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年Linux主攻操作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1](2012)在《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应用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全球共享成文信息用户的广泛需求和未来趋势。但是,由于商业利益、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的限制,信息资源共享还只是一种相对的态势。一方面,信息的海量增长为知识共享提供了资源总量上的基础;另一方面,信息垄断、信息孤岛、信息过载等现象的存在阻碍了信息无缝利用的进程。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知识服务,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内容管理与信息服务当中。随着开源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广泛应用,基于闭源软件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构建模式受到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前开放性思潮迅猛延展,使得数字图书馆又一次面临着历史性选择。公益性开源运动和商业性软件开发之间形成了博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选择和应用合适的开源软件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支撑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内容收集、整理及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成为了当前数字图书馆研究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的基本问题为数字图书馆对内容管理开源软件的应用与评价,关键点有三:首先是内容管理开源软件。研究主题包括内容管理开源软件内涵及特征、内容管理开源软件和闭源软件的比较分析等;其次是内容管理开源软件的应用,研究主题包括内容开源软件应用的原则及范围、内容管理开源软件应用影响要素以及应用的实例分析;第三个关键点为内容管理开源软件的评价,研究主题包括评价体系的构建、检验和修正、评价实证研究等。针对上述研究主题和目标,本文首先从当前信息社会中信息获取的难点、开源与闭源软件的博弈以及数字图书馆选择开源软件的困惑入手,确定本文的研究基点,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概述了全文的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及创新点。随后在第二章中从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研究、数字图书馆开源软件应用研究和数字图书馆软件质量评价研究三个维度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综述,对研究的热点和不足做出评述,引出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在第三章中为全文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主要对内容管理理论与技术、软件质量评价理论进行了研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深入分析了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方式。此后作者对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应用问题进行了论述。第四章首先界定了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的内涵、种类和特征,在内容管理开源与闭源软件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图书馆应用开源软件的优势。系统分析了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应用影响要素,确定了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应用的原则和范畴,最后进行了实例研究。通过上文中充分的理论及方法准备后,作者在第五章构建了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信效度检验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正。为了确保评价体系的可用性本文在第六章对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评价模型进行了实施和结构分析。对不同类型的内容管理开源软件进行了实证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软件质量排序,并对其中最为优秀三种内容管理开源软件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最后通过结论与展望一章,系统梳理全文,对研究成果进行结论性表述,对研究不足和后续研究进行分析。文章采用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实证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及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力图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创新。第一,对内容管理开源软件和闭源商业软件进行对比分析,从多角度提出了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应用的影响要素,提出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应用的原则、范围和方法。第二,构建了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评价,为数字图书馆选择内容管理开源软件进行应用提供了依据。
胡麒敏[2](2011)在《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机制 ——基于竞争者维度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IT行业技术日新月异,同时它也是一个竞争异常剧烈的行业。在这样一个新兴行业中,企业间战略联盟的行为时时刻刻在发生。研究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机制,有助于企业发现战略联盟的需求,克服对自身认识的不足,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基于价值网的动态战略联盟力学分析模型中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机制。在实证研究部分采用内容分析法,对IT行业的相关案例进行仔细阅读,并对竞争者维度的案例进行产业链的细分,选择通信设备子行业并通过对细分业务下公司的联盟与无联盟行为的分析,验证模型中影响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机制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企业当前经营状况与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无必然关系,构成战略联盟的业务在总业务中比重较高的企业比较容易认知到战略联盟的需求,构成战略联盟的业务与公司其他业务的关联性较大的公司比较容易认知到战略联盟的需求,企业多元化计划与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无必然关系。本文具有创新性,动态战略联盟力学分析是场理论在战略管理研究领域中的拓展,初步实现了对动态战略联盟力学分析模型的量化分析,对IT企业实现自身非线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鄢显俊[3](2010)在《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文中认为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最重要的科技-产业革命,它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美国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造着人类社会。就技术和社会互动的角度观察,在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展开的过程,美国社会为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经由信息技术革命“重塑”的当代资本主义被称为信息资本主义,在其形成过程中诞生了信息垄断,它指独占信息核心技术的信息产业垄断资本、凭借其市场权力,滥用知识产权以攫取高额利润而实施的一种垄断,是当今资本主义微观经济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它鞭辟入里的解剖将为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一扇独特的“视窗”。信息垄断起源于信息经济形成和信息产业勃兴的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信息垄断的实质是对知识的垄断,其表现形式是垄断IT核心技术。信息垄断的发展史也就是全球计算机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和CPU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的发家史,其产业代表是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结成的Wintel联盟。而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所造成的影响逐渐引起国际社会普遍担心:它有可能成为信息时代美国控制互联网“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信息垄断生态环境模型”揭示了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它由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产品基础和法律环境三大要素构成。信息垄断厂商熟练地运用法律策略和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业策略打压竞争并侵害消费者。为此,它遭遇了美欧日韩各国频频发起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信息垄断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对抗自己的“内生反对力量”。这就是“自由软件”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开源软件”运动。前者坚决反对微软代表的资本主义“私有软件”制度,堪称“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空想社会主义。后者试图探索一条“自由软件”商业化运作的道路,而且获得成功,这是理想妥协于现实的必然结果。信息垄断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信息时代的特殊体现。任由信息垄断泛滥将对经济公正乃至社会公正产生重大危害。而且,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强大的“战略武器”,信息垄断还能够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利益之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除了信息垄断这一微观层面的经济现象外,还表现在中观和宏观的其他所有领域,在信息技术范式的“重塑”下,信息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表现为“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除此,“数字鸿沟”代表了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探讨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测度方法和量化表现,将更有助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内在规律以及所蕴藏的危机。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信息时代最复杂的“两制”关系,其特征可用:“共时态并存中的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信息资本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生紧密联系和互动,这种复杂关系的演进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促使这种错综复杂关系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日愈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动能所致,这是马克思早年所指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诸多引人注目的新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依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两大本质特征仍旧如故,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即商品生产无所不在;第二,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榨取剩余价值。综合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解读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必须看到,“两个必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而“两个决不会”则强调了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更替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总之,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有长足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是: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变化本身。信息技术革命开启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变迁历程。运用ORBICOM提供的测量方法,通过多维度量化考察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进程,比较它与信息资本主义的差距及中国的追赶特点。可以看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是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超常规发展的典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应对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典型代表的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的国策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杜娟[4](2010)在《基于PEST的中国企业信息系统宏观成长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大量资料整理和数据归类,从宏观层面上总结了中国企业信息系统成长过程模型,以PEST分析法为基础,从经济、技术、政策及社会角度阐述了中国企业信息系统成长过程机理框架。在深入分析了信息技术扩散过程、经济增长过程、信息政策体系框架完善过程和社会变革过程的基础上,运用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协整检验、ARMA模型进行数量分析,论证了各种环境因素对信息系统成长作用的不同,证明了TEPS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最后通过对TEPS机理模型的总结,从信息技术领域、经济领域、政策领域及社会发展领域提出了促进信息系统成长的建议。以往对于信息系统成长过程的研究,不论是从管理角度还是从技术角度,通常可用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型、企业信息化演变模型、企业信息技术采纳模型、企业信息系统扩散模型等来描述,但它们的基础理论都来自于国外规律的总结。这种模型与中国信息系统成长规律是否具有一致性,外部影响因素又是如何作用于信息系统成长过程的,在以往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而这正是本文所解决的问题。这部分研究成果对我国企业信息系统持续性成长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对丰富和完善信息系统成长理论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
郑毅[5](2010)在《基于互补品维度的战略联盟力学机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搭乘这辆经济快车,中国企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企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何从日趋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战略联盟的角度出发,将物理学中场的概念与管理学中价值网的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基于战略场理论的战略联盟力学机制,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IT领域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揭示了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动机和表现机制。为企业发现外部存在的战略需求,以及利用这些外部战略需求来确定正确的战略方向和决策,在复杂的环境中借用外力实现非线性的增长,产生积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是场理论在战略联盟研究中的拓展,同时本文还构建了一种对战略联盟的力学机制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并将之应用于IT行业的案例分析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朱双华[6](2008)在《市场类型对突破性创新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些具有创造新行业或改变已有行业潜力的新技术冲击着老牌的产业领导者,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关于技术创新的理念和管理方法。这样,一种新的创新理念——突破性创新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根据市场聚敛程度划分市场,研究了不同市场类型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突破性创新的内涵及特征,描述了突破性创新市场规律,指出突破性创新的市场定位、市场细分的特殊性,运用市场轨道图工具描述市场份额的变化和Adner-Zemsky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在位者和新进入者之间的竞争,从而阐述了突破性创新改变了市场格局;然后将市场根据聚敛程度进行划分成集中客户市场和分散客户市场,并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市场对突破性创新的不同影响,最后对集中客户市场和分散客户市场做了案例分析。
马辉[7](2007)在《基于PowerPC的嵌入式网络下载器(FTP和HTTP部分)》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何更有效、更方便地下载、存储、管理、共享、交换数据资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现有的网络存储器虽然性能卓越,但存在体积庞大、价格高昂和操作不便等问题,无法真正解决个人、家庭和小型企业用户的问题。同时,在现代信息社会,各种类型的数据也呈几何指数级增长,用计算机从网络上下载它们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不仅浪费时间、浪费能源和具有安全隐患,还有很大的不便利性。本课题设计开发的嵌入式网络下载器,为中小用户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它采用嵌入式设计,结构简单,成本低,功耗小,适合长期开机使用,不仅可以作为网络存储器,还能自动从网络上下载指定的资源,并且支持多种下载协议。本文主要介绍了本人在该课题中承担的工作。首先,根据嵌入式系统的原理和开发过程,通过比较常用的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特点,结合嵌入式网络下载器的功能需求,设计出系统的总体方案。然后,通过分析FTP和HTTP协议,设计实现了这两种协议的下载程序,文中详细介绍了其实现过程和方法,给出了主要流程图和关键代码。最后简单介绍了程序的移植和验证过程。本设计实现的下载程序适合在嵌入式平台上运行,具有较强的任务管理功能,实现了多任务多线程下载功能,能显着提升下载速度和缩短下载时间,并且解决了断点续传问题。
倪光南,孙德炜,陈琦,韩乃平,朱宗尧[8](2006)在《开源软件五人谈》文中提出近年来,开源软件的蒸蒸日上使整个软件产业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面对Redhat在Linux领域屡建奇功;IBM、Sun等跨国公司大力支持开源;BSA商业软件联盟亦多次在全球呼吁“开源软件与商业软件共存”……开源软件是全人类的财富,更被视为发展中国家解决数字鸿沟、软件盗版、产业跨越式发展等种种挑战的“金钥匙”。本刊邀请五位软件领域的权威专家解读“开源”真谛,畅谈我国开源软件产业的发展之道。
李杨[9](2006)在《自由软件在华遭遇“前后夹击”?》文中研究指明
张维维[10](2006)在《基于ARM平台的网络视频流媒体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几年前碟片作为多媒体的主要存储方式已经慢慢落伍了,取而代之的是“在线音乐”、“在线影片”,不仅播放灵活方便,而且在客户机端不会留下任何残留的多媒体资料,也就是所谓的流媒体。然而流媒体的应用不仅仅在消遣娱乐方面,还可以利用该技术来完成实时监视,比如在办公室中就可以监视远程工厂的机器运转情况,监视某河流的水质,远程监视幼儿园中宝宝们的情况等。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监视设备要么只能在局域网内部监视,要么必须要配备专门的应用软件,不能满足既低成本又通用的要求,本设计就是要设计一种通用的低成本的监视设备。 本论文阐述了基于IP网络的实时视频采集、处理、传输系统,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网络摄像机,整个系统在嵌入式软硬件架构上实现。USB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通过摄像头的USB口传送给CPU S3C2410X,CPU通过应用程序VLC(Video LAN Client)对数据进行编码,打包生成ASF数据流,通过Internet传输出去,只要连接到Internet上的PC机就可以用Windows自带的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如果接收端OS是Linux也可以使用开源的VLC来播放,实现了跨平台的支持,这样不仅仅通用而且降低了应用软件的成本。 本论文还阐述了整个终端模块的方案选择,包括OS的选择、数据码流格式选择、FS(文件系统)选择、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等。
二、2002年Linux主攻操作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Linux主攻操作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应用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研究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2.1.3 研究评述 |
2.2 数字图书馆开源软件应用研究 |
2.2.1 开源软件的发展演进 |
2.2.2 开源软件研究现状 |
2.2.3 发达国家开源软件应用现状 |
2.2.4 发展中国家开源软件应用现状 |
2.2.5 我国数字图书馆开源软件应用现状 |
2.3 数字图书馆软件质量评价研究 |
第3章 理论与方法 |
3.1 内容管理理论与技术 |
3.1.1 内容及内容管理 |
3.1.2 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相关开源技术 |
3.2 软件质量评价理论 |
3.2.1 开源软件成熟度模型(OSMM-C) |
3.2.2 开源软件成熟度模型(OSMM-N) |
3.2.3 开源软件资评与选择模型 (QSOS) |
3.2.4 开源代码商业完备度评价模型(OpenBRR) |
3.2.5 代表性开源软件评价模型的比较研究 |
3.3 德尔菲法 |
3.3.1 德尔菲法及理论基础 |
3.3.2 德尔菲法应用流程 |
3.3.3 德尔菲法选用依据 |
3.4 层次分析法 |
3.4.1 层次分析法(AHP)理论基础 |
3.4.2 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的优势及依据 |
3.5 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法 |
第4章 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的应用 |
4.1 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的种类及特征 |
4.1.1 内容管理开源软件的种类 |
4.1.2 内容管理开源软件的特征 |
4.2 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与闭源软件的比较 |
4.3 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应用的影响要素 |
4.3.1 成本要素分析 |
4.3.2 技术要素分析 |
4.4 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应用的原则和范围 |
4.4.1 内容管理开源软件的应用原则 |
4.4.2 内容管理开源软件的应用范围 |
4.5 应用实例 |
第5章 内容管理开源软件应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2 评价指标集与结果集的确立与设计 |
5.2.1 调查表的设计 |
5.2.2 专家小组的确定 |
5.2.3 第一轮专家咨询 |
5.2.4 第二轮专家咨询与统计分析 |
5.3 评价权重集的建立与权重分配 |
5.3.1 计算方法阐述 |
5.3.2 分析成对比较矩阵 |
5.3.3 计算组合权重及排序 |
5.4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效度检验 |
5.4.1 项目分析 |
5.4.2 信度检验 |
5.4.3 效度检验 |
5.5 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与结论 |
第6章 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评价实施与结果分析 |
6.1 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
6.1.1 评价的目的 |
6.1.2 评价的原则 |
6.2 评价的主要过程 |
6.2.1 国内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功能需求 |
6.2.2 内容管理开源软件的初选 |
6.2.3 内容管理开源软件的评价 |
6.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1.1 研究过程 |
7.1.2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机制 ——基于竞争者维度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总体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价值网理论 |
2.2 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 |
2.2.1 战略联盟理论的主要学派 |
2.2.2 有关战略联盟的研究 |
2.3 场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
第3章 基于价值网的动态战略联盟力学理论模型 |
3.1 模型的构建 |
3.2 模型的经济学含义和量化 |
3.3 战略联盟维度的判断 |
3.4 竞争者维度的战略联盟 |
第4章 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机制 |
4.1 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程度 |
4.2 认知机制的数理模型 |
第5章 基于竞争者维度的实证分析 |
5.1 变量的定义 |
5.1.1 因变量 |
5.1.2 自变量 |
5.2 实证数据的来源 |
5.2.1 IT 行业的选择 |
5.2.2 案例数据的来源 |
5.3 实证分析方法 |
5.3.1 内容分析法 |
5.3.2 实证分析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法 |
5.4 竞争者维度的研究样本 |
5.4.1 案例搜集与整理 |
5.4.2 IT 产业链细分 |
5.4.3 细分产业链中的公司统计 |
5.4.4 样本的筛选 |
5.5 通信设备公司数据搜集 |
5.5.1 通信设备公司业务细分 |
5.5.2 企业的当前经营状况k1 |
5.5.3 业务占公司总业务比重k2 |
5.5.4 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关系k3 |
5.5.5 企业多元化计划k4 |
5.6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创新之处 |
6.3 本文的局限性和展望 |
6.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3)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 |
(一) 问题的缘起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 研究的方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及内涵 |
(二) 信息技术革命促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
(三) 垄断理论的争鸣及信息产业的垄断现象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革命 |
(二) 信息化、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 |
(三) 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与信息垄断 |
四、研究的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
(一) 研究的难点 |
(二)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与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历史原因 |
一、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科技-产业革命 |
二、信息技术革命的社会历史原因:基于SST理论的分析 |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
一、信息垄断前史——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萌芽 |
二、信息垄断的萌芽——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迅速发展阶段 |
三、信息垄断的形成与发展——信息经济基本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
第二章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及"另类信息垄断" |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Wintel联盟" |
一、何谓Wintel联盟 |
二、信息垄断暨Wintel联盟的特征 |
第二节 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 |
一、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的含义 |
二、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所面临的压力及其变革 |
第三章 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 |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信息产业及其加速度规律 |
一、"摩尔定理"(Moore's law)揭示信息产业的加速度规律 |
二、"摩尔定理"(Moore's law)对信息垄断的意义 |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产品基础:信息产品的诸多特性 |
一、信息产品的生产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 |
二、信息产品能够对用户产生极强的"锁定"(Lock-in)效应 |
三、信息产品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
四、信息产品具有"网络效应" |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法律环境:严密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简介 |
二、美国在全世界率先开启对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的先河 |
第四章 信息垄断厂商的市场策略及其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 |
第一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法律策略:用"知识产权的大棒"维护垄断 |
一、计算机软件保护肇始之作:盖茨"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 |
二、专利权从来都是英特尔克敌制胜的不二法宝 |
三、微软的全球反盗版行动 |
第二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商业策略:"知识霸权"主宰下的赢家通吃 |
一、"捆绑"(Bundling)策略 |
二、OEM策略 |
三、"歧视性价格"策略 |
四、"标准战争" |
第三节 信息垄断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魔道相长的激烈对抗 |
一、美国反垄断法律制度与微软、英特尔遭遇的反垄断调查及诉讼 |
二、欧盟、韩国和中国台湾针对微软、英特尔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 |
第五章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本质及危害 |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 |
一、"自由软件"运动: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的空想社会主义 |
二、从"自由软件"到"开源软件"的嬗变:自由精神如何不被商业湮灭 |
第二节 "开源软件"对微软垄断的挑战及微软的应对 |
一、"万圣节文档":微软内部机密备忘录 |
二、"开源软件"反抗微软垄断的苦斗及初现的曙光 |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本质及危害 |
一、信息垄断的本质 |
二、信息垄断的危害 |
第六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及其新型的两极分化 |
第一节 信息技术范式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 |
一、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转型 |
二、信息技术范式框架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创造性破坏"的一般描述 |
三、信息资本主义新变化种种:"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 |
第二节 信息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数字鸿沟" |
一、"数字鸿沟"及其测量模型 |
二、信息资本主义"数字鸿沟"的种种量化表现 |
三、各国"信息状态"暨"数字鸿沟"的演进比较 |
第七章 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共时态并存中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的"两制"关系 |
一、"两制"关系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A-B(1975-1979) |
二、"两制"关系深入、全面且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B-E(1992-2008)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
一、中国特色信息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
二、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与当代资本主义信息化的综合比较 |
三、信息化进程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应对信息技术革命挑战的方略 |
一、创新型国家与与国家创新体系 |
二、中国特色的主创新道路及国家创新体系 |
结束语 |
一、全文总结 |
二、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PEST的中国企业信息系统宏观成长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济全球化 |
1.1.2 信息技术革命 |
1.1.3 中国社会变革 |
1.1.4 信息管理学科的发展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综述法 |
1.3.2 PEST 分析法 |
1.3.3 比较分析法 |
1.3.4 数理统计分析法 |
1.4章 节及结构安排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信息系统成长理论 |
2.1.2 信息技术扩散理论 |
2.1.3 灰色系统理论 |
2.1.4 政策干预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3 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 |
2.3.1 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 |
2.3.2 信息系统在政府机关中的应用 |
2.3.3 信息系统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企业信息系统宏观成长过程模型 |
3.1 部分行业信息系统成长分析 |
3.1.1 信息技术改变传统制造业 |
3.1.2 信息技术引领电信行业规模扩展 |
3.1.3 信息技术加快金融业规范化发展进程 |
3.2 IT 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 |
3.2.1 IT 企业技术创新是 IT 业形成源动力 |
3.2.2 IT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为 IT 业成长提供了平台 |
3.2.3 良好的宏观环境是 IT 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 |
3.3 信息系统宏观成长过程模型的建立 |
3.3.1 信息系统成长初始曲线 |
3.3.2 信息系统成长初始曲线的扩展 |
3.3.3 信息系统成长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
3.3.4 以往研究成果的检验 |
3.3.5 信息系统宏观成长过程阶段划分 |
3.4 中国企业信息系统宏观成长过程机理模型 |
3.4.1 机理模型的构建 |
3.4.2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
3.4.3 关联度分析步骤 |
3.4.4 信息系统成长模型灰色关联分析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息技术扩散推动信息系统成长过程研究 |
4.1 信息技术扩散内容 |
4.1.1 信息技术 |
4.1.2 信息技术创新 |
4.1.3 信息技术扩散 |
4.1.4 信息技术溢出 |
4.1.5 研究与发展活动 |
4.2 中国信息技术发展阶段 |
4.2.1 启动期 |
4.2.2 成长期 |
4.2.3 成熟期 |
4.2.4 扩展期 |
4.2.5 挑战期 |
4.3 信息技术扩散推动信息系统成长过程剖析 |
4.3.1 信息技术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 |
4.3.2 IT 硬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小企业的成长 |
4.3.3 IT 技术融合模糊了产业边界 |
4.3.4 IT 技术的渗透提高了产业边界可延展性 |
4.3.5 资本市场促进了IT 技术的扩散 |
4.3.6 信息技术催生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信息系统 |
4.4 信息技术成长曲线 |
4.4.1 测度指标的确定 |
4.4.2 测度方法 |
4.4.3 数据处理 |
4.4.4 信息技术成长曲线与信息系统成长曲线拟合性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经济增长带动信息系统成长过程研究 |
5.1 信息系统成长与经济增长定性关系分析 |
5.1.1 经济增长带动信息系统成长 |
5.1.2 信息系统成长拉动经济增长 |
5.2 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结构的作用机理 |
5.2.1 信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并扩大自身规模 |
5.2.2 信息产业的发展催生一批新兴产业 |
5.2.3 信息产业通过技术应用影响传统产业 |
5.2.4 信息产业加快农业改造升级 |
5.2.5 信息产业改变工业链 |
5.2.6 信息产业促进服务业转型 |
5.3 我国信息系统宏观成长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
5.3.1 经济增长曲线的拟合度分析 |
5.3.2 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
5.3.3 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 |
5.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5.3.5 计量分析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政策引导支撑信息系统成长过程研究 |
6.1 国外信息系统相关政策的发展 |
6.1.1 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日本信息政策 |
6.1.2 强调自由活跃的美国信息政策 |
6.1.3 注重合作的欧盟信息政策 |
6.1.4 明确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标的俄罗斯信息政策 |
6.2 国内信息政策的发展 |
6.2.1 相关信息政策的制定 |
6.2.2 我国信息政策特点 |
6.2.3 我国信息政策实施途径 |
6.3 信息系统政策体系划分 |
6.3.1 信息技术政策法规的目标 |
6.3.2 信息技术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 |
6.3.3 信息技术政策法规的内容框架 |
6.4 信息系统成长政策干预模型 |
6.4.1 干预分析模型预测法 |
6.4.2 干预事件的形式 |
6.4.3 单变量时间序列干预模型的构造 |
6.4.4 干预模型建模的思路 |
6.5 建立ARMA 模型 |
6.5.1 序列平稳化 |
6.5.2 政策截点的选取 |
6.5.3 计算影响度序列 |
6.5.4 计算净化序列 |
6.5.5 参数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社会变革助力信息系统成长过程研究 |
7.1 社会变革原因分析 |
7.1.1 科技体制弊端多 |
7.1.2 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
7.1.3 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不到位 |
7.1.4 教育培训环境不稳定 |
7.2 经济体制变革迫使信息系统成长 |
7.2.1 企业体制改革阶段划分 |
7.2.2 中国企业体制转型的特点 |
7.2.3 转轨经济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 |
7.2.4 转轨经济改变了创新主体 |
7.3 信息价值观的变化促动信息系统成长 |
7.3.1 价值重构是信息系统成长的基础动力 |
7.3.2 社会影响驱动信息系统的选择 |
7.3.3 用户态度定位信息系统的选择 |
7.3.4 领导支持是信息系统成功关键 |
7.4 信息需求变化为信息系统成长创造了条件 |
7.4.1 文化体制创新提供了信息需求变化的前提 |
7.4.2 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引领了信息需求的多样化 |
7.4.3 3G 的应用为信息需求的增长提供了发展空间 |
7.4.4 奥运会为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平台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中国企业信息系统成长政策性建议 |
8.1 信息技术领域相关建议 |
8.1.1 明确信息主导产业领域 |
8.1.2 注重信息技术的引进、合作开发和自主开发 |
8.1.3 提高基础研发经费比例 |
8.1.4 从应用出发发展IC 技术核心 |
8.1.5 开发基于Linux 的自主型OS |
8.1.6 创立IT 产业标准 |
8.2 经济领域相关建议 |
8.2.1 设立创业投资基金 |
8.2.2 注重政策经济 |
8.2.3 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
8.2.4 加大制造业信息化力度 |
8.2.5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8.2.6 做好电子信息产业规划工作 |
8.3 政策领域相关建议 |
8.3.1 信息政策要立足于国情 |
8.3.2 信息政策要具有动态性 |
8.3.3 信息政策主导“跨越式”发展 |
8.3.4 信息政策中要鼓励培养高素质信息人才 |
8.4 社会发展领域相关建议 |
8.4.1 继续推广基于3G 时代的移动电子商务 |
8.4.2 构建和谐发展的信息系统成长环境 |
8.4.3 注重推进乡镇企业信息系统应用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工作总结 |
9.2 论文主要结论 |
9.3 论文主要创新点 |
9.4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摘要 |
ABSTRACT |
(5)基于互补品维度的战略联盟力学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提出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总体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价值网理论研究综述 |
2.1.1 价值链理论 |
2.1.2 价值网理论 |
2.1.3 价值网模型 |
2.2 战略联盟的研究综述 |
2.2.1 战略联盟的形式 |
2.2.2 战略联盟组织特点 |
2.2.3 战略联盟的形成动机 |
2.2.4 战略联盟研究概述 |
2.2.5 战略联盟的发展特点 |
2.3 场理论研究综述 |
2.3.1 场理论在各学科中的应用 |
2.3.2 物理经济学 |
2.3.3 引力模型 |
2.4 研究综述总结 |
第三章 理论模型 |
3.1 价值网模型的拓展 |
3.2 弹弓理论 |
3.3 战略势能 |
3.3.1 战略需求 |
3.3.2 势能及战略梯度 |
3.4 张力模型 |
3.4.1 张力势能与张力势 |
3.4.2 张力模型 |
3.4.3 模型变量经济学含义 |
第四章 基于互补品维度的战略联盟机制 |
4.1 互补品与战略联盟力学机制 |
4.1.1 互补品特性 |
4.1.2 弹弓企业与互补品的关系 |
4.2 互补品维度的力学机制分析 |
4.2.1 基于互补品维度的可量化指标 |
第五章 基于互补品维度的实证分析 |
5.1 实证方法的选取 |
5.2 实证数据获取 |
5.2.1 行业的选择 |
5.2.2 数据来源 |
5.2.3 指标选取 |
5.3 实证分析结果 |
5.3.1 数据样本情况 |
5.3.2 各维度的战略联盟概况 |
5.3.3 互补品维度下双向和单向联盟 |
5.3.4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合作对象的选择 |
5.3.5 互补品维度下的战略联盟范围 |
5.3.6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环节的选择 |
5.3.7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内容的选择 |
5.3.8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的形式选择 |
5.3.9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的资源互补性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6.3 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6)市场类型对突破性创新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突破性创新与市场竞争格局 |
3.1 突破性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
3.1.1 突破性创新的内涵 |
3.1.2 突破性创新的特征 |
3.2 突破性创新市场变化规律 |
3.3 突破性创新的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 |
3.3.1 突破性的市场定位 |
3.3.2 突破性创新的市场细分 |
3.4 突破性创新对市场竞争格局的改变 |
3.4.1 市场竞争程度分析及市场份额变化 |
3.4.2 在位者与新进入者之间的竞争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市场类型对突破性创新影响分析 |
4.1 消费者偏好及其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 |
4.1.1 消费者偏好 |
4.1.2 消费者偏好转移对突破性创新影响 |
4.2 基于聚敛程度的市场类型划分 |
4.3 两种不同市场类型对突破性创新影响模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集中客户市场案例分析 |
5.2 分散客户市场案例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PowerPC的嵌入式网络下载器(FTP和HTTP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任务 |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嵌入式系统概述 |
2.2 硬件平台选择 |
2.2.1 嵌入式处理器分类 |
2.2.2 ARM、MIPS与PowerPC |
2.2.3 嵌入式处理器选择 |
2.3 软件平台选择 |
2.3.1 嵌入式操作系统分类 |
2.3.2 Windows CE操作系统 |
2.3.3 Linux操作系统 |
2.3.4 VxWorks操作系统 |
2.3.5 μC/OS-Ⅱ操作系统 |
2.3.6 嵌入式操作系统选择 |
2.4 系统总体方案 |
2.4.1 硬件总体设计 |
2.4.2 软件总体设计 |
第三章 FTP协议的实现 |
3.1 FTP协议分析 |
3.1.1 文件传输的处理过程 |
3.1.2 数据表示 |
3.1.3 FTP命令 |
3.1.4 FTP应答 |
3.1.5 连接管理 |
3.2 单任务单线程FTP下载程序的实现 |
3.2.1 用户接口 |
3.2.2 用户PI的实现 |
3.2.3 用户DTP的实现 |
3.3 单任务多线程FTP下载程序的实现 |
3.3.1 多线程的创建 |
3.3.2 多线程下载管理 |
3.4 多任务多线程FTP下载程序的实现 |
3.4.1 用户操作命令的解析 |
3.4.2 多任务下载管理 |
3.5 断点续传 |
第四章 HTTP协议的实现 |
4.1 HTTP协议分析 |
4.1.1 概述 |
4.1.2 HTTP消息 |
4.1.3 请求 |
4.1.4 应答 |
4.1.5 实体 |
4.2 HTTP下载程序的实现 |
4.2.1 设计思想 |
4.2.2 HTTP URL解析 |
4.2.3 获取资源信息 |
4.2.4 多线程下载处理 |
第五章 程序移植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自由软件在华遭遇“前后夹击”?(论文提纲范文)
“微软大单”:商业软件地位提升 |
自由软件遭遇尴尬 |
“市场决定”是焉非焉? |
“麒麟事件”:自主产权阴影挥之不去 |
核心价值在哪里? |
突围:寻找微软的“缝隙”和“软肋” |
(10)基于ARM平台的网络视频流媒体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流媒体的历史与现状 |
1.2 本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流媒体理论基础 |
2.1 流媒体网络协议 |
2.1.1 RTP协议 |
2.1.1.1 RTP固定头域 |
2.1.1.2 复用 RTP会话 |
2.1.1.3 RTP头的序言特定修改 |
2.1.1.4 RTP头扩展 |
2.1.2 RTP控制协议—RTCP |
2.1.2.1 RTCP包格式 |
2.1.2.2 发送方与接收方报告 |
2.1.2.3 SDES: 源描述RTCP包 |
2.1.2.4 BYE:断开RTCP包 |
2.1.2.5 APP:定义应用的RTCP包 |
2.1.3 RTSP协议 |
2.1.3.1 简介 |
2.1.3.2 协议参数 |
2.1.3.3 RTSP消息 |
2.1.3.4 实体 |
2.1.3.5 连接 |
2.1.3.6 缓冲 |
2.2 ASF流格式 |
2.2.1 ASF数据流格式 |
第3章 系统方案设计与硬件环境 |
3.1 系统方案设计与可行性验证 |
3.1.1 系统方案设计 |
3.1.2 方案可行性验证 |
3.2 系统硬件 |
3.2.1 EdukitII |
3.2.1.1 CPU S3C2410X |
3.2.1.2 CS8900A |
第4章 网络摄像机软件实现 |
4.1 交叉编译工具链的建立 |
4.1.1 交叉编译工具链 |
4.1.2 制作交叉编译工具链 |
4.2 Linux操作系统的裁减和移植 |
4.2.1 Linux介绍 |
4.2.2 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 |
4.2.2.1 vivi编译 |
4.2.2.2 内核的编译 |
4.2.2.3 制作文件系统cramfs |
4.3 交叉编译VLC |
4.3.1 开源软件VLC |
4.3.2 交叉编译VLC |
4.4 设计结果 |
第5章 结论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烧写和测试过程 |
附录B VLC流程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四、2002年Linux主攻操作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应用与评价研究[D]. 李鹏. 吉林大学, 2012(03)
- [2]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机制 ——基于竞争者维度的实证研究[D]. 胡麒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3]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 鄢显俊. 云南大学, 2010(08)
- [4]基于PEST的中国企业信息系统宏观成长过程研究[D]. 杜娟. 吉林大学, 2010(08)
- [5]基于互补品维度的战略联盟力学机制分析[D]. 郑毅.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3)
- [6]市场类型对突破性创新影响分析[D]. 朱双华. 东北大学, 2008(03)
- [7]基于PowerPC的嵌入式网络下载器(FTP和HTTP部分)[D]. 马辉. 天津大学, 2007(04)
- [8]开源软件五人谈[J]. 倪光南,孙德炜,陈琦,韩乃平,朱宗尧. 上海信息化, 2006(09)
- [9]自由软件在华遭遇“前后夹击”?[J]. 李杨. 上海信息化, 2006(07)
- [10]基于ARM平台的网络视频流媒体设计与实现[D]. 张维维. 大连海事大学, 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