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屈肌腱断裂伤的显微外科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赵徐英,王丽丽,李林,刘亚平,唐林俊[1](2021)在《屈肌腱断裂伤术后康复治疗的现状及进展》文中指出肌腱断裂后手功能康复一直是手外科学者研究的重点、难点。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手功能恢复的三大要素:核心缝合类型、用于修复的手术技术和术后康复方案。术后康复方案的重要性在外科医师中已达成共识,其关注点多在术后功能锻炼,而肌腱损伤术后患者的康复是多方面康复治疗技术的综合应用。
陆康[2](2021)在《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的仿生制备及其在肌腱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运动健身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体育锻炼,但由于人口老龄化及不正确的运动姿势,肌腱损伤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常见的肌腱损伤包括肌腱病、肌腱撕裂/断裂伤等。肌腱损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轻度损伤且效果有限,手术治疗包括残端清理缝合、自体或异体腱移植替代等,取得了广泛的疗效。由于肌腱的特殊生物学性能及愈合机制,损伤肌腱的愈合结果通常为瘢痕组织形成。不同于肌腱的原生基质结构,瘢痕组织基质内的胶原纤维呈无序排列,生物学功能较差且易发生二次损伤。组织工程是新兴的组织修复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生物材料促进组织原生结构的有效修复,研究内容包括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及支架-细胞复合体构建三个方面。肌腱修复中,来自内源性修复细胞的肌腱干/祖细胞(TSPCs),在肌腱修复中起到关键作用,是肌腱组织工程中常用的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的制备是组织工程需着重考虑的因素。多种生物材料被用于肌腱修复研究,主要可分为天然材料及人工材料,天然材料生物毒性较小但其力学强度低,可加工性较差;人工材料虽易于制备且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但其生物相容性较差,在体内存在潜在毒性。近年研究发现,丝素蛋白薄膜生物支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塑性及可控的力学强度,被应用于角膜、神经等组织修复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是软组织修复中优良的组织工程材料,在肌腱修复中具有较高的潜在价值,但还未得到深入研究。将丝素蛋白薄膜用于肌腱修复,需要使丝素蛋白薄膜具有与原生肌腱相似的微环境,才可有效提升其生物学功能最终促进肌腱修复。早期研究多以生物支架交联大分子活性基团(如生长因子)作为主要方法,但存在易失活、不稳定的缺点。近年组织工程研究指出,当生物支架具有与组织相似的物理性质(力学、硬度等)和微结构时,可有效促进组织修复。在丝素蛋白薄膜支架表面制备仿生物理微结构,是提升其生物学性能的有效方法且具有高稳定性和精准性的优点。以原生肌腱物理性质及微结构为参考,仿生制备具有生物功能的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对肌腱修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首先分析了肌腱的微观结构及力学特点作为丝素蛋白薄膜生物支架的参考依据;然后仿生制备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并观察其在体内对损伤肌腱的修复作用;最后在体外实验中探究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对TSPCs的生物学调控作用及相关分子通路,综合评估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在肌腱修复中的应用价值,为肌腱修复提供新的思路。1.肌腱显微结构与力学性能分析1.1方法1.1.1通过扫描电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肌腱组织微结构,并对胶原纤维宽度进行分析对比。1.1.2测试肌腱的生物力学特点。1.2结果1.2.1肌腱外观呈亮白色,触之质地紧实,韧性强,静息状态下呈蜷屈状,受到力后会随之伸展拉长,外观相对静息时更为细长且去除拉伸力后可恢复原有形态。1.2.2通过SEM观察肌腱,低倍放大时(50X)可见肌腱表面的结构致密,胶原纤维束在肌腱表面呈现褶皱样形态;放大100-500倍可见胶原纤维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束;放大倍数2000X-10000X可见胶原纤维由纳米级纤维丝构成。1.2.3 HE染色可见胶原纤维呈均为长条索状,粗细不一的胶原纤维在肌腱中呈平行排列;肌腱固有细胞具有相似的形态及排列特点。1.2.4胶原纤维的宽度主要分布在5-10μm,部分胶原纤维宽度小于5μm或大于15μm。1.2.5随着拉伸应力不断增加,肌腱中纤维丝、胶原纤维及纤维束被拉伸到极限载荷;随着进一步被动拉伸肌腱组织会分离断裂,应力数值归于初始值。1.3结论1.3.1肌腱由纳米级纤维丝排列形成的胶原纤维束,狭长的固有细胞夹杂在其中,纤维束直径主要分布于5-20μm之间且5-10μm区间占比最多。1.3.2肌腱样本的力学性能与其形变呈正相关。1.3.3肌腱纤维的形态及力学数据,作为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材料制备的参考依据。2.仿生丝素蛋白薄膜支架的制备、改性与表征2.1方法2.1.1提取再生丝素蛋白溶液,参考1.3.3小节结果仿生制备具有不同微结构的丝素蛋白薄膜,水退火处理对材料进行改性处理。2.1.2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检测丝素蛋白薄膜材料内的蛋白构象变化。2.1.3原子力显微镜(AFM)检测丝素溶液及丝素蛋白薄膜的物理特性。2.1.4扫描电镜(SEM)观察丝素蛋白薄膜表面微结构形态。2.1.5拉伸测试检测改性后不同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的力学特性。2.2结果2.2.1丝素蛋白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53±3.4%,AFM显示丝素蛋白溶液内丝素纤维丝平行致密排列。2.2.2制备了不同表面结构的丝素蛋白薄膜,结构完整无皱缩及气泡,改性后薄膜材料的物理性质发生显着改变。2.2.3水退火处理后丝素蛋白薄膜内部β片层蛋白构象显着升高。2.2.4 AFM发现丝素蛋白薄膜支架经水退火改性后表面会出现纳米级粗糙结构。2.2.5 SEM观察到丝素蛋白薄膜表面微结构形态清晰且符合仿生设计尺寸。2.2.6无微结构与5μm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的力学性能较低,10、15和20μm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的最大抗拉强度与原生肌腱相似,但在拉伸过程中会提前达到最大载荷。2.3小结2.3.1再生丝素蛋白溶液性质稳定,以之为原料制备的丝素蛋白薄膜形态完整,水退火改性后支架的物理性质显着提升。2.3.2改性后丝素蛋白薄膜内部β-片层蛋白构象显着增加,材料表面会出现纳米级粗糙结构。2.3.3微结构为10、15、20μm的丝素蛋白薄膜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3.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在体内对损伤肌腱的修复作用3.1实验方法3.1.1建立大鼠跟腱损伤模型:正常组(N)、缺损组(D)、异体腱替代组(R)、无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组(S)、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组(G)。3.1.2应用MRI、苏木精-伊红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在体内对损伤肌腱的修复作用。3.2实验结果3.2.1 D组跟腱组织的宽度及厚度明显高于其它组,S组与R组样本宽度及厚度低于D组,G组样本的宽度及厚度最低。3.2.2 MRI脂肪抑制像示:术后第4周R组、D组和S组均以炎性高信号为主,R组中可见异体腱低信号,G组可见少量不连续低信号;8周后D组仍以炎性高信号为主,R组异体腱两端呈炎性高信号,S组和G组均可见连续低信号,但S组信号连续性低于G组。3.2.3组织学染色示:D组纤维形态紊乱且再生相关标志物的表达量较低;R组移植腱的纤维结构与原生纤维不连续,肌腱分化标志物表达量较低;S组胶原纤维形态相比D组中相对有序,修复区两端两端纤维与原生纤维少量连续,肌腱蛋白C(TNC)和腱调蛋白(TNMD)表达轻度升高,但与R组无明显差别;G组胶原纤维排列最为有序且肌腱修复标志物TNC、TNMD和一型胶原蛋白(COLIA1)显着高于其它组。3.2.4组织学综合评分:G组显着高于其它组,S组与R组无明显差别,D组评分最低。3.3小结3.3.1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可以减轻肌腱修复中的瘢痕增生,促进胶原纤维的有序形成及肌腱标志物的表达。4.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对TSPCs生物学行为的调控及分子机制4.1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对TSPCs生物学行为的调控4.1.1实验方法4.1.1.1提取原代TSPCs,通过免疫荧光及诱导分化染色鉴定其干/祖细胞特性。4.1.1.2将TSPCs与支架材料共培养后,活死细胞荧光共染观察丝素蛋白薄膜的细胞相容性,CCK-8监测细胞的增殖活性。4.1.1.3细胞骨架及细胞核双荧光染色观察TSPCs的细胞形态及空间排列。4.1.1.4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析TSPCs在不同材料组中肌腱分化标志物表达量差异。4.1.2结果4.1.2.1 TSPCs表面标志物CD3及CD34阴性,CD44和CD90呈阳性;经过分化诱导培养后,TSPCs分别向脂肪系、骨系和软骨系分化。4.1.2.2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表面的TSPCs生存能力良好,不同组间内TSPCs的增殖能力无显着差异。4.1.2.3 5μm及10μm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表面TSPCs呈现与原生肌腱中相似的细窄形态及空间排列,肌腱标志物基因表达也显着升高,当微结构为10μm时更为显着。4.1.3小结4.1.3.1丝素蛋白薄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微结构的加入不会影响TSPCs的细胞活性。4.1.3.2 10μm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可显着改变TSPCs细胞形态和空间排列,并通过磷酸化黏着斑激酶(FAK)促进TSPCs朝向肌腱系分化。4.2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调控TSPCs的内在分子机制4.2.1实验方法4.2.1.1 m RNA转录组学及蛋白组学高通量测序,分析TSPCs内差异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4.2.1.2 WB对比分析关键通路分子的蛋白表达量。4.2.2实验结果4.2.2.1聚类分析提示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在功能及定位上具有协同性。4.2.2.2 GO分析提示差异基因及蛋白本体功能差异性主要包括:(1)细胞生理功能(Biological Process,BP):迁移、粘附及表面蛋白定位;(2)基因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结合肌动蛋白丝和肌动蛋白;(3)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CC):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肌动蛋白丝、应力纤维丝。4.2.2.3 KEEG富集分析提示差异变化集中在FAK-Actin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4.2.2.4微结构10μm的丝素蛋白薄膜支架可促进TSPCs肌腱标志物SCX、TNC、TNMD及COLIA1的表达,黏着斑激酶(FAK)的磷酸化激活具有关键作用;TSPCs中整合素分子α2β1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磷酸化PI3K和AKT(308/473)与肌腱标志物TNC和TNMD显着升高;在加入PI3K-AKT通路抑制剂后,TNC和TNMD的表达会同时被抑制。4.2.3小结4.2.3.1整合素α2β1作为TSPCs的膜下微环境感受器,负责感知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支架中的物理信号并传递到细胞内。4.2.3.2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通过FAK-Actin及FAK-PI3K-AKT分子途径协同调控TSPCs细胞骨架蛋白的重塑。4.2.3.3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通过FAK-PI3K-AKT分子信号通路诱导TSPCs成肌腱分化。
安静,张越民,苏文,李明,石强[3](2020)在《显微外科在手创伤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技术在手部创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9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手部创伤中20例断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总结了实施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治疗的经验。结果 20例患者22指断指再植成活20指,成活率为90.9%。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正确适应证的选择、严格的操作、术后积极处理血管危象并发症,合理的系统康复训练是提高断指再植成活及功能恢复的关键。
张涛,余秋华,卞瑞豪,李婧婷,陈少贞[4](2019)在《静态进展型矫形器对Ⅱ区手指屈肌腱断裂术后肌腱挛缩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静态进展型矫形器对Ⅱ区手指屈肌腱断裂术后肌腱挛缩的矫治效果。方法:52例Ⅱ区手指屈肌腱断裂术后6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静态进展型矫形器矫治,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持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评定伤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总被动关节活动度(TPM)和简易上肢功能评价量表(STEF)。结果:经过2周和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伤指TAM、TPM及STEF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的伤指TAM、TPM及STEF评分在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均分别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态进展型矫形器能够提高伤指运动幅度及伤指运动功能,可能与屈肌腱弹性和延展度改善有关,是Ⅱ区手指屈肌腱断裂术后肌腱挛缩的有效矫治方法。
曾锐彬,蓝桂彬,李凤仪,郑倍奋,王小陆[5](2019)在《显微外科手术联合血塞通注射液预防手部屈肌腱粘连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联合血塞通治疗手部屈肌腱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手部外伤后屈肌腱断裂患者39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16例)和观察组(n=23例),对照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联合血塞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指活动度、疼痛度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经治疗后对照组2例患者的手指活动度<180°,观察组的所有患者手指活动度均>180°,其两组患者手指活动度的优良率为6例(37.5%)、16例(6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72,P=0.031<0.05)。观察组患者有6例感到轻度疼痛,仅有2例感到重度疼痛,对照组16例疼痛程度均在中度以上。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未见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其全血高、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治疗降幅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联合血塞通可有效降低手部屈肌腱组织粘连程度,减轻患指疼痛程度,改善血流变学指标,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杨占宇,刘中华,朱海波,王旼娴,黄犇,龙青燕,周学梅,郭艳萍[6](2019)在《屈肌腱修复术后肌腱粘连的康复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屈肌腱修复术后的肌腱粘连是导致手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也是康复治疗的难题[1],如何治疗术后屈肌腱粘连是临床医生及康复治疗师一直研究的问题。术中增加肌腱包裹材料预防肌腱粘连[2];术后早期的新型支具应用、早期康复介入及中药薰洗等治疗;术后晚期手法牵拉肌腱、超声波以及肌腱松解术等治疗,减轻了患者肌腱粘连的程度,改善了患者手
林苏滨[7](2019)在《生物复合物滑膜化修饰联合脱细胞化肌腱支架再生构建组织工程肌腱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手部肌腱损伤和手外伤在日常生活中尤为常见,不仅影响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时也极其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工作能力,造成了个人和社会巨大的经济损失。指屈肌腱损伤后的临床标准流程是立刻进行修复手术,并早期恢复患指活动以防止术后黏连。但由于常合并多发伤,无法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导致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严重影响手部功能;或肌腱损伤较为严重,缺损部分较大,无法进行一期修复手术等,均是肌腱移植术的适应症。然而,自体移植物由于来源有限并且会造成移植物供区缺损,术后引起疼痛等并发症,临床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异种移植物又存在突出的伦理问题,病人接受程度较低,使得同种异体移植物有可能作为替代策略。但其术后可能会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不可忽视。因此,构建一种适合于指深屈肌腱损伤后的移植物迫在眉睫。随着组织工程学的不断发展,虽然目前许多人造肌腱材料逐渐衍生出来,比如聚乳酸、蚕丝和胶原蛋白等,但由于细胞外基质(ECM)的复杂组成及其特殊的生物力学特性,仍没有开发出可以取代天然肌腱的合成材料。指深屈肌腱属于滑膜内肌腱,与滑膜外肌腱相比,其表面光滑,覆盖一层薄粘多糖物质,主要成分为透明质酸(HA)和润滑素,可有效润滑。因此,如何模拟指深屈肌腱生理微环境,构建一种适应移植后长期修复,且结构功能更为优化的组织工程支架,进一步减少磨损,提高修复功能并减少排异,尚有待解决。另外,作为指深屈肌腱重要组分的肌腱细胞,对其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是解决移植物排异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的前期研究证实,成功脱细胞后的移植物虽然排异发生率明显减少,但其内部结构和后期修复功能都受到影响,特别是受力特性发生改变。因此,如何对脱细胞化的组织工程学支架进行再细胞,如何选择合适的种子细胞以取代肌腱细胞的功能,如何进一步实现其结构重塑,是目前仍需要突破的重要难关。本课题目的是构建一种适合体内指深屈肌腱损伤修复的异体滑膜内肌腱组织工程学支架,利用脱细胞化技术减少其排异可能,并通过种子细胞的选取、种植、诱导等对其进行进行活化,验证异体脱细胞化滑膜内肌腱支架微环境对种子细胞的作用。同时,构建一种来源于自体关节液的滑膜化表面修饰物质,观察其改善脱细胞化滑膜内肌腱支架的表面滑动阻力作用。并通过模拟体内力学环境,进一步探讨移植后支架结构重塑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1.脱细胞化异体滑膜内肌腱组织工程学支架的构建(1)动物实验:12月龄实验犬经麻醉、消毒、手术获取双侧前爪指深屈肌腱,利用滑动阻力测量仪对指深屈肌腱Zone II区域与A2滑车韧带之间的界面的滑动摩擦力进行直接测量,并采用HE染色观察其组织结构,评价此异体滑膜内肌腱用作组织工程学支架构建的结构功能特性。进一步使用物理性深低温脱细胞法,构建脱细胞化滑膜内肌腱支架。(2)种子细胞获取: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表面标志物,并在诱导条件下鉴定其多向分化能力;通过尿素提取法,获取脱细胞化肌腱支架的细胞外基质微环境,观察对种子细胞的增殖和成腱分化的作用。2.脱细胞化异体滑膜内肌腱支架结构重塑及功能优化的作用和机制研究(1)脱细胞化异体滑膜内肌腱支架的表面修饰:实验犬双侧膝关节抽取关节液,并进行碳化二亚胺衍生物交联反应,制备含有生物表面修饰活性的自体关节液,对脱细胞化异体滑膜内肌腱支架进行表面修饰。(2)支架结构重塑的作用及机制:采用机械打孔技术种植种子细胞,并给予生物反应器循环机械牵拉三维培养,通过HE染色观察再细胞化支架的结构重塑;利用PCR技术检测种子细胞间缝隙连接GJA1、肌腱组分胶原蛋白COLI及胶原重塑相关基因MMP-9的表达变化;并给予GJA1特异性阻断剂进一步验证其对支架结构重塑的作用机制。3.组织工程学滑膜内肌腱支架在指深屈肌腱重建中的应用(1)指深屈肌腱二次断裂模型建立:实验犬术肢第二指远端指间关节处切断指深屈肌腱,并在远端断端处切除3mm肌腱以增加肌腱修复的张力,行改良Kessler技术进行肌腱缝合,定期监测修复断端间距。(2)异体滑膜内肌腱支架对肌腱损伤修复的作用:分别移植自体滑膜外肌腱及异体支架,并比较给予种子细胞再细胞化处理及表面修复的异体支架,与自体滑膜外肌腱对指深屈肌腱损伤修复的作用,采用力学测试评判移植修复效果,采用组织切片染色比较生物相容性。研究结果1.脱细胞化异体滑膜内肌腱组织工程学支架的构建(1)选取指深屈肌腱作为滑膜内肌腱支架的主体结构来源,所得肌腱样品的组织学特点、表面滑动阻力特性和结构组分均符合滑膜内肌腱支架的要求。(2)所得滑膜内肌腱支架脱细胞化效果良好,但表面滑动性能有所损害。所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稳定增殖,具有良好的分化全能性。脱细胞化肌腱支架的基质微环境有利于种子细胞的增殖和成腱分化。2.脱细胞化异体滑膜内肌腱支架结构重塑及功能优化的作用和机制研究(1)经过碳化二亚胺衍生物交联反应的自体关节液,对脱细胞化异体滑膜内肌腱支架进行表面修饰后,滑动阻力显着降低。(2)通过生物反应器仿生三维培养的肌腱支架复合物,在循环轴向力学牵拉的刺激下,支架内部纤维结构排列更为紧致,排列方向与牵拉应力的方向高度一致。同时,种子细胞可以更好地在支架内部进行迁徙,以及成腱相关基因更高效地表达,并且证实力学牵拉刺激改变支架内种子细胞间的连接间隙相关基因GJA1,进一步调控胶原重塑相关基因MMP-9的表达,促进细胞外基质内胶原蛋白组分的合成与降解,促进支架组织结构重塑。3.组织工程学滑膜内肌腱支架在指深屈肌腱重建中的应用生物复合物滑膜化修饰且复合种子细胞再植的脱细胞化滑膜内肌腱支架用于指深屈肌腱重建术后效果与自体滑膜外肌腱移植物相比,其与周围组织的粘连较少,表面滑动阻力较低,重建后的关节活动度较好,与宿主天然肌腱的生物相容性好,但是在与宿主的骨端连接仍有待改善。结论本研究通过异体指深屈肌腱,成功构建了同种异体滑膜内肌腱支架。采用物理性深低温技术进行脱细胞化处理,通过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获得种了细胞,经机械打孔对其进行再细胞化,并进一步采用表面修饰及循环机械牵拉成功完成结构重塑及功能优化。并通过生物反应器三维培养及GJAl特异性阻断剂,阐明了种子细胞间缝隙连接对MMP-9的反馈调控机制。进一步在动物体内验证了生物复合物滑膜化修饰且复合种子细胞再植的脱细胞化滑膜内肌腱支架应用于肌腱重建术的疗效。为临床肌腱损伤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刘敬尹[8](2019)在《津下套圈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与双改良kessler缝合法修复指屈肌腱Ⅱ区损伤术后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津下套圈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与双改良kessler缝合法治疗指屈肌腱Ⅱ区肌腱损伤术后的临床疗效的差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我院诊断为指屈肌腱Ⅱ区损伤并收入住院的手术患者,回顾性分析符合诊断、纳入、排除等标准的患者44例51指,均因为切割伤导致肌腱断裂,根据指深屈肌腱的缝合方式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津下套圈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23例27指,B组:双改良kessler缝合法21例24指。两组患者均在受伤后8小时内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相同的早期保护性功能锻炼,手术后将手固定于同一位置。比较两组术中肌腱的缝合时间,两组术后第4、8和第12周根据TAM(Total Active Movement)评定法,评定手指功能恢复等级;同时记录患者术后手指的并发症(肌腱是否再断裂、伤口是否感染)。统计分析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一般资料统计(年龄、性别、部位、伤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种缝合方法缝合肌腱时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缝合肌腱时间更短。A组术后未发生肌腱再断裂;B组出现1例肌腱再断裂病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B组术后出现2例伤口浅表感染,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通过TAM评定标准,评定患指术后第4、8、12周的功能活动,两组患指活动度均有好转,而A组在第4、第8周时的患指恢复情况明显优于B组,且两组具有差异性,P<0.05;在术后第12周时,两组患指恢复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指屈肌腱Ⅱ区肌腱损伤时,津下套圈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与双改良kessler缝合法配合功能锻炼均能取得较好的远期临床疗效,但前者早期临床疗能更好。且津下套圈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方法缝合肌腱操作更简单,所用时间更短,对肌腱的血运和周围软组织破坏更轻。津下套圈联合kessler缝合法是一种抗张力较强,缝合时间较短,值得临床推广的缝合方法,但其需要特殊的套圈缝合线,在没有套圈缝线时,选双改良kessler缝合法亦能收获较好的疗效。
王建[9](2018)在《错位修复Ⅱ区指屈肌腱防治粘连的解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设计错位缝合手指屈肌腱Ⅱ区的方法,用上肢解剖标本进行实验,证明错位修复手指屈肌腱,预防肌腱粘连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手指屈肌腱Ⅱ区损伤中的指位固定和损伤手指屈肌腱的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并探讨临床上手指屈肌腱Ⅱ区错位缝合法的治疗效果。方法1采用解剖标本进行错位修复屈肌腱模拟实验,证明该方法预防肌腱粘连的可行性。结合解剖实验中所获取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进一步为临床工作进行指导。实验选用正常成人手标本15个,从标本中取示、中、环、小指各15根,共60指,将其分为3组,每组20指。显露屈肌腱Ⅱ区,固定掌指关节(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MPJ)、近侧指间关节(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PIPJ)、远侧指间关节(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DIPJ)于三组不同指位,解剖刀横形切断屈肌腱Ⅱ区指深、浅屈肌腱,制作屈肌腱断裂模型。A组:手指MP关节,PIP关节和DIP关节屈0°伸直位时,于屈肌腱Ⅱ区用解剖刀横形切断指深、浅屈肌腱。B组:手指MP关节屈60°,PIP关节和DIP关节屈0°安全位时,于屈肌腱Ⅱ区用解剖刀横形切断指深、浅屈肌腱。C组:手指MP关节屈80°,PIP关节屈90°和DIP关节屈10°握拳位时,于屈肌腱Ⅱ区用解剖刀横形切断指深、浅屈肌腱。三组均用记号笔在屈肌腱断端处做标记,采用M-Tang缝合法修复指深、浅屈肌腱,缝合后固定于手指MP关节屈60°,PIP关节和DIP关节屈0°安全位,计算指深、浅屈肌腱两个吻合口在安全位时需要切除的长度。2临床实践运用: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我科收治手指屈肌腱Ⅱ区新鲜断裂急诊患者33例41指,全部采用埋头式改良汤氏缝合法错位修复手指屈肌腱,即切除指深屈肌腱或指浅屈肌腱远端0.6cm1.0cm,使鞘管裂口、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缝合断端呈阶梯式错位分布,从而减轻术后粘连程度。术后将腕关节置于屈曲20°30°位,并将其用石膏固定。同时用石膏将掌指关节于屈曲60°位固定,远、近指间关节均屈曲0°安全位固定。在手术医师的指导下,术后第45天即进行支具内伤指主动屈曲、被动伸直功能锻炼,每天要求早晨、晚上2组,每组主动屈曲3次,被动伸直3次。3周后进行复查,去除石膏逐渐增加锻炼幅度,直至完全主动屈曲手指。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时需根据总主动活动度的评分系统。结果1解剖实验:实验共60指结果显示,通过切除远端0.6cm1.0cm指深屈肌腱或指浅屈肌腱,石膏固定手指MP关节屈60°,PIP关节和DIP关节屈0°安全位,保持指深屈肌腱吻合口和指浅屈肌腱吻合口在不同矢状面上,水平距离为1cm,可以达到预防肌腱术后粘连目的。2临床实践运用:该组病例伤口愈合情况为:33例患者中伤口Ⅰ期愈合的共39指,为31例患者。Ⅱ期愈合共2指,为2例患者。33例患者获得517个月随访记录,平均8.3个月。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时依据手总主动活动度的评分系统,评定结果如下:22根手指为正常,17根手指为良好,2根手指为一般,算得优良率为95.1%。结论1不同指位下屈肌腱Ⅱ区断裂时,通过术中短缩0.6cm1.0cm指深屈肌腱或指浅屈肌腱,使两个吻合口在安全位时水平距离为1cm,采用M-Tang缝合法错位修复指深、浅屈肌腱,术后石膏固定于手指MP关节屈60°位、PIP关节和DIP关节屈0°安全位,为临床中手指屈肌腱Ⅱ区应用错位修复提供解剖依据。2在临床实践运用中,错位缝合屈肌腱Ⅱ区断裂具有较强抗拉强度,外露线头少,可早期功能锻炼,两个屈肌腱断端吻合口呈阶梯状错位分布,有效预防肌腱粘连,是修复指屈肌腱Ⅱ区断裂较好方法。
杜志国[10](2017)在《手屈肌腱修复术后肌腱粘连的临床原因分析及其相关分子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手屈肌腱修复术后肌腱粘连治疗相关原因分析并对其相关的分子进行动物实验研究,全面了解肌腱粘连的原因,便于针对性干预,起到预防、治疗作用。方法:1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手外科行手部屈肌肌腱手术的患者100例,术后发生肌腱粘连32例为观察组,未发生肌腱粘连的68例为对照组。将可能引起肌腱粘连的临床相关原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肌腱粘连的临床相关原因。2取成年来亨(leghorn)鸡20只,任取4只做假手术为对照组,其余16只为实验组。实验组动物在双足第Ⅱ、Ⅲ、Ⅳ趾肌腱建立肌腱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1周,2周,3周,4周各处死实验组来亨鸡4只,解剖过程中大体观察肌腱的愈合、粘连情况并拉动肌腱观察肌腱的活动度。根据入选标准获取对照组及实验组的肌腱与腱鞘,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TGF-β1的表达。结果:1调查发现100例患者术后肌腱粘连32例,发生率为32.0%,根据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显示清创不彻底、肌腱吻合不佳、损伤正常的肌腱、心理因素延迟主动锻炼为肌腱粘连发生相关原因。2 TGF-β1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结果相同,TGF-β1在实验组同一时间的肌腱和腱鞘表达存在显着差异,同一时间同一位置,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表达也存在显着差异。用LSD法对各时间点之间做成对检验,实验组结果显示,各时间点的效应大小互不相同。结果表明,第一周:TGF-β1表达较高,第二周TGF-β1表达明显增高,第三周TGF-β1表达达高峰,第4周TGF-β1表达下降。无论那个时间段,TGF-β1的表达位置均集中在肌腱吻合处及修复的腱鞘内,腱鞘内的表达更高。结论:1手屈肌肌腱术后肌腱粘连与手术过程及术后康复有关,其中清创不彻底、肌腱吻合不佳、手术过程中损伤正常的肌腱、延迟主动锻炼是独立危险因素。2肌腱粘连除了临床治疗方面的原因外,是肌腱愈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过程。TGF-β1是参与其中的主要因子,TGF-β1在肌腱术后的肌腱愈合及粘连中起双重作用。
二、手屈肌腱断裂伤的显微外科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屈肌腱断裂伤的显微外科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屈肌腱断裂伤术后康复治疗的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疗法 |
1.1 物理因子疗法 |
1.1.1 消肿、促进肌腱愈合的作用 |
1.1.2 预防粘连、软化瘢痕的作用 |
1.1.3 刺激肌肉神经、改善肌肉萎缩的作用 |
1.2 运动疗法 |
1.2.1 介入时间 |
1.2.2 支具配合下的运动模式 |
2 康复治疗训练计划 |
3 中医传统疗法 |
3.1 中医药内外合治 |
3.2 针灸、推拿法 |
4 心理因素干预治疗 |
(2)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的仿生制备及其在肌腱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肌腱显微结构与力学性能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仿生丝素蛋白薄膜的制备、改性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在体内对损伤肌腱的修复作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对TSPCs生物学行为的调控及分子机制 |
5.1 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对TSPCs生物学行为的调控 |
5.1.1 引言 |
5.1.2 材料与方法 |
5.1.3 结果 |
5.1.4 讨论 |
5.1.5 小结 |
5.2 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调控TSPCs的内在分子机制 |
5.2.1 引言 |
5.2.2 材料与方法 |
5.2.3 结果 |
5.2.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肌腱损伤及肌腱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显微外科在手创伤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指离断程度的评估[2] |
1.3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手术适应证 |
3.2 手术体会 |
3.3 术后处理 |
3.4 术后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
(4)静态进展型矫形器对Ⅱ区手指屈肌腱断裂术后肌腱挛缩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评定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显微外科手术联合血塞通注射液预防手部屈肌腱粘连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4.1 手指活动度 |
1.4.2 手指疼痛度 |
1.4.3 血液流变学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指活动度比较 |
2.2 手指疼痛度比较 |
2.3 血液流变学比较 |
3 讨论 |
(6)屈肌腱修复术后肌腱粘连的康复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早期康复治疗预防肌腱粘连 |
1.1 术后支具应用 |
1.2 早期理疗的介入 |
1.2.1 早期高频电疗的应用 |
1.2.2 磁疗 |
1.3 早期中药薰洗治疗 |
1.4 防止屈肌腱粘连手法治疗方法的改进 |
2 粘连期的综合治疗 |
2.1 粘连期的支具使用 |
2.2 粘连期的物理治疗 |
2.2.1 粘连期的音频治疗 |
2.2.2 粘连期的超声波治疗 |
2.3 粘连期的手法治疗 |
2.4 粘连期的肌腱抗阻力训练 |
2.5 粘连期的中药薰洗治疗 |
(7)生物复合物滑膜化修饰联合脱细胞化肌腱支架再生构建组织工程肌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脱细胞化肌腱支架的构建和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获取 |
一、滑膜内肌腱的获取 |
(一)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二) 实验方法 |
1. 手术过程 |
2. 表面滑动阻力测试 |
3. 组织学分析 |
(三) 实验结果 |
1. 滑膜内肌腱的手术取材 |
2. 肌腱样品的组织学观察 |
3. 肌腱样品表面滑动阻力测试 |
(四) 结论 |
二、脱细胞化肌腱支架的构建 |
(一)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 主要试剂 |
2. 实验仪器 |
(二) 实验方法 |
1. 滑膜内肌腱脱细胞化处理 |
2. 脱细胞化前后DNA含量测定 |
3.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4. 表面滑动阻力测试方法同前 |
5. 组织学观察方法同前 |
(三) 实验结果 |
1. 大体观察及测量 |
2. DNA含量测定 |
3. 组织学观察 |
4. 表面滑动阻力测试 |
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四) 结论 |
三、种子细胞的获取和鉴定及肌腱支架微环境对其诱导分化作用 |
(一) 犬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表型鉴定和分化全能性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二) 肌腱支架微环境诱导种子细胞成腱分化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四、小结 |
五、讨论 |
六、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脱细胞化异体滑膜内肌腱支架结构重塑及功能优化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
一、脱细胞化滑膜内肌腱支架的表面修饰 |
(一)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 主要试剂 |
2. 实验仪器 |
(二) 实验方法 |
1. 滑膜内肌腱的获取: 同第一部分 |
2. 关节液获取(Synovial Fluid,SF) |
3. 主要试剂配置 |
4. 滑动阻力测试(Measurement of Glinding Resistance) |
5. 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 |
6. 数据分析 |
(三) 实验结果 |
1. 滑动阻力测试 |
2. 扫描电镜结果 |
二、种子细胞种植及循环机械牵拉对脱细胞肌腱支架结构重塑的作用 |
(一)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 主要试剂 |
2. 实验仪器 |
(二) 实验方法 |
1. 肌腱支架侧孔切割及种子细胞的种植 |
2. 肌腱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构建 |
3. 肌腱支架复合物的三维培养及循环机械牵拉 |
4. 细胞活性和形态测定 |
(三) 实验结果 |
1. 细胞活性 |
2. 组织学分析 |
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三、循环机械牵拉促进再细胞化肌腱支架结构重塑的机制初探 |
(一)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 主要试剂同前 |
2. 实验仪器同前 |
(二) 实验方法 |
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4. 肌腱支架复合物GJA1阻断 |
5.组织学分析 |
(三) 实验结果 |
1. 循环机械牵拉对种子细胞缝隙连接相关基因及ECM组分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
2. GJA1特异性阻断剂对种子细胞分化及再细胞肌腱支架ECM胶原形成的影响 |
3. GJA1特异性阻断剂对再细胞肌腱支架结构的影响 |
四、小结 |
五、讨论 |
六、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组织工程学滑膜内肌腱支架在指深屈肌腱重建中的应用 |
一、指深屈肌腱二次断裂模型建立和自体种子细胞的获取 |
(一)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二) 实验方法 |
1. 术前准备 |
2. 麻醉、消毒、铺巾 |
3. 手术过程 |
4. 术后观察 |
5. 种子细胞的获取 |
(三) 实验结果 |
1. 临床观察 |
2. 修复评估 |
二、生物复合物滑膜化修饰的脱细胞化异体滑膜内肌腱支架用于指深屈肌腱重建 |
(一)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仪器 |
(二) 实验方法 |
1. 滑膜化异体脱细胞化肌腱支架术前准备 |
2. 麻醉,消毒,铺巾 |
3. 手术过程 |
4. 术后处理及康复 |
5. 关节活动度测试(Joint Motion&Normalized Work of Flexion) |
6. 组织粘连评分(Adhesion Score) |
7. 修复大体观察 |
8. 摩擦力测试(Gliding Resistance) |
9. 近端修复牵拉测试(Proximal Repair Pull-Out Test) |
10. 远端修复拉断测试(Distal Repair Failure Test) |
11. 细胞活性检测 |
12. 组织学分析 |
13. 数据分析 |
(三) 实验结果 |
1. 临床观察及术后康复 |
2. 关节活动度测试 |
3. 大体观察和组织粘连评分 |
4. 表面滑动阻力测试 |
5. 近端修复牵拉测试和远端修复拉断测试 |
6. 细胞活性检测 |
7. 组织学评估 |
三、小结 |
四、讨论 |
五、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组织工程应用于肌腱损伤修复 |
1. 肌腱的生理与功能 |
2. 肌腱的损伤和修复 |
3. 生物支架材料的概述及现状 |
3.1 胶原 |
3.2 蚕丝 |
3.3 生物可降解的合成聚合物 |
4. 肌腱天然支架结构和细胞外基质的应用 |
4.1 脱细胞化 |
4.2 脱细胞化效果的验证 |
5.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应用 |
5.1 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 |
5.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
5.3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 |
5.4 滑膜间充质干细胞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一. 已发表论文 |
二. 参加学术会议 |
三. 在校期间获得荣誉 |
致谢 |
(8)津下套圈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与双改良kessler缝合法修复指屈肌腱Ⅱ区损伤术后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1 引言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指屈肌腱Ⅱ区损伤的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病例收集方法 |
2.2.2 观察指标 |
2.2.3 评定标准 |
2.2.4 材料和设备 |
2.2.5 治疗方法 |
2.2.6 术后处理 |
2.2.7 统计学软件处理 |
2.3 结果 |
2.3.1 两组患者的基本基线情况比较 |
2.3.2 两组各项指标评定结果 |
2.3.3 相关并发症 |
2.4 讨论 |
2.4.1 指屈肌腱的解剖特点 |
2.4.2 肌腱的愈合机制与修复要求 |
2.4.3 指屈肌腱的营养来源 |
2.4.4 祖国医学对肌腱损伤的认识 |
2.4.5 指屈肌腱术后的早期功能锻炼 |
2.4.6 指屈肌腱修复中的显微技术的应用 |
2.4.7 指屈肌腱缝合方法 |
2.4.8 肌腱愈合的过程 |
2.4.9 术后固定方式的选择 |
2.4.10 选题依据 |
2.4.11 本次研究结果相关问题 |
2.4.12 结论 |
2.4.13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件二 正文插图 |
附件三 典型病例 |
附件四 功能评定表 |
附件五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9)错位修复Ⅱ区指屈肌腱防治粘连的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屈肌腱Ⅱ区错位修复的解剖学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器材 |
1.2 研究方法 |
1.2.1 解剖前准备 |
1.2.2 解剖分组 |
1.2.3 解剖实验 |
1.2.4 实验数据测量 |
1.2.5 检验实验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
1.2.6 统计学分析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屈肌腱Ⅱ区错位修复的临床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一般资料 |
2.1.2 手术方法 |
2.1.3 术后处理 |
2.2 结果 |
2.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综述 |
3.1 手指屈肌腱及各区解剖特点 |
3.2 手指屈肌腱粘连的原因 |
3.3 手指屈肌腱粘连的治疗 |
3.4 指屈肌腱粘连的预防 |
3.4.1 改良手术方法,避免副损伤 |
3.4.2 药物治疗 |
3.4.3 物理治疗,促进肌腱修复部位的血运 |
3.4.4 积极行手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 |
3.4.5 细胞种植及基因转移治疗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手屈肌腱修复术后肌腱粘连的临床原因分析及其相关分子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手屈肌腱修复术后引起肌腱粘连的临床原因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手屈肌腱修复术后引起肌腱粘连相关分子的动物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肌腱修复术后肌腱粘连的分子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手屈肌腱断裂伤的显微外科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 [1]屈肌腱断裂伤术后康复治疗的现状及进展[J]. 赵徐英,王丽丽,李林,刘亚平,唐林俊.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02)
- [2]微结构丝素蛋白薄膜的仿生制备及其在肌腱修复中的应用[D]. 陆康.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显微外科在手创伤中的应用效果[J]. 安静,张越民,苏文,李明,石强. 基层医学论坛, 2020(08)
- [4]静态进展型矫形器对Ⅱ区手指屈肌腱断裂术后肌腱挛缩的疗效分析[J]. 张涛,余秋华,卞瑞豪,李婧婷,陈少贞.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9(10)
- [5]显微外科手术联合血塞通注射液预防手部屈肌腱粘连的临床疗效[J]. 曾锐彬,蓝桂彬,李凤仪,郑倍奋,王小陆.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9(03)
- [6]屈肌腱修复术后肌腱粘连的康复治疗[J]. 杨占宇,刘中华,朱海波,王旼娴,黄犇,龙青燕,周学梅,郭艳萍.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9(02)
- [7]生物复合物滑膜化修饰联合脱细胞化肌腱支架再生构建组织工程肌腱的研究[D]. 林苏滨. 苏州大学, 2019(08)
- [8]津下套圈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与双改良kessler缝合法修复指屈肌腱Ⅱ区损伤术后的临床疗效比较[D]. 刘敬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错位修复Ⅱ区指屈肌腱防治粘连的解剖研究[D]. 王建.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10]手屈肌腱修复术后肌腱粘连的临床原因分析及其相关分子的动物实验研究[D]. 杜志国.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4)