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益肾明目方治疗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及对红细胞山梨醇含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翩翩[1](2021)在《止血明目颗粒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玻璃体积血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止血明目颗粒联合玻璃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Ⅴ期合并玻璃体积血(vitreous hemorrhage,VH)早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Ⅴ期合并玻璃体积血早期的患者共120例。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剂量为0.5mg/0.05m L,治疗期间并给予羟苯磺酸钙胶囊,每次0.5g、每日三次口服。观察组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止血明目颗粒(由河北省眼科医院药剂室制成),服用方法:每次10g、每日三次冲服。两组患者均在内科指导下接受基础治疗: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适度运动、常规应用降血糖药物。2组均连续治疗4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指标: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玻璃体积血混浊程度分级。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视力提高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的玻璃体积血混浊程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且观察组的玻璃体积血吸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1止血明目颗粒与注射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在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Ⅴ期合并玻璃体积血(VH)早期的治疗中疗效确切,均能显着提高视力、促进玻璃体积血的吸收。2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Ⅴ期合并玻璃体积血早期的治疗中,止血明目颗粒联合注射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羟苯磺酸钙胶囊在提高视力、促进玻璃体积血吸收方面有明显优势。3止血明目颗粒在治疗DR玻璃体积血早期是安全的有效的。图0幅;表8个;参178篇。
查宝丽[2](2021)在《自拟固本明目方治疗肝肾阴虚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固本明目方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肝肾阴虚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以及其对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影响,为临床治疗NPDR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将2019年2月到2021年2月期间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57例肝肾阴虚型NPDR患者纳入本次临床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29只眼)及对照组28例(28只眼)。对照组予羟苯磺酸钙胶囊,每次0.5g,每日3次。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固本明目方(方药组成:生地黄10g、玄参10g、白芍10g、天冬10g、石斛10g、决明子10g、冬瓜子10g、枸杞子10g、沙苑子10g、玉竹10g、墨旱莲10g、煅石决明15g、制首乌10g、生甘草3g),每日一付,水煎服200ml,早晚饭后各100ml分次温服,药物由南京市中医院中药房统一提供。两组均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各观察3个疗程。观察、记录并评估两组NPDR患者的治疗前后临床中医证候评分、中医症候疗效、最佳矫正视力变化情况、眼底变化情况及RNFL厚度变化。结果:1.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改善,P<0.05,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中医症候疗效为86.21%,对照组的疗效为39.29%,P<0.05,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试验组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最佳矫正视力治疗后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其提高不明显;两组间治疗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试验组提高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试验组眼底疗效总有效率为65.52%,对照组眼底疗效总有效率为32.14%,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改善病变程度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试验组视盘旁下方象限及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较前下降(P<0.05),余象限RNFL厚度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视盘旁上方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较前下降(P<0.05),下方象限及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较前显着下降(P<0.01),余象限RNFL厚度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合提示固本明目方可能有一定的保护视网膜神经元作用。5.两组治疗前后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自拟固本明目方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肝肾阴虚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够提高患者视力、改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且对视网膜神经元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延缓视网膜神经元的丢失,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进展,并且无临床安全性问题。
赵先阳[3](2021)在《芪贞降糖颗粒对肝肾阴虚型早期DR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Hif-1α/VEGF/VEGFR2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选用芪贞降糖颗粒,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芪贞降糖颗粒对肝肾阴虚型早期DR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DR患者血清Hif-1α、VEGF含量的影响。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芪贞降糖颗粒对大鼠视网膜组织中Hif-1α、VEGF、VEGFR2表达的影响,以及视网膜组织Ki67、PCNA表达分布情况,探讨芪贞降糖颗粒对Hif-1α/VEGF/VEGFR2信号通路的影响及防治DR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观察:按照要求纳入64例NPDR患者,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加用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组予前者相同治疗方案,并加用芪贞降糖颗粒。持续治疗24周,比较两组血清学指标及VEGF、Hif-1α含量,并同时观察,症状、证候、视力、眼底等相关指标。2.动物研究:选择100只SD大鼠,15只为空白组,其余75只为造模组,用STZ诱导形成DM大鼠。高脂饲料喂养DM大鼠,经过10周,作为DR模型。D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以及芪贞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干预12周。西药组用羟苯磺酸钙0.135g/kg·d灌胃。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以1.35、2.7、5.4g/kg·d中药灌胃。空白、模型组作为比较用0.9%Na Cl灌胃。干预结束时,取每只大鼠的血标本、眼球视网膜组织。检测血样中FPG含量;对视网膜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结构;Western Blotting法测VEGF、VEGFR2和Hif-1α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Ki67、PCNA表达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下降(P<0.01);芪贞治疗组下降更显着(P<0.01)。治疗后视力积分,治疗组好转更显着(P<0.01)。治疗组眼底体征好转更显着(P<0.01)。芪贞治疗组有效率更佳(P<0.01)。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FPG、2h PG、Hb A1c下降(P<0.01);治疗后芪贞治疗组FPG、2h PG好转更显着(P<0.05)。两组治疗后VEGF、Hif-1α均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更显着(P<0.01)。2.动物实验结果:药物干预后,西药组FPG与模型组一致(P>0.05);芪贞低、中、高剂量组FPG均优于模型组(P<0.01)。空白组视网膜Ki67、PCNA表达量很少,其他各组表达量均比空白组有不同程度增加。西药组、芪贞中、高剂量组Hif-1α下降显着(P<0.01或P<0.05);模型组干预后VEGF、VEGFR2较空白组升高(P<0.01);西药组、芪贞中、高剂量组VEGF、VEGFR2下降优于模型组(P<0.05)。结论:芪贞降糖颗粒有效减轻患者症状,调节血糖,改善患者视力和眼底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抑制Hif-1α/VEGF/VEGFR2信号通路,延缓DR发展。
邸莎[4](2020)在《基于PRC2/p38 MAPK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主要视网膜血管并发症,仍是导致许多国家DM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DR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发现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相关通路的激活在 DR 发生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DR在DM患者中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使患者、医者更清楚认知到DR早期防治的重要性、关键性。本研究在前期基础上,结合导师仝小林院士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经验,采用益气通络方对无视网膜病变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大鼠进行早期干预,从血糖脂代谢、氧化应激、炎症等整体层面和视网膜、胰腺组织病理学、β 细胞功能、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BRB)及 p38 MAPK相关通路等微观层面,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共同观察早期采用益气通络方对延缓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的作用及探讨其内在机制,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善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中的差异,为在“态靶因果”、“早期治络、全程通络”思想指导下,提出益气温经通络法治疗T1DM“气虚络瘀”之态以防治DR提供科学依据,阐释科学内涵。研究目的:1.观察益气通络方在改善T1DM大鼠血糖、血脂、损伤胰岛组织、调节β细胞功能以及关键蛋白中的作用,从调节糖脂代谢紊乱、改善受损胰腺组织角度,探讨益气通络方延缓T1DM微血管并发症的整体作用及减轻胰腺损害,进而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2.观察益气通络方在缓解T1DM大鼠血清、视网膜中氧化应激、炎症相关指标中的作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探讨益气通络方是否可以通过减轻T1DM大鼠氧化应激、炎症水平,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3.观察益气通络方在减少T1DM大鼠视网膜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渗漏量、提高关键紧密连接表达、减轻视网膜病理形态的作用,探讨益气通络方是否可以通过改善BRB及视网膜组织损害,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4.观察益气通络方在降低T1DM大鼠视网膜多梳抑制复合物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PRC2)、p38 MAPK、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表达的作用,探讨益气通络方是否可以通过调节PRC2/p38 MAPK/MMP-9/VEGFR通路,抑制视网膜毛细血管变性以及新生血管,从而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研究方法:1.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210只,从中随机取25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45mg/kg诱导T1DM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175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胰岛素组、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益气通络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活血通络组、胰岛素+活血通络组,每组25只。于造模成功后第二天开始灌胃给药,益气通络方、活血通络方灌胃用量分别为7、2 g/kg/d,羟苯磺酸钙为0.25 g/kg/d,胰岛素皮下注射1.5 IU/d,正常组、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1次/d,连续给药12周。2.每两周测量大鼠体重以及随机血糖,于病程12周进行取材,检测相关指标。检测各组大鼠全血HbAlc,血清糖(FBG)、脂(CHO、TG、HDL-c、LDL-c、VLDL-c),观察各组大鼠糖脂代谢的差异;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胰腺石蜡制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胰岛自细胞功能、病理形态的差异,Western blot检测胰腺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IRS-1)、葡萄糖转运蛋白 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维持葡萄糖稳态关键蛋白的差异。3.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氧化应激指标(ROS、iNOS、NO、MDA,SOD、GSH、CAT)、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中NF-kB p65、TNF-a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整体血清及局部视网膜氧化应激、炎症水平的差异。4.利用眼底照相及血管荧光造影、视网膜石蜡切片HE/PAS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及血管病变的差异。5.采用伊文思蓝法检测各组大鼠EB渗漏量,Western blot、RT-PCR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ZO-1、Occludin、Claudin 5、VE-cadherin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BRB以及关键紧密连接的差异。6.Western blot、RT-PCR 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 PRC2、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 表达,观察各组大鼠 PRC2/p38 MAPK/MMP-9/VEGFR 通路蛋白、mRNA表达的差异。研究结果:1.对T1DM大鼠体重、糖脂代谢及胰腺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一般状态较差,体重明显下降而后缓慢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均不同程度改善了 T1DM大鼠一般状态,胰岛素组效果最优,两方联用胰岛素优于两方单用。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大鼠各时间段体重增长幅度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用药组无差异。(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随机血糖增长幅度明显增大,糖指标(HbA1c、FB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活血通络组于用药2周时有明显降糖作用,除两方单用组、胰岛素+活血通络组外,其余用药组均于4周时呈现降糖效果;12周时除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活血通络组,其余用药组均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其中胰岛素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降糖效果最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整体而言,6组用药组随机血糖增长幅度均螺旋式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不同程度降低了 HbA1c,其中胰岛素组、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降低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脂指标(CHOL、TG、HDL-c、LDL-c、VL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CHOL、HDL-c、LDL-c、VLDL-c明显下降,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CHOL、LDL-c、VLDL-c明显下降,胰岛素+益气通络组CHOL、LDL-c、VLDL-c明显下降,胰岛素+活血通络组CHOL、LDL-c、VLDL-c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组明显优于两方单用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降脂效果最优。(4)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糖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胰岛素组外,各用药组AUC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E染色: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胰岛萎缩,胰岛细胞分布杂乱,一侧细胞增生,核密集排列。除胰岛素组外,各用药组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损伤胰岛细胞,萎缩程度变轻,胰岛细胞分布较规则。(6)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IRS-1、Glut-4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IRS-1、Glut-4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明显差于两方单用,胰岛素与羟苯磺酸钙联用最优,益气通络组次之。2.对T1DM大鼠氧化应激及炎症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ROS、iNOS、NO、MDA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益气通络组MDA外,各用药组ROS、iNOS、NO、MDA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整体而言,两方联用胰岛素明显优于两方单用,胰岛素+活血通络组效果最优,胰岛素及联用羟苯磺酸钙次之。(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SOD、CA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均提高了 SOD、GSH、CAT水平。(3)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两指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明显差于两方单用,胰岛素效果最优。(4)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TNF-a蛋白表达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F-kB p65蛋白表达略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益气通络组TNF-a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对T1DM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晶体混浊,眼底四周模糊,视网膜静脉直径增宽,动静脉之比变小。各用药组大鼠晶体混浊、视网膜静脉直径增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缓解。(2)HE染色: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变薄,各层细胞排列疏松且不规则,内界膜肿胀、增厚,色素上皮细胞增生。各用药组不同程度减轻了视网膜病理变化,各层细胞排列较规则,内界膜变薄、肿胀减轻,色素上皮细胞增生减少。(3)PAS染色: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内界膜肿胀、增厚,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增生,周细胞减少。各用药组视网膜内界膜较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减少。4.对T1DM大鼠BRB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EB渗漏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EB渗漏量均下降。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与两方单用疗效接近。(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Z0-1、Occludin、V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Occludin、Claudin 5、V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效果最优。(3)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Occludin、Claudin 5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活血通络组Claudin 5 mRNA表达明显降低外,各用药组Occludin、Claudin 5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单用胰岛素效果最优。5.对T1DM大鼠p38 MAPK相关通路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蛋白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蛋白表达均下降。整体而言,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效果最优,益气通络组次之,胰岛素组效果最差。(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中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胰岛素组外,各用药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了以上指标mRNA表达水平。整体而言,两方联用胰岛素组明显差于两方单用组,活血通络组效果最优,胰岛素组最差。研究结论:1.T1DM大鼠于病程12周时,视网膜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BRB破坏,已出现早期视网膜病变。2.T1DM大鼠造模成功同时给予中西医不同干预方式,以早期防治DR发生发展。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在改善BRB损害、提高视网膜紧密连接、抑制p38 MAPK相关通路(即PRC2/p38 MAPK/MMP-9/VEGFR)方面效果最优,是早期防治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内在机制。3.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改善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作用优于益气通络方单用、活血通络方及其联用胰岛素,为在西医降糖治疗基础上联用中医益气活血通络法,对T1DM患者进行整体辨证治疗,并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治DR提供实验依据。4.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可调节T1DM大鼠糖脂代谢,改善胰腺损害,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可能是防治DR发生发展的另一原因。5.单用胰岛素虽能明显降糖,改善炎症及氧化应激,但在改善BRB损害、提高视网膜紧密连接、抑制p38 MAPK相关通路方面明显次于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证实了单纯采用胰岛素降糖不能完全延缓DR发生及恶化程度。
陈鸣[5](2020)在《达明饮方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清胱抑素C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经验方达明饮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血清胱抑素C(Cys C)的影响,探讨该中药方剂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44例(88只眼)符合入选标准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的患者,予以经验方达明饮口服,对比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胱抑素C、视力、眼底及临床症状的变化。并对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胱抑素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较治疗前视力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较治疗前眼底及FFA检查总有效率达到84.1%;(4)治疗后较治疗前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0.9%;(5)治疗后较治疗前总有效率为80.7%。结论:达明饮具有益气养阴、化瘀止血、通络明目的功效,能够有效改善NPDR患者的中医证候、视力和眼底情况,可显着降低NPDR患者体内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血清胱抑素C作为方便、廉价的检测手段,可能成为DR的早期筛查指标,降低DR对视力的威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荆菁[6](2020)在《加减无比薯蓣丸治疗气阴两虚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加减无比薯蓣丸治疗气阴两虚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气阴两虚型NPDR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3例。取每例患者符合NPDR诊断标准的眼纳入统计,若患者为单眼发病,则取患眼入组;若为双眼发病,则采用随机数法取其中一只眼入组。将纳入患者按随机数法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32只眼)和对照组(31例,31只眼)。试验组使用自拟方加减无比薯蓣丸汤剂口服进行治疗,组方为:薯蓣15g、肉苁蓉10g、五味子15g、菟丝子20g、牛膝15g、泽泻15g、生地黄20g、山茱萸10g、茯神10g、巴戟天15g、泽兰15g、黄芪30g、党参60g、炙甘草15g、三七3g(冲服)。服用方法:口服,日一剂,分二次温服(三七粉另外用温水冲服,日二次);对照组采用羟苯磺酸钙胶囊口服进行治疗,服用方法:羟苯磺酸钙胶囊,进餐时吞服,0.5g/次,每日3次。两组患者试验前均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且治疗前后基础降糖方案原则上不变。两组连续服药4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评分、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和中医证候积分,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着改善(P<0.01),且试验组的视力提高水平优于对照组(P<0.01)。2.两组治疗后的眼底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着改善(P<0.01),且试验组的眼底表现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3.两组治疗后的CMT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着改善(P<0.01),且试验组的CMT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P<0.01)。4.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着改善(P<0.01),且试验组的中医证候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5.试验期间两组各出现1例不良事件,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结论:1.中药汤剂加减无比薯蓣丸具有益气养阴,养肝明目,补肾健脾,祛瘀通络之功效,和羟苯磺酸钙胶囊两者针对气阴两虚型NPDR的治疗疗效确切,均能显着提高视力、降低眼底评分、降低视网膜厚度、缓解中医证候。2.对于气阴两虚型NPDR的治疗中,中药加减无比薯蓣丸与羟苯磺酸钙胶囊相比在提高视力、有效降低眼底评分、降低视网膜厚度、缓解中医证候方面有明显优势。
刘琴[7](2020)在《基于miRNA-200a探讨糖络宁改善高糖下大鼠背根神经元氧化应激机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从体外实验探讨糖络宁对高糖培养的大鼠背根神经元细胞miR-200a及氧化应激的影响,以部分阐明中药糖络宁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能作用机制。研究方法SPF级SD大鼠灌胃10天制备糖络宁含药血清及大鼠正常血清。提取并鉴定大鼠背根神经元神经节(DRGn)细胞。采用不同葡萄糖浓度(50 mmol/L、75 mmol/L、100 mmol/L)、不同浓度糖络宁含药血清(2.5%、5%、10%、20%、30%)培养DRGn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确定最佳高糖浓度及最佳糖络宁含药血清浓度;运用荧光探针技术检测DRGn细胞中的ROS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力,硫代巴比妥法检测MDA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DRGn细胞中miR-200a、PI3K的基因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DRGn细胞中PI3K、p-PI3K、AKT、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不同浓度葡萄糖及糖络宁含药血清对DRGn细胞活性的影响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DRGn细胞活性显着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50 mmol/L葡萄糖浓度组与75 mmol/L葡萄糖浓度组、75 mmol/L葡萄糖浓度组与100 mmol/L葡萄糖浓度组相比细胞活性均显着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24 h相比,各葡萄糖浓度组DRGn在48 h细胞活性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随着糖络宁含药血清浓度的增加,DRGn细胞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糖络宁含药血清浓度为10%时细胞活力最大。其中2.5%浓度组与5%浓度组相比细胞活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5%浓度组与10%浓度组相比、10%浓度组与20%浓度组相比、20%浓度组与30%浓度组相比细胞活力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与24 h相比,同一浓度糖络宁含药血清干预下的DRGn在48h的细胞活性均有所下降,10%糖络宁含药血清干预下细胞活性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糖络宁含药血清干预下细胞活性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2.糖络宁对高糖培养下DRGn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高糖组DRGn细胞中ROS、MDA含量显着增高(P<0.01),SOD活力显着下降(P<0.01);与高糖组相比,糖络宁组各组DRGn细胞中ROS、MDA含量显着下降(P<0.01),SOD活力显着增高(P<0.01)。3.糖络宁对高糖培养下DRGn细胞中miR-200a mRNA、PI3K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高糖组DRGn细胞中miR-200amRNA值显着增高(P<0.01)、PI3K mRNA值显着降低(P<0.01);与高糖组相比,糖络宁组各组DRGn细胞中miR-200a mRNA值显着降低(P<0.01)、PI3K mRNA值显着增高(P<0.01)。4.糖络宁对高糖培养下DRGn细胞中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高糖组 PI3K、p-PI3K、p-PI3K/PI3K、p-AKT、p-AKT/AKT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与高糖组相比,糖络宁组各组PI3K、p-PI3K、p-PI3K/PI3K、p-AKT、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增高(P<0.01)。结论1.糖络宁可以改善高糖环境下DRGn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2.糖络宁改善高糖培养下的DRGn细胞中氧化应激水平可能是通过调控miR-200a及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的。
吴佳佳[8](2020)在《糖网明视方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糖网明视方干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nonproliferative retinopathy,NPDR)患者,对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结果进行评价。方法1.满足纳入标准的62例2型糖尿病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2.两组均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常规西药降糖治疗,对照组患者予羟苯磺酸钙胶囊口服(0.5g/次,3次/日),观察组患者予羟苯磺酸钙胶囊(0.5g/次,3次/日)及糖网明视方口服(该方统一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中药房制备,颗粒剂型,1格/次,2次/日,饭后半小时温开水冲泡送服);疗程12周。3.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中医证候评分、血液流变学、血脂、空腹血糖等指标的变化,并评价中医证候疗效、视力水平及眼底病变疗效,应用统计学相关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经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1);2.视力及眼底病变疗效比较:视力: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1);眼底病变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3.血液流变学: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4.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前后控制平稳;5.服药后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1.在改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视力、眼底病变、血液流变等方面,糖网明视方组疗效优于单纯羟苯磺酸钙胶囊组;2.在延缓、控制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方面,糖网明视方组疗效优于单纯羟苯磺酸钙胶囊组;3.糖网明视方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肯定,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贾琼[9](2020)在《芪明颗粒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眼肾损害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芪明颗粒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眼肾损害患者血清炎症因子NF-κB、MCP-1、TNFα的干预作用,从炎症机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眼肾损害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基础降糖、降压、降脂治疗,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芪明颗粒,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效应指标:视力、眼底、肾功能及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以及炎症因子NFκB、MCP-1、TNFα指标的变化,同时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的波动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本试验拟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80例,最终完成73例,两组受试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的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血压、血糖、血脂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血压水平以及治疗前后的HAblc和各项血脂水平均未见明显波动,P>0.05,无统计学差异。3.两组视力及眼底病变的改善情况: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眼底出血、渗出较治疗前均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对照组眼底出血较前有所减轻(P<0.05),但眼底渗出未见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视力、眼底病变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肾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4hUT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对于eGFR,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上升(P<0.05),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24hUTP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但两组对eGFR的改善情况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的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的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达83.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两组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F-κB、MCP-1、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上述炎症因子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值分别为0.014、0.015、0.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安全性评价:本试验过程中,有受试组的2例患者出现腹泻,停药1周后自行好转,未见其余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论:芪明颗粒可通过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眼肾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朱雯丽[10](2020)在《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研究及对MMP-9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胰岛功能等糖尿病相关指标、干眼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相关发病因素的相关性,探讨其发生的相关机理。2.观察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MMP-9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做出评价。方法:1.观察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胰岛功能等糖尿病相关指标、干眼指标、MMP-9及发病因素等的相关性选取111例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采集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四诊信息等基本资料,测定患者MMP-9、糖代谢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干眼相关指标,根据C肽值将其分为低胰岛功能组(C肽≤1ng/ml)和非低胰岛功能组(C肽>1ng/ml),比较MMP-9与糖代谢、干眼指标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另: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健康志愿者38名(仅测静脉血MMP-9水平)为健康对照组。2.观察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疗效及对MMP-9的影响选取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二冬消渴方干预,共治疗4周。观察其临床疗效,包括治疗前后的空腹C肽(FCP)、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泪液分泌测定(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uorescein,Fl)、MMP-9、症状积分等,并根据中医证候疗效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对总体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胰岛功能等糖尿病相关指标、干眼指标、MMP-9及发病因素等的相关性①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血清MMP-9大于健康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②低胰岛功能组和非低胰岛功能组患者在年龄、病程、BMI、FBG、PBG、LAGE、SIt、BUT、MMP-9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低胰岛功能组FINS、F1均高于非低胰岛功能组,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MMP-9 与 F1 呈正相关(P<0.01),与年龄、病程、BMI、FCP、FINS、FBG、PBG、LAGE、BUT无显着相关性(P>0.05);空腹C肽与SIt呈正相关性(P<0.01),与FI呈负相关性(P<0.01)。2.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的临床疗效①症状总积分: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经治疗后均有显着下降(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症状改善更明显(P<0.05)。②糖代谢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CP、FINS、FBG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 PBG、LAGE 显着降低(P<0.01),对照组 FCP、FINS、FBG、PBG、LAGE 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FCP、FINS、FBG无统计学差异(P>0.05);LAGE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PBG比较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干眼相关指标:治疗组SIt、BUT明显增加,F1评分明显降低,(均P<0.01);对照组SIt增加、Fl降低(P<0.01),BUT增加(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It、BUT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Fl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MMP-9:治疗后两组患者MMP-9均明显降低,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⑤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改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综合疗效治疗组显效17眼,有效32眼,无效31眼,总有效率为62.50%;对照组显效8眼,有效29眼,无效43眼,总有效率为46.25%,两组有效率经χ2检验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观察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腹泻1例,随访自行好转,未影响研究进展。结论:①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MMP-9与F1呈正相关,血清MMP-9水平可能是反映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严重程度和疗效的有效指标之一。②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的SIt与空腹C肽水平呈正相关,F1与空腹C肽水平呈负相关,提示血清C肽水平可能影响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的严重程度。③二冬消渴方可明显改善SIt、BUT、F1,降低PBG、LAGE,降低血清MMP-9水平,对于改善干眼症状,减少血糖波动,维持血糖水平稳定性,具有较好作用。④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疗效较好,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综合疗效有效率,值得进一步研究。⑤二冬消渴方在治疗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过程中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二、益肾明目方治疗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及对红细胞山梨醇含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肾明目方治疗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及对红细胞山梨醇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止血明目颗粒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玻璃体积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病例收集 |
1.1.2 试验设计 |
1.1.3 治疗方法 |
1.1.4 观察指标 |
1.1.5 数据处理 |
1.2 结果 |
1.2.1 试验资料统计 |
1.2.2 疗效分析 |
1.3 讨论 |
1.3.1 中医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玻璃体积血(VH)早期的认识 |
1.3.2 基于“目络学说”对DR合并玻璃体积血(VH)早期的认识 |
1.3.3 治疗方案分析 |
1.3.4 安全性分析 |
1.3.5 疗效分析 |
1.3.6 不足 |
1.3.7 展望 |
1.4 小结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
2.1 西医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 |
2.1.1 概述 |
2.1.2 临床表现 |
2.1.3 发病机制 |
2.1.4 治疗 |
2.2 中医对糖尿病视网膜病的认识 |
2.2.1 中医病名 |
2.2.2 病因病机 |
2.2.3 辨证分型 |
2.2.4 治疗 |
2.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自拟固本明目方治疗肝肾阴虚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对病因的认识 |
1.3 对病机的认识 |
1.4 对辨证分型的认识 |
1.5 对治疗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 |
2.1 机制研究 |
2.2 治疗研究 |
3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 |
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 统计方法 |
5 统计学结果 |
5.1 基线比较 |
5.2 疗效指标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立论依据 |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肝肾阴虚” |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
4 组方分析 |
5 固本明目方的疗效机制探讨 |
6 临床有效性分析 |
7 不足与展望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芪贞降糖颗粒对肝肾阴虚型早期DR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Hif-1α/VEGF/VEGFR2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1 一般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学与DR |
2 现代医学对DR的研究 |
3 芪贞降糖颗粒组方用药 |
4 HIF-1α、VEGF、VEGFR2与DR |
5 芪贞降糖颗粒防治DR机制探讨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基于PRC2/p38 MAPK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 |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 |
2.1 发病原因 |
2.2 发病机制 |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
4.1 DR的预防 |
4.2 DR的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DR病因病机研究 |
2. 中医药对DR的治疗 |
2.1 分期论治 |
2.2 辨证论治 |
2.3 方药治疗 |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5 其他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糖脂代谢及胰腺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1.5 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TIDM模型建立及分组 |
2.2 给药 |
2.3 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1.1 大鼠整体状态 |
1.2 大鼠体重 |
1.3 大鼠随机血糖 |
2. 糖脂、胰腺指标检测 |
2.1 HbA1c、FBG |
2.2 血脂 |
2.3 OGTT |
2.4 胰腺HE染色 |
2.5 胰腺中相关蛋白(IRS-1、 Glut-4)表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1.5 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
2.2 给药 |
2.3 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血清指标 |
1.1 氧化应激相关指标 |
1.2 炎症相关指标 |
2. 视网膜氧化应激及炎症相关蛋白(NF-kB p65、TNF-a)表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
2.2 给药 |
2.3 检测方法 |
结果 |
1. 眼底照相及血管荧光造影 |
2. 视网膜石蜡切片HE染色 |
3. 视网膜石蜡切片PAS染色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血—视网膜通透性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1.5 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
2.2 给药 |
2.3 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视网膜EB渗漏量 |
2. 视网膜中ZO-1、 Occludin、Claudin 5、VE-cadherin蛋白表达 |
3. 视网膜中ZO-1、Occludin、Claudin 5 mRNA表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从P38 MAPK相关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机制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1.5 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
2.2 给药 |
2.3 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视网膜中EZH2、 SUZ12、 EED、 p38 MAPK、 MMP-9、 VEGFR蛋白表达 |
2. 视网膜中PRC2、 EZH2、SUZ12、 EED、 p38 MAPK、 MMP-9、 VEGFR mRNA表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5)达明饮方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清胱抑素C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中医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现代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 |
2.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2.2 病理改变 |
2.3 发病机制 |
2.4 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 |
2.5 胱抑素C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2.4 研究方法 |
结果 |
一般资料分析 |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的分析 |
1.治疗前后Cys-C的比较 |
2.治疗前后视力的比较 |
3.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4.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
5.治疗前后眼底及FFA检查的比较 |
6.治疗前后总疗效的比较 |
讨论 |
1.立方分析 |
2.组方分析 |
3.疗效分析 |
3.1 中药达明饮对NPDR的 Cys-C的分析 |
3.2 中药达明饮对NPDR的视力及眼底分析 |
3.3 中药达明饮对NPDR的中医证候分析 |
3.4 中药达明饮对NPDR的总疗效分析 |
4.机理探讨 |
5.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6)加减无比薯蓣丸治疗气阴两虚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气阴两虚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概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基于miRNA-200a探讨糖络宁改善高糖下大鼠背根神经元氧化应激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认识 |
1. 病名认识 |
2. 病因病机 |
3. 临床治疗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2 microRNA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 |
1. miRNA |
2. miRNA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3.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用药 |
3. 主要仪器设备 |
4. 主要试剂 |
方法 |
1. 糖络宁含药血清及正常大鼠血清的制备 |
2. 大鼠DRGn细胞的分离培养 |
3. DRGn细胞的NSE免疫荧光鉴定 |
4. CCK-8法测定DRGn细胞活性 |
5. 分组及培养基的配置 |
6. 氧化应激水平的测定 |
7.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200a mRNA、PI3K mRNA的表达水平 |
8.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I3K、p-PI3K、AKT、p-AKT的表达水平 |
9.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DRGn细胞生长情况 |
2. DRGn细胞NSE免疫荧光鉴定 |
3. 不同浓度葡萄糖及糖络宁含药血清对DRGn细胞活性的影响 |
4. 糖络宁对高糖培养下DRGn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5. 糖络宁对高糖培养下DRGn细胞中miR-200a mRNA、PI3K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6. 糖络宁对高糖培养下DRGn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讨论 |
1. 氧化应激机制在DPN中的作用 |
2. 糖络宁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
3. miR-200家族在DPN中的作用 |
4. 糖络宁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糖网明视方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芪明颗粒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眼肾损害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方案设计 |
2.2 治疗方案 |
2.3 合并用药与禁止用药 |
2.4 不良事件观察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两组基础治疗情况 |
3.3 两组对视力及眼底的影响 |
3.4 两组对肾功能的影响 |
3.5 两组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3.6 两组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
3.7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MCD的认识 |
1.1 DR、DKD的病理改变 |
1.2 DR、DKD的发病机制 |
1.3 NF-κB、TNFα、MCP-1与DR、DKD的相关性研究 |
1.4 DR与 DKD的相关性分析 |
1.5 西医对DR、DKD的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MCD的认识 |
2.1 病名及病因认识 |
2.2 病机认识 |
2.3 治法探讨 |
3 芪明颗粒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 |
3.1 组方分析 |
3.2 现代药理研究 |
4 芪明颗粒对气阴两虚型MCD眼肾损害患者的疗效分析 |
4.1 对视力、眼底病变的影响 |
4.2 对肾功能的影响 |
4.3 芪明颗粒对炎症因子及中医证候的影响 |
4.4 安全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研究及对MMP-9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研究进展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发病因素和机制 |
1.3 临床治疗 |
2 中医学对2型糖尿性干眼的研究进展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分型 |
2.3 辨证论治 |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性干眼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相关性分析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研究对象分组 |
2.6 研究内容 |
3 临床疗效研究 |
3.1 病例来源 |
3.2 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脱落标准与处理 |
3.6 病例的剔除 |
3.7 治疗方法 |
3.8 观察指标 |
4 疗效评价标准 |
4.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4.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6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相关性分析结果 |
1.1 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与健康人群的MMP-9比较结果 |
1.2 不同空腹C肽水平患者各指标的比较 |
1.3 血清C肽水平与干眼指标的相关性 |
1.4 MMP-9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 |
2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 |
2.3 治疗前后各临床及实验室观察指标比较 |
2.4 总体疗效分析 |
2.5 安全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 二冬消渴方的立论依据 |
1.1 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病机关键在于“阴虚热盛,目窍失润” |
1.2 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治疗当以“滋阴清热,润燥明目”为大法 |
2 二冬消渴方组方及单味药分析 |
2.1 二冬消渴方的方义 |
2.2 单味药分析 |
3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相关性 |
4 相关性结果分析 |
5 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
5.1 糖代谢指标的改善 |
5.2 干眼相关指标的改善 |
5.3 MMP-9的变化 |
5.4 二冬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疗效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本次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症状体征量化观察表 |
附录2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益肾明目方治疗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及对红细胞山梨醇含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止血明目颗粒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玻璃体积血的研究[D]. 刘翩翩.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自拟固本明目方治疗肝肾阴虚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查宝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芪贞降糖颗粒对肝肾阴虚型早期DR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Hif-1α/VEGF/VEGFR2信号通路的影响[D]. 赵先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PRC2/p38 MAPK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D]. 邸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达明饮方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清胱抑素C的影响[D]. 陈鸣.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加减无比薯蓣丸治疗气阴两虚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D]. 荆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基于miRNA-200a探讨糖络宁改善高糖下大鼠背根神经元氧化应激机制[D]. 刘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糖网明视方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佳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9]芪明颗粒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眼肾损害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D]. 贾琼.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10]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研究及对MMP-9的影响[D]. 朱雯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视网膜论文; 对照组论文; 糖网病论文; 糖尿病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