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双花口服液解热、抗炎、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复方双花口服液解热、抗炎、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一、复方双花口服液的解热、抗炎、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君,马一敏[1](2021)在《复方双花口服液联合美洛西林舒巴坦钠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复方双花口服液联合美洛西林舒巴坦钠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天津市泰达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86例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根据随机数字法将86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静脉滴注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75mg/kg,使用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溶液100 mL或150 mL稀释,8 h/次。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复方双花口服液,4~7岁,10m L/次,4次/d,7岁以上,20m L/次,3次/d。两组患儿连续用药5d。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是97.6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9.07%(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儿发热、咽痛、脓性分泌物、扁桃体肿大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IL-6、IL-8、TNF-α、CRP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双花口服液联合美洛西林舒巴坦钠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蒋永梅[2](2020)在《复方双花口服液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复方双花口服液是名医验方中成药,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急性淋巴结炎等症表现突出,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章综述了复方双花口服液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进展,为其临床用药和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谭丽媛[3](2020)在《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研究不同处方配比及不同提取方法的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的解热、镇痛、抗菌、抗炎作用,验证处方配比并进行提取工艺的初探;采用响应曲面法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角度确定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最佳提取工艺;优选银柴退热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并进行中试生产研究;制定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对中试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和稳定性考察;研究银柴退热颗粒和银柴退热口服液在抗菌解热抗炎镇痛方面的药效学等效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贾氏银柴退热汤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 1.考察银柴退热汤供试品1-6(供试品1~3处方金银花:柴胡配比分别为1:1、2:1、1:2,提取方法为水煎煮法;供试品4~6处方金银花:柴胡配比分别为1:1、2:1、1:2,提取方法为双提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模型及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2.采用HPLC法定量分析,以绿原酸和黄芩苷的转移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Box-BehnkenDesign(BBD)模式,对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提取工艺参数煎煮时间(A)、煎煮次数(B)、加水量(C)进行优选分析。3.以成型率、溶化性、休止角等参数为指标对传统湿法制粒的最佳制剂工艺进行筛选;以成型率为指标对喷雾制粒的辅料量、制粒温度、辅料配比进行了优选;结合中试生产试验结果,建立银柴退热颗粒的成型工艺,确定主要技术参数及辅料的种类和用量。4.从鉴别、指纹图谱、检查(制剂通则检查、砷盐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含量测定四个方面,对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鉴别包括性状和薄层色谱鉴别;采用HPLC法,建立指纹图谱的测定方法,使用中国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对11批银柴退热颗粒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颗粒剂”项下要求,对银柴退热颗粒的粒度、水分、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进行检查;重金属检查采用第二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21),砷盐检查采用古蔡氏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22);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有害元素Cu、Pb、Cd进行测定,其中Cu采用火焰法,Pb、Cd采用石墨炉法;采用HPLC法,对处方中君药金银花、连翘、黄芩和柴胡的有效成分进行测定。5.按照质量标准(草案),在市售包装条件下,对银柴退热颗粒的3批中试产品进行了 6个月稳定性试验和加速试验研究[加速试验条件为温度(40±2℃)、湿度(75±5%),长期稳定性试验条件为温度(25±2℃)、湿度(60±10%)]。6.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炎症模型、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和热板法,比较银柴退热颗粒和银柴退热口服液在抗菌解热抗炎镇痛方面的药效学等效性。7.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收集贾氏银柴退热汤处方所含药味的相关活性成分;Swiss靶标预测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各成分靶点;通过治疗靶标数据库(TTD),Drugbank,疾病-基因网数据库(DisGeNET)获取急性上呼吸道相关靶标;韦恩图获得相关交集;使用STRING网站进行靶点蛋白互作分析,运用Cytoscape3.7.1进行结果可视化;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寻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活性成分、对应靶标,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结果 1.供试品1-6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处方配比、不同提取工艺的银柴退热汤流浸膏均有一定的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金银花:柴胡配比为1:1、提取工艺为双提法时,其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更明显。2.建立了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中绿原酸、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最优提取条件为:煎煮时间60min、煎煮2次、加12倍量水。3.传统干法制粒的最佳工艺为:浸膏粉与辅料用量为1:0.3,辅料为糖粉:糊精=2:1,矫味剂阿斯巴甜加入量为1%,喷入90%乙醇适量;喷雾制粒的最佳工艺:浸膏的相对密度为1.20,进风口温度—出风口温度90~40,喷雾速率10 Hz,糖粉:糊精比例为1:1;喷雾制粒工序少,制粒全过程是密闭操作,粉尘少,有利于减少有效成分损失,更能符合GMP标准,且目前药厂大生产多采用喷雾制粒设备,故确定制粒方法为喷雾制粒。4.本品为黄棕色至棕褐色的颗粒,味微甜、微苦;薄层色谱鉴别中,最终确定了柴胡、黄芩、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大青叶共6味药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指纹图谱研究中,确定共有峰15个,指认出10个共有峰,分别为:峰1新绿原酸,峰2绿原酸,峰4咖啡酸,峰5隐绿原酸,峰9连翘酯苷A,峰10异绿原酸B,峰11异绿原酸A,峰12异绿原酸C,峰13黄芩苷,峰15汉黄芩苷;银柴退热颗粒的粒度、水分、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均符合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颗粒剂”项下要求;银柴退热颗粒三批中试产品砷盐检查含量限度均小于2 ppm,重金属检查含量限度均小于10 ppm,有害元素检查中各元素平均含量为:Cu 1.83mg/kg、Pb 0.32mg/kg、Cd0.22mg/kg;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多指标-HPLC含量测定方法,最终确定银柴退热颗粒每袋含金银花、牛蒡子以绿原酸(C16H1809)计,不得少于6.3 mg;含连翘以连翘酯苷A(C29H360 15)计,不得少于11.8 mg;含黄芩以黄芩苷(C21H18O11)计,不得少于40.0 mg。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5.银柴退热颗粒的外观性状、鉴别、溶化性、水分含量、粒度、含量测定等均符合质量标准(草案)规定。6.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组解热镇痛抗菌抗炎药理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具有药效学等效性。7.贾氏银柴退热汤所含中药活性成分共322个,对应不同的靶标1088个,收集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的靶点623个,贾氏银柴退热汤主要作用于TNF、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MAPK、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主要涉及炎症与免疫调控。结论 不同处方配比、不同提取工艺的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金银花:柴胡为1:1、提取工艺为双提法时,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更明显。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和成型工艺稳定可行,可操作性强,适合于批量生产。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并进行稳定性考察,说明银柴退热颗粒质量及工艺稳定、可靠。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具有药效学等效性。贾氏银柴退热汤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各作用通路间相互关联,起到消除炎症、抑制活化的细胞因子、缓和过激的免疫反应的作用,与传统中药复方所具有的整体调节性特征相契合,体现了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为后续的作用机制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陈梦琳[4](2020)在《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鱼金注射液是由鱼腥草和金银花提取物组成的中药制剂,疗效确切,临床常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疾病的治疗。但关于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这一新途径的研究较少,故本课题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等药效学作用及其在体外对多种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明确鱼金注射液体外抑菌活性及雾化吸入的药效学作用,为临床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体外抑菌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鱼金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9213及临床分离菌株、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25922及临床分离菌株、肺炎链球菌标准菌株ATCC49619及临床分离菌株、乙型溶血性链球菌A族标准株ATCC32204、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ATCC27853及临床分离菌株及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标准株ATCC700603及其临床分离株及黏液型等13株受试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2.药效学试验:(1)解热试验:采用15%干酵母皮下注射大鼠复制发热模型,观察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发热大鼠体温、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下丘脑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的影响。(2)抗炎试验: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复制炎症模型,观察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3)镇咳试验: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模型,观察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的影响。(4)祛痰试验:采用小鼠气管段酚红排泄法,观察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对酚红排泄量的影响。结果:1.鱼金注射液对部分可诱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对菌液浓度为104的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ATCC27853的MIC值为2.5 μg/ml;(2)对菌悬液浓度为104和105的肺炎链球菌标准株ATCC 49619及临床分离株的MIC 值分别为 0.039 μg/ml、0.15625 μg/ml、0.3125 μg/ml、1.25 μg/ml;(3)对菌悬液浓度为104和105的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标准株ATCC 32204的MIC 值分别为0.15625μg/ml、0.3125 μg/ml。2.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等药效学实验研究显示:(1)鱼金注射液高剂量组雾化吸入对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有显着的解热作用;(2)鱼金注射液中剂量组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有显着的抑制作用。(3)鱼金注射液高、中剂量组可明显减少其咳嗽次数,且鱼金高剂量组能够延长浓氨水刺激所致小鼠咳嗽潜伏期,考虑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增加咳嗽小鼠血清IL-10含量的产生。结论:鱼金注射液在体外对部分可诱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具有抑制作用;雾化吸入具有解热、镇咳、抗炎等药效作用。

郭淳[5](2020)在《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评价中药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用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作用并探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开展体外抑菌试验及动物体内试验进行研究。一、体外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勒马回注射液作用于6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标准株及临床株在两种不同菌液浓度下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研究勒马回注射液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二、体内试验通过建立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小鼠氨水引咳模型、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进行药效学试验,研究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大鼠肛温的影响、对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对小鼠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的影响、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明确勒马回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的药效学作用。此外,对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大鼠及氨水引咳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研究的同时,应用ELISA技术,检测动物体内细胞因子表达:以大鼠血清IL-6、TNF-αα、IL-1β含量、下丘脑中PGE2含量为观察目标,以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为观察目标,探究勒马回注射液解热及镇咳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一、体外试验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81.25~562.5μg/ml,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81.25~1125μg/ml,且在1.0×104与1.0×105两种菌悬液浓度下,MIC值随菌悬液的浓度升高而升高;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与标准株测定的MIC值相差不大,二者结果相等或相差一个稀释度。2.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未表现出明显抑菌效应。二、体内试验1.对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的影响(1)通过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能够成功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其热势存在典型的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体温高峰平台期,于造模后7h达到最高升温幅度。造模后每小时测定大鼠肛温,观测共10小时的体温变化。在造模后第3h、第4h两个体温测定点,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相比,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体温差值显着降低(P<0.05),第4h的发热抑制率高达197.56%。但10小时体温反应指数(TRI10)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2)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血清中1L-1β、IL-6和TNF-α含量及下丘脑中PGE2含量检测后发现: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1L-1β含量均低于模型组,有降低1L-1β含量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降低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③勒马回注射液各剂量组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较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的影响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中,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极显着低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P<0.01),耳肿胀抑制率达29.35%;中、低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小鼠氨水引咳模型的影响(1)在减少咳嗽次数方面: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小鼠咳嗽次数均少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高、低剂量组对比模型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高、低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显着减少氨水致咳小鼠咳嗽次数。②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小鼠咳嗽次数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勒马回注射液高、低剂量组的咳嗽次数高于阳性药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的76.97%、77.27%,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减少咳嗽次数上的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2)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①模型组一与模型组二分别为雾化盐水及灌胃盐水给药,雾化盐水组较灌胃盐水组的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二者差异显着(P<0.01);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雾化吸入方式本身具有良好的镇咳作用。②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阳性药组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药物活性达阳性药的137.72%。表明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③勒马回注射液中、低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与阳性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的101.77%、96.94%。表明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镇咳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3)IL-10含量测定: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L-10含量均较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显着增加(P<0.01,P<0.05,P<0.01),较阳性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剂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均可显着增加氨水致咳小鼠血清中IL-10的表达。4.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的影响勒马回注射液高、中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均较模型组显着(P<0.05、P<0.01)升高,较阳性药组(雾化氨溴索注射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勒马回注射液低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结论: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抑菌作用受细菌接种量影响。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抑制作用。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一定解热作用,其解热效果可能与降低发热大鼠血清中IL-6、TNF-α水平有关。3.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减轻急性炎症反应。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显着镇咳作用,在减少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且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总体镇咳效果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其镇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有关。5.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能够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

孙启慧[6](2019)在《双黄连制剂抑菌抗病毒药效物质基础和组方结构配伍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双黄连制剂的化学成分表征、指纹图谱建立、体内外药效学实验、大数据谱效相关分析以及多组学联合等研究,阐明双黄连制剂抑菌抗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揭示其组方配伍规律,探寻该药物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进而,建立谱-效相关质量评价系统,并对组方进行优化加减,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技术支撑。方法:1.收集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双黄连口服液共计50批,不同产地、厂家和批次的金银花、黄芩和连翘各10批,原药材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双黄连口服液制备方法,分别制备双黄连制剂复方、拆方以及各单味药制剂共计70批。在课题组前期对双黄连口服液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双黄连制剂的LC-QTOF/MS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筛选共有峰并对其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研究对象,进行体内外抗RSV和体外抑菌的药效学实验。体内抗RSV以小鼠体重、脏器指数、肺组织病理切片以及不同的炎性因子为检测指标;体外抗RSV以治疗指数(TI)为指标;体外抑菌以抑菌率为指标,判断双黄连制剂的体内外药效。3.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对不同配伍方式的双黄连制剂中药效物质进行敏感度和贡献度分析,探寻双黄连制剂中针对不同药理实验发挥关键作用的化学成分,从而推断该复方的君、臣配伍关系。另外,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法建立双黄连制剂的谱-效相关质量评价系统。4.采用LC-MS/MS技术分别对小鼠的肺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使用R语言、XCMS、SPSS以及SIMCA-P等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小鼠肺组织中蛋白质和内源性代谢物的差异性变化,筛选差异性蛋白以及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探寻双黄连制剂体内抗RSV的作用靶点和机理。结果:1.通过标准品对照,一级和二级质谱信息解析以及结合文献报道,对双黄连制剂复方制剂中的93个成分进行了初步定性,其中45个来源于金银花,26个来源于黄芩,22个来源于连翘,明确了双黄连制剂的药效物质基础;并对双黄连制剂中的48个出峰稳定、线性良好的物质峰进行了相对定量。2.采用PLS建模综合评价不同双黄连制剂体内抗RSV的药效结果显示,RSV小鼠模型复制成功,体重、脏器指数、肺组织病理切片、炎性因子等各项药理指标显示模型组小鼠病变严重,经不同配伍的双黄连制剂干预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状态,其中购买的双黄连口服液和制备的双黄连口服液整体药效最好,在其他各拆方和单味药中连翘表现出相对较好的体内抗RSV的效果。体外抗病毒和抑菌实验结果显示:购买的50批双黄连口服液体外抗RSV效果差别较大,TI值在4-40之间;原型药2倍稀释液体外抑菌效果在60%-95%之间;实验室制备的双黄连制剂复方治疗效果显着,其他拆方和单味药均未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RSV的效果,体外抑菌结果显示双黄连制剂复方以及单味药连翘效果十分显着均达到85%以上。3.灰色关联度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外抑菌结果影响显着的成分包括槲皮素、金丝桃苷、连翘苷等物质大多来自于连翘药材,说明双黄连制剂在体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作用中起主要作用的成分来自连翘,组方中连翘发挥了主要的药效作用。双黄连制剂体外抗RSV的主要化学成分来自金银花,分析结果显示金银花中的咖啡酸、3,5-O-二咖啡酰奎宁酸和断氧马钱子苷等成分与抗RSV关联度大,影响显着,组方中发挥主要药效作用的为金银花。采用LS-SVM法分别构建了60批双黄连复方制剂体外抑菌和抗RSV的谱-效关系数学模型,结果显示所构建的数学模型对每批样品的拟合药效结果偏差均在0.35%以内,验证样本的相对偏差均在5%以内。4.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了38个与该模型以及药物干预密切相关的差异性蛋白,包括Cd81,Oas3,Rock1等这些差异性蛋白主要涉及的信号通路包括免疫系统过程,防御反应过程,花生四烯酸结合过程,Toll样受体结合过程等。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多种内源性代谢物代谢异常包括:牛磺酸、葡萄糖、氨基酸、甘油磷脂等物质,给药组小鼠中以上多种代谢异常的物质趋于正常,主要涉及TCA循环、氨基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泛酸和Co A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结论:1.双黄连复方制剂中含有多种药效成分,体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内外抗RSV均有显着的治疗作用。2.指纹图谱与药效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双黄连制剂体外抑菌起主要作用的成分主要来自连翘,体外抗RSV起主要作用的成分主要来自金银花;该结果量化分析了双黄连组方中主要药效成分及其归属,科学阐释了双黄连组方的配伍规律,为复方中药配伍及组分新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3.双黄连制剂复方构建的数学模型不仅可以单纯根据指纹图谱信息对药物进行质量评价,而且能够做到根据指纹图谱预测药效结果,可以为双黄连口服液谱效相关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基础,进一步实现药物评价的全面性、合理性和准确性。4.多组学联合实验发现双黄连复方制剂治疗RSV感染的小鼠模型作用靶点与炎症过程和免疫过程密切相关;小鼠在感染RSV以后机体多种内源性物质发生代谢紊乱,包括牛磺酸、苯丙氨酸、葡萄糖、甘油磷脂等;双黄连复方制剂能够在氨基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TCA循环等多个代谢通路上对RSV感染引起的代谢紊乱进行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使机体紊乱的代谢水平逐步恢复正常,为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许吐珠[7](2017)在《银黄甘颗粒药效学、毒理学及临床试验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主要研究银黄甘颗粒药效学作用、毒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效果。为其在防治猪外感风热病证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了探究银黄甘颗粒的药效学作用,本研究进行了抑菌试验、抗内毒素试验、抗炎试验、解热试验及止咳试验。各试验的结果表明:银黄甘颗粒在体外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肺炎双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7.8 mg/mL、7.8 mg/mL、3.9 mg/mL、1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5.6 mg/mL、15.6 mg/mL、7.8 mg/mL、250 mg/mL。体内抑菌试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银黄甘颗粒能够极显着减少绿脓杆菌感染引起的小鼠死亡数量(P<0.01)。与对照组比较银黄甘颗粒降低内毒素引起的小鼠死亡数量虽无显着差异(P>0.05),但具有一定的降低趋势。不同剂量的银黄甘颗粒组抗炎效果显着优于地塞米松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银黄甘颗粒对内毒素引起的家兔发热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虽无显着性差异,但有降低发热的趋势(P>0.05)。80%、60%和40%的银黄甘颗粒对雌雄性小鼠都有显着的止咳效果(P<0.05);其中40%的银黄甘颗粒对雌性小鼠有极显着的止咳效果(P<0.01)。本研究通过LD50的测定,了解银黄甘颗粒急性毒性,并测定了最大耐受量。此外,长期毒性实验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依据。试验结果如下:观察7天,发现小鼠均无出现异常反应和死亡,说明银黄甘颗粒毒性较小,测不出半数致死量。最大耐受量试验测得结果为90g/kg,认定为基本无毒。长期毒性试验结果:试验周期内,对照组行为活动正常,一般情况良好。试验组动物灌中药后,一般情况良好。在给药期间和试验结束,各组动物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异常发生。且血液生化指标,及常规指标未见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各试验组脏器切片镜检也未见明显变化。通过靶动物安全试验、实验性临床试验及扩大临床试验,得出结果:银黄甘颗粒对临床上发热及咳嗽猪具有明显的降温、止咳嗽的功效,且药效稳定。结论:银黄甘颗粒具有抑菌、抗内毒素、抗炎、解热及止咳作用,基本无毒,临床疗效显着,药效稳定。

方慧超[8](2014)在《牛黄双板连口服液质量标准的研究》文中认为哈尔滨二四二医院药剂科室研制牛黄双口服液,它是我院制剂室自制的一种复方制剂,是由黄芩,金银花,连翘,水牛角,板蓝根等五味中药组成。牛黄双板连口服溶液的主治功效为清热解毒、凉散风热、消肿散结。用于风热感冒、肺热咳嗽、温病发热、喉痹等症,一直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实验通过薄层色谱法对方中五味中药进行定性鉴别,其中牛黄双板连口服液的处方中连翘量是其余四者的二倍,是臣药。同时连翘苷是迄今为止从连翘属植物中发现的抗菌活性最强的成分之一,本实验通过高效液相法对连翘苷进行含量测定。本文在质量标准研究方面对其做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在定性方面,采用薄层色谱法对五味中药进行鉴别。在定量分析方面,采用高效液相法,做了密度检查,pH值检测,连翘苷含量测定、线性范围考察、精密度试验、重复性试验、稳定性试验、专属性试验、回收率试验及阴性对照试验,确定各相应的质量标准及控制指标。实验测定结果如下:(1)制备药品:金银花250g、黄芩250g、连翘500g、水牛角250g、板蓝根250g以上五味,首先将水加入水牛角后煎煮1h,然后加入黄芩、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继续煎煮两次每次1.5h,然后把两次的煎液融合在一起,滤过,浓缩滤液至相对浓度为1.20-1.25(80℃)的清膏,放冷至40℃时,缓缓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充分搅拌,静置过夜,滤过,残渣加60%乙醇适量,搅匀,静置12h,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水调整至1000mL,搅匀,滤过,灌装,灭菌,既得。检查牛黄双板连口服溶液的密度,根据要求制备试验,检验的结果供试品相对密度为1.136,不低于1.04,符合标准;检验牛黄双板连口服溶液的pH值,结果六份供试品pH值均在4.0~6.0范围内。(2)定性鉴别:采用薄层色谱法,对五味中药进行定性鉴别。首先按照试验要求制备供试品溶液,阴性对照溶液,对照品溶液,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对五味中药进行鉴别并得到色谱图。(3)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根据相应的色谱条件:填充剂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理论板数不低于4000;流动相为乙腈-水(25:75);对照品为连翘苷;检测波长为278nm,柱温:30℃,进样量:10μL,流速:1.5mL/min。制备相应的供试品,对照品溶液,测连翘苷的含量,然后进行方法学考察包括线性范围考察,系统适应性试验,精密度试验,重复度试验,稳定性试验,专属性试验,回收率试验等,得到相应的色谱图,试验的结果不仅证明了本品精密度和重复度良好,而且其他的试验结果也均符合药典规定。最后得出结论:在定性鉴别中,严格按照新版药典的规定,对本品中五味中药进行薄层色谱法鉴别,色谱图证明了本品含有五味中药。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均大于0.30mg/mL,符合国家药典的规定。方法学考察中,连翘苷在0.3μg~1.8μg浓度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线性相关呈线性相关,通过观察色谱图可以看到阴性对照品溶液在供试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中连翘苷保留时间相应位置上无吸收峰出现,表明阴性对照无干扰,说明本方法专属性良好。我们经过系统适应性的试验,测得连翘苷对照品溶液的理论塔板数为9409。根据有关稳定性的基本要求,对牛黄双板连口服溶液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经过0、2、4、8、12、16、24个小时之后分别考察,有些相关物质略有增加,而含量略有降低,其他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果符合规定也证明了供试品在24个小时内的稳定性,说明其稳定性良好。在精密度及重复性试验中,试验结果表明牛黄双板连口服溶液的精密度及重复度良好。试验中的每项指标均符合药典规定。建立了初步质量标准,能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牛黄双板连口服液的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杨丽梅[9](2013)在《双黄连蜂胶口服液的制备及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黄连口服液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05年版和2010年版二部,由金银花、黄芩、连翘三味中药配伍而成,药物性能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主要用于犬、猫、鸡的风热感冒,发热;临床上主要用于对鸡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2010年版《中国兽药典》于2005年版比较新添加了连翘中有效成分连翘苷的含量测定,对其重新进行了修订[1]。双黄连系列产品是近几年研究最为全面的中药之一,而双黄连口服液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剂型。根据现代药理学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该制剂对抗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抗过敏作用;具有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能够显着地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2];具有中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作用;同时具有抗感染及免疫调节双重作用。本课题主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0年版双黄连口服液方剂的基础上,加入了蜂胶中的黄酮提取物,组成新的组方使制剂疗效更加显着;研究表明,黄酮类物质是蜂胶中的主要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消炎镇痛等多种功效,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组织再生。本课题主要对双黄连蜂胶口服液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主要成分的黄芩、金银花、连翘和白杨素的定性分析方法,对新制剂的质量进行初步的考察及考察了其毒性、抗炎解热作用。本文进行了提取工艺条件优选,一是对黄芩中黄芩苷提取工艺优化、二是金银花、连翘中绿原酸提取工艺优选、三是对蜂胶以白杨素为代表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工艺优选;对各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配制工艺优化;从而确定了双黄连蜂胶口服液的制备工艺。为了确保双黄连蜂胶口服液新制剂的安全、可控,对该剂型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考察。通过方法学考察,建立了双黄连蜂胶口服液的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了稳定性研究。应用薄层色谱法,对双黄连蜂胶口服液中的黄芩、金银花、连翘和蜂胶作了定性鉴别,用于控制该制剂的质量指标。通过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和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试验,发现该制剂对小鼠急性毒性级别为小毒,该药毒性低,临床用药安全可靠;在试验条件下,未发现双黄连蜂胶口服液对大鼠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42天重复给药亦无毒性反应。通过酵母菌致大鼠发热试验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考察双黄连蜂胶口服液的解热和抗炎效果,结果表明该药具有显着的解热、抗炎作用。本文中研制的双黄连蜂胶口服液制备工艺合理,质量检验项目齐全,产品稳定性好,毒性低,对机体具有解热、抗菌作用。该制剂的研制为我国中兽医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

梁璐[10](2012)在《复方利咽口服液对实验性急、慢性咽炎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实验目的:急、慢性咽炎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高,症状顽固,容易复发。从临床用药经验来看,中医药对其具有独特的疗效。复方利咽口服液系由十余味纯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为经验方。具有清热解毒、利咽生津、软坚散结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等。但现阶段急、慢性咽炎有针对性的动物模型较少,尤其慢性咽炎动物模型报道甚少,且尚未见有关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咽炎动物模型,因此建立此方面的动物疾病模型十分重要。本文旨在探索并建立实验性急、慢性咽炎动物模型,以期为治疗急、慢性咽炎药物临床前有效性评价研究提供合理的动物疾病模型。同时对复方利咽口服液治疗急、慢性咽炎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药理实验依据。实验方法:一、建立急、慢性咽炎动物模型采用临床呼吸道常见的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一次性或多次注射于SD大鼠咽部粘膜部位的方法造成实验性急、慢性咽炎动物模型,从细菌浓度、感染方式、感染频次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并从症状体征、组织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方面进行评价。二、复方利咽口服液药效学研究1.体外抑菌作用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复方利咽口服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2.抗炎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羧甲基纤维素钠致小鼠腹腔白细胞游走实验,角叉菜胶致大鼠是肿胀模型、棉球致大鼠肉芽肿模型,观察复方利咽口服液对急性、亚急性、慢性炎症的影响;3.止咳化痰作用采用小鼠气管酚红排泌实验和小鼠氨水引咳实验,观察复方利咽口服液的止咳化痰作用;4.镇痛作用采用小鼠热板实验和醋酸致小鼠扭体实验,观察复方利咽口服液镇痛作用。三、复方利咽口服液对实验性急、慢性咽炎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1、对急性咽炎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采用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大鼠咽部粘膜的方法造成大鼠急性咽炎动物模型,观察复方利咽口服液对大鼠急性咽炎模型动物的临床症状、组织学和血清IL-1β、IL-6β、TNF-α、ICAM-1及CRP的表达以及对病理形态学的影响。2、对慢性咽炎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采用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大鼠咽部粘膜的方法造成大鼠慢性咽炎动物模型,观察复方利咽口服液对大鼠慢性咽炎模型动物的临床症状、组织学和血清IL-1β、IL-6β、TNF-α、ICAM-1及CRP的表达以及对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本课题用HE染色光镜观察局部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对SD大鼠急、慢性咽炎血清样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CAM-1,用放射免疫检测法(RIA)检测IL-1β、IL-6β、TNF-α,用免疫组化检测法检测CRP的含量变化。实验结果:1、建立急、慢性咽炎动物模型咽部粘膜病理切片提示采用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直接注射于SD大鼠咽部粘膜建立实验性急、慢性咽炎动物模型局部与临床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表现相似,符合急、慢性咽炎动物模型的生物学特征。2、复方利咽口服液药效学研究复方利咽口服液对乙型容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对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抑菌作用较弱。整体实验复方利咽口服液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大鼠分别为7.47g生药/kg、3.74g生药/kg、1.88g生药/kg;小鼠分别为11.19g生药/kg、5.60g生药/kg、2.80g生药/kg)。该复方制剂高剂量显着增加小鼠呼吸道酚红排泌量(P<0.05),有效地减少醋酸所致小鼠的扭体次数(P<0.01)。该复方制剂高、中剂量显着降低羧甲基纤维素钠致小鼠腹腔白细胞游走(P<0.05),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P<0.05或P<0.01),能提高小鼠的痛闽值(P<0.01)。该复方制剂呈剂量依赖性显着减轻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度(P<0.05或P<0.01),降低棉球所致大鼠肉芽肿胀度(P<0.05或P<0.01),降低角义菜胶所致大鼠是肿胀(P<0.05)。3、复方利咽口服液对实验性急、慢性咽炎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高、中(7.47g生药/kg、3.74g生药/kg)剂量组药物对模型动物血清中的IL-1β、 IL-6β、ICAM-1及CRP的表达有明显的的抑制作用。高剂量组药物能有效抑制模型组动物TNF-α的表达,同时并能不同程度改善咽炎的病理变化。实验结论:1、本课题探索性建立了新的实验性急、慢性咽炎SD大鼠动物模型,提供出急、慢性咽炎动物模型造模新方法。2、本课题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对复方利咽口服液的药效学进行评价,并对其治疗急、慢性咽炎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方利咽口服液清热解毒、利咽生津、软坚散结、标本兼治的作用是通过抑菌、抗炎、利咽、生津、止咳、化痰、镇痛、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咽部病理改变的发生等多途径,多靶点发挥作用来实现的。这为提高中医药防治急、慢性咽炎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有价值的参考。

二、复方双花口服液的解热、抗炎、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双花口服液的解热、抗炎、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双花口服液联合美洛西林舒巴坦钠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药物
    1.3 分组和治疗方法
    1.4 临床疗效标准[6]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症状缓解时间
        1.5.2 血清炎性因子
    1.6 不良反应观察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比较
    2.3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3 讨论

(2)复方双花口服液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应用
    1.1 急性扁桃腺炎
    1.2 上呼吸道感染
    1.3 其他适应证
2 药理学研究进展
    2.1 抗病毒
        2.1.1 金银花-连翘药对
        2.1.2 穿心莲
        2.1.3 板蓝根
    2.2 抗菌作用
    2.3 抗炎作用
    2.4 退热作用
    2.5 提高免疫力
3 结语

(3)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贾氏银柴退热汤处方配比的验证及提取工艺初探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对象
    2. 实验方法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抗菌实验
        2.3 解热实验
        2.4 抗炎实验
        2.5 镇痛实验
        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抗菌实验
        3.2 解热实验
        3.3 抗炎实验
        3.4 镇痛实验
    4. 小结
第二章 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中绿原酸、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2.2 单因素考察
        2.3 Box-Behnken响应面法
        2.4 验证实验
    3. 小结
第三章 银柴退热颗粒成型工艺研究及中试生产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传统湿法制粒
        2.2 喷雾制粒
        2.3 银柴退热颗粒的中试生产
    3. 小结
第四章 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鉴别
        2.2 指纹图谱
        2.3 检查
        2.4 含量测定
    3. 小结
第五章 银柴退热颗粒的稳定性考察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长期稳定性试验
        2.2 加速稳定性试验
    3. 小结
第六章 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的药效学等效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对象
    2. 实验方法
        2.1 抗菌实验
        2.2 解热实验
        2.3 抗炎实验
        2.4 镇痛实验
        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抗菌实验
        3.2 解热实验
        3.3 抗炎实验
        3.4 镇痛作用
    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贾氏银柴退热汤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贾氏银柴退热汤中药信息的收集和筛选
        1.2 活性成分作用靶标的预测
        1.3 疾病靶标的收集
        1.4 有效成分与疾病靶标的Venny分析
        1.5 潜在作用靶标相互作用网络构建与分析
        1.6 关键靶标的通路分析
    2. 结果
        2.1 复方中包含的化合物及对应靶标
        2.2 复方的中药-归经网络
        2.3 筛选关键靶标
        2.4 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银柴退热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致谢
作者简介

(4)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西医认识
        1 西医学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2 中医学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鱼金注射液中单药及复方的研究概况
        1 鱼腥草的研究概论
        2 金银花的研究概论
        3 鱼金注射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药效学研究
    前言
    1 鱼金注射液体外抑菌试验研究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结果
        1.4 讨论
    2 鱼金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作用等药效学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动物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
        2.4 小结
        2.5 讨论
    3 结论
    4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
    一. 中医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二. 中医药治疗进展
        (一) 内治法
        1 中药汤剂治疗
        1.1 诊疗思路
        1.1.1 辨疾病分期治疗
        1.1.2 辨证分型治疗
        1.1.3 其他诊治思路
        1.2 对不同病原体的治疗
        1.2.1 对病毒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2 对细菌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3 对支原体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3 对特殊发病人群的治疗
        1.3.1 对老年人的治疗
        1.3.2 对小儿的治疗
        2 口服中成药治疗
        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二) 外治法
        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2 中药外敷治疗
        3 中药雾化治疗
        4 经皮给药治疗
        5 TDP仪照射治疗
        6 推拿疗法
        7 拔罐疗法
        (三) 中医内外合治(综合治疗)
        (四) 重大传染病的防治
    三.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试验一 勒马回注射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
        1.1.2 试验药物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5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MIC的测定
        1.2.2 药液制备
        1.2.3 细菌的复活及纯化
        1.2.4 细菌悬菌液的制备
        1.2.5 操作步骤
        1.2.6 结果判读
        1.2.7 注意事项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试验二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试验药物
        1.1.3 试剂与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1.2.1.1 动物分组
        1.2.1.2 给药方法
        1.2.1.3 酵母混悬液的制备
        1.2.1.4 造模
        1.2.1.5 体温测定
        1.2.1.6 标本采集与检测
        1.2.1.7 统计分析
        1.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1.2.2.1 动物分组
        1.2.2.2 给药方法
        1.2.2.3 造模及取材
        1.2.2.4 检测指标
        1.2.2.5 统计分析
        1.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1.2.3.1 引咳初筛与动物分组
        1.2.3.2 给药方法
        1.2.3.3 造模及取材
        1.2.3.4 检测指标
        1.2.3.5 统计分析
        1.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1.2.4.1 动物分组
        1.2.4.2 给药方法
        1.2.4.3 酚红标准曲线的绘制
        1.2.4.4 造模及取材
        1.2.4.5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2.1.1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2.1.2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反应指数的影响
        2.1.3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发热抑制率的影响
        2.1.4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血清中1L-1β、1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
        2.1.5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影响
        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2.3.1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小鼠咳嗽模型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
        2.3.2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咳嗽小鼠血清中IL-10的影响
        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2.4.1 酚红的标准曲线
        2.4.2 勒马回注射液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双黄连制剂抑菌抗病毒药效物质基础和组方结构配伍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双黄连制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薄弱
    2 双黄连制剂组方配伍君、臣药味不明确
    3 双黄连制剂质量评价系统需要更全面、科学
    4 双黄连制剂药效作用靶点与机制不明确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双黄连制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 双黄连制剂各单味药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 双黄连复方制剂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3 双黄连制剂入血成分研究进展
    第二节 双黄连制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体外抗病毒和抑菌作用研究进展
        2 体内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 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第三节 双黄连制剂谱-效相关研究进展
        1 双黄连制剂质量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2 谱-效相关中药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第四节 双黄连制剂组方配伍规律研究进展
        1 不同复方中药配伍规律研究方法进展
        2 双黄连机制复方配伍研究进展
    第五节 双黄连制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抗病毒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2 抗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3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4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第二章 双黄连制剂的化学成分研究和指纹图谱的建立
    第一节 双黄连制剂样品的收集和制备
        1 仪器与试药
        2 样品收集和制备
        3 双黄连制剂提取物的制备
        4 实验结果
        5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双黄连制剂中化学成分的LC-Q-TOF/MS分析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讨论
        5 实验结论
    第三节 双黄连制剂指纹图谱的建立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和讨论
第三章 双黄连制剂的体内和体外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双黄连制剂对RSV感染小鼠模型整体药效学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和讨论
    第二节 双黄连制剂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药效学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和讨论
    第三节 双黄连制剂原型药和含药血清体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效学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和讨论
第四章 双黄连制剂谱效相关分析
    第一节 双黄连制剂化学成分与体外抑菌、抗病毒的相关性分析
        1 确定系统特征
        2 无量纲化处理
        3 关联系数与关联极性的确定
        4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PLS)
        5 实验结果分析
        6 实验讨论和结论
    第二节 双黄连复方制剂谱-效相关数学模型的建立
        1 建立数学模型
        2 实验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多组学联合分析双黄连制剂体内抗RSV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双黄连复方制剂体内抗RSV的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 生物信息学分析
        5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双黄连复方制剂体内抗RSV的代谢组学研究
        1 仪器和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和讨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7)银黄甘颗粒药效学、毒理学及临床试验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原料药材来源
        1.1.1 金银花
        1.1.2 黄芩
        1.1.3 甘草
    1.2 金银花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
        1.2.1 金银花在家禽生产上的应用
        1.2.2 金银花在家畜生产上的应用
    1.3 黄芩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
        1.3.1 黄芩在家禽生产上的应用
        1.3.2 黄芩在家畜生产上的应用
    1.4 甘草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
        1.4.1 甘草在家禽生产上的应用
        1.4.2 甘草在家畜生产上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药物
        2.1.2 试验动物
        2.1.3 试验试剂和用品
        2.1.4 试验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药理学试验
        2.2.2 毒理学试验
        2.2.3 临床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理学试验结果
        3.1.1 体外抗菌试验
        3.1.2 体内抗菌试验
        3.1.3 抗内毒素试验
        3.1.4 抗炎试验
        3.1.5 解热试验
        3.1.6 止咳试验
    3.2 毒理学试验结果
        3.2.1 急性毒性试验
        3.2.2 最大耐受量试验
        3.2.3 长期毒性试验
    3.3 临床试验结果
        3.3.1 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3.3.2 实验性临床试验
        3.3.3 扩大临床试验
4 讨论与结论
    4.1 银黄甘颗粒的药效学作用
    4.2 银黄甘颗粒的毒理作用
    4.3 银黄甘颗粒的临床应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牛黄双板连口服液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牛黄双板连口服液的研究现状
        1.1.1 牛黄双板连口服溶液的来源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各味中药的药理作用的研究
        1.1.4 各种病因的引起原因及表现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2 牛黄双板连口服液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药材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与结果
        2.3.1 处方及制法
        2.3.2 检查
    2.4 本章小结
3 牛黄双板连口服液的定性鉴别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原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原料
    3.3 实验方法与结果
        3.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3.2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3.3.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3.4 对照药材溶液的制备
        3.3.5 金银花的鉴别
        3.3.6 黄芩的鉴别
        3.3.7 连翘的鉴别
        3.3.8 板蓝根的鉴别
        3.3.9 水牛角的鉴别
    3.4 本章小结
4 牛黄双板连口服液中连翘苷的含量测定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及原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样品及试剂
    4.3 实验方法与结果
        4.3.1 连翘苷含量测定
        4.3.2 方法学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5.2 定性鉴别研究
    5.3 连翘苷含量测定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双黄连蜂胶口服液的制备及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双黄连口服液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蜂胶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药材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的工艺研究
        1 方剂来源
        2 药材来源
        3 处方依据及提取工艺研究
        3.1 黄芩的提取工艺研究
        3.2 金银花、连翘的提取工艺研究
        3.3 蜂胶的提取工艺研究
        4 工艺优化结果
        5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样品的检验
        5.1 对比检验项目及方法
        5.2 检验结果及结论
    第二章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的质量研究
        1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的鉴别项研究
        2 检查项研究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的稳定性研究
        1 仪器设备
        2 测试方法
        3 考察项目
        4 试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四章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的毒理学研究
        第一节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1 试验目的
        2 试验材料
        3 试验操作方法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节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解热、抗炎的研究
        1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对酵母菌致大鼠解热作用实验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2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1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制备工艺研究
    2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的质量检验
    3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的稳定性研究
    4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的毒理学研究
    5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的解热作用研究
    6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的抗炎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复方利咽口服液对实验性急、慢性咽炎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点
        1.2.1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2.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图
        1.2.4 本课题的先进性分析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急、慢性咽炎的发病机制与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现状
        2.1.1 急、慢性咽炎的发病机制
        2.1.2 急、慢性咽炎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2.1.3 实验观测指标与检测方法
    2.2 复方利咽口服液各味药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2.3 中药治疗急、慢性咽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建立实验性急、慢性咽炎动物模型
    引言
    3.1 急性咽炎动物模型病理学和作用机制研究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实验结论
    3.2 慢性咽炎动物模型病理学和作用机制研究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实验结论
第四章 复方利咽口服液的药效学实验研究
    4.1 体外抑菌实验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1.4 实验结论
    4.2 抗炎实验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3 止咳化痰实验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
    4.4 小鼠镇痛实验
        4.4.1 实验材料
        4.4.2 实验方法
        4.4.3 实验结果
    4.5 实验结论
第五章 复方利咽口服液对实验性急、慢性咽炎的治疗作用
    引言
    5.1 急性咽炎实验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实验结果
        5.1.4 实验结论
    5.2 慢性咽炎实验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实验结果
        5.2.4 实验结论
第六章 复方利咽口服液治疗实验性急、慢性咽炎的作用机制探讨
    引言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
    6.4 实验结论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复方双花口服液的解热、抗炎、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双花口服液联合美洛西林舒巴坦钠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研究[J]. 高君,马一敏.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1(08)
  • [2]复方双花口服液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进展[J]. 蒋永梅. 中国新药杂志, 2020(14)
  • [3]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D]. 谭丽媛.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研究[D]. 陈梦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D]. 郭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双黄连制剂抑菌抗病毒药效物质基础和组方结构配伍及作用机理研究[D]. 孙启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7]银黄甘颗粒药效学、毒理学及临床试验效果观察[D]. 许吐珠.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牛黄双板连口服液质量标准的研究[D]. 方慧超.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5)
  • [9]双黄连蜂胶口服液的制备及药理学研究[D]. 杨丽梅. 吉林大学, 2013(04)
  • [10]复方利咽口服液对实验性急、慢性咽炎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D]. 梁璐. 山西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复方双花口服液解热、抗炎、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