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体穴位电针对大鼠十二指肠胃泌素含量的影响及促胆汁分泌作用

耳体穴位电针对大鼠十二指肠胃泌素含量的影响及促胆汁分泌作用

一、耳-体穴电针对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胃泌素含量的影响及其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丽[1](2021)在《miR-221-3p介导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患病率较高、影响较大、耗费卫生医疗资源较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为切入点,结合FD以胃动力障碍为主要病理生理基础的特点,以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为胃慢波的起搏细胞和微小RNA(micro RNA,NA)能够通过调控靶基因、靶信号通路途径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自噬等细胞效应为前提,探讨NA调控ICC在电针治疗FD大鼠改善其胃动力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 group)、模型组(model group)、电针组(EA group),每组6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两组大鼠均予以多因素应激干预法构建FD模型,造模周期为14天。造模成功后,予以电针干预足三里穴和太冲穴,电针干预周期为10天。电针干预期间,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并测量具体的体重、饮食量和饮水量。电针干预结束后,采用营养半固体糊对大鼠进行灌胃(2m L/100g),30分钟后再予以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5mg/100g)依次麻醉大鼠,麻醉成功后对大鼠进行解剖取材,称取每只大鼠的胃全重和胃净重,计算大鼠胃内残留率。将胃称重后,切取部分胃窦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形态结构;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内ICC的超微结构;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运用NA测序筛查电针干预FD大鼠前后差异性表达的NA,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差异性表达的-X与c-kit基因(KIT)之间的靶向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 mRNA和差异性-X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空载组(control+NC)、模型+空载组(model+NC)、电针+空载组(EA+NC)、电针+干扰组(EA+-X inhibitor),电针+过表达组(EA+-X agomir),每组6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均予以多因素应激干预法构建FD模型,造模周期为14天。造模成功后,电针干预足三里穴和太冲穴,电针干预周期为10天;期间将构建的-X过表达和干扰载体,通过尾静脉注射途径注入相对应的各组大鼠。电针干预期间,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电针干预结束后,采用同前方法计算大鼠胃内残留率。切取部分胃窦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形态结构;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X43、SCF、c-kit、p-Raf/Raf、p-Erk/Erk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X43、SCF、c-kit、Raf、Erk mRNA和-X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1.电针干预对FD大鼠的影响及电针干预前后差异性NA的筛查(1)FD大鼠模型的构建:观察到造模后大鼠体重下降,饮食量和饮水量减少;毛发枯乱发黄、掉毛;大便溏稀,且有较重的酸腐臭味;活跃程度减弱,抓捕反应迟钝,基本无攻击性和防御性;精神疲倦萎靡,状态不佳。对大鼠胃窦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其形态结构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2)电针对FD大鼠一般行为学的影响:在造模前(0d),三组间大鼠体重、饮食量、饮水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结束后(14d),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体重、饮食量、饮水量均下降,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电针组大鼠体重、饮食量、饮水量分别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0天的电针干预后(24d),电针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体重、饮食量、饮水量显着增长,模型组大鼠体重、饮食量、饮水量也出现增加,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电针对FD大鼠胃动力的影响: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胃内残留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而电针组大鼠胃内残留率明显低于模型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85.637,P<0.001)。(4)电针对FD大鼠胃窦组织ICC的影响:透射电镜下观察可见空白对照组ICC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多边形,细胞核较大呈卵圆形,核周边缘呈异染色致密带,细胞质较少,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等细胞器,自噬体少见。模型组ICC超微结构受到破坏,细胞核较大,细胞质内细胞器明显减少,可见明显的自噬体。电针组ICC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多边形,细胞核较大,细胞质内细胞器较多,线粒体肿胀不明显,自噬体结构不明显。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发现,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而电针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556.283,P<0.001)。(5)电针干预FD大鼠前后差异性表达的NA筛查:总共有18种,其中下调NA有13种,上调NA有5种;通过Ensembl数据库和Target Scan数据库分析发现,差异性表达的18种NA中只有-221-3p与c-kit基因(KIT)的3’UTR存在互补位点。(6)-221-3p和c-kit基因的靶向关系验证:转染c-kit 3’UTR野生型(WT)载体质粒组,-221-3p mimic组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与-221-3p nc组相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595,P<0.001);转染c-kit 3’UTR突变型(MUT)载体质粒组,-221-3p nc组与-221-3p mimic组的荧光素酶活性比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4,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但大鼠胃窦组织-221-3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电针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但大鼠胃窦组织-221-3p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c-kit mRNA=285.762,Pc-kit mRNA<0.05;F-221-3p=342.916,P-221-3p<0.05)。2.-221-3p介导电针治疗FD大鼠的机制研究(1)FD大鼠模型的构建:观察到造模后大鼠体重下降,饮食量和饮水量减少;毛发枯乱发黄、掉毛;大便溏稀,且有较重的酸腐臭味;活跃程度减弱,抓捕反应迟钝,基本无攻击性和防御性;精神疲倦萎靡,状态不佳。对大鼠胃窦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其形态结构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2)-221-3p靶向调控c-kit基因,对c-kit mRNA表达的影响:模型+空载组、电针+空载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空载组(P<0.001),而大鼠胃窦组织-221-3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空载组(P<0.001)。电针+空载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空载组(P<0.05),而大鼠胃窦组织-221-3p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空载组(P<0.05)。与电针+空载组相比较,电针+干扰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01),而大鼠胃窦组织-221-3p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电针+空载组比较,电针+过表达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大鼠胃窦组织-221-3p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221-3p介导电针对FD大鼠胃动力的影响:模型+空载组、电针+空载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空载组(P<0.001);电针+空载组大鼠胃内残留率明显低于模型+空载组(P<0.001);与电针+空载组相比较,电针+干扰组大鼠胃内残留率明显下降(P<0.001),而电针+过表达组大鼠胃内残留率明显上升(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内ICC数量的变化:模型+空载组、电针+空载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空载组(P<0.001);电针+空载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空载组(P<0.05);与电针+空载组相比较,电针+干扰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01),而电针+过表达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内ICC之间以及ICC与SMC之间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的变化:模型+空载组、电针+空载组大鼠胃窦组织CX43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空载组(P<0.001);电针+空载组大鼠胃窦组织CX43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空载组(P<0.001);与电针+空载组相比较,电针+干扰组大鼠胃窦组织CX43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明显升高(P<0.001),而电针+过表达组大鼠胃窦组织CX43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明显下降(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各组大鼠胃窦组织SCF/c-kit和Raf/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模型+空载组、电针+空载组大鼠胃窦组织SCF、c-kit、Raf、Erk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空载组(P<0.05);电针+空载组大鼠胃窦组织SCF、c-kit、Raf、Erk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空载组(P<0.05);与电针+空载组相比较,电针+干扰组大鼠胃窦组织SCF、c-kit、Raf、Erk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电针+过表达组大鼠胃窦组织SCF、c-kit、Raf、Erk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郭氏夹尾刺激法+不规则饮食法+冰生理盐水灌胃法的多因素应激干预法能够成功构建FD大鼠模型。2.FD模型大鼠存在体重、饮食量和饮水量显着下降,胃排空延迟,胃窦组织内ICC的形态结构异常以及ICC的数量减少。3.电针干预能够有效改善FD大鼠的一般行为学,减少胃内残留,增强胃动力,其可能机制为电针能够改善胃窦组织内ICC的形态结构,增加胃窦组织内ICC的数量。4.电针干预FD大鼠前后差异性表达的NA总共有18种,其中只有-221-3p与c-kit基因(KIT)具有结合位点,并存在直接靶向关系。5.-221-3p靶向调控c-kit基因(KIT),能够负调节c-kit mRNA的表达。6.干扰-221-3p抑制其靶向调控c-kit基因,能够上调c-kit mRNA的表达,通过激活SCF/c-kit和Raf/Erk信号通路,促进胃窦组织内ICC的增殖及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增强胃窦组织内ICC之间以及ICC、SMC之间的细胞间通讯,从而增强胃动力,在电针治疗FD过程中发挥作用。

桑小普[2](2020)在《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文中指出脾虚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脾虚证的致病机理涉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肠道菌群和能量代谢等多个方面。近年来,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开始应用于脾虚证本质研究,但尚处于初步阶段。目前已有学者分别使用iTRAQ技术、16S rDNA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对脾虚证的蛋白组学、微生物组学和转录组学进行了探索,但是,应用RNA-seq或Small RNA-seq技术进行脾虚证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少。本论文共分为两部分。由于气虚体质是脾虚证的前驱状态,研究健康人气虚体质的生物学机制将有助于理解脾虚证的早期发生状态。论文的第一部分研究了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并构建了 ceRNA网络调控。论文第二部分研究了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并构建了 ceRNA网络调控,从病证结合的角度,研究脾虚证的病理机制。目的: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以健康人气虚体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脾虚证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脾虚证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最前沿的RNA-seq技术和ceRNA理论,从转录组学水平上进行了脾虚证内在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综合两部分的研究结果,我们试图从体质、证候、疾病的自然进展方向,研究健康人气虚体质、CSG脾虚证和CAG脾虚证内在转录调控机制的相互关联,找到“气虚体质—脾虚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或标志网络,以期阐释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本研究也有助于预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从而为明确脾虚证自身特点及与其他因素(如体质、证候、疾病等)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方法: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通过广告或电话进行健康受试者招募,包括健康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和湿热体质。同期进行慢性胃炎患者招募,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湿热证)患者。采集临床研究受试者外周血,分离白细胞后提取总RNA,分别进行RNA-seq和Small RNA-seq分析。获得的测序数据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miRNA,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功能与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对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miRNA进行ceRNA网络构建,获得脾虚证相关的ceRNA调控网络关系。本研究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审批号:JDF-IRB-2016031002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2915393。结果:第一部分:1、在本研究中,我们总共纳入病例25例,分别为健康人平和体质13例、气虚体质7例、湿热体质5例。随机选择了健康人平和体质5例、气虚体质5例、湿热体质4例的外周血白细胞样本的总RNA进行了 RNA-seq和Small RNA-seq分析。2、通过对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获得了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60个、lncRNA76个、miRNA42个。功能分析发现,细胞质膜组成成分和细胞质膜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富集中出现。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在差异表达lncRNA和miRNA的GO富集中出现。在对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基因的通路分析中发现,赖氨酸降解在差异表达lncRNA和miRNA的KEGG富集中出现。3、通过对健康人气虚体质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3182个miRNA-lncRNA对,955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9514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 36个GO功能和31个KEGG信号通路。4、从健康人气虚体质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9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11个GO功能和8个KEGG信号通路。第二部分:1、在本研究中,我们总共纳入病例70例,分别为CSG脾虚证28例、湿热证21例;CAG脾虚证7例、湿热证14例。随机选择了CSG脾虚证6例、CSG湿热证5例、CAG脾虚证5例,CAG湿热证5例的外周血白细胞样本的总RNA进行了 RNA-seq和Small RNA-seq建库和测序。2、通过对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获得了CSG脾虚证患者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7个、lncRNA 103个、miRNA4个。在对CS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细胞质膜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分析中均显着富集。在对CS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胰岛素分泌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分别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KEGG分析中显着富集。通过对CS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 miRNA、mRNA 和 lncRNA 进行 ceRNA 分析,共获得 433 个 miRNA-lncRNA 对,226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548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10个GO功能和11个KEGG信号通路。从CS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8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66个GO功能和15个KEGG信号通路。3、我们获得了 CAG脾虚证患者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 20个、lncRNA 79个、miRNA 29个。在对CA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细胞质膜和细胞质膜的组成成分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分析中均显着富集。通过对CA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1028个miRNA-lncRNA对,1123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3625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 59个GO功能和34个KEGG信号通路。从CA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13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20个GO功能和28个KEGG信号通路。4、从上述测序结果中进一步挖掘,获得脾虚证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 570个、lncRNA2009个、miRNA 303个,这些差异基因涉及了 9个GO功能和4个KEGG信号通路。通过对CA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6个miRNA-lncRNA对,9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4对ceRNA,其中的关键基因CD300H的mRNA水平在气虚体质和脾虚证中显着降低(P=0.03)。从CA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84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9个GO功能和18个KEGG信号通路。结论:健康人气虚体质与慢性胃炎脾虚证存在特异的转录组表达谱,且气虚体质与脾虚证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体现在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方面。功能分析提示“气虚体质—脾虚证”涉及多种免疫相关功能异常,此外在激素分泌、细胞质膜、信号转导、物质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存在差异。转录组学的联合分析揭示了CD300H基因的ceRNA参与“气虚体质—脾虚证”相关的转录调控网络。本研究的结果为挖掘脾虚证潜在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重要参考。

戴宁[3](2020)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不适、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本病的患病率较高,缺乏特效药物。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有研究表明与脑肠肽密切相关。在辨证论治和病证结合思想的指导下,中医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疗效。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中医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作用的机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丰富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内涵。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古籍及民国图书数字化平台”,整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西医疾病对应的中医病名;同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应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中医证型;同时,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分析中医方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证型的理论依据。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疗效(症状改善情况、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为实验研究阳性药物和疗程的选择奠定基础。实验研究:首先,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胃肠动力情况来评价模型。此后,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和多潘立酮进行药物干预,通过上述指标评价药物疗效,反证模型成功。同时,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筛选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的最佳干预条件,评价其对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水平和离体细胞水平两个方面,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检测血清、组织和胃窦平滑肌细胞中脑肠肽(SP,SS,Ghrelin,VIP,GAS,CCK,CGRP)。结果理论研究:(1)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最为接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邪气、饮食、痰湿、气郁、瘀血等,核心病机为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病位在脾,但与心、肝、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肝脾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和寒热错杂证,其中脾气虚证的比例最高。在中医病证结合观念的指导下,从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既符合病机特点,也满足辨证论治的要求。因此,具有补脾理脾作用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在理论层面是可行的、科学的。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现香砂六君子汤可以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复发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论是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常规治疗药物合用,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常规治疗。在纳入的27项研究中,有26项研究比较了有效率。在这26项研究中,不论疗程是14天、28天,还是30天,试验组的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此外,这26项研究中,有16项研究仅使用多潘立酮作为对照药,针对这16项研究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论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多潘立酮联合使用,有效率均高于多潘立酮对照组。这为实验研究的药物选择和疗程提供参考。实验研究:(1)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成功制备了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大鼠的毛发疏松不泽、神疲乏力、倦卧怠动,进食量和饮水量增长缓慢,体重显着降低,胃肠动力下降。胃部病理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胃部均未出现病理改变。(2)给予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给药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进食量、饮水量、体重有所改善,胃肠动力有所恢复,且各组大鼠胃部和下丘脑均未出现病理改变。(3)大鼠整体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胃中SP、GAS、Ghrelin含量均显着降低,SS、VIP、CCK、CGRP含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增加了大鼠血清和中SP、GAS、Ghrelin含量,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降低了大鼠血清中SS、VIP和CGRP含量,同时多潘立酮还降低了大鼠胃中VIP、CCK和CGRP的含量,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SS、VIP和CCK的含量,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CGRP的含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血清中SP含量显着降低,血清中的CCK和CGRP含量显着升高,三个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中VIP含量均显着高于多潘立酮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 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 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显着增加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降低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中SP mRNA表达量,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和Ghrelin 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SS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蛋白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蛋白表达量和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4)采用酶消化法成功分离培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用CCK-8法筛选药物血清干预胃窦平滑肌细胞的最佳条件,发现10%浓度药物血清、干预24h为最佳条件,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和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显着促进细胞增殖。(5)细胞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GAS、Ghrelin含量显着降低、SS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增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含量、GAS含量和Ghrelin含量,降低SS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SP mRNA含量显着下降,SS mRNA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上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P mRNA表达量,中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下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S mRNA表达量。结论(1)《中医内科学》仅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将其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的范畴,但并没有分析FD的中医病因病机。此外,笔者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研究者们不仅将FD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还将其归属于反胃、厌食、纳呆等范畴,由此可见中医对FD的认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地查阅现代文献和工具书,同时梳理古代文献,对FD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发现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FD较为对应,FD的主要中医病因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思虑过度等,病机以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为核心,病位主要在脾,与肝、心、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分型中,脾气虚证位居首位。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理论可行性。(2)临床中,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改善症状,提高有效率。(3)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出现胃肠动力下降,且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表达下降,SS、VIP、CCK、CGRP上升,表明脑肠肽表达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后,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胃动力增强,其药物血清可以促进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可以上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的表达,下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S、VIP、CCK、CGRP的表达,表明调节脑肠肽异常、恢复胃动力可能是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药效作用机制之一。

宋爱群[4](2020)在《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肥胖与食欲调节紊乱关系密切。下丘脑乃摄食中枢,是机体调控摄食、调节能量代谢的关键部位。中枢食欲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胰岛素抵抗是肥胖及2型糖尿病早期发病的重要机理。所以,本实验以前期研究为基础,以高脂饲料喂养导致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从肠道微生物群介导的脑肠肽的变化导致的中枢食欲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出发,探究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模型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功能的调节,对肠-脑轴的调控,以及对胰岛素敏感性和体质量的影响的关系,进一步阐明电针联合限食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可能机制。方法100只健康SPF级Wistar雄性大鼠(8周龄)。从中随机选取15只喂以总热量为3.8kcal/g的普通饲料作为对照,剩余85只均喂以总热量为5.4kcal/g的高脂饲料进行造模。8周后,将喂普通饲料的大鼠随机挑选13只作为正常组,测量所有大鼠的体质量、肛鼻长,并计算Lee’s指.数,将达到肥胖标准的大鼠再随机抽取52只均分成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n=13/组)。再从各组大鼠中随机挑选3只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以检测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用以确定胰岛素抵抗造模成功。随后每组均取10只分别予以相应的干预方法。(1)正常组(n=10):喂以普通饲料,不予处理;(2)模型组(n=10):喂以高脂饲料,不予处理;(3)电针组(n=10):喂以高脂饲料,同时选取中脘、关元、足三里(后三里)、丰隆穴进行针刺。并加电针(韩式LH202H型)治疗,其中,同一侧的丰隆和足三里穴连接一对电极,关元和中脘穴连接另一输出的两个电极。选用连续波,频率为2Hz,强度为1m A。每周治疗3次,每次电针10分钟,总疗程为8周;(4)限食组(n=10):每天给予30%热量限制以进行饮食控制,单独饲养,共8周;(5)电针联合限食组(n=10):每天给予30%热量限制的同时予以电.针治疗(治疗方案与电针组相同),共8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的第2、4、6、8周对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肛鼻长进行测量,并根据公式计算Lee’s.指数。且在各种干预方法处理后第6周,分别测量所有大鼠的腹腔糖耐量以及腹腔胰岛素耐量。所有干预结束后,再在各组大鼠中随机选取3只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用以检测胰岛素敏感性。随后按检测需要对大鼠进行灌注取材或取新鲜粪便、血液、肠道、结状神经节以及脑组织等进行指标检测。(1)宏基因组学检测技术:大鼠在处死前,取其新鲜粪便检测肠道微.生物群的分布和特定菌群、代谢功能。(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处死大鼠前,心尖取血,以检测胰岛素水平以及血清leptin、CCK的含量。(3)免疫印迹法(WB):分别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 R、CCK、CCKR以及结状神经节和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水平。(4)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 R、CCK、CCKR的基因表达水平。(5)免疫组化法:检测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检测最后区和孤束核中C-Fos表达。结果1.电针联合限食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及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1)进食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进食量明显增高(P<0.01)。干预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的进食量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到干预的第8。周,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提示电针能够抑制肥胖大鼠的进食量。而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因每天给予模型组进食量平均值30%的热量限制,故从第2周开始,两组大鼠进食量即明显少于模型组及电针组,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但这并不能说明该两组大鼠的主动进食量下降,但至干预的第8。周,这两组大鼠的进食量仍然进一步减少,表明限食和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抑制食欲。而在各个时间点,电针联合限食组相比于限食组,其进食量进一步下降,表明电针与限食在抑制食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2)体质量结果显示: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体质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且均超过正常组大鼠体质量均值的20%。在干预的前4周,各组大鼠体质量均呈上升趋势。从第4周开始,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体质量开始下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体质量下降明显(P<0.05)。而从第6周开始,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体质量均有显着下降(P<0.05,P<0.01),该趋势一直维持至第8周。而与电针组相比,电针联合限食组体质量明显减低(P<0.05)。(3)Lee’s.指数结果显示: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Lee’s.指数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在干预的前4周,各组大鼠Lee’s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从第4周开始,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Lee’s.指数下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的Lee’s.指数下降明显(P<0.05)。而从第6周开始,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的Lee’s指数均有显着下降(P<0.05,P<0.01),该趋势一直维持至第8周。而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Lee’s指数明显减低(P<0.05)。(4)血糖结果显示: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各设定的时间段,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餐后血.糖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餐后血糖升高显着(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餐后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餐后血糖明显减低(P<0.05)。(5)血清胰岛素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胰岛素含量明显升高(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胰岛素明显减低(P<0.05)。(6)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IPGTT试验表明,各组大鼠的血糖在空腹状态下无统计学差异,在腹腔注射葡萄糖后30分钟升高且到达峰值,接着开始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从30分钟开始直至120分钟,血.糖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在30分钟至120分钟时的血糖均显着降低(P<0.01)。IPITT试验表明,各组大鼠的血糖在空腹状态下无统计学差异,在腹腔注射胰岛素后30分钟,正常组、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血糖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60分钟后,各组大鼠的血.糖均逐渐回升。120分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糖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血糖显着降低(P<0.01)。GIR结果表明:在干预的第0周,与正常组相比,造模成功的各组大鼠的GIR值明显降低(P<0.01),且造模的各组大鼠之间差异无显着性。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GIR显着升高(P<0.01)。2.电针联合限食能调节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血清脑肠肽含量及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1)血清脑肠肽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CCK含量明显降低(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CCK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CCK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leptin含量明显升高(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leptin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leptin明显减低(P<0.05)。(2)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丰度明显减少,厚壁菌门丰度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丰度均有升高趋势,厚壁菌门丰度均有降低趋势。且模型组拟杆菌属、乳杆菌属、阿克曼西亚属及柔嫩梭菌属丰度明显减低,经电针和限食干预后,上述菌群属水平丰度明显升高,且电针联合限食组各菌属丰度与正常组更接近。属水平heatmap显示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丰度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肠道微生物群有相似性,且这三个干预组与正常组之间也有一定相似性,但模型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着。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样品的物种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电针联合限食干预均可以调节改变的物种,使之接近正常物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样品的物种与正常组最接近。(3)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COG聚类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肠道微生物群在能量产生与转化、氨基酸的转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转运与代谢、脂质的转运与代谢和无机离子转运与代谢方面COG蛋白功能聚类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以上功能COG蛋白功能聚类均有上升趋势。COG聚类heatmap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有相似性,且三个干预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模型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着。(4)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KEGG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明显减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明显升高。而对于KEGG代谢通路聚类的影响,模型组在ko00785(脂肪酸代谢)、ko00640(丙酸代谢)、ko00650(丁酸代谢)、ko00230(嘌呤代谢)、ko00240(嘧啶代谢)、ko00030(糖磷酸通路)、ko00600(鞘磷脂代谢)、ko00400(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代谢)、ko00970(氨酰生物合成)的KEGG聚类降低。予电针联合限食干预后,上述代谢通路的KEGG聚类有逐渐升高的趋势。3.电针联合限食能调节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的表.达(1)结肠组织CCK及CCKR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相比于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升高(P<0.05)。(2)结肠组织leptin及leptin R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leptin的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上升(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相比于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leptin.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下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leptin.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升高(P<0.05)。4.电针联合限食能提高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中枢对脑肠肽的敏感性(1)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2)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3)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4)最后区中C-Fos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升高明显(P<0.05)。(5)孤束核中C-Fos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升高明显(P<0.05)。结论1.电针联合限食能够减轻IR状态肥胖大鼠的体重及Lee’s指数,减少其进食量,显着降低血清胰岛素含量,增强IR状态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2.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改善IR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调节IR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的含量,使其中脑肠肽leptin含量降低,而血清CCK的含量增加。3.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显着提高IR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中脑肠肽CCK、CCKR和leptin R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而使leptin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降低。4.电针联合限食可以提高IR状态肥胖大鼠中枢(下丘脑和脑干)对脑肠肽CCK和leptin的敏感性。5.电针联合限食通过改善IR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调节IR状态肥胖大鼠血清及肠道脑肠肽含量,并进一步提高中枢(下丘脑和脑干)对脑肠肽CCK和leptin的敏感性,从而控制IR状态肥胖大鼠的食欲,减轻其体重,改善其胰岛素敏感性,且电针和限食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协同作用。综上表明,电针联合限食可以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脑肠肽的含量以及中枢对脑肠肽的敏感性,即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及能量代谢的目的,且电.针和限食具有协同作用,这为临床上运用针灸配合限食干预肥胖及其相关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王文炎[5](2020)在《电针通过SIRT1调控NF-κB炎症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胃肠动力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肥胖是由于机体能量摄入和消耗的平衡失常,导致脂肪沉积而影响健康的一种病理状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在胃肠道中进行与完成,胃肠动力功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平衡,而肠道炎症是导致胃肠动力异常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采取措施干预肠道炎症是改善胃肠动力功能,治疗胰岛素抵抗(IR)性肥胖的关键。因此,本实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为研究对象,从小肠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调控核因子κB(NF-κB)介导的抗炎通路入手,研究电针通过调控肠道炎症改善胰岛素抵抗性肥胖胃肠动力功能的分子机制。方法8周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120只,随机挑选15只大鼠喂养普通饲料,其余105只大鼠均喂养高脂饲料进行造模。8周后,随机挑选普通饲料喂养的大鼠13只作为正常组,随机挑选造模成功的大鼠65只分别纳入模型组、电针组、电针联合抑制剂组(针加抑组),抑制剂组、激动剂组,每组13只。每组随机选取3只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检测全身胰岛素敏感性以判断是否造模成功。然后给予每组不同的干预措施。(1)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不给予其他干预。(2)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不给予其他干预。(3)电针组:选取足(后)三里、丰隆、中脘、关元穴,接韩氏电针仪,2Hz,1mA,连续波。10分钟/次,3次/周,共8周。(4)针加抑组:电针和SIRT1抑制剂联合干预。电针干预方案同电针组;SIRT1抑制剂干预方案:根据大鼠体重,通过尾静脉注射Sirtinol抑制剂溶液(剂量为1mg/kg)给药。3次/周,共8周。(5)SIRT1抑制剂组:根据大鼠体重,通过尾静脉注射Sirtinol抑制剂溶液(剂量为1mg/kg)给药。3次/周,共8周。(6)SIRT1激动剂组:根据大鼠体重,给予大鼠白藜芦醇溶液(剂量为200mg/kg)灌胃治疗。3次/周,共8周。干预过程中,在第0、2、4、6、8周等各时间点测量大鼠的体重、24小时进食量、肛鼻长。同时,计算Lee’s指数。第6周检测每组大鼠的腹腔胰岛素耐量(IPITT)和腹腔糖耐量(IPGTT)。干预8周后,行钳夹术评估大鼠全身胰岛素敏感性。取材前,各组大鼠选取1只检测其胃和小肠肌生物电慢波,各组挑选2只进行胃排空、小肠推进率检测。取血清检测胰岛素和CRP含量;取新鲜小肠组织,运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IRT1、TNF-α、IL-6、乙酰化NF-κB(Ac-NF-κB)的蛋白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法检测SIRT1、TNF-α、IL-6的基因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SIRT1/Ac-NF-κB在小肠细胞中共表达的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的体重、进食量、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清CRP的影响(1)体重结果:整个干预过程中,除激动剂组和电针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的体重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干预前(0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显着升高(P<0.01),且大于正常组的20%以上。与模型组相比,第4周开始激动剂组体重开始下降(P<0.05),第6周开始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的体重显着下降(P<0.01);针加抑组和抑制剂组大鼠体重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从第6周开始显着高于电针组的体重(P<0.01)。(2)Lee’s指数结果:干预前(0周),与正常组相比,高脂饲料喂养的各组大鼠Lee’s指数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从第6周开始,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的Lee’s指数开始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抑制剂组和针加抑组大鼠的Lee’s指数与模型组比无显着差异(P>0.05)。与电针组相比,针加抑组从第6周开始,抑制剂组在第8周显着升高(P<0.05,P<0.01)。(3)进食量结果:整个干预过程中,模型组大鼠的进食量明显高于正常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前(0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进食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从第4周开始,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的进食量开始下降,且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电针和SIRT1激动剂能够降低肥胖大鼠的进食量,抑制剂组和针加抑组大鼠的进食量无显着差异(P>0.05)。与电针组相比,从第2周开始针加抑组和抑制剂组的进食量显着升高(P<0.05,P<0.01)。(4)血清胰岛素结果: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SIRT1激动剂组肥胖大鼠的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针加抑组、抑制剂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显着降低(P<0.01),激动剂组无显着差异(P>0.05)。(5)IPGTT实验结果:各组大鼠空腹状态下血糖无显着差异。腹腔注射葡萄糖15分钟后,大鼠血糖快速升高,30分钟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与正常组相比,从30分钟开始直到120分钟结束,高脂饲料喂养的大鼠血糖始终高于正常组(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激动剂组从第15分钟开始、电针组从30分钟开始直到第120分钟结束血糖始终较低(P<0.05),从第15分钟到第120分钟之内,针加抑组大鼠的血糖指均低于模型组,但在第120分钟时有统计学意义;抑制剂组大鼠血糖从第30分钟开始直到结束均高于模型组,在第120分钟时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电针组相比,从第15分钟开始直到结束,激动剂组血糖一直较低,但无统计学意义;从第30分钟开始抑制剂组大鼠血糖一直较高(P<0.01);针加抑组从第15分钟开始,血糖高于电针组和激动剂组,但低于模型组和抑制剂组。(6)IPITT实验结果:各组大鼠空腹状态下血糖无显着差异。腹腔注射胰岛素15分钟后,所有大鼠血糖快速下降,60分钟后下降到最低,然后逐步上升。其中,激动剂组、电针组、正常组下降最快,而模型组、抑制剂组和针加抑组大鼠血糖下降较慢。与正常组相比,从15分钟开始直到120分钟结束,高脂饲料喂养的大鼠血糖均高于正常组(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从第15分钟开始激动剂组和电针组大鼠的血糖始终较低(P<0.05);针加抑组和抑制剂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从第15分钟开始血糖值高于电针组低于模型组。与电针组相比,从第30分钟开始,激动剂组血糖稍低(P<0.05);抑制剂组血糖显着高于电针组(P<0.01),针加抑组从第60分钟开始明显高于电针组(P<0.01)。(7)GIR结果:在干预前(0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GIR明显降低(P<0.01),且低于正常组的20%以上。干预8周后,电针组和SIRT1激动剂组大鼠GIR相比干预前显着升高(P<0.01);正常组大鼠相比干预前GIR无显着变化(P>0.05)。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GIR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激动剂组的GIR非常显着升高(P<0.01);针加抑组较模型组有所升高(P<0.05)。(8)血清CRP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CRP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SIRT1激动剂和针加抑剂组血清CRP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针加抑组大鼠血清CRP水平介于电针组和模型组之间。2.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胃及小肠肌生物电波、胃排空、小肠推进率的影响(1)胃肌生物电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肌电慢波的振幅与频率均显着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胃肌电慢波振幅与频率均下降(P<0.05,P<0.01),针加抑组、抑制剂组大鼠的胃肌电慢波振幅与频率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SIRT1抑制剂反转了电针的效应,说明电针对胃电的影响是通过激活SIRT1发挥作用。(2)小肠肌生物电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小肠肌电慢波的振幅升高,频率下降,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小肠肌电慢波振幅下降,而频率增快(P<0.05,P<0.01),说明电针对大鼠小肠肌电的效应与SIRT1激动剂一致;针加抑组和抑制剂组小肠肌慢波振幅与频率无显着变化(P>0.05),提示抑制剂反转了电针对小肠肌电的调节效应,进而说明电针对小肠电的影响是通过激活SIRT1实现的。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小肠肌电慢波振幅高,频率较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胃排空率上升,小肠推进率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SIRT1激动剂组大鼠的胃排空率下降,而小肠推进率上升(P<0.05),针加抑组和抑制剂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针加抑组大鼠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变化介于电针组与模型组之间,提示SIRT1抑制剂反转了电针对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率的调节效应,说明电针通过激活SIRT1发挥对胃和小肠的这种效应。与电针组相比,针加抑组和抑制剂组大鼠的胃排空率明显上升,小肠推进率下降(P<0.05,P<0.01)。3.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Ac-NF-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TNF-α、IL-6表达的影响(1)TNF-α、IL-6蛋白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蛋白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5);针加抑制剂组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的蛋白表达量降低,其中TNF-α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剂组无显着差异(P>0.05),这说明SIRT1抑制剂阻断了电针降低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炎症因子TNF-α和IL-6蛋白表达的作用,进而反证电针通过激活SIRT1发挥降低炎症因子的效应。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0.05),针加抑组中TNF-α和IL-6的蛋白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的蛋白表达量与电针组相比无差异(P>0.05)。(2)Ac-NF-κB蛋白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肠组织中Ac-NF-κB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的Ac-NFκB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P<0.01),抑制剂组和针加抑组小肠组织中Ac-NFκB的蛋白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SIRT1特异性抑制剂阻断了电针降低NF-κB乙酰化的作用。与电针组相比,针加抑组小肠组织中Ac-NF-κB蛋白的表达量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剂组小肠组织中Ac-NF-κB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Ac-NF-κB蛋白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3)TNF-α、IL-6的基因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显着下降(P<0.05,P<0.01),抑制剂组和针加抑组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SIRT1抑制剂阻断了电针下调TNF-α和IL-6基因表达的作用。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P<0.01);激动剂组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4.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表达及在细胞核中SIRT1/Ac-NF-κB共表达的影响(1)SIRT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肠组织中SIRT1的蛋白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的表达显着上升(P<0.05,P<0.01),针加抑组、抑制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SIRT1抑制剂阻断了电针上调SIRT1蛋白表达的作用,进而说明电针能够上调SIRT1的蛋白表达。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激动剂组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2)SIRT1的基因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肠组织中SIRT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的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抑制剂组小肠组织中SIRT1的mRNA表达无显着变化(P>0.05),针加抑组SIRT1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但低于电针组,提示SIRT1抑制剂阻断了电针上调SIRT1基因表达的作用,进而说明电针具有上调SIRT1基因表达的作用。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激动剂组小肠组织中SIRT1的mRNA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3)SIRT1/Ac-NF-κB共表达:从每组400X倍镜中可见,SIRT1与Ac-NF-κB在小肠细胞核中共表达。由SIRT1/Ac-NF-κB的比值(以下简称比值)可知,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比值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激动剂组的比值明显升高(P<0.05),抑制剂组的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针加抑组的比值较模型升高,但低于电针组。结论1.电针能够降低IR性肥胖大鼠的体重,减少其进食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电针的这种作用与其上调SIRT1蛋白的表达有关。2.电针能够降低IR性肥胖大鼠血清CRP水平,提示电针具有系统性抗炎作用。3.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胃肠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进而改善其胃肠动力紊乱。即电针可抑制胃运动,减慢胃排空,又可降低小肠的蠕动强度,加快小肠推进率。4.电针能够上调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去乙酰化作用于NF-κB,下调其通路下游的炎症因子基因表达,降低小肠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改善小肠炎症。5.电针与SIRT1激动剂具有相当的生物效应,同时电针的这种效应能够被SIRT1特异性抑制剂阻断,说明电针调控的靶点是SIRT1。综上所述,电针能够特异性的上调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的表达水平,去乙酰化作用于NF-κB,抑制其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缓解小肠炎症,进而改善胃肠动力紊乱,为临床针灸治疗IR性胃肠动力异常及肥胖相关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郑嘉怡[6](2020)在《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一、基于胃脑相关理论,复制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饥饱失常+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模型,探讨情志干预对胃癌前病变(GPL)大鼠摄食功能的变化及胃黏膜的影响,筛选“炎-癌”演变期中与癌变及摄食相关的关键指标;二、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癌变及摄食相关的关键指标变化,并采用电针足三里治疗,探讨电针是否通过介导胃及下丘脑摄食相关因子及受体,调节CAG大鼠摄食功能,改善其胃黏膜病变及炎症等相关指标,对胃黏膜产生保护作用。方法:一、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摄食变化的研究(实验一)选用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胃癌前病变模型组(GPL)、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模型组(GPL+CUMS),每组12只。采用连续28周200μ g/ml的MNNG饮用液自由饮用,配合饥饱失常(隔日禁食法)建立GPL大鼠模型。GPL+CUMS组在GPL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连续28周结合CUMS建立GPL+CUMS大鼠模型,动态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及食物摄入量。观察28周后各组行为学和糖水偏好。大鼠处死后,采用ELISA法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饥饿素(Ghrelin,GHRL)、瘦素(Leptin,LE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取胃黏膜,肉眼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大体病变,并行苏木精和伊红(HE、爱先蓝-糖原(AB-PAS)、高铁二胺—爱先蓝(HID-AB)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大鼠胃组织中Ghrelin、胃动蛋白(Gastrokine-2,GKN2)的表达情况。二、电针足三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摄食功能调节机制研究(实验二)选用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组(CAG)。采用连续16周200μg/ml的MNNG饮用液自由饮用+饥饱失常(隔日禁食法)复制CAG大鼠模型。CAG模型组大鼠随机均分为CAG模型组(CAG)、电针足三里组(疏密波电针后三里:疏波频率2Hz、密波频率10Hz、强度0.3-0.5mA、10min/次,6次/周)和电针非穴组(疏密波电针非经非穴),每组12只。于第17周开始连续治疗8周,均正常饲养,动态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及食物摄入量;大鼠处死后,采用 ELISA 法测定血清中 IL-6、IL-10、TNF-α、Ghrelin、SS、Leptin、前列腺素 E2(Prostaglandin,PGE2)的含量;取胃黏膜,采用HE、AB-PAS和HID-AB染色,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胃组织中Ghrelin、Leptin、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与GKN2表达情况,WB法测胃组织中GKN2、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GHSR)、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蛋白表达;取下丘脑,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NPY与刺鼠肽基因相关蛋白(Agouti-Relatedprotein,AgRP)表达情况,WB 法测 GHSR、LEPR、阿黑皮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蛋白表达。结果:一、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复制及其摄食行为研究(实验一)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大鼠一般状况较差,体重下降,造模期间摄食量波动较大。旷场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GPL大鼠和GPL+CUMS大鼠在总路程和平均速度均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组和GPL组相比,GPL+CUMS组中央区域路程与总路程之比显着增加(P<0.05),在中央区域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显着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GPL+CUMS组糖水偏好百分比显着降低(P<0.05),GPL组糖水偏好百分比未见明显改变(P>0.05)。在肉眼及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GPL+CUMS可引起肿瘤发生,并加速GPL进展。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增加(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减少(P<0.05),SS含量增加(P<0.05)。与GPL相比,GPL+CUMS组血清中TNF-α与SS有显着增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胃组织及肿瘤附近胃黏膜中GKN2及Ghrelin的表达异常增多,而肿瘤中GKN2及Ghrelin表达减少。二、电针足三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实验二)CAG大鼠一般状况较差,体重下降,造模及恢复期间摄食量波动较大。CAG大鼠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升高(P<0.05),IL-10和PGE2含量降低(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降低(P<0.05),SS含量升高(P<0.05);CAG大鼠胃组织中Ghrelin与Leptin阳性表达增加,其中Ghrelin出现明显局灶性阳性表达增多,NPY阳性表达减少,GKN2、LEPR表达增加(P<0.05),GHSR表达减少(P<0.05);CAG大鼠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异常增多,LEPR、GHSR、POMC表达增加(P<0.05)。电针足三里可改善CAG大鼠一般状况,增加CAG大鼠体重及稳定摄食量,改善胃黏膜病变。与CAG组相比,电针足三里组和电针非穴组可降低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P<0.05)。电针足三里组可血清中增加IL-10和PGE2含量(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增加(P<0.05),SS含量减少(P<0.05),而电针非穴组对CAG大鼠血清中IL-10、PGE2、Ghrelin、Leptin、SS含量未见明显改善(P>0.05)。电针足三里组和电针非穴组胃组织中Ghrelin未见明显局灶性阳性表达,两组均可增加NPY表达。电针足三里组可减少CAG大鼠胃组织中Leptin表达,减少GKN2、LEPR表达(P<0.05),增加GHSR表达(P<0.05)。电针足三里可减少CAG大鼠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减少LEPR、GHSR、POMC表达(P<0.05)。电针非穴组对CAG大鼠胃组织中GKN2、LEPR、GHSR表达未见明显改善(P>0.05),对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未见明显改善,下丘脑中LEPR、GHSR、POMC未见明显改善(P>0.05)。结论:一、摄食紊乱影响CAG“炎-癌”演变期的发生发展;二、在“炎-癌”演变期中情志改变属于危险因素之一;三、CAG大鼠摄食紊乱可能与NPY信号传导异常,或食物摄入与能量消耗失衡相关;四、“炎-癌”演变期阶段,胃黏膜上皮细胞重度异型增生或癌变可能通过周围血管或新生微血管发生血道转移,且GPL期癌细胞浸润基底膜之前即可能发生癌细胞的血道转移;五、Ghrelin与GKN2可能与早期血道转移有关,是“炎-癌”演变期发展及预后的的有效观察指标;六、足三里具有穴位特异性,电针足三里可通过介导摄食相关因子Ghrelin与Leptin及其受体表达,调控下丘脑NPY/AgRP与POMC神经元,稳定摄食,改善CAG大鼠胃黏膜炎症。

朱春洋[7](2020)在《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以餐后饱胀、早饱、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胃肠病。FD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临床治疗收益相对有限,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明显,也对社会医疗资源造成了负担。所以开展FD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FD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从目前研究进展来看,主要与胃动力异常、胃受容性受损、内脏敏感性增高及十二指肠功能异常等有关,尤其对十二指功能异常的探索是目前国内外FD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显示,十二指肠屏障功能受损和十二指肠微炎症状态是F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十二指肠屏障功能受损与紧密连接蛋白(TJs)表达的异常密切相关。而十二指肠微炎症状态则主要表现于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数量与脱颗粒变化。当肥大细胞活化后,会释放组胺(histamine)、类胰蛋白酶(tryptase)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肠道通透性的增加。心理因素是发生F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肠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作为脑肠肽之一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是介导应激反应的关键性调节因子,能够通过其特异性受体CRF-R1协调机体对应激刺激的反馈。CRF-R1与CRF具有较高亲和力,能够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增加细胞内cAMP浓度,并激活蛋白激酶A(PKA)以行使其作用。研究显示,应激状态下CRF可以通过与上皮肥大细胞上的CRF-R1结合,激活肥大细胞并进一步诱导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四逆散是传承千年的中医经典组方,在FD的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也具有较扎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基础。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四逆散能够恢复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Meta分析方法,对四逆散治疗FD的临床疗效作出科学评价,并进一步探究四逆散通过CRF通路对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以揭示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 Databas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四逆散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第二部分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1.四逆散对FD大鼠胃顺应性与敏感性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分别使用电子恒压器和电生理记录仪对各组大鼠的胃顺应性和敏感性进行检测。2.四逆散对FD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十二指肠基本形态;Ussing Chamber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跨膜电阻(TEE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ZO-1、JAM-1表达水平。3.四逆散对FD大鼠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采用免疫组化(IHC)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MC)活化情况;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组胺含量;q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tryptase与PAR-2 mRNA表达水平。4.四逆散对FD大鼠CRF通路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与十二指肠CRF,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及十二指肠CRF免疫阳性表达情况,q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CRF-R1 mRNA表达水平。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25篇项RCT研究,纳入患者共计2431例,其中四逆散组方治疗组患者1263例,西药对照组患者1 16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四逆散组方治疗FD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组(OR=3.53;95%CI2.78,4.47;P<0.00001);针对FD合并抑郁状态的患者,四逆散治疗同样具有明显优势(OR=3.33;95%CI 2.19,5.05;P<0.00001);四逆散能够有效缓解上腹痛及上腹胀症状,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OR=3.85;95%CI 1.40,10.60;P=0.009 及 OR=2.99:95%CI 1.38,6.47;P=0.006);在 Hamilton 抑郁量表评分改善方面,四逆散与西药治疗相比优势明显(MD=-4.08;95%CI-4.82,-3.34;P<0.00001);此外,四逆散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明显少于西药治疗(OR=0.14;95%CI 0.03,0.81;P=0.03)。第二部分.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1.四逆散对FD大鼠胃顺应性与敏感性的影响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刺激的FD动物造模方法,能够造成大鼠胃顺应性的下降(20mmHg,P<0.05;40mmHg、60mmHg 及 80mmHg,P<0.01),四逆散治疗组大鼠的胃顺应性与模型组相比显着上升(20mmHg,P<0.05;40mmHg、60mmHg及80mmHg,P<0.01)。同时模型组大鼠的胃敏感性较正常组大鼠显着升高(在20mmHg、40mmHg、60mmHg及80mmHg时,均P<0.01),四逆散治疗能够明显降低大鼠的胃敏感性(在20mmHg、40mmHg、60mmHg 及 80mmHg 时,均P<0.01)。2.四逆散对FD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的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大鼠十二指肠基本形态均未见明显异常。FD模型组大鼠的十二指肠跨膜电阻(TEER)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经四逆散治疗后FD大鼠的十二指肠TEER明显上升(P<0.01)。此外,FD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ZO-1及JAM-1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下降(P<0.01,P<0.01),而四逆散治疗组大鼠十二指肠ZO-1及JAM-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上升(P<0.01,P<0.05)。3.四逆散对FD大鼠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的免疫阳性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显着增加(P<0.01);四逆散组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的免疫阳性表达较模型组则明显下降(P<0.01)。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组胺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经四逆散治疗的FD大鼠十二指肠组胺含量则趋于正常(P<0.01)。q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tryptase及PAR-2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而四逆散组十二指肠tryptase及PAR-2 mRNA表达则显着下降(P<0.01)。4.四逆散对FD大鼠CRF通路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及十二指肠CR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逆散治疗能够有效减少FD大鼠下丘脑及十二指肠中CRF蛋白表达水平(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脊髓及十二指肠CRF免疫阳性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显着上升(P<0.01);四逆散组大鼠脊髓及十二指肠CRF免疫阳性则显着改善(P<0.01)。此外,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CRF-R1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四逆散治疗能够显着降低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CRF-R1 mRNA表达水平(均P<0.01)。结论:1.Meta分析结果显示,四逆散治疗F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总有效率、上腹痛及上腹胀症状、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及不良反应方面与西药治疗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2.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四逆散能够有效改善FD模型大鼠的胃顺应性下降及胃敏感性升高情况,缓解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及微炎症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十二指肠CRF/CRF-R1信号通路有关。

王劭缘[8](2020)在《益气活血方治疗消化性溃疡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胆汁酸谱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对消化性溃疡气虚血瘀证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胆汁酸谱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探索血清胆汁酸谱与消化性溃疡病理进程之间的关联,研究益气活血方对血清胆汁酸谱的影响,希望能为消化性溃疡患者寻找到特异性的胆汁酸谱代谢物并发现益气活血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新机制,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方向。方法:将4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消化性溃疡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及西药组,并纳入27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中药组口服中药汤剂益气活血方(1剂/日,早晚餐后半小时温服);西药组口服抑酸剂奥美拉唑(20mg,2次/日,空腹服用),均治疗8周。两组中合并幽门螺杆菌阳性受试者首先予四联法治疗2周:枸橼酸铋钾(220mg,bid,共7天)+奥美拉唑(20mg,bid)+阿莫西林(1OOOmg,bid)+克拉霉素(500mg,bid)。根除Hp后继续按上述方法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观察记录中药组及西药组的中医症候评分、胃镜下溃疡愈合情况及Hp根除率,并抽取空腹血标本检测胆汁酸谱。健康组仅需抽取空腹血标本一次。结果:在中医临床症候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有效率均为1 00%,其中中药组治疗后以显效人数(16人)居多,西药组治疗后以有效人数(14人)居多。中药组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西药组治疗后畏寒肢冷及乏力两项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在胆汁酸谱方面,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胆汁酸谱中熊脱氧胆酸(UDCA)、牛磺胆酸(THCA)、牛磺鼠胆酸(TMCA)、猪脱氧胆酸(HDCA)、甘氨熊脱氧胆酸(GUDCA)、甘氨石胆酸(GLCA)、石胆酸(LCA)、牛磺熊脱氧胆酸(TUDCA)含量均较健康者降低CP<0.05);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胆汁酸谱中熊脱氧胆酸(UDCA)及甘氨胆酸(GCA)含量较胃溃疡患者降低(P<0.05);中药组及西药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胆汁酸谱成分含量及差异对比相近(P>0.05);中药组治疗后7-酮脱氧胆酸(7-KDCA)含量轻度升高(P值为0.0673,接近0.05,统计学差异符合边际显着);西药组治疗后牛磺石胆酸(TLCA)、甘氨脱氧胆酸(GDCA)含量较前下降(P<0.05)。结论:与健康者相比,消化性溃疡气虚血瘀证患者整体胆汁酸谱水平呈降低趋势,并且熊脱氧胆酸(UDCA)在消化性溃疡的病理进程中存在一定作用:益气活血方具有改善患者全身症状的作用优势,可能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5(TGR5)发挥作用,并且对于提高7-酮脱氧胆酸(7-KDCA)含量有一定作用。

沈佳成[9](2019)在《电针对消化性溃疡大鼠代谢响应的时效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消化性溃疡大鼠的胃黏膜、肝、肾组织样本的1H-NMR代谢组学分析,结合胃黏膜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观察,探讨电针胃经穴对消化性溃疡大鼠的胃黏膜损伤修复的影响以及对胃黏膜、肝、肾组织样本的代谢响应机制以及时效性关系。方法:54只雄性清洁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M组)、电针组(EA组),再按不同的干预时间,每组各分为3个亚组,即1天亚组、4天亚组、7天亚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予70%乙醇灌胃诱导消化性溃疡模型,造模结束后,电针组大鼠予电针足三里、梁门穴,干预结束后取胃黏膜组织观察肉眼大体形态以及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核磁共振代谢组检测大鼠胃黏膜、肝、肾代谢物的表达以及其时效性改变。结果: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N组大鼠胃黏膜上皮完整,腺体排列紧密,形状大小正常,无明显充血和水肿,M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可见腺体排列紊乱,大部分腺体结构被破坏,其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存在明显充血与水肿,但在第7天时,胃黏膜病理出现好转。在EA组中,EA1组大鼠胃黏膜仍表现损伤状态,EA2组及EA3组中,胃黏膜损伤状态修复。1H-NMR结果显示,在大鼠胃黏膜、肝、肾组织中共发现22种差异代谢物,与18条代谢通路相关,这些代谢物通路分别为氨酰-Trna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酰胺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甲烷代谢;牛磺酸和下黄嘌呤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甘油脂质代谢;甘油磷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肌醇磷酸代谢;酪氨酸代谢;一级胆汁酸生物合成;三羧酸循环(TCA循环)。经过归纳,这些代谢通路中的相关代谢物根据其生理功能可分为神经递质相关代谢、能量(ATP)相关代谢、细胞及细胞膜相关代谢以及其他生物合成相关代谢。结论:电针能有效治疗消化性溃疡,治疗1天时,治疗效果尚不明显,治疗4天后,可有效逆转消化性溃疡所致胃粘膜损伤,治疗7天后,疗效趋于稳定;消化性溃疡会影响机体的神经递质、能量细胞、抗氧化、组织修复等相关代谢通路,而电针4天能更明显的回调相关代谢物的浓度,电针7天时,回调效果趋于稳定。因此,本研究表明,电针治疗消化性溃疡4天时效果最为明显,其相关的分子响应机制及更深入的代谢组分析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顾志坚[10](2019)在《三生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的临床研究及芍药通便作用和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三生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目的:评价三生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的临床疗效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0例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分别给予三生通便方颗粒剂和安慰剂治疗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西医症状有效率和中医症状有效率,次要疗效指标为西医症状总评分、中医症状总评分、西医单项症状程度、中医单项症状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经4周治疗后,三生通便方治疗组的西医症状有效率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分别为74.29%和78.79%,对照组的西医症状有效率的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分别为45.71%和48.48%,两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4周时的西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和治疗2周时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的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生通便方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有效率的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分别为77.14%和81.82%,对照组的中医症状有效率分别为37.14%和36.36%,两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4周时的中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和治疗2周时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西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在FAS分析中,除了排便频率外,治疗组的Bristol粪便性状分型、过度用力排便及困难、肛门下坠/排便不尽/胀感、腹胀和排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PS分析中,治疗组的各项症状均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在FAS分析和PPS分析中,治疗组的大便干结、脘腹胀满/痛均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的FAS分析和PPS分析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86%和5.7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生通便方能够安全、有效缓解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患者的中西医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二部分:芍药对复方地芬诺酯大鼠便秘模型的通便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目的:比较不同品种、炮制方法和剂量的芍药的通便作用,优化三生通便方配方;从芍药对胃肠激素、氯离子通道和水通道蛋白的影响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建立便秘大鼠模型,从粪便粒数、粪便重量和粪便含水率三个方面先后比较高剂量生赤芍和生白芍、高剂量生赤芍和炒赤芍以及低、中、高三种剂量生赤芍的通便效果,以评估不同品种、炮制方法和剂量的芍药的通便作用。并运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结肠组织氯离子通道蛋白CFTR、CLC‐2表达,运用ELISA法测定大鼠结肠组织中胃肠激素MTL、GAS、CCK、VIP、5‐HT、PP、PYY以及水通道蛋白AQP4表达,探索芍药通便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生赤芍能增加大鼠粪便粒数、粪便重量和粪便含水率(P<0.05),而高剂量生白芍、高剂量炒赤芍和中剂量生赤芍均仅能增加粪便含水率(P<0.05);低剂量生赤芍组的粪便粒数、重量和含水率均无改善(P>0.05)。(2)高剂量生赤芍组结肠组织CLC‐2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PP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5),VIP、PYY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AQP4的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1)。结论:(1)不同品种、炮制方法和剂量的芍药对便秘模型大鼠的通便作用存在差异,其中生赤芍的效果优于生白芍和炒赤芍,并以高剂量生赤芍的通便作用最为明显,所以三生通便方中的芍药选用生赤芍较为合理。(2)生赤芍的通便作用可能与其增加胃肠激素PP的表达,抑制VIP、PYY的表达从而加速肠道蠕动,促进氯离子通道蛋白CLC‐2表达增加肠道分泌,降低水通道蛋白AQP4表达减少结肠水分重吸收有关。

二、耳-体穴电针对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胃泌素含量的影响及其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耳-体穴电针对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胃泌素含量的影响及其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miR-221-3p介导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对FD大鼠一般行为学和胃动力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2.2 FD大鼠模型的构建
        2.3 干预方法
        2.4 标本采集方法
        2.5 检测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3.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3.3 各组大鼠饮食量和饮水量变化
        3.4 各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变化
        3.5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形态结构观察
    4 讨论
        4.1 造模方法的选择
        4.2 针刺穴位的选择
        4.3 电针对FD大鼠胃动力的影响
    5 结论
实验二 电针对FD大鼠胃窦组织ICC的影响以及电针干预FD大鼠前后差异性miRNA的筛查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2.2 FD大鼠模型的构建
        2.3 干预方法
        2.4 标本采集方法
        2.5 检测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ICC超微结构观察
        3.2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3.3 电针干预FD大鼠前后差异性表达的miRNA筛查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4 miR-221-3p和c-kit基因的靶向关系验证
        3.5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 mRNA和miR-221-3p表达水平比较
    4 讨论
        4.1 电针对FD大鼠ICC的影响
        4.2 miRNA 对 c-kit 基因的调节
    5 结论
实验三 miR-221-3p 介导电针对 FD 大鼠胃动力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2.2 FD大鼠模型的构建
        2.3 干预方法
        2.4 标本采集方法
        2.5 检测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3.2 各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变化
        3.3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形态结构观察
        3.4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 c-kit mRNA 和 miR-221-3p 表达水平比较
    4 讨论
        4.1 miRNA 与胃肠道疾病
        4.2 miR-221 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 结论
实验四 miR-221-3p介导电针治疗FD大鼠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2.2 FD大鼠模型的构建
        2.3 干预方法
        2.4 标本采集方法
        2.5 检测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X43 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3.2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SCF和 c-kit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3.3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p-Raf/Raf和 p-Erk/Erk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3.4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X43 mRNA表达水平比较
        3.5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SCF mRNA表达水平比较
        3.6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Raf mRNA和 Erk mRNA表达水平比较
    4 讨论
        4.1 CX43、SCF/c-kit信号通路与胃动力障碍
        4.2 Raf/Erk信号通路与细胞效应
    5 结论
全文讨论
    1 FD的西医认识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诊断标准
        1.4 发病机制研究
        1.5 治疗
    2 FD的中医认识
        2.1 病名出处
        2.2 病位及相关脏腑
        2.3 病因病机
        2.4 辨证分型
        2.5 治疗
    3 胃肠道ICC与FD
    4 电针治疗FD的可能机制
        4.1 促进胃肠动力
        4.2 调节胃肠敏感性
        4.3 缓解胃肠炎症
    5 miRNA 与 FD 的相关性研究
    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7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脾虚证内涵源流及现代研究进展
        一、前言
        二、脾虚证的中医概念形成源流
        三、脾虚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四、总结与展望
        五、参考文献
    综述二 转录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一、前言
        二、转录组学及其检测技术概况
        三、转录组学与中医证候
        四、总结与展望
        五、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研究及CERNA网络调控的构建
    一、背景与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研究及CERNA网络调控的构建
    一、背景与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结语和展望
    一、脾虚证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三、对中医学现代化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4. 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研究
        5. 小结
    综述二 脑肠肽的研究进展
        1. 脑肠肽的概念
        2. 相关脑肠肽的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理论研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名
        2.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认识
        3.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4. 结论
    理论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研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2.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与文献依据
        3. 结论
文献研究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复制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疗效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三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四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五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条件的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六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肥胖状态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及实验设备
        1.3 干预方法
        1.4 检测指标
        1.5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及Lee’s指数的变化
        2.2 各组大鼠与胰岛素敏感性有关的指标的变化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控食欲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实验二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及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1.4 取材方法
        1.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脑肠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瘦素(leptin)
        1.6 宏基因组学检测技术检测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代谢功能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含量的影响
        2.2 样品NDA处理结果
        2.3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的影响
        2.4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功能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机制
实验三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脑肠肽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1.4 取材方法
        1.5 WB检测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R、CCK、CCKR的蛋白表达含量
        1.6 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CCK、CCKR、leptin、leptinR的基因表达水平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蛋白表达影响
        2.2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脑肠肽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实验四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1.4 取材方法
        1.5 WB 检测结状神经节和弓状核中 p-STAT3 的蛋白表达含量
        1.6 免疫组化法检测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 表达以及最后区和孤束核中C-Fos表达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CCK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2.2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leptin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脑肠肽中枢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讨论
    1.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模型制备的评价
    2.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2.1 中医对肥胖病因的认识
        2.2 中医对肥胖病机的认识
    3.针灸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选穴依据
    4.干预方法的选择
        4.1 电针频率及参数的选择
        4.2 限食干预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作用
    5.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
        5.1 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参与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发生
        5.2 电针联合限食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5.3 电针联合限食可以调节肠-脑轴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6.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7.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1
        参考文献
    附件2 文献综述2
        参考文献
    附件3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5)电针通过SIRT1调控NF-κB炎症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胃肠动力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体重、进食量、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清CRP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实验设备和试剂
        1.3 干预方法
        1.4 检测指标
        1.5 统计分析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干预前后体重、Lee's指数、进食量变化
        2.2 各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指标
        2.3 各组大鼠血清CRP水平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针刺减少能量摄入改善IR性肥胖的作用机制
实验二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胃肠动力功能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设备
        1.4 半固体糊的制备
        1.5 检测方法
        1.6 统计分析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胃及小肠肌电生理的影响
        2.2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调节胃肠动力功能的作用机制
实验三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NF-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TNF-α、IL-6 表达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设备
        1.4 取材方法
        1.5 小肠组织中Ac-NF-κB及 TNF-α、IL-6 的蛋白表达水平
        1.6 小肠组织中TNF-α、IL-6 的基因表达水平
        1.7 统计分析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Ac-NF-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TNF-α、IL-6 蛋白表达的影响
        2.2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 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改善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炎症状态的机制
实验四 电针通过SIRT1 调控NF-κB炎症信号通路抑制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炎症的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设备
        1.4 取材方法
        1.5 小肠组织中SIRT1 的蛋白表达水平
        1.6 小肠组织中SIRT1 的基因表达水平
        1.7 小肠组织中SIRT1和Ac-NF-κB的共表达
        1.8 统计分析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能够提高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 的蛋白表达水平
        2.2 电针能够提高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SIRT1的m RNA表达水平
        2.3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SIRT1/Ac-NF-κB共表达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通过激活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 降低NF-κB乙酰化水平
讨论
    1.IR性肥胖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2.干预方法及电针参数的选择
        2.1 干预方法的选择
        2.2 电针干预参数及时间的选择
    3.腧穴的选择
        3.1 中医对IR性肥胖的认识
        3.2 针灸治疗IR性肥胖的选穴依据
    4.肠道炎症、胃肠动力功能及胰岛素抵抗肥胖的关系
        4.1 肠道屏障功能异常,激活炎症,降低胰岛素敏感性
        4.2 肠道炎症引起胃肠动力功能紊乱
        4.3 胃肠动力功能异常引起能量代谢失衡,导致胰岛素抵抗性肥胖
    5.电针通过SIRT1 调控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改善IR性肥胖胃肠动力的机制
        5.1 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在IR性肥胖大鼠肠道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5.2 电针通过上调IR性肥胖大鼠小肠SIRT1 的表达抑制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
        5.3 电针通过SIRT1 调控NF-κB信号通路改善IR性肥胖大鼠的胃肠动力
    6.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7.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6)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演变期概述
        一、CAG“炎-癌”演变期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二、CAG“炎-癌”演变期的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及目前治疗研究进展
        三、CAG对胃黏膜的影响
    第二节 CAG与摄食功能调控
        一、CAG与进食改变
        二、现代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
        三、脑肠肽对胃肠道功能及摄食调节
        四、脑肠肽对胃肠道功能及摄食调节
        五、胃-脑对摄食功能的共同调控作用
    第三节 中医药与CAG
        一、中医对CAG的认识
        二、中医药对CAG的治疗现状
        三、足三里与胃-脑的关系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摄食变化的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电针足三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摄食功能调节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和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
    实验一、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顺应性及敏感性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方法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实验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十二指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方法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实验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肥大细胞相关通路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方法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CRF相关通路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方法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实验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8)益气活血方治疗消化性溃疡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胆汁酸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治疗措施
    2 传统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2.1 病名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3 胆汁酸的现代研究进展
        3.1 胆汁酸的定义及分类
        3.2 胆汁酸的合成及转运
        3.3 胆汁酸的作用
        3.4 胆汁酸与中药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观察病例标准
    2 治疗方法
    3 观察资料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评定标准
    4 实验器材与方法
        4.1 样本收集
        4.2 实验仪器和试剂
        4.3 色谱-质谱分析
        4.4 数据处理
        4.5 实验流程
        4.6 代谢物提取
        4.7 代谢物标准品XIC图
        4.8 质控样本评价
        4.9 定量结果
    5 统计学方法
    6 实验结果
        6.1 一般资料分析
        6.2 中药组和西药组疗效分析
        6.3 胆汁酸谱检测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益气活血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相关认识
        1.1 益气活血方立方依据
        1.2 益气活血方组方分析
        1.3 益气活血方现代研究进展
    2 从传统医学角度认识消化性溃疡与胆汁酸谱的关系
        2.1 胆与胃生理相关
        2.2 胆与胃病理相及
    3 从现代医学角度认识消化性溃疡与胆汁酸谱的关系
        3.1 胆汁反流
        3.2 信号分子通路
        3.3 已有实验基础
    4 益气活血方与胆汁酸谱
    5 实验结果分析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电针对消化性溃疡大鼠代谢响应的时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言
第一部分 实验方法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1.1 实验设备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 实验动物
        2.2 动物造模
        2.2.1 造模方法
        2.2.2 造模成功标准
        2.3 动物分组及处理
        2.4 干预方法
        2.4.1 选穴依据
        2.4.2 穴位定位
        2.4.3 电针方法
        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2.6 指标检测
        2.6.1 大鼠行为学观察
        2.6.2 大鼠胃黏膜形态学观察
        2.6.3 大鼠胃黏膜、肝、肾组织代谢组学检测
        2.7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1. 大鼠一般行为学观察
    2. 大鼠胃黏膜形态学观察
    3 大鼠胃黏膜、肝、肾组织的代谢物表达
        3.1 大鼠胃黏膜、肝、肾~1H-NMR谱图代谢物表达
        3.2 大鼠胃黏膜、肝、肾代谢轮廓分析
        3.3 大鼠胃黏膜、肝、肾代谢通路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实验设计思路讨论
        1.1 胃肠黏膜生理功能
        1.2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机制
        1.3 消化性溃疡模型制备研究
        1.4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穴位的选择研究
        1.5 代谢组学在针灸中的应用
    2. 实验结果讨论
        2.1 消化性溃疡模型评估
        2.2 胃黏膜组织病理学
        2.3 ~1H-NMR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10)三生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的临床研究及芍药通便作用和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三生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入组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案
        2.1 研究方法
        2.2 样本量的估算
        2.3 随机与盲法
        2.4 干预措施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指标及评价标准
        2.7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不良反应
    4.分析与讨论
        4.1 功能性便秘的西医病理生理机制
        4.2 FC的西医治疗现状
        4.3 FC的中医病因病机
        4.4 FC的中医治疗现状
        4.5 三生通便方的组方配伍思路
        4.6 三生通便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4.7 三生通便方治疗便秘的可能作用机制
    5.小结
第二部分 芍药对复方地芬诺酯大鼠便秘模型的通便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1.生赤芍和生白芍的通便作用比较
        1.1 材料和方法
        1.2 实验结果
    2.生赤芍和炒赤芍的通便作用比较
        2.1 材料和方法
        2.2 实验结果
    3.不同剂量生赤芍的通便作用比较
        3.1 材料和方法
        3.2 .实验结果
    4.生赤芍的通便作用机制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实验结果
    5.分析与讨论
        5.1 复方地芬诺酯大鼠便秘模型
        5.2 芍药通便作用的分析
        5.3 生赤药对结肠组织氯离子通道蛋白的影响
        5.4 生赤药对结肠组织胃肠激素的影响
        5.5 生赤药对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4的影响
        5.6 讨论
    6.总结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生活质量量表(PAC-QOL)
附录二 :动物实验结肠组织HE染色
附录三 :Western Blot蛋白表达检测
附录四 :文献综述 便秘常用中草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耳-体穴电针对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胃泌素含量的影响及其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miR-221-3p介导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机制研究[D]. 周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D]. 桑小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D]. 戴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宋爱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电针通过SIRT1调控NF-κB炎症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胃肠动力的机制研究[D]. 王文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D]. 郑嘉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D]. 朱春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益气活血方治疗消化性溃疡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胆汁酸谱的影响[D]. 王劭缘.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电针对消化性溃疡大鼠代谢响应的时效机制研究[D]. 沈佳成. 厦门大学, 2019(09)
  • [10]三生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证)的临床研究及芍药通便作用和机制的实验研究[D]. 顾志坚.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耳体穴位电针对大鼠十二指肠胃泌素含量的影响及促胆汁分泌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