黄堇与地丁草的相似度较高,共有峰较多,化学成分较相似。泾源紫堇中紫堇灵和乙酰紫堇灵的含量远远高于地丁草。四、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在对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中可以得出,紫堇灵成分在任一产地的地上部位含量均明显高于地下部位的含量;乙酰紫堇灵在苦地丁地上、地下部位差异性没有紫堇灵大,但地上部位普遍比地下部位含量高;二氢血根碱在苦地丁中的含量相对于紫堇灵、乙酰紫堇灵低,但在地下部位的含量远远高出地上部位,邳州产地的二氢血根碱在地下部位的含量最高,甚至高于其含有的紫堇灵含量。苦地丁中的3种生物碱类成分无论在地上部位还是地下部位,在5月中下旬达到峰值,考虑到量-效比的关系,认为苦地丁的最佳采收期为5月中下旬。
尚海宾,王杰,张文标[4](2020)在《清热解毒口服液ZTC1+1Ⅲ型天然澄清剂精制工艺技术改进》文中认为为解决清热解毒口服液中药水提醇沉精制存在的回收乙醇能源用量大,静置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费工费时及有效成分易在醇沉制备过程中损失等问题,对精制工艺进行技术改进。采用水提醇沉和ZTC1+1Ⅲ型天然澄清剂进行精制工艺对比试验。按ZTC1+1Ⅲ型天然澄清剂精制生产工艺制备,提取液、浸膏、药液配制后及产品灭菌后的澄清度、性状、鉴别、pH值、黄芩苷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等各项检查均符合标准要求。ZTC1+1Ⅲ型天然澄清剂精制工艺相对于醇沉精制工艺,澄清度好,黄芩苷含量提高了30%,具有生产周期短、生产费用低、生产效率高、方便快捷的优势,为ZTC1+1Ⅲ型天然澄清剂在中药口服液及中药制剂精制生产当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谭丽媛[5](2020)在《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研究不同处方配比及不同提取方法的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的解热、镇痛、抗菌、抗炎作用,验证处方配比并进行提取工艺的初探;采用响应曲面法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角度确定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最佳提取工艺;优选银柴退热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并进行中试生产研究;制定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对中试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和稳定性考察;研究银柴退热颗粒和银柴退热口服液在抗菌解热抗炎镇痛方面的药效学等效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贾氏银柴退热汤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 1.考察银柴退热汤供试品1-6(供试品1~3处方金银花:柴胡配比分别为1:1、2:1、1:2,提取方法为水煎煮法;供试品4~6处方金银花:柴胡配比分别为1:1、2:1、1:2,提取方法为双提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模型及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2.采用HPLC法定量分析,以绿原酸和黄芩苷的转移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Box-BehnkenDesign(BBD)模式,对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提取工艺参数煎煮时间(A)、煎煮次数(B)、加水量(C)进行优选分析。3.以成型率、溶化性、休止角等参数为指标对传统湿法制粒的最佳制剂工艺进行筛选;以成型率为指标对喷雾制粒的辅料量、制粒温度、辅料配比进行了优选;结合中试生产试验结果,建立银柴退热颗粒的成型工艺,确定主要技术参数及辅料的种类和用量。4.从鉴别、指纹图谱、检查(制剂通则检查、砷盐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含量测定四个方面,对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鉴别包括性状和薄层色谱鉴别;采用HPLC法,建立指纹图谱的测定方法,使用中国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对11批银柴退热颗粒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颗粒剂”项下要求,对银柴退热颗粒的粒度、水分、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进行检查;重金属检查采用第二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21),砷盐检查采用古蔡氏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22);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有害元素Cu、Pb、Cd进行测定,其中Cu采用火焰法,Pb、Cd采用石墨炉法;采用HPLC法,对处方中君药金银花、连翘、黄芩和柴胡的有效成分进行测定。5.按照质量标准(草案),在市售包装条件下,对银柴退热颗粒的3批中试产品进行了 6个月稳定性试验和加速试验研究[加速试验条件为温度(40±2℃)、湿度(75±5%),长期稳定性试验条件为温度(25±2℃)、湿度(60±10%)]。6.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炎症模型、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和热板法,比较银柴退热颗粒和银柴退热口服液在抗菌解热抗炎镇痛方面的药效学等效性。7.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收集贾氏银柴退热汤处方所含药味的相关活性成分;Swiss靶标预测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各成分靶点;通过治疗靶标数据库(TTD),Drugbank,疾病-基因网数据库(DisGeNET)获取急性上呼吸道相关靶标;韦恩图获得相关交集;使用STRING网站进行靶点蛋白互作分析,运用Cytoscape3.7.1进行结果可视化;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寻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活性成分、对应靶标,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结果 1.供试品1-6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处方配比、不同提取工艺的银柴退热汤流浸膏均有一定的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金银花:柴胡配比为1:1、提取工艺为双提法时,其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更明显。2.建立了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中绿原酸、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最优提取条件为:煎煮时间60min、煎煮2次、加12倍量水。3.传统干法制粒的最佳工艺为:浸膏粉与辅料用量为1:0.3,辅料为糖粉:糊精=2:1,矫味剂阿斯巴甜加入量为1%,喷入90%乙醇适量;喷雾制粒的最佳工艺:浸膏的相对密度为1.20,进风口温度—出风口温度90~40,喷雾速率10 Hz,糖粉:糊精比例为1:1;喷雾制粒工序少,制粒全过程是密闭操作,粉尘少,有利于减少有效成分损失,更能符合GMP标准,且目前药厂大生产多采用喷雾制粒设备,故确定制粒方法为喷雾制粒。4.本品为黄棕色至棕褐色的颗粒,味微甜、微苦;薄层色谱鉴别中,最终确定了柴胡、黄芩、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大青叶共6味药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指纹图谱研究中,确定共有峰15个,指认出10个共有峰,分别为:峰1新绿原酸,峰2绿原酸,峰4咖啡酸,峰5隐绿原酸,峰9连翘酯苷A,峰10异绿原酸B,峰11异绿原酸A,峰12异绿原酸C,峰13黄芩苷,峰15汉黄芩苷;银柴退热颗粒的粒度、水分、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均符合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颗粒剂”项下要求;银柴退热颗粒三批中试产品砷盐检查含量限度均小于2 ppm,重金属检查含量限度均小于10 ppm,有害元素检查中各元素平均含量为:Cu 1.83mg/kg、Pb 0.32mg/kg、Cd0.22mg/kg;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多指标-HPLC含量测定方法,最终确定银柴退热颗粒每袋含金银花、牛蒡子以绿原酸(C16H1809)计,不得少于6.3 mg;含连翘以连翘酯苷A(C29H360 15)计,不得少于11.8 mg;含黄芩以黄芩苷(C21H18O11)计,不得少于40.0 mg。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5.银柴退热颗粒的外观性状、鉴别、溶化性、水分含量、粒度、含量测定等均符合质量标准(草案)规定。6.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组解热镇痛抗菌抗炎药理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具有药效学等效性。7.贾氏银柴退热汤所含中药活性成分共322个,对应不同的靶标1088个,收集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的靶点623个,贾氏银柴退热汤主要作用于TNF、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MAPK、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主要涉及炎症与免疫调控。结论 不同处方配比、不同提取工艺的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金银花:柴胡为1:1、提取工艺为双提法时,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更明显。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和成型工艺稳定可行,可操作性强,适合于批量生产。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并进行稳定性考察,说明银柴退热颗粒质量及工艺稳定、可靠。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具有药效学等效性。贾氏银柴退热汤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各作用通路间相互关联,起到消除炎症、抑制活化的细胞因子、缓和过激的免疫反应的作用,与传统中药复方所具有的整体调节性特征相契合,体现了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为后续的作用机制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吴兰[6](2019)在《清瘟解毒口服液的制备及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兽药领域,清瘟解毒口服液是较受欢迎的清热解毒药物,该口服液为纯中药制剂,其功效为清热解毒,主治外感发热。其传统生产工艺药材有效成分提取率偏低、除杂浓缩环节损失高、能耗高。同时,在国家质量标准中清瘟解毒口服液为定性鉴别,缺乏主要药效成分的定量检测,影响了产品质量稳定性的控制,可能导致产品临床疗效有较大差异。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建立了清瘟解毒口服液重要成份——连翘苷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以此来对口服液中的连翘苷含量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研究制备工艺中的关键环节——粉碎提取和过滤除杂工艺,提高该药品活性成分收率,提升清瘟解毒口服液的品质,降低资源损耗,节约生产成本。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连翘苷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通过系统的实验,建立了连翘苷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连翘苷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为:采用kromasrl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并以乙腈和0.2%(质量分数)的磷酸溶液(22:7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4nm,流速为1.OmL/min,柱温为40℃,进样量10μL。结果表明,该实验的准确性高、稳定性强、重复性高,可以作为连翘苷的定量检测方法。(2)改进了清瘟解毒口服液粉碎提取的工艺参数通过将清瘟解毒口服液的原材料进行粉碎预处理研究后,发现不同的粉碎程度,检测到的连翘苷的含量也不同,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清瘟解毒口服液的最佳粉粹提取工艺参数为:药材粉碎过24目筛时,提取时间为50分钟,提取温度控制在90℃,加水景达到药材的八倍,在上述工艺参数条件下所获得的活性成分提取量最高。(3)改进了消瘟解毒口服液过滤除杂的工艺参数在粉碎提取之后,使用陶瓷膜对药物进行过滤除杂。研究数据表明,清瘟解毒口服液中最佳陶瓷膜过滤工艺参数为:陶瓷膜的孔径为0.6μm,药液温度为25℃,压力设置为0.20MPa,根据此工艺参数制得的清瘟解毒口服液最终得到的连翘苷含量高,且药液澄清度好。(4)清瘟解毒口服液新工艺的中试生产按照实验室优化后的工艺参数,中试生产清瘟解毒口服液,成品的检验结果表明,药液活性成分含量能够达到峰值,药液活性成分提取率达到42.8%。通过长期试验数据得出,本次的生产药液在研究的六个月中,连翘苷含量、药液性状、理化性质等各项指标都符合规定。新工艺生产的清瘟解毒口服液在经过生产中试放大后,可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证实了优化后的工艺具有可行性。
董蒨蒨[7](2019)在《芩芪口服液的工艺研究与质量标准建立》文中指出目的:研发芩芪口服液的最佳制备工艺,建立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考察芩芪口服液的稳定性。方法:本试验通过正交试验对芩芪口服液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进行考察,以黄芩苷的含量作为检测指标,优化芩芪口服液的提取工艺;通过对芩芪口服液的生药浓度、醇沉浓度和静置时间进行考察,优化芩芪口服液的纯化工艺;通过微生物限度试验确定芩芪口服液的防腐工艺;通过对性状,黄芩、黄芪、板蓝根、连翘、丹参药材的薄层鉴别,相对密度,pH,装量及黄芩苷含量的考察,建立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通过稳定性试验,确定芩芪口服液的有效期。结果:芩芪口服液的工艺优化与质量标准建立结果如下:1.确定芩芪口服液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以水与药材重量比10﹕1的比例浸泡药材1.5h后煎煮2次,1.5 h/次,合并水提液过滤并浓缩使生药浓度达到1.5 g·mL-1,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到60%,4℃放置12 h后过滤,回收乙醇,用去离子水调节生药浓度为1g·mL-1,4℃放置48 h后过滤,滤液中加苯甲酸钠使其浓度达3‰,灌封。2.根据对芩芪口服液的颜色、状态的观察,确定芩芪口服液的性状为深红褐色液体,有少量沉淀,气清香,味甜,微苦;芩芪口服液的制剂检查结果得出芩芪口服液相对密度不低于1.01;pH在4.6左右;装量不少于标识装量(250 mL)的97%。3.TLC结果显示黄芩、黄芪、板蓝根、连翘、丹参的色谱图清晰,样品色谱图中所显斑点的位置和颜色(或荧光)与对照品、对照药材色谱图的斑点一致,阴性对照位置处没有干扰。结果符合《中国兽药典》(2015年二部)中TLC项的要求,表明此方法适用于芩芪口服液的薄层鉴别。4.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黄芩苷的含量在0.1531μg1.225μg(r=0.9999)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96%,RSD为1.29%(n=6);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均不超过2%。结果符合《中国兽药典》(2015年二部)中HPLC项的规定,表明此方法适用于芩芪口服液的含量测定。5.芩芪口服液在加速稳定性试验与长期稳定性试验中各项检测结果稳定,可将保质期暂定为两年。结论:本实验室成功制备了芩芪口服液,经优化后的工艺方法简便、稳定可行、成本较低,能够作为芩芪口服液工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成功建立了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TLC鉴别方法与HPLC测定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可用来控制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本实验为后续芩芪口服液的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及扩大临床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陈慧芳,刘毅,吴其国,张恒辉[8](2017)在《不同内包材对清热解毒口服液稳定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考察不同内包材对清热解毒口服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使用常用包材玻璃瓶和口服液体药用聚酯瓶对清热解毒口服液进行内包装,进行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药物稳定性。结果本品使用口服液体药用聚酯瓶包装与玻璃瓶包装时,对清热解毒口服液稳定性无明显影响。结论清热解毒口服液使用口服液体药用聚酯瓶包装更利于生产。
李益坤[9](2017)在《兽用穿心莲口服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穿心莲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效,兽医临床应用广泛。将其研制成口服液,具有体积较小、作用较迅速,且服用、贮藏及运输比较方便,适合于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防治动物疾病,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方法:本研究通过考察穿心莲渗漉的不同影响因素,正交试验法优选兽用穿心莲口服液提取工艺,并考察重复性验证试验、浓缩工艺;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兽用穿心莲口服液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切换波长法对AND、DDAND的含量测定进行线性关系考察、精密度试验、重复性试验等方法学进行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分别对兽用穿心莲口服液的pH值、相对密度、微生物限度检查、性状鉴别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在30℃±2℃,RH60%±5%的温湿度条件下存放6个月考察兽用穿心莲口服液3批中试样品的性状、pH值、相对密度等,以及AND、DDAND等指标的变化;分别按毒性试验方法进行了兽用穿心莲口服液的毒性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穿心莲的提取工艺确定为5倍量75%的乙醇,在25℃提取12小时,采用减压回收乙醇。2、兽用穿心莲口服液中穿心莲的薄层鉴别方法与标准品有相同的显色斑点。考察的线性关系,进样量与峰面积自然对数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试验,色谱系统精密度良好。重复性试验重现性较好。稳定性试验,穿心莲药材供试品溶液在24h内稳定。回收率试验结果AND、DDAND含量回收率平均值分别为96.36%,RSD1.24%。3、兽用穿心莲口服液相对密度规定为不得低于1.06,pH值范围在5.0-6.5,兽用穿心莲口服液每瓶装量为200mL。4、稳定性试验中:兽用穿心莲口服液,外观性状无明显变化,鉴别、pH值、相对密度、微生物限度均合格,兽用穿心莲口服液中AND、DDAND含量之和无明显变化。5、兽用穿心莲口服液毒性试验中低剂量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血液生化等指标的变化,表明兽用穿心莲口服液没有明显毒性。综上,本研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兽用穿心莲口服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为该口服液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祖金玥[10](2015)在《复方双花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1918至1919年的大流感,到近年来的甲型流感,流感病毒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多数流感病毒对抗生素等西药不敏感,并且容易产生耐药性。而研究发现中药有良好的抗流感病毒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小,又可调动机体免疫力抵抗病毒。已有一些中药及其制剂应用到流感的临床治疗中。将抗流感病毒有确切疗效的中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是迫切而有意义的。复方双花口服液作为常用的抗病毒中成药之一,主要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辅助治疗,尤其对急性扁桃体炎的疗效好。但复方双花口服液的现行质量标准中定性鉴别项只有金银花与穿心莲的薄层鉴别项,含量测定项只有薄层扫描法测定成品中绿原酸含量。很有必要完善薄层鉴别项,对全方中四味中药进行薄层鉴别,并改用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准确可靠的HPLC对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本课题拟从定性鉴别与定量测定两方面入手,提升现质量标准,有利于对复方双花口服液进行更全面的质量控制,为更好地建立全面完善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有利于提升该产品的质量。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参考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金银花、连翘、穿心莲、板蓝根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优化供试品的前处理方法,适当改进TLC展开条件,建立复方双花口服液中全方四味药的薄层鉴别法。分别将阴性对照溶液、三批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分别点在相应的薄层板上,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ⅥB)试验。结果显示: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而阴性对照中相应位置无干扰物质的斑点。说明此四种薄层鉴别法专属性强,此口服液中确实添加了四味药材。2参考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金银花、板蓝根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与相关文献,优化供试品的前处理方法,建立HPLC对复方双花口服液中药效成分绿原酸和(R,S)-告依春(表告依春)进行含量测定。HPLC测定绿原酸的色谱条件:色谱柱:Dikma Diamonsil C18(4.6mm×250mm,5μm,迪马科技有限公司);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8:92);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327nm;柱温为35℃;进样体积为10μL;理论板数按绿原酸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HPLC测定(R,S)-告依春的色谱条件:色谱柱:Dikma Diamonsil C18(4.6mm×250mm,5μm,迪马科技有限公司);流动相:甲醇-0.02%磷酸(11:89);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245nm;柱温为35。C;进样体积为10μL;理论板数按(R,S)-告依春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结果显示,绿原酸和(R,S)-告依春的色谱峰可达到基线分离,绿原酸在1954μg/mL~ 195.40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3×107X-37258(R2=0.9999);(R,S)-告依春在0.4μg/mL~4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68707X+2209.8(R2=0.9998).绿原酸和(R,S)-告依春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3%与101.1%,RSD值分别为1.7%与0.51%.HPLC测得6批复方双花口服液中绿原酸与(R,S)-告依春的平均含量为1.84mg/mL和42.83μg/mL。3参考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金银花、连翘、穿心莲与板蓝根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与相关文献,优化供试品的前处理方法,建立HPLC对复方双花口服液中6种药效成分(R,S)-告依春、绿原酸、连翘酯苷A、连翘苷、穿心莲内酯与脱水穿心莲内酯进行含量测定。HPLC测定的色谱条件:色谱柱Waters Sunfire C18 (4.6mm×250mm,5μm,沃特世公司);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以梯度洗脱模式;流速:1.0mL/min;(R,S)-告依春、绿原酸、连翘酯苷A与穿心莲内酯的检测波长为240nm,连翘苷的检测波长为225nm,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检测波长为245nm;柱温:40℃;进样体积为10μL结果显示,6种有效成分的理论塔板数与分离度均达到要求。通过各项方法学考察,此法具有较强的专属性,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准确可靠。HPLC测得3批复方双花口服液中(R,S)-告依春、绿原酸、连翘酯苷A、连翘苷、穿心莲内酯与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平均含量为0.037、1.85、0.44、0.24、0.18与0.036mg/mL。以上研究建立了简便可行的薄层色谱法对复方双花口服液中全方四味中药进行鉴别,准确可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该口服液中绿原酸与(R,S)-告依春的含量。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切实可行,提升了此口服液的现行质量标准。并且,本文还对该口服液中6种有效成分同时进行含量测定,为其建立更全面的质量标准与更好地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二、清热解毒口服液质量标准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热解毒口服液质量标准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厂家清热解毒口服液的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法定标准检验 |
2.1.1 性状 |
2.1.2 薄层色谱 |
2.1.3 pH值 |
2.1.4 含量测定 |
2.2 探索性研究 |
2.2.1 山银花违规投料的筛查 |
2.2.2 绿原酸、栀子苷和连翘苷的含量测定 |
2.2.3 抑菌剂的检查 |
2.2.4 山麦冬违规投料的筛查 |
3 讨论 |
(2)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鸭病毒性肝炎研究概况 |
1.2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中单味药保肝、抗病毒作用研究 |
1.2.1 茵陈 |
1.2.2 栀子 |
1.2.3 大黄 |
1.2.4 甘草 |
1.3 中兽药口服液研究进展 |
1.3.1 中药口服液研制的一般环节及其影响因素 |
1.3.2 中兽药的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原料药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茵陈中绿原酸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
2.2.2 栀子中栀子苷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
2.2.3 大黄中五种蒽醌类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
2.2.4 甘草中甘草酸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制备工艺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水提制备工艺研究 |
3.2.2 醇提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
3.2.3 水提醇沉工艺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定性检查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2.1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一般检查 |
4.2.2 薄层色谱鉴别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含量测定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中栀子苷含量测定 |
5.2.2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中大黄素含量测定 |
5.2.3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中甘草酸单铵盐含量测定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附录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质量标准草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蒲公英资源研究进展 |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2 质量控制研究 |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二节 苦地丁资源研究进展 |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2 质量控制研究 |
3 苦地丁的鉴别研究 |
4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三节 板蓝根资源研究进展 |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2 质量控制研究 |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四节 黄芩资源研究进展 |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2 质量控制研究 |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五节 中药资源评估研究进展 |
1 思路与方法 |
2 中药资源评估现状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蒲公英资源评估研究 |
第一节 蒲公英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
1 理化鉴别 |
2 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
3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4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蒲公英质量评价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蒲公英资源评估报告 |
1 本草考证 |
2 资源调查 |
3 质量评价 |
4 评估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蒲公英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
第三章 苦地丁资源评估研究 |
第一节 苦地丁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
1 理化鉴别 |
2 杂质、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苦地丁药材质量评价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的鉴别研究 |
1 基于ITS2序列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DNA分子鉴定 |
2 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果分析 |
4 讨论 |
第四节 苦地丁资源评估报告 |
1 本草考证 |
2 资源调查 |
3 质量评价 |
4 评估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苦地丁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
第四章 板蓝根资源评估研究 |
第一节 板蓝根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
1 理化鉴别 |
2 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板蓝根药材质量评价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板蓝根资源评估报告 |
1 本草考证 |
2 资源调查 |
3 质量评价 |
4 评估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板蓝根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
第五章 黄芩资源评估研究 |
第一节 黄芩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
1 理化鉴别 |
2 水分、总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黄芩药材质量评价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黄芩资源评估报告 |
1 本草考证 |
2 资源调查 |
3 质量评价 |
4 评估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黄芩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清热解毒口服液ZTC1+1Ⅲ型天然澄清剂精制工艺技术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
1.1 设备 |
1.2 物料 |
2 清热解毒口服液精制工艺对比 |
2.1 精制工艺制备对比 |
2.1.1 精制方法 |
2.1.1.1 醇沉精制方法 |
2.1.1.2 ZTC1+1Ⅲ 型天然澄清剂精制方法 |
2.1.2 合格标准 |
2.1.2.1 提取液合格标准 |
2.1.2.2 浸膏合格标准 |
2.1.3 检查结果 |
2.1.3.1 提取液澄清度、性状检查结果 |
2.1.3.2 浸膏检查结果 |
2.2 提取液精制生产成本对比 |
2.2.1 对比方法 |
2.2.1.1 醇沉精制生产成本 |
2.2.1.2 ZTC1+1Ⅲ 型天然澄清剂精制生产成本 |
2.2.2 精制生产成本对比 |
2.3 药液配制后关键质量属性检查 |
2.3.1 检查方法 |
2.3.2 合格标准 |
2.3.3 检查结果 |
2.4 产品质量检查对比 |
2.4.1 检查方法 |
2.4.2 合格标准 |
2.4.3 检查结果对比 |
3 结论 |
(5)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贾氏银柴退热汤处方配比的验证及提取工艺初探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对象 |
2. 实验方法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抗菌实验 |
2.3 解热实验 |
2.4 抗炎实验 |
2.5 镇痛实验 |
2.6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抗菌实验 |
3.2 解热实验 |
3.3 抗炎实验 |
3.4 镇痛实验 |
4. 小结 |
第二章 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2.1 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中绿原酸、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
2.2 单因素考察 |
2.3 Box-Behnken响应面法 |
2.4 验证实验 |
3. 小结 |
第三章 银柴退热颗粒成型工艺研究及中试生产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2.1 传统湿法制粒 |
2.2 喷雾制粒 |
2.3 银柴退热颗粒的中试生产 |
3. 小结 |
第四章 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2.1 鉴别 |
2.2 指纹图谱 |
2.3 检查 |
2.4 含量测定 |
3. 小结 |
第五章 银柴退热颗粒的稳定性考察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2.1 长期稳定性试验 |
2.2 加速稳定性试验 |
3. 小结 |
第六章 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的药效学等效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对象 |
2. 实验方法 |
2.1 抗菌实验 |
2.2 解热实验 |
2.3 抗炎实验 |
2.4 镇痛实验 |
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抗菌实验 |
3.2 解热实验 |
3.3 抗炎实验 |
3.4 镇痛作用 |
4. 小结 |
第七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贾氏银柴退热汤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贾氏银柴退热汤中药信息的收集和筛选 |
1.2 活性成分作用靶标的预测 |
1.3 疾病靶标的收集 |
1.4 有效成分与疾病靶标的Venny分析 |
1.5 潜在作用靶标相互作用网络构建与分析 |
1.6 关键靶标的通路分析 |
2. 结果 |
2.1 复方中包含的化合物及对应靶标 |
2.2 复方的中药-归经网络 |
2.3 筛选关键靶标 |
2.4 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B)银柴退热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清瘟解毒口服液的制备及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1.1 国外研究动态 |
1.1.2 国内研究动态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目标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目标 |
1.2.4 预期研究成果 |
第二章 清瘟解毒口服液制备工艺现状 |
2.1 清瘟解毒口服液药理及处方介绍 |
2.2 清瘟解毒口服液药理作用 |
2.2.1 栀子 |
2.2.2 地黄 |
2.2.3 黄岑 |
2.2.4 连翘 |
2.2.5 板蓝根 |
2.3 清瘟解毒口服液制备工艺现状及不足 |
2.4 小节 |
第三章 清瘟解毒口服液重要成份连翘苷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2.2 阴性空白对照溶液的制备 |
3.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2.4 液相色谱条件 |
3.2.5 系统适用性试验 |
3.2.6 连翘苷液相色谱法测定线性关系 |
3.2.7 精密度实验 |
3.2.8 重复性和稳定性实验 |
3.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2.10 样品含量测定 |
3.2.11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系统适用性研究结果 |
3.3.2 线性关系研究结果 |
3.3.3 精密度试验研究结果 |
3.3.4 重复性试验研究结果 |
3.3.5 稳定性试验研究结果 |
3.3.6 回收试验研究结果 |
3.3.7 样品检测结果 |
3.4 小节 |
第四章 清瘟解毒口服液粉碎提取工艺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清瘟解毒口服液药材粉碎目数研究结果 |
4.2.2 清瘟解毒口服液提取时间研究结果 |
4.2.3 清瘟解毒口服液提取温度研究结果 |
4.2.4 清瘟解毒口服液加水量研究结果 |
4.2.5 破碎提取正交试验研究结果 |
4.2.6 验证试验研究结果 |
4.3 小节 |
第五章 清瘟解毒口服液过滤除杂工艺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陶瓷膜孔径对膜过滤影响的研究结果 |
5.2.2 药液温度对膜过滤影响的研究结果 |
5.2.3 操作压力对膜过滤影响的研究结果 |
5.2.4 陶瓷膜过滤正交试验研究结果 |
5.2.5 验证试验研究结果 |
5.3 讨论与小节 |
第六章 清瘟解毒口服液新工艺中试生产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药品和试剂 |
6.1.2 试验器械 |
6.2. 生产方法 |
6.2.1 清瘟解毒口服液工艺流程 |
6.2.2 清瘟解毒口服液中试生产 |
6.3 中试生产结果 |
6.3.1 清瘟解毒口服液中试生产结果 |
6.3.2 膜清洗研究结果 |
6.3.3 中试结果检测与产品稳定性研究 |
6.4 讨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
(7)芩芪口服液的工艺研究与质量标准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文献综述 |
1 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 |
1.1 病因 |
1.2 EMCV的研究进展 |
1.3 中药治疗VMC |
2 处方中单味中药的研究进展 |
2.1 黄芩 |
2.1.1 化学成分研究 |
2.1.2 药理作用研究 |
2.2 黄芪 |
2.2.1 化学成分研究 |
2.2.2 药理作用研究 |
2.3 板蓝根 |
2.3.1 化学成分研究 |
2.3.2 药理作用研究 |
2.4 连翘 |
2.4.1 化学成分研究 |
2.4.2 药理作用研究 |
2.5 丹参 |
2.5.1 化学成分研究 |
2.5.2 药理作用研究 |
2.6 蒲公英 |
2.6.1 化学成分研究 |
2.6.2 药理作用研究 |
3 口服液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
3.1 口服液的制备工艺 |
3.1.1 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
3.1.2 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
3.2 口服液质量控制的研究 |
3.2.1 显微鉴定法 |
3.2.2 UV |
3.2.3 IR |
3.2.4 TLC |
3.2.5 HPLC |
3.2.6 GC |
3.2.7 HPCE |
前言 |
试验部分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主要试剂及材料 |
1.2 主要试验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芩芪口服液的工艺 |
2.1.1 吸水率的考察 |
2.1.2 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
2.1.3 芩芪口服液提取工艺的考察 |
2.1.4 芩芪口服液醇沉工艺的考察 |
2.1.5 芩芪口服液的水沉工艺 |
2.1.6 芩芪口服液的防腐工艺 |
2.2 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建立 |
2.2.1 性状 |
2.2.2 黄芩薄层方法研究 |
2.2.3 黄芪薄层方法研究 |
2.2.4 板蓝根薄层方法研究 |
2.2.5 连翘薄层方法研究 |
2.2.6 丹参薄层方法研究 |
2.2.7 相对密度 |
2.2.8 pH |
2.2.9 装量 |
2.2.10 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
2.3 芩芪口服液的稳定性试验 |
2.3.1 加速稳定性试验 |
2.3.2 长期稳定性试验 |
3.结果与分析 |
3.1 芩芪口服液工艺考察结果 |
3.1.1 吸水率的结果 |
3.1.2 提取工艺的优化结果 |
3.1.3 醇沉工艺的优化结果 |
3.1.4 水沉工艺的优化结果 |
3.1.5 防腐工艺的结果 |
3.2 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建立 |
3.2.1 性状 |
3.2.2 薄层色谱鉴别 |
3.2.3 检查 |
3.2.4 黄芩苷的含量测定结果 |
3.2.5 质量标准草案 |
3.3 稳定性研究 |
3.3.1 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 |
3.3.2 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 |
4.讨论 |
4.1 芩芪口服液的工艺研究 |
4.2 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建立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附件 |
(8)不同内包材对清热解毒口服液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仪器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分析方法 |
2.1.1 性状 |
2.1.2 鉴别 |
2.1.3 p H值 |
2.1.4 装量 |
2.1.5 微生物限度 |
2.1.6 含量测定 |
2.2 结果 |
2.2.1 加速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2 长期试验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 |
(9)兽用穿心莲口服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穿心莲研究概况 |
1.1 穿心莲概况 |
1.2 穿心莲的化学成分 |
1.3 穿心莲提取工艺及检测方法 |
1.4 穿心莲的药理作用 |
2 中药口服液研究概况 |
2.1 中药口服液的发展史 |
2.2 中药口服液的分类 |
2.3 中药口服液制剂质量影响因素 |
2.4 中药口服液制剂的稳定性 |
2.5 中药口服液在养殖领域的应用研究 |
2.6 中兽药口服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
3 中药质量标准评价研究进展 |
3.1 中药口服制剂质量评价研究 |
3.2 国内外的中药质量标准 |
3.3 中兽药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 |
3.4 中兽药安全性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
4 中兽药稳定性研究进展 |
4.1 中兽药稳定性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4.2 中兽药稳定性研究的对策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兽用穿心莲口服液的制备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
1.1.1 主要仪器 |
1.1.2 主要试药 |
1.2 试验方法 |
1.2.1 含量的检测 |
1.2.2 兽用穿心莲正交优选提取工艺 |
1.2.3 重复性验证试验 |
1.2.4 浓缩工艺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穿心莲提取工艺样品中AND和DDAND的含量测定 |
2.2 重复性验证试验表 |
2.3 浓缩工艺研究 |
3 讨论 |
第三章 兽用穿心莲口服液的鉴别及含量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
1.1.1 主要仪器 |
1.1.2 主要试药 |
1.2 试验方法 |
1.2.1 兽用穿心莲口服液薄层色谱试验方法 |
1.2.2 AND和DDAND的含量测定 |
1.2.3 线性关系的考察 |
1.2.4 精密度试验 |
1.2.5 重复性试验 |
1.2.6 稳定性试验 |
1.2.7 回收率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兽用穿心莲口服液薄层色谱试验方法 |
2.2 AND和DDAND的含量测定 |
2.3 线性关系考察 |
2.4 精密度试验 |
2.5 重复性试验 |
2.6 稳定性试验 |
2.7 回收率试验 |
3 讨论 |
第四章 兽用穿心莲口服液质量控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
1.1.1 主要仪器 |
1.1.2 主要试药 |
1.2 试验方法 |
1.2.1 不同批次样品含量 |
1.2.2 不同批次的密度 |
1.2.3 不同pH值考察 |
1.2.4 装量差异 |
1.2.5 不同批次的性状观察和鉴别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样品含量测定 |
2.2 样品相对密度的测定 |
2.3 不同pH值考察 |
2.4 装量差异 |
2.5 不同批次的性状观察与鉴别 |
3 讨论 |
第五章 兽用穿心莲口服液的稳定性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
1.1.1 主要仪器 |
1.1.2 主要试药 |
1.2 试验方法 |
1.2.1 加速试验 |
1.2.2 影响因素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加速试验结果 |
2.2 影响因素试验结果 |
2.3 AND和DDAND的含量测定 |
3 讨论 |
第六章 兽用穿心莲口服液毒性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
1.1.1 主要仪器 |
1.1.2 主要药物及试验动物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分组 |
1.2.2 测定体重、采食量、饮水量指标 |
1.2.3 血液学指标 |
1.2.4 血液生化指标 |
1.2.5 脏器指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临床症状及对体重、采食量和饮水的影响 |
2.2 血液学指标 |
2.3 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4 脏器指数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复方双花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药抗流感病毒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中药抗流感病毒的机制 |
1.1 直接抗病毒 |
1.2 间接抗病毒 |
2 中药抗流感病毒的概况 |
3 中药抗流感病毒活性的研究方法 |
4 小结 |
第二章 复方双花口服液的研究现状 |
1 复方双花口服液的简介 |
2 复方双花口服液的质量研究进展 |
3 全方中四味药的质量研究进展 |
3.1 金银花的质量研究进展 |
3.2 连翘的的质量研究进展 |
3.3 穿心莲的质量研究进展 |
3.4 板蓝根的质量研究进展 |
第三章 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
1 定性分析 |
1.1 薄层色谱鉴别技术 |
1.2 指纹图谱分析技术 |
2 定量分析 |
前言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复方双花口服液的薄层色谱(TLC)鉴别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药 |
1.2 金银花的薄层色谱鉴别 |
1.3 连翘的薄层色谱鉴别 |
1.4 穿心莲的薄层色谱鉴别 |
1.5 板蓝根的薄层色谱鉴别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金银花的薄层色谱鉴别 |
2.2 连翘的薄层色谱鉴别 |
2.3 穿心莲的薄层色谱鉴别 |
2.4 板蓝根的薄层色谱鉴别 |
2.5 展开条件的考察 |
第二章 HPLC测定复方双花口服液中绿原酸和(R,S)-告依春的含量 |
1 仪器与试药 |
2 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2.4 色谱条件 |
2.5 方法学考察 |
2.6 含量测定 |
3 (R,S)-告依春的含量测定 |
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3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3.4 色谱条件 |
3.5 方法学考察 |
3.6 含量测定 |
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质量标准草案(新修改) |
第四章 HPLC同时测定复方双花口服液中6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混合对照品贮备液的制备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2.4 色谱条件 |
2.5 方法学考察 |
2.6 含量测定 |
3 讨论与小结 |
3.1 色谱条件的摸索 |
3.2 供试品前处理方法的摸索 |
3.3 含量测定结果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清热解毒口服液质量标准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厂家清热解毒口服液的质量分析与评价[J]. 朱伟堃,周欣,王劲,曲智雅,赵丹彤,王素香. 中南药学, 2021(09)
- [2]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D]. 吕一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D]. 惠西珂.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清热解毒口服液ZTC1+1Ⅲ型天然澄清剂精制工艺技术改进[J]. 尚海宾,王杰,张文标. 化工与医药工程, 2020(06)
- [5]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D]. 谭丽媛.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清瘟解毒口服液的制备及工艺优化[D]. 吴兰. 山西大学, 2019(01)
- [7]芩芪口服液的工艺研究与质量标准建立[D]. 董蒨蒨.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8]不同内包材对清热解毒口服液稳定性的影响[J]. 陈慧芳,刘毅,吴其国,张恒辉.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7(04)
- [9]兽用穿心莲口服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D]. 李益坤.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10]复方双花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D]. 祖金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