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意义

急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意义

一、脑血管病急性期血液流变性变化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旺华[1](2019)在《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文中提出目的:采用文献调查法探讨脑缺血损伤后脾虚病机可能;从在体和离体两层次探讨健脾补土方(JPBTF)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外基质(ECM)及整合素(INT)-黏着斑激酶(FAK)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及机理,反证脑缺血损伤后脾虚病机可能,为临床抗脑缺血损伤提供新的治法和切入点。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性研究,检索近10年脑卒中急性期相关期刊文献,运用频次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证素分布规律。2.以《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收录的着名医家治疗脑卒中的经验方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用药规律。3.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将神经ECM微观结构与中医“脾土”功能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提出健脾补土法保护ECM抗脑缺血损伤的治法。在体实验中,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JPBTF小剂量组、JPBTF中剂量组、JPBTF大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改良大鼠m-NSS法,脑组织病理形态采用HE染色法观察,血脑屏障采用电镜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伊文思蓝渗出法检测,细胞外基质胶原(Col Ⅳ)、层粘连蛋白(LN)、纤维蛋白原(FN)、Caspase-3蛋白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胶原容积分数(CVF)采用Masson染色法检测,MMP-9 mRNA、MMP-2 mRNA表达用RT-PCR法检测,INTβ3、p-FAK、p-AKT、bcl-2蛋白表达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检测用TUNEL法。细胞实验中INT、ILK、FAK蛋白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结果:1.脑卒中急性期常见证型有13个证型,其中与“痰”有关的证有7个,累积频率占53.8%。与“瘀,”有关的证型有5个,累积频率占50.2%。与“气虚”有关的证型有3个,累积频率占22.9%。2.脑卒中急性期病位证素频次排前3的分别是脑、脾、肝;病性证素频次排前3的分别是痰、瘀血、气虚。3.脑卒中处方中频次排前10的单味药是白芍、牛膝、当归、半夏、茯苓、石菖蒲、胆南星、钩藤、黄芪、熟地。4.脑卒中处方中频次排前5位的药类依次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化痰药。5.高频使用药物聚类分析聚为6类:分别是涤痰汤加减、羚角钩藤汤加减、天麻枸杞菊花饮、镇肝熄风汤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6JPBTF各剂量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症状(P<0.01),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JPBTF大、中剂量能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减少脑组织伊文思蓝的渗出(P<0.05);JPBTF各剂量能减轻神经细胞凋亡(P<0.05~0.01);JPBTF大、中剂量能减轻脑组织Col Ⅳ、LN、FN的降解和丢失(P<0.05~0.01);JPBTF各剂量能抑制ECM降解酶MMP-9、MMP-2的表达(P<0.05~0.01);JPBTF大、中剂量促进INT-FA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INTβ3、ILK、p-FAK、p-AKT、bcl-2 的表达(P<0.05~0.01);JPBTF 各剂量能降低脑组织 Caspase-3的表达(P<0.05~0.01)。结论:1.文献研究显示,病位证素除了脑,脾排在第一,病性证素痰排第一,气虚排第三。表明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以及脾失健运,酿湿生痰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环节,脾虚是脑缺血后的一个重要的病机;通过对《当代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进行数据挖掘显示,健脾益气是治疗脑卒中的重要治法单元,为健脾补土法组方治疗脑卒中提供了理论支撑。2.健脾补土方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脾虚状态、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形态,减轻ECM降解,抑制神经细胞失巢凋亡。3.健脾补土方可能通过保护ECM和干预INT-FAK信号通路减轻脑缺血神经损伤。4.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将ECM与“脾土”类比建立的健脾补土法保护神经ECM抗脑缺血损伤具有可行性。

刘青[2](2019)在《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一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目的:脑梗死急性期,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是脑损伤的重要机理。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风痰阻络型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与相应中医证候积分的关系、风痰阻络型中医证积分与脑循环障碍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风痰证相关的炎症及脑微循环障碍的物质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200例。1、分别统计其中医证候,其中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每一证候的积分≥7分,此证候诊断成立。2、根据中医辨证取得的中医证候积分,纳入同一受试者中中风证和痰证证候积分增均≥7分者,其风痰阻络证证候诊断成立。根据风痰阻证候积分,将风痰阻络证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14-28分为轻度,29-44分为中度,45分以上为重度。3、分析受试者的风痰阻络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相关性。4、采集符合风痰阻络型急性中风病患者的血清,测定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5、进行风痰阻络证积分与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00例急性中风病患者各中医证候发生频数由高到时低依次是:血瘀证143次(71.5%),风证 124 次(62%),痰证 101 次(50.5%),气虚证 65 次(32.5%),火热证49次(24.5%),阴虚阳亢证42次(21%)。2.轻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24.15±3.70分;中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36.22±4.11分;重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49.57±4.12分。证候积分随着风痰阻络程度的加深而增加。3.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呈相正关(P<0.05),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 0.989。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候严重程度与6-K-PGF1α、TNF-α在在多重线性相关性,其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065、0.719,常数项为0.861。结论:1.风痰阻络证及血瘀证是急性中风病最常见的证型。2.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反映急性中风病脑损伤严重程度。3.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6-K-PGF1α、TNF-α存在多重线性相关性,与TNF-α含量呈正比,与6-K-PGF1α含量呈反比。即6-K-PGF1α含量越低、TNF-α含量越高,风痰阻络证候越严重。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呈正相关。研究二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其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探讨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对病人进行分组。第一组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合用注射用血栓通。第二组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化痰通络汤进行治疗。在入组第一天治疗前及第十四天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按Barthel指数评分);采集静脉血检测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含量。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Barthel 评分及 TXB2、6-K-PGF1α、TNF-α、IL-6、MMP-9含量并进行每组内治疗前后对照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组间对照,研究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1.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中医风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风证积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中医痰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痰证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6.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3.89%。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371.000,P=0.001<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17.261,P=0.001<0.05)。7.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22.22%。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238.500,P=0.000<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27.340,P=0.000<0.05)。8.两组治疗前血清TXB2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XB2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9.两组治疗前血清6-K-PGF1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6-K-PGF1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0.两组治疗前血清TNF-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NF-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1.两组治疗前血清IL-6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IL-6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2.两组治疗前血清MMP-9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MMP-9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化痰通络汤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风痰阻络证候积分、减轻脑损伤。2.化痰通络汤通过提高6-K-PGF1α浓度,降低TXB2、TNF-α、IL-6、MMP9浓度,减轻脑微循环障碍、改善脑灌注、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脑损伤,保护脑组织。

于明,贾海玉,李国春[3](2017)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急性脑出血中的变化规律和临床价值。方法于发病24 h内检测100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3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高血压病史、出血量、出血部位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血沉均升高,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压积均降低(均P<0.01)。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组各指标均变化显着(均P<0.01),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组中仅全血黏度(200 s-1和50 s-1)、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和血沉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非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比较,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除血沉外,其余指标均变化显着(均P<0.05)。随着血肿量增加,脑出血患者全血黏度(200 s-1和50 s-1)和血浆黏度均升高,红细胞聚集指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不同出血部位脑出血患者200 s-1和1 s-1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广泛存在着血液流变学异常,提示脑出血急性期血液呈现浓、黏、聚、凝状态且合并高血压者变化显着。随着血肿量增加,血液流变学变化明显,不同出血部位影响也不同。

贾海玉[4](2016)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浆差异蛋白组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急性期脑出血(ICH)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探讨其在脑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机制。通过蛋白组学方法鉴定和定量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浆差异蛋白组学的表达变化,阐述相关差异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在不同细胞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和功能调控网络。以期寻找脑出血后诱导脑损伤的分子标记物、筛选出特异性功能相关蛋白,为脑出血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对象与方法1.实验对象1.1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研究的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符合脑出血诊疗指南的80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作为病例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病例组根据有无高血压病史、出血量大小、出血部位进行分组并分析这些指标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1.2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05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和江苏省中医院收治入院的新发脑出血患者8例(男、女各4例),4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用来研究脑出血组与对照组的血浆差异蛋白的表达变化及相关蛋白的功能。2.实验方法2.1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24 h内且未行治疗之前、对照组于体检当日空腹采4 ml静脉血(肝素抗凝),采用LBY-N6B型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采用温氏法测定红细胞压积;采用魏氏法测定血沉。2.2血浆差异蛋白组学测定采集4 ml空腹静脉血(EDTA抗凝),分离血浆并分装,-80度冻存;去除外周血中高丰度蛋白;蛋白质的消化和肽段的纯化(C18固相萃取小柱);i TRAQ标记蛋白质;SCX强阳离子交换柱分离蛋白;反相液相色谱分离、点靶和质谱分析;蛋白质定性和定量。3.统计学处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3.1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蛋白质定量:检测血浆蛋白组学的样本均需与每组的参比值进行比较来获得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计量资料以x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变量方差分析,取两组间蛋白质表达量>1.3倍且P<0.05的蛋白质为差异蛋白。3.2利用IPA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差异蛋白进行经典通路分析、疾病与功能分析、上游调控因子分析、差异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研究结果1.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广泛存在血液流变学变化,脑出血组全血粘度(200 s-1,m Pa·s、50 s-1,m Pa·s和5 s-1,m Pa·s)、血浆粘度、血沉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血压病史:高血压性脑出血组中高切粘度和血沉均高于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3.出血量: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随着血肿量增加而升高,全血高切、中切粘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随血肿量增加而下降,红细胞聚集指数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变形指数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切粘度、血浆粘度、HCT和血沉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出血部位:各组间全血高切粘度(200 s-1,m Pa·S)、全血低切粘度(1s-1,m Pa·S)、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全血低切和高切粘度以脑干组最高、小脑组最低,血浆粘度以丘脑组最高、脑干组最低,红细胞聚集指数以脑叶组最高、小脑组最低,血沉以小脑组最高、基底节组最低;全血粘度(50 s-1,m Pa·s)、(5 s-1,m Pa·s)、红细胞变形能力和HCT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通过蛋白质组学实验共鉴定到498个蛋白质有详细的定量信息,利用Uniprot蛋白质数据库进行GO注释结果显示这些蛋白在分子功能、细胞成分和生物学过程中共产生了43种类型的功能蛋白。6.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ICH患者急性期组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有22个,表达下调的差异蛋白有14个。7.筛选出7个候选生物学标志物,分别为APCS、FGB、LBP、MGMT、IGFBP2、LYZ、APOA4。8.脑出血急性期的36个血浆差异蛋白共参与了包括LXR/RXR(肝X受体/类视黄醇X受体)激活通路、FXR/RXR(类法尼醇X受体/类视黄醇X受体)激活通路和急性期反应信号通路在内的多个经典信号通路和功能网络。结论1.急性脑出血患者广泛存在着血液流变学异常,提示脑出血急性期血液粘滞度较高,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出血关系密切,积极监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并采取相应有效措施对预防和治疗脑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2.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所确定的36个表达上调和表达下调的差异蛋白可能共同参与和介导了急性期的脑组织损伤过程,这些差异蛋白可能成为判断脑出血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及分层治疗的靶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5](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认为

刘海英[6](2010)在《通络活血颗粒治疗痰血瘀阻型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通络活血颗粒治疗痰血瘀阻型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进而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临床确诊为中风病、中经络,证候表现为痰瘀阻络证。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将120例急性脑梗塞中医辨证为痰血瘀阻型的住院患者,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要求,按照随机、单盲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经排除标准筛选的入选病例作为受试对象,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积分、临床表现等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对照组用西药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及细胞活化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络活血颗粒每次15g,每日2次。治疗2周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第1疗程后、第2疗程后综合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头颅CT、血脂、血粘度改善情况及本药的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观察结束后,不同性质的资料应作相应的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所有结果主要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通过中西医理论研究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在各种症状改善及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脂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作用明显好于对照组,服用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提示通络活血颗粒治疗急性期脑梗塞证属痰血瘀阻型者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显着。副反应方面极少数患者用药后有恶心欲呕、胃脘不适感,未发现其它不良反应,且停药后可自行消除,不需作特别处理。论述了中风的病因病机,痰瘀阻络是促进本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痰瘀阻络是中风急性期的关键病机,探讨了血脂异常、血液流变学改变与痰瘀阻络证型的关系。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通络活血颗粒具有化痰开窍,活血通络的作用,对急性期脑梗塞证属痰血瘀阻型的疗效显着,安全可靠,且无毒副作用。并从理论上证实了化痰活血通络论治痰血瘀阻型中风病急性期疗效的可靠。

王朝霞[7](2009)在《祛痰化瘀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祛痰化瘀胶囊对痰瘀阻络型脑梗塞急性期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200例临床病例随机单盲分为祛痰化瘀胶囊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8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实验研究表明祛痰化瘀胶囊能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粘度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结论:祛痰化瘀胶囊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能降低血液粘度,降低血脂、改善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降低过氧化物脂质(LPO)血症状态,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

谭锋[8](2007)在《凉血散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查阅大量有关中风的古代和当代文献以及总结导师王灿晖教授丰富临床经验基础之上,首次提出瘀热互结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核心病机之一。在导师的指导下,针对瘀热互结的病机,确定凉血散血法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基本治则之一,在此基础之上,根据瘀热互结的病机和凉血散血法的基本要求,以及温病教研室近十余年对凉血散血法的实验研究,筛选出犀角地黄汤为凉血散血法的基本方剂,契合于瘀热互结的病因病机,使得瘀血得散,瘀热以清,神经功能得以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为了客观而全面地评价凉血散血法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综合使用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NIHSS、Barthel Index和中风病的中医证候评分标准以及国际公认的生存质量评价标准(SF-36),这是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多见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并探讨凉血散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和机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科学性的评价,为揭示凉血散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按照研究方案,入选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互结型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按研究方案完成的共70例,每组各有35例患者,对照组按照基础的西医治疗,研究组则在基础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凉血散血法的加味犀角地黄汤治疗,两组连续用药半个月。安全性指标观测:用药前后各记录一次基本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和全胸片。疗效指标观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 Index、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医证候评分。入院时和用药后半个月各进行一次。经过治疗之后,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和活动能力方面均有改善,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中医证候评分和生存质量方面,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瘀热互结为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机之一,凉血散瘀为本病的重要治则之一。凉血散血法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生存质量,疗效确切,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可以用于轻、中度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

李可建[9](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马丽虹[10](2005)在《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定性总结活血化瘀法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应用情况,定量比较不同活血化瘀方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收集运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文献,并按照文献选择标准进行筛选: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等。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48篇,经三次筛选,纳入合格研究54项,涉及活血化瘀方药12类,其中53项为低质量研究,1项为高质量研究。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活血化瘀方药共5种,经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的有3种,其中总有效率的合并相对危险度最大的是三七提取物(三七总皂甙),其它依次为补阳还五汤及其提取物、脉络宁。结论:本系统评价认为三七提取物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首选活血化瘀药物,其次推荐应用脉络宁注射液、补阳还五汤及其提取物,并提示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药物量效关系、剂型-疗效关系及配用补气药物可能会提高临床疗效。

二、脑血管病急性期血液流变性变化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血管病急性期血液流变性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文献的缺血性脑卒中证素分布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筛选方法
        1.6 资料规范化处理
        1.7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各证型分布情况
        2.2 病位、病性证素分布规律
    3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的缺血性脑卒中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规范化处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脑卒中处方中药使用步页次分析
        2.2 脑卒中处方药物类别分析
        2.3 高频使用药物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健脾补土方通过ECM和INT-FAK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干预
    1 材料与方法
        1.1 健脾补土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损伤的影响
        1.1.1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1.1.2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伊文思蓝渗出的影响
        1.1.3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1.1.4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ECM的影响
        1.1.5 健脾补土方对调控ECM降解的酶类的影响
        1.1.6 健脾补土方对INT-FAK信号通路INTβ3、p-FAK、p-AKT、bcl-2表达的影响
        1.2 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INT、ILK、FAK表达的影响
    2 结果
        2.1 健脾补土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损伤的影响
        2.1.1 动物一般情况及证候观察
        2.1.2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2.1.3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2.1.4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2.1.5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2.1.6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2.1.7 健脾补土方对调控ECM降解的酶类的影响
        2.1.8 健脾补土方对INT-FAK信号通路INTβ3、p-FAK、p-AKT、bcl-2表达的影响
        2.2 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INT、ILK、FAK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微观辨证
        3.2 取象比类
        3.3 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的细胞外基质与“脾土”的类比
        3.4 ”脾土”与脑生成的关系
        3.5 “脾土”与脑的经络相通关系
        3.6 “脾土”与脑主情志的关系
        3.7 “脾土”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3.8 脑卒中临床特点与“脾土”的关系
        3.9 ECM和INT-FAK通路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
        3.10 中医药防治脑缺血性疾病研究概况
        3.11 健脾补土方通过ECM和INT-FAK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干预
        3.12 健脾补土方立法选方理论探讨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业绩
综述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一、中医学经典医籍中对中风病病名的论述
        二、中医学界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三、中医学对中风病的治则治法研究
        四、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西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一、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的研究
        二、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三、脑梗死发病机制
        四、脑梗死的诊断
        五、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研究现状
        六、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治疗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
    第一节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血液流变学检测
        1.2.2 头颅CT检查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间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
    2.2 不同血肿量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
    2.3 不同出血部位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4)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浆差异蛋白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ICH研究背景
    2. 血液流变学变化在脑损伤中的作用
    3. 蛋白组学技术在ICH中的应用
    4.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一部分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相关因素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3. 主要仪器和设备
    4. 研究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7. 讨论
第二部分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差异蛋白组学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3.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耗材
    4. 研究方法和步骤
    5. 资料整理和分析
    6. 结果
    7.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和参加课题情况
致谢

(6)通络活血颗粒治疗痰血瘀阻型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试验病例诊断标准
        1.4 观测指标
        1.5 临床试验方法
        1.6 统计分析
        1.7 疗效判定评准
    2 研究结果
        2.1 组间治疗前一般情况可比性分析
        2.2 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2.3 两组病人中医证候比较
        2.4 治疗前后两组病人总疗效比较
        2.5 治疗前后两组有关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6 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有关指标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
        2.7 治疗后两组病人CT异常程度比较
        2.8 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观察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认识述要
    2 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的现代研究现状
        2.1 外风致中学说
        2.2 "毒损脑络"学说
        2.3 中风热毒论
        2.4 痰瘀互阻学说
        2.5 脏腑气机失调论
        2.6 邪实正虚致病说
        2.7 正衰积损学说
        2.8 腑实痰热学说
    3 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综合述评
    4 西医脑梗塞病因病理的论述
    5 对痰血瘀阻型急性期脑梗塞的认识
    6 组方机理及现代药理研究
    7 临床及实验室研究结果分析
    8 中风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8.1 中医药实验研究欠完善
        8.2 临床治疗存在的问题
        8.3 中医药治疗中风的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7)祛痰化瘀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诊断标准
        1.1 中医诊断标准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试验病例标准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病例资料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安全性指标
        4.2 疗效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6 疗效判定评准
        6.1 临床疗效评定
        6.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7 结果
        7.1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变化比较
        7.2 临床疗效
        7.3 两组病人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7.4 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
        7.5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7.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LPO和SOD水平变化的比较
        7.7 不良反应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祛痰化瘀胶囊对痰瘀型大鼠血液粘稠度及活化部分凝血时间的影响
        1 材料
        1.1 药物
        1.2 动物
        2 方法
        2.1 药物配制
        2.2 动物分组
        2.3 痰瘀模型制备
        2.4 血液粘稠度及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的测定
        3 结果
    实验二 祛痰化瘀胶囊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和动物
        1.2 方法
        2 结果
    实验三 祛痰化瘀胶囊对大鼠毒理的实验研究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痰瘀证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1.2 痰瘀互结病机探讨
        1.3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与痰瘀相关性的研究
        1.4 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机制的临床意义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2.1 缺血性中风与血脂代谢
        2.2 缺血性中风与血液流变学
        2.3 缺血性中风与氧自由基
    3 祛痰化瘀胶囊组方原理探讨
        3.1 治法探讨
        3.2 单味药探析
        3.3 方药分析
    4 现代药理研究
        4.1 单味药研究汇总
        4.2 主方的研究
    5 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5.1 临床疗效分析
        5.2 实验室结果分析
        5.3 实验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8)凉血散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文献对缺血性中风的论述
        1.1 中风的含义
        1.2 中风的病位
        1.3 中风的病因病机
        1.3.1 《内经》中风病因病机说
        1.3.2 张仲景"正气先虚,贼邪入中"中风病因病机说
        1.3.3 隋唐时期的"中风外因论
        1.3.4 金元时期的"内风"学说
        1.3.5 叶天士关于"中风"的论述
        1.3.6 清末民初汇通学派有关"中风"的论述
        1.3.7 当代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预后与转归
    2 缺血性中风诊疗现状评价
        2.1 缺血性中风的现代医学诊疗现状
        2.1.1 危险因素
        2.1.2 发病机制研究
        2.1.3 诊断要点与神经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展
        2.1.4 治疗学研究
        2.2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现状
        2.2.1 缺血性中风病的分期治疗
        2.2.2 缺血性中风的证治分型研究
        2.2.3 缺血性中风的治法研究
    3 缺血性中风瘀热互结的病机探讨
        3.1 瘀热为患的病理特征
        3.1.1 火热与瘀血胶结难化
        3.1.2 瘀热易于阻滞脑窍
        3.1.3 瘀热可致血溢和血滞两种病理结局
        3.2 瘀热互结的病因
        3.2.1 肝肾亏损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瘀热互结的内因
        3.2.2 情志所伤,五志过极,火热内生
        3.2.3 气血津液运行紊乱,痰瘀互结
        3.2.4 瘀热蕴积,热毒内生
        3.3 瘀热阻窍的病机
        3.4 瘀热互结的病理演变
    4 凉血散血法治疗瘀热互结型缺血性中风的思路和方法
        4.1 凉血散血法的内涵
        4.2 凉血散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现状
        4.3 凉血散血法治疗中风瘀热互结的基本作用
        4.3.1 通脉散瘀可化脑中瘀阻
        4.3.2 凉血清热阻止瘀热互结的形成
        4.3.3 凉血散瘀阻断瘀热互结后的病理演变
        4.4 凉血散血法的使用原则、应用指征和主要方药
        4.4.1 凉血散血法的使用原则
        4.4.2 凉血散血法的应用指征
        4.4.3 凉血散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方药
    5 对凉血散血法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的回顾
    6 生存质量评价在中风病临床疗效评价应用中的研究
        6.1 中风病临床疗效评价概述
        6.1.1 身体水平评定量表简介
        6.1.2 活动水平评定量表介绍
        6.1.3 参与水平评定量表介绍
        6.2 中风病的生存质量评价
        6.2.1 生存质量的定义
        6.2.2 中风病生存质量量表运用概述
        6.3 生存质量量表SF-36在中风病疗效评价应用中的评述
        6.3.1 SF-36在中风病研究中的适用性问题
        6.3.2 中文版SF-36(SF-36-C)的信度和效度
        6.3.3 SF-36量表使用简介
        6.3.4 SF-36应用展望
        6.4 生存质量评价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评述
        6.4.1 中医药学和生存质量评价的内在联系
        6.4.2 生存质量的主要维度与中医理论
        6.4.3 生存质量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现状
        6.4.4 展望
    7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试验目的
    2 试验方法
    3 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病例的剔除与脱落
        3.4 终止试验的标准
    4 研究方案
        4.1 治疗方案
        4.2 观测指标
    5 不良事件的观测与记录
    6 评价标准
        6.1 疗效评定标准
        6.2 安全性评价标准
    7 统计学方法
    8 研究结果
        8.1 受试者结局情况
        8.2 可比性分析
        8.3 疗效分析
        8.4 安全性分析
    9 结论
    10 讨论
        10.1 瘀热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
        10.2 SF-36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件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凉血散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现状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Barthel指数(BI)
    SF-36量表
    SF-36量表的使用方法和主要注意事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范围
        1.1.2 检索策略
        1.2 检索结果合并
        1.2.1 合并策略
        1.2.2 关键类
    2 文献选择
        2.1 文献选择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文献选择方法
        2.2.1 初筛
        2.2.2 二次筛选
        2.2.3 三次筛选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3.1 文献分组
        3.2 文献分类
        3.3 文献编号
        3.4 文献登记
    4 文献质量评价
    5 文献信息收集
    6 统计分析方法
        6.1 Q统计量检验法
        6.2 固定效应模型
        6.3 随机效应模型
        6.4 漏斗图分析
        6.5 敏感性分析
        6.6 失效安全数
    7 效应指标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7.2 需治疗病人数
结果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有效治法筛选
        1.2 有效方药筛选
        1.2.1 扶正方药筛选
        1.2.2 祛邪方药筛选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2 安全性分析
        2.1 不良反应分析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6.1 纳入研究质量
        6.2 发表性偏倚
        6.3 临床异质性
        6.4 待评价研究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7 后续研究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查新报告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详细摘要

(10)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理论探讨
    一、活血化瘀法的源流
        (一) 滥筋于《内经》时代
        (二) 应用于《伤寒杂病论》
        (三) 发展于隋唐宋
        (四) 发扬于金元明清
    二、活血化瘀法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 理论研究现状及分析
        (二) 临床疗效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运用系统评价方法进行中医治法学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二) 将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活血化癖法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三) 将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活血化癖法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系统评价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 临床研究的收集方法
        (二) 文献选择标准及方法
        (三) 资料提取方法
        (四)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
        (五) 统计分析方法
    二、结果
        (一) 文献检索、分类、选择结果
        (二) 排除文献一般情况
        (三) 纳入研究一般情况
        (四)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描述及质量评价结果
        (五) Meta-分析结果
        (六) 临床终点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七) 相关实验室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讨论
    一、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二、结论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后续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纳入文献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2 待评价文献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3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排除文献登记一览表
致谢

四、脑血管病急性期血液流变性变化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D]. 刘旺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D]. 刘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相关研究[J]. 于明,贾海玉,李国春.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7(01)
  • [4]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浆差异蛋白组学研究[D]. 贾海玉. 江苏大学, 2016(11)
  • [5]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6]通络活血颗粒治疗痰血瘀阻型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D]. 刘海英.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
  • [7]祛痰化瘀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王朝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8]凉血散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D]. 谭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9)
  • [9]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10]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D]. 马丽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急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