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旅游市场定位研究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旅游市场定位研究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旅游的市场定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程文亮,徐玲珍,高亮[1](2022)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高了河南受水区水资源保障能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受水区城乡产业融合高质高效发展水平.通过融合基础、融合动力、融合平台、融合趋向四个方面构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11个省辖市城乡产业融合水平进行评测,分析了各地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的指数与差异.提出:(1)受水区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协调一体;(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城乡农业、工业融合水平;(3)充分利用水资源促进工业在城乡区域流动;(4)通过推动城乡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升河南受水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毕剑,Suprav Acharya,涂小凡[2](2021)在《后“南水北调”时期淅川旅游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国家水资源调配的战略性民生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河南省淅川县在做出巨大牺牲的同时,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后"南水北调"时期,淅川需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力,强调渠首品牌,注重反哺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定位,建立反哺旅游长效机制,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形象,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从而实现淅川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邱星[3](2020)在《基于RMP分析的丹江大观苑度假旅游产品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旅游业发展也越来越快,度假旅游作为当前比较流行的旅游方式,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目光,景区进行文化升级和休闲度假产品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本文结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潮流,以丹江大观苑景区为例,在对丹江大观苑景区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使用RMP分析理论,对丹江大观苑景区的旅游资源、现有市场及产品状况进行研究,提出适合当地旅游资源和市场特色的度假旅游产品提升对策建议,以促进丹江大观苑景区休闲度假旅游的科学发展。首先,从度假旅游的概念入手,对度假旅游和度假旅游产品进行了界定,进一步梳理了体验经济理论、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游客满意度理论等本文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当前休闲度假旅游的研究现状。接着,利用RMP分析模型,对丹江大观苑景区旅游资源进行R性分析,基于菲什百因-罗森伯格模型和层次结构模型,以《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中的“旅游资源评价标准”作为参考,构建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丹江大观苑景区的旅游资源价值进行评估,进而得到丹江大观苑景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对丹江大观苑景区旅游市场进行M性分析,通过设计调研方案,在景区内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深入分析了丹江大观苑景区客源市场的人口特征分布和游客行为偏好。对丹江大观苑景区旅游产品进行P性分析,并通过基于游客满意度调查的因子分析得出了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关键要素。随后,基于对丹江大观苑景区的RMP分析,提出丹江大观苑景区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和空间布局,通过对景区主导旅游产品和辅助旅游产品的产品设计,构建了丹江大观苑景区度假旅游产品体系,进而提出丹江大观苑景区度假旅游的发展策略。最后,本文得出结论:第一,丹江大观苑景区具有丰富且优质的度假旅游资源,且资源向产品的转化能力较强,对主要客源地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潜力巨大。第二,丹江大观苑景区客源市场以景区周边河南、湖北两省的中短程客源市场为主,中老年游客、学历水平相对较高的游客占主导,旅游动机以休闲放松为主,时间多集中在节假日,出游方式以亲友结伴和单位组织为主,多数都是旅行社组织的团体性出游。第三,丹江大观苑景区现有度假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产品在营销上渠道单一。第四,丹江大观苑景区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应以“楚文化、水生态、主题化”为开发理念,深化楚文化的文化背景,对景区空间格局进行组织优化,同时注重景区产品的层次性。构建以楚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康体养生休闲度假旅游、避暑度假旅游为主导旅游产品,观光休闲和专项旅游产品为辅助旅游产品的丹江大观苑景区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景区发展策略:丰富度假旅游文化内涵,开发主题度假旅游产品;合理选择客源市场,开拓新型营销渠道;提升景区服务水平,树立良好景区形象;整合地区旅游资源,促进区域联合发展。

张敏[4](2020)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发展机制与路径分析》文中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发展,有助于调整水源区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促进水源区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和概括了国内外关于产业耦合的研究现状,界定了产业耦合发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水源区农业与旅游业产业关联性入手,对农旅产业耦合发展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水源区农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发展的现状。首先介绍水源区的基本情况,包括水源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变化过程等;然后利用第一产业增加值,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等指标分析水源区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总结两大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的优势和弊端,为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系统的研究奠定基础。(2)研究水源区农业与旅游业耦合机理。主要使用系统分析以及逻辑演绎的方法,探索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系统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影响因素,找出系统之间耦合的要素,剖析农旅产业耦合系统的结构以及所发挥出来的功能,进一步分析耦合系统的内容,运用系统的思想对农旅产业耦合系统的机理进行推理研究。(3)探索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系统运行机制。把农旅产业耦合系统的运行过程分为萌芽、成长、发展初期以及发展中后期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耦合程度由无耦合发展为高级耦合。接着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讨论了耦合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影响博弈主体策略选择及影响耦合系统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并从产业要素的互动机制、匹配机制等多个方面对耦合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4)总结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发展的路径。通过对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发展机理的演绎推理,本文从国家与地方政府、行业、经营主体三个层面对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发展的路径进行优化。

白景锋,贾丽[5](2017)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旅游空间结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旅游发展潜力,基于点轴开发理论,构建了"一极、多核、二轴、三板块"的旅游空间结构,即以十堰市、汉中市、安康市和西峡县为旅游辐射中心,以阳安线—襄渝线和宁西线—沪陕高速分别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旅游业发展的一级发展轴;把水源区划分为汉水—三国文化旅游区、秦岭—伏牛生态文化旅游区、水源地休闲生态旅游区三大板块,最终形成将水源区各县、市连成网络状空间结构,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服务.

王世军,陶晓燕,朱九龙[6](2017)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协调度评价——以河南淅川县为例》文中指出构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系统有利于推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产业结构升级。依据产业耦合理论,以河南淅川县作为典型,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发展潜力及产出效率等4个层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借用物理学的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构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测算结果表明,20062016年间淅川县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胡忠青,高常[7](2016)在《南水北调背景下十堰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形象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南水北调给位于中线工程调水源头核心区的十堰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遵循国家对水源区建设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和丰富十堰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策略,不仅有利于市委市政府厘清发展思路,凝聚市民人心,展示自身形象,也有利于提高十堰市的文化品位,打造十堰的城市品牌,提升十堰城市经济文化实力,更有助于提高十堰市的知名度,提升十堰对外的吸引力,扩大城市旅游市场,吸引外来投资,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刘梅,魏加华,王峰[8](2016)在《基于“6E”模式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文中提出在分析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工程核心景观与周边旅游、文化、生态资源深度结合的总体开发思路和"6E"旅游模式(Education——知识教育,Explore——探寻文化,Entertainment——休闲娱乐,Experience——体验人生,Ecology——生态保护,Enrich——丰富经历),并通过对中线及周边旅游环境调研,结合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和天津市境内工程核心景观,对近期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试点提出实施建议。

吴永兴,吴晨,刘远书,毛锋[9](2016)在《大型线性水利工程文化旅游规划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内外高度关注的世界上最大调水工程,中线一期工程全长1432公里,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工程创造了多个"中国之最"和"世界之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途径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五省(直辖市),沿线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黄慧玲[10](2015)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河南段)沿线旅游空间结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旅游中心度模型对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干渠沿线城市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点、线和网络结合的空间开发模式,构建了"一轴三带,一核三心四组团"的旅游空间结构,即以调水干渠为轴线,以郑州为一级中心,南阳、焦作、安阳为二级中心,形成北部太行山沿线发展带、中部平原旅游带和南部水源区旅游发展带,突出郑州、南阳、焦作、安阳的四级旅游组团,把所有景点联成网络。根据旅游空间结构科学指导沿线的旅游产业布局,设置合理的旅游发展路径,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干渠旅游品牌。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旅游的市场定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旅游的市场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产业影响研究
2 城乡产业融合的理论发展历程
3 城乡产业融合评价指标及权重的确定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分析对象与数据来源
    4.2 河南受水区产业融合水平计算结果与分析
5 河南受水区城乡产业融合提升路径
    5.1 受水区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协调一体
    5.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城乡农业工业融合水平
    5.3 充分利用水资源促进工业在城乡区域流动
    5.4 推动城乡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6 结论

(2)后“南水北调”时期淅川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淅川主要旅游资源
    (一)丹江口库区旅游景观
    (二)佛教古刹:香严寺
    (三)历史名镇:荆紫关镇
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淅川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提高了淅川旅游的关注度和知名度
    (二)增加了淅川新的独特旅游资源
    (三)拓宽了淅川的潜在客源市场
        第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益地民众。
        第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红色旅游者。
        第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被影响者。
    (四)促进了淅川的生态环境保护
四、后“南水北调”时期淅川旅游发展定位分析
    (一)后“南水北调”时期界定
    (二)后“南水北调”时期淅川旅游发展方向
        1.联结感恩情感,明确反哺旅游发展定位
        2.强化“南水北调”精神,重视红色旅游发展定位
        3.依托生态优势,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
五、后“南水北调”时期淅川旅游发展策略
    (一)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立反哺旅游长效机制
        1.与受益地民众间的反哺旅游长效机制
        2.与受益地政府间的反哺旅游长效机制
        3.与受益地企业间的反哺旅游长效机制
    (二)深挖淅川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
        第一,红色旅游产品。
        第二,生态旅游产品。
        第三,文化旅游产品。
    (三)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影响力,提升淅川旅游形象
    (四)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淅川旅游交通新突破
六、结语

(3)基于RMP分析的丹江大观苑度假旅游产品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实地调察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层次分析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度假旅游
        2.1.2 度假旅游产品
    2.2 理论基础
        2.2.1 RMP分析理论
        2.2.2 体验经济理论
        2.2.3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4 游客满意度理论
    2.3 度假旅游文献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3.3 国内外文献评究
3 丹江大观苑景区旅游资源(R)分析
    3.1 旅游资源基本种类
        3.1.1 旅游资源概况
        3.1.2 旅游资源类型
    3.2 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3.2.1 评价方法
        3.2.2 指标构建
        3.2.3 分析结果
        3.2.4 景区资源评价
4 丹江大观苑景区旅游市场(M)分析
    4.1 人口特征分布
        4.1.1 性别及年龄特征
        4.1.2 文化程度
        4.1.3 家庭结构
        4.1.4 职业分布
        4.1.5 月收入分布
    4.2 游客行为偏好分析
        4.2.1 动机特征分析
        4.2.2 时空特征分析
        4.2.3 旅游方式分析
    4.3 客源市场现状
5 丹江大观苑景区旅游产品(P)分析
    5.1 丹江大观苑景区旅游产品概况
    5.2 丹江大观苑景区旅游产品现状
        5.2.1 丹江大观苑景区旅游产品类型
        5.2.2 丹江大观苑景区旅游产品存在问题
    5.3 丹江大观苑景区游客满意度
        5.3.1 满意度调查方案设计
        5.3.2 基于游客满意度调查的因子分析
6 丹江大观苑景区旅游产品提升方案
    6.1 丹江大观苑景区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
        6.1.1 确立丹江大观苑景区旅游产品的提升理念
        6.1.2 深化景区楚文化的文化背景
        6.1.3 组织优化景区空间格局
        6.1.4 注重丹江大观苑景区产品的层次性
    6.2 丹江大观苑景区度假旅游产品布局
        6.2.1 丹江大观苑景区度假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6.2.2 丹江大观苑景区度假旅游产品空间布局
    6.3 丹江大观苑景区度假旅游发展策略
        6.3.1 丰富度假旅游文化内涵,开发主题度假旅游产品
        6.3.2 合理选择客源市场,开拓新型营销渠道
        6.3.3 提升景区服务水平,树立良好景区形象
        6.3.4 整合地区旅游资源,促进区域联合发展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发展机制与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耦合
        2.1.2 产业耦合
        2.1.3 产业耦合与产业融合、产业联合的联系与区别
    2.2 基本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业与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基本情况介绍
        3.1.1 水源区地理位置介绍
        3.1.2 水源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3.1.3 水源区生态环境变化过程分析
    3.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业发展现状
        3.2.1 水源区农业发展总体规模
        3.2.2 水源区农业发展主导模式
        3.2.3 水源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分析
    3.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3.3.1 水源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模
        3.3.2 水源区旅游业发展主导模式
        3.3.3 水源区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分析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业与旅游业耦合机理研究
    4.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系统形成的前提条件分析
        4.1.1 农旅产业关联性分析
        4.1.2 农旅产业耦合的必要性分析
        4.1.3 农旅产业耦合的可行性分析
    4.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系统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宏观层面因素
        4.2.2 中观层面因素
        4.2.3 微观层面因素
    4.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系统结构剖析与功能诠释
        4.3.1 耦合系统结构的构成分析
        4.3.2 耦合结构的功能诠释
    4.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内容分析
        4.4.1 耦合动力来源分析
        4.4.2 耦合系统的牵动作用
        4.4.3 耦合系统的促进作用
        4.4.4 耦合内容分析
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系统运行机制
    5.1 水源区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耦合系统运行过程分析
    5.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系统稳定性分析
        5.2.1 演化博弈方法的特征与适用性
        5.2.2 模型假设
        5.2.3 演化博弈分析
        5.2.4 演进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5.2.5 结论与政策含义
    5.3 水源区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耦合系统运行机制的构成
6.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发展路径分析
    6.1 国家与地方政府层面
        6.1.1 强化政府引导,促进农旅耦合
        6.1.2 重视人才培养,推动农旅耦合
    6.2 行业层面
        6.2.1 优化农业结构,推动产业内部耦合
        6.2.2 实现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
        6.2.3 扩展功能,推动农旅协同
    6.3 经营主体层面
        6.3.1 形成相互信任的合作氛围
        6.3.2 特色化产品开发
        6.3.3 品牌发展
        6.3.4 培育龙头企业
7.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5)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旅游空间结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范围及概况
    1.1 水源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2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水源区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2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旅游发展潜力评价
3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旅游开发一体化空间结构构建
    3.1“一极、多核”的分析与选择
    3.2 旅游发展轴的选择与分析
    3.3 三个旅游板块的构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6)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协调度评价——以河南淅川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区域概况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2.2?指标体系构建
    2.3?指标权重的确定
    2.4?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3?结果分析
    3.1?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发展水平分析
    3.2?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协调度分析
4?结语

(7)南水北调背景下十堰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形象的概念和识别
二、南水北调背景下十堰城市形象再认识
    (一) 南水北调对十堰市提升城市形象提出新要求
    (二) 南水北调对提升十堰城市形象的作用机理
        1. 南水北调为十堰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提供了鲜活的现实基础
        2. 十堰市服务南水北调的核心理念为十堰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注入了全新的精神元素
        3. 南水北调的聚焦效应为十堰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搭建了广阔的宣传平台
        4. 南水北调对生态的要求与十堰文化禀赋高度契合
    (三) 南水北调背景下十堰城市形象的核心内涵与方向
三、南水北调背景下十堰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策略
    (一) 成立专门机构, 加强顶层设计
    (二) 尽快设计完成十堰城市形象CTIS识别系统
    (三)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1. 培植优秀文化创意企业。
        2. 发展“城区文化旅游产业”。
        3. 打造城市创意景观。
    (四) 举办与水文化相关的标志性节事活动
    (五) 注重媒介整合传播, 高度重视新媒介
        1. 重视媒介整合传播。
        2. 注重新媒介的服务功能, 创新互动模式。

(8)基于“6E”模式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2 开发总体思路与“6E”旅游模式
3 近期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试点实施建议
    3.1 北京市境内惠南庄泵站
    3.2 河北省境内滹沱河倒虹吸和漕河渡槽
    3.3 河南省境内郑州城区段和穿漳河工程
    3.4 天津市境内西黑山分水闸
4 结语

(9)大型线性水利工程文化旅游规划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规划区域的基础分析
    沿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沿线旅游市场分析
    国内外案例分析
    困难与挑战
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规划编制方法
    规划编制总体要求
        规划目的与指导思想
        规划定位
        规划目标
        规划范围
        规划原则
    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规划编制方法
        数据资源管理
        工程节点核心吸引力评估
        生态文化旅游圈构建
        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
“点-圈-带”生态文化旅游空间结构
    点:工程景观节点
    圈:以工程景观节点为中心
    带:以南水北调中线复合廊道为纽带
结论

(10)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河南段)沿线旅游空间结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研究区概况
    1.2旅游中心度评价模型
    1.3数据来源
2干渠沿线旅游中心度分析
    2.1干渠沿线旅游中心度分析
    2.2干渠沿线旅游资源特色
    2.3干渠沿线旅游空间构建
3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沿线旅游发展建议

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旅游的市场定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J]. 程文亮,徐玲珍,高亮.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01)
  • [2]后“南水北调”时期淅川旅游发展研究[J]. 毕剑,Suprav Acharya,涂小凡. 许昌学院学报, 2021(03)
  • [3]基于RMP分析的丹江大观苑度假旅游产品提升研究[D]. 邱星. 河南大学, 2020(02)
  •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发展机制与路径分析[D]. 张敏.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5]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旅游空间结构构建[J]. 白景锋,贾丽.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9)
  • [6]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协调度评价——以河南淅川县为例[J]. 王世军,陶晓燕,朱九龙.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10)
  • [7]南水北调背景下十堰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J]. 胡忠青,高常.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05)
  • [8]基于“6E”模式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开发[J]. 刘梅,魏加华,王峰.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6(05)
  • [9]大型线性水利工程文化旅游规划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为例[J]. 吴永兴,吴晨,刘远书,毛锋. 北京规划建设, 2016(01)
  • [10]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河南段)沿线旅游空间结构构建研究[J]. 黄慧玲. 经济地理, 2015(08)

标签:;  ;  ;  ;  ;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旅游市场定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